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

2024-10-17

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通用11篇)

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 篇1

看到妈妈和对面的人笑了,并且我得到了我最喜欢吃的薯片。我琢磨着这次应该是说对了。

我当然不知道我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当然我连意思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为了你们能懂我的意思,我只能将我的意思翻译成你们能懂的意思。

你懂我意思吧?

虽然妈妈教给我很多小汽车的玩儿法,但是我还是觉得汽车轮子好玩儿。但是李美丽明显不喜欢我玩儿车轮子,我明白这件事,是通过一次次挨揍的经验总结出的。

李美丽去做饭了,好机会。我翻遍了家里的里里外外,终于在一个锁住的抽屉里找到了我的小汽车。

开锁?我当然会开锁。很多事情我不做不代表我不会,懒得做罢了,做了又得不到我的车轮子。

轮子简直让我着迷。看着轮子一圈圈儿的转啊转,我心里怎么就那么舒坦呢。

我喜欢轮子还有个原因,因为它不会变。不管我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无论我玩儿什么样汽车的轮子,它总是会那样转啊转。

我享受这种有着固定结果的活动,我享受这种我能掌控结果的感觉。我享受物品旋转、发光、一闪而过的视觉大餐。

可是,李美丽不喜欢。

伴随着突如而来的尖锐的声音,我知道坏了。

我看着李美丽的嘴上下翻动,唾沫星子满天飞“王小壮xxxxxxx,xxx玩汽车xxx。”

我真的就能听懂这几个词,但是好像李美丽不止说了这些啊?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李美丽一边说着“王小壮玩汽车”一边还要生气。

当然我不明白“生气”是什么意思。在我的眼中,“生气”和拧巴起来的眉毛、眯起眼睛后眼角的皱纹,尖锐的声音以及我被揍这些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克制自己不玩汽车也不是不希望惹李美丽生气。我只是想避免挨揍罢了。

因为真疼。

我说话晚,李美丽见天儿跟人说“我家王小壮三岁半才说话”。其实她是扯淡,我早就会说。

但是我不想说,因为我不太明白“说话”的意义是什么。

两三岁的时候,李美丽带着我去了个地方。那里的人每天拿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塞进我的嘴里。

没事儿还要捏我的脸,掰我的嘴,压我的舌头。

在那里我被迫着说了一些我不太懂的话:啊,一,唔,巴巴,麻麻...

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这是干嘛,有什么意思。当时我只是很抵触说话这事儿,因为弄得我很疼。

后来我开始说话,是因为我开始慢慢明白说话的意义。

那阵子李美丽不知道怎么了,以前我拉着她的手就能得到的,她居然不给我了。

以前我哭两声就能得到的,现在也不给我了。

我以前一哭,李美丽就会跑东跑西,把我喜欢吃的,喜欢玩儿的都给我预备好。

那感觉,舒坦。

但是现在不行了,想喝口水都得跟着李美丽说“水”。

最开始其实我也不明白她嘴里总嘀咕“水”是什么意思,我就尝试着也跟她说了一次。结果我居然得到了我想喝的但是一直得不到的水。

时间长了,我就明白了。

原来说话就是这么回事儿。

我真不是高冷,也不是不合群,更不是不愿意跟那些孩子玩儿。主要是我到了一个环境当中,很少也很难会察觉到人的存在。

我的眼里只有玩具,好吃的,或者我感兴趣的事儿。但这感兴趣的里面,肯定没有人。

仔细想想原因,可能是我觉得人太善变了。

我讨厌灵活的,多变的事物和活动。在我眼里看起来会很混乱,杂乱无章,并且我会没有安全感。

相比较人,那些玩具就显得好玩多了。玩具不会变,如果是积木的话,我每搭一块就会出现一个固定的造型。所以我常常喜欢将他们排成一排,因为我每次这么做的时候,结果都是固定的。

当然,李美丽好像也并不喜欢我这么玩儿。

还有一点,我并不太明白我自己和别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比如别人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我要怎么做出反馈。

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有时候我都察觉不到我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我都不太知道自己是谁。

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东西又不是我的。

人太善变了,人每天要说那么多话,做出那么多动作。我根本找不到其中的规律,我喜欢规律,那样才利于我学习和掌握。

比如手机号就很规律,短短的十一位数字,一人一个,不会变。

我记手机号还是蛮厉害的。

我喜欢快乐的感觉,因为快乐会让我感觉时间变短,这东西让人上瘾。

我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不像李美丽。我的世界也只有黑白,不是喜欢就是讨厌。

所以我常常会自己找一些乐子,比如转个圈儿,拿手在眼前晃一晃。你没尝试过,真的不知道这些乐子到底有多好玩儿。

那感觉就像你大夏天口干舌燥时候,来块儿冰西瓜;就像你被蚊子盯了个包,你使劲的用手掐了掐。

舒坦。

生活中大部分我的世界是躁动的,混乱的。我身边充满了各种我听不懂的话,不同的人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

所以我大部分时间也是无聊的,李美丽打发无聊时间靠做美容和玩手机。但是她又不让我玩儿手机。

所以有时候我就会找找如上面所说的那些乐子,也有的时候我会想想之前发生的好玩儿的事儿。

比如上次揪李老师小辫子,李老师皱起眉头的样子啊。比如熊出没里面光头强被追的样子啊。

然后我就会自己嘿嘿的笑,因为真的很好笑。

但是李美丽貌似不喜欢我这样做,因为......你懂的。

这种追寻快乐的本能有时会对我造成困扰,因为我总希望时间能变短。

那么正常的时间感觉对我来说就变得极其漫长,所以我就会经常陷入自己的世界不愿意出来。

而且,长期处于快乐的状态当中,会让我失去其他的情绪体验,并且不能让我保持平静。

平静对我来说,太奢侈,也太宝贵了。

听说我是自闭症,李美丽说的。

我觉得我身边的人跟我都不一样,那么一定是他们出了问题。

李美丽每天被我搞的鸡飞狗跳,疲惫不堪。

其实我也不想这样,没办法,谁让你们跟我不一样呢。

我就是自闭症,很多人不了解我。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天才,你才是天才,你全家都是天才。

我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好像你们都不能接受也不能了解的孩子而已。

这世界上,病的千奇百怪,病的五花八门。

但是最大的症,我看还是心魔吧。

自闭症儿童心理:听说我是自闭症 篇2

一、自闭症的含义

自闭症 (Autism) 又称孤独症, 是由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列昂·卡那第一次发现并记录下来的, 是一种神经病理障碍, 是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受到影响而严重地妨碍与其他个体交流、与他人建立关系。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一般发生在3岁之前, 主要表现为儿童的社会化障碍 (socialization handicaps) 、交流障碍 (communication handicaps) 和想象障碍 (imagination handicaps) 。其中有些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相似。在实际观察和调查中发现, 没有两个自闭症是完全一样的。

