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市场风险

2024-11-01

外贸市场风险(精选9篇)

外贸市场风险 篇1

1 引言

外贸风险是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 造成外贸波动, 从而对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外贸风险是指在进口、出口贸易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贸易收益的不确定性。外贸市场风险是在生产活动中因市场变化以及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所导致的对一个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害和危险。如对客户信用的把握, 对入市时间及价格的控制, 对币种及付款方式的选择, 对商品质量及数量的监控, 对货物运输及保险的安排等均可产生风险。市场风险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控制, 或通过数学方式和概率统计, 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市场分析后加强风险管理, 或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经验积予避免, 或通过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分散转移, 简而言之市场风险是相对可控的。着重从外贸市场风险方面分析其风险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探索外贸市场风险的防范化解对策。这有利于提升防范贸易风险理念, 增强与国际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 使我国对外贸易能在安全的环境下顺利进行。

2 外贸市场风险的成因

2.1 信用风险是进出口企业的首要风险

据有关机构统计, 在欧美一般外贸企业被拖欠应收账款或变为坏账的发生比例约为贸易额的0.25-0.5%, 而在我国这一比例约为5%, 部分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高信用风险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企业和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形成信用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体上可从两方面分析:

从国际因素分析, 一国的宏观环境直接影响着外贸信用的走向, 具体表现为:

(1) 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如政府更替、战争、对外贸易政策变动等, 政治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差等特点, 常常使外贸企业本利无归, 损失惨重。

(2) 经济形势的恶化, 如经济滑坡、消费需求下降、金融危机、汇率变动等等均会增加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

(3) 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不足,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未制定反信用欺诈的法律, 有的国家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 在贸易方有理有据的追收货款的过程中, 实行法律歧视或无理拖延, 增加了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国际救济难度。

从国内因素分析, 形成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

(1) 外贸体制不合理。我国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属性始终没有得到普遍实现, 许多生产企业产品的进出口都是通过外贸代理来实现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的可能性。有些企业在申报成功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后, 往往又因缺乏对外贸易经验, 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以及贸易管理法规和外贸合同单证不熟悉, 导致在外贸活动中屡屡受挫, 积累了大量信用风险。

(2) 信用风险意识淡薄、管理滞后。在与各国对外经贸往来中, 经营者信用风险意识淡漠, 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 政府在风险管理上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 惩罚力度小, 标准宽, 既不能不能强化外贸企业的信用监管意识, 也无法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3) 国内企业恶性竞争。当某个行业有利可图时很多企业便蜂拥而上, 造成企业间比拼价格战, 恶性竞争。一些企业在价格无回旋余地的情况下, 被迫冒险采用D/A、D/P或接受软条款信用证, 甚至降低商品质量, 导致风险急剧增加。

2.2 价格风险是进出口企业的主要风险

价格是外贸企业实施经营并最终取得经营成果的价值表现和实现手段。价格风险是指商品价格、利率以及汇率的波动引起的风险。外贸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就是外贸企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导致的一种潜在的经营性风险。外贸企业的价格风险可定义为因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外贸企业的物质商品资产所可能带来的损失。由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存在波动性, 使得财务主管们面临着要为有着不可预测的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风险的公司设计出安全的财务计划的困难。由于价格风险的存在, 企业随时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因为急剧的价格变化会抽走资金、降低股票价格和削弱竞争能力。价格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商品价格的波动产生的风险是很明显的:在买卖合同签订以后, 若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则签约的卖方受损, 买方得益;反之, 卖方得益, 买方受损。在国际贸易中, 从谈判、签约、履约到最后货物抵达目的地, 往往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 出现价格波动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从而使得买卖双方遭遇市场价格风险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欧洲是广东省企业的一个重要出口市场, 而从深圳港装船运抵欧洲的主要集散地鹿特丹所需要的海上运输时间约为一个月, 在如此长的一个运输周期内, 而一旦发生较大的价格波动, 则无疑将使买卖方中的一方蒙受较大的损失。

其次, 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中的成本核算, 从而直接影响着贸易成交量的大小;另一方面汇率的波动还将影响结算时的汇兑损益。在汇率波动较大时, 对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均很显著。

2.3 外汇风险是进出口业务中的附属风险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 外汇风险是指一个经营实体或个人, 对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 在国际经营中因外江汇率波动而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导致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外汇风险产生于外币与本币间兑换。一般来说本币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共同货币指标, 如果企业在某笔对外交易中未使用外币而用本币计价收付, 则因未涉及外币与本币的折算, 这笔交易就不存在外汇风险。

(2) 外汇风险产生于外汇汇率波动。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 发生外币与本币的折算, 若汇率无变动, 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就不会发生价值上的变化, 因此在原固定汇率制下, 汇率风险较小, 在浮动汇率制下, 汇率变动带来的外汇风险就大, 在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下, 影响汇率变动, 也是影响外汇风险的因素, 主要有:国际收支状况好坏, 通胀率高低, 利率水平高低, 及政府干预能力大小等。

(3) 外汇风险还产生于时间因素。通常交易达成到应收账款的实际收进, 应付账款的实际付出, 及借贷本息的归后清偿均有一个期限, 在这一期间, 外币与本币的折算比率可能发生变化, 导致产生外汇风险, 通常时间越长, 汇率波动越大, 外汇风险也就越大。因此, 改变时间结构可减缓外汇风险, 但因外币与本币折算的汇率波动风险依然存在, 价值风险不能消除, 因而外汇风险就不能得到完全回避。

3 外贸市场风险的防范化解措施

3.1 信用风险的防范化解措施

(1) 加强客户信息管理。

加强客户信息管理须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针对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 企业应该采取以防范为主的措施。在具体外贸业务操作中, 企业可参考专业机构对其的评价指标, 如欧洲货币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 通过考评, 做到有的放矢, 适时的给予风险预警, 可以防止风险的发生。二是指严格客户资信调查。企业可通过国内商务机构、国外贸易协会、银行保险机构、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 及时掌握和了解客户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 以此来制定或衡量对客户所采取的经营策略。对客户建立档案, 根据客户付款情况, 评定信用等级, 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 给予客户不同的信用额度。

(2) 完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 设立信用风险管理的专职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主要针对三项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库存风险、以及部分账外科目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应针对这些薄弱环节, 积极干预业务, 有效防范风险。其次, 建立信用风险责任制。明确信用风险责任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前提条件, 企业应明确风险主体、风险责任的范围和风险责任、奖罚分明, 建立风险责任制。

(3) 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

我国应尽快完全放开外贸经营权, 使企业能自由经营对外贸易, 既可以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 放眼于国际市场,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又有利于外贸代理制向国际规范发展。

(4) 深化外贸企业改革。

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强化管理, 彻底改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可从根本上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价格风险的防范化解措施

(1)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构成因素不同, 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必须随时跟踪世界市场动态, 正确制定销售价格。

(2) 科学拟定合同中的价格条款是防止价格风险的最直接的办法。对外作价有三类方法:第一就固定作价, 必须对商品的价格前景做出准确判断;第二是非固定作价, 指在签订合同时只规定作价时间和作价方法, 具体的价格留待以后确定;第三是制定价格调整条款, 把价格风险规定在一定范围内。

(3) 利用商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减少或避免价格风险。在出口现货的同时, 在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再买进一笔相同数量、相同金额、同期交割的期货, 形成一种反向资金流动, 从而用期货市场上的赢利弥补现货业务中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

