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伊曲康唑胶囊说明书

2024-07-16

盐酸伊曲康唑胶囊说明书(通用6篇)

盐酸伊曲康唑胶囊说明书 篇1

【商品名称】伊曲康唑胶囊(美扶)

【英文名称】ItraconazoleCapsules

【拼音全码】YiQuKangZuoJiaoNang(MeiFu)

【主要成份】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主要成份为:伊曲康唑。其化学名为:顺-4-[4-[4-[4-[[2-(2,4-二氯苯基)-2-(1H-1,2,4-三氮唑基-1-甲基)-1,3-二氧环戊基-4>甲氧基]苯基]-1-哌嗪基]-苯基]-2,4-二氢-2-(-1-甲基丙基)-3H-1。

分子式:C35H38CI2N8O4

分子量:705.64

【性状】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类白色或淡黄色丸状颗粒。

【适应症/功能主治】1、妇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2、皮肤科/眼科:花斑癣、皮肤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3、由皮肤癣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4、系统性真菌感染:系统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等。

【规格型号】0.1g7s

【用法用量】为达到好吸收,伊曲康唑胶囊应餐后立即给药,胶囊必须整个吞服。1、念珠菌性阴道炎:每次200mg,每天二次,疗程为1天或每次2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3天;2、花斑癣:每次2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7天; 3、皮肤真菌病:每次1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15天;高度角化区(如足底部癣、手掌部癣)需:延长治疗15日,每次100mg,每天一次,程序为15天;4、口腔念珠菌病:每次1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15天;5、真菌性角膜炎:每次200mg,每天一次,疗程为21天;6、对于一些免疫缺陷病人,如白血病、爱滋病或器官移植病人等,采用伊曲康唑胶囊治疗真菌感染时,伊曲康唑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能会降低,剂量可加倍。

【不良反应】常见胃肠道不适,如厌食、恶心、腹痛和便秘。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可逆性氨基转移酶升高、月经紊乱、头晕和过敏反应(如瘙痒、红斑、风团和血管性水肿)。有个例报告出现了Stevens-Johnson综合症(重症多形型红斑)。已有潜在病理改变并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大多数患者,在接受伊曲康唑长疗程治疗时可见低血钾症、水肿、肝炎和脱发等症状。有个例报告出现了外周神经病变,但是否与服用伊曲康唑有关还不能肯定。

【禁忌】1.对伊曲康唑胶囊(美扶)过敏者禁用。2.孕妇禁用。除非用于系统性真菌病治疗,但仍应权衡对胎儿有无潜在性伤害作用。

【注意事项】1、对持续用药超过1个月的患者,以及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疲劳、腹痛或尿色加深的患者,建议检查肝功能。如果出现异常,应停止用药。 2、伊曲康唑绝大部分在肝脏代谢,因而肝功能异常患者慎用(除非治疗的必要性超过肝损伤的危险性)。3、当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终止治疗。 4、对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的排泄减慢,建议监测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的血药浓度以确定适宜的剂量。

【儿童用药】因伊曲康唑用于儿童的临床资料有限,因此建议不要把伊曲康唑用于儿童患者,除非潜在利益优于可能出现的危害。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孕妇禁用(除非用于系统性真菌病治疗,但仍应权衡利弊)。 2、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育龄妇女使用伊曲康唑胶囊(美扶)时应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1、诱酶药物:如利福平和苯妥英可明显降低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当与诱酶药物共同服用时应监测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的血浆浓度。 2、体外研究表明,在血浆蛋白结合方面,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与丙咪嗪、心得安、安定、西咪替丁、消炎痛、甲糖宁和磺胺二甲基嘧啶之间无相互作用。 3、已报道当使用伊曲康唑胶囊(美扶)超过推荐剂量时,与环孢菌素A、阿司咪唑和特非那丁有相互作用。这些药物若与伊曲康唑胶囊(美扶)同服时,应减少剂量。 4、已报道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与华法令和地高辛有相互作用。因此这些药物若与伊曲康唑胶囊(美扶)同服时,应减少剂量。 5、尚未观察到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与AZT(齐多夫定)间的相互作用。 6、尚未观察到伊曲康唑胶囊(美扶)对炔雌醇和炔诺酮代谢的诱导效应。

