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要精心策划与时俱进

2024-06-28

德育教育要精心策划与时俱进(通用7篇)

德育教育要精心策划与时俱进 篇1

德育教育要精心策划与时俱进

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的学生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他们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现在有些学生的所作所为令人咂舌,但细细想来,这跟我们学校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担心抓了学生的德育工作会耽误自己的正常教学时间。其实,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教育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德育为首。因此,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大部分学校一味地去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一定好。这是导致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成功的最大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爱: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能满足的尽量满足,都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很多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而在家里却是“小少爷”、“小公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留守儿童,他们脱离了家长的束缚,放任自己,与社会不良分子混在一起,缺少了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在接受道德教育这一块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十年树木,百年方能树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树人,德育工作才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德育教育要精心策划与时俱进 篇2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科学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保证创新意识和行为的成长空间;再次是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二)创新教育的特点

1. 创新性。

它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归结起来不外乎这么几点,即观念的创新,内容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和学习的创新。从学生的角度说,主要是学习的创新。没有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再好的创新教育措施都会落空。虽然学生的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但学生们也应该敢于除旧、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活、学得深。

2. 主体性。

主体性不仅为主体教育所固有,实际上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创新教育等都具有主体性,而且其中以创新教育的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由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学生是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不承认这一点,也就没有创新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只不过是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内因作用的前提下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

3. 实践性。

创新教育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这是由于创新教育的理论还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充实和完善。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面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的经济,也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因此要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的开拓型人才。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才能适应未来的复杂环境,胜任未来的工作,才能适应经济时代千变万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造型人才需求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人才资源,尤其是创造型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很重视创新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型人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教育。

(一)改进师生关系、提供创造氛围、激发创造情趣

美国创造学家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过程中,教育者的第一人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营造培养“创造性所需的生理心理及知识环境”。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身上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能,但缺少自由的空间和创造氛围。鱼翔浅底,是因为有了能够恣意遨游的清澈江水;学生能够自由地抒写性灵,是因为有了以自由展示才华的创造空间,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情趣。

在教育过程中,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使大多数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给他们自由,鼓励他们拥有批判精神,大胆猜测,勇于发现不同见解;要求教师对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甚至是看起来荒谬的问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幼稚不能讽刺、挖苦、埋怨和耻笑,要保护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而学生的安全感越强,就越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课堂上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改革教学模式

陈旧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的模式来确立“教”的模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融教法于学法、让教法体现学法,实现教法的模仿、借鉴,真正掌握一些常见的学法,要灵活运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方法有利于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三、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创新即创造某种东西,其表现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要求和新的知识要求进行重组,从而提出新想法或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思维是指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和思维,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创造出有利于他人的新观点,新见解,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同时并用。

从本质上讲,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它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1)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任何知识都是创新思维的产物,都是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具有智能与创新的价值,因此,各门基础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础,有了知识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开发出来。(2)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须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学生表现出的智力活动、学生个人的创新心理意识的外显与具体活动中创新思维是能力的显露,是智力发展的结果。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都得到发展和提高。(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力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一种本能,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心理特征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样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心理环境。只有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才能使创新思维表现出巨大的智力价值,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明白了创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今后我们一定要贯彻十六大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摘要: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 就是要遵循十六大精神。其一, 要遵循十六大的灵魂, 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二, 要遵循十六大的方针, 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其三, 要遵循十六大的精髓, 即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钱春旭.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J].教育探索, 2003, (3) .

[2]周莲芳.浅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教育探索, 2003, (3) .

体验教育要与时俱进 篇3

体验教育,顾名思义是体验中有教育,是体验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在把人们的认知行为统一逐步建构道德情感、道德良知、道德发现,把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不断实现自我教育。

一、重视体验过程

体验教育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为主要内容,寓德育于体验之中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换,成为重视体验过程的前提。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体验教育需要我们更加进一步解放思想,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开阔视野,拓宽与孩子们生活实际与未来生存发展密切联系的体验渠道,拓展体验途径,摒弃成人化和模式化,激发他们的情趣,人人参与体验,有所得与所获。

2. 实现辅导员角色转换。现代教育理念揭示出角色转换原理,辅导员也应实现从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向组织者、帮助者转换;从师生关系的尊贵者、训导者向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转换;从课外和校外教育的工作者向服务者、协调者、参与者转换。

3. 注重合作与探究中体验。“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体验教育。即在体验活动中,不仅仅是得到了多少体验,感受到了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怎样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发展”倡导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对体验过程俱有实践性、感悟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计划或方案——异质分组(小组)——实践感悟——交流体验——反馈反思的动态、开放,多元的合作体验与探究体验环节中做到“六个人”的“七个自我”,即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觉,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这个过程必然是合作体验与探究体验的过程,所以有待于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