3.3 外汇风险的防范化解措施

目前我国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 能够避免和降低外汇风险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1) 在商务谈判中, 选择有利计价货币。这其中包括在进出口合同中尽量促使采用本国货币计价, 及在出口贸易中, 力争选择硬币结算, 在进口贸易中, 力争选择软币计价结算, 即收硬付软策略。

(2) 实行配对管理, 平衡贸易。即一笔交易发生后再进行一笔同币种、同金额、同期限, 资金流向相反的交易, 使外汇债权、债务相对应并存, 使汇率风险抵消的防范措施。

(3) 在签署合同时, 加列保值条款, 或对汇率锁定。出口商可以在合同中订定保值条款。其具体做法是:双方在交易时首先确定合同计价货币, 然后选择另一种货币或一组货币作为保值货币, 把签订合同时的或双方自由约定的保值货币与合同计价货币的汇价明确规定在合同之内。在进口方支付货款时, 如果合同计价货币与保值货币的现行汇率和合同规定的不同, 则合同总金额应据此作适当调整。这一定程度上缓和出口方在汇率变化明显时承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栗书茵.我国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2) .

[2]马文婷.统计局经济述评: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N].京华时报, 2008-08-05.

[3]傅蓓.外贸企业的风险分析和防范[J].市场周刊, 2007, (4) .

[4]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

[5]苏琦.国际贸易, 市场风险, 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45-48.

外贸市场风险 篇2

(一)因客户所在国的进口商品市场价格下跌,客户寻找借口,拒付货款,

(二)因商品质量原因或运输途中商品受损、灭失等造成客户不予付款。

(三)因出口商交货不及时,致使客户不付款。

(四)因客户所在国金融政策变动,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外客商因其经营状况恶化,无力偿还欠款。

(五)有的客户从一开始交易,就心存诈骗动机,拖欠不付。

二、如何防范、控制应收外汇账款的风险

亚洲金融风暴不仅给金融界对风险的认识以强烈警示,对其他各行业也有深深的触动。如何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也逐步列入了企业管理范畴。对于外贸企业,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其所拥有的客户,同时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许多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财务状况恶化都源自客户违约或倒闭而引发的呆账、坏账损失。因此,对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一)建立应收外汇账款的风险监控管理机制

首先,设立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实行公司集体风险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弘扬团队精神,改变过去散兵游勇、单兵作战的方式,对应收外汇账款实行全方位的信用风险跟踪管理。

在 销售合同签订前,进行客户信用调查,并据此判断风险的高低,审查放账 销售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根据信用审查评估的结论,作出信用决策——是授予客户信用、还是不授予客户信用、信用额度多少?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选择可接受的风险大小。如自身的承受能力较弱,可选择保守型信用策略;如自身的承受能力较强,可选择宽容型信用策略。这样,即使风险来临,也不至于倾家荡产。

制定信用限额可根据月 销售额的5%~10%;或根据企业的 销售利润率制定信用限额,如有10%的利润,取其中的2%作为信用限额;此外,还可以按企业净资产的5%制定信用限额,即拿出净资产的5%去作风险投资。如某企业净资产为10000万元,即拿出其中的500万元去冒风险,使本企业的 销售损失锁定在500万元以内。同时还可根据 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应收外汇账款坏账准备金,以备应付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目前,我国新《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应收账款的质量状况,预计各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提取坏账准备金,并明确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改变了过去单笔超过20万元、累计超过100万元的坏账就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层层审批的做法。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制度》的修改,充分表明管理层在业务经营中发生的风险损失的处理上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二)建立和完善应收外汇账款的风险管理责任制

1.肯定风险,合理确认风险,提取一定比例的应收外汇账款风险准备金,建立和完善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人员创汇的积极性,

一般说来,出口规模与应收外汇账款形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成正比。肯定风险,提取一定比例的应收外汇账款风险准备金,有利于业务人员释放风险,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对创汇较大的业务人员给予特别奖励。

2.对应收外汇账款区别新老客户,明确不同的责任实施考核。对外销员进行新产品、新地区、新客户的开发予以支持,凡将上述新开拓的业务报公司信用管理部门审查、备案而确定给客户授信的,该笔业务所形成的风险由公司承担,不影响其个人业绩;同时根据新开拓业务的规模、效益情况给予个人业务开拓奖。这样有利于激励业务人员放开手脚,大胆经营,敢于开拓,从而促进企业业务增长。

3.应收外汇账款考核机制的建立,应着眼于长远及企业未来发展,不把近期经济利益作为业务人员考核的最高标准。改变过去主要以当期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作为业务人员业绩考核指标的考核办法,增加新产品及新

市场开发率,应收外汇账款周转率及应收外汇账款资金占用等考核指标,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这样不仅可以激励业务人员积极开拓新产品、新市场,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且能有效地防止业务人员为获取个人短期利益而忽视风险,造成企业应收外汇账款长期挂账和坏账损失。

(三)正确制定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管理办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管理办法,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1.对于初始交易的新客户,从小批量做起,尽量采用L/C(信用证)结算方式,切忌采用D/P(即期、远期付款交单)、D/A(承兑交单)等结算方式。

2.对于风险难以判断的客户,预收部分定金,作为进口商履行合同的保证,以防在供货期内因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口商寻找借口拒绝执行合同而蒙受损失。

3.要求客户提供信用担保。

以上3种办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出口商品紧俏的卖方市场条件下,方可实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买方市场增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发展客户,往往广泛采用赊销方式。因此,开展出口信用保险及保理业务可作为企业规避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的较好的办法。

出口信用保险的过程是一个对应收外汇账款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过程。出口信用保险是以国家财力为后盾的政策性保险,旨在鼓励本国出口贸易,并有效降低出口收汇风险。

近年来,全球国际贸易量中由出口信用保险所支持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尚未充分被外贸企业所认识、运用,承保规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应用。

此外,出口保理业务出口商把风险转嫁给了承购应收账款的组织,也是规避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的良好办法。

出口信用保险及保理业务虽然要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及承购手续费及利息,增加了出口成本,但有效地锁定了应收外汇账款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在其所支付的成本费用与扩大出口创汇、创利之间进行比较,权衡得失,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办法。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外贸企业 风险形式 管理控制

作为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推动作用。金融危机属于金融市场业务在普遍范围内发生的不良或恶化现象,对经济市场形成剧烈冲击和影响,导致企业将会面临诸多风险要素。随着经济环境一体化、经济市场国际化,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迅速,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于优化对外贸易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金融危机的内涵特征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业务指标在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急剧、快速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金融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无法如期偿还而引发相关金融业务状况急剧恶化的不良现象;通常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和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快速扩散性等明显的特征,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危害

外贸企业是指在国家法律政策宏观调控范围内从事对外进出口合法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享有独立经营与核算,自负盈亏并获利的特权及法人权重。

金融危机通常多由经济泡沫而引发,对于外贸企业影响重大。对外贸易活动必须由进口和出口国家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双向合作来共同实施,金融危机环境下,贸易顺差导致贸易双方出现经济活动滞涩,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市场消费需求锐减,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造成外贸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购买力下滑,导致贸易活动大量减少,进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上涨转嫁行为,致使贸易企业面临着空前的财务资金压力,造成很多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直至大规模倒闭。在出口商品结构中,金融危机将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订单转移,其产品出口市场将会严重萎缩或丧失。另外,金融危机下,货币汇率的变化还会造成国际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口行业的生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长和蔓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贸易摩擦日趋增加,国际不稳定局势更加严峻。

