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结构功能学

2024-11-13

人体结构功能学(精选3篇)

人体结构功能学 篇1

人体结构学是为满足高职层次的学生需求, 由原来的组织学、胚胎学及系统解剖学融合而来, 但由于课程存在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等特点,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目前, 我国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护理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能紧密结合及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 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临床应用严重脱节, 学生反映学了用不上, 学的知识无法与临床对应。即使是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高层次本科护理教育, 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1]。史杰[2]指出, 长期以来, 我国护理专业的人体结构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均与临床医学专业相似, 未能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因此, 针对传统人体结构学教材存在的不足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改革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160名2013级全日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80名学生, 均为女生, 入学年龄19~21岁, 平均 (20.0±1.3) 岁。两组学生的入学年龄及入学成绩、文理科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研究方法

实验组使用与本地医院护理专家合作编写的《护用人体结构》教材, 利用具体护理操作引入要讲授的人体结构学内容, 并采用基于护理工作任务的人体结构学教学模式, 教师指导学生提前了解护理工作任务, 并结合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总结必须具备的人体结构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人体结构学的兴趣。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内容, 即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科为基础, 教师授课时强调重点内容。

1.3 效果评价

1.3.1 理论考试

两组理论考试均实行教考分离, 试卷由教研室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联合出题, 题目在各章节中分布均衡, 无偏题、怪题。总分为100分, 90~100分为优秀, 80~89分为良好, 70~79分为中, <70分为差。

1.3.2 问卷调查

期末考试后, 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对人体结构学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160份, 收回160份, 有效回收率100%。

1.3.3 技能操作考试

选取4项护理基础操作,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考试, 考核教师均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且参加过护理技能大赛, 评分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将考核成绩分为优秀 (90~100分) 、良好 (80~89分) 、及格 (60~79分) 、不及格 (<60分) 4个档次。

1.3.4 后续临床课教师评价

对后续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的临床课教师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4 数据统计

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当自由度为3时, 如果总卡方值>7.815, 说明比较对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反之差异不显著。7.815是自由度为3时的临界值, 即χ23, 0.05=7.815。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 (见表1)

如表1所示, 经过卡方检验,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 实验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 (χ2=8.678, P=0.034) 。

2.2 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组对人体结构学教学模式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占80%;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高自学能力的学生占87%;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占79%;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效果的学生占85%。

2.3 技能操作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2)

经卡方检验, 两组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10.007, P=0.019) 。

2.4 后续临床课教师评价结果

对后续临床课教师的调查结果:70%的任课教师反映实验组学习气氛好, 学生自学能力强;75%的教师反映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人体结构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医学基础课, 是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3门课程的融合, 其中解剖学内容所占比例最大。有研究表明, 护理专业课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有关, 其中抢救技术操作100%与解剖学有关[3]。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缺乏经验, 且缺乏像本科教育那样由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统一编写的教材, 存在教材层次不高, 内容基本是本、专科教材的缩略版等缺点, 很难适应高职护理专业教学需要。因此, 对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进行改革, 积极探索新的、适合高职护理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模式,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成熟的学科, 一直以来鲜有大的更新, 而高职护理专业教材明显滞后于现今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因此, 针对目前人体结构学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所需的问题, 我们联合当地护理一线专家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删除传统解剖学中理论性过强的部分, 打破传统教学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而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的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好评。目前, 人体结构学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为主, 学生只是死记硬背, 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虽然,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但单纯凭借一些图片和视频难以避免所学知识与临床脱节、操作练习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对此, 我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突破传统, 采取多种手段, 变被动为主动,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临床实际应用为主, 启发学生思维。

总之, 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 虽然我们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有很多不足, 如人体结构学如何更好地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的内容衔接, 既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 又可以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足够的知识基础等, 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云峰, 刘华平, 陈京立, 等.北京协和医学院15年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5) :195-198.

[2]史杰.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探讨[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9, 17 (3) :44-45.

[3]周建生, 陆浩.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5, 13 (3) :41-42.

