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控制点(精选12篇)
无控制点 篇1
我国于2011年4月12日公布了第一批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 掀起无居民海岛开发的热潮, 散落在广阔海域的无居民海岛将成为我国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1]。无居民海岛是海洋系统研究的较新领域, 目前, 我国海岛在海岛宏观概述、海岛开发的环境影响和评价体系、无居民海岛价值体系和生态旅游等方面有较多研究, 但对于无居民海岛的控制性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岸线利用率等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萌芽状态。控制性指标是无居民海岛规划的焦点问题, 也是海岛开发商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在完成汕头市凤屿、官屿、猎屿和龟屿4个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规划编制的基础上, 结合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对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两个核心指标进行粗浅的研究, 以期为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1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及计算方法
1.1 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及计算
当前城乡规划中有关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研究比较成熟。众所周知, 建筑密度又称建筑系数, 是建设用地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1], 经营性用地建筑密度是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技术参数[2], 可直观反映某一地区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3]。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 , 建筑密度是“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具体指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4]。城市建筑容积率是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5], 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重要的定量控制性指标。容积率最初是美国区划制度中土地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20世纪80-90年代引入我国[6], 城市建筑容积率是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与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7]。容积率的大小动态地反映出城市环境、风貌及城市的公共利益等, 从而决定了合理容积率确定的重要性[8]。
综上, 对城乡规划中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含义进行归纳, 得出如下定义。
建筑密度:一定区域范围内, 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占该区域面积的比例 (%) 。
容积率:一定区域范围内, 所有建筑物总面积与项目用地面积的比, 不包括道路、绿地、大型市政等公共设施的面积。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以图1某小区建筑物布局示意图为例, 说明城乡规划中建筑密度ρ和容积率r的计算方法。
undefined
式中:ρ小区为小区建筑密度;A, B, …, G为建筑物, SA, SB, …, SG分别为建筑物A, B, …, G的基底面积, S小区为小区面积。
undefined
式中: r小区为小区容积率;SH、SI为绿地面积;SR1、SR2、SR3为道路面积; NA, NB, …, NG分别为建筑物A, B, …, G的层数, 其他同上。
1.2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及计算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当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初步给出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定义。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海岛上总的建筑物基底面积占海岛总面积的比例。
无居民海岛建筑容积率:海岛上建筑物的总面积与海岛总面积的比。
在这里应当注意:由于陆地环境与海岛自然属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中, 开发商不仅仅关注整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还关注海岛不同空间布局 (以功能区的形式划分的不同功能区) 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因此在实际的海岛利用强度要求中, 既有整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总量控制, 同时各功能区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又有各自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量。
结合上述有关定义, 以图2为例, 说明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ρ和容积率r的计算方法:
undefined
式中, ρ海岛为海岛建筑面积;ρ1区为1区建筑面积;ρ2区为2区建筑面积;ρ3区为3区建筑面积;a, b, …, g为建筑物;h为绿地;Sa, Sb, …, Sg为各建筑物基底面积;S海岛、S1区、S2区、S3区分别为海岛面积、海岛功能区1、海岛功能区2、海岛功能区3的面积。
undefined
式中:na、nb, …, ng分别为建筑物a, b, …, g的层数, 其他参数含义同上。
2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量化原则
为处理好海岛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量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与海岛特性相适应。
海岛面积小, 生态容量低, 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应比陆地上的要求更严格, 两个指标的上限一般不应高于同等建设条件下陆地上的标准。
(2)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与海岛开发类型相适应。
一般来说, 旅游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要比交通与工业用岛等其他性质的用岛更为关注指标在空间布局和量化上的分配。不同海岛开发类型对两个指标的关注程度不同。
(3)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与海岛自然属性相适应。
除社会需求因素外, 海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还需要较多的考虑海岛自身的属性, 海岛不同部位坡度、地表植被等存在较大差异, 各种利用项目所处地段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要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角度具体分析, 根据各地段的环境情况而确定。
3 讨论
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强度与陆地上的城乡建筑的要求有异同点。
3.1 相同点
就建筑密度而言, 无居民海岛和陆地城乡规划中的含义相似, 都是以建筑物的占地面积除以用地面积。在这里城乡规划中的用地面积相当于无居民海岛的面积。
3.2 不同点
(1)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上限不同。
城乡规划中建筑密度最大不超过40%~50%, 容积率没有严格的要求, 目前从汕头4个无居民海岛的规划来看, 最大一般不超过20%;无居民海岛上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目前还没有正式的量化标准, 但应当比陆地上的标准要低, 一般情况下海岛上的建筑物不超过3层。
(2) 容积率的表现形式不同。
在陆地上, 容积率指的是宗地单元内建筑物的总面积与宗地面积的比, 不包括用地面积内的道路、绿地、大型市政等的面积;而在海岛上, 容积率指的是海岛 (功能区范围内) 建筑物总面积与海岛总面积 (该功能区面积) 的比。
(3) 控制方式不同。
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只有一种控制方式, 在同一个小区内, 只有一套量化值;而在海岛上, 既有总体上的控制要求, 又有因不同功能区海岛自然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3.3 差异的原因分析
(1) 海岛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单元, 与陆地相比, 海岛土地资源十分宝贵, 因此海岛上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上限要求要比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要求低得多。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是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 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开发商的利益为目的而制定的;而在海岛上, 则是为协调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从维持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
(2) 城乡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是在项目开始就规划好了各建筑物的布局, 因此用地面积和范围已经明确;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只能从宏观上给一个上限的控制, 具体的数值是在方案中求算;无居民海岛的规划是在实施具体开发方案前编制的, 因此, 规划中无法获得准确的界趾范围, 只能以海岛面积为标准来求算。
4 结论
(1)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是海岛开发利用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和技术参数指标, 是无居民海岛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海岛开发商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2)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是指海岛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占海岛面积的比例;海岛容积率是指海岛建筑物总面积与海岛总面积的比。涉及各个功能区, 计算方法类似。
(3) 无居民海岛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量化标准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但结合实际工作, 本着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进行指标的量化时可参考文中所列原则。
(4) 无居民海岛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有总量控制和分功能区量化的特点, 在实际利用海岛的过程中, 应当结合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参考文献
[1]杨义菊, 孙丽, 王德刚, 等.无居民海岛开发的时空顺序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11) :5-10.
[2]李卫东.保持合理建筑密度, 促进城市建设合理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1) :10-11.
[3]宋迎春, 曹亚美.关于规划管理中建筑密度有关问题的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 2008 (3) :36-37.
[4]李丽华, 郑新奇, 象伟宁.基于GIS的北京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 (1) :122-127.
[5]曹永锋, 吴琼.高分辨率SAR图像城市建筑密度信息提取[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3 (3) :133-137.
[6]王慧青, 沙月进, 王庆, 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建筑容积率调查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 2010, 35 (6) :126-128.
[7]汤黎明, 王玉顺.从居住者角度看高容积率[J].价值工程, 2011 (23) :88-90.
[8]张义伟.城市规划中合理容积率的确定探讨[J].中华建设, 建设论坛, 2011 (2) :80-81.
无控制点 篇2
动态控制低应力无变形搅拌摩擦焊技术
基于动态低应力无变形技术的原理,设计开发了用于FSW的阵列式射流冲击热沉系统,该系统可有效减小搅拌摩擦焊接头残余应力,实现FSW薄壁结构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动态低应力无变形技术不仅可以提高6082-T6铝合金FSW接头性能,而且与搅拌摩擦焊的`工艺适用性好,因此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 者:李光 李从卿 董春林 栾国红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z1) 分类号:V2 关键词:搅拌摩擦焊 动态低应力无变形技术 阵列式射流冲击热沉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及质量控制 篇3
(1)放卷:在一定张力控制下,将待复合基材(料卷)平稳地展开,以便进行涂胶和复合等操作。两层复合基材中,被涂胶的基材称为主基材,另一基材则称为副基材,相应的放卷操作分别称为主放卷和副放卷。
(2)上胶:一定温度下,将双组分胶黏剂按照一定比例(通常为重量比)进行均匀混合,再输送到无溶剂复合机的储胶部位,或将单组分胶黏剂直接输送到无溶剂复合机的储胶部位。
(3)涂布:按照复合结构和具体使用要求,将混合好的无溶剂胶黏剂适量地涂覆在基材上。
(4)复合:在适当均匀的压力下,将已涂胶的基材与另一基材进行黏合。
(5)收卷:将黏合的复合膜在适当的张力和收卷压力下进行卷取。
(6)固化:将复合卷材放置在一定温度的环境中,使无溶剂胶黏剂充分反应,从而得到期望的复合强度。
固化是无溶剂复合的一个重要工序,该过程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持续较长时间的条件下才能基本完成。通常情况下,双组分胶黏剂常见的固化温度为35~45℃,常见的固化时间为24~48小时,视胶黏剂类型、复合结构和使用场合不同而异,通常后加工工序为分切或再次复合时,固化时间可以较短,而后加工工序为制袋时则固化时间较长。
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
当初次使用无溶剂复合工艺时,或无溶剂复合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复合基材、油墨、胶黏剂及包装成品使用条件等任一因素发生变更时,都应进行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
1.目的和内容
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无溶剂复合工艺的适用性,确认复合基材、油墨和胶黏剂等因素的符合性,确定复合产品的外观质量和使用性能,并探讨最佳的无溶剂复合工艺方案或标准。简单地说,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要解决3个问题,即能否复合?复合后产品能否合格?如何确定批量生产的工艺条件?
