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方法

2024-11-01

换药方法(共12篇)

换药方法 篇1

据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 (DCCT) 、糖尿病干预及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 (EDIC) 等大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发现,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始于其早期糖调节受损时,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呈逐年增多趋势。李仕明[1]报道糖尿病足坏疽在患糖尿病5年以上时开始增多, 7~15年达到高峰, 50岁以上者占87.1%。据报道, 全球1~5亿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以上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溃疡或坏疽[2], 导致糖尿病截肢的首要原因是足溃疡的不愈合及其并发症[3]。我们在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应用新的局部换药方法, 可促进其溃疡愈合, 使截肢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均为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 据1999年WHO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 据wagner分级法为2级的2型糖尿病足患者共48例, 女27例, 男21例, 年龄 (56.7+8.4) 岁。新方法组24例, 传统方法组24例。

1.2 换药方法

(1) 传统方法组:常规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冲洗, 去除坏死组织, 无菌纱布包扎; (2) 新方法组:将生理盐水10~20mL、普通胰岛素8~16U、654-2 10mg、丁胺卡那0.4~0.8g充分混匀后, 倒入严格消毒过的换药碗, 将无菌纱布放入浸湿, 再用此药纱布包扎。根据溃疡面形状适当修剪纱布, 有窦道形成者, 将药纱布塞入窦道。

1.3 统计方法

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有效:溃疡愈合;无效:溃疡深, 影响到骨组织, 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

新换药方法与传统换药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有效率, 见表1。

(例)

注:新方法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0.025

3 讨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定义, 糖尿病足系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 (或) 深部组织的破坏[4]。临床已经证实, 大约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溃疡, 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时都有坏疽, 合并感染者占20%~50%。

糖尿病足据wagner分级为:0级:有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 目前尚无溃疡;1级:足皮肤表面溃疡, 临床上无感染;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 常合并有软组织感染, 但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 溃疡部位可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 如厌氧菌、产气菌;3级:深部溃疡, 常已影响到骨组织, 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4级:缺血性溃疡, 有局部的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 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坏疽已影响到整个足部。

近年来, 糖尿病足的治疗进展较快, 新方法层出不穷, 如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5]、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应用超声波[6]在血管内直接消融血栓、动脉硬化斑块及人体皮肤替代品的应用[7]等。

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案应当根据溃疡的严重程度 (Wagner分级) 来制定[8、9]。当病变影响到骨组织, 积极保守治疗后仍发生坏疽者, 应及时予以截肢。wagner分级法1、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大多就诊于诊所、社区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 因此, 在这些单位普及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 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 临床意义重大。新的局部换药方法简单可行, 有效率达91.67%, 值得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新的局部换药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足患者48例随机分为:新方法组24例, 采用药纱布包扎;传统方法组24例, 采用无菌纱布包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新方法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1、2级糖尿病足患者 (wagner分级法) 应用新的局部换药方法, 可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 减少截肢率, 值得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局部换药,药纱布

参考文献

[1]张惠芬, 迟家政.实用糖尿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41.

[2]BOULTON AJ.The diabetic foot:a global view[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0, 16 (1) :2-5.

[3]许樟荣.糖尿病足病变诊断和治疗[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1, 9 (3) :180-183.

[4]APELQVIST J, BAKKER K, VAN HOUTUM WH, 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0, 16 (1) :84-92.

[5]杜晓梅, 谭明灯, 粱自文, 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5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17 (9) :35.

[6]王爱林, 徐显章, 王春玲.超声消融在治疗糖尿病足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 2 (7) :610.

[7]MCLOLGAN M, FOSTER A, EEMONDS M.Dermagraft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ulcers[J].Diabetic Foot, 2000, 9 (1) :75.

[8]王润秀, 宋振强.循征医学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35) :138-140.

[9]朱峥嵘, 罗灿华, 陈小东.糖尿病足的治疗及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2 (8) :31.

换药方法 篇2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入换药室要穿戴工作服帽,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动作轻柔,以减轻病人痛苦及恐惧感。二、一切换药物品需保持无菌,并注明消毒日期,超过 1 周者重新消毒。

三、对清洁和污染伤口,要分先后并在固定位置处理。布局要合理,有条件时感染伤口换药室与无 菌伤口换药室要分开设置进行处理。

四、特殊感染病人不得在换药室处理,应在隔离室处理,换下敷料焚烧处理。

五、保持室内整齐、清洁,桌椅每天擦拭消毒一次,地面消毒喷洒一次,紫外线照射一次,每月做空气细菌监测一次。

六、换药物品及各无菌包应每周按规定时间大清洗大消毒一次,器械消毒液每周更换二次。各类外 用药品,瓶签标志要明显,字迹要清晰。

门诊伤口换药体会 篇3

换药频率及敷料的选择

一般根据伤口情况而定:①手术后无菌伤口首次24小时内,以后每隔3~5天/次,若伤口情况良好,无特殊反应,一般头面部3~5天拆线,下腹部及会阴5~7天拆线,上腹部、胸、背部7~10天拆线,四肢10~14天拆线[1]。②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换药1次/日。③新鲜肉芽创面每隔2~3天换药1次,换药过勤会影响伤口内环境而不愈。④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敷料湿透的情况决定换药的次数,一般每天1~2次,引流管最迟不超过48小时拔出。

敷料的选择:开始几天敷料可以多用几层,保持创面的相对湿润,而到了后期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角质层的生长,此时创面需要相对干燥的环境,所以敷料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薄。

局部常用敷药的选择

碘伏:对黏膜刺激性小,不需用乙醇脱碘,无腐蚀作用,且毒性低。出血多的伤口,效果不好,创面过大也不宜应用。

酒精:酒精能够脱脂,能够更好的固定细菌的蛋白,而在皮脂腺丰富的地方更具穿透力。适用于缝合伤口,尤其是在头皮的创口周围。因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开放创口不宜应用。

