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培养计划建议

2024-06-05

孩子培养计划建议(精选11篇)

孩子培养计划建议 篇1

【培养孩子创意思维能力建议】1.鼓励孩子提问,不要着急给孩子回答问题,而是启发他们独立分析2.进行各种富有创意的游戏,编个故事,画画3.不要轻易对孩子的奇思妙想说“不”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大胆描述4.让孩子多接触外面世界,尝试新的菜肴,去野外采集,夜晚散步,爬山,换交通工具等【教子有方

【培养宝宝的耐性】1.灌输“等”的概念2.依宝宝的年龄和承受能力,一点点延长他们忍耐的时间3.说出理由:如果让宝宝等待或继续,妈妈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4.制造一点困难:有意识鼓励宝宝在“坚持”的路上知难而进5.当宝宝有了进步,要及时肯定,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小奖励。【教子有方365】

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十条建议 篇2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否则,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随便奖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过分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把标准定得太高,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来自于对成功的体验,强迫他做力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不然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不然会造成孩子憎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其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不然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江苏 袁浩龙)

培养孩子情商,给家长的建议! 篇3

一说起情商,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吧。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的话,即使他的智商非常的高也很难在生活中有所成就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情商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孩子是父母的骄傲,更加是父母的希望,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每一个家长都是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的。其实作为家长,要知道,鉴别一个孩子是否是优秀的,其实从他们的情商就饿可以看出的。

要知道,我们从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在社会里会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家长一定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培养他的情商。那么作为家长,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呢?下面就给家长支招!

让孩子学会不争

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时候,由于在家里的时候,他们的一切要求,父母都会答应他们,所以就养成了一切他只要喜欢的东西就一定会属于他的心态,这种是不对的。

我们要知道,在幼儿园、中小学这段时期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家长没有教育好的话,很容易就把孩子定型了。我们要知道,不去跟别人争小利益以及小东西,对人一生能有多大影响?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学会不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总把它们揽在身边。

让孩子学会低调

孩子也是需要好朋友的,在跟好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

现如今很多的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非常宠爱他们,养成了他们任性、一切以我为主的中心。所以在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就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把自己的地位放的很高,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我们要知道,朋友之间相处是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小孩子不懂,父母一定要教会他们,让他们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不要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适当把自己的位置稍微放低一点。

让孩子学会至善

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家长这时候对孩子做好教育培养一定要讲究方式。

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是在自己的眼中是优秀的,在别人的眼中也是优秀的,那么就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情商的人。

让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与人为善,与人方便,不要跟朋友计较一些小利,要让孩子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不要老是让别人做事的方式跟你自己一样。要知道,与人相处,学会至善。

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受家庭氛围的影响是最深的,家庭氛围的快乐不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也进一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生活得不开心,更何况谈论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爱,在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这样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才会在父母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情商非常棒的人。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你们本身也要保持乐观情绪,教会孩子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学习。

培养孩子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事情是不由我们自己的意的,所以我们常常就会有一些的负面情绪的,孩子也是不例外的。

我们要知道,如果在孩子在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也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的话,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当自己一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想法设法去解决,而是让自己的情绪不好,暴躁。

我们要知道培养孩子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就是培养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正确的处理一些问题,能够把握好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慢慢下来,孩子就会知道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要如何应对。

结束语:

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也不要在亲朋好友和孩子同学朋友面前打骂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失去自尊的。

孩子培养计划建议 篇4

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年级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上的好习惯:

1、集中注意力

2、踊跃举手发言

3、书写规范

4、按时完成作业

5、自己看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

6、珍惜时间,学习上不磨蹭

7、认真、细心、不马虎

8、正确的坐姿、看姿等 四、一个好习惯形成的四部曲。

下面我来讲讲一个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第四个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如下图:

看了上面图,我们感到培养孩子最伤脑筋的,最需要花费气力的,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是培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就是第一步。很多家长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做不好。许多家长总是用“逼”的,“压”的方式,也不管孩子内心怎么想,打着培养孩子习惯的口号,就强制孩子。那么这里的外力指的是哪些?我认为是:家长的约束力、引导力、环境力三个条件。

先说约束力: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断然拒绝,有时也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制表)来约束孩子,也包括必要的惩罚。比如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如买玩具等等。或孩子不肯配合,就像那个美国孩子不肯洗碗等等。

二是引导力。这个引导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家长要学会激励孩子,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约束自己。家长要学会激励要针对需求。什么叫激励针对需求呢?

这里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有这么一则故事,大街上躺着一头驴子,严重阻碍了交通。几个壮汉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走。交警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只好掏出枪来大吼:“再不走,我就开枪了!”驴子只是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不动。这时候,一老农手拿两个萝卜在驴子眼前晃一晃,懒洋洋的驴子两眼一亮立刻起来,跟着老农走了。

“推”“拉”“吼”对驴都没用,只有“萝卜”才请动了驴!老农是最懂得驴“心”的人!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长不能拿着鞭子一步步地赶,或者是板着脸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总希望通过简单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家长要能懂得孩子的心,善于抓住的孩子内心需求,找到让孩子喜欢的那棵“萝卜”来引导孩子自己动起来。

在这里我想通过两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孙云晓的教育书时,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教育案例,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个语文老师夏老师,他小时候练就了一手非常端庄漂亮的字,让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采访夏老师的一段原话:

“您的一手好字是怎么练出来的?”