【药物过量】一旦发生,应采取支持疗法,包括洗胃。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不能经过血液透析清除,无特殊的解毒药。

【药理毒理】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为合成的三氮唑衍生物,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可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效应。伊曲康唑胶囊(美扶)对皮肤癣菌(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絮状表皮癣菌)、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糖秕孢子菌属、念珠菌属(包括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霉属、皮炎芽生菌以及各种其它的酵母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

【药代动力学】餐后立即服用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生物利用度高。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美扶)200mg后4.6±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其血药浓度为0.32±0.16μg/ml。伊曲康唑胶囊(美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8%,全血浓度为血浆浓度的60%,伊曲康唑胶囊在肺、肾脏、肝脏、骨骼、胃、脾脏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比相应的血浆浓度高2~3倍。在富含角蛋白的组织中,尤其是皮肤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高4倍,而药物清除与表皮再生过程有关。连续用药4周后停药,7日后已测不到药物的血药浓度,但皮肤中药物仍可保持治疗浓度达2~4周。开始治疗一周后,在甲角质中就可以测到伊曲康唑,3个月疗程结束后,其药物浓度仍至少存在6个月时间。伊曲康唑胶囊(美扶)存在于皮脂中,汗液中也少量存在。伊曲康唑同时也集中的分布在易于受到真菌感染的部位。在阴道组织中治疗浓度持续的时间是:200mg一日一次治疗3日,可持续2天;200mg一日2次治疗1日,则可持续3天。伊曲康唑胶囊(美扶)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其中之一是羟基化伊曲康唑,体外研究发现其抗真菌活性与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相似,生物分析法测得抗真菌药物水平约为高压液相色谱分析伊曲康唑胶囊(美扶)水平的3倍。伊曲康唑胶囊(美扶)血浆中清除呈双相性,终末半衰期为23.8±4.7小时。经粪排泄的原型药约为所用剂量的3~18%,经肾排泄的原型药则低于所用药剂量的0.03%,大约35%以代谢物形式在一周内随尿液排泄。

【贮藏】密封,保存阴凉处。

【包装】药品包装用铝箔与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复合包装,每盒7粒×1板。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0124

【生产企业】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的功效与作用伊曲康唑胶囊(美扶)用于妇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2、皮肤科/眼科:花斑癣、皮肤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3、由皮肤癣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4、系统性真菌感染:系统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等。

伊曲康唑胶囊使用常见问题

伊曲康唑胶囊如何服用?众所周知,医生在给患者开完药之后,往往会叮嘱患者怎么服用,以发挥好药效。那么,伊曲康唑胶囊如何服用?

伊曲康唑胶囊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为三氮唑衍生物,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霉属、皮炎芽生菌以及各种其它的酵母菌和真菌感染有效。适于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等。

那么,伊曲康唑胶囊如何服用?

念珠菌性阴道炎,200mg,一日二次,1日或200mg,一日一次3日;

用于治疗花斑癣,200mg,一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皮肤癣菌病,100mg,一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如足底部癣、手掌部癣需延长治疗15日,一日100mg。

口腔念珠菌病,100mg,一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一些免疫缺陷病人如白血病、爱滋病或器官移植病人,伊曲康唑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能会降低,因此剂量可加倍。

治疗真菌性角膜炎,200mg,一日一次,疗程为21日。

治疗甲真菌病时,200mg,一日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本品从皮肤和甲组织中清除比血浆慢,因此,对皮肤感染来说,停药后2-4周达到理想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对甲真菌病来说在停药后6-9个月达到理想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