3.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相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整体经济市场的影响来说,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带来了诸多巨大财务风险形式:

3.1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货币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造成货币供给量及货币汇率发生大幅度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引起整个波及区域内的货币币值大幅贬值,资本市场震荡激烈,企业外币汇兑业务及货币性会计报表折算时,由于市场汇率变动未能被事先预测或因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汇率不一致,致使贸易企业有可能遭受损失。

3.2利率风险:金融危机造成货币贷款利率频繁变动,使外贸企业的成本收益出现实际与预计发生严重背离,其实际成本和收益比预期相比相应弱化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及其投资融资行为和境外股权收购事宜。

3.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自交易中的履约风险,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双方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贸易活动中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明显增加。

3.4坏账风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外贸企业出口规模萎缩,企业出口贸易形成的相关应收账款账目坏账死账现象大量增加,形成坏账损失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5流动性风险: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运转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金融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企业成本资金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机而遭受可能性损失。

4. 防范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蔓延速度尤为快速,新形势下,加强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究,尤为必要:

4.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立足于市场,遵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强化涉外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意识,完善風险防范预警机制,关注金融市场的动向分析,采用科学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监控,及时预测和发现财务风险。

4.2 加强汇率动态监测,优化风险规避措施

外贸企业应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密切关注货币汇率波动情况,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合理选择贸易计价货币,利用风险转嫁方式或货币保值合同条款规避外汇风险。通过匹配收支,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外汇风险。

4.3加强流动资金内控,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充备的资金或现金流是外贸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应坚持稳健性财务管理原则,根据市场竞争形势趋向,深化企业改革,优化筹资渠道,强化内部控制,明确资产负债并调整流动资金集中管理,依靠科技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应收账款催收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保障资金安全。

4.4强化企业授信管理,预防企业坏账风险

外贸活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明显,授信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前提,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实施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赊销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降低应收账款的企业资本比例。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运行,金融危机对经济市场的冲击尤为严重。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预警监管机制,优化避险方式,有益于增强对外贸易活动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胡荣芳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消费导刊 2009.

[2] 陈文芳 国际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与对策分析 会计师 2009.

外贸市场风险 篇4

一、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经济与贸易总体现状与趋势

(一) 经济运行现状与趋势

进入2014以后, 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改善, 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 新兴经济体经济企稳趋势明显, 但全球经济仍然处于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6%。其中,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2.2%, 美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2.8%;欧元区将触底回升, 增长率达1.2%;日本也会有1.4%的增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9%, 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见表1。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资料整理

(二) 贸易运行现状与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2.1%, 较上年的2.3%进一步放缓。其中, 发达国家出口增长1.5%, 进口下降0.2%;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3.3%, 进口增长4.4%。2013年我国与金砖国家双边贸易统计见表2。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资料整理

2014年, 全球贸易有望好于上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速, 工业生产趋于回升, 将带动进口需求回归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 经济缓中趋稳, 也将对进出口起到支撑作用。WTO预计, 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 增速比2013年提高一倍多, 但仍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其中, 发达经济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和3.4%, 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6.4%和6.3%。可见, 新兴市场的贸易增长趋势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

二、我国外贸企业在新兴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

虽然新兴经济体在总体经济与外贸的增长率上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但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 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 多个新兴经济体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 2014年以来, 印度、巴西、南非等国金融形势趋于改善, 汇市、股市基本稳定甚至小幅回升, 通胀压力开始减轻。但不少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叠加, 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我国外贸企业在与这些新兴经济体开展贸易时, 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 国家风险

根据中国信用保险的分类, 国家风险可以分为9级, 分别用1-9表示, 9级是最高风险水平。1至4以欧美国家为主, 风险水平较低, 占所有国家的25%。第9级国家或地区占5%。5-8类的中等风险国家占70%左右, 以地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等地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主。

近几年来, 在发达国家财政仍处于困难境地的同时, 部分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14年新兴经济体政府债务率仍处于33.7%的较低水平, 但财政赤字率达到2.5%, 创2011年以来新高。金砖国家中, 印度、南非、巴西财政赤字率分别达到7.2%、4.4%和3.3%, 均超过3%的警戒线 (见表3) 。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 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偿债能力有所下降, 可能通过汇率变动化解危机, 也有可能实行更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外汇制度不连续使我国外贸企业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

单位:%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财政监测报告》, 2014年4月。

地缘政治危机也加剧经济危机, 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经济有显著的影响。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不确定性将显著增加, 油气贸易也可能受到冲击, 对双方经济增长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周边国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泰国政局持续动荡, 朝韩关系依旧紧张。此外, 2014年内多个新兴大国将举行大选, 政府更迭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 加剧市场波动。

(二) 法律风险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 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 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层层设置贸易壁垒,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 我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3年, 我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 比2012年增长了18%, 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

总体来说, 新兴经济体的关税水平不低, 而且政策的持续性较差, 产业的倾向性较强。2013年, 一些新兴经济体调整了贸易管理的政策。例如, 俄罗斯在农产品、鱼及鱼类制品、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领域仍然保留了显著的关税高峰, 并对禽肉、猪肉和牛肉等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 对我国部分优势产品对俄出口构成不利影响;对木材出口保留出口关税;修订了相应国内法, 对进口汽车征收的回收费将同样适用于俄罗斯国产汽车。又如, 南非取消进口沥青退税制, 采取进口许可证制;限制含铁及不含铁废旧金属的出口;公布知识产权法修正法;公布有关电气通讯设备型式认证和标签要求的框架指南;规定几类特定货物的外包装上必须带有指定内容的贸易标签;对有关电子电气设备强制性规范进行修订。

(三) 经营风险

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技术含量低, 缺乏竞争力。大多数外贸企业规模小, 根本没有内控机制, 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凤毛麟角。与此对应的是, 新兴市场的客户良莠不齐, 规模各异, 我国企业对其资信基本不了解。大多数企业对客户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 交易中往往凭主观感觉做决策, 缺乏必要技术手段和操作规程。一旦客户破产, 就意味着提供信用的企业损失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赊销款。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不少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 如果对这些风险不加以管控, 后果将十分严重。例如, 浙江某一企业的巴西客户由于汇率的波动, 宁愿损失订金也不愿意按合同接收货物, 致使企业遭受400多万美元的损失。

(四) 结算风险

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决定了外贸企业对客户提供赊销的结算方式, 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坏账风险。金融危机以来, 大量的新兴经济体企业财务风险积聚, 企业经营困难, 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破产状况。另外, 由于新兴经济体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与外部开放性, 极易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 导致国家不得不实施外汇管制, 汇率变动频繁, 也影响这些国家企业的对外支付能力, 从而诱发买卖纠纷。实践中, 这类案例屡见不鲜。

总之, 来自于新兴市场的需求对我国企业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分散风险, 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自身存在的诸多经济结构问题, 使其极易受到外部影响, 贸易政策表现出重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外贸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并且努力设法规避这些风险, 从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着手, 在分享新兴市场盛宴的同时, 保护好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王自立, 等.中国贸易安全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9-02

[2]毕夫.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中国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 2009 (3)