生理盐水:有增进肉芽组织营养及吸附创面分泌物的作用,对肉芽组织无不良刺激。一般用在血供丰富,创面分泌物较多,感染机会小,且感觉敏锐的黏膜。

高渗盐水:用在创面水肿较重时。高渗盐的目的是创口局部肿胀未愈,而能够达到局部脱水作用。

高渗葡萄糖:为一种脱水药,能增强血浆渗透压而产生脱水作用,对于感染性创口局部营养差、创口面积大、用其他药物换药后疗效差或无效者,下肢静脉曲张表面皮肤糜烂溃疡、创面愈合难者,浅Ⅱ度~深Ⅱ度小面积烧伤水肿明显、创面愈合缓慢者,及褥疮疗效较为显著。

聚乙烯吡酮碘(PVP-I)为新型杀菌剂,对细菌。真菌,芽胞均有效。0.05%~0.15%溶液用于黏膜创面,脓腔冲洗,1%溶液用于敷盖无菌伤口,1%~2%溶液用湿敷感染创面,最适用慢性下肢溃疡和癌性溃疡。

1%~2%苯氧乙醇溶液,对绿脓杆菌具有杀菌作用,效果最好,采用创面连续湿敷。

双氧水(3%):清洗创伤、溃疡、脓窦,松解坏死组织,去除黏附的敷料。用于冲洗外伤伤口、恶臭的伤口,尤其适用于厌氧菌感染的伤口。

庆大霉素溶液(0.2%~0.5%):局部冲洗,用于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感染创面。

呋喃西林(0.02%)溶液:溃疡、脓性伤口等表面消毒。

10%氧化锌软膏:涂于皮肤表面,有保护皮肤免受分泌物侵蚀的作用,常用于肠瘘、胆瘘等四周的皮肤;氧化锌明胶可用于经久不愈的小腿溃疡。

胰岛素+高渗葡萄糖+促生长因子。主要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伤口。

鱼肝油:局部涂敷,用于促进创面的上皮形成。

0.1%雷佛奴尔(黄纱条):有抗菌和杀菌作用,用于感染创面的清洗和湿敷。

硫酸镁(50%)溶液:用于挫伤、蜂窝组织炎、丹毒等的消炎消肿,局部湿热敷。

凡士林纱布:可以提供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并可以减少组织液的渗出,早期的创面还可以止血,但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慎用,因其易导致引流不畅,常加重感染。

百多邦软膏:用于感染性创面。

常见伤口和特殊伤口的处理

一般伤口的处理:清洁伤口或肉芽组织健康的伤口,此类伤口换药不必太频,一般2~3天换药1次,换药主要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对伤口周围进行严格消毒,以防引起伤口的感染,一般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即可。

伤口分泌物过多或感染水肿伤口,一般隔日换药1次或每日换药1次,主要是局部消炎,控制感染,促进健康肉芽组织生长,用庆大霉素湿敷。

特殊伤口的处理:

狗、猫、鼠咬伤:此类病人的伤口需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碘酒外涂并暴露。注射狂犬疫苗的同时一定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根据伤口情况是否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多选用β-内酰胺类为主[2]。

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特点是脓液为淡绿色,有一种特殊的甜腥臭味,如果创面结痂,痂下积脓,有坏死组织的,要清除痂皮、脓液和坏死组织。可用1%~2%苯氧乙醇溶液湿敷;创面如较小可用3%醋酸、10%水合氯醛等湿敷。

对陈旧性肉芽创面,因其再生能力差周围组织不易愈合,以刮勺将表面肉芽组织刮除或剪除,使之出血,露出新鲜肉芽,外敷橡皮膏若有脓液应注意观察又无脓腔或窦道,并注意患者体温变化。

切口的脂肪液化:在脂肪丰富的地方易出现脂肪液化,此时广泛地敞开切口,培养+药敏,加强换药。为了缩短换药时间,在初期消毒后在局部的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向切口中放置葡萄糖粉,每天换药,待创口渗出少后油纱布刺激肉芽生长,新鲜后Ⅱ期缝合或蝴蝶胶布拉合。

临床上还有种情况,就是伤口周围湿疹样变,皮肤红红的,有疹子,有溃破。

对于一些窦道,换药可使用白砂糖,不要太讲究无菌操作,通常都能换好。然而有些跟关节相通的窦道,迁延难愈,我的方法是刮除窦道中老化的肉芽,使其渗血,然后在窦道途径的部位使用棉球等衬垫,加压包扎,使窦道合拢,一周不要换药,要点使始终保持一定压力,相信打开时,会有惊人的效果。

软组织损伤:此类病人很常见,我们采用①大黄、乳香各15g,冰片4g,研成细末用蛋清调成饼状,敷于患处,起到止疼消肿作用。②跌打丸用酒调成糊状涂于受伤组织,也可起到很好的消肿止疼效果。

换药禁忌

在未了解患者病种、术式、术后时间的前提下,禁止心中无数,漫无目的的换药。只有对患者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初步估计切口属于修复过程的何阶段,才可做到有备无患,恰如其分地做好换药工作,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缩短病程。

杜绝反复清洗、快速填塞、手法粗暴。换药时不可态度粗劣,责任心不强,切忌来回以一个棉球反复清洗,避免快速填塞造成新损伤,既贻误病情,又增添隐患。以上禁忌,换药时应尽量避免,主动争取患者配合,态度和蔼,操作准确,轻柔、细致、目标明了、效果保障。

换药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性操作,而是一种仔细观察病情,治疗疾病和了解病人全身状况的一个过程,在具体操作中,应轻动手,多动脑和责任心很强的任务,在换药时既要看伤口,又要问病情,以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将换药的日常经验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相结合,提高换药的技术操作水平,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而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魏建国.门诊换药10000例的体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12:19.

