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

2024-10-21

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共8篇)

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 篇1

论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看我国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市场动荡波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展,金融风险传递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在缩短、频率上升,由历史上的10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2年左右。如何防范金融危机,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防范 分析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由放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激发了追求高回报、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再衍生,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且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与次贷相关证券和其它复杂信用产品的评级过程中,其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评级结果的质量方面也存在缺陷。全民借贷消费模式也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而美元在二战后具有的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又去美国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

二、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过剩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流通中现金M0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30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货币的供应相对与需求显得“过剩”。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流动性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

2.资产泡沫

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对银行贷款非常依赖,而且往往通过土地或者房产本身来获得抵押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开发商的资金链条将会发生断裂,从而难以偿还银行债务。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个人违约率的上升将给商业银行的房地产金融部门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样,银行难以通过变卖贬值的抵押品来收回贷款,从而形成债务危机和银行偿债压力。

3.金融体系风险

当前,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方面,还是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但是我国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给将来与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另外,虽然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离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1.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我们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战略,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拓展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完善教育和卫生以及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的潜力,特别是激活农民购买力,不断把潜在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应更好地控制住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2.理智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对房地产而言,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奥运会后,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政府也提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措施。所以,从中长期的趋势看,房地产市场经过目前的合理调整,仍将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所以,我国应主动挤掉房地产泡沫。银行一定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加强对房贷市场的监管。

3.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积极引入市场力量

目前,国内以银行为主要部分的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市场约束的精神,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持有人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料深入分析银行的风险状况。因此,在强化信息披露方面,既要确定具体金融机构的应当揭示的信息,也要引导市场强化对于银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富有成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是配合监管当局强化监督工作的有效工具。此外,社会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信用等的等级评价,则通过市场的压力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美国安然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之一就是标准普尔公司鉴于其存在财务欺诈嫌疑,将其债信评级连降六级为“垃圾债”。为获取良好的市场形象及等级评价,以确保日常业务的进展,金融机构通常会通过改进和完善经营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来赢取较高的等级评定。目前我国国内的社会评级机构尚处于发展阶段,更多的还需要借助国际评级机构的力量实施。而尽快培育本土的权威性评级机构,不但是关系评级行业话语权的问题,也是对包括金融机构在内进行有效评级的根本性措施,其中还涉及到一定的行业机密保护问题。

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 篇2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 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财务危机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 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

二、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

企业由于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混乱, 出现违法违纪事件、会计反映不实、费用支出失控、经济效益低下、财产物资严重损失等经济现象。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 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和企业的彻底失败。

(二)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

中国企业财务结构上, 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负债结构上, 长期负债较少, 短期负债过多, 过度的负债会削弱企业的支付能力。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 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三) 投资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由于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 盲目投资, 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 从而财务危机不断。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 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投资无法按期收回, 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 加大财务风险。

(四) 商业信用过度使用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 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 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 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 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 一旦信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故障, 资金链断裂, 企业将会发生支付危机和偿债危机。

三、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一) 加强危机的管理

1.加强对危机的教育, 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

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先进的危机理念, 并将之深深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 使得企业上下均能铭记于心。危机出现时, 不胆怯、不畏缩, 迎难而上, 同心协力, 摆脱困境, 克服危机。很多知名国际大企业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2.有效的预警机制

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 未雨绸缪, 事先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防范危机方案, 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在财务管理上, 有效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危机的征兆和迹象, 并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 它是企业管理危机的核心。

3.加强对危机的控制和处理

加强财务危机的管理。除了加强会计核算, 进行财务预警分析, 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外,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国家监控要求, 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 特别是建立健全一套企业财务危机应急管理系统。企业要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人应该由企业最高领导担任, 成员应该包括各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唯有如此, 才能够在危急时刻统一部署、有效协调和良好沟通。该机构的职权是预防、发现和处理危机, 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转和稳定发展。在危机发生时, 通过设立的危机控制机构和人员, 制定周密的危机应急处理方案, 按照既定的程序, 以迅速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及时控制和扭转被动的财务局面, 使企业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危机损失。

(二) 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

有了预警机制和专门的组织机构, 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正确的处理方法。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企业面临的环境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企业财务危机也不可能百分百地预防和避免。一旦危机意外地发生, 一套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它能够尽量减少损失, 尽快化解危机, 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制定和实施应急行动方案是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目的是降低现金需求, 谋求资金来源最大化。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迅速制定处理方案, 控制和扭转财务被动局面。

1.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债务展期是与债权人洽商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 债务和解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 或同意降低利息率, 或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 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在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能为企业赢得时间, 进行财务调整。操作起来也方便简捷。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 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此外, 利用商业信用, 争取供应商继续进行信用融资。如以储代购, 缓解周转资金占用;以销货的百分比偿还应付账款:以退货抵消部分应付账款:签订新的定货合同抵消债务等也是实践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和措施。2.资产变现。正常情况下, 企业通过资产运作, 利用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偿付到期债务。而通过变卖某些资产偿付到期债务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的一条途径。处分不良债权, 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 包括制成品、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无效资产, 出租、出售无用资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或收回对外投资。3.与企业出资者协商增资的可能性, 增加企业可运用的资金, 共渡难关。4.促进销售增长, 提高收现比例, 减短赊销期, 使收入期限短于支出期限, 应付资金不足的局面。5.控制原材料进货, 用多少, 买多少, 维持最低需要量。

摘要: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 不仅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 处理不当甚至会使企业倒闭。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发生。

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篇3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影响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具体成因如下:

(一)内因

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着生产结构性过剩问题。由于整个市场是开放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得以呈现,资本也可以自由流动,于是生产者开始扩大生产追逐利润。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不可预见性等自身的缺陷,使整个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比如,当某一种产品有利可图时,许多生产商都集中生产同类商品,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生产供过于求使产品挤压,商家无利可图。

当资本无创新、无利润或市场饱和时,金融资本会不断侵蚀产业资本的利润,导致一小部分富裕的亚洲人开始将资本由实业型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流向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泡沫型”产业,造成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而房地产和证券等投机利润高的行业,不断吸引着外资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比如,房地产价格远超出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产生巨大的房地产积压,形成银行不良债权。由于东南亚国家货币资金的流动具有盲目性和集中性,不能引导资源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资金的流动只是对社会财富的超经济和虚假再分配。

亚洲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亚洲经济的发展受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它本身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市场经济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整个市场局势也难以控制,因而投资者不能正确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无法解决“负面外在效应”问题,我们很难把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既保持固定汇率又扩大金融自由化,这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由于泰国所有的百姓都可以拿着泰铢自由兑换美元,且没有一定额度,导致泰国的外汇储备不够且没有美元可去换之。7月泰国政府已没有固定汇率了,在这样浮动的情况下泰铢贬值。这些对冲基金当时炒东南亚时,以美国为首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三大基金调动了1000亿美元攻击亚洲,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没这么多,东南亚金融风暴想把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辛苦赚来的钱变成一场金融风暴或金融战争。

在中短期债务较多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便会不可避免地使本国货币贬值。1997年索罗斯把目标盯在东南亚,利用汇率来赚钱。当时泰铢与美元的比率是1:25,一个美元可换25个泰铢。美国在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在当时泰国房地产、股市都有泡沫境况下,其利用有量子基金及大量抵押资本带着钱首先冲向泰国。索罗斯找商业银行来借钱并给其利率,泰国很多银行都把钱借给他。而美国利率低亚洲利率高,于是,索罗斯就在国际上借泰铢抛泰铢,许多人心理惊慌便拿美元去换泰铢,最终获得许多美元。

银行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有经济问题均源于银行体系。亚洲一些国家的银行业未能及时建立较完善的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使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系统性风险高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进驻也带来了各种先进的金融工具。此外,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系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金,但缺乏竞争效益低下;银行体系中对贷款存在严重的权力干扰,内部的腐败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分配不公, 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和呆账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各种要素的配置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二)外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该区货币,以获取短期暴利。美国金融大鳄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其胃口大开,认为工业方面赚的利润已不能满足其欲望,于是对其它国家发动以暴富的金融战争。起初美国乔治.索罗斯从事美国套利交易,二战后欧洲经济萧条美国经济崛起,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很多钱让欧洲复兴,欧洲股票大涨美国人去买赚了很多钱,这样其逐渐名声大振。索罗斯70年代成立了自己的量子基金公司,其希望其公司的爆炸速度像原子爆炸速度那么快。而有钱的大客户,为在一定期限从对冲基金中获取回报,便将自己的钱交给金融炒家,这给炒家进行金融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1997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金融巨头,携巨额资本冲击亚洲金融业,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最终演变成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

美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成为超级大国后,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经常保留危机感。新中国成立后其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统一战线,东南亚、韩国等都是美国经济附庸国。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各种内外因共同作用下,1991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其解体后只剩下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美国为遏制亚洲经济发展,且为本国创造经济财富,便开始采取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美国经济增长达到极限后,美国认为他们有金融大鳄,有能力去金融市场掠夺更多钱,于是开始纵容索罗斯的行为。在美国经济利益与经济政策的纵容下,1997年西方金融大鳄们的思维从创造财富向掠夺财富方向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外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商品多往美国出口,对外贸易的依存程度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经济发展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一旦國际市场局势发生动荡,商品的出口会受到巨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为金融大鳄们的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受阻,使中国经济发展幅度放缓。东亚国家在我国资金投入比重最多,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是加工型企业且主要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东南亚等国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使我国商品出口下滑。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东南亚等国货币贬值,消费市场萎缩,人民购买力下降。东亚政府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方面的财政预算,东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与东亚各国在商品贸易上有紧密联系。但中国对东亚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生产的商品不能顺利销售阻碍了出口产业的发展,企业亏损现象大量存在,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利进程及中国经济发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地区货币贬值的现象十分严重,给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了压力。虽然中国政府表明人民币不贬值,但不意味着能保障其将来不贬值。中国人民币币值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趋势,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促进了外汇储备的连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项目顺差,也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得外汇储备量不断地增加。但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商品的出口受到限制,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量增速减缓的趋势。

(二)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使曾创造奇迹的东南亚地区的金融秩序遭受重创,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也阻碍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此次危机使韩国以美元计算的全国资产减少了一半多,日本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的银行、证券公司接连倒闭,亚洲许多大企业也相继陷入金融危机困境中。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在财政和金融方面实施了紧缩政策。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缓慢。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日本经济的发展也没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经济发展陷入衰退状态。

