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共8篇)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篇1
广东省劳动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费和劳动合同鉴证费管理实施办法、广东省劳动合同鉴证实施办法的通知1994 发布单位: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文 号:粤劳仲[1993]103号 发布日期:1993年12月29日 生效日期:1994年01月01日
各市、县(区)劳动局:
随着劳动合同制和劳动仲裁制度的深入发展,劳动合同鉴证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在全省已全面推开。在各级劳动部门和劳动仲裁工作者的努力下,劳动仲裁、劳动合同鉴证及其收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劳动部《关于颁发<劳动合同鉴定实施办法>的通知》(劳力字[1992]54号)《关于印发(劳动仲裁费和劳动合同鉴证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劳力字[1992]53号)以及省劳动局、省物价局和省财政厅转发的《转发劳动部转发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中央管理的劳动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粤劳力[1993]89号)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费和劳动合同鉴证费管理实施办法》和《广东省劳动合同鉴证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费和劳动合同鉴证费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劳动争议仲裁费和劳动合同鉴证费(以下简称仲裁、鉴证费)的管理,提高仲裁、鉴证费的使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和劳动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的仲裁、鉴证费。
第三条 收取劳动争议仲裁费的单位是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收取劳动合同鉴证费的单位是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仲裁机构(以下简称仲裁机构)。
第四条 仲裁、鉴证费的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必须严格按省劳动局、省物价局和省财政厅《转发劳动部转发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中央管理的劳动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粤劳办[1993]89号)规定的内容执行。
第五条 仲裁、鉴证费的管理,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
第六条 管理和使用仲裁、鉴证费应有专人负责。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上级劳动部门有权对下级劳动部门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统筹和调剂劳动合同鉴证费。财会人员要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第七条 仲裁、鉴证费主要用于:
(一)仲裁办案费(包括旅差费、鉴定费、勘验费、证人误工误餐补助及其他费用等);
(一)证书工本费、文书表格印制费;
(三)办案设备购置费;
(四)资料费、宣传教育费;
(五)业务指导、经验交流和专业会议费用;
(六)按规定上缴的经费等。
第八条 仲裁、鉴证费的使用,要坚持专款专用、节约开支的原则。使用范围和用途要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不得用于本部门内部的奖金、福利等支出。
第九条 用仲裁、鉴证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应按国家有关财务规定,设固定资产明细帐和卡片,定期盘点,专人保管。
第十条 仲裁、鉴证费,应当按照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分别编制会计科目。
(一)资金来源科目
1.前期结存:核算历年累计结存资金;
2.仲裁费收入:核算当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向当事人收到的仲裁费(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处理费);
3.劳动合同鉴证费收入:核算当年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向用工单位和职工收取的鉴证费:
4.下级上交收入:核算当年下级劳动行政部门向本级交纳的劳动合同鉴证费;
5.其它收入:核算银行利息和上述收入之外的其它收入。
(二)资金运用科目
1.仲裁办案费支出:核算办案旅差费、鉴定费、勘验费、证人误工补助,误餐补助,以及与办案有关的其它费用等支出;
2.办公、业务费支出:核算仲裁文书、劳动合同鉴证表同印制费、资料费、宣传教育费、会议费等支出;
3.设备购置费支出:核算用于购买仲裁办案及劳动台同鉴证专用设备的支出;
4.上交上级支出:核算当年本级向上级劳动行政部门上交的劳动合同鉴证费;
5.其它支出:核算与劳动仲裁及劳动合同鉴证工作有关的其它支出。
(三)资金结存科目
1.银行存款:核算仲裁、鉴证费银行存款余额;
2.库存有价旺券:核算仲裁、鉴证费库存的各种有价证券;
3.库存现金:核算仲裁,鉴证费库存的现金。
第十一条 仲裁、鉴证收费要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收费收据,并加盖劳动行政部门劳动合同鉴证收费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仲裁收费专用章。
第十二条 各级仲裁机构应按规定的基数、比例上交劳动合同鉴证费。各市、县(区)直接上交省劳动局,其上交比例为:劳动合同鉴证费总的6%。交款时间半年一次,上半年交款时间为七月十五日前,下半年交款时间为次年一月十五日前。
第十三条 各级仲裁机构要做好经费开支的计划,报本级劳动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要严格经费开支审批手续。一次用款在500元以上的,由仲裁机构负责人审核后,经本级劳动行政部门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才能予以付款。
第十四条 各级仲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仲裁费、鉴证费收支的专项帐簿,指定人员负责仲裁、鉴证费的收缴、支付、记帐、编制报表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各级仲裁机构财务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按规定的程序、时间、表式编制预算、决算及其它报表;
(二)对仲裁、鉴证费收缴、支付、管理负责核算;
(三)向上级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仲裁、鉴证费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
(四)填报《劳动仲裁费和劳动合同鉴证费收支汇总表》(见附表一)。每半年填报一次,上半年报表时间为七月十五日前;下半年报表时间为次年一月十五日前。
第十六条 财务人员变更时,应指定监交人负责监督双方办理交接手续。移交人应列具交接清单一式三份,交接和监督三方应在清单上签章后,交双方各一份单位归档保存一份。移交帐簿时,交接人员检查核对后,在最末一笔余额处签章,并在封面上写上交接人员姓名和交接时间。
第十七条 各级仲裁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应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造成损失的,参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奉办法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劳动部****年七月颁发的《劳动合同鉴证费和劳动争议仲裁费收支明细表(劳力字[1989]21号)和《广东省劳动合同鉴证和劳动争议仲裁管理试行办法》(粤劳仲[1990]100号)同时废止。
附表:劳动仲裁费和劳动合同鉴证费收支汇总表
广东省劳动合同鉴证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保证劳动合同的严格履行,依法保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合同鉴证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证明劳动合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行政监督、服务措施。
