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风险控制点

2024-08-26

外贸风险控制点(精选10篇)

外贸风险控制点 篇1

据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2007年度会上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累计逾期应收款项高达1000亿美元。这相当惊人的数字, 不能不让人唏嘘, 可谓学费昂贵, 教训惨痛, 同时也折射出外贸企业在扩大出口业务的同时, 应加强出口业务风险控制。本文在分析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及其风险的基础上, 对外贸企业如何规避出口业务风险给出了积极的建议。

一、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及其风险

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 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与外国当事人通过缔结契约进行买卖商品, 包括劳务、技术等的一系列具体业务。它体现了国家间的商品买卖以及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劳务进出口、国家间货币结算与支付等方面的业务和法律的关系。

出口贸易需要通过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商会、外管局等相关部门来实现。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将货物报关出口销往境外, 收取外币货款后办理外汇核销手续, 到税务局申请出口退税等诸多环节。

出口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 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 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

首先, 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 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 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 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其次, 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多, 涉及面广, 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 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 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 在出口贸易中, 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 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 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再次, 由于国际市场广阔, 交易双方相距遥远, 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 故易产生欺诈活动, 稍有不慎, 就可能受骗上当, 货款两空, 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后, 出口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 以及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 从事出口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 出口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 出口贸易面临着客户的信用风险、收汇风险以及出口政策变化等风险。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的分析, 可以看出, 贸易政策改变、经济滑坡、国际市场变化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均会导致外贸业务风险的发生。因此, 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极为重要。然而现实中由于风险的复杂性以及外贸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 导致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即客户不能履行及时付款的义务而使外贸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一宗出口业务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 从履约到货款收回, 整个过程无处不存在着风险, 然而在诸多应收款呆、坏帐案例中, 许多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隐患, 首先就从客户的信用风险中表现出来。

外贸企业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认知不足, 出口业务普遍缺乏信用风险控制意识, 过分强调出口业务规模的扩大, 往往忽视信用风险控制。对于出口业务企业很少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负责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 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一般外贸企业在出口合同审批签署前, 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规避制度, 或者即使有审查控制也只是流于形式, 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大的出口业务, 可能由领导亲自指挥或指派人员负责, 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实施合同的过程中, 出口业务不特别注意合同中质量条款和检验条款的严格执行, 容易造成买方对货物、包装提出异议, 引起拒付货款的现象发生。

多数外贸企业自身缺少合理的收款程序和有效的催收制度, 一般将出口业务的应收款项作为资产挂账, 财务人员按照账龄计提坏账损失, 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没有影响, 难以落实应收款项的催收责任。

(二)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 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 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影响汇率波动因素有很多, 如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收入水平、政府管制及人们的心里预期, 另外还有投机活动和政治经济等各种突发因素。

大多数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汇率风险规避机制及风险管理的模式都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 通过银行提供简单的金融工具, 适时地买进或卖出外币, 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但是财务人员很难及时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 因此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会有所降低。

在汇率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面, 缺乏汇率风险预警机制, 不少外贸企业主要依靠主观经验与咨询机构的汇率波动态势做出相应判断, 主观性及准确性不高。使用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前段时间众多大型央企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上损失惨重, 造成企业积极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积极性不高, 更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更多成本。

(三)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往往不能够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没有充分认识到开放的中国已完全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 各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 采取的各项经济措施, 一定会对我国的出口业务造成相应的影响。另外, 对于出口政策的变化企业也不能准确的把握, 缺少对出口政策前瞻性的预测, 只能凭借个人的感觉, 被动应对出口政策变化的风险。

三、加强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针对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一)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首先,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必须打破“重规模、轻信用风险”传统的经营理念, 建立以收益质量为中心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 减少或停止与信用风险大的客户的经营依赖。成立信用风险管理部, 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全程的统一管理。该部门负责管理客户信息档案, 进行信用评估, 进行出口合同信用审批, 对客户信用进行跟踪管理, 催收欠款等。特别是对重大经营合同、业务部门所接触的新客户必须交其进行资信调查, 没有该部门审批同意不得签署出口业务合同。为每一个客户建立内部信息档案, 包括其财务状况、经营现状、曾涉及的法律诉讼及与公司过去业务往来等信用信息。也可以通过我国在客户国的商务部门、当地银行、信保公司等渠道获得该客户在国外的经济情况和信用等级。信用审批是根据客户信息资料, 运用5C理论 (即品质、资本、能力、状况、抵押) 对客户进行评定, 确定其信用等级。对资信差不能给予信用的客户, 必须要有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其次, 外贸企业应加强应收款项的日常监控, 改变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的业务人员业绩考核办法, 实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业绩考核办法。绩效工资的考核兑现也以收付实现制代替权责发生制, 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催收进行准确归责, 落实“谁造成, 谁负责”的原则, 不能收回的损失作为责任人的扣除因素, 进行考核绩效兑现。

(二)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的控制措施

出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认识到汇率风险规避与管理是影响出口业务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 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汇率波动预警评估机制的监督与管理, 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供决策使用。前瞻性研究汇率变动趋势, 择机确定好出口合同条款, 一般选择汇率波动较小的货币或本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以减少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及时收汇”是降低企业遭受汇率风险的重要保证, 从“安全及时”的角度考虑, 按从优到劣次序的结算方式分别是:即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托收付款交单、托收承兑交单, 出口业务应根据实际情况, 最大可能地争取较优的结算方式。选择有利的结汇时间, 当预期某种货币将升值或贬值时, 出口业务可以推迟结汇或提早结汇,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

(三)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的控制措施

外贸企业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对于有可能出现争端的国家或地区, 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 企业的出口业务不过分依赖某一客户, 努力做到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2010年外贸企业汇率风险控制对策实务国际商务与会计2010.2

[2]刘宪卫信用风险控制:外贸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国际商务会计2007.7

[3]杨光出口贸易信用风险控制浅议财务与会计2006.5

外贸风险控制点 篇2

[关键词] 汇率风险 计价货币 保值条款 外汇交易

目前,我国汇率的形成机制日趋市场化,汇率浮动范围逐渐扩大,美元对人民币的价格缓步下降。外汇市场上的这种汇率变化一方面使原先本币低估带来的贸易成本竞争优势开始丧失,另一方面增加了贸易进出口收付汇的汇兑风险,使外贸企业因采用外汇结算而发生了预期不到的进口成本上升或出口收益减少。因汇率变动引起的外贸企业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即外汇交易风险,它是当前全球浮动汇率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跨国经营与贸易必须面临的风险。由于过去我国一直实施高度固定的汇率制度,我国外贸企业一直在稳定的结算环境中经营,缺乏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动机和实践。针对当前的汇率形式,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是必要。企业为避免汇率风险可采取的措施有两类,一是内部管理,二是利用外部金融市场。本文就这两类措施向外贸企业提供几条避免汇率风险的可行途径。

一、强化内部管理,从源头上降低汇率风险

存在汇率风险就在于外贸企业拥有应收外币资产或应付负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尽量通过企业的内部管理减少外币敞口头寸,能有效地减少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损失。常用的内部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种。

1.正确选择进出口业务的计价货币

在进出口业务中涉及到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两种货币可是同种货币也可是不同种货币。选择的不同,企业的成本或收益将有所不同。例如,我国某企业从美国进口一台机器,报价为100万美元,计价货币由中方在美元和日元中任选一种,但结算货币为美元。假设交易达成时1美元=140日元,结算时1美元=110日元。若用美元计价,则我国企业支付100万美元即可;若用日元计价,这台机器的价格将是14亿日元,结算时就要支付127.27万美元(14亿日元÷110日元),比第一种计价方式下多支付27.27万美元。因此,企业在外贸业务中必须正确选择计价货币。

通常选择计价货币的策略是:(1)出口时选择硬币即具有上浮趋势的货币,进口时选择软币即具有下浮趋势的货币;(2)进出口货款一半用硬币一半用软币或采取多种货币计价;(3)本币计价。

2.签好保值条款,锁定汇率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计价货币的优选,则贸易合同中要订立保值条款。一般方法有:(1)计价与支付都用软币,但签订合同时明确该软币与另一硬币的比价,支付时原货价按此变动幅度调整;(2)确定一个软币与硬币的“商定汇率”,如果支付时软币与硬币的比价超过“商定汇率”一定幅度时,对原货价进行调整;(3)利用物价指数或滑动价格条款保值,如,在合同中规定:“进出口商品的货价根据价格指数的变动相应调整”;“部分商品的价格暂不确定,买卖双方根据履行合同时市场价格或生产费用的变化而调整商品价格”。

3.选择结算方式,防范外汇风险

出口贸易中做到安全及时收汇,是防止汇率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业务,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结算方式有三种:汇付结算;托收结算;信用证结算。一般来讲,信用证结算方式对收汇是比较安全的,特别是即期信用证结算能及时收汇,可避免汇率风险;至于远期信用证,收汇虽有保证,但不及时,易受汇率波动而有风险。

