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渗透法

2024-09-18

文化渗透法(共12篇)

文化渗透法 篇1

英语除了是小学阶段学习当中的一个重要考察科目之外, 更多地是一个文化符号和形式, 教师们一定要挖掘生活因素, 将文化意识渗透于小学生们的学习意识当中。

一、开展文化比较, 渗透文化意识

想要让学生有意识、有效果地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 教师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学生头脑当中建立起英语学习的文化意识。也就是说, 首先要让学生们注意和认识到, 文化因素在英语当中是真实普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当中, 将英语与中文进行比较是一个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确定了将要教授的文化内容之后, 可以在相应的中文表达当中找到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异点之所在, 并共同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们得以清晰地看到英语所独有的文化迹象。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单元时, 学生们接触了beside, between, in front of等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表达。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 我将其同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比较。中文中说“在她面前有三只熊”, 英语表达则为“There are three bears in front of her.”, 介词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 学生们明确地看到, 原来, 英语与中文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不同之处, 这也引起了学生们关注热情。也正是在比较的过程当中, 该不同之处会给学生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也更加便于学生对相应的文化内容进行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 这样的不同之处也让学生们的学习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本身之上, 更将西方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带到了学生眼前。

二、加强词汇学习, 渗透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汇、句型、语法等, 而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当中, 词汇教学往往能够成为文化意识渗透的一个最为有力的切入点。以词汇学习带动文化意识的好处在于, 词汇与其他知识内容相比, 短小精悍, 易于操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随处插入对某个带有典型文化色彩的词汇的教授, 既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实间, 又能够在文化教学当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 巧妙选择代表性词汇, 并以之为入口, 挖掘蕴含在英语当中的文化因素, 便成为了教师们设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

例如, 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单元中, 出现了很多关于食物的词汇。其中, 我重点围绕pie, hot dog等词汇进行了介绍, 因为这些是西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通过这些词汇, 我还向学生们进行了西方人生活模式的介绍, 同时结合中国较为常见的dumplings, noodles等食物词汇进行了拓展讲解。

通过在课堂教学当中巧妙加入词汇教学, 并重点强调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第一, 这样的方式极大激发起了学生们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热情。在很多学生看来, 词汇是英语知识内容当中十分不起眼的部分。然而, 正是在一个个不起眼的词汇当中, 蕴含如此巨大的文化内涵。英语在学生们的眼中一下子变得神奇与厚重了。第二, 以词汇为抓手, 学生们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效率也显著提升了。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所选取出的代表性词汇, 学生自然会实现快速记忆。在这之后, 很多学生还会模仿教师的样子, 有意识地在其他词汇当中寻找文化的影子, 词汇学习的路被有效拓宽了。

三、借力歌曲练习, 渗透文化意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除了要以教学内容为重点, 还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特别的活动设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不适合对其采用过于死板和僵硬的教学手段, 否则容易拉开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 造成小学生们学习热情的降低。因此,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都会适时地运用小游戏等活动形式, 以达到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目的。实际上, 除了小游戏之外, 歌曲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形式。同时, 歌曲当中还能够反映出很多西方的文化现象。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At Christmas”单元之后, 教材中提供了一首名为“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的歌曲。这首歌的曲调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 因此, 我利用很小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 带领学生们学习演唱了这首歌曲。与此同时, 我向大家介绍了这首歌的文化背景, 即在圣诞节当中, 这首歌会在何时被演唱, 大家在唱歌时候都会进行哪些活动来庆祝节日等。在歌声当中, 圣诞节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与鲜活了, 英语当中的文化内容也生动了很多。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材当中, 出现了不少简单而又动听的英文歌曲, 为教师借歌曲练习来渗透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基础资源。很多教师都没有对于教材中的英文歌曲引起足够重视, 总是认为歌曲环节可有可无, 而忽略了对之的应用。其实, 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 很多英文歌曲当中都自然而然地散发着西方文化的气息。当然, 教师也可以从课外寻找合适的歌曲进行教学。

四、融入现实生活, 渗透文化意识

在很多时候, “文化”这个词总会给人高端的感觉, 在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也不例外, 似乎如此高深的知识是不适合小学生来学习的。其实并不尽然。文化存在于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生活中的文化剥离出来, 展示到学生眼前, 注重点滴渗透与引导, 让他们看到文化的存在, 从而靠近文化, 接纳文化, 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3“How many”单元时, 学生们学习了一些数字的表达方法。数字当中也是蕴含着西方文化的。尤其当大家学到“thirteen”这个数字时, 我将其同大家在生活当中常会提到的幸运数字联系到了一起。平时, 我们总会将6 和8 视为幸运数字, 避免使用4, 而在加拿大, 人们的幸运数字是7, 在英美, “thirteen”则是最被大家所厌恶的数字。随后, 我向学生讲述了这个文化现象背后的故事。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学生们发现, 在实际生活当中, 处处都有文化的身影。这样一来, 学生们内心当中与英语文化因素的距离顿时拉近了不少, 英语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也扩大了很多。既然英语文化在实际生活当中随处可见, 学生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联想到文化知识。因此, 只要教师们勤于在学生生活中加强文化意识渗透, 对于推动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

五、举办主题活动, 渗透文化意识

在西方的课堂教学当中, 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当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让学生们仿佛在过节一样。其实, 这并不是时间的浪费, 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多次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Chinese New Year”中, 课后内容里介绍了西方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Christmas。学习过后, 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们举办了一次圣诞主题活动。活动当中, 不仅加入了圣诞树、帽子、袜子等道具, 还播放了圣诞音乐, 学生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气氛十分热烈。活动结束后, 学生们很自然地写出了“People decorate the Christmas trees before it comes.”“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West.”等句子进行描述。

在主题活动当中, 每个学生都被活动气氛所吸引, 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正是这种参与热情, 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十分专注, 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活动当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内容, 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另外, 很多活动的主题本身就是根据西方文化而确立的, 因此, 学生们在参与主题活动时, 本身就是对英语文化的感知。

