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

2024-09-29

儿童座椅(精选12篇)

儿童座椅 篇1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家用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大, 乘员的碰撞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成人乘员保护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安全气囊、安全带预紧器和限力器等吸能装置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甚至已实现智能化。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儿童乘员的汽车安全性保护研究明显滞后于整车的安全技术。虽然国内外对儿童保护研究都开展了大量有益的研究, 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验证儿童约束系统 (child restraint system, CRS) 保护性能的试验方法存在一定缺陷, 儿童假人的生物保真度及伤害评价指标不够完善, 儿童约束系统制造商与主机厂之间缺少合作, 致使其不能实现良好匹配, 从而影响了对儿童的碰撞保护效果等[1,2,3,4,5]。2009年, 欧洲新车评价规程 (E-NCAP) 开始执行新方案, 新方案采用整体等级评价, 需要对不同保护项目评价的成绩进行综合加权以确定最终星级[6], 整车的儿童保护性能成为其必检项目。这一规程的推出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乘员碰撞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

本研究作为某企业儿童约束系统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 主要针对E-NCAP儿童保护的要求, 对儿童座椅与整车的匹配进行研究, 目标是通过试验与仿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某款设计中的轿车, 为其配备相应的儿童约束系统及参数, 使其满足E-NCAP儿童保护的满分标准。

1 E-NCAP对整车儿童乘员保护性能的要求

E-NCAP2009整体等级评价包括:成年乘员保护、儿童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和另一新增项目——安全辅助。4个项目的分数按照一定的加权系数计算总分, 要获得星级评价, 总分则需达到相应的百分比。

E-NCAP 2009规定的儿童保护对象为1.5岁和3岁的儿童。用于E-NCAP试验的儿童约束系统必须已经通过ECE R44.03法规或其他更高版本法规的评估[6]。

儿童保护评价新方案中规定如果车后排空间不足以放下CRS, 则需推荐适合放在前排的CRS。这两者都没有的话, 按照E-NCAP法规就必须任意选择一款可以安装在车内的CRS进行试验。如果推荐的座椅或是任选的座椅无法安装, 则动态碰撞和兼容性评分均为零分。放在后排座位的儿童座椅最高得分为49分, 两座跑车最高得分23分。

儿童保护具体的评分项包括:动态评价 (12分/49%) 、CRS评价 (4分/16%) 、CRS和整车接口评价 (2分/8%) 、整车相关基本评价 (13分/27%) 4项, 其中前3项需要分别针对1.5岁和3岁儿童乘员进行评分, 总得分为: (12+4+2) ×2+13=49分。

动态评价包括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试验。CRS评价包括儿童座椅的标记、CRS和整车接口。整车相关评价包括安全气囊的警告标记、安全气囊的抑制系统、三点式安全带的装备、对通用座椅的适配性、紧固装置ISOFIX接口等[6]。

动态试验部分的具体评分如表1所示。

正面碰撞动态评价总体分数=头部3个评价中的最低分 (头部接触、头部位移量、头部暴露量) +颈部得分+胸部两个评价中的最低分 (头部综合加速度、头部垂直加速度) 。

2 建立儿童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验证

本文针对某款预选的儿童座椅建立仿真模型, 参照ECER44法规要求, 设计并实施了正面台车碰撞试验, 得出儿童假人伤害项应用于仿真模型验证。

在MADYMO软件中建立的碰撞虚拟环境模型包括:P3假人、儿童座椅、安全带、台车四大部分[7,8]。模型中座椅和假人采用多刚体建模, 安全带为有限元建模。

儿童约束系统试验与仿真动画对比结果见图1。儿童头部和胸部加速度响应的试验曲线与仿真曲线对比结果见图2。

1.试验曲线2.仿真计算曲线

儿童胸部响应的仿真计算与试验曲线有较好的一致性;头部响应过程的两个峰值出现时间也与试验相近, 只有头部响应第一个峰值有一定偏差, 其原因是模型中为了提高计算速度, 采用了多刚体简化座椅模型, 忽略了实际试验当中的儿童座椅的变形, 导致头部响应峰值偏小。

3 面向E-NCAP的儿童乘员保护系统的参数设计

以儿童座椅仿真模型为基础, 针对某款车的空间尺寸, 模拟E-NCAP儿童保护评价的试验环境, 将1.5岁和3岁儿童乘员放在后排座椅上, 采用ISOFIX接口固定, 1.5岁儿童采用后朝向式儿童约束系统, 3岁儿童采用前朝向式儿童约束系统, 建立E-NCAP试验的仿真模型。采用该款车64km/h车速下正面偏置碰撞脉冲波形 (图3) 进行正面碰撞仿真试验。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1.5岁儿童假人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标准, 而3岁儿童假人则仅有胸部综合加速度达到要求标准, 通过仿真动画看到由于3岁儿童假人头部与腿部相撞, 导致头部伤害值很大, 3岁儿童假人分为0分。该车在儿童保护正面动态试验评价中获得8分 (满分16分) 。

为了在E-NCAP儿童保护评价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本文对3岁儿童约束系统进行分析并改进了设计。在坐垫摩擦因数、坐垫刚度、靠背刚度、座椅角度、安全带开槽位置、安全带摩擦因数、安全带刚度、带扣刚度、安全带带扣摩擦因数等9个参数中选出对儿童伤害影响较大的参数——坐垫摩擦因数、座椅坐垫刚度、安全带刚度、安全带开槽位置、安全带摩擦因数作为优化对象。

由于E-NCAP中的评分包含了头部和胸部的多项响应指标, 其中头部和胸部的相关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没有定量的联系, 本文取比较容易量化的HIC36和C3ms作为优化目标, 对其他评分项进行得分验证, 如果分数不高, 则取次优组合, 依次检验, 寻找较高分数的参数组合。

考虑到E-NCAP中的儿童各个部位伤害标准所占比重不同, 本文参考FMVSS208中提出的正面碰撞伤害评估值WIC的方法[9], 提出一个多目标综合优化的方法, 即以E-NCAP中的儿童伤害标准为限值, 将儿童约束系统碰撞中儿童各部位伤害值用加权的方法综合在一起, 定义一个正则化的综合伤害评价值I:

Ι=0.7 (ΗΙC361000) +0.3 (C3ms60) (1)

式中, HIC36为仿真试验中头部伤害准则的数值, 1000为法规规定值;C3ms为仿真试验中胸部3ms准则的数值, m/s2, 60m/s2为法规规定值。

考虑到儿童头部由于缺乏安全气囊的保护, 其潜在危险更大一些, 选择权系数为0.7, 胸部为0.3。同时不考虑HIC36值大于600和C3ms大于400m/s2的优化结果。

以综合伤害评价值I为目标, 建立五参数四水平的正交试验, 方案如表3所示。

最优水平计算出伤害评价值I为0.5614, 头部伤害值HIC36为552、胸部C3ms为340m/s2。两项指标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参数水平为织带刚度降低20%, 安全带穿槽高度升高0.14m, 坐垫刚度不变, 坐垫摩擦因数和安全带摩擦因数分别为0.25和0.3。动态响应过程如图5所示。其他参数如表4所示。优化后3岁儿童假人头部综合评分为4分, 胸部综合评分为4分, 加上1.5岁儿童假人的得分, 该车儿童保护正面碰撞评价总分为16分。考虑到工程实际中制造和装配的误差, 将优化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 给出参数设计范围。

以安全带刚度为例:以优化后的模型为基础, 结合前面的最优组合中的安全带刚度数值, 将安全带刚度在最优结果附近进行上下调整, 并进行仿真计算, 使假人的头部伤害值和胸部伤害值分别减小和增大。以E-NCAP中儿童保护正面碰撞试验的评价标准为目标, 对3岁儿童安全带的刚度提出一定的设计范围要求, 其结果如表5所示。

如表5所示, 将优化后的安全带刚度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并保证此范围内的儿童伤害值都在E-NCAP正面碰撞儿童评价指标的要求范围内。当安全带刚度调整到优化模型的-30%时, 虽然相关的评价指标均在法规要求范围内, 但此时在动态计算动画中可以看到:此时儿童假人的头部转动角度较大, 会对颈部造成一定伤害, 因此, 安全带刚度不能再继续下降;当安全带刚度调整到初始模型的+20%时, 虽然头部HIC36与胸部伤害值也均在法规要求范围内, 但是此时的胸部垂直加速度已经接近200m/s2, 为了保证在极限值230m/s2以下, 安全带刚度不再继续增大。综合考虑这两种情况, 设计的安全带刚度范围如图6所示。用同样方法, 得到坐垫刚度设计范围如图7所示。

1.安全带刚度允许变化范围 2.安全带刚度

1.坐垫允许变化范围 2.坐垫刚度

这里的坐垫刚度是内衬和坐垫骨架的综合刚度, 通过实物撞击试验可以获得, 可作为设计时的参考。其他3个参数的设计范围要求分别是安全带穿槽高度:0.125~0.14m;坐垫摩擦因数:0.25~0.4;安全带摩擦因数:0.2~0.4。

由于儿童乘员体型比成人小很多, 因此受正面碰撞冲击时, 在其惯性力的作用下头部容易与前排座椅或其他车内饰件发生撞击。本文通过动态计算得到儿童乘员头部运动包络线, 再根据整车前排座椅靠背位置, 以3岁儿童假人的身体尺寸为基础, 在保证整个运动过程中头部不与整车前排座椅后表面发生碰撞接触的极限位置条件下, 逆向求得儿童约束系统的最大空间尺寸范围, 从而实现儿童约束系统与汽车车体空间尺寸上的匹配。纵向平面头部运动包络如图8所示。

