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教学设计

2024-10-23

《中国人》教学设计(共12篇)

《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1

《中国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2、学会本6个生字:国、你、是、他、们、都;认识“□”(方框)、“”(单人旁)、“”(日字头)、“”(右耳旁);掌握“你”“他”“中国”“中国人”“我们”“是”等词语;进一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3、学会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学会用“我”“你”“他”和“爱”说话。

时安排:3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看图说话,初读文。

2、学习生字词和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拼读音节:enshidugu

2、用卡片认读:日、玉、地、走

3、认读偏旁和基本笔画:

二、看图说话,揭示题。

1、出示中国地图,问:知道这是什么吗?(认读卡片“中国”。)谁知道中国的全称叫什么?谁能用“我们的祖国叫。”来说一说?

2、指着长城问:这是什么地方?告诉学生: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它象征着祖国。

出示投影覆盖片,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你认识吗?(可让学生上台来指图说说)他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都是什么人?(中国人)

3、出示题,齐读。

三、初读文。

1、文有几句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教师范读文,注意听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文,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文读通顺。

四、教学生字词。

1、分别指名读五句话。

2、卡片认读生字词,重点正音:是—翘舌音。们—轻声。都—避免与“多”混淆。

3、教学新偏旁。认识方框儿、单人旁、日字头。

4、师生共同分析字型,理解字义。

国:全包围结构,外面是方框儿,里面是“玉”。写时要先里头,后封口。

你:什么结构?左边是什么旁?右边书空。谁能用“你”说一句话。

是:上面是什么头?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他:可以用哪个字帮助记忆?

们:什么结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笔顺是怎样的?“我们”的“们”还可以说什么“们”?

五、书写指导。

今天学的生字中哪几个是左右结构的?

你、他、们:左右结构写时左窄右宽。

国:最后一笔封口,里面“玉”的一点别丢。

是:“日”写的窄一些。

第二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巩固字词。

2、朗读、理解文,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新学的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国”、“们”,检查笔顺是否正确。

3、用“是”说一句话。

二、朗读、理解文。

1、文有几句话?指导学生分句读。

2、在语言训练中理解、运用三个代词:我、你、他。指名三人上来,三人轮换边用手指自己或别人,边说:“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他是中国人。

3、小朋友,你是哪国人呢?让学生一个个起立响亮地说:“我是中国人。”教师说:“我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师指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中国人。”所以“我们都爱自己的国家——中国。”

4、指导朗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做一个中国人是光荣的,自豪的,我们都热爱中国。朗读文时,要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

三、句式训练。

指导做后作业第1题,把句子说完整。

1、我们都是()。还可以说:“我们都是小学生。”……

2、我们都爱()。还可以说:“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时

教学目标:

总结,巩固练习,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新偏旁。

2、口头组词:

国:中国、国家、祖国

们:我们、你们、他们、同学们

3、读一读,比一比。

多——都国——果

指导学生组词或成句读,再说说音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朗读,背诵文。

1、这篇文的题是什么?文有几句话?

2、以各种形式训练朗读,可以朗读边用手指着自己或同学,加上动作。

3、指导背诵。先自由准备,同桌互背,再指名背,最后齐声背诵。

《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2

1 设计的中国元素

全球目光对于中国的聚焦, 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 运用中国元素、追捧中国文化, 已在国际商界形成风潮。那么何谓中国元素?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 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经过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漆器、中国结、汉字、如意、八卦等, 如何将这些中国元素应用到设计中去?是一个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做得好更难的课题。好在最近几年, 无论在平面设计、标志设计, 还是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中国元素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这些领域, 并且已有了一定的起色和成就, 其成功案例如下。

(1) 北京申奥标识, 将象征奥运的蓝、黑、红、黄、绿五环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组成了一个“中国结”, 象征着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协作、交流。带有书法笔触的动感图形又好象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 而太极拳在中国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所以这一标识一方面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另一方面又弘扬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很好的成功案例。