外贸企业汇率风险规避浅析 篇5

(一) 导致进出口合同签订的不确定性风险及其盈利的不确定性风险

外贸企业在对外签订进出口合同前, 业务人员需要编制“进出口合同评审单”, 同时, 业务人员会估计合适的外汇汇率。针对进口合同所估计的汇率, 如果过高则低估合同的盈利能力, 反之则高估合同的盈利能力;针对出口合同所估计的外汇汇率, 过高则高估合同的盈利能力, 反之则低估合同的盈利能力。汇率的变化增加了外贸企业签订合同前盈亏预测的难度, 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的经营决策, 进而影响进出口合同的签订。

汇率的变动还可能引起进出口合同实际盈利能力的变化。根据外贸企业的经营特点, 从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到最终的收付款结算, 执行周期较长。在此期间, 汇率上涨, 进口付汇时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币购买既定金额的外汇, 导致进口商品的实际成本增加, 使得进口合同的实际盈利水平下降;汇率下跌, 出口收汇时, 结汇后只能获得更少的人民币, 导致出口商品的实际销售收入减少, 从而使出口合同的实际盈利水平下降。可见, 汇率的波动直接给外贸企业带来汇兑损益的变化, 从而改变进出口合同的实际盈利能力。例如:某公司出口一批商品, 合同规定的销售价格为10万美元, 此时的美元汇率为7.00。该批商品报关出口后, 财务记账为“应收外汇账款U SD 10万元R M B70万元”。假设该批商品的成本为65万元, 则该合同的毛利润为5万元。两个月后, 收回该笔货款, 假设此时的美元汇率为6.50, 则实际的销售收入变成了R M B65万元。该合同的实际毛利润为0。

(二) 造成外贸企业财务预算困难外

外贸企业和一般企业一样, 需要通过财务预算管理来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 进而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以及经营思路的调整都要依据财务预算。外贸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时, 还必须先设定一个汇率, 企业所有以外币反映的业务均依据该设定的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公司财务预算的准确性, 可能造成公司的经营目标不能实现, 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融资决策并最终影响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 造成外币资产与外币负债价值波动

外贸业务的结算方式和经营特性决定了外贸企业拥有大量的外币存款、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和外币贷款、应付外汇账款等外币负债。外汇汇率下跌, 将导致外贸企业外币资产所反映的人民币价值减少, 产生汇兑损失。外汇汇率上涨, 将使外贸企业外币负债所反映的人民币价值增加, 也会产生汇兑损失。在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不能有效对冲的情况下, 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资产的质量和偿付债务所需人民币的金额, 从而带来风险并产生损益。

二、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 根据预期汇率变化适时缩短长期合同订价期限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 与大客户签订的长期合同往往采用一年订一次价格的方式, 这已经形成一种惯例。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 这种订价方式并无不妥。但是, 汇改后的汇率波动频繁, 尤其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上升的情况下, 如果继续采用这种订价方式, 势必会压缩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 甚至会出现亏损。为了保证外贸企业一定的利润率水平, 应根据预期汇率的变化, 有计划地缩短订价的期限, 通过调整商品的外销价格, 尽可能减少汇率变动给外贸企业带来的损失。例如:某公司与欧洲一些大客户基本采用一年订一次价格的方式签订长期出口合同。根据近几年汇率变化的实际情况, 通过与客户协商, 将合同的订价期限从一年缩短为六个月, 后来, 又从六个月缩短为三个月, 并在订价的过程中适当考虑预期汇率的变化情况,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 在出口合同中增加收取预收货款或定金条款, 尽可能缩短收款期限

近几年来, 国内供货工厂要求预付货款和带款提货的业务大量增加, 使外贸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大大增加。针对这种情况, 外贸企业可以对提单日后60天以上付款的业务进行严格限制, 尽可能缩短收款的期限, 减少因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在与客户签约过程中, 向客户说明国内工厂要求预付货款的实际情况, 取得客户的理解, 在出口合同中增加预收货款或定金的条款, 并适当增加预收货款和定金的比例和金额。在外汇汇率预期下跌的情况下, 这不仅降低了产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同时缩短了收款期限, 加速了资金周转, 还达到了减少汇兑损失的目的。

(三) 调整经营战略, 大力发展内贸业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外贸企业应以此为契机, 调整经营战略, 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国内销售业务, 逐步摆脱单纯对进出口业务的依赖。

(四) 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充分利用短期贸易融资、票据贴现、远期结售汇业务锁定汇率等方式, 可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效果。具体来说, 通过出口押汇、远期汇票贴现等方式从银行取得外币贷款并立即结汇, 既可以较方便地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 又可以锁定收汇的人民币金额, 规避了汇率风险。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 约定将来办理结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 到期收回外汇时, 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同订明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办理结售汇的业务。这种业务可以锁定外汇收入的金额, 从而锁定了合同的利润, 防止汇率下跌给外贸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值得注意的是, 远期结售汇业务仅仅是一种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 不能把它当做一种赚钱的工具。因为, 远期结售汇业务锁定的是远期汇率, 即将未来某个时期收取外汇的人民币金额进行了锁定, 亦即将合同的收入及利润额进行了锁定。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该锁定的汇率, 按照预定的利润率与外商谈判出口产品的外销价格。一旦汇率变化与原预定的趋势相反, 外贸企业可以选择放弃执行与银行签订的远期结售汇合约, 向银行支付违约金。

(五) 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外贸企业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较低, 没有自主品牌, 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而且我国企业议价能力偏低, 尽管有些企业能够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弥补汇率损失, 但使用这种方式的企业占比偏低。只有通过不断调整商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在产品研发上多下功夫, 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通过以质取胜, 并最终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

外贸订单信用风险的防范 篇6

我国制鞋企业是世界鞋产品的主要出口方, 许多企业靠外贸订单生存, 在当前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欧美债务危机等压力下, 外贸订单的利润本来已经很低, 如果再遭遇外贸风险将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结合案例对制鞋企业外贸订单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

一.外贸订单风险分析

(一) 客户风险

本案例的客户是新客户, 是南美客商主动上门签订单, 客户通过发函告知这批拖鞋质量不符合要求, 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说明企业对客户的详细情况及资信情况不了解。国际贸易中新客户的资信情况非常重要, 如若客户资信不好, 对出口商来说风险非常大, 或者遭遇诈骗, 或者发货后收不回货款。尤其是对于南美、非洲等地的客户资信普遍不高, 在出口商品到这些国家时, 需提高警惕, 加强风险的防范。

对于老客户来说, 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用, 但是还要根据进口国经济环境、外贸环境等定期审查客户的信用。例如美国近期的经济下滑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 对当地进口商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影响。有些进口商在进口商品以后破产, 导致出口商收不到款项。即使是信用证结算方式, 债务危机可能引起开证行破产, 导致企业收不到货款。

我国制鞋企业在扩大出口方面存在追求贸易量, 忽视信用管理, 忽视出口贸易信用风险。对客户企业资信调查不彻底, 很少对企业资信进行动态管理, 放松对老客户的信用管理, 去年和今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欧美债务危机等出现老客户信用下降, 造成客户逃单、延单、拖欠货款, 制鞋企业的损失和坏账大量增加。