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印刷油墨与无溶剂胶黏剂的相容性检测;复合产品外观质量检测;复合产品表面摩擦系数检测;镀铝转移检测;其他使用性能检测;涂胶量、混配比、设备参数、固化温度、固化时间等生产工艺参数的确定。
2.试验用设备及特点
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设备是一种为试验研究而设计的专用无溶剂复合机,我公司为国内外多家著名胶黏剂和油墨生产商提供的SLE400型复合机(如图1所示)就是一款典型的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设备,该设备的特点如下。
(1)功能齐全,可进行普通薄膜、纸张和铝箔的复合。
(2)幅宽最大可达400mm,速度最高可达450~500米/分钟。
(3)精度较高,全部采用数字式控制,便于进行各种精确测量和试验。
3.工艺试验原则
(1)坚持“先试后用”原则。与干式或湿式等复合工艺相比,无溶剂复合存在初黏力低、复合效果要在几小时后才可显现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对于初次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的许多软包装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因此,对于任何新的复合结构和新的使用场合,都应严格执行“工艺试验→小批量生产→批量生产”的流程。
(2)坚持“全覆盖”原则。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应涵盖复合、固化、分切制袋、包装使用的全过程,探索剥离强度、胶黏剂/油墨/材料的相容性、热封制袋、表面摩擦系数变化等全套指标的确定,并做好相关试验记录,为批量生产提供工艺规范和检验标准。
无溶剂复合影响因素
无溶剂复合体系是由无溶剂复合机、复合基材、无溶剂胶黏剂、操作人员、生产环境以及工艺方法等多项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无溶剂复合的质量、效率和成本是由整个体系而不是其中单一因素决定的。下面,笔者主要谈谈设备、耗材对无溶剂复合的影响。
1.无溶剂复合机
无溶剂复合机是无溶剂复合的工艺平台和关键手段,其对无溶剂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复合基材的适用范围。
(2)张力范围和张力精度。
(3)涂胶量大小及涂胶量精度。
(4)无溶剂复合的速度、设备有效利用率及运行平稳性。
(5)收卷整齐度和松紧度。
(6)无溶剂复合设备长期运行的精度和可靠性。
(7)生产管理水平。
2.复合基材
(1)通常情况下,不同类型复合基材的最高复合速度相差较大。比如,BOPP、PET、CPP等复合基材的复合速度通常都很高(350~500米/分钟),而N Y、V M C P P、VMPET、PE等复合基材的复合速度稍低(200~300米/分钟),纸张、铝箔等复合基材的复合速度一般更低(150~200米/分钟)。
(2)同类型复合基材不同的厚度和厚薄均匀性都会对无溶剂复合造成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如果复合基材太厚或太薄,其复合速度或质量可能会下降;复合基材的厚薄均匀性越差,其复合速度或质量也越低。
(3)复合基材的宽度对无溶剂复合也存在一定影响。比如,一台特定的无溶剂复合机的导辊宽度是确定的,如果复合膜宽度过大就容易起皱,而宽度过小则容易发生拉伸变形,总之这两种情况都难以获得理想的复合效果。
(4)印刷工艺对无溶剂复合的影响更为复杂,主要包括涂胶量大小、油墨与胶黏剂的相容性、复合牢度高低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印刷图文越简单,涂胶量就较小,复合速度也越高。有些油墨使用的是特定溶剂,或印刷薄膜的溶剂残留量过高,容易导致油墨与胶黏剂发生反应,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复合,即使能够勉强进行复合,也无法获得预期的外观质量和复合牢度。
(5)镀铝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溶剂复合的效果和速度。相比干式复合,无溶剂复合更容易控制镀铝转移,但当镀铝膜的质量不好或固化等工艺条件控制得不适当时,镀铝转移现象则可能会更加严重,最终便不能获得合格的无溶剂复合膜。
nlc202309051758
3.无溶剂胶黏剂
无溶剂胶黏剂对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复合基材的幅宽和复合膜的用途;初黏力和最高复合强度;无溶剂胶黏剂工作温度和黏度;混配比和涂胶量;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复合膜的透明性、挺度、表面摩擦系数、热封强度、耐介质性、耐侯性和耐蒸煮性等。
无溶剂复合质量指标要求
复合膜的复合强度、透明性、表面摩擦系数、热封强度、耐介质性、耐候性和耐蒸煮性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称为质量指标体系,是衡量无溶剂复合质量的重要项目。
1.复合强度
复合强度是指复合基材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度或黏结力度,通常用剥离强度来表征。剥离强度,即对复合膜进行单位宽度剥离时所需要的最大作用力。剥离强度多采用T型剥离方式进行检测,剥离角度为90°或180°,可使用专用试验机进行测试。
无溶剂胶黏剂复合强度从无溶剂胶黏剂混合之时便开始发生变化,从混胶开始到达最大强度,再缓慢衰减,大致要经历开口、快速固化、缓慢固化、稳定和缓慢衰减等几个阶段。一般情况下,不同品牌的无溶剂胶黏剂复合强度的变化也不同,通常在72小时内可达到最大强度的70%~80%,需7~15天达到最大强度。
2.透明性
复合膜透明性的测试指标主要包括透光率和雾度。透过复合膜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称透光率,其表征可见性;透过复合膜而偏离入射光方向的散射光通量与透过复合膜的光通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称为雾度,其表征清晰度。
3.热封强度
热封强度是表征复合膜封口性能的重要指标。热封强度表明了复合膜封口所能承受内容物的重量。热封强度是热封样条在热封强度检测时的最大值,通常情况下,使用热封强度试验仪来检测。
大部分行业人士可能会这么认为:复合强度越高,无溶剂复合产品的质量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非绝对正确,有些剥离强度合格的复合产品,其热封强度往往不合格;而有些剥离强度不合格的复合产品,其热封强度却很高。针对这种现象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复合剥离和热封分离需要克服的是两种不同的混合力,前者是交联聚合物的化学键,后者是高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正比关系,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4.表面摩擦系数
表面摩擦系数是指复合膜两个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和作用在其中一个表面上的垂直力之比。表面摩擦系数与表面粗糙度有关,而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复合膜的表面摩擦系数影响其后加工和使用性能,如表面摩擦系数太大,包装袋开口性不好,影响正常装填作业;表面摩擦系数太小,在制袋过程中可能无法实现正常输送。影响复合膜表面摩擦系数的因素主要有:复合基材的类型、固化温度、涂胶量、收卷张力和压力、胶黏剂类型等。
无溶剂复合注意事项
1.固化
无溶剂复合的固化过程主要在固化室完成,注意事项如下。
(1)室内温度可自动控制。固化室应采用全自动温度控制,内部热风循环均匀,且具有固化时间可设定和自动停止加热等功能。
(2)室内空间足够大,且料卷进出方便。通常情况下,无溶剂复合产能较高、料卷直径和重量较大、固化时间较长,因此要求固化室的空间尽量大一些,进出料采用轨道和辅助装卸工具。
(3)无溶剂复合膜应有独立的固化室,避免与干式复合膜共用一个固化室。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无溶剂复合的固化温度通常比干式复合低,如果固化温度偏高,就可能因复合质量不良而增加无溶剂复合的废品率,如摩擦系数增加、镀铝转移情况严重、复合膜柔软性降低等;二是如果将无溶剂复合膜与干式复合膜混合放置,容易导致复合卷料相互污染。对于同时使用无溶剂复合和干式复合工艺的软包装企业而言,对此应尤为重视。
2.清洁
与传统干式复合相比,无溶剂复合质量控制因素相对较少,因为无溶剂复合不存在干燥温度、冷却温度、回风比例、溶剂残留等参数的考量。但其也有侧重点,以清洁最为突出。
无溶剂复合的清洁主要集中在涂胶单元和混胶机两个部位。如果不对胶辊进行彻底清洁,可能会影响传胶甚至会对胶辊造成破坏;如果不对混胶机进行彻底清洁,则可能导致输胶不正常或者混胶不均匀等严重后果。
3.三层无溶剂复合
与两层无溶剂复合相比,三层无溶剂复合相对较难,过去能成功使用的软包装企业极少,但近两年来,国内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应用。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三层无溶剂复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复合基材有更严格的要求。
(2)最好选择专用胶黏剂。
(3)对一些复合结构的复合牢度仍然不够稳定,对此,必须严格按要求执行无溶剂复合工艺试验和工艺控制。
4.纸塑无溶剂复合
纸张表面一般比较粗糙,需要的涂胶量较大,使用黏度较高的胶黏剂更为合适。单组分胶黏剂的早期成本比双组分胶黏剂更具优势,所以纸塑无溶剂复合通常选用单组分胶黏剂。但不容忽视的是,使用单组分胶黏剂进行纸塑无溶剂复合时,也存在一定局限。
(1)通常情况下,无溶剂复合工作温度较高(70~90℃),因此生产准备时间较长,能耗较高。
(2)由于单组分胶黏剂的工作黏度较大,胶雾抽排工作较困难。
(3)长时间运行后,胶液飞溅到无溶剂复合设备或周围地面上,固化之后,清除起来非常困难。因此,使用单组分胶黏剂的工作环境通常要比双组分胶黏剂差。
近年来,双组分胶黏剂的研发技术得以提高,其在纸塑无溶剂复合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适合表面光滑度较高的纸张,双组分胶黏剂为更佳选择。
永磁电机无传感器的控制方法 篇4
