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2024-08-27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共11篇)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1

公路是最基本的交通基础设施, 有着普及程度高、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公路的运输量不断扩大, 公路表现出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也也来越严重, 比如环境噪声污染、能源消耗严重、交通事故频发、安全阻塞等等, 这些负面因素导致公路运输成本逐渐的升高, 无论是给环境还是能源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不利于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变化必须寻求到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将其解决。

1 影响我国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1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因素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落后,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不完善, 公路运输就是其一, 不仅发展比较晚的, 而且起步也比较低, 少有高等级的公路。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 国家一方面意识到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我国开始大兴公路, 截止到目前为止,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总通车里程低、公路等级不高、管理水平低、超载、超速现象始终得不到治理。虽然高速公路项目越来越多,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张完善的高速公路网, 这也是我国公路运输存在的最大问题。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导致我国交通量迅速增加, 南方许多城市的公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运输量, 出现了严重的公路拥挤。此外,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落后还表现在其它配套设施上, 比如场站建设远远跟不上公路建设速度, 公路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场站设施功能比较单一, 信息更新不及时, 而且信息内容也比较匮乏, 不能满足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由于设施较为落后, 所以利用率也非常低, 设施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当然, 有些场站的建设还是比较先进的, 但是由于没有准确定位服务功能, 导致投资机制和运行制出现严重不畅通的情况。总的来说, 虽然我国公路运输在最近三十年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处于落后阶段, 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1]。

1.2 运输设备因素

首先,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从而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 随着汽车价格的走低, 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汽车, 导致全国汽车拥有量呈现飞速递增的态势, 虽然如此, 但是我国人口数量过多, 人均拥有量还是十分有限的。其次, 虽然我国汽车数量比较多, 但是在结构方面却极不合理, 旧车、老型车的数量占据很大一部分, 并且很多车辆都不是营运车辆, 大多为私家车辆, 营运车辆的寿命大都比较短, 但是运营时间却比较长。最后, 在我国少有的运输车辆中, 多功能的大型运输车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而功能相对单一、中小型运输车的数量较多。我国公路运输技术较为落后, 而且装备条件比较差, 机动车辆的技术性能相当于欧美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与此同时, 我国客货车司乘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 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对各项交通法规了解不足, 尾气噪声污染达不到环境保护的限制标准, 各类型车辆的构成比例极不合理, 在各项公路设施管理上还比较落后, 我国还不能生产一些大型的公路运输机械设备和高端精密机械设备, 这些设备仍然需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

1.3 公路运输管理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各项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初步完善, 公路运输秩序也逐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 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 货物运输也更加方便, 人们的法治意识也越来越强,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已经贯穿到公路运输市场中, 虽然如此, 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公路运输管理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 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由公路运输部门负责管理, 由此可见, 当前公路运输管理与当前的社会背景极不对称。虽然政府是公路运输的管理方, 但是政府却没有充分发挥公路运输管理职能, 正是如此, 导致公路运输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漏洞, 从目前来看,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公路运输机制。在这种情况下, 公路运输市场很容易被割裂开来, 不利于公路运输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个行业和国情来看, 整个公路运输建设发展和营运机制与管理模式满足不了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公路运输管理方面的管理目标依然没有明确, 相关的市场管理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管理手段等都跟不上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公路运输管理需求。

2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体制的构建

2.1 经济和政治层面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公路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们的出行、货物的流通等等都离不开公路,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大力扶持公路建设并取得了瞩目成绩,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小觑, 对我国公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投入金额大、回报周期长, 这就导致非国有资本很难参与到公路建设中, 同时, 公路项目并不是可以随意建设的, 在建设之前必须要向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材料, 经过层层复杂的审批之后才可以正式开展公路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 公路建设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 不仅需要浪费漫长的时间等待审批, 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到公路建设速度, 但是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导致公路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 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国家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具体来说,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对于一些投入资金较大的公路项目, 国家应当进行融资, 保证项目的前期投入, 通过国家力量保证重大公路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第二, 国家应当适度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公路项目建设上来, 但是国有资产的主导地位不能变。第三, 适当简化审批流程, 我国公路建设之所以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差如此悬殊,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审批材料多、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2], 所以, 国家应当对审批程序进行适当简化, 但是也应当注意, 审批程序的简化并不意味着审批部门就可以随意审批, 流程虽然可以简化, 但仍然不能存在漏洞, 无论公路项目大还是小, 都必须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 避免出现投资浪费、重复投资等情况, 只有做好这几点, 才能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公路运输市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成本管理和控制层面