4 验证设计要求

在上文所求得的5个参数设计要求范围内进行任意选择, 并在空间匹配的范围内, 选择适合于本款车体的CRS尺寸。对其他一些对CRS性能影响不大的参数因素采取适当选择的原则。通过以上设计确定儿童约束系统各种特性及尺寸, 并重新建立CRS模型, 进行E-NCAP评分。评分结果如图6所示。

表6中3岁儿童假人各项伤害指标虽然比最优组合的结果稍大, 但都在评分要求之内, 加上1.5岁假人的得分, 该车在儿童保护正面碰撞动态实验评价中获得满分16分。虽然在座椅设计参数和儿童响应之间存在一定非线性关系, 但通过DOE优化和随机分析后确定的参数, 能够保证系统有更高的高分概率。

5 结束语

随着汽车儿童乘员碰撞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 汽车生产厂商对儿童约束系统的研究已经十分必要。汽车厂商与儿童座椅厂商合作开发与汽车相匹配的儿童约束系统才能更好地保护儿童乘员。本文提出的利用仿真进行儿童约束系统参数优化的方法, 能有效地实现整车与儿童约束系统之间的参数匹配, 提高整车对儿童的保护效能。研究表明, 通过参数优化能使整车在NACP儿童保护检验中获得较高分数。本文给出的主要设计参数的最优区间使得优化参数更具有工程意义。

本文仅考虑了该车的64km/h车速下偏置工况的正面碰撞形式, 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还将进一步考虑多工况多形式的碰撞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可瑞, 王步康, 杜汇良, 等.基于汽车儿童约束系统法规碰撞试验的试验方法研究[J].汽车技术, 2006 (增刊1) :78-80.

[2]胡佳.基于试验和有限元仿真的儿童乘员正面和侧面碰撞安全的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3]Yi Huang, Zhou Qing.Si mulation Analysis of Fron-tal I mpact of 8-year-old Child Passenger inBooster Seat and Adult Swatbelt[C]//2009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utomotive SafetyTechnology.Wuhan, China, 2009:137-143.

[4]Huijskens C G, Vroman R.Child Safety:Who’s MoveIs It?[C]//18th Enhanced Saety of Vehicle (ESV) Conference.Nagoya, Japan, 2003:275.

[5]Trosseille X, Schrooten M.Child Restrsint Systemfor Children in Cars-crest Result[C]//19th En-hanced Saety of Vehicle (ESV) Conference.Wash-ington D.C., 2005:05-0046.

[6]Euro-NCAP:Child Protection Assessment Proto-col Version Li mited Rear Space[S/OL].[2009-03-24].http://www.euroncap.com/Content-web-page/fb5e236e-b11b-4598-8e20-3eced15ce74e/protocols.aspx.

[7]TNO Road-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 MADYMOTheory Manual, Version 6.2[S/OL].[2009-10].http://www.tno-automotive.cn/knowledge/madymo_manuals.

[8]TNO Road-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MADYMOUtility Manual Version 6.2[EB/OL].[2009-10].http://www.tno-automotive.cn/knowledge/madymo_manuals.

[9]David C.Viano Sudhakar Arepally Assessing theSafety Performance of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C]//SAE World Congress.Orlando, Florida, USA.1990-902328

儿童座椅 篇2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汽车上的安全带是按成人标准来设计的,是适合体重36kg、身高140cm以上的成人使用的。如果给宝宝使用,安全带可能会卡在宝宝的脖子上,发生事故时对宝宝的危害更大。

中国儿童安全座椅缺乏行业标准使用率不及1%

5月30日,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强制使用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可行性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各方共同发布了《中国儿童乘车安全蓝皮书(2014)》以及《强制使用儿童约束系统的立法建议》,并联合与会的各方代表呼吁社会关注儿童乘车安全,全面推动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推广和立法。

据与会有关专家介绍,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儿童安全座椅生产基地之一,仅安全座椅每年生产量达1000万个,超过90%出口海外;虽然目前国内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不到1%,然而,一旦国内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后,预计每年国内市场需求1200-1500万个,加上国外约1000万个的需求量,国内年生产总量将达到2000万个。

但是,国内儿童安全座椅的生产监管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强制性的行业标准,又没有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这导致市场销售的儿童安全座椅质量参差不齐。记者在一些购物中心、小商品批发市场、汽车零件市场、网店注意到,各式各样、不同功能的儿童安全座椅价格相差悬殊,从二三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而中新网汽车频道在走访多个4S店后发现,店里销售的儿童安全类座椅基本上无人问津,在进店保养的车辆中,儿童安全座椅在有小孩的家庭中使用率也非常低。某4s店一位负责售后接待的工作人员表示:基本一年也碰不上几个车上装儿童座椅的车,而该店的客户资料中显示家庭有10岁以内儿童的用户近1/3。

售卖儿童安全座椅的商家很少,一些商家表示,由于儿童安全座椅销量低,多数商家不愿售卖。而类似于脚垫、汽车玻璃膜等装饰物品销售却非常火爆。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是儿童安全座椅普及难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大家还没有儿童乘车安全的概念,多数司机对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带来的安全隐患不了解。

近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修改《山东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条例》,新增了对4周岁及以下儿童、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乘车上高速方面的规定。新条例将从2014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新条例,驾驶人不得安排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乘坐在副驾驶位置;未满4周岁的未成年人乘坐家庭乘用车,应当为其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知识普及: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车祸时死亡率提升8倍

儿童安全座椅就是一种专为不同体重(或年龄段)的儿童设计,将孩子束缚在安全座椅内,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的座椅。在汽车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对儿童的冲压力

和限制儿童的身体移动从而减轻对他们的伤害。

根据交通事故数据统计,发生车祸时,汽车内未安装儿童安全座椅的婴童死亡率是安装了儿童安全座椅的8倍,受伤率是3倍。

论儿童与儿童哲学 篇3

【关键词】儿童 儿童哲学 哲学思维

一、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人们可能不易接受。但事实上,儿童确有自己的哲学,,当我们承认哲学不仅存于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而且还存于人类所有生命的运动中,就不能无理地将表达儿童精神世界的、有意义的声音从哲学的圣地里铲除。从哲学的发生机理上看,它是一种引发某种意义的思维运动,犹如有根、茎、花、果的一棵树。每一个能思考的人,都有这样,―棵树;每一种有意义的思考,都在与哲学打交道。

儿童哲学的主要意义是为儿童提供哲学训练。这种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以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也就是哲学教育。因此,所谓“儿童哲学”,就是教导儿童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质,让儿童亲自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和众人一起做推理的活动。

二、儿童哲学的起源

儿童哲学始于儿童的好奇心。柏拉图曾说:“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惊奇。”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惊奇于自己的各种发现,对身边的食物产生惊奇的感受,按照逻辑的分析,如果惊奇是哲人的感受, 惊奇的话,那么儿童就有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儿童。

儿童的哲学往往从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迷惑与困惑开始。儿童总是有无穷尽的好奇心,会问各种问题,如:“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雪?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不能见面?……”这些问题形成了儿童最简单的哲学问题。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无穷尽的质疑,这些质疑使得他们去追问去探索答案。儿童的不断质疑与发问,就是哲学的开始。从哲学的本义的视角来看儿童,儿童天生是一个主动探究者,是主动寻求智慧的积极冒险家,儿童是有哲学的。

儿童哲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的研究开始于美国。最早系统研究儿童哲学的哲学家是美国学者李普曼。李普曼是从一些现代教育的弊端中萌发儿童学哲学的理念。他发现,现在的教育把纯真好奇的孩子弄成了一个墨守成规、缺乏好奇、对新事物无动于衷的病态的大人。他认识到,陈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技巧和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他决心用人类理性的精华——哲学来塑造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他认为,儿童学哲学具有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重大价值。

三、儿童哲学思维的培养

哲学思维的一般特征在儿童哲学的学习中,发现和训练儿童的哲学思维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哲学思维呢? 哲学是一种探究的活动。与科学、艺术和宗教各种活动相比,在哲学活动中,思维的比重要远远超过观察、操作、体验、信仰等等,经过哲学的思维途径,真正的哲学问题才得以提出。与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相比,哲学思维从特征上和思维方法上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儿童的哲学思考常常发端于日常生活之中,前进于想像世界之中,他的哲学追问,往往是依托于思维的无限遐想。这个想像的世界,是一个审美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儿童文学中,随处可以发现儿童的哲学思维的影子。《艾丽丝梦游奇境记》深得小朋友的喜爱,里面就有多处渗透着哲学思维,当艾丽思听说自己只是国王梦里的一个东西时,非常害怕而且愤怒,害怕国王醒过来时自己就不见了。这就是典型的梦境与现实的区别问题。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哲学对话

哲学对话的结果都是暂时性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哲学问题将会不断地给以新的解答,但哲学问题和哲学思维却是持续的。对待儿童的哲学问题,重要的不是给以一个确定的行动性的答案,而是一个哲学谈话的探索过程。哲学谈话,是游戏性的,重要的是对儿童内在自由精神的培养;哲学谈话是过程性的,重要的是儿童自主地和我们一起关注生活。

(二)利用儿童故事进行哲学谈话

儿童有哲学思想,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哲学。因为儿童相对很自然,很多天真的话,其实说的就是生命的本质。我觉得那是因为太小的缘故所以还没有和自然分开。其实哲学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哲学。所以小孩子就是哲学家。比如有个小朋友,在海边看到沙滩上的人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安静的休息,时而去游泳冲浪,她就說“这才是生活”。我就觉得相当有哲理。生活就是要有一颗放松的心,可以去享受各种过程。而不是一直为了一个目的忙碌。再比如,一节美术课上,老师问一个孩子,大海里有什么,他很得意的说“大海里有鱼”。很多人肯定会觉得这个答案超级幼稚,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不仅很可爱而且很合理。因为他抓住了主要矛盾。大海里当然不止有鱼,但是不可否认,鱼确实可以让人去想像大海的样子。