第三条 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关系协调机构是劳动合同的鉴证机构。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劳动合同鉴证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劳动合同包括: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城镇和农村招用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二)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三)私营企业雇主招用雇工,个体工商户招用帮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四)外商投资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五)经双方当事人协调同意变更的劳动合同;
(六)其他劳动合同。
第五条 劳动合同鉴证应审查下列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是否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资格;
(二)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双方当事人是否在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
(四)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是否明确;
(五)中外文合同文本是否一致。
第六条 劳动合同鉴证时,当事人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有双方签名的劳动合同文本一式三份;
(二)用人单位为法人的,应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授权委托书,用人单位不是法人的,应提供其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或授权委托书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三)劳动者身份证明;
(四)鉴证机关认为需要的其它材料。
第七条 对审查合格的劳动合同,鉴证人员应当在合同文本上签名并加盖劳动合同鉴证专用章,注明鉴证日期。
第八条 鉴证机关发现当事人提供的合同文本及证明材料不完 备,应通知当事人予以补正。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不予鉴证,并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在合同文本上注明。
对审查不合格的合同,应指导当事人按照要求修改或重新签订,然后办理鉴证手续。
第九条 为方便当事人,应尽量简化劳动合同鉴证手续。凡能到用人单位办理鉴证的,应派人到用人单位办理,并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
第十条 劳动合同鉴证为有偿服务,申请鉴证的当事人应向鉴证机构缴纳鉴证费,收费标准,按省劳动局、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转发劳动部转发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中央管理的劳动部门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粤劳办[1993]89号文)执行。
第十一条 对已鉴证的劳动合同,其依据的政策法规重新调整后有矛盾时,可重新办理鉴证手续,不再收取鉴证费。
第十二条 劳动部门对劳动合同预以鉴证后,一旦发现有错误应立即撤销并退还鉴证费,重新鉴证。
第十三条 鉴证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由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一)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有意为不真实、不合法的劳动合同提供鉴证的;
(三)不按国家规定,超标准乱收费的。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实施。以前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规定,同时废止。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篇2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 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 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 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 参照《报告》, 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 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 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广东省内, 随机抽取4个县, 在每个县内, 随机抽取3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 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 因素选取
本文选取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为被解释变量, 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的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其中非农工作时间比例=非农工作时间/总劳动时间。
2 劳动力流动模型的构造
为了考察不同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对非农工作时间比例的影响, 现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估算。
Y=C+a1X1+a2X2+a3X3+a4X4+a5X5+a6×6+a7X7+a8X8+u;其中C为待估计常数, ai (其中 i=1、2…9) 为回归系数, u 是随机干扰项。显著性水平为 0.05。
运用 Eviews6.0 软件对上述所有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 此模型, 运行结果:
因变量:Y;
方法:最小二乘法;
样本:1-164;
包含的观察值:164;
得到回归模型:
R2=0.96 F=490.74, F对应的P值为0, 表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 或者解释变量中至少有一个是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其中X4 X5 X6未通过t检验, 表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来看X4表示31-60岁非农工作时间比例;X5表示60岁以上非农工作时间比例;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30岁以上的农民非农工作时间比例并不大, 这与《报告》给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广东省, 而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居多, 年轻的农民工更具有竞争力。X6表示小学教育水平, 随着全国农民工素质的提高, 全国农民工水平已由之前的小学文化水平向初中转变。X6的不显著性说明广东省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上, 这与《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广东省非农工作时间占绝大多数的也是男性, 但是与女性的差距并不大。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的劳动力流动为研究对象, 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三个方面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不难看出, 广东省与全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大体一致, 但也存在着地方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 逐步实现城镇化, 缓解东部地区经济当中用工难的问题, 针对广东省自身特色,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新时代年轻农民工的诉求不断增加, 在网络信息时代, 广东省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媒介平台, 满足年轻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
(2) 加大教育力度, 增强劳动力素质, 提高转移的整体水平。根据广东省对农民工的需求,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应由政府出资, 因为农民收入本来就低, 政府对待农民要像下岗职工一样, 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
(3) 进一步加大女性农民工的流动, 缩小男女非农工作时间比例的差距, 提供更多能够适合女性工作的种类。
参考文献
[1]熊波, 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 2007, (2) :52-57.