在进行公路建设施工之前, 要做好有关建设的预算工作, 以确保完善的项目管理。做好工程项目预算的成本控制工作, 具体包括以下流程: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首先要明确自身施工项目的预期预算;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通过控制生产资料的消耗、人工成本的核算和成本计划的实施来具体地节约预算;在项目结束之后, 根据实际消耗的项目成本与预期消耗成本之间的差距得出额外消耗的预算, 并进行相关经验的总结, 并将其运用到之后的项目建设当中。与此同时, 还要通过有关的成本核算进行具体的工程花工和施工技术的统计, 从而为事后的工程总结提供可靠的成本报告与相关资料, 进而促进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与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

3 结语

公路运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必须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从经济、政治、法律层面予以支持,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做好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 只有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 公路运输市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宁.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体制研究[J].中国市场, 2015 (37) .

[2]闫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路经济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1) .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2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摘要:文章从后危机时代的背景出发,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提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背景探讨

“后危机时代”是指金融危机已相对缓和但危机的深远影响尚未彻底消除的特定阶段。一方面,金融海啸已基本平息,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已帮助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出衰退阴影,步入全面复苏,全球金融体系重回平稳轨道。另一方面,金融风险并未彻底清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体系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严峻

未来的一段时期,全球会出现一个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好,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改变,中国面临的发展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首先,流动性过剩。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根基是非常不巩固的,而且它们财政扩张空间非常小,英国、美国乃至于其他欧洲国家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债务大都上升了20%-30%,但是经济还要维持,怎么办?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收还要继续扩张。在这种

共识的引导下,全球货币流动性还将持续,这将使中国经济面临资产泡沫上升压力和汇率升值压力。

其次,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口号下,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轮胎案”、“特保案”等仅仅是开始,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还会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土耳其等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是持有敌意的。种种因素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经济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的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忧”和“外患”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风险:第一个风险来自资产价值的巨幅变动。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中国房地产价格再提升20%-30%,便会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20%-30%,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将出现“资产负债表”的问题。第二个风险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出现某些影响农副产品生产因素,在流动性非常充足的背景下,很可能会演变为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进而直接演变为通货膨胀。

从国际方面来看,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困难重重:一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迅速飙升有可能带来的供应链局部中断。尤其是在日本震后重建和世界局部战争频发的大环境下。二是区域性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想和估计。这么多经济布局在海外,一旦出现区域性冲突,那么政治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都会非常大。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反思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但是纵观我们的发展思路,高增长总体上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低成本竞争和市场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一)发展方式的反思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第一,中国的体制转轨使人口流动活络,劳动力的充分供给使工资水平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低成本得以持续,进而为经济增长贡献了“人口红利”。第二,高储蓄率和低利率政策使资本成本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个别年份甚至是负的实际利率,银行呆坏账的冲销和“债转股”还使得企业可以不必偿还本金。第三,只反映开发成本的能源和资源价格长期偏低,加之低污染成本,这些共同构成了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以低成本要素投入为支撑的粗放型增长必然引发过度投资,进而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往复和循环。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思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过程。因此,在一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物质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增加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

程度的迅速提高。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后危机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一是调整需求结构,大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政策取向上,将合理把握社会投资总量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水平;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现有的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二是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以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化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创造需求,主要源于二个方面:一

是城市化会创造出增加就业的生产性投资,增加公共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二是城市化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得多,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就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3

【关键词】 经济管理 政策措施 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自身的实际规律,所以单纯的采用西方的许多经济理论在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上就会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尽管许多人找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也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建设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来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经济建设规律的经济增长之路。

1.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中国这种高投入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是以高通货膨胀为代价的。尽管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但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和完善,经济建设面临着极为复杂的问题与矛盾,不能简单的像西方某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那样,把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都归结于货币供应,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对物价上涨都起到明显的剌激作用。因此,在我国防治通货膨胀不能仅仅依靠紧缩的货币政策,过度的提高利率,压制物价甚至适得其反,加剧流动性过剩,政府应当综合考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國民收入分配政策等,尤其是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与抵消。

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是一阶单整的,这就说明他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通货膨胀受到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因此,我国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必须充分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在经济持续过热增长、货币持续过热供应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采取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不能一味的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了通货膨胀的危机。

