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教学设计

2024-10-06

浮与沉教学设计(共10篇)

浮与沉教学设计 篇1

《浮与沉》教学设计

陈学艳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三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可以改变、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观察的物体,要求学生先进行预测,分类。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实验时,强调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原来预测及依据是否正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反思,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活动2,感知浮力。

感知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时,教师指导学生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如空矿泉水瓶)用手缓慢向水中压,感受水对瓶子的托力存在,这种水对瓶子的托力就是浮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想办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能感受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沉浮可以改变。

教学准备: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水槽、同颜色的小球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两个小球,一个是塑料空心的,一个是玻璃球,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果然,塑料求浮上来了,玻璃球沉下去了,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浮与沉)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用实验验证改变沉浮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体现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除了这两个小球,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都有什么?我们一起看材料超市。同学们一起看,有: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你们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上面,沉的物体放在下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究竟是沉是浮,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并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实验结束了,请学生及时整理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课件演示,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吗。

提问:根究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③轻的容易浮起。④水对物体有浮力。„„

5、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呢?开动脑筋,看你有没有好的方法。(让学生先猜想,在进行验证,进一步提起学生兴趣,并在实验中感受科学)。

三 感受浮力。先来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生可能说:浮力)浮力是什么样的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

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板书:浮力)

四 说一说生活中浮力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总结: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关于水的沉浮还有很多知识,我们课下继续研究。

《浮与沉》教学设计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童编号:1009-010X(2014)08-0080-02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并让学生亲自感受浮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浮与沉”的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从认知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到改变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生经历一个从疑问到探究、从认知到实践的提升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知道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可以改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实验,体会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改变过程。

《改变浮与沉》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改变浮与沉的教学中,我需要对于学生教学和指导进行适当的变化和调整会更好。我首先安排学生猜测自己带来的物品,哪些是浮或沉。这一安排,我现在想来是多了。因为学生在上节课的教学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和实验操作。结合学生的经验学生应该能够知道。但是我想不让学生去做,可以老师我做个演示,这样既能够节约时间,又能够更好的提出问题,效率和效果会更好的。

再教学的时候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我是按照先设计方案,然后再动手去做。另外一种我是按照学生边动手去做,边让学生进行想方法。学生在动手去思考想方法。现在看来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学生对于问题首先进行设计进行思考方案的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的比较有效率,学生经过学习和训练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学生便动手做边进行边进行思考的想法,学生效率较为低,但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方法,而且方法还是比较的新颖。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似乎先进行设计,然后学生进行操作,学生的思维让先前的设计给套住了,我想如果在后面的教学中,在学生设计方案的时候更多进行思考和发言,这样的效果会更好。那怎样发动学生进行思考和汇报是一个问题。现在的问题的设计怎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并且能够发言和思考。

五、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设计 篇4

——物体沉浮条件的实验探究课例

【进入情境 观察思考】

一块铁块与一块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学生观察。

教师:观察了上述的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为什么铁块下沉,而木块上浮”)

(学生可能回答:铁块比木块重的缘故)说明:

就象《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探究教例中所提到的一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体沉浮条件的判别的标准是根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更要将学生头脑中原有错误的观念与想法纠正过来,故本教例的引入部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这种“生活经验”开头,是有一石二鸟之功效的。【确定矛盾 提出问题】

上述的情境设置虽很简单,但能为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与什么因素有关(或由什么因素决定)。【全面分析 确定假说】

1.上述的这种观察正确吗?你能思考并设计一个问题对上述的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吗?

(学生可能想到有下列设计思想的证伪例子:将一枚大头针与一大木块同时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上面的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

让学生对学生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与方法,它能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具有科学的元认知能力。

2.很明显,上述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学生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时学生很可能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明:物体沉浮的条件由物体的密度决定,铁块密度比木块大,则物体能上浮。

3.教师:上述的观点正确吗?同学们能否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呢?

(对于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有学生会提出:一块钢板,将它投入水中时,钢板肯定会下沉,但将此钢板造成轮船后投入到水面上,则轮船会漂浮于水面上,为什么呢?)