通常,交流电机的精确速度控制一般都是通过变频驱动器(VFD)连接一个速度或位置反馈传感器来完成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高频信号注入法,不需要反馈传感器也可以达到精确速度控制的类似效果。
为了实施这个方法,变频驱动器(VFD)必须使用开环控制,且必须能够注入所要求的高频信号。该方法只能借助诸如内置永磁(IPM)同步电机等凸极电机才能实施。
PM电机的基本特点
两种常用永磁电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表面安装的永磁(SPM)电机的磁体附着在转子的表面,IPM电机的磁体则埋在内部。这两种类型电机都有很高的效率,但IPM电机有额外的扭转力,因为它既使用磁体也使用由磁凸极性产生的磁阻扭矩。由于SPM电机的磁体需要安装在转子表面上,其机械强度要比IPM电机弱,尤其是在高速区域。
PM电机的磁凸极性
对于SPM电机而言,在Ld和Lq的磁通路径中的有效气隙都是一样的,如图2所示。电机中使用的永磁体磁导率很低,可被视为如空气中的电感计算。因此,Ld和Lq是相同的,所以SPM电机具有很低的电感凸极性。因此,在电机终端测量的电感值不管转子位置都是常数。
对于IPM电机而言,其永磁体是埋在转子内部的。由于电机中使用的永磁体磁导率比铁低(也就是说磁阻比较高),磁通径路中的有效气隙会根据转子位置不同而变化。具体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这就叫做磁凸极性,且这种情况会导致电机终端的电感值会根据转子位置不同而变化。
根据转子位置不同电感的变化
电机终端电感值如何根据转子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如图4所示。该变化可以用以下等式来表示:
在这个等式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转子的位置可以通过测量电感值的变化加以确定。这样就能通过开环矢量控制来检测转子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不需要速度或位置传感器与电机驱动相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关闭速度控制环。
高频信号注入法
高频信号注入法的基本概念是当高频电压以0度注入角(即通过Ld轴)注入到IPM电机中时,由于电感值最小测量电流会达到最大值,此时电机阻抗达到最小值,如图5所示。
当高频电压以±90度注入角(即通过Lq轴)注入电机时,测量电流会达到最小值,电机阻抗达到最大值,同样如图5所示。
IPM电机随注入角度的阻抗变化
高频电压注入后,电机阻抗会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通过使用图5所示的凸极性特征检测磁极的位置。鉴于该方法的限制,有效注入频率范围在200赫兹到1000赫兹之间。
如何应用注入法:启动时,PM电机控制器刚开始并不知道磁极的实际位置,因此要假设一个任意轴,并定义为d轴或磁极轴。高频电压信号随后注入假设的d轴来追踪磁极的实际位置。
电机电流在dm和qm轴上都会进行测量。如果估计的d轴与实际PM磁极轴不一致,那么在dm和qm轴上的测量高频电流分量是不同的。在先进开环矢量控制算法中,估计的d轴会进行调整直到电流差idm-iqm达到最小值为止,使估计的d轴与实际磁极轴相一致。
无控制点 篇5
时速350 km旭普林无碴轨道施工精度控制
结合某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实例,介绍了轨枕安装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从支脚安装、轨枕框架拼装、拆除、检验等方面阐述了轨道施工精度控制要求,以使轨枕安装精度满足使用要求.
作 者:苗福旺 MIAO Fu-wang 作者单位:中铁三局五公司,山西晋中,030600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6(3)分类号:U213.244关键词:无碴轨道 轨枕安装 精度 控制
无溶剂复合机类型及张力控制要点 篇6
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
如今,国内使用的无溶剂复合机基本上采用的是单工位放卷和收卷(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结构如图1),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由于无溶剂复合的初黏力较低,对基材的张力控制要求较高,所以在无溶剂复合过程中,走料路径越短越好。而使用单工位机型则具有走料较短、张力控制精度较容易保证、废品率较低等优点。
(2)由于无溶剂胶黏剂有一定的开口时间,且不需要干式复合的高温干燥系统(停机易导致烘道内基材过热而发生变形),使用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则可以在停机状态下实现接换卷的操作。
(3)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制造起来相对简单,造价也较低。而且,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一般情况下可实现一人操作。在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的当下,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总体来看,目前大多数无溶剂复合机都采用单工位机型,在国外该类机型也占到70%以上。
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
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是在一个放卷架(或收卷机)上同时安装两个料卷或芯管,并能实现不停机接换卷的无溶剂复合机(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结构如图2)。我公司通过几年的技术储备,特别是与多家用户深入沟通之后,于2013年初正式推出了首台国产SLF1000AT型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如图3)。
与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相比,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主要有以下优点。
(1)高效率。通常情况下,无溶剂复合机的稳定工作速度为300~600m/ min,比干式复合机高出约2~3倍。但由于需要停机更换料卷,因此有效工作时间大打折扣,设备实际利用率降低。而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则可以大大缩减更换料卷时升降速和停机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一般产量可高出70%以上。
(2)明显降低操作强度。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需要频繁更换料卷和芯管,一个放卷或收卷单元平均每15~30分钟更换一次,每个班次停机更换料卷次数多达数十次,这非常消耗操作人员的体力,同时也会伴随一定程度的紧张,这样势必会影响无溶剂复合生产的进度和产品质量。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不停机接换卷的优势则能很好地规避这一点。
(3)提高生产稳定性。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大大减少了停机时间,设备张力控制状况、胶黏剂黏度一致性等方面都得以改善,大大提高了生产稳定性。
然而,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也存在一些潜在缺点,因为走料较长,对设备张力控制要求更高,废品率也会相应增加,对初黏力较低的无溶剂复合产品来说可能会产生更为不利影响。另外,双工位无溶剂复合机的造价也明显高于单工位无溶剂复合机。
无溶剂复合机的张力控制
1.张力控制方式
无溶剂复合机主要有两种张力控制方式:一种是“浮动辊”式,另一种是“微位移”式。
“浮动辊”式张力控制具有控制范围大、适应基材广(包括拉伸性材料)、波动缓冲性好等优点,但其结构较为复杂。
“微位移”式张力控制具有精度高、反应灵敏等优点,但由于检测范围小,对料卷波动的吸收性很小,因此该方式一般只适用于比较厚或非拉伸性材料。
实际无溶剂复合生产中,一台无溶剂复合机可能会在不同区段采用上述不同张力控制方式进行组合使用。
2.关于张力控制的说明
在整个无溶剂复合过程中,张力控制尤为重要,精确控制张力是保障复合膜质量的前提。针对无溶剂张力控制,笔者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在无溶剂复合过程中,对张力控制的要求比普通复合要高。主要原因是无溶剂复合初黏力较低,操作控制难度较大,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此外,无溶剂复合速度比干式复合要高很多,因此原则上对张力控制的要求比干式复合更为严格。在无溶剂复合过程中,一般薄膜涂胶后的张力要略大于主放卷张力,收卷张力略大于放卷张力,收卷锥度控制在20%以内。针对不同材质的薄膜,复合过程中各部分张力大小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材质的薄膜,其张力也要略做调整。
(2)在无溶剂复合中,我们强调的是两层复合料卷之间张力的匹配性,而不仅是张力系统本身的精度。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许多张力系统的性能精度都非常良好,可以满足无溶剂复合生产的需要。但在无溶剂复合操作过程中却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实现两层料卷的匹配比较难,这不仅需要良好的张力系统,更需要仔细了解材料自身的特性。更准确地说:无溶剂复合张力要求高是指通过控制张力使两层料卷的伸长率尽可能一致,以保证两层料卷在无溶剂复合过程中尽量不产生相对滑移。
(3)收卷张力和压力是无溶剂复合张力控制的关键。因为复合膜的结合状态和料卷整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收卷张力和压力来确定的,采用分段独立张力和分段张力锥度是最为理想的控制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分段张力锥度主要是为了弥补直线性张力锥度对不同材质收卷张力的需要,对不同阶段收卷时采用不同的张力锥度,可有效保证收卷的整齐度,同时减少芯皱的产生。
