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者

2024-12-04

科学记者(精选3篇)

科学记者 篇1

一、坚持党性原则、唱响主旋律是记者职业责任的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新闻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断加强和改进记者工作, 记者的喉舌和桥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一些记者的思想观念、职业素质与党的要求、时代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 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筑牢党性原则, 唱响主旋律这个思想基础, 才能不断提高广大记者推动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为党和人民群众鼓与呼。

记者肩负着历史重任,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 也是人民愿望和要求的表达者。记者虽不是政治家, 但必须要求自己具备政治家的学识与水平, 要学会用政治家的眼光去观察新闻、学会用政治家的思维去写作新闻, 要牢牢把握手中的笔, 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三头六臂, 而是出于对这一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期望。新闻报道, 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 记者无论是承担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厚望, 还是令邪恶势力、不法之徒、行政不作为的政府部门恐惧, 都是作为记者的光荣和自豪。“家丑不可外扬”是一句老话, 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的一种心态, 许多地方政府以此心态来掩盖本地负面新闻, 许多行业也以此作为遮掩行业丑陋的潜规则, 而记者永远不能与其沆瀣一气, 因为这是一个承担着向公众报道真相之责任的职业, 它要还原事实真相, 要将掩埋在泥土下面的污垢暴露于众并以此为戒, 这就要求记者面对各种诱惑时要有定力、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新闻无小事, 作为一名记者, 必须对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敬畏和尊重, 必须坚定理想和信念, 这样笔下才能充满正义、充满良知, 真正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

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责任的关键所在

应当着力提高记者队伍素质, 培养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记者队伍, 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新闻媒体的工作应当说在各行业中独具特性, 这决定了记者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也就是说社会责任感决定了记者笔下的新闻是否真实和客观, 它是记者职业责任的关键。

“不患无策, 只怕无心。”记者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 但缺乏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 就不堪大用, 即使小用, 也会大祸于众。媒体在蝇头小利面前失去了“公”能、丧失了应有的责任, 这是媒体的耻辱。当记者伸手拿问题企业红包、接受不法之徒好处费、享受不作为的地方政府提供的特殊待遇之时, 记者的社会责任便丧失殆尽, 失去了舆论监督和鞭挞丑恶的本来职能, 这是记者的悲哀, 而这种行业的耻辱和个体的悲哀带给公众的只有虚假之词、伪善之意, 歌功颂德、百般掩盖必定是贻害四方。所以, 记者必须“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紧要关头、危急时刻, 当有些人后退的时候, 挺身而出的一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汶川大地震之时, 身陷震区、面对死亡、临危真实记录灾区情况的记者, 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以一张张撼人心魄的照片、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一句句催人泪下的话语, 感动国人、打动世界, 这是媒体的骄傲, 也是记者的荣誉。

三、诚信是记者职业责任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 各级新闻单位通过大规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 记者的作风建设有了很大改进, 但还有一些党性不强、作风不正的问题, 记者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 做一个对党、对人民讲诚信的记者。“诚者, 真诚、真实;信者, 诚实、不欺。诚信者, 诚实而守信也。”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把诚信作为发挥舆论监督职责乃至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取向, 这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保证。

我国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 一生以对党之诚、对民之信, 真实客观地写就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 这些作品不仅浓缩了伟大的时代、叙写了时代的激流, 其塑造出的许多新闻人物还都成为代代传唱的楷模和榜样, 穆青以其诚信的记者责任成为当代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

“志不强者智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从修身的角度看, 诚信犹如寒冬中一缕耀眼的阳光, 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诚信绽放着生命之美, 再困难的事情会因为它而多姿, 再枯燥的工作也会因为它而多彩。对媒体而言, 诚信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 诚信便是履行职责之保证。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教育记者坚持党性原则、唱响主旋律,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认真宣传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认真报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

科学记者 篇2

者孙妙凝

“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这个工程尽我的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表示,希望能够尽力完成《儒藏》全本的编纂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而努力。

6月27日,《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邬书林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杨庆存副主任、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刘汉俊总编辑、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司长等领导出席会议。北京大学朱善璐书记代表北大到会致辞。会议由《儒藏》总编纂安平秋教授主持。

据介绍,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京大学主持、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其后又将《儒藏》工程作为重大专项,持续给予经费支持。

《儒藏》工程分为《儒藏》“精华编”和《儒藏》“全本”两步进行。《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00余种,同时收录韩、日、越三国历史上以汉文撰写的重要儒学文献150余种,共计339册,约2.3亿字,计划于2017年完成。《儒藏》全本将进一步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国(包括韩、日、越)历史上比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经过海内外近500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儒藏》“精华编”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00册,6000余万字。