盐酸伊曲康唑胶囊说明书 篇2

关键词:盐酸阿莫罗芬搽剂,伊曲康唑,甲真菌病,临床疗效

甲真菌病好发于趾(指)甲甲板和(或)甲床,致病菌一般为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霉菌等。甲真菌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1]。对于此类疾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方式,由于甲板或甲床的结构较紧密,一般药物治疗很难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临床上常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甲真菌病。本研究就盐酸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的74例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12~45岁,平均(24±10)岁;指甲真菌病15例,趾甲真菌病2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13~44岁,平均(25±11)岁;指甲真菌病14例,趾甲真菌病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3]纳入标准:均符合甲真菌病临床诊断标准;甲屑真菌镜检阳性;既往3月内无抗真菌药物服用史,4周内无抗真菌药物局部应用史。排除标准:计划半年内妊娠或已妊娠、肝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阿莫罗芬搽剂联合特比萘芬进行治疗,口服特比萘芬,250 mg/次,1次/d,对患处进行清洁处理,并在患处涂搽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1周1次,指甲真菌病患者治疗3个月,趾甲真菌病患者治疗4个月。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阿莫罗芬搽剂联合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次,2次/d,用1周停3周为1个疗程,指甲真菌病患者治疗2个月,趾甲真菌病患者治疗3个月;并在患处涂搽5%盐酸阿莫罗芬搽剂,1周1次,指甲真菌病患者治疗3个月,趾甲真菌病患者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停药时及停药半年后疗效、病菌清除率。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对同一部位皮肤进行真菌检测,清除:真菌数减少60%以上。

1.4疗效判定标准[4]治愈:病甲完全消失,恢复为正常健康的趾(指)甲;有效:患者病甲减少3/4;显效:患者病甲减少1/2~3/4;无效:患者病甲减少1/2以下。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疗程结束后半年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半年,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198,*P<0.05

2.3病菌清除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菌清除率为94.6%(3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25,P<0.05)。

3讨论

甲真菌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并不一定是单独致病菌所致[5,6],还与多种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如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接触传染源、趾(指)甲长期浸泡等[7]。甲真菌病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应以使病甲完全恢复正常或尽量减少病变面积为目的,且不良反应较少[8]。临床治疗甲真菌病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阿莫罗芬、特比萘芬、伊曲康唑。阿莫罗芬能够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并可以直接杀灭真菌,其可抑制真菌细胞膜成分麦角固醇合成,进而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且改变细胞膜固醇含量以及细胞膜通透性,最终影响真菌代谢过程。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是常见的临床口服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安全、高效等特点[9]。特比萘芬属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具备抑菌、杀菌双重功效,且不会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伊曲康唑是现阶段国内外临床治疗甲真菌病的首选用药,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具有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0]。随着甲真菌病患者增加及患者对治疗要求的提高,临床提出了更经济、有效的甲真菌病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11]。研究表明,口服联合外用药物,主要是同时从不同环节、不同位点杀灭和抑制真菌,增强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12]。

伊曲康唑治疗甲癣的疗效观察 篇3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33例患者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平均5年;指甲癣12例,趾甲癣5例,同时患指、趾甲癣16例。所有病例均无肝、肾疾患,而且近1个月均未内服任何抗真菌药物。

实验室检查:33例直接镜检甲屑均查到致病真菌。

治疗方法:本组采用间歇冲击疗法,即指甲癣: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共7 d停3周,再同上治疗1周,总量计5.6 g;趾甲癣则在第9周再服1周,总量计8.4 g;同时患指、趾甲癣者,按趾甲癣治疗。

观察方法和疗效判定:治疗前均做甲屑镜检查真菌,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同时对病甲受损情况详细记录,治疗后第5, 9, 13周必须随访,至治疗结束后3, 6, 9个月分别随访。

疗效标准: (1) 痊愈:病甲完全消退,甲板变光滑、平整、色泽明亮,真菌镜下检查阴性; (2) 显效:病甲吸收、消退>70%,真菌镜检阴性; (3) 好转:病甲吸收、消退>25%,真菌镜检阴性或阳性; (4) 无效:病甲吸收、消退<25%,真菌镜检阳性。