东南亚、韩国的货币贬值,加剧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本身就与该国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商品有价格优势。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为了增加外汇储备,于是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出口,而中国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此外,由于韩国的货币贬值,该国的技术型产品对中国的技术型产品形成的冲击。因此,出口商品价格的降低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给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和美国经济没有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出现疲软趋势,影响了世界贸易。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亚洲经济,也影响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东亚大量的廉价商品售往国际市场,很有可能会引发产品输入国的贸易保护,反倾销等行为的产生。这些将会对我国产品的出口不利。此外,在各国家间的交易过程中,美国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经济发展出现贸易赤字,势必影响世界贸易的不平衡发展及国际关系的紧张。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危机发生后各国自身发展存在着经济呆滞、财政状况恶化等问题,横扫东南亚的此次危机影响到港台、韩日等国家和地区,造成股市,出口等受阻局面,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约十年。此次危机,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市场经济局势造成的影响不断恶化,此次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此外,这次危机使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冲击了1/4的世界贸易市场和1/5的世界服务业市场,加剧了全球性的产品过剩,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全世界范围内,此次危机使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数上升,美国的贸易赤字大大增加,这种状况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小结

亚洲金融危机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形态及外在环境所致。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约两年里,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严重;金融体系处于无序状态,银行纷纷倒闭信贷紧张,国际融资难度加大;国内外投资减少,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政治经济也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给世界贫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人心惶惶以及社会动荡的局面,可以说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季风.当前日本金融危机风潮透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2]金姬云.韩国金融危机对其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3]郑宇.东亚金融危机对亚太及中国的影响和启示[J].现代国际关系, 1998(03).

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 篇4

内容摘要: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极大的影响,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损失,外汇储备资产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不利影响,带来诸如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合作伙伴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商业银行风险。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应对的措施有: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防范信用和流动性风险;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商业银行要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等,内外兼治,从根本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危机风险防范措施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贷款机构放弃信贷原则使次贷质量先天不足。高达1-3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主要由游离于存款体系以外的专业按揭贷款公司发起,其先天风险被节节攀升的房价所掩盖。二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率操作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投资银行一方面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另一方面则运用高得惊人的平均3O倍资本杠杆。杠杆的顺周期效应使风险在市场景气时被忽视,而在市场向下时却被放大。三是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对减缓危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不能有效识别新业务带来的新型风险、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较弱、应对压力状态的测试与预案准备不足、忽视表外风险的管理等。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对衍生产品估值过度依赖于模型本身的假设,依此进行定价的产品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往往会产生估值不确定性。五是外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外部评级机构对金融工具评级仅依赖历史数据、压力测试不足、对金融工具评级缺乏主动性、信息掌握不充分等导致其不能有效揭示基础资产风险,助长了投资者的非审慎投资。六是政府监管缺位:其一,对不同业务监管标准不一致,部分监管领域出现空白,使监管体系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其二,美国没有一个联邦机构可以实现对全部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监控和预警,使美国政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损失,外汇储备资产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不利影响。不过,大多数损失应该是账面损失,需计提坏账准备,因而需要防范因为账面损失带来的挤提等信心不足情况的发生。二是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下降、国内需求萎缩,对中国向外出口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008年1—7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速已经明显下降,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同比只增长了9.9%,美国市场出口占比也下降了0.2%。如果美国经济及欧洲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这一不利的影响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会使中国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三是资金层面的影响,金融体系危机必然会使资金供应紧张,跨国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可能收缩投资以应对美国国内的资金需求,这就可能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外流。而这种影响对中国来说不完全是不利的,到目前为止,海外资金仍有流人中国获取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利差的动机,部分资金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而流出,缓解了资金流人的压力,进而缓解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这是有利的一面。另外,资金如果因为某个特发事件而集中流出,将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因而需要在政策上防患于未然,避免这种连锁性的冲击。四是心理冲击连锁反应。美国大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破产和重组虽然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延伸性危机,但是它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要远远大于美国房价下跌、资产价格缩水等不利的影响。美国各大投行的破产使人们产生了全球金融陷入危机的错觉,不仅引发抛售资产的风潮,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暴跌的联动效应,还使国内包括海外投资于我国的很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这不仅造成金融市场的萧条,还使实体经济受到不利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商业银行风险

(一)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二)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

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四)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调整期,住房价格下行的压力很大,并且,房地产业未能进入国家2009年2月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其发展趋势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房贷业务表现出的“高收益、低风险”特征使商业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力并不强,而收益水平相对于股市缺乏竞争力也使资产证券化产品遭受投资者冷遇。房贷违约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积累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三、金融危机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

金融危机爆发后,信用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也随之产生。对商业银行来说,首先需要加紧回收高债务杠杆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贷款,其次需要恢复对健康的工商企业贷款。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全球普遍现象,国内房价近年涨幅过大,存在调整要求,导致银行风险累积。银监会和各商业银行宜采取措施,加大开发商贷款监管力度。只有合理房价基础上形成的供需两旺房地产市场,才能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又无泡沫,不危害金融稳定。

(二)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防范信用和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商业银行内部应努力制订和实践新的信贷管理办法,把风险管理贯穿于信贷审批与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并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在贷前应积极遴选优良客户,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在贷中应科学决策,为贷款审批提供科学指导,从审批上控制风险在贷后应及时掌握客户资产、负债、盈亏状况及发展趋势,跟踪监测,针对其潜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从监测上化解风险。同时要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日常走访作用。特别是在授权、授信、审批、经营、展期、担保、抵押、核销、检测、考核、贷后跟踪等方面修订、完善、补充相关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其次,要真正做好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努力外,还有赖于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要改善目前商业银行的社会经营环境,弥补我国信用制度的缺位,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植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二要加强同业间的合作,联手防范信贷风险;三要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杜绝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情况,保证司法在信贷风险防范中强有力的援助作用。

(三)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无法否认资产证券化对于风险分散的积极作用,要看到此类金融创新为风险管理提供了风险对冲、分散化的工具和手段。但并没有最终消灭风险,只是改变了风险的配置结构,从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看,风险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又回到银行。因此,盲目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是不合适的。如果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建立类似美国住房贷款式的二级市场,一旦发生偿付危机将会造成比次贷危机更加危险的局面,这是需要认真防范的。

