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信息

2024-11-23

个体信息(精选12篇)

个体信息 篇1

1996年, 经合组织 (OECD) 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 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得到公认。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关于知识的转移、获取和创新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知识作为一种概念、理论、技巧、经验和真理的化身, 可以像信息一样流动和传播。在一个群体中, 个体知识的增长依赖于个体的自我努力与近邻个体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既有知识传递者的知识溢出, 又有知识获取者的知识吸收, 同时还有教学相长, 也就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创新。知识的传递并非无缘无故而产生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 知识获取者需要给予知识传递者物质、知识或情感方面的补偿。

知识系统是智能型复杂自适应系统[1], 对于知识系统的研究必须站在系统科学的高度, 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以往有关知识学习和转移的研究, 要么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 进行一些概念的界定和定性的分析;或者立足计算机科学, 进行一些具体信息技术的探讨;还有从宏观层面上关于区域和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一些结论。从微观出发, 将个体的整个学习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以数学为工具进行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系统刻画的成果还不多见[2]。本文即以此为着眼点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

1 知识金字塔

有关文献[3]对知识存量的涵义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关于知识存量的具体表示方法, 以往的研究对象多是企业, 而对于个体的研究, 基本是按照知识的领域和类别来表征, 对于知识水平的刻画不够。本文中, 笔者从教育的规律出发, 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存量的表示方法——知识金字塔。

知识的学习过程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在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 个体会产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这往往导致知识创新的发生。基于这样的特点, 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知识金字塔。金字塔的底层是初级知识, 这类知识往往流动性较好, 能够接触并掌握的人群数量较大;第二层是中级知识, 其流动性居于中等, 有一定的人群可以接触和掌握;第三层是高级知识, 流动性较差, 能掌握的人也较少;金字塔的顶层是流动性很差的创新性知识, 往往只有该层的知识主体单独拥有。对知识水平尚处初级阶段的个体来说, 其知识金字塔可能只由下面的一到两层组成, 基本由显性知识构成;而高级层和创新层则由显性、隐性知识共同构成。

知识金字塔可以较好地描述个体的知识水平和所处阶段, 其搭建采取由底向上的顺序, 而个体在向外传递知识时也是倾向于先从金字塔的下层传递起, 这符合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

知识金字塔是一个动态模型, 会产生横向、纵向两种形态改变。由于知识的非磨损性, 知识金字塔降低或变窄的主要原因是遗忘;对于知识传递者, 知识金字塔增高或变宽的原因主要是知识创新;而对于知识获取者来说, 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都可能造成知识金字塔的升高或增宽。

2 先验信息下的知识学习模型

2.1 先验信息和知识学习模型

有关文献[4]对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认为知识转移是在受控环境中进行的结果导向的知识传播活动, 是一种包含反馈的双向交流;知识传播则是单向的不含反馈的过程。知识转移的最终目的在于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 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Nonaka[5]认为, 知识的转移是在个体、团体、组织与组织间四个层次间发生的, 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转移是最基本、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本文计划构建的模型正是描述个体间知识转移所定义的过程, 不同之处是增加了创新环节。笔者将其命名为知识学习模型, 是因为学习的概念本身就包括了传递和创新的内涵。文中的先验信息, 指的是知识传递者在传递知识前已经了解知识获取者的知识金字塔信息, 因而将努力传递对获取者有用的知识, 即传递者的传递行为是有效的。模型研究的重点放在知识流动的过程和知识获取的过程。图2就是利用经典控制理论构建的知识学习模型。

模型中有两个个体, 即知识传递者和知识获取者。模型的左半部分是传递环节, 右半部分是获取环节, 共同构成了整个学习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不同的特征, 但笔者认为, 除了极个别的知识有可能失传外, 其它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手段完成转移。本模型并不关注转移的手段, 因而不就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区分讨论。

模型中存在两个反馈。反馈1的作用是使知识传递者了解知识获取者在知识学习后的反应, 并由右面的选择框来决定是否继续向其传递知识;反馈2的作用是明确知识获取者进行知识过滤 (去伪存真、取其所需) 的能力是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相关的, 水平越高、能力越强。由于要求系统的稳定性, 因而这两个反馈都是负反馈。

