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控制点

2024-10-19

个体控制点(精选10篇)

个体控制点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人体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糖、蛋白质、血脂代谢异常和继发性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已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况,目前很难根治。故大部分患者易出现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等情绪),深切影响着家庭及社会。目前的治疗一般为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及自我监测等。然而在运动治疗上的一些运动量的选择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及一些医务人员。笔者近年来运用个体化运动处方对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的122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的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的122例患者,其诊断均符合WHO 1999年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3.6±10.25)岁,空腹血糖(8.9±4.7)mmol/L,餐后2 h血糖(12.9±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9±0.7)%;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4.3±9.8)岁,空腹血糖(9.1±4.3)mmol/L,餐后2 h血糖(12.6±4.9)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0.6)%。两组病程为6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2.8)年。两组在性别、民族、文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在受试前均接受全面的评估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保证两组在观察期间能持续进行。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的饮食、药物及自我血糖监测等治疗,观察组根据每个患者的每天所需能量不同给予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运动。

1.3 运动方法实施

笔者根据广西医科大附属医院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研究组设计开发的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为运动模板,每个处方均分为3个部分:热身运动、主体运动和整理运动,心率由弱至强,每次运动时间30~50 min,达到一定条件后(即最大运动心率数=220-年龄的60%~70%),再逐渐到全身放松调理,并伴以深呼吸,使心率逐渐恢复至安静状态时的水平,处方运动多选择在餐后1 h进行,尤以晚餐后1 h最佳。广西的糖尿病量化运动处方属于中等强度以下的有氧运动范围,以低阻力、高重复性、低负重的运动[2],并配有量化运动处方的光盘,笔者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状况制订出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指导和培训患者根据光盘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已达到处方所要求的时间、强度及量的目标,并要求家属积极配合和加以监督。每周电话随访患者的运动情况及心理疏导。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后每3个月检查1次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 h血糖,两组间检查的时间及采样量相同,6个月为1个阶段,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1.4 治疗后心理状况的评价方法

患者在运动实施前、实施后3个月及后6个月均填写心理状况自评量表,主要为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所有量表均由我科专业护士指导填写,指导语严格按照量表要求进行,在患者充分理解后进行自评。比较前后的评分。SAS>50分表明存在焦虑状态,SDS≥50分表明存在抑郁状态。

纳入本次研究的122例患者中因为实施前的健康教育及时到位,并配以家属的监督,让每位患者均得到很好的执行,患者的依从性好,每位患者的实验结果均纳入统计处理,无一脱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数据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各组患者在运动前、运动后3、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后3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运动后6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运动前比较,#P<0.01

2.2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各组患者在运动前、运动后3、6个月的心理状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运动后3个月,SAS、SDS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6个月SAS、SDS显著降低(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一例中断实验而退出。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终身性、需要长期监护和自我维护的一种慢性病,此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并发症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由于大部分患者普遍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致使并发症不断发生,造成了个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往往导致产生情绪低落,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况,如焦虑和或抑郁等。目前公认合理地控制饮食及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降低血糖和血脂,减轻胰岛的负担,增强体力和体质,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4]。有研究结论得出有一定强度及时间的运动,使肌肉收缩强度和肌肉血流量增多,使骨骼肌对葡萄糖利用增加,胰岛的分泌功能增强,对于治疗糖尿病有积极作用[5]。而我科采用的个体化运动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每级运动处方都能通过规定的动作,规定的节奏,规定的时间等来对运动量进行量化控制;(2)每集处方都以心率、最大摄氧量、代谢当量作为量化监测的依据;(3)运动阶段的规律性,每个运动处方均分为三部分:热身运动、主体运动、整理运动,心率由弱至强,再逐渐到全身放松调理,伴以深呼吸,使心率逐渐恢复到安静水平;(4)运动处方的实施不需要特殊场地和特殊器械,场所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不受天气影响,可以保证患者每天都能进行运动治疗;(5)每级运动处方都精心选择了不同特点的音乐,让糖尿病患者以愉悦的心情完成运动,起到心理调节作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运动前比较,#P<0.05

综上所述,合理的适度的运动疗法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同时运动还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减少压力,放松心情,减轻抑郁焦虑的情绪,使患者心情愉悦,促进睡眠[6],通过运动处方的运动疗法使血糖降低,让患者看到希望,增加对运动疗法的信心,从而减少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进一步又可提高患者自我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及依从性。

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化运动处方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2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个体化运动处方帮助,3个月为1个监测段,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糖及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 个体化运动处方实施后,观察组在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个体化运动处方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

关键词:个体化运动处方,血糖,心理状况,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2]陈青云,薛桂月,陈莹.糖尿病运动量化处方的设计及创新[J].体育科技,2008:29(2);57-61.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4]王秀慧,朱旅云,马利成.强化饮食和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16):1502-1503.

[5]Ritenhaugh C,Teufel-shone NI,Aickin MG,et al.A lifesty interventionimproves plasina insulin levels among Native American high schoolyouth[J].Prevo Med,2003,36(3):309-319.

[6]周多奇,龚莉.糖尿病运动疗法及机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107-109.

个体控制点 篇2

学生在接受学习目标后,自己选择适当的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叫做学生的个体学习;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讲解、辅导(对优生拓宽、拓深,对差生学懂就行),称为教师的个体教学。个体学习与个体教学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阶段,它们贯穿于课堂内外,甚至于家庭,两者周而复始地相继进行。教师的个体教学是为了学生下一步的个体学习,它能引起学生认知能力的量变;学生的个体学习则是为了掌握知识、发现疑点,接受教师的个体教学,它能引起学生认知能力的质变。两者并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同时进行的,在同一时间内,有的可能在个体学习,有的则可能在接受个体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只指单个的学生,它可以是一人、两人、三五人,一个小组,甚至是全体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操作、一起完成学习目标或接受教师的“个体教学”。

一、个体教学的实施条件

1、人数不能太多

一个班最多控制在30人左右。由于是“个性化”进行,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时空的差异性、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习激情最佳点的差异性,所以就需要教师随时检查、询问、诱导,人数不能太多。

2、多媒体投入

首先要达到书籍多而广,除了教材外,其它的科技读物、百科知识读物等都应大量投入,学生读书多了,见识自然广、思维自然灵、理解能力自然提高,那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容易;其次是相关教具学具应齐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取随用,教师也可以随时取来演示操作;三是录音机、投影仪及相关磁带、投影片;四是电脑、VCD或DVD及CAI课件、教学光碟的配置。电脑并不要求一人一台,一个教室配备五六台就够了;五是建立校园网站,设立数学资源库。学生可随时资料查询。

3、教室的布置

教室除了配置以上教育多媒体外,另外就是课桌与讲桌的搁置:尽量避免课桌几行几列式、讲桌高高耸立在中央,可以采取自由式。总之,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就犹如成人在办公一样,感到自己与教师人格的平等。

二、个体教学的实施过程

1、布置任务——接受学习目标阶段

本阶段包括必要的复习、情景创设等。

教师在布置学习目标时(特别是学习概念)一定要将学习要求细分,这样学生学习时才有条理性,并深入理解掌握;否则学生就会学习无序,不深刻全面。

例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这样拟定学习目标:

(1)什么叫倍数?什么叫因数?

①根据15÷5=3,请回答(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能说15是倍数,5是因数吗?

根据4×5=20,请回答(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②倍数与因数是在什么范围内来研究的?

能说1.2是3的倍数吗?能说0是15的因数吗?15是0的倍数吗?

③倍数与因数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

④1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吗?

这样学生在个体学习时就能准确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2、“发现学习”即“个体学习”阶段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因此,作为一个老师,重点不是教学生,而是诱导、激励学生自己去学习,以及怎样学习。

学生在接受学习目标后,根据学习需要,自由选择相关媒体,可以借助课本或教具学具、CAI课件,或上网查阅,或请他人与自己一起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在原有认知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适时加以辅导。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新发现、新规律、新方法,让学生板书于黑板上或教师加以记载,留等下步使用。

3、初测阶段

这是对学生发现学习的检测,检测题可以是书上的练习,也可以教师自己编题。此步检测题总的原则是基础题,切忌偏繁偏难。若难度较高将会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

4、“接受学习”即“个体教学”阶段

此阶段作为“个体学习”的辅助阶段,必不可少。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欠全面与深入,而教师有意义的“个体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由朦胧、模糊、肤浅的状态越上一个新台阶,全面透彻地理解概念、快速准确地进行运算、灵活选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既能朝横向领域辐射发展,又能向纵向领域深入探究。

此阶段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疑点、误点、漏点选择适当的媒体加以解释、阐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成果交流。这既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激情,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相互取长补短。

5、终测阶段

这是继“接受学习”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又一次检查,及时插漏补缺。此次检测题必须能全面深入检测本节学习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难易程度上可分为A、B、C三卷,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B卷,基础好的学生完成B、C卷。这样就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有的“吃不消”,有的“吃不饱”。

6、自主阶段

这主要是通过终测完成学习目标后,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内容。安排此段主要是为了解决学得快的学生“无事做”这一问题。教师在此阶段,一方面辅导差生完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诱导尖子生深入钻研,或者给尖子生布置新的学习目标。这样既能拓宽知识与能力的广度,又能加强知识与能力的强度。

三、模式总结

综上所述,便形成了个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个体控制点 篇3

1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内容

个体化健康教育是在集中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个体化干预, 即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 有的放矢地对病人进行面对面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施教[5]。

1.1 糖尿病知识的宣教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个性化教育, 做到因人施教。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 可让其自主学习, 再由护士解答疑难问题;对接收能力低的病人, 要反复宣教, 使其掌握;对极少数接受能力障碍的病人, 要注重对其家属的宣传教育。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反应, 双向化施教, 教育要坚持持续化, 还需要必要的考查办法, 以确保健康教育有效。鲁萍[6]研究表明, 通过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 实验组病人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总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教育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 (P<0.001) ;两组病人教育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实验组明显提高, 病人出院后追踪观察半年, 实验组病人所有指标控制达标率平均≥90%, 对照组平均≤80%。

1.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最基本的措施, 坚持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有效控制血糖。具体可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营养状况、劳动强度及病情轻重等计算每天的总热量, 帮助病人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状态, 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7]。