(2) 奥运会火炬, 外观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国画立轴, 表面纹饰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如意祥云”。功能上动用了当今的航天航空高科技手段, 防风、抗寒, 以保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圣火, 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 是一款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产品。

(3) 奥运主标识“中国印”以及各比赛项目分标识。如何寻找一种不同于以往二十几届奥运会的奥运标识,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北京奥运会标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负众望做到了这一点, 一方面印章与标识的形式相符, 印面上舞动的“京”字, 酷似一个向前奔跑的人形, 同时表达了地点、运动等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印章的色彩又与中国红相符。而用中国书法中的篆字笔划来表达各项运动比赛项目作为分标识, 书法加印章很吻合, 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好的创意。

除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有好多中国元素的设计之外, 上海世博会又有不少中国元素的设计涌现出来, 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斗拱建成的中国馆就是一个亮点。随着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 中国元素给世界带来了“中国热”, 并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与此同时, 也给中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中国的设计风格

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兴起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崛起, 但符号化和表面化的中国元素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因为仅仅依靠中国元素体现在产品的外观上是不够的, 应该在设计、生产、制造、消费、体验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存在, 而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的闪现, 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

那什么是风格呢?举个例子, 当我们提到德国的产品时, 可能你会联想到严谨、精确;提到美国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实用、踏实;提到日本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小巧、玲珑;提到意大利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典雅、高贵;提到北欧的产品时, 会联想到自然、亲切;但提到中国的产品时, 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感觉很难用简单的词来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中国的产品缺乏自己的风格。

那什么又是中国的设计风格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以挖掘提炼的内容很多, 而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 跟上当代世界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 符合国际时尚审美的设计潮流是形成中国风格的关键, 中国风格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东方神韵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

要在产品中体现中国的设计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 那么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风格, 就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而要在设计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 仅依靠一些中国元素是不够的, 应该结合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研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 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 并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 最终提出一个系统的整体方案, 体现出产品设计的整体感。

例如中国的明式家俱就是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经典范例, 简洁、端庄、大器的造型流露出极具时尚的“大明风度”;优雅的弧线和考究的质地, 体现了含蓄内秀的东方神韵;巧妙、精致的柳榫结构, 则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 是中国儒、雅、和、韵的文化内涵在设计中最好的演绎。而今天的中国产品设计风格, 要求我们的设计师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 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起来, 将现代产品设计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中才能形成。

3 结语

对于中国的当代设计来说, 虽然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 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总的来讲, 还不成熟, 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未形成。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 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 但还没有成为设计大国。规模宏大, 体现着当今世界科技水平和设计理念的上海2010世博会即将圆满落幕, 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在让世界了解中国, 使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上, 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是设计的竞争, 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又值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契机,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经过努力, 从设计的中国元素走向中国的设计风格,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为期不远了。

摘要:目前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都有了中国元素的影子, 在市场上也有不少企业的产品被赋予中国元素, 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仅有中国元素的闪现是不够的, 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业和产品, 形成中国的设计风格, 成就中国创造。

关键词:设计,中国元素,中国风格

参考文献

[1]濮安国.中国红木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2.

《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当今世界环境和国人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读、多思、多领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地领悟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曲折坎坷,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分析和研究的热情,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修养,陶冶情操,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是要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本文又是一篇驳论文,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做出的批驳。加之今年又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结合今天的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感悟,获得一些人生体验。

教学方式:

1.从文题入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课文,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

2.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看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

预习要求:

1.查找搜集有关鲁迅及时代背景和驳论文的有关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2.整理有关今天中国巨大发展的各种信息,课堂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3.阅读鲁迅先生的《这个和那个》中的一段文字,并且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民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生讲解驳论文的一般知识。

3.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九·一八事件的相关情况。

【设计说明:通过生生交流及生生评价、师生互动,避免照本宣科,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既检查了预习效果,又扫除了一部分最基本的学习障碍,一举两得。】

二、导入新课,激发热情、兴趣

教师承上有感而发: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他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我们学习。

三、理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谈自己初步获取信息的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相互适当解答。

学生的问题归结:

1.本文揭示对方什么谬误的论点,有那些论据?