听我(孙云晓)问及此事,夏老师神秘地笑了,说:

“这个原因谁也猜不出来。”

原来,夏老师的父亲是中医。许多年前一个暑假刚开始的一天,父亲拿出一摞医书,对三个儿子说:

“这些医书是我借来的,请你们帮我抄下来,有重要用处。”

当兄弟三人准备抄写时,父亲又提醒道:

“抄医书非同寻常,抄错一个字就可能给病人开错药方,害了人家性命。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不可贪玩马虎。抄好了我有奖励。” 孩子们听了,无不心生神圣之感,似乎真的成了医生,如同给病人开处方一般,一笔一划,刀刻斧凿一样。夏老师是老大,自然要做出表率,比弟弟们更加认真。

几个假期,兄弟三人与医书为伴,练出了坐功,练出了严谨,也练就了一手好字。每个假期结束时,父亲带儿子们去大世界玩上一整天,那份自豪与痛快,回想起来让人心醉。

听到这里,我拍案叫绝:

“你父亲是高人,他这是培养你们兄弟三人的良好习惯呀!”

夏老师点点头,说:

“是啊,不过这是我们长大以后才悟出来的,那时可当真了。至今我对医书都有一种敬畏之感。”

夏老师的两个弟弟,一个担任了厂长,另一个做了企业的工会主席。兄弟三人的成长都得益于抄医书养成的严谨作风。

看到这里,我深深惊叹于这位父亲的教育智慧。通过让孩子们帮着抄医书一事,巧妙掩盖了父亲真实的教育意图,孩子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被教育、被强迫的痕迹。

教育是一种艺术,最高明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不露教育痕迹的。

想想自己,经常也喜欢用一些小“计谋”来对付孩子。比如:孩子刚读一年级时,每天老师都会留点家庭作业。作业虽然不多,但儿子因为没有养成做作业的习惯,总是拖拖拉拉半天做不完,10分钟的作业儿子可以边玩边写磨蹭一个小时。催促一下写一点,不催促就又玩别的东西去了。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每次接儿子一回家,我就对儿子说:

“儿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带你到下面去玩。”

“儿子,快点,今天晚上带你到桥头公园去滑冰。”

“儿子,赶快写完作业,今晚上爸爸陪你看一部好碟,叫《白色星球》,非常好看。”

“儿子,快写作业,爸爸今晚上陪你下棋。”„„

儿子一听,高兴地不得了,赶快认真写作业,我也兑现我的诺言,儿子一写完作业,我就带孩子玩。就这样,通过这个办法,一次、二次、三次„„他快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地重复,最终形成了快速高效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儿子就这样被我用一个“小计谋”给“暗算”了。

有一段时间,儿子睡觉越睡越晚。有时到了晚上10点都不肯睡觉,早上又起不来。我就对儿子说:“儿子,你不是想打羽毛球吗?说实话,下午我实在抽不出时间陪你打球,你要真想打球,早上我可以陪你打球。”

儿子听说老爸终于肯陪他打球了,非常高兴。晚上早早地上床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高喊:“儿子,起床喽,打球去喽”。儿子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高高兴兴跟我打球去了。就这样,打了一段时间的球,儿子晚上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就没有了。

以上两个例子,我都是利用孩子内心的渴望来完成我的教育任务,而不是威胁和强制。

有一句话说得好:“行为乃发自我们的基本欲望。”“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这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内基的话。

每个人之所以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是由这个人的内心需求决定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可以经常跟孩子动动“心眼儿”。实际上“动心眼儿”就是在讲究策略。如果方法得当,是很有效的。

有几天早上,我发觉只要趁父母不注意,儿子都不愿意挤牙膏刷牙。我知道儿子内心没有对刷牙引起重视,没有意识到人有一口好牙齿的重要性。

不能强逼------这是我们教育他的原则。那怎么办呢?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在看电视。看到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和广告里的人露出一口洁白好看的牙齿时,我故意夸张地对妻子说:“这个人的牙齿好白好漂亮呀。”

妻子也会大声附和:“这个人笑得好灿烂呀,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口好牙齿,如果她的牙齿不好看,又黄又稀的,估计她不敢这样笑。”

“这个人的牙齿好难看呀„„”

儿子坐在旁边扭头看看我们,盯着电视静静地看着,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听到了儿子在洗脸间刷牙的声音,比平时刷牙时间长。

我的一个同事要去补牙。我正好没事,就与他一起去了。当时,儿子没事,我就带上了他。儿子来到医院,看到那些贴在墙上的“爱牙宣传图”,可能看到不好看的吧,儿子吓得用手掩住了小嘴。再看到医生用尖尖地利器给我的同事钻牙,看到同事吐着带血的口水,儿子可紧张了。我趁机又请医生给他讲了一些不刷牙的危害„„总之,这一次的所见所闻让儿子大为震惊,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儿子内心真的开始重视刷牙这件事了,不再把刷牙看成可有可无的事了。尤其是到了 10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注重美了,那么利用这种方式就会更有效。

以上是我对儿子的一个小小的暗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愿意被硬性教育。如果父母动辄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来,我得教育教育你。你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好好„„”孩子肯定会烦的。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轻视环境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

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处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

这个观点对意志力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很有意义。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仅有决心和意志力是不行的,还得加强训练,主动学习自我控制程序。

以我培养孩子看书为例,我就是充分利用了环境的力量。我的孩子现在读三年级,前两天我帮孩子统计:看的课外书已经达到了110本。而且都是200页以上的字书。这里面就有一个窍门。就是充分利用环境。

一是:经常带孩子逛书店,每个双休日都陪孩子到书店坐坐,那里有很多看书的孩子,书店也专门安排了坐位给孩子们看书,所以那里很容易形成一个看书的“气”场。

二是,在家里每天晚上我们全家定了一个全家看书的时间。每天9点钟的时候,全家人都安安静静在坐在书桌上看20分钟书。所以孩子很容易静下来。

就这样天天坚持,儿子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现在我发觉,儿子每天睡觉前不拿本书看看,他就睡不着觉。