英语在其存在的同时, 便与生俱来地带有文化的痕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其交流工具的这一属性便被决定了, 它的变化是随着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而展开的。英语当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 记录了历史的痕迹与西方的理念。因此, 如果能够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将隐藏在英语背后的文化因素向学生们进行渗透, 那么, 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当中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 而是整个平面的语言体系。与此同时, 学生们对于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容往往具有很大的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当中适当加入文化内容, 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是很有好处的。总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 既是全面学习英语的必然要求, 也是当前英语教学方式创新的整体趋势, 应当引起每个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文化渗透法 篇2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导入及渗透

作者/陈瑞蓉

摘 要:不同国家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而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差异成了在跨国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并且在以后能进行适当的文化交流,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不断导入和渗透各国文化。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及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与渗透的意义分析

现代社会强调“地球村”的发展理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成为当代社会达到和谐外交的重要途径。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诚然,听、说在交流中占主体地位,但文化交流必须以深入了解其文化为前提,学习理解渗透于外语中的文化,达到顺利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交际的一大难题,因此,在现代社会的教学中,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意识到教学中文化导入与渗透的必要,将其融入英语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化渗透的理解,深入了解外国文化,为以后的跨文化交流打好坚实的基础,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中的错误。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黄金时间,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高考的压力,不少学校的英语教学依旧以迎合高考为前提,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现代的高中英语教学,把教学重点也放在了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上,如学生的单词量、语法运用、阅读能力等,考试中也看重的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成绩。课本中文化的导入与渗透,只是教师拿来教学单词及语法的课文,教学中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不对文化差异做出解释。常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虽然提高了学生正常的英语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但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导致了他们对跨国文化的了解存在欠缺,对今后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缺乏文化教学意识以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教学方法千篇 一律,对课本有强烈的依赖性。课上仅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没有新意,教学方式单一,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www.fwsir.Com)对课本中文化的渗透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文化教学极度缺乏。

三、加强文化导入与渗透的措施

面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找到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多种英语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好各种英语资源,将文化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底蕴及生活习惯,并从中学习当地的语法习惯。《刮痧》是一部讲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电影中讲述了中国与外国对刮痧的不同看法,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英语教材。因此,在课上利用电影教学也是提高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除了观看电影之外,教师也可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情景剧表演,通过自身表演的方式,深入了解跨国文化。

(二)以教材为基础,扩大文化教学范围

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率非常高,对教材的依赖性也非常明显。但对于文化教学,教师应当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文化内容。虽然近几年在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开始看重文化内容的丰富,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应针对教材,扩展文化知识面,把课本内容延伸到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对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丰富的介绍。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为学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三)强调课外学习,注重平时积累

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课堂上、教材中的文化学习,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课外学习及文化积累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求并积累文化知识。作为教师,可以在业余生活当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俗语及典故,也可每天教给学生一句名言。在日常生活中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他们的文化积累提供资源与帮助。

英语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占主体地位,而高中英语的文化教学更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是素质化英语教育的必要环节。除了课程的改革以外,作为学生英语学习引导者的高中英语教师,更应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知识水平与其他专业相关知识水平,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以不同方式的教学展示地域文化差异,用自身力量帮助学生得到较深入的文化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区艳媚。浅析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2)。

文化渗透法 篇3

该书在点破美国对其他国家文化入侵的实质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电影产业、美国流行音乐产业、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美国动漫产业与美国出版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功。美国的电影产业有两大成功的秘诀,一个是外部的通过多策略贸易战争占领电影市场份额,一个是内部的机械化配方式生产。美国电影自一九八七年起就占据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的多一半份额,这种状况直到今天还没有改变。美国电影不仅攫取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利润,更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意识层面对各国进行着“软”控制。世界各国多年以来一直以“文化主权”的名义来反抗美国的文化/经济入侵。在一九九三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新概念来反对美国所倡导的将自由贸易范围扩大到文化领域;加拿大则直接颁布法令限制电影发行领域的外国投资;韩国也采取增加国产电影放映时间比例的办法限制美国电影侵入。然而,在这场电影战中,美国无疑是胜利者。贸易配额、关税壁垒与政府补贴对美国电影入侵所起的作用甚微,通过政治压力、海外合资合作等政治经济手段,美国化解了大部分的各国文化抗力。美国电影生产的“规模效益”,除了来源于占有世界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外,还源于好莱坞的机械化配方式生产。美国电影制作的思路极为简单,研究观众趣味与需求,在电影中加入各种观众喜爱的戏剧成分,宛如中草药配方一样,拼盘出一部浪漫的骗局电影,或者干脆直接模仿、拷贝票房收入高的经典电影,只要票房有保证,这种模仿、拷贝就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当然,在这种配方化生产中,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必须渗透在其中的。

本书还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一个特例:迪斯尼动画片——这一貌似充满幻想、纯真与欢乐的片种,在文化输出中所承载的意义却并不单纯。迪斯尼动画片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积极配合国家官方意识形态,进行文化宣传,因而迪斯尼影片在生产上获得了国家的极大经济支持。充满童趣的迪斯尼影片《可敬的朋友》和《三骑士》的生产制作,并不是为了幻想、纯真与欢乐,而是作为外交牌,为促进南美各国和美国的亲和而制作。动画片的纯真在美国也会和暴力联系在一起。倡导自由的美国,在文化侵略遇阻的时候,常会不择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时候,他似乎忘记了自由与民主。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就是美国对《如何解读唐老鸭》的禁毁。面对美国的文化对智利的入侵,阿连德政府不愿做美国文化的牺牲品,希望能创造自己的文化产品。智利人马特拉(与多夫曼合作)应这一现实需要,写了《如何解读唐老鸭》这本著作,对美国文化侵略进行了揭露与反击。美国政府支持皮诺切特在智利发动政变,阿连德政府倒台后,皮诺切特送给美国人的一个重要礼物,就是禁毁这本有可能阻碍美国文化入侵的《如何解读唐老鸭》。美国重视文化侵略的巨大作用,前苏联的和平演变说明,美国在对文化资本的理解上要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美国中央情报局元老艾伦·杜勒斯曾说过这样的名言:“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并非所有的美国文化产业都在世界上占据霸权优势,流行音乐、出版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力与影视产业相比差距甚大。但是,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弱势也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真的脆弱。虽然世界六大唱片集团公司中只有一家是以美国为主体,但是美国的音乐唱片发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超出20%的份额,在世界上只此一家。虽然美国出版业几乎要让外国人控制了,但仅二○○○年美国图书销售额就达二百五十三点二亿美元,占同年世界图书销售总额的30%。美国的报纸、期刊也都有着同样惊人的经济、文化效益。此外,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时代华纳、新闻集团),控制着世界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最为重要的是,美国的这些文化产业部门享有着世界他国无法比拟的经济利润。美国一位分析专家预期,美国广电媒体巨头未来99%的获利都将来自海外市场的成功。在全球一体化,跨国资本互相融合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强大,都会促生该国文化产业的全局优势,当然也会影响到世界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美国文化产业的文化/经济入侵的强势,随着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表现出日益咄咄逼人的气势。