1.3 运动指导

国内外研究表明, 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分解, 改善血液循环, 帮助肌肉保持弹性, 同时减轻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 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达到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状态的目的。对缺乏体育锻炼的病人, 应告知其运动的好处、方式、时间、注意事项。运动时应注意安全, 防止外伤, 预防低血糖反应。规律运动对糖尿病病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调整, 关键在于坚持和养成习惯[8]。对于关节功能不好的老年病人, 嘱其不宜爬楼梯、弯腰、负重等运动项目。马培灵等[9]在糖尿病病人实施运动疗法教育指导的效果观察研究中显示, 指导糖尿病病人每日分次、小量、餐后进行中、低强度的规律运动, 能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减少运动并发症。通过运动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运动处方, 与饮食控制和/或药物治疗结合可以达到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并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10]。

1.4 用药指导

强调按时按量服药, 分清饭前饭后服用药物。了解和预防药物副反应。对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教会自己注射和保管胰岛素的方法、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由于老年病人记忆力及视力下降, 可在药瓶上画上醒目的标志, 如早上的药可在药瓶上画个太阳, 晚上的药画个月亮, 这样便于老年病人分清楚。

1.5 血糖监测指导

目前, 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 只能有效地控制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终身严格执行。血糖值是了解糖尿病是否控制、综合治疗方案是否合适的一个简单而准确的指标。积极控制血糖可延缓各种并发症。所以护士应教会病人使用血糖仪的方法, 定期监测和记录血糖, 每2个月或3个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为治疗和饮食提供依据。

1.6 低血糖的识别及防治

首先, 老年人代谢率低, 用药易发生低血糖, 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其次, 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 常常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此外, 老年糖尿病病人易合并或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 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 甚至猝死;长期反复低血糖可能导致老年性痴呆。杨薇等[11]研究显示,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低血糖防治知识教育, 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降低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 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低血糖常见症状有疲乏、饥饿、头晕、出虚汗、心悸等, 严重时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应及时识别并进食糖水或甜点。如不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病人除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药物剂量外, 平时应身上备些糖果, 携带标志清楚的识别卡, 以备发生意外时提供处理参考。

1.7 预防和积极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强调早期防治。让病人每年1次或2次全面检查, 了解血脂、心、肾、神经、眼底情况, 尽早发现并发症, 及时治疗。向病人详细讲解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加强皮肤、牙齿的护理, 预防各种感染。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控制体重等。对平时视网膜病变病人应避免升高血压及过多跳跃的运动[12]。

1.8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用药及疾病的折磨, 老年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应耐心安慰鼓励,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

2 个体化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

健康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搞好糖尿病教育, 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和保证良好治疗的贯彻执行, 是糖尿病成功治疗的关键。个体化健康教育注重整体地、全面地看待病人, 让其表达期望, 澄清想说出、想改变的内容, 根据优先次序予以健康教育, 符合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的需求, 促进独立性[5]。张彩萍等[13]通过研究发现, 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利于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 个体化健康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克服了以往集体教育的缺点, 采取一对一的与病人和家属交流、系统学习等方法, 能够有针对性、有效地解决老年病人个体存在的问题, 实现了教育的个体化、系统化、专业化。刘瑞华等[14]通过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 每周必须参加由内分泌医师和主管护师举办的集体授课, 进一步掌握糖尿病的治疗、护理、保健知识, 出院后跟踪随访, 结果经过个体化健康教育后的糖尿病病人血糖值大大低于整体教育的糖尿病病人, 从而延缓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孙忠美等[15]通过研究提出个体化系统教育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增强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并能更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 并明确指出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是适合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教育模式, 有利于病人学习糖尿病知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涂莉莉[16]研究发现, 通过个体化关怀健康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实行人性化的亲情护理, 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病人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通过健康教育, 使病人不再单纯依靠医生, 而是自我管理, 有利于血糖控制达标, 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和发展,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武义华等[17]通过研究对门诊糖尿病病人实施个体化教育, 先建立糖尿病门诊个人健康档案, 实施个性化教育, 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 病人在身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都得到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施门诊个体化教育处方模式, 符合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有力措施。门淑芹[18]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监护能力, 有利于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张继刚等[19]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个体化教育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心理疏导运动治疗, 为病人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健康咨询, 促进其康复和提高自我生活照顾、健康管理的能力, 能有效干预糖尿, 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显著, 是投入低、收益大、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

3 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势

个体化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病人掌握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糖尿病教育, 使病人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 学会自我管理糖尿病, 对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有重要作用。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可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糖尿病, 增加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代谢状况,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调动了病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虽然在理论上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糖尿病教育在防治上的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动教育应用较多, 被动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在健康行为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由于缺乏个体性, 忽视病人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的个体差异, 教育效果较差。而个体化教育能够针对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 因人而异, 鼓励病人提出问题, 因势利导地给予解答, 启发病人主动参与学习,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行为,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个体化健康教育形式是护士和病人一对一的交谈, 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还能详细了解病人的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从而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病人家属、朋友主动关心、体谅病人的痛苦, 消除情感障碍,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小结

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重在控制病人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且尽可能保持稳定性,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护理工作中, 定期进行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 尤其是根据病人的文化水平、职业理解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使老年糖尿病病人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满足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 使其转变观念、纠正不良习惯, 提高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 有利于控制血糖, 从而使糖尿病病人更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 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

关注个体生命生长 篇4

一、尊重个体和个性

美国基础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尊重个体、关注个性,我们虽也如此提倡,但更多体现在口号上,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却一直有切实的保障措施。表现在:

1.小班化教学

每个班的学生在22~28个之间,而且分组学习。这样,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表达自己,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集体分享、共同操作的文化氛围。

我们在纽约一所小学看到,教师要么一对一地倾听学生阅读,要么随一个小组与学生共同学习,一直呈现出关注个体的状态。教室里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均按生活区、学习区、运动区等有序摆放,师生学习很方便。每一个学生的小作品和特长都在教室里展示,受到大家的关注。而我们城市里的大部分学校,特别是所谓的名校,班额较大,有的竟上百人,教师往往对关注每一个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农村小班额居多,但关注个体的意识却不够强。

2.选修课丰富

美国中小学都有丰富的选修课,这是让个性充分发展的具体保证。比如我们参观的小学因为有西班牙和法国后裔,所以除英语课外还备有西班牙语和法语课供学生选择。中学的选修课就更多了,有些像大学模式,没有班级概念,学生完全依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跑班,想学什么课就到什么课堂去。可选的课程足够丰富,给学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有利于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在国内,我们也已经认识到了选修课的重要,特别是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以来,许多学校这方面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地区、学校之间差异还很大,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3.作业推崇个性

美国中学的作业评改鼓励个性、倡导与众不同。他们倾向布置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人人可以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不像我们的作业和考试都强调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训练,创新品质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我们的标准答案一步步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我们本来生动活泼的孩子上学时间越长,胆子越小,思路越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一点,少“求同”思维,多“求异”思维。

4.特殊学生的特别关照

我不知道美国的特殊学校怎么样,在所考察的小学里,我们看见特殊学生与其他学生在一起学习。特殊学生如果需要特别关照,首先需要征得家长同意,家长带领学生由专业机构对其测试并认定,才能被作为特殊学生对待。否则,要像正常学生一样对待。这样充分尊重了特殊学生的心理感受,也说明人人平等的观念很受重视。在所考察的中学里,我们看到学校里到处都有轮椅通道,放学时有专人使用专用车辆上的升降器械帮坐轮椅的学生连轮椅一起坐上车。虽然只有两位特殊学生,但还是有专用车辆和专人服务,这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再看我们学校的管理,统一要求多,个性服务少,这其中固然有我们的国情、校情等因素存在,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殊需求,给予适当的关爱,应该成为我们提高办学品质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透过点滴小事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受到了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在切合实际地生长。特别是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以后,学生的达标率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学校也更加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教育水平发展到高层次,就是从“人人有学上”到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使“人人都充分地生长”。美国早已普及高中教育,毕业率要求达到80%,不毕业的学生可以继续读一年,或者直接打工去。而优秀的高中生,被称为“要上大学的那一类”,学习都非常刻苦,他们的目标就是成为各界精英,学校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和条件。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二、呵护生命的自我生长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呵护生命的生长,从尊重生命自我生长的角度给予他们阳光雨露,并作必要的校正和导引,让生命自我探求、觉醒,从而更好地生长。表现在:

1.关注心理

美国基础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中考察时,我们发现高中没有班,也没有班主任。一个年级或一层楼有一个心理辅导员,负责二三百个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会通过学生的成绩、表现等发现问题,主动找孩子沟通。当然,孩子有问题也会主动找心理辅导员寻求帮助。确实,只要心理健康,人就能快乐成长。我们虽然有班主任,有辅导员,也要求建心理咨询室,但总感觉形式大于内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大多数学校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校园悲剧都是心理问题酿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应该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重要课题去研究,帮学生解决,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

2.注重实践

杜威说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美国基础教育很注意联系生活,习惯让学生亲身实践,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点众所周知。讲课时,教师尽量减少记忆知识环节,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让学生知道用哪些技能解决问题。比如:教师会让学生对阅读的作品进行讨论;每周写一则读书笔记来检查阅读情况;让2~4人一组解决一个问题。按他们的说法,老板们要求员工具备哪些技能,教育就要怎么样为之做准备。这真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观念,教育就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小学的三门主科是阅读、数学和科学。我们的语文,他们叫阅读,就是理解;科学则更明确地教如何用。在一所高中的政治文化类课程中,教师给学生一篇《经济人》杂志上的文章《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的问题》,问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好不好,让学生先在教室讨论,周末再让学生回家找5个结过婚有了孩子的成年人讨论,收集数据后和资料上的文章对比,下周上学时与老师讨论这些问题,必须谈个人观点。这样做训练了四项技能:第一是解析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分析论证后判断对错,而不是看什么信什么;第二是知识的重组、重建,周末回家后自己收集数据,“重塑”对计划生育的认识;第三是反馈的能力,建立逻辑系统;第四是演讲展示的能力。这些都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真的教育、高效教育,学生学到的是一生需要的知识,是真本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人才的要求。我们应转变思想,把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借鉴和学习美国教育的优长。

3.持续发展

在美国的小学,一个老师要上全部主课,除非在一个学科有特别优秀表现的教师,才给全年级上特色课。最值得倡导的是美国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连贯和持续。高中生在高中学有余力就可以选修大学课程,完成的学分在大学可以免修,大学对高中的信任和认同,让很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上高中就等于上大学,上大学三年就可以毕业,学分积够就可以领取毕业证,节省时间、金钱、生命,让人才尽情发展。当然,如果四年积不够学分,可以延期进行,也可以边打工边学习。这是美国教育的活力所在,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性格的养成。

