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危机细节(共8篇)
金融的危机细节 篇1
在后危机时代的市场经济状况下, 中国品牌的未来令人期待,品牌国际化跨越也已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受金融危机冲击,许多跨国公司被迫出售或转让旗下优质品牌,为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将随着中国企业的信心增长,继续保持约40%的涨幅。并购方向将集中在能源及资源领域,并向金融、汽车等领 域延伸。这是未来中国品牌海外并购一个主要特征。除大型央企外,省级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并购数量也会大幅上升。
后危机时代,许多代工企业纷纷停产或倒闭,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日用消费品牌却异军突起。与吃喝相关的品牌平均以16%的速度发展,青岛、燕京、雪花三大啤酒品牌继续以平均16.19%的速度发展,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北京的粮油制造品牌古船、 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品牌双汇,分别以24.21%和15.58%的速度增长。危机下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平均高达66%,利润增长 80%。李宁运动装品牌增长为53.83%,蒙牛、伊利12%。中国民营品牌在金融危机之中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工业的高速健康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跨越天时地利皆已具备,在国际市场完全敞开大门之前,中国企业更需要更新观念,强化品牌意识,夯实基础工作,在借鉴品牌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品牌管理创新,参与到国际化竞争当中的品牌新市场机遇当中。
1、品质提升中国品牌整体形象;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立足之本,没有质量底蕴,品牌根本做不出来。在后危机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是用户满意,产品质量不再由企业经营管理者来决定,而是完全由消费者做出选择和评价,
因此,企业从产品设计开发、质量改进和创新机制上,都必须首先把握消费者需求。分析潜在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人群细分和产品细分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提升整品牌形象,参与国际竞争。
2、实操创造“高附加值”品牌;随着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劳动力价格上升、生产成本提高、原材料供不应求等国际性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跨过的门槛。如此境况,必然要求我们拓宽发展思路,走出一条 “高附加值”品牌之路。提高品牌附加值的过程,企业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和品牌监控。定位便于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容易识别。很多企业在提高品牌附加值时,思路清晰,能侃侃而谈,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容易走弯路,要注意实操。
3、加速产品更新完善创新机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几乎使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快产品的改进与创新的周期和速度是中国企业抓住国际市场品牌竞争的新出路。企业管理需要向两头延伸,涵盖所有受益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共同受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大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准入;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名牌战略也是关键环节。就象格力成为世界名牌一样,如果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其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自然就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而且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因此,中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必须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争创世界顶级品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充分掌握并采用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技术标准和要求,推行完善TQM、ISO系列、GMP等国际标准。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水平。
5、加强品牌管理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如今,很多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纷纷瞄准国际高端品牌,气势恢宏。但同时也面临消化不良、品牌理念不契合、难以对接等诸多问题。中国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必须充分考虑风险系数,在认真地了解品牌内涵、分析品牌价值、做好品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延伸。品牌的背后是先进的技术、过硬的标准,可靠的质量、优良的服务、严格的管理最后上升品牌文化的引导与影响,这要求企业除了需要保持研发投入、畅通销售渠道、加强品牌经营管理之外,花心思和气力做好品牌无缝对接,深层次地挖掘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注意把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创新机制,实现科技、信息、人才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金融的危机细节 篇2
实际上, 金融危机只是企业危机的一个方面, 企业危机是指能够潜在地给企业的声誉或信用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或活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因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 也有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英国公关学者曾对《幸福》杂志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项关于危机的调查, 调查资料表明, 被调查者几乎百分之百地同意他们的公司容易发生的危机不外乎以下11种:生产性意外、环境问题、劳资争议及罢工、产品质量、股东信心丧失、具有敌意的兼并、股票市场上大股东的购买、谣言或向新闻媒体泄漏企业秘密、政府方面的限制、恐怖破坏活动、员工的贪污腐化等。企业面临危机时采用不同的危机处理方式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后果。成功的危机处理不仅能成功地化解企业所面临的危机, 还能因祸得福。对于危机的成功处理, 必须要在对企业危机种类充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企业危机也有不同的分类, 大体可以分为经营危机、制度危机、管理危机、安全危机和竞争危机等。另外, 根据企业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 可分为商誉危机、产品危机、财务危机、财产危机、人才危机等。
经营危机又称经营环境危机, 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危机。如金融危机造成经营环境恶化带来的危机。企业经营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微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包括产品定价、产品受益、生产成本、企业雇员等因素。这些微观因素影响着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宏观环境不仅包括社会条件、社会总供求矛盾运动, 还包括政府宏观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 国内、国际政治、法律、文化因素也是宏观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企业经营时刻面临着危机。企业经营必须适应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双重变化,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化解危机, 立于不败之地。