政府在现实的经济建设的实施中,要适时注意消费者价格整体数据的变化,从而分析物价的变化方式和实际的范围。因为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指数规定的设置和商品分类上的不同,所以使用这一指标看到的各国的实际的通货膨胀的真实水平也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整体物价指数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有一个准确科学的编制,在结合国情,让这样一个指标准确的反映中国物价水平的实际的情况。

本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有着延展性,它产生了便会有继续下去的发展趋势,这也就说明通货膨胀在一段时间之内是不会马上消失的,更何况经济的发展对于它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说这对于物价的作用将是长期的,这一切都在说明反通货膨胀相关的措施和策略的实施都是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心理要素的,是不可以一次性解决的。进而在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对于制定这样的政策方面都是有不同的,都有着不同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财政、货币、汇率等等方面的措施来处理,这样的处理的差异是因为每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不同,发展的情况也不同,但是一致的是在制定上不能片面和极端。还要注意各项政策的协调发展和使用,最好是准确分析政策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可以相互适应的发展利用,达到最好的效果。

2.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建议

在其他的变量被控制的状态下,经济的变化对于通货膨胀的作用会比货币明显。所以对于中国反通货膨胀的的策略和措施就必须要重视经济的结构和改变其增长的方式来入手,真正的做到扩大内需,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样不但可以一定程度减少了对外贸易的矛盾,还可以减少本国对于国家经济的依靠,从而减少风险,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把国内一些过剩的产能消化,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经济增长持续发展很有意义。

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拉动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这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断的向下游传递,最终引起与人民的、燃料、原材料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上的原油、铁矿砂、氧化铝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的背景下,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产业结构上,必须打破现在第二产业投资过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不足的局面,合理设置农、轻、重的发展比例,尤其是重视落后产业和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从而避免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问题,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实施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改革

经济形式的转变发展,自主的开创和结构的整体优化这些都是长期的努力才可以达到的。那么做好行政管理的革新就是十分必要的,要保证官员行为的长期影响,这样才使有利于经济的方式转变的。要在体制上保证政府代理人们管理的实际构架,形成权力为民所有,政府的权力是来自人们的,从而实现政府的官员是人们选出的,他们就要为人们负责到底的机制。

3.2消除垄断,更多地由市场决定自然资源、劳动力的价格

只要整体的行业存在垄断,对于那些垄断企业来说他们是没有什么积极性去改变经济方式的改变的,因为他们没有竞争的要求,不需要科研,不需要提高科技力量加强竞争力。所以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去除垄断,达成公平的竞争,从而激发企业的竞争意识,参与技术的革新和经济方式的转变。

3.3对外开放要从引进资本为主转变为引进智力资源为主

整体经济方式的转变,加强自主创新,这些其实最根本的都是靠科技人才的作用,这里不是说靠单个的出色的人才,而是要靠整体的人力资源的优势,那么人才的培养就是关键,这就需要大学体制的改变,根据实际的需要培养大学人才,提高实际的能力和学识地位,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的发展的,那么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国际优秀的人才,要放开眼界,引进外来的人才,不断的积聚人才的力量,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3.4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财税制度

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多方面的结合和努力的,其中税收和财政的激励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例如对于那些采用新技术,新研发的企业给予减税的政策,必然会推动其的发展,带动其的研发积极性,从而促进这方面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还要对于那些自己研发产品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鼓励,首先采用这样的产品,对其予以奖励和栽培。那些有着优势的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平台,对其资助和支持,从而带动科技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4

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容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 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要点是:以生态思维作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总体设计, 使经济活动像生态系统那样, 自我调节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做到综合、反复利用资源, 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源头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 保护自然环境, 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 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 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 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 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现代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从源头预防废弃物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

1.2 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 发展循环经济, 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 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 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污染严重。2006年, 我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 可以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废物排放, 实现生产方式由高耗能、高排放转向低耗能、低污染, 从而缓解我国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次, 发展循环经济, 是倡导绿色消费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要求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更多地体现环保理念, 在居家、交通、购物、工作等各个环节都要努力节约资源, 减少生活垃圾数量, 实现绿色消费。

第三, 发展循环经济, 是转变我国治污思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更多地遵循的是末端治理的原则。这种末端治理, 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治污的思路。这使我国环保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环境压力依然很大。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2006年, 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 比上年增加2.3%;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 比上年增加1.5%;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5.2亿吨, 比上年增加12.7%。发展循环经济, 意味着我国治污思路的根本转变。