无溶剂复合机的放卷装置和装料方式
1.放卷装置
无溶剂复合机安装有铝箔放卷架和普通放卷架。一般情况下,铝箔放卷架的路径较短,使用光面导辊(由于铝箔较薄易碎、难以拉伸,使用光面导辊可有效减少摩擦和料卷皱褶),常采用“微位移”式张力控制。而普通放卷架的路径较长,使用沟槽导辊,常采用“浮动辊”式张力控制。
采用铝箔放卷架时,复合过程中只有一个放卷架处于工作状态,即普通放卷架处于非工作状态。而阴阳膜复合过程中,由于两幅薄膜同时复合,此时需要两个放卷架同时工作,相应地,也要有两套张力控制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2.装料方式
无溶剂复合机的装料方式主要有两种:气胀轴式和无轴锥顶式(如图4所示)。气胀轴式装料可靠性较高、对芯管要求较低,但换料操作效率较低,作业强度也较大。无轴锥顶式装料简单快捷,效率高,作业强度低,但对芯管要求较高,同时为确保安全性,这种装料方式对设备零部件的加工装配质量要求更高,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
无控制点 篇7
目前,传统空调压缩机的驱动电机多为单相异步电动机或直流电机,由于异步电动机转差损耗以及直流电机电刷的存在,导致这两种电机在工程应用上产生故障率高、使用寿命低、能量损耗大等劣势,无法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需求[1]。新型的节能空调多采用永磁直流无刷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因为无刷直流电机既具有交流电机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的优点,又具有直流电机的运行效率高、无励磁损耗、调速性能好的特点。直流无刷电机作为空调压缩机的驱动电机,克服了传统异步电机效率与功率因数低、运行噪声大的缺点,且不受电源频率限制,又可减小压缩机的体积,因此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1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1.1 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2]
对于节能空调用的无刷直流电机,其绕组一般为三相Y联结,并采用全桥驱动,如图1所示。电磁转矩是由电机内部的转子磁场与定子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转子磁场跟随定子磁场旋转。控制电路根据当前转子的位置信息控制功率开关管的通断,使电机三相绕组依次两两通电,产生六个步进磁场,驱动转子不断旋转,从而起到电子换向的作用。这种导通方式称为六步换相法[3],每一步(区间)对应的理想反电动势以及开关管的导通序号,如图2所示。
1.2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为简化分析,先作如下假设[4,5]:
(1)三相绕组完全对称,定子电流、转子磁场分布皆对称;
(2)忽略齿槽、换相过程和电枢反应等的影响;
(3)忽略铁芯饱和,不计涡流和磁滞损耗。
由于电机三相对称且没有中线,绕组自感和互感均为常数,故定子的电压方程可表示为:
式(1)中,u为相电压,i为相电流,e为相反电动势,Rs为绕组电阻,L为绕组的自感常数,M为绕组的互感常数,p为微分算子。
在理想的情况下,反电动势为梯形波,故在一个电周期内,A相的反电动势可以表示为:
式(2)中,E为反电动势的幅值,ω为转子电角速度。其余两相的反电动势与A相分别相差120°和240°电角度。可以看出,e的大小与转速成正比,并有:
无刷直流电机定子电流与转子永磁体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其表达式为
机械运动方程为:
式(5)中,Te为电磁转矩,TL为负载转矩,B为阻尼系数,ωr为转子机械角速度;J为转动惯量。
2 关键技术
2.1 反电势过零法检测转子位置的实现
转子位置信号是无刷直流电机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在电机上安装位置传感器来获得转子的位置信息。但是作为节能空调的压缩电机,它的环境是高温且密封的,位置传感器安装困难,并且强腐蚀性的制冷剂会带来传感器损害失效的风险,因此寻求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技术。
常用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有定子绕组电感法、磁链估计法、状态观测器法和反电势法等等[6]。前三种方法需要庞大的实时计算,实现成本较高;反电动势法是迄今为止无刷直流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最成熟也最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具体的实现方式有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法、三次谐波法、续流二极管法等。下面提出一种利用端电压实现的反电势过零点检测方法[7,8]。
在六步换相驱动方式下,任何时刻都只有两相绕组通电,另一相悬空。由图2可见,悬空相的反电势过零点超前换相点30°电角度。因此只要检测出悬空相反电势的过零点,再延时30°电角度,即到达换相时刻。以区间1为例,此时电流从A相绕组流入,由B相绕组流出,C相悬空。此时的电机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根据等效电路,有:
式(6)中,VA、VB、VC为三相端电压,EA、EB、EC为三相反电动势,UN为中性点电势,R、L、i分别为相等效电阻、等效电感、电流。
反电势为梯形波,在区间1有EA+EB=0,将(7)前两式相加,可得:
因此,C相反电势的表达式为:
由(8)可见,C相反电势的表达式各项均为三相端电压,均可直接测量。要检测EC过零,只需检测的瞬间即可。由于在本区间内,EC为下降沿穿越零点,故只需检测EC从正到负的跳变即可。因此,当三相端电压的关系满足时,说明EC出现了过零点。
对照区间1,可以得出其它各区间的过零条件及换相说明,如表1所示。
由上可见,这种检测方法不需要中性点,也不需要片外比较器,而且运算过程简单,只需要用单片机的ADC模块对端电压进行采样转换后,就可以在内部进行过零事件的检测,进行无传感器控制。
2.2 电机的起动
由(3)可知,无刷直流电机反电动势的大小与转速成正比。在电机起动及低速运行阶段,反电动势幅值太小,无法通过检测反电动势的过零点来获取转子的位置。因此,在启动和加速阶段需要采取其它开环控制方法,使电机达到一定转速。本文采用的是“三段式”起动方法,即用转子预定位、外同步运行(加速)、无传感器运行切换这三个阶段实现电机的起动和加速控制,并且通过两次预定位,保证了起动的成功。
3 节能空调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3.1 系统框图
节能空调的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以美国Microchip公司的电机与电源控制专用芯片ds PIC30F6010A为控制核心,由不可控整流电路、三相逆变电路、驱动电路、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电路、各种检测与保护电路、显示电路以及串行通讯接口等部分组成[9],系统框图如图4所示。
3.2 硬件设计
(1)主控芯片采用微芯公司的高性能数学信号控制器ds PIC30F6010A,采用24位的指令宽度和16位数据地址宽度;片内带有144k B的Flash程序存储器、8k B的数据RAM以及4k B的非易失性EEPROM;最高可达30MIPS的运算速度;内部集成PWM模块和ADC模块,外围资源丰富,完全能满足电机控制的要求。
(2)功率器件选用英飞凌公司推出的N沟道IGBT SPB20N60C3,漏源击穿电压为600V,导通漏源电阻RDS(on)=0.19Ω,连续漏电ID=20.7A,可满足本文的应用要求。驱动电路采用IR公司的高压浮动栅极驱动芯片IR2135。IR2135为三相桥式驱动电路,具有电磁隔离和驱动双重功能。输出管脚的最大输出电流达200m A,最大注入电流达420m A;开关时间为700ns,死区时为200ns。具有低电压和过电流闭锁功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器件不受损害。
(3)前文提出了利用反电势过零点检测转子位置的实现方法,这种方法只需要对电机的三相端电压进行AD转换,便可在内部实现过零事件的检测。以A相为例,检测电路如图5所示。R19、R20、R21三个电阻构成分压电路,端电压VA经分压后输入主控芯片的采样通道AN0。D9的存在使得通往芯片的电压被钳制在5V以下,以保护芯片。至于高频开关带来的噪声干扰,可通过软件滤波来消除,软件滤波引起的相移是微小且可预测的,因此不会影响控制精度。
3.3 软件设计
电机经三段式起动后,进入无传感器运行阶段。软件控制的主要功能是判断过零点和指导换相。ds PIC30F6010A的Timer1模块用作计数器,得到两次过零点之间用时,即60°电角度对应时间,假设在检测过零事件时没有相位延时,则下一次换相将在经过30°电角度发生。将timer1捕获到的值除以2,得到经过30°电角度所需时间。将该值减去滤波延时和中断处理所耗费的时间,放入用作定时器的timer2,并开始计时,当定时结束时,进入中断服务程序,进行换相操作。流程图如图6所示。
4 实验与结论
采用本文所述的控制方法搭建节能空调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电机为4极,额定电压为AC 220V,额定功率为1k W,额定转速为6 500r/min。图7给出了经转子位置检测电路分压后的相电压波形(以地为参考电压,即端电压)。可以看出,电机的相电压为明显的梯形波,噪声含量较少,使得通过端电压检测反电势过零点易于实现,保证了换相的顺利进行。同时,该波形平滑规律、区分度高,表明电机正处于平稳运行状态。
实验表明,采用本文中的控制方法和软硬件系统,能有效检测转子位置,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对电机实现平滑起动和调速运行控制。采用无刷直流电机作为节能空调的压缩电机,效率比普通交流电机10%左右,而且运行平稳、调速响应快、调速范围宽,同时还降低了噪声,增加了人体舒适度,可满足节能空调系统设计的预期目标,有助于推动空调领域的节能工作。
参考文献
[1]程琼,陈红兵,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变频空调压缩机中的应用[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20(1):41-43.