换药方法 篇4

1 概念

脂肪液化实质是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6],以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液化、渗出为特点。手术切口脂肪组织因热损伤、血供不足等因素坏死、液化,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切口愈合延迟的现象,临床称之为脂肪液化,是外科、妇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7]。

2 诊断[3,8]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数学者认为具有以下表现可诊断为脂肪液化:1多发生于术后3d~7d,大部分病人仅表现为切口有较多渗液;部分病人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渗液较多。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压痛及脓性分泌物,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临床无炎症反应。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3 常见原因[9,10]

3.1 高频电刀

高温可烧伤脂肪层,使其变性坏死;热凝固作用可导致脂肪组织毛细血管栓塞,使本身血供较差的脂肪组织进一步血供障碍。

3.2 肥胖

脂肪组织血供不良,易变性坏死;肥胖者切口渗液较多、坏死脂肪组织未被及时清除、脂肪组织较厚缝合困难,影响血供。

3.3 合并症

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病人若血糖控制不佳,贫血、低蛋白血症未得到纠正,使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进一步血供障碍。

3.4 术中操作不当

术中来回拉钩,牵拉挤压脂肪组织;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脂肪组织氧化分解;缝扎过紧或切割脂肪组织过多,缝合时留有无效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等影响脂肪组织的血供。

3.5 乙醇术中使用乙醇,乙醇可进入切口内,导致脂肪变性坏死。

3.6 其他术后咳嗽、腹胀可使脂肪液化发生率增加。

4 换药方法

4.1 创面换药[6,11,12]

1渗液少时:无需拆线或按需拆1针或2针缝线,挤压切口,排尽液化坏死的脂肪组织,碘伏消毒切口周围,内置引流条引流,更换敷料,根据切口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2渗液多时:于渗液最明显处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反复挤压,排尽渗液,彻底清创,碘伏消毒切口周围,内置敷料填塞引流,根据渗液量,外加纱布或棉垫等作二级敷料。根据切口情况及时换药和更换敷料。

4.2 换药结合负压吸引

临床实践证明,负压引流对脂肪液化(尤其是重度脂肪液化)有显著疗效。王灿等[13]研究发现,负压吸引可促进周围组织水肿消散、刺激切口肉芽组织生长,提高局部组织修复能力。张端孟等[14]将32例腹部切口重度脂肪液化病人经创面换药后,从拆线位植入18F硅胶引流管,固定后接负压引流装置,再加压包扎。其后引流管每日外退1cm,直至在切口下余约1cm时,根据引流量决定是否拔管,切口及时换药,取得了显著疗效。但长期负压引流,易导致管道堵塞、负压难以维持等问题。特别是基层医院条件不足,难以推广。余腾斌[15]应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抽吸法治疗脂肪液化。将病人切口彻底清创后,取一次性头皮针剪去穿刺针,置于切口内液化最低点;取无菌注射器连接头皮针软管抽吸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缓慢推注2mL庆大霉素,再固定注射器及头皮针软管,根据渗液量进行回抽。再次换药时同首次留置头皮针软管,并每日抽吸,至无渗液排出,撤除软管,彻底清创后予以二次缝合,根据渗液量及时换药,取得了较好疗效。此法经济、简单,更适于基层、条件不足的医院和门诊。

4.3 换药结合微波理疗

微波是近几年临床的新兴疗法,具有简单、无创、有效、病人易接受等特点[16,17]。作用机制是利用微波产生的电场所、磁场、热效应等对生物组织细胞产生生理和功能影响[18]。其应用主要有单一微波疗法和微波联合药物治疗。

4.3.1 单一微波疗法

创面换药后,用微波治疗仪行局部垂直照射,探头置病灶部位上,根据情况调节高度和功率。一般以病人感觉微热为宜,每日1次或2次,单次照射20min~30min,直至切口愈合。

4.3.2 微波联合药物治疗

切口换药后,将中药包外敷于切口,或将浸透药液的纱布填塞创口,并用浸透药液的纱布外敷创口,再行微波局部直接照射。目前应用较多的联合药物有中药、糜蛋白酶和依沙吖啶注射液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研究表明,微波联合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一微波疗法。

4.4 白糖填充

白糖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安全有效的填充物近年来被逐渐用于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9,20]。其机制为白糖填充后,局部形成高渗环境,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糖原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和防止组织水肿等[21]。将病人切口常规术后处理,待切口渗液减少后,向创腔内填充白糖,进行加压,充分扩张到皮肤平面,覆盖多层油纱和普通纱布,每隔3d覆盖1次,直至创面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不少研究报道此法经济、有效。

4.5 换药结合药物外敷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伤口愈合。唐琴[22]对21例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人应用大黄与芒硝联合治疗。病人创面换药后,将包裹有大黄和芒硝的无菌敷料敷于切口液化处内层,外用无菌敷料包扎,根据渗液量确定换药次数,取得了显著疗效。常文娟等[23]应用三黄汤加芒硝湿敷治疗乳腺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将纱布浸泡于黄连、黄芩、黄柏、芒硝制成的中药液后作为引流条,置于液化切口表面,外盖4层消毒纱布。结果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韦凤金[24]将病人创面换药后,使用云南白药外敷,每天1次。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白药可有效缓解病人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现象。

4.6 换药结合红外线照射

主要是利用其热效应作用对组织细胞产生生理和功能影响。其治疗方法和疗效与微波相似。

4.7 细胞生物因子

促进细胞修复和再生,加速脂肪组织修复,缩短愈合时间,效果优良[25]。多为外用溶液,操作简单。创面换药后,直接喷洒创面或浸湿敷料填塞创腔,再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即可。

