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心理

2024-10-02

自闭心理(精选12篇)

自闭心理 篇1

1. 关于自闭症的简述

自闭症 (autism) , 又称孤独症, 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它的三个典型特征是社会障碍、交流障碍和想象障碍, 同时伴有刻板的重复兴趣和行为。此外, 还有一些非典型特征, 如智力孤岛能力 (islet of ability) 、优异的机械记忆等。

自闭症有四种重要的症状:第一, 自闭症患儿与他人的关系异常, 所以即使他们处于他人包围之下, 仍很孤独;第二, 他们的语言发展能力严重受损, 而且他们的语言技能和沟通交流能力也受到损伤, 即使不借用语言, 他们也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第三, 他们不会自发地以各种方式加入角色扮演之类的游戏之中;第四, 他们对于老一套的动作、程序十分痴迷, 几乎完全沉迷于其中[1]。

2.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儿童理解别人心理状态 (如信念、愿望、情绪等) 并以此作为理解和预测别人行为途径的能力。在自闭症这类特殊儿童身上, 研究发现他们并未如普通儿童那样自然而渐进地获得心理理论的能力, 而是在理解别人的心理上存在着缺损[2]。Baron-Cohen等人 (1985) [3]最早发现自闭症儿童难以理解别人错误信念, 之后这一结果被许多西方研究[4]-[5]及中国研究[6]的结果所证实。后继的研究结果还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理解不同的心理状态时显示出很大的差异。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能理解别人的愿望, 依据别人的愿望预测后继的行为, 还能明了别人愿望是否实现对别人情绪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错误信念及与此相关联的情绪, 也不能正确地预测建立在错误信念基础上的行为。

3. 发展滞后的原因

3.1 理论解释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问题可以用以下两种观点来解释。先天论者持一种神经生物学的观点, 认为在自闭症儿童不同的临床表现 (包括语言能力、想象力及社会性等能力的削弱) 之下潜藏着同样的先天神经异常状况, 这是个体发生“心理失明”的根本原因。近年来, Howard应用MRI和PET技术的脑功能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该研究发现, 自闭症患者大脑颞叶内侧杏仁核发生损害, 并认为这是导致他们社会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经验论则采取了“后天”的立场, 将对心理状态的理解的发展看作是儿童社会参与和言语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观点重视语言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强调家庭讨论、假装游戏和关于感受的描述的作用, 并认为它们是吸引儿童对心理状态产生注意的重要手段。

3.2 实际分析

Tager-Flusberg的后天观察表明, 包括自闭症儿童家庭在内的大多数家庭都较少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这一结论支持了后天论的立场, 即错误信念理解困难更可能是由于有关心理状态的交流较少的缘故。反过来, 社会性逃避、想象力减退和言语障碍等临床症状, 可能使得自闭症儿童关于无形的心理状态的家庭对话变得更加困难。莫书亮、苏彦捷认为, 心理理论与言语、交往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双向,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关系。[10]当然, 对于特殊儿童个体来说, 根本原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神经生物损伤可能会延缓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而社会性和交流性经验也会对有感觉或者运动障碍的儿童产生影响作用。很可能的是, 在某种情况下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发生相互作用, 致使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

4. 教育对策

以上对于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考察及落后原因的分析, 为自闭症与儿童个性、社会性行为发展迟缓或异常状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即这些功能性损伤与先天神经生物模块受损和后天教育等其他因素一起相互作用, 导致了这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落后。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防范, 应该说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支持系统出发。

4.1 家庭教育

家庭内的一些社会经验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由于社会经验不同, 其“心理理论”发展也有差异。大家庭中的儿童的错误信念的发展更快。如, Jenkins和Aftingtion的研究表明, 兄弟姐妹多的学前儿童比兄弟姐妹少的在错误看法任务上的成绩会更好。家庭的大小和“心理理论”任务的关系在语言技能差的儿童身上表现得更强。这意味着语言能力差的儿童可以通过家中的兄弟姐妹的出现而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除了谈话的频率和内容外, 育儿风格和纪律的策略也都与儿童的错误信念的理解有关。母亲如果能够将处于11个月到3岁的孩子的行为看成是有意图、有意识, 那该儿童在5岁时对他人的理解将会与此有正相关 (Meins&Femyhough) 。那些会与孩子解释和讨论的父母, 其孩子比那些仅仅对不能接受的行为进行惩罚的父母的孩子, 在错误信念的任务中的得分更高。

4.2 学校教育

儿童的社会成熟是在学校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理论学家和教师应该帮助儿童更好地形成元认知能力, 进而使儿童具有很好的“心理理论”其中一部分。入学前, 儿童的“心理理论”是直觉性的, 是根植于日常的社会相互作用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它的谈论来鼓励儿童将其理解的东西说出来。在教学语言中体现对“心理理论”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所以甚至对幼儿园的孩子,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多用一些反问、设问的词句。如:“你是怎么知道的?真的知道还是猜的?”

对于特殊教育来说, 我们无法改变的是儿童的残疾程度, 但是可以尽可能地提供相应的功能性支持, 增加与特殊儿童之间有关心理状态的共享性交流, 加大他们言语及交往技能的培养, 促进他们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希望能够通过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 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早日回归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秀丽, 李力红.西方关于自闭症研究的新进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4, VOL24, (2) .

[2]桑标, 任真, 邓赐平.自闭症儿童的中心信息整合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 (1) :52-56.

[3]Baron-Cohen, S., Leslie, A.M., Firth, U.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Theory of Mind-Cognition, 1985, 21:37-46.

[4]Leslie, A.M., Firth, U.Autistic Children.Understanding of Seeing, Knowing and Believing.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gy, 1988, 6:315-324.

[5]Chorman, T., Baron-Cohen, S.Understanding Drawing and Beliefs:A Further Test of the Meta-represen Theory of Mind.Journ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992, 33:110-112.

[6]焦青.10例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测试分析.中国心理卫生, 2001, I5, (1) :60-62.

自闭心理 篇2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它的三个典型特征是社会功能障碍、交流障碍和想象障碍,同时伴有刻板的重复兴趣和行为。此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特征,如狭隘的兴趣、强迫性的愿望、能力孤岛、优异的机械记忆和关注物体的局部特征等。自闭症的一个特点就是特殊的社会性障碍和非社会性障碍并存,因此对自闭症的关注也常常在社会和交流障碍与刻板的重复行为和兴趣两者之间摇摆。Happe指出,当前自闭症的心理学理论大致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自闭症主要是社会性缺损,是一种领域特殊性的障碍;另一方认为自闭症主要是非社会性缺损,是在领域一般性的加工上存在障碍。前者的代表理论是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障碍论;后者则有两种理论观点,一种是执行性功能障碍理论,另一种是弱的中心信息整合理论。

自闭症心理理论经历了将近30 年的发展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因此,本文对这一主题研究进行概述。

一、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重点

关于自闭症心理理论的研究国外开始得比较早,Baron-Cohen 等人于 1985 年进行了关于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首次研究,研究的主题是通过错误信念任务对比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方面的发展水平,又于 1989 年在区分事物的表象和本体的任务中证明 11 岁自闭症儿童不能完成 4 岁正常儿童完成的区分事物表象和本体的任务。1989 年 Perner 等人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研究中发现,11 岁的自闭症儿童无法像正常的 4 岁以上儿童一样完成标准错误信念任务。随后,Russell和 Sodian的研究发现 11 岁自闭症儿童不能通过欺骗任务,而4 岁正常儿童却能做到。以上关于自闭症心理理论的研究是早期研究中非常经典的实验研究,为后来的自闭症心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

自闭症儿童心理问题成因简要探析 篇3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心理问题 原因

自闭症,亦称孤独症,该病症属于精神疾病,也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特征表现为情感反应缺乏、孤独感严重、语言发展障碍、重复刻板动作和对环境反应异常等。

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已经高达150万,而且每年还在以10%到17%的比例持续上升,已达到我国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更有调查认为该病的发病率高达千分之六。但有超过90%的中国人都对自闭症一无所知,或者认为自闭症只是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的普通心理问题。实际上,自闭症是因基因导致的终生疾病,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

一、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从自闭症儿童的外表和身体的发育状况上是看不出他们和普通儿童的区别的,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异表现于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1.认知方面的差异

自闭症儿童从满月开始就可以发现,他们不愿意或不会与父母或其他抚养者进行眼神交流,因为他们不像其他婴儿一样对人脸感兴趣,他们直到三个月时都还无法分辨人脸。

普通的婴儿在八到十二个月时会显示出用感官与父母或其他人分享喜悦的能力,即共同注意的能力。但是绝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表现出定向发射的迟钝,缺乏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组织和维持作用差,也不能产生共同注意。并且他们在受到多种不同的刺激时,不能够同时都做出或者同时接收到这些刺激,他们只能对众多的刺激中的某一个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且他们对物体的注意能力要强于对人的注意能力。

就语言和智力来讲,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特别差,甚至表现为语言无能,他们的音色、响度和语调都明显不同于正常的儿童。虽然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普遍较低,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些自闭症儿童往往在艺术、记忆、空间直觉等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

2.情绪表现方面的差异

情绪冷淡是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他们经常避免与他人的眼神接触,表示出茫然和冷漠。他们不愿与自己的亲人有任何肢体上的互动,更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对一些群情激愤的集体感情,也不能引起他们应有的共鸣。对新奇的事物也缺乏应有的兴趣。

3.行为表现方面的差异

自闭症儿童会有一些刻板行为,例如他们会反复听某一种声音或者不停地听某一首乐曲;一直注视、摆弄某一件东西,只喜欢或只穿着某一种颜色的衣物,不会改变。此外,他们很少接受别人的关心和肢体的触碰,但是他们会有一些重复性的自我刺激行为,比如不停扭动头部,一直摆弄自己的手部等行为。

自闭症儿童会有一些自我伤害的行为,他们会撞击自己的头部,割伤自己,吃异物等。同时当他们与其他正常儿童在一起时,会产生对抗、破坏行为,例如打、咬、抓其他儿童,毁坏物品等等。