在先验信息下, 因为传递者传递的是他认为对获取者有用的知识, 在一次学习过程结束后, 如果获取者的知识金字塔水平没有提升, 其原因第一种可能是该知识对于获取者并没有用, 也就是传、获双方对知识有用性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二者水平已相当;第二种可能是获取者并未获得该知识, 可能是过滤环节出现了问题 (后面还要详述) 。不论是哪种可能, 笔者都认为这次学习是无效的, 传递者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向该获取者传递知识。

如果以个体作为节点, 有知识转移发生的任两节点间产生连边的话就可以构成一个知识学习网[6], 网络中的边数对整个群体的知识转移效率有重要影响, 因而如果出现学习无效的情况就去除该两节点之间的连边。

受到资源所限, 中国的教育方式中最常见的就是大班授课。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 拥有对全班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先验信息, 但由于授课方法的固定, 即便部分学生没有在课程中获取更多知识 (金字塔无变化) , 教师的劳动量也不受任何影响, 因此教师往往会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安排, 以使效益最大化。与之不同的是, 本模型立足理论研究的层面, 只要知识获取者的知识金字塔没有提升, 就断开其与知识传递者的连边, 减少整个网络在传递路线上的消耗。事实证明, 小班、家教等更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效果往往更佳, 这也是本模型进行这样断边处理的一个根据。

2.2 传递函数

若获取者知识水平有所提升, 学习就将继续, 这时我们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比较准确地定量描述知识传递的函数。王众托提出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征知识的作用[1]。笔者认为, 这个函数从形式上也可以较好地描述知识的传递, 但需要做一些修改;同时在具体变量的理解上, 笔者试图站在另外一个角度, 以求能从本质上挖掘知识传递的特点。

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包括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内生因素包括知识缺口、经济因素等, 外生因素包括知识需求、环境的脆弱性、制度因素、经济形式、知识保密、距离等[7]。对于个体间的知识传递, 知识缺口和知识需求是两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同时还应当对知识保密兼顾考虑。在技术手段丰富的当今社会, 距离对地区间知识转移可能造成影响, 但对个体间知识传递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构建的知识传递函数如下:

uj, t={0, uj, tui, tδAt (ui, t-uj, t) α+et, uj, tui, tδ (1)

在公式 (1) 中, 节点 ij分别表示知识传递者和知识获取者。et是传递中外界的干扰 (图2中干扰2) , 也是过滤环节所要去除的对象之一。ui, tuj, t分别表示t时刻i节点和j节点的知识金字塔水平。图2为了描述的直观而把i和j的创新环节分居左右, 而事实上, 传、获双方的创新往往是在互动的学习中同步完成的, 所以均用t时刻的知识水平来反映t时刻传递的知识量△uj, t, △uj, t与内、外生因素有关。

对于内生因素, 笔者选取知识缺口即i与j的知识差值 (ui, t-uj, t) 来表征, 公式中的α介于0和1之间。对于外生因素, 选取的是知识需求, 用At来表征。笔者认为, 从供求角度来说, 知识的传递不可能是完全无偿的过程, 在传递时需要至少发生下面三种交易之一:知识—物质交易、知识—知识交易、知识—情感交易。知识—物质交易多发生在知识高端和知识低端个体之间;知识—知识交易多发生在知识水平大体相当而存在一定互补性的个体之间;知识—情感交易则主要发生在熟人之间。如果三种交易均不发生, 那么At=0, 否则满足:At。之所以处于这个区间, 是因为供求双方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完全市场条件下, At最终会是一个均衡值;但在传递过程中也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比如发生知识-情感交易时, At也存在着大于1的可能。

对于知识保密的考虑是通过δ来体现的。对于i来说, 他倾向于从金字塔由低到高的顺序向j传递知识, 当传递到创新知识层或高级知识层时, 出于保密的考虑可能会停止继续传递。δ是一个小于1但接近1的变量, 当uj, tui, t达到δ时, 意味着二者知识水平已相差不大, 进入了相对高层传递阶段, 保密的需要将显现。δ的取值由传递者i的主观意愿确定。