(四)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五)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六)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

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高 琦 杨 铭 陈高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财税金融,2009年11期上

2.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7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3.余芳东,《多因素支撑美国经济复苏》,国际经济,出版日期:2008年08月11日

4.高析,《世界经济复苏尚需假以时日》,经世导刊,2009年08月12日

5.陈华

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思考 篇5

1.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体的形式及弊端

(1) 危机出现前, 美国经济体的形式已朝着倒“金字塔”方向迅速发展。若将这个金字塔分为四层, 则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产品;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商业贸易;再其上是复杂的、名义的债务、股票、通货、商品期货等;在顶层则是衍生期货及其他纯粹的虚拟资本。该结构表现出很不平衡的增长方式:上层较之下面发展得更快, 底层的实物经济越来越小。金融体系的这种倒置状况, 存在很多潜在危机:一方面表现出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是以相信货币资产最终能变成实物为基础的, 一旦信誉动摇, 则整个金融结构将崩溃。另一方面表现出在日益增长的债务及其他对“金字塔”支付的负担下, 实物经济在停滞甚至萎缩。但同时, 虚拟资本却在加速增长。

(2) 据统计, 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 金融服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11%增长到了21%, 而制造业的比率却从25%下降到了13%。银行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偏爱收益高、风险大的贷款和项目。而那些从事实物生产, 具有稳定、良好收入的企业却得不到所需资金支持,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受到抑制, 投机性活动受到鼓励。这种真实的实物过程和人为的“纸上利润”之间的差距, 时时威胁着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2.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分析

2.1过度利用金融创新工具

(1) 目前, 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正朝着高杠杆借贷比例发展。据测算, 所有国家银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组合, 都是建立在99:1的杠杆借贷比例之上。这样的组合迎合了投机者的需求, 使其在投入较低甚至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就能获取一笔可观的收益。而在实际运作中, 只要略有失误, 杠杆原理就会产生反向作用, 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严重灾难的同时, 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2) 次级抵押贷款就是一种新型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 它为金融机构带来高收益的同时, 也加深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方面金融创新的步伐超过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 传统的金融管制难以有效地控制层出不尽的金融创新工具;另一方面, 在美国, 大批没有稳定收入来源, 信用很低的人也纷纷借贷买房, 银行信贷规模巨大。不仅如此, 他们还利用这些抵押贷款发行各类证券, 整个信贷规模被无形地放大了。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过度利用, 使得整个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崩溃的边缘。

2.2过度的信用膨胀

从1987年到2007年, 美国信用市场的债务大概翻了两番, 过度负债额是历史上没有过的。随着美国经济金融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企业乃至个人都大规模举债, 并利用杠杆作用进行了多项投机。同时, 美国股票市场泡沫催生了更大的住房和按揭贷款信用泡沫, 人们用不诚实、不称职和忽视后果的态度从事各种金融活动。尤其是几年前, 得益于政府宽松的经济政策, 美国经济欣欣向荣, 房价也开始持续上涨。银行争相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 以此吸引那些根本无力还贷的人借钱买房。结果, 随着房市的低迷, 借贷者无力偿还巨额贷款, 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 导致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

2.3金融危机的蔓延

(1) 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 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由于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 与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 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信用货币应该能够同时转化为真实货币。所以, 当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时, 只要证券市场的资本注入停顿, 银行收缩信用, 金融投机者或金融机构失败, 都会直接触发金融危机。

(2)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的, 不但国内、在国际范围内更是如此。信用国际扩张推动了一切国家的进出口膨胀, 加深了各国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 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需货币来实现和清算。因此, 当一国出现金融危机和信用收缩时, 通过贸易、金融和资本等渠道, 金融危机将在各国间传播, 从而形成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这也是金融危机殃及全球的根源。

3.应对措施

(1) 众所周知, 金融机构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来自内、外部的约束因素妨碍了金融机构获取利润时, 他们就会通过开辟新业务来规避管制, 金融创新便应运而生。所以, 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对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质量的管理, 使其能在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网络链条上稳步经营。

(2) 金融危机爆发后, 很多人将矛头指向金融创新, 并建议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但事实上, 金融创新本身并没有错, 而且还具有很多优势, 利用它可以规避市场风险, 提高交易效率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问题出在某些金融部门过度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投机获利, 加大了系统风险。因此, 金融监管机构要合理地引导金融创新方向, 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工具的作用。若能设计出既能提高银行流动性, 降低经营风险, 同时又可带来一定收益的金融工具, 便可一举多得。如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综合远期外汇协议等就是很成功的创新工具。通过将未来不确定性因素预先确定下来, 既规避了风险, 又保证金融机构能稳妥地安排资金用途, 提高了流动性保障。

(3) 盲目过度地追求利润, 忽视风险的重要性, 使得金融创新越来越朝着投机、高杠杆比例的方向发展。高风险金融创新工具通过将投资者、金融机构等关联在一起, 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 有必要量化金融工具的收益—风险比率, 对于那些投机性过强, 系统风险较大的应对其交易严格管理, 同时鼓励开发能降低系统风险的金融工具。由于系统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证券之间的协方差, 所以能降低系统风险的金融工具应是与大多数证券有负的相关系数或是风险度量系数小于1的。另外, 这项监督职责不能由金融机构自己承担。一方面金融机构追求利润的本性会使他们难以客观公平地给出评价,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监管体制的“割据”结构, 意味着任何一家机构都没有能力以广泛的视角审视市场, 发现其中的系统风险迹象。不妨设立一个专门的“系统风险管理机构”, 可以由一国央行获得授权做这件事, 也可以单设一个独立部门行使监管职能。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很多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在分析了危机产生之前美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后, 认为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度不当的金融创新和信用膨胀,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倒“金字塔”,金融创新,信用膨胀

参考文献

[1][德]乔纳丹.泰纳鲍姆.金融癌症:世界金融和经济秩序总危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6, (7) .

