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2024-10-22

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共10篇)

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篇1

坚持“三个服从”构建“五大平台”

全方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朔州市人事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当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去年以来,朔州市人事部门坚持以“三个服从”(时间服从质量、任务服从实际、就业服从市场)为原则,大力整合就业资源,着力构建就业服务平台,全方位畅通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长效保障。

一、构建政策保障平台,完善就业引导机制,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提升工作创新力

从2008年5月起,朔州市人事部门针对可能遇到的就业问题,未雨绸缪,分别组织开展了“加快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和“人事局长下基层”等活动,走访了40多家企业和高校,第一时间掌握了有关情况,并在全省率先制订了相关政策。今年8月,在征求各方意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市政府„2009‟8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同时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

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的通知》。并于8月10日,组织召开了全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进一步明确了人事服务、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户籍管理、自主创业等14项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了12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保证措施,全面夯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保障平台。与此同时,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出台了《关于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的意见》,对毕业生积极到一线就业及基层吸纳毕业生制定了明确的鼓励措施,对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开展就业培训等工作提出了量化的任务指标。截至10月底,市政府已拿出1492万元就业补助资金,其中1000万元专门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创业扶持。为更好地宣传就业引导政策和措施,自2008年5月份起,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市人才市场每天在朔州电视台向社会和广大毕业生公开就业政策,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并制作专题片3次;朔州人事人才网开辟专门栏目进行政策咨询问答;朔州日报登载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专访2次,创业就业的典型事迹12篇。

二、构建供需对接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在发挥信息引导作用中提升公共服务力

朔州市积极推进面向企业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了以朔州人事人才网为主,涵盖22项服务功能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每年发布“紧缺人才指数”,每季度发布毕业生供求信息,每个月发布统计信息,全天候发布网上

供求信息,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多的招聘信息和市场动态。设立了毕业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窗口,积极为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提供包括代管人事档案和行政关系、办理合同鉴证、集体户管理、计划生育、考核、转正定级、职称评定、出国政审、组织关系转接、代办三险一金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力求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使“人事代理”真正成为“毕业生之家”。近一年时间里,积极为驻朔企业、垂直管理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国有企业、大集团公司推荐毕业生就业。共为山西电建二公司、中煤金海洋公司、朔州电力实业公司等8家企业派送427名毕业生。

三、构建人才服务平台,完善市场配置机制,在发挥人才中介机构作用中提升市场竞争力

朔州市始终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臵人力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各级人才市场动员一切力量找岗位,挖信息,举办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分专业、分行业、分区域的人才交流会和专场招聘会。今年8月初,市委、市政府大张旗鼓地举办了“朔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周活动,努力帮助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9月下旬,又与全国、全省同步组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秋季招聘周活动。特别是我市每周六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人潮涌动、交流活跃,呈现出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截至10月底,已举办41场次人才交流会,累计接待求职人员5300多人次,接待用人单

位609家次,达成用人意向263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792个。今年6月,与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高质量的双向交流洽谈会,500多名高校毕业生当场签订了就业协议,基本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

四、构建就业见习近平台,完善“因岗荐才”机制,在完善保障制度中提升工作执行力。

朔州积极在各行业开辟见习基地,将金海洋能源集团、山西新时代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截至10月底,全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达到了22家,分布于煤炭、建筑、建材、教育、卫生、酒店服务等行业,较好地适应了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的各种现实需要。强化“因岗荐才”的就业见习机制,开通“要工作,来找我”的现场和网络两个登记窗口,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专业、见习意愿等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登记库;主动联系企业,细致、深入地获取各个岗位的需求,对照需求进行毕业生与见习岗位间的双向匹配,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毕业生。同时出台了《关于朔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实施方案》,以文件的形式“固化”就业见习操作规范,并制定了“毕业生报到流程图”、“实行人事代理流程图”及“党组织关系转移流程图”等多项办事指南,明确企业和见习学生双方的权利、义务,使朔州的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推荐成功率和见习后的留用率,确保了毕业生见习结束后能够“干得好,留得住”。

目前参加了见习的550名毕业生已全部实现了上岗就业。

五、构建资源整合平台,完善多方联动机制,在调动各方力量中提升整体聚合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为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朔州市专门以市长办公会议纪要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由人事部门牵头负责,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体制,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对县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从制度上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人事部门会同教育、公安、财政、劳动、民政以及各高校,定期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制定对策措施,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形成多方联动的有效机制。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开发基层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共有1049名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中国人事报》于今年9月专题报道了朔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和做法。

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篇2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记者刘博智) 今天, 教育部召开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 截至7月1日, 2014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 与去年持平。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 结合第二轮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教育部将启动“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项目, 并以此为抓手, 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新机制, 有效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19日第2版)

一个暖通人的“非典型就业” 篇3

大学四年,坦然一点说,由于自己贪玩,专业知识学得不好,各科成绩参差不齐。还好的是,毕业时候攥着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这让我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至于两手空空。