五、培养孩子习惯要注意的八个原则。

1、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要注意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

(1、举一个同事总是说:他娘的。结果孩子也学到了。

2、父母喜欢打孩子,所以孩子长大了也喜欢打自己的孩子,甚至反过来打父母。

3、父母平时斤斤计较,那么孩子以后也会斤斤计较。父母平时喜欢苛求别人,容不得别人缺点,孩子大了也就容不得同事的缺点,爱人的缺点,孩子的缺点,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中,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一个小气的家长,如何造就一个大气的孩子?一个小心眼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一个胸怀坦荡的孩子?一个私欲无度的家长,又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情愿付出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的情商方面,孩子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影响。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开来自生活的无畏打击和挫折,从而更加迅速地取得成功。

2、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举个例:孩子第一次写作业拿笔的位置不对,父母没有看到,那么下一次孩子又会是那样拿笔,父母又没有看到,等到父母发觉,这种拿笔的姿势已经重复了几次了,要矫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孩子开始不习惯了。再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写作业时,低着有着,哈着腰,父母如果注意了,马上纠正。那么下次孩子就会知道这样不对,多重复几次正确的写字姿势,很容易就改过来了。

所以会教孩子的父母,特别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并随时纠正,以免养成不好的习惯!

3、培养习惯过程中不要有例外。一是时间上不要有例外,二是空间上也不要有例外。这其实是培养孩子习惯过程中一个“立”的过程,就是要保持养成习惯的连续性。尽量做到天天坚持,中间尽量不要断开。比如:你想培养孩子看课外书的习惯,那就要做到让孩子每天都看一会儿,这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看书的习惯就出来了。但是有些父母不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忙起来了,就不让孩子看了,明天带孩子出去玩了,又不看了,或者过两天又有个什么事,又没让孩子看,所以这个习惯就很难养成。

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养成一个新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到“连续”两字。

还有一种“连”,也要注意。那就是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教育要统一,要做到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这样一个好习惯就更容易养成。

比如:培养一个孩子不要乱丢垃圾,老师强调学生不能乱丢垃圾,学生在学校做得很好,不乱丢。但是一出校门回到家里,父母不强调,有的父母甚至自己在街上乱丢,孩子看到了,既然父母能丢,路上的人都能丢,那我也丢吧。学校在给孩子“建立”这个习惯,但是家庭和社会却在教孩子“破坏”这个习惯。最后相互抵消,孩子的好习惯还是没有建立起来。

在家里培养习惯也一样,有时家里对孩子的管理意见也不统一。比如:孩子小时,父母坚持不喂饭,让孩子自己吃,孩子的习惯快养成了,但是父母可能有事忙去了,把孩子寄到爷爷妈妈家,爷爷奶奶看孙子吃得慢,心疼,又去主动喂孩子,这样孩子自己吃饭的这个习惯也就难养成。

我再强调一下习惯的“立”与“破”。

1、学校、家庭、社会尽量达到统一。

2、时间上要尽量天天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有意识的“立”好习惯,“破”坏习惯。

关于第三条,我想解释一下。什么叫“立”好习惯,破“坏”习惯。比如:如果你想培养孩子好习惯,那就天天让孩子坚持,尽量做到“连续”。但对于一些坏习惯,我们要学会“破”,比如孩子放暑假了,天天坐在家里,又没有机会出去玩,就坐在家里天天看电视,一天都没有断,结果一个暑假下来,孩子养成了看电视的习惯。

我的孩子看电视也很多,看过的动画片尤其多,但我掌握了这个原则,我并没有让孩子天天看,我“断”开它。比如:我发现孩子连续几天在看电视,渐渐快成习惯了,我就会想办法,就会用更好玩的活动引开孩子。我会对孩子说,今晚我们去影剧院看演出,今晚我们到公园去踢球等等,故意“破”一下,使它成不了习惯。所以我孩子很少天天说要看电视的。因此他没养成看电视的习惯。

对于游戏也一样,许多孩子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打游戏的习惯。而游戏又设计得很巧妙,天天勾着你,让你不能一下子过关。这样孩子就天天想着游戏,因为没过关,总想过关,所以就天天打。而家长又没意识到要“破”一下。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家长每天安排孩子打一个小时的电脑游戏,还不如把这些时间全部安排到星期天一天去。让孩子完饱,最好让孩子打过所有的关。这样因为孩子征服了游戏,就会慢慢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减淡!

所以说:对于好习惯,家长要善于“立”,对于坏习惯,家长要善于破。

4、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在儿童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执行,这样做就很可怕,孩子始终处于被动中,处于父母的高压下,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有的父母就采用这种“逼”的方式,“压” 的方式,每天逼孩子弹琴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看书多长时间,逼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什么什么任务„„一直约束着孩子,始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孩子就特别被动。到了中学,孩子到学校住校了,父母没有条件管理孩子了,孩子自己也没学会管理自己,自己没有学会约束自己,结果就开始下滑。

中国教育的一大败笔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从上到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

所以其实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会教育的父母是会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自己学会约束自己,充分调动孩子自己养成习惯的主动性,要让孩子觉得养成这个习惯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喜欢养成这个习惯。这才是最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地方。也是评价一个家长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怎么调动孩子主动配合家长养成好习惯,下一节我会再详细讲的。比如:我的那个快乐帖,许多读我帖子的家长,有些家长就没有读出来,以为我是给孩子多学了好多知识。但也有些家长就读出来,知道那是在培养孩子习惯。培养孩子什么习惯——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只是孩子自己不知道罢了,因为我培养孩子这个习惯没有用强制手段,没有露出教育痕迹,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所以孩子没有感觉出来!