4.预测汇率变动方向,更改收付汇日期

外贸企业如果预测计价货币将要贬值,在进口时,则推迟向国外购货,或允许外国出口商推迟交货,或要求出口商同意其延期付款;在出口时,企业应尽早签定出口合同,或答应进口商提前交货的请求;或要求进口商提前付款。外贸企业如果预测计价货币将要升值,在进口时,则提前向国外购货,或预付货款;在出口时,企业应推迟交货;或允许进口商延期付款。

提前收付与拖延收付通常事前由进出口双方协商折扣率。

5.利用金融机构、卖断应收账款

出口商将应收账款卖断给金融机构,一方面可减少所持外币资产,避免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可提前收回账款,获得资金融通。将应收账款卖断给金融机构分两种情况,一是普通贸易的保付代理,即出口商在赊销贸易中,在货物装船后立即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卖断给保理商或专门的财务公司,收取全部或部分货款;再是大型设备贸易中的福费廷方式,即出口商在进口商延期付款的大型设备贸易中,把经进口商承兑的、期限在半年以上到五六年的远期汇票,无追索权地售予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或大金融公司提前取得现款。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把汇率风险由企业转向了银行。

二、利用外汇市场交易,锁定汇率风险

外汇交易是指交易者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各种外汇买卖的活动。通过外汇买卖活动,交易者一方面可以获利,一方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因进出口业务已产生外币应收资产或应付债务的外贸企业可采取以下外汇交易来锁定汇率风险:

1.远期合同法

已拥有远期外汇债权或债务的企业,可通过与银行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卖出或买入远期外汇来消除外汇风险。例如,我某企业从德国进口价值100万德国马克,6个月后付款。即期汇率为1德国马克=3.8345人民币,那么这批货物的进口成本就是383.45万人民币。如果结汇时德国马克升值,6个月后的汇率为1德国马克=3.8555,我国进口商就要多支付2.10万人民币。为锁定成本,进口商可按即期汇率买进6个月的远期德国马克汇票100万。6个月后,不管德国马克怎么升值,都不会给进口商造成损失。

远期外汇交易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定期远期外汇交易,即交割日期固定的远期外汇交易;另一种是择期远期外汇交易,即交割日期不固定,只规定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内买方或卖方可选任何适当一天进行交割的远期外汇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当远期外汇升水时,对出口商来说,签定部分择期交易合约比签定全部择期交易合约有利;当远期外汇贴水时,对进口商来说,签定部分择期交易合约比签定全部择期交易合约有利。

2.期货合同法

在金融期货市场,外贸企业与清算公司或经纪人签订外汇期货合同,进行外汇期货买卖,也是防止外汇风险的一种方法。例如,2月10日我国某公司进口一批商品,金额为15万美元,付款日期为4月10日,用英镑支付。2月10日伦敦市场美元对英镑的即期汇率为1英镑=1.5美元,6个月交割的比价也为1英镑=1.5美元。但是,调研机构预测美元将上浮,我国某公司为避免汇率上涨的风险,从金融期货市场买进6月份第三个星期三交割的远期美元合同4个(因为期货市场的成交单位与交割时间标准化,以英镑买美元期货的每一标准单位为2.5万英镑,某公司要买4个2.5万英镑,即10万英镑的美元即订立以10万英镑购买15万美元的期货合同),以便6月份第3个星期三到期时,以10万英镑换得15万美元(1美元:1.5英镑)。4月10日某公司支付15万美元货款时,美元汇价果然上涨,美元对英镑比价为1英镑=1.45美元。此公司此时为支付15万美元的货款则要付出103,488英镑(150,000÷1.45=103.488英镑),比2月10日成交时美元对英镑的比价要多付3,488英镑,也即损失了3,488英镑。但是,由于该公司签有购买以英镑购买美元期货的合同,保证它能以1英镑=1.5美元兑换15万美元。它以这15万美元按4月10日1英镑=1.45美元的比价再换回英镑,可得103,488英镑,减去原成本10万英镑,获利3,888英镑防止了外汇风险。

如有远期外汇收入的进口商,也可签订出卖货币期货合同,其道理与上例相同。

3.期权合同法

即有远期外汇收入的出口商,可与银行签订出卖远期外汇的期权合同。反之,有远期外汇支出的进口商也可以与银行签订购买远期外汇的期权合同,以实现转移外汇风险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期权是期货合约选择权的简称。买期权的人向卖者付出一定的费用后就获得了按照规定买卖某种商品的权利,也有权不买或不卖,是一种只享受不承担义务的交易。外汇期权交易既能避免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又能保留从汇率波动中牟利的机会。期权合同的保值防范作用,在对外贸易的投标中尤为运用。

外贸风险控制点 篇3

外贸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其业务规模逐步扩大, 资产规模逐步增大, 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然而公司间同质化经营严重, 核心竞争力不强, 管理幅度过宽、链条过长, 企业管控难度加大, 面临风险增多。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加深, 外贸企业的风险更加凸显。

(一) 战略风险。

从外贸企业的业态看, 多以国际贸易为主, 并伴有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外贸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偏重量的增加, 对质的提升重视不够;偏重投资, 对管理重视不够;偏重经营规模, 对效益追求重视不够。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 外贸企业特别是外贸集团如果仍然沿袭过去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对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不加以调整和改进, 则很有可能引发重大投资失误风险、经营过度扩张风险以及并购决策失败等风险。这些战略风险一旦发生, 后果不堪设想, 轻则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 重则压垮整个集团。

(二) 财务风险。

外贸集团是由过去的专业外贸公司演变而来, 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出口配额、出口补贴以及多年的经营利润积累, 国家对外贸集团没有直接的资金投入。大多数外贸集团的资金实力仍旧偏弱, 自有资金相对较少。为扩大经营规模, 不得不向外融资, 且大部分借款资金, 需要提供担保, 因此, 相互担保多, 外贸企业负债水平普遍较高。当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经济由热变冷, 经济危机来临时, 则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风险、担保风险以及逾期应收账款风险。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很可怕, 特别是一旦出现现金流的断裂, 企业将遭灭顶之灾。

(三) 市场风险。

国际贸易经营周期长, 往往从签约至到货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等货物到港时, 市场发生了变化, 当初适销对路的商品也许成了滞销品, 使进口商蒙受损失, 进口商则想方设法将损失转嫁给出口商。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结束, 国外需求没有恢复,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已签订的合同无法正常履约, 致使外贸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外, 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 还有可能产生汇率风险, 进口远期信用证到期偿付风险, 出口打包贷款支付风险, 如果对这些风险应对不力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 运营风险。

外贸业务管理比较粗放, 对作业流程没有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分工, 业务员掌控整个业务过程, 从订单、下单到货物出运都由业务员操纵, 客户资源、渠道资源往往成了业务员的个人资源, 而业务员则成了企业的重要资源, 业务员跳槽就会影响企业业绩。更有甚者, 有些外贸企业一味追求进出口规模, 大量代理进出口业务, 对一些“四自三不见” (自带货源, 自带国外客户, 自行装运, 自行结汇;外贸企业既不了解国外客户, 也不了解国内供货商, 也没有看见出口产品) 的业务也敢做。潜在的风险很大, 只要客户不按时付款, 外贸企业就成了“替罪羊”。

(五) 法律风险。

外贸企业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法律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法律风险存在于货源组织、货物运输、货款结算的每个环节。在货源组织上, 如货物质量、规格与订单要求不符, 货物数量增减不符合信用证要求, 生产商不能交货或者逾期交货, 外商支付定金后又取消订单等;在货物运输上, 如遇上不良承运人, 运单本身缺陷, 法律强制保护等;在货款结算上, 如交单后外商撤销汇款, 托收时进口方不付款、信用证被开证行拒付, 结算发生短路等都会产生法律纠纷或诉讼, 使外贸企业蒙受损失。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财政部《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 将全面预算管理界定为: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 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在发展壮大的同时, 加强科学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被许多大企业大集团证明, 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对集团企业来讲, 全面预算可以统帅强大的现金流、物资流和复杂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起着导向作用, 能够帮助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具体来讲, 全面预算管理有以下重要职能与作用:

(一) 落实企业战略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和其他数量形式综合反映企业未来计划和目标等各个方面信息的预算, 是全面落实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与控制制度。它通过对企业的销售、生产、分配以及筹资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 进而据以执行与控制, 分析并调节差异, 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趋利避险, 全面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二) 完善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和成员在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考评与激励过程中责、权、利关系的全面规范, 将企业管理机制具体化、数量化、明晰化;通过以市场为起点的研究和预测, 将外部市场竞争和风险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连接起来, 使预算成为一种自动有效的自平衡系统,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手段, 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切实保障。