明确: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明确: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明确: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 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

明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5.作者得出结论是什么?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设计说明:让学生能自主理解、自主提问,相互交流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

四、学生质疑探究

1.文中的中国人分别指那些人?

明确:(1)指国民党发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

(2)指所有的中国人。

(3)指中国的“脊梁”。

2.鲁迅所批驳和赞扬的是那一类型的人?

批驳:国民党发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悲观失望,妥协投降。

赞扬:中国的“脊梁”,广大人民奋不顾身,坚强不屈。

3.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明确:驳论证,以偏概全,论证过程不成立,从而推理出论点是错误的。

4.作者在批驳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极强的讽刺,像“匕首”、像“投枪”。

5.中国的“脊梁”指什么?有何涵义?

明确:埋头苦干的人: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人士,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6.结合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及自己整理的有关今天中国的巨大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各种信息,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和犀利的笔触的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辩中探索、研究,捕捉、筛选信息,并能结合社会现实,去深层次的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张扬个性。】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预习中布置的《这个和那个》片断,根据本文所学,区别其异同。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设计意图:抓住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实用的比较阅读方法,借鉴课内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训练,以开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悟自结,可以从内容、主题、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高度的概括能力。一课一得。

七、作业:

请写一片断作文,介绍今天的“中国脊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成就?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整合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纵深拓展学生的课堂学习。】

课后反思:

1.化难为易

议论文学生难学、难懂,尤其是驳论文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就是难上加难,加之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深邃的文章,而且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写的,距今已经70年了,因此我课前要求学生来搜集整理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及本文的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既作为一项学习内容,又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扫除了障碍,不全面的地方教师稍做补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本文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遇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也检查和培养了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2.化繁为简

本文的结构严谨、论证缜密,语言尖锐泼辣,极富战斗力,可谓体现了鲁迅先生行文“投枪”、“匕首”之特色,因此许多的词语和句子就包含了深刻的含义,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作者不得已而如此,因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对“自欺力”、“他信力”、“中国人”、“中国的脊梁”、“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等等词句的深入理解,成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化繁文为简文,且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化难为易,从而凸现本文的主旨。

3.化静为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促其在阅读、思考、讨论、辨析中,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并且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跨越时空,展现今天,把鲁迅先生的静态文章变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努力之情,彰显爱国精神。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2017 篇4

本课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展现了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快乐地团聚在一起的画面。各民族小学生一张张动人的笑脸传达出快乐、幸福的情绪。画面右上方配有文字“我是中国人”,犹如各民族小学生们的真诚呐喊,传达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课文通过图画告诉学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通过画面观察与听读“我是中国人”,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发爱国之情。这是对入学第一天小学生的人生洗礼。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是中国人》是入学教育单元“我上学了”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全册书的开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我是中国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书中采用图配文的方式——天安门、五星红旗和56个民族的孩子身着各自不同民族的服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场景图,配合“我是中国人”的文字。通过观察和读句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二、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活动主要是游戏。他们在阅读方面表现为初步开始学习借助图画阅读。在观察能力方面,他们主要表现为能整体观察画面,并能透过图画知道图画上主要表达的内容。与此同时,也能观察到图画中的细节。因此,《我是中国人》一课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图画中的天安门、五星红旗,他们早已认识,而56个民族的孩子是观察的难点,他们在观察时会只停留在都是“小朋友”的表层,对于具体服饰所对应的民族认知上比较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非要学生把图中每个孩子代表的民族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只要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就行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知道天安门和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标志,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通过听读句子,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清楚响亮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了解班级里学生的民族所属情况。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首先欢迎你们进入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在第一次的语文课上,将要学习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我是中国人》。

(板书:我是中国人)① 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它的名字叫什么吗? ② 中国是我们祖国的名字。这个名字是简称,有谁知道它的全称? ③(板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认读祖国的全名。④ 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二)学习课文