工作面临几个大的去向。一是去建筑设计院,福利好,工作稳定,技术含量高,大学里面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大都可以派上用场。但这类单位对人员的要求也高,大一点的设计院已经把门槛提到了硕士生,作为一名普通院校的成绩平凡的“小本”,很难敲开它那厚重的大门。另外,自己天生对成天做设计、画图的生活比较抗拒,自然不考虑这样机械的工作。二是去房地产公司。这几年房地产行业炙手可热,暖通作为建筑物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房地产公司每年都要招聘的技术岗位。不过这类岗位通常都是狼多肉少,知名的大公司提供的职位只有那么几个,小的房地产公司运行不是那么规范。三是可以去设备厂商(如空调生产厂商)做销售或做技术。由于对自己的技术不是太有信心,对嘴皮子的信心还有丁点信心的缘故,曾投了某企业的国内营销岗。谁知道该企业的招聘人员一眼就看穿了我羞涩的本质,坚决地认为我应该去技术岗。唉!四是去各大公司做技术支持。有种形容金庸小说畅销的说法“有华人饮水处,就有金庸大侠笔作传唱”,借来用在建环这个工科行业的“万金油”专业上就是“有现代人类居家办公处,就有暖通人在奔忙。”像英特尔这样的生产芯片类精密部件的厂家,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是精细,必然缺少不了暖通人的身影。不过在这类企业,收入虽然还不错,但“万金油”只能是“万金油”,技术支持并非这些企业的主流业务,要想有大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五是去制图公司做暖通类软件的开发。制图,又一次击中了我的软肋,为啥当初不努力学习?另外,还可以去供热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化工类企业……选择似乎很多,但我还是无从下手。

我所在的大学是一个以电力为特色的大学,基本上,学校所有的工科专业都跟电力沾亲带故。学院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对与电力有交叉的学科有偏重。在每年毕业招聘会上,来学校招人的单位也是电力方面的居多。许多的同学其实没有选择本专业,而是转投入了电力行业的门下。最后,让我立下决心的是建筑工程和核电的交叉点——核电建设。

核电作为一个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刚刚踏上高速路,很多省市大张旗鼓筹建和兴建核电站,而传统的核电建设行业人手严重不足,技术含量也不高。想到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这个行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而且职业前景还不错,我选择了某家核电建设单位。毕业时,赞同我这样的选择的同学不多,毕竟这跟我上面提到的几大传统就业大方向还是有点偏差的,而且我放弃了进入发电厂这个高收入的行当。这也就是我所说的“非典型就业”。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核电行业吧。整个的核电领域可以分成四大块:设计、设备、建造、运行。其中做设计有各大核电设计院,生产的设备是设备生产厂商,运行的有中国核工业集团、广核集团、中电投等。核电由核能到电能转化的大致的过程如下:在反应堆中,原子能先通过碰撞转化成热能,然后由水(或水蒸汽)做媒介,将热能传输给汽轮机,在汽轮机中,热能转化成机械能,机械能又推动发电机旋转产生电能。如果把能量的转化过程看成一条长长的链条,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就是链子上一个又一个串联的关节。核工程的负责反应堆内反应过程的控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负责能量传输的压力管道,应用化学的负责用来做能量传输媒介的水的洁净度,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负责汽轮机厂房……那我所学的建环专业具体干些什么呢?那就是负责为核电站运行人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反应堆厂房保持“负压环境”,防止辐射物泄露等等。

如今一年过去了,我也从一名技术员变成了通风助理工程师,日常的工作就是核电建造用车间通风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核电站通风空调系统、设备的安装等。由于工程引进外国技术,需要经常翻译大量的英文技术文献,我的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在工程上的锻炼,我把在大学中课堂上偷懒错过的知识又捡了回来。不过失望与希望并存,比如,工作环境的不理想、项目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这些也是我在找工作之前有心理准备的。认清自己想要的和自己能要到的,然后努力去得到它。选择了,就不要后悔。我想这就是我找工作最大的心得了。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篇4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何金平

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为引领,大力推行“六项促就业计划”,取得显著成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一是推行“走下去”基层服务计划。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定向培养,积极拓展基层就业项目,为农村基层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每年公开招聘1.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从事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社区等社会服务工作。对应征入伍和到省内25个边境县市、3个藏区县乡镇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二是推行“走出去”就业计划。全面开展“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宣传教育活动,依托“部省合作”、“省校合作”、“央企入滇”等平台,建立输送和定期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合作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

三是推行“走进去”支持校园招聘计划。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校园招聘活动更加多样化、常态化。今年我省率先落实了国办发35号文件“支持校园招聘活动”要求,规定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校园招聘活动给予补助。

四是推行创业促就业计划。积极推进“三个结合”,把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结合,把指导服务与创业项目结合,把政策扶持与创业园建设结合。省政府设立了1亿元创业资金,并在全国率先设立青年创业省长奖。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两个学分。创业毕业生注册资本在20万元以内的小微企业实行实际出资额“零首付”。

五是推行质量提升计划。我省每年定期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把专业就业情况作为安排高校招生计划和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典型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示范课程建设等活动。同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高校把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支出计划,按照1∶500的师生比配备校级专职就业工作队伍等。

六是推行就业帮扶计划。积极建立少数民族、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实名动态帮扶。进一步将求职补贴范围扩大到省内3个藏区县等地区。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政策,就业困难毕业生申请公益性岗位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缴费补贴。

推进创新创业 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新动力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省逐步形成了省委和省政府统筹、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建平台、大学生积极实践,高科技创业、网络创业、文化创意创业、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和其他各类创业齐头并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新局面。

一、构建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对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二是资金扶持。省财政设立1亿元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支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对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创业给予资金补贴和贷款扶持。三是强化创业孵化。重点扶持建设100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四是鼓励毕业生网上创业。2009年,我省出台文件,认定从事网店达到一定标准的毕业生为自主创业,鼓励对从事电子商务的大学生给予资金扶持和创业培训。