[2][美]凯文.菲利普斯.金融大崩盘.中信出版社, 2009.

[3]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 篇6

金融危机给银行、企业和个人都带来了冲击和考验,分析当前信贷所面临外部环境压力和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存在压力增大

从当前吉林粮食经济来看,吉林省大多粮食企业是以农村工业为起点、以农民个体和家庭为主体、以民间集资和内部积累为特征的企业进化过程。当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时候,这种以农民个体和家庭为主体的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异常脆弱。受今年农业生产资料持续上涨影响,企业“高进低出”的压力加大;《新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贸政策高速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共振”下,粮食企业绝大多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

(二)银行经营压力增大

一是贷款需求下滑导致银行难贷款。伴随经济下行趋势的愈加明显,企业开始普遍采取减产、严格筛选新订单方式过冬,出现“要贷不给贷,给贷不要贷”的双重矛盾。一些需要贷款的企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银行不给予贷款;一些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在银行放开信贷规模后,但已经因市场的萎缩,不再需要银行贷款。一些前景发展好、物资保证也充足的企业,银行纷纷予以抢贷,对贷款的有效供应下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二是贷款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受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银行机构在贷款投向上基本类同,银行对同一行业中一些优质企业互相抢食,存在重复授信的现象,银行很难发现企业资金链潜在风险。特别是少数规模相对较大、当期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随着行业景气度下降,会引发关联企业的风险。

(三)不良贷款反弹增快

一是近阶段发放的新增贷款性较以前高,所以对整体的不良贷款率稀释作用明显减弱。二是企业资金紧张的心理预期,加剧信贷整体风险。一些企业担心得不到银行稳定的资金支持,在有还贷能力的情况下“惜还”或“拒还”贷款。三是受原材料降价和应收账款增加的夹击下,企业资产严重缩水,银行因坚持谨慎放贷原则,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注入资金,可能会产生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进而影响到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的经营,最终引起不良贷款的上升。

(四)员工操作风险增大

一是人员引发风险的可能性增加。由于部分员工投资股市、基金或实业形成亏损,或参与赌博等违法行为,这些因素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二是一些非正规担保公司、地下钱庄的非法融资,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暂时掩盖和延迟暴露客户的风险预警信号,导致客户经理无法在第一时间对企业风险做出分析判断。三是部分非法担保公司为充分了解银行还、续贷之间过渡,与客户经理勾结,相互协作、利益共分,损害了银行的整体利益。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具体措施

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才能促进业务良性持续发展,鉴于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加以防范。

(一)加大信贷风险监测

将风险防范于事前控制,是化解风险的最佳途径。银行必须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强行业及其信贷跟踪分析,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行业的前景、市场空间及市场容量,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为此建议要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增强风险提示作用。

(二)加快信贷结构口调整

当前的中小企业进入了转型、升级、调整阶段,银行一方面要鼓励中小企业自身练好内功,另一方面要利用信贷资金调整行业。要充分运用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时机,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分类排队、分析会诊,将客户进一步细分为重点支持类、适度支持类、控制类和退出类,在具备相应能力时提高盈利预见性强、产品价格可以提升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降低受宏观经济影响大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防范有关行业信贷风险,实施行业风险限额管理。

(三)做好创业服务工作

站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我们农发行要树立起与企业共渡时艰的意识,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层面来认识和把握做好小企业服务的意义。一是要继续开展“走百村、进千企”工作。充分利用当前的人力、物力资源,收客户经理组成小分队,主动深入了解企业信息,挖掘企业金融需求,以真实的、真切的情感、真正的支持,打响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品牌。二是要找寻信贷互通平台。由银行收集国内外行业信息、价格走势、典型案例等,并及时在银行外部信息网上予以公布,既为企业提供参考依据,又为银行提供决策依据。三是要主动调低利率让利企业。根据信贷总量不断扩大的实际和同业竞争的需要,在坚持定价覆盖风险的同时,对贷款利率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低风险贷款,根据贷款方式采用不同的利率浮动政策。尽量以利率让利降低企业成本,节省企业开支。四是要灵活保证方式。要积极探索小企业贷款担任抵押方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权利和现金流质押等新的担保方式,包括存货、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货权等质押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企业抵押贷款允许实行“借新还旧”方式,暂时缓解企业还贷压力。

(四)严防信贷操作风险

要重视贷款“三查”制度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防范风险的预警作用。一是贷前调查要把好风险准入关。重点关注与经营相关度较高的参考数据,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产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对企业流动贷款,要重点关注、分析企业上次还贷现金流量是否来自自身经营,如果企业经常并长期靠借高贷、典当资金归还贷款,来维持正常贷款形态,要引想重视,主动采取防范或退出措施。二是贷时审查要把好风险控制关。要发挥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在风险防范中的责任,对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在风险控制上要着重体现“组织化”的风险控制理念。特别要重点防范由企业融资而滋生的自然人帮企业顶名贷款、实体加贸易多元的关联企业连环担任贷款、企业向个人高息融资、股东家庭财产都已抵押给担保公司的、内外勾结虚假评估抵押担保贷款等。三是贷后检查要把好风险管理关。进一步拓宽借款人财务停息和非财务停息的收集渠道。特别是加强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监督,可由客户经理与企业共同签订资金流向监督协议,交由临柜人员时时监督。对大额贷款要增加贷后检查频率,定期或不定期形成贷后跟踪分析报告。实行重大信贷风险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重大风险迹象,及时报告,迅速应付。