制度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制度不合理给企业带来的危机。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产权构成、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体系和组合方式, 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合理的企业制度能够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运转, 协调领导、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以及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相反, 如果企业制度不合理, 将会破坏企业的正常运转, 甚至严重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伦理危机。伦理危机是指企业在社会伦理、公德方面出现的危机。如企业的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社会反对进而给企业带来的危机。现代经济中的企业管理活动, 不再是单纯的微观企业行为, 还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人道主义、民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日益盛行的社会经济体系中, 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危机。企业伦理准则是指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应遵循的伦理标准、社会正义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公平与效率、社会期望、平等竞争、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消费者主权、企业行为方式等多方面价值规范。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包括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资金技术危机。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上述危机所带来的挑战, 如人口压力增大、资源不足、环境受到破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物资短缺。生态危机越严重, 管理危机也越大。
安全危机是指企业在内部、外部安全方面出现的危机。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出现的毒奶粉事件。企业安全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技术安全、资金安全、市场安全等多个方面。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技术安全、资金安全是内部安全问题, 较容易解决;市场安全涉及外部安全, 一旦出现, 如果处理不当, 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破产、倒闭是常事。
竞争危机是指由于竞争对手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危机。竞争危机主要表现在知识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信息占用与处理能力的竞争、企业预测与决策能力的竞争和应对危机能力的竞争。如数码相机的出现给胶卷企业带来的危机、竞争对手人才争夺带来的危机等。
以上企业面临的危机可进一步归纳为两种:结构性危机和偶发性危机。结构性危机一般是由企业内部系统损坏导致的, 造成危机的因素很早就在企业中存在, 一般都是企业的某项管理功能的实质性失效。一般来说, 结构性危机根深蒂固, 比较难以挽回, 因为结构性缺陷是企业长时间形成的, 根深蒂固, 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造成的损失一般也很难以其他方式得到补偿。所以, 企业面对结构性危机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尽量地减少损失、降低负面影响。而利用危机增加收入或利用危机扩大影响在结构性危机中是很难实现的, 对此企业决策者要克服侥幸心理, 不要企图采取措施转“危”为“机”, 防患于未然是这类危机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偶发性危机可以看作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种因素是决定危机存在的基础条件, 往往并不是很大的事件, 本身也不是什么问题, 有的在危机爆发前早就存在, 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另一种因素是引发危机的特定诱因, 这类危机的实质是经过特定诱因对基础事件的渲染后,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中诱发的心理认知的崩溃, 很多时候甚至特定诱因本身就是对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散布的谣言。现实中, 由于这类危机缺少征兆, 爆发时间也没有规律可循, 所以较难预防, 后果也比较严重, 处理不好将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损失。这类危机的成因与利益相关者的心理认知有关, 因此, 如果能及时妥善地改变相关者的心态, 经过适当处理, 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变的, 可以采取措施使之转“危”为“机”。
近年来出现的大量危机事件表明,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不高, 大部分企业内部不存在危机管理程序, 当危机出现时, 绝大多数的企业家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应对。正是由于企业对危机的性质、后果、原因等判断迟缓, 极有可能将原本不大的事件演变为一场空前的危机。实际上, 在企业危机出现之前往往已经出现不良信号, 企业危机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前兆与信号。危机信号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较为隐蔽的危机迹象。通常, 其危害程度小, 对企业的生存还不构成直接威胁, 但时刻消耗着企业的资源和能量, 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潜在危机信号可以通过企业经营中微妙的不良现象来反映, 微妙的不良现象主要有:内部管理出现了不协调的迹象、行为失信、受到新闻界、政府部门“曝光”、社会公众舆论哗然、少量高级人才流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盈利能力偏弱、执行力较差、信息沟通、传递不畅、创新能力降低;缺乏发展后劲等。企业应当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 从各个渠道及时捕捉到这些征兆的信号, 并对这些征兆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判断, 及时进行必要的预防, 确保企业的某些薄弱环节不至于转变为危机。
基于细节的危机管理 篇3
[关键词] 细节 企业危机 危机管理
一、引言
危机管理是由国际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Regester)在其所著的《危机公关》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旋即引起危机管理研究热潮。近年来,大型企业的危机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的报端,仅2005年就发生了“光明乳业回收奶”,“肯德基苏丹红”,“雀巢奶粉碘超标”等影响巨大,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危机事件,各类媒体上随处可见的商业危机报道不但使得各类企业都逐渐意识到危机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更产生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确立危机应对制度、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的迫切需求。
二、危机管理的概述
1.危机管理的概念。危机管理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它是由于意外事件的发生使组织陷于困境或者是面临强大的公众压力之时,紧急启动应急程序,调动各种应急资源,迅速运用各种传播沟通媒介,应对以及处理危机事件,帮助组织渡过难关,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正在被广泛运用于企业、政府、媒体等。古语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这是先哲留下的治国安邦之策,如今对于企业的管理,也同样适用。