二、健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机制

一是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与财政拨款挂钩。2012年、2013年两度修订高校教学业绩考核办法,与财政拨款挂钩,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列为重要指标。二是建立地市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2010—2012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高校共为大学生创业投入扶持资金6个多亿。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现途径

一是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我省高校积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0—2012年,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受众面达36.5万人。二是搭建大学生创业竞赛平台。2012年,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我省高校已基本普及创业园建设,近3年全省高校共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或创业园182个,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4993个。

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落地”取得实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4.4%,创造就业岗位9.2万个。浙江大学近两年涌现出的100余家创业企业中70%为硕士、博士创业的科技型公司。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商务创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学院为中心的电子商务创业生态圈。

全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

安徽省淮南市委书记 方西屏

今年8月,淮南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四争”战略目标,创新制定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努力打造“上学即上班、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引进新模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开放发展,引导大学生走进淮南

今年淮南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确立打造人才强市的“三个一”引才目标,即今后五年内,面向全国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平均每年引进一万名大学生在淮南就业创业,平均每人每年政府资助一万元,实现就学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力争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资源质量进入全省前列。

二、立足转型发展,鼓励大学生就业淮南

在校学生签订就学就业(创业)协议的,按每人每月600元的标准(硕士生每人每月800元)给予学习期间生活费补助,让大学生实现上学即就业的梦想。学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或来淮创业的,按每人每学年最高5000元的标准(硕士生最高9000元)给予所缴学费资助,同时全额代偿助学贷款利息,让大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梦想。

三、立足创新发展,支持大学生创业淮南

大学生毕业后在本市创办企业的,除享受以上各项优惠政策外,自纳税之日起,三年内将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扩大经营规模需要融资的,优先予以信贷支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需要入驻创业园的,优先安排创业场地,享受保险、房租、水电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全力打造创业政策优、创业服务好、创业门槛低、创业环境佳、创业活力强的创新之城、智慧之城,发言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发言》。

四、立足和谐发展,帮助大学生扎根淮南

我们在做好“一站式”人事代理、转正定级、职称评定、户口迁移等日常服务工作外,又专门制定了大学生来淮就业创业房租补贴政策。凡大学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或来淮创业期间给予50平方米左右廉租房房租补贴,硕士生按每人50%的平均市价标准给予房租补贴,其中第一年补贴三分之一,第二年补贴三分之二,第三年全额补贴。确保来淮大学生舒心工作,安心生活。

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校企对接会22场,与113所高校近3000名大学生达成就学就业协议。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奋力实现淮南在安徽大格局中“四争”的战略定位。

关注重点群体 促进和谐就业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刘林

多年来,我校一直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残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全方位开展就业帮扶,促进毕业生和谐就业。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健全完善制度措施,全力保障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

我校多次召开党委会、校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制定了《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实施办法》。校领导牵头成立学校、学部两级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小组,由两级就业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落实。设立困难群体就业专项资金,三年来已为学生提供学费、求职资助30多万元。每年建立约600多人次的困难群体毕业生跟踪档案,通过开展分类指导、举办专场招聘等活动保障学生就业。

二、推行“一生多人”关怀制度,促进残疾毕业生就业

残疾毕业生是就业帮扶的重点和难点。我校的“一生多人”关怀制度就是学生一入学就归口不同教师党支部,形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减免学费、资助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毕业季,为每名残疾毕业生指定牵头负责就业的校领导,配备专属的就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各省市残联、长期合作企业协调沟通,拓展残疾毕业生就业岗位。

三、建立全程就业帮扶体系,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我校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实施就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求职英语、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职场能力培训,覆盖600多人次;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覆盖500多人次。在“西部计划”等就业项目中重点推荐少数民族毕业生参加。专门开通少数民族毕业生离校后答疑、咨询绿色通道,承诺24小时答复处理,实行全程帮扶,关心到底。

四、实施社会导师专项计划,提升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本着“聘请一名导师,带来一家企业,送走一批学生”的思路开展社会导师专项工作,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困难群体毕业生实现就业。目前,我校已聘请了中信银行副行长孙德顺、爱国者数码集团总裁冯军、零点集团总裁袁岳、西藏人民医院原业务院长叶如陵、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来升等近百位社会导师。三年来,共有600多名困难学生与社会导师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关系,1300多名毕业生到社会导师所在单位就业。同时,学校还在校内为困难学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与浦发银行、北京银行等企业合作,为困难学生提供一批见习岗位,积极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潘一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坐落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辽西地区。近几年,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在煤炭行业不景气、用人需求下降、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学校坚持将扩大毕业生就业与煤炭行业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开发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13年,学校有70%的毕业生奔赴煤炭行业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就业,其中为辽西5市各行业输送毕业生1300余人,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结合煤炭行业产业升级,校企合作实现就业前置

从2011年起,学校分组对新疆、宁夏、内蒙古、山西等40多家煤炭企业和董事单位开展走访,围绕煤炭行业产业升级需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的对接机制,帮助毕业生提前签约。近几年,我校瞄准山西省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的机遇,增设煤及煤层气、矿山机电工程等专业,并邀请企业来校选聘毕业生。仅2013年,山西煤炭企业就接收我校毕业生455人。目前,学校已成为煤炭企业人才供应超市,20多家国内大型煤炭企业成为学校稳固的就业基地。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对接实现就业有岗