二、自闭症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不同于正常的儿童,因此他们会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普通儿童要多很多,我们可从个体、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其进行分析。

1.个体原因

(1)感知觉缺陷或异常

由于脑部发展不成熟或有缺陷,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感知觉上有很大不同,他们对某些刺激的毫无反应却对某些刺激异常敏感,这些都会使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出现异常。如自闭症儿童对灯光与声音出现感觉异常,面对灯光与声音的刺激,他们会立刻捂上耳朵,表现出惊慌和暴怒,甚至出现自残行为。有研究显示,一些自闭症儿童的大脑会分泌出过多脑内吗啡,脑内吗啡能够阻断痛觉,并产生类似的自我伤害,自我刺激行为。一些自闭症儿童接受视觉信息是分散的,而不是完整的,比如只看到了头或者手,却看不到完整的人。

(2)认知困难

据相关研究显示,智力低下的自闭症儿童多于八百万,其中四百多万智商在50以下;智商在50—70之间的自闭症儿童两百四十多万;其余一百六十多万大于或等于平均水平。

自闭症儿童无法推测别人的想法,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别人的行为,更不能推测别人将要发生的行为,如果和其他儿童一起游戏,他们无法与其他孩子一样遵守游戏规则,他们不懂得扮演和伪装。比如,正常儿童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只要戴上围裙就能够扮演成服务员的样子,做出为顾客服务,点菜、上菜等动作。但是自闭症儿童仅仅把围裙当成衣服,不会表演。这都是由于他们的认知受到损害而出现了障碍,这些认知障碍会使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他们缺乏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无法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顺利地表达给别人,因此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进而形成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如自闭症儿童受挫时表现出愤怒、自残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3)语言发展迟缓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有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我们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沟通试图满足自己的需求。自闭症儿童虽然不同于正常儿童,但是他们同样会有这些基本的需求,但是绝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有很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或者不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虽然有些自闭症儿童会说话,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常人,当自闭症儿童有需求却无法用语言和他人进行沟通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和不适当的行为。一般而言,自闭症儿童的攻击行为大都来自于愤怒或恐惧的情绪。例如,当自闭症儿童从事的某一活动被中止,某种要求不能如愿;生活环境被迫改变,或被要求做不愿做的事,这些时候他就可能做出攻击自己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4)情感缺陷

由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心理异常,他们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他们不愿意与任何人亲近,对于亲情、友情等情感的体验也没有正常人深刻。他们很难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他们不理解他人内心的情感和看法,也难以调整自己的做法,甚至根本不关心他人,所以常常表现出不合作的行为。生活中一旦产生任何变化都会造成他们极其恐慌,没有安全感,进而会产生不停刺激自己的某些行为,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恐慌或者排除自身压力。对自闭症儿童而言,一成不变的生活才会给他们安全的感觉,改变就是不可预知的,因而会造成他们的恐慌。endprint

2.家庭原因

贝特尔海姆认为,由于自闭症患儿的父母在孩子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其的行为给予了不合理、不积极的处理方式,从而导致了婴儿的情感退缩;婴儿的情感退缩又引发母亲对他进一步的拒绝,母婴的亲情关系不再发展。孩子在遭受到不断的拒绝之后,进而引发了孩子对父母的畏惧退缩,不断发展为拒绝整个外界生活。这种观点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儿童心理分析。如果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以一种要么忽略要么抗拒的方式来教养的话,势必会使这些自闭症儿童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过分疼爱和关心也一样会使其产生心理问题,许多家长顾虑到孩子的特殊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孩子身上,衣食住行形影不离地照顾,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康复,还会使其养成过分依赖而没有独立的能力,同样会产生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

(1)缺乏专门的康复机构和专业的教师

虽然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上升,但是社会中还是缺乏相应的机构和专业的自闭症儿童教师。除了少数的指定自闭症儿童康复医院以外,其他康复机构大都属于民办机构,经费投入严重匮乏,人员队伍专业化素质不高。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康复,自然会不断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一般都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孩子是自闭症儿童,认为是一种耻辱,甚至有负罪感。此外,由于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相关知识的缺乏,会用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也会使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家长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虽然我国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及治疗还处于初期阶段,各种服务不够完善。但是国家对于自闭症儿童开始加大关注,更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把孤独症儿童的康复纳入“十一五”规划。我们相信,虽然现阶段自闭症还处于精神癌症,被大多数医师认为是不治之症。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会有自闭症儿童的一片蓝天的。

【参考文献】

[1]孙圣涛.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8.

[2]李宁生.自闭症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

[3]Sally J. Rogers.Interventions That Facilitate Social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 2000.

自闭心理 篇4

一、自闭症的含义

自闭症 (Autism) 又称孤独症, 是由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列昂·卡那第一次发现并记录下来的, 是一种神经病理障碍, 是儿童由于大脑功能受到影响而严重地妨碍与其他个体交流、与他人建立关系。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一般发生在3岁之前, 主要表现为儿童的社会化障碍 (socialization handicaps) 、交流障碍 (communication handicaps) 和想象障碍 (imagination handicaps) 。其中有些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相似。在实际观察和调查中发现, 没有两个自闭症是完全一样的。

二、自闭症的成因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自闭症成因的不同看法。卡那认为生物系统的缺陷影响孩子和他人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同时情感系统的失调又造成孩子在与他人情感交流方面产生障碍, 导致儿童整个社会行为的异常。科恩在1985年提出了“心理理论”, 把个体对他人的理解, 即明白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个体, 是其唯一的能力。科恩在研究中发现正常的儿童在3-4岁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 而自闭症儿童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力。还有一些研究者更强调自闭症的生物性成因, 如认为是滤过性毒品菌感染、孕期注射疫苗的副反应、新陈代谢紊乱、接触污染物质或化学成分等原因导致病症的发生。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但至今没有定论, 是今后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患儿的临床特征如喜欢单独活动、少有与周围人的言语或行为交流、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难以适应新环境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逃避与人接触, 尤其是目光接触, 缺乏与人交往中的一般感情反应。 (2) 言语沟通困难, 没有语言或不会说完整的句子只会喊叫, 会说话的患儿多是自言自语或鹦鹉学舌地重复别人, 对“你”、“我”、“他”不分。 (3) 拒绝环境改变, 其活动多是重复和刻板的, 一旦环境发生改变, 他们就会烦躁不安。 (4) 自我刺激行为, 如不停的摇手、转手等怪异行为。 (5) 感知体验异常, 只会注意人物或事物的轮廓而缺乏对整体的理解。 (6) 个人特殊表现。如很强的刻板行为, 在数学、记忆力等方面比较出色, 有些甚至能够准确回答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但这些表现与智力发展无关。自闭症儿童一般发病在3岁以前, 而其最大障碍是无法正常地和他人交流、沟通。根据2003年新华社的报道, 国内自闭症患儿约为50万人, 患病率达万分之五, 并有上升趋势, 其中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自闭症患儿逐年增多, 需要家长、家庭及社会对自闭症有更多的了解, 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让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态更好地提升。

四、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及衡水、秦皇岛等5地随机抽取了99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为对象。对99名患儿的诊断都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 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童79名, 女童20名。99名儿童中除13%的儿童未进行过任何形式治疗外, 其余儿童都接受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中医或西医治疗。家长问卷由封闭性选择题组成, 从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家庭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一) 家长收入

家庭中父母的月收入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及对子女的投入。因此本调查首先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月收入进行了调查统计, 结果如下:

图1清楚地显示自闭症儿童家长收入普遍偏低: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母亲占总调查对象的60%以上, 而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父亲的比例也近一半。家庭收入偏低成为自闭症儿童坚持治疗的困难之一。图中还显示自闭症儿童中母亲收入普遍低于父亲, 这一方面是由于二者职业地位的差异, 另一方面则是在照顾自闭症儿童过程中母亲往往是主力, 其劳动时间少于父亲, 这也是导致双方收入差距的原因。

(二) 家长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比较综合地反映一个人的文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特别是曾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家长在帮助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次调查中自闭症儿童家长文化程度如下表。

从表1中可以发现, 半数以上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 这使他们从患儿尽早确诊及到协助专门机构接受治疗都成为可能。但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则比较担忧, 自闭症的早发现、早治疗及家庭康复治疗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为基础, 因此对这部分父母的患儿尤为担忧和关注。

(三) 自闭症儿童出生时的家长年龄

调查数据显示, 半数以上父母在孩子出生时都处在25岁以上30岁以下这一生育黄金年龄段, 仅有4.1%的母亲和2.0%的父亲当时年龄超过了30岁。得出自闭症儿童的发病原因和父母亲生育年龄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五、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治疗情况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他们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能正常地与周围的世界互动, 自闭症被称为残疾之王。患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 在其康复治疗过程中家庭和家长起突出的作用。对家庭在自闭症儿童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调查也尤为重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发现异常年龄和接受治疗年龄

3-6岁是自闭症的最佳治疗期, 也是治疗关键期。家长作为与患儿朝夕相处的人, 如能具备一定的儿童自闭症知识及细心观察孩子的能力, 就会有效地利用治疗关键期, 收到最佳的疗效, 将遗憾降到最低。下表反映了本次调查中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年龄及孩子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 (见表2)

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能较及时地发现儿童的异常情况, 但对儿童的治疗却往往要延后一段时间, 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自闭症诊断治疗网络, 得知患儿的诊断结果后, 父母往往不知何去何从, 一度陷入恐慌, 因而患儿从确诊到开始正规的康复治疗需要延后一段时间。表中显示有15%的患儿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二) 康复治疗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治疗费用是否造成家庭的负担, 这是自闭症儿童能否得到持续有效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 (见图2)

由调查数据可以发现, 自闭症儿童治疗费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 在调查中约7%的家长反映这项支出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在很大的可能性上会放弃给孩子治疗。

(三) 家长对自闭症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情况 (见图3)