二、促进“三维”和谐发展

态度、情感、价值观是体验教育着力培养与开发的三个维度。虽然它们属于非智力范畴,但却影响少年儿童终生的道德品质,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1. 态度。我们要在创设与开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题材广泛的体验活动中,以兴趣吸引,在参与中激励,以积极的体验建构积极的态度,利于将冷漠、懒惰、利己等消极态度,转变为关注、参与、奉献的积极态度。在积极与消极的碰撞中,不断端正态度,进而采取正确行动,夯实道德基础。

2. 情感。设计策划与开发体验教育活动,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利于在情感交流中逐步升华一种认识,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道德观的良好情感导向,以达到预定情感体验。事实上,体验过程中,除会出现预想的体验情感外,也会出现片面、偏激的消极心理反应,均属正常。

3. 价值观。这里专指体验活动过程中,少年儿童对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质的发现、发掘和发展。也就是如何正视自己,开发积极因素,沿着正确轨道向健康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三、注重与时俱进

体验教育要与时俱进,势必要以践行德育为本。德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证明;“少年儿童只有以主体身份参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逐步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入脑入心,把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把社会的需要变为自己的需要,才能成长为热爱社会,对社会有益的公民。”践行德育为本要与时俱进,寓德育原理和德育目标于体验教育之中。

1. 晓之以理。即在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诸项体验活动中,辅导员应发挥主导作用,适时为学生观念与道德概念的实质和意义,明理与感悟相结合,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认知,真心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动之以情。就是在体验过程中以情感的感染性,情境性和移情性等基本特点,以情动情,以境入情,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道德情绪、优良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持之以恒。是在体验过程中激发少年儿童的道德动机,形成道德信念,培养道德理想,从而使他们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知难而进,克服障碍,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基础。

4. 导之以行。以前三项原则和目标为落脚点,就是把体验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行为上,养成相应的良好行为方式的行为习惯,直至形成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论文中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篇4

【摘要】 本文分析学校体育竞赛创新的必要性,构想了一种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节相结合的,小型多样经常的体育竞赛模式。并设法解决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创新;体育竞赛;全民健身 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中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

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3 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村务公开要与时俱进 篇5

黄迁海

村务公开是村级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实践证明,哪个村这一制度落实得好,哪个村就政局稳定,社会事业发展;反之,哪个村就干群关系紧张,社会事业秃废。干群关系紧张,深层次原因虽然很复杂,但直接原因多是由于村务长期不公开、民主管理跟不上造成的。据统计,农村上访案件中,此项所占比例高达86%以上。因此,搞好村务公开,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对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村务公开被称为“阳光工程”,是村民自治的一种形式,在50年代就已经有了雏形。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在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大环境下,村务公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获是了初步成功。据民政部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村务公开在我国农村已普遍推行,全国68万多个村中,目前已有95%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比较规范的占60%以上。然而,无需讳言的是,目前村务公开还存在许多问题,农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就我所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开内容不全面。有的只公布数额较小的费用,不公布大额开支;有的只公布一般财务往来支出,而回避焦点、热点问题。二是公开内容虚假多。突出表现在财务帐目公开不实,或虚列项目,或偷梁换柱,或改动数额。有的甚至改改时间,就把上一季度的内容当成了下一季度的内容。一些公开栏上表面看起来收支既分明又平衡,但群众常反映一些收入不在其中。三是公开程序不规范。普遍存在公开栏公布的内容事先不认真审查,事后不收集意见。四是公开不及时。有的公开栏只是上级检查时才有内容,过后杳无讯息。五是发现问题解决难。村务公开内容上墙后,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群众有疑问,但不知道怎么反映,怎么解决,致使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形成集体上访,干群矛盾尖锐化,表面化。

由于村务公开存在上述问题,一些人就认为村务公开纯粹是形式主义,既浪

费村集体有限的钱,又浪费乡村干部的时间,还不如不搞。必须指出,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我认为,与时俱进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我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承继,二是创新。就是说,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搞好村务公开,这一条坚决不能变;另一方面,要根据村务公开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创新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村务公开要与时俱进,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要与时俱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指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应继续坚持公开。当前,要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村集体债权债务、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减免政策、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农民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也应公开”。这就是内容与时俱进。