“十二五”期间,随着辽宁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兴起,产生一批新的岗位需求。我校抓住机遇,整合资源组建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学校每年向阜新国家液压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企业输送各类毕业生400余人。2012年学校与营口、盘锦等沿海城市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开展“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三、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开辟二三线城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校以二三线城市作为重点区域,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与内蒙古伊泰股份、辽宁中望集团等20余家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10年以来,每年有1000多家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毕业生,其中二三线城市用人单位占90%以上,为毕业生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2013年,学校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达94%,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52%。

下一步,我校将结合国家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紧缺人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登万

我校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建立“两服务一反馈”就业工作体系,十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年,约60%的毕业生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呈现出就业单位起点高、就业岗位质量高、专业对口标准高的良好态势。

一、对接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到哪,我们办学就跟进到哪”。学校与重装企业风雨同舟、唇齿相依,通过对接产业、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对口程度。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一起研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建立起“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学校前瞻预判、快速反应,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工业集团等输送紧缺人才。

二、导师服务,全面关怀学生发展

学校创新班级导师制度,着重培养学生产业报国理想信念,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授担任班级导师,全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在毕业季细致耐心地“一对一”培训指导。截至11月初,实行导师制后的首届2014年毕业生中,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已基本签约。

针对贫困生、就业困难学生,学校实施“人盯人”帮扶,通过推荐贫困生参与企业、校友奖助学金项目,使其成为定向培养准员工;在暑期选送困难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提早参与就业双向选择,并对未就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

三、形成体系,构建整体联动机制

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篇5

青春没有失败尊敬的各位领导、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叫于水丽,是牡丹江市四季园艺公司经理,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青春没有失败。97年我和爱人一起下岗了,当时女儿刚刚六个月,而我们又没有积蓄 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我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如何再为自己撑起一片晴空,成为摆在我面前最现实的考验。97年夏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认识了一个花农,于是七星街的早市夜市上便多了一个卖花姑娘的身影。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夏天,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我一天都没间断过。我坚信,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晴空。97年12月份,为了让自己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我将刚满周岁的女儿托付给父母,借了5000块钱开办了我的第一家鲜花店。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象我想象的那样都铺满了鲜花,当时由于一无技术二无经验,加上没有必要的保鲜设备,我只能眼看着发回的鲜花一批批地烂掉。但我始终坚信:这世上没有比脚再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于是,我一面苦练插花技术,一面到处寻找客源,很多大单位都被我的诚意和敬业精神打动,成了我的长期客户。几年来,我靠着那种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成立了鲜花连锁店、鲜花种植基地、四季园艺公司、四季鲜花批发市场,创业的路越走越宽,我实现了青春没有失败的诺言。回首几年来的创业经历,我深深的体会到,我的成功离不开团组织对我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所以,我在成立第一家鲜花连锁店的时候,就建立了团支部,用团组织的关心和爱护温暖着每名青年员工。作为一名下岗青年,我深知下岗后的艰辛与不易,我最想做的就是回报社会,尽量帮助那些下岗的兄弟姐妹们。几年来,我免费培训学员200多人次,安置下岗及待业青年就业120多人,帮助下岗青年开办鲜花店40多家。凡是来找我帮忙的姐妹我都是全力以赴,从选址到装修,从技术到货源,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几年来,我的努力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更让我赢得了许多的荣誉。99年,我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星火带头人,2002年被评为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牡丹江市再就业明星、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创业明星。2003年当选团省委委员,并光荣地出席了共青团全国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收获总有付出,这种付出有时竟是终身的遗憾。几年来,由于我早出晚归,有时候女儿想见我一面都很难,每当我看到和她同龄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每当我听见女儿在电话里对我说“宝宝想妈妈”,我的眼泪却只能往心里流。在女儿2周岁的时候,由于我疏于照顾,孩子用药失误得了神经性耳聋,现在只能借助听器来补充听力,女儿的健康已经成为我今生的遗憾,真想失去这一切,能够换回女儿的健康。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因为前面是太多期待的目光,身后又是那不能再重复的青春岁月。当我看到蒸蒸日上的这份事业,看到在我帮助和带动下走向成功的下岗青年,这份遗憾中又增添了无尽的安慰,我要继续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创业中,去创造人生最美丽的风景。在这里,我向创业在民营经济舞台上的青年人倡议:让我们积极投身青春创业行动,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市场意识,艰苦创业,为推动我市经济加快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优秀大学毕业生典型事迹材料 篇6

薛磊同学于20考入鲁东大学,他始终相信: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进入大学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向党组织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并在此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于月顺利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他始终不忘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求知、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和同学们的尊重。

薛磊同学时刻以一个党员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来做,以一个学生干部应该具有的素质要求自己。他始终坚信:做事先做人,只求真心付出,无愧于心!大学期间,他一直担任班级班委,学生会干部,连续担任了两年的大一新生代理班主任,他时刻要求自己做好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贴心人,时刻恪守自己的职责,在各项活动中发挥了模范带头的作用,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相声小品大赛”“元旦晚会”“消夏晚会”等。在日常的工作中他还善于观察、了解身边同学,并及时与有困难的同学沟通。他开朗的性格,爽朗的作风,积极的心态,严谨的态度,真挚的帮助,热心的开导安慰,感染了身边的许多同学。同学们都说薛磊传递了正能量,在他身上你看到的不只是踏实勤奋刻苦,还有他那份乐观坚持坚强。