4.8 敷料以传统敷料和新型敷料为主。

4.8.1 传统敷料

有纱布和油纱。纱布吸液能力较好,可使生理盐水或药液均匀分布于敷料,填塞创腔,起到引流和治疗作用。虽经济、简便,但通透性高,易使创面脱水,粘着创面,更换时易造成再次损伤;用量多、更换频、费时;外界微生物易通过,易感染。油纱不粘伤口、防感染扩散,但有时难于固定,无吸湿作用,只能用于干性伤口。

4.8.2 新型敷料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藻酸盐类敷料,其具有强大而快速的吸液能力,对脂肪液化疗效确切,且能保持创面湿润,不粘着创面,减轻疼痛,为病人所接受,但其价格昂贵。

5 小结

近年来,脂肪液化已成为影响病人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故其治疗研究越来越多。大部分研究采用联合疗法,且认为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但大多报道缺乏严密的科研设计,对照设计并不合理,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的严密性。目前,脂肪液化的治疗,以换药为主,故敷料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新型敷料效果更优、对病人造成的痛苦更小,但其价格昂贵,故被广泛应用的仍是传统敷料。故研制一种经济、有效、减轻病人痛苦的敷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综述脂肪液化的相关概念、诊断标准、原因、治疗及存在的问题。

换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篇5

1,无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先手消毒液浸泡,再刷洗、擦干由中心供应室下收下送高压灭菌消毒。

(3)每日整理、刷洗各种器械、弯盘、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4)其他同《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2,有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的消毒方法同无菌换药室。

(3)特殊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所用器械敷料固定专用,器械用毕浸泡在消毒液后,再刷洗、擦干,由供应室双蒸高压消毒。

换汤不换药 篇6

近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视员张大发透露,2013年,33万中央单位公务员将纳入城镇职工医保。此前,北京市市级公费医疗人员并入职工医保的改革工作已于2012年1月1日启动。《人民日报》报道说,至此,内地31个省市区中,已有24个省市区全面取消公费医疗,比例达80%。

不过,并不乐观的是,政府虽然支付高额的改革资金成本,但公务员的超国民待遇仍变相保留。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保处处长蒋继元介绍,为顺利推进改革,“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公费医疗人员并入职工医保后,还可享受补充医疗保险。”即北京市财政将为原公费医疗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自付费部分进行“二次报销”。其目的是为了使原公费医疗享受人群的医疗保障待遇不降低。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部门采用的以医疗补贴替代公费医疗的方式中,医疗补贴的来源仍是财政出资,这与公费医疗的资金来源并无差异。因此,这被一些专家学者指为“从一碗豆腐变成了豆腐一碗”,换汤不换药。

而实际上,面对中央政府加速推进“公务员医疗保障制度(即公费医疗)改革”的压力,包括天津、海南等城市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和北京一样,选择了财政出资补贴“公务员医疗保障”的“简易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成本可观。“虽然公务员并入医保,但是他们还享有医疗补助,补助的结果和享受公费医疗差不了多少,”一位专家表示,“这种补助在很多省份实行。”保健品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曝光21种保健品。保健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非药物。但监管部门却在这21种批次产品中检出酚酞、西布曲明等化学药物成分。

被曝光的产品为7色瘦、福莱健牌褪黑素软胶囊、海兰鑫褪黑素软胶囊、御荣堂牌睡的好胶囊、央科牌美朵胶囊、纤纤减肥胶囊、天凤降脂胶囊(包装上为“苦瓜清脂素”)、天凤降脂胶囊(包装上为“脂肪燃烧弹天凤降脂灵胶囊”)、金葵花牌脂平喜胶囊、飒兰德牌健美颗粒、飒兰德牌健美颗粒(包装上标有左旋肉碱)、烛红牌百通美胶囊(白色)、草泽堂牌俏姿减肥胶囊、田顺牌活力胶囊、喜力来胶囊、佳信佰牌驰力片、数字牌减肥胶囊、数字牌减肥胶囊(包装上为Vc苹果醋瘦身胶囊)、艾邦牌艾参胶囊、仟佳丽牌减肥胶囊、仟佳丽牌减肥胶囊(包装上标有“左旋肉碱强效全身瘦”)。

抗瘤酮

“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在中国建立的中文网页“博金斯基医院”称,其发明了几乎可以攻克人类癌症的基因机制,而治愈癌症的药物叫“抗瘤酮”。但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网站上,对“抗瘤酮”的介绍是:目前只是进行了临床二期试验,还不能真正上市用于治疗癌症病人。

眼部激光手术

台湾眼科名医蔡瑞芳日前宣布,基于医学良心,也为了病患着想,停做包括Lasik在内的所有眼部激光手术。他表示,因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激光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分析可能和当年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

因蔡瑞芳的举动,关于眼部激光手术是否安全的争议,已经蔓延到了全球。

香烟过滤嘴

连日来,网络上一则题为“大家快戒烟吧!内部消息绝对可靠”的网帖,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网帖称,十年来,国内的烟草行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过滤嘴填充物中用价高但无害的木质纤维以聚丙烯代替,致使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碎纤维丝在吸烟时被吸进肺里。

换药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需要进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5例。其中男44 例, 女66 例, 年龄18~75 岁, 平均年龄42.23岁, 深静脉置管时间16~100d, 平均时间75d, 排除透明敷料过敏患者和因治疗需拔管的患者。 两组患者用药情况、体重、年龄、性别等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注:本次实验中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患者以及重度脏器疾病患者) 。