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中18%的家长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自学过有关自闭症康复训练的知识, 因此能够在家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56%的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知识, 但通过其它途径掌握一些简单的理论并对自闭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但有26%的家长对自闭症知识完全不懂, 所以这部分家庭无法对孩子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在专门的训练机构之外无法再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因此这部分患儿相对得到的治疗单一, 进步缓慢。

(四) 家长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 (见图4)

图4显示每日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时间少于2小时的家长占总体样本的90%, 家长是日常生活中同患儿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 仅仅靠康复训练机构每日短短时间的训练, 而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巩固和生活化, 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家长和机构的共同配合。

五、自闭症儿童获得社会支持情况

和自闭症儿童接触比较密切的机构主要包括对其进行治疗及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 以及家庭所在的社区。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特殊教育机构

家长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 样本中有75%的儿童都接受过特殊教育康复训练, 而家长对特殊教育机构的满意率也达到了74%。特教机构对儿童实施的训练也比较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一般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ABA行为训练、语言训练及音乐治疗等内容。但是这些机构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起步较晚, 一般成立时间在2003年至2006年之间;专职教师人数少, 家长们认为机构虽然能根据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训练, 但因为国内在这方面领域的技能和研究有限, 导致教师水平有限, 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机构和家长沟通不足, 有的训练机构没有建立家长资源中心, 组织家长座谈会的次数也比较少, 往往只是每年1—2次。

(二) 普通学校和社区

一些康复程度较好的患儿除了在特教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外, 还在普通学校中就读, 而孩子仅在特教机构中接受治疗教育的家长则希望普通学校能对自闭症儿童有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而且, 家长们也盼望孩子和家庭能更好地融入社区之中。但调查数据显示, 家长们的期望和现状有较大差距。

从图中可以看出, 希望特教机构设立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之内或附近, 以及希望机构设在普通学校之内的家长比例分别占总样本的36%和31%。可以发现, 自闭症儿童家长非常期望孩子以及家庭能和社区、普通学校有更多的交流,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有26%的家长希望能设置集中的康复机构, 这表明他们希望能与更多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家长沟通, 以获得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及经验上的帮助。面对家长的厚望, 调查数据显示, 大部分社区和普通学校的态度却并不尽如人意。图6和图7反映了社区及学校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态度。

(注:A为接纳儿童并做出特殊教学安排;B为接纳但无特殊教学安排, 包括随班就读;C为接纳但不欢迎;D为拒绝、排斥。)

调查发现, 对自闭症家庭实施特殊照顾的社区仅占总样本的12%, 99名儿童中仅有2人享受了所在社区给与的优惠政策 (就医优惠政策) , 其余均无任何优惠政策, 另有10人曾零星地获得社区提供的帮助与便利。相对社区来说, 学校的态度更为积极, 做法也更为主动, 但仍有25%的儿童被拒绝和排斥于普通学校之外。

六、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治疗情况、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和社区给予的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后, 我们认为, 自闭症儿童家庭治疗意识缺乏。自闭症儿童家庭支付的康复费用所占收入比例太大, 从而影响对患儿的治疗。尽管儿童父母对获取社会帮助抱有较高的期望, 但当前还没有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 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训练康复机构刚刚起步, 面临着经验不足、师资短缺、资金匮乏等问题;社区及普通学校普遍缺乏有关自闭症的知识, 因而对患儿及其家庭也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 更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

(二) 建议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治疗情况、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和社区给予的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后, 我们对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以供参考。

1.

父母的体贴照顾, 并使康复训练家庭化、日常化是开启自闭症儿童心门的一把金钥匙。

对自闭症子女充满爱心的同时, 对治疗前景充满信心, 掌握丰富的训练知识和技能并对治疗过程包含耐心, 是配合专业机构治疗时父母应采取的积极态度。反之, 则可能使患儿进步缓慢,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需要以月甚至季度为单位才可以看到患儿的点滴进步的, 治疗期间, 如果方法不当加上丧失信心和耐心就会前功尽弃。

2.

加大自闭症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 让全社会从了解自闭症到理解他们, 从而达到帮助并关爱他们的良好风气。

无论是学术界、医术界还是大众媒体, 都应增强对自闭症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发挥自身的作用, 使社会大众对自闭症有更多的了解, 一方面有利用及时发现病症, 达到早发现、早治疗, 另一方面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帮助。

3. 增加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济帮助。

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是一项长期的持久战, 需要家庭投入相当多的资金。而因经济原因放弃给患儿治疗的家庭也不少, 这需要全社会给予帮助, 政府给予专项拨款及各社会团体和组织给予捐助的方式为自闭症家庭解决燃眉之急, 给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大的力量。

4. 特殊教育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 专门针对患儿的特殊教育机构是自闭症儿童治疗的主要场所, 而其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成为儿童康复中的巨大障碍。因此, 特殊教育机构不能止步于现有的技术救治水平, 而要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增加特教机构间的沟通交流,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此外, 为了能使自闭症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正常的环境, 特教机构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与普通学校的联系, 尽可能多地与普通学校互动。

5. 社区要尽可能多地关注本区域内的患儿及其家庭。

社区不应只是被动地解决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 甚至不闻不问或推三阻四, 而是要主动地深入了解本社区居民的情况, 统计患儿家庭的数据, 并争取为其实行优惠政策和措施, 同时还要在整个社区形成对患儿家庭关爱的气氛, 而不是冷漠与歧视。

6. 努力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1) 设立咨询指导中心:因孤独症预后能力仍较差, 故很多患儿家长往往都处于绝望、愤怒和痛苦之中, 这种心态无疑对患儿和家庭都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咨询指导中心对家长进行咨询和指导, 以使家长了解该病的特点, 了解患儿发育的特点, 并掌握照顾、教育训练患儿及矫正不适应行为的基本方法。帮助家长走出误区, 能够进行正确的家庭和社会训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成立孤独症协会:协会由医生、康复训练师及家长共同参与, 将整合多方面资源, 互相交流训练体会和心得, 帮助家长舒缓心理压力给予正确、积极的帮助, 以帮助患儿和家庭走出孤独的世界。

7. 努力建设全纳性学校。

全纳性学校 (inclusive school) 是世界教育潮流所趋, 它强调不再把有特殊问题的儿童隔绝在专门学校之中, 而是建立全纳性学校, 采取特殊有效的教学方法共同完成对正常儿童和异常儿童的教育。全纳性学校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两种儿童聚集在一起, 而是要对学校的环境、师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 使其适应每个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让正常儿童帮助特殊儿童, 培养正常儿童的同理心, 使特殊儿童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全纳性学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但在目前还不能普及的情况下, 更需要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伸出接纳之手, 并同专门的特教机构一起开展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摘要:作为一种神经病理障碍, 自闭症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患者封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 无法正常地与周围世界互动、交流, 这使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同正常儿童及其家庭有或轻或重的差别。本研究以自编的患儿家庭治疗问卷为主要工具, 对河北省99个自闭症儿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得出了家庭及社会为自闭症儿童创设的生存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现状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儿童,生存现状

参考文献

[1]片成男, 山本登志哉.儿童自闭症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 .

[2]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中国特殊教育, 2003, (3) .

[3]魏爱棠.群体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中国特殊教育, 2004, (6) .

[4]于松梅, 王波.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中国特殊教育, 2006, (8) .

[5]陆汝文, 邹冰, 陈玉珍.儿童孤独症早期家庭训练方法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2) .

[6]吕晓彤, 高桥智.自闭症儿童母亲在养育儿童过程中的需求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7) .

自闭心理 篇5

由于自闭症的高发率,各国政府都在促进自闭症研究,期望找到治愈的答案,虽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但至今仍无突破。小编翻墙阅读了一些政府和大学属下自闭症研究中心的资料,希望尽可能客观的呈现给大家目前较受关注的自闭症干预的一些方法。

虽然疗法很多种,请家长最好根据医嘱、孩子的年龄及具体测试结果,来确定适合的疗法,父母根据咨询师建议和要求,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定期的训练尤其重要。同时,早期干预效果更加显著。

一、自闭症干预方法

1.1 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结构化教育(TEACCH)[21,22}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schopler建立的针对孤独症儿童的一种教育方法。该方法利用患者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它以“结构性”作为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指教学环境结构化、作息时间结构化、工作制度化和视觉结构化等四种组织所构成的教学设计,根据孤独症患儿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环境,包括时间、空间、教材、教具及教学活动作一种具有系统性及组织性的安排。结构化教育的五种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1、视觉安排:视觉清晰显示、视觉组织、视觉指示。

2、常规:先后、左右、上下、完成、时间程序表、个人工作系统。

3、环境安排:清楚安排活动空间

4、程序时间表:全天时间表、工作程序表。

5、个人工作系统:将已学的训练内容采用上述安排,让儿童独立完成有关内容,使他们掌握有层次及有组织地完成工作的技巧。

1.2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孤独症的ABA疗法由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理论衍生而来。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ABA的核心部分是行为分解训练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具体包括:1.任务分析与分解;2.分解任务强化训练;3.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reinforce),强化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表扬。强化随着进步逐渐隐退;4.提示(prompt)和提示渐隐(fade),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又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5.间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两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现代ABA技术逐渐融合其他技术强调情感人际发展。ABA适合在孤独症早期训练中开展。

1.3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是近年来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teven Gu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缺陷提出的训练方法。Gutstein认为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随着对孤独症神经心理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心理理论”缺陷被认为是孤独症的核心缺陷之一,其主要指孤独症儿童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患儿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辩别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因此不能形成与亲人之间的感情连接和友谊,并依此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了一套有数百个活动组成的训练项目,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