薛磊同学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很好地平衡点,他深知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职责,在学习上从不懈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大学期间,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学习,他相信时间挤挤总是有的,要想成功,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就要比别人更努力。他坚信:今天的成就来自于昨天的努力,明天的辉煌必须从今天开始创造,付出总有回报。他努力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踏实认真的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他有严格的生物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自觉、自理、自立的状态,从不被困难所吓倒,坚强乐观,永不言败。正是他永不服输的个性和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人生信条,使他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和学习楷模的美誉。他有着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该同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他的勤奋刻苦,踏实认真,是他一直以来给大家的印象,正是由于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使得他取得今天的所有成绩。在学习上,他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榜样。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他没有因为家境而感到自卑,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而进行抱怨,时刻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地奋斗。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薛磊同学从大学一开始就在做各种兼职。每个学期他总是担任多份兼职,比如家教、代理等,一边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一边赚取了生活费。他身边的同学都说他是最忙的人,因为他要学习,要工作,要处理协会、学生会的琐事,可是他也是每个同学羡慕的人,因为他的生活很充实,他靠自己的努力顺利读完大学,他把一切处理的是那么的完美,她的各个方面也都是同学的榜样。他永远能给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不浮躁、不张扬、不浪费。不骄傲。当问他累不累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说“我很累,可是我很充实,很快乐”。这就是他――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小伙,却书写着他最不平凡的生活,传播着他永不言败,坚强的正能量!

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篇7

同志们:

今天, 我们在这里召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借这个机会, 我首先代表教育部对50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位专家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4月24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从全局的高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好总书记讲话精神是当前做好高等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今天召开这次经验交流会, 评选出50所年度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目的正是为了通过对典型经验的推广宣传, 推动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刚才大为同志介绍了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总结宣传领导小组为50所典型经验高校授了牌, 特别是四所学校代表做了典型发言, 我和大家一样, 感到很受启发, 很受鼓舞,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下面, 我谈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出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体现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要, 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程度, 我们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带着满腔热情, 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尽最大努力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二,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承载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反映着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成效, 也反映出高校在适应社会需要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对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将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输送到现代化建设的岗位上去, 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三,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出口决定进口, 老百姓评价学校办的好不好, 在一定程度上讲主要看出口, 看你就业好不好。学生的就业状况反应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 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就是说, 就业状况不好就不能说这个学校是质量高的。我们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作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以促就业提升质量, 以抓就业来检验质量, 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带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力度

2009年, 教育部根据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批示要求, 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两年来, 在有关部门、各地和广大高校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依靠专家和专业机构, 积极借鉴了国际国内相关经验, 科学制定工作程序、办法和推选标准, 创造性地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 两年评选出了10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应该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在促进各高等学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得到了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泛的好评, 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获选的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现在看来是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的典型代表, 这些高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付出了艰苦努力, 也为全国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看了这些高校的材料以后, 包括刚才发言的4所高校, 我体会到这些典型高校共同的特点有四点:一是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 也就是说, 作为学校生存发展和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抓手, 人力、财力、物力三个方面充分保障, 规划、计划环环相扣, 真抓实干促就业。二是怀着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无限关爱抓就业, 也就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像中山大学等校提出要善待学生, 要把学校建成学生最满意的大学, 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帮助我们的学生就业和成长。这代表了学校观念上的转变。三是通过提高质量促进就业, 通过促进就业提高质量。围绕就业抓人才培养, 围绕就业抓学科专业建设, 围绕就业抓教育教学改革, 很多高校把就业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互动起来。及时把就业上的信息反馈到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方面来, 我认为这点做的非常好。四是以新的理念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主动根据市场变化, 努力满足学生需要, 创新就业工作内容、方法、体制、机制, 着力提升人性化、个性化水平, 我觉得确实是做到了软件不软, 硬件更硬。

需要指出的是,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包括总结经验和推广宣传两方面的工作, 深入总结凝练典型经验高校特色做法非常重要, 如何通过典型经验的推广宣传切实推动各地各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重要, 我们总结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各地要以总结宣传工作为契机, 加大典型引导的力度, 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广泛宣传, 引导和推动广大高校学习借鉴典型经验高校的特色做法, 扎扎实实抓好就业, 形成学校和学校之间“比、学、赶、帮、超”的就业工作良好局面。典型经验高校也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共享推动就业和改革的经验, 同时确实也要珍惜荣誉, 实事求是, 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不断跨上新台阶。

三、要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也就是整个社会就业工作的首位, 刘延东同志今年专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我们总结经验,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高校在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把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和明确指示, 为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要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和批示精神, 以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有四个问题非常重要。

一是建体系。教育部已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 从2010年起组织有关省市、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了课题研究工作, 成立了领导小组, 并将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提出体系建设推进计划。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凝聚相关部门、省市、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符合新的时代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体系除了领导小组给予正确指导以外, 真心希望相关部门、各省市、各高校我们方方面面的力量要参与进来, 好的典型、好的经验绝对是来自基层, 我们基层最有发言权, 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 深入在基层工作一线, 共同研究如何把这个体系建的更好, 使得这个体系建设计划出台之后大家都能够照着去做, 确保这个体系不断地完善, 不断地去实施。这就需要在制定和研究的过程当中大家参与。