(对于实验,可能学生会想到:同一块铝板放入水面上,铝板下沉,但将此铝板制成一盒状物,则铝板会漂浮。)说明:

以不但假说、猜想、被证实可证伪,再假说、猜想、被证实、证伪,这种方式对学生错误观点的改正,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重要的探究过程。

4.引导学生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分析:

提出假说:物体的沉浮条件可能是由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来共同决定。说明:

若从理性方面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则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假说的提出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是在学生有了与前面日常生活经验的矛盾思维冲突的结果后。【制定计划 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2. 学生分析可能有几种情况:F浮>G物(F浮代表物体受到的浮力,G物代表物体受到的重力)

F浮= G物 F浮<G物

3. 把物理量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变量:

(1)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可直接操作的量吗?

学生思考回答(物体在液体在受到的浮力是不可直接操作的,所以上述的有关F浮与G物的比较必须经过转化)

(2)要求学生分别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公式推导:

F浮=ρ液gV排,G物=m物 g=ρ

gV物

(3)上述的三种情况可以转化为比较ρ液与ρ物:(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浸没于液体中,物体必须是实心物体)

当ρ液>ρ物

当ρ液=ρ物 当ρ液<ρ物 说明:

上述的推导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理性思维的探究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在本实验探究中的应用。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一个不可直接测的物理量,学生对于某一物体在某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的感性认识不够,(学生对物体受到的重力认识比较充分,知道用弹簧秤去称),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把对物体受到的浮力认识不够的浮力与重力比较转化为比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4.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仪器与材料进行分组实验。

(1)当ρ液>ρ物,选取木块投入水中;(2)当ρ液=ρ物,选取鸡蛋与盐水;(3)当ρ液<ρ物,选取铁块投入水中; 说明:

教师在上课时所提供的各种实验用品与器材,特别是液体与物体的密度必须标上密度值。还需要指出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必须先将物体浸没于液体中,且所选择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分析现象 解释数据】

1.每一小组所有成员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每一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进行表述:

当ρ液>ρ当ρ液=ρ物,木块上浮,最后漂浮。

物,鸡蛋在盐水在悬浮。,铁块下沉。当ρ液<ρ说明: 物

这一实验的成功率是100℅,学生对这种现象也是耳熟能详的,只不过这一实验所发生的条件还是不很熟悉。2.要求每一位学生用知识解释这种现象。【提出结论 评价预测】

1.提出结论:(前提条件是物体是实心的,且浸没于液体中)

当ρ液>ρ当ρ液=ρ物,(或F浮>G物)木块上浮,最后漂浮。

物,(或F浮= G物)鸡蛋在盐水在悬浮。,(或F浮<G物)铁块下沉。当ρ液<ρ物

2.评价预测:

(1)物价在液体中的上浮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请进行推导,并解释之。

(2)上述的结果可能应用于哪些地方? 【彼此讨论 交流结果】

学生能简单地表述此实验过程,并彼此对这一结果进行交流。

一、特点及用途:

本仪器适用于测定橡塑或类似材料密度,直接读数,省去称重和计算,使用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生产车间工艺性的密度快速测定和试验研究部门使用。

本仪器符合HG/T2782《橡胶密度测定方法直读法》以及GB1033《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要求。

二、技术参数:

试片重量:5-20克

标尺标定范围:密度0.9~2.0 分度0.01g/cm

密度2.0~2.5 分度0.02g/cm

浮与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构思:

浮与沉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浮与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浮与沉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探究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工作图片。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认识浮沉现象:观察木块和石块。

⑴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⑵把石块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

三、提升原有认知 ㈠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1.教师出示10种身边的物体,提问“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出示实验要求:⑴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⑵实验是要注意,物体放在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溅出⑶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的在表格对应的地方画↓,浮的画↑。

3.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㈡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1.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那么我们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⑴把里面灌满水 ⑵用沙子填满。

⑶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4.引导学生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⑴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⑵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⑶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

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⑷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⑸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⑹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⑺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⑻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四、拓展

PPT出示图片:死海上漂浮的人用了什么浮沉原理?