[2]蔡玲, 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40-46.
[3]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 2009, (9) :96-101.
[4]攸频, 张晓峒.Eviews6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 :93-95.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篇3
从6月2日起至7月1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条例的最大亮点就是提高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比如拖欠工资,最高可罚50万元;三个月内发生同类违法行为的,将被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发表意见可直接登录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网站(http://www.gd.lss.gov.cn)左上方“公开征求意见专栏”,或者邮寄信函(广东省广州市教育路88号,510030)以及发电子邮件到省劳动保障厅劳动监察处邮箱(ouykri7501@http://www.sina.com.cn.com)。
个人社保全国大检查8月启动
为了解个人账户运行及管理情况,提升个人账户管理水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将于8月全面启动。
各国护士不够用
缺护士成了一个全球问题。英国卫生保健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英国1/5的急诊护士岗位空缺;另外还缺少眼科、整形科、耳鼻喉科等专业护士,英国卫生部护理管理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护士缺乏有很多原因,护士门槛高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需要护士的地方越来越多。为了吸引各国护士,英国给出了良好待遇,护士年薪平均约为2万英镑(1英镑约合人民币13.8元),资深护士最高可达3.5万英镑左右,每年还有4~6周的带薪假。
澳大利亚也存在缺乏护士的问题,澳大利亚医疗保健系统也为护士开出了优厚条件,例如,在澳大利亚工作满1年的外国护士,移民部门会批准其全家的绿卡申请,同时子女免费接受中小学教育,并给出很高的住房补贴。
广州:外来工也可领失业保险金
根据广州市即将出台的规定,广州市农村劳动力和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流动人员也可进行失业登记,享受政府就业援助及依规领取失业保险金。
用捡来的信用卡取钱
属信用卡诈骗罪
5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该司法解释于2008年5月7日起施行。
我国将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
近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我国将集中开展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清理规范工作。清查范围包括资格设置、资格类别、实施机构、资格相关培训、资格证书印制和发放等工作情况。对批准保留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分期分批向社会发布公告。凡未经批准和向社会公告的职业资格,今后一律不得开展相应的考试、鉴定、培训、发证等活动。
化妆品批发零售市场问题严重
近日,卫生部通报了2007年化妆品和消毒产品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一些化妆品批发市场中,无有效卫生许可批号或备案号的产品仍占相当比例;美容美发场所销售劣质产品、无卫生许可批准文号、多个产品使用同一个批准文号问题较为突出。据25个省(区、市)报告的情况,共检查美容美发店、化妆品批发市场和专卖店79842家,其中发现存在问题的经营单位占12.3%;检查化妆品267420件,总合格率为88.6%。
全国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
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篇4
第二十二条 劳动保障监察以日常巡视检查、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的书面材料、受理举报投诉、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网络监察等形式进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主动对用人单位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制定年度巡查计划,确定重点检查范围,定期检查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
第二十三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一)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建立用工管理台账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及其他必备条款、交付劳动合同文本、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证明等情况;
(四)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遵守有关就业登记备案的规定,以及遵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规定的情况;
(六)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七)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八)用人单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申报缴费数额的情况;
(九)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十)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涉外就业服务单位遵守有关聘用中国雇员管理规定的情况;
(十一)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规定的情况;
(十二)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等社会保险服务机构遵守社会保险相关规定的情况;
(十三)实习、见习单位遵守有关学生实习、见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
(十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督检查事项。
第二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用人单位的陈述、申辩;作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应当告知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法听证的,应当告知用人单位有权依法要求举行听证;用人单位要求听证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第二十五条 单位或者个人阻挠劳动保障监察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节 管 辖
第二十六条 对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的县(县级市、市辖区)或者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具体管辖范围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对下列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一)驻穗的中央、省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
(二)驻穗的中央、省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及部队所属用人单位;
(三)发生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需要直接管辖的。
第二十八条 对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的劳动保障监察,由其所在地的县(县级市、市辖区)或者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需要吊销许可证的,应当提请核发许可证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理。
第二十九条 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用工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第三十条 对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等社会保险服务机构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以及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劳动保障监察,由支出基金或者发放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所属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第三十一条 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对一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一并处理。
第三十二条 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查处其行政区域内案情重大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案件指定下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下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案情重大的案件,可以提请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生管辖争议时,由发生争议的各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提请共同的上一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三节 程 序
第三十三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现用人单位可能存在劳动保障违法行为,需要调查处理的,应当在发现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立案。
第三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设置举报投诉信箱和电子信箱,指定人员受理举报投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不具有管辖权的举报,应当在接到举报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移送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三十五条 以匿名方式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反映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或者以实名方式反映但不提出维护其具体权益主张的,按照举报处理。
实名举报人要求反馈处理情况,且有明确、有效的联系方式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处理情况答复举报人。
第三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属实,为查处重大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奖励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具体奖励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投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受理,并于受理之日立案查处:
(一)投诉时间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查处期限内;
(二)有明确的被投诉用人单位;
(三)投诉人的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被投诉用人单位的侵害;
(四)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并由受理投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投诉人应当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当面提交本人身份证明、投诉文书和反映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明材料。书写投诉文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记录,并由投诉人签名。
第三十八条 投诉文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投诉人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法律文书指定送达地址和联系电话;
(二)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联系电话;
(三)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明确、具体的投诉请求。
投诉文书还可以载明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
第三十九条 因同一事由引发十人以上集体投诉的,投诉人可以推选出五名以下代表进行投诉,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投诉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推选书。
第四十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以下投诉按照不同情形分别处理:
(一)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的,告知投诉人。
(二)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但不属于受理投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的,应当告知投诉人向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三)投诉时间超出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查处期限的,不予受理。
(四)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仲裁、提起诉讼,或者已经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不予受理。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裁决认为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解决,对其请求事项不予受理或者予以驳回的除外。
(五)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不予受理。
(六)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已经按照劳动保障监察程序作出处理的同一事项重复投诉的,不予受理。
(七)投诉文书应当载明的事项不明确或者提供材料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补正;补正后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
(八)投诉人通过信函邮寄等形式或者委托他人提交投诉材料,经投诉人本人核实,情况属实并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受理。
前款规定的告知和不予受理决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逾期未告知的,自收到投诉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四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有权采取下列调查、检查措施:
(一)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实地调查、检查;
(二)就调查、检查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三)要求相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或者证据材料,必要时可以发出询问通知书;
(四)查阅本条例规定的台账等有关资料,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像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在证据可能被伪造、变造、损毁、灭失或者事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
(六)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等进行审计;
(七)委托专门的鉴定机构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调查、检查措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实施调查、检查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挠调查人员进入劳动场所,应当如实陈述和提供相关资料,并在调查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由调查人员注明拒签事由。
第四十二条 用人单位发生欠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处理。
用人单位发生欠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采用电话、书面或者张贴公告,以及其他可以确认收悉的方式,通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接受调查或者配合处理;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无正当理由不接受调查或者配合处理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当地新闻媒体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公开用人单位名称、涉嫌欠薪情况、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个人基本信息,公告通知其接受调查或者配合处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前款规定公告通知后,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仍不接受调查或者配合处理的,按照《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以逃匿方式拖欠工资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金钱给付等投诉案件,可以依一方当事人申请并经对方同意后,组织双方调解。
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全部履行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不予处罚或者减轻对用人单位的处罚。
调解达成一致意见但未当场全部履行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审查确认后出具仲裁调解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对用人单位的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终止调解:
(一)一方当事人拒绝继续调解的;
(二)经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应当终止调解的其他情形。
调解终止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继续按照劳动保障监察程序进行处理。
第四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根据调查、检查的结果,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四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对应当改正未改正的,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决定;
(三)依法撤销立案。
对情况复杂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属于投诉案件的,应当书面通知投诉人。公告、委托审计或者鉴定等期间不计算在办案时限内。
投诉事项属于未依法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经调查查实的证据证明违法行为存在的,应当依法责令改正或者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决定。
对前款规定的投诉事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已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充分调查核实,仍无法查实相关事实,双方存在争议的,告知投诉人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办理。
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存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社会保险待遇,或者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等情形,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计算监察办案时限:
(一)依法必须以司法机关、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有关行政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
(二)投诉人无法联系或者存在其他不可抗拒的事由,致使调查取证无法进行的。
办案中止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并自批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投诉人,投诉人无法联系的除外。中止原因消除后,恢复案件办理。
第四十七条 经立案调查后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撤销立案:
(一)违法事实不成立的;
(二)违法行为已经改正,依法可以不予处罚的;
(三)投诉不符合规定的受理条件但已经立案的;
(四)投诉案件投诉人撤回投诉的;
(五)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调解达成一致意见,已当场全部履行或者置换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的;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投诉案件撤销立案的,应当告知投诉人。
第四十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作出限期整改指令书、行政处理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后,应当在宣告后当场送达当事人;无法当场送达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送达。
按照规定采取公告方式送达的,应当在受送达人办公场所或者住所张贴,并同时在当地新闻媒体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公告,公告期为六十日;但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理的,或者用人单位的欠薪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公告期为三日。
投诉人指定法律文书送达地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通过邮政机构向该地址邮寄送达法律文书。
