吴越文化和戏典漫谈

2024-07-14

吴越文化和戏典漫谈

吴越文化和戏典漫谈 篇1

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古代, 人们把“柳”也称为“杨柳”。据说在公元605年, 隋炀帝为南游扬州, 下令开挖通济渠, 即从开封至扬州的汴河 (今称大运河) , 河堤种垂柳数以千万株。当隋炀帝乘船南游时看到河两岸的垂柳袅娜多姿非常高兴, 便把自己的“杨”姓御赐垂柳, 并张榜告示民众:种活柳树一株赏细绢一匹。百姓争相植柳, 使柳得宠一时, 从此, 人们称垂柳为“杨柳”。因之, “柳絮”与“杨花”通用。古代诗词中也常用“杨柳”称“柳”。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自古以来, 由于柳是春天的象征, 尤其是柳树以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 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例如:插柳迎春, 戴柳游春, 射柳游戏, 折柳赠别, 植柳思乡, 以柳寄情, 以柳喻美, 以柳驱邪等。下面分述之:

(一) 插柳迎春

在中国古代民间有插柳迎春的习俗。在寒食节 (农历三月清明节前一天) 那天, 家家门前插柳枝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到宋代这种风俗更盛。至今在民间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 常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

据《风土记》载, 插柳习俗相传起源于春秋时代晋国的爱国忠臣介子推功成隐退的故事, 晋文赏赐功臣, 介子推却辞官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引他出山而下令烧山, 最后他与母亲一同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人们为纪念他, 每逢寒食清明节时, 就折柳枝插在屋檐或门楣上, 以示怀念。因而清明节也称“柳节”, 今天为“植树节”。中国南方有些地方还将插柳演化为井边插柳的习俗, 成语“井井有条”, 与此习俗有关。

(二) 戴柳游春

中国民间戴柳游春之俗始于唐代。《燕京岁时记》说:“至清明节戴柳者, 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滨, 赐群臣柳圈各一, 谓戴之可免虿 (chài) 毒。”“虿”指蝎子蜈蚣之类的毒虫。唐人杨韫华在《山塘棹歌》中描写这一风俗:“清明—霎又今朝, 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 一枝斜插绿云翘。”古时戴柳之俗, 还取其生机勃勃之意。戴柳的花样也很多, 有把柳条编成圈扣在头上的, 有把柳条皮脱下来挂在耳根上的, 有用彩纸把柳条系在胸前的。故民间有“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的谚语, 即清明若不戴柳, 会未老先衰的。时至今日, 每逢清明节时, 华夏域中男女老少结伴到郊外踏青赏柳。

(三) 射柳游戏

春天射柳之俗始于战国时代, 盛于汉代。《史记·周本纪》说:“楚有养由基者, 善射也, 去柳叶百步射之, 百发百中。”到了唐宋时代, 射柳已成为一项正式比赛。后来射柳发展到将装有鹁鸪鸟的葫芦挂在百步之外的柳树上, 以箭射葫芦鹁鸪受惊飞出, 以鹁鸪飞的高低决定胜负。如今, 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流行这项活动, 每逢清明节这天进行射柳比赛活动。

(四) 折柳赠别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代。据汉代人写的《三辅黄图》书中说:古代“灞桥在长安东,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到此桥, 折柳赠别。”古人送别赠柳, 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 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在何处, 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情意绵绵, 永思不忘。二是“柳”与“留”谐音, 折柳赠友含有“挽留”之意。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人施肩吾《折柳枝》诗:“伤见路边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折尽的柳又萌绿丝, 然而去年送走的亲人今在何处?怎不叫人思念?唐人杜牧《独柳》诗云:“含烟一枝柳, 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 怅望回纤手。”唐王维的《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用绿柳烘托送别之情。宋代诗人秦观在《江城子》词中云:“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以上这些诗词名句无不表达诗人与亲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均以柳表述之。

经过朝朝代代, “折柳赠别”这一习俗已成为中国习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五) 以柳寄情

由于垂柳婆娑袅袅, 万缕柔丝, 因而它被视为绵绵爱情的象征。唐人孤独及《官渡柳歌》诗云:“远客折杨柳, 依依两含情”, 写情人在柳下相赠柳枝, 倾诉心中柔情。唐人刘禹锡《杨柳枝》诗云:“春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人雍裕之《江过柳》诗云:“袅袅古堤柳, 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郎船。”写一位伫立江边的女子, 希望绵绵柳丝能系住丈夫远行的船。王昌龄《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曾悲,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见柳色而思念外出求官的丈夫。唐人白居易则有《杨柳枝》咏道:“依依袅袅复青青, 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条丝弱不盛莺”。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名为《柳荫记》, 不也是借柳寄情, 托付终身的吗?因为“多情最是杨柳条”。