二、自闭症的成因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自闭症成因的不同看法。卡那认为生物系统的缺陷影响孩子和他人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同时情感系统的失调又造成孩子在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产生障碍, 导致儿童整个社会行为的异常。科恩在1985年提出了“心理理论”, 把个体对他人的理解, 即明白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个体, 是其唯一的能力。科恩在研究中发现正常的儿童在3-4岁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 而自闭症儿童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力。还有一些研究者更强调自闭症的生物性成因, 如认为是滤过性毒品菌感染、孕期注射疫苗的副反应、新陈代谢紊乱、接触污染物质或化学成分等原因导致病症的发生。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但至今没有定论, 是今后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患儿的临床特征如喜欢单独活动、少有与周围人的言语或行为交流、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难以适应新环境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逃避与人接触, 尤其是目光接触, 缺乏与人交往中的一般感情反应。 (2) 言语沟通困难, 没有语言或不会说完整的句子只会喊叫, 会说话的患儿多是自言自语或鹦鹉学舌地重复别人, 对“你”、“我”、“他”不分。 (3) 拒绝环境改变, 其活动多是重复和刻板的, 一旦环境发生改变, 他们就会烦躁不安。 (4) 自我刺激行为, 如不停的摇手、转手等怪异行为。 (5) 感知体验异常, 只会注意人物或事物的轮廓而缺乏对整体的理解。 (6) 个人特殊表现。如很强的刻板行为, 在数学、记忆力等方面比较出色, 有些甚至能够准确回答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但这些表现与智力发展无关。自闭症儿童一般发病在3岁以前, 而其最大障碍是无法正常地和他人交流、沟通。根据2003年新华社的报道, 国内自闭症患儿约为50万人, 患病率达万分之五, 并有上升趋势, 其中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自闭症患儿逐年增多, 需要家长、家庭及社会对自闭症有更多的了解, 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让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态更好地提升。

四、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及衡水、秦皇岛等5地随机抽取了99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为对象。对99名患儿的诊断都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童79名, 女童20名。99名儿童中除13%的儿童未进行过任何形式治疗外, 其余儿童都接受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中医或西医治疗。家长问卷由封闭性选择题组成, 从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家庭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一) 家长收入

家庭中父母的月收入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及对子女的投入。因此本调查首先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月收入进行了调查统计, 结果如下:

图1清楚地显示自闭症儿童家长收入普遍偏低: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母亲占总调查对象的60%以上, 而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父亲的比例也近一半。家庭收入偏低成为自闭症儿童坚持治疗的困难之一。图中还显示自闭症儿童中母亲收入普遍低于父亲, 这一方面是由于二者职业地位的差异, 另一方面则是在照顾自闭症儿童过程中母亲往往是主力, 其劳动时间少于父亲, 这也是导致双方收入差距的原因。

(二) 家长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比较综合地反映一个人的文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特别是曾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家长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次调查中自闭症儿童家长文化程度如下表。

从表1中可以发现, 半数以上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 这使他们从患儿尽早确诊及到协助专门机构接受治疗都成为可能。但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则比较担忧, 自闭症的早发现、早治疗及家庭康复治疗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为基础, 因此对这部分父母的患儿尤为担忧和关注。

(三) 自闭症儿童出生时的家长年龄

调查数据显示, 半数以上父母在孩子出生时都处在25岁以上30岁以下这一生育黄金年龄段, 仅有4.1%的母亲和2.0%的父亲当时年龄超过了30岁。得出自闭症儿童的发病原因和父母亲生育年龄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五、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治疗情况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他们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能正常地与周围的世界互动, 自闭症被称为残疾之王。患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 在其康复治疗过程中家庭和家长起突出的作用。对家庭在自闭症儿童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调查也尤为重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现异常年龄和接受治疗年龄

3-6岁是自闭症的最佳治疗期, 也是治疗关键期。家长作为与患儿朝夕相处的人, 如能具备一定的儿童自闭症知识及细心观察孩子的能力, 就会有效地利用治疗关键期, 收到最佳的疗效, 将遗憾降到最低。下表反映了本次调查中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年龄及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 (见表2)

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能较及时地发现儿童的异常情况, 但对儿童的治疗却往往要延后一段时间, 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自闭症诊断治疗网络, 得知患儿的诊断结果后, 父母往往不知何去何从, 一度陷入恐慌, 因而患儿从确诊到开始正规的康复治疗需要延后一段时间。表中显示有15%的患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二) 康复治疗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治疗费用是否造成家庭的负担, 这是自闭症儿童能否得到持续有效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 (见图2)

由调查数据可以发现, 自闭症儿童治疗费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 在调查中约7%的家长反映这项支出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在很大的可能性上会放弃给孩子治疗。

(三) 家长对自闭症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情况 (见图3)

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中18%的家长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自学过有关自闭症康复训练的知识, 因此能够在家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56%的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知识, 但通过其它途径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并对自闭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但有26%的家长对自闭症知识完全不懂, 所以这部分家庭无法对孩子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在专门的训练机构之外无法再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因此这部分患儿相对得到的治疗单一, 进步缓慢。

(四) 家长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 (见图4)

图4显示每日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家长占总体样本的90%, 家长是日常生活中同患儿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 仅仅靠康复训练机构每日短短时间的训练, 而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巩固和生活化, 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家长和机构的共同配合。

五、自闭症儿童获得社会支持情况

和自闭症儿童接触比较密切的机构主要包括对其进行治疗及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 以及家庭所在的社区。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特殊教育机构

家长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 样本中有75%的儿童都接受过特殊教育康复训练, 而家长对特殊教育机构的满意率也达到了74%。特教机构对儿童实施的训练也比较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一般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ABA行为训练、语言训练及音乐治疗等内容。但是这些机构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起步较晚, 一般成立时间在2003年至2006年之间;专职教师人数少, 家长们认为机构虽然能根据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训练, 但因为国内在这方面领域的技能和研究有限, 导致教师水平有限, 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机构和家长沟通不足, 有的训练机构没有建立家长资源中心, 组织家长座谈会的次数也比较少, 往往只是每年1—2次。

(二) 普通学校和社区

一些康复程度较好的患儿除了在特教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外, 还在普通学校中就读, 而孩子仅在特教机构中接受治疗教育的家长则希望普通学校能对自闭症儿童有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而且, 家长们也盼望孩子和家庭能更好地融入社区之中。但调查数据显示, 家长们的期望和现状有较大差距。

从图中可以看出, 希望特教机构设立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之内或附近, 以及希望机构设在普通学校之内的家长比例分别占总样本的36%和31%。可以发现, 自闭症儿童家长非常期望孩子以及家庭能和社区、普通学校有更多的交流,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有26%的家长希望能设置集中的康复机构, 这表明他们希望能与更多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家长沟通, 以获得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及经验上的帮助。面对家长的厚望, 调查数据显示, 大部分社区和普通学校的态度却并不尽如人意。图6和图7反映了社区及学校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态度。

(注:A为接纳儿童并做出特殊教学安排;B为接纳但无特殊教学安排, 包括随班就读;C为接纳但不欢迎;D为拒绝、排斥。)

调查发现, 对自闭症家庭实施特殊照顾的社区仅占总样本的12%, 99名儿童中仅有2人享受了所在社区给与的优惠政策 (就医优惠政策) , 其余均无任何优惠政策, 另有10人曾零星地获得社区提供的帮助与便利。相对社区来说, 学校的态度更为积极, 做法也更为主动, 但仍有25%的儿童被拒绝和排斥于普通学校之外。

六、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治疗情况、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和社区给予的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后, 我们认为, 自闭症儿童家庭治疗意识缺乏。自闭症儿童家庭支付的康复费用所占收入比例太大, 从而影响对患儿的治疗。尽管儿童父母对获取社会帮助抱有较高的期望, 但当前还没有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 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训练康复机构刚刚起步, 面临着经验不足、师资短缺、资金匮乏等问题;社区及普通学校普遍缺乏有关自闭症的知识, 因而对患儿及其家庭也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 更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

(二) 建议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治疗情况、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和社区给予的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后, 我们对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以供参考。

1.