1.4 地板时光训练体系(Floor Time)由IG Greenspan等[23]建立的地板时光训练体系也是以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体,但是与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时光

http:/// 训练中,教师或家长根据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父母或老师配合儿童的活动,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儿童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1.5 游戏与文化介入(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PCI)游戏治疗(play therapy)是在一种自由、安全的环境下,治疗者陪伴儿童利用游戏材料进行游戏或儿童与其他人在治疗情景中游戏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积木游戏、沙游游戏、水戏、玩黏土、乱画游戏、角色扮演等。其主要开展形式有单独游戏、平等游戏、指导性合作游戏、同伴游戏等。目的是通过游戏释放患儿的不良情绪,使儿童在一种被爱、被关注和容纳的气氛中渐渐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逐步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邱学青(2001)对一名不足3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游戏治疗,治疗后该儿童的语言、动作、同伴游戏、社会交往发展都有了明显进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联合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聘专家高岚(2003)也曾在“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对有自闭倾向的儿童的游戏治疗的研究。复旦大学肖福芳(2010),采用临床个案研究模式,获得以下归纳性研究总结:(1)沙盘游戏治疗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具有积极的辅导意义:经过为期12次的沙盘游戏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沙盘表达的丰富性、言语反应、笑的次数、与实施者的身体接触以及目光接触,都有明显的发展。(2)沙盘游戏中的“主题”和“象征性”对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受伤主题和治疗主题,以及沙和沙具的象征意义,有助于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内在心理世界的状态和表达方式。以台湾杨宗仁为代表的学者认为,ASD的核心缺陷为文化学习缺陷,人类有一种文化学习的能力,此种能力与社会性趋向、情绪分享、意图解读、模仿、社会参照、相互注意协调能力(joint attention)、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游戏、对话与叙事等能力有关。以上RDI, Froor Time, PCI与社交故事(Social Story)、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均是人际关系训练方法,这些课程适合在孤独症儿童获得一定配合能力基础上进行。

有学者认为,根据孩子的特点,将以上ABA,TEACCH,人际关系训练方法结合起来的行为-认知-人际关系发展训练模式是自闭症儿童全面理想的训练方法。

1.6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SIT)美国南加州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艾尔丝博士(Dr.Jean Aryes)将儿童的脑神经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中枢性统合理论认为孤独症患者由于中枢性统合倾向较弱,所以常以零碎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而不是着眼于大局[24]。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人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组合的过程。感觉统合治疗就是为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对负责身体平衡、方向和速度的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进行训练,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神经功能的发展。

1.7 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由法国医师G.Berard发明,它是通过让治疗者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孤独症儿童存在对声音的超敏现象,听觉统合训练可以过滤掉某些超敏频率的声音,减少内耳和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敏感性,使其能接受其他频率声音的更强刺激,使受训者更清楚地接受声音,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声音与行为。

1.8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人体几乎都对声音尤其是乐音有特别的反应和爱好,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这为孤独症儿童接受音乐刺激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报道显示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交际 能力、语言能力及改善其情绪都有很大的帮助。

http:/// 1.9 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几乎所有的儿童孤独症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发展和思想交流上的障碍,如语言发育迟缓、人称代名词的逆转和反射性语言、发音、声调、节奏、音律、音量等方面表现异常,语言训练能改善患儿的语言能力。

1.10 针灸疗法 袁青等[25]临床研究提示,靳三针疗法对提高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口语、视觉、感知觉及动作技能有较好的疗效。

“靳三针疗法”是一种特定配穴的针灸疗法,是靳瑞教授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此法尤其重视头针的应用,故以取头部穴位为主。“自闭十项”为“靳三针疗法”中治疗儿童自闭症的专方。“四神针”位于头部之巅,当髓海之输;“脑三针”当太阳之冲,为联络脑系的门户和空窍;“颞三针”位居少阳,少阳居中在人身如门户之枢,转动由之,使营卫出入内外如常。“颞上三针” 用以加强左侧足少阳胆经的气血运行,改善自闭症患者颞叶、额叶、顶叶局部血流。“舌三针”针刺舌根部,疏通舌部气血,以达通窍启语之功。“手智针”、“足智针”、“醒神针”,强刺激以增加患儿对疼痛、声音的敏感性,以增加患儿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据报道[26]自闭症儿童对各种感觉刺激和刺激强度的感受不明显,刺激上述穴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相应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1.11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又称丹佛早期干预模式,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又称丹佛早期干预模式,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是由美国加州大学MIND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罗杰斯Sally Rogers和自闭症之声的首席科学官道森Geraldine Dawson共同开发的一种针对年龄在12-48个月大孤独症儿童的早期综合性行为干预方法。虽然其来源于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丹佛模型式(Denver Model /DM),但这种方法的主要对象是更加年幼的孤独症婴幼儿。该法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提高孩子的整体发展水平, 尤其是在认知能力、社会情感和语言方面。早期介入丹佛模式的治疗原则建立在丹佛模式(DM)、核心反应训练(关键技能训练PRT)和应用行为分析(ABA)的理论基础上,方法上融合了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和应用行为分析的教学实践。早期介入丹佛模式根据每个孩子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优势来设计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在干预前,治疗师及家长需要观察孩子在所有领域的发展情况(例如,理解和口头沟通、模仿、社交技巧、游戏技能、精细动作技能、自我照顾的能力等),据此设立治疗目标,并分解制定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所设计的目标要求能够在12周的时间内达到或完成,12周以后再更新下一阶段的目标设计。课程尤其强调模仿、非语言沟通(包括共同关注力)、语言沟通、社会发展(包括情感分享)、和游戏五方面内容。早期介入丹佛模式采用团队方式实施干预,主要干预人员包括治疗师、其他专业人士和家庭成员。由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可能影响到儿童多个领域的发展和运作,干预团队通常要求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学家、语言病理学家、职业治疗师和教师等)组成。家长作为团队中的成员之一,直接参与整个干预过程的评价和实施,并发挥重要作用。教学目标是通过儿童游戏活动来开展实施的。教学植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以便使孩子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学习。早期介入丹佛模式要求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即一个治疗师/专业人员对一个孩子)。在家里或任何其它自然的环境下中,由家长按照既定的干预目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干预。一项对幼儿进行早期密集干预的方法早期介入丹佛模式的研究发现,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导致了大脑电生理活动的改变。这种生物标记与行为的正面改变相互关联(Dawson 等人, 2012)。

二、自闭症治疗常见问答

2.1怎么看待自闭症的药物治疗? 自闭症的药物治疗都是短时对症性的辅助措施,有特定的必要性和针对性,需要熟悉儿童精神病学指导下处方使用,但不可无限制使用,也不

http:/// 可以一味加量使用。所有儿童都不能忽视教育训练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根本干预作用。但是教育训练严重依赖操作者个人的学识积累,修养与经验,以及其本人是否接受过系统而规范地专业培训,培训时间长短等等条件。

2.2 自闭症不干预会怎么样 我个人认为“不干预”的定义是:家长对于自闭儿童的状况消极处理,不承认不应对,依然当做普通儿童并且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针。(自闭症儿童不干预,从外界的角度上来看,一般而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同龄人差距的逐步拉大。2-6岁为第一阶段,因为自闭症儿童往往附带各种能力(运动 精细 理解 表达等等)上的落后,在这一阶段最为明显的就是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而表现形式如果在幼儿园的话就基本上会出现如下情况:“他就是不和其他孩子玩”“幼儿园老师说话他根本就不听”“别人来找他玩他都不理人家”。第二阶段:社会性的逐步隐形化。除非是高功能自闭症有极小概率不干预就可以上普通小学外,其他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则几乎不可能。

2.3 人们对孤独症有哪些误区?

(1)认为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不了解孤独症的人很容易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孤独症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认为孤独症儿童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孤僻性格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非为单纯心理方面的障碍。

(2)认为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低下,很难教会。绝大多数研究和经验显示,到现在为止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一种干预手段。孤独症儿童不仅跟一般儿童一样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最终融入社会。教育是一种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和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认为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自闭了。你可能经常会听别人,有时甚至有的医生说,“ 孩子长大就会好的 ”。这样的话如果是出于安慰尚可以理解,如果是出于专业判断则是不负责任。事实上,很少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如果你对他的发展状况非常担心,你最好立即寻求孤独症专业人士的咨询和帮助。观望和等待只会使你失去为孩子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宝贵的时间。

(4)认为孤独症儿童没有同情心,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孤独症儿童和一般儿童一样都有情感,但他们的问题是不太明白他人的感受,或者无法把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情绪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真正缺乏感情。他们的问题不是缺乏感情,而是他们分不清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知道怎样用适当地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感情。

(5)认为孤独症儿童都是“爱因斯坦”。虽然一些天才有可能表现出孤独症或者亚斯伯格症的某些特点。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数学、音乐、记忆、日历、或科技领域有超越常人的表现,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并不具有这些能力,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

(6)认为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孤独症是一个谱系。这个谱系包括了从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到具有相当复杂的语言能力。亚斯伯格症的儿童不仅语言发育没有滞后,有些还可以使用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学究式语言。即使很多没有语言的儿童在经过干预训练后也可以学会说话。即使有些孩子经过干预后仍然语言滞后,他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如手语、图片交流系统、对话板等功能性沟通方式来掌握沟通技巧。

(7)认为经过药物医治,孤独症儿童能够成为正常儿童。孤独症被定义为一种终生的精神障碍。孤独症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与一般儿童很不一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让孤独症儿童从根本上彻底地康复。我们现在真正可以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长处,根据孩子自身的特长,鼓励孩子充分地发挥好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帮助他克服困

http:/// 难和挑战,扬长而避短。很多家长寄希望通过某种疗法或者药物可以立即完全治愈孤独症,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疗法和每一个新的和时髦的疗法,希望速战速决从此彻底地治愈孩子的孤独症。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常现实。其实,孤独症更像是孩子身上独特的一部分,你所需要的首先是了解和接受他,根据孩子的特长找出一些方法积极地加以引导,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这并非是要你放弃给孩子寻找医治和治疗的努力,而是让你正确地看待孤独症。挑战孤独症更像一个马拉松长跑,我们在起跑以前首先要调整好我们的状态和心态,而不是急着要立即结束它。