5、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习惯的必要步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紧一阵、松一阵的或者虎头蛇尾。有形成一个新习惯,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然三十天时间只的是动作性习惯。如果是培养智慧性习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如:遇到任何事,总是往积极的方面想,好的方面想;如: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的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好运就不是30天了,有时需要几年才能养成。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前面一段抓孩子还抓得紧,抓了十来天以后,自己也没坚持抓下去,结果一个习惯还是没养成。所以,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就要抓实、抓死。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一个新习惯养成之前,我们要保持习惯的一种连续性,尽量不要断开。在这里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如意外的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了,有不顺心的事啦,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了,就别趴下,只要还能行动就别停下。身体有小病时,跑不了1000米,那就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写日记心情不好,写不出太好的文章,但也不要中断日记,可以随随便便地东一句西一句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少写,但不要停下来。要克服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做到尽善尽美的想法;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许多人没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都跟想尽善尽美有关。

我想起我中学开始的长跑经历,一直到现在,我身旁的同事和朋友一直对我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我这个人恒心好,做任何事,只要不做,要做就能长久地坚持。并且受到挫折也不会轻易打退堂鼓。现在想来,就得益于我从初三开始的长跑锻炼。从初三开始,我开始练长跑。不管刮风下雪,长夏秋冬,除了下暴雨,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长跑,每天都坚持跑5000米以上。我印象最深地是有一天早上,又下起了雨,中等雨。许多同学放弃了跑步,整个400米的大操场只有我一个人在跑步,一圈又一圈,宿舍紧挨着操场,宿舍里的许多同学就看到了我一个人在跑。这种长跑一直持续了12年。直到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中断长跑。但就是这十二年,让我炼就了做事的恒心和毅力。让我在工作中做事从不轻言放弃。

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毅力和做事的恒心,能够让孩子通过鼓励孩子天天坚持锻炼,尤其是长跑,也不失为一个锻炼孩子毅力的好办法。

6、要给以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在养成习惯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出现反复,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有时是因为受环境的诱惑,内心的好孩子暂时输给了坏孩子,有时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够。不管什么原因,家长还是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正面,从多角度看孩子,因为只要是孩子就有一颗向上的心,内心都是要求进步的。我们要多看孩子正面,多鼓励孩子,始终相信孩子会往好的方面发展的。因为进步是在曲折中进行的。

7、要学会控制时空。孩子始终是孩子,在培养习惯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家长们想一想,就会发现:为什么好习惯不易养成,而坏习惯很容易养成?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外界的诱惑时时在引诱着孩子心中的坏孩子,孩子心中的好孩子必须靠意志去抗争,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做为家长在空间上,要善于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诱惑源的空间里,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中,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尽量少去,这些地方,孩子一旦进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

在家里,孩子在写作业时,家长就少打点麻将,少看电视,尽量不影响孩子。大人在那边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嘻嘻哈哈的,却要求孩子静下心来学习,这是很不公平的。孩子在写作业,你也可以在旁边看看你的书,给孩子一个榜样,给孩子一份力量,这样孩子自然就心静了。

8、培养习惯要少说教,多训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没有说出来的习惯,只有练出来的习惯。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尊敬长辈,然后对着孩子说一大通道理,应该应该怎么样。这样没什么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训练孩子尊敬长辈。比如:父母下班回家,让孩子帮父母拿一双鞋过来给父母换上,再让孩子给父母倒一杯水。或者妈妈在厨房做菜,让孩子帮着妈妈择菜。

建议家长和孩子同步学习 篇5

文/朱蔚薇

在中国,最难当的“主任”是班主任,最难当的“长”是家长,一句话就道出了家长和班主任在青少年发展阶段的重大担子。

班主任的重任我们大家都众所周知了,因为孩子青少年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特别是寄宿学校,包括学生的生活起居,可谓是必须面面俱到的。久而久之,这样就不太平衡“主任”和“长”的关系了,家长很放心的把学生送到学校交给班主任,除了放长假了看眼成绩单,再督促几句好好学习的话就不再过问了,以为自己没有什么能帮到孩子的了,也抱怨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的责任,跟自己没有关系,孩子学不会总不能替他学等等类似于此的话,其实家长的想法有些许的片面,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多用大人的眼光去想问题,做个小大人,而自己往往忽略的了最重要的换位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替”孩子学呢?工作忙,没时间,以前的知识大多都不记得了...等等这些问题肯定会再次成为家长不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借口。

其实不然,孩子能五点起床,为什么我们不能,孩子可以一天中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每天挤出午休或者应酬的时间再回过头来拾起以前的课程,孩子接触的是新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复习一下老知识,不要再找类似的借口了,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效仿的,他们也会像家长一样在以后完不成任务考不好成绩的时候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理由回过头来搪塞你们,以身作则可以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谈资,但前提是必须要身正为范。

如果家长和孩子们同步学习了,这样也不失为与孩子交流接触另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呢,对孩子也是百利无一害,让孩子觉得你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让他觉得你和他是并肩作战,各种考试也是考察你们这个团队精锐程度,当他考不好成绩的时候连累的你们整个的团队,培养他的集体意识,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整天闲着没事,也不要给孩子灌输你们是从他那个年代走过去的,所有他现在觉得吃苦的事情都是我们以前所经历过的,因为他理解不了,固然这样说了让他不理解诱发他的逆反心理,还不如不说用实际行动证明给孩子看,老爸老妈跟你一块学,从而你不是孤军作战,用肢体语言给孩子信心,而不是简单的用约定去“诱惑”孩子,因为在这个物质丰富的社会里,我们都习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他们也都习惯这个特权,那么所有的约定已经不足以让他们作为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

给女孩子的两点建议 篇6

那天,我在教室里点评同学们的寝室卫生情况:“小倩、玲玲,你们床上被子没叠;云帆床上杂物成堆;313寝室垃圾没倒;315寝室一地瓜子皮……原来,我们的寝室这么脏啊!”