面对美国这种以实力做后盾进行的文化入侵,中国文化产业向何处去?这是《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这本书最后思考的问题。作者对中国发出了警告:美国的文化压路机正向中国驶来!美国文化产业是经济入侵,也是文化渗透!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法 篇4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英语的教学过程是一种英语语言文化的诊释过程。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来掌握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了解文化。外语教学是双语教学,是在一种语言的语境中学习另一种语言双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它必定要涉及目的语的民族文化问题、本族语的民族文化问题及跨文化比较问题,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有必要了解相应的语言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风貌等。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英语只是学校里的一门课程而已,学生将其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职业技能训练,认为学好英语就是做到能看懂,能做题,能获得高分。与此相对,学习英语的任务就是简单地背单词,学语法,做题而已。这样的英语学习使得很多的学习者失去了兴趣。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由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没有考试压力,教学比较随意,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去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或者教学是否有效,只是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三、 文化渗透方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国情。只有当我们懂得了英国人对于幽默的理解和诠释时,才能更深地去理解他的韵味。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决策有所了解。

(二)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通过对社交礼仪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握手、进餐、如何造访等,而这些礼仪的中西差别相当大,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误会甚至是不良影响。

四、文化渗透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我们形容人的力气大通常会用牛来比喻,如“力大如牛”。因为在人类几千年的生产过程中,牛是所有家畜中力气最大的。但是同样的情况在英语中却用马来比喻,”as strong as a horse”。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牛并不用来耕作,马才是其中力气最大的。把这种知识点放在文化的背景中教给学生,他们才会记得更清楚,用得更准确。

(二)加强对句子文化背景的讲解。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雪的世界中,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有关“雪”的内容,也必然在语言中得到表现,因此,爱斯基摩人有许多关于“雪”的说法。我国是一个崇尚“龙”的民族,因此,我们的用语中喜欢冠以“龙”字,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在讲解这些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内容时,尽量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涵。

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我们常常吵吵闹闹,但仍然很相爱。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四)引导学生观看英语原声电影。

看原声电影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锻炼听力,并且从其中能了解到西方人的幽默和内涵,从而了解他们的文化。

五、结语

文化的渗透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提升整体素质,更能使他们把英语真正当成一种工具来应用,这才是英语学习的内涵所在。因此,只有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才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培养出21世纪发展所需的人才。有了英语的文化底蕴作为理解基础,再去学习一些上层的语法、词句,自然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文化渗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的论文 篇5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主要指三个方面:是否有必要对目的语文化进行渗透,渗透什么及如何渗透。目的语文化渗透的最终目标应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化渗透;语言教学;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我国英语教学的前期阶段,其相关的文化渗透因为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始终徘徊于语言教学的边缘而未得到应有的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开始并人到语言教学之中,特别是自上世纪末以来,许多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及渗透,并且对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探究和认识。在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目前已经把文化渗透视为语言教学任务之一。

一、文化渗透和英语教学

许多语言学家都在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nida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两个象征性体系,我们用语言所说的一切都有意义,不论是指定意义,社会意义,外延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我们所使用的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有其固定的含义,表达的是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含义,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文化表达比语言表达更为宽泛”。由此看出语言和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相应变化,而促成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一旦脱离了文化,语言表达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因无法理解而造成失误。另一方面,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促进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文化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最显著的表现,所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即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英语语言教学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帮助我们掌握一门语言,拓展知识面,将语言作为工具阅读原版报刊、杂志、学术著作,吸取西方国家之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及写文章和学术报告等;另一个目的是:帮助我们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研究外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把目的语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要想掌握英语就要熟悉和掌握其文化,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取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提高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delhymes率先提出来的,他就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四个参数作为基本框架:可能性程度(degreeofpossibility)、可行性程度(degreoffeasi.bility)、合适性程度(degreofappropriateness)和表现程度(de.greeofperformance)。此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语言学的巨大进步。交际能力是交流双方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再发展,但又比语言能力的内容更宽泛,更具体。尽管许多语言学家对文化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那就是:除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之外,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

文化渗透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缺少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引起我们对语汇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误解,从而导致语义和语用失误。总体而言,文化知识信息可直接从“formalcommunicativeapproaches”中获得,这一方式是交流的自然产物,重在结果;而文化交流信息则主要通过“informalcommuniactiveapproaches”中逐渐获得,这一方式重在过程。出生在特定文化氛围并很自然地继承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人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其相互间的语言内涵和行为方式,而不致产生误解。这就是一些英语本土人虽然受教育不多,也不甚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学、艺术典故以及他们语言中的文法,但并不妨碍他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因为他们始终生活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恰当地表达自己。而尽管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国家的一些语言、历史、地理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时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正常交流,这是因为英语是其第二语言。他们在使用第二语言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母语思维方式的限制,因为其母语的.思维方式及文化信息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大脑,并在潜意识里无时无刻地影响他们,即使是在他们对另一种语言已经相当了解的情况下,也常会出现语用失误。有时我们以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我们的跨文化交流难以顺利进行。