父母的体贴照顾, 并使康复训练家庭化、日常化是开启自闭症儿童心门的一把金钥匙。

对自闭症子女充满爱心的同时, 对治疗前景充满信心, 掌握丰富的训练知识和技能并对治疗过程包含耐心, 是配合专业机构治疗时父母应采取的积极态度。反之, 则可能使患儿进步缓慢,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需要以月甚至季度为单位才可以看到患儿的点滴进步的, 治疗期间, 如果方法不当加上丧失信心和耐心就会前功尽弃。

2.

加大自闭症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 让全社会从了解自闭症到理解他们, 从而达到帮助并关爱他们的良好风气。

无论是学术界、医术界还是大众媒体, 都应增强对自闭症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发挥自身的作用, 使社会大众对自闭症有更多的了解, 一方面有利用及时发现病症, 达到早发现、早治疗, 另一方面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帮助。

3. 增加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济帮助。

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是一项长期的持久战, 需要家庭投入相当多的资金。而因经济原因放弃给患儿治疗的家庭也不少, 这需要全社会给予帮助, 政府给予专项拨款及各社会团体和组织给予捐助的方式为自闭症家庭解决燃眉之急, 给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大的力量。

4. 特殊教育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 专门针对患儿的特殊教育机构是自闭症儿童治疗的主要场所, 而其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成为儿童康复中的巨大障碍。因此, 特殊教育机构不能止步于现有的技术救治水平, 而要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增加特教机构间的沟通交流,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此外, 为了能使自闭症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正常的环境, 特教机构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普通学校的联系, 尽可能多地与普通学校互动。

5. 社区要尽可能多地关注本区域内的患儿及其家庭。

社区不应只是被动地解决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 甚至不闻不问或推三阻四, 而是要主动地深入了解本社区居民的情况, 统计患儿家庭的数据, 并争取为其实行优惠政策和措施, 同时还要在整个社区形成对患儿家庭关爱的气氛, 而不是冷漠与歧视。

6. 努力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1) 设立咨询指导中心:因孤独症预后能力仍较差, 故很多患儿家长往往都处于绝望、愤怒和痛苦之中, 这种心态无疑对患儿和家庭都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咨询指导中心对家长进行咨询和指导, 以使家长了解该病的特点, 了解患儿发育的特点, 并掌握照顾、教育训练患儿及矫正不适应行为的基本方法。帮助家长走出误区, 能够进行正确的家庭和社会训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成立孤独症协会:协会由医生、康复训练师及家长共同参与, 将整合多方面资源, 互相交流训练体会和心得, 帮助家长舒缓心理压力给予正确、积极的帮助, 以帮助患儿和家庭走出孤独的世界。

7. 努力建设全纳性学校。

全纳性学校 (inclusive school) 是世界教育潮流所趋, 它强调不再把有特殊问题的儿童隔绝在专门学校之中, 而是建立全纳性学校, 采取特殊有效的教学方法共同完成对正常儿童和异常儿童的教育。全纳性学校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两种儿童聚集在一起, 而是要对学校的环境、师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 使其适应每个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让正常儿童帮助特殊儿童, 培养正常儿童的同理心, 使特殊儿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全纳性学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但在目前还不能普及的情况下, 更需要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伸出接纳之手, 并同专门的特教机构一起开展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摘要:作为一种神经病理障碍, 自闭症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患者封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 无法正常地与周围世界互动、交流, 这使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同正常儿童及其家庭有或轻或重的差别。本研究以自编的患儿家庭治疗问卷为主要工具, 对河北省99个自闭症儿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得出了家庭及社会为自闭症儿童创设的生存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现状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

参考文献

[1]片成男, 山本登志哉.儿童自闭症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 .

[2]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中国特殊教育, 2003, (3) .

[3]魏爱棠.群体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中国特殊教育, 2004, (6) .

[4]于松梅, 王波.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中国特殊教育, 2006, (8) .

[5]陆汝文, 邹冰, 陈玉珍.儿童孤独症早期家庭训练方法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2) .

[6]吕晓彤, 高桥智.自闭症儿童母亲在养育儿童过程中的需求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7) .

儿童自闭症的心理密码 篇3

自闭症,一种出现于童年期并持续终身的重症。但是,我选择自闭症作为主题,恰恰是因为对这个曾经让人惊恐和无助的疾病的研究最近已经有了一线曙光。另一方面,作为儿童的一种常见病,我们确实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不想陷入自闭症的学术谜团中,虽然这种角度难以避免。自闭症同样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错误的心理成长引发的疾病。科学证据无法允许用如此“简易”的方式处理问题,那就让我们换种说法: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医师和心理学家认为自闭症是不同症状的组合,所以,我们最好称其为“自闭症谱系”。显然,因为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从成因上看,它们的共性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央的功能紊乱。另一方面也有心理元素的参与,妥善的心理治疗对年轻患病人群的显著改善让这一点格外清晰。但是,对此类障碍细致而确切的诊断非常困难。有时候甚至“测试”在所谓的“鉴别诊断”方面都无能为力。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建议孩子有我提到的“奇怪”症状的父母去咨询儿科大夫,必要时咨询精神科大夫;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精神疾病的即刻干预总是会带来最佳的预后。另外,读者必须注意,在阅读本文时,“暗示”很容易影响大脑,而且,当父母不得不对待孩子的健康问题时,也总是感觉到焦虑。所以,请尽量避免对号入座(就像医科学生总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正在研究的疾病的症状一样)。

第一个症状:选择型缄默症。它必须和真正的自闭症区分开来,虽然它们有些联系。这是一种仅仅出现在特殊时期的症状,尤其常见于学校。幼儿园的孩子、儿童、青春期少年都可能出现这种症状,这些孩子的说话能力和语言技巧保持完好,只是在某些情境下不能说话。它不属于过度抑制导致的单纯害羞,而且女孩比男孩更常见。以上因素都显示它是心理原因导致的症状,心理治疗、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老师的帮助都能带来很好的效果。总体上说,它是一种少见的症状。

更常见和复杂的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最早出现于30个月大的儿童身上的疾病,但一般来说发病会晚于这个时期。当然这种疾病也有沟通困难,但不是口头表达的问题,儿童缺乏的是一种将“代表着情感”的面部信号进行转换的能力,因此无法清晰地理解他人。只有为数很少的病患缺乏语言和认知的技能,这一点在儿童的某些学科(比如数学)中就可以发现,但这种成就的范围非常局限。受到抑制的似乎是对他人情感的兴趣或是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而且,将自己限制在狭小空间的倾向、忽视大量的“兴趣源”似乎是某种对环境的恐惧。所有这一切某些时候会伴随着一种“重复相同行为”的倾向,甚至是长时间的身体动作(比如晃动,请注意,这种动作在幼儿身上很常见,它们没有病理问题,而是一种自我安抚)。

自闭症第一个特点是:大约80%的病患是男孩子。严重程度不一,但现在没人再将自闭症当作“成年精神病”的第一个阶段了——当然,过去人们都是这样看待自闭症的。另外,自闭症的症状会持续终身。主要的症状:情感封闭,语言学习障碍(50%),强烈重复身体动作,无法理解简单信号,比如微笑和拥抱等等。虽然有些出现得较早,但自闭症一般出现在生命第三年。信号可能是和母亲的关系中缺乏反应,易怒的倾向,无理由的大量哭闹等等。自闭症患者似乎缺乏“刺激和情感反应”的惯常连接,所以他们和一般的儿童哭泣的理由不一样(普通儿童会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哭泣),他们看上去对母亲毫无兴趣。当综合的症状达到峰值,也就是3岁以后,他们与母亲甚至没有连接(当然也包括其他人),不能忍受任何身体接触,没有喜爱他人或惹人喜爱的行为,对其他儿童毫无兴趣,充满恐惧。他们的言语很少,减少到几个字。简言之,他们只有独处时才觉得轻松。