2.企业危机的特征。企业危机是指所有可能给企业的运营、信誉、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或活动,它既包括已经向企业发出了警告信号但却未引起管理者充分注意的潜在危险因素,也包括一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有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危机发生之前,洞察先机,防微杜渐,提前预防潜在的危机细节,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这对企业无疑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从危机管理的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危机具有以下特征:(1)对社会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破坏性;(2)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以及不确定性;(3)应对以及处理具有很强时间限制的紧迫性;(4)影响公众利益以及公众高度关注的公众性。掌握对这些危机特性的识别,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将会有助于使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国内企业危机的现状分析
基于细节的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企业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未雨绸缪,不遗余力地追求细节的不断改进,危机的预防与制止,从而降低负面影响,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与实质性要求相比,国内企业危机目前常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企业战略危机,由于对企业未来发展认知不清,或者对整体经济形势发展不能够很好地做出判断和分析从而制定出不切实际的企业战略而导致的失误。
2.高管人事危机,由于高管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公开发表不利于本企业的演说、行贿受贿等而产生的危机。
3.裁员危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公司的合并,重组,业务方向的变换都可能引起组织机构的变动,人员的进出在当今社会更是件平常的事情,然而对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而言,如果处理不好员工退出通道关系往往会引起企业变革中的冲突危机,如2004年3月发生的联想裁员事件。
4.产品质量危机,产品生产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人身安全或环境污染存在破坏可能而产生的危机。比如,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南京冠生园月饼风波等。
5.企业财务危机,企业过快扩张或者经营不善等导致财务资金严重不足、无资金来源以及银行突然停贷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产生的危机。这样的危机往往是致命的,足以葬送一个企业。例如,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资本炒作高手“德隆系”的崩塌,金正DVD资金链崩裂等。
6.企业形象及信誉危机,以为企业遭遇竞争对手和已离职员工的恶意攻击和诽谤,企业在商标使用上缺乏规范被罚款或者商标被恶意抢注、企业被法律诉讼等产生的危机。例如,格兰仕公司冒用3C认证事件等。
四、企业危机管理从细节着手的建议
1.居安思危,树立全员危机意识。一般的危机管理其实质是对于这些危机发生时候的被动反应,事实上,危机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才是企业获得危机管理成功的捷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经验告诉我们,“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是决定现代企业是否能够“长治久安”、“立于不败”的基础。预防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和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危机意识,并且把它作为一种战略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在遇到危机时,能迅速作出反应,从容面对危机。
2.防患未然,建立精细的危机预警系统。企业在市场中成长,必然会面对各种风浪,危机随时可能发生。昨天还辉煌的企业,今天就可能被一个小小的细节所击垮,行业内危机事件一件接一件,层出不穷。如果企业不重视危机预警,一旦危机发生,无法及时处理,就会让企业越陷越深,甚至是面临被市场淘汰的结局。因而,建立一套危机预警系统就成了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危机管理措施。首先,企业必须收集竞争情报,为危机“监控”。其次,企业必须要做好危机预警阶段的分析工作。洽洽香瓜子“甜菊”风波的成功处理,就是企业由于建立了危机预警系统而化解危机的安全案例。2002年3月20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查获了9种含有法例禁止的甜菊糖的食物,华泰食品有限公司出口到香港的“洽洽”香瓜子也遭到了查禁。由于“洽洽”系列产品在香港拥有广大消费者,因此,香港媒体对此事件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华泰食品有限公司高层立即在2002年3月21日紧急启动了危机预警体系,召开会议对问题进行了分析。经查公司输港产品的包装误用早期版本,其中食品标签成分中印有甜菊糖,香港政府据此原因将“恰恰”列在查禁之列。在调查清楚事件的实际情况之后,华泰公司一方面立即邀请政府部门的权威人士出面干预,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了具体情况,澄清了误会,一方面在香港主要报纸《东方日报》、《苹果日报》上面都刊登声明,“洽洽”香瓜子不含有甜菊糖,是属于包装误用,请求消费者给予谅解,播放广告,重点展示各项质量合格认证,迅速地平息了这一场“无妄之灾”。
3.未雨绸缪,及早进行危机培训。作为一个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应该明白危机是始终伴随着企业发展过程的,尤其是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产品与消费者就更为贴近。因而,企业怎么在危机爆发前做好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员工的危机培训也就必须被提上日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企业要使每一个员工从思想上做好应对各种危机的准备,从细节上保障。具体来说,要培训员工具有抵抗危机的良好心理素质,对员工进行危机知识的普及传达,让员工模拟真实的危机状况进行训练演习,最初的训练规模可以消协、简单化,当熟练度和技能增加的时候,就可以加强员工间的相互影响、协作方面的训练,并且要注意部署和沟通的互动作用,明了合作和决策在实践中的意义,相信这些对于企业员工危机预防能力的强化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4.入乡随俗,尊重各地文化差异。企业在市场推广以及营销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個地区的文化进行了解以及分析,容易引起由于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进而引发企业的品牌危机。所以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深度融合,以免误踩“雷区”。在跨国经营,开拓营销领域时尤其要注意国家元素不容亵渎。比如龙或长城是我国的“国家元素”,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影射“挑衅中华民族感情”,但公司方面却没有发布任何有益其挽回形象的信息,忽视了文化冲突危机对企业品牌造成的破坏性作用,致使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在立邦漆之前,丰田汽车的“霸道广告”也曾遭受过同样的问题,但丰田公司以诚恳的道歉态度,赢得了消费者的理解,从而很好地化解了危机。