(五)严防员工道德风险

一是要进行岗位风险排查。推行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和强制代班制度是切断利益链、有效暴露风险最好的手段。要全面开展客户经理竞聘,优先选拔德才兼备、“德”字优先的客户经理充实到信贷岗位;要加快客户经理的岗位轮换,不仅要开展跨地区岗位轮换,还要进行跨岗位的交叉轮换。二是要开展借冒名贷款风险排查。每年至少开展两次由支行客户经理交叉向所辖的每一位借款客户发出借款确认函,进行借款确认,防止客户经理利用贷款借冒名融资,同时也防止因客户经理贷前调查不深入而积聚的借冒名贷款风险。三是要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罚。设置信贷管理“高压线”,对触犯信贷管理“高压线”的行为实行严格惩戒。对一旦发现有参与担保公司经营、融资行为的客户经理要坚决实行停岗“红牌”处理。对贷前调查不深入,导致大额资金的逾期贷款产生的,要毫不手软的勒令停职清非,用制度约束人,用惩罚威慑人,形成行之有效的防范体系。

(六)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预警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73-03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经受着此次危机的影响,持续蔓延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财务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本身就存在许多弊端,如财务管理观念薄弱、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财务控制基础薄弱、投资缺乏科学性等,这些弊端的最终表现就是财务风险的存在。分析识别后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如何应对控制财务风险,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后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及相关因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涵盖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以资本运动环节的存在形态分析可划分为四种类别: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一)筹资风险分析

筹资风险又称融资风险,它是与企业的融资方式相联系的风险,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资金供求的市场变化等风险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筹集资金时给财务成果和财务状況带来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是狭义的财务风险,指的是无法偿还到期本金和资本成本的可能性,是财务风险的起点。从融资活动本身来看,融资风险还指筹资者在利用各种方式融资时,由于融资条件不成熟或因相关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筹资不成功的风险。它主要包括所选择的筹资渠道、筹资时机、筹资数量及筹资价格等各种影响融资活动失败的因素。筹资风险是现代企业经常面对的主要风险,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最常见的经营方式。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筹得资金之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不能按期取得资金使用收益,从而无法按原定要求履约还款,导致企业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也不能满足资金供应者的预期要求。

(二)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企业投入了一定资金后,投资活动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离的风险。从总体上说,企业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其资金或实物投资于其他经济组织,或购买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投资对象不同,投资风险也就不同。投资活动是企业主要的理财活动,从总体上看,投资活动有内外之分。对内投资活动一般是进行企业内部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投资,如果投资正确,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可以在存续期分期收回投资取得投资收益,但如果投资失误,则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加速企业破产倒闭的步伐。

(三)资金回收风险分析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由于资金转化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企业产品售出,就从产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然后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这两个转化过程在时间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就形成了资本回收风险。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原因就是应收账款的存在,应收账款回收的快慢决定了由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转化过程的长短。虽然应收账款可以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而且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去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的流出,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和应收账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收账款周转快、账龄短的企业资金回收风险小;相反,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长、账龄长的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相对大。也就是说应收账款回笼越快,企业所承担的资金回收风险越低;反之应收账款周转越慢,所存在的资金回收风险越大。

(四)收益分配风险分析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而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盈余管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主要包括留存收益的分配和股息的分配两个方面。收益分配风险实质上是一种筹资风险,具有与筹资风险相类似的特点,前者主要是讲企业内部筹资的风险,后者主要是讲企业外部筹资风险,在一定意义上特指债务筹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利润确认的风险。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人为的会计方法的选择,有可能少记成本多记收益,所确定的分配利润也可能偏高,从而出现收益分配的风险。(2)会计计账方式所带来的收益分配风险。目前通行的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企业存在大量收入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以此利润基础进行的收益分配易造成企业现金短缺。

二、后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后金融危机形势下,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我国企业要想打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久战,就应当把防范财务风险放在首要位置。

(一)筹资风险的防范

1. 应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负债经营是否适度,是指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即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从而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在对财务风险可控情况不明时,宜采用权益资本来融资,以保证资本结构的合理化,尽可能地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扭亏为盈,提高效益,从根本上降低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盈利水平提高,债权人的权益就越有保障,筹资风险就会降低。从长期上看,盈利是销售收入抵补销售支出的结果,如果短期现金流量安排合理,销售收支与现金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是等价的,从而盈利能力越高,就意味着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利息支付,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本金的偿还。因此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筹资风险,同时还可以增加资本利润率,最终实现避过高风险、取得高收益的目的。

(二)投资风险的防范

1. 对投资形势进行调查与分析,及时发现并选择各种有利的投资机会,认真分析投资形势是选择投资的前提。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是在政治、经济、政策、地理等投资形势中进行的,变幻莫测的投资形势,既可能给投资主体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也可能给投资主体造成一定的投资威胁,因此投资主体在投资活动前必须对投资形势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

2. 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分析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相伴而生,企业进行投资时,各投资对象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企业为减少投资风险,应把资金分布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由于每个投资项目的风险不同、收益不同,这样多个项目的组合结果就有可能盈亏相抵后还有利润。从当前的投资市场看,企业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可通过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投资,以保证企业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