(三) 明确奋斗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是经营方针、目标及经营计划的定量反映, 明确规定了整个企业各部门、各层次以及个人所要达到的具体预算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过程, 从而使各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企业的总体目标只有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 这样可避免各部门忽视企业总体利益, 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的现象。而且, 明确目标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导, 即引导企业的各项活动按预定的轨道进行, 防止出现偏差;二是激励, 即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 协调内部关系

预算的编制使各部门员工了解到本部门与企业总体的关系、本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关系。在努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前提下, 各部门便能够自觉地调整好自己的工作, 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完成企业的总目标, 同时部门间也有了交换意见的基础。预算的制定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各部门信息互相传达的过程。一个有效的预算编制不应该仅仅是企业内部信息简单地从上到下, 或简单地从下到上的一个过程, 还包括在员工之间进行流动, 综合企业内部信息求得最优解。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互动沟通, 使整个企业做到协调一致。同时预算本身也是企业内部经过协商所制定的一个契约, 它反映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 合理的预算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部门之间的关系, 减少内部矛盾, 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 鼓励企业所有员工为争取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发挥企业内部资源最大功能。另外, 预算的实施, 要求所有部门和员工都按预算开展工作, 这其实是一项事前控制, 防止部门之间出现不协调, 互相扯皮的可能性, 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五) 控制经济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基本的控制职能, 预算的控制作用贯穿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通过预算编制, 可以进行事前控制;在预算的执行中随时发现差异, 及时调整和纠正, 进行事中控制;而预算的差异分析、考评、总结经验教训则是一种事后控制。

(六) 考评工作业绩

对各部门成绩的考核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具体说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整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二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经企业确定的各项预算数据, 可以作为评价部门、员工工作情况的标准, 可以将各部门、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与预算标准相比较, 对部门和员工进行考核。同时也要求各部门对实际与预算标准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或在企业范围内统一调整预算或改进本身的工作, 以减少未来期间差异的发生。

从理论上讲,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外贸企业风险控制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三、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乏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的成功案例, 但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 对预算管理的目的认识不足, 存在纯粹为预算而预算的现象。不少企业为标榜自己的企业管理水平而搞全面预算管理, 仅仅制定一些预算管理的制度文件, 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制度的一项空缺去填补, 而不将其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认真去抓。

(二) 预算缺乏企业战略导向性, 预算目标短期化。一些企业不重视企业战略的制定, 公司战略目标模糊、战略选择与决策随意。在此前提下编制企业预算, 就会导致注重短期经济活动, 忽视长期经营目标, 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未来长期的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相冲突, 各期编制的预算指标衔接性差, 企业预算管理常常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 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 预算过度宽余, 不须努力便能轻松实现, 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预算的执行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参与权力, 蓄意将预算的标准放低。一些集团公司的副总往往兼职子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这样, 在编制预算时就会将自己公司的指标定得低一点。有的公司销售人员故意将销售额低估, 以便获得更多的提成收入。在企业中, 预算的松弛现象很普遍, 预算成了“数字游戏”。

(四) 预算信息反馈不及时, 执行过程中的预算调整机制不健全。很多企业只是机械地定期报送预算执行分析, 当突发情况出现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 不能及时采取措施, 缺乏修正预算的机制。预算编制得越细、越全面, 脱离实际的情况就越严重, 久而久之, 预算就会越编越粗, 失去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五) 考核与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按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来兑现奖惩时, 被考核方会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绩效的不利影响, 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则常常掺杂个人情感, 考核缺乏刚性, 或者没有配套的措施,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使考核流于形式。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削弱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风险防范中应有的作用, 加上原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本身在风险防范上也还有欠缺,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使之对外贸集团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 就必须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做法作必要的修正。

四、外贸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当采取的措施

外贸企业风险控制需要一个好的抓手, 将风险控制融入全面预算管理之中无疑是一种好的选择。

笔者认为, 外贸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 强化全员参与意识。

预算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动员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 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 避免企业的管理层和企业其他员工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同时, 通过全员参与“传递压力”, “人人肩上有担子”, 把受力点分散在各个支点, 进而扩散到面上, 使“大厦”整体的基础更牢。

(二) 改进组织、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上的创新, 也是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预算管理工作要建立单位、部门负责人责任制, 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强化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长期任务。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并确定预算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为各单位、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 切实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与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相结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企业管理。因此, 必须围绕实现企业预算落实管理制度, 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预算一经确定, 企业各部门和单位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 要严格执行, 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 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全过程中, 真正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

(三) 提高基础信息质量。

预算管理需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 预算的编制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企业各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 规范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质量, 从而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外贸企业而言, 销售部门对于市场的预测、分析, 对于销售合同及客户资料的管理, 财务部门对于资金 (包括汇率、应收账款) 的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都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信息, 必须强调基础工作的规范确保其真实可靠, 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处理和利用效率。

(四) 突出财务中心地位。

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以现金流量监控为切入点,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防范财务风险。针对当前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一是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 建立、完善资金审批支付管理办法, 逐步推进财务集中核算, 分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二是明确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要把资金的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 以现金流量监控为重点, 针对关键控制点加强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 严格限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实施大额资金的跟踪监控。

建立重大财务事项监管跟踪查报制度, 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跟踪了解和调查研究, 剖析公司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 充分发挥财务动态监测的预警作用。

以财务管理为依托, 针对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推进财务与业务平台一体化管理, 把有效的规章制度固化到软件中, 达到强化监督与控制, 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部门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从资金的筹划到资金的分配使用, 从成本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到财务预算的制定、实施和考核, 还是其他各项经营管理活动, 无一例外地与财务部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财务部门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坚力量, 它起到不可替代的综合保障与全面控制的作用。

(五) 实施战略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与支持系统, 战略管理居于核心地位, 其他的系统管理都要服从、支持公司的战略管理需要。全面预算管理应当以企业战略为基础, 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 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 明确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 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相衔接, 避免预算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预算编制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 长短期结合。在企业战略既定的前提下, 企业年度预算必须依据年度战略目标, 同时考虑下年度企业资源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调整确定下年度预算指标, 这样既可以减少预算指标的随意性, 又可以避免鞭打快牛。

(六) 综合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

外贸企业无法躲避竞争和风险, 而“控制”是预算管理的基本职能, 其中包括对风险的控制, 而全面预算管理对风险的防控是综合性的。外贸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综合防控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风险, 这就需要在某些特殊环节上采取更加专门的、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如, 对外贸业务员的道德风险应当采取员工参股, 预留风险抵押金、签订特殊劳动协议等措施。对信用风险应当建立客户信用评级并根据信用等级相应收取客户保证金等措施。

外贸企业如何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 篇4

一、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概述

汇率风险是指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产生于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一旦涉及到货币的兑换,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汇率风险。一般来说,风险是指既可能使当事人受损,也可能使其获益的不确定性。在这里,汇率风险主要指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问题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由于其主要经营进出口业务,贸易量又比较大,因此,外贸企业预防和化解汇率风险尤显重要。

可以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在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下(1997年以后,实际上是固定汇率),汇率的风险几乎全部转给政府当局,而微观主体面对非常稳定的人民币美元汇率,多数交易不存在汇率风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出台,宣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生了变化,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随着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外币汇价和人民币汇率将走向市场化,即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主导,对企业来说,频繁的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产生较大的汇率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认识和管理汇率风险,避免利益受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类型

依据外汇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企业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等。

(一) 交易风险

外汇交易风险是指企业未了的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后进行外汇交割清算时所出现的风险。这些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前已经发生, 但在汇率变动后才清算。主要表现在:

1.以信用为基础的即期或延期付款为支付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进出口,在货物装船或劳务提供后,出口商承受出口收入外币汇率下降的风险,进口商承受进口支出的外币汇率上升的风险。

2.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投资和借贷活动,在债权债务未清偿时存在的风险。这里有两种状况: 一是对外投资中的汇率或利率风险; 二是在对外筹资或对外债务中的汇率或利率风险。对外筹资的风险与对外投资的风险正好相反。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收益发生变化的一种潜在性的风险,即收益成本与原来的预期目标发生较大的偏差,可能引起净收入下降。收益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该企业产品成本、价格乃至生产数量的影响程度。潜在的经济风险直接关系到进出口企业经营的效果或银行在海外的投资效益。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经济风险较之交易风险或会计风险引起的变化更为重要。但是,经济风险是一种概率分析, 它取决于在一定时间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企业从整体上进行预测、规划和进行经济分析的一个具体过程。分析经济风险主要取决于预测能力。预测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生产、销售和融资等方面的战略决策。

(三)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也称转换或折算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化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一些跨国公司在对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时, 要将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报表, 当子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的职能货币(记账货币) 与母公司规定的统一报表所用的货币不一致时,在折算比价变化时会出现损益。该风险还受不同国家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所制约。如在办理财务决算时, 由于汇率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经济活动发生日与财务决算日的汇率已经不一样了,选用不同时点的汇率评价外币债权与债务,往往会发生差异很大的账面损益。