5.群策群力,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当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内部应该立即组建起危机管理的应对小组,制定、审核处理方案、应对方针和工作程序,以便清理危机险情,及时遏止,减少危机对企业的危害。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应急小组应该至少具备以下五类主要成员:(1)危机主管,是重要问题的最终决策人物,通常是总裁、首席运营官,由他领导整个重组方案有利于尽早作出权威决断。之所以要最高管理层参与危机管理,就是要保证危机管理的权威性、决策性。(2)公关专业人员,是危机公关的理论参谋和具体执行者,负责危机公关程序的优化以及实施,策划一系列公关活动,使危机转化为契机,并负责维护企业形象。(3)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尤其是对于新闻媒体,需要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这样,就可避免危机来临之时,对外宣传的无序、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驭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4)法律事务顾问,作为企业的法律事务顾问熟悉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便于在法律程序上保证企业行为的正确性,预防危机事件的恶化。(5)消費者投诉处理人员,接受消费者投诉时沟通信息和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环节,处理投诉的人员要十分注重自己的态度,因为消费者在此时往往言行过激,如果能够稳定下他们的心态,可以有效降低危机的爆发率。
6.直面情势,正确引导舆论方向。通过分析企业危机管理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发生危机的时候,能否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是关系到企业能否迅速化解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首先,对于被公众误解,新闻媒体发布的错误舆论,企业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遏止。不及时遏止错误舆论的蔓延,会使企业的危机呈螺旋状累积起来,使得原本很小的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灭顶之灾。其次,由于企业自身过失造成的危机,企业必须勇担责任,诚实应对,采取一切补偿措施,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挽救危机并重新占领市场。如强生“泰诺中毒”事件发生后,强生公司采取积极果断的决策,回收在外的所有泰诺药片,对于受伤害者及其家属进行慰问,同时通过仔细调查研究将真实情况通过媒介告诉公众,由此对大众晕轮的认知、态度以及行动进行合理的转移以及全面的引导,使得大众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面发展,公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7.总结经验,谨防危机重复发生。企业在危机发生后,应该主动采取手段,防止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果断、必要的措施,既不能让企业不至于陷入不利的被动局面,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危机接二连三地反复爆发。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箴言,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将其比对企业遭遇危机事件时,通过运用从细节着手的正确策略,确实能够达到转“危”为“安”,化“危”为就“机”的作用。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国内企业在危机管理的细节处理方面,提出了加强和优化的一些建议,这对国内企业的危机管理和细节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危机虽不可避免,但企业处理危机的方式及态度对危机能否妥善化解至关重要。面对危机,企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危机,真诚地与媒体、公众、内部员工沟通,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与修正措施,随着企业对危机管理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危机管理的观点会深深植入到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脑海中,从而有效地化解危机,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新的商机。
参考文献:
[1]Nina Sun.打开危机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2]易诗莲谭蓓吴建荣:企业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过与失[J].商场现代化,2006,(35)
[3]叶秉喜庞亚辉:考验—危机管理定乾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陈玲珍:“危机”激发个人潜能[N].光明日报,2005-7-14(5)
[5]胡菊:细节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1
金融危机的升华 篇4
都说人的一生是幸福美好的,可当人经历了许多,遇到了许多,最终才发现自己失去的远远要比得到的多。
今年全球都在面临着金融危机的严重考验,我想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平凡的!无论他们(她们)从事任何行业,所有人都是伟大的!也许在某些人看来他们很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在自己应有的岗位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甚至是为了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放弃了高薪、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他们仍然是被人们所尊敬的因为他们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个人,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升华到了全世界,如果没有大家共同的努力,整个全球的经济就会像一团污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从小到大我一直很敬仰那些社会工作者,因为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每有他们的任劳任怨的坚守岗位,整个国家就不会得到在某方面的平衡发展,因为我坚信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会有一位默默奉献者的支持。
没有他们的支持,没有大家的团结合作,全球的经济就会面临更大危险,每位公民的生活都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作为新一代的80、90后的我们的历史责任又是什么呢?这就又从金融危机上升到了历史使命,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的我们,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又能挑起什么担子呢?走在大街上,新一代的非主流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非主流并不能折煞我们的眼睛,但是这种潮流的袭来,在我看来并不是不被人们所推崇,因为新的潮流的袭来也象征着我们国家的进步,进而是文化的进步!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模仿这就会变成大错特错,因为作为已成年的我们都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吸收精华,剔出糟粕,不要随波逐流,通过学习别人,吸收别人的养分来不断完善自己,做足自己,保留自己的特有风格才是我们!学会自我欣赏。。。
因为只有保留自己,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才会明白我们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才知道需要什么,需要做些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在那里,只有这样国家及社会才会放心把责任、使命交给我们!
相信每一位有激情的人都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家人、为了自己的一切,我们都会奋力拼搏,就像电视剧里《奋斗》中的几位主人公一样,几位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自己完美的爱情,积极进取不断奋斗,它的演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内。
即使奋斗的路上布满荆棘,也不要畏惧它的可怕,因为往往那些不利的利器只会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并不会构成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每一位学者都是在布满荆棘路上经历过,在充满恐怖魔鬼的道路上拼搏过!