(8)认为一旦孤独症儿童超过一定年龄,再进行教育意义就不大了。很难想象一个人超过一定年龄学习能力就丧失了。实际上对于任何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是有益的。诚然,当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吸收和记忆新的知识和新经验都相对容易,学习和积累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并没有停止,只是学习的行为方式和性情变化以一个较为稳健的步伐推进。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所导致的,而非他们学习能力下降或放缓。早期教育的确十分重要,但即使错过了早期教育阶段,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放弃孩子的整个人生。事实证明,一些在七八岁之前还没有开始讲话的孩子,通过干预以后仍然可以开口讲话。有时候孩子的进步不太明显,有时候孩子甚至还可能出现倒退,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他们都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

(9)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所有行为问题都是由孤独症所导致的。不管有没有孤独症,我们每个人都从我们的父母身上继承独特的性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综合体,都有他自己特有的性格、情绪、喜好和行为。孤独症可能影响孩子思维方式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影响孩子的某些行为。而孩子的大多数行为则是他们自己性格特质的一部分。有些家长把孩子所有行为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孩子的孤独症,即便是孩子有孤独症,他们的大多数行为也会跟其他同龄儿童相似。比如,不肯分享玩具和抢玩具都是三四岁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典型表现。你了解孩子越多,你就能越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态度和看法。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人,他们有自身的长处和社会价值,也应该同样得到平等、尊重和关爱。

三儿童自闭症自测表

下面的测试回答“是”计1分,累计达8分以上者,说明您的孩子可能有自闭症倾向,应及时咨询就诊。(本自测表仅供参考,以医院诊断为准。)

1.对声音和语言反应迟钝。

2.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或交往困难。

3.不会控制大小便,学习、穿衣、上厕所等很困难。4.对各种危险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

5.固守现有的习惯不变。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做什么事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

6.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7.常常无缘无故地微笑。

8.不喜欢被人拥抱,抱他(她)时,感到他(她)的肌肉松弛。9.精力异常充沛,坐不住。

10.不愿和任何人有目光接触,眼神空洞、直视少。

11.过度偏爱某些物品,如只吃一种食物,对他(她)喜欢的东西有强烈占有欲。12.喜欢旋转圆形物体。

13.重复、持续地做某些怪异的动作或玩某些单调的游戏。

自闭心理 篇6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绘画艺术:团体心理游戏;情绪影响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弥漫性发育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期此类儿童具有社会交往的障碍!语言交往的障碍和异常的行为与兴趣,其治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闭症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沟通能力,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目前,自闭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一是医学治疗,二是教育训练,包括:①结构化教育;②听觉统合训练;③感觉统合训练;④应用行为分析疗法;⑤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并强调家庭成员参与的重要性。

一、被试的选取与方法

1.被试

在南通市心桥博爱康复乐园自闭症倾向儿童中,随机抽取10名儿童,并随机编号分别为a1、a2、b1、b2、c1、c2、d1、d2、e1、e2;其中实验组的儿童分别为a1、b1、c1、d1、e1;对照组的儿童分别为a2、b2、c2、d2、e2。通过与儿童家长的沟通和协商,本着对儿童负责的原则,征求到家长同意,此次干预疗法的正常实施。

2.量表的选取及绘画课程的安排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由美国心理学会1994年制定。该量表包括15个项目,每项按照1~4级评分,4分为最重一级,总分低于30分者为非自闭症,总分介于30~36分之间,并且低于3分项目的不到5项者,为轻至中度自闭症,得分高过36分并且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者,为重度自闭症。

二、干预过程及内容

干预疗法实施之前,请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量表)》的评定。

干预疗法共分为12期,其中包括:正确握笔姿势的学习、平面绘画的简笔画、彩色绘画中的水彩和水粉画、自创画等几大块的绘画艺术内容以及环境适应篇、沟通交往篇、竞争合作篇、自我意识篇、创新实践篇、意识责任篇、学习管理篇、心灵成长篇等几大块的团体心理游戏内容。每期时间为每周六,每次干预过程为2个小时。绘画艺术疗法的干预为一个小时,团体心理游戏的干预为一个小时。①自闭症儿童一般行为固执、刻板、喜欢遵循既有或固定的程序,对新的事物和新的变化很难接受,适应力较差。一旦环境改变时,他们会产生抗拒的心理,表现出很大的情绪反应和问题。通过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让儿童熟悉环境,熟悉绘画艺术疗法,志愿者要与儿童建立起信任关系,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降低儿童对绘画艺术治疗体验的敏感性;②通过创作平面绘画的简笔画的过程让自闭症儿童注意力调节到他们自身、他们的外貌、体型和态度;③画不同颜色的彩色画探讨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与情绪健康状态;提高其感知觉的控制能力;④自闭症儿童的自创绘画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出他们的问题、感受、空间、期望、关注;探究其潜意识。⑤环境适应篇中几个团体心理游戏是针对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际交往而设计的。“有缘相识”、“请你签名”、“个性名片”几个游戏旨在培养儿童主动交往的意识,通过交换彼此的信息,有助于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⑥沟通交往篇中的游戏“变形虫”,旨在让儿童感悟到人际交往中理解、合作、认同的重要性;“我说你剪”、“我说大家画”则能让人体验到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等有效的信息沟通要素,让人明白了在沟通中信息表达是否清楚与是否有及时反馈的重要性;“最佳配图”让人体会了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就不同;“盲人之旅”则让人理解了人际交往中自助与他助是同等重要,感受到了信任与被信任的幸福;“风雨同行”让人体验到团队合作中如何扬长避短;“找领袖”则让人体验到不同的角色要求,学会换位思考。本单元的游戏,文具盒在活动中明白了沟通的重要性,体验到了沟通的技巧,悟出了交往的真谛。⑦自我意识篇中的几个游戏中,“画自画像”展示了一个“内心的我”,让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音乐与意象”则随着音乐声所呈现出的画面,使学生思考和感悟自己的心态。“百花园”让儿童认识到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与各自的价值,学会欣赏他人;“我要……”则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否有争取机会的意识,善于真诚表达自己愿望的意识。

干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构建安全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②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与接纳,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③通过游戏引导美术创作活动;④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⑤在进行绘画治疗时,

要保证儿童的安全,比如避免孩子吞食颜料;⑥游戏过程中避免儿童磕绊受伤;⑦放松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声、光刺激。

干预结束后,再次让家长对儿童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量表)》的评定。并将数据收集整理好。

三、干预的结果及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本次绘画艺术及团体心理游戏的共同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身体方面干预效果显著。这里的行为,身体因子包括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常焦虑不安等方面的行为。对于情绪紊乱冲动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可以通过撕纸、涂鸦等进行发泄,渐渐整合情绪,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稳定性。而情绪稳定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避免在生活中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焦虑不安等破坏性行为。所以绘画疗法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身体方面干预效果显著。而团体心理游戏则可以让孩子自然地获得肌肉协调与动作练习,达到肌肉松懈和舒解压力的目的,从而也可以稳定小朋友的情绪。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觉得游戏较之正规上课而言,是较为自由的,并能通过游戏让孩子自然地发展走、跳、跑、平衡等能力。玩时使大小肌肉活动起来,在玩耍中使大脑神经对深层的感觉进行有效地统合。

四、结论

现如今,对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干预主要有行为矫正法、运动疗法以及其他疗法,也都为自闭症儿童情绪的影响起到了显著作用。绘画艺术及团体心理游戏的干预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自闭症干预疗法,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认知、感知觉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效果显著。为自闭症儿童和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自己有责任为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自闭症儿童内心都有着复杂的情绪,我所能做的就是对每个自闭症儿童细致的观察、研究,为他们做出可行的治疗方法。这条路还有很长,我也会不断的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愿这些星星的孩子能早日康复,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龙云,陶全方,夏瑜浩.浅谈绘画疗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145-146.

[2]山中康裕,饭森真喜熊,德田良仁.艺术疗法[D].东京:岩崎学术出版社,1998:30.

[3]武博雅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干预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特殊教育2013(7)

[4]袁丽君自闭症儿童情绪处理及其教育启示[期刊论文]-新课程·下旬2014(1)

[5]冯雪浅谈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原因[期刊论文]-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3)

对一个自闭儿童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7

那天, 下着中雨, 教室外面天色阴沉, 地面有少量积水, 我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应付着一年级的孩子们, 家长在门外走廊上焦急地等待着……终于该讲的都讲完了, 把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赶”出教室, 少部分家长迫不及待地找我沟通。其中有个妈妈长得很漂亮, 她的儿子是个憨头憨脑的高个子男孩, 我记得刚刚把他分在了教室最左边。此时这个男孩正依恋地抱着妈妈的腰, 脸埋在妈妈的胸口, 似乎在呢喃着什么, 而妈妈摸着他的脑袋正低声安慰着。突然, 这个男孩推开了妈妈, 跌跌撞撞地冲出了教室, 跑入了雨中……我愣了一下, 紧跟着跑出去找他, 可他人已经不见了。回到教室, 发现他的妈妈气定神闲地等着我, 然后拉着我说:郑老师, 你别急, 外面有他爷爷, 他不会跑丢的。我疑惑地望着她, 教室里几个家长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搞懵了。也许是看出这位妈妈有重要的事情告诉我, 不一会儿, 教室里就剩下外面两人了。那天, 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 我知道了这个“自闭儿”的故事:他刚一出生就做了心脏手术, 没多久大人就发现他对声音没有反应, 开始以为他听不到, 但做了一系列检查证实他听力正常, 最终, 他被确诊为“高功能自闭”患者。

接触这样的孩子并不少。我很清楚自闭儿童的特点:

1.社会交流障碍 :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 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 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 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 , 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 20%的智力在正常范围, 约10%智力超常, 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 尤其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在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孤独离群 , 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8.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9.兴趣狭窄 , 行为刻板重复 , 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10.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属于自闭症的高功能人群, 患者自我封闭, 但智商高于其他自闭症患者甚至远超正常人。