马龙解析自闭的孩子非常敏感

这种严重疾病的成因不明,专家们对其起源展开了讨论。显然,自闭症有器质性的因素,也可能是遗传的问题。但还有些自闭症病例并非来自遗传,例如孕妇孕期后半年服用抗抑郁药会让胎儿罹患自闭症的几率增加50%。另外,最新证据显示,照顾者“适当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反应。举个例子,对直接接触毫无反应的孩子,会对一些“超乎想象”的温柔举动做出反应。我指的“超乎想象”的举动是:不触碰他们,用一种低沉而温柔的语言,讲一些简短而容易的句子,语句中没有太多情感甚至完全不用看着他们。似乎只有以这种“超乎想象”的方式尊重他们,满足他们对安全和距离的“超乎想象”的需求时,他们才能接受触碰。

人们一直认为自闭的人缺少情感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通过我上面的描述,大家应该能看出来自闭的人非常敏感,细微的情感似乎都会引发他们过强的焦虑,因此他们努力回避这种情况。一个用于成年人轻微自闭的有趣实验是“道德两难实验”。这个实验中被试者将不得不做出一个重要的道德选择。经典的实验场景如下:假如为了救更多的人让你杀死一个人,你会怎么选择?显然,做正确的选择需要接受杀害不幸的无辜者,因为其中真正蕴含的逻辑是:总得有人牺牲,所谓“选择”仅仅是让一群人死(也就是杀死他们)还是一个人死。但是,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这一逻辑,他们觉得如果选择杀死一个可怜的受害者意味着自己就是凶手。那么,自闭的人会作何反应呢?简言之,他们无法面对这个问题,而且会表现出淹没性的焦虑症状。

那么,该做些什么呢?显然,无论症状的病因如何都需要治疗,这无疑会给大部分个案带来好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家庭也应该参与进来,通过训练学会和自闭的孩子相处。幸运的是,人们已经抛弃了一个错误的旧观念,那就是提到家庭,母亲是唯一需要对孩子症状负责的人。过去有人制造了“冷若冰霜的母亲”这个词,它带来了遭受自闭症痛苦煎熬的家庭的强烈反对。但另一方面,这些家庭需要帮助的事实也证明家庭的氛围中有人给孩子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痛苦。谁呢?过去人们会特别地指出是母亲或者是父母中更加严厉的一方的责任。

自闭症儿童训练项目 篇4

1、动作模仿:配合简单动词或指令作出摸仿动作

(1)模仿使用物件作敲击动作

(2)模仿触摸身体的部位

(3)模仿拍手动作

(4)模仿简单的手部动作

(5)正确地模仿使用3种不同的发声器具

(6)模仿唇部动作

(7)模仿日常生活的自理动作,对洋娃娃做梳头、洗脸、杯子喝水、勺子、吃饭、盖被子

(8)模仿使用5种熟悉的物件

(9)模仿画简单的横线

(10)模仿2个简单的玩胶泥的动作

(11)模仿同时触摸身体2个不同部位的动作

(12)模仿上下腭及舌头活动

(13)模仿使用不同用途的物件

(14)通过玩洋娃娃,学习模仿一连串简单的动作

(15)模仿成人把手掌打开及握拳,把手放在膝上、头上及伸到背后的姿势

2、声音模仿

(1)模仿3种常见物件的发声

(2)模仿5种动物的声音

二、知觉

1、听知觉:增强听知觉辨别声音的能力

(1)能联系2种声音和2种动作,听到1种声音时,能预料到其相关的动作

(2)从不同的发声器具中,配对相同的声音

(3)辨别声音的次数并能模仿发出相同的次数

2、视知觉:继续培养视觉辨别

(1)从3个杯子中找出其中1个所盖着的物件

(2)蜜蜂排列5块积木

(3)将3种不同的图形卡分类:相同图形,不同颜色

(4)将多种不同的图形卡分类:形状及颜色相同,大小不同

(5)按颜色将8种不同的物件分类

三、大肌肉

1、手臂:增强手臂及手部的运用

(1)双手举起抛、接球

(2)不须协助能抓住滚动的球并将它推回去

(3)不须协助对墙推球并能接球

(4)将大球准确推出2米外的地方

(5)把斗袋扔进1米外的大盒子中

(6)手提(拿)沙袋行走,逐渐增加重量

(7)将球踢给别人

2、腿:增强腿部运用

(1)用脚尖站立10次,3秒/次

(2)跳器并接触悬挂的物件10次

3、身体平衡

(1)不须协助单脚站立5秒

(2)双脚蹲下-跳起20次

(3)滚动身体来回3米

(4)走10厘米宽的平衡木

(5)做前滚翻

四、小肌肉

1、抓握:增强手指力度

(1)从布袋里拿出指定物件

(2)将胶泥掰成小块

(3)用手掌及手指挤海棉球

2、操作:增强手指灵活性

(1)自行摺纸

(2)简单手指操:握拳并摇动大拇指、大拇指逐一触摸其他4指、数数

(3)将衣夹夹在盒子边缘

3、双手协调

(1)打开4种不同的容器,拿出奖励物

(2)剪纸条

五、手眼协调

1、控制: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1)按指定的模式穿珠子或搭积木

(2)将衣夹按图案排列的位置夹起来

(3)用3块积木组合成1件简单的玩具

简单拼图

2、绘画

(1)用笔在大圈范围内涂画

(2)连点画出横线

(3)连点画出简单的图形

六、认知(理解)

1、语言指令:遵从简单指令

(1)无须协助能正确指出属于某个类别的物件

(2)能按要求交出正确的动物玩具

(3)能按要求交出指定颜色的积木

比较学习

(1)理解介词:里面、外面、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先、后

培养记忆能力 什么东西不见了?

2、配对:认识常见物件的名称

(1)能观看训练员手中的物件,在4项物件中选出相同的1件

(2)在多项物件中找出相同的物件

(3)能将5项简单的实物跟相应的图作配对

(4)能配对物件图片(物件的外形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5)能自行完成由4个简单形状的配对板

(6)能跟训练员轮流叠放相同颜色的积木

3、分类:辨别学习

(1)将食物按[食用]、[饮用]的类别分类

(2)从3件物件中找出2件通常一起使用的物件:勺子和筷子、手表和钟

(3)按物件的功能分类:洗澡用、吃饭用

(4)将功用上有关的常用物件联系一起:碗和勺子、毛巾和肥皂

七、认知(表达)

1、发声

(1)看见泡泡爆裂时,自行发出清楚的[卜]声

(2)重复及适当使用简单感叹句,理解声音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哎呀、哗

(3)自发地发出动物的叫声及周围物

件发出的声音

(4)跟成人一起唱歌,改变自己的声调:高低音、大小声

到海边或山上大声喊话,与人沟通

2、词句

(1)自行以手势或语言表示[再见]

(2)不须协助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动词

(3)表达自己的需要:[要]、[不要]

(4)能使用简字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意欲

(5)能从2件物价中,说出所选择的1件的名称

(6)能以[是]、[不是]回答[这是不是--?]的问题

(7)自行说出4种动物的名称

(8)在只要视觉提示下,能说出几件熟识物件的名称以回答问题

(9)以手势或语言表达大小/长短/高矮以回答有关问题

建立“数”的概念:数与物件的对应关系

3、表达

(1)能自行说出某物件属于哪人的,回答:这是谁的?

(2)用3个词或以上的简单句子说出图片的内容,回答:他在做什么?/我们去哪里?/这是谁?/这是什么?