[2]郭庆鼎,赵希梅.直流无刷电动机原理与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韩涛.基于DSP的电动汽车用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4]王成元,夏加宽,杨俊友,等.电机现代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吴雪梅.基于DSP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5.
[6]邹利平,杨向宇,曹江华.无刷直流电动机无传感器转子位置估计方法[J].微电机,2006,39(1):18-20.
[7]Tea-Hyung Kin,Mehrdad Ehsani.Sensorless Control of the BLDC Motors From near-Zero to High Speed[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4,19(6):1635-1645.
[8]S.Ogasawara,H.Akag.An Approach to Position Sensor less Drive for Brushless DC Motors[J].IEEE Trans Ind Applicat,1991,27,(5).
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探析 篇8
1 严格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意义
无砟轨道是最近几年来才开始推行的高铁路轨铺设新技术。无砟轨道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给列车的高速行驶创造了根本性保障条件。我们国家高速无砟铁路修建开始时间较短, 在全力学习和吸收国际上优越的建设经验的过程中, 我们本身的施工技术亦获取了全面的完善和进步, 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建设工艺。我们在过去的无砟铁路建设和高铁运营中注意到, 我们的铁路建设系统还特别需要提高对无砟铁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品质的监管水平, 依托完美的建设质量来防止铁路运营后路基出现下沉的后果, 消除因轨道铺板精度低及路轨基础排水设施对列车高速行进造成的不利作用。依托对无砟铁路建设环节的全面系统质量管控和易发问题的跟踪处理来提升无砟轨道建设质量控制水平, 推进我国高铁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托优质的高铁无砟轨道建设质量来有效降低运行后的维修工作量, 从而使先进的铁路建设工艺得到有效的利用。
2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设质量管控手段
2.1 依托无砟轨道的特点拟定周密的质量管控程序。
在现时阶段, 我们国内的铁路工程承建单位在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建设过程实施质量管控时, 大部分建设单位依然运用以往的铁路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模式来实施工程质量管控, 此种老式管理机制直接导致了在现实的无砟铁路修筑过程中很难做到依照无砟轨道修建特点实施配套的科学质量管控, 很难有效杜绝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所以, 当今无砟铁路建设公司一定要尽快设置和启动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程建设质量管控机制。建立完善的、紧密契合高铁无砟轨道施工特点的质量管控系统, 就无砟轨道建设过程重点环节、施工关键指标及质量管理的侧重点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 给建立完整的工程质量管控机制、提升施工质量管控效果、保证无砟轨道建设品质创造完备的基础条件。
2.2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管控侧重点。
遵循无砟轨道建设工艺路线、施工材料类别和数量、技术规范指标等项内容, 当今高速无砟铁路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必须对无砟轨道横梁、垫板和防水涂层实施质量监测和管控, 并且尚应关注对底座铺板、承压层还有轨道铺板固定质量的检测及调控。依托对原始建设材料质量的管控及严细求实的工艺技术管控来确保无砟路轨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
2.3 无砟轨道建设原始材料质量管控。
在无砟轨道工程建设质量管控中, 板型无砟轨道梁、铁轨铺板和路基承重层、防水涂层等建设材料的质量管控是整体无砟铁路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基础检验项目。仅在原始建设材料质量符合施工要求的情况下方可实现无砟铁路的建设质量要求。因为前面述及保障无砟铁路建设质量的基础条件, 当今时期的高速铁路承建公司需依照无砟铁路建设的技术特性和基础建设材料的品质指标拟定出施工材料质量管控机制, 并配置以严格的建设材料品质检验规定和检测方法, 且给出详细的实施方案。
2.4 无砟轨道建设质量的技术管控。
高速无砟铁路建设质量管控过程中, 工艺技术管控亦是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实施高速无砟铁路建设质量管控过程中, 高速铁路承建公司须依照无砟铁路的技术特征实施对应的工艺技术管控以及工艺重点技术管控, 依托对施工技术的管控来促进整体无砟铁道建设质量的达标。通过自身多年的铁路建设实践, 本人认为无砟铁路轨道路基承压层的构建技术管控, 混凝土乳化沥青砂浆灌入环节的技术管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整体无砟轨道的建设质量。所以, 在无砟铁路施工过程中必须关注无砟轨道工艺重点的技术管控, 凭此来促进无砟铁路建设的质量达标。
3 注重无砟轨道预制件的运输与临时存放, 保障无砟轨道施工质量
在高铁无砟轨道施工中, 无砟轨道预制件的运输与临时存放对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无砟轨道预制件运输与存放的重要性, 现代高铁建设施工企业还应加强无砟轨道预制件 (如:轨道板) 的运输与临时存放管理。运输吊装中保障轨道与之间的完整、避免碰撞损伤以及掉角、裂缝的产生。同时对于外观问题还应进行及时修补。
结语
现代高铁无砟轨道建设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关系到我国高铁行业发展、高铁行车安全的重要工作。现代高铁建设施工企业必须根据无砟轨道的施工特点以及技术要点进行相关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以管理体系的完善作为基础促进高铁无砟轨道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根据高铁建设施工中无砟轨道技术特点还应对相关的质量控制重点进行控制与管理。通过多方面工作的共同实施, 促进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铁路的客运功能越来越凸显出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在铁路建设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 高速铁路网的构建已成为当今铁路工程建设的主导角色。而无砟轨道正是高速铁路建设最适宜、最需要的轨道构架模式。同时, 它本身施工质量的优劣是决定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在此就高铁无砟轨道工程建设质量系统控制做一定的阐释, 以期达到增进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玉龙.我国高铁无砟轨道技术研究与发展[J].铁路工程信息资讯, 2010 (05) :54-57.
[2]卿三惠, 胡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及装备创新[J].高速铁路技术, 2010 (12) :101-103.