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例如,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语言表达习惯等,以减少文化冲突,扩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唤醒我们对所存文化差异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汇的外延,为理解语言实际内容铺平道路,对语言的主题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反馈,帮助我们掌握语言并付以实践和运用,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一是文化领悟力,而文化意识则将这两方面连接起来。文化知识与文化领悟力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的目的是获取目的语文化信息,后者在于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知识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学习者需要认识到文化差异并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直至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知识着重于已获得的知识,文化领悟力则侧重个人能力。从内容上看,前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后者传达文化知识信息和文化交流信息。笔者在英国居住期间,曾与一位在英国攻读病理学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为邻,她告诉我她学习英语近,早就能流畅地阅读英文原版的医学专业书籍和论著,但来英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除了简单问候话语之外,很难与当地同事顺畅交流,主要是无法理解有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当与英国同事交流的时候,她常要求他们将所说内容写在纸上加以解释方能明白。她还发现用英语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确切思想,往往不知道说什么或如何表达,而且她所说的常常并不是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当被问及她学习英语的年限时,她很不情愿告诉其真实情况,因为每到此刻她会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其实她的经历在于她在获取英语文化知识信息的同时,忽略了对文化交流信息的关注,加之交流机会的短缺而导致文化领悟力的欠缺,造成交流困难。这不能不说与我们国内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某些失误不无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信息曾一度被忽略。问题归纳:(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语言学习的全部。此结果致使学生不但发出信息能力差,就连获取信息能力也差,以致综合交际能力低。(2)学习方法守旧,只见树木不见林。受传统学习法的影响,注意力只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较少考虑语篇整体,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3)语言理解能力强。交流表达能力差。主要是跨文化理解能力较弱,缺乏社会实践,当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障碍更显突出。事实上,文化交流信息在英语教学中和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同等重要。长远来看,文化交流信息和文化知识信息有利于文化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交流能力,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交流信息,提高文化领悟程度.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交流。

三、文化渗透教学的思路

(一)文化渗透的原则

尽管我国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有时却因考虑到第二语言文化与中国文化可能产生的冲突而踌躇不前。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对英语语言及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但依旧觉得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非易事。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原则:

1.客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注意语言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同时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以,有必要为学生理解、掌握目的语及文化设计提供真实、实用的教材和创造真实、客观的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原则性与指导性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文化知识的传播,学生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目的语文化的信仰、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首先要有原则地理解目的语的政治含义和社会含义,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3.实用性与可行性  从文化内容的角度而言,学生首先应关注交际文化知识,目的在于提高交际能力。就文化渗透的思路而言,可供参考的思路很多,只要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获益就行,因为这对提高文化渗透之效果有益。另一方面,还要适时提高及丰富文化交流素养,这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恒心。

(二)语用失误的识别

语用失误主要指不当的语言运用,通常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的文化乃至不同的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所引起。

1.文化冲突引发的失误

文化冲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表达技能而造成的。

笔者在英国时,一次圣诞聚会上曾听到一位英国友人夸奖一位中国留学生:

“yourdressisverybeautiful!”

留学生立刻回答说:

“no.mydressisverypoorindesign”

此刻,英国友人面有一种尴尬的表情。这是因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而引起的留学生应答失误。实际上,据笔者了解,这位留学生口头所表达的意思与她内心的真实意图并不一致。她内心因其服装受到称赞而感到高兴,但为表示礼貌和谦逊口头上却予以否认,因为礼貌和谦逊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英国人却可能因对方对其赞扬所做出的反应误解为其态度不够真诚而感到尴尬,他会认为留学生的答话暗示着他连服装鉴赏水平的能力都不具备。因此,有时语言的失误是因为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所造成,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情况下造成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与交流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的程度都有关系。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中国:您买点儿什么?(中国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欢迎光临。(日本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canihelpyou?(美国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这是不同传统文化的反映。通常我国视谦逊为礼貌,但西方人则认为谦虚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甚至认为谦虚是不诚实乃至虚伪的表现。当得到赞扬时英国人常常喜欢说“thankyou.”或“i’mappreciatedtohearso.”等话语来表达对赞扬者的欣赏与感谢。我们因受传统文化影响常在得到赞扬时给予口头上的否认。两者其实都是为了礼貌,并认为各自的言行是得体的。这种情况因文化之差异,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目的是要说明要想学好目的语并达到运用自如之目的,必须要了解目的语文化。以备在交流时遵循对方的交流规则。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必须遵循各自文化的规则。

2.不同观念引发的失误

西方人通常很忌讳被问及一些个人隐私。他们尊重个人隐私(包括个人的身份、年龄、收入、独立性、自主选择),突出个人主义,推崇竞争意识,善于挑战和懂憬未来。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合作,追求平稳,继承传统。因此,“隐私”这一概念,我们与西方国家的理解存在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职业、婚姻状况乃至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等,以示亲切友好。但西方人则视这些问题为个人隐私,所以他们常为在中国遇到此类问题的被询问而感到不悦。语言失误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甚至造成交际失败。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有时比“说什么”更重要。

笔者在英国高校学习时注意到一种现象:上课时英国学生迟到后,为尊重老师而不打断老师的讲课,不敲门也不喊报告而是静静走进教室落座。但在我国教师通常要求迟到的学生先敲门喊报告,在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座以此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了解到文化差异后我们会明白迟到的中国学生为什么会打断老师的讲课而西方学生则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否则就会引起理解上的差异,即中国学生认为西方学生不尊重老师,而中国学生打断老师讲课的举动又会被西方学生视为真正的不懂礼貌。实际上,两者都是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礼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现象可归纳为,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交流双方的文化差异,讲究交际策略。而交际策略就是处理和应对在交流中所遇难题的技巧。这既是交流过程中必需的心理措施,也是缩小两种文化差距的有效途径。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失误多是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策略的了解而产生的。所以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时要考虑到加强文化意识和讲究交际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指归避,避开可能引起尴尬和误解的话题;宽容,理解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搁置,谈话无须“较真儿”和“刨根问底”;调整,及时根据交流内容调整自己的思路以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及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跨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不仅能发扬和传播我国本土文化,还可以引荐和学习外国文化,进行国际交流。为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变得必要且紧迫。

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对跨文化意识表面特征的认识;第二是对不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三是对相同文化属性特征的认识;第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从各自学习角度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增强跨文化意识不妨考虑以下思路:

首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原文版小说、科幻乃至儿童读物。这些读物较容易理解吸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形成对第二语言及文化更成熟更全面的理解。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英语语言及相关文化并不意味着忽视本土文化。因此,学习和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有助于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并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由此,注意区别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更清楚地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利于提高对跨文化意识的整体认识。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诸如英文诗歌朗读和背诵、英语口语比赛和辩论赛、英语节目表演,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节目及与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们在课堂或书本中学不到的原汁原味的目的语文化知识。

教师与学生不仅要注意传统文化,更要注意不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筑起的无形教学壁垒,学生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发现、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知识。学生要想得到对第二语言及其文化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同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要在教学中完全避免语用失误也有难度。因此,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尽可能减少失误,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中加强我们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

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篇6

一、讲故事,激兴趣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数学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数学课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现数学的魅力,吸取知识的原汁,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课上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趣闻轶事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家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时,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德国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小高斯在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分钟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等差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99,3+98,……49+52,50+51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101×50=5050;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给孩子们讲述了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外国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给孩子们讲述了我国现代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从这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悟到:只要去努力,去坚持,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通过听故事,学生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二、近生活,激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面对这一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实践活动《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课外去收集一些隐含数学问题的小故事,对其中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迪多公主圈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局限只是找到“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而是经过观察、实践、计算,最终发现迪多公主有效利用地形条件圈出半圆形土地的面积才是最大的。显然,这些活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预计的结果。每当活动结束时,学生们的脸上都会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有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感受美,激兴趣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简洁美、对称美等。完善的数学教育需要向学生渗透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小学数学教材中到处可以挖掘出数学美,这些美的渗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简洁美在小学数学中无处不在。图案设计、标志性建筑等都要求简洁,数学更是以简洁著称。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这是算术到代数的飞跃,不论从结构或是形式上,都使人感到式简意明。比如加法交换律:a+b 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如果用文字叙述是多么的繁琐,而用字母代替是如此简洁规整,学生记忆也非常方便。他们的应用又多么广泛普遍。重要的是数学中的简洁美还是优化解题思路的内驱动力因素之一。

数学中的对称美更是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毕达哥拉斯指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因为这些几何形体在各个方向都是各自对称的。显示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对称作用和对称美。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对称美:天坛、故宫、埃菲尔铁塔、飞机、汽车、蝴蝶、蜻蜒、蒲公英、向日葵等图片,正是由于这些对称美,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学生在感受这些对称美的同时,也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文化渗透法 篇7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差异的体现

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语言文化体现在如下三方面:词语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文化。

(一) 词汇的语义联想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语言这个庞大的系统赖以生存的文化支柱, 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所谓联想意义, 就是词汇附加的或隐含的意义。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冀教版 (LearningEnglish) 教材Book 2 Unit1 Animals on the Farm一单元中介绍了多种农场动物。其中“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 简单互译都指同一种家畜, 但其内涵却大相径庭。不同的文化折射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因此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狗”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会被冠以贬义色彩。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血喷头”、“狗奴才”、“狗腿子“等;在英语的一些俚语和谚语中, "dog" 却有着更多的褒义欢快的色彩。如:a top dog ( 有优势的人 ) , put on the dog ( 摆阔 ) , dress like a dog’sdinner ( 穿着时髦 ) , the hair of the dog ( 一种解酒的酒 ) , dog-like ( 忠实的 ) , She is really a lucky dog ( 她是个十足的幸运儿 ) , Love me, love my dog ( 爱屋及乌 ) 等。此外,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各异, 小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现象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疑问。就知识拓展和文化渗透, 笔者曾出示此例:"The children cannot go outto play now,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此例一出, 教室中学生一片哗然, 据其字面含义, 有同学难免翻译成:孩子们现在不能出去玩, 天上正在下猫下狗。在北欧挪威神话中, 风暴神欧丁之神的随从是狼 (wolf) 和狗 (dog) , 其中狗 (dog) 是风的象征。而在北欧神话中, 当水手们出海时 , 都随身带着猫 (cat) , 这样他们便可以从猫的活动中预知天气的变化。猫 (cat) 是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的化身, 象征着“雨”, 是会对天气产生影响的灵异动物。所以, 猫和狗从天而降就用来比喻大雨倾盆。看后很多学生哑然失笑, 在唏嘘声中陷入了沉思, 感受到了文化差异的神奇魅力。

(二) 习俗的文化映像

小学英语教学中, 习俗映像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教学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用语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文化背景意识。如:中国熟人见面问候会握手以显示友好, 很热情的询问对方“今天都做了什么?”, “午饭吃的什么”等, 表达关心关怀;在西方国家, 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更侧重于寒暄。“Hi/Hello”, “Nice tomeet you!”, “Good morning!”, “Nice day, isn’t it?”话题再深入些便会谈论有关天气或健康等话题的礼节来往。在西方人的观念里, 交流应该在被需要的时候开放。这是英语的语言习惯。在西方, 如果问“What will you dotomorrow?”那么对方或不回答或大感不悦, 他们会认为你的问题涉及到了对方的隐私;而问“What would youlike for supper?”对方会很开心的回答并期待晚饭你会请客。因此,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恰当地运用一些有关个人的话题。

不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行为准则。中国人收到赞扬或欣赏, 通常的表现得很低调, 往往说“过奖过奖”, “一般般”, 很谦虚很委婉;而西方人则表现得很直接很高调, 他们对于别人的赞扬欣然接受并开心的说:“Thanks!/Thank you. ”因此, 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 用同样的准则面对西方人, 我们谦逊的美德往往会被误解, 甚至会使对方不悦。

(三) 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是思维方式构成的要素。思维方式则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文化和语言。可以说, 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都会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因此, 思维方式的差异, 成为了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思维方式有着基本的分歧, 中国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 重逻辑, 重推理, 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名词有数、性、格的范畴, 动词有时、体、态的范畴。数一般有两种, 单数和复数。如a boy ( 一个男孩 ) , three boys ( 三个男孩 ) , I (我) , we ( 我们 ) , Hespeaks English, They speak English. 由此观之, 小学英语中无论是名词、代词还是动词, 都反映了数的范畴。汉语中没有数的范畴。“们”可以表示复数, 但是使用很受限制。汉语中我们可以说学生们, 工人们这样有生的名词, 不能说桌子们椅子们;也不能说三个学生们, 很多椅子们。再如, (Learning English) Book7中的代词形式有主格 (I, he, she) , 宾格 (me, him, her) 和属格 (my, his, her) , 而汉语中并没有如此细微的区别。汉语中的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 动词也无所谓“时态”, 其确切含义只能通过具体语言环境、语言前后内容来把握。