表达:我想要--(作出选择)/我看见--/我有一个—

4、对话

(1)能在对话中回答简单的问题及改善儿童的基本社交能力

八、自理

1、进食

(1)自行用勺子进食,大致保持清洁

(2)自行把饮料从水壶里到出来而不洒

用杯子喝水而不洒

用杯子叉子取食物

用塑料小刀切蛋糕

2、穿衣

脱裤子

脱外衣(扣子已解开)

穿裤子

3、梳洗

洗手、抹手

洗脸

洗脸刷牙(自行吐出水)

4、如厕 提示大小便

九、社交

1、与别人交往的能力

(1)学习适当的社交反应:吻人、问好、正确表达意欲

(2)增强对别人需要的了解:记住3个小朋友的名字

培养排队等待、忍耐、与人分享等良好习惯

2、玩耍技能假想游戏能力参与简单规则的游戏

(1)安静地摇木、秋千、跷跷板2-3分钟

(2)与洋娃娃进行3-4个步骤的交往活动

(3)懂得[躲藏]的意思,自己躲在门后、椅子后、桌子下,找躲藏的人

(4)与训练员轮流搭积木:你一块、我一块,搭成一个高楼

自闭症儿童活动方案 篇5

二、活动目的:

通过我们的公益宣传活动,让XX市更多的市民了解、接纳、包容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并能从实际出发帮助、支持和走进这个特殊的群体。同时,让社会更多人士能关注和支持自闭症儿童康复工程。

三、活动时间:20xx年3月29日(周日)下午13:30—17:00 晚上19:00—20:00

四、活动地点:下午:XX广场(起点)—夷陵广场(终点)。(路线详见活动议程)

晚上:XX广场

五、活动内容:

a) 下午骑单车,发宣传单,宣传关注关爱自闭症儿童。

b) 晚上点亮蓝色心灯;诗朗诵:写给星儿;小提琴独奏;教师手语舞蹈《彩虹的约定》。

六、活动议程:

3月29日 13:30—17:00 骑单车宣传关注关爱自闭症儿童。夷陵广场(起点)--儿童公园—步行街—和平广场—万达广场—妇幼—长途汽车站—XX广场(终点)。

19:00—20:00 点蓝色心灯,小提琴独奏,诗朗诵,教师手语表演。引导市民关注关爱自闭症儿童。

七、参与人数: 下午:志愿者:30人(骑行20人 发宣传单10人)

晚上:志愿者30人

八、活动主办单位:XX市七彩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心

自闭症儿童游戏治疗 篇6

潍坊市潍城区一弘教育培训学校 王凤梅

摘要:孩子0-6岁主要是感觉的学习,感觉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与运动的形式来完成的。游戏在自闭症训练中,让孩子自然地获得肌肉协调与动作练习,达到肌肉松懈和舒解压力的目的;能增进其语言的主动性;提高认知和理解能力;设计及组织适合孤独症儿童能力和兴趣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关键词:自闭症

游戏

儿童

快乐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缺乏社会性互动、言语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重复是孤独症的三大特征。从社会互动来看,自闭症可以分为孤离、被动及主动但奇怪的三种型式,其中以孤离及被动型的人数最多;从言语沟通来看,大多数言语很少,严重的几乎终生无语,有的会说话,却常常自言自语,鹦鹉学舌;他们的兴趣狭窄,活动材料或用具十分简单,所玩的假扮游戏非常有限。社会互动障碍,沟通障碍及假想能力的障碍三者之间又彼此互相影响。要同时改善自闭症者的社会互动、沟通及假想三方面的能力,游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一、游戏与自闭症儿童的游戏

(一)游戏与运动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游戏可以让儿童在安全、支持的环境下学习和练习新的技能,包括语言技能、社会交往技能等。除此之外,游戏也被普遍认为是儿童自己独特的表达沟通方式,尤其是在表达一些儿童自己不能言明的情感体验与内心想法的时候。游戏是令人愉快的,因此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得到很多乐趣,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孩子0-6岁主要是感觉的学习,感觉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与运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最佳形式。

(二)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活动

由于自闭症儿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认知理解、社会适应、语言表达、运动协调等方面与普通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造成他们不知怎样与同龄人沟通、游戏,不能很好的、灵活的遵守游戏规则、社会常规,无法在情绪和人际上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连结,一些自闭症儿童表现出并不想与其他儿童共同游戏,而是更喜欢自己单独游戏,也有一些自闭症儿童想要与他人游戏,但是他们在表达这样的愿望时有很大的困难,比如语言或其它沟通技能的缺乏等。自闭症儿童的游戏行为常常局限于简单的操作,缺乏(自发的)象征性游戏能力或该能力受损。孤独症儿童的假扮游戏非常少。不仅与同龄的正常儿童相比,而且与年龄稍小的正常儿童相比,甚至与具有同样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弱智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所玩的假扮游戏都非常有限。同样是玩耍物体,自闭症儿童缺乏幻想,非自闭症儿童富于幻想。

二、游戏在自闭症训练中的作用

自闭症儿童主要障碍表现在情感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障碍、感知觉异常、认知理解缺陷等。游戏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专注力、感觉统合能力、感知觉、模仿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增进自闭症的情感,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1、提高儿童的观察力、专注能力

游戏可培养儿童学会观察,并去感受游戏气氛及乐趣。

我在个训课上与茜茜玩《大拇哥》的游戏,说完“嘴巴尝尝”,老师要咯吱一下孩子,做过几次以后,每说玩“嘴巴尝尝”,茜茜就笑眯眯的盯着我,做好防备,等着我去咯吱她,在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还学会了主动表达:“老师,你别挠我了。”

在集体课上玩这个游戏,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很好

在团体接力游戏中,接力时两个小朋友要击掌,小朋友相互击掌时,渐渐的学会注视对方。

2、提高儿童精细、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

(1)游戏可以儿童自然地获得肌肉协调与动作练习。通过游戏能让儿童自然地发展走、跳、跑、平衡等能力。玩时使大小肌肉活动起来,在玩耍中使大脑神经对深层的感觉进行

有效地统合。把孩子的运动融入游戏中,孩子们更喜欢。小班的孩子,尤其是自闭症小班的孩子,主要是动作的学习,比如“翻山越岭”的游戏:孩子先侧翻滚,然后膝盖着地爬过圈,再跨过障碍物,最后把篮球投入篮筐。孩子在游戏中自然发展了整个身体的能力及手眼协调的能力,提高感知空间位置的能力。

(2)“蚂蚁搬豆”的游戏,孩子们爬到终点后,家长说:“背背。”孩子爬到家长背上,搂住家长的脖子,家长驮着孩子爬到起点。锻炼了孩子的平衡能力、手部抓握能力、提高指令的理解能力、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3)拉小滑车的游戏锻炼孩子的手部抓握能力及力量,同时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及与人的互动能力

(4)《大拇哥》游戏,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伸食指的能力及以另一只手各指尖碰压的能力

3、提高儿童的模仿能力

(1)玩《大拇哥》的游戏,孩子们在快乐中自然学会了模仿伸食指指五官的能力

(2)在音乐律动游戏中,老师根据音乐编排了适合孩子们做的动作,有很多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如,兔子跳,小鸟飞等;对劳动、工作及日常生活动作的模仿,如,洗手、洗脸、刷牙、梳头、开汽车等,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模仿能力