1.认识“五星红旗”和“天安门”。

①观察书中图画,说一说:五星红旗是怎样的? ②你看到了怎样的天安门? ③音乐,律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前国旗升。

④ “天安门”、“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标志。你还知道我国的标志有哪些?(适当补充介绍:国徽、国歌)⑤ 创设情境,模拟升旗仪式的情景。

引导学生注视着国旗徐徐上升,在国歌声中,向国旗行注目礼。⑥小结: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让我们光荣地喊出:“我是中国人”(板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今后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国旗、国徽,认真地唱国歌。

2.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①仔细观察图画上人物的打扮: ·数一数: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想一想:从小朋友不同的打扮上,你认出来他们分别是什么民族的?能说几个就说几个。

·说一说:认识自己的民族,用“我是()族”说话。·小结:我国是一个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②他们背着书包去干什么? 他们背着书包去上学。对,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我们上学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画、模拟升旗仪式、音乐律动等多元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让学生知晓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作业设计 1.画一画:

在下面的方框内,画一画我国的国旗、天安门。

(国旗)

(天安门)【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画一画”的形式,对学习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5

认知: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国庆节。

情感:

1.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居“五爱”教育第一位。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这是道德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本课提出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教育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反复进行,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在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要求过高,本课按课程标准要求,只进行最低层次、最浅层次的教育,即:“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本课教学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爱”贯穿全课,要采用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特点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可提供相应的挂图、幻灯、录像,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唱歌、朗诵诗歌等,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和诗歌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较多,但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使学生切实记住。

本课内容丰富,插图、照片也不少。在教学中要组织安排好,使教学层次分明,结构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为当代诗人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三人”中的一首。诗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放的意识结合了起来。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细细划分,本篇诗歌,作者从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与近几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宏扬中华民族精神,请同学们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讨论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卓越的腾飞,培养浓厚的民族情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2、四人小组讨论。

一、情境引入、激情激趣。

带领学生一起回到2004年的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场上观看刘翔夺冠的镜头。师谈话:或许这一瞬间、这一时刻学生已在电视屏幕上看过许多遍了,但是此时此刻一张张笑脸仍旧显得异常兴奋和生动。问:“每当你观看奥运会比赛时,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会场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

齐读课题,对诗人进行介绍,对中国文化进行渗透。

二、自学课文,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1、同学们说说自己为祖国的哪些方面感到骄傲。

2、预设答案:“我为祖国的万里长城感到骄傲。”

“我为祖国的四大发明感到骄傲。”

“为祖国能发射通信卫星而感到骄傲。”„„

3、课文内容概括为三方面:地大物博的祖国、祖国悠远的历史文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根据要求进行自学,这部分诗人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犹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骄傲、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幻灯片展现美丽的祖国,更凝聚着对祖国的热爱,引人入胜的介绍——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东起辽宁与河北临海交界的山海关,一直蜿蜒西走直至甘肃河西走廊上酒泉附近的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合计一万二千多华里,所以长城的兴建实在不是始自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七国竞逐。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疆土,纷纷修筑绵延的城墙,用以抵预外敌来犯。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其他一些精美的图片、声情并茂的叙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一个伟大民族悠久文化。

三、小组合作,畅游历史长河

上下五千年,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

1、教材中罗列了许多内容,归纳起来有:古代的发明、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相关所需要的资料。

四、语言文字训练,歌颂祖国的伟大成就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完成“因为(),所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的填空训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当时的《大公报》上出现了这样的哀叹(屏显:“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针对这种悲观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鲁迅写此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横战”。可见健康的恶化与精神的压力并未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2、文体介绍: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3、诵读文章,把握文章脉络:(1)自由诵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A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摆出对方论据,承认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起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2)读课文3-5段,说说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

明确: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这些批驳证明,不就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对方的论点也是错误的。(3)文章6-8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首先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立)