四、结语

儿童座椅 篇4

一、认识并理解儿童

儿童应该有他自己的生活世界, 这个生活世界, 是儿童的世界, 是基于儿童、为着儿童、成为儿童的, 是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其实杜威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 这本身就是针对传统教育忽视教育的对象, 忽视人的主体地位致使教育“目中无人”的弊端的。如果说胡塞尔晚年奠定了“生活世界”的哲学观念, 那么, 从生活世界的视阈出发, 儿童的生活世界就不能把儿童成人化, 而只能以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 并且按照儿童的特征去安排儿童的活动与生活。

不可否认, 今天的儿童正生活在一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 但是他们的童年生活却日益远去, 儿童正在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被“拔苗助长”, 他们所应有的童真、童趣、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在以超人想象的速度消逝, 而这一点, 并未完全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了儿童, 只有让儿童成为儿童, 我们的一言一行才是真正爱的言行, 才是真正无愧于心的。

二、认识且承认成人的错误

蒙台梭利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成人的虚伪、自私与粗暴, 当心理分析提出了一个最惊人的发现, 即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时, 成人无疑应当成为理所当然的被告!蒙台梭利说, “造成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遭受创伤的原因, 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而造成的, 往往是与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成人, 即儿童的母亲有关”。弗洛伊德使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儿童之所以心理紊乱的那个根深蒂固的原因, 其词义本身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成人压抑时, 他就不能发展和成长。生活中成人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成人的自我中心意识根深蒂固, 并且成为潜意识里不可摆脱的一部分。当父母和老师说起奉献时, 他们常常是会为自己感动的, 让人觉得母爱无边或者师爱无边, 蜡烛或者春蚕, 都是奉献的典型。但是, 成人的这种爱, 这种奉献, 其实不是为了爱的对象或者奉献的对象, 仅仅是为了爱而爱, 为了奉献而奉献, 更具嘲讽的是, 爱和奉献的背后, 站着利己的施动者。这就是说, 成人付出了爱, 不是为了让被爱者幸福, 而是为了有意或无意地证明爱, 证明自己的伟大。这是蒙台梭利尖锐地指出成人的自私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出发点总在我, 所以儿童成为成人行动乃至生活的障碍, 也成为成人发泄的牺牲品。所以, 成人会想甚至会说:“妈妈还有好多事儿要做呢, 你快吃!”“你真烦!”“不行!妈妈得备课, 没工夫给你讲故事!”“你快睡觉吧, 都九点了!”“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如此等等。成人在说这些话时, 内心里的不耐烦可能已经没法掩饰了, 他只是想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孩子吃冰激凌弄脏了衣服, 成人生气, 因为又多了一件要洗的衣服;把孩子的玩具收起来, 是因为他玩玩具时弄得满屋子乱七八糟, 这加重了劳动量;让孩子坐在那里看电视是为了让他安静会儿, 不再那么闹腾, 自己正好清静会儿……恰是出于自私自利 (这个词多么尖锐!) , 恰是因为我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来衡量周围的一切, 因此, 我们责怪孩子扰乱了我们的生活。孩子是在自我之外的, 他理当也应为“我”的实现做出让步乃至牺牲———这种想法, 是潜伏在成人的内心的, 只是我们不曾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

其次, 成人并未把儿童这本书读懂。如果成人的自我中心是源于他们的爱, 或者说, 成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也是一种爱, 那么, 成人是不知道儿童的秘密何在的。成人不明白儿童的心理乃至生理的变化原因, 不理解儿童的语言、动作、行为的内涵, 成人只是武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儿童的思维, 并用自己的生活来安排儿童的生活。从婴儿到儿童, 成人始终是用一种纯自我的方式来对待儿童, 并未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今天, 距离蒙台梭利的时代已近百年, 我们在认识方面已经有了更多的变化, 已经有更多的蒙台梭利式的教育家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也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儿童的秘密, 像加拿大的范梅南, 就提示了儿童生活的更多秘密。成人应该把儿童当成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本书来读, 尽可能地读懂读透他。毕竟, 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为新生的力量, 是未来的希望。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 正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映。”潜意识里的伤害, 正是由于无知。

第三, 成人并不理解爱的真谛。虽然已经尝试过作为人生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的爱情, 但是, 成人不懂得什么是爱。真正的爱, 一定是为他 (她) 好, 是站在他 (她) 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 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强加给对方。更为严重的是, 成人不仅误解了自己对儿童的爱, 也误解了儿童的爱。蒙台梭利认为, “爱使得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他的环境中的那些东西, 而这些东西我们成人往往是忽视的。”爱的特点就是“能使我们对他人不注意的事物产生敏感, 并能向我们揭示他人尚未认识到的事物细节和专门特征”。我们常常听到人说“父母是多么爱子女啊”, 或者“老师多么爱学生啊”之类的话, 还不忘教育儿童去爱他们的父母或老师, 其实, “儿童爱成人胜于爱其他任何东西, 但人们只知道成人对儿童的爱”。连什么是爱都不懂得, 这是成人的悲哀。

三、让儿童成为儿童

要想“让儿童成为儿童”, 首先应该把儿童当成一个人, 一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生命。今天我们是提倡以人为本的,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一切从人出发, 一切为了人。试问成人的意识里如果真正把儿童当成一个“真正的人”, 成人还会漠视他们的思维、言语、行动, 还会漠视他的思想、情感、生活, 还会粗暴地对待他们吗?这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儿童本就是人!儿童是人, 就应当享有人所应享有的一切:自由的思维与行动, 爱与被爱。甚至, 如果没有不犯错误的人, 当然儿童也天生拥有犯错误的权利。

其次, 儿童只是一个“小人”, 他只是一个儿童。那么, 究其根本, 他是一个弱小的人, 一个成长中的人, 我们应该把他当成儿童。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毕竟是个孩子。孩子的概念就是:他不是成人, 他和我们不一样。是孩子就需要呵护, 就需要成长, 需要发展。在时间和空间里, 他需要有正确的方向使他正常成熟而不是受抑制而成畸形, 也不是急功近利地拔苗助长, 让小小儿童具有成人的思维和能力。他需要正确的导引, 他不能被错误而粗暴地对待。所以, 他有权利在那里重复一个动作无可非议而我们去做就显得可笑, 他可以晚上不睡觉尽兴玩耍直到他倦极和衣而眠, 他可以一本正经地画一座房子送给你且还告诉你屋后有花园, 他可以对着动画片乐得咯咯笑并且手舞足蹈, 他可以一面把蛋糕抹在你的脸上身上一面说妈妈祝你生日快乐……他可以!因为他是儿童!成人应该让儿童成为儿童, 允许他在沙里弄脏衣服在雨里玩出病来。儿童的天性里的一切因素, 纯真、游戏、玩具、模仿, 都应该得到认可与保护。

第三, 成人应该放低身子, 以同理同情之心来对待儿童。在成人观察判断并做出行动之前, 请用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格言来要求自己:“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薛涌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中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不高兴地趴在地上, 不知琢磨什么, 他的妈妈什么也没说, 只是和他一起趴在地上。过了一会儿, 孩子站起来, 高高兴兴地牵着妈妈的手走了。将心比心, 试着换位思考, 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 我想, 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够真正与儿童同理同情, 我想, 我们就不会如蒙台梭利所说, “无论我们多么热爱儿童, 从他来到我们中间的最初时刻起, 我们就本能地提防着他。本能的贪婪使我们赶紧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 即使它并没有任何内在的价值”。也因此, 再懒惰的妈妈也不应该为了把床垫不被弄脏而“把一块不透水的床罩放在床垫和他的身体之间”, 因为我们自己不会这样对待自己。

第四,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拟人世界。我们成人, 是缺少想象的园地的, 我们把现实看得太过于清楚, 我们已经缺少浪漫的情怀, 偶尔有之, 也多是在爱情中, 用在异性身上。作为父母, 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制造一些浪漫, 制造一些童话的世界。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 是因为在童话的王国里, 花鸟虫鱼都是他的朋友和伙伴, 都是有情有谊的世界里的人物, 在那里, 儿童纯洁的心灵已经有了善恶是非的判断, 他正在形成他自己的判断。这种世界, 是远离功利的, 没有成人的地域、时间或秩序概念, 那只是一个理性的世界, 而儿童, 首先应该成长在感性的环境中。

第五, 儿童, 应该是游戏的主人。这里所说的游戏, 并非是虚拟空间里的游戏, 网络游戏对儿童乃至青少年都是弊多于利的。游戏和童话, 是儿童的想象王国, 也是儿童的生活世界的基础。福禄贝尔是深解儿童教育真谛的, 他用恩物来创建一个儿童的生活空间, 正是在这些游戏活动中, 儿童创造了一个拟人的虚拟世界, 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正是在这其中萌发、生成、发展。如果我们理解到儿童在游戏里创建了一个世界, 我们就能发现积木里的天才、画面线条里的缤纷, 在他们自己动手的活动中, 有着他们最初的梦想和成长的种子, 成人万万不可进行粗暴的干涉和扼杀。

除了动手玩玩具, 自己发现、发明玩具, 借助玩具构筑自己的游戏空间, 模仿也是儿童游戏的重要部分。罗素认为, “玩耍和装扮在儿童时期是不可或缺的, 撇开这些活动的别的益处不谈, 若要孩子幸福和健康, 就必须给孩子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儿童的模仿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动物、植物、非生物、人……他会以桌子的口吻说话, 他会扮成一只老虎, 他也可能穿上大人的衣服过过瘾, 他会站在你面前给你打电话, 这些, 都是他的生活世界, 是他本然的、真实的生活, 是原生态的, 成人应该尊重他, 让他成为他, 而不要简直拒绝与干涉。

尤其,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儿童的“破坏”活动。做父母的, 经常埋怨孩子弄坏了东西, 有些甚至是很珍贵的东西。儿童在拆卸东西的过程中, 他是带着好奇心想破解秘密, 这是他的探究过程。就算他的破坏是付出了经济上的代价, 也尽量不要简单地训斥他、禁止他。在儿童感性的世界里, 如果成人辅以必要的理性, 儿童是能接受的, 这也是成长中的必要因素, 感性的花朵是要生长在理性的枝叶上的。

儿童座椅 篇5

研究表明,儿童诗的创作自19世纪以来,主要有两个立场,即歌咏儿童的立场和抒发儿童心声的立场。无论从哪个立场出发,儿童诗作家的创作都可以概括为“表达儿童”,而这种立足于儿童这一主体的表达,正好契合了儿童心理和言语发展的需要,暗合了儿童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以发现、唤醒、分享、启发等方式促成了“儿童的表达”。因此,儿童诗是真正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童诗教学也就成为了必然的诉求。那么,如何构建“儿童本位”的儿童诗教学呢?