第四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行政处理决定的,应当自决定书发出之日起十日内报送上一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未建立、保存相关台账,或者伪造相关台账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了罚款内容,或者其扣减工资的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施罚款或者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扣减劳动者工资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按照被罚款或者扣减工资的人数每人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五十二条 用人单位发生欠薪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用人单位发生欠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公告通知后,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仍不接受调查或者配合处理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引发严重影响公共秩序事件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拒绝、阻挠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调查、检查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按照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要求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接受调查询问的;
(三)拒绝提供或者报送用工信息等相关材料的;
(四)出具伪证、隐匿证据、毁灭证据或者教唆劳动者进行虚假陈述的;
(五)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登记保存措施的证据材料及相关设备擅自处理的。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在一年内又发生同类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处理举报、投诉,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程序调查处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应当予以纠正和处罚的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不予纠正、处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
(四)泄露被检查单位商业秘密或者举报人有关情况的;
(五)索取、收受用人单位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六)参与被检查单位安排的有碍公正执法的活动的;
(七)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对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行为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七条 依法应当办理营业执照没有办理或者已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单位有劳动用工的行为,以及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行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并及时通报工商行政部门依法查处。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篇5
省府第166号.2012年3月1日施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工作,适用本办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高温天气是指县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发布的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的领导。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
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依法对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采取的劳动保护措施进行指导。
各级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高温天气期间采取的劳动保护措施实施监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高温天气预警预报制度,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气象主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后,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和有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当及时向公众传播。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合理安排劳动者工作时间,保障安全生产,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设施,保证生产现场符合国家标准。
第八条 政府有关部门、工会组织、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应当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的宣传教育。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防暑和中暑急救的宣传教育,增强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作业的自我劳动保护能力。
第九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高温天气期间,应当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日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当日应当停止户外露天工作;
(二)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至39℃以下(不含39℃),全天户外露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12时至16时应当暂停户外露天工作;
(三)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至37℃以下(不含37℃),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户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第十条 用人单位采取降温措施,使作业场所温度低于35℃的(不含35℃),以及因行业特点不能停工或者因生产、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不适用第九条规定。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露天工作及温度在33℃以上的作业场所工作。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不得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而扣除或者降低劳动者工资。
第十三条 每年6月至10月期间,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所需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
高温津贴标准和发放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每年6月至10月的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向从事露天工作和室内高温工作的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清凉饮料。
提供的清凉饮料不能充抵高温津贴。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高温天气必需的劳动防护设施和用品,并加强对劳动防护设施和用品的维护和管理。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工作环境下设立休息场所,并设有座椅,保持通风良好或者配备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对患有不适合在高温天气露天工作或者室内高温工作疾病的劳动者,应当在高温天气期间调整其工作地点或者工作岗位。
确因工作需要不能调整工作地点或者工作岗位的,应当采取应对突发疾病的预防措施。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天气期间配备常用防暑药品。劳动者出现中暑时,应当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病情严重的,应当立即送医院治疗。
第十九条 劳动者因在高温天气下工作引起中暑,经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职业病的,可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经认定为工伤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因中暑死亡或者中暑后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处罚:
(一)未按照国家标准落实通风、降温、隔热等防暑降温措施的;
(二)未设立休息场所的。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未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补发;逾期未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提供清凉饮料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企业工会或者所在地总工会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意见,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有关工会组织应当提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 篇6
第三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雇外籍职工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职工,属未取得居留证件的,应按原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关于未取得居留证的外国人和来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若干规定》分别向企业所在地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申请就业许可证和居留证。其招聘、解聘、工作(生产)任务、劳动报酬、劳动保险等事项,由外商投资企业与受聘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定,报企业所在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或个人在本省投资举办的企业,其劳动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1989年5月1日起实施。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篇7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村,广东省,时间序列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城市劳动力市场。
广东省作为一个外贸出口大省, 对劳动力有着大量的需求, 这就决定了广东省内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力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变量指标和数据