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 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 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此同时, 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 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的持续支撑。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8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 可节水580亿立方米, 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 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 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 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只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 把经济发展和各种社会活动与居民消费都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之中, 我们就可以做到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无害化, 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 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 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 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3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 企业界尚未认识到末端治理的局限性,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二是法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一方面法规政策之间存在大量的冲突和不协调, 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存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 立法工作滞后。三是经济体制上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形势目前依然严峻, 行业垄断与封锁严重, 极大地限制了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 同时资源密集地区大量单株移植企业并没有发挥带动地方经济的作用, 区域产业共生体系难以发展壮大。四是技术相对落后, 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五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4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 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四是依靠技术进步,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五是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 涉及面广, 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以节水、节能为重点,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 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六是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 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以循环经济的要求, 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 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 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七是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指出,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素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5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关于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的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使用的现状带来的环境问题越发凸显,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不仅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更成为各国共同保卫全球生态安全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使得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全世界人口正在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能源问题而导致的政治矛盾、民族冲突、甚至流血事件还在不断发生。现有能源资源的枯竭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二百多年时间里,由于沉醉于这一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物质成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被忽视,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遭到严重破坏。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

1.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使得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迫在眉睫。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和适应这种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掀起了新的技术、经济、贸易竞争。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与竞争的重点,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众多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低碳经济这一发展阶段,大

2.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压力与环境污染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由于我国传统经济的粗放型发展特点,以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状,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粗放式的消费模式,都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加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国际社会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总人口占全球人的20%,但陆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淡水资源更是少,面对资源供给的不足,我们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其由粗放经营转型至集约经营,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更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较快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里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在很大上程度由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与措施,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发展好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更平稳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1.在减排成本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仅相当于框架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的一半。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中期,对能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有利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展开,进而有利于将国际资金向减排项目引进。

2.在减排空间方面,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处在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还较低,能源管理还不近完善,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因此,通过技术革新、改善管理等方式加快节能减排余地较大。

3.在技术合作潜力方面,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多项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另一方面,由于低碳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不断增加,而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已具有很多经验,技术也更加成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1.资源结构不合理。面对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面临着多个能源挑战。首先,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有很大依赖,并在短时间内难以减轻。其次,能源供给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难以减轻。这是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爬坡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至少还要持续20到30年。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第二产业的比重也高于其他国家,能源的需求量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在不断增长。

3.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提高我国的科技能力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的低碳绿色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资金问题也制约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因此中国的低碳经济进程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很大关系,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在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比例使得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纵观近几年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环境治理保护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这种投入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大。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首先要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关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和责任。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不能盲目跟风,须要有建设性的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计划。

2.摆脱对经济高增长的依赖症,逐渐适应和容忍在经济增速放缓,同时还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质量。增速放缓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为低碳经济的相关立法,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

4.加快推进低碳能源技术进步与创新,以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0-16.

[2]曹新.加快推进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N].中国经济时报,2009-03-02.

[3]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J].特别关注,2009(9).

[4]佟占军,陈冰凌.论出镜记者的言语功力[J].媒体时代,2011.

[5]张婷,蔡海生,张学.新兴低碳经济时间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综述[J].金融教育研究,2013.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6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 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 一是传统部门, 劳动生产率很低, 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 剩余劳动力比较多, 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 劳动生产率较高, 人数较少, 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 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 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 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 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 农村投资比重小, 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 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 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 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 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 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 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 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 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 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 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 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 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 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 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 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 高福利, 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 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 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 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 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 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 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 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 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 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 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 多年来,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 最多的隐患在农村, 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影响了社会稳定,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 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 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 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 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 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 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 外汇储备匮乏, 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 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 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实现低消费, 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 经济与社会生活, 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 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 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 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 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 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 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 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资本拥有量提高, 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 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 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 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 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 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 如住房, 汽车, 电器, 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 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 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 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 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 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 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 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 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 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 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 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 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 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 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 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 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 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 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 只有农村发展了, 农民富裕了, 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 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形成一盘活水。所以, 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 农业现代化, 农民市民化, 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 2005, (04) .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 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 (6) .

[5]杜小军, 苌花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J].商业研究, 2006, (1) .