一、研读儿童诗,破解儿童诗“表达儿童”的密码

对文本进行科学、适切的教学解读,是教师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的基础。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质,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与文本特性紧密相关的具体读写目标当中。而同一类的文本,在语文学习当中,无论是习得阅读策略还是领悟表达方法,都具有共性的一面。儿童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破解儿童诗的言语密码,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1.儿童的意象。

儿童诗是“表达儿童”的,所以要求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儿童诗以形象来表达情感,但儿童诗有别于儿歌,儿歌的形象直接而具体,儿童诗的形象表现为一种“意境”,“象”中寓“意”,是为“意象”。

儿童诗的意象是儿童能够直觉的、心领神会的艺术形象,它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主观思想十分鲜明。如《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这里的“小手”“花苞”富于抒情主人公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力,“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明显表现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再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植物妈妈有办法”,这样的题目就是一个令儿童浮想联翩的意象的载体。“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看似平白如话的诗句,却不着痕迹地内蕴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和广阔的意象空间。“孩子——妈妈”,这样的关联最易触动儿童的情感世界;“四海为家”,是心跳,是期待,是探寻二是呀,“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的孩子要离开妈妈,它们靠的什么办法呢?试想,哪颗童心不会被这样的问题所吸引?这绝对不是对枯燥的知识产生的兴趣,而是自然、真切的情感的追寻,是一种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的沉浸。2.儿童的独白。

什么是儿童的独白?维果茨基说:“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代表独白,而大多数情况下口头语言则代表对话。”他还说:“比较而言,独白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可以从容不迫地、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精心组织。”简单地讲,儿童诗的独白,强调的是儿童诗语言的沉思性、含蓄性,是一种意蕴丰厚的、儿童言语思维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沉吟体悟”。如“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柳树醒了》)这首诗语言活泼,看似浅白,但诗句中蕴含的情趣需要顿悟或静静品味,才能深得个中滋味。读者,尤其是儿童,需要调动内在的言语结构以及对生活的诗性敏悟,才能领会其间蕴含的意趣再如《心》:“妈妈是大人,/个头比我大。/可是,/妈妈的心好小,/因为妈妈说,/满心都是小小的我。/我是个娃娃,/个头还很小。/但是小小的我,/心很大很大。/因为我的心里,/装了妈妈也不会满。”——整首诗完全是儿童的诗性独白,诗人将儿童诗性的灵感用朴素而细腻的语言形象化,让人读后或会心一笑,或静静回味。与儿歌进行比较,儿童诗“独白”的特点就更清晰了。

3.儿童的修辞。

“情欲信,辞欲巧”,诗歌是离不开修辞的。儿童诗当然也离不开修辞。与成人诗的修辞不同,儿童诗运用的是与儿童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的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等,还有“图画”(通过将诗句形象化地排列,以强化想象和感受)。之所以将儿童诗中常用的修辞称为“儿童的修辞”,因为这些修辞都是想象力的产物,是儿童言语思维世界的本真形态。如《一株紫丁香》:“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叉甜。”“星星困得眨眼”是儿童的拟人修辞;“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是儿童的直觉想象中的通感。再如《磨刀石》:“月亮把夜天/当成一块/蓝幽幽的/磨刀石/磨亮了镰刀/她就要去收割/像麦粒一样成熟的/满天的星星了”——“夜天”像“蓝幽幽的磨刀石”,“月亮”像“镰刀”,而“星星”就像成熟的麦粒,正是这形象的、儿童眼中的自自然然的比喻,让这首诗独具一格,韵味无穷 4.儿童的发现。

儿童的发现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诗作者对儿童生命、儿童世界的发现;一是指儿童以其特有的生命方式对世界的发现,表现为率真的童趣。这两种发现都是儿童诗参与儿童精神世界构建的必然诉求。如《游戏》:“‘小弟弟,我们来游戏,/姐姐当老师,/你当学生。’/‘姐姐,那么,小妹妹呢?’/‘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一/我看——/让她当校长算了。”’校长什么也不会做,这完全属于儿童的“发现”,它不符合事实,却充满了童趣。再如《篱笆那边》:“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诗人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世界就如同那“真甜”的草莓,孩子忍不住去摘二问题在于,大人们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犯错”。而诗人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更敏锐地发现:“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这样,儿童眼光的立场,使诗歌的象征意义充满了儿童化的情趣和韵昧。

一、立足“儿童本位”,构建儿童诗教学新模式

(一)让学生经历自我发现之旅

儿童诗教学,也就是童诗教育,是语文或者说文学对生命的启蒙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实现,必须也只能依靠儿童自己的方式,即儿童的自我发现去实现。

把学生带入儿童诗的世界,总是从阅读、感悟、欣赏开始的。让学生以言语生命的体验方式走进儿童诗的世界,教师一定要避免理性的解读与讲解。我们很容易发现,每一首优秀的儿童诗中都有真实的儿童存在,这是儿童诗的特性决定的。儿童诗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去发现,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运用儿童的语言(诗的语言)对儿童生活进行形象抒写和表现。如《四季》:“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诗中的雪人不就是顽皮的儿童自己的形象吗?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时,看到的是自己的童年;儿童诵读这样的诗句时,发现了自己就在诗中。学生阅读这样的儿童诗,只有经历一个完整地自我发现之旅,才能真正人情入境,还原并融人诗歌意象之中,实现言语生命的自我构建。

让学生经历自我发现之旅,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儿童诗阅读过程,教师不能先人为主或过度介入。学生打开一首儿童诗,一句一句地用心读下来,于诗歌形式当中,会自然而然地发现优美的节奏和韵味;于诗歌形象当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所以,和学生一起走进儿童诗的意境,教师只需在学生读到兴味盎然时,迎着学生的兴致聊聊学生的发现和感受。例如,教学儿童诗《我想》,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自主地思,当学生读到情不自禁或心领神会之时,教师再引导他们谈一谈:反反复复,用心用情地读着这首儿童诗,你现在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感受是什么?(二)用“儿童的表达”促进儿童的表达

儿童诗中“儿童的表达”指的就是上文所讲到的“儿童的意象”“儿童的独白”“儿童的修辞”“儿童的发现”等,是符合儿童心性,指向儿童心灵,契合儿童言语生命形态的表达。所以,利用儿童诗的这种特性来促进儿童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儿童诗教学的应然选择。对应儿童诗“表达儿童”的“密码”,在儿童诗教学中促进儿童的表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意象”融通,以情激思。

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样写道:“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会飘到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虾游戏。∥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飘到广场上,/去堆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简单的引导、对话,学生便能从诗歌意象中明白雪花的快乐和善良,感受到这世界中生命的奇妙。学生读懂了“雪花”形象,情感便产生了共鸣,对“象外之意”的领悟便自然转化为“意内之象”,相似意象的表达与塑造也就水到渠成:“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会做哪些美妙的事情呢?”果然,学生的“创作”让人拍手称快:“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会飘落到小草身旁,/跟种子一起做游戏,/让干枯的小草不再寂寞。∥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落到白杨树的枝干上,/等待绿叶,/开心地冒出来。∥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落到爸爸的肩上,/亲亲他,亲亲他,/然后再温暖地融化”。2.感受意蕴,以智启思。

“诗言志,歌咏言。”对于成年作者来说,儿童诗是沉思的结晶,而对于儿童来说,儿童诗就是儿童诗性智慧的自然流露。儿童诗的“独白”实质上是一种意蕴丰厚的、儿童言语思维的“言外之意”,充满了顿悟式的儿童智慧。例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街头》)这样的表达,正是儿童自然状态下的言语思维,正如儿童会这样描述挂着露珠的花朵:“花儿开心得笑出了眼泪。”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儿童诗中的这种“独白”,唤醒学生的诗性思维,鼓励学生智性地表达。

学生诵读金子美玲的《心》后,充分感受了“大”与“小”的独特意蕴,很自然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太阳/是最胆小的,/看见比自己小的星星、月亮,/就一溜姻儿地跑了,/还要拉着我们,/一起逃回家”。儿童的这种“独白”需要的往往不是学习,而是唤醒与激发,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儿童诗中感悟其言语思维的智慧,从而受到启发,释放自己心中的“诗”。

3.品味修辞,放飞想象一

没有修辞,便没有诗歌;没有儿童的修辞,便没有儿童诗。修辞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想象的结晶。对于儿童而言,修辞是其认识世界和言语思维的一种本真方式,阅读真正的儿童诗,品味诗中的修辞,需要的是童真和敏感,儿童诗教学要呵护这份童真,珍视这种敏感,从而保证儿童敢于、善于、乐于运用属于自己的修辞方式来表达,来创作。