2.3 过滤模型

不论知识的传递者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知识获取者的先验信息, 他所传递的知识与获取者所需要的知识总是无法完全匹配的, 而在知识的传递途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 (图2中用干扰2表示) 加入, 这就使得知识获取者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去伪存真、取其所需。事实上, 进行知识筛选的能力也是获取者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样的, 在反馈1发生时也会有干扰在途中或反馈完成后加入 (图2中用干扰1表示) , 这造成了知识传递者对获取者知识水平信息的掌握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两个过滤阶段:传递者的过滤是对信息的过滤, 不导致其知识的增长;获取者的过滤是对知识的过滤, 会对其知识水平形成影响。下面研究的是获取者的过滤模型。

在控制理论里, 从混合在一起的诸多信号中提取出所需要的信号的过程叫做滤波[8]。滤波与知识过滤的过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对于本文数学模型的构建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传统的滤波方法包括最小二乘估计、最小方差估计、极大验后估计、贝叶斯估计等最优估计理论和维纳滤波等初级滤波方法, 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卡尔曼滤波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滤波的适用范围。

卡尔曼滤波是一种线性最小方差估计, 与维纳滤波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仅使用较少的数据观测量就能获得较好的滤波效果;只是简单的递推算法, 不需对微分方程进行处理;便于计算机仿真, 等等, 非常适合于本文构建的系统。由于本文的学习模型中获取者是分时间逐次获取知识, 因此最终选用离散型卡尔曼滤波器。

过滤的对象有两个, 一个是公式 (1) 的At (ui, t-uj, t) α中对节点j没有用的知识, 另一个是传递途中的干扰et, 这两个噪声都发生在过滤阶段开始前;同时, 在学习模型中将每一次传递的知识看做一个整体, 因此建立的过滤模型是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确定系统。

图3所示的就是过滤系统模型, 被控的对象是传递的知识流, 系统的输入是△uj, t, 输出是yt, 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为:

{x^t=Axt+Buj, tyt=Cxt+Duj, t (2)

其中, A、B、C、D为参数, xt是状态向量的理论值, x^t是状态向量的估计值。通过反复的观测, 对xtx^t间的关系进行递推修正, 也就形成了过滤的过程。过滤结束后j所获取的知识为:

yt=θtAt (ui, t-uj, t) α (3)

0≤θt≤1, 表示过滤后知识获取者对知识的吸收率。由于系统本身的某些不完备性, 存在着滤掉有用知识的可能, 需要通过多次实验来验证可靠程度。图2中的反馈2并不影响图3的结构, 但随着获取者知识水平的提高, 传感器、状态观测器和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能力会得到提升。

对于传递者的过滤模型, 和获取者的基本一致, 只是输入的内容为“获取者知识水平的信息+干扰1”, 它的作用是加强传递者判断和传递行为的准确性, 对系统中的知识流不构成影响。

2.4 创新函数

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说, 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存在创新, 知识才能由“死变活”, 宏观上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微观上形成群体中个体的差异, 达到既保持群体高的综合能力, 又使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从而有利于群体长久发展的目的[9]。

本文构建的知识创新函数如下:

vj, t=λj, tμj, tτj, tuj, t (4)

公式 (4) 表示t时刻节点j的创新函数, 其中λj, tμj, t表示客观因素对创新的影响, 含义分别是创新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正确率, 取值都在0和1之间。从真实的知识创新过程来看, 当主体知识水平越高时, 创新的可能性越大, 正确率也越高, 所以这两个参数与uj, t都存在着正向关系。选用μj, t来表示正确率, 是因为从知识的涵义来看内容必须是正确的, 错误的知识将不能计入知识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的增长;参数τj, t表征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即t时刻节点j进行创新的主观愿望的强烈程度。

2.5 知识增长函数

综合公式 (1) 、 (3) 、 (4) , 可以得出从时刻t到t+1, 即一个学习过程完成后, 知识传递者和获取者的知识增长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ui, t+1=ui, t+λi, tμi, tτi, tui, tuj, t+1={uj, t+λj, tμj, tτj, tuj, tuj, tui, tδuj, t+θtAt (ui, t-uj, t) α+λj, tμj, tτj, tuj, tuj, tui, tδ (5)