三、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对策

(一)灵活运用贸易结算方式

收回销售货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环节,强调“安全及时”收汇是外贸出口应始终贯彻的原则。“安全”有两层涵义,一是出口收汇不致遭受汇价波动的损失;二是外汇收入不致遭到拒付。“及时”与“安全”密不可分,及时收汇则汇率波动的时间风险会大大缩短,拒付的可能也受到限制。因此,要做到安全及时收汇,防止外汇收入不能收回的风险,还应根据业务实际,在了解对方资信的情况下,慎重而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赊销、跟单信用证和跟单托收等,各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在关注外汇局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1.预付货款和赊销

对出口商而言,在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可多使用预付货款进行结算,因为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预付货款属于经常项目收汇,企业既可保留现汇,又可随时办理结汇,企业可根据自己对外汇市场的判断决定何时办理结汇。当然,在出口商对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则少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对进口商而言,在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则少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在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则多使用预付货款的结算。使用赊销结算对出口商而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少用,以便尽早收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可多用赊销结算,延迟收汇。对进口商而言,当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赊销结算,以便推迟付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可少用以尽早付汇。

2.跟单信用证(L/C)

即期L/C结算方式最符合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远期L/C结算方式收汇安全有保障,但不够及时,汇率发生波动的概率较高,从而削弱了收汇的安全性。对出口商而言,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以便尽早收汇;当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结算,推迟收汇。对进口商而言,当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结算,以便推迟付汇;当汇率有贬值预期时,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结算,尽早付汇,也可在开立信用证时就办理购汇手续。

(二)选择适当的支付计价货币

1.本币计价法

出口商向国外出口商品的计价货币整体有三种选择:①以出口商本国货币计价;②以进口国货币计价;③以该商品的贸易传统货币计价。一国的进出口商品均以本币计价(如美国),可免除外币与本币价格比率的波动,减轻汇率风险。但这有赖于商品市场情况,进口如为买方市场容易争取,为卖方市场则不容易实现;出口则相反。

2.选择支付计价货币法

在货币贬值或升值中,出口用硬货币定价和支付,进口用软货币定价和支付,可以减少汇率风险损益,这是国际经营常用的风险转移方法。如果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外贸企业出口计价货币,不会发生汇率收益或损失;但用于进口计价则要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如果用外币计价,外贸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正好相反。

3.货币多样化组合

货币多样化组合是指在进出口中使用两种以上货币计价,以减少交易风险的一种方法。当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使用的一种或少数几种货币贬值或升值时,若其他货币价值保持不变,则这些货币价值的变动不会给外贸企业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或者说汇率风险因分散而得以减轻;若计价货币中几种升值,而另几种贬值,则升值货币所带来的收益可以抵销贬值货币产生的损失,从而降低汇率风险。由于人民币脱离了与美元汇率单独挂钩的关系,采用相对独立的浮动机制,故企业对外签约可多采用非美元币种或美元与其他币种组合,如欧元、英镑、日元等,未来如果美元发生汇率波动,而欧元等其他币种汇率不一定与美元同幅度变动。

(三)通过外汇金融衍生产品保值,向银行申请办理保函业务

银行保函业务指以银行名义向中国境外机构或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下称受益人)承诺,当债务人(下称申请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偿付债务时,由银行履行偿付义务。银行出具的保函分为融资类保函与非融资类保函两大类,这两类保函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的作用不同。融资类保函中的借款保函、融资租赁保函、补偿贸易保函、延期付款保函等,在一定条件下均具有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如借款保函可通过借外汇、还外汇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融资租赁保函可通过分期或延期付款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补偿贸易保函可通过返销货物抵扣进口货物的价值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等。非融资类保函中的预付款保函、尾款保函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如出口企业为获得更多预付货款以达到避险目的,按国际惯例要通过银行对外开立预付款保函来实现。

(四)涉及“远期结售汇”产品、外汇投资理财产品的结合进口业务向银行申请美元融资(到期归还美元)的做法。

(五)通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来化解、消化汇率损失

(六)利用人民币升值空间大力拓展进口业务

外贸风险控制点 篇5

一、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在信用风险的管理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企业对交易对象缺少足够的信息和资信调查;对交易额度缺少规范化、科学化的审批管理;对形成的应收账款缺少有效的监控。不少外贸企业盲目追求贸易量, 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并不根据客户信用分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 而是一味迁就客户的要求, 忽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有些企业仅凭感情和经验做生意, 缺乏动态更新的信用管理体系, 忽视对老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还有些企业由于过分惧怕贸易风险, 只接受信用证交易, 不敢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 严重影响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致使许多贸易机会白白丧失。

二、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产生及管理

(一) 信用风险的产生

从中国外贸企业的角度来看, 信用风险问题已经极为突出, 究其原因, 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国际因素: (1) 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等。 (2) 对外贸易的金融环境:国际或有关国家的金融状况, 有无金融危机的威胁。 (3) 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国际间失衡。 (4) 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严重不足, 利用信用证从事欺诈的事件屡禁不止。

(2) 国内因素: (1) 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 (2) 国内信用风险管理滞后。 (3) 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 (4) 国内信用风险监督不力, 惩罚机制薄弱。

(3) 企业因素: (1) 企业内部缺少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2)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 无章可循。 (3) 业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业务知识贫乏, 防范手段单一。 (4) 企业授权授信管理不力。 (5) 客户资信调查欠缺。

(二) 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存在于企业外贸活动的全过程, 为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企业有必要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方式。

全程信用管理方式的核心思想是对交易全过程的全面管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事前控制是指在正式交易 (签约或发货) 之前对客户的审查及信用条件的选择;事中控制是指发货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 对客户及应收账款的监督、管理;事后控制是指发生拖欠之后, 对案件的有效处理。

全程信用管理对象应包括客户和应收账款两方面。客户的信用风险存在于交易过程的始终, 它与企业的信用管理和营销管理密切相关。应收账款管理, 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密切相关, 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时刻关注的问题。企业必须对客户的信息、资信状况、应收账款回收率等指标认真了解和掌握, 并能做出准确的信用条件选择, 以达到全面防范客户信用风险、迅速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逐步建立起先进的信用管理机制的目标。

1、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认真开展客户资信调查工作。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 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 在整个贸易过程中, 客户资信调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贸易活动开始之前的资信调查可以防患于未然, 降低被贸易伙伴欺诈的风险, 减少或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贸易活动进行之中的资信调查, 可以及时了解贸易对象履行能力的变化, 如受信人的倒闭、欺诈、经营不善而破产或故意赖账等, 避免无法收回货款、账款以及货物的损失等;此外, 发生纠纷后的资信调查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纠纷解决和应对方案。

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主要针对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 注册信息:企业是否存续、类型和历史、联系方式、注册资本等。

(2) 人员信息: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和管理者的简历、员工人数等。

(3) 企业资产和财务信息。

(4) 企业经营范围和产品信息。

(5) 进出口贸易信息。

(6) 公共记录信息:司法纠纷、税务状况、资产抵押等。

切实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工作。客户信息管理是企业信用分析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档案库, 认真地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并随着客户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 将其作为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加以贯彻执行。

客户信息档案库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基础资料:即客户的最基本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客户的名称、地址、电话、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法人代表及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家庭、学历、能力、创业时间、与本公司交易时间、企业组织形式、资产状况等。

(2) 客户特征:主要包括服务区域、销售能力、发展潜力、经营观念、经营方向、经营政策、企业规模、经营特点等。

(3) 业务状况:主要包括销售业绩、经营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素质、与其竞争者的关系、与本公司的业务关系及合作态度等。

(4) 交易现状:主要包括客户的销售活动现状、存在的问题、保持的优势、未来的对策、企业形象、声誉、信用状况、交易条件以及出现的信用问题等方面。

正确运用客户信用分析技术。客户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 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企业运用客户信用分析技术是为了使企业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利益, 从而将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具体来说, 企业实施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 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外部信用风险;可以帮助企业寻找、选择信誉良好、竞争力更强的客户, 防范客户的信用风险;可以帮助企业估测客户发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 提高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客户信用分析技术还不完善, 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大型外贸企业可考虑成立专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则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代理制, 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信用管理咨询公司, 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具有快速性、专业性和灵活性等优点。

2、应收账款管理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 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业务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共同承担的。然而, 在实践中, 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 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 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货源组织、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因此,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技术和拖欠账款催收技术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

使用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技术。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技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账龄分析。所谓账龄分析, 就是将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加以分类, 统计各时间段内支付或拖欠的应收账款情况, 从而监督每个客户的应收账款支付进度。这样可以了解每一笔拖欠的应收账款的逾期情况, 便于及时催收;了解每个客户的拖欠情况, 作为以后与其交易时的资金审批参考;具体地分析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 便于及时地调整信用政策;利用账龄分析表, 进行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按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不同, 分别制定不同的比率, 计提坏账准备金, 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进行应收账款跟踪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应收账款产生之日起, 便与客户建立经常性定期的联系, 监督其支付情况, 直到账款被全部收回。