五、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师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

浮:轻、大:泡沫 木块 乒乓球 带盖塑料瓶

再谈使物体浮与沉的分类方法 篇6

关键词:密度 物理 分类

无论是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归纳法,问题讨论─归纳法,只要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从全日制十年制教材到今天的九年义务教材,从早期的人教版教材到现在的新人教版、苏科版、教科版、北师大版、沪科版、粤教版等各种版本的教材,纵观各种初中物理教材,只要是涉及到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教学内容,只要与同行进行交流或上网查一查《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传统教学中,众多教材和教师都将常见的“使物体浮沉的方法”归纳为三种方式。我在此之前也没有跳出这样的陈规,仍按三种方式进行归纳分类,现将其归纳内容摘录如下:

(1)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

如:潜水艇、用浮筒打捞沉船、孔明灯、热气球、飞艇、中国杭州市萧山区湘湖村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8000年的独木舟等。

(2)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大小——利用空心法:保持所受重力和液体的密度不变,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浮力,使物体下沉。

如:唐代李皋制作的“明轮船”、六百多年前(明朝时期,1405年)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大型帆船,现在的万吨级远洋巨轮、口吹的肥皂泡先升后降现象、气泡法选金矿和煤矿等。

(3)改变流体的密度:在排开液体体积和物体本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减小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下沉。

如:盐水选种、测定人体血液的密度、轮船从海洋驶入江河吃水深度变大现象等。

教学实践表明,按照上述归纳的分类方法教学,学生难以判别某一具体现象属于哪种方法,难以对各种浮沉现象进行准确的分类,教师也不好确定其归属,如:独木舟既可以归纳为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使物体浮沉,也可以归纳为利用空心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同理对口吹的肥皂泡先升后降现象也是如此。

为使学生对各种具体浮沉现象进行准确的分类,而方法简洁又不庞杂,本人在长期的教学中对大量使物体浮沉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认为:改变“密度”才是使物体上浮与下沉方法的实质及最终归属;如教学案例中的孔明灯、热气球、飞艇、船等,虽已作出正确的分类,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就是物体的原有体积不变,改变了物体的质量;改变物体自身排开液体的体积——利用空心法,是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改变了物体的外围体积;两种方法的共同实质都应归属于改变物体的平均密度(非结构密度)。

若将各种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归纳为:采用改变“密度”实现物体浮与沉,将更能让学生和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改变“密度”是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分类的实质与最终归属。

改变“密度”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还可分为两种情况,即:一是利用改变物体的平均密度(非结构密度)实现物体上浮与下沉目的;二是采取改变流体的密度实现物体上浮与下沉的目的。具体分类列举如下:

按以上的分类方法,不仅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有了明确的归属,同时也使学生易于对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进行分类,同时给教师教学归纳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苏科版物理教材(配套的物理教师教学用书).

[2]王文勋.《中学物理词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7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物体浮与沉教案 篇8

备课时间:2011年4月20日 授课时间:2011年4月21日 授课

人:王烈

题: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小铁块、小塑料块、塑料瓶、水等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 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将小铁块、小塑料块、塑料瓶浸没在水中,小铁块下沉、小塑料块上浮、塑料瓶悬浮。

书中导入:人躺在死海中悠闲看书,巨轮远航,气球腾空。教师提问:对于这些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猜想:

教师提问:在水中的物体只受浮力作用吗?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师演示:在瓶中装水,将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瓶不沉底又不浮于水面。

提问:瓶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提问:这两个力怎样?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这种不沉底又不浮于水面的现象,我们把它叫悬浮。提问:那么悬浮是哪两个力相等,学生:重力和浮力 教师用力的图示表示(1)板书:浮力=重力 物体浮悬浮

教师演示:在瓶中装满水,将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瓶沉于底部。

提问:瓶为什么沉于底部?

教师引导。是重力大于了浮力,物体下沉。提问:因此物体下沉的话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2)板书: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的图示。

教师演示:把瓶中水倒掉,将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瓶从水底运动到水面,最后静止于水面底部。

教师提问:瓶从水底运动到水面前的过程中,是什么原因? 学生:是因为重力大于了浮力。

(3)板书:重力大于了浮力,物体上浮。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的图示。

教师提问:瓶在水面处于静止是不是全部浸没在水中? 学生:只有一部分浸在水中。

教师:我们把这种有一部分浸在液体的现象叫漂浮。提问:物体漂浮静止时受到那些力的作用? 学生: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提问:这两个力大小怎样?

学生:到校相等,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对,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浮力等于重力。板书:浮力=重力 物体悬浮或漂浮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见书138页。

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的一根上部标有刻度的玻璃管,管的下部的玻璃泡内装有铅粒或水银。

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密度计都漂浮在水中。因此,工作原理:测液体密度时所受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引导学生观察密度计的刻度情况。特点:密度计越往上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小,越往下刻度表示的密度值越大。(2)盐水选种

教师提问: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农民采用盐水浸泡选种。如何利用盐水来选种的?请同学来说说。

学生:把种子放在适宜的盐水中,不饱满、虫蛀的种子就会上浮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下沉在底。

教师:为什么不饱满、虫蛀的种子就会上浮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下沉在底?