二是重导向。要推动高校切实强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的意识, 将就业工作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我想要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高校教学评估、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等项工作中, 考虑就业状况和就业因素, 要和这个挂钩。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推出的典型高校, 要建立激励机制, 给予必要奖励和更多支持, 鼓励更多高校切实加强就业出口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反馈、评价和促进作用。

三是抓关键。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工作始终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各地要抓好就业工作薄弱高校, 加大支持力度, 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高等学校要在学习、借鉴典型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查漏补缺, 尤其要抓好就业薄弱的院系和学科专业;学校的院系要重点抓好就业困难学生和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和帮扶工作。薄弱的学科专业和院系各校都有, 就业困难学生和特殊群体各校都有, 他们怎么办?这里我不展开说。我们一定要从政策、制度和技术层面确保这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四是上水平。要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就业工作“三到位” (机构、场地、经费到位) 和“四化” (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 的要求。要提升创业工作水平, 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们前一段时间在上海召开了创新创业工作会议, 我们很多同志参加了, 那就是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来做的, 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来抓的。同时要发挥重大项目带动基层就业的引领作用, 通过实施“教师特岗计划”、“农技特岗计划”、免费师范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等重大项目, 推动基层就业政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趋势规律的研究, 密切关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不断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希望大家静下心来, 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些分析判断, 多搞规律性研究。希望100所典型经验高校要在规律性研究方面走在前面。

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篇8

关于征集优秀毕业生就业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位教职工: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以经典的案例启迪人,以先进的事例教育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从而激励和引导广大在校学子在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涯中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合理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场竞争力、发展力。经研究决定开展全校性毕业生就业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对象:

我校历届中、高职毕业生(以近10年毕业学生为主)。

二、征集内容:

1.求职择业的案例;

2.自主创业的案例;

3.升学成才的案例;

4.励志成才的案例;

5.其他案例。

三、征集时间:

2013年12月28日—2014年2月28日。

四、相关要求:

1.以学生本人在求职择业、自主创业及考升本、励志成才(特别是贫困生成才)过程中的经历与体会为主。

2.介绍实习与就业的全过程、具体情况及感悟。举些实例,包括所经历的曲折与困难、教训与经验、方法途经等。自己的希望与想法,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扰及自己如何面对与克服等情况。

3.怀感恩之心述说实习就业单位、学校、同学、同事及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及帮助等。4.给在校学弟的提醒及指点等。

5.使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均可,运用写实性文体,具有可读性,文笔尽量生动。

6.字数要求:1500-2000字左右。

7.将案例以电子稿格式(正文请用5号宋体)于2014年2月28日前发至学校就业科; 190470051@qq.com(董永生)。就业科联系电话05***(***董永生,***陈存国)。

8.请各教职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就业、利于学校招生及发展的重要工作,学校将对提供信息及进行工作量统计与考核。

9.如实在无法提供完整材料,请教职工提供相关毕业生典型基本信息,后续具体工作由就业科落实也行。

就业科

毕业生就业证明材料类别 篇9

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复印件、单位录用函(或批文)、接收函或证明、选调协议书或录用函、村镇人才计划协议、西部计划、升学、出国、参军入伍、支教证明材料等。

另外,毕业生已经通过了政审(即单位是等额政审),或网上拟录用公示网页已过了公示期(需直接打印网页),毕业生可以申请派遣,领取就业报到证,毕业生需在政审函或公示网页空白处写明:

本人***,已考取****单位,经与单位联系,可以申请派遣,派遣单位名称为******,组织机构代码:****** 档案迁转地址为********。

单位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单位地址:

;邮编:。

***(本人签字)

毕业生就业典型材料 篇10

关键词:就业歧视,类型,成因

就业歧视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中国反就业歧视制度的缺陷,使得中国就业歧视问题严重。为保障公民就业权和实现公平就业,必须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与研究,制止就业歧视违法行为的产生。

一、就业歧视的界定

就业歧视,中国立法没有明确界定,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大多学者认为,“就业歧视”包括在招聘过程中或劳动关系建立后[1],也有学者认为,“就业歧视”仅发生在求职过程中[2],或者发生在就业过程中[3]。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58年)第1条规定,所谓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说明就业歧视不仅发生在求职阶段,也可发生在劳动关系建立之后。本文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是指用人单位而在劳动者求职或者就业过程中,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户籍、健康、身高、体重、容貌、政治倾向、肤色、经验、学历、婚姻状况等原因或者其他类似原因,设置不法条件或者差别对待,拒绝录用或者非法解雇具有以上因素或者类似情况的劳动者的行为。而具备以上因素的劳动者,对就业和工作不构成任何实质性影响。企业设置不合理的条件,实行差别对待,实际上是滥用用工权的行为,进而侵犯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和公平就业权。

二、就业歧视的典型类型

法律没有界定就业歧视,也没有对就业歧视进行规制,致使出现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现象。诸如出现血型、姓名、属相、基因、语言、履历、喜好、教育、家庭、地位、身材容貌等因素的就业歧视问题层出不穷。

1.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就业歧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充斥着各行各业,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录用公务员,都普遍存在。由于女性与男性生理结构和心理的差别,导致劳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部分行业、岗位劳动强度大且又危险,要求男性劳动者合情合理,但拒录女性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现实中大多数行业和岗位并没有这种特殊需要,用人单位只录用男性,拒绝所有女性劳动者,显然不合理也不合法。作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应该考虑承担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优先录用女性,而不是歧视女性。