同学们涨红了脸,纷纷辩解:“老师,您怎么下午去我们寝室呢?”

我纳闷:“我为什么不能在下午去呢?”

“下午寝管老师一般不检查寝室,也不扣分,所以就没有叠床、也没有倒垃圾……我们的寝室上午一般很整洁的……”

同学们,我今天特想和你们谈心。我不明白,难道我们叠床是为了给别人看的?难道你一个星期不见人,就可以不洗脸、不刷牙、不叠被子、不倒垃圾?寝室整洁了,我们自己生活在里面也很幸福啊!脸面干净了,我们自己也很快乐啊!我记得一个女作家说,她每次写文章前,都要先洗脸化妆,将自己收拾得香喷喷、清爽爽,这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心境。

我很赞同这位女作家的做法。古代的女子弹琴歌唱事先都要沐浴焚香的,她们要的也是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一种自我陶醉。难道身边没人,就可以臭烘烘、脏兮兮?难道仅仅因为没有人欣赏,青草就可以不绿、鲜花就可以不开?原野里的鲜花有几朵能被人欣赏到?但是它们从来不因为没有人看,就不争芳吐艳。古人说:“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我们应该向这深林里的楚兰学习啊!

同学们,你可曾在春天里走向原野?你可曾在原野里见过一朵朵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她们比小草高出许多,便显得十分矜持。有的一簇簇热热闹闹凑在一起,微风吹来,点着头、散着香,你简直能听到她们叽叽喳喳的欢笑声;有的三三两两偎依着,甜甜的、柔柔的、神秘兮兮的,担心你听到她们的悄悄话一样;有的却孤零零独自眺望着、期盼着、飘摇着,让我们的心不禁颤抖起来,想起女孩子孤独的情景……

哦!亲爱的,我爱这些不知名的野花,我爱这些原野里自得其乐的小花,一年又一年,每年花季只有短短几天,还不免经受“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可能永远都没有人去欣赏它、关注它,但是,它们怡然自得、乐观向上……

我们应该像她们一样,是吗?我们勤劳善良、积极向上,全部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是吗?无论是否有别人知道,我们都应该洁身自好,是吗?一旦拥有了这样的素质,我们会被自己的美丽感动、净化,是吗?

你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心理学中,有“心灵容貌”的说法:比如有的女孩子长相甜美,却总是对自己不满,甚至厌恶自己,这便表明她的“心灵容貌” 差强人意。可能是她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某些做法欠妥——比如懒惰、不讲卫生、骂人、不讲礼貌、堕落等,久而久之形象也会猥琐起来;而有的同学本来长相一般,却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质,因为她相信自己是优秀的、美好的。这也说明了她的心灵容貌姣好,久而久之,她的真诚、善良、礼貌、礼节、知书达理……会化作一种高贵的气质。为什么有的人年轻的时候不漂亮,年龄越大反而越有魅力?为什么有些老太太白发苍苍却雍容华贵、举止优雅、慈眉善目?因为她的心灵容貌姣好,因为她一直很欣赏自己,因为她在开花给自己看。有人说,一个人三十岁以前的相貌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的相貌就是自己给的。我们的勤劳善良、洁身自好就是开花给自己看,这会在三十岁以后的女人身上留下痕迹。

同学们,给自己一个美丽的容貌吧。我一直认为,女孩子就应该美丽,美丽如花;女孩子就应该浪漫,浪漫如诗;女孩子就应该清纯矜持,如皎洁的明月;女孩子就应该轻盈芬芳,如风中的花影;女孩子就应该像原野里的花……

不要因为别人看不见你,你就可以不整洁;也不要因为没有老师检查,你就可以不叠床;更不能因为没有人要求,你就可以随手乱丢垃圾。因为,我们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我们要开花给自己看。

二、穿出你的品位

下午预备铃响后,肖娜没有来上课,同学们说:“她可能生病了,现在还在寝室躺着呢!”

我心里暗暗嘀咕:肖娜,你真的是生病了吗?我上午刚刚因化妆的事情批评过你,你会不会是在和我闹情绪?你们这些女孩子啊,时不时地都要跟老师撒撒娇,使点小性子。不过跟班主任撒娇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说明了学生没有反感老师。如今,无论你是身体的病,还是心理的病,我都应该去看你。

走进寝室,轻轻喊了几声,你还眯着眼睛装迷糊。我摸摸你的额头,问:“你是不是发烧了?”

你这才睁开惺忪的睡眼,回答说:“没有。”

“那你怎么不去上课呢?”