内容与时俱进决定了村务公开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仅就增加这么多内容来说,原来普遍采用的在墙上公开这种形式对一些村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两办《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村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和手段。”“各地农村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同时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民主听证会等其他形式公开”。如河南省南乐县实行“点题公开”制度,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所谓“点题公开”制度,就是把公开的“指挥棒”交给农民群众,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确定每年定期公开日和非定期公开日的内容。公开什么、什么时间公开、怎么公开由农民群众“点题”,按群众说的办,做到“群众出题目领导给答案”,变原来的“单位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为“群众点什么,单位就公开什么”,真正体现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在推进“点题公开”的过程中,南乐县还针对群众

反映的“公开滞后、监督乏力”问题,在全市率先实行“公开听证”制度。各村凡遇有重大决策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必须事前召开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把监督的关口前移。

又如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的各个村,自办《村务简报》期刊,里面设有“财务收支”、“村务近况”、“项目发包”、“警示台”等栏目,较好地克服了该镇先前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再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枣园乡枣一村,在民主理财方面摸索出一套“五牙子章”管理办法,即把一个图章像切西瓜一样切成5块,理财小组人手一块,如果有“一块”对需要报销的单据持怀疑态度,那就不准报销。每月28日,是枣一村民主理财小组的工作日,他们对村级财务进行集中审核。理财小组是这样产生的,即按照有关规定,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召开会议,每5至15户推选一名村民代表,全村共选出38名村民代表,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5名理财小组成员。据报道,枣一村原来的干群矛盾很严重,其中主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村务公开做得不好,村民们对村干部不信任,村里的两委班子走马灯似地换人,1996年到2001年的6年时间里,光村党支部书记,就换了5任。新办法实行后就大不一样了。

下面着重要谈的是另一个办法,即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搞村务公开。现在一些地方村务公开只所以走形式、走过场、搞假公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在村务公开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什么时间公开、公开什么、怎么公开、公开的内容真不真,都是由上面领导和干部说了算”,农民就是对村务公开有疑问,也不知道向谁说、怎么说、说了管用不管用,更不知道说了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好后果。由于有这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农民就是对村务公开有疑问,也往往是默不作声,最多在下面发发牢骚。农民默不作声,干部则是得过且过,能省事就省事,致使形式主义越来越严重,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形成集体上访。农民默不作声,常被一些人认为是农民民主素质低,其实这是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的明智选择。因为农民在这方面得罪乡村干部,乡村干部就可能会从计划生育、宅基地、上学参军、扶贫救灾、林业等方面给农民制造麻烦,或找农民的错,从而损害农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认识不到这一点,不能从农村的这一实际出发,光埋怨农民素质低,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村务公开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就不一样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民的被动地位。其好处:一是它给农民提供了说话的机会和平台,农民有疑问,可以当面问,虽然这也有可能得罪乡村干部,但疑问是提在当面,况且开会就是叫大家提的,这比偷偷写告状信或到上面上访告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要大,而风险要小。众多事实表明,“农民喜欢当面说清楚”这种形式。二是开会时人多,能给农民壮胆。农民群众是群胆,有人提得在理,就会有人响应,从而给乡村干部造成一定压力。三是节约资金,符合农村农民实际,农民和村集体普遍缺的是钱,而有的是时间,上面提到的一些做法,如印简报、开听证会等不可避免地要花一些钱,而开村民代表会议,不需要花钱,只需要时间就行了。四是开会本身即是一种精神生活、政治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精神上的空虚、无聊。从乡村干部一方说,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村务,村干部就有了压力,因为,众目睽睽之下说瞎话毕竟风险是大的,是极可能下不来台的,这就迫使乡村干部认真搞好村务公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乡村干部只要认真搞公开,村务公开的一切问题就都好办了。

财务公开是村务公开的重点,也是长期影响干群关系,因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此,中央明确要求所有收支必须逐项逐笔公布明细帐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状况。在墙上公开这种形式,受墙面面积所限制,财务帐稍多一些的村,很难做到逐项逐笔公布,而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财务帐再多,也能做到逐项逐笔公布,只是开会开得时间长些吧了。这个办法贺雪峰教授在他的《新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提到,而且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唱票评据”。他写道:“所谓‘唱票评据’,就是在村组两级的财务管理中,分季度或分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干部将本季度或本月村