本文以广东省1991至2011这2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模型 (其中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广东统计年鉴》) 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经济理论, 从计量分析的角度选择并定义以下量化指标:
1.1 因变量 (被解释变量Y)
在本文中, 因变量被设定为劳动力转移人数, 用Y表示, 即为农村就业人数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差值, 这个值越大, 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多。
1.2 自变量 (解释变量X)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 在这所有可能的因素中, 本文选择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X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示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额, 该指标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这个差距越大, 农村劳动力就越有转向城镇的激励。X2: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既反映了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也反映了他们的向城镇迁移的能力。X3: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表示为第一产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第一产业是以怎样的数量和速率释放农村劳动力的。X4:城镇化率。表示为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了农村劳动力是以怎样的速度和规模转变为城镇人口的, 也反映了城镇的规模以及其对人口的吸收程度。X5和X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一产业占GDP的份额在下降, 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2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其中β0是待估计的常数, βi (i=1, 2, 3, 4, 5, 6) 为回归系数, μ为随机干扰项。
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所有变量进行回归后得估计方程如下所示 (括号中为T统计量的数值) :
T统计量P值为: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时间序列建模, 容易产生自相关问题, 会使OLS估计量失效, 统计推断的结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该模型初步建立后, 需要检验残差序列中自相关问题的存在性。
针对该自相关问题, 这里运用LM检验, 设定滞后期为1, 得到LM检验的结果显示Obs*R-squared统计量的P值为0.0569, 大于0.05, 表明时间序列接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的原假设。
内生性问题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在城镇化水平 (X4) 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 (Y) 两者之间, 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内生性检验。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 即城镇化水平 (X4) 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 (Y) 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即X4和Y是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的互为独立的变量。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5%的前提下, C、X5和X6未通过t检验, 这也许是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导致的。由于模型中多重共线性的存在会影响参数估计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为了克服多重其线性, 需要用到逐步回归法。利用被解释变量对模型所考虑的每个解释变量做简单回归, 再根据解释变量的重要性按可决系数大小排列, 然后按照变量的重要性大小依次引入解释变量, 保留其中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并舍弃无显著影响的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最终回归方程为:
3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检验
3.1 模型回归效果的显著性检验
由上可知, 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87, 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84, 都与1十分接近, 这表明模型的总体线性相关程度和回归拟合程度都非常高, 即可认为因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Y) 的98.4%能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X1) 、农村人均纯收入 (X2)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X3) 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值 (X6) 这三个变量解释。同时F统计量的P值为0, 通过方程显著性水平F检验, 说明方程的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
3.2 模型变量显著性检验 (t检验)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5%前提下, 全部解释变量都通过t检验。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X1) 、农村人均纯收入 (X2)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X3) 和第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 (X6) 可以作为模型中的四个有效变量。
3.3 时间序列自相关检验
针对时间序列自相关问题, 使用LM检验, 设定滞后期为1, 得到LM检验的结果显示Obs*R-squared统计量的P值为0.5869, 大于0.05, 表明时间序列接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的原假设。
3.4 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于文中的时间序列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前面已经运用逐步回归法来克服多重共线性的存在, 下面用Klein判别法来检验处理后时间序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 可以看到X1、X2、X3、X6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可决系数R2以下, 说明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是没有害处的。
4 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解析与结论
(1) 模型中各变量的引入顺序是依据其对被解释变量Y的重要性 (即解释程度的大小) 决定的, 首先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X1) 引入, 其对模型的解释程度为95.6%;保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X1) 变量, 然后引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X2) 作为第二个解释变量, 此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解释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96.6%;以此类推引入变量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 (X3) , 最后引入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 (X6) , 所有这四个变量可以解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数的98.4%。
(2) 如模型所示,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方向一致:越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带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此模型中的回归分析表明, 在其他因素一定时, 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每增加100元, 就能促进8.7万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3)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是指农民如果从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得的劳动报酬高于或等于从其他生产活动中获得的劳动报酬, 劳动力就不会转移, 因此,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反向变动, 因为农民纯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其向城镇转移的激励。此模型中的回归分析表明, 在其他因素一定时, 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00元, 会阻碍43.4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X3) 呈现正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产业越高的劳动生产率伴随着越多的劳动力被释放, 因此,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能使农村劳动力有更大的激励和更充裕的时间出外就业。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X6变化方向一致, 模型中X6的回归系数为49.25, 表明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将增加49.25万人。某种程度上说,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拉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出外就业。
参考文献
[1]M.P.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 .
[2]秦华, 夏宏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 (12) .
[3]陈吉元, 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研究, 1994 (4) .
[4]李勋来, 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05 (6) .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篇8
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座谈会纪要
一、适用《社会保险法》的若干意见