二、小学英语课堂中语言文化差异渗透的原则

(一) 准确科学原则

教师要精选地道和典型的语言文化素材, 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语言文化的渗透要依据语言学习的规律, 充分体现不同年龄, 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不同特点。

(二) 寓教于乐原则

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需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选择适量的与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 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有关的文化内容。英语中有许多有趣的知识, 如俚语和谚语典故、风俗习惯等。教师应结合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期间, 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逐步拓展。因此语言文化的渗透也应该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三、小学英语课堂中语言文化差异渗透的策略

(一) 树立文化观念, 提升教师自我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之外, 还要具有相关的教学法、语言学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并且还应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且还要更注重汉语的文化背景。从文化的视角考虑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结合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渗透, 使其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 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多元化文化素养

1. 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可将中西文化标志性的对应内容进行比较。如:数字、动物、颜色、饮食、植物、名人、建筑等。通过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别更加明朗。例如年龄问题, 记得在一次外教课上, 面对魅力十足的外国人, 学生们难免会产生好奇感。其中一个孩子问到一个问题:"Howold are you?" 外教微笑回答:“It’s a secret! But you canask me some other questions.”后来助教向孩子们解释说, 在西方国家, 只有必须提供年龄的场合才能询问对方年龄, 比如求职、身份登记等。而在中国询问他人的年龄情况或生活状况则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件事或同一个问题, 培养多元化的世界观。

2. 实物讲授法

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 如粥和麦片粥、筷子和刀叉、旗袍和西服、茶和咖啡、中药和西药等, 让学生通过接触实物, 对某系列话题的理解更容易从单一上升到综合,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在冀教版 (Learning English) Book2 Unit2 Food and Restaurants一单元中, 为了使学生对cereal, hot dog, sandwich, toast and jam, pizza等词有深刻的了解, 教师在讲授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开了冷餐会, 让学生在制作、品尝自己亲手做的西餐时, 对西方的饮食文化有了初步感性的接触。

3. 小组讨论法

针对某种语言文化差异,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在学习冀教版 (Learning English) Book7 Unit4 Christmas !在学完圣诞节并对其有了整体的把握后, 笔者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 让他们通过组内合作并讨论圣诞节与春节的异同, 学生们在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文化差异报告, 并制作手抄报。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讨论和自主学习提升其文化素养。

4. 开展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体验和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设计和实施具体的实践活动, 体验和了解西方文化。寓教于乐, 寓教于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 借助语言、表情、动作、手势、体态语等营造氛围, 更好地使用各种实践材料。如在学习冀教版 (Learning English) Book5 Unit 2 My Country and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学生们通过搜集西方国家的国旗、地图、名胜古迹、动物等图片, 将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动植物、饮食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文化的总汇,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此外,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知识面, 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课外读物、欣赏简单有趣的录像、电影并观察和模仿, 办板报、手抄报、英语角等具体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 进行真实有效的交际, 提高文化意识。

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学英语教学, 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 更是一个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差异, 提高文化素养的过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方法, 适时向学生渗透文化差异,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学习英语, 有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王蔷, 程晓堂.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40-42.

英语文化意识巧渗透 篇8

一、 利用课堂教学, 进行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即指导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不懂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课堂也是学生模拟社会交往的舞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创造一个语言文化环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是他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他认为“语言习得”是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他只是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因此我们通过课堂模拟交际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教”语言的同时, 也“教”了语言的运用, 在用中学, 在用中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多种真实的生活情境, 使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如在教学“Nice to meet you.”的时候, 可用多媒体演示一家三口在家中生活的真实情景片段, 出示一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的照片, 让他和学生交流“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昂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手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英语环境, 采用科学的英语学习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力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丰富课外活动, 了解异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me, I will understand.因此 , 教师应通过课外活动, 让学生亲自参与, 在真实的情景中,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让学生多了解外国的文化、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 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通过听来培养语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储蓄量。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第九单元时, 介绍的是国家, 只凭教师口头说说, 看看图片, 学生兴趣不浓, 而且还容易混淆。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观看介绍各个国家风景的影片, 欣赏各个国家的民歌, 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不仅让学生知识学得扎实, 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渗透了文化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因特网, 加强文化交流。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距离, 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交流,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网络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多渠道的、有意义的及可理解性的言语输入, 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 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 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 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提供丰富的信息,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异国的文化。只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 扩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 才能使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英语教学与文化渗透 篇9

外语教学应注重文化渗透,不能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障碍。

一、词汇教学与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生动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1. 词汇的概念意义与民族文化观念内涵。

文化观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共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是该民族文化的表现之一。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在词汇上也略窥一斑。

在一系列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汇中,如汉语词汇中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在英语中则用“uncle”一词来表示;“aunt”一词代表汉语词汇伯母、婶婶、舅妈、姨妈、姑姑;“cousin”一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称呼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妹等。从这些词汇反映出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有不同的家庭观念,英国人的亲属观念比较淡薄,亲属称谓既贫乏又松散,甚至男女不分、长幼不分,而汉语文化中家族观念非常强,血缘关系非常重要,因此有关亲属关系的称谓词非常多而且复杂。英语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词汇时,要把这种文化的不同告诉他们,这样学生们记单词会更加容易。

2. 词汇的内涵意义与民族文化观念内涵。

一词在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是“老的”、“年龄大的”。在中国我们称呼高龄的老先生、老寿星时,时常在他们的姓氏前加个“老”字以示尊敬。在称呼比自己大、关系比较亲近的邻居、同事时,常在其姓氏前加个“老”字以示关系亲密。另外,“老”在汉语中还暗含“有经验”、“有能力”,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等。但英语文化中则没有用表示尊敬的用法。相反,与“traditional守旧的”、“senile衰老的”、“useless无用的”等紧密联系。因此,年纪大的英美人对非常敏感,如果称呼“Mr smith”为“old Mr smith”这将被视为极不礼貌、不得体的称呼。