[6]苏雪串.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 .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7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给我们的警示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为标志, 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业健康稳定, 为什么也会在这场冠名“金融”的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问题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 消费占的比重比较小。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 世界经济深度衰退, 使中国出口大幅下滑, 不少企业经营困难, 有的甚至停产倒闭, 失业人员大量增加, 农民工大批返乡, 经济增速陡然下滑。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使中国认识到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这种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 客观上为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 “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压力

全球兴起了一轮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浪潮。从当前看,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第一, 限制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目前主要依赖的能源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特别是煤在中国能源构成中占的比重最大, 而煤又是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 石油次之, 天然气最少, 中国“富煤少油缺气”。“减排”意味着限制我们的发展。第二, 限制中国产品出口。我们的发展方式是高消耗、高排放的, 我们生产的产品碳含量就高。发达国家会以此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征收所谓的“边境调节税”、“环境和气候税”等, 或者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施加其他制裁措施。另外, 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 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 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 别人不买, 我们就失去了市场。第三, 限制中国在世界各地购买石油、农产品、矿产及其他产品。发达国家可以以中国“碳排放”太多为借口, 限制中国购买石油等产品。2009年11月26日, 国务院公布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 让世界瞩目, 也意味着中国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三) 中国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投资率偏高, 国际贸易顺差偏大, 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不可持续。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量低水平产业粗放生产, 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 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不仅造成投资和消费不平衡, 而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一) 调整需求结构,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居民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 是中国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2007年, 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4%, 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 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 相差30个百分点。而投资率2003—2007年均达到42.4%, 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期。特别是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 产能严重过剩。提高居民消费率, 降低投资率,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二是扩大消费领域, 促进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扩大消费信贷,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征信体系, 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四是围绕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 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以铁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 促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五是把促进房市、车市、股市联动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消费, 不仅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根本目的。

(二)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使一、二、三产业结构相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是产业结构中的突出问题, 造成就业矛盾突出, 制约经济发展。在第三产业中严重落后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 围绕科技研发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风险投资市场、技术培训市场的技术进步服务体系, 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国技术市场尽管发展较快, 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 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差距很大。同时, 物流业发展落后, 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 造成物流成本较高。扶持、壮大物流业, 建立跨国、跨地域的现代物流体系, 建立一批物流中心, 发展一批物流企业, 已成为当务之急。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 会计、审计、法律、咨询、价格评估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比较完善。从业人员众多, 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政府的一些职能, 对规范市场秩序, 促进公平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优化要素结构, 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一些地区和企业能逆势而上, 奥秘就在于它们注重技术研发投入, 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 提高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靠消耗大量资源和付出环境代价来实现。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

(一)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制度保障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已经下降到43%。中国企业工资收入占企业运营成本不到1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其次, 缩小收入差距, 加大财政、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收入差距太大不利于消费。富人边际消费倾向 (最后一个货币收入单位用来消费的比例) 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主张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 即通过提高穷人的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最后,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减轻居民负担。在西欧、北欧这些高福利国家, 财政的钱45%以上是用在社会保障上的, 美国财政也有1/3的钱用在社会保障方面。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大概占到国家财政的12%左右, 甚至低于印度、孟加拉以及非洲很多比我们贫穷得多的国家。

(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利益导向

改革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的财税体制。现行的分税制, 出于对本地财政收入、就业的考虑, 地方政府会容忍甚至鼓励一些高污染的项目。比如, 中国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但要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难度和阻力非常大, 因为要触动地方利益, 影响地方政绩、税收和就业。应该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改革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的财税体制。研究完善资源税、开征环境税等。中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有偿使用。国家通过收取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体现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但是记税方式不合理。如煤炭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以煤炭产量和煤炭销售收入为基数征收的。由于煤炭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未与矿井动用的资源储量挂钩, 不利于激励企业珍惜和节约资源,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资源的浪费。另外, 征收的资源税和补偿费太低, 相对于资源的价格几乎微乎其微。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 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中国矿产资源总体上人均储量低, 相对贫乏, 但普遍存在矿产资源税费过低, 甚至无偿开采;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异常珍贵, 但在招商中常常出现低地价或实质上零地价;水资源短缺, 但缺乏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和价格形成机制。

(三)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性

首先,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在当前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制下, 由于决策者不对决策后果负责。造成政府追求政绩, 扩大投资。并且由于官员任期较短, 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 甚至不惜引入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 使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 而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等领域, 投入不足。其次, 尽快设计符合转变经济发展要求的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中国在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过程中引入了GDP指标, 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对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造成了只追求速度, 不注重质量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上项目, 盲目追求GDP, 是地方政府经济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在起作用。要克服“唯GDP论政绩”的做法。