儿童诗中,像“星星困得眨眼”这样的拟人修辞,“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这样的自觉想象中的通感比比皆是。再看朱邦彦的《稻田》:“稻田/这本书/风好爱翻/太阳好爱读∥风翻来翻去/太阳一读再读/一直读到—/熟”.这里有拟人,还有双关,想象力之丰富,修辞运用之巧妙,都是儿童心所向往、心领神会的表达之美。引导儿童品味儿童诗的修辞,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的想象和言语直觉,他们的创作便自然展现出修辞之美,想象之趣:“蓝天妈妈心情古怪。/有时晴,/带着太阳从早逛到晚、/有时阴,/把白云骂得脸色发青。/有时雨,/把太阳关家里做作业,/自己却还哭个不停”。4.展示自我,抒写真情。

儿童诗是属于儿童的,因为其中隐含着“发现儿童”和儿童自我发现的秘密,能够直抵儿童的心灵,引起儿童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儿童诗教学中用“儿童的表达”来促进儿童的表达,仅仅从形式的角度人手是不够的,根本的还是要触动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用一颗本真的心来感受世界,用纯净的眼来发现世界,然后才能用诗来表达,来倾诉。

“我是一个了不起的巨人,/高高坐在枕头山岗上,/静静俯视我的平原和峡谷,/还有整个床上的大陆。”(斯蒂文森《床上的大陆》)读着这样的诗句,想象着这样的情景,有哪个儿童不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不正是他们曾经或者正在拥有的游戏吗?所以,抓住时机,鼓励儿童也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的诗句便从儿童的笔尖流淌出来:“太阳/是个小宝宝/因为/他每天起床/都要公鸡/一遍叉一遍地喊/哈哈/就像我一样”、或者让儿童写写自己的诗意生活,这样的儿童诗自然是在表达儿童的诗意存在:“爷爷的爱,/是准时的接送;/奶奶的爱,/是喷香的鸡腿;/爸爸的爱,/是严厉地检查作业;/妈妈的爱,/是重复的叮咛;∥我的爱,/就是让他们都高兴”。或者引导儿童诗意地表达童真童趣的沉思:“你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不听线妈妈的劝告。/啪——/线断了。/是不是太调皮了,/才闪了腰?”

以“儿童眼”读“儿童心” 篇6

这样的场景时常萦绕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是爷孙之间的图景,虽然是孩子童年的记忆,但一定能勾起大家对“童年”的回望。

童年,亲爱的回忆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想必这首罗大佑的《童年》曾拨响你心中那根“童年”的琴弦。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代名词;童年,是天真无邪的最好解释;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季节。《我爱斜角街》作品中小三就拥有如此的童年。她跟随父母来到了斜角街,所有的一切的人、事、物、景都显得那么富有生气与活力,都那么美丽、自然。

《我爱斜角街》阅读之时,我们会随着作者的那缕缕的田园风景道,徜徉在条条坎坎坷坷却溢满花香的稻田、田埂之径。这是小三视野里的斜角街,也是我们随她观察所感触到的斜角街悠然之美。

斜角街除去那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之外,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印刻在小三的记忆深处。聪明、有学问的慧青叔叔;幽默风趣、勤俭持家的大包佬;性情耿直、待人友善的铁匠师傅;美丽温柔、善解人意的刘姨……李丽萍用淳朴、优雅的笔调将斜角街的一个个人、一桩桩事、一幕幕情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有人说,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是的,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是该怎样从这种经历中获益。不是吗?

整部作品告诉了我们“童年”的真谛以及“成长”的根基。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舍”与“得”,也要从作品去学会舍弃生活浮华与虚幻,留下值得珍藏的本质东西。让我们再次地感触李丽萍对“童年”,对“生活”的人生感悟吧!

使我拥有温柔目光的,是斜角街的人,这些勤劳坚强、淳朴、善良的人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我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尊重事物,学会了如何从每一个小小的事情中获得更多的东西,小小的心灵有了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

因为有爱

心中有爱,生活就会充满欢欣与快乐。

爱,是杨红樱《笑猫日记·蓝色的兔耳朵草》的主题。因为有爱,老老鼠成了笑猫可以倾诉的对象;因为爱,八只脚的山蜘蛛明白了爱的滋味;因为爱,母老虎泛出了母亲的光辉;因为爱,公花豹相信世上还有真情,还有真爱;因为爱,平日翻江倒海的湖怪静卧湖底……爱,让枯树发芽,铁树开花;爱,让死神远离雨樱,恢复了健康;爱,让失聋的虎皮猫听到了天下最好听的声音——“我爱你!”

心中有爱,虽然历经磨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幸福。

老师,我非常感谢您。您是泥土,我是小草。您在我们的大脑里留下了丰富的知识,我要感谢您!

不管风吹雨打,您都认真地教授着我们!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这是一封多么朴实,而又多么情感丰富的卡片书信呀!不知不觉中,我的耳边又想起了歌曲《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一位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学。母亲的脸上洋溢着欢笑,看得出她的幸福。孩子的脸上同样流露着笑容,可能刚刚才享受完母亲为自己亲手做的早点,嘴角还时不时地舔着,那可是在吮吸着清晨的甘露呀!

自行车慢慢地前行着,母亲也轻松地蹬踏着。孩子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双手轻轻地扶着母亲的后腰,那是一种依靠,同时他也再一次地享受着由母亲体内而散发出的浓浓的爱意。

此时的清晨忽然变得明朗起来,因为有了亲情,有了幸福与甜蜜。

自行车经过我的面前,开始向陡坡上艰难地迈进。母亲没有言语,也没有任何的埋怨。有的只是想尽快地踏上坡岗,让孩子早些到达学校。渐渐地,母亲的节奏慢了下来,自行车轮子的转动也变得缓慢起来……

我替母亲的劳累担心起来。

突然,车轮子又迅速地飞转起来。定睛一瞧,原来是孩子发现了母亲的劳累,发现了母亲的付出。他迅捷地跳下了后座,脚尖掂着地,用力地推动着自行车。他显得非常的轻松、愉悦,脸上显露出欢乐的笑意。

自行车上的母亲迎着晨风,飞扬起的头发亲吻着那张充满了甜甜微笑的脸庞……

自行车在我的视线中慢慢地远去,但母亲与孩子的笑容却一直停留在我的眼前,那笑容像晨起的微风,是那样的轻柔。

这就是爱!

放慢脚步去长大

被同桌将“杨天赖”改成了“杨无赖”;由于自己做事总是喜欢“等一等”,名字干脆换成了“杨等等”;同桌自绘了许多藏宝图,自己还一门心思地追随他去探宝;将写作文说成了“要种几百棵树”,目的只有一个——凑数字;由于想钱,所以常常将物品高价变卖给同学;发现好朋友偷东西后没有责备,而是同情……就是这样一个天真透明、快快乐乐的小女生,让我们与她一起欢乐,一起长大。她是女作家章红老师《放慢脚步去长大》作品中的主人公——杨等等。

章红的作品素材都是来源于她女儿的实际生活。《放慢脚步去长大》中的妈妈唐妮基本上就是以她自己为原型,杨等等也基本上是她亲爱女儿的化身。这本小说向我们传达了“童年”可贵的信息,正如章红老师所说的那样:“这本书首先要献给我的女儿。她的天真、乐观,无邪的想象力与漫无边际的创造力犹如一股清新而猛烈的风,来自那个我已遗忘的遥远世界——童年的世界,将我从现实中稍稍带离,教会我感受人类更本质的一些东西:亲情与爱,内在的自我,纯真的快乐……这本书也是送给自己的一样礼物,它挽留我残存的童心,记录我对童年的发现以及对生命的领悟。写这样一本书是喜乐的,是跟自己玩耍,也是在跟正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玩耍,我们相约着重回童年,重温那些幸福时光。”

为人父母的我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往往将孩子的“童年”给丢弃了,从来没有顾及到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所做的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强加给他们,并且振振有词地说着“我是为你好的”言语。而文中的唐妮妈妈以及羊爸爸始终宽容着杨等等所做的一切“错误”,包容着她的一切“犯错”,用心呵护着杨等等“去长大”。

“儿童像一切生物一样,有他自己的自然法则,认识这些法则,按照这种法则调整我们的步伐是于成人有益的,因为成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然的生物节奏。”是呀!我们的孩子不是缺少智慧,而是智慧往往被我们扼杀在“自私自利”的管教之中。

健康、自信、自我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做家长所要给予孩子的,我们应好好地蹲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因为,孩子的心田里有许多的“幻想”,这些“幻想”就是他们成长中的种子,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放慢脚步”与孩子一起“去长大”。德国的凯斯特纳也曾这样说:“儿童的理性可以在学校发展,儿童的身体也可以通过体育来锻炼,但是,可悲的是,儿童的心灵所拥有的第三种力量却被时间所无视,正受到严重的损害。”这是谁的责任?

章红老师在后记中告诫我们:“爱也需要智慧。当一个母亲或父亲,有时是需要格外的自制与涵养,格外的思考与理性,决不能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为所欲为。”我们千万不能将孩子当成我们的“私有财产”,而是要尊重他们,将他们置身于成人等同的环境去真诚地沟通。“孩子长得很快,孩子长大的每一天,就是在往离你而去的路上迈的一小步。”珍惜亲情,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那就是阳光,那就是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溧水县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朱蕴茝)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儿童视角” 篇7

《新闻袋袋裤》作为央视创办的第一个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带动了我国儿童信息类节目的发展。随后,各个地方台陆续开办了类似的节目,如南方电视台《南方小记者》,福州电视台《大嘴巴谍报》等。但总体上, 此类电视新闻节目在我国儿童的电视媒介选择行为中所占比重较低,节目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究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欠缺原创性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中,翻版成人新闻的信息不时出现。同一条新闻,在成人新闻和儿童新闻节目中的画面和解说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换成了带有童声的成人主持人。这样的制作手法,很难从根本上贴近儿童心理,拉近和儿童受众的距离。

儿童缺位

我国现有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虽然在收视定位上都突出了少儿这个群体,但节目制播的全过程,较少看到儿童的参与,让人不免质疑,成人主导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是否真的是儿童想看的?