三、注重培养基本素质

学生是国家公民的基础群体,美国的行为准则要求在学校表现得很充分,突出的是诚信和合作,这也是个体生命生长的必需。

1.讲究诚信

美国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社会,诚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石。他们的目标是培养优秀公民,诚信很受推崇,不诚信后果严重。比如教师对学生有诚信评价,绝不走私人关系。大学录取新生时,三封教师的评价推荐信非常重要。美国的中小学也统考,一年一次,统考成绩是学校声誉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据纽约市教育局的华裔教授张洁博士介绍,校长根本不敢作弊,因为学生和教师都会举报的。我们在纽约大都市博物馆看到一位华裔女孩在认真地临摹馆中珍藏的中国画,她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了解中国文化,她就实地来学,一点也不作假。诚信是一切的基础,陶行知早就讲教人要求真。回归真,就回归了教育的本质。诚信社会的建设,除了政治社会的作用外,我们教育也有担当和责任。

2.崇尚合作

合作是美国教育乃至美国社会的一个成熟思想。美国优质的公立学校有一个选拔学生的重要条件,那就是看其能否与他人很好地合作学习。学校上课特别讲究分享学习成果,老师尽量考虑布置一些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连选拔教师都要看其能否在合作中更好地工作。确实,人是群居动物,没有合作,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不会合作简直不可想象。合作学习、共同生活,这也是在培养人适应社会的基本品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合作、分享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过去的“虚功”现在要实做,做扎实,做出成效。

教育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美国基础教育有其与政治、社会生活相匹配的先进性,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基础知识不扎实等。但其关注个体生命生长等优点,正是我们的教育中被忽视的地方,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中西合璧”,把东、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让生命更宽广、豁达。

(责 编 莫 荻)

个体控制点 篇5

1.1调查背景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为互联网金融对接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且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目前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和30.1%,相差34.1%。农村地区10~40岁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比城镇地区低15~27个百分点,这部分人群互联网普及的难度相对较低,将来可转化的空间也较大。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农村的互联网金融项目应运而生。2015年4月,“宜信—谷雨战略”首个服务试点落地河南省兰考县,未来兰考县域内的78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免费享有宜信公司为其开发的“爱社员—云管理服务平台”上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培训、市场营销等众多服务以及综合金融服务。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京东的“京东帮”也开始与政府对接下沉农村。但由于“无准入门槛、无监管机构、无行业标准”,我国的P2P网贷平台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面临发生倒闭和跑路的风险,阻碍了P2P平台进一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甚至威胁到整个P2P行业的生存。

1.2调查意义

1.2.1建立P2P征信体系,有效控制风险,促进农村网络借贷健康发展。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的基石,对后者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P2P网贷得到快速发展,对于征信体系的建设发展也有迫切的需求。农村P2P平台征信体系的建立与风险控制的完善,将用户纳入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并实施波动利率以控制风险,有利于降低农民网络借贷的风险,提高其安全度与可信度,为农民借贷提供可靠帮助。

1.2.2解决农村融资投资难问题,助力农村个体工商户,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困扰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融资投资难问题,P2P平台可以提供一个顺畅的融资平台和广阔的投资渠道,为农业发展项目筹集资金,同时提高农村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2.3完善互联网金融体系,促进全国普惠金融体系发展。在中国,P2P平台为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创新契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正在积极改变整个金融生态,P2P平台的创新对接农村金融领域,把P2P平台的文化理念植入农村金融机构,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

2调查设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体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首先是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大致了解我国P2P发展现状和国家相关政策,然后对江西省高安县乡镇银行及部分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农民的贷款情况、贷款人大致的经济能力及其信用额度、周边农民对贷款人的信用评价、银行针对农民贷款的现状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民贷款需求的实际情况;对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及中小企业进行问卷发放及访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民在P2P网贷平台贷款的可能成本,并根据信用状况在高安县建立贷款评级标准从而确定不同等级的贷款利息,最后根据前期调查阶段和分析阶段所得成果,提出相关建议。

2.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江西省高安县人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情况、在银行贷款的体验反馈及个人的经济情况,设计的问卷中涉及13个问题,涉及几个不同领域,一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二是高安金融机构服务的特征及表现,三是高安人们对P2P平台的认知程度。本次问卷的样本为500户,分别向高安县的五个乡镇中的500户农民发放问卷,以更好地得到我们所想要的信息,达到本次调查的目的。

2.2访谈法

通过访谈的形式询问农村个体经营户贷款渠道;采访乡镇银行向农民贷款的情况。

2.3文献研究法

阅读、参考现有对征信平台研究的文献及降低违约风险研究的文献,并使用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下载所需原始数据或做过农村融资投资调研情况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翼龙贷)的原始数据。

2.4数据分析法

利用SAS,SPSS等软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分析我国农民主要的融资渠道,农户的融资成本与个人信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并提出降低贷款违约风险的方案。

3高安县经济的大致情况

3.1高安县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之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高安县将近一半的没有外出打工的高安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家务农,四分之一是在高安厂里上班,少部分搞养殖、开商铺。总体上来看留在高安的人们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还是靠天吃饭,以种植为生。在本次调查中石脑镇的农民反映想扩大草莓的种植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也怕草莓增产后滞销,风险大。部分单纯在家务农的农民也想外出打工但又担心田地里的作物。

3.2高安县人们的家庭网络开通情况

根据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目前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和30.1%。高安县总体开通网络的情况,发现高安城中90%的家庭已经通了网络,乡镇46.4%的家庭开通了网络。高安县网络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高安县人们对现有的融资渠道的看法

我们调查的农民及涉农小企业总共500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六成以上的农民认为利率太高,难以承受。选择利率水平适中,勉强承担的只占11.6%。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也反映出贷款利息高成为农民贷款难的一个重要障碍。在针对农民对目前贷款现状的评价中,我们发现40%以上的农民对目前的贷款现状不满意,50%觉得一般,还能接受,少部分觉得还好。针对农村借贷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向银行贷款步骤繁琐,从申请到获批需要走几趟银行,需要银行到贷款人那考察多次,一笔贷款从申请到获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银行资金有限,主要向贷款资金额度大的企业放贷,小企业或个人小额贷款的获批几率较小,虽然农商银行主要是面向农民贷款,但普通农民能成功贷到款的几率还是不大。民间借贷的利息高,几乎是银行贷款的4倍以上,风险系数很大。高安县的小额贷款公司较少,仅在高安城内才有四家,乡镇没有。且这四家中三家是地区性公司,规模小,风险大,一家是宜信的营业部,刚成立不久,发放的贷款量小,普及率低。

银行贷款程序严格要求高、个人借贷风险大成本高,高安县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已经严重抑制了当地农民的经济发展,融资渠道需要向网络平台扩展。

4数据分析

分析在网贷之家成交量排名前32的P2P平台2015年10月~2016年2月共五个月的月平均贷款利率和月平均交易量。

Ri(i=1、2、3、……、32)为五个月的加权平均利率,

ß为每个P2P平台五个月的利率分别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再乘以相应的权数。表1是我们选择的交易量前十的P2P平台的数据。

对数据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各平台的风险与收益的线性函数:

Ri=47.178ß+0.099

从而得到了P2P平台的最低贷款利率9.9%。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家P2P网贷平台,考虑资金成本、贷款违约率及互联网金融特有风险的成本之后,贷款利率最低为9.9%。

在课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高安县人民的融资方式大概分为三种:第一,向亲朋好友借钱;第二,银行贷款;第三,以较高的利率向个人借贷。

根据表2的数据,银行贷款利率远小于网贷平台的贷款利率,但由于银行贷款要求严格、手续复杂、而且绝大部分需要抵押物,这些银行贷款自有的缺陷使得农村中小商户向银行贷款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在课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高安县向个人借贷的贷款利率为12%~15%,并且需要中间人做担保。向个人借贷的风险高、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且法律效力低等问题,贷款利率也高于P2P平台的最低贷款利率。这些使得P2P平台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可能。

5 P2P平台助力农村个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5.1建立农村P2P借贷平台

根据深入高安乡镇的实地调研可知,当地农村个体经济发展深受借贷难问题困扰。传统金融借贷模式,如农商银行借款等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成本高、贷款门槛高等因素已难以满足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型金融模式。在农村P2P借贷平台中,平台将作为第三方直接参与到贷款行为中。当出借人决定借款,平台即为其在借款申请人中挑选借款人或从借款资金池中提出,借款人的利率由平台根据其信用审核决定。

5.2打造P2P农村借贷征信体系

信贷市场上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而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个人消费活动、兴趣爱好甚至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重要信息等都被有效的记录下来,通过数据的积累与分析,研究个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客观的评价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而做出存款与贷款的决定。目前,由于国内信用评定体系缺失,行业规范和制度又迟迟不出,导致P2P平台破产跑路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体系成为必然。而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征信体系,则必须解决好信用信息的收集、各个网点内联合担保、分行业制定利率标准、根据信用评级确定贷款情况这四个问题。

5.3拓展P2P平台资金来源

在解决P2P平台如何为贷款者服务后,我们面临如何扩展平台资金来源的问题。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可用资金不断累积,然而面临着投资渠道缺乏、银行存款利率低等诸多问题。农村P2P平台作为农村互联网存贷款业务的中介方,以其自身优势,势必成为农民闲散资金投资的对象之一。从以下两个方面吸收资金:a.贷款人再投资。利用P2P平台内部的有效资源,可以将存贷款进行转换,在平台上贷款经营其他业务的用户,在成功获利之后,可以选择将收益的一部分放入平台进行再投资,进行这一操作的用户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率优惠。利用这一方法,平台可以维护现有用户数量,形成贷款—盈利—再投资的良性循环。b.以初始体验金吸引新用户。采取注册即送一定数量体验金的方式,吸引更多用户来体验农村P2P借贷平台这一模式。在新用户注册成功以后初始体验资金即放入用户的个人账户,有效期为一个月,在有效期内资金产生的利息可由用户自由支配,体验金本金到期扣除。采取体验金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在零风险情况下体验P2P平台,熟悉平台的使用方法,获得自身的用户体验,为日后自有资金的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吸纳更多的客户,从而不断扩展资金来源。

6总结

基于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我们组织了此次关于P2P平台在农村推广及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可能性的调研活动,并通过预约访谈、数据分析、文献研究的方式了解到农村贷款现状及关于P2P在农村发展的必要性、优势条件等。据调查,高安城中90%的家庭已经通了网络,乡镇46.4%的家庭开通了网络,这表明大部分家庭已经有了网络,P2P平台在乡镇的推广有基本的网络条件保障。从与商户及个人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来看,由于银行贷款步骤繁琐,从申请到获批流程时间较长,且对贷款人申请资格门槛较高,而民间借贷利息高风险大,所以只有少部分农民对目前的贷款现状表示满意。这样的对比下,P2P模式倡导的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理念显得更接“地气”,更加迎合广大群众的投资贷款需求。同时,针对于P2P平台目前仍存在法律监管缺陷、贷款人信用评级缺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建立社区信用评级体系从而有效控制违约风险的应对措施,以此来助力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平.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03):93-94.