命运不关乎机会, 而关乎对机会的把握和选择。20世纪以来, 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第一次, 社会制度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 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次, 经济体制转轨。30年前, 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带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第三次,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紧紧抓住机遇,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时代。

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长期艰巨的变革, 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经济,生态环境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正式召开。报告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 即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这一新提法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有力保障, 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而实行“绿色经济”战略则是当今社会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良好出路。

2014年3月的全国两会报告指出, 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仅为7.7%, 但是李克强总理仍表示为了减轻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目标将下调到7.5%。因为伴随经济的增长,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例如2013年在中国多个地区大面积集中爆发的雾霾天气。据统计去年雾霾天气波及25个省份, 100多个大中型城市, 尤以北京、浙江、江苏、河北、河南等地为主。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 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 创52年以来之最。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这是大自然对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警告, 我们要像应对贫困问题那样对环境污染宣战。”

1 河南发展“绿色经济”的紧迫性

中共中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而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 以及党中央确定的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 其发展状况却不堪其忧。总体上而言, 河南省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五位, 在中西部地区中位居第一位, 但是其经济发展仍未摆脱“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消耗迅速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流失, 这也成为制约河南经济进一步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河南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 但是人均占有资源量却极少, 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集中,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了区域性水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 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4。燃烧煤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颗粒等是造成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河南省以煤炭产业为主的经济链条, 更是加剧了空气污染的程度。河南的燃煤污染主要是由于大量的电厂、工业锅炉等。入冬后, 由于暖气需求量的上升加剧了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而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河南各地拥有私家车的数量不断上涨, 这不仅带来了严重的道路拥挤问题, 更是加剧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这些废气在经过一些化学作用后, 相继造成了酸雨、雾霾等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 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1.2 水污染问题严峻

随着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根据河南省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来看, 废水排放总量达到了40.37亿吨, 相比于2011年增加了2.47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是13.74亿吨。城镇化的步伐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2005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是13.91亿吨, 至2012年几乎翻番达到了26.62亿吨。水污染饮用水源质量普遍下降, 威胁人的身体健康。水是生命的源泉,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水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一旦污染就很难治理。况且在水治理技术并不发达的今天, 更要重视水资源的重要性。减少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提高生产工艺, 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

1.3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13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河南的森林覆盖率为20.16%,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资源锐减, 植被破坏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和物种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对现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一味追求单纯的GDP增长是一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方式, 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约束趋紧,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河南省必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摒弃“先污染, 后治理”的错误理念, 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 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中原”的伟大蓝图。

2“绿色经济”概述

2011年, 我国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那什么才是“绿色经济”呢?1989年,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可见绿色经济并非是在21世纪出现的新课题, 只是随着生产和社会发展, 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不断加深, 才将这一概念重新提上议程。从狭义上讲, 绿色经济通常以环保产业为主、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平衡型经济形式, 而广义的绿色经济则涵盖了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等内容。

3 发展“绿色经济”的措施

那河南如何抓住契机, 以“绿色经济”为支点, 撬动整个河南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呢?

首先,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实现绿色经济不能一蹴而就, 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因此, 政府应该重视对普通群众和企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倡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 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 鼓励全民使用绿色产品。企业要抛开重速度、轻效率的观念, 不要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讲座、报刊, 广播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介, 普及绿色经济的知识, 营造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社会大环境。

其次, 加快技术革新, 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支持技术创新并加快普及高效能设备和产品, 以低污染高效能的企业替换传统高污染低效能的产业, 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组织人员研发新能源新技术, 一方面, 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 完成资源循环利用, 减少污染排放清洁生产以实现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另一方面, 也要积极培育绿色产业, 进一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提升河南在全国经济中的贡献地位。

最后,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绿色扶持机制。政府要深化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让“绿色”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更好地发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 有利于形成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体制条件。例如政府对那些在生产过程中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对其生产的产品征收高税。而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努力发展绿色经济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以及经济补偿, 以鼓励绿色企业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加大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绿色循环产业, 从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南“两型社会”的建设。

总之,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绿色经济是河南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河南乃至全中国都要积极响应联合国倡导的“绿色新政”, 全面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整个中原的崛起和祖国的伟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战略性选择[J].经济视野, 2012 (01) .

[2]刘怀举.河南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创新科技, 2011 (04) .

[3]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经济界, 2010 (01) .