3 结论

本文首先提出了知识金字塔的概念, 从知识层次角度合理地解释了个体的知识构成, 随后在先验信息的假设下利用控制理论建立了知识学习的整体模型, 继而对传递阶段、过滤阶段、创新阶段的影响因素依次展开分析, 分别建立了三个阶段的函数关系, 最后综合形成了知识增长的函数方程。

笔者采用控制理论为主导、经济理论和教育理论为辅助所构建起的一系列模型和函数, 在个体间知识学习、知识转移、知识获取等领域的研究新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同时对于团体和组织间的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由于知识学习的复杂性, 影响因素很难考虑周全, 因此模型本身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用计算机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由于模型中变量较多, 在仿真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 可能会对部分变量进行简化。文中对个体构成的知识学习网络有一些思考, 群体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 宏观的网络特征会对个体的微观学习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而对于在更大的维度上模型的适应性问题也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众托.知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翁庆雄, 胡蓓.国外知识转移模型的研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3) :195-197.

[3]李顺才, 邹珊刚, 常荔.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4) :42-45.

[4]谭大鹏, 霍国庆, 王能元, 等.知识转移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2) :7-10.

[5]NONAKA I, 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75.

[6]COWAN R, JONARD N.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diffusion ofknowledg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 2004 (28) :1557-1575.

[7]陈飞翔, 张黎, 胡靖.知识扩散场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5 (4) :253-257.

[8]秦永元, 张洪钺, 汪叔华.卡尔曼滤波与组合导航原理[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9]李金华, 孙东川.复杂网络上的知识传播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6) :99-102.

个体信息 篇2

2011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分析报告

(2012年1月5日)

2011年,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以服务赣州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为主线,严格执行国家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优惠政策,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为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市个体工商户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

概念界定:个体工商户:依据《个体工商户条例》《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登记的从事工商业经营的自然人。

数据来源:赣州市工商局上报国家工商总局报表系统。数据的勾稽关系:

全年个体工商户数=上年度末个体工商户户数+本年度新设立个体工商户户数-本年度退出市场主体户数。

全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上年度末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本年度新设立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本年度退出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

全年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上年度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本年度新设立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本年度退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

一、2011年赣州市个体工商户新发展户数、资本规模、产业分布、行业分布情况。

1.我市个体工商户基本情况。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市新开业个体工商户48048户,与2010年同期57853户相比,减

1少9805户,同比下降 16.95%;注册资本354785万元,与2010年同期423165万元相比,减少6838万元,同比下降16.16%;从业人员140673人,与2010年同期160963 人相比,减少20290人,同比下降12.6%。

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新发展情况比对表

我市个体工商户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呈小幅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个体工商大户转型升级为私营企业;二是随着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大,部分创业者不再选择个体工商户的主体类型,而是一次到位申请开办小微企业。

2、我市新开业个体工商户产业分布表

按产业分析,2011年第一产业个体工商户户数、注册资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同比小幅下降2.78、2.17、4.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个体工商户户数、注册资金所占比重同比小幅下降1.81、2.6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同比小幅增长3、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户数、注册资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同比增长4.59、4.84、0.23个百分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个体工商户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步加大。

新开业个体工商户从传统的批发零售业逐步转移到其他行业。2011年,我市新开业个体工商户户数排名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14265户,占29.69%,个体经营的主导行业从传统的批零业逐步向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转移。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个体经营者选择从事农林牧渔业,该行业1-12月新增5246户,在新开业个体户中所占比重位居第一。

按地区分析,信丰、于都、龙南等县的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较快,而赣县、南康、章贡区等往年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出现了同比负增长的情况,其他县(市、区)处于基本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2011年1—12月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变化情况 2011年1—12月,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210838户,与去年同期的213579户相比,减少2741户,同比小幅下降1.28%;注册资金累计达到134.28 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3.72亿元相比,增加10.56亿元,增长7.86%。

我市个体工商户户数同比小幅下降的原因是: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个体工商户存量现状,我局于年初下发《关于对个体工商户存量进行全面核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工商局从3月起至6月底对个体工商户的存量进行全面核查,核查以个体工商户现有存量为基础,坚持一数一源的原则,经过4个月的实地调查、书式核查,全市共查出查无下落个体工商户43151户,各县(市、区)工商局对核查出的“死户”逐月进行了注销,基本挤压了个体工商户统计数据的“水分”,确保了个体工商户统计报表数据、电子工商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为投资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