(六) 以柳喻美

由于柳枝轻柔细长, 又婀娜多姿, 十分动人, 所以古人多以柳比喻美丽的女子。如用“柳腰”来形容女子身材的苗条, 腰肢柔软得像柳条;用“柳眉”来形容女子的眉毛细长秀美, 像初生的柳叶, 如唐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芙蓉如面柳如眉”之句;在其另一首《不能忘情吟》诗中则有“樱桃樊素口, 杨柳小蛮腰”之句。

由于柳絮也称杨花, 春季时满天飘飞如雪, 所以唐诗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之句, 晋代才女谢道蕴年少时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飞, 比其兄之“撒盐空中”的喻雪妙多了, 传为美谈。专咏柳絮的诗词当首推苏轼的《水龙吟》词:“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细看来, 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清代诗人张惠言的《木兰花慢·杨花》词:“寻他一春伴侣, 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 将低重又飞还”, 这显然也是咏杨花柳絮的。

由于柳枝柔曼, 迎风起舞, 给人以“柔弱”的感觉, 因之也用柳枝比喻受人凌辱的弱女子。例如在千年以前的《敦煌曲子词》中, 一位曾受凌辱的女子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莫攀我, 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 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这位弱女子之所以用柳自喻, 与古人折柳的风俗也有一定的关系。

(七) 植柳思乡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 特地从长安带去一些柳树, 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 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长安的思念。因此, 拉萨的这些柳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 现已成为汉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折杨柳》诗中说:“一枝何足贵, 怜是故园春”。

(八) 名人与柳

自古以来, 不少名人与“柳”结下了不解之缘, 留下了许多与柳有关的逸事趣闻。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虽然嗜菊如命, 同时也十分爱柳。他在自家宅前栽柳五株, 并自称为“五柳先生”。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 既亲自种柳, 又大力倡导民间百姓在柳江和城周围广植柳树。当他看到翠柳成行、绿荫展姿、民众欢跃之时, 作诗自嘲:“柳州柳刺史, 种柳柳江边”。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任州官时, 曾主持疏浚西湖的工程, 并将湖泥筑起一道长堤, 继而在长堤上植柳数千株, 使西湖倍增秀色, 这就是后来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宋代另一文学家欧阳修在任扬州太守时, 曾在平山堂前亲手栽柳, 并在一首诗中写道:“手栽堂前垂柳, 别来几度春风。”后来称此柳为“欧公柳”。

明末清初的南京秦淮才女柳如是, 就是钟爱柳而取名的, 她后来嫁给著名文学家诗人钱谦益, 夫妇经常评诗或唱和, 她留下诗文集传世。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晚年用尽最后的心血完成了巨著《柳如是传》, 共分上、中、下三册, 几百万字。

清初的小说家蒲松龄著有传世名著《聊斋志异》, 他在山东淄川满井庄时临泉而居, 并在泉边宅前植柳多株, 因之自号“柳泉居士”, 北京的百年老店“柳泉居”酒楼也因此而命名。

当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皑, 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时, 曾在居室墙边栽种柳树一株, 当小柳树生机盎然、展现风姿时, 他欢愉地为其居室题名“小杨柳屋”。

1943年春, 贺龙同志与警卫员一道在司令部所在的大院里种垂柳六株, 并在柳树中间空地上安放石桌石凳, 用以读报喝茶, 贺总幽默风趣地称其为“六柳亭”。

(八) 柳与佛教在古人心目中的柳树, 还可以除邪驱恶。当佛教传入中国后, 受佛教的影响, 柳已成为圣物。观音菩萨一手持杨柳枝, 一手托甘露净瓶, 所谓“柳枝净水, 遍洒三千”, 一扫人间烦恼垢浊, 普度众生。僧人极信仰杨柳, 他们在诵经礼之前, 必先用杨柳枝疏牙刮舌, 务令清洁, 因之, 柳自然成为僧侣对宗教虔诚的象征。

上一篇:602舍舍长工作总结下一篇:在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