[4]胡江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J].中国市场, 2013 (48) .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 篇9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 (1) 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 (2) 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 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 (3)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 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 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 可以立即实行; (4) 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及其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 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但从总体来讲, 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 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 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 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 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 推行清洁生产, 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 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 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 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 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 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 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 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我国要真正走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经济。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如下:

第一、实行绿色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起点

推行循环经济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 尽量采用标准设计, 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 而不必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 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 在产品设计中, 要尽量使之不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 是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

第二、推广清洁生产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保障

推广清洁生产、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企业要积极主动防治工业污染,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逐步实现零排放, 从而达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第三、建立绿色工业园区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方式

绿色工业园区 (即生态工业园区) 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绿色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绿色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 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 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第四、实施绿色营销是推行循环经济的要求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 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 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五、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倡导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的推动力。在消费引导方面需要政府起表率作用, 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和消费, 影响其他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使用。

第六、建立绿色技术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支撑

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 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尽可能把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第七、建立绿色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条件

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调查证实, 工业污染排放在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只要强化管理, 不需要花费很多资源, 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建立的法规制度和办事规则及操作过程, 并且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能力。

第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然

在经济核算体系中, 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 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 开展绿色经济核算, 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 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 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总之,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 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 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以点带面, 群策群力,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及战略对策选择。

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意识;赵县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2 赵县低碳经济现状

2.1赵县低碳生产现状。

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初步构建起工业支撑格局。“十五”期间,赵县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利民淀粉集团、兴柏药业集团分别被确定为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企业家们希望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赵县企业的生产还未踏入低碳轨道。

2.2赵县低碳消费现状。

问卷调查过程中,居民对于低碳消费的了解度大多停留在“知道些,具体是什么说不清”;80%的居民外出工具都是自行车或电动车;在日常生活中淘米水的使用,80%的居民具有节水意识,10%的居民节水意识淡薄,10%的居民完全没有节水意识;我们也对居民去超市的购物作了调查,64%的居民上超市会自带购物袋,34%的居民上超市会当场买塑料袋,2%的居民上超市会当场买环保袋。夏天,居民降温方式是电风扇,有时候会开一整天;而很少居民会空调与电扇交替使用这种省电又环保又舒适的方式。通过整份的调查问卷来看,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3 赵县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彻底完整地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导致政府出台很多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后就是人们还处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低碳意识淡薄,无法走上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在赵县看到很多涂料厂、化肥厂,还有一家与国外合资的造纸厂,这些工厂长期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据反映,仅造纸厂对当地居民噪音污染就使当地居民多次投诉。显然,企业家并没有针对赵县工业依据低碳理念,作好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工厂的现状,破坏和威胁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4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4.1加大低碳经济宣传。

公益广告是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公益广告作为对社会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影响力和产生的社会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因此,公益廣告是最好的传播载体,可利用众多媒介进行低碳宣传,以最高效最快捷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使得赵县人民低碳意识得以提高。

宣传材料形式多种,概括成一句话,分发资料的时候对群众进行宣传,以这句话作为标语和宣传口号,从而让群众掌握低碳知识,进一步加强低碳意识。政府邀请低碳专家长期开展讲座之类的方式。可适当以奖励的方式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使居民接受知识。

定期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组织开展关于低碳的主题班会,镇、村两级增大宣传攻势,营造良好氛围。

政府官员及低碳方面专家下基层,视察企业运行,走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指导,体察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令群众能够真正了解低碳。

4.2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据我们访问政府了解到,政府正在加强对当地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数据、年度统计数据的核实,强化全县废水和废气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

政府的当务之急便是出台关于低碳的政策,令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成事实。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下达目标。

4.3狠抓队伍,强抓规范,严抓治理,硬抓督查。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由政府领导带头,规范履行低碳政策。全面检查企业和个人,对违规现象予以曝光,加强舆论监督。

4.4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结合产业、产品调整,加大科技投入,改末端治理为源头主动治理;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工业,对耗能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转、迁;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低碳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因而紧密联合政府与群众,使大家积极投身创建低碳生活中来,形成健康的低碳生活新理念和节约、环保消费新模式,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低碳生活贡献力量。政府与企业也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低碳思潮,汲取先进理念在保证低碳环保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494637.htm?fr=ala0_1_1低碳经济的概念