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 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也算是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之后的相处中, 我经常在QQ上、电话中跟他妈妈联系, 在教室里、校门口跟宠爱他的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告状”。

他是个恋家的孩子, 第一、二周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 下课就扯着腿往外走, 一分钟都不想在学校多留, 老师想留他下来多做几分钟发音, 他就会用号啕大哭来对付。记得有次课堂上我们做归类, 他不想学习, 一开始趁我没注意背上书包偷偷从教室后门溜了出去, 结果被我一眼发现了。当他被我抓住的那一瞬间, 他开始掉眼泪, 企图博同情, 无果, 便开始惊天动地地哭号, 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站在他面前看他哭, 时不时跟别的孩子说两句, 只把他看成隐形人。哭了十几分钟后, 嗓子也哭哑了, 没什么力气了, 我很严肃地跟他说:***, 哭是没有用的, 今天你必须完成归类。他回答:我要回家。我严词拒绝:不行。此时, 他奶奶想替他求情。我把他奶奶挡在旁边, 认真地说:***奶奶, 今天他要在课堂完成归类才能下课, 你先别急, 等他完成了, 我就让他下课。***看到奶奶的身影, 刚歇下来的哭声又扩大了几倍。奶奶心疼地坐在座位上等他, 但在我的眼神示意下还是狠狠心不去看他。至此, 我的心理战术才见成效, 他很快就把归类任务认真完成了。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

1.提供给自闭症儿童多元化融合、友爱、温馨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给予每个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2.对自闭症儿童的学校教育目标和策略主要是融于集体。具体做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始终对自闭症儿童提出同样的教育要求 (应根据其情绪、认知水平做出相应调整和妥协) ;二是对自闭症儿童要有一定的宽容、等待和耐心, 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创造一个温馨、关爱的环境。

3.对低幼年龄的自闭症儿童 , 需要通过个别训练培养互动、沟通、接受指令的能力, 启蒙遵守规则的意识。但必须逐渐减少个别训练, 代之以融于环境的个别化教育。

4.生态环境中的个别训练为最佳训练方式 , 助教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式, 学校要加强助教的配备, 同时要注意助教方式的层次, 以逐渐退助为目标。

5.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干预策略。

6.适时地为情绪过度紧张的儿童提供情绪放松与疏导, 如进行音乐治疗或脑电波治疗 (还有待深入探索) 。

自闭症儿童的范畴化研究综述 篇8

一、自闭症简介

自闭症是一种罕见的身体机能失调的发育障碍性综合病症。自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于1911年提出的。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通过对11名儿童的临床观察而于1943年发表题为《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 第一次对自闭症个体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在1944年澳大利亚医生Hans Asperger也单独发表了关于儿童期的自闭性精神病的研究论文。自此, 对自闭症的研究就逐渐成为精神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但由于Lorna Wing (1981) 提出用“Asperger症候群”一词来描述Hans Asperger所说的广义自闭症, 并以此来与Leo Kanner所说的狭义自闭症相区别,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自闭症将局限于Leo Kanner所提出的狭义自闭症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发展的新观点。

二、认知领域的范畴化

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杂乱的, 而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这种能力被称为范畴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就指的是人类在歧异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 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 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 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一般而言, 储存在人们记忆里的都是一些典型, 这些典型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具有最多的共同特征的那一个成员就是“范例”。成员越典型, 就越能替换类名。其他的成员也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但不是“范例”的所有特征。具有越多的特征的成员, 就越接近原型, 就越容易处理。也就是说, 一类物品就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continuum) , 从最典型的到最不典型的统一体。这种观点是原型理论, 它认为例子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人们在典型的例子上很容易达成一致, 而且在反应也很快。反映时间的差异反映了记忆储存情况, 典型例子更容易提取。儿童在学习典型成员比非典型成员快。经典模型理论认为一个范畴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 并且使用了一些简单的区别特征。但是罗素在1978年发现在自然分类中, 例如“狗”没法给出没有明确的特征, 只有模糊的界定。

三、自闭症个体的范畴化研究现状

范畴化的加工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的进程。儿童一般在一岁的时候就开始形成范畴化的能力。范畴化有利于减少记忆的工作量, 可以让儿童集中关注事物的重要信息。自闭症个体早年时在范畴化的能力方面如果受到损伤, 这会影响到他们之后的社交, 沟通与行为等方面。而且儿童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世界, 那么他们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刺激, 并且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一旦自闭症的范畴化出现了问题, 那么自闭症他们在思维, 语言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任务就会加重, 从而导致问题更加突出。

在2007年, Soulieres等人设置了两组实验测试自闭症儿童的区别和范畴化能力, 有10个依次从胖到瘦的椭圆, 采用相同还是不同的实验方法。自闭症和典型发展儿童在区分椭圆从胖到瘦的变化上, 都显示出了相同水平的能力。相比而言, 典型发展儿童比自闭症儿童有更好的能力去区分中间的过渡形状。自闭症儿童展现出良好的区别事物形状方面的能力。但当要求被试把事物分为宽与窄两类时, 自闭症的分类能力不如典型发展儿童。Soulieres和他的同事认为在为事物分类时, 尤其在宽与窄的椭圆相互接近对方时, 典型发展儿童展现出了良好的区分中间过渡事物的能力。我们在这里可以用Plaisted假说来解释Soulieres和他同事的实验结果。自闭症儿童的区别能力比较强, 注重事物的局部信息与细节, 因此他们认为椭圆各不相同, 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相似性进行归类。

自闭症的范畴化问题在一些以规则为基础的范畴化研究中得到关注。Klinger和Dawson (2001) 发现当自闭症儿童有给定的规则时, 他们对事物进行分类不存在困难。然而当规则没有提供的话, 即使对于相似的新刺激他们还是存在范畴化困难, 不能对每组刺激事物进行范畴化。Klinger和Dawson基于以上的研究认为, 自闭症儿童只能依赖学到的规则, 他们对于如何形成新的范畴去归类新刺激存在困难, 他们没有形成范畴化的策略。范畴化中原型形成困难的原因可能是自闭症儿童对局部信息加工的偏爱。自闭症儿童可能把每一个刺激都看做是新的, 除非它完全符合之前接触的刺激或者事物, 因此不能对相似的刺激进行范畴化。原型形成困难的深层原因在于自闭症个体过度选择与强化区别能力。换句话说没他们不仅对于细小的, 可能无关的事物方面进行关注, 而且他们也可能会对这些局部事物的细小变化进行区别。由于自闭症个体的强化区别能力从而造成了弱的范畴化, 弱的范畴化与强化的区别能力进而导致了弱的类推能力。

据Bock (1994) 的研究, 当自闭症个体学会范畴化策略时, 他们能实现自发地对其他事物进行范畴化。Bock的4个青少年被试, 在2个月后有3个被试学会运用范畴化策略。另一个被试是因为IQ和词汇量不可测。但是由于Bock没有表明为什么这个孩子是不可测的与他的自闭症程度信息, 我们只能猜测这个孩子可能IQ很低或者存在严重的自闭症倾向。通过反复的培训与教育, 中度与高功能自闭症个体可以学到范畴化策略。Golfstein和Bebko (2005) 等人发现了与Klinger和Dawson (2001) 相似的研究结果。中度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 (IQ=81) 去对一系列的图片进行范畴化时, 他们不能自发地使用系统归类。但是当教给他们进行分类的方法时, 他们很快的学会了并且在实验中一直使用。但在Bock (1994) 的的研究中, 当要求自闭症被试对刺激进行新的分类时, 他们又会出现很大的困难。这些关于范畴化模棱两可研究结果中标明, 需要更多的实验去探索自闭症的范畴化问题。

四、关于自闭症个体范畴化的理论解释

(一) 过度选择与区别能力

大脑对事物的认识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为此我们必须先对事物进行信息筛选。典型发展儿童在面对事物时, 都会自觉形成图形与背景的区分, 关注重要的图形, 而弱化背景信息。但是自闭症儿童这方面的能力似乎差一些, 出现过度选择的情况。过度选择是指儿童只关注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或者关于背景的一条不太重要的线索。过度选择是由Lovaas, Schreibman, Koegel and Rehm (1971) 提出的, 对于自闭症与发展障碍儿童的描述。在他们实验中, 当刺激单独呈现时, 典型发展儿童对每一个刺激都有平等的反应, 但是发展迟缓儿童只对2个刺激有反应, 而自闭症儿童只对一个刺激又反应。这表明自闭症儿童和发展迟缓儿童存在过度选择的情况下只对相互关联的一个或者两个刺激有反应, 无视其他的刺激。过度选择是跨形式的, 在视觉, 听觉等复杂的刺激下都会如此。自闭症个体好像对于刺激的局部信息特别敏感。颜色的区别与范畴化好像是研究与学习的特别领域, 比如在形状, 色彩与饱和度上的变化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容易标签化的刺激已经被发现对于儿童超过7-8岁的反映相对更加有选择性而不是类化。自闭症的强化区别能力在他们对于视觉寻找任务中清楚地表现出来。自闭症对于之前出现的信息会出现过度选择。Plaisted认为自闭症儿童的强化区别能力可能会扰乱他们范畴化的能力。为了使实体归类, 个体必须发现事物的相似之处, 而自闭症的强化区别能力可能会范畴化变得困难一些。