[2]罗婷婷.互联网视角下农村普惠金融实现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农村金融服务的调研[J].金融监管研究,2014(12):96-97.

个体控制点 篇6

(一) 研究背景

“个体工商户”的概念诞生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该通则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依法经核准登记, 从事工商业经营的, 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的出现对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乃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个体经济像雨后春笋, 日益壮大发展, 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个体工商户的税负问题也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当前中国的税费制度下, 个体工商户的税负普遍偏高。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表明, 1999年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为3160万户, 而2006年9月则为2505.7万, 7年间减少了650多万。如此的“个体户困境”曾一度成为热点。虽然2006到2007年间各地在个体户征税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得个体户数量有所增加, 但是个体户税负总体上依然偏高, 个体工商户税负问题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个体经济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不仅为广大的民众提供了便利,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而且在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方面也是一条宽广的出路!关注个体户的成长, 像母亲善待孩子一样, 社会应该为个体户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和照顾。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例来论证个体户的生存现状, 并提出税收政策及税收征管方面的建议, 以达到为个体户减负之目的。

(三) 税负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3年, 前世界银行工业部顾问基思·马斯顿经研究得出结论:低税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增长幅度、投资增长率、出口增长率、社会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等, 都大于高税国家。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量关系是: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36个百分点。高税收负担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 这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的规律, 而对低收入国家来说, 提高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各国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时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保持经济合适的增长速度, 形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通过对各种类型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 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税负水平是逐步上升的, 目前的平均水平为3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间。

世界银行1987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 一国宏观税负水平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 人均GDP在26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 最佳宏观税负为13%左右;人均GDP在750美元左右的国家, 最佳宏观税负为20%左右;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国家, 最佳宏观税负为23%;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 最佳宏观税负为30%。

就我国税负现状而言, 众多学者有着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安体富认为, 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偏高, 已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接近世界平均税负水平。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看这一水平已经不低了, 或者说是偏高的。应该在减轻企业非税负担的基础上降低大口径宏观税负, 使企业总体负担有所降低。岳树民认为, 从发展中国家税负水平一般情况看, 15%—25%这个区间的宏观税负水平是较为适宜的, 也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平均利润水平。姚志伟、罗险峰认为, 我国大口径税负水平应在27%左右比较适宜。由于我国前期积极财政政策中, 较多的支出投入基础项目建设中, 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有所不同, 宏观税负率适当得到提高。但现在我国经济已出现局部过热, 通货膨胀抬头现象。应尽快转入平衡财政政策, 减缓税收高速上升势头, 逐步降低整体税负负担。现阶段在平衡财政政策下, 我国35%左右的宏观税负率明显太高。因此, 我国需要尽快改革现有的税收体制, 把大量各种形式的收费、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纳入到正常税收收入中来。减少财政中基础项目建设的投入, 同时应大幅度提升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基金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的控制目标, 应该是税收收入占GDP的22%, 预算外资金收入不超过GDP的5%, 合计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保持在27%左右。

二、个体户税负问题的背景及现状

(一) 个体工商户税负问题产生的背景

个体户诞生初始, 地方政府基本上履行着一个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自身的独立利益尚不明显。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由于中国开始推行财政包干制, 地方政府的利益日益独立, 并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这个时候, 一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便开始以一种比较积极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 并采取各种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一些优惠。由于个体户更倾向于逃避税款, 自然会更加热衷于这种提供优惠措施的地方。比如浙江省的温州地区、福建省的晋江县……它们后来都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

但是, 并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扶持非公有制经济, 有些地方政府在对待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在一些地区, 在中央政策的基础上, 政府甚至还出台了一些土地政策来剥夺个体私营企业的利益, 使得政策环境更加严苛。利益的驱动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收费, 多的地区甚至达到300多项收费项目。加上国家规定的法定税收项目, 个体户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 衡量我国个体户税负水平应注意的问题

在此之前有必要解释一下税收负担的概念。“税收负担”本是个简单的概念, 但在中国, 由于多方面原因, 此概念却相当复杂。

首先, 按负担的层次划分, 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宏观税收负担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 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率来表示。研究宏观税收负担, 可以比较国家之间的税负水平, 分析一国的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微观税收负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或某一征税对象的税负水平, 可以用企业所得税负担率或商品劳务税负担率来表示。研究微观税收负担, 便于分析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税负水平, 为制定合理的税负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 按负担的内容划分, 可以分为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收负担。名义税收负担是指由名义税率决定的负担;实际税收负担则是指缴纳税款实际承担的经济负担。由于减免税、税基扣除、偷漏税等原因, 名义负担与实际负担往往存在背离的情况, 一般是后者低于前者。

另外, 由于在中国, 除了按照税收制度的规定, 以税收之名、通过税收渠道征收的那一部分政府收入外, 政府部门还使用别的形式、通过别的渠道取得收入, 所以还要引入广义税收负担与狭义税收负担的概念。在西方国家政府收入形式比较规范的情况下, 广义的税收负担是用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由于国外的政府收入与财政收入是一个概念, 而财政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是税收收入, 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税收负担应该是用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来衡量。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 由于我国政府收入形式还不规范, 政府收入中除了税收收入之外, 还包括相当数量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 因此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并不能说明我国税收负担内在的实质性问题。基于以上原因, 通常情况下, 可以把我国的税收负担用不同的口径进行分析:一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称之为狭义的税收负担。二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 称之为广义的税收负担。这里的“政府收入”, 不仅包括税收收入, 而且包括财政收入、国债收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的不纳入财政预算的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费 (基金) 收入, 以及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

在仔细区别分析了上述概念之后, 本文认为, 要为“个体户税负水平”定一个衡量标准, 是相当复杂和不易的。

首先, 由于征税者与个体户之间的立场差异, 征税者对税负水平的定位是建立在实际税负水平之上的, 也就是实际从个体户手中征收到的数目, 而作为个体户而言, 他们所认定的税负水平实际上是基于法定税率。其次, 许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的税负水平都是基于政府的“规范性收入”计算出来的, 所以这些数据表现出来的税负水平与个体户自身感受到的负担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许多地区, 甚至出现“1/3税, 2/3费”的情况, 也就是说, 各种名目的收费对个体户造成的广义上的税收负担还是很重的。

从实际计税、征税过程来看, 由于个体户较多采用核定征收的方式, 其应纳税额主要与其销售收入有关, 与发生的各项费用关系不大, 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而其实际利润的多少, 除与销售收入有关外, 还与所销售商品的毛利率有关。商业零售毛利率变化较大, 一般在8%-15%之间, 因此个体经济的实际利润很难测算, 税负水平指标也容易失真, 不能真实地反映纳税人合理的税收负担。

(三) 个体工商户发展及税负现状

个体工商户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发展迅猛, 在1999年达到顶峰, 之后便开始大幅度锐减。

抛开制度、管理等因素不谈, 本文仅从税费负担方面来探讨。下面本文将罗列一些数据和事例:

1、2004全国税务系统共组织入库个体税收 (不含利息税) 891.07亿元, 同比增长16.1%。

2、以零售个体工商户为例, 根据税法规定, 他们负有的纳税义务有:

增值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如果以自有房产经营, 还应该包括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等。如果仅以这些国家规定的规范化的税收来看, 个体工商户的负担已经相当沉重。然而, 这些税收负担还仅仅是个体户所承受的一小部分而已, 更为庞大。让个体户最为痛心的是大量的收费。1/3的税, 2/3的费, 如此惊人的事实实在让人为他们捏把冷汗。

3、根据本人在张家港杨舍西街、营房弄等地段的调查,

仅是一家不足15平米的服饰零售店, 每年需要上缴国税2400元、地税1200元、人民教育基金20元、个体工商户管理费2375元、防洪保安资金240元、个体工商户协会会员费120元、防空费60元、粮食风险基金200元……再加上每年6万元的租金, 每月的水电费垃圾处理费, 可以想象户主肩上的担子有多沉!

4、2006年, 江西省鹰谭市月湖区个体户程元福采取以身

试法之方式公然叫板个体工商户管理费, 成为1987年国务院《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后, 国内针对个体工商户管理收费制度提出诉讼的第一人。

5、在沉重的税费负担下, 有些个体户选择继续背负税费

大山, 在品质与诚信中谋求出路, 有些则选择了偷逃税费甚至牺牲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的方式来寻求利益……

种种的数据及事例都向我们诉说着个体户的生存困境, 加快税费制度改革, 减轻个体户税费负担刻不容缓!