[2]http://www.lrn.cn/basicdata/socialplan/200811/t20081123_3

低碳经济与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见于英国2003年《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政策白皮书中。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涵是: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低程度的环境污染,来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此后,气候集团在其所发布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也界定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是一种明显优于其他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低碳经济展开研究。学者们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低碳经济的市场价值等方面都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因此,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能够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压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施与发展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欧盟、日美等发达国家在近十年非常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和计划并进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英国走在了前头,其他发达国家紧跟随后。英国早在2003年发布的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就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开始实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又正式发布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能源、商业和交通等部门还在当天分别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在英国的积极主导下,欧盟于2008年公布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目标方案,提出了五个立法建议,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为每个成员国制定排放交易机制未涉及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最高上限的措施,以此实现欧盟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的目标。在美国,近些年来也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的相关法案制定与实施,如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总体而言,美国政府在努力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境友好的长期能源安全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日本,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在2008年发布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改革政策草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其中心内容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等排放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要想在将来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其关键就是要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是发展低碳经济,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三、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瓶颈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人均GDP 52058.80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为7690.20美元),是全国第四大经济强省。与其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相对应,浙江对能源的需求非常之大。2009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5566.89万吨标准煤,人均消费量为3.30吨标准煤,远大于同年度全国人均消费量(全国人均消费量为2.15吨标准煤)。然而浙江又是典型的一次能源“穷”省,“无油、缺煤、少电”是其能源特征。浙江本省区域内几乎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只有少数煤炭资源,且品位低下,经过50余年的开采,浙江本省地域内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多年来,浙江省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占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的60%以上;其次是石油,而天然气与电力在全省能源消费初始结构中的比例很低,不到10%。浙江省的煤炭自给率已从1996年的2.7%,下降到2005年的0.5%,即使包括核电和一部分水电,浙江的能源自给率也不足1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38.39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全省净调入和进口能源14328.5万吨标准煤,全省一次能源自产率为7.96%(当量值)。

可见,浙江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外部依赖性非常突出。随着全球及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加剧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瓶颈制约。

(二)浙江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比较早的省份,浙江经济立足本省“民营经济”的特点,致力于优先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一条被誉为“浙江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浙江成为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据浙江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按产业结构划分,其比例分别为5.1%、51.9%、43%,第二产业份额超过了一半。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依次为18.5%、47.9%、33.6%。

但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浙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严峻的考验。由其经济模式内部先天性不足以及制度性瓶颈二带来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在浙江制造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这是由于浙江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呈现非常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其经济增长成本十分高昂,环境污染和治理成本不堪重负。在浙江制造业中,纺织业、皮革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值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总能耗逐年攀升。受此影响,近三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减缓。2007年以前,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从2008开始,浙江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由此可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

(三)浙江经济将受“低碳壁垒”的潜在威胁

浙江是我国的外贸大省。2009年,浙江省出口总额达到1877.3488亿美元,位于全国各省市的前列。浙江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商品主要出口到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市场。此三大出口市场占了浙江2009年出口总额的51.1%。其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纺织服装、汽车零件、塑料制品等。2009年此四大类商品的出口额高达999.7127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总额的53%。这四大类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是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而低附加值的产品。随着欧美日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将环境与贸易挂钩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此环境下,浙江对外贸易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例如,按美国《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政府经授权可以对来自碳减排不合格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是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即“低碳壁垒”。如果浙江未能尽快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浙江出口的高碳密集型产品必将遭遇发达国家的“低碳壁垒”。届时浙江的对外贸易无疑将会受到是严重打击,进而将会严重影响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浙江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走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而经济转型为低碳经济就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浙江具有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性布置是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尝试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战略性部署。

在国家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浙江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必要、有能力、也有责任尽快采取行动,把经济发展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来,率先创建低碳大省,给全国其他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累实践经验。

(二)浙江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

根据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来构建低碳经济的产业链条。这产业链条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的提供、低碳产品的制造、以及碳捕捉和固化等环节。其中,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金融产品在该产业链条中是上游环节,是低碳产业利润主要领域。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站在低碳产业链中上游领域的竞争者。就中期发展而言,浙江省应该凭借其经济和科研优势,成为国内在该领域的领跑者。也就是说,虽然浙江受其经济现状的限制,其低碳技术的研发还无法与国外发达地区相竞争。但在国内,浙江仍具有实现低碳技术替代的潜在优势。即目前浙江虽然还不具备完全自主研发低碳技术,但是浙江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替代成为我国低碳技术供给者。

摘要:低碳经济是缓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新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浙江省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剖析,在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浙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4]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11-1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84-87

[6]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7]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2008(2):29-30

上一篇:运动员营养下一篇:温湿度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