1.2 方法常规深静脉置管 (对照组) :准备必要物品, 患者取卧位或者坐位, 以无痛撕敷料法剥除敷料, 然后进行碘酒和酒精消毒操作, 范围10cm×10cm, 等候1~2min至皮肤稍干后贴上3M透明敷料。改良深静脉置管 (观察组) :取干纱布若干, 尺寸为7cm×8cm, 进行对折 (3cm×4cm) , 装入罐中备用。先用酒精消毒3遍后再用碘伏消毒3遍, 酒精消毒时应避开导管, 碘伏消毒时应连同出口处及导管一起消毒。消毒范围15cm×15cm, 等待1~2min至皮肤稍干后, 用无菌镊子夹取小纱块置于蓝色蝶形翼上, 保证纱块完全覆盖蝶形翼及两侧缝线线头, 再贴上3M透明敷料, 并于透明敷料外用3M鼻贴绕过导管交叉固定于皮肤上, 更换频率2次/周。

1.3 标准及观察数据将感染程度分为3级, Ⅰ级:穿刺部位2cm×2cm范围内出现红斑、硬结或者接触性疼痛;Ⅱ级:穿刺部位有液体渗出, 培养出微生物, 但是未发现其他明显的感染情况;Ⅲ级:全身出现较为明显的感染情况, 血液培养呈阳性或者阴性, 在拔管后症状明显减弱或消失[2]。观察数据为上述感染等级、置管时间、脱落情况 (包括缝线脱落和导管脱落) 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数据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感染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对比差异显著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埋置时间, 缝线、导管脱落情况比较观察组置管时间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缝线、导管脱落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人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异反应, 深静脉置管在人体内通常会导致人体发生一些免疫性反应, 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而发生感染。深静脉置管通常会伴随治疗来持续, 时间较长, 如果在置管时固定不佳, 也会导致脱落现象[3]。本文选择了蝶形翼缝线固定, 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虽然也会出现脱落情况, 但是尚未出现综合效果更好的其他方法。3M透明敷料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隔绝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同时透明敷料也能够起到隔水和隔尘效果, 是当前深静脉置管换药覆盖层的首选。但是其往往由于黏性过强, 可能对人体的皮肤和置管部位在换药过程中出现损伤等, 所以在撕除敷料时, 要尽量放慢动作、用力较轻, 改良后加入纱布的覆盖更美观, 不会直接看到置管口让患者感到恐惧。同时, 加用3M鼻贴固定更加牢固, 防止导管滑动, 防止脱管。常见的缝线脱落原因主要是由于透明敷料剥离时或者换药时会拉扯到缝线的线头, 导致外力作用下的脱落。另外, 由于人体出汗、抵抗力下降等原因, 透明敷料内的皮肤也可能发生感染, 如果感染部位在针眼处, 也极易导致缝线脱落[4]。所以本次改良法就是将干纱布在透明敷料覆盖之前进行缝线处覆盖, 这样避免了敷料的黏性对线头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吸收患者皮肤处汗液的作用。但是笔者仍然在实验中发现, 如果纱布太薄则起不到隔离作用, 透明敷料仍会对线头有力的作用, 如果纱布太厚则会影响透明敷料的固定作用, 另外也会形成“空气层”, 会加重患者的感染, 经过实验得知2层纱布为宜。

通过表1数据分析发现, 改良后的深静脉置管换药法能够有效的减少感染出现的频率及感染程度, 相较于常规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表2数据则表明, 改良法确实能够减少脱落情况的发生, 有效延长置管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护理人员在对两组患者日常的护理和生命体征检测过程中也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更加优异, 由于埋置时间的增长, 患者病痛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心理焦虑情况也有明显的改善。另外, 所有感染患者经治疗或拔管后, 均在短期内恢复了正常, 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深静脉置管是临床血液透析中常见的一种技术, 感染则会引起深静脉置管脱落和患者并发症, 本次利用纱布隔离的方式来对常规方法进行改良, 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和脱落发生率, 另外也增加了导管埋置时间, 值得临床上广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毅敏, 李杰, 李辉文, 等.预防血液透析病人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 2009, 20 (5) :326-328.

[2]杨德珍.深静脉置管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要点〔J〕.医学信息, 2014, 27 (14) :123-124.

[3]赵媛, 姚文, 吴谷奋, 等.影响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20 (13) :89-90.

换药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行PICC置管后在门诊行每周1次PICC导管维护的病人5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7月—2012年12月行PICC置管后在门诊行每周1次PICC导管维护的病人50例为观察组,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置管静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换药方法

1.2.1. 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换药法: (1) 揭敷贴前观察局部穿刺部位情况, 有无红肿、渗液、出血、敷贴有无松动、导管有无脱出等情况。揭敷贴时顺着导管方向往上揭, 注意避免敷贴将导管拉出。 (2) 消毒:用安尔碘棉签2根先在穿刺点轻压, 再以穿刺点为中心, 以顺时针方向作环形消毒, 范围15cm以上。 (3) 冲管:用20mL针筒抽取每毫升含50U肝素的生理盐水溶液20mL作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 (4) 固定:采用普通固定法:将PICC导管摆放成S状弯曲, 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用透明敷贴固定。将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接贴于摆好位置的导管上抚平, 第1条胶布沿透明敷贴边缘将导管横向固定, 第2条胶布将导管交叉固定, 第3条、第4条胶布将延长管、输液接头横向固定在皮肤上。

1.2.1. 2 观察组

采用改进的换药方法: (1) 同常规换药法 (1) 。 (2) 消毒:采用摩擦式环形消毒法, 即用镊子夹取碘伏棉球先于穿刺点轻轻按压并停留2s左右, 再以穿刺点为中心以顺时针进行摩擦式由内而外环形消毒, 范围15cm以上。 (3) 冲管:同常规换药法 (3) 。 (4) 固定:应用透明敷贴作减张力固定, 将PICC导管摆放成S状弯曲, 先用透明敷贴的中心对准穿刺点覆盖其上, 再将穿刺点端导管、连接头依其体积、高度与贴膜轻轻捏紧, 使导管与贴膜黏合紧密, 然后两手以导管为中心向两边将贴膜轻轻抚平。取透明敷贴上的纸胶布沿敷贴边缘横向固定导管, 第2条纸胶布打二折后蝶形交叉固定, 最后将PICC导管外露头端用无菌纱布包裹后, 用数条纸胶布固定于合适位置。