北京大学书记朱善璐在致辞中指出,《儒藏》工程是一项关乎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重大文化工程、学术工程。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爱国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北京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儒藏》工程联合了国内外几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数百位学者一起攻关,横向带动、促进了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宽广而深远的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儒藏》工程取得的成绩,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献给建国65周年的一份厚礼。5月4日,总书记来到北大人文学苑同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做出的积极贡献。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文史哲研究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帮助人们更好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不断前进的方向和信心。这是当代学术研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文史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人文社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殷切期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2003年,“《儒藏》编纂与研究” 作为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得立项,教育部先后投入1500万元,使该项目成为教育部迄今为止投入力度最大的学术文化工程。教育部为《儒藏》设立了24个重点项目、147个一般项目,有效调动了编写人员的积极性。今天“精华编”100册的出版问世,标志着工程成果已进入集中涌现的收获时期。《儒藏》工程立项十一年来,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的指导方针,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海

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儒藏》工程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承经典,突破创新。《儒藏》“精华编”荟萃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三类于一编,这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尚属首次。成果选本精善,校勘精当,标点准确,超越前人,是中国古籍整理编纂史上的一项创举。二是编研并举,培养人才,有《中国儒学史》等多项成果问世。三是联合攻关,协同合作。工程邀请海内外50多家高校和学术机构、近500位专家学者开展合作,成功实现了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研究,特别是韩、日、越三国百位学者的加盟,使《儒藏》工程成为我国人文学界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项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四是加强管理,积累经验。未来两到三年,既是“精华编”编纂与出版的冲刺阶段,同时也要为接下来“全本”的适时启动做好准备。教育部将继续对《儒藏》工程进行全力支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为工程提供便利条件,推动后续工作的稳步前进。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也作了重要讲话。他认为,《儒藏》的编纂和出版是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甚至于全国的一件非常重大、极其值得纪念的大事,其重要意义可以归结为三点:一,《儒藏》工程是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二,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藏》工程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基础。三,《儒藏》的编纂是未来儒学研究新发展的必要依据和起点,为我们今后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根据国家的需要,来发展适应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的儒学研究——也就是新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科学记者 篇3

2000年, 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 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 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卫星导航领域的权威专家杨元喜院士、刘经南院士、李祖洪研究员、谭述森研究员做客“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现场, 与媒体记者畅谈“中国的北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参加活动, 并与专家、记者互动交流。

一、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杨元喜院士:我们行人借助地图, 飞机利用无线电、航标导航, 舰船利用无线电、航标、天文进行导航, 汽车利用各种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导航。所以, 我们的日常系统离不开导航。汽车变成我们的代步工具, 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不仅需要卫星的导航, 可能还需要很多参照物。我们其他的载体, 比如我们的飞机、导弹、坦克、火车、空中运载武器、舰船等等都需要导航。

杨元喜院士:我们生活的地球, 地形是极其不规则的, 但我们看到的地图却是极其规则、美丽的。从不规则的地形到规则的地图, 最核心的一步要定位, 要做控制。

杨元喜院士:中国的北斗导航, 原理就是交汇, 两个卫星的位置, 测一个点测不下来, 三维测不出来, 我们就加上高程, 我们的导航原理就这么简单。我们的试验过程解决了国家当时的急需, 解决了有无问题, 也为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中国卫星导航争取了国际地位。

杨元喜院士:孙先生说, 中国的北斗是世界的北斗, 中国的北斗不仅为中国人作出贡献, 也为世界人作出贡献。群星璀璨的星空, 北斗仍然会闪出它的光芒。

二、认识北斗

谭述森研究员:中国北斗起步任务有三项, 一是进行卫星导航理论及工程试验;第二, 还要满足用户定位急需;第三, 要确立导航定位体制, 把握中国卫星导航的命运。

谭述森研究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满足了中国5000公里×5000公里区域连续、实时定位要求, 满足了20米定位精度, 满足了既定位又位置报告, 而且响应时间为1秒的要求, 这成为优于GPS的一大亮点, 世界上还没有超越我们这个响应时间为1秒的系统。

谭述森研究员语录:北斗区域服务能力将在2012年形成, 可以满足用户在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连续定位、测速和位置报告需要。2020年我们将要形成北斗全球服务能力, 将由35颗卫星组成, 具有卫星无线电定位、卫星无线电导航两种工作体制, 成为全球GNSS供应商, 满足中国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需要。

三、北斗改变生活

刘经南院士:北斗试验系统建成以后, 就很快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用户逐年增加。现在的北斗可以说试验系统已经在科学上、渔业中、救灾中以及国防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未来将在社会生活管理、农业、交通以及工程和科学技术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刘经南院士:在渔业上面, 利用北斗系统的定位来寻找将要到某个点的鱼群, 渔船和鱼群交汇就可以捕到大量的鱼。另外, 它还可以确保渔船在海上安全作业。