2 治疗结果及副作用观察

21例指甲癣全部痊愈(100%);趾甲癣痊愈8例(75%),显效2例(12.5%),好转2例(12.5%)。副作用观察:有2例患者在治疗中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另1例患者伴有头晕、乏力,但均于治疗后消失。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伊曲康唑(商品名斯皮仁诺)是比利时杨森公司合成的三氮唑衍生物,是一种口服高效广谱抗真菌药物,它具有高效的亲脂性及亲角质性等特点。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可知,伊曲康唑口服后很快吸收入血,冲击剂量时血浆浓度很高,所以被组织细胞吸收的量也较高,它牢固地与角朊细胞结合,治疗结束后在皮肤中存留一个表皮生长周期(4周),同时冲击疗法用药时间短,血浆浓度在停药后很快下降,可减少各种不安全因素。

盐酸伊曲康唑胶囊说明书 篇4

关键词:甲癣,氟康唑,伊曲康唑,对比研究

甲真菌病是由酵母菌、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其发病率较高, 且治疗难度大[1]。甲真菌病采用普通抗真菌药物治疗时, 药物很难透入甲板, 若长期服药会产生不良反应, 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比较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确诊为甲真菌病; (2) 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抗甲真菌病药物; (3) 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治疗方案, 可定期复诊[2]。排除标准: (1)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或有其他药物过敏者; (2) 肝、肾功能损害者; (3) 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 (4)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5) 近期服用影响伊曲康唑、氟康唑吸收及代谢药物者[3]。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贺州市广济医院收治的甲真菌病患者60例, 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22~70岁, 平均 (45.2±1.2) 岁;指甲真菌16例, 趾甲真菌14例;病程4个月~11年, 平均 (4.2±2.1) 年;全甲破坏型13例, 远端侧位型17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5例;年龄23~71岁, 平均 (45.3±1.2) 岁;指甲真菌17例, 趾甲真菌13例;病程3个月~11年, 平均 (4.3±2.1) 年;全甲破坏型13例, 远端侧位型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诊断标准

(1) 患者有明显的甲真菌病临床表现; (2) 真菌镜检为阳性和/或真菌培养为阳性; (3) 病甲组织病理检查学有真菌成分。出现 (1) (3) 或 (1) 及镜检为阳性者可判定为甲真菌病, 但未明确何种致病菌。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伊曲康唑 (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90329) 口服治疗, 100mg/次, 2次/d, 早晚饭后各1次, 连续服用7d、停药3周为1个疗程, 指甲真菌病患者服用2个疗程, 趾甲真菌病患者服用3个疗程。治疗组患者予以氟康唑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0151) 治疗, 150mg/次, 1次/周, 指甲真菌病患者治疗12周, 趾甲真菌病患者治疗18周。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 (停药3个月后观察两组近期疗效, 停药6个月后观察两组远期疗效) 、真菌学检查结果、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4,5,6,7]

治愈:病甲全部消失, 甲板变得光滑、平整, 且色泽明亮, 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显效:病甲吸收及消退>60%, 真菌镜检为阴性;有效:病甲吸收、消退20%~60%, 真菌镜检有阴性和阳性;无效:病甲吸收、消退<20%, 真菌镜检为阳性。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临床疗效

停药3个月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远期临床疗效

停药6个月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真菌学检查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真菌镜检查均呈阳性, 行真菌培养:石膏样毛癣菌13例, 絮状表皮癣菌9例, 红色毛癣菌8例;治疗后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转为阴性27例, 转阴率为90.0%。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真菌检查均呈阳性, 行真菌培养:石膏样毛癣菌15例, 絮状表皮癣菌8例, 红色毛癣菌7例;治疗后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转为阴性25例, 转阴率为83.3%。两组患者治疗后真菌转阴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患者治疗指甲真菌病平均费用为64元, 趾甲真菌病平均费用为96元;对照组患者治疗指甲真菌病平均费用为250元, 趾甲真菌病为375元。治疗组患者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5例 (16.7%) , 其中胃肠道反应2例, 头痛3例;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6例 (20.0%) , 其中转氨酶轻度增高1例, 头痛2例, 胃肠道反应3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甲真菌病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 常由手足癣直接传染。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较多, 包括遗传因素、局部回流障碍、系统性疾病等, 其中皮肤癣菌为主要致病菌[8]。致病菌先破坏甲皮质, 使甲床下角质增生、增厚。甲远端因损伤边缘缺乏规则性, 使色素发生改变, 后由远端逐渐向近端蔓延, 呈现带状。甲真菌病患者常伴有甲板浑浊、甲板萎缩、表面凹凸不平及脱落等[9]。近年来, 假丝酵母菌、曲霉菌等引发的甲真菌病不断增多,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氟康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广谱抗真菌药,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色素P450失去酶活性,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 从而抑制过氧化酶和色素氧化酶, 使真菌内过氧化物蓄积, 最终杀灭真菌[10]。伊曲康唑是一种合成广谱抗真菌药物, 属三氮唑衍生物, 作用机制和氟康唑基本相似, 对浅表真菌及深部真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停药3个月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 说明两种药物治疗甲真菌病均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停药6个月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真菌转阴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 说明两种药物治疗甲真菌病均能有效杀灭真菌, 抑制甲真菌的生长与繁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 说明两种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不良反应均较少, 且程度轻微。氟康唑t1/2较伊曲康唑长, 药物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 服药1次/周即可。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 真菌学检查结果, 不良反应虽与伊曲康唑无显著差异, 但氟康唑价格低于伊曲康唑, 更适宜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相当, 但氟康唑的不良反应少, 价格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洋.酮康唑与伊曲康唑口服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7) :61.