采取有效的拖欠账款催收技术。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海外进口商的审查监控, 定期了解进口商的信用变化状况、财务状况和付款情况, 及时与海外进口商对账、提醒进口商每笔发票的到账期, 及时催促付款。在账款逾期后, 立刻由专人负责逾期欠款的追收, 并逐步加大催收力度。当发现债务人的拖欠意图明显时, 应立刻采取中止供货和服务、撤消信用额度、要求偿付延期利息、在所有权保留条款下收回货物、寻求收账代理机构协助等商业制裁措施追讨欠款, 必要时尽快通过法律途径保障债权。

三、我国外贸企业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外贸企业主管领导必须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并在机构设置和职能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专业化地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2、全程信用管理涉及交易的全过程, 因此应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 特别是业务部门和信用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尤为重要。

3、全面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信用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外贸企业应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关于客户信息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4、企业应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包括:信用评估制度、业务审批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 并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

此外, 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还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 诸如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

由此可见, 采用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掌握客户的资信状况, 减少交易的盲目性, 有效地防范交易风险;迅速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 防止拖欠现象;加强对长期拖欠账款的追收工作, 挽回呆账、坏账的损失;强化企业对客户信息的管理, 维护重要的客户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节约管理成本, 进而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一套先进的、规范化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义乌外贸企业风险研究 篇6

关键词:风险,设别,对策

外贸风险, 是指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 造成外贸波动, 从而对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对外经贸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 国内经济环境也不尽如人意, 外贸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 探讨外贸风险的表现形式, 分析外贸风险产生的深层原因, 探索外贸风险的防范化解对策, 就成为当务之急。

1 义乌外贸风险的设别

1.1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汇率风险, 是指与直接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企业和个人有关, 因汇率变动使其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汇率风险, 是指由于汇率变动使那些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关和无直接关系的企业及个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1.2 政治风险

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化倾向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会不时表现出来, 政治问题用经济制裁来解决时有发生, 加之我国与其它国家国情不同, 政治、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分歧是必然现象, 若分歧严重, 或对对方的一些情况了解不透, 也必然使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受到严重影响。

1.3 法律风险

在对外经贸往来中, 各国出于维持公开、公平竞争的考虑, 都制定了相关法律, 但各个国家的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不同, 法律规定也有很大差异。同时, 在解决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时, 由于歧视性的客观存在, 再加上在解决国际经济纠纷时我国的外贸企业又往往缺乏经济实力, 还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有这些, 都会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困扰。

1.4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 是指由于外贸体制的不完善对外贸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外贸打破了长期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 但从总体上讲, 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组织结构、经营结构不合理, 经营规模小、条块分割、无序竞争、内外贸分割以及政府的行政干预等, 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外贸的发展。

1.5 应收帐款风险

应收帐款风险可分解为信用风险、合同风险、收款程序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等, 其重点是前两项。在合同风险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主要有:在支付条款方面, 表现为非信用证项下支付时可能由于对方拒付造成损失;在品质检验条款中, 对方可能以产品质量不合格为由, 要求我方降价;在制订违约、仲裁条款时, 没有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仲裁程序, 从而无法利用法律进行有效保护。在美国, 一般外贸企业被拖欠应收帐款或变成坏帐的发生比例约是销售额的0.25%-0.5%, 而我国外贸公司的逾期应收帐款大约为贸易额的5%。如果我们能使中国的被拖欠额发生率降低到1%, 那么每年至少能为国家减少80亿美元的资产流失。

1.6 库存风险

从涉险金额来看, 库存风险仅次于应收帐款的风险。从一定意义上讲, 不良库存是企业存在潜亏的预报。进出口业务中的在途商品, 未结算前转移的货物所有权等也都隐含着风险。

2 义乌外贸风险的防范

2.1 做好国际市场调研和客户资信调查, 是规避外贸风险的前提

国际市场调研可分为三个层次:国际市场环境的调研、国际商品市场的调研和国外客户调研。国际市场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三方面的调查和了解缺一不可, 如经济环境中需了解将要进入的市场的人口、收入、消费、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设施等。政治法律环境需了解各国政府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实行贸易保护的各种措施, 如关税、配额制、外汇管制等, 以及各国的法律法规和贸易惯例。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市场所在国家的价值观、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尤其要注意出口产品的设计, 包括商标、包装上的颜色、图案文字都要适应进口国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商品市场调研除商品本身的特征、生产、消费及价格外, 还要研究市场上同类商品的供应者有哪些, 竞争者在某一特定市场所占地位如何, 市场份额多少, 市场竞争程度、竞争手段怎样, 替代商品、新产品和类似商品的发展情况等。

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应力求全面, 主要包括公司概要, 即公司注册资料或商业登记资料, 以确定对象的真实身份, 注意注册资本和实投资本, 以估计该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的背景及经营能力;付款记录及公共记录;还要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银行往来。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一般可通过我国驻外机构、国外的咨询公司、银行进行, 也可以通过参加国际贸易展览会或查阅国内外报刊、杂志、统计资料, 也可以向用户、竞争者、消费者了解。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外贸信息咨询中心, 按国家、按行业建立世界各国主要商号的基本信息及变化状况, 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另外, 对经常往来的伙伴应建立用户档案, 随时注意对方的内部变化及履约情况, 把握最新的信用状况。

2.2 做好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是规避风险的关键

合同是国际贸易的中心, 达成交易的表现形式是在交易双方之间建立合同关系, 因而对合同订立过程及内容方面的把握是正确规避风险的关键。订立合同要经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直到签订书面合同的过程, 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 发盘一定要对其内容详加审核, 确有把握才能正式发出。尤其要注意区别实盘与虚盘、还盘与接受的界限, 以免造成当事人主观意图不明而引起争议。还要注意发盘与还盘的期限, 并遵循国际惯例, 在特定情况下及时撤回发盘或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撤销发盘, 以避免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对于价格一定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 进口时既不能以高于市场价买进而造成损失, 也不要买那些大大低于市场价格的“便宜货”, “便宜货”里往往潜伏着钱货两空的危险。另外, 磋商时不应总是围绕价格谈, 对货物的品质、数量、包装、商品检验、交货时间、交货地点、运输方式、支付条件、争议处理条件等, 要仔细推敲, 做出严格的规定, 有一方面考虑不周, 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

交易磋商还应采取协作式策略, 要求双方以满足相互利益的态度进行谈判, 这种策略适合以长远利益作为目标的国际贸易, 为此各方通过共享信息, 关心共同的问题, 侧重双方一致性来满足各自的利益, 在这个基础上签订的合同才是稳妥和现实的, 风险也会相应地较小。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运输、交货、收汇、违约处理等隐藏着风险。运输风险一般通过投保加以规避。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会遇到对方违约的风险, 如交货时间不符, 交货品质不符, 不付货款等等。这种情况下, 为弥补损失, 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也是避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受害一方都可以提出索赔, 索赔要有足够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另外, 索赔一定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提出, 如果超过了索赔期限, 受损害方就无权向违约方提出索赔。

2.3 做好收汇工作是规避外贸风险的重点

在国际贸易中, 收取货款是卖方的主要权利, 支付货款是买方的基本义务, 而由于支付方式的复杂和交易时间一般较长, 往往存在较大的信贷风险。如何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 安全收汇, 便成为对外贸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我国的进出口业务, 主要采用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方式, 汇付和托收属于商业信用, 对于出口商来说有相当大的风险, 除了非常了解和信任的客户, 一般不宜过多采用。出口货物应尽量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 将商业信用转为银行信用。但信用证方式也可能遇到开证行资信不好或倒闭或出口商伪造单证进行诈骗的风险。所以, 出口方必须做好催证、审证工作, 有时国外进口商在遇到市场发生变化或资金发生短缺的情况下, 往往会拖延开证。对此, 出口方应催促对方迅速办理开证手续, 特别是大宗商品交易或按进口方要求而特制的商品交易。从理论上讲, 信用证是依据合同开立的, 其内容应该与合同的内容一致。但在实务中, 由于工作的疏忽、电文传递错误, 贸易习惯不同、市场行情变化或进口商有意利用开证加列对其有利的条款等, 往往会出现开立的信用证条款与规定不符, 出口企业着重审核信用证的条款是否与买卖合同的规定相一致。对开证行资信也要认真审核, 对于资信较差的开证, 应要求进口方另选一家银行开立信用证, 也可采取适当措施, 例如, 要求适当银行加保兑, 分批出运, 分批收汇等, 以保收款安全。对信用证的性质和开证付款责任也要认真审核, 来证中不应有“可撤销”字样, 以及在证内对开证行付款责任方面加列“限制性”条款或“保留”条件, 这些条款改变了信用的性质和开证行的付款, 受益人对此必须加以注意。