4、提高感知觉能力

律动游戏是身体伴随音乐变换动作,在听觉刺激的同时眼、耳、触觉、身体各部位都得到了感觉的锻炼。

在“摸口袋”的游戏中训练了孩子的触觉感知能力。

5、提高认知和理解能力

比如老师教孩子儿歌“小小手学爬山,一爬爬到脚背上,脚背脚背摸摸。小小手学爬山,一爬爬到膝盖上,膝盖膝盖碰碰。小小手学爬山,一爬爬到肚子上,肚子肚子揉揉----”引导孩子做动作,让孩子通过游戏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并区分不同的动作;老师唱歌“我的小手往上爬,一爬爬到头顶上;我的小手往下爬,一爬爬到脚背上。”一边唱孩子一边做动作。这样,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头顶、脚背、上、下。

康康是个语言较好的孩子,在学习相反的词时我与他玩“拍拍手、对对子”的游戏,孩子很喜欢:老师边拍手边说:“康康、康康听清楚,老师和你做游戏,我说大,你说啥?”孩子紧跟着边拍手边说:“老师、老师告诉您,您说大,我说小。”老师紧跟着边拍手边出题:“我说白,你说啥?或我说多,你说啥?”等。孩子对游戏熟悉后,由孩子出题,老师对题。

6、提高语言能力

包括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

(1)在“走走停”的游戏中,孩子们听到老师说“走”时开始走,老师说“停”,孩子们马上不动;训练了孩子的听的能力,同时孩子身体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2)再如“接龙游戏”训练的是孩子的表达能力。老师开始说“我爱吃苹果”,孩子接着说“我爱吃葡萄”-----;老师说“我看见汽车”,孩子说“我看见飞机”-----

7、提高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1)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团体性游戏来提高自闭症儿童此项功能。比如“二人运球”,让小朋友从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并与合作伙伴分享胜利的成果(如分吃一种食品)。(2)现在的康复新理念以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为主,以适应社会生活。躲猫猫的游戏,针对不同程度的孩子,沟通目标有所不同,从开始的对人的关注意识到加入语言的沟通,以至轮流等规则的理解和到与其他更多伙伴一起玩。

(3)培养孩子的游戏兴趣,孩子喜欢后中止游戏引发孩子沟通的动机,提高孩子主动沟通的能力。

8、提高理解及遵守规则的能力。

儿童的游戏,无论多么简单,其中都包含或多或少的规则,例如游戏“丢手绢”,游戏时,小朋友丢完手绢要去抓丢在背后手绢的孩子;抓不到要坐在这个孩子原来坐的地方 ;如果被抓到要表演节目。孩子要理解这些规则并能遵守规则。

9、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觉得游戏较之正规上课而言,是较为自由的,孩子投入游戏中,自然行为问题得到改善

比如,泉泉在训练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逃避行为;不愿干就拍手、蹦跳。而在游戏课上,孩子很配合,表现很好,所以,用游戏的方式把训练目标融入进去,可以减少孩子行为问题的出现。

三、游戏形式的分类

(一)一对一游戏,即为一个训练员或家长与自闭症儿童二人之间的游戏,比如感统课上的游戏,个训课上的游戏。此类游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完全顾及小孩的兴趣及爱好,并能依据其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更自由地也更精确地设计,其不受场地,时间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集体游戏,通常是在学校小组课与游戏课上体现。

1、操作性游戏。主要是锻炼小朋友的大小肌肉,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改善其空间概念。

2、比赛性游戏。主要培养孩子的运动力,培养其轮侯参与及建立输赢的概念,让孩子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亦可增加其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1)单人比赛。游戏的重点训练目标在于给儿童建立输赢概念

(2)双人合作比赛。游戏要求由两人同时去做,需二人协力方可完成的项目,如“两人三腿”,亲子互动比赛游戏等等。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小朋友与人合作能力,增进与他人情感的交流。

(3)团体比赛。即游戏的胜负是以最终团队成绩来衡量。在游戏过程中,让小朋友树立团队精神。如“长跑接力赛”

3、理解性游戏。游戏的难度较高,且游戏规则完全是一些认知理解性质的活动。比如,“听数字,抢板凳”的游戏,孩子在听到老师提前指定的数字后开始抢坐板凳,孩子要理解这个数字就代表“抢坐”的意思,同时还训练快速的反应能力。

4、假装性游戏。

让孩子假装扮演实在生活情境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习得社会学习技巧。孤独症儿童较缺乏在这方面的能力,主要适用于能力较好的儿童。如:“老鹰抓小鸡”“过家家 ”

游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互相渗透和融合,只不过是游戏所设目标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而一个游戏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儿童参加该游戏的参与程度,是否能满足儿童需求,以及它们能否激发儿童从事游戏的欲望。

四、总结

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及其干预 篇7

一自我刺激行为的定义及表现

从行为特点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与重复行为、刻板行为相似, 都具有刻板、重复、持续、不适应等特点。因此, 有学者认为自我刺激行为是刻板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行为功能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为个体带来或消除内部的感觉刺激, 对外部环境没有明确目的。换言之, 这类行为是由个体内部产生的感觉“快感”所驱动的, 往往很难消除。从行为形式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机体觉等感觉通道相关, 且形式多样。从行为产生的原因来看, 自我刺激行为与自闭症儿童的生理缺陷、感觉失调、受挫状态、焦虑水平、兴奋情绪等息息相关, 与环境刺激的丰富程度也有着密切联系。自闭症儿童往往在不熟悉的、无聊的、受挫的、紧张的情况下出现更高频的自我刺激行为。

具体而言, 自我刺激行为可表现为: (1) 视觉:眼睛眯成一条线、斜着眼睛看、在眼前摇晃玩具或手、重复开/关灯、快速翻书等; (2) 听觉:拍打物品、发出怪异的声音、重复无意义的音节或话语等; (3) 味觉:经常用舌头舔、尝物品等; (4) 嗅觉:闻身边人的味道、拧住鼻子等; (5) 触觉:经常用手触摸物体表面、玩涎液、搓手等; (6) 前庭或运动觉:摇晃身体、不停点头、旋转等; (7) 痛、压觉:挤压自己、咬东西、撞头等。

二常见的干预方法

早期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主要基于行为矫正技术, 有两种主要方式:采用惩罚;采用区别强化或刺激控制。虽然被证实是有效的, 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批判。随着对自我刺激行为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者又提出音乐治疗、社交训练、游戏疗法等多种方法。对于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越来越注重基于行为功能的行为干预, 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基于前件、结果的干预以及发展儿童良好的替代行为成为干预的一般原则, 并且在具体方法上, 越来越强调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呈现整合干预的趋势。另外, 在干预中, 也越来越多地引入家长满意度等注重个体体验的指标, 表现了干预的人文关怀。

1. 基于行为功能的行为干预

基于行为功能的行为干预, 又称积极行为支持, 是目前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干预运用最广的一种方法。一般的途径和目标包括: (1) 通过调整外部环境, 减少或增加环境刺激输入, 或提供多样化的感觉刺激, 以符合个体生理所需的感觉刺激水平和感觉刺激类型; (2) 帮助个体调整身体内部的生理刺激水平, 以使个体不被过度刺激或过少刺激所伤害; (3) 教个体用恰当的行为表达自己需要改变某种刺激, 或他们不喜欢某种形式或某种水平的刺激输入; (4) 尽可能地提高个体在环境没有为他们提供最佳水平及最佳类型的感觉刺激的情况下的行为能力水平。具体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前件的干预、基于结果的干预和发展恰当行为。

基于前件的干预是指通过调整或改变环境因素来降低或消除自我刺激行为。当环境中有丰富的刺激时, 特别是有个体偏好的感觉刺激时, 由感觉刺激强化的行为会减少。因此, 可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其他适宜的、满足其感觉需求的感觉输入。比如一个表现有言语自我刺激行为的儿童, 其行为功能是寻求听觉刺激, 那么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可以发出音乐的玩具, 从而减少个体的自我刺激行为。