2.年龄歧视。当前,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基本都有年龄的限制,公务员招考中对年龄的要求更是硬性规定。如海南省2010年公务员的招考条件就有四种年龄要求:25周岁以下、28周岁以下、30周岁以下和35周岁以下,全国各地公务员的招考年龄普遍限定在35岁以下。国家机关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应该起到反就业歧视的模范作用,如果连国家机关都存在就业歧视,又怎么能奢求禁止其他用人单位就业歧视?因此,在中国,不仅雇主缺乏就业平等的观念,政府也亟须树立就业平等的观念[4]。

3.身体歧视。身体歧视主要包括对身高、相貌、体形等身体特征方面的歧视。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对求职者的身高做出规定,比如,要求男性168厘米或170厘米以上,女性160厘米或165厘米以上。对容貌的要求,比如,五观端正,气质颇佳之类。事实上,许多岗位对身高或者相貌的要求并非必要,个子不高或者相貌平平也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这种要求导致许多身高偏矮或者相貌平平的求职者难以被录用,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4.残疾与疾病歧视。残疾人员在某些岗位可能不适合,但并不是在所有岗位上都不如身体健全者,一概否定残疾者,实质是对社会弱势主体的就业歧视和权利漠视。疾病歧视,主要是针对“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歧视,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报考公务员或者求职时拒录的事件。尽管《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都明确规定,除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之外,不得歧视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但是目前不少用人单位还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拒绝录用传染病病原携带者。

5.户籍歧视。户籍歧视主要针对两类人群:一是农民工;二是外来工。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户籍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要办理各种证件,且办理程序繁杂,从事的一般都是脏、重、累等一般城里人不愿从事的工作,但还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工资常常被拖欠。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本地人员的充分就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外来人口进行种种限制。由于城市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城市认为农民工挤兑了城市劳动者的就业,因此在接纳农民工时就制定了许多偏向性政策,限制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和就业数量,甚至采取“清退”政策,辞退没有本地城市户籍的外来农民工,将其岗位转让给本地劳动者[5]。因此,不建立反就业歧视制度,推行公平就业,国家采取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

6.婚育状况歧视。是否结婚与是否生育本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以及用人单位滥用招工权,录用条件越来越苛刻。本属于求职者个人自由的结婚和生育行为,成了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多招聘广告都指明只招未婚或者已育者。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招聘条件中没有要求未婚或者已育,但在面试过程中明确向应聘者提出婚否或者育否等问题,以更隐蔽的手段设置差别录用条件,对已婚或者已育的劳动者予以排斥。

7.政治面貌歧视。政治面貌歧视主要是明确要求是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或者无党派。对政治面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的招录,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录用中。政治面貌只代表一个人的信仰,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在西方,宗教信仰歧视是立法明确禁止的,因此中国就业领域的政治面貌差别对待也应该禁止。

8.学历与经验歧视。社会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员的需求本属正常现象,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用人单位追求学历高有经验的人员也属正常现象。但是问题这种追求是否是合理且必要。比如,对于一个工作岗位,如果具备一定学历层次的人员就完全可以胜任,那么用人单位却一味要求求职者具备更高的学历层次,或者一个工作岗位,有无工作经验对完成工作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那么用人单位以“有经验者优先或者需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作为录用的条件,就属于不合理且不必要的追求。用人单位的这种无理要求其实对中国人力资源是一种浪费,限制了大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低学历人员的就业。

三、就业歧视产生的法律成因分析

就业歧视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客观上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主观上说,是用人单位滥用招工权,设置不合理的录用条件。但更深层的原因,主要还是中国缺失有关反就业歧视立法,不能认定就业歧视行为,对相关违法行为较少处罚或者处罚过轻。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就业歧视立法不完善

1. 分散立法不利于反就业歧视。

中国反就业歧视立法采取的是分散立法模式,各种有关反就业歧视规定散见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比如《宪法》、《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还有部分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文件,如通知、意见、办法等。以上几乎都是零星的规定,不统一,不成体系,立法层次低,效力较差。分散立法的缺陷在于无法形成系统而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甚至出现规范之间的冲突,给司法实践适用法律带来困难。

2. 立法内容不完善,流于形式。

现行有关反就业歧视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立法存在遗漏。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就业歧视的含义以及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难以准确认定就业歧视行为。二是规定就业歧视的类型太少。《劳动法》仅规定了四种就业歧视行为,《就业促进法》增加了三种,这很难应付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就业歧视行为。三是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除了规定禁止就业歧视外,对于实施就业歧视行为人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却没有作出系统规定。只规定单一的民事责任,无法规制和消除就业歧视。四是缺乏具体的法律救济途径。《就业促进法》虽然规定反就业歧视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规定过于粗糙。因为界定“就业歧视”的规定,而且对歧视行为处罚责任过轻,导致被歧视者权益得不到较好地法律保护。五是缺乏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中国设立了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部门,但由于目前的劳动争议仅适用于建立劳动关系之后的出现纠纷,因此对于求职阶段发生的准劳动争议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二)司法救济存在缺陷

司法救济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就业歧视难以得到制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对有关就业歧视案不予受理,被歧视者举证困难,赔偿数额过低,难以有效惩治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行为。

按照现行《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规定,主要还是实施“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那么在就业歧视中,劳动者如果认为受到歧视,必须举证用人单位实施了歧视行为。而目前的相关反就业歧视立法对于就业歧视的界定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有关机关很难作出判定是否构成就业歧视,人民法院也往往以无法可依不予受理或者以当事人举证不能裁判败诉。