学生:不饱满、虫蛀的种子重力小,浮力大于重力,所以上浮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重力大,浮力小于重力,所以下沉在底。(3)潜水艇

提问:同学们知道潜水艇吗?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学生:潜水艇上浮排水,浮力大于重力。潜水艇下潜时,进水浮力小于重力。教师引导:用塑料瓶加水或减水来演示。

板书;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或下潜的。(4)孔明灯和热气球

教师: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什么在下面加热后,就会腾空升起?

教师引导学生作答: 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被加热后,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当灯内和热气球内气体密度比其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孔明灯和热气球便上升了。

教师:要让它们下降怎么办? 学生:熄灭火焰。

提问:孔明灯和热气球是怎样来实现上升或下降的? 板书:孔明灯和热气球是靠改变自身内部气体密度来实现上升或下降的。教师:同学们知道热气球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在气象探测、通信传播、运输、旅游、探险等。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教师:通过本节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回顾。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现象。

2、物体的浮沉条件。

当F浮﹥G物体上浮。

当F浮﹤G物体下沉

当F浮=G物体悬浮或漂浮

3、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

工作原理:测液体密度时所受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2)盐水选种。

浮与沉教学设计 篇9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金月升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金月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科版教学要求编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的探究与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 通过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能根据浮力有关知识,判断物体的浮沉。 知道并学会用物理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例如,通过运用控制变量分析物体上浮与下沉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学研究、军事以及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个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松手后受哪个力的作用?用力的示意图画出这两个力。 2.如何测量这两个力? 引导学生从称重法(F浮=G-G)和排液法[F浮=ρ液gv排=ρ液g(v1-v2)]的角度出发思考, 3.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松手后如何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授 (一)探究活动一:采用先猜后实验的探究方法 探究常见物品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的? 物品名称 猜测 探究结果 2.请组长检查各组员第一列和第二列填写情况,各组员完成后,组长领取盛有水的烧杯。 注意:实验过程中,请保护水资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学生实验探究 4.把凝聚自己心血的探究结果填在表中第三列,请思考问题,做好汇报的准备。 (思考与交流比实验更重要,做一名思想者,你收获更多!) 5.比较猜测与探究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 (二)探究活动二:探究密度均匀的物体,切开前与切开后,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橡皮泥 萝卜 其他密度均匀的物体( ) 切开前 切开后 1.学生探究填表. 2.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是智慧生长的根,快给自己生命的土壤种下智慧生长的根) 3.请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 (三)探究活动三:怎样使下沉的橡皮泥(或装有配重物的小瓶子)浮起来? 1.说出你的方法: 2.学生做一做 3.学生思考 4.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橡皮泥的 力没有改变,改变了 力,通过 的方法改变的。(浸没在水中装有配重物的小瓶子 力没有改变,,改变了 力,通过 的方法改变的。) 5.思考:如果是下沉的鸡蛋,你有什么方法让它浮起来? 6.学生动手演示 7.请学生总结 (四) 探究活动四:怎样使漂浮的.玻璃瓶(或纸船)沉下去。 1.说出你的方法: 2.学生动手做 3.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 4.请组长整理好器材,各位同学整理好探究结论和汇报的思路,作好汇报的准备。 (能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与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5.应用自己探究的规律解释;潜水艇与热气球是怎样实现浮与沉的? 三、总结新课 四、布置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进行新授 (一)探究活动五: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采用提出问题、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步骤、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学生演示实验、分析总结的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2.你选用的器材: 3.你设计的实验步骤: 4.你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填好表头): 物体的状态 量筒中水的体积V1/m3 物体浸在水中后总体积V2/m3 排开水的体积V排 下沉 上浮(保持浸没状态) 漂浮 悬浮 5.观察同学的演示实验,做好数据的记录与计算。 6.分析总结: 物体下沉时 F浮 G 物体上浮时 F浮 G 物体漂浮时 F浮 G 物体悬浮时 F浮 G (你怎样区分漂浮与悬浮) (二)、数学推导物体密度与浮沉的关系 进一步探究表明: 当ρ物 ρ液 时 物体下沉 当ρ物 ρ液 时 物体上浮 当ρ物 ρ液 时 物体悬浮 (同学们,科学探究的旅程是艰辛的,但充满智慧,经常科学探究,你就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三) 、进行物体状态受力情况分析。 (四)、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在“打捞中山舰”中除介绍了中山舰的历史和打捞过程外,还介绍了浮筒法打捞沉船的过程.在学习时可突出:浮筒绑在沉船两侧时增大了整体排开水的体积→浮力变大,排出浮筒中的水→重力减小,浮力大于重力→沉船上浮的分析过程. (五)“读一读高空科学探测的气球” 在本节安排这一资料的目的有: (1)不仅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作用,气体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 (2)引导学生关心最新科技的发展,及如何用科技为人类服务. (3)查表可知,氦气密度ρHe=0.179kg/m3,空气的平均密度ρ空=1.29kg/m3,则该气球能够承载气囊外壳、吊舱及探测设备的总重约为, G=(ρ空-ρ氦)gV =(1.29―0.179)×9.8×105 =1.14×103(N) 三、布置作业 课本后习题解答 1.上浮. 说明:要求学生计算出物体重力G=19.6N,浮力F=29.4N后再作出判断. 2.鸡蛋浸没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排开水的体积保持不变,当向清水中撒盐后,盐水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当F浮>G时鸡蛋就会上浮. 3.点燃松脂后,灯笼内部的空气被加热.由于热胀冷缩,其密度变小,重力变小,灯笼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当F浮>G时灯笼就升上天. 说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外用宣纸制作一只纸灯笼当堂演示.实验时注意不要引起火灾. 4.说明:本题安排了“浮沉子”的小制作,可以作为课外活动开展.浮沉子可用小塑料药瓶在瓶口绕制一点漆包线作为配重,倒置于大塑料瓶内,只要调节装在小塑料瓶中水的数量,即可使其漂浮在水面上. 由于火柴棒是木质材料,在木材中间有空隙.当用力压塑料瓶后,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大,进入火柴棒中的水分增多,其重力变大,火柴棒就会沉入水底. 第三课时习题课 第四课时 讲评《课课练》《学案测评拓展》