1.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了社会保险关系,劳动者垫付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后,请求用人单位返还的,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为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或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不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告知劳动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寻求解决。
2.劳动者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年限、缴纳数额不足为由,请求用人单位赔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损失的,不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妥善解决企业未参保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发〔2011〕237号)的规定,可纳入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赔偿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损失的,不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告知劳动者向相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寻求解决。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为由,请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2)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明确答复不能补办;
(3)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3.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或者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但劳动者符合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条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报销医疗费用的,应予支持。
4.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建立工伤保险关系,且用人单位以及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均未在法定期间申请工伤认定,以致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驳回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的申请或起诉,并告知其可另行主张人身损害赔偿,但用人单位对构成工伤无异议的除外。
5.劳动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工伤或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已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应予支持。
6.劳动者工伤由第三人侵权所致,第三人已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又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用人单位所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应扣除医疗费、辅助器具费和丧葬费。
7.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且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安装辅助器具,工伤职工请求一次性支付辅助器具更换费用的,应予支持。辅助器具更换费用的确定应以《广东省工伤康复服务项目及支付标准(试行)》规定的标准为依据,辅助器具更换周期的确定应以与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制机构出具的意见为依据,计至工伤职工70周岁止。
8.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和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的职工以及用人单位使用的童工发生工伤事故,确需安装辅助器具,除《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规定的一次性赔偿金外,职工及童工请求一次性支付辅助器具安装和更换费用的,应予支持。辅助器具安装和更换费用的确定应以《广东省工伤康复服务项目及支付标准(试行)》规定的标准为依据,辅助器具更换周期的确定应以与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制机构出具的意见为依据,计至职工或童工70周岁止。
9.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依法获得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后,又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其他工伤保险待遇的,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10.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或者擅自停止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者依法向用人单位主张一次性赔偿的,应予支持。
二、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若干意见
11.用人单位招用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劳动者,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按劳务关系处理。
12.下列争议,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应休未休年休假额外支付的工资产生的争议;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发放高温津贴产生的争议;
(3)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因用工关系产生的争议。
13.发包单位将建设工程非法发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实际施工人或者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建设工程非法转包、分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实际施工人,实际施工人招用的劳动者请求确认其与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单位或者承包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不予支持,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认定工伤的除外。劳动者依照《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或《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与《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直接主张由发包单位或者承包单位与实际施工人连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应予支持。
14.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虽通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拒不签订,用人单位未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二倍工资差额的计算基数为劳动者当月应得工资,但不包括以下两项:
(1)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劳动报酬,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年底双薪以及按照季度、半年、年结算的业务提成等;
(2)未确定支付周期的劳动报酬,如一次性的奖金,特殊情况下支付的津贴、补贴等。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超过一个月双方仍未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要求支付二倍工资的,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再支付用工之日起满一年后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15.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的仲裁时效,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确定。用人单位应支付的二倍工资差额,从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起往前倒推一年,按月计算,对超过一年的二倍工资差额不予支持。
16.劳动者依法请求用人单位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将仲裁或诉讼请求变更为确认双方已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拒不变更的,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不得直接判令双方当事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可以依法确认双方当事人已存在事实上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关系,并参照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
17.劳动者虽然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但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又请求与用人单位重新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不予支持。
18.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后,因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一)、(三)、(四)项规定情形而续延,致使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予支持。
1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后,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劳动者提出续订劳动合同并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0.劳动关系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协商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提出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事项不低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前的标准,劳动者拒不接受的,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合同,且无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1.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或以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为由要求不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对用人单位以其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已包含竞业限制经济补偿提出的抗辩,不予支持。