娱乐性不足

早在1961年,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就对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的动机做过调研。结果显示,“娱乐”是儿童选择电视媒介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信息。而我国的儿童电视新闻内容,往往教育性大于娱乐性。如此一来,新闻在制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就不够活波、多样。

以上是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儿童视角”的缺失。

如何在节目中自然展示“儿童视角”,有以下几点思考。

和儿童一起做新闻

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不妨在节目中,用让他们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卜卫在《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的成人化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儿童的参与权,我将其概括为8个层次:操纵;装饰;象征性地表示;指派给儿童,但还能告知儿童;成人与儿童商量,并告诉认同; 成人提出的、与儿童一起作决定的;儿童提出的,但成人并不关注;儿童提出的,并与成人一起做出决定。我国目前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中,儿童的参与权,大致到达第四个层面。要到达最后的儿童参与程度较高的层次,就要弱化成人的主导地位,把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和节目话语权尽可能多的留给孩子们。比如,教会他们用便捷的拍摄设备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兴趣的社会现象; 成立小记者队伍,寻找新闻源,采访新闻素材;新闻制作中多倾听儿童编导的想法。虽然他们在专业性上无法和成人相媲美,但身为儿童的代言人,一言一行都更能与收视儿童产生情感共振,拉近与节他们的距离。

对于成人新闻里出现过的信息, 从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角度切入,用儿童自己的语言表达新闻信息,成人进行适当的把关和指正。比如《新闻袋袋裤》中,《盘点过年习俗》《恶劣天气影响世界各地》《未来电脑会比人脑更聪明么》《火星:多种支持生命存在的元素被发现》等新闻,可以多听听儿童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指针性地加入成人的观点。既实现了信息服务,又能让儿童看得懂。

注重节目内容的均衡,避免城乡差别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平衡城乡资源差异,在版块划分上,可以留一定的空间反映乡村儿童的生活面貌,让城市儿童了解乡村,正确认识乡村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在节目制作中,吸纳乡村儿童参与,消除城乡儿童在心理上的差距。也可以在节目中组织联谊等活动增强城乡儿童的互动。

寓教于乐

施拉姆“儿童是媒介的使用者”这一思想,表明儿童于电视媒介是主动的选择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能带给儿童欢乐,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而非“说教”。比如,把故事、歌舞、动画、木偶等形式搭配组合,充分运用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处理新闻素材。比如,《新闻袋袋裤》中,用动画讲述郭明义的事迹,就把学雷锋这一旧命题用儿童化的方式进行了创新。

寓教于乐还要求节目能促进儿童在体能、认知与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英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天线宝宝》《花园宝宝》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低龄儿童的 喜爱,就是其节目理念:呈现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发展的有趣经验。看似是玩耍、嬉戏的过程,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想象力、爱和被爱的能力、自信心、创造力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结语

儿童座椅 篇8

一、明确记录的主体——“Who”原则, 即“记录谁”和“谁来记”

· 教师: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存在着两个主体——教师和幼儿。教师是主要记录人, 同时关于教师发生的事件也是被记录的内容之一。

· 幼儿:幼儿可通过画“娃娃日记”的方式进行活动、事件和心情的记录, 用以辅助教师收集资料, 同时也是被记录的主要对象, 个体行为或集体、小组行为表现都可以是被记录的内容。

· 家长: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最有力的协助者, 他们可以记录孩子那些“没有在幼儿园表现的、教师看不见的”行为, 辅助教师收集资料, 帮助教师客观全面地利用资料评价幼儿。

二、找到记录的方式——“How”原则, 即“如何记”

1. 记录工具

· 便笺本 (主要是老师、区域游戏中即时发生的事件或是对话、行为等) 。

· 手机、DV、相机等电子设备 (主要是老师用) 。

· 废旧台历。废旧台历非常环保, 容易收集, 但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将底图用纸蒙上。 (可用于幼儿画日记)

· 各种素描本。非常适合记录, 但需要购买。 (可用于幼儿画日记)

2. 记录方式

(1) 按记录、呈现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教师白描式、师幼合作式和文档编辑式。

· 教师白描式。此方式是指教师将所观察到的事件、幼儿在事件中的表现等内容用文字描述的方式直接记录在便笺本上。该记录方式的主体是教师, 且比较灵活, 教师可以随时记录。

· 师幼合作式。顾名思义, 这一记录方式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合作完成的。幼儿年龄小, 还不会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想要记录的事件和心情, 他们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 再请他们将所记内容口述给老师, 让老师或家长在画面空白处用文字记录下来, 以便了解幼儿所记录的具体内容。

· 文档编辑式。这一方式比“教师白描式”正式, 主题也比较固定。教师将近期班级里发生的事件、活动按时间、性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归纳和整理, 最终形成电子稿打印出来。如“班级日志”“每周亮点”等。

(2) 按幼儿年龄特点划分, 可分为小班幼儿记录方式、中班幼儿记录方式及大班幼儿记录方式。

· 小班幼儿记录方式。小班幼儿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 他们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不足以有能力主动回忆并记录活动、事件的过程。因此, 教师需要为幼儿制定好记录主题, 引导幼儿回忆主题内容进行记录。主要记录方式是绘画。

· 中班幼儿记录方式。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 即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此时, 无须教师再制定主题, 他们已能回忆出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记录时, 因为幼儿只能用极简单的形象记录活动或事件, 教师提供给幼儿小张的纸即可。

· 大班幼儿记录方式。大班幼儿思维仍然是具体的, 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 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 按类别记忆。对于大班幼儿, 首先, 我们不再给他们设定主题, 而是让他们记“自己比较有感触”“觉得有趣”的事情, 同时对日期有了要求, 希望他们记录的事件能够跟日期相对应;其次, 我们要求大班幼儿合理布局页面, 分隔好一个区域留作口述内容, 让大人用文字记录。幼儿记录的主要方式是绘画和个别简单的、会写的文字。

三、了解记录的时间——“When”原则, 即“何时记”

不同的记录主体根据幼儿园作息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应有不同的记录时间。

· 教师记录时间:教师可以随时记, 将记录的便利贴贴于相应的本子上。

· 幼儿记录时间:小班定时定题记录, 中大班每周记录2~3 次, 一切非集体活动时间均可, 如点心后、游戏时、放学前等。

·家长记录时间:幼儿放学后、节假日等。

四、掌握需要记录的内容——“What”原则, 即“记什么”

我们有三个记录的主体, 教师关注的是和幼儿有关的事件;幼儿可能关注与自身、同伴、老师相关的事件, 也有可能关注他们眼里的世界;家长关注的也和老师一样, 即与幼儿相关的活动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我就平时收集到的资料讯息, 整理归纳可记录的内容如下:

五、每周整理所记录的内容——“ Work Sum⁃mary”原则, 合理安置

以绘画和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 我们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收集和呈现:

1. 张贴在墙饰中。

2. 收集在幼儿成长档案中。

儿童的语言与儿童教育 篇9

1. 从一岁左右开始说话, 进入单词句阶段。

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儿童用一个单词表示的意思往往是成人需要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这些单词能逐步表示儿童的愿望或观察到的事物, 并且随着不同的情景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 比如:球球、抱抱等。这里的球球可能表示“这是球球”、“我要球球”或者“球球滚开了”。

2. 两岁进入双词句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说话的积极性高涨, 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 说话的词大量增加。这一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开始由双词或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如:妈妈抱抱。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比简单句明确, 但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 结构不完整, 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所以也称为:电报句、双词句。

3. 五岁左右进入成人句阶段。

这时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基本完成, 虽然他们掌握的词汇数量还有限, 但基本的语法已经掌握, 已经能够分辨正确的表达方法和错误的表达方法, 能区别语句之间的关系。儿童对语言的运用已不限于表示眼前的事物, 已经能够谈论以前发生的事情, 也能谈论将要计划做的事情, 甚至可以谈论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

上面几个阶段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各个阶段是可以重叠发生的。从单词句到双词句, 最后发展到成人句阶段, 这个发展顺序是不变的, 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 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儿童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这个发展过程有何奥秘呢?