你一边起身,一边低声埋怨:“怎么没有人喊我起床呢?对不起啊!老师。”

我说:“人家以为你在和我闹情绪呢!当然不会喊你起床。”

你把被子掀起来,我看见你在被窝里还穿着黑色短裙,黑色丝袜,上衣是一件薄毛衫,外面套一个马甲。下床后脚蹬一双细高跟皮鞋。我温和地说:“你怎么不把马甲脱了再睡觉呢?这样多不解乏,只怕你起床后还会感觉冷。这才是早春啊!你就穿这么单薄……”

肖娜,我在寝室里看着你这一身打扮,虽然漂亮,却太过成熟,和你的年龄不符。我当时强忍着没有数落你,现在很想用书信的方式和你——包括同学们——谈谈关于穿着的事情。

我首先想不通的是,你穿着高跟鞋、小短裙,怎么上体育课呢?不错,我也经常穿高跟鞋,但我是成年人,而且我步行上班的时候,在路上穿的肯定是平底鞋。你们的足部骨骼和骨盆正处于发育时期,足弓尚未形成,重心在内侧,骨盆愈合不牢固。医学指出,花季少女在这一时期穿高跟鞋,可能会改变足弓弧度和足底重力分担,使重心前移,时间一长,易形成扁平足,还会出现足疾;因足部及腿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膝关节僵硬,易扭伤脚踝部;还可能使骨盆变形,骨盆入口、出口径变得狭小,造成以后生育困难;此外,穿高跟鞋活动受限,会使体质大幅度下降,还易形成性格孤僻。因为别人在篮球场上欢腾时,你只能规规矩矩坐在一旁,朋友自然就会减少……endprint

所以,我特别不希望同学们在这个时期穿高跟鞋。你们想一想老师的建议有没有道理?

再说低腰裤的问题。

那一天,我在大街上行走,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蹲在地上逗一个婴儿玩耍。她穿了低腰的牛仔裤,露出白白的一截后腰。当时我自己都感觉很难为情。而更让我难为情的,是我们学校的好多女生,穿的也是低腰裤,她们的上衣往往很短小,一抬手,就能看见肚脐眼。我委婉地指出来,有的同学还不乐意,回答说:“我不是故意的。”

我当然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问题是,什么叫故意的呢?就算你们不故意举手过顶,使那短小的上衣往上而露出一截肚子,总有可能伸手拿高处的东西吧!或者抬手梳头发,或者你下蹲拣东西,这样就露出肚子或后背了呀!这形象外人看起来,该多不合适啊!

还有耳钉问题。

那一天,我走在校园里,迎面看到一个瘦瘦高高的女孩子,看见我,微微一笑,甜甜的,很阳光。她脸上的刘海儿被风吹了起来,我意外地发现,她的一只耳朵上戴了四个耳钉,隐隐约约感觉她的鼻子也不对劲。再一细看,天哪!原来她的鼻子上也戴了一个亮晶晶的东西。我问她在脸上钻洞疼不疼,她说:“疼也要忍住。为了酷嘛!”

同学们,在着装方面,我不愿意过多干涉你们。我不反对你们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如果你们邋遢了,我会比你们更着急。我也是从少女时代走过来的,我很理解你们在不同时期对着装的追求。

比如,在幼儿时期,我们都喜欢公主裙,希望妈妈把我们打扮成公主的模样,这标志着自己在家里受宠;大一点,我们开始要方便,觉得自由才最重要,我们喜欢运动服、休闲装,这标志着我们开始一步步离开父母,走向独立;然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要穿得酷、帅,表现自己的个性。(同学们现在就处于这一阶段)再下一步,你可能要穿得大胆,穿得吸引人,说得更明白一些,要吸引异性。而到了我这个年龄,结婚、成家后,就要显得成熟、端庄、知性……

我们必须承认,以上每个阶段的着装追求都没有错。只是,我得强调,我们的衣着无论如何,都要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出席的场合相当。二十多岁的女孩,正在恋爱阶段,穿着性感一些没关系,(二十多岁的女教师在学校也要端庄大方,因为学校不是谈情说爱、吸引异性的地方)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若打扮太性感,这性感就属于露骨的一类,就不得体了。

现在,你们正在学习,穿着性感也不妥当。因为你们是学生,你们的职责是读书、成长、锻炼身体。你们穿出自己的个性固然不错,但万万不可过于暴露,不可为了显示身高而穿高跟鞋,影响发育、影响活动,更不要为了戴几个廉价的首饰,去伤害自己的身体。

调节孩子学习压力的建议 篇7

家长对孩子越是寄予厚望,他越是有压力,越紧张。孩子若成为学习的机器,那快乐呢?兴趣呢?这些似乎都被成人们遗忘了。

无论未来怎样,孩子的童年时代,家长们一定要奉行“快乐第一”的原则。

童年是培养孩子人格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理不能被压抑、扭曲,如果孩子心中感受不到快乐,心理如何健康?

沉重的期望会压垮孩子,轻松快乐的童年,才能给孩子更幸福的未来。孩子若遗失了童年,就遗失了整个人生的欢乐。将来他不论成就多高,也会觉得不满足、不幸福。

建议二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容易被压力压垮,心理承受力差。孩子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能力,是心理脆弱的表现。给孩子创设适当的挫折情景,能够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是个不断磨炼的过程,经历得越多,越能承受困境。孩子年幼时,各方面经验都少,家长要为他们创设一些挫折情景,让孩子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变得坚强。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缓解,排除不良情绪

各种不良情绪-都能造成心理压力,让孩子紧张,难受。如果运用科学的方法及时排解,孩子就能早日走出阴影,重获阳光。常见的倾诉法、情景转移法、心理激励法等,都能帮孩子缓解、排除不良情绪。

心中有了压力,就要先思考如何放松、排解,然后再来做事。孩子带着压力做事,效果往往不佳。孩子的承受力不及成人,有了压力,最好的方式是排解,释放,快速实现心理平衡。一个平静,理智的心态,才能看清事情真而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议四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当的压力能够让孩子奋进。压力的效果可正可反,看孩子如何来利用。压力的正面意义是,它让孩子更具爆发力、反应更快,做事效率更高。它成为驱策人向上攀登的动力。

孩子自我教育的建议有哪些 篇8

记 者: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复杂的,但也不是神秘得完全不可琢磨的。在人类的自我认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哪些“自我教育”的规律呢?