个体信息 篇3

关键词 小学英语;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33-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了原滋原味的语言环境,改变了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依靠教师的口语水平、教学技术落后而造成的英语学习局限性,大大优化了英语课堂。比如现代信息化的英语课堂可以实现网络下载、多媒体展示等,那么,具备五个体现的英语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

1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根据小学英语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代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教师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针对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获得发展的自由,激活学生灵活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性,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教育管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发展性决定的。教师首先需要管理好课堂,才能充分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在自制力、思维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教师如果过分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只会导致课堂纪律的混乱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辩证关系,使自己的英语课堂既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多讲、多思考,碰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又要注意在问题的选择、解决实践和过程中,要有教师的控制和引导,使自己的英语课堂有条不紊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优秀的英语课堂,尤其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要以学生多说多练为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训练的机会,使学生能在英语课堂中自由翱翔,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天地。

2 要体现课堂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自由、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而自由的另一方面意味着混乱,过于自由的课堂会造成学生的纪律意识比较差,不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很难端正地坐在书桌前,听课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手中的小动作,有时注意力比较不稳定,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如何做到既给予学生自由,又维持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是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的是,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的教育及管理能力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全面地观察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通过眼神暗示、提问等方式,使学生接收到教师的信号,及时提醒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对其他英语教师的课堂听讲状态进行观察,笔者发现目前的英语课堂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缺乏明确的分工意识,教师一说小组讨论,学生就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有的能针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有的则是互相对答案,还有的甚至聊起与学习无关的问题;二是在回答问题时,很多学生由于害怕说错,都不敢举手,虽然在讨论的时候,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但是到了回答问题时,每个小组都没有一个负责人整合大家的意见并向全班同学汇报。这就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得到很好的反馈,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比较低。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艺术,并注重教学准备、进行过程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的科学性,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的建立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方法有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化进行选择。比如在英语单词教学时,由于强调学习的基础性和记忆性,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掌握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对话场景,练习对话内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可以用到两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因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导致的。此外,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高度的兴趣。由于枯燥、一成不变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全班学生都能获得锻炼。

比如在学习football这一单词时,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足球的图片,并配上这一单词,让学生把足球的图片和英语单词联系起来;也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把足球带到教室中,指着足球问学生:“What?s it? Football.”这样的真实对话场景的设计,会让学生在简单的英语对话中学会使用这个单词。

4 要体现设计问题的衔接性和巧妙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进行贯彻实施,最简单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问题推动法。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推动课堂,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通过一个个相互衔接的问题,使课堂呈现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在设计几个简单的大问题以便于教师整体把控课堂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推动以及学生思考的过程设计每个大问题下的小问题,让问题推动学生思考。对于难度比较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思维的碰撞,通过互相的交流获得启发。

关于问题的设计,既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还要注意难易程度。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问题设计。比如在考虑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是什么的情况下,根据重难点设计问题,对于难点的教学,分步骤进行引导,在引导时就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原有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英语课文本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英语作为一门文化的魅力。

5 要体现课下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不太客观。很多教师只把作业当成学生自己练习的任务,或者应付检查,而忘记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教师应该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掌握,可以让自己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能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做出调整。教师对于作业的布置也不够科学。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方式,一个班级的学生多的五六十人,这样教师在课堂中就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比如,有的学生不喜欢动手写,教师可以多布置背诵的任务;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差,教师可以布置口语练习的任务;有的学生做作业拖拉,教师就要为他限定时间,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把作业的难度水平设置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之上,又不要太难而学生无法完成,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能够自行解决。

个体信息 篇4

在Flanker任务中, 中央目标刺激与两侧干扰刺激同时出现时, 干扰刺激会影响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判断。如要求被试快速判断屏幕中央的目标字母时, 如果目标字母与干扰字母一致 (如SSSSS) 为一致试次;反之 (如HHSHH) 则为不一致试次。与一致试次相比, 不一致试次所需的反应时更长。Gratton等发现, 在Flanker任务中, 当线索 (如“+”) 提示随后出现的目标刺激与干扰刺激有80%的可能一致时, 正常被试倾向于使用平行加工策略, 表现为干扰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判断影响较大;当线索 (如“��”) 提示随后出现的目标刺激与干扰刺激有80%的可能不一致时, 正常被试倾向于使用集中加工策略, 表现为干扰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判断影响较小。本研究采用与Gratton等相同的方法, 考察高低强迫倾向个体信息加工灵活性的差异。