1.2.2 评价方法

(1) 局部感染: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视为局部感染。 (2) 皮肤受压破损:导管局部、连接器下皮肤压痕明显并出现破损。此二项均为PICC置管8周后进行评价。

2 结果

例 (%)

3 讨论

对于长期留置PICC导管的病人, 防止穿刺局部感染, 避免皮肤受压破损的发生是做好PICC导管维护的重要保证。应用摩擦式环形消毒法可以通过摩擦力使消毒液能充分接触消毒区皮肤, 特别是毛孔区的潜在间隙, 同时可有效去除透明敷贴的黏胶与皮肤的油脂、衣服上的毛絮混合粘在透明敷贴四周的皮肤上[1], 起到消毒更充分的作用, 明显降低穿刺局部的感染率。另外, 在PICC导管外露头端用无菌纱布包裹, 可保持清洁, 减少粘着物附着, 降低感染几率, 下次换药还可节省时间。

普通固定法使贴膜和胶布将导管紧压在病人的皮肤上没有活动余地, 而运动时肌肉的牵拉作用又产生较大的压力将导管更紧地压在皮肤上, 加之PICC维护通常1周换1次敷贴, 长时间的压力作用于同一位置易导致压疮的发生[2];同时输液接头的材质较硬对局部皮肤产生一定的摩擦力;病人出汗后, 贴膜下皮肤处于潮湿状态, 更易发生皮肤受压破损, 这更增加了局部感染的危险。通过应用减张力方法行透明敷贴固定, 使肌肉在运动伸展时先将导管左右两侧的贴膜拉离导管, 使贴膜绷平后才会将导管压于皮肤上, 产生的压力小, 病人无紧绷感。同时此种固定法使导管和输液接头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 汗液能较快干燥, 避免了局部潮湿, 还可保证输液接头有轻微的活动度, 不会紧压在同一个地方, 能较好地减少皮肤受压破损的危险[3]。

4 小结

应用改进后的PICC换药方法效果良好, 可有效弥补常规换药方法的局限性, 明显减少了穿刺局部感染、皮肤受压破损等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了病人因此产生的费用, 使病人更安全、舒适地接受置管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丽.更换PICC透明贴的新方法[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6) :29.

[2]彭翠兰, 刘梅.临床压疮病人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医学, 2009, 15 (3) :121-122.

换药方法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4 月—2014 年7 月收治的100 例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 例。

对照组患者:该组患者共有50 例, 年龄最小患者为35 岁, 年龄最大患者为75 岁, 平均年龄为 (46.25±1.26) 岁, 病程为6~30 年, 平均病程为 (19.53±1.33) 年。手溃疡患者30 例, 足溃疡患者20 例。 空腹血糖值 (11.47 ±3.75) mmol/L, 餐后2 h血糖值 (19.57 ±5.47) mmol/L。

观察组患者:该组患者共有50 例, 年龄最小患者为34 岁, 年龄最大患者为76 岁, 平均年龄为 (46.46±1.54) 岁, 病程为5~31 年, 平均病程为 (19.52±1.63) 年。手溃疡患者31 例, 足溃疡患者19 例。空腹血糖值 (11.46±3.53) mmol/L, 餐后2 h血糖值 (19.49±5.43) mmol/L。

对照组和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年龄、患者的性别、患者的病程、患者的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山莨菪碱、庆大霉素、胰岛素、生理盐水浸湿外敷治疗, 采用无菌纱布覆盖, 每天更换1 次。 观察组治疗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金因肽及2%碘酊 (自贡鸿鹤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51021407) 进行治疗, 常规清洗创面后, 将金因肽喷洒于创面, 1 次/d, 每次200 IUrh GF, 再用棉签蘸取少量2%碘酊, 由中心向外涂抹开。 所有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均维持全身抗感染、降血糖等药物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对两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 实施对应的治疗方案, 观察并记录两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创面缩小范围。

1.3.2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肿胀、脓肿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创面愈合良好。 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肿胀、脓肿等临床症状缓解, 创面接近愈合。 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 甚至加重, 创面未愈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对两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 临床疗效采用 χ2检验, 创面缩小范围采用t检验, 以P<0.05 代表两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创面缩小范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该研究,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0%。 由此可知,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 (P<0.05) 。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

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在第4 天的创面缩小范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在第8天、第15 天、第20 天的创面缩小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皮肤和粘膜是人体防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也是感染的好发部位, 特别是在皮肤较薄的部位, 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及汗液又富含糖分, 较容易发生感染, 皮肤化脓性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具有一定的自愈性, 但是随着感染的进一步加剧, 可导致患者残疾, 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4,5]。

山莨菪碱、庆大霉素、胰岛素、生理盐水浸湿外敷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对缓解患者的肿胀、灼热等临床症状具有显著作用[6,7]。 庆大霉素是临床上为数不多的热稳定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能够有效治疗细菌感染;胰岛素是临床上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可有效调节代谢功能, 促进患者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山莨菪碱具有抗感染、镇静的作用[8,9]。 在治疗初期, 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创面愈合速度较快, 但是长期使用, 可在体内蓄积, 引起药物中毒;庆大霉素与胰岛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长期使用易引起较多不良反应, 增加患者的痛苦[10,11]。