目前,因受就业歧视而提起诉讼的案件逐渐增多,但即使胜诉,所获的赔偿却不多,对用人单位而言根本不构成损失。目前就业歧视案件劳动者能胜诉并获的赔偿的多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提起就业歧视诉讼。但是在欧美西方国家,不管哪一类型就业歧视,只要被认定为就业歧视,受歧视者可以获得数额巨大的惩罚性赔偿,此外法院还可以判处巨额罚款,使不少用人单位不敢越“就业歧视”红线。例如,美国一名戏团的演员因艾滋病被单位解雇,当事人将单位告上法庭,法院判赔当事人60万美元。另有7名穆斯林在“9·11”后被同事称为“恐怖分子”,也被法院判赔55万美元[6]。这与中国反就业歧视维权成本的高和赔偿数额的低形成巨大反差。

(三)立法之间存在冲突

中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对有关部门的人事处理决定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行政诉讼法》亦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因为有关的人事处理决定,如,奖惩、任免同样会存在歧视,因此不赋予起诉的权利,不利于规制国家机关中出现的就业歧视行为。《民事诉讼法》对起诉条件的限定是原告与案件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现实中,用人单位的很多招聘广告存在歧视性规定,而求职者在没有进入应聘阶段之前,很难认定受到了歧视,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尚未受到歧视,与案件谈不上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不符合起诉的条件规定。但是按照《就业促进法》第62条的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显然,只要认为用人单位实施了就业歧视,即可以起诉,并不限于一定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对起诉条件规定的不一致,显然不利于人民法院受理就业歧视案件。

再者,《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其对劳动者的保护范围仅限于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以后,对于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就业歧视却无法调整。而《就业促进法》,不区分是否发生劳动关系,只要认为受到就业歧视,即可向人民法院起诉。现行立法规定的不一致,不利反就业歧视司法救济途径的畅通。

四、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应对

(一)制定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

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进程,制定一部统一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结束当前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零乱和内容不一致的现状。本文认为,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 明确界定就业歧视。

对就业歧视的界定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就业歧视必须发生在广义的就业过程中,不仅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后,还包括建立劳动关系前的求职阶段。二是用人单位实施的各项差别条件必须是没有法律依据。三是求职者或劳动者必须是条件相同或相近,即不会对工作造成不合理的影响。

2. 进一步扩大就业歧视的类型。

可以采取列举式规定和概括性规定相结合的立法模式。除了现行规定已经明确的就业歧视类型之外,《反就业歧视法》还应该增加一些目前比较常见和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就业歧视类型。为了防止不断涌现的新型就业歧视,还应作兜底性规定,以方便执法。

3. 加大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

鉴于就业歧视形式的复杂性,单一的责任形式无法充分规制就业歧视,因此,有必要设立多种责任形式。根据就业歧视行为及情节的不同,规定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明确受害者有权请求惩罚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4. 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反就业歧视,不能同民事案件一样,实施“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于就业歧视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当事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就业歧视行为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举证比较困难。因此,《反就业歧视法》应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尽量减轻劳动者的举证责任。

5. 建立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

明确该专门机构的性质、职能、组成人员。可借鉴国外的经验,该专门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而是具有独立地位,全权负责就业歧视领域除法院判决和行政处罚以外的一切事宜。如,可监督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及用工行为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接受就业歧视申诉、检举和控告,并拥有一定的调查取证权,可以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还可帮助受歧视一方进行诉讼。其成员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并吸纳有关专家、顾问参与[7]。

(二)修订其他相关立法

目前,现行有关规定不利于反就业歧视,有必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如修改《公务员法》和《行政诉讼法》,把有关人事处理决定中涉及就业歧视的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对《民事诉讼法》的起诉要件进行修改,使得原告即使与被告并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即具有间接利害关系,亦可以起诉。修改《劳动法》,将求职阶段发生的就业歧视等准劳动争议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取消区分是否建立劳动关系而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的做法。

(三)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反就业歧视不仅需要完善的立法,还需要加强执法监督。监督主体可以实行多元化,除了相关行政部门(如劳动行政监察部门)、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具有专门的监督职责之外,还可鼓励舆论监督和个体监督,进一步扩大监督主体。监督的范围涉及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面试过程及用工过程。发现如有就业歧视嫌疑,即可选择向有关执法部门通报,由执法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警告,限期改正,甚至处罚,也可以由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先行处理。

就业乃民生之本,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当前政府、立法和司法机关,应当清楚就业歧视的危害性,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和执法,真正落实就业公平,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

参考文献

[1]邓相花, 袁超.就业歧视认定标准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06, (9) .

[2]李德臣, 姚凤梅.浅论中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保障[J].工会理论与实践, 2003, (6) .

[3]吴继红, 陈维政.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甄选[J].专题讨论, 2004, (2) ,

[4]谢增毅.英国反就业歧视法与中国立法之完善[J].法学杂志, 2008, (5) .

[5]刘玮.农民工歧视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甘肃农业, 2005, (1) .

[6]蔡定剑.西方国家反就业歧视的借鉴[J].人民论坛2006, (4) .

[7]杨特, 邱凌芳.中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不足及完善[J].今日南国, 2009, (8) .

[8]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9]李薇薇, 等.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公司大学生个人实习周记下一篇:住院医师规培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