基于结果的干预是指对行为产生之后的结果进行调控来降低或消除自我刺激行为。这一类型的干预包括惩罚 (身体惩罚、谴责、电击、隔离、矫枉过正) 、区别强化、感觉性消退等具体方法。早期主要采用惩罚和区别强化, 这些方法聚焦于外部结果。而感觉性消退关注的是行为的内部结果, 其原理是消除自我刺激行为所带来的感觉刺激结果。比如, 自闭症个体不停在桌上旋转物体, 其行为功能是获得听觉刺激, 那么当把这个桌子覆盖一层桌布后, 个体这一自我刺激行为会减少或消除。

发展恰当行为的干预是指通过发展个体恰当行为来满足其自身感觉调整需求从而减少或消除自我刺激行为, 主要包括教个体用恰当的行为拒绝、停止某种感觉刺激或用恰当的行为来满足感觉调整的需求。李艳对一名9岁自闭症男孩频繁咬衣服的行为进行干预, 基于其行为功能是满足其口腔刺激, 设计了咬磨牙棒这一老师和家长能接受的行为, 并教该男孩在需要口腔满足时咬磨牙棒, 结果男孩咬衣服这一行为马上下降至0, 基本不再出现。

2.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脑对个体从视、听、触、嗅、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对个体感觉统合能力进行训练的活动, 称为感觉统合训练, 是一种广泛运用于自闭症群体的干预方法。传统的感觉统合训练中, 干预者提供受控的感觉刺激, 主要有身体的抚摸、摩擦, 施加压力和挤压, 通过吊床、滑板车来提供刺激等。在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感觉统合干预中, 较常用的方法为让自闭症儿童穿重要背心。这一干预方法可以减少一些自我刺激行为, 并为个体提供感觉刺激来解决感知觉异常的问题, 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定和组织功能。最近, 一种叫作“感觉饮食”的方法也受到了关注。它主要通过设计满足个体感知需要的活动和环境调整来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现有研究表明, 尽管感觉统合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 但其有效性还需要严格的实验数据支持。

3. 音乐治疗

近年来, 不断有研究者尝试运用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 也有研究证实了音乐治疗的有效性。音乐治疗的机制是通过音乐的节奏、韵律对神经中枢的广泛区域产生影响, 使中枢各功能区间, 以及中枢与外周各器官之间的活动协调一致、组织化和程序化, 以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运用音乐疗法对高功能自闭症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结果显示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行为训练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并有明显的疗效。尽管有成功的案例报道, 但是音乐治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4. 其他干预方法

研究发现, 一些主要为教授社交、沟通、游戏技能的干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率。一个可能的假设是, 当儿童社交、沟通、游戏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时, 内在心理体验往往是焦虑与受挫, 而自我刺激行为可以缓解这种心理体验, 并且持续不断的互动会阻止儿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如交互模仿训练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模仿能力和社会参与的干预方法。尽管其主要的干预效果是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但研究表明RIT也能有效减少自我刺激行为。朱友涵采用游戏治疗法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异常行为, 结果显示被试的异常行为明显减少, 且发生次数趋于稳定。

三结束语

自我刺激行为受儿童内部感觉“快感”驱动, 可能比任何活动更具强化作用。要彻底消除自我刺激行为几乎不可能, 也不太合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 当身体内部出现一些需求时, 任何个体都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获得满足。比如, 皮肤瘙痒的时候, 不停地抓、挠。关键是要教导儿童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满足。目前获得实证支持的干预主要是基于功能行为评估的行为干预策略, 感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虽被广泛运用, 但其有效性及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一些主要训练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游戏技能的干预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类行为, 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需要: (1) 继续探讨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期寻求更本质的干预方法; (2) 为相关干预方法提供实证支持, 或说明具体干预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摘要:自我刺激行为是一类常见于自闭症儿童的挑战性行为, 会影响其注意、学习与社交, 并干扰同伴学习和课堂教学。本研究介绍了自我刺激行为的定义、表现及常见的干预方法, 以期促进对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理解, 并为其干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干预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

[2]昝飞编著.积极行为支持:基于功能评估的问题行为干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3]王和平编著.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王和平、杜晓新、曹静萍.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2)

[5]张焱.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6]朱友涵、孙桂明.游戏矫正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

自闭症儿童如何去合群? 篇8

在早期阶段,给予奖励是必要的。

强调“双赢”的重要性,通过协作来解决社会性冲突。帮助这些孩子练习将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并解释给别人听。提供一些简单的可选择的办法,如轮流、寻求帮助、交换任务、再交换回来、交换伙伴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龄孩子解决很多社会性问题。

视觉功能较好的孩子,可以从挂图或者口袋里的便携卡片中得到关于不同情况的提示。

找一个有责任心的成年人或青少年,让他们在现实活动中“保护”孩子,这样做也可以促进其技能的发展。这个保护者可以提醒孩子使用策略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社会性互动,帮助他们将注意力维持在活动上,指出哪些情境可以使用先前学习到的策略或规则。最初可以使用视觉的、言语的或触觉的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慢慢取消这些提示。

提供学习或练习游戏技能的机会。容易分心或信息超载的孩子,一般在小组或者一对一的游戏中表现较好。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最好参与不同的活动:较大的孩子参加益智性的,较小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不要太在乎找到“好朋友”,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游戏中找到特定的伙伴。

对于游戏的训练,最好是请一个有趣的、有责任心的、年龄稍大的孩子或十几岁的青少年,每周一至两个小时。作为协调者,他们可以提供结构化的互动,以及轮流和社会交流的模型。他们可能比同龄的孩子更耐心、更灵活,比成年人更有趣、更像同龄人。

自闭症儿童游戏治疗 篇9

①游戏可稳定小朋友的情绪

游戏是小朋友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小朋友学习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有部分自闭症儿在不熟悉的环境里有焦虑、恐惧等情绪,很难较好的参与学习活动,我们根据各个小朋友特点,安排了一些让孩子容易做到,并且能够尽心地去玩的游戏,使他们有成就感,这样,他们才愿意去做。我们通过逐步引导,并且营造愉快的气氛,排除焦虑、恐惧,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从而抑制了不良情绪的产生,还能使已有的不良情绪向好的情绪转化。如:小卢是个十分抗拒陌生人,但好奇心强、学习能力较强及眼神交流较好的孩子,针对他的情况,我设计了“点虫虫”、“一网不捞鱼”游戏,先让他与熟悉的人一起玩游戏,然后换掉游戏当中的人,每次加入1~2个不认识的人,过了一个半月,他竟然能够不在意陌生人的参与,能沉浸在游戏的快乐当中,情绪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而增强了他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②游戏可增进自闭症儿童语言主动性

语言交流障碍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儿童具备开口说话的能力,但是缺乏交流性质,游戏对于言语能力差的孩子来

说,有巨大的推动力。如果能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愉快的情绪,那么就可以增进语言交流的能力。如:明明是个缺乏主动性,运用语言能力较差的孩子,我设计了3个游戏,分别为“打电话”、“拍手歌”、“作客”,让他与2~~3个伙伴同时进行游戏,这样过了半个月之后,他能在自然交往中说:“请进来”、“我要喝咖啡”等话语。这说明了利用游戏式教学不仅能稳定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而且在促进语言发展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