金因肽的主要成分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是临床上常用的生物活性肽, 其能够有效促进皮肤及粘膜在修复过程中的DNA的合成, 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的的生成及上皮细胞的增殖, 促进上皮细胞能够及早完成修复, 从而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金因肽能够有效激活吞噬细胞的的吞噬功能, 增腔其预防感染的能力,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在创面修复的过程中, 金因肽可同时作用于新生毛细血管的纤维化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对创面修复期、 细胞增殖修复期及组织重建期具有显著作用;金因肽除具有上述作用外, 还具有促进肉芽及上皮组织的同步生长, 防止肉芽组织的过度生长, 降低瘢痕的发生率[12,13]。 碘酊是临床上常用的消毒防腐剂, 主要作用机制是使病灶组织坏死, 对细菌及病毒具有杀灭作用, 使其成为缺氧、缺血状态, 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 两种药物联用, 能够进一步增强其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通过该次研究, 在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 (92.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 (P<0.05)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在第8 天、第15 天、第20 天的创面缩小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 (P<0.05) 。

综上情况可知, 金因肽及2%碘酊治疗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 可有效提高伤口愈合率, 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换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 , 对照组患者采用山莨菪碱、庆大霉素、胰岛素、生理盐水浸湿外敷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金因肽及2%碘酊进行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创面缩小范围。结果 在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 (92.00%) 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 (P<0.05) ;观察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在第8天、第15天、第20天的创面缩小范围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患者 (P<0.05) 。结论 金因肽及2%碘酊治疗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 可有效提高伤口愈合率, 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换药方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年呼吸科2009年1月~2012年2月留置锁骨下及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发生皮肤过敏的住院患者38例。其中,男35例,女3例;年龄63~98岁;置管时间28~180 d,平均143 d;肺癌1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4例,肺部感染8例。根据发生过敏性皮炎的先后将其分为地塞米松组和美皮康组,每组各19例。排除对酒精及复合碘过敏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北京康宇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8 cm×12 cm自粘性薄膜敷料FL-III型(舒士);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170);瑞典墨尼克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Mepilex Border(美皮康有边型敷料);杭州杨驰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碘棉签(主要成分洗必泰碘,有效碘含量0.18%~0.22%;醋酸氯己定0.10%~0.15%)。

1.3 方法

1.3.1 地塞米松组

用复合碘棉签从穿刺点向外螺旋消毒两遍,直径>皮炎范围,待干,以干棉签将适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涂于患处并轻轻涂擦片刻(避开穿刺点直径1.5~2 cm),根据皮肤过敏的面积选择无菌纱布覆盖,以纸质胶布将纱布固定于健康皮肤上。每日以同样的方法更换纱布,并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同时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症状。嘱患者禁止用手抓挠局部过敏皮肤。

1.3.2 美皮康组

用复合碘棉签从穿刺点向外螺旋消毒两遍,直径>皮炎范围,待干,根据皮肤过敏的面积选择美皮康(有边型)的型号使边缘贴于健康皮肤上。每3天以同样的方法更换美皮康,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每日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症状。嘱患者禁止用手抓挠局部过敏皮肤。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评估治疗效果。治愈:局部皮肤无皮疹,有或无色素沉着,瘙痒消失;缓解:局部皮肤皮疹减少,瘙痒减轻;无效:局部皮肤皮疹及瘙痒无明显减轻。总有效=治愈+缓解。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地塞米松组治愈5例(26.3%),缓解14例(73.7%),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0%。起效最快为1 d,痊愈时间大于2周。美皮康组治愈17例(89.5%),缓解1例(5.3%),无效1例(5.3%),总有效率为94.7%。其中起效最快为4 h,平均7 d痊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美皮康组的治愈率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P<0.05)。见表1。

注:与地塞米松组比较,χ2=17.80,*P<0.05

3 讨论

敏感是老年人皮肤的三大特征(萎缩、敏感、增生)之一。加之老年患者大多体质差、身体虚弱、出汗多,更易发生局部皮肤过敏。皮肤过敏是指皮肤受到各种过敏原刺激后产生的一些红、肿、热、痛、瘙痒现象。从根本原因来看,是体内自由基氧化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被破坏免疫系统造成的。据张红等[3]统计,使用3M透明敷料的患者有19%发生皮肤过敏反应。凌红梅[4]报道应用国产3L贴膜也会引起局部皮肤过敏。皮肤的过敏范围在敷料粘贴过的皮肤表面,且粘贴时间越长,反应就越重[5]。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其成分有醋酸地塞米松、樟脑、薄荷脑等。其中地塞米松属于长效类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并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炎症以及各类炎症的不同阶段均有强大的对抗作用,因而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局部应用时,可经皮肤、黏膜等吸收,可用于治疗接触性皮炎、湿疹等[6]。另外,樟脑涂于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轻涂能刺激冷觉感受器而有清凉感,可止痒止痛,还有轻度的局部麻醉作用。薄荷脑是由薄荷的叶和茎中所提取的,有清凉止痒作用,外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及瘙痒性皮肤病,与樟脑合用,可增强止痒效果。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几种成分的共同作用,起到了抗炎、抗过敏、止痛、止痒和促进局部循环的作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为外用药物,避开穿刺点直径1.5~2 cm涂擦于局部皮肤,不会引起感染。实验中虽无无效病例,但1周治愈率较低、起效时间较长,且因此药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不宜长时间大面积应用。

美皮康(有边型敷料)是一种一体化的泡沫敷料,能有效吸收和保留渗液,维持潮湿的伤口环境。全新的背衬膜可提高伤口透气性,减少表面摩擦,促进伤口周围皮肤水分蒸发,利于敷料牢固黏附。Safetac层可以封闭伤口边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感染及浸渍风险,并可以确保在不损伤伤口或周围皮肤以及不给患者带来附加疼痛的基础上进行换药。其优点在于透气防水,将换药时的疼痛和损伤减至最低,可根据伤口的状况可连续使用数天,减少皮肤刺激和过敏。实验中,美皮康具有皮炎愈合时间短,更换时易揭除,不粘连伤口创面,更换间隔时间长,操作简单等特点。但实验中发现出汗较多时美皮康容易卷边,不易固定;且美皮康价格昂贵(仅规格7.5 cm×7.5 cm为52.8元),应严格掌握应用对象和应用时机,避免过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7]。另外,虽然尚无对美皮康过敏的报道,但实验中一例患者对美皮康无效甚至皮炎加重而选择了外涂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的方法,在患者出院时拔除了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