接着,举出中国历史上各种富有自信力的“中国脊梁”,驳斥对方。(间接反驳)(4)总结梳理文章思路。

提出对方论据、论点(1、2)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驳论证

树立己方观点,间接反驳对方论点(6-8)正面观点: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合作探究,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特色。从论证方式看,这是一篇驳论文,从议论文的内容目的上看,这又是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一向被人比喻为有“匕首”,“投枪”,因为其语言尖锐犀利,极具讽刺意味和战斗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预设: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注意体味第一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的心理,同时又暗示了其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有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沉迷心理。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衍义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在分析尖锐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同时提出鲁迅先生对待反动统治者犀利如“匕首”“投枪”,对待优秀中华儿女却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7、8自然段。

对中国“脊梁”的赞颂与讴歌。

“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真正失掉自信力的是那些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气势;议论与抒情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齐读品味7、8自然段,感受文章振聋发聩的力量。)④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

5、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的语言实如人们之喻,是“匕首”“投枪”,试想若无锋利之言,又如何直刺反动派的要害,如何刺破当时之愚昧黑暗,如何树起鼓舞人心的旗帜呢?在这锋利的语言背后,有的是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让我们再读最后一段,向这样一位“中国的脊梁”致敬。

三、板书设计:(见文章思路梳理)

忽略中国问题的“中国设计” 篇7

尽管,设计已经发展为一种设计产业和艺术专业,设计这门学科也被划分得越来越细,然而,在这样“飞速”的发展势头中,我们的设计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忽略甚至漠视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现实境况,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和实际使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当设计成为一种产业时,必然会对社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当设计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进程中,也必然会对年轻一代的艺术思想和设计观念产生深刻的作用。那么,在运用“设计”这个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时,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都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思考和长远规划的。对此,本期[热点述评]栏目特别邀请了几位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方面具有长期实践和深刻思考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发表他们切实中肯的意见。

[前沿报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篇8

“中国将会成为全球工业设计的中心!”TCL彩电全球设计总监、倜傥团队总经理杰拉德·沃尼奥认为,中国如今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作为与制造业密不可分的工业设计业,从欧美向中国转移将成为不可阻遏的必然趋势。

据《商业周刊》报道,过去美国科技厂商紧握研发设计,将制造外移,但是近年来却发现,单单靠自己研发。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全球市场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于是,为了降低成本、抢速度,美国企业不但将生产制造外移,就连研发设计也开始外包。据统计,美国70%的PDA、65%的笔记本电脑、30%的数码相机、20%的手机都是委托国外企业设计的。

在我们一边感叹中国的T业设计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认识到,从“Made in China”向“Design in china”的转变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国内企业的惰性

“当进入以创新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工业设计就会成为先导产业,成为创新资源、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设计水平将极大地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如此,高新技术产业是创新特征最明显的产业,但高新技术中的原始创新性一般来说投入大、周期长,而工业设计中的技术一般运用的则是成熟的技术,得来相对容易,经过集成和综合,就能设计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产品。反之,工业设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会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出新的需求,又将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华人世界首位获得iF大奖的设计师、华硕电脑设计主任萧铭楷转述给《新营销》记者这么一句话,“在发达国家,由于设计在制造产品差异和了解消费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继‘六西格玛’之后企业最重要的营销理念和提高企业创新成功率的最佳方法。”

不过,很显然,国内除了少部分企业外,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如此高度。即使在起步较早的珠三角地区,很多已经在应用工业设计的企业也只是把工业设计人员当成了美工来用,改—下产品外观,弄个漂亮造型,实际上做的都是表面功夫。

业内人士介绍说,国内企业在寻找设计合作伙伴时,往往进行“比稿”,实际上这些企业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对合作伙伴是否了解,也不考虑合作伙伴对自己的产品定位及市场状况是否了解,甚至对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工业设计后期执行能力都不太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合作,简单地根据设计方案大批量生产产品,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杨明洁联合设计机构总监、上海设计中心副秘书长杨明洁告诉记者,国内企业还面临着一个惰性问题。“国内企业发展的道路、历史与国外企业是不一样的,国内企业发展时间短,在时间上受到制约。中国企业早期都是根据外国订单做加工,只负责生产,在创新和设计上没有概念,养成了惰性。”