(二) 弱的中央统合能力理论

弱的中央统合能力理论 (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 是关于自闭症儿童会集中事物的局部或者部分信息的理论。自闭症儿童会集中事物的局部或者部分信息, 这既是自闭症儿童的优势也是缺陷所在。自从1989年, Frith提出WCC假说之后, 这个假说已经扩展到许多领域。典型发展个体会倾向用一种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所处的环境。中心统合能力就是指个体以一种整体的, 相互关联的, 而不是部分的, 零散的视觉看待环境与事物。相对而言, 自闭症个体的中心统合能力比较弱。Frith提出了在WCC的个体会对事物的整体意义与形式方面存在缺陷, 他们会分离地, 零散地看待事物。在1999年Happe提出WCC是一种认知模式, 处于由强变弱的曲线连续变化体之中。这个WCC认知模式已经在许多自闭症儿童中表现出来, 比如说他们适应力差, 有狭隘兴趣与刻板行为等 (Briskman, Happe&Frith, 2001;Happe, Briskman&Frith, 2001) 。目前, WCC理论已经扩展到更加基础的认知层面。此外, 自闭症儿童对于高水平和低水平的认知系统都缺乏统合能力, 在需要整体加工与联系的任务上的表现也比较差 (Plaisted, 2003) 。自闭症儿童对于局部加工要比整体加工存在显著优势。比如在寻找绿色的X在一堆红色的S和绿色的T之中, 自闭症个体要比典型发展个体找得速度快。

目前还有一种与WCC相反的理论。在2001年, Plaisted提出了一种新假说, 认为自闭症拥有强化的识别能力, 因此对于小的看似不相关的信息也会按照重要的信息来接收。这个强化的认知识别被认为是导致弱的范畴化与类推的原因。

虽然两种不同的理论, 但是他们都认为自闭症与典型发展儿童的信息加工处理上存在不同。而且两种理论都认为自闭症在处理局部信息上“与众不同”, 从而导致他们对于整体信息的缺失。因此, 自闭症可能会优先地关注刺激的局部方面, 进而造成范畴化能力比较差。

此外, 在2012年, Chris Fields发表关于自闭症范畴化的新假说。他认为自闭症的加工方式与正常儿童不同, 是按照运动轨迹来对事物进行分类的, 而正常发展儿童能够自然地利用事物静止的形态对事物进行加工。此外他们对事物的数量没有进行有效地限制, 因此造成他们的数量居多, 范畴化的能力减弱, 而且其中会涉及到事物识别的能力比较差。

五、小结

在这里主要是介绍目前国外关于自闭症范畴化的研究情况。当然, 我们在此所介绍的自闭症儿童范畴化原因, 只是一种推论。这种推论有可能与导致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真实原因相符合, 也有可能不一致。这种探讨可以为国内的研究提供借鉴, 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自闭症儿童语言范畴化情况提供了一种思路。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性障碍、交流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比较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范畴化指的是人类对不同事物进行分类, 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自闭症个体因为过度关注局部信息, 造成范畴化能力普遍存在障碍。目前对自闭症范畴化障碍的解释理论有弱化的中央统合能力理论和过度选择和识别理论。

关键词:自闭症,范畴化,弱的中央统合假说

参考文献

[1]片成男, 山本登志哉.儿童自闭症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 .

[2]刘秀丽, 李力红.西方关于自闭症研究的新进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4, (2) .

[3]桂莉娜.自闭症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5-6) .

[4]徐光兴.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9, (3)

[5]Leo Kanner.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J].Nervous child, 1943, (2) .

[6]Fombonne E.Epidemiology of pervasive developmentaldisorders[J].PediatricRes 2009;65:591-8.

[7]Geschwind DH.Advances in autism[J].Annu Rev Med2009;60:367-80.

[8]Abrahams BS, Geschwind DH.Advances in autism ge-netics:on the threshold of a new neurobiology[J].Nat RevGenet 2008;9:341-55.

[9]Betancur C.Etiological heterogeneity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more than 100 genetic and genomic disordersand still counting[J].Brain Res 2011;1380:42-77.

[10]Soulières, I., Moltron, L., Soumier, D., &Larochelle, S. (2007) .Atypical catergoriccl perception in autism:Autonomy ofdiscrimination?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llopment Disorder, 37 (3) :481-490.

[11]Klinger, L.G., &Dawson, G. (2001) .Prototype formationin Austism.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3 (1) :111-124.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探析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

一、家庭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注重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自闭症儿童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现象,家长要及时地纠正,这种错误一旦形成,在后期是很难改正的。因此,家长对于自闭症的儿童经常出现的语言错误以及行为错误要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教育方式,遵循适当的处罚以及强化纠正的原则。如果自闭症的儿童出现过激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制止,并进行适当的惩罚,而不是严格地限制错误和孩子的行为。惩罚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个过程应该和强化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表扬积极的行为,这样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和健康发展。

二、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1.锻炼自闭症儿童对语言的注意力

自闭症的儿童存在着严重的注意力障碍问题,他们一般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事情,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首先,家长要训练孩子的目光对视能力,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对话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目光对视,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注意,知道在等待他的回答和反应。在对视的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保持在一个高度上,并用手挡住孩子的两侧,避免他们注意力的分散,让他们只能看到家长。对视的时间可以有长有短,可以根据训练的时间逐渐地延长对视的时间,如果孩子的目光转移,家长要及时地提醒孩子。此外,家长在与自闭症孩子交流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距离,通常情况下,最好与他们面对面、近距离地进行交流和接触,当他们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时,用一些他们平时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2.社会交往的训练

家长应该给予自闭症儿童充分的关怀,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快乐和幸福感。父母要经常地拥抱孩子,并在拥抱的过程中,面带微笑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对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此外,父母可以经常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有可能不愿意理睬这些,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了,可以让小朋友主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自闭症儿童的被动参与,也能促进孩子与他人的接触。最后,家长要经常鼓励自闭症儿童与熟悉的人接触。出现正确的语言现象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3.行为习惯的训练

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行为习惯的训练越早开展,取得的效果越好。因为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他们本身可教育性比较差,所以,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良好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充分地重视自闭症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把每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分解,每一个细节和过程进行反复练习,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行为习惯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时能完成的,家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对自闭症儿童要充满耐心,切勿操之过急。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习惯的训练将会取得显著的成效。

4.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自闭症儿童的场所,一般都需要家长全程陪伴和护送,家长是给予他们教育的唯一支持者。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模式还不健全,社会无法提供自闭症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环境,家长是孩子全部的依靠和希望,父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承担了主要的教育和支持角色,其中的艰辛和付出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家庭,很多的家长为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里照顾孩子,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如何给予自闭症儿童家庭正确的关注和经济上的支持,这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关注,我们国家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应体制,这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闭症儿童和正常人只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他们也需要得到正常的生活和关怀。目前,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融合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闭症儿童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希望社会能够给自闭症儿童建立相应的教育机构,对于轻微的自闭症儿童可以进入普通的学校,与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这对于他们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自闭症儿童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注,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行为习惯,希望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叶发钦.家庭教育与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J].教育讲坛,2011(9):60.

[2]韩刚跃.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康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8):15-17.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社会交往技能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 我们发现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分析、感统训练、游戏治疗、戏剧疗法、心理干预 (包括松弛疗法、三明治疗法、生活疗法、类型疗法等) 、音乐治疗、波特奇方法等, 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种早期干预方法。

一、行为分析法

基于行为主义理论而形成的行为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 也是目前临床实践领域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主要包括塑造法、锁链法、强化法、消退法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法等气以锁链法为例, 锁链法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连串连续行为。由最初入门简单环节开始, 综合强化使儿童牢固掌握每一步骤, 直到掌握整个目标行为气锁链法在训练自闭症儿童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等生活适用技能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同样, 以负强化来矫正自闭症儿童吸吮大拇指为例, 干预人员可以通过在儿童大拇指涂上辣椒粉, 这样儿童再吸吮手指就会产生不舒适感, 出现厌恶体验, 以后就会降低吸吮大拇指的频率, 从而逐步改掉这一不良行为。

行为治疗法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其易操作、针对性强且效果明显。不过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大都主张对儿童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的训练, 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这是一种独断而专横的操作, 将来会使儿童变成一种只会被动反应的机器人。但是, 这种高强度高密度针对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动作及常规的习得都是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随着行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治疗法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如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二、结构化教育法

结构化教育法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系的斯考普勒创建的, 该法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

结构化教育法提出并倡导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尊重“自闭症文化”。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 影响儿童的思维、饮食、着装、工作、休闲、交流等活动的方式, 由于这些特异方式的存在, 儿童往往会遭受社会或他人较低的评价。结构化教育者认为这具有某种文化的特质, 因此“自闭症”在指代一个群体的同时, 也揭示着这个群体的所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可预测的某些思维和行为模式。干预者的角色就被定义为“自闭症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者”, 因此, 他们要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 自闭症文化就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过分关注于细节、泛化困难、视觉优势、强迫倾向明显等。

系统的结构化教育法通常是由五个部分组成, 包括视觉结构、空间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和个人工作系统。

三、地板时光法

顾名思义, 地板时光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儿童互动, 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来学习,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的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该方法由美国斯坦利·格林斯潘及其工作团队创设, 是一套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得到研究证明的有效方法。目前, 地板时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使用。

以发展和关怀为取向的地板时光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早期干预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游戏一样, 充满自发性和趣味性, 不同之处在于干预人员 (包括家长) 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促进发展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孩子而言是一个非常主动的游戏伙伴。

四、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

1995年,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E·葛斯汀博士根据多年的自闭症儿童临床经验和实践, 提出并创立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法。该方法着眼于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 重视社交体系中的静动态系统的变化, 同时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灵活借鉴正常儿童人际关系技能发展的模式, 系统总结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发展上的六大缺陷, 表现在: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适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实施步骤:评估;确定儿童适宜的发展目标;与家长及其他干预人员的确认;准备训练环境;规划干预时间;经验分享;建构简单适宜的活动;干预治疗权由治疗师转向家长;互动的控制权转向儿童的伙伴;帮助儿童选择适当的伙伴;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元素;尽可能符合自然生活环境。

五、其他方法

1. 药物治疗法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治疗自闭症的特效药, 有些药物副作用明显, 如治疗精神病常用的Therazine等药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不过还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减轻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自伤、狂躁、抑郁等症状气因此, 家庭教育中只可适当地辅助采用一些药物疗法, 但要注意所有的药物必须在精神大夫处方下才能给予, 切忌按广告服药, 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或出现不良反应。