黄全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极其重要。他对人的“自我实现”提出了8个建议。这8个建议高度浓缩了“自我教育”的精髓。

第一条是“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动地体验每一个时刻”。这条建议的关键词是“体验”。因为是非曲直、世态炎凉,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答案。我们常常不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只规定孩子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结果,孩子变成我们牵线的“木偶”――拉一拉,动一动,不拉就不动。

第二条是“把生活看做选择的一个过程,然后去选择它”。由“体验”转入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选择”,这好理解。这个建议的关键是“过程”。作为“过程”,首先要讲究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其次要强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还有目标的修正和放弃问题。

第三条是“倾听你自己的声音,相信你内在的需要”。这条建议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信。

第四条是“对你自己负起责任”。这条建议是说,无论是在体验,还是在倾听,或是在做出选择,甚至在放弃的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随心所欲,而要负起责任。

第五条是“不墨守成规,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这条建议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有较明显的冲突。中国人的“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凡事减三分”……都是在跟这个建议唱反调。但直面中国人的这些观念,本身就是一个绝好的“自我教育”。

第六条是“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之做得更好”。美国文化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中国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应不应做这件事,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这件事。中国人习惯用“别人怎么看”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结果是棱角磨掉,口水泡蔫,还怎么敢为天下先?怎么能有秀于林的“木”?

第七条是“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的与众不同并不是很难的事,比如染发、穿奇装异服等;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是这条建议的核心。

第八条是“不糊弄自己,认清自己的立场,并且找到放弃它们的勇气”。既要“坚持”,又要“反思”,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反思”与“坚持”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坚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坚定。

孩子学习英语给父母的建议 篇9

2.原版动画:这个更简单,只要孩子有看动画片的时间(前提不是为了学习英语而看动画片,而是在孩子有看动画片需求而家长又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尝试选择原版动画来啊看)就可以看,除了资源选择问题就是播放的技术问题了吧。

3.阅读方面:一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进行听音频看书,这样的书很多,国内引进的分级读物基本都是带有音频的,国外的分级在网络上一半是可以下载到音频的,关于绘本带有音频的不多,不过各大论坛网站都在尽力去寻找丰富这些音频资源,只有用心,能找到的已经够孩子用了。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建议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以及和各位探讨的是:“怎样和孩子沟通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和谐,怎样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才能帮他们平稳度过青春叛逆期”。

大家都知道我们家有三个年龄跨度相当大的孩子,大的上初二,小的才刚上幼儿园小班。身为母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谐,让他们平安顺利长大就是我和他们之间沟通的目的!我们群内很多人只有一个孩子,一般的是两个孩子,而我却是三个孩子,因此在沟通方面我要比大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不过,这也使我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今天,我想重点分享和正在青春逆反期的老大的一些沟通技巧,希望能给家有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带来一些帮助,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建议。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和我一样的苦恼和担忧:我家的乖宝宝怎么上了初中后变得好难管教?什么都要听他们的!做错事多批评几句就要顶嘴!有的孩子骂狠了甚至逃学旷课、离家出走,导致一些不好的情况出现……

我常常觉得父母教育孩子,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我们要和孩子斗,要和自身的种种弱点(比如贪玩、易怒、不能持久等)斗,要和社会环境斗……要想打赢这场战斗,我们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对手,也就是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会出现剧烈的变化,面对这些,他们的情绪难免出现波动。他们会觉得自己懂的已经太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父母懂得还要多,所以渴望像大人一般独立,像大人一般得到尊重。其实这些都是好事,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不也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在这里我不想说那些大家都懂的大道理,就说说自己在日常当中是如何和孩子沟通的吧。在说这些之前,我想说一句我经常和孩子说的话:最好的修养就是将心比心。我不喜欢整天听人唠叨,所以,我尽量避免唠叨孩子。

我总结出五个和孩子沟通的小法宝。

我的第一个法宝:当孩子出现错误,用写信的方式和他们沟通。任何良好的亲子关系都是需要沟通的,而且是要建立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双方都很愉快的前提之下的沟通。以前,我的性子很急躁,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容易因为恼怒而冲动地说一些伤害到他们的话,结果,我发现这样做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不稳定,和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糟。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得想法改变。后来,我从《曾国藩家书》中得到启发,便试着在发现孩子犯错时写条子,再后来变成写信。在写给他们的信里面,我会讲一些故事,让他们从别人的故事中比对出自己的错误。在用这个方法时,我分析问题、指出孩子不足时的的头脑是冷静、清晰的,孩子们接受批评或建议时的头脑也是冷静、清晰的,这样子一来,我和孩子之间便避免了很多因情绪失控而产生的冲突,双方的关系也自然而然的好了。

我的第二个法宝:陪孩子看电视、电影或同一本书等。很多的父母会说,孩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在一起,好像无话可说了。这方面的困扰,我好像还没出现,因为我会和孩子们同看一些电视(我们一般看记录片和科教片)、电影或课外书,看完之后,我们会一起讨论电视或电影中的情节,发表对剧中情节或人物或自然环境等等的看法。尤其是看书,我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哪本书好看,哪本书不好看,或者就书的作者和写作手法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些讨论中,我会问孩子,你和你的同学现在喜欢哪些书,为什么喜欢?有时候,我还会问孩子喜欢听什么歌,要她把自己喜欢或同学中最流行的歌介绍给我听听。

我的第三个法宝:和孩子一起运动。说到运动,我做得很不够,因此我们家孩子也不太爱运动,到现在我们家老大都还没学会骑自行车和打羽毛球,后来,我只好叫孩子爸爸带大家一起去游泳,因为我们家两个大的孩子前几年学会了游泳。在游泳当中,我们会和孩子一起嬉戏,亲子之间的感情便在这些嬉戏笑闹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们还会向他们讨教如何做蛙泳或蝶泳的动作。在充当老师的过程中,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觉得自己特别棒,也就是说,他们会特有成就感。说到成就感,我想说句题外话,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成就感来对抗这个世界的种种挫折,小孩也不例外。还有,据科学家研究证明,运动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会使人的大脑中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是一种可以使人变得更快乐的物质。想想看,有时候我们自己心烦时来一场大汗淋漓的跑步之后,是不是也会开心得多?