三、为个体工商户减负之对策

(一) 税收政策方面

1、降低增值税的征收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 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采用按销售额与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的简易办法。在此政策下, 零售个体工商户适用4%的征收率。目前,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个体零售业的毛利率普遍较低, 许多从业小规模纳税人由于承受不了高额的税收, 不得不选择毛利率高的产品或者采用以次充好的方式获得利润。针对这种情况, 建议应把零售业增值税征收率调整为3%为宜, 起征点偏低地区继续适度调高起征点。

2、调整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及税率。

新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通过后, 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1600元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 这一改革很大程度上给工薪者减轻了负担。2008年3月1日《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又将费用减除标准由1600元提至2000元。几次政策的修改都意在减轻中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 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然而, 对于同样处于工薪收入水平的个体户却并没有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 本文建议国家应充分考虑广泛中低收入个体工商户的实际情况, 适当降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税率。另外, 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差异来看,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采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高边际税率为35%, 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25%, 这对于收入较低的个体工商户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降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税率也势在必行。再来说说两者之间在雇员工资扣除标准方面的差异。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的职工工资薪金, 准予在税前扣除, 即按照实发数扣除。而在计算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时, 雇员的工资却只能按2000元的标准来进行税前扣除。针对这点, 本文建议国家应提高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 以缩小个体户与企业之间的税收负担。

此外, 还应对各种收费项目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 对于那些“名不副实”, 只是为了充实政府部门“小金库”的收费项目应该及时进行废止。例如个体工商户协会会员费, 据了解, 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财政部于1983年6月25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个体工商业户管理费收支的暂行规定》第三条对管理费收取后的用途作了明确规定:“个体工商业户管理费, 应当用于对个体工商业户的管理, 包括个体劳动者协会经费开支……”以此规定来看, 个体户的管理费用是包含在个体工商户管理费之中而不必由个体户另外缴纳的 (至于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的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 下文将另外阐述) 。据个体户反映, 个体工商户协会会员费很有可能成为了工商局的“小金库”, 对此, 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来取消此类“名不副实”的收费项目;对于那些已经明显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收费项目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废除。例如个体共商户管理费, 《立法法》规定, 对非国有财产只能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来进行征收和管理, 而作为该项收费主要依据的1987年《城乡个体户管理暂行条例》属于行政法而非法律。并且, 根据2005年《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关于治理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的通知》, 该项收费也早已不合时宜, 应尽快进行调整或废除;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确发挥了作用确实有必要继续征收的收费项目, 应当适当调整征收率, 切实减轻个体户的负担, 以解决目前个体户存在的负担过重问题。

(二) 税收征管方面

1、大力推行个体户建账制度, 摸清个体户的底数。

通过账簿和原始凭证等规范化的凭据, 逐步向针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规范征管模式靠拢, 从而掌握个体户的真实经营情况, 以达到合理税负的目的。

2、大力推行电子定税制度, 变人管为机管。

首先, 分行业、分地段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有区别的科学的定税系数。然后对个体户的经营场所进行测量。最后, 将采集到的经营场所面积和纳税人经营地段的系数录入微机, 电脑将生成科学的定税数据。

3、继续实施和加强税收精细化管理。

细化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 落实片管责任, 以更加精确地了解到各片区内个体户的经营状况, 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并在零售行业内选取5%的典型户进行实地调查测算, 开展行业分析, 调整定额标准。

摘要:本文在回顾了个体户税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例得出了当前我国个体工商户税费负担较重的结论。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建议:一是适当降低增值税征收率;二是调整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税前扣除标准和税率;三是大力推行个体户建账制度;四是大力推行电子定税制度, 变人管为机管;五是继续实施和加强税收精细化管理等等。

关键词:个体工商户,税收负担,税收政策,税收征管

参考文献

[1]安体富, 岳树民.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判断及其调整[J].经济研究, 1999, (03) :8-9.

[2]李力.个体户税负为什么这样高[N].中国税务, 2005, (09) , 18.

[3]钱晟.税收负担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20-26.

口译与个体理解 篇7

口译活动是一种将来自源文化不同的人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交流、达到彼此理解和彼此沟通目的的语言活动,自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在人类发展和交流的历史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社会,口译方面的学术研究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人们从语言、词汇、语法等层面纷纷对于口译的发展和促进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细致的研究,而在我国,口译研究发展仅仅是从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开始的,不过我国的口译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新兴领域和结论的提出,已为国内外的口译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口译的研究通常被局限于语言层面,尤其是在对比语言学层面,专家学者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为口译研究进行铺垫。然而慢慢的,仅仅局限在语言学层面的研究的局限性慢慢显露了出来。众所周知,口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正如一个人的思维机制一样,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译者如何在接受到信息之后正确的去处理这些来自说话人的含义,并将这些问题存储在自己的记忆当中,最终组合成译入语的语言并表达出来,是人们需要研究并理解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语言能力、语用水平、社会因素等等都要被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

二、口译与个体理解

1.口译的两种模式

(1) 努力模式。英国同传学者丹尼尔·吉尔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口译活动是一项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其工作的困难性不仅体现在于在快速、且信息含量极大,亦或者技术含量极高的话语情景之下,并且即使在语速较慢、表达清楚的话语情景当中也会有相当的阻碍。同事,不仅仅是口译学习的学生会在这样的情景之下犯错,即使是工作多年的口译“老手”,也通常会在这两种情境下犯难。丹尼尔·吉尔所谓的努力模式基于以下两点:首先,口译要求一定的精神层次的“能量”,而这样的能量的供给是有限的;其次,口译有的时候会用尽几乎全部的这种精神“能量”,然而即使这样,仍然需要口译工作者的临场发挥作为口译活动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辅助。也就是说,这一模式是基于口译工作者的翻译表现和时而出现的精神方面的“超载运转”能力才能达到的效果。吉尔还坚持,这样的努力模式由三要素组成:听力和分析因素,言语组织因素和短期记忆的因素。

(2)基于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式。释意理论是由著名法国翻译学家莱斯科维奇研究得出的,是翻译研究当中最具有形象力并最具有意义的翻译理论之一。根据莱斯科维奇的释意理论,他们认为口译活动是一条非线性,三角形的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三要素:源语言的理解、脱离语言外壳的转化和目的语的表达。

根据这一模式我们能够看出,口译活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从源语言到语言转码过程,而是在充分理解源语言内容的基础之上,译者试着抓住从源语言当中获取的更多信息,并且能够试着拜托之前的语言层面和结构层面的障碍,这一过程被称作为“脱离语言外壳的转化”,并且到最后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用目的语转化出来。

2.口译中的理解方式。所谓口译中的理解,即在许多的定义当中,人们普遍认为是“出于建构一个具有意义且语义连贯的概念性内容的目的去理解一个篇章,或者理解整个世界。”经过专家学者的多年总结和研究,在关于口译中的理解这一讨论课题上,无论是语言因素还是非语言因素,站在一个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上来看,都是对于口译过程中的理解方式的一种积极和促进的信息处理的过程,这种理解超越了单纯的单词理解和语言学结构的理解。

(1)言语感知。我国学者鲍刚说过,根据语音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因素的存在,人类对于言语的理解是在于言语的感知而展开的。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并且其中有许多因素能够影响着言语感受的质量。首先,环境的背景通常会同言语声音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并且所有的因素信号,比如会话、噪音、吹口哨、打呼噜等声音,包括一些能明显影响口译工作者工作质量的视觉符号。即使环境因素令人感觉满意,但是其他的各种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还是会层出不穷。此外,即便是当环境因素令人满意的时候,仍旧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即口语中的多变因素。由于在发音个体和声音上,个体之间存在其毫无关联的不同差异,说话的重音,语音语调,速率等等因素都是口语中的多变因素,它们的存在能够打乱传到我们耳朵当中的语音信号。重音意味着一个句子当中,放在不同单词上的不同音节上重点是个体之间相互不一致的。语音语调指的是每个人说出的话、使用的音高上的不同。而速率则指说话过程中的语速和语流的快慢。在言语过程当中,这些因素都是能够深深影响到话语意义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在工作上才要求口译工作者有着理解并领会不同说话人言语意义的能力。

(2)词汇认知。口译工作者对于语言理解的第一步便是言语的感知,这是一个相对于字面上的、无法进行深入分析的一步。第二个层次便到了对于词汇的认知方面。口译工作者通常来讲需要结合所有能够在言语感知和语言的上下文当中短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来识别每一个单词和词组,进行自己内部的消化或者组合排列。这是一个相当艰巨和困难的过程。人们通常认为口译工作者就像一个录音机一样,能够被动地记录下另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主动的、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过程。

词汇的认知实际上是考察一个人的词汇存储量并且将自己的存储量同他人说出来的话进行相互的激活和结合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达到一个很好的词汇认知的过程,有两个重点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即如何将词汇存入自己的记忆当中,和如何将已存入记忆当中的词汇激活。

首先,根据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存入人类记忆中的单词是以语义、句法、语音等形式存在的,并且这些单词是被定义为内部词汇而存在我们的脑海当中。同字典不同的是,内部词汇就是指一个单词的发音、拼写、同其他词的关系、内涵意义、我们自身的理解等等意思都被包括在其中,并不是像字典一样单纯的给出单方面或几方面的字面上的解释。比如,关于“蔬菜”,字典上能够给出很多种解释,但是唯独自己的理解是字典无法给予的,有的人可能理解为“榨出来的汁液通常来讲对人体很有好处”,有的人可能会理解为“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等等内涵意义是会因人而异的。在我们人类的内部词汇库当中,每一个单词都是有其语音、句法、词素、语义形式和意义的,并且都具备使人理解单词意义的能力。它们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并且当同他人说话的时候,它们的使用和激活会连同说话方式的差异而独立存在却又相互联系着。

其次,心理语言学家还研究发现,通常来讲那些被认为储存在人们脑海记忆中的单词被认为会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各个因素同其他单词相互联系而确定的。如果有些单词的位置是对于另一些单词来讲具有一定的覆盖意义,或者部分意义,那么这一些单词就形成了所谓的“等级”。

比如对于“蔬菜”“水果”“植物”“白菜”“南瓜”“苹果”等词语,它们之间形成的等级上的网络便是彼此之间站在另一个单词之上或者之下的。这种在脑海中的单词的组织是由于在词汇认知过程中的某几个方面造成的。Caroll在2000年的时候研究发现,当两个词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即A和B几乎是同义,或A的意义当中含有B,对于B词汇理解和反应的时间便比对A词汇领会和反应的时间要长。比如当说到“小孩子有新陈代谢”这个句子,人们通常的理解会先由“人类有新陈代谢”而慢慢地导出来“小孩子有新陈代谢”这句话,这样一来,反应市场和反应速度都会因为这些关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差异。

无论单词在脑海当中形成的“网”是怎样的,只有口译工作者能够把这些单词联系起来,并激活,它们才能为词汇认知为所用。在这一方面有自动搜索模型、词汇发生模型、交股模型等不同研究领域,然而在这一领域当中,对于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而言,仍旧是一块冰山亟待人们的解决和研究。

(3)句子理解。通常来讲,口译过程是一个语速相当快的过程,平均每人的说话速度会达到每分钟120到180个词,并且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这些说话速度会变得更快。由于句子的理解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便很难详细地研究出在口译工作者的大脑当中,它们究竟是怎么工作的。实际上,对于口译工作中的句子理解包括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因素的结合。句法和语义信息的结合作为一种构建句子逻辑的框架的形式出现,并且在语用层面上,口译工作者利用句子的表现,使用在一个具备交际能力的背景之下。比如,“全球化是一种会为某些国家提供更多的机会的现象,然而与此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公平。”就语法层面而言,句子的语义结构和组成是可被认知的,能够被辨识的,也就是说,认识“全球化”这个单词是一个名字,知道“提供”“造成”等词组是动词等等含义。就语义层面而言,句子中由于词汇的不同组合,会让人能够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意义。而站在语用层面上来看,口译工作者通常会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真实世界中的所知让自己所要表达出来的话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不是并不结合着自己的基本能力的认识和看法,没有实际的、没头没脑地去翻译。这便是人们通常对于句子层面的理解,伸展到篇章方面的理解也同样如此。口译工作者会在有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理解和组合之后,再结合着整体语境的现场问题,来理解并且及时调整关于篇章理解的事宜,从而能够形成一个较为正确且流畅的口译活动,这对于所有的口译活动而言,无疑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三、结语