“如今,以廉价压低成本,追逐销售量以获利,成为国内众多企业发展的目标,它们并未将自主设计研发、提高产品的设计附加价值作为自己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内大部分企业‘目标短视’。”华东师范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刘斐能够理解原始积累时期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国内企业必须提高设计意识,将设计附加价值作为企业的另一个重心。

当然,国内企业在工业设计上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早些年,TCL通过在机壳上镶嵌钻石,将3000多元的一款手机卖到了8000多元,充分展现了设计的力量。TCL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提出,要在未来几年内,将TCL打造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使之成为中国最有创造力的品牌。为实现这一愿景,TCL重新定义设计力,确立了自己的设计价值观:“只设计对消费者有意义、恰到好处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时尚、亲和的使用体验”。联想早在2002年便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将工业设计定义为次核心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增强品牌竞争力。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杨明洁认为,首先,在视觉层面应该给消费者带来快感,方便消费者使用;其次,在用户层面,也就是使用者层面,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具有安全性;再次,在生产层面,要能实现规格化生产,代价不能太高;最后,在社会层面,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例如符合环保要求,符合产品特定消费群的社会属性。

而设计作为“人”的设计,刘斐认为:“在未来10年,一种意识性的设计回归是一种可能的现象。重新使用一些装饰性元素,重新重视人性化曲线设计,甚至反古典的设计风格都有可能卷土重来。但是现代简约风格,仍将是设计的主流。”

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它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工业设计能为自己的品牌带来个性,是竞争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现在,中国的经济地位是反映在绝大部分消费产品上印有‘中国制造’,如果国内的工业设计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大概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上印着‘中国设计’的字样。”国内现代设计及现代设计教育奠基人、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理论系和研究生院教授王受之说。

在王受之看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亚洲国家的设计产业、没计教育也在飞速发展。虽然现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基本上还在模仿、抄袭西方国家的工业设计,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大部分设计比较刻板、单调,缺乏原创,但是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区,亚洲国家总有一天能够摆脱模仿、抄袭,走进自我创造的新境界。

“如果要给21世纪的世界工业产品设计作出一个界定,我想,它正在朝多元化、个人化、试验化、非批最化几个方向发展。”王受之说。

《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诵读中悟情,加强诵读的训练,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2.诵读中积累,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加强诵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今天,让我们来倾听爱国赞歌,感受爱国情怀,汲取爱国养分。

在学习《黄河颂》这首诗歌时朗诵方法的基础之上,讲述新的诵读方法:

1.诗歌的诵读

诵出节奏美,即读出节奏的快慢变化;

诵出旋律美,即读出语调的腾挪跌宕、声音的强弱粗细;

诵出意境美,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诗人的情思,借助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在心底与诗人产生共鸣。

2.散文的诵读

抒情散文以深沉隽永为主;游记散文写文字较多,朗读时以生动形象见长。不论哪种类型的散文,朗读时都要遵循如下基本规律:

以停顿显示文章语脉层次,用重音突出文章的意脉与感情变化,用语调的升降来体现某种特定情感。

掌握散文节奏特点,明了是紧张、轻快、高亢,还是低沉、舒缓、凝重,追求感情与声音的和谐统一。

活动一:忆往昔 豪杰知多少

1.读《把栏杆拍遍》《岳飞》,了解文章所写人物的爱国事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

2.展示诵读,可以读全篇,也可读一段话,可以小组连读,同桌齐读,也可自己展示。

3.说出其他的爱国志士是如何去争取祖国的独立、民主、解放的?