(二) 软条款风险

本案例中客户通过发函告知这批拖鞋质量不符合要求, 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说明货物质量检验的主动权在进口方, 出口方处于被动地位, 一旦对方以质量为由拒收货物, 出口商将蒙受巨大损失。这在贸易中称为软条款, 是指主动权掌握在开证申请人手中, 受益人无法控制的条款;或意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条款。因难以满足这种条款, 往往会给受益人安全收汇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和风险。在贸易中常见的软条款有质量检验、贸易术语等。企业对于软条款能做到的尽快办理, 不能做到的应坚持修改, 否则不要急于出货。如若双方在合同中明确商品质量的检验及发生纠纷时的检验机构, 只要出口方按时、按质、按量生产和发货, 将能保障出口商的权益。

(三) 结算方式对己方不利

本案例中客户支付了100万定金, 后期的资金均是企业垫付的。不管是托收还是汇款结算方式, 均是商业信用, 如果客户不付款, 企业将遭受损失。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对进出口双方风险均衡, 但是对出口商提供的单据要求很严, 很难做到完全没有漏洞。赊销对于出口企业的风险最大, 而当前制鞋企业的出口市场是欧美等国, 普遍延长账期为60至80天, 增加了外商逃单和企业收账的风险

当前我国制鞋企业外贸订单多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 但是还有许多企业为节约费用而不愿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信用风险管理咨询和服务等先进的信用管理工具。一旦出现风险损失巨大。

(四) 缺乏贸易技巧和有经验的贸易人员

本案例中客户付了定金100万元, 而且货物上加贴了特殊标志, 推断客户应该是需要这批货物的, 企业在客户毁约后, 没有采取措施来对付客户的阴谋, 而是表现出急于出货, 从而让客户的阴谋得逞。这也说明企业缺少有经验的国际贸易人员。有经验的国际贸易人员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与客户斡旋, 对付客户的阴谋, 从而减少损失。

二.风险防范措施

(一) 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

在国际贸易中, 合同能否顺利圆满地得到履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信誉。对于新客户, 企业一定要在调查好客户资信情况后再签订单, 尤其是客户资信普遍不高的地区, 如南美、非洲等地区。如果只从一个渠道了解对手的资信状况, 往往很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尤其是通过对手故意透露给你的渠道。而通过正规的资信调查, 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该公司的情况。一般的调查渠道有:公司注册部门、法院诉讼记录、银行间往来记录、房产管理部门、财务统计部门、其主要客户、当地律师、电话登记部门等。只有各方面均反映良好, 才能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

企业在实践中, 一方面请客户自我介绍, 然后从侧面加以证实;另一方面, 可通过银行、保险部门和驻外机构进行调查, 也可委托中国银行对客户进行专门资信调查。对于老客户, 企业也不能放松警惕, 也要调查客户近期的资信和财务状况, 密切注意进口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收集相关情报, 及时了解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情况, 对其政治、经济变化实施跟踪测试和监控, 以尽早发现风险的前兆, 以便争取主动, 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大限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外贸企业应加强对客户的管理方法, 对客户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并对已有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加强对不良客户的监控, 建立主要客户的数据库。

(二) 及时修改软条款

在签订外贸订单或者合同时, 企业一定要检查有没有软条款, 不要让企业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如果主动权在客户手里, 不管是由于客户资信不好, 还是由于进口国国内市场发生变化, 客户就会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软条款为借口毁约, 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 对于合同或信用证中的软条款, 企业要提高分辨能力, 及时提出修改。

我国制鞋企业对外贸订单采取FOB术语的较多, 在客户验货环节经常受制于客户, 客户逃单、延单等现象频频发生。因此, 在合同中对于货物描述及规格要明确完整;规格、数量要写明, 以免发生争议;交易前寄小样的, 也尽量依规格成交, 避免依样品成交;若必须依样品成交的, 则应封样留存, 以备检验;检验机构应是中方认可的机构;应明确独立公允的在发生争议时的检验机构或仲裁机构。

(三) 积极采取贸易策略挫败对方阴谋

本案例中的诈骗风险应该是可以识别的。本案例中客户付了定金100万元, 而且货物上加贴了特殊标志, 从而推断客户是需要这批货物的。客户清楚企业在毁约后由于特殊标识货物难以出手, 因此故意以另一个公司的名义低价买入库存。这种诈骗手段在外贸订单中比较常见, 客户一般在下单后, 通过商品质量检验问题等方面压低货价。对于这种诈骗手段, 企业可以采取主动措施。在国际贸易中, 以D/P或后T/T结算的, 遇到客人不提货时, 应马上找当地的其它客人, 要多找几家。并故意让原来的买方知道此事, 逼其出手, 再见招拆招。特别是有一些非洲国家的客人经常等着货物滞留过期后海关拍卖, 再用很低的价格把货买出来。如果企业事先多通知几个当地客户的话, 对方的计划就可能落空。因为其它客人了解此货的详细资料后, 也会去竞拍。原客商可能既得不到货, 又损失了订金。所以这种方式可以逼着原客商买单提货。处理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针对文中的案例企业可以积极联系其他客户装作要买进这批货, 真正的买主肯定会着急, 因为已经支付了定金, 会主动联系买走货物, 企业在谈判中能降低损失。

(四) 有特定标识的外贸订单需提高订金的比例

有特定标识的外贸订单如果客户不收货, 一般很难再找到买家, 只能低价处理。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后客户履行合约, 需提高该类定单的定金, 增加客户违约的成本。尤其是对于资信情况不太了解或者资信不佳的客户。当前一般制鞋企业外贸订单定金的比例20%~30%, 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可以提高至40%~50%。

(五) 选择风险小的结算方式

国际结算方式主要有赊销、汇款、跟单托收、跟单信用证、银行保函、国际保理等, 汇款和跟单托收是商业信用, 对于出口商来说风险较大, 可以和银行保函或者国际保理结合起来使用降低风险。跟单信用证均衡了买卖双方的风险, 但是手续多, 收费高, 企业收款有保障。

制鞋企业外贸订单常用的结算方式是定金加托收、或者定金加信用证。前者托收属于商业信用, 企业风险较大, 收款需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风险保障, 但是一旦客户以质量问题拒付, 企业就不能避免损失。因此, 外贸订单采用定金加信用证的方式风险小一些。企业也可以利用银行付款保函或者国际保理降低企业收款的风险。此外, 对不同地区的客户, 采用不同的做法。如欧、美、日、澳、新地区的客户, 一般而言, 资信比较好, 国家金融运作体系正常, 一般D/P远期风险不大。而南美、非洲、中东、原苏东地区, 都是高风险地区, 即便是D/P即期或远期付款, 也要求投保出口信用险。还需要考虑合同金额的大小以及新、老客户区别对待, 灵活采用结算方式。如果是老客户, 以前配合很好, 涉及合同金额比较小, 可以接受D/A远期或后T/T;如果是新客户, 或者合同金额较大, 对D/A托收和后T/T业务, 要求必须投保出口信用客户资信的调查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 或者采用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

(六) 提高外贸人员的业务水平

进出口业务员是进出口业务的直接参与者, 特别是在中小型出口企业里, 一笔贸易的成交和履行都是由业务员操作的, 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程度与业务员专业素质直接相关。因此, 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管理;企业方面需要加强外贸人员相关知识的学习, 并定期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人员对企业的外贸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外贸人员合同的谈判能力、结算方式选择、贸易谈判能力、贸易诈骗的防范与对付技巧, 及时发现和解决外贸订单签订和履行中的风险, 减少企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周婷.由三大案例分析外贸风险防范之关键要素[J].对外经贸实务.2008 (8)