评述美国的金融危机 篇5
美国金融危机首先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就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次贷危机,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是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最近,美国连续和集中爆发了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美国财政部托管“两房”,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正成为下一个危机点。
美国经济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以股票、债券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美国的金融结构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美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实物类贷款不到20万亿的规模,包括房贷、工商企业贷款和其他消费类贷款,但衍生金融产品的规模却达到了400万亿美元。如果底层垮掉了,上面庞大的建筑也会跟着往下垮。金融衍生产品的标的都是与实物相关的贷款和债券,一旦这些贷款和债券还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就会坍塌。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大量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迅速流动成为可能。21世纪初,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纳斯达克市场下挫,美国的经济进入了危机动荡期,美国为振兴经济,采取了十多次降息,美联储大幅度降息至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仅有1%,造成了超级低廉的信贷资本。并且政府对地产采取低首付、低利率的贷款政策,几年以后采取浮动利率还贷的方式鼓励中小阶层贷款买房,使得房地产市场不断繁荣。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随之增加,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但几年以后美联储采取了数次加息,导致住房者无法偿还住房贷款,以此设计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宣告失败,导致投行的破产。由于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基于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此次危机首先当然是让美国和全球的金融机构付出代价,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商业银行也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其次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受到冲击,消费信贷和其它信贷严重收缩,不仅美国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投资会更加谨慎,而且其他国家的机构和个人给美国提供的信贷、资本会大幅下降,可能将压缩美国的信贷消费。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也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以及对它们的信心。
金融的危机细节 篇6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金融的危机细节 篇7
从广义上看, 经济危机较金融危机涉及的范围更广, 金融危机只是广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考虑到所讨论的主题, 本文考察的经济危机为狭义经济危机, 与金融危机相对独立。
一、文献综述
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 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因和素材。归纳起来, 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二者关系,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等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定义
严明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以现实的可感知的物质为存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经济活动形式, 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行为方式。类似地, 沈良指出:实体经济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现代经济中, 它是一个涵盖整个金融业的概念, 不仅包括资本市场, 也包括货币市场;不仅包括国内金融市场, 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原生金融市场, 也包括衍生金融市场。债券、股票、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经济的产物。
(二)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 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 ,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马克思认为, 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 才使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关于经济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 导致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群众购买力不足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也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但他同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 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经济危机的产生并非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安排, 而是缘于人们的主观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此, 从长期看来,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
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 成思危在考察虚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演化规律后将其归结为: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四) “次贷”危机的原因
孙时联、刘骏民和张云认为,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低收入者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出现问题, 而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杠杆的泛化导致市场风险不断放大。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则认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而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使得金融体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危机。
(五)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全面深刻地论述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关系。他们指出, 现实中的生产过剩危机 (即经济危机) 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 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同时, 金融危机会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 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并导致经济危机。