在汉语中,“狗”含有贬义的意思,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但在英语文化中“dog”则被视为人的好朋友,甚至把它当作家庭成员对待。一位美国人给朋友的信中结尾这样写“the family,including the mad dog,are well”。因此,对于英美人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走狗”为什么在汉语中是贬义词。所以,在日常的词汇教学当中,老师应重视文化差异的渗透,使学生能正确、恰当地运用词汇。

二、英语习惯用语、谚语与文化渗透

英语习惯用语、谚语与英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如果我们只注重习惯用语的操练而忽视了它形成的文化背景,则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使我们长期学的英语知识只适合做考试题,而在实践中则不能恰当运用。

我们的学生常对老师说:“Good morning,teacher”,而很少说“Good morning,Mr/Miss……;与外籍人士打招呼时甚至也不会用一句最简单不过的“Hello”,而对“where are you going?”和“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情有独钟。而这种问话方式恰恰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是极不得体的,容易让英美人产生误解,认为你在打探他人的隐私。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住在一位当地人家中,主人问他“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回答:“No,thank you”,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为他准备饭菜,他只好饿了一夜。按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实际情况回答。难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抱怨说中国人不坦率。

在英语文化中,赞美别人和接受赞美都很平常。如人们在接受赞美时,只用“Thank you”来应答。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倾向于赞同别人的看法,然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保持谦虚,把谦虚作为传统美德。因此,面对赞美时,中国人往往会说“Not really”“Not good”等,这会使英美人不解,从而出现交流障碍。

在英语成语、谚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例如:“strong as a horse”与之对应的汉语则是“气壮如牛”。在西方国家,马是负重的牲畜,而牛则为人类提供牛奶和牛肉,因此用马来形容人的强壮就不难理解了。

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船是其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由“ship”构成的英语谚语也非常多,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则是“树倒猢狲散”;“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与之对应的汉语谚语则是“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类似的谚语非常多,它反映了语言与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

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是外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辅相成。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从而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这也对我们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经常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掌握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渗透异域文化 提升英语素养 篇10

一、渗透异域习惯语, 提升英语理解力

英语理解能力对于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小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低, 就会阻碍英语文本的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经常会用汉语的习惯语去理解, 这样, 就会导致英语文本理解的误差。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英语国家的一些习惯语, 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

例如, 对于“small potato”这一英语词汇, 如果从字面意义理解是“小土豆”的意思, 这是小学生在英语文本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 因此, 对于这个词汇的理解,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结合西方的习惯语让学生明白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 而应该从习惯语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词汇是“小人物”的意思, 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确“big fish”也并非“大鱼”的意思, 而是“大人物”的意思。这样, 就能够让学生结合西方习惯语的用法来理解英语词汇。在英语词汇中,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解读, 那么, 小学生可能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习障碍。而教师如果能够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理解西方的一些习惯用语, 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英语理解能力的提升。

习惯语是一个国家固有的文化体现,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从习惯语的角度去思考英语词汇的意义, 这样, 才能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

二、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提升英语感受力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这是造成英语文本理解阻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进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 这样, 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英语感受力。

例如, 在中国往往会用黄色去代表高贵的地位, 而在西方国家则不是这样, 他们往往是用紫色来代表高贵的, 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一大重大差异。如“, green hand”并不是指绿手的意思, 而是指新手的意思。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体验中西文化之间的这一种差异, 从而有效地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英语理解力。这样, 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不同层面的意义, 并且,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猜想与猜测, 从而不会让英语学习出现去死记硬背的现象, 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充满生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生的英语理解提供具体的“支架”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个“支架”最为重要的就是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

可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结合具体的中西文化差异去理解英语文本,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对英语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这样, 他们的英语感受力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三、突出汉英句式区别, 提升英语思维力

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一点,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句式的区别, 更为明确地说是表现在语法上的差别。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法差异, 也是造成小学生英语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突出汉英句式之间的区别,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 对于“It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term”这个句子, 如果从汉语的语序去翻译, 是指“这是第一天的新学期”的意思, 显然, 这样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的, 根据英语的语法, 这个句子指的是“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中西语法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这样, 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从而为高效的英语文本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 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小学生提供中西语法之间存在的差异, 这样, 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提高。总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 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异域文化, 让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要把文化教学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这样, 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与思维能力, 从而为他们的英语高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且, 为他们英语素养的综合提高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习效率 篇11

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数学文化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向学生呈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数学定理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欣赏数学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有骨有肉”,而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使他们在个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数学文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但是作为数学教育者,对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的熏陶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何况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数学,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从数学理论中把所蕴含的思想挖掘出来,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数的“数学人”为之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下,不少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困生”进入了中学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数学的发展历程出发,向他们灌输数学文化中那种不屈不挠精神,“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不服输精神,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代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其人格的成长。因此我们在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妙题、趣题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学知识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三、中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对数学文化渗透,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那么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多更好的渗透数学文化教学,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营造数学氛围、感受数学文化。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感受他们努力进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永不放弃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的科学精神。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牵涉到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结论中,都在旁注中给出了简介,教师借此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去了解他们更多的情况,以此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探访历史数学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在数学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在学习数列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李政道在一次回国讲学期间,曾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出了一道五猴分桃问题;介绍欧拉处理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柯克曼女生问题等。这些数学名题,由于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挖掘教材问题,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对于杨辉三角,可以适当补充相应问题,引发他们去探索。

我们也可以在教室适当位置写一些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处在浓郁的数学氛围之中,例如:巴罗的“数学——科学不可动摇的基石,促进人类事业进步的丰富源泉”;康托尔的“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高斯的“如果别人思考数学的真理像我一样深入持久,他也会找到我的发现”等。

2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而且还要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指数函数”中让学生了解“碳-12”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在概率与统计中,联系体育彩票的中奖概率去做一番研究与分析,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的头脑去思考”。