无控制点 篇9
无刷直流电机是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被广泛运用的电机, 它是现代工业设备中重要的运行部件, 它既具有直流电机调速性能良好和运行效率较高等特征, 又具有交流电机构造简单和故障率较低等特点, 特别是其高效节能的优点, 所以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本文是对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以STM32 作为控制核心, STM32 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丰富强劲的外设, 充分利用其专为电机使用而设计的高级定时器TIM1、高速灵活的AD转换器和高效的中断控制器等, 可以实现无刷直流电机的关键控制, 以及凭借STM32 的运算处理能力, 实现了基于择多函数滤波器的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方式, 用软件的方式进行数字滤波, 这样不但省却了模拟滤波器和比较器, 降低了硬件电路的复杂性, 而且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 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法
无刷直流电机在两两导通三相六状态控制方式下, 各相反电动势波形及导通电流如图1 所示, 在任何时刻都有两相导通, 一相不导通, 通过检测不导通相的反电动势过零点信息, 即可获取转子位置信号, 在过零点30°电角度后执行换相。
3 基于择多函数滤波器的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方式
3.1 择多函数滤波器原理
择多函数为一个布尔函数, 输入值为n个二进制数, 返回值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择多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output表示输出值, & 表示逻辑与操作符, | 表示逻辑或操作符。
本系统设计的择多函数滤波器是基于六样本窗口的, 如果前半部分采样值中有两个或者三个为1, 同时后半部分中有两个或者三个为0, 则认为过零点事件发生。
3.2 择多函数滤波器的实现算法
用择多函数滤波器实现反电动势滤波的算法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 反电动势的获取。采用端电压法对三相端电压进行采样, 获取反电动势信息。
(2) 反电动势信息的判断。运用两个逻辑操作符“与”和“异或”进行判断, 其中“异或”用以改变当前反电动势的检测方向, “与”用以检测不导通相的反电动势状态。
(3) 滤波器数值表。该数值表要包含所有的26=64 种可能的数值, 表中每个数值都是一个指针, 起到指向随时间变化的下一个信号状态作用。该数值表按照如下公式构建, 其中N为每个数值下标。构建的数值表中有16 个能表征过零点事件发生的组合值, 用1 来替代以便逻辑条件识别。
(4) 过零点事件的判断。反电动势的采样值经过数字滤波器, 滤波器不断查询数值表, 当滤波器输出值为1 时表示过零点事件的发生。
4 控制系统设计
4.1 硬件设计
以STM32 为系统控制核心, 其较强的控制性能及丰富的外设, 可使硬件系统设计较为简单, 所占空间较小, 图2 所示为系统硬件框图。
设计中选用STM32F103VBT6, 以H_PWM_L_ON的调制方式, PWM由定时器TIM1 控制输出; 三相逆变电路由六个MOSFET管IRF3205 组成全桥式电路, 实现对直流电的逆变转换, 电机每一相由上下桥臂控制;功率驱动电路主要由三个功率管驱动器IR2101S、自举电容和三极管构成, 一个IR2101S连接两个MOSFET管;反电动势检测电路是由六个电阻组成的分压电路, 把三相端电压进行降压以符合STM32 的AD转换范围, 连接到ADC1 的IN1、IN2 和IN3 端口;电压与电流监测电路是由电阻和滤波电容构成的分压电路, 分别连接到ADC1。
4.2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主控制程序流程图如图3 所示, 首先进行初始化程序, 然后对硬件电路中的自举电容充电, 再等待串口通信发送开启信号, STM32 获得开启指令后进入启动程序, 启动完成无刷直流电机进入正常的闭环运转状态, 电机速度调节由串口发送的指令控制, 对电源电压、电机运行时的电流和温度进行实时监控, 如发生异常则相应的LED灯发出指示信号并将电机停止运转。整个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初始化程序、电机闭环运行程序和启动程序三大部分。
4.2.1 初始化程序设计
初始化程序设计主要是完成STM32 的GPIO配置、ADC控制配置、定时器配置、DMA控制器配置和中断服务配置等, 系统的重要功能是通过STM32 的定时器和ADC实现的, 所以主要介绍定时器配置和ADC控制配置。
定时器配置中运用到三个定时器:TIM1、TIM2 和TIM3。三路控制功率逆变电路的PWM分别由TIM1_CH1、CH2、CH3 通道控制, TIM1_CH4 用于把AD采样点设置在这三路PWM的高电平期间:TIM1_CC4 事件可以作为ADC注入组的触发信号, 通过设置TIM1_CCR4 寄存器值使TIM1_CH4 的PWM高电平发生稍后于其他三路PWM高电平的发生, 再在其高电平发生时刻触发ADC注入转换, 这样获取反电动势信息的AD采样频率就与控制功率逆变器的PWM频率一致;过零点30°电角度后换相的功能由定时器TIM2 和TIM3 实现:TIM3 用于计算前两次反电动势过零点的计数值即为时间, 再将该计数值的一半装载到TIM2 自动装载寄存器中来产生换相延时。
ADC输入通道组管理模式分为规则通道组和注入通道组, 规则组指正常的转换, 注入组被触发可以打断规则组转换。在系统设计中, 对电源电压、电机运行的电流和温度使用规则组形式连续循环采样, 达到实时监测目的, 用DMA控制把转换值发送到对应RAM;而对三相端电压使用注入通道组形式转换, 在ADC中断程序中读取转换结果, 获得电压采样值Ea、Eb和Ec。图4 所示为规则组和注入组工作方式。
4.2.2 电机闭环运行程序
电机闭环运行程序是整个软件程序设计的关键部分, 主要包括ADC、PWM及TIM2三者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优先级别从高到低顺序为:TIM2、PWM、ADC。TIM2 中断程序在计数到装载值时执行换相功能, ADC中断程序实现三相端电压转换值的读取, 下面主要介绍PWM中断程序设计。
PWM中断程序实现基于择多函数滤波器的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功能, 图5 为PWM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先将三相端电压构造虚拟中性点, 再把三相端电压分别与虚拟中性点电压进行比较, 并用软件比较器记录状态, 然后执行择多函数滤波器算法对BEMF信号进行滤波, 如滤波器输出为1 就进入30°电角度时间的计算, 最后开启TIM2。
4.2.3 启动程序
启动程序是采用“三段式”启动法, 整个过程分为转子预定位阶段、开环加速阶段和闭环控制转换阶段, 此过程主要是由软件程序控制。
5 结语
本文以STM32 作为控制核心, 实现了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 采用择多函数滤波器的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方式, 能快速准确地检测转子位置信息, 具有良好的性能。
摘要:利用STM32的控制性能和丰富外设, 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 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设计方法, 采用并实现了择多函数滤波器的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方式。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STM32,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择多函数,反电动势过零点
参考文献
[1]夏长亮.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刘刚王志强房建成.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张淑艳王行愚姚晓东.择多函数在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中的应用[J].微特电机, 2010 (01) .
[4]Microchip Technology Inc.Sensorless BLDC Control with Back-EMF Filtering Using a Majority Function[EB/OL].2008.
[5]STMicroelectronics Inc.STM32F10XXX参考手册[EB/OL].2010.
[6]杨光.电动车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无控制点 篇10
关键词:无轴承,薄片电机,径向扰动,扩张状态观测器
1 引言
无轴承电机技术在诸如生物制药、化工、半导体等工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1,2]。常规无轴承电机为了实现5自由度悬浮,需要两个径向无轴承电机与一个轴向磁轴承相配合,导致电机结构及控制系统成本、复杂度均相应的提高。
为了降低电机系统成本及控制复杂度,文献[3]提出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的概念,其电机转子呈薄片状,使得轴向自由度和径向两个扭转自由度依靠永磁磁阻力被动悬浮,仅需对径向两平动自由度实施主动悬浮控制。
无轴承电机悬浮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证电机工作的基础,但悬浮系统运行过程会受到电机本体参数、负载变化、外扰力等影响,需要施加主动控制。目前常规悬浮控制策略是采用径向位移负反馈的PID控制。PID控制具有算法简单、不依赖对象数学模型的优点,但当存在时变外部扰动等状况下,扰动抑制能力较弱[4]。
针对PID算法在无轴承电机悬浮控制中的不足,诸如系统在线辨识、H∞鲁棒控制、神经网络及自抗扰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被研究人员采用,以提高悬浮控制的精度[5,6,7,8]。但这些先进控制策略通常算法复杂、计算量大,或者依赖对象数学模型,可调参数多,导致通用性差。
本文在研究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悬浮机理基础上,将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扩张状态观测器与PID算法相结合构成悬浮系统径向扰动前馈补偿控制算法。该控制算法一方面保留了PID控制优点,避免了自抗扰控制可调参数较多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利用扩张状态ESO对未知扰动的观测能力,采取前馈补偿的原理,提高了悬浮系统的控制精度。最后,通过相关仿真及实验验证了该前馈补偿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 悬浮原理及数学模型
本文以一台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为研究对象,该电机定子采用6齿集中式双绕组(转矩绕组与悬浮绕组独立配置),转子1对极径向充磁结构[9]。电机主动悬浮与被动悬浮原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悬浮绕组产生的磁场与转矩磁场相互作用,打破了气隙磁场的平衡,产生了可控的径向悬浮力,而由于电机轴向长度较短,3个自由度可依靠磁阻力实现被动悬浮。
利用等效磁路法,可以解析电机气隙磁密的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段积分推导得到径向悬浮力表达式:
式中:Fx,Fy为x和y方向的主动悬浮力;Ks为与电机结构有关的悬浮力系数;As,At,Ap分别为悬浮磁势、转矩磁势及永磁磁势;θs,θt,θr分别为悬浮电流电角度、转矩电流电角度以及转子转角。
当转矩系统采用转子磁场定向控制时,将式(1)变换到dq轴坐标系下可得:
式中:Ws为悬浮绕组匝数;isd,isq分别为悬浮电流d,q轴分量。
从式(2)可以看出,电机转矩系统和悬浮系统间存在耦合,本文为了验证所提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正确性,仅考虑电机轻载或空载的运行情况,此时电机的转矩磁势远小于永磁磁势,可以忽略。因此径向主动悬浮力模型可以简化为
为了进一步完善悬浮力数学模型,当计及转子偏心时,转子径向还受到偏心磁拉力作用:
式中:Fpx,Fpy分别为径向偏心磁拉力;kp为与电机结构相关的偏心磁拉力系数;x,y分别为径向偏心位移。
再假设径向负载力或扰动力为Fdx,Fdy,结合径向运动方程可得:
式中:m为转子质量。
3 扩张状态观测器
扩张状态观测是自抗扰控制(ADRC)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0],其核心思想在于将作用于被控对象的扰动作用或未知的、无法建模的部分视为被控对象所受的总扰动,再利用状态观测的思想将其提取出来。
假设某一非线性系统有如下状态方程描述:
式中:x1,x2为非线性系统状态变量;y为非线性系统输出量;f(x1,x2)为该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b为非线性系统控制输入。
针对上述非线性系统,构造如下状态观测器:
式中:z1,z2为非线性系统状态变量x1,x2的观测量;βi为状态观测系数(i=01,02);gi(e)为状态观测函数(i=1,2);e为状态误差。
依据状态观测器构造理论,只要e有界,则总可以选取合适的βi和gi(e),使得状态误差稳定,状态观测器存在。