在整个口译研究领域,口译的跨学科研究现如今正在日益兴起,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例如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等,学者们对于口译的过程有着一个越来越清楚和深刻的概念,并且这一突破和进展也为口译研究领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因此,为了赶上这一潮流和趋势,笔者也站在了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口译这一问题,并借助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来辅佐这一项本发生在脑部的过程。

个体控制点 篇8

一、问题:学校教育功能的分析框架与当前的分歧

我国学者陈桂生曾经给出过一个分析学校功能的基本框架,我们将以此为起点展开讨论:

学校的“固有功能”即学校的教育功能(教育职能)[2];“个体一般个性化功能”指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个性(人格)“;个体特殊个性化功能”指培养独特的、 互不相同的个性;“个体一般社会化功能”指培养现代“社会化”共同需要、必不可少的社会性、社会交往能力等;“个体特殊社会化功能”则指培养个体在政治、经济、文化、职业等社会关系中与他人不同的社会化的功能[1]203。除了固有功能以外,学校还存在自我保存、照管学生等派生功能。

陈先生曾说明他所列出的是学校“可能”有的功能,是对“别人的各种判断的概括”[3],这种概括无疑是比较全面的———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的确被认为是学校教育功能的核心内容。然而,“两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学界对此似乎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以十二所师范大学合编的 《教育学基础》和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为例, 在这两本发行量较大的教育学专业教材中,对该问题的回答就很不一样。

《教育学基础》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对立统一说”,即认为“两化”构成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该书相关章节的编者冯建军指出:“个体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包含着两个矛盾方向的变化,而又重新系统化的过程。方向之一是社会化,方向之二是个性化。”[4]33除冯建军外,马和明等人同样认为“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也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5]299

《当代教育学》的观点则可称之为“对应统一说”,该说与“对立统一说”虽仅一字之差,但却泾渭分明。这里的“统一”并非是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而是更接近于“同一”的概念,也即认为“两化” 其实是同一个过程,而不是两个相对立的过程。正如该书相关章节的编者燕国材所言:“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6]73因此,“个体的个性化与个体的社会化是统一的”[6]75。 与前两位学者不同,燕国材并不认为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而是主张 “人的个性化是与人的社会化相对应的,而不是相对立。”[7]336

学校的教育功能的问题主要是回答“学校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学校应该做什么”,因此归根到底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价值问题。如果是一个价值问题,那么上述两种观点大可理解为不同的学术主张, 无所谓对错也无需统一。不过既然我们是对一个事实问题产生了分歧,似乎就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必要了。实际上,我们下面将指出,学者们的不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这两个语词的多义性造成的,其实质是所使用概念的不同,真正的分歧可能比表面上看起来小得多。

二、概念:两种“个性化”与两种“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的多义来源于“个性”一词的多义。在我国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中,“个性”一词可以用来指称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心理学上作为“人格”同义词的“个性”(personality),即“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是哲学上作为“共性”对立面的 “个性”,也即个体差异性。由于“人格”本身也可以区分出共性与个性的不同,因此“个性”一词也可以用来指称人格中的差异性成分(individuality),即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8],而这种(第二义的)“个性”其实是第一义“个性”的组成部分。陈桂生把这两种“个性”分别称之为“个性”一词的“复数用法”和“单数用法”[9]43,其分析框架中的所谓“个体一般个性化”“个体特殊个性化”其实就对应着这两种用法。显然,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不同的“个体个性化”:第一义的 “个体个性化”意味着个体整体人格的形成;第二义的“个体个性化”则侧重于个体人格中差异性成分的形成。

无独有偶,在教育学研究过程中,“个体社会化” 也逐渐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用法,然而相对于“个体个性化”而言,这个词的多义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第一义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获得自身人格的整个过程[10]100;第二义的“个体社会化”则专指个体人格中与他人相一致的成分的形成,这一概念其实是第二义“个体个性化”的逻辑对立面———“个体共性化”。 陈桂生就曾指出“个体社会化”经常被简单地理解为个人被社会“同化”[11],只是没有明确提出“个体共性化”的说法。笔者认为,“个体共性化”的概念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二义迟迟没有从前者当中被剥离出来,也许正是相关研究出现较大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

显然,不同的研究者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个体个性化”或“个体社会化”。这样逻辑上就会出现四种组合,其中两种恰好就对应着我们前面所列举的两种观点:

“对立统一论”者采用的是第二义的“个体个性化”(差异化)与第二义的“个体社会化”(共性化)。以冯建军为例:“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它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4]35马和明等人也认为:“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本质是一种求同过程……教育的个性化功能的本质是一种求异过程。”[5]300显然,如果以这种概念组合为前提,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与哲学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完全对应的,也就是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持“对应统一论”的燕国材所采用的概念组合则是第一义的“个体个性化”和第一义的“个体社会化”。一方面,燕国材认为“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6]70另一方面,“个体社会化”即“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7]334。显然,任何一个人在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都会在“个性”的共同性和差别性两方面同时得到发展,于是“个体社会化”和 “个体个性化”就成了彼此相对应和相统一的(同一个)过程。

除了上述两种组合以外,逻辑上还存在另外两种组合:第三种组合是采用第一义的“个体社会化” 和第二义的“个体个性化”,第四种组合是采用第二义的“个体社会化”和第一义的“个体个性化”。我们其实可以很容易设想采用这两种组合的研究者会对相关问题产生怎样的观点:持第三种组合的研究者会很自然地认为“个体个性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持第四种组合的研究者则会反过来认为“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个性化的一个方面”。

这样看来,其实在“两化”的关系问题上,事实是很清楚甚至可以说是很简单的:个体在成为一个社会人也就是获得自身“人格”的过程中,既要发展自己和他人的相似性,也要发展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差异性。至于把其中的哪部分过程称为“个体社会化”, 哪部分过程称为“个体个性化”,完全是一个概念选择上的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即使我们承认研究者有选择概念组合的自由,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基本事实清楚的前提下,仅仅因为语词和概念上的分歧而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有因噎废食之嫌,更何况基本概念的澄清与规范原本就是教育科学自身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问题在于:在上述四套概念组合中,哪一套组合是更值得提倡的?我们又是根据什么理由来做出这一判断的呢?

三、规范:“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应该指 什么?

笔者主张,前述四种概念组合中的第三种,即第二义“个体个性化”和第一义“个体社会化”的组合是最值得采纳的。理由如下:

首先,“个体个性化”一词宜取第二义,这是因为第一义的“个性”(=“人格”)其实是一个翻译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心理学领域中的“人格”一词来源于日本对Personality的翻译,我国绝大多数早期心理学著作也都把Personality译为“人格”[12]。建国以后,我国全盘接受了苏联的心理学体系,并用苏联的 Личност 范畴取代了Personality原先的位置,同时将 Личност(指能力、气质、性格等个体心理差异)恰如其分地翻译为“个性”[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重新接受了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从这时起Personlity的译名就出现了“人格”与“个性”混用的现象,比如“个性心理学”就是“人格心理学”。

就Personality本身来说,虽然其起源的确与19世纪后半期西方心理学界对差异心理的关注有关, 但其当代的涵义早就超出了差异心理的范畴,“在当代,Personality不再局限于19世纪心理的个别差异的含义了,而是集共性与个性于一身的专门术语。”[13]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把Personality翻译为“个性”就可能会与汉语中原本存在的“个性”第二义产生直接的冲突,而翻译为“人格”则可以避免这一点。 从近几年出版的心理学译著来看,把Personality翻译为“人格”似乎也是大势所趋。正如相关学者所言, 只要承认英语中的Personality和汉语中“人格”都是多义词,而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可以用来对应“Personality”即可[12]。这样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格” 一词作为Personality的唯一译名会逐渐确定,而第一义的“个性”也将很快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其次,“个体社会化”一词宜取第一义,这不仅因为该义本来就是这个词最常见的定义,更是因为把 “个体社会化”片面地理解为“个体共性化”是很值得商榷的。陈桂生框架中“个体特殊社会化功能”的存在便是明证。那么,这种理解是如何产生的呢?倘若我们追本溯源,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我国教育学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里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我国理论界曾重新论证过涂尔干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体社会化”命题,而该命题中的“个体社会化”是第一义的:“只有当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充分的共同性时, 社会才能存在下去,教育就是通过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向其灌输集体生活所要求的这种根本的共同性,从而维护和强化这种共同性的。不过,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某种多样性,那么,所有的合作都将是不可能的;教育就是通过它本身的多样化和特殊化来保障这种必要的多样性的。”[14]从80年代末开始, 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并产生了“社会化和个性化是教育功能的两个方面”(即 “对立统一论”)的观点[5]299。我们已经知道,“对立统一论”其实是采取第二义“社会化”和第二义“个性化”的必然结论。因此,把涂尔干的“个体社会化”偷换为等同于个体共性化的“个体社会化”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

从学理上来说,除非我们完全不顾“社会”这个词的本义,否则把“个体社会化”片面地理解为一种共性的发展都是不合适的。正如潘菽所言:“任何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发展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15]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心理特征,包括他的“个性”,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如果说存在非社会化的“个性”,那或者是指个体的生理差异,或者是指脱离社会的“兽孩”的心理特征,而这些都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最后,考虑到教育学与某些学科拥有共享的论域,类似学校的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这样的基本概念还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保持一致为好。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很早就认为“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14]19。在当代社会学中,学校也被认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主体之一,并且这种社会化并不仅仅是“共性化”,而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personality)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16]即使是在把教育系统视为开放系统,从而强调其多功能性的巴兰坦看来,社会化依然是教育系统的首要功能[17]。在发展心理学中,个体社会化被转换为个体获得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并且包含个性与共性两方面:“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它既是个体获得其独特性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共性的过程。”[18]笔者认为,既然相关语词在这些学科中已经存在着较为一致的用法,教育学似乎没有必要“独辟蹊径”,否则就容易在与其他学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障碍。

总之,个体社会化作为个体获得社会人格的整个过程,包括个体共性化与个体个性化这两个方面。 “个人自然生长、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的社会交往过程……这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的‘个性’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异性。”[19]学校的教育功能,正是这一意义上的“个体社会化”。