二、儿童先天的语言潜能

每一个儿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可以习得人类语言。聋哑儿童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无法用口正常说话, 但经过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训练, 也会在脑子里播下人类语言的种子, 形成一系列人类的语言体系, 所以才可以用手语与人类正常交流。而猩猩即使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甚至进行最好的语言训练, 也还是无法发出人类语言的。这里我们想到鹦鹉, “鹦鹉学舌”就是说鹦鹉能模仿人类的说话, 但是鹦鹉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人类语言能够主动地把各种声音和意念无限地连接在一起, 这种无限的语言潜能在儿童身上就存在。

蒙台梭利把儿童天生的语言潜能成为“语言的特殊机制”。她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语言, 而是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儿童在说话的时候, 既要涉及到单个词语的变化, 又要涉及到整个句式的结构变化, 等等。语言含有一定的规则, 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 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语言。但是儿童把复杂的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和学习。如果我们对不同的发音进行观察, 就会发现有规律可循, 每个音都是通过相应的机制发出的。正是因为儿童有创造语言的机制, 所以, 无论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 在儿童生活的相同阶段, 世界各地所有的正常儿童达到的语言水平都是等同的。

另外, 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系统”类似于“语言机制”这个概念。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 是专门为学语言而设计的。乔姆斯基关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显然夸大了儿童先天的语言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他的观点。儿童获得语言是一个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儿童获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 而是关于语言的一系列的规则。这一系列规则, 能够使儿童听懂他从未听过的话, 能够让儿童具有生成他从未听过的话语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机制, 但不是像乔姆斯基所说的那样, 而是一种认知性的加工语言的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

不管是皮亚杰的创造语言机制还是皮亚杰的认知性的加工语言的能力, 我们会发现其中一条不变的规律:儿童是具有语言的发展潜能的。儿童先天的语言潜能从何而来?这里引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里面的观点。达尔文通过动物的交流方式和人类语言作比较而得出结论:人类的语言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人类语言的发展也随着自然进化和物种进化而发展进步。目前为止, 人类语言在所有语言体系中发展是最完备的。

总之, 儿童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否认先天的因素, 包括儿童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但也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儿童语言潜能是在认识和交际的环境中表达出来的。

三、儿童语言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外部环境

由于某种原因被弃在丛林中的孩子经过某种方式保留了生命, 这样的儿童的周围尽管有鸟兽的怪叫、淙淙的流水声和树木的婆娑声, 但他们仍然是哑巴。因为他们没有在唯一能刺激先天语言机制的人类语言环境中成长。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潜能, 在这种潜能的作用下, 儿童是从环境中自动地积极地吸收人类的语言。环境对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提供儿童所需要的帮助, 随时辅导他们, 使他们不至于独自摸索、盲目前进。儿童语言是发展出来的, 但是不能听之任之, 而是需要外部环境的帮助和引导。

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中。从儿童语言交往来说, 儿童语言的发展也应当在认识世界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展开。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和成人语言交际的互动实践活动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显然这是夸大了外部环境中交往的作用。但是外部环境中的社会交往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这是没有质疑的。成人为儿童提供了较为适合的语言样板, 以便于儿童进行模仿和加工, 并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带动儿童的语言向前发展, 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中, 儿童也具有控制话题的主动权, 这种话语实际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所以既是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互动, 又是生活实践的相互作用。

社会交往说特别强调成人与儿童的交往, 我们也不容忽视儿童之间的交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同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 在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与儿童情感、逻辑等密切联系的语言体系。

总之, 儿童具有语言发展的潜能或创造语言的机制, 这种潜能或机制必须在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下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儿童语言的发展需要两者的密切配合。

四、儿童学习语言是创造性的过程

我们观察每个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并且将他们在三岁之前那种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形记录下来。这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在学习历史的继承, 而学习的方式及成功的途径将决定整个人未来的生活。

我们在三岁以下幼儿身上所观察到的, 虽然总是属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奥秘, 以及人在这一年龄阶段所独具的才能和天赋, 但人若要在成年后仍然拥有这一财富, 就必须保持一种童稚的心。儿童的创造性与接触的环境有着本质的联系, 在相互影响和学习中, 儿童的语言得到发展, 并且他们放弃了自己独创经证实无用的语言, 而接受了社会化的语言。因为语言的意义来自传承, 以及社会的不断重复的理解和更新中。因此, 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现象只是创造性学习, 而绝非全新的创造。

摘要: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遗传的作用, 慢慢学会语言。儿童期是语言的创造阶段。

儿童安全座椅缘何市场遇冷 篇10

汽车的安全带不能保证儿童安全

有业内人士称, 汽车是有保护乘坐人员系统的, 比如说安全带, 汽车里配备的安全气囊, 在发生紧急事故的时候安全气囊弹出会给予乘坐人员以一定的保护。然而, 这两个保护系统主要是针对成年人开发出来的。儿童坐车的时候在使用这两套保护系统的情况下, 有可能不会起到保护作用, 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儿童座椅相当于儿童用的安全带

据了解, 汽车里面的安全带是针对身高1.4米以上的成人来使用的。作为婴幼儿或者是儿童身高不够1.4米, 乘车的时候需要一个保护系统, 这个保护系统就是安全座椅, 起到固定和束缚的作用。据惠州展现现代4S店精品部销售人员周家育介绍, 安全带的设计是用于成年人的, 它们交叉穿过身体的中部, 越过肩部, 将大部分制停力施加到您的胸腔和骨盆。安全带要发挥此效用, 必须要安装正确。将它用在小孩身上, 并且实现此效用, 其尺寸就完全不正确了。因此, 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专门设计的儿童汽车座椅。

儿童安全座椅销售冷淡

对于儿童安全座椅的销售情况, 记者走访了多间惠州汽车4S店精品部, 大部分有销售儿童座椅, 不过库存不超过5台。周家育告诉记者, 很多车主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加上这个座椅安装到汽车上, 非常麻烦。目前4S店还没有销售出一台儿童安全座椅, 加上仓库就只有两台。

据记者了解, 目前儿童座椅的销售价格从200元到10000元不等。记者随机采访一些前来看车的客户, 他们均表示没必要购买儿童安全座椅。陈先生表示:把这个东西放上去太麻烦了, 不用时又要搬走, 占空间啊。而李先生则表示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儿童安全座椅的质量持怀疑态度,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 也不知道如何挑选。

对此, 惠州益成福特4S店相关负责人表示, 儿童安全座椅在惠州汽车市场发展并未成熟, 被市民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儿童安全座椅知识你了解多少

汽车儿童座椅中, 分为提篮式安全座椅、可转换安全座椅、不带安全带的高背椅等等。

据了解, 可转换安全座椅最实用。它适用0~4岁儿童, 周家育介绍, 一般4岁以上儿童就可以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这款座椅体重上限在14~30kg。可转换安全座椅中具有三合一可转换的功能, 可以通过拆分可单独使用分离式的汽车座椅增高垫, 获得更长的使用时间。依据宝宝的身高、体重转换安全座椅的模式。使用该类座椅需要留意宝宝的成长变化, 及时调整到宝宝的适用模式。

在安全座椅的面朝后模式当中, 可转换座椅通常比婴儿适用的安全座椅具有更高的体重上限 (14~18kg) 和身高上限。在座椅面朝前模式当中, 体重上限通常在18~30kg范围内, 具体视产品型号而定。它很实用, 可转换座椅的使用时间比婴儿适用的安全座椅更长。在面朝后模式当中, 可转换座椅有更高的身高和体重上限, 这使得它可以满足体型较大宝宝的需要, 可以使用时间长。周家育表示。

安全带的固定方式最常用

周家育称, 目前最主要是惠州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正确安装固定座椅。包括他也是一边学习, 一边领悟的。他透露, 儿童安全座椅的固定方式总共有三种:ISOFIX、LATCH和安全带方式, 其中以安全带方式固定的儿童安全座椅是销量最大的一种。

首先先要确定安全座椅是正向还是反向安装, 用安全带固定方式的座椅都有标示来指定正反向, 蓝色是反向, 红色是正向, 并可调整角度。新生儿到9个月的婴儿需要反向安装座椅, 9个月到4岁的新生儿需正向安装, 但正向安装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儿童体重在9公斤以上;第二儿童可以自己坐直, 两者缺一不可。然后, 安全带式固定方式需要比较大的空间, 因此最好把前排座椅挪到最前边!最后是把对着安全座椅的后排头枕取下, 这样是为了避免头枕在突发情况下伤及小孩。

座椅上的安全带和安全带细槽很重要

周家育称, 座椅上的安全带和安全带细槽很重要。据了解, 儿童座椅上的安全带分为两种:五点式安全带和三点式安全带。周家育告诉记者, 五点式安全带包含两个肩膀上的肩带, 两根绕过大腿的腰带和一个处在中心位置的胯带。三点式的安全带包含两根肩带, 并且将它们连接在胯带上。五点式安全带比三点式安全带更加安全, 因为五点式安全带中多出来的腰带可以将车祸中的力更加均匀的散布到宝宝的身上。

安全带细槽可以用来调整安全带的高度。对于面朝后放置的安全座椅来说, 安全带高度应当与宝宝肩膀平行或者低于肩膀, 而对于面朝前放置的安全座椅来说, 安全带高度应当与宝宝的肩膀平行或者高于肩膀。每次使用安全座椅时, 您都应该检查安全带的细槽位置是否合适。需要注意的是, 带有安全带细槽的安全座椅调整起来很麻烦, 并且可调整的位置依赖于细槽的数量。

他建议, 为了避免麻烦, 请选择带有外部安全带调整器的安全座椅。调整器可以让您不用移开安全座椅, 或者不用重新调整安全带所在的细槽位置, 就可以调整安全带的高度。这类调整器最好的模式是用一个旋钮或者一个滑动部件, 可以轻松的调整安全带的高度, 并且可以调整至连贯范围内的位置, 而不是事先设置好的位置。

如何选购儿童安全座椅?