人体结构功能学 篇2

解析:选C。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要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应该设计探究实验。其一是将药物放在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其二是将药物放在传出神经上。这样才能证明药物只作用于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而不是神经纤维上。

3.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搜集关键信息。止痛药的作用结果是:(1)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2)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痛觉要传到大脑皮层,就要经过突触,而使用的药物恰好可以与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相作用,抑制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兴奋不能继续传递,从而不会产生痛觉。

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选D。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通过视觉性语言中枢将视觉结果转化为语言,然后再通过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在试卷上,这一过程是两种神经中枢不断协调作用的结果。

5.(2011年陕西榆林高二检测)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中的方式是外排 B.若刺激A点,图中电表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析:选D。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要通过细胞的外排作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位变化的过程,因此刺激A点,图中电表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6.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该部位受到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此时Na________(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的结合。

(4)某人在工地上行走时不小心被铁钉刺入足底,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________。此人还未感觉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解析:(1)从图可以看出a线段表示未受刺激时的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 mV,+此时Na内流。

(2)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是单向的。

(3)如果某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4)感受器的功能为产生和传导兴奋,将兴奋先传至脊髓的低级中枢,产生缩腿反应的同时将兴奋通过传导束传至大脑皮层。

答案:(1)静息 0 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4)兴奋 脊髓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江苏徐州高二检测)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依次发生在()A.效应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感受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感受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解析:选B。在兴奋的产生过程中,机械刺激在感受器处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前膜转变成化学信号,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2.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解析:选C。反射活动在单个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递。因此,中枢突触数目越多,反射的时间越长。

3.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便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A.不同的神经纤维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解析:选B。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靠神经递质。从题意知,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阻断剂,使用之后,痛觉消失,但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说明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痛觉消失的原因是药物作用于突触,兴奋未传到痛觉中枢。

4.(2010年高考江苏卷)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反射弧,传入神经纤维只有一条,起源于伸肌,传出神经纤维共有两条,一条支配伸肌,一条支配屈肌,所以A项正确;b处位于脊髓中的灰质区域,灰质除可作为低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外,还担负着与大脑皮层联系的责任,B项正确;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a处先后经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过程,因此C项正确;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Ⅱ处,冲动不会传递到神经中枢,因此不能称为反射,D项错误。

5.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 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解析:选D。此图是完整的反射弧,a处为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连在肌肉上,和肌肉一起构成效应器,a点受刺激而产生的兴奋可双向传导,向肌肉方向传导后即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故①正确。给予相同的刺激,无论刺激点离肌肉更近或更远,都引起肌肉相同的收缩效果,故②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就产生兴奋,兴奋的幅度通常是恒定的;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不能产生兴奋,与刺激强弱无关,故③正确。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Na流入细胞内,故④错。a处的兴奋向中枢方向传导时,由于突触后膜向中间神经元的前膜方向没有化学递质的释放,不能传导,故⑤正确。

6.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导的作用是()A.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B.使兴奋的传导中断 C.使兴奋的传导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能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使兴奋的传导中断。

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解析:选A。在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兴奋由A向右传导到胞体,甲电流表上只发生一次偏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不能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所以乙电流表不发生偏转。

8.(2010年高考浙江卷)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选D。由题意知,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可知兴奋由乙传向甲,故可推测:①图未发生兴奋,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同,均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②图甲处膜外电位高于乙处膜外电位,乙处可能处于动作电位发生过程,即去极化。③图乙处已恢复至静息状态,甲处未兴奋,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同,均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④图乙处膜外电位高于甲处膜电位,甲处可能处于动作电位发生过程,即去极化,乙处为静息电位,即极化。⑤图兴奋已传过甲,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等,甲乙两处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处于极化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9.(2011年河南平顶山高二检测)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仅出现兴奋现象 D.人体内有多种神经递质

解析:选AD。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细胞在向外分泌物质时,需消耗能量。突触小体是轴突分支末端膨大的球状结构,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是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之间完成转变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使后膜出现兴奋或抑制现象,人体内的神经递质有多种,如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等。