活动二:看今朝 锦绣山河美

1.读《德天瀑布》《登古长城记》,思考问题: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相关词语。

2.体会作者情随景生、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画出作者直接抒情的段落或语句。

3.展示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活动三:望未来 雄壮凯歌奏

历史的车轮永无止尽的向前翻滚着,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写下了一首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辉煌与骄傲的今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铭记——《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

师生齐诵《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结束本节课。

作者:潘继云

《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10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从何而来呢?

二、抽生读课文,想一想力从何而来:

1.讽刺的力量:

①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明确: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二是指全体中国人,三是自信的中国人。

②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那里,为什么?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地底下”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③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④“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逻辑的力量:

⑤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⑥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归谬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⑦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

明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历史的、现实的事例。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⑧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于“公开的文字”呼应,全文浑然一体。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3.语言的力量:

⑨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⑩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⑾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总结: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枪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

四、小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0世纪……又将是中国的自信点!

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会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要努力,热血在心中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哦,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五、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讽刺的力量:爱憎分明

“投枪”“匕首”的力量源于:逻辑的力量:归谬法,破立结合

语言的力量:尖酸泼辣,句句中的

六、作业:学习指导与同步练习

《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中国建筑设计史 课程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6-01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时间较长,是经过时代沉淀的文化,见证了中国建筑设计从古至今的发展。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的名词,是指建筑物在开展建筑之前,建筑设计人员依照建造的工作,将建造过程中会发生的所有问题进行模拟规划,制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图表和文件体现出来,中国是从清朝后期才逐渐形成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技术。研究中国建筑设计的历史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每个国家的建筑物发展都不能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依据相应的文化背景才能设计出能够反应当时社会环境的建筑作品。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建筑设计史的课程教学相联系,有其实际的研究意义。

一、中国建筑设计史的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设计史包括建筑学和设计学两方面内容,是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基本学科。现阶段,一般的教学形式只是分析建筑设计知识的个别方面,很少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只学到了古典建筑物的表面发展,很少去探究建筑物产生的背景以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中古建筑设计史的深入学习。

建筑设计是将建造技术和设计艺术相结合的双性学科,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结构、原材料、工程建造以及空间格局形成技能学习;二是依据时代背景、文化习俗、地域分布等社会人文形成不同设计的特征[2]。因此,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促使学生能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思维知识体系。由于建筑设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设计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学习到建筑设计的本质。

二、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是漫长的,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随之不断发展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3]。实际上,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一样都是逐渐发展完善的,受到孔子儒学思想、易经理论、阴阳八卦、星辰天文等传统学说理论的影响,与现实环境相适应,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征的文化理念,发展完善之后就变成了一种附有深层次内涵的标准。这个标准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转变,同时也对绘画、服装、药品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古代建筑设计的留存、延续,完善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因此,开展中国建筑设计史的课程教学,要分析古代建筑的表面特征,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把握建筑设计的内涵。但是,现代教学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设计教学的联系。

(二)传统建筑体现传统文化

建筑物是依据设计进行建造,人的思维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一定会对建筑物的设计者产生影响。从人类出现直到清朝灭亡,传统文化一直对建筑设计起着制约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分析。

1.宇宙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宇宙观是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国运变化、人事凶吉、天灾人祸等,其本质是人类无法掌握命运。

2.自然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自然的本意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就中国文化本质而言,自然是被分为“自”和“然”两部分,指的是人体本身和外围世界的物质。

人自身、花、鸟、水等是物质界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观念下,人同其他物质要素是处于一样的位置,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

3.环境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环境观是指人和周围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以及认识。古代人们对环境是非常重视的,比如:人去世后,埋葬的位置要经过风水先生的推算,盖新房子,要选择大门的朝向以及房子的方位,这些都非常讲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两方面开展对中国建筑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史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学习中国建筑设计史能够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思维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传统建筑设计的体现,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发展会造就相应的建筑设计模式,同样建筑设计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以要真正把握建筑设计和创作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明月,单全.从日本建筑文化看中国建筑设计的民族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2]景泉,杨磊.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现代建筑探索[J].建筑创作,2010(9)