我的第四个法宝,适当示弱,告诉孩子:你让我受伤了。有的家长会认为在孩子面前示弱会失去威信,影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对于这一点,我不认同,我觉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没有人是万能的神,每个人都有长处或短处,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失败或不如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人能接受自己的种种不如人,他的心里就会少掉很多的不良情绪,比如挫败感、嫉妒心等,这样人的心态会比较平和,比较容易满足,这些也是使人内心真正快乐的必备元素。所以,我会告诉孩子:妈妈做事累到了,妈妈的身体有点疼痛,某些事情使妈妈觉得力不从心,妈妈被某些人或事伤害到了……

我的第五个法宝,带他们一起劳动。这第五个法宝我其实不舍得使用,不过以后我会尽量的多用。我常常会想:为什么孩子不懂自己的艰辛?为什么自己小时候那么体贴父母、那么乖巧听话?为什么我们的成长没那么多让父母头痛的叛逆?答案就是劳动。我们小时候有几个不用跟着父母上山下地?有几个人不知道父母养活我们的艰辛?有个词叫“感同身受”,意思是: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如同亲身经历一样。对这个词,我一直表示不敢认同,试问,没有相同的经历、没有亲身经历,感觉能一样吗?能产生共情吗?

暑假时,我们家孩子做作业爱拖拉磨蹭,我一时火起,就叫她不要做了,和我们大人一起搬木皮,并且还给点工资。结果搬了半天后,她就嫌太累,不肯再干了。我见此就说:父母就是靠做这个挣钱养活你们的,不喜欢干就多读点书去干点别的什么!此后,孩子写作业就变得越来越认真了起来。意识到这点,现在我每天都会带着老三一起做家务,让他站在凳子上面炒菜,母子俩说说笑笑,其乐无穷。我想,只要我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他一定会长成个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和孩子沟通这些事情,也是可以巧妙点的。有一次,孩子把我手里的东西夺了,我去追着要,结果追来追去追不到,无可奈何,我便倒到地上假装像个孩子一样大哭大闹。结果,孩子看了又气又好笑,只好乖乖的举手投降,把东西还了给我。当然,我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其他人,我们家的孩子是吃软不吃硬的,我只好用这种耍赖皮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找出他们的软胁,想出合适的方法来沟通。

好的,我的方法大概也就是这么多了,希望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意义。最后,我想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家长朋友们真正用心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沟通方法,是没有做不到的。

孩子是家庭、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我相信只要大家尽量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孩子都会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成为一个让我们在年老时省心省力的孩子!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教师的教育建议:教孩子学会学习 篇11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自然有客观的一面:“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知识都要灌输到孩子们尚不成熟的大脑中,再加上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升学考试的重压,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越来越少。童年、少年时期的快乐完全被剥夺,孩子们成了学习机器、答题机器,自然无乐趣可言了,视学习为苦事、烦事几乎是必然的。

但抛开这些客观的原因,去分析出现以上“症状”的孩子,也不难发现,造成他们学业落后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原因:不会学习。在学习活动开始时,他们的注意力常常无法集中,不能迅速把新知识放在一定的背景中考虑和理解,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比例过低;学习中,不善于选择重要的内容,舍本逐末,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效率低下;只能完成练习题目,却不善于用语言表述所学到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学到的东西是孤立的,零散的,与生活实践无法形成关联。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孩子在学业上前进的步伐。

学习就是一场挑战,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学习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学会学习”。作为父母,对孩子应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辅导自然重要,但随着学业内容的增加,父母的辅导力量会相对减弱,因此,要把着眼点放在指导孩子“学会学习”上。

——要教会孩子把握学习内容的能力,善于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尤其是对薄弱学科,有意识地花费相对更多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成效。

——要教会孩子合理分配时间,特别是善于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张弛有度,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家长既要给孩子自主决定时间分配的权力,又要担负起监督的职责,对孩子过分的要求,譬如随意延长上网、游戏、看电视的时间,要予以坚决制止,让孩子明白,必须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活动,要学会抵制来自负面因素的诱惑,养成先学习后娱乐的习惯。

——要教会孩子列出一个详尽的计划,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学习行为最忌讳“临时抱佛脚”,那样,学习就会时刻处在被动地位,往往事倍功半。计划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一旦制订,要雷打不动,家长负责督促落实。

——要教会孩子学会听课,学会向45分钟要质量。形成认真记笔记的好习惯,让孩子懂得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要教会孩子保管好笔记本、作业本、考试试卷等,这对孩子长远的学习行为影响至深。

——要让孩子懂得学习就是一种竞争。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把每一次考试、竞赛都视为中考和高考,当作自己迈向成功的一级级台阶,训练出良好的临战心态,以免关键时刻临阵发慌,畏惧不前。

上一篇:我故乡的那片山林作文下一篇:中医护理学基础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