摘要:“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个性化”与“社会化”这两个词的多义性。作为“人格”的“个性”是一个翻译上的历史遗留问题,而把“社会化”等同于“社会同化”也即“共性化”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学校的教育功能即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差异化)和个体共性化(相似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两个方面。

个体自由的陨落 篇9

【关键词】霍小玉传 李益 悲剧原因 个体自由

李益常被定位为一个自私、用情不专、背信弃义的负心汉,他始乱终弃导致霍小玉“韶颜稚齿,饮恨而终”,因而其家宅不宁的下场也使人且快且叹。这是对李益形象的传统解读,随着研究深入,李益的形象内涵也得到更多的挖掘,其悲剧性的一面逐渐显现,霍小玉为有情人不能成双悲痛欲绝,李益又何尝不是“伤情感物,郁郁不乐”,情人死去,家宅不宁,终日疑神疑鬼难觅真心,也算是人生坎坷了。只是李益负约的行为和社会地位的优势遮蔽了其不幸的本质,掩盖了其人生的三重悲剧。

第一重是李益性格软弱,无法坚持追求,第二重是封建婚姻制度对其择偶自由的压抑,这两重已经有不少研究1,不再赘述。

在这两重悲剧之下,笔者认为还有第三重悲剧——无法把握爱情的选择性与长久性。大而化之,这是人类爱情本身的悲剧色彩,李霍的故事展现的是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具体的表现形态。相比前两重,这一悲剧潜藏更深,显得不可捉摸,但它始终渗透在两人的爱情历程中,不可抗拒。

一、不对等的选择

李益对爱情的选择性认识有些浅薄。最显而易见的是,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从来都是不对等的。这里抛开两人的社会地位不谈,仅看两人对情人的要求,李益初见霍小玉时便直言“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郎才女貌看似各取所需,但郎才可持久,女貌有衰时,时限的不同为爱情埋下悲剧伏笔。如果没有婚姻制度的限制,两人的爱情在霍小玉年老色衰之后也会面临重大的考验。到时李益会如何?合理的猜想是他会纳妾,满足对美色的追求,从后文李益婚后姬妾不断的描述来看,这是一种相当大的可能。

这样的郎才女貌式爱情除去时效上的不对等,还隐藏着“才”、“貌”本质上的不对等。“才”是内在品质,“貌”只是外在表现,爱情中一人爱内在,一人爱外在,所付出的真情不等,对对方的尊重和认可不等,亦不能持久。倘使霍小玉其貌不扬,纵是“音乐诗书,无所不通”,李益也不会倾心。

二、结合方式的扭曲

两人爱情的悲剧伏笔还在于结合方式的扭曲,过快的选择过程配合长久的誓言,隐含着选择性与长久性的剧烈矛盾。

李益与霍小玉相见时的场景颇有风月场的意味,盛装打扮,互相道明所求,各取所需,然后同床共枕。其中隐约可以看出类似士子狎妓的痕迹。2然而两人的结合并不是一场金钱交易,而是一次恋爱,伴随着霍母在场、媒人牵线,伴随着双方的互相欣赏,伴随着海誓山盟,这又是寻常青年恋爱的模样。《霍小玉传》式的爱情体现出男性视角下的恋爱行为——风月场的寻欢作乐混合严肃专一的感情。男子与女子自由亲密接触的机会大多只有在风月场里,这是发生恋爱关系的必要条件,于是风月场的那一套流程被搬到了故事里,但仅有亲密关系显然不能符合恋爱需要,要有交心,要有承诺——二者的结合使得爱情有些扭曲。

这种事先缺乏感情基础,在双方都对对方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建立的爱情可以说先天不足。李益得到霍小玉的过程太轻易,抛弃她也会是这般轻易。霍小玉能依仗的只有李益的承诺,李益一旦违反誓言,不但要被打上“负心”的烙印,被恋人唾弃,还会为世人鄙视。这是对情人的一种保障,也是无形的压抑。在浪漫传奇的读者视角里,主角们的爱情应当从一而终,这是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抽象、甚至有些幻想的阅读期待。由于李益的社会地位优势,由于他所立下的山盟海誓,二人一旦进入爱情就必须从一而终,坚贞至死,它的前提是假设爱情应当天长地久——这又是人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希望爱情天长地久,现实中又往往不能如意。如果说“负心”是对爱情的背叛,那么爱情要求情人永不背叛又是一种强迫,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找到终身伴侣,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就意味着有放弃的可能。但对于李益,他要保持良好的名声必须对爱情从一而终,而他和霍小玉结合方式的扭曲——欢场的狂欢加上一时的山盟海誓——却有导致二人分离的可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霍小玉敢爱敢恨,柔中带刚,李益本性懦弱,个性冲动,倒也难说是良配。

三、对爱情认识不足的恋爱观

这种矛盾的根源还是在于李益在社会影响下产生的恋爱观。李益追求的不是精神伴侣,只是一个“合心意”的生活伴侣。他追求美好的爱情,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追求个人择偶自由,但能想到的理想伴侣只是“貌”配合才气,能做的自由选择也只限于名妓——毕竟没有合适良家女子能与他自由恋爱,或者限于家教,或者不够才情,不够风情。他对爱情的认识不足是时代的限制,因其接触女性的渠道有限,对女性的认识也不足。在要求恋人从一而终的浪漫传奇背景下,李益一旦选择了某个人,必须为此押上自己在情感上的声名,押上自己的人格,最后输得一败涂地,也是凄凉。

《霍小玉传》展示了爱情的毁灭,随之而来的是人的自由的陨落。李益的悲剧不是被压抑,而是曾经自由过,却由于懦弱的性格维护不了自己的爱情,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放弃了爱情,由于自身认识的限制把握不住爱情。李益自主择偶,是他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叛,也是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反映,是他对自由的孜孜追求。可悲的是在多重悲剧的压抑下,李益的个体自由陨落了,他最终回归了压抑他的社会制度。从这个视野上看,李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爱情的毁灭,更是个体自由的被压抑、个人追求的幻灭,他所有的对社會制度的反抗都化为乌有。这是他个人的悲剧,分离出来又看到许多人的影子,他是多重形象的交织——是追寻理想的士子,是怯懦的儿子,是被封建婚姻制度压迫的千万男女,是无法处理爱情的选择性与长久性的人类。李益不仅代表单纯的“负心汉”形象,更折射出许多被自身或社会悲剧所限制的影子,文章的悲剧意蕴在此层面上显得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林明华.唐传奇表现的士人心态[J].中国文化研究,2001(2):115-119.

[2]吴志达.现实主义在唐人传奇中的表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61-68.

[3]柳卓霞.等级制度下婚姻与幸福的背驰——《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新探[J].社会科学论坛,2010,(03):49-54.

参见:关四平.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J].文学遗产,2005,(04):88-99.

柳卓霞.等级制度下婚姻与幸福的背驰——《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新探[J].社会科学论坛,2010,(03):49-54.杨芸.从郑生和李益看唐代士人的婚恋观念[J].文学教育(上),2008,(08):134-135.

个体车主的“公司梦” 篇10

19岁跟着父亲跑客运的王润平,如今已是45岁的中年人,作为陕西省个体客运第一户,他如今依然奔忙在道路客运第一线。不过个体车主也有梦——成立焦汤线客运公司,但无法预料的是,他经历了很多想象不到的波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的政策,造就了王润平这样的“个体车主”的风光客运史,但随着2002年交通部发布道路客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通知,王润平和他一起做道路客运的个体车主“战友”们,走上了一条探索成立集约化公司的曲折道路。

全国都曾经历这次升级的“阵痛”,但是相对而言,王润平和他55个“战友”遭遇的苦痛要更深重一些。全国一起推行的集约化发展要求,目的是为了增强道路客运面对事故的抵抗力,提高道路客运的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老百姓出行。

但在面对原个体车主的产权和经营权的时候,各地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有全资收购的,有把资产转为股份分红的,有不同层面参与公司管理保障利益的,当然也有极个别公司打着政策的幌子,进行恶意收购,巧取瓜分个体车主利益的。

不幸的是,王润平和他的“战友”正好遭遇了“极个别”公司的恶意收购,2008年又进一步把他们“剥离”出去,直到2013年,王润平和他55个“战友”仅仅成为公司的投资人,没有经营权,没有车辆所有权,承担经营风险,收益完全没有保障,而车辆却仍然是真金白银自己掏钱购置的,还比车辆出厂价贵出近50%的价格。

见证改革开放后中国道路客运蓬勃发展的王润平,以及目前亦然存在于“王润平”们身上的隐忧,具有很明显的代表意义,他们足可以做成一个样本,如果这个样本“结”解得好,将大力助推道路客运行业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升级。

目前,幸运的是,王润平们经过四处“讨说法”,终于获得西安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明确所属公司属于挂靠经营,必须清理挂靠,还车辆所有权于原车主。并且王润平们又按照陕西省新的公司化改造的要求,申请成立了新的公司,并获得工商部门许可。

但是,不幸的他们,还有失望等待在前头。因为西安市政府的行政复议下发已经过去七个月,却没有看到公司任何实质的改变,并且再次要求他们花42.9万元购买价值21万元的客车,并且只有收据,收款项目写得是投资款,如果不交钱买车,公司传出话来,将和他们脱离一切关系。

“王润平”们又陷入比以前更痛苦的境地。

历史遭遇—再重演

2014年6月份,记者碰巧来西安采访,再次见到的王润平还是老样子,穿着黄色长袖衬衫,手臂夹着满满一塑料袋的A4纸材料。据他介绍,这里边有成立公司的申请报告,所属公司的答复,行业管理部门的答复,西安市人民政府的答复,购车款收据复印件,公司合同等,能够反映问题的材料应有尽有。

“李记者,哦(我)给你说个事情。”王润平走过来,浓重的陕西口音,发亮的眼神,微笑的面庞,逻辑清晰的语句,都令记者想到2008年5月,记者也曾为此专门跑过一趟西安。

那时,他的车队被强制解散,车辆所有权、线路经营权转移到公司手中,他原有的车辆被强制报废,还要花12.9万元购买价值8万元的新车入股新公司,而对将来运营的盈亏没有丝毫控制力。所以他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靠诚实劳动,自己投资,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在此之前的2007年,他是陕西焦汤线车队的车队长,每月固定给予挂靠公司固定的“份钱”,购车、燃油、员工工资、维修和事故赔偿等由这条线上的56个车主共同承担,所获收益大家平均分配,虽然多出每月固定的“份钱”,但是大家都觉得收益还算不错。