[2] 刘建军.伊曲康唑合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5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23 (18) :63.

[3] 李素平, 刘晖, 冯翠萍.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7) :75-76.

[4] 傅媛媛, 王亮, 陈晓平.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7 (8) :2-4.

[5] 马长孝.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6) :181.

[6] 卢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对比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28) :5941-5942.

[7] 石丽君, 黄小雄, 邹循辉.两种方案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 2011, 11 (8) :1008-1009.

[8] 周晓明.抗真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业, 2014, 23 (14) :117-119.

[9] 王后兴, 梁静芝, 杨伟.伏立康哇联合卡泊芬净治疗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3, 24 (6) :534-536.

盐酸伊曲康唑胶囊说明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 2015 年1 月我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76 例, 均经真菌培养和真菌镜检呈阳性, 且患者为单眼发病。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具有药物禁忌证或对伊曲康唑有过敏反应者、近1 周曾服用抗真菌药、非甾体抗炎药、抗过敏药及任何糖皮质激素者以及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其中男40 例, 女36 例, 年龄21 ~ 69 ( 42. 76 ±5. 38) 岁, 发病时间4 ~ 27 ( 16. 58 ± 3. 21 ) d, 发病原因: 眼外伤41 例, 异物损伤感染22 例, 其他原因13 例。以上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 例, 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滴眼液 ( 浓度为0. 15% ) 和氟康唑滴眼液 ( 浓度为0. 3% ) 交替滴眼治疗, 1 次/h, 且2 种药物使用间隔时间应> 10min; 另外观察组患者同时加用伊曲康唑胶囊治疗, 200mg/次, 1 次/d, 于餐后立即口服。均于4 周后评定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于治疗后观察患者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等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症状完全消失, 角膜溃疡愈合, 前房积脓消失, 荧光素染色阴性, 实验室检查提示患处无致病性真菌者为痊愈; 经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角膜溃疡部分愈合, 前房积脓消失或减少, 荧光素染色阴性, 实验室检查提示患处无致病性真菌者为好转; 经治疗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角膜溃疡面积和前房积脓无变化甚至扩大, 实验室检查提示患处存在致病性真菌者为无效。总有效率= ( 治愈+ 好转) /总例数 ×100% 。

1.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 3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 9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的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3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 2 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感染性角膜病, 随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滥用, 使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4,5]。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包括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青霉菌、酵母菌及白念球菌数等, 因此, 临床应选用抗真菌谱广, 且高效、低毒的药物治疗[6]。但近目前眼科抗真菌药物缺乏, 且多数抗真菌药物抗菌谱窄、穿透性差、不良反应大, 致使疾病难以得到有效治疗, 患者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导致失明, 已成为临床公认的较为难治的致盲性眼病[7,8]。

随着近些年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 以为临床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任务。本研究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97. 37% 明显提高, 且患者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的改善时间明显缩短, 治疗效果显著。分析伊曲康唑是一种亲脂性抗真菌药物, 对致病真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 可通过破坏真菌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且口服易吸收、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不良反应小, 极具临床应用价值[9,10]。

综上所述, 伊曲康唑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缩短治疗时间,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摘要: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76例, 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滴眼液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治疗, 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的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伊曲康唑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缩短治疗时间,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伊曲康唑,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苏云, 严琴梅, 王美华, 等.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 (4) :833-835.