[2]国彦兵.温州民营企业外贸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时代.2005 (14)

[3]白云, 张苗.外贸企业出口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商贸.2011 (27)

外贸企业对汇率风险规避探讨 篇7

祝波、薛求知 (2011) 提出,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企业缺乏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经验, 汇率风险给外向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较大困扰。岳意定 (2007) 提出企业受汇率风险影响的程度与企业特征、区位因素、行业竞争及出口类别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针对外贸企业对汇率风险的规避研究, 吴立平 (2006) 提出企业可以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和金融工具的合理运用来规避汇率风险。左正龙 (2009) 提出开展超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新理念。邢红萍 (2010) 提出多元化经营来实现财务多元化, 并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韦治辉 (2011) 提出主要的金融手段包括:购买金融工具;选择非美元硬货币计价;通过货币互换实现债务保值;匹配管理;加价保值等。

陈龙江等 (2010) 基于企业的汇率反应行为理论及经验研究, 提出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构建科学的分析框架, 实证探明汇率风险反应行为和影响行为选择的特征因素, 再通过分类组合研究提出与不同类型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汇率风险应对策略。

1 汇率风险概述

汇率风险, 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国际经济活动中, 由于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收支是汇率风险产生的前提, 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是形成汇率风险的直接原因。企业从事对外贸易的全部经济活动, 即在其活动过程、经济结果、预期收益中, 都存在着一定的汇率风险。具体而言, 汇率风险可分为经济风险、交易风险、会计风险三类。

(1)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 又称经营风险, 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影响企业生产、销售、价格及成本, 使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即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的损失程度。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社会需求变化剧烈, 经济风险已成为每个生产者、经营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2) 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 又称兑换风险, 是指经济主体在以外币计价成交的国际交易合约中, 由于结算时的汇率与交易发生时的汇率不同而引起其应收资产或应付债务价值的变动, 即汇率变动对将来以外币计价的现金流的直接影响。最常见的交易风险产生于以外币计价的应收或应付账款, 一方面体现在以外币计价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另一方面体现为外汇买卖中持有的外币敞口因汇率变化出现损益的可能。

(3) 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 又称折算风险、账面风险, 是指企业对经济报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 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 因汇率变动而呈现账面损失的可能。它是一种存量风险, 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 影响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 但一般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通常体现为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汇率变动对收益与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影响, 并不是实际的损失或收益。

2 汇率波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汇率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因素之一, 也是和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重要国际金融问题。汇率波动对企业外贸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企业和产品, 受汇率波动影响的程度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面:

(1) 影响企业的货币选择。

外贸企业对外经营的过程中须向贸易合作伙伴报价, 进而面临货币选择的问题, 选择何种货币作为贸易价款结算和支付手段通常由某一国际通货进行投标报价。若在货币选择中, 因未能适当把握汇率波动而在投标报价中选择了趋降的币种, 一旦中标则可能承担合同价格贬值的风险, 由此企业可能承受价格损失和结算风险。

(2) 影响企业的价值成果。

我国的外贸企业财务报表的账面资产通常由人民币资产和外币资产共同构成, 但综合财务报表的资产和负债须统一为人民币。折算过程中, 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变动可能会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部分价值的改变。对于最终财务成果以人民币形式结算表示的外贸企业而言, 其面临的汇率风险可能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使用外币计价结算。

(3) 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拓展,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颇深。人民币升值时意味着同样数量的外币能购买的我国出口商品数量减少, 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则出口数量会锐减, 进而导致出口企业丧失国外市场份额, 经营利润下降。反之, 人民币贬值时, 对于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加工外贸企业而言, 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相对价格上涨, 则我国外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策略

(1) 超远期结汇售汇业务。

超远期结汇售汇业务, 指银行和客户通过协商签订超远期结售汇合同, 约定于未来一年后办理结售汇业务, 至外汇收支发生时按照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期限、汇率等办理业务。相对远期结汇, 超远期结售汇期限不局限于一年内, 且币种较齐全, 主要包括美元、英镑、欧元等12种世界贸易活动中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超远期结售汇业务能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从而达到核心保值目的。一方面, 它提前锁定了未来不确定时期的汇率, 银行和客户可在约定期限内只以锁定汇率为基准而不受汇率变动影响, 有效避免了汇率风险而实现外汇保值。

另一方面, 它提前确定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成本及利润, 使企业未来财务环境稳定可靠, 从而确保企业整体运行的持续稳健。

(2) 货币期权套期保值。

货币期权套期保值, 指通过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期权, 建立配比或抵消性质的债权、债务, 从而达成抵补外币应收应付款项所涉及的汇率变动风险的目的。货币期权实质是一种权利的交易, 期权买方预付期权费, 以获得按合同价购买一定数量货币的选择权利;期权卖方则承担了今后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具体而言, 对于预期价格上涨的外币, 企业应获得购买期权, 即有权在某外币汇率上涨时以合同约定的相对较低的汇率来购买该外币;对于预期价格下跌的外币, 企业应获得出售期权, 即有权在某外币汇率下跌时以合同约定的相对较高的汇率出售该外币。若该外币汇率并未按预期变动, 货币期权套期保值方式允许期权作废, 企业通过货币实务或价差交割, 加之执行的可选择性和降低主观判断失误的双重优势, 使得企业实现套期保值并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3) 信贷市场套期保值。

信贷市场套期保值业务, 是指银行向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冲现货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来锁定成本或利润的企业发放贷款的业务。外贸企业需结合自身经营和发展需要, 对不同币种的贷款利率进行对比和选择。资金紧缺时应借入较大量呈贬值趋势的外币, 资金富裕时应存储较大量呈升值趋势的外币。

在实际信贷市场操作中, 企业要在充分搜集和了解各银行外币贷款品种的基础上, 结合进口信用证、直接外币贷款等方式, 借入或存储适当的外币, 待一定时间后归还或存入银行, 由此既有效防范了外币贬值或升值的损失, 又规避了外汇买卖差价损失, 即通过信贷市场实现了套期保值。

(4) 合理组合, 积极参与。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企业应把自身资源和要素灵活配置, 为适应性管理提供多样化载体, 加强汇率风险的预测和汇率信息的分析, 调整出口产品及国际劳务价格, 结合国内外因素综合考量汇率变动的影响。在采取套期保值的同时, 一方面, 企业应积极利用金融工具参加金融市场的多元化交易;另一方面, 企业应加强资产的多元化组合, 以分散和降低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外币价值不稳定造成的汇率波动风险, 保持稳定的竞争地位。

4 小结与展望

面对愈演愈烈的汇率风险, 我国外贸企业首要是树立汇率风险意识, 将汇率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经营管理之中, 同时利用专业的金融工具和合适的金融产品, 形成一套完整的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将汇率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经营效益最大化, 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扎根立足。

摘要:经济全球化日益扩张, 国际金融形势日益动荡, 汇率波动日益频繁, 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愈演愈烈, 如何规避汇率风险来保障企业经营成果已成为诸多外贸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 文章分析了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提出外贸企业须不断提高汇率风险意识, 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关键词:汇率风险,外贸企业,风险规避

参考文献

[1]祝波, 薛求知.企业经营汇率风险的适应性管理框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11, (01) :59.

[2]岳意定.我国企业进出口行为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1) .

[3]吴立平.浅谈企业如何规避汇率风险[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 (02) :42.

[4]左正龙.超远期结售汇——汇率风险规避新理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03) .