本文以“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联动角度剖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提到的经济危机指狭义经济危机, 即由于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或者稀缺资源供给减少而政府未能进行有效调节, 使得实体经济系统失衡从而引发的危机。
而本文所考察的金融危机是指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使得市场积累的经济泡沫破灭, 进而导致一国或地区经济严重失衡所引发的危机, 主要表现为危机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基准利率、汇率、股票债券等证券指数及房地产价格等) 的急剧恶化。
二、从“次贷”危机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
本次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与此同时,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又使得“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 。
(一) “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0年至2004年, 美联储连续15次降息, 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但过度降息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积聚, 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通胀压力骤增。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 先后加息17次, 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连续的加息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 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 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急剧增加, 并最终成为本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 使得大批国际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相继破产或被国有化,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剧烈波动,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二) 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股票市场深度调整, 信贷持续紧缩。金融资产价值的萎缩通过负向的财富效应 (1) 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通过托宾Q值效应 (2) 和金融加速器效应 (3) 抑制企业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危机又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造成世界经济疲软。2008年9月起,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 这场风暴开始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 多国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大量企业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金融危机开始演化为经济危机。
(三) 经济危机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实体经济衰退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上升, 导致银行坏账扩散至次级抵押债以外的商业贷款领域, 加剧了信用市场的紧缩态势, 形成恶性循环。
具体传导机制如下:当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 与该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 就从贷款者转移到持有这类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 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就会调低, 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就会出现巨额的账面资金亏损。至此, 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在此期间, 经济社会整体的信用风险骤然上升,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进入去杠杆化阶段。去杠杆化的过程又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下跌, 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又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 (包括贷款) 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 从而引发“惜贷”行为。信贷市场出现萎缩, 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另外, 危机使得大批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 全球出现严重流动性短缺, 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态势。
三、 (实体) 经济危机与 (虚拟) 金融危机的区别及联系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来看,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 归纳起来,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 危机爆发原因不同
(1)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受外界供给冲击影响引发经济波动。国民收入理论认为:
其中Y、C、I、G和NX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在这个公式中, 假定政府投资G为外生变量, Y主要取决于C和I。当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企业投资规模萎缩时, 国民收入就会下降。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前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都是由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或者外界能源供给冲击而直接导致经济下滑。以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为例, 阿拉伯国家削减石油产量造成油价暴涨, 欧美经济严重受挫,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整体下降8.1%, 企业破产严重, 失业人数创战后世界最高纪录。
(2) 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发
一方面,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M表示货币需求, L1表示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 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总量M一定时, L1和L2此消彼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偏离实体经济过远, 表现在货币需求上即是L1实体需求的萎缩和L2投机资本的膨胀, 泡沫积聚的结果必然是虚拟经济崩溃, 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并且得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其中的M、V、P和Q分别表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一般物价水平和全社会商品劳务供应量。需要指出的是, 公式中的M (货币供给量) 主要指进入实体商品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未包含虚拟经济的货币。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货币被频繁使用, 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除了用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外, 也投入大量货币购买虚拟资产进行投资或投机。我们用M′表示用于购买虚拟资产的货币交易量, 则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就转变为以下的货币交易方程式:
在货币供给量 (MV) 不变的前提下,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如果适中, 那么虚拟资产会通过投资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 流动性渠道等方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当M′过多时, 就会产生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使得虚拟资产价格过高, 泡沫膨胀。同时,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越大,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就越少。二者交互作用, 经济逐步萎缩。
以本次“次贷”危机为例, 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占用大量的货币, 使得M′上升, 导致两个结果:
一方面,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下降, 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扩张导致经济泡沫膨胀。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 会使得市场预期发生微妙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量减少, 价格上升趋势减缓;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下降, 开始大量抛售虚拟资产并撤离资金, 造成经济泡沫破灭;信用链条断裂, 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商业银行出现巨额坏账, 大幅亏损直至倒闭。
2. 危机发展的阶段性不同
实体经济危机传导链条简单, 危机爆发之后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迅速恶化。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使得金融市场产生巨大震动, 之后传导到实体经济, 在实体经济发酵扩大后再次反作用于虚拟经济, 并阶段性爆发。本次危机始于美国并逐渐传导至欧元区和亚洲区且至今未有迹象表明有减缓趋势。
3. 危机规模不同
经济危机由于仅限于实体市场, 规模相对可控。在金融危机下, 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危机爆发的能量以几何级倍数放大并反射到实体经济, 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危机。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21世纪,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代表的经济量远非一国或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可比, 一旦泡沫破裂, 经济链条中断, 其传导性和破坏性都得以放大, 规模和危害远远超过单纯实体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虽然有很多区别之
处, 但二者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且最终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以“次贷”危机为例, 当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及其衍生品泡沫破灭引发第一轮金融海啸后, 其对实体经济直接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 金融投资产品价格暴跌, 长期靠信用和投资收益支撑消费的居民需求迅速萎缩;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陷入困境, 现金流收缩, 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获得充裕的融资, 经营举步维艰, 投资大幅减少;同时, 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必然促使各国实施从紧的贸易政策, 如此一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国家也会深受其害。
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射到实体经济后, 又反过来会对金融市场的失衡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 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危机, 紧跟现金流萎缩而来的往往就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由于现金链条断裂, 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面临国家倒闭风险;与此同时, 面临支付危机的国家信用评级下降, 本国货币被抛售, 汇率大幅波动, 货币迅速贬值, 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呈现不断蔓延与加速扩散的趋势,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庞大经济体, 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出口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
全球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以及美元的疲软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8%, 比2007年增长速度降低近5.7个百分点, 出口作为与消费、投资并驾齐驱的“三架马车”, 其规模的下降必然减缓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危机下“热钱”的大量撤离必然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震荡风险;随着美元弱势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 我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难免蒙受损失。
这次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一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虚假繁荣,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因此, 政府应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 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平稳发展。
二要坚持适度稳健创新,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 在深化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防范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政府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 保证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科学管理学报, 1999, 2 (1) .
[2]沈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个盘——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EB/OL].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4/02/009373925.shtml, 2008-04-02.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美]斐雪.货币的购买力[M].金本基, 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2.
[6]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EB/OL].http://www.rcif.org.cn/ReadNews.asp?NewsID=536, 2008-05-19.