浮与沉教学设计 篇10

主备人: 张淑 辅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能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问题。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工作原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浮沉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人对浮沉条件的应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对浮沉条件的理解。【教学难点】 沉浮条件的应用。【教学准备】

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牙膏皮、密度计、潜水艇模型。【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和分析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 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先将牙膏皮放入水中下沉,后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漂浮在水面上。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浮沉现象。

师:对于这些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请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盖子的小瓶、盛水的烧杯),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

验证猜想。

请两组同学讲清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证据填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情况中小瓶向什么方向运动?它受哪两个力的作用?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如何?

学生归纳小结:(多媒体展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迷你小实验:按教材第132页图7-29实验,将蜡块、橡皮、瓶塞、鸡蛋等放入杯中,观察它们分别位于哪一层液面上?你能说出原因吗?能用物质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多媒体展示)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师:沉浮条件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31-132页的内容。

1、密度计:

师:请同学们说说对密度计的了解? 演示实验:用密度计测水、盐水的密度。

师: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还是漂浮状态?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分析:F浮=G计 ρ液= F浮∕ɡV排= F浮∕ɡV浸 浸入液体中越深,排开的液体越多,液体的密度越小。

2、盐水选种:

师: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盐水选种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地挑选种子的方法。如何利用盐水来选种子?请同学们说一说。

师:为什么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

3、潜水艇:

演示实验:利用潜水艇模型来演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或用课件展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师:潜水艇如何实现上浮、下潜的?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学生归纳总结:

潜水艇的原理: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潜的。

4、“孔明灯”和热气球:

利用浮力升空的,在气囊中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你煮过饺子吗?生饺下锅先沉入水底,煮熟后就上浮,凉了后又沉入水底,为什么?

2、一条船从河里进入海水中,受到的浮力变化吗?船舷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3、如何测定血液的密度? 〔新课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的原理

2、盐水选种的原理

3、潜水艇的原理

4、“孔明灯”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三、随堂练评

1、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在水面外,求此木块的密度?

2、烧杯中有一冰块副在水面上,假如冰全部熔化成水,那么水面将()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课外作业]

上一篇:下料中心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橡胶轮胎模具的技术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