[5]邢红萍.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1) .

[6]韦治辉.综合运用金融手段规避汇率风险[J].中国金融, 2011, (06) .

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 篇8

一、汇率变化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汇率的变化, 对外贸企业来说是最敏感的。利润和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汇率的把握上。以美元为计价收入的出口产品, 在外汇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影响, 结汇金额会大幅度增加, 利润额也会增长, 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为以出口为主的外贸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相对而言, 人民币贬值, 就会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 进口商品在价格上失去了优势。

人民币一旦升值, 也会对外贸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 人民币升值, 出口商品的收入就会减少, 要保证利润率, 企业只能依靠提高产品在国外的销售价格, 销售价格一旦提高就会减少销量, 就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其次, 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对国外产品的购买能力增强。会导致进口商品的增加。国内对某种进口商品一旦增加会导致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 结果是生产减少, 失业增加。所以汇率变化对外贸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必须加强在汇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外汇风险的管理。

二、外贸企业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外汇风险意识淡薄。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汇率管制政策, 人民币和外币的汇率相对稳定, 大部分企业都以美元结算, 无需考虑汇率波动的问题。这就使企业对汇率稳定形成了依赖心理, 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 对汇率风险以及由此引起的潜在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外汇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对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总体不高。由于企业规避风险意识淡薄, 导致外汇风险管理经验少, 对防范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应用知识了解较少, 缺乏抗拒风险的能力, 无法对未来汇率走势形成合理判断, 许多潜在外汇风险没有引起重视。

3.企业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防范和规避外汇风险。由于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认识的不足, 一方面把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专门的炒汇工具, 而不能妥善利用其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又对金融衍生品存在的危险性过度夸大, 而不敢利用其进行防范。

4.企业缺乏专业的外汇管理人才。由于缺乏专业人才, 许多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职能只能有非专业人员代为履行, 知识结构的不同, 使他们不具备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形势、进行外汇汇率预测及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的能力, 在处理外汇风险专业问题上感到力不从心, 无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出发, 利用有效的手段对外汇风险做出有效地防范。

三、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

1.提高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培养风险管理人才。目前, 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变化基本取决于外汇市场上各种货币的供求关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形势下, 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非常广泛。不但一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经济发展趋势、经济政策的变化, 以及国际上的突发事件, 会影响某个国家的货币需求。而且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国际收支情况也会对外汇汇率变化产生影响, 大大增加了汇率变化的复杂性。而汇率风险与汇率意外变动的幅度大小成正比。在此情况下, 就对外汇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在全面掌握企业外币收支的情况下, 不仅要准确及时的预测汇率变化趋势, 还要准确预测意外汇率波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 并在意外汇率波动之前准备好最佳应对策略。

2.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控制外汇风险管理的工具。由于我国过去的汇率形成市场化水平不高, 汇率变化主要来自市场调整, 汇率波动不像国际金融市场那样频繁, 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衍生产品交易来管理汇率风险的意识和需求不强, 外汇衍生产品市场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随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 汇率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外贸企业的现实需要, 发展外汇衍生产品成为外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工具, 有利于企业减少或避免外汇亏损, 为外贸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往来和外汇交易保驾护航。

外贸企业在整个出口收汇的交易过程中, 合约双方执行合约的时间越长, 遭受汇率波动影响的可能性越大。现在, 我国的外贸企业一般采取:合约保值方法规避汇率风险。有远期收付汇外贸企业, 通过与银行签订一份收付金额相等, 同时间反方向远期外汇合约, 合约汇率按照远期外汇合约签字日外汇银行执行的远期卖出和买入汇率执行, 这样就将未来远期买卖合同时不确定的汇率风险有效的转嫁出去。经营决策者在降低外汇风险的同时, 一般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远期外汇买卖合约和远期外汇期权买卖合约两种方式。两种方式都可以达到锁定目标收入和目标成本的效果。但是远期外汇买卖的交易成本和外贸企业要支付的财务费用比较低, 企业不考虑汇率变动对企业主营业务带来的影响, 也不会存在投机的问题。而外汇期权合约在锁定目标收入和成本的同时, 还保留着未来外汇汇率变动获得收益的机会, 但是外汇期权费用成本高。目前可以用来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包括:押汇、远期结售汇业务、外汇期权、外汇掉期、保理业务等等。

3.通过外贸企业调整经营策略达到避免和降低汇率风险。外贸企业在采取合约保值的同时, 还可以采取调整经营决策的办法来降低和避免交易风险。首先出口企业, 在选择货币结算时, 力争选择硬货币, 即使支付时不能采取用硬货币, 也要通过协商将支付的软货币与硬货币的汇率变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这样可以避免一方过多的承担风险。其次, 在具体结算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汇率的变化适当的调整付款时间, 也就是在外币坚挺的时候, 对外币的应收账款可以延期收回, 应付账款提前支付;在外币疲软时, 外币应收账款应提前收回, 应付账款力争延迟支付。当然, 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大, 在出口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 能够设法将不同种类货币组合起来结算, 企业的交易风险就会抵消。这样不但会减低外汇风险, 而且降低保值成本。

4.经营和融资多元化。企业管理者在编制预算的时候, 一般使用的是外汇市场的远期汇率, 但往往有些意外的因素出现, 导致预测的远期汇率与实际汇率出现一定的偏差, 而这些意外的变动会使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因此, 要有效的防范这些风险,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树立全球经营化得理念, 这样即使汇率的变动使企业的某些市场和生产基地受到冲击, 多元化的经营也可以使的外汇经营风险因相互抵消而趋于中和。因此, 企业的销售市场应该多元化, 同时, 融资也应该多元化。近年来, 国内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形成的美元、日元、欧元借贷融资较多, 形成了大量的外币债务。由于外币升值给外币债务带来了巨大的偿债风险。例如, 日元贷款的汇率风险比较突出。在80年代日元的贷款优惠, 没有考虑到日后的汇率风险。在90年代初还款的时候, 日元汇率大幅度上涨, 升值近4倍。远远大于了贷款的利率。可见, 外贸企业只有在经营和融资多元化的市场下, 才能在外汇资金的取得、应用及有效管理中发挥作用。

5.利用合同条款有效防范外汇风险。贸易双方在签订、执行合同时, 合理选择计价货币, 协商规避外汇风险。对外贸易中, 企业往往希望选择本币计价, 从而避免风险, 方便结算。然而在贸易实物中货币的选择取决于贸易双方的地位、意愿和国际惯例。当汇率不利于本企业时, 可以通过外汇交易转嫁出去。

6.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外贸企业对外汇风险的防御水平。在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出口产品依靠的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 产品以价格低取胜。随着汇率体制的改革, 人民币升值的趋势还会逐步增强。中国产品的价格会相应的提高, 价格优势逐渐缩小。这就要求以出口为主的外贸企业转变观念, 将价格竞争逐渐转变为技术竞争, 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 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 才能不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挤压本已经狭窄的利润空间, 更不会因为汇率的变化而是企业走向毁灭。

7.加大财务部门的审核监督作用, 建立严格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部门严格审核进出口单据, 协调客户和银行, 争取在汇率对出口有利的时机及时全额收汇;监督保值条款执行程度, 利用汇率优惠政策, 做好远期付汇的执行工作。及时关注汇率的变化, 及时发现汇率变动拐点, 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影响提出可行性建议。