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选择儿童安全座椅, 为此, 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为广大家长支招。

首先, 在购买前, 请先确认你所需要的安全座椅类型:要牢记孩子的体重、身高和年龄, 并且注意不同型号的体重和身高限制。很重要的一点是, 要根据孩子的体重购买合适的安全座椅, 而不是年龄。

然后在购买前了解清楚车辆使用的是哪一类安装系统 (LATCH或者ISOFIX) , 以及车中锚点的数量和位置。要选择与车中安装系统相匹配的儿童安全座椅。

还有, 请尽可能选择允许在车里试用安全座椅的销售商。因为通过实际试安装, 你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安全座椅是否合适安装、是否容易使用、宝宝使用时舒适情况如何。如果条件不允许试用, 那么尽量选择可以接受退换的商家。同时, 要选择一个带有五点式安全带的安全座椅, 因为它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请不要选择头顶处带有保护垫的安全座椅。因为对于婴儿来说, 可能会因为车祸中保护垫的撞击而造成头部受伤。

用“儿童的视角”看儿童 篇11

2岁的孩子可能还很难描述一个完整的情景,也很难讲清楚一件事情发生的原由,但他们可能会描述一些自己较明显的情绪——我不喜欢这个地方,因为它时常让我感到“很吵”“让我生气”。如果不是悉心观察,我们可能不会想到,成人眼里“数量充足”“型号一样”的玩具会因为上面所印制的图案不同,在孩子眼里产生如此大的区别。也许在成人看来,球只是用来拍、踢的,上面的图案无关紧要。但在孩子眼里,画有蜘蛛侠的那只球最吸引自己,占有它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回忆我们自己的童年,大多会发现自己小时候看到的世界的确与大人很不一样。我们觉得大人非常高大,屋后的树林简直就是望不到边的森林,月亮是跟着我走的,妈妈是天下最美的人。甚至有时做“坏事”都毫无歉意——记得我小时候就曾经把家里床上挂着的蚊帐剪了几刀,纯粹是为了试试当时自己手上一把剪刀锋利不锋利,这在大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或许发展心理学家可以用“自我中心”“泛灵论”“具体形象思维”等来解释这些童年体验,但我认为这些解释虽然可能符合科学理论,却并没有揭示它们的意义。

北欧的儿童研究者曾提出,要关注“儿童的视角”(Children’s Perspectives)。他们认为:发展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时,往往采用的是成人的视角,例如将童年看作是一个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而不断成熟的过程,认为成人才是成熟的标志。其实这里忽略了儿童的能动者角色以及童年的文化价值。“儿童的视角”强调的是要通过研究努力发现和理解世界在儿童眼中的意义,理解儿童是如何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生活的,从而为“儿童利益最大化”作出贡献。

“儿童的视角”的确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并“理解”儿童,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发展心理学家的眼光,还要有一种对儿童的移情式理解,以达到与他们共享意义世界的目的。印有蜘蛛侠的球被儿童看成是最好的球,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可能会得出儿童“对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更多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而非功能作用”或者儿童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对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的认知水平上”等结论,而以“儿童的视角”来体察,却可让我们看到儿童文化的某些特征——儿童的认知是生产性的、幻想性的、与日常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的。蜘蛛侠所具有的力量、正义、神奇一旦与球结合在一起,这只球的性质和功能就被孩子们重新定义和建构了,尽管他们才2岁。

只有理解儿童,我们才会用更适合儿童的方法去对待他们。也许我们可以多投放几只印有蜘蛛侠的球,也许我们可以投放一些蜘蛛侠的贴纸,也许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观察蜘蛛,也许我们还可以多准备一些有关蜘蛛侠的故事……可是,如果我们只用成人的视角,我们就无法体察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以及孩子们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我们的教育就会是空中楼阁,就没有办法实现维果茨基所说的“儿童的大纲”。

英国学者Alison Clark提出过一种所谓“马赛克”的研究方法。这种儿童研究的方法,其核心是强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要建立在儿童长处而非短处的基础上。例如,可根据同一个主题与儿童进行谈话,分析儿童的作品,让儿童用相机拍下他们认为重要的情景来组织他们讨论,并且将成人对儿童相关行为的观察结合起来,以便成人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来理解儿童。这种研究方法其实说明对儿童的观察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种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而不只是了解。理解意味着我们得变回孩子,去与面前的孩子合二为一,理解他们的愿望、爱好、行动、感受与体验,理解眼下的一切对于他们当下生活的意义。而教育实践,就是让幼儿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和更有意义。

可能更富有启发的结论是:世界本就是多重视角的存在,获得儿童的视角,获得他者的视角,获得万物的视角,才是爱的本义,民主的本义,也是教育的本义。

让数学走近儿童让儿童理解数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价值

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让数学走近儿童, 让儿童理解数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注重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客观的事物出发, 让儿童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知识。

二是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通过个体的学习与群体的讨论, 获得数学结论。

三是建立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方法, 注重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答案并不唯一,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关于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头戏。数学符号是现代社会人们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最有效的手段。大至国际间军事情报、经济信息、科技动态和密码传递, 小至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辆牌号、身份证号、学号、房间号, 可以说数字无所不在。数量关系是刻画自然界及社会现象、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工具。如何在数学与运算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产生、发展和数的运算意义

例如, 在多位数的认识这个阶段, 可以安排这样的猜数游戏:“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 你能猜中吗?”

学生随意猜:4500、4600、5100……

无规律可循, 很难猜中,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解决, 比如, 问:“这个数比5000大吗?”

“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

“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

“对。”

这样就能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种游戏, 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 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原理和优化的思想。

2.重视数感的培养

例如, 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数100块糖, 怎样数?

有的学生一块一块地数, 又慢又容易出错;有的学生分组计数, 10块、10块地数, 10块一堆, 共10堆, 共100块。从逐一计数到分组计数, 渗透和发展位值观念, 使学生对数的认识产生一个飞跃。

再如, 要让学生对常见的事物在量的方面有个正确的概念:一个班不可能有100个学生, 一辆小轿车不可能乘坐12人, 公园的小游船只能坐4~5人, 1千克苹果大约有8~10个, 一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不可能只有10千克, 1个人的身高不可能是3米等等。

3.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淡化笔算, 学会使用计算器, 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不光是一种技能, 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 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比如, 上街买东西, 只要估计一下应该带多少钱, 并不需要精确到几元几角。

计算器的引入是历史的必然, 有人主张从三年级开始引入。从计算的角度看, 这时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竖式笔算加减乘除的法则, 进行大数目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用计算器可以减少计算时间, 提高计算速度。另一方面, 用计算器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复杂的、更为现实的应用问题, 比如, 计算全班同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某次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运算规律。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教学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3-5

(1) 可以一个一个地减13, 12……8

(2) 可以把13分成10和3, 10-5=5, 5+3=8

(3) 可以把5分成3和2, 13-3=10, 10-2=8

(4) 可以想5+?=13, 因为5+8=13, 所以13-5=8

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 不要刻板地一律要求用减法意义或破十法计算。

4.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选材 (问题情境) 不能顺应生活实际, 不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2) 题材的呈现形式单一, 大多用文字表述。低年级虽有少量图形, 但表格、漫画、对话形式几乎少见。

(3) 对信息材料很少选择与判断, 问题呈现中的信息多余或信息不足, 教材里几乎没有。

(4)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一, 答案唯一。

二、关于空间与图形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内容过多局限在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中,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很少涉及。比如, 从不同角度视察物体所得到的图形 (视图) 、认识方向、画路线图、坐标系的渗透等内容份量不够, 这样很难把空间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 小学几何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儿童熟悉的生活空间之中。

即使对图形的认识, 也要尽量发散开去, 例如, 把—个长方形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可有多种不同水平的回答。

再如, 把一根铁丝围成边长为9的正三角形, 然后拉直, 能不能围成边长为7的正方形?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三、关于量与测量

量与测量的教学, 应该让学生了解所学的量和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单位换算上, 对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和实用性的度量如火车时刻表、路线标示牌、公路里程等几乎没有呈现, 学生感到很乏味, 不能使学生形成关于度量的一个整体性认识。

在量与测量的教学中, 应当使学生明白以下观点:

(l) 计量单位可以是任意的, 单位的统一只是为了便于交流 (比较、识别、谈论) 。

(2) 度量同一物体时, 用大单位度量的结果产生的数较小, 用小单位度量的结果产生的数较大。

(3) 在度量中, 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度量总是具有一定的误差。

(5) 常常只需要估测, 并不需要精确的结果。

例如, 元角分的教学, 由于学生缺乏买东西的实践经验, 对人民币的功能不甚理解, 因而谈不上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实际价值。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例如, 在市场上, 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让学生懂得1元钱可以买10块单价为1角的橡皮, 买1把尺子应找回2角, 买一把小刀还差2角等等。学了分的单位后, 可以出这样一道题:1分、2分、5分组成8分面值, 有几种办法?

1+2+5 2×4 1×3+5 1×6+2

1×8 1×2+2×3 1×4+2×2 ……

四、关于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喊了多少年, 进展不大, 症结在哪里?主要有两条:死记数量关系;脱离实际抽象地讲关系、讲模式。

小学数学能力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主要标志是认识、发现和概括模式和关系。

培养小学数学能力的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模式、寻找规律。模式是处处存在的, 应当鼓励学生寻找模式, 并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1) 讲数的运算时, 应强调其中的数量关系, 诸如数的顺序关系, 大小关系, 两数和与加数的关系, 两数差与被减数、减数的关系, 加与减、乘与除、加与乘、减与除的关系等等。

(2)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例如, 小明的父亲每工作2天休息1天, 请在小明父亲的休息日上涂上红色;

小明的母亲每工作1天就休息1天, 请在小明母亲的休息日上涂上黄色;

小明上学, 只有星期六、日休息, 如果1号是星期一, 请在小明的休息日上涂上紫色;

哪几天小明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几天全家休息?

这些问题渗透了交集的观点, 但又不必一字一句地给出定义和规则, 学生很自然地就学会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再如, 小红家住三楼, 楼梯30级, 小红与他父亲一起上楼, 父亲一步三级, 小红一步二级, 哪些台阶父女俩都能走到?

这里的倍数和公倍数也不必一字一句地给出定义和规则, 学生就会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了。

(3) 让学生认识某些特殊关系, 如相等关系、不等关系、包含关系、比例关系 (正、反) 、阶梯函数 (公共汽车票价) 、分段函数 (电话收费、出租车计价) 等等,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式子、图像描述实际情景或过程。

例如搭配问题:小芳有2件衬衫, 3条裙子, 最多在几天内她能保证每天的衣服不完全一样?

上一篇:室内混合定位下一篇:欺诈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