外贸订单信用风险的防范 篇7

我国制鞋企业是世界鞋产品的主要出口方, 许多企业靠外贸订单生存, 在当前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欧美债务危机等压力下, 外贸订单的利润本来已经很低, 如果再遭遇外贸风险将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结合案例对制鞋企业外贸订单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

一.外贸订单风险分析

(一) 客户风险

本案例的客户是新客户, 是南美客商主动上门签订单, 客户通过发函告知这批拖鞋质量不符合要求, 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说明企业对客户的详细情况及资信情况不了解。国际贸易中新客户的资信情况非常重要, 如若客户资信不好, 对出口商来说风险非常大, 或者遭遇诈骗, 或者发货后收不回货款。尤其是对于南美、非洲等地的客户资信普遍不高, 在出口商品到这些国家时, 需提高警惕, 加强风险的防范。

对于老客户来说, 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用, 但是还要根据进口国经济环境、外贸环境等定期审查客户的信用。例如美国近期的经济下滑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 对当地进口商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影响。有些进口商在进口商品以后破产, 导致出口商收不到款项。即使是信用证结算方式, 债务危机可能引起开证行破产, 导致企业收不到货款。

我国制鞋企业在扩大出口方面存在追求贸易量, 忽视信用管理, 忽视出口贸易信用风险。对客户企业资信调查不彻底, 很少对企业资信进行动态管理, 放松对老客户的信用管理, 去年和今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欧美债务危机等出现老客户信用下降, 造成客户逃单、延单、拖欠货款, 制鞋企业的损失和坏账大量增加。

(二) 软条款风险

本案例中客户通过发函告知这批拖鞋质量不符合要求, 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说明货物质量检验的主动权在进口方, 出口方处于被动地位, 一旦对方以质量为由拒收货物, 出口商将蒙受巨大损失。这在贸易中称为软条款, 是指主动权掌握在开证申请人手中, 受益人无法控制的条款;或意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条款。因难以满足这种条款, 往往会给受益人安全收汇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和风险。在贸易中常见的软条款有质量检验、贸易术语等。企业对于软条款能做到的尽快办理, 不能做到的应坚持修改, 否则不要急于出货。如若双方在合同中明确商品质量的检验及发生纠纷时的检验机构, 只要出口方按时、按质、按量生产和发货, 将能保障出口商的权益。

(三) 结算方式对己方不利

本案例中客户支付了100万定金, 后期的资金均是企业垫付的。不管是托收还是汇款结算方式, 均是商业信用, 如果客户不付款, 企业将遭受损失。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对进出口双方风险均衡, 但是对出口商提供的单据要求很严, 很难做到完全没有漏洞。赊销对于出口企业的风险最大, 而当前制鞋企业的出口市场是欧美等国, 普遍延长账期为60至80天, 增加了外商逃单和企业收账的风险

当前我国制鞋企业外贸订单多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 但是还有许多企业为节约费用而不愿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信用风险管理咨询和服务等先进的信用管理工具。一旦出现风险损失巨大。

(四) 缺乏贸易技巧和有经验的贸易人员

本案例中客户付了定金100万元, 而且货物上加贴了特殊标志, 推断客户应该是需要这批货物的, 企业在客户毁约后, 没有采取措施来对付客户的阴谋, 而是表现出急于出货, 从而让客户的阴谋得逞。这也说明企业缺少有经验的国际贸易人员。有经验的国际贸易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与客户斡旋, 对付客户的阴谋, 从而减少损失。

二.风险防范措施

(一) 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

在国际贸易中, 合同能否顺利圆满地得到履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信誉。对于新客户, 企业一定要在调查好客户资信情况后再签订单, 尤其是客户资信普遍不高的地区, 如南美、非洲等地区。如果只从一个渠道了解对手的资信状况, 往往很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尤其是通过对手故意透露给你的渠道。而通过正规的资信调查, 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该公司的情况。一般的调查渠道有:公司注册部门、法院诉讼记录、银行间往来记录、房产管理部门、财务统计部门、其主要客户、当地律师、电话登记部门等。只有各方面均反映良好, 才能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

企业在实践中, 一方面请客户自我介绍, 然后从侧面加以证实;另一方面, 可通过银行、保险部门和驻外机构进行调查, 也可委托中国银行对客户进行专门资信调查。对于老客户, 企业也不能放松警惕, 也要调查客户近期的资信和财务状况, 密切注意进口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收集相关情报, 及时了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情况, 对其政治、经济变化实施跟踪测试和监控, 以尽早发现风险的前兆, 以便争取主动, 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大限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外贸企业应加强对客户的管理方法, 对客户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并对已有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加强对不良客户的监控, 建立主要客户的数据库。

(二) 及时修改软条款

在签订外贸订单或者合同时, 企业一定要检查有没有软条款, 不要让企业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如果主动权在客户手里, 不管是由于客户资信不好, 还是由于进口国国内市场发生变化, 客户就会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软条款为借口毁约, 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 对于合同或信用证中的软条款, 企业要提高分辨能力, 及时提出修改。

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订单采取FOB术语的较多, 在客户验货环节经常受制于客户, 客户逃单、延单等现象频频发生。因此, 在合同中对于货物描述及规格要明确完整;规格、数量要写明, 以免发生争议;交易前寄小样的, 也尽量依规格成交, 避免依样品成交;若必须依样品成交的, 则应封样留存, 以备检验;检验机构应是中方认可的机构;应明确独立公允的在发生争议时的检验机构或仲裁机构。

(三) 积极采取贸易策略挫败对方阴谋

本案例中的诈骗风险应该是可以识别的。本案例中客户付了定金100万元, 而且货物上加贴了特殊标志, 从而推断客户是需要这批货物的。客户清楚企业在毁约后由于特殊标识货物难以出手, 因此故意以另一个公司的名义低价买入库存。这种诈骗手段在外贸订单中比较常见, 客户一般在下单后, 通过商品质量检验问题等方面压低货价。对于这种诈骗手段, 企业可以采取主动措施。在国际贸易中, 以D/P或后T/T结算的, 遇到客人不提货时, 应马上找当地的其它客人, 要多找几家。并故意让原来的买方知道此事, 逼其出手, 再见招拆招。特别是有一些非洲国家的客人经常等着货物滞留过期后海关拍卖, 再用很低的价格把货买出来。如果企业事先多通知几个当地客户的话, 对方的计划就可能落空。因为其它客人了解此货的详细资料后, 也会去竞拍。原客商可能既得不到货, 又损失了订金。所以这种方式可以逼着原客商买单提货。处理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针对文中的案例企业可以积极联系其他客户装作要买进这批货, 真正的买主肯定会着急, 因为已经支付了定金, 会主动联系买走货物, 企业在谈判中能降低损失。

(四) 有特定标识的外贸订单需提高订金的比例

有特定标识的外贸订单如果客户不收货, 一般很难再找到买家, 只能低价处理。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后客户履行合约, 需提高该类定单的定金, 增加客户违约的成本。尤其是对于资信情况不太了解或者资信不佳的客户。当前一般制鞋企业外贸订单定金的比例20%~30%, 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可以提高至40%~50%。

(五) 选择风险小的结算方式

国际结算方式主要有赊销、汇款、跟单托收、跟单信用证、银行保函、国际保理等, 汇款和跟单托收是商业信用, 对于出口商来说风险较大, 可以和银行保函或者国际保理结合起来使用降低风险。跟单信用证均衡了买卖双方的风险, 但是手续多, 收费高, 企业收款有保障。

制鞋企业外贸订单常用的结算方式是定金加托收、或者定金加信用证。前者托收属于商业信用, 企业风险较大, 收款需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风险保障, 但是一旦客户以质量问题拒付, 企业就不能避免损失。因此, 外贸订单采用定金加信用证的方式风险小一些。企业也可以利用银行付款保函或者国际保理降低企业收款的风险。此外, 对不同地区的客户, 采用不同的做法。如欧、美、日、澳、新地区的客户, 一般而言, 资信比较好, 国家金融运作体系正常, 一般D/P远期风险不大。而南美、非洲、中东、原苏东地区, 都是高风险地区, 即便是D/P即期或远期付款, 也要求投保出口信用险。还需要考虑合同金额的大小以及新、老客户区别对待, 灵活采用结算方式。如果是老客户, 以前配合很好, 涉及合同金额比较小, 可以接受D/A远期或后T/T;如果是新客户, 或者合同金额较大, 对D/A托收和后T/T业务, 要求必须投保出口信用客户资信的调查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 或者采用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

(六) 提高外贸人员的业务水平

进出口业务员是进出口业务的直接参与者, 特别是在中小型出口企业里, 一笔贸易的成交和履行都是由业务员操作的, 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程度与业务员专业素质直接相关。因此, 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管理;企业方面需要加强外贸人员相关知识的学习, 并定期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人员对企业的外贸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外贸人员合同的谈判能力、结算方式选择、贸易谈判能力、贸易诈骗的防范与对付技巧, 及时发现和解决外贸订单签订和履行中的风险, 减少企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周婷.由三大案例分析外贸风险防范之关键要素[J].对外经贸实务.2008 (8)