③游戏教学可以让自闭症儿童学会遵守规则

自闭症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较差,他们对环境的理解能力也差,我们不仅要培养小朋友参与游戏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参与游戏,同时还要求他们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执行规则,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首先要让他们理解游戏及其规则,这就需老师或家长的辅助,当他们能达到要求时,马上给予强化,如:濠仔是个多动且不听指令、不喜欢人多、易烦的孩子,因此周六的亲子游戏是无法参与的,但他理解能力、模仿能力较好、对事物较好奇,所以,我们(指老师)与其母亲一起玩游戏,让他先看,感受游戏的快乐,两个星期后让他也参与游戏进来,每当他能遵守游戏规则时,就马上给予强化,这样,当他对游戏产生的兴趣变得持续稳定时,我们的辅助就可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强化也逐渐减弱,如此一来,遵守和执行游戏规则就成了他们非常自觉的一种行为了。

④游戏可以培养自闭症儿童学会观察。

自闭症儿童不能与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不会去观察某人某物,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兴

趣,逐步培养他们学会观察别人。我们挑选4位小朋友作了“木头人”的观察游戏,刚开始,4位小朋友听到“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笑,不许哭,不许动”,没反应、不理解、更不会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他们有的玩手、有的跑来跑去、还有的大笑,老师与家长则是照常进行游戏,气氛非常的好,慢慢的,他们有的感受到热闹的气氛主动参与游戏,到了第4天,其中一位小朋友理解了游戏的规则,并能观察到小朋友在动,能用语言表达,另3位小朋友在第6、7天也学会了观察别人。

⑤游戏可以培养自闭症儿童感受游戏气氛及乐趣。

游戏是小朋友最亲密的朋友,游戏的气氛直接影响孩子的能力。我们设计了许多亲子游戏,简单而又有热闹气氛的游戏,孩子们既能自由地去参与,不受活动所要求的条件限制,又能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精神上的乐趣。如:有一班母子班每天都上一节游戏课,老师都是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设计游戏,就拿“12345”“跑楼梯”“冲刺”来说吧,它们主要是训练小朋友能听从指令及快速反应能力,又如“开火车”主要是训练小朋友之间的配合能力,这些游戏小朋友都很喜欢,百做不厌,每次场地内都充满了孩子家长们的笑声、欢呼声,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方法 篇10

感觉统合治疗是由美国Ayres创立,起初主要运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目前也广泛运用于PDD儿童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有报道称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一定疗效。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的疗法还包括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

2.关系发展干预。

是美国新近出现的一种训练课程,该课程以“分享”感觉和体验为核心,强调训练儿童对他人感觉、情感、体验的认识,据初步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关注。

3. 听觉统合训练。

AIT也是属于感觉统合治疗的一种,该训练方法是基于孤独症儿童的部分行为障碍可能与过度敏感或异常的听觉有关。AIT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布拉德医生建立,目前在世界各国都有使用。国内有厂家改进了该技术,采用无线数码技术,更加适合

4.结构化训练。

浅析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 篇11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65-01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关注并研究的一种严重的疾病,至今病因未明并且成为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性的疾病。自闭症儿童的产生可能与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有关,而且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疾病等的影响;如治疗或干预的不足会造成自闭症儿童社会化功能的极大损害,甚至致残。以音乐作为一种刺激物,去打破封闭患儿的世界,使其意识到周围人和事物的存在,建立自闭症儿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音乐治疗的原理应贯穿于治疗之中,音乐治疗师经过认真调查、仔细观察,评量自闭症儿童当前病症的具体特点,锁定行为制订出近期(直接)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治疗计划有据可寻。

1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分析

1.1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有许多自闭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方面都有不正常状态,有的反应过于敏感,有的反应过于迟钝。而音乐治疗中通过针对自闭症儿童特点和个性需要而设计的音乐舞蹈节奏系列训练,为儿童提供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重感官体验,刺激感官的开发与接收,满足感官的需求,这样就可以使自闭症儿童在视、听、动、想一连串的活动中,丰富多感官刺激,增加感知信息,扩大感知容量,对大脑活动的机能起到不断的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

1.2对自闭症儿童语言的诱发

音乐治疗中研究者把要求患儿掌握的语言编入歌词中,反复吟唱。患儿在音乐情境下,更容易记忆并且复述歌词,从而达到诱发相应语言的目的。音乐治疗对患儿语言的诱发,原理有可能类似于婴儿语言的诱发。婴儿在前语言阶段也是通过一定的声音,节奏,韵律来进行交流。一些儿童很小的时候能够吟颂诗词,唱电视广告的歌曲,就是由于音乐的节奏韵律有助于儿童更好记忆。因此,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诱发可通过机械记忆与音乐刺激结合,在加强记忆的同时诱发言语主动性。

1. 3音乐可以缓解自闭症儿童的消极情绪,愉悦身心

自闭症儿童情绪不稳定,多动,急躁,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如果给自闭症儿童听喜欢的音乐,就可以缓解他们激动的心情,通过给他们各类敲击乐器,如鼓和钱,可以让他们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配合身体机能的运动又可使音乐成为情绪发泄的工具,由于自闭症儿童缺乏沟通技巧,这些多元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利于抒发一些压抑的情绪。在以成功为主导的音乐活动设计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成功带来自信,而建立自信心,更是社会交往及其他学习的重要基础。

2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策略

2.1明确目标,把握个性教学原则

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法、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专业的音乐教师、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属于“小众”教育,针对性较强,因此教辅人员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之前需与治疗师一起真正熟悉每个孩子,明确个案的教育目标,把握准教学方向,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少走弯路。所以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需要针对个案的持久性障碍来调整环境与教法,增加个案所需生活技能,让每个孩子好好的适应目前的生活。

2.2 收集信息,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和音乐喜好

治疗自闭症儿童是非常困难的,导入,即顺利地建立起治疗关系及进人真正的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自闭症在社会交往、语言交往和兴趣、行为上有一定的障碍和异常。因此,当患儿进人治疗室之前,治疗师就必须开始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如:当患儿还没进治疗室之前,治疗师就开始观察其情绪或与陪伴者分开时的表现。当患儿与陪伴者分开表现出极度不安时,就需要用脱敏技术来消除患儿的不安情绪。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前基本状况的收集、进行非音乐行为和音乐能力的评估、建立治疗关系都是导入的一部分。了解患儿的音乐喜好、音乐能力、音乐经验及音乐倾向、患儿的特长、发展需求和心理需要等。

2.3对疗效进行监控

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应当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实时的评估和监控,根据实时的评估判断实际治疗效果与预期治疗效果的差距,如果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则可结束治疗,如果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则应当重新进行评估和诊断,确保评估和诊断的正确性,然后再审视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对不恰当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对治疗过程中的失误进行纠正,为后续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在疗效监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儿童对音乐和强化物的偏好,根据儿童的喜好进行音乐和强化物的调整,力求做到干预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

2.4培养音乐技能

香港、台湾有音乐治疗师发现,培养音乐技能,如歌唱、器乐演奏,能大大减低自闭症儿童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减少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促进生活兴趣的正常化,塑造正确行为。音乐治疗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音乐来获取音乐以外的东西,即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产生改变,使患者有更强的适应性,得到身心成长。但音乐技能和功能的训练与发展是贯穿音乐治疗始终、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自闭症人群普遍对音乐敏感,个别甚至天赋察异,音乐知识技能的积累极有可能为患儿的将来提供发展的机遇,忽略、无视音乐技术的训练很可能过早扼杀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康复治疗还应考虑、发掘他们的潜能,并加以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2-115.

[2]张众.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中央音樂学院学报,2006,(2): 123-127.

[3]周祝琴.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2) : 76-78.

上一篇:关于童年的优美文章:童年趣事下一篇:物流企业创意宣传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