1. 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企业的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出去,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是:一是产品质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品质量的高低是其销售量变动的重要决定因素。二是产品价格。消费者不仅要求物美,还希望价廉,而企业产品价格的最低承受力主要是由其成本决定的,因而必须努力降低经营成本。

2. 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企业各业务处对已发生的应收账款,应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并迅速根据业务的进展情况和客户的经营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催讨方案,企业应根据客户欠款时间的长短,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

(四)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

1. 依照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确定企业合理的分配率。合理制定会计核算方法和利润分配方法,综合考虑企业筹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使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安排好企业的流动资金,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收益分配率的大小,从而达到降低收益分配产生的财务风险。

2. 制定正确的收益分配政策,确定合理的股利支付比率。收益分配政策应既有利于保护投资者(股东)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分配标准过高会使企业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下降,减少企业积累。分配比例过低,不但会损害一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还会造成企业资金的闲置浪费,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汶夸.华尔街金融危机:危机四伏的全球经济[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刘春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种类及防范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8).

[4]刘建龙,李秀华.金融危机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长三角,2008,(5).

[5]陈家声.金融危机环境下防范财务风险之策略[J].审计与理财,2009,(12).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金融危机的产生极其防范 篇8

一、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遭遇出口信用风险现状

我国的外贸企业一直认为的“国外客户信用度高”的优点, 正在金融危机这一严峻考验面前褪下色彩。从2008年开始, 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遭遇国际进口商“赖账”事件层出不穷, 境外客商拖欠货款、企业出口坏账增多, 出口报损案件频频发生, 并有扩大的趋势。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 中国出口业务的合同坏账率高达5%, 而国际平均水平仅为0.25%, 中国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0倍。与此相对照, 中国主要出口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却低于5%。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国内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 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出口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 出口信用风险已成为束缚中国外贸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统计显示, 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为14285.5亿美元, 按照5%出口坏账率计算, 2008年全国出口坏账近700亿美元。

目前, 中国外贸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账的形式, 欧美国家卖方付款期限一般在交货后90天, 有的长达120至150天, 目前暴露出来的坏账仅是冰山一角, 未来还将愈演愈烈, 坏账率将不断上升。对在宏观调控下资金链原本已紧张的中国外贸企业来说, 无法收回账款, 生存就更加艰难。外贸企业面临来自外部的信用风险不断提高, 会影响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贸易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将令资金链原本已紧张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8年上半年, 我国外贸企业信用保险索赔量激增。仅中国信用保险公司, 就在全国范围内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报案有936宗, 金额达2.34亿美元, 同比增加108%。其中, 美国市场报损案件202宗, 同比增长31.2%, 报损金额1.0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6%, 占报损总金额的44.8%。众多中国外贸企业已日益感受到美国进口商潜在的付款危机, 收汇安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 2008年前10个月, 已有67000家中小企业倒闭, 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出口部门, 这种严峻的形势严重影响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

二、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国外企业恶意拖欠货款。欧美银行业普遍在次贷危机中受到打击而收紧银根、严格控制信贷, 导致欧美等国的进口企业面临贷款规模和期限收紧、利率升高、条件从严的难题, 市场缺乏流动性,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进口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因此, 一些国外企业要从供应商处寻求流动性解决方案, 试图将一些资金压力和风险转移给他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为赢得国外客户, 常常接受进口商放宽付款期限的要求。实际上这是国外企业进一步延长占用中国企业信用的行为, 是一种危机转嫁的方法。这样, 不仅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 而且大量债权会随着美国企业破产而随时消失。曾在国际贸易中有不错口碑的部分国外企业的信用开始下滑, 中国外贸企业的收款等待时间比以前明显增加。

(2) 中小外贸企业规模小, 竞争激烈且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绝大多数在100人以内, 资产平均规模较小。据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 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为5.11万元和2.48万元, 仅为大型企业的25%—50%。小规模降低了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变化, 企业就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是一些纺织品、中低档服装、五金、陶瓷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一般性制成品, 产品附加值较低, 缺乏自主品牌和独立渠道, 这些产品严重过剩,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争取定单, 一些企业常降低价格, 被迫选择比较宽松的商业信用结算方式。而且由于出口产品自身竞争力不强, 中小企业往往只能与小买家或代理商进行交易, 这样既降低了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又加大了海外买方的信用风险。

(3) 中小型出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管理水平不高, 有的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平上, 缺乏采用现代化先进管理手段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从我国对外贸易大量的案例中发现, 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专职机构, 缺少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目前, 我国企业对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 然而财务部门缺乏信用评估及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财务部门很难对企业各部门的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认识和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 因而上当受骗、拒收、对方恶意拖欠货款、破产等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中小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 中小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4) 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匮乏, 风险意识较差。一些公司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由于国家政策放宽了国际贸易的准入门坎, 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由国内贸易转做国际贸易, 非常缺乏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有些从业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手段单一, 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有部分出口公司对外销业务员的考核单凭其销售额, 因此外销业务员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 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在调查的案件中, 我国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 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从业人员对进口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外贸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 没有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 往往会给一些不良国外进口商提供可乘之机, 甚至个别业务员与客户勾结造成货款无法收回。