这次当上队长也是源于2002年的集约化改造,形式上成为统一的公司,实际上仍然是各自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不过因为有车队和公司的统一机制,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加,服务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

在2002年之前,“王润平”们是纯个体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虽然收益不错,但是抗风险能力偏弱,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有倾家荡产的危险,也会引起乘客的担忧,同时个体车主之间也存在一些竞争,不利于道路客运市场的规范发展。

因此,“王润平”们特别欢迎公司化改造,从一开始就主动申请成立自己的公司,公司名称、法人、办公地点、董事会、监事会等在2008年就已申请下来,但是一直没有获得行业管理部门的线路经营授权。

对挂靠到公司这件事,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抵触,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他们逐渐失去车辆所有权,线路经营权和公司管理权,并且负担不断加重,收益日益减少。最后,王润平认为,他对个别公司的“巧取豪夺”,实在忍无可忍,是这些原因,逼迫他们这些本分的陕西农民走上了四处“讨说法”的道路。

五年一个轮回,2002~2007年挂靠公司,2007~2012年股份制改造,2013年至今的公司化改造,越来越让他们陷入亏本的境地,之前将近30年的积累也面临打水漂,而他们的公司梦仍然只是个“梦”。

“讨说法”之路异常艰辛

“我只是想讨个说法”的路往往是艰辛的,从2005年5月56位车主开始上访以来,至今已经十年过去,仍然没有实质的进展。他们先去公司讨说法,公司的态度是,无论是挂靠还是股份制改造,都是按照国家政策进行的,车主的车辆所有权和经营权“现在”都已归属公司所有,公司的成立和运作也都是按照《公司法》进行的,车主如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找行业主管部门西安运管处去咨询。

当王润平问他们的车辆所有权、经营权能否要回,如现属公司要给车主有什么补偿的时候,公司回应所有权、经营权都已过户给公司,现在合同上的六年经营期分红就是补偿。当问起经营几年不赚反赔的时候,公司说主要原因是个人没经营好,跟公司没关系。

据王润平介绍,公司所谓的“过户”只是个幌子,签合同时以将车过户给公司为名签订,实质上已剥夺了车主的权利。而车主未享受到任何像正常过户那样的收益。数次登门发问,公司态度越来越差,而后对他们置之不理。

王润平们又去西安运管处申诉。运管处相告,资质评定、禁止挂靠、股份制改造都是有政策依据的,公司的做法在大方向上是合理的,对于利益之争,属于公司与个体的内部事务,管理部门不便参与,可与企业直接沟通。

当问及最近的股份制改革是否有具体的指导监督政策,比如股份制公司要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权利和义务分配公平,有不符合的怎么监督管理时,运管处回答这都是要求做到的,具体视各公司目前情况而定。

记者曾以股份制公司架构是否完备,权利义务如何分配这一问题,询问拥有焦汤线经营权的一家公司经理,回答称现在改制处于初级阶段,一切都不完备,以后将逐步完善。当问起是否有时间表时,回答还没有。

当记者赶到西安运管处了解这一情况时,虽然是上班时间,但分管领导和能回答记者提问的人都不在,运管处客运管理科只有一位自称业务员的女士在,但她说一切情况都不了解,她只是帮忙的。后来记者才间接了解到她就是该处副处长。

王润平介绍,2013年7月5日新的一批旧车更新之前,公司拟制了一份合同,里面的权利义务跟以前相同,就是车主再拿42.9万元购买指定的新车,而车辆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资金收支权统归公司,车主既不是真正的“车主”,也不是股东,仅为投资人,只享有分红权,而分多少“红利”统归公司结算,公司还要占据所有股份的20%,更有公司的经营风险由车主承担,且缴纳公司规定的一切费用,合同到期后,公司享有车辆处置权等,权利和义务双方极不平等。

这样的合同如果车主能挣到钱倒可忍气吞声,但之前的惨痛经历,让他们望而却步。但是迫于公司与他们解除一切关系的威胁,有一部分人还是顶不住压力,给公司交了钱。

“公司梦”为何一再破灭

在对公司极端失望又无处求解的情况下,众车主还是决定自己成立公司。考虑到经营焦汤线的五家公司完全是私营企业,56人如果独立出来,权责明晰,而对他们来说,还有丰富的从业经验。

王润平说,早在2003年7月挂靠于公司之后,日常的经营维护等还全是个体的,公司只负责收费,别的全不理睬,致使焦汤线经营混乱,客车时多时少,给百姓造成不便,车主收益减少。56位车主自发成立联营车队,排定一天班次,收益统一分配,事故共同承担,信息共享。车主由明争暗斗变为朋友,收益明显提高。这种联营虽属个体挂靠自管捆绑经营,没有明晰的公司架构和管理体系,但自发的组织体系在运营、管理和收支上已具备公司的实质内容,几年下来,经营效益不断加大。

车主把成立公司的想法付诸行动,2004年5月,经车主们协商后,按照《道条》和交通部“10号令”及《公司法》的精神,将申请材料交予当地工商部门获得批准,但西安运管处以车主无车为由拒绝批准。

2007年6月,56位车主集体到西安市人民政府上访,向市政府讨说法,回答是市政府不是主管部门,不能直接处理这件事,应找运管处直接处理。半个月后,56位车主再次来到市政府,这次信访处告诉他们可以找市政府法制局行政复议处申请。

2008年3月6日,西安市政府作出《西安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责令运管处对申请人申请成立公司的事项作出书面答复,3月25日,运管处作出《关于成立焦汤线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答复》,明确要满足一些条件才能成立公司,最核心的是要有车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而这些已被公司拿走。

2013年11月20日,西安市政府再次做出行政复议,明确指出蓝通、恒丰公司经营车辆的购车资金是从个人手中筹集,但以公司名义购买,而且产权登记在公司名下,个人不直接参与单车利益分配。确定这四家公司的所谓“没有挂靠经营,公司运营状态良好”的意见不能成立,应当予以纠正。

复议还作出两项决定:1、撤销蓝通公司和恒丰公司的“没有挂靠经营行为”的内容。2、责令西安市运管处收到这个决定60天内,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清理挂靠经营”的相关文件对上述公司的车辆挂靠行为进行清理。

他们回去跟公司要回原本属于他们的车辆所有权和线路经营权,而公司回答,这些权利车主早在2002年挂靠时都已过户给公司。车主们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补偿,证件发票等也被收走,这个“哑巴亏”该向哪里申诉?该怎么证明?车主们向记者出具了2000年购车时的原发票,而在2002年挂靠时的合同上,户主已赫然写着公司的名字。

专家分析,如果能要回车辆所有权和拥有车辆的经营权,或者公司给车主以合理的补偿,车主拿补偿再购车,再申请到经营权,那成立公司当不是难事。运管部门则应制定公车公营和股份制改造的具体要求和监督手段,包括成立权利义务明晰合理的股份制公司。

专家称,焦汤线的现实情况可以放大到很多省份,可以窥一斑而现全豹,问题解决得好对全国来说都将是极好的借鉴,对行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全国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历史上形成的“挂靠经营”方式带来的产权不清晰问题,为近年各地有关客运班线经营权属纠纷的频发埋下隐患。全国各地客运公司掀起了新一轮客运班车收车浪潮,让客运班线私人车主多感不公,由此带来的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冲突在“清挂”中常常难以调和。

在各地法院的已有判决中,对于车辆所有权归车主这一点基本无异议。但对班线运营权的归属,则有不同认识。

一种是将班线运营权判给个体车主。浙江丽水一相关案例判决生效后,车管所把车辆所有人从挂靠公司变更登记为个体车主,运管所也把运输证变更登记为个体车主。该判决的指导思想是,不承认班线运营权独立于车辆存在;车辆的所有人是谁,班线运营权就应该归谁。

还有一种是法院在确认客运班线经营权属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态度,认为车主“以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确认班线经营权,依法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案范围”,故裁定驳回该项诉请。一位车主认为,“这是法官试图回避客运班线经营权的财产价值,而把它看成一个单纯的行政许可来处理。”

客运班线经营权有物权属性吗?答案是肯定的。对此,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文件、各地的实际做法,均有支持:

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皖公运客(2007)11号《关于禁止新增客运车辆挂靠经营的通知》明确,“道路客运车辆挂靠经营是指道路客运企业将其拥有的道路客运经营权以收取管理费的方式转让给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个人,由车主出资购买车辆,以所挂靠企业的名义进行经营的行为”。此文件反映出,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客运班线经营权是一项财产权利。

实践中,各地政府在解决挂靠经营问题时,也多有承认班线运营权财产属性的先例。浙江省金华市政府下发的[2009]97号文件,对于农村客运班线经营到期停运的车主给予三年半营业利润的补偿;浙江永康市政府给予停运的永康至金华客运班线车主80万元补偿(奖励);金华通济客运公司给予车主78%的股权入股;安徽舒城飞霞客运公司给予舒茶、百神庙线车主的班线经营权12万元的无形资产折价入股,等等。

行政许可作为一种资格的审查认可,并不能抹消客运班线经营权的财产属性。比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也需要经过行政许可,但这并不能否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财产属性。

在我国,客运班线经营权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客运班线经营权是通过有偿方式取得的,2001年起通过行政审批获得。另外,行政许可是有期限的,但这并不能突破班线经营权作为物权的长期稳定性。行政许可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到期的行政许可,可以申请续延。在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等情况下,政府基于信赖保护原则,应该给予续延。

实际上,政府主管部门在审批客运班线经营牌照时,遵循的是“旧牌照换发新牌照”的原则。这也证明政府部门在处理客运班线经营权时,是按照物权的原则处理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经营者(车主)应是用益权人,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线路是国家的,在国家没有下文收回的情况下,车主享有用益物权,就像国家土地承包给农民种植一样,土地是国家的,但农民有用益权。

正如王润平所言,“讨说法”表达的也正是车主财产权利的诉求:“不是我们不愿意跟公司合作,你公司要控股20%,我们没意见,但你得拿钱来购买我的股份。这是我辛辛苦苦几十年年创下的一份产业啊!你怎么可以一分钱都不出,就从我们手里抢走客运班线经营权呢?甚至剥夺我们的车辆所有权!”

·视窗

【个体控制点】推荐阅读:

个体关注10-17

私营个体05-14

个体体验06-07

个体学习06-22

个体管理07-08

个体目标07-24

个体防护07-25

个体税收07-29

个体思想07-31

个体成长08-03

上一篇:管理学中的文化研究下一篇: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