[7]严明.虚拟经济.经济新参考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8]孙时联, 刘骏民, 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 2008-10-3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出路 篇8
今天的中国,既是一个过渡、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对世界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非一般经济体。因此,我在新著《中国金融战略2020》中发问,能否用指导成熟经济体发展的金融理论,简单指导“过渡”经济体,帮助其完成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飞跃?特别是在一个国家间利益博弈的世界里,对一个正在影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国家而言,答案也许是否定的。这决定了必需对金融发展战略理论要有新的视角。那么,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把握?这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处理国内金融各项复杂的问题,包括对外金融中的汇率、资本管制、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秩序重建诸问题时的急迫需要,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理论的指导。
大道至简见真理。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金融事务中,一个好的战略,必须能够以极其简洁明了的战略话语,统领整个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战略不是诸多改革开放措施的简单罗列与堆积。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核心意图,就不可能是一个好的战略。
从人类近几百年货币史看,伴随一个大国经济体地位的确立,出于本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利益和稳定全球经济的双重需要,大国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既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周期过程中内生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新生大国经济体必须正视的问题。
当前重要的,不是去反复阐明经过改革后应形成什么样的状态,不是向人们进行口号式、空洞式的改革理想描述和“彼岸”是什么的情景告示,而是应该解决“桥和路”的问题。
作为金融战略研究方法的重点,除了作为结论,要指出今后“工作指标”意义上要“干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历史的、理论的逻辑和国内外的现实,指出“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是明确“干什么”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要去努力寻求体现中国金融未来历史的、理论的一致性、必然性及唯一性。
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然而,现有主流货币与金融学理论又是发源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形成于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崛起过程,主要抽象和解释于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经济体。
因此,今天当人们把前人抽象的理论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指导具有“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且又是大国经济体”这样特征的中国,可以想象,要使这一理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上的真理性,自然要考虑上述特征因素对过去理论形成的干扰,同时,又要注意把当初西方在形成理论中曾被抽象掉的非主要相关因素,“重新相应放进”现实实践中,即要有其他经济、法律、政治、文化因素的“还原”。否则,就会出现该理论解释当今中国实践时的“走样”现象,就会出现为什么对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骄人成绩,始终存在一些西方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也难免出现在指导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意义上的隔靴搔痒的现象。
正如已故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所说:从来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经济学往往似乎是在无穷无尽地处理新的困惑、问题和两难困境。(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正因为当今的经济与金融理论仍处于动态的、不断的发展中,因此若用动态的、不完全成熟的理论来简单指导非成熟市场国家——特别像中国这样具有转轨、赶超战略特性的国家——更要小心。
中国当前急需的是什么理论?需要的不仅仅是承认、肯定以上各位教授对成熟金融体系所作的客观的理论描述,更是对“如何尽快形成”成熟金融体系有指导性的理论。因此,這一理论必然是结合中国“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且大国经济体”特征的理论。严格地说,这个理论肯定是“发展过程”的理论与方法。
战略既然是基于对未来的一种选择,但在可以预见的进一步全球化中的未来的不确定环境中,客观上既存在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环境”因素,同样也存在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负环境”因素,譬如有缺陷的国际货币体系等。正是各种正、负环境因素的汇聚,体现为世界经济、金融运行的现行制度体系,核心又体现为由“中心货币”国家主导的、长时间历史沉淀的所谓“成熟的、国际通行的”金融制度体系。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研究金融战略,如果是简单模仿、抄袭和沿袭体现“中心货币”国家经济发展“结果”的、“成熟的、国际通行”的金融制度,在某些方面,往往会引发更多的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负环境”因素。
特别是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要实现由“金融弱国”转化为“金融强国”的“赶超”型战略,更不应简单奉行“拿来主义”。绝对不能以人家的“结果”,作为达到自己战略意图的“策略与手段”,简单一味维护现行有缺陷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绝对不能不问时间与条件,拿人家“成熟机器”中的零部件“硬性”塞入自己“不成熟机器”中;绝对不能从已被近40年历史所证明的、现行以美元为主导的有欠缺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寻找简单模仿全球金融世界里最新出现的“时髦”制度与技术(自然包括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研究服务于中国经济崛起需要的中国金融战略,既要在顺应与支持世界力量与格局重新组合大势中,抓住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利益的中国金融发展机遇,又要尽可能避免未来“全球化趋势”的突然中断。在尽快发展中国金融实力的过程中,与相关各国齐心协力,努力促成在世界力量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实现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有序重建,这是研究中国金融战略的世界意义。
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反映人类有效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如供求曲线,是永恒的,但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大国兴衰、更替的漫长的历史转折时期,影响各国间经济力量剧烈变化的,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最基本的经济规则(当然最终决定力量必然是经济因素),个别事件的发生、偶然因素的累积,同样不可忽视。面对未来动荡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特别是大国政府间的博弈政策,将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加上不同国家民主力量、民主政治推进程度的不同,其博弈后政策偏离经济规则的不确定性也越大。就此意义讲,研究一国金融战略的难点,是研究国与国之间政策博弈中各种复杂组合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在世界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的大变革时期,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体现现代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更需要能适应世界经济力量发生的变化,同时能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的指导理论,即需要的是能反映大国兴衰、更替的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