[2]孙晓雪, 谭琳, 宫学武.伊曲康唑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27) :4117-4118.

[3]陆慧.伊曲康唑治疗60例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12) :193.

[4]龚华.两性霉素B滴眼液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0) :206-207.

[5]胡茫, 吴超琼, 林晗, 等.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及真菌学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 2012, 20 (2) :123-125.

[6]毕云, 董燕.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4, 16 (1) :125-128.

[7]李海梅.氟康唑辅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处方药, 2015, 13 (6) :95-96.

[8]瞿玲辉, 李良毛.真菌性角膜炎的药物治疗进展[J].眼科研究, 2010, 28 (2) :178-182.

[9]钟海建, 廖首本, 董仕婷, 等.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分析[J].华夏医学, 2014, 27 (2) :21-23.

盐酸伊曲康唑胶囊说明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8 月~2014 年7 月收治的58 例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均符合其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 女26例;年龄19~72岁, 平均年龄 (57.3±7.4) 岁;50 例为继发性肺结核, 8 例为血行播散型;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2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伊曲康唑治疗, 1~2 d静脉滴注给药, 200 mg/次, 2次/d;3~14 d口服给药, 200 mg/次, 2次/d。参照组患者给予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肺结核疾病对患者来说已是沉重打击, 外加肺部真菌感染, 会加重其心理负担, 使其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 为其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增加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1. 2. 2 用药护理伊曲康唑不可使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防止出现药液沉淀。在药液输入时需要配备过滤器专用延长管以及输液器连接, 在输入前后需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 以免残留的伊曲康唑与其他药液反应结晶堵塞导管[2]。伊曲康唑要保存在25℃以下, 避免光照, 药物混合液可保持在2~8℃的阴凉环境下, 但保存时间≤ 24 h。

1. 2. 3 对症护理如患者发热要给予相应的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饮水量应>2 L/d[3], 及时为其更换干燥、干净的床单及衣物。患者如咳痰严重, 要对其行拍背排痰, 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 稀释痰液, 及时为患者更换体位, 对于严重者可使用吸痰器或雾化吸入。痰液要集中收集, 集中焚烧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技术, 防止交叉感染。

1. 2. 4 药物不良反应应用伊曲康唑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以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如患者若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可给予灭吐灵;低钾血症者给予静脉补钾或口服补钾。

1. 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病情显著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病情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 病情加剧。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拟自用的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中18 例显效, 10例有效, 1 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 (28/29) ;参照组中10 例显效, 13 例有效, 6 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 (23/29)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中20 例非常满意, 9 例基本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100.00% (29/29) ;参照组中10 例非常满意, 14 例基本满意, 5 例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82.76% (24/29)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伊曲康唑能够有效杀灭曲霉菌、念珠菌等, 是抗菌药物首选[4,5]。该药物配制要求高, 易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要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其治疗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参照组 (P<0.05) , 说明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在使用伊曲康唑治疗期间给予优质护理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 伊曲康唑治疗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效果显著, 在其治疗期间给予优质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伊曲康唑治疗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 58例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2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伊曲康唑治疗, 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 (P<0.05) 。结论 在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伊曲康唑治疗期间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 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对本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伊曲康唑,肺结核,真菌感染,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吕海燕.伊曲康唑治疗24例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2 (40) :12-13.

[2]吴素芳.CT在肺结核合并肺真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效果中的价值.当代医学, 2014 (4) :45-47.

[3]刘晓敏.耐多药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52例分析.医学信息, 2015, 28 (7) :65-66.

[4]杨静, 王庆, 王东萍, 等.177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安徽医药, 2012, 16 (2) :218-219.

上一篇:特岗英语教师年终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沙滩上的童话》第一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