[2]国彦兵.温州民营企业外贸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时代.2005 (14)

[3]白云, 张苗.外贸企业出口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商贸.2011 (27)

外贸合同的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外贸合同,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为了自身的利益, 签约的过程中合作双方都会有意无意的在合同中设下一些隐性的风险条款, 如何规避合同中的风险, 是各大企业职业经理人与风险规划师在签定合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外贸合同风险条款的种类

想要对风险条款进行预防, 必须先了解风险条款的种类。一般制定风险条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品质条款:如货物编号、商品名称及规格各项参数; (2) 数量条款:如货物的数量、计量单位; (3) 价格条款:如货物的价格, 价格的币种; (4) 支付条款:如付款方式、付款日期; (5) 装运条款:如货物装运日期运输的起始地与目的地; (6) 包装条款:如包装的种类、包装方式; (7) 保险条款:投保人、保险类别、投保金额、投保日期; (8) 检验条款:检验条款必须明确检验的地点与时间, 检验的合格标准; (9) 索赔条款:如索赔的原因、索赔的证明、索赔的金额、索赔的日期。

二、外贸合同交易中常见的纠纷问题

1. 品质条款纠纷问题

2013年, B国与C国签订一起关于机器设备的合同, 合同中规定C国应该在B国制造设备的过程中就开始预付款。在合同签订完成后, C国得到消息称B国机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 于是立刻向B国提出终止合同并说明原因, B国提出由银行担保支付赔偿, 要求C国继续履行合约, C国被迫接受条约。

2. 装运条款纠纷问题

2013年, 我国某工厂以FOB条件出售一批质量为一级的大米给A国, 共400吨, 装船运输前由第三方公证人检验, 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 装运完成后向买方发出通知, 不料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 导致大米被海水浸泡, 在货物到达目的地后, 此大米的只能按照三级大米出售, 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大米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损失。然而, 因为当初买方签订了FOB条件, 卖方拒绝赔偿, 最后买方按合同规定的原价接受了货物。

三、如何规避风险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有的企业利用“风险条款”来有效的维护了自身利益, 有的企业由于对风险的不重视或者估计错误, 意识到了风险条款却依旧义无反顾的跳进对方精心设计的圈套。因此, 把握与巧妙的使用风险条款可以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与贸易交易中稳操胜券。所以, 条款的订立是合作双方维护自身最大利益的协议的完结。在具体的贸易过程中, 尽量不要制定容易产生纠纷的“风险条款”。合理条款的制定是保证企业正常贸易与创造效益的基础, 在条款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起草贸易合同时对合作对象进行调查, 对方企业的性质、贸易的诚信、货物质量情况都应该提前进行研究分析。案例一中, B国机器设备存在问题但进行隐瞒, 并利用履约担保条约迫使C国继续履行合同。

2. 实事求是, 对自己和对方各项条件进行审视, 制定合适的条款, 不弄虚作假。案例一中, C国因为事先没有作充分的调查导致后来的质量问题, 由此可见, 在实际工作中, 事先调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

3. 循规蹈矩, 坚定不移的按照合同签订的要求办事, 对自己严格要求, 不给对方有钻空子的机会。在案例一中, 卖方出于自身条件与利益的考虑在合同中制定了风险条款, 隐瞒了自己货物中的问题将可能造成损失的交易转移给了对方。这是十分有借鉴意义关于规避与转移风险的成功案例。该案例从侧面也暴露买方的一些问题, 一是买方前期没有对市场与合作方做出充分的调查, 二是签订合同时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以至于在后期合约执行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 分散风险, 对于自己存在短板的条款, 发现它存在潜在风险时应该合理的将风险进行转嫁,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案例二中, 品质条款、装运条款、支付条款、检验与索赔条款均对卖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与风险性。在品质方面没有考虑货物在不同运输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意外, 不考虑潜在风险, 导致货物发生损坏后只能自己独吞后果。该案例是恶意利用“国际贸易术语”的典型例子, 对于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可控因素, 应该进行细节分析。

四、结束语

在合同的签订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先对市场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进行多方面有关贸易的信息整合, 为了保证合同如约执行, 在合作对象的挑选上要严格把关, 当发现风险不可避免时应该合法的进行风险转嫁。这是对外贸合同中风险的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玉翠.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BBK案例[J].2013, 12 (45) :12-13.

[2]张大广.浅谈企业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管理观察, 2012, 7 (18) :85-86.

[3]陈黎萍.外贸集团企业风险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申达股份有限公司外贸企业为例[J].国际市场, 2013, 37 (6) :28-29.

[4]熊延军.外贸商务管理与我国外贸实践问题浅述[J].工商管理 (北京大学) , 2008, 31 (68) :26-27.

外贸风险控制点 篇9

【关键词】 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 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结合我国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成为外贸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1、信用风险

外贸企业在日常的对外贸易活动过程中,企业向外界提供的商业信用或是货币信用,但债务者不能定期偿还所产生的风险为信用风险。通常情况下,外贸企业产生的信用风险是在贸易过程中双方之间的信用关系不断扩大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在日常的对外贸易过程中,交易的双方属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方对彼此国家或是地区的日常经营状况不明晰,可能会加大双方之间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签署协议花费的时间通常比同一国家或地区花费的时间长,在签署协议的过程中,双方企业的财务状况或是经营状况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偿债能力,进而加剧出现信用风险的可能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规模也随之扩大,双方企业贸易往来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贸易往来过程中不确定性也会随之加大,外贸企业将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信用风险。

2、汇率风险

外贸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因外汇汇率的不断波动,导致企业内部以外币计量的资产或是所有者权益发生一定程度的涨跌,进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风险称为汇率风险。自从新的汇率改革制度实施以来,采取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波动程度变得更加频繁,并且波动的幅度也更加激烈。从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已经上涨了21%,人民币兑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汇率也有很大程度的波动。针对近年来波动如此大的汇率情况,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也日渐增大。在通货膨胀时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可能会有升值的空间,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国家高程度的通货膨胀会导致本国货币的贬值,不是升值。因为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汇率的上下变动存在一定的疑问,但是,这种汇率的不断变动必定会给外贸企业带来较大程度的汇率风险。

3、流动性风险

企业因为自身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断变化导致企业遭受一定损失的可能性称为流动性风险。企业的流动性缺乏时,企业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来获得负债或是变现企业原有的资产获取一定数量的资金,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经济危机波及面越来越大,一些外资企业的日常经营和财务工作中出现问题,企业面临的筹资渠道萎缩,导致自身的资金流动性缺乏,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已经变得不可避免。另外,我国一些中小型的外资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为附加产品,在产业链最低端享受的利润也十分有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东南亚为首的新兴代表国家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些新兴国家的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对我国的企业构成严重威胁。随着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各地区的工资水平也在持续上涨,各银行贷款利率也在不断上升,综合成本不断上涨。外部市场的压力和内在市场的局限性使得外贸企业的成本控制变得举步维艰。成本风险与利率风险相结合的作用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处于内忧外患的处境。

4、非关税壁垒风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关税税率也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也越来越多,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也日趋变大。除了关税壁垒以外,配额、出口税、出口补贴、政府采购等相关的政策工具带给外贸企业的不确定性统称为非关税壁垒风险。其中配额是指为了保护国内同一种产品采取相应措施来限制进口商品数量的一种重要方法。采取配额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国内对于该商品的的供给,但是这种方式在保护进口国家相关企业利益的同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出口国外贸企业的整体利益。

二、外贸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1、企业管理层财务风险观念淡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缺乏

外贸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不同的市场环境,因此,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比一般企业要大。在外贸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对于外贸企业的正常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大部分外贸企业的管理层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观念淡薄,并且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员工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都会加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内部的监审制度不完善也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现代化的企业一般都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对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财务信息和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都有一定的监督控制作用。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监督机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来说,虽然一些外贸企业内部设立了相关的监督机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这样的现状也会加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

2、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所在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所在宏观环境多变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界因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通常包含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和资源环境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原因,但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意义重大。企业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影响也是难以预测的,比如,外界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会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外界环境也可能照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外贸企业构建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健全,相关的管理层人员的综合素质缺乏,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这些原因都可能减弱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外界环境出现不利情况时,企业不能够及时作出判断,最终带来财务风险,影响企业正常活动的开展。

3、外贸企业日常的财务决策不具有科学性

企业日常的财务决策的不合理性也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外贸企业在财务决策方面单纯依靠经验,不能和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另外,企业的领导层单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导致企业的筹资、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比如,企业在分析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时,对此项目的的可行性缺乏有效科学的分析,可能会产生项目的投资风险。一些外贸企业为了追求本企业的经营业绩,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大部分产品的销售采取赊销的方式,最终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坏账,进而导致企业信用风险的产生。