(5) 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经验。目前, 我国规模较大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有二十几家, 其中有一定业务规模和影响的评级机构只有七八家。我国的资信评估机构缺乏权威性, 信用数据库容量过小, 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各机构之间的分歧大于合作, 各有自身的既得利益, 因此行业整体水平不高, 尚未起到防范、监督、控制信用风险的作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业务水平的低下使出口企业无法获取真实、全面、准确的国外企业信息, 对国外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可见, 我国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 规模小, 业务水平低, 与国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6) 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严重不足。尽管国际社会为促进出口贸易的公平、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公约或规则, 但对如何惩治信用欺诈尚无完备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国际贸易纠纷都会涉及国际诉讼, 这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官司, 往往出现赢了官司所追回的欠款不够支付律师费用的情况, 甚至可能因为巨额的律师费用及诉讼费用而倒闭, 且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因其诉讼成功而受益。因此, 很多中小出口企业放弃追索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际信用欺诈者欺诈的气焰。

三、中小外贸企业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中小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需符合其自身特点及现实情况。中小外贸企业要设置独立于销售岗位和财务岗位的信用监理, 建立自己的信用政策, 确定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折扣政策等, 规范信用管理。

中小外贸企业的客户往往由业务员各自掌握, 既容易造成客户资源的流失, 也无法建立必要的客户管理信息。因此企业应由信用监理负责客户的档案管理, 对往来客户建立档案, 搜集储存客户信息。在交易前, 信用监理负责客户的资信调查, 可通过企业自身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 也可通过国内的公共贸易或商务机构、我国驻外使馆商务处、银行和保险机构、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 及时掌握和了解客户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信用监理根据客户的付款情况及相关信息, 通过客户信用分析进行信用评估, 确定客户信用等级。企业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授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从而最有效地扩大销售, 降低交易风险。

2、注重结汇方式的选择

在国际贸易中, 结算方式涉及到付款时间、成本费用和信用安全等方面。外贸企业应根据出口业务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交易和交易条件, 综合考虑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合同金额的大小等因素, 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 以保证安全结算。

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 收汇风险相对较小, 但这种结算方式手续繁杂, 银行收取的费用较高。使用信用证时要合理设置销售合同和与信用证有关的条款, 包括装运港、装运时间、价格条款等。但是在日常贸易活动当中, 进口企业通常比出口企业更有话语权。进口企业经常会制定一些条款来规避风险, 比如“软条款”, 这些软条款极大地增加了出口企业的风险, 因此及时识别进而有效防范信用证中“软条款”非常的重要。

托收对于出口企业来说, 风险是很大的。D/A是托收形式中卖方收款风险最大的, 所以应该慎重使用, 如采取托收, 应尽量采取风险相对较小的即期交单 (D/P Sight) 方式, 使对方尽早结汇付款。

汇付结算方式手续简单, 手续费用较低, 但风险较大。根据汇付的时间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预付货款没有收汇风险, 但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 中小出口公司很难获得这种结算方式;而货到付款的收汇风险非常大。中小外贸企业要充分了解这些结算方式的利弊, 权衡收益与风险, 灵活运用。

3、加强出口合同及单据管理

要科学地拟定销售合同条款, 注意合同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意合同中出口货物的数量、质量、包装、运输、保险、商检、仲裁、不可抗力等条款的前后呼应, 防止进口商利用合同的漏洞、不完整性或“软条款”而故意不支付货款或少支付货款。

出口单证是履行合同的重要手段, 也是用于收汇的重要依据, 发生纠纷时常常是处理争议的依据, 因此中小出口企业必须加强出口单据管理。必须重视出口交单工作, 企业交单越及时, 货款的回收也越快, 风险就越小;出口单证必须正确、完整、整洁、及时, 否则会严重影响安全、及时地收汇。

4、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中小外贸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 按时与客户联系, 督促客户及时付款, 重视货款到期日之前的监控工作, 减少发生账款逾期的可能性, 防患于未然。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建立规范科学的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基础上, 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定期对应收账款账户进行检查, 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并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 共同分析逾期账款的原因, 寻找最佳处理对策, 落实催收责任人, 督促和帮助有关人员积极催收, 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功能, 同时应将应收账款回账率指标纳入到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中。

一旦应收账款逾期, 必须按照企业的信用管理规定, 采取各种措施追收账款。在自行追讨账款无效的情况下, 及时寻求专业的账务管理公司的援助或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海外账款的追讨, 切不可拖延有效的追讨时间, 造成坏账。逾期时间越长, 追讨成功率越低。当逾期时间为一个月时, 追账成功率为93.8%, 当逾期半年时成功率急降至57.8%, 当逾期两年左右时, 成功率只能达到13.5。

另外, 中小企业为加快应收账款周转, 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人员要熟悉与外贸业务相关的一些融资方式, 充分利用融资工具加快资金周转, 如采用出口押汇、票据贴现等方式融通资金。

5、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的运用

出口信用保险是在政府支持下的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其目的是保障本国外贸企业安全收汇, 促进和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经办, 出口企业可以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 保险公司在对进口商的资信进行调查后, 审批一定的信用额度。若进口商财务、信用发生问题等导致货款无法收回的, 出口企业可向保险公司索赔, 从而保证出口商收汇的安全性。

国际保理业务是国际贸易中在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 由保理公司对出口商应收账款进行核准或购买, 从而使出口商收款得到保障的一种结算方式。出口商可获得进口商资信情况调查、保收服务、销售账务管理、风险担保和贸易融资等服务。可见, 合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 有助于增强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

6、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管理, 知识对信用管理人员, 尤其是信用管理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因此, 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优秀信用管理人员, 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熟练掌握包括客户信息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术在内的信用管理技术。同时, 出口业务人员也应具备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上一篇:沙特阿拉伯进出口情况下一篇:电子商务外包服务“非常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