《中国人》教学设计 篇12

在我本科学设计的时候, 曾有一位老师说过, “你们这代年轻人只知道一味的追求西方后现代……却忘记了中国特有的本土元素。”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灵感来源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设计呢?做一个真正具有“中国味”的设计。

“我们周围的青年, 也多像是把头蒙在塑胶袋里听录音机里机械播送的音乐, 食物是味精的味, 颜色是化学颜料, 天下孰知正音?孰知正味?孰知正色?”我们生长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资源丰富、“中国味”十足的国家中, 对于做设计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设计的灵感和理念。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早已把自己本国的那些特色丢的所剩无几, 而在一些国外设计中他们会迎合中国人口味, 在设计中融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其实即使西方的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 它也是“西化”了那些属于中国本土的东西, 而非真正拥有“中国味”的设计。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国元素的重要性了, 在很多设计上越来越有“中国味”了。

北京奥运标志“中国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特色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中国人展现给世界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 最有代表的是“中国印”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与运动完美的结合起来, 借中国书法之灵感, 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而具有生命力的人体, 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神韵, 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

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又是一体现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之一, 此设计中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大量使用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 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福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天衣无缝, 福娃的五种颜色正好是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一生二仪, 二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生万物, 福娃团结正好象征世界人民大团结。其设计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广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他们的造型

四、小结

进入信息时代后, 高新科技的发展, 使各种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制作技术以及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 为设计者开辟了新的广阔的表现空间, 如何掌握这门新兴的传递语言, 利用好数字化信息这种新的传播方式, 是我们发展展示设计的关键, 也是未来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分别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沙燕风筝的形象, 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元素——“中国红”

2008年的奥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元素的机会, 同时它也让中国元素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一种延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 中国人再一次又向世界人民展现出, 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设计, 那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馆。

“中国馆”这个具有着标志性的建筑。它成功并非是最好的, 但是它是最切题的;在此次设计中选对了出发点, 建筑要表达中国深厚而又浓郁的文化, 包含中国独特的元素, 但“用不具象的形式来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此次的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内涵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

“中国馆”最突出的就是它的主体色, 采用了中国元素中最为重要的“中国红”。“中国红”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同时兼具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其实, “中国红”是一个概念较模糊的颜色, 如:大红的对联, 火红的灯笼, 红红的中国结, 这些都属于中国红。可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中, 它又呈现多种审美表达形式。“中国馆”不可能产用一种红, 而是借用故宫的红, 采用渐变的方式。于是, 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 由深到浅四种红色“退晕”的渐变, 时尚的同时又不失传统, 丰富了中国红的内涵, 使整个建筑整体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极富生气和活力。

“中国味”

“当人们的空间被各种物质挤压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本质, 我们要去掉一切虚假的、表面的、无用的东西, 而剩下真实的、本质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因而得到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舒适、更多的效率、更多的美……”我们的设计理念“西化”了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连本土文化和中国元素都丢失了。要想做出更好的设计, 深深地呼吸体会身边的空气, 在这片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味十足的土地上, 不妨置身于这里, 好好感受下, 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元素的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生活是艺术的来源, 在生活中追求艺术之美的存在。”不要一味的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的创意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重新注重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把中国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更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马克思曾说过, “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定点”。所以, 我们不要怕遗失的太多, 只要我们重新找回自己, 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味”, 做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作品。

[1]《展示设计》.徐育中.湖北美术出版, 2001年.[2]《展示设计学》.韩斌.黑龙江美术出版, 1998年.

[3]《现代展示设计》.江发强.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数字化市场的兴起》.林海青.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作者简介:

颜开 (1984--) , 女, 重庆市人, 西南林业大学, 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逐渐被我们遗忘的、最有中国味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有的元素又重新的融合到我们的设计中。让人们以新的眼光来审视, 带有中国元素和最具有“中国味”的设计作品, 同时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不一样的带有“中国味”的设计作品。我们是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具有中国元素的, 而非“西化”的、后现代的。

上一篇:交通部水运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管理办法下一篇:实习心得-社保-民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