三、外贸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1、完善外贸企业财务机构设置,并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贸企业财务机构运作效率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机构设置、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开展合理有效的财务决策。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更新财务知识,保证外贸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和完善的财务系统,降低信用风险

目前,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外贸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资金的安全性,在日常出口业务的结算工作过程中采取当期托收、提单以后付款、银行保函的结算方式。在外贸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属于自身发展的信用政策,加强信用管理,加强客户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建立相应的信用政策,并对企业的客户采取评定信用等级方式来进一步控制信用风险。另外,企业开展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过程中,财务部门结合应收账款明细账核算,对逾期应收账款编制相关的应收帐款明细表,并及时与企业其他部门沟通交流,分析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原因并进行深刻剖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在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评价标准中将应收账款回收率纳入考核指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信用风险。

3、完善企业预算管理,降低企业内部资金流动性风险

外贸企业开展日常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应当加强合同管理,将企业内部资金状况与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相结合,在交易过程中采取灵活交易的方式来有效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另外,要加强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做好企业日常的现金预算工作,定期编制年、月、日预算,进一步增强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4、采取合理的举措来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

在日常的交易活动中,外贸企业的财务机构应当时刻关注国际汇率的波动情况,并及时询问经济学专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财务分析模型,科学合理地预测与相关贸易往来国家的汇率走势,尽可能地降低汇率带来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应当选择合理的计价货币与支付货币,并采取多种货币结算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单一货币计量带来汇率波动的风险。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扩大经营规模,比如可以拓展海外的生产基地和原材料来源,通过当地货币来结算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这种方式是通过当地货币结算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文芳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0(1).

[2] 戴艳军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成因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2010(10).

[3] 胡荣芳: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2009(1).

[4] 赖永添、吴子云: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1).

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 篇10

一、汇率变化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汇率的变化, 对外贸企业来说是最敏感的。利润和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汇率的把握上。以美元为计价收入的出口产品, 在外汇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影响, 结汇金额会大幅度增加, 利润额也会增长, 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为以出口为主的外贸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相对而言, 人民币贬值, 就会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 进口商品在价格上失去了优势。

人民币一旦升值, 也会对外贸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 人民币升值, 出口商品的收入就会减少, 要保证利润率, 企业只能依靠提高产品在国外的销售价格, 销售价格一旦提高就会减少销量, 就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其次, 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对国外产品的购买能力增强。会导致进口商品的增加。国内对某种进口商品一旦增加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 结果是生产减少, 失业增加。所以汇率变化对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必须加强在汇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外汇风险的管理。

二、外贸企业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外汇风险意识淡薄。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汇率管制政策, 人民币和外币的汇率相对稳定, 大部分企业都以美元结算, 无需考虑汇率波动的问题。这就使企业对汇率稳定形成了依赖心理, 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 对汇率风险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外汇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对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总体不高。由于企业规避风险意识淡薄, 导致外汇风险管理经验少, 对防范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应用知识了解较少, 缺乏抗拒风险的能力, 无法对未来汇率走势形成合理判断, 许多潜在外汇风险没有引起重视。

3.企业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防范和规避外汇风险。由于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的不足, 一方面把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专门的炒汇工具, 而不能妥善利用其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又对金融衍生品存在的危险性过度夸大, 而不敢利用其进行防范。

4.企业缺乏专业的外汇管理人才。由于缺乏专业人才, 许多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职能只能有非专业人员代为履行, 知识结构的不同, 使他们不具备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形势、进行外汇汇率预测及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的能力, 在处理外汇风险专业问题上感到力不从心, 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 利用有效的手段对外汇风险做出有效地防范。

三、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

1.提高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培养风险管理人才。目前, 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变化基本取决于外汇市场上各种货币的供求关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形势下, 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非常广泛。不但一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经济发展趋势、经济政策的变化, 以及国际上的突发事件, 会影响某个国家的货币需求。而且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国际收支情况也会对外汇汇率变化产生影响, 大大增加了汇率变化的复杂性。而汇率风险与汇率意外变动的幅度大小成正比。在此情况下, 就对外汇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在全面掌握企业外币收支的情况下, 不仅要准确及时的预测汇率变化趋势, 还要准确预测意外汇率波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 并在意外汇率波动之前准备好最佳应对策略。

2.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控制外汇风险管理的工具。由于我国过去的汇率形成市场化水平不高, 汇率变化主要来自市场调整, 汇率波动不像国际金融市场那样频繁, 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交易来管理汇率风险的意识和需求不强, 外汇衍生产品市场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随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 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外贸企业的现实需要, 发展外汇衍生产品成为外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工具, 有利于企业减少或避免外汇亏损, 为外贸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往来和外汇交易保驾护航。

外贸企业在整个出口收汇的交易过程中, 合约双方执行合约的时间越长, 遭受汇率波动影响的可能性越大。现在, 我国的外贸企业一般采取:合约保值方法规避汇率风险。有远期收付汇外贸企业, 通过与银行签订一份收付金额相等, 同时间反方向远期外汇合约, 合约汇率按照远期外汇合约签字日外汇银行执行的远期卖出和买入汇率执行, 这样就将未来远期买卖合同时不确定的汇率风险有效的转嫁出去。经营决策者在降低外汇风险的同时, 一般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远期外汇买卖合约和远期外汇期权买卖合约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可以达到锁定目标收入和目标成本的效果。但是远期外汇买卖的交易成本和外贸企业要支付的财务费用比较低, 企业不考虑汇率变动对企业主营业务带来的影响, 也不会存在投机的问题。而外汇期权合约在锁定目标收入和成本的同时, 还保留着未来外汇汇率变动获得收益的机会, 但是外汇期权费用成本高。目前可以用来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包括:押汇、远期结售汇业务、外汇期权、外汇掉期、保理业务等等。

3.通过外贸企业调整经营策略达到避免和降低汇率风险。外贸企业在采取合约保值的同时, 还可以采取调整经营决策的办法来降低和避免交易风险。首先出口企业, 在选择货币结算时, 力争选择硬货币, 即使支付时不能采取用硬货币, 也要通过协商将支付的软货币与硬货币的汇率变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样可以避免一方过多的承担风险。其次, 在具体结算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汇率的变化适当的调整付款时间, 也就是在外币坚挺的时候, 对外币的应收账款可以延期收回, 应付账款提前支付;在外币疲软时, 外币应收账款应提前收回, 应付账款力争延迟支付。当然, 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 在出口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 能够设法将不同种类货币组合起来结算, 企业的交易风险就会抵消。这样不但会减低外汇风险, 而且降低保值成本。

4.经营和融资多元化。企业管理者在编制预算的时候, 一般使用的是外汇市场的远期汇率, 但往往有些意外的因素出现, 导致预测的远期汇率与实际汇率出现一定的偏差, 而这些意外的变动会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因此, 要有效的防范这些风险,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树立全球经营化得理念, 这样即使汇率的变动使企业的某些市场和生产基地受到冲击, 多元化的经营也可以使的外汇经营风险因相互抵消而趋于中和。因此, 企业的销售市场应该多元化, 同时, 融资也应该多元化。近年来, 国内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形成的美元、日元、欧元借贷融资较多, 形成了大量的外币债务。由于外币升值给外币债务带来了巨大的偿债风险。例如, 日元贷款的汇率风险比较突出。在80年代日元的贷款优惠, 没有考虑到日后的汇率风险。在90年代初还款的时候, 日元汇率大幅度上涨, 升值近4倍。远远大于了贷款的利率。可见, 外贸企业只有在经营和融资多元化的市场下, 才能在外汇资金的取得、应用及有效管理中发挥作用。

5.利用合同条款有效防范外汇风险。贸易双方在签订、执行合同时, 合理选择计价货币, 协商规避外汇风险。对外贸易中, 企业往往希望选择本币计价, 从而避免风险, 方便结算。然而在贸易实物中货币的选择取决于贸易双方的地位、意愿和国际惯例。当汇率不利于本企业时, 可以通过外汇交易转嫁出去。

6.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外贸企业对外汇风险的防御水平。在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依靠的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 产品以价格低取胜。随着汇率体制的改革, 人民币升值的趋势还会逐步增强。中国产品的价格会相应的提高, 价格优势逐渐缩小。这就要求以出口为主的外贸企业转变观念, 将价格竞争逐渐转变为技术竞争, 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 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 才能不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挤压本已经狭窄的利润空间, 更不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是企业走向毁灭。

7.加大财务部门的审核监督作用, 建立严格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部门严格审核进出口单据, 协调客户和银行, 争取在汇率对出口有利的时机及时全额收汇;监督保值条款执行程度, 利用汇率优惠政策, 做好远期付汇的执行工作。及时关注汇率的变化, 及时发现汇率变动拐点, 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

上一篇:数据采集与交换下一篇:冲击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