1 实验方法

1.1 被试

在大学生中发放PI强迫症症状自评量表 (中文版) 480份, 收回有效问卷469份, 全部被试PI量表得分呈正偏态分布。高强迫倾向个体为PI量表得分的前10%高分者, 低强迫倾向个体为PI量表得分的后10%低分者。高、低强迫倾向组各16人, 每组男女各8人, 均为右利手, 视力或矫正视力1.0以上。实验前用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被试施测。2组年龄经独立样本t检验无显著差异, 2组贝克抑郁量表、状态焦虑量表、特质焦虑量表的得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被试以前未参加过同类实验, 实验后获得一定报酬。

1.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2×2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一为干扰条件, 有目标字母与干扰字母一致和不一致2个水平。自变量二为被试类型, 有高、低强迫倾向个体2个水平。自变量三为线索类型, 有2个水平:“+”和“��”。记录被试对目标字母做反应的反应时。

1.3 刺激与仪器

实验在奔腾4微机上进行, 画面背景为黑色, 注视点为黑色背景中央的白色“●”, 直径视角为0.45°。线索“+”和“??”的视角为0.8°×0.8°。一些画面中呈现的是干扰字母与目标字母一致的字母串, 另一些画面呈现的是干扰字母与目标字母不一致的字母串。每个字母的视角为0.8°。实验程序用E-prime编制。

1.4 实验程序

每个试次的程序如下:屏幕上首先呈现中央注视点500ms, 随后在注视点位置呈现“+”或“??”100ms, 间隔1400ms的空屏后, 呈现目标刺激画面 (即字母串画面) 100ms, 目标刺激画面呈现后的1500ms内, 被试均可做反应, 如果判断目标刺激为H按“M”键, 为S按“Z”键;另一半被试则相反。按键反应后间隔1000ms进入下一试次。正式实验共540试次, 其中“+”和“??”为线索的试次各270次。以“+”为线索的试次中, 由于“+”提示接下来出现的字母串中, 目标字母与干扰字母相同的概率为80%, 故目标字母与干扰字母一致和不一致的试次分别为216次和54次。在216个一致试次中, H和S为目标字母的试次各占一半;在54个不一致试次中, H和S为目标字母的试次也各占一半。“??”为线索的试次与“+”为线索的试次安排相同。所有试次随机呈现。整个实验分3组, 每组180试次。做完一组休息2min。正式实验开始前练习180次。整个实验持续约60min。

2 结果

剔除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及平均数±3个标准差以外的反应时。对反应时进行2×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干扰条件主效应显著, F (1, 31) =145.65, P<0.01, 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545ms) 显著长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520ms) , 提示干扰字母对目标字母的判断产生了影响。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 F (1, 31) =13.52, P<0.01, 高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 (556ms) 显著长于低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 (540ms) 。线索类型主效应不显著, F (1, 31) =0.77, P>0.05。被试类型与线索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31) =75.37, P<0.01, 其余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P>0.05。于被试类型与线索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故做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对高强迫倾向组而言, 预期一致时的反应时 (560ms) 与预期不一致时的反应时 (554ms) 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P>0.05, 说明高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不受线索调节。对低强迫倾向组而言, 预期一致时的反应时 (536ms) 显著短于预期不一致时的反应时 (548ms) , P<0.01, 说明线索对低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产生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当线索预期一致时, 高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 (560ms) 显著长于低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 (536ms) , P<0.01, 说明高强迫倾向的个体信息加工迟缓。当线索预期不一致时, 高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 (554ms) 与低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 (548ms) 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 5。

3 讨论

由于OCD患者谨慎细致、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过度注意局部刺激因此, 我们预期, 高强迫倾向个体不能根据环境信息灵活地调整加工策略。本研究结果表明, 高强迫倾向个体在2种不同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 说明高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不受线索调节, 加工方式比较呆板, 而线索对低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产生了调节作用。验证了先前的实验假设。我们还发现, 高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强迫倾向组的反应时, 这可能与OCD患者反复检查、犹豫不决有关。研究表明, OCD患者对自己的注意、知觉和感觉都不信任, 这种怀疑可引起反复检查、强迫怀疑和反复确认等。由于临床和非临床样本可能还是会存在一些差异, 故本研究结论需要在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Gratton G, Coles M G, Donchin E.Optimizing the use of information:Strategic Control of Activation of Responses[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92, 121 (4) :480~506.