10.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选ABC。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内的K

+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会增大;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而是通过外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突触完成的。

三、非选择题

11.(思维拓展题)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变化。

解析:(1)图2表示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结构,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两者之间为突触间隙。(2)神经纤维在A中的细小分支是感受器,其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刺激A后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叫反射。(3)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传导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4)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用箭头在图下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2)突触结构是由图中的________组成的(填序号)。

(3)图中③内含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它们通过④的方式为________,该物质将与⑤上的________结合,将引起⑤部位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

(4)①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常见的①是________。

(5)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若此图结构数量越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相对________,与图中③形成有关的主要细胞器有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突触小泡分泌神经递质通过外排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常见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越多,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再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就越多,冲动的传导便相对较慢,与神经递质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答案:(1)←(2)④①⑤

(3)神经递质 外排 受体 由膜外正电位变为膜外负电位(4)兴奋或抑制 乙酰胆碱(5)较慢 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13.(2009年高考重庆卷)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能、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解析:(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是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能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说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由传出神经经突触d传到骨骼肌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若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若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若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电位,而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

答案:(1)不属于(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人体结构功能学 篇3

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设置教学内容, 适应医学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 护理专业的人体结构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均与临床医学专业相似[1], 未能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为此,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设置教学内容, 满足后期课程和临床应用需要是人体结构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 以够用、适用和好用为原则, 按照专科层次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组织教学内容并建构知识结构框架, 避免出现理论偏难、偏深、面面俱到的现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为以任务引领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选取应紧紧围绕本课程与其他医学基础课有联系的内容、与后期临床课密切相关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同时不断将新的学科进展融入授课内容和教材中, 及时删除陈旧和重复的内容, 增加学生自学内容,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对护理专业后期课程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 对护理专业人体结构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内容整合为人体结构学, 既压缩了教学时数, 又删减了护理专业不需要的解剖学内容 (如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部分章节的内容) 。同时, 根据专业需求, 增加了护理应用解剖内容, 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 使人体结构学的教学内容更加满足专业需求。如为了使本课程充分体现护理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8-JKGHGH-502)

专业特点, 在讲解运动系统之后, 总结了肌肉注射和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解剖学知识;讲解消化系统之后, 归纳胃肠道插管、肛管插管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解剖学知识;讲解呼吸系统之后, 综合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胸腔穿刺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解剖学知识;讲解脉管系统之后, 总结心包穿刺、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解剖学知识;讲解神经系统之后, 分析压迫性神经损伤和注射性神经损伤产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等。从而使人体结构学知识与护理临床应用充分结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传统的人体结构学教学偏重专业知识的讲授, 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的方式,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2], 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他们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此, 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式、讨论式、以讲授系统器官为中心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把讲授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转移到讲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上来。部分章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 (PBL) 及以病例为中心 (CBL) 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同时, 对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 课后留1~2道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关的思考题, 并列出一些临床书籍, 让他们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搜集、整理资料, 使他们将人体结构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 以拓宽知识面。这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提高了素质。通过这种措施, 打破了学科界限, 使学生将各学科知识综合、交叉运用, 培养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自学、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具有特色的实验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教材建设是“百年树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本好的教材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也是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课程内容的改革, 而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教材的更新[3]。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教材改革应与时俱进。而且医学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特征对人体结构学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中的广泛运用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更给教材建设的内容、方法、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客观分析、评估人体结构学教材和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 以展望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和促进人体结构学教学观念转变、适应全面素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切实提高人体结构学教学质量为教材建设指导思想, 不断对人体结构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和更新, 在教材编写中, 大胆删减与培养目标不相符的内容。如删除颅骨的繁琐骨点名称, 脑干内神经核的名称与位置, 以及脑与脊髓的一些结构名称、位置等内容。补充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如将护理临床应用解剖学要点、压迫性神经损伤及注射性神经损伤产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等内容纳入新教材。同时, 还重视立体化教材建设, 加强课程主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等配套教材建设, 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近年来, 我校参与编写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31部, 分别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其中主编8部、副主编12部、参编11部, 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主编的教学参考书《人体结构学速记法》2006年被教育厅评选为河南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 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人体结构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有很强的直观性。传统的语言描述, 辅助绘图、挂图等静止的形态学展示方式, 不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学习人体的动态发展过程, 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形态与机能、局部与整体、人体结构学与临床之间的辩证关系。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原本难以理解的形态变化变得直观、易懂, 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使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超级链接”。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照片、网络下载、软件制作等各种形式制成图文并茂且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对一些不易理解的血液循环途径、神经传导通路、胚胎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护理应用解剖操作技术等内容利用3D-Max等技术制成动画,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此, 本着改革创新的思路, 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室, 积极鼓励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目前, 我校教师已自行研究、设计、制作了多套多媒体课件, 如人体结构学、正常人体结构等多门课程的课件。