刘经南院士:北斗系统在汶川、舟曲的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北斗有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功能, 可以及时把位置报给救灾指挥部, 当灾害把通信设施完全破坏后, 唯一有用的就是北斗系统。

刘经南院士:基于北斗的试验系统还开发了森林防火系统。在水资源方面它可以实时监测和传递江河的水温水环境, 包括水污染的信息, 以及在海洋上监测海潮的信息。另外是大气环境监测, 很多高原地区基于北斗的气象监测站可将气象数据实时发送到气象中心, 进行统一计算, 气象预报是要用很广泛的区域资料才能得到预报的。

刘经南院士:作为北斗系统一个主要的运用目标就是国防上的应用, 基于北斗试验系统建立了北斗面向陆军的战场和训练指挥系统。包括战场精密武器时间同步协调指挥, 飞机、火箭的实时位置、轨道的确定, 对我们国家一些武器试验和改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北斗现在已经在用的试验系统的一些情况。

刘经南院士:在民航航路管理和导航、飞机着陆等方面北斗都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北斗将在智能交通、路况信息管理、道路堵塞治理、车辆监控和车辆自主导航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刘经南院士:北斗的实时精密定位将应用于土地和农田的整理和管理, 将装在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上以0.1m的定位精度实现对农田的精密耕作。另外, 在城市的管理、搜救、安全管理方面, 北斗也有很广泛的应用。

刘经南院士:当我们建成区域系统和全球系统以后, 北斗的威力将成倍增加, 可以和现在的GPS系统发挥的作用完全一样。北斗在全球系统布设完毕以后, 将和GPS、俄罗斯的GLONASS以及欧洲的GALILEO一起组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就是由四个星座组成的, 现在国际上把它叫做GNSS, 也就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这样我们的北斗将具备和GPS完全一样的功能。

刘经南院士: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领域, 上至航空航天, 下至工业、渔业、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已经无所不在了, 正如人们所说的, “GNSS的应用, 仅受人类想象力的制约”。

四、北斗之路——打造一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李祖洪研究员:导航卫星的工作模式:如果按轨道来看, 有圆的和椭圆的, 有按偏心率来设计的轨道。还有按高度设计的轨道, 比如说低轨, 我们通常说LEO, 中轨叫MEO, 高轨叫GEO, 这样的是按高度来设计的。还有按倾角设计的, 按轨道面跟赤道面交汇的那个角度来算, 倾角是零度的时候就是赤道轨道, 倾角是90度就是极轨道, 介于0-90度之间的叫倾斜轨道。

中国北斗导航轨道是个特殊的混合轨道, 跟刚才大家提到GPS、GLONASS和GALILEO是不同的。中国北斗导航是有源和无源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

李祖洪研究员:北斗系统的空间段特点, 是混合星座。混合星座最外面的是地球静止轨道的卫星, 倾斜轨道就是中间那个绿色的, 还有中轨道的, 我们叫MEO卫星, 这是混合星座的特点。

李祖洪研究员:四大全球导航系统, 美国GPS正经历现代化, 就是GPS-III, 预计2025年要完成, 到现在为止已经打了62颗星了, 在天上运行的有32颗。俄罗斯GLONASS正经历复兴计划, 预计2020年要把GLONASS-K做完, 俄罗斯由于它的特殊原因, 打了110多颗卫星, 而真正投入使用的, 组网能够成功的, 满足24颗卫星的, 到现在还没能全部完成。欧洲GALILEO正在部署验证系统, 预计2018年部署完成。中国的北斗, 2012年要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区域的导航服务, 2020年要完成全球的部署。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向世界将面临国外GPS、GLONASS和GALILEO的激烈竞争, 作为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 卫星系统空间段面临诸多挑战。

李祖洪研究员:第一个挑战, 部署进度的比拼。四大全球系统部署的时间进度是个重大考验, 捷足先登是成功的第一步。GPS在这方面遥遥领先, GLONASS正在恢复建设中, GALILEO因为欧盟资金的困境, 到现在进度有所拖延。北斗系统若要抢占市场, 在星座部署方面面临挑战。第二个挑战, 卫星性能的竞争。导航卫星设计和研制水平决定着系统的性能, 目前北斗卫星设计已经达到国外同类导航卫星水平, 在未来发展中要不断自主创新, 争取在国际导航卫星研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个挑战, 系统发展的博弈。面向未来, 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持续的发展建设, 以满足用户更高的使用要求;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产业推广, 以确保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李祖洪研究员语录: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进入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家庭。我们将以中国制造的产品来为促进世界和谐、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上一篇:高校目标管理实践下一篇: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