3发现“数学美”。“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美学教育的价值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能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对称美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例子,有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球形既是点对称的,又是线对称的,还是面对称的;统一美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上,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当然数学中的美的例子有很多,为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对一些问题用发现的眼光去与学生共同追求和探索,体会数学中的美,陶冶情操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渗透数学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篇12

在课堂教学中, 我积极尝试, 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体现, 使数学课堂得以文化的润泽。

1. 追寻数学的历史踪迹, 揭示数和形的规律, 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数学观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的和谐统一是数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笔者在《数列》课中, 是这样引入的:“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500年) 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 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比如, 他们研究过1, 3, 6, 10, …, 由于这些数可以用图1中的三角形点阵表示, 他们就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的, 1, 4, 9, 16, …, 被称为正方形数, 因为这些数能够表示成正方形 (图2) 。”这一段引入语实质上蕴含着两个数学文化知识, 一个是介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另一个是“形数理论”。古代数学家用“形数理论”推导和证明了许多数学公式。如果引入仅仅到此为止, 显然就只停留在数学文化应用的较低层次, 即只在数学课堂上讲点数学史以提高学生兴趣而已。如果能够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 这样才是应用数学文化的较高层次, 即要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 就进一步提到了“形数理论”的应用。这节课在开始介绍完高斯的简单事迹及用他的方法解决后, 就问:“同学们, 是否还记得第一节课所提到的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有些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还记得。“好, 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毕达哥拉斯是如何求的。”显然, 由图3可看出, 在三角形数旁补了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数, 于是就得出, 同学们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有一个同学立刻站起来答道:“我看出来了, 总的点数有1+2+3+…+n, 再补上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数后, 就变成了一个n行 (n+1) 列的平行四边形数, 总点数就有n (n+1) 个, 于是可得2 (1+2+3+…+n) =n (n+1) , 所以就得出了结论。”这时许多同学也看出了这个方法, 有的还说:“想不到古人这么聪明。”“没错, 二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推导出了这些结论, 这就是形数理论的应用。”接着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毕达哥拉斯还从正方形数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你能看图4写出这个结论吗?”没多久, 好多同学写出了正确的结论:1+3+5+…+ (2n-1) =n2。这个问题中数和形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不得不令人惊叹, 通过对形数理论的应用和拓展发挥, 使学生领略了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体会到了古代数学家深邃的数学思想, 有助于学生形成较稳定而又鲜明的数学观。

2. 结合教学内容, 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在现行的教材中已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渗透在各章节中。例如, 每章都安排一至两篇阅读材料, 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因素, 最常见的是古今中外数学家人格品德方面的内容。对一些看似平淡、枯燥的教学内容, 若能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使课堂产生凝聚力, 对学生的激励和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内容教学中, 我编拟了这样一道题目:诸葛亮和臭皮匠团体 (臭皮匠老大、老二、老三) 进行解题比赛, 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 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5, 老二为0.45, 老三为0.4, 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 问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 谁大?当同学们计算得出三个臭皮匠解出的概率大的时候, 用幻灯片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会合作是时代对每个现代人的要求”。指出这个俗语不仅蕴含丰富的概率思想, 实现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用幻灯片2: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并提出问题: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这句话常作为一句自谦之辞, 又仅仅是一句自谦之辞吗?这样就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追求“真善美”的空间。

3. 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名题, 挖掘其历史背景, 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恰当选择历史上的数学名题充当例题或练习题, 充分挖掘这些名题的历史背景。如欧拉的歌尼斯堡“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历史数学名题, 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 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启迪他们的心智, 激荡着他们的心灵。又如苏教版选修2-1第59页的例2: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λ (λ≠1) 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该动点的轨迹就是著名的阿波罗尼斯圆。阿波罗尼斯 (公元前262~190) 与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并称古希腊三大数学家, 著有八册圆锥曲线论著, 详细讨论了圆锥曲线的各种性质, 其中有七册流传了下来。以此为背景的高考题还有2008年江苏高考第13题等。再如2008年江西文科卷上的22题的背景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蝴蝶定理, 与此题一脉相承的还有2003年北京高考题。再如2009年湖北理科卷第15题的背景是3x+1问题 (也称克拉茨问题、叙拉古问题、角谷猜想) 。

4. 以数学家为例子, 营造文化的氛围,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崇拜数学家, 对数学史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数学家欧拉号称“神童”, 他潜心钻研数学、物理学、天文学, 由于积劳成疾, 年仅28岁就右眼失明, 59岁双眼完全失明, 仍以惊人的毅力, 用口述的方式又工作近17年, 直到1783年逝世。1909年, 瑞士自然科学学会开始出版欧拉全集, 使他卷帙浩繁的著作得以流传百世, 至今已出版七十余卷。听到欧拉如此坎坷的一生, 惊人的毅力和辉煌的成就, 学生无不为之动容。这对学生追求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都起到良好的迁移或示范作用。

5. 欣赏数学的奇妙精美, 认识数学的文学价值, 体会数学意境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与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动力。但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对数学美的教育, 把数学教育异化为做题教学, 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令人深思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美, 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 可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现状, 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 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和素质的陶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 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例如, 在对数运算中, 我讲了一个可以“约去”对数符号的等式, 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一般情况下, 但是, , 你相信吗?事实上, 上面的等式是成立的。这是因为, 等式是成立的。证明如下:左式;右式。当m=1, 2时便是上面的两个等式, 它们好像是将分子分母中的对数符号约去一样。通过这个例子, 不但很好地复习了对数的运算法则,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数学问题, 体会思考的快乐, 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

数学以其深邃的内涵, 博大的文化影响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和人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应该充分注意数学精神、数学哲理、数学思维方式等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主要从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揭示数和形的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挖掘数学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审美、数学应用等方面, 提出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课堂,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郑毓信, 王宪昌, 蔡仲.数学文化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晓勤, 韩祥临.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4].涂荣豹.谈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1~2) .

[5].王富英, 马岷兴.数学文化教育及其结构[J].数学通报, 2008, (7) .

[6].周永平.“数学文化”教学的认识和实施[J].中学数学月刊, 2008, (11) .

[7].孟燕平.数学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方式[J].数学通报, 2009, (3) .

上一篇:甲烷燃烧下一篇:生态营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