如果进一步将式(6)中,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f(x1,x2)分解为可建模部分和不可建模部分或未知扰动部分,则有
式中:f(x1,x2)为可建模部分;w(t)为不可建模部分或未知扰动。
若将w(t)视为非线性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则在式(7)基础上,可建立如下扩张状态变量观测器:
式中:z3为w(t)的状态观测量。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建立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悬浮系统的状态方程及相应扩张状态观测器。
结合电机悬浮系统数学模型式(1)~式(5),得到如下状态方程:
式中:s为x或y自由度径向位移;Fds为x或y自由度径向扰动力;is为x或y自由度径向力控制电流;ki为与电机结构相关的径向力控制电流系数;sout为径向位移输出。
在式(10)基础上可以建立如下扩张状态观测器:
式中:s21为对径向位移输出量sout的估计值;s22为s21的微分量;s23为对扰动力Fds的估计量;a1,a2,a3为可调参数;fal为定义的非线性函数,其表达式见文献[11]。
通过式(11)可以看出,该状态观测器仅依靠悬浮控制系统的控制输入电流(is)以及可量测的位移输出(sout)作为输入量,就可观测得到作用于悬浮系统的扰动量(Fds),将扰动观测量(s23)通过前馈补偿的方式,与电机径向位移控制环PID产生的控制量共同作用于悬浮系统控制输入端,从而达到控制径向位移以及抵消径向扰动力对悬浮系统影响的双重作用,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4 仿真与实验
为了验证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径向扰动前馈补偿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在1台原理样机上进行了相应仿真与实验验证。电机主要参数为:定子6齿结构;1对永磁转子;径向位移刚度402 k N/m;电流力刚度0.11 k N/A;轴承可运动气隙为100μm。仿真和实验过程中,转矩控制采用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
通过仿真分别模拟了电机悬浮系统受到脉冲以及正弦扰动作用时的控制效果,其中脉冲扰动是模拟电机转子受到外部冲击力作用时的悬浮性能,而正弦扰动模拟转子质量偏心时的悬浮性能。
图3为幅值100 N,频率100 Hz的脉冲扰动作用于电机转子时,有无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时径向位移控制性能对比。可以看出,采用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时,径向位移波动明显小于未采用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时的位移波动,同时扩张状态观测器对于脉冲扰动具有良好的观测效果。
图4为幅值100 N,频率200 Hz正弦扰动力作用于电机转子时,有无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时径向位移控制性能对比。可以看出,采用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时径向位移波动优于未采用该补偿算法时的位移波动,同时扩张状态观测器对于恒幅、恒频正弦扰动也同样具有很好的观测效果。
最后在1台原理样机上建立了以DSP2833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并进行有无施加前馈补偿控制算法的对比实验。图5给出电机转速为0 r/mi时,悬浮系统径向位移波形对比。可以看出,有无前馈补偿控制算法,转子均可以在0 r/min时实现稳定悬浮,但施加前馈补偿控制时,转子径向位移波动显著减小。
图6为转速2 000 r/min时,电机径向位移波形对比。可以看出,不采用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时,x和y方向位移波动幅值为40μm和80μm,而施加前馈补偿控制算法时,位移波动为20μm和50 μm。
5 结论
无控制点 篇11
【关键词】分阶段施工桥梁;无应力状态;措施
分阶段施工法在现代化桥梁中是比较常见的,一般的桥梁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建造的,无拱架施工技术和连续梁施工技术就属于分阶段施工方法中的一种。由于分阶段施工桥梁在结构上不是一次成性的,这就使得其结构的恒载力也不能在一个结构体系中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常会出现桥梁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分阶段施工桥梁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桥梁施工业值得关注的话题。
1 桥梁分阶段施工技术必要性
桥梁在分段施工中,其内力和位移是一定数量的累加数值得到的,且施工阶段总的内力和位移与每个施工阶段的增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施工中出现问题,需要调整相关工序的时候,整个安装计算也需要进行重新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其工序进行调整,桥梁分段的应变能力也会随之变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桥梁施工进行倒退分析,对相应的数据准备和计算工作量进行分析,但倒退分析毕竟是虚拟的,使得相应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斜拉桥施工中,是需要对相应的斜拉索索力进行分析的。使用传统的方法,其是不能对斜拉索索力进行调整的,也不能对荷载变化干扰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分阶段施工桥梁技术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也是有些乏力的,特别是对桥梁施工过程或是由这个过程形成的程桥状态问题。但是这里要是采用经典结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其毕竟不用考虑整体结构上的外荷载及桥梁结构的变形。此外,也可以采用无应力状态控制法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无应力状态控制原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2 分阶段施工桥梁施工问题及无应力控制状态解决措施
2.1 分阶段施工桥梁中出现的问题
2.1.1 斜拉桥安装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在对斜拉桥进行施工时候,必须满足相应桥梁的外荷载、结构体系、支承边界条件及单元无应力曲率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无应力原理就能使桥梁状态的内力和线形就能满足设计要求中成桥的目标状态。在斜桥安装的过程中,是需要对下料的长度和塔、梁锚固点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计算的,但是实际的计算结果却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施工过程中,常会为了满足成桥的目标状态内力和线形的要求而忽视了桥梁分几段施工过程中不同中间阶段结构的状态,也就是斜拉桥的中间施工过程结构的安全问题。
2.1.2 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斜拉桥在施工的过程中总会受到相应的应力、索力及相关的线形和温度测点的影响而使工程不能顺利的进行。一般情况下,测试的应力、索力和主梁线形数值和温度、临时荷载是相对应的。只要把相关的内容在设计温度和标准荷载条件下的数值输入计算机中,就可以对其结构状态进行相应的判定,然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下达下道工序相应操作指令。但是在指令操作过程中,指令执行却是一个问题。如果监督指令中索力是已经设计好的,很可能因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而影响下一工序的进行。即使有相应的监控指令,其也可能是在凌晨气温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这也只是减少日照温差的影响而已,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可行的。
2.1.3 斜拉桥施工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混凝土在斜拉桥梁在节段悬浇时,常会对混凝土浇筑完成时的主梁上缘拉应力水平进行相应的控制,在对其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节段混凝土在浇筑之前,要适当的对斜拉索进行张拉,以保证主梁上缘有一定的压应力。然而,要对斜拉索进行调整,就必须以索力作为调整控制量,但是索力与阶段混凝土浇筑的数量毕竟是有联系的,一半以上的混凝土数量的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估算准确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索力进行相应的调整是比较难的,甚至会出现实际精度不准确问题。此外,要对施工现场的调索进行调节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为了稳定荷载而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混凝土浇灌,就会影响再次浇筑工程的继续,甚至会给施工带来更大的风险。
2.2 分阶段施工桥梁无应力状态控制措施
2.2.1 利用无应力状态控制法解决斜拉桥安装计算中出现的问题措施
要想解决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仅靠满足外荷载、结构体系、支承边界条件及单元无应力曲率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应用无应力控制法中的第二个原理,尽量建立斜拉索无应力长度和斜拉索力的对应关系,并对施工中间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度进行检算。如果斜拉桥分阶段施工中的盈利控制有相关需要的时候,斜拉索的无应力长度也必须与无应力长度一致。为了保证无应力状态能更好的对相应的斜拉桥进行控制,最好采用相关的分析公式。对指定的成桥目标状态各斜拉索的无应力进行计算;以实际施工过程为依据对结构进行阶段性正装计算,使无应力长度能通过相应的调整达到成桥目标状态无应力长度。
2.2.2 利用无应力状态控制法解决斜拉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措施
因在传统斜桥施工指令操作的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影响,而使相应的工程不能继续进行。在这种状况下,就应该采用无应力状态法与过程无关的原理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在使用无应力法中,可以对不同状态之间的无应力长度之间的差值作为依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当对相应应力长度差值进行相应调整的时候,如果温度、临时荷载与设计之间有不同之处时,也会影响实际索力和理论值的变化;如果温度、临时荷载与设计之间有相同之处时,索力的变化值就会和理论的变化值一致。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修正过的索力与设计温度及标准荷载应该是一致的,此时的索力值和理論算值也应该一致。
2.2.3 利用无应力状态控制法.解决斜拉桥施工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措施
要解决斜拉桥梁作业中的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无应力状态控制方法进行解决。相关实践证明斜拉索的调整和节段混凝土的浇灌是可以一起进行操作的。在节段混凝土连续操作的同时,也可以对斜拉索索力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对斜拉索索力进行调整的时候,可以用无应力长度差进行相应的调节,也可以用预先计算的方法设定相应的时间,以避免因时间问题而中断工程。
3 结束语:
随着桥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样式的桥梁不断的出现。分阶段进行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近些年来,在不同的地方广泛的兴建。这种桥梁建筑结构跨度较大、结构相对较轻薄,虽然其较以前的桥梁建筑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需要通过悬臂的方法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应力问题,这就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要想减少施工隐患,就需要格外的注意桥梁的预应力问题,并采用无应力状态控制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
参考文献:
[1]秦顺全.分阶段施工桥梁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J].桥梁建设.2008.(01).