张元等[8]研究显示,对透明敷料覆盖局部皮肤发生的过敏性皮炎的治疗效果与过敏反应的轻重及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早晚有关。因此,护士在选择敷料时,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并告知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并告知患者一旦感觉皮肤瘙痒或皮肤发生改变时,及时告诉护士进行处理,避免过敏反应严重[9]。对于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建议改用PICC置管。穿刺部位常规消毒,以无菌纱布覆盖;再以纱布包裹,最后用弹力绷带包扎。这样既可以使皮肤避免直接接触胶布及弹力绷带等带有粘性的物品引起过敏反应,且固定牢固。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涂加纱布固定与美皮康两种换药方法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处周围皮肤过敏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38例中心静脉置管处局部皮肤过敏患者按发生的先后分为地塞米松组和美皮康组,每组各19例。地塞米松组采取常规复合碘局部消毒后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外涂加纱布固定;美皮康组在常规复合碘局部消毒后用美皮康固定。结果 地塞米松组治愈5例(26.3%),缓解14例(73.7%),总有效率为100.0%,无无效病例。美皮康组治愈17例(89.5%),缓解1例(5.3%),总有效率为94.7%,无效1例(5.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美皮康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对皮肤过敏的有效率高,但起效时间较长;美皮康的治愈率显著且简便易行,但有过敏现象发生,且价格昂贵,需掌握应用对象和应用时机。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皮肤过敏,美皮康,地塞米松

参考文献

[1]牛秋梅,陈长英,董蕾.护理干预联合皮炎平霜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22例疗效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6):1282-1282.

[2]冯明英,吴敏,徐永琼.氧疗联合美皮康治疗PICC置管处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3):33-34.

[3]张红,陈静,国仁秀,等.水胶体敷料用于PICC置管后透明膜过敏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134-1135.

[4]凌红梅.PICC置管术后“3L贴膜”引起局部皮肤过敏1例的护理干预[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81-82.

[5]时凤丽.胶布引起皮肤损伤的预防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1):680.

[6]姚明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5-165.

[7]王敬,高玉芳,陈伟芬,等.PICC置管后不同敷贴固定对接触性皮炎的影响及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88-90.

[8]张元,钟文逸,刘晓琴.地塞米松外涂用于PICC置管后对透明膜过敏患者的疗效观察[J].华西医学,2009,24(2)472-473.

外科感染切口换药护理体会 篇11

外科感染切口是指需要外科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或创伤或局部感染 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 /3——2/3,现针对常见的外科切口感染换药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0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外科切口感染病人.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70岁以上老人10例,以上患者均表现为术后局部切口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特征,即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 临床护理

一经诊断切口感染,应积极治疗。皮肤浅层的感染可挑开缝线引流,筋膜以下深层组织的感染则需要切开引流,如有脓种形成的,则根据具体情况切开引流或置管引流。[2]

⑴局部症状的观察 初起时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以后肿胀逐渐肿大或锥形隆起,结节的中心组织的坏死化脓,形成黄白色脓栓。

⑵换药方法 初起換药时可用碘伏消毒并湿敷痈肿处,数日后红肿即可消退,如症状不缓解持续数日后痈肿化脓破溃。此时换药需轻挤出脓液及黄白色脓头,若挤不通畅彻底,可在破溃处留置碘伏纱布或油沙,每日换药,持续引脓液,带痈肿消退,无痛感,表皮皮肤愈合。即为痊愈[1]

⑶注意事项 鼻及鼻唇沟范围,即危险三角区的痈肿在换药时切记不可挤压,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可用碘伏涂擦每日4次,或破溃脓液流出而恢复。

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的换药方法。脓肿形成后,应做切开引流排脓术将脓液残破的囊及内容物引出,创面清洁干净,留置碘伏纱条或油沙条,保持引流通畅视脓液多少决定换药时间,待皮肤愈合后。即为痊愈。

3切口感染的观擦及换药方法

感染较深,切口周围明显红肿时应拆除该处缝线,必要时用镊子撑开切口处皮肤及皮下组织敞开并引流脓液,对于感染伤口,应根据创面大小、深度、分泌物的颜色、性状清创出创面的组织的变化,肉芽的生长情况,并用不同的药液浸湿纱布,填塞创口内。充分引流,直至痊愈。

4其他感染伤口的处理情况

擦伤后的创面感染应仔细清洗创面,清除脓液及浅层的坏死组织 并覆以纱布.拔甲术后患者,如创面出现分泌物时,应将分泌物及时清除,同时观擦指趾末端血液循环情况,并嘱患者换药期间禁忌系紧鞋带并保持局部清洁干净。

参考文献

[1]刘振英 , 2005 ,9《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伤口换药时间的探讨 篇12

1 临床资料

病例1:一臀部肌肉严重感染的患者,在炎症的急性期经消毒切开清除脓性分泌物,然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伤口,并外敷雷夫奴尔油纱条,以达到引流消炎的目的。这样的伤口要每日更换1次药,当发现有新的肉芽组织形成时,就要减少对其伤害,改为隔日换药1次。另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体质区别对待处理伤口的换药时间。

病例2:一位皮擦伤患者,其伤口的深部肌肉未受到损伤,同时又未感染,只是伤口有渗液,只需要清创后消毒擦拭,就可达到消炎收敛的功效,待其伤口结痂后自行脱落痊愈。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使伤口的渗液得不到控制,反而给细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基,很快使伤口感染恶化,形成一个溃疡面,这样不仅使炎症得不到控制,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2 讨论

上一篇:方法指导类下一篇: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