(2) 依托校园网络平台, 建立人体结构学教学网站, 整理、开放教学资源。把人体结构学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教案、课件、实习指导、自测试题、参考文献、教学录像、网络课件、网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图片库等资源在网上开放, 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其中课件和教案供学生课内、课外学习, 试题库便于学生自查和自考。同时建立人体结构学论坛, 让学生与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5 开展课外活动, 活跃学习气氛

为了活跃学习气氛,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知识趣味抢答比赛,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利用教研室的宣传板报传递科普和专业研究信息,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有关科室参观学习, 使他们体会人体结构学知识对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研室组织课外科研兴趣小组, 指导其参加科研活动, 让他们经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包括文献检索、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开题报告、实验结果记录的整理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开阔了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有利于其养成科学、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

6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6.1 建设完善的实验场所,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在新校区建成后, 学校为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配备了7 500m2的教学场地, 配备了大量的教学标本和模型, 完全可以满足各专业解剖学教学的需要。学校还投入30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较高水平的人体形态学科技馆。该馆包括8个展区和1个多媒体演播厅, 有人体正常与病理及一些稀有的标本、模型, 如艾滋病断层解剖标本、整体塑化标本、全身血管铸型标本以及各种畸形标本等, 共1 500余件。展区内配备了触摸电脑, 集宏观与微观于一身, 融正常与病理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新型人体形态科技馆, 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创新了教学理念, 为医学生提供了学习人体结构学的平台, 也为非医学生提供了探索人体自身结构奥秘的机会, 得到我校各级领导和兄弟院校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馆已被评定为南阳市科普教育基地。

2007年, 学校又投资建立了大体数码互动系统和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 通过每个实验台上的数码装置, 带教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学生也可以获得即时的辅导, 从而加强了师生间交流, 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数码互动”。

6.2 强化实践教学, 改革教学手段

人体结构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动手能力。通过观察大量标本、人体结构学图库展示及典型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人体结构学实验教学活动。强调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 加深学生对人体结构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 注重大体联系镜下、形态联系机能、基础联系临床、局部联系整体、尸体联系活体等, 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解剖标本、模型和活体观察等结合起来。如先从尸体上找到体表标志, 然后采取活体自我或相互触摸的方法, 并让学生试着叙述体表标志的临床应用,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临床上常用的一些与人体结构学关系密切的操作技能, 设计、制作出一批护理应用解剖标本, 让学生在尸体上进行模拟操作, 如胸腔穿刺标本、腰椎穿刺标本、环甲膜穿刺标本、前囟穿刺标本、锁骨下静脉穿刺标本、颈内静脉穿刺标本和肌肉注射标本等,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 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展开实验的机会,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史杰.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探讨[J].四川省解剖学杂志, 2009, 17 (3) :44~45.

[2]姚柏春, 王配军, 王汉琴.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4) :753~754.

[3]姚前尹, 董炘.针对护理特色进行解剖学教材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9, 20 (3) :125~126.

上一篇:高原与平原下一篇:大陆地区传统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