22.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同时符合以下情形的,视为用人单位合法行使用工自主权,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擅自调整其工作岗位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请求用人单位支付
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1)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是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的需要;
(2)调整工作岗位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原岗位基本相当;
(3)不具有侮辱性和惩罚性;
(4)无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
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且不具有上款规定的情形,劳动者超过一年未明确提出异议,后又以《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23.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请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的,应提供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的限期整改指令书和用人单位逾期未履行该指令书的证据。
24.劳动者依照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三条、第四条和第十条的规定,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或额外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2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须办理社会保险手续或将社会保险费直接支付给劳动者,劳动者事后反悔并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及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如用人单位在合理期限内拒不办理,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应予支持。
26.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为由,向用人单位主张一个月工资赔偿的,不予支持。
27.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向劳动者发放年休假工资或高温津贴,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为由主张解除劳动合同的,不予支持。
28.劳动者以其他理由提出辞职,后又以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情形迫使其辞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29.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无法证明劳动者的离职原因,可视为用人单位提出且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30.用人单位经营者欠薪逃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应予支持,经济补偿的支付年限从用工之日起算。
31.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或赔偿金时,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基数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不再以《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为界分段计算。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基数按用人单位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计算。
32.劳动关系建立于《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解除或终止的,经济补偿按以下方式计算:
(1)按《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工作年限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之日起计算。
(2)按《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均需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的工作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或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及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计发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最多不超过12年。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非因协商一致或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计发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不受最多不超过12年的限制。
33.《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但无须另行支付经济补偿。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实际用工之日起计算,应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工作年限。
34.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承担责任的范围应以《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内容为限,即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和损害赔偿责任,但不包括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劳动者因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未为其参加社会保险导致的医疗费、失业待遇及生育待遇等损失属于损害赔偿责任范围。
三、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若干意见
35.因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按自动撤回申请处理后,申请人又提起仲裁申请,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或通知,申请人不服该决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确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应裁定驳回起诉。
36.当事人不服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以不符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有关地域管辖的规定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或通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7.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或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请求用人单位支付代通知金或二倍工资的,作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追索赔偿金争议处理。
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二项规定的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社会保险方面发生的争议,劳动人事仲裁机构对此作出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38.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书应当载明该裁决是否属于终局裁决。
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书已载明该裁决是否属于终局裁决,当事人在诉讼中又对有关终局裁决、非终局裁决的认定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审查。
39.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第(四)、(五)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以认定事实错误为由申请撤销终局裁决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劳动人事仲裁机构违反法定程序足以影响裁决结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40.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法定时效期间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当事人不服该决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是否超过法定时效期间进行审查。
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未提出超过仲裁申请期间的抗辩,劳动人事仲裁机构对此进行了实体性裁决,应视为当事人在仲裁阶段放弃了申请仲裁期限的程序性抗辩权利。当事人在诉讼阶段以此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审理人事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办案规则》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办案规则》未作规定的,依照《人事争议处理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审理人事争议案件,应当以国家有关人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人事政策为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可以参照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人事管理规范性文件处理。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且纠纷性质与劳动争议类似的,可参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规定处理。
42.工作人员对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作出的辞退、除名、辞聘、提前解除聘用合同、按自动离职处理、不批准辞职(离职)等人事处理决定不服而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应当将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43.当事人申请人事争议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推荐阅读: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若干意见》的通知1808010-10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09-22
广东省高校11-19
广东省企业高管05-23
DEA广东省05-29
广东省物流系统08-05
广东省中高职10-26
广东省高职院校11-03
广东省中考名著09-09
广东省国土规划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