2. 感统训练法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斯认为感觉统合是人体将各部分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 经大脑统合作用, 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在艾瑞斯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儿童前庭、本体感和触觉有刺激作用的活动, 来改善儿童的运动协调、语言等功能的方法, 即感统训练法。该方法被不少学者所接受并在康复机构中大量使用, 在机构老师的引导下,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运用也较为普遍。

3. 音乐治疗法

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瑞蓝德认为, 自闭症人士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 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 有的甚至没有语言, 但他们对音乐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研究人员发现, 通过打击乐的学习, 能加强身体机能的协调与反应, 成为积极的情绪宣泄方式。这对于缺乏沟通技巧的自闭症儿童而言, 是多元、安全的感官运动, 有助于抒发压抑情绪, 从而有效抑制问题行为与不良情绪的滋生。香港、台湾有的音乐治疗师还发现, 通过培养对音乐技能如歌唱、器乐演奏的兴趣, 能大大降低自闭症儿童异常玩耍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出现, 减少自言自语的说话方式, 不但可以促进他们生活兴趣的正常化, 塑造日常生活的正确行为, 而且有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研究者强调音乐治疗法在使用过程中要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 如音乐综合治疗法, 以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为主。

也许,孩子会自闭 篇11

我之所以关注这个孩子,是因为他的家长震动了我的心。他的家长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带孩子去做进一步检查,而是一味地认为孩子是发育迟缓。

别错过最佳时期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言语发育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以及刻板与重复行为为基本特征的广泛性的、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一般在三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并会对患者造成终生影响。

调查显示,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是一种病,尤其在农村,对“自闭症”这个概念都很模糊,大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只是做事专注,不爱说话或是发育迟缓,“贵人语迟”的说法更是蒙蔽了家长的“双眼”,其实那些说法是不科学的。

自闭症的孩子从婴儿期就有不会与人建立正常联系的特征,比如不和父母亲近,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被抱的姿势,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时表现回避,对他人的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大多数孩子言语很少,严重的孩子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语有限,并且即使有的孩子会说,也常常不愿意说话,宁愿用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还有不少孩子时常出现尖叫和攻击行为。

自闭症孩子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一些孩子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如有变动就会大哭大闹,有明显的焦虑反应。多数孩子同时还表现无目的的活动,活动单调重复。多数智力发育会比同龄孩子迟缓,少数孩子正常或接近正常。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如上自闭症倾向,应该立即向专业机构和心理医生求助。因为2岁到7岁是对儿童自闭症训练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定不要错过。

教育训练是最有效手段

就目前来说,教育训练是治疗自闭症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也不应该依赖教育训练机构,而是应该在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自己学会基本的教育训练方法,自己努力去改变孩子的情况。

以下几个教育训练方法可以大大地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障碍。

1、让孩子与小伙伴合作玩儿游戏,比如一起拍皮球、跳绳、推玩具小车,开始时这样的儿童可能完全被动,经反复练习后,其会愿意参加一些活动的;

2、目光接触训练,家长要主动和孩子对视,开始孩子不看大人,大人可以追着让孩子看,如果孩子开始看父母了,父母就要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还没有反应,可以用有吸引力的东西吸引孩子来看父母的眼睛;

3、呼名应答训练,父母大声、清楚地呼叫孩子的姓名,要求孩子大声回答,逐步让其呼叫小朋友的名字,学会与别人打交道,如果有一点点进步都能说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正在提高;

4、亲子身体接触,父母应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这种训练,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或站在大人面前,父母通过与其说话、抚摸、拥抱、亲吻等亲切的亲子关系表达,让孩子的身体感受到“爱”;

5、社会交往训练,父母可以常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当孩子有意愿与主人或主人家的孩子接触的表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主要提醒的是,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害怕与外人接触而把他们关在家里;

6、多带孩子进行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这对减轻行为障碍,增加语言和交流等有较好效果。

链接:儿童自闭症自评表

1、人际交往方面:

a.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b.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

c.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的存在与否亦无相应反应);

d.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

e.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如:不会玩过家家等);

f.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2、言语交流,语言运用功能方面:

a.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

b.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

c.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反响式言语,应用代词混乱;

d.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

e.有言语能力的患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应对简单;

f.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说话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刻板。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方面:

a.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模式,如旋转的电扇、固定的乐曲、广告词、天气预报等;

b.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

c.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

d.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满足;

e.强迫性地固执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性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

大学生自闭特质与情绪感知的关系 篇12

自闭特质(autism traits)是指在正常人群中广泛存在的类似于ASD患者的一系列特征,其中包括社交及认知损伤、情绪加工损伤等[8]。Baron-Cohen等[9,10]提出,自闭特质在正常人中呈正态分布,这一观点将传统自闭症诊断标准由定性转变为定量。研究发现,相对于低自闭特质群体,高自闭特质群体存在情绪加工障碍[11,12]。自闭特质作为ASD在正常群体中的量变指标,具有类似于ASD的稳定性[13]。因此,对于自闭特质群体的研究也大大减小了自闭症群体的研究难度,同时也为更深入的了解ASD患者提供了方便。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ASD患者的情绪加工障碍研究,针对自闭特质与情绪加工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大学生群体的自闭特质与情绪加工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10—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先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分层,再随机发放问卷9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868份,有效率为96.33%,其中男生468名,女生400名;平均年龄为(19.05±1.00)岁,所有被试均为汉族,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工具

1.2.1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

由Davis[14]于1983年编制而成,用于测查个体共情能力。全量表共计28道题,包括观点采择(PT)、想象力(FS)、共情性关心(EC)以及个人痛苦(PD)。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的5级评分系统,,其中3,4,7,12,13,14,15,18,19等9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4,重测信度为0.737。

1.2.2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TAS-20由多伦多大学Bagdy等编制而成[15]。该量表总计20个项目,共分为情感识别障碍(DIF)、情感描述障碍(DDF)、外向性思维(EOT)3个因子,量表采用1~5级计分,其中4,5,10,18,19等5个项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述情障碍越明显。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581~0.739,分半系数为0.558~0.803。

1.2.3 自闭谱系问卷(AQ)

Baron-Cohen于2001年编制[6],主要用于在正常人中筛选具有自闭特质的人群,全量表共包含50个题目,每道题目包括完全同意、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完全不同意4个选项,对应1~4分,计分范围为50~20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闭特质水平越高[16]。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0.92,4周后重测系数为0.78~0.85。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闭特质与IRI的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Q总分与IRI总分以及FS得分呈负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Q总分与PT得分以及EC得分呈负相关,与PD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1)。见表1。

2.2 大学生自闭特质与TAS-20的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Q总分与TAS-20总分、DIF得分、DDF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1)。见表2。

2.3 大学生自闭特质与IRI的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表明,IRI量表的EC得分可负向预测AQ总分(P<0.05),PD得分可正向预测AQ总分(P<0.01)。PT得分以及FS得分负向预测AQ总分(P值均>0.05)。见表3。

2.4 大学生自闭特质与TAS-20的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AS-20量表的DIF因子正向预测AQ总分(P<0.01),DDF得分以及EOT得分正向预测AQ总分(P值均<0.01)。见表4。

注:*P<0.05,**P<0.01。

注:**P<0.01。

注:*P<0.05,**P<0.01。

注:**P<0.01。

3 讨论

共情作为情绪觉察与感知的核心成分,共情损伤更是自闭谱系障碍患者社交障碍的标志,而与其相关的情绪损伤的另一维度———述情障碍,也可能是影响ASD患者情绪加工的潜在因素。研究表明,ASD患者在表达和识别自身及他人情绪状态上存在缺陷[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闭谱系量表(AQ)总分与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的PT,EC得分存在负相关,说明AQ得分越高的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他人关心、同情等亲社会情感的感受能力较差,即不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并且给予他人情感回应;自闭谱系量表(AQ)总分与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的PD得分呈正相关,说明个体的AQ得分越高,对于他人面临痛苦和压力等一系列负性事件时的反应也越强烈,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自闭症患者对于负性事件的过度情感反应的特征。大量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确实存在共情能力损伤,而针对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具体损伤程度,研究者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18]。本研究结果显示,AQ总分与PT,EC以及PD得分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高自闭特质的个体对于他人的情感理解以及情感反应存在困难,即高自闭特质在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上均存在某种程度的损伤[19]。

述情障碍是指个体不能识别或者描述自身情绪状态的特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主要用于评定个体述情障碍严重程度,分为情感识别障碍(DIF)、情感描述障碍(DDF)以及外向性思维(EOT)3个因子,其中DIF指个体无法识别自身情绪状态以及内心感受;DDF指个体无法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描述自身情绪状态以及内心感受,EOT指个体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而执着于外在事物的细节[20]。本研究结果显示,自闭谱系量表(AQ)总分与DIF,DDF以及TAS-20总分呈正相关,说明个体的AQ得分越高,在识别和描述他人以及自身情绪状态存在困难。前人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及其亲属与述情障碍特质存在相关性[21]。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述情障碍特质在自闭谱系障碍上的普遍性提供了证据。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RI量表中的EC和PD得分能够更好地预测个体的自闭特质,说明对他人亲社会情感的减少以及指向自我的负性情绪的增加在高自闭特质群体更加常见。TAS-20量表中的DIF得分能够更好的预测个体的自闭特质,说明高自闭特质个体一般都不能很好的识别自身的情感状态及内心感受。共情与述情障碍作为情绪觉察与感知不可分割的2个方面,在预测个体自闭特质方面均存在一定作用,因此,共情以及述情障碍很可能是影响泛自闭表型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是被试的选取,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并未在一般群体中实施调查;其次被试主要为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样本有偏倚。未来的研究除了进一步考虑到被试选取的代表性,更会进一步从生理方面探究自闭特质群体情绪觉察与感知的神经基础。

摘要:<正>自闭谱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1])。《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5版(DSM-5)将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特征2个方面,即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重复刻板的兴趣、行为以及活动模式~([2])。研究表明,情绪加工障碍是ASD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3])。研

上一篇:储罐液位仪表下一篇:师德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