组开支票据公开唱票,由村民代表评论。凡是村民代表认为不合理的开支,一律不允许报销。这种办法不仅是最有效的村组财务公开,而且是村组事务的民主管理。更为精妙的是,‘唱票评据’很好地利用了村庄熟人社会和村组事务相对单纯的特点,只要村组干部将开支条据在村民代表面前一唱,村民代表就知道这个条据是否真实和合理。不真实不合理的条据,村组干部也不大敢拿出来唱,不然,即使村民代表通过了,也会传得满村风雨。村组开支还不规范,也很难规范,不规范的条据只要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唱过,就可以报销,这正合乎村民自治的特点。‘唱票评据’真正好极了。我很长时间这样想,并一再向人推荐这种村级财务管理的办法。”不过,据贺雪峰教授讲,这个办法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尤其是如何处理“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条据,代表们常争执不下,每次争执,都会遗留一些矛盾,争执的次数一多,矛盾就化解不了。这说明,村务公开没有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再好的办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有新矛盾新问题就想新办法解决,这正是与时俱进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对那些“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条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刚好符合民主的本义。再比如,那些“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条据大多是一些请客送礼条据,考虑到这些条据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对这类开支可由村民代表定出个总数,总数以内的可以报销,超过总数的一律不报,也许问题就可以解决。我相信,只要从农村农民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

最后,还有个问题这里也想说一下。就是在当下农村,要想每季度或每月都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并不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村还根本不可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可采取如下办法,即由村民代表选出各种各样的小组,如“村务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民主决策小组”等,负责相关日常工作。村民代表大会没有条件经常开,这些小组可经常开会、碰头,小组负责每年至少一次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必须强调,小组一定得是村民代表会议之下的小

自考毕业论文要精心打造 篇6

上半年自考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将陆续进行,毕业论文只有一次申请机会,如首次成绩达不到良或良以上,便会失去获取学位证机会。临近答辩期,考生更不可掉以轻心,毕业论文“出炉”前要精心打造,且听相关专家和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注意格式  检查细节

北大信息学院屈婉玲教授介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大部分:概述或引言、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具体实现过程、测试、总结、致谢、参考文献。考生在撰写论文时要按照格式进行,注意检查细节。例如,引用资料要用脚注,关键词一般要有4―5个。北大法学院金锦萍老师介绍,自考法律专业毕业论文标题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可考虑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主旨。一般分层符号为一,(一),1,(1)。

用好资料  不要抄袭

论文写作中,引用资料要注意得体及权威,还要注意不抄袭。法律专业毕业生小赵说,她的论文被导师认为引用资料不权威。后来,她到北大法学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写作,最终得到导师肯定,答辩顺利通过。北邮自考办主任张本卿介绍,下半年自考毕业论文审核中,发现3名考生内容为抄袭,据相关规定,3名考生毕业设计按零分计,取消今后北邮主考专业学位申请资格,停考一年。张主任表示,自考生走到申请毕业设计这一环节非常不易。毕业设计与答辩事关能否拿到学士学位,考生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抄袭。即便是与别人合作完成课题,自己的量要做足,要把自己参与的.工作说清楚。

精心修改  符合字数

屈老师介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要达到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要求为2―3千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原代码。考生完成工作量才是答辩的前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小张认为,后期修改一定要控制字数,导师把关严,自己更要上心。自己所考专业要求论文字数是6000―10000字,她查找的资料比较多,初稿完成后竟写了1.3万字,导师修改2遍后,才定稿和答辩。中文专业毕业生小朱认为,论文后期一定要精心修改,看看段落结构是否完整,措词是否准确妥当,一定要消灭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作为中文专业毕业生,如果出现文字错误,会给答辩老师留下极不好的印象,甚至影响论文成绩。

了解程序  心中有数

据了解,计算机专业答辩现场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核心内容。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会达到优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小张说,答辩时分成了几个小组,自己参加的小组有2位导师,负责指导自己论文的导师并不在其中。开始是他进行论文阐述,后来2位导师问了自己3个问题,回答得还不错,顺利通过。法律专业毕业生小赵说,答辩时,现场有3位老师,先是自我介绍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3位老师提了3个问题,难度不大,自己答得不错,最后论文成绩为良。

及时上交  不要拖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有1年准备时间,写作时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考生软件开发进度,如考生开发软件很成熟,那后续写作时间就较快,否则后面的写作就会很被动。如果7月做论文登记,9月底开题,期间开发软件,到第二年二、三月就要完成初稿,再留一个月时间修改。金老师说,有的考生因种种原因论文写作拖沓,临近截止日期才交,那样就显得很被动,考生要未雨绸缪。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小荣说,自己去年3月份完成初稿,4月份答辩,时间显得很紧迫。如感觉实在困难,为确保一次性通过,可申请论文延期答辩。延期答辩要向主考院校提前申请,还要交相关费用,不到万不得已,不提倡延期。

小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实际

体育学科是小学教学中布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一、体育课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小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小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

二、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三、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四、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五、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眾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2、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3、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上一篇:客服岗位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陈生铠群诗词《仙湖绝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