外贸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探究 篇9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风险管理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外贸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多方面的风险, 本文基于外贸风险研究视角, 从外贸风险顶层设计以及风险流程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旨在为外贸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管控提供相应的策略建议。

1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实施意义

1.1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全面风险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 考察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和行为, 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并综合分析企业现在和将来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借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决策等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 及时发现和控制对企业价值有负面影响的因素, 从而服务发展战略实现。

1.2 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意义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 现代企业面临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外贸企业而言, 不仅接受着激烈的国内出口商挑战, 更面临世界范围内企业竞争和相对陌生的外部市场, 不可避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 承担一定的风险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但只是被动承担风险无法维持企业稳健持续运营, 必须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健康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 企业只有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才能保证不断发展壮大, 实现基业长青。

2 外贸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1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对外贸易从改革开放至今只有几十年时间, 相比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经验积累, 尚有不少差距。改革开放前受国家政策调控, 外贸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经营活动多实行计划管理, 外贸风险多由国家统一防控。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变革深入, 外贸企业改制重组, 实现了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 同时, 应对外贸风险也成为企业自主行为, 很多企业偏重追求经营规模, 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不足。 (2) 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外贸企业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为现代企业形式, 大多缺乏风险管理机制顶层设计, 大多数企业按照传统经验应对外贸风险, 因缺乏相应的指导, 难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出现风险时只能紧急处理, 导致贸易业务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3) 缺乏风险鉴别能力和风险管理方法。我国外贸企业发展时间短, 缺乏经验, 依据自身仅有风险管理手段难以准确及时的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急于拓展外部市场, 风险意识缺乏、风险管理培训缺失, 导致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受限, 易导致经营损失。

2.2 外贸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 做好全面风险管理顶层设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 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为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充分准备。具体来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应与企业总体文化体系相融合, 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防控文化氛围, 使员工从按规章制度被动执行, 转变为主动有意识的风险防控。企业必须采取各种途径和形式, 加大对员工职业操守、业务规范和法制素质教育培训。风险管理还应与薪酬考核有效结合, 在人员选拔和任用时, 也应注重应聘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考查。 (2)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应明确风险管理议事规则, 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和目标任务传导到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 全面推动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3) 借助外脑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与报告等各个环节, 涉及到专业判断和专业知识的运用。外贸企业在初次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 可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实施建设, 对于企业建立有效和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2.2 做好全面风险管控流程设计 (1) 风险信息收集。企业可以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风险信息收集, 收集信息包括战略风险, 如战略制定;市场风险, 如国别风险;运营风险, 如采购、仓储运输风险;财务风险, 如税务及法律风险五大类风险。企业将收集的各种风险信息汇总, 按照以上类别进行归类, 其目的是使企业对所处外部环境和自身竞争优劣势有一个清晰了解, 从而制定风险评估标准, 为下一步风险分析打好基础。 (2) 风险评估和分析。风险评估是对收集的各类风险信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分类, 分析风险发生概率、条件、出现的后果以及可能给公司带来的损失等内容。结合公司战略和风险偏好, 对各个风险按照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产生影响进行分类。风险评估应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考虑各风险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公司风险事件列表。 (3) 风险应对和管控流程设计。风险应对是对所识别出的风险制定各种应对措施, 以及针对重大风险和特别风险的解决方案。风险应对体现在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层面, 对公司识别出的各类风险, 依据风险偏好以及承受度, 按照业务性质和特点, 设置风险管控流程。另外, 重大风险应对措施是根据识别出的重大风险和具有特殊性质的风险制定应对方案, 由于此类风险对公司影响较大, 必须单独制定解决方案。

3 外贸企业化解各类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 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是重中之重, 它不仅可以及时识别并化解面临风险, 还能够从风险中发现机会, 而大多数外贸企业正是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基于此, 本文就外贸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面临的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和合同风险, 提出相应应对策略。

3.1 国别风险的应对策略国别风险是由于贸易所在国政治不稳定、主权频繁变更导致的贸易风险;或由于所在国经济状况恶化, 对关税、外汇等实施政策变更导致的风险。

国别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对于其他风险而言更具不可预测性, 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在收集国别风险信息时, 首先应分析该国近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政治情况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政权是否稳固、宗教信仰以及近年执政党轮替等;经济情况包括近年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支柱产业、国际收支情况和外汇管制情况等。此外, 外贸企业借助国家主权信用等级来判断国别风险大小。主权信用评级是对一国政治、经济和国家信用的综合评定。目前, 国际上三大评价机构 (即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 的评价结果均具有较高权威性, 我国有关部门出具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等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3.2 信用风险的应对策略信用风险管理分为事前的风险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以及事后补救措施。其中, 事前的信用审批阶段最为重要。在对新客户进行了解时, 由于受到国家地域限制, 使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情况了解更为困难。外贸企业一方面可以向评级机构寻求信用评级资料, 如果是新开发的重要客户, 企业也可以专门委托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对新客户积累一定了解后, 建议采取信用证等国际通行的保证程度较高的支付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法, 即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该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综合保险, 简化了投保程序, 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风险转移起到很大的作用。

3.3 合同风险的应对策略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亦面临复杂条件, 合同风险是外贸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造成合同风险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因合同条款约定不全面造成损失较为常见。如, 涉及到工程承包时等复杂项目时, 税费条款、工程技术条款以及支付条款约定, 受项目所在国税收法规影响很大, 规定不明确或者处置不当很可能产生税负支出甚至罚款;涉及到工程技术条款时, 如果约定达到某一技术规范, 但在此技术规范内又细分为几个级别, 如果合同约定中没有细化到最末级技术规范, 就有可能在项目验收时出现项目质量风险乃至产生损失。因此, 外贸企业签订合同时必须仔细研究具体合同条款, 对可能产生争议条款必须详细说明, 特别是对于罚则条款要仔细斟酌, 防止出现违约损失。

4 外贸风险策略及方法应用成效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与30 家外贸企业 (如机械制造企业等) 进行了相关调查, 所有企业都认为自身存在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等。通过与这些企业进行风险管控顶层设计、风险控制流程设计, 以及各类风险策略应对方法交流。这些企业借鉴本文所述外贸风险全面管理体系, 并结合风险应对策略进行风险控制方法的调整。经过实践并反馈信息可以总结:国别风险通过完善信息沟通, 减少信息不对称使该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了30.2%;合同风险控制从明确界定条款信息等方面加强控制, 使该类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了53.6%;信用风信风险管理从事前的风险防范 (即信用审批阶段) 、事中风险控制 (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条件) 以及事后补救措施 (即在发生信用风险事件后实施的具体处理措施) 进行控制, 使风险概率降低了42.7%。总体看来, 本研究风险控制方法较强的应用性, 但还需进一步优化改进。

5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各国间自由贸易协定不断签署, 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 这也对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外贸企业在追求发展和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 应该注重加强自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必将对维护公司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本文从3 个方面进行风险管控顶层设计, 从3 个方面进行全面风险控制流程设计, 并从国别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合同风险三个维度进行策略设计对外贸企业进行风险控制, 通过应用成效证明该方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顶层设计理念和具体流程设计, 并结合外贸企业面临的国别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合同风险提出应对策略, 完善外贸企业风险管理。通过应用成效, 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策略,成效

参考文献

[1]杨银祖.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 2012 (6) .

[2]李奕言.外贸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上一篇:专业英语词汇下一篇:高中合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