[2]黄晓航,高宗余.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综述[J].桥梁建设.2010.(01).
[3]李幸,孙怀玉.无应力状态控制法及其在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风.2008.(17).
[4]秦顺全.分阶段成形结构过程控制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9. (10).
[5]田维锋,周水兴,秦镇.基于无应力状态法的零杆虚位移修正[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无动力燃煤除尘器自动控制装置 篇12
我国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03)要求烟尘排放质量浓度控制在50mg/m3。火电厂大部分以煤作为燃料进行发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烟尘排放浓度控制的严格以及对呼吸性粉尘危害的认识。为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达到国家减排指标和日趋严格的要求[1~5]。无动力燃煤除尘器自动控制装置应用越来越广泛。
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有毒物质、燥声和高温,尤以粉尘危害最为严重。无动力燃煤除尘器自动控制装置是根据热电厂、矿山、冶金的皮带机输送煤料产生粉尘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当煤料干燥产生大量粉尘时。控制装置输出执行信号,实适湿润。当煤料外载水份不易产生粉尘时控制装置自动切断电源,结束湿润工作。
2 工作原理
无动力燃煤除尘器自动控制装置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自动控制装置工作的三个条件:(1)无动力燃煤除尘器工作,即皮带电机开始工作。(2)皮带上有煤料。(3)皮带上煤料干燥起粉尘。
具体工作过程:当输煤皮带机运行时有一个接点信号输出,此时自动控制装置定时喷水2分钟,目的除去运煤皮带上的灰尘。喷水结束后,等待正常除尘工作。即输煤皮带上有煤通过,并且皮带上煤料干燥起粉尘,自动控制装置开始喷水除尘。
3 干湿检测电路设计
干湿检测电路如图2所示。T1、T2组成金属测量电极,插入煤料中,煤料的干湿程度决定了T1、T2之间的电阻变化。运算放大器IC1,稳压二极管D1,电阻R1、R2、R3、R4、R5,电位器RW1、RW2,电容C1、C2。组成了电阻检测电路,即温度测量电路。
4 湿润控制电路设计
图3湿润控制电路图
湿润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YV1、YV2为湿润控制上限和上上限电磁阀。当控制条件满足时,水流从YV1、YV2流出进行湿润煤料除尘。KT定时喷水2分钟用时间继电器;K1定时喷水保持继电器;K2为YV1、YV2控制继电器;K3、K4为湿润控制上限和上上限控制继电器;K00为外给皮带启动接点;K0为煤料有无检测开关触点。K01、K02为智能控制仪上限和上上限控制触点。HL1、HL2、HL3分别为喷水启动、喷水上限启动、喷水上上限启动指示灯。
具体工作过程:工作开始外给皮带启动接点K00接通,时间继电器KT得电工作(定时2分钟),KT长闭触点闭合,湿润控制上限控制继电器K 3得电,K 3-2、K3-1触点导通,HL2指示灯亮,此时手动闭合K2-2、K2-1,HL1指示灯亮,YV1电磁阀得电,开始喷水,当定时2分钟结束后,KT长闭触点断开,长开触点闭合准备正常工作。
正常输煤开始,K0、K1触点导通,K2得电,K2-1、K2-2触点导通,HL1亮;当干湿检测电路检测温度,超过智能控制仪温度上限时,K01触点接通,K3得电,K3-1、K3-2接通,HL2亮,YV1得电,喷水湿润工作,当干湿检测电路检测温度,超过智能控制仪温度上上限时,K02触点接通,K4得电,K4-1、K4-2接通,HL3亮,YV2得电,喷水湿润工作。一个自动过程结束。
5 智能控制仪设计
5.1 单片机、看门狗电路、键盘、设置指示电路
电路图如图4所示,单片机选用AT89C51,它是美国爱特梅尔公司的八位40引脚CMOS微型计算机,内部带有8K字节闪存可编程只读存储器(Flash),128字节RAM,24根I/O口线,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全双工串行口,并与MCS-51完全兼容。它是智能控制仪的控制中心。协调各个部分的正确可靠的工作[6~8]。
K1、K2、K3、R4、R5、R6组成参数设定电路,进行温度定值设定。
R1、R2、R3、D1、BG1组成设置指示电路,单片机P 3.7口输出低电平,指示电路工作。
IC2:看门狗电路采用MAX813具有电源监控电路的微处理器芯片,它不仅能对电源电压实现监控,而且内部还有看门狗电路,与K1、D1一起构成了看门狗定时电路,正常情况下由CPU不断的向MAX813写入数据,一旦程序跑飞,MAX813即向CPU发出复位脉冲,重新引导程序运行。MAX813的6脚(WDI)接单片机的P3.5;7脚接单片机的第9脚即复位脚。
5.2 A/D转换电路
电路图如图6所示,IC1:A/D转换电路采用德州仪器公司的TLC0832的八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具有八位分辨率;可和微处理器接口或独立使用;可满量程使用或使用5V电源;具有单通道或多路选择的双通道;采用单5V供电,输入范围0-5V;输入和输出与TTL和CMOS兼容[9]。
1脚片选端接单片机的P1.7;5、6、7分别接单片机的P1.5、P1.6。
5.3 数据存储电路
电路图如图5所示。数据存储采用美国爱特梅尔公司的AT24C16[10],16K位串行CMOS E2PROM,内部含有2048个8位字节,有一个16字节页写缓冲器,该器件通过I2C总线接口进行操作,有专门的写保护功能。它与电阻R2、R2一起构成了数据存储电路,用来存储设定值。数据端(SDA)和时钟端(SCL)分别与单片机的P3.0、P3.1连接。
5.4 显示电路
电路图如图7所示。采用CD4511 BCD四位锁存/7段译吗/驱动器和七段LED发光二极管组成[11]。其中R 14*1k是十四个限流电阻。CD4511的A、B、C、D分别与单片机的P0.0、P0.1、P0.2、P0.3连接进行段选,LE段与单片机的P0.4、P0.5连接进行位选。这是其中的一个显示位,其它显示位连接方式与它相同。
5.5 输出驱动电路
电路图如图8所示。IC1:P627是光电耦合器,主要用来隔离由单片机等组成的信号处理电路和输出驱动电路进行“电”的隔离,防止干扰,使信号处理电路正常工作。J1是所要控制的负载。D1起保护作用。电阻R3,LED发光二极管组成了阀开指示电路。电阻R2、R4、R5、R6,电容C8,稳压二极管D3,场效应管IRF540组成了输出驱动电路。
5.6 软件设计
程序框图如图9所示。程序清单(略)。
6 结束语
无动力燃煤除尘器自动控制装置,利用先进的微处理技术及现代电子技术研究开发而成,通过在国内部分火力发电厂中应用,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无动力燃煤除尘器配套使用有效的解决了粉尘危害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宝恒.燃煤电厂电除尘器增效改造的途径[J].电力环境保护,2007,23(6):13-15.
[2]张慧艳,田金玉.国内火力发电厂除尘器技术改造方案的选择[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23(4):52-56.
[3]朱贵荣.电除尘器经济运行及相关问题初探[J].湖南电力,2003,23(2):40-41.
[4]江得厚,郝党强,王勤.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发展趋势及其运行寿命的影响因素[J].中国电力,2008,41(5):86-90.
[5]党小庆,高蕊芳,马广大等.燃煤电厂电改袋式除尘器气流分布数值分析[J].电力环境保护,2008,24(1):31-33.
[6]曹克澄,熊建云,余丙荣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7.
[7]郝迎吉,马德平.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组态王温度监控系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25(2):201-203.
[8]高明卿,柴钰,宋先文等.一种单片机可程控多功能波形发生器的设计[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4,24(2):201-203.
[9]周兵,马英庆,王文华.智能温湿度调节仪[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2(11):53-54.
[10]周兵.智能砂石过滤控制器[J].泥沙研究,2009,(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