[2]Burns G L, Formea G M, Keortge S, et al.The utilization of nonpatient samples in the stud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995, 33:133~144.

[3]钟杰, 秦漠, 蔡文菁, 等.Padua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1) :1~4.

个体信息 篇5

二.起好企业名称

三.到工商局注册局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

四.名称通过后,填写工商局要求提供的资料,包括

1.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委托书

3.公司章程

4.股东会决议

5.人事任职证明

6.公司住所证明(房屋租赁合同)

7.股东身份证复印件若干张

五.到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六.到工商局申请领取营业执照

七.到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领取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

八.到税务局申请领取税务登记证

如果是个体工商户,它的登记注册费是23块,这个交给工商部门的费用去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包括一个营业执照正本和营业执照副本的费用,今年以来,有些地方已经取消了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收费,也就是说,办个体户营业执照不需要交给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费了

办个体户营业执照需要的材料是: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经营场所的场地证明文件,证件相片一张,租赁合同原件和复印件,如果材料齐全且符合工商部门的要求的话,一般十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拿到营业执照30天内去地税、国税部门申请《税务登记证》,15块/证。

需要的材料是: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租赁合同原件和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如果是公司营业执照,那么费用就高很多了,交给工商部门的登记费用按照注册资金的一定收取,最低是300块,此外,办公司营业执照的手续比较多,在网上说不清楚的,因为涉及什么到会计师事务所做验资证明,到银行开基本户,公司章程什么的,如果嫌麻烦,可以找一些.代.理...公司办你搞定手续,费用大概需要千把块吧,各地的收费都不同的。注册公司还有注册资金的,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最低是10万,两个或者以上的股东的,注册资金最低是3万。

穿越群体的个体 篇6

而王晓华的《个体哲学》〔1〕一书,正好可以引发这方面的话题。在对“个体”的重视上,我和作者应该是相当的。我们都认为研究中国当代个体,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文化建设问题。但在对“个体”尤其是“中国个体”的理解上,我们的差异还是显然的。记得作者几年前谈我的《否定本体论》时说:“人诞生于对动物状态的‘否定’,并不意味着人的本质就是‘否定’……即便我们承认可以,那么它也首先是人的类本质……因而我们就不能说‘否定’就是个体的人的本质。”〔2〕作者认为,像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那样的对个体日常生存状态的分析,才是从个体出发的对个体的本质性研究。作者在本书开篇所讲的人的“虚在”与“实在”的结构,由此也可以看做是萨特“自在”与“自为”的中国式表达。也就是说,在“个体哲学”的问题上,作者倾向于依据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个体”的思路,注重个体的内在结构和时间性分析,而我则倾向于从群体和整体出发,首先考察“个体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

正像史蒂文·卢克斯在他的《个人主义》〔3〕一书中所说的,“个人主义”“是十九世纪的一个术语”,并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形成不同的阐释。十九世纪以前的西方,个人是以群体和整体的要求来体现自己的意志的。但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出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个体反叛群体”的结果,而是群体的一种现代要求。这不仅因为最独立的现代个人,也应该有对群体和他人的责任,而且即便是强调整体化的中世纪,也没有拒绝个人性的存在,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反宗教的诗人海亚姆的《鲁拜集》便可一目了然——诗人向社会发出的“我们从何方来,向何方走”的质疑,早于高更七百年。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将“整体”理解为是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那么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现代个人的出场,只不过是对这种“关系”作了区别于古典主义的调整而已——对个人的尊重和人的平等之理解,不能看做仅仅是个体对整体的胜利,而同时应该看做是整体从对个体的“严格”转向对个体的“宽容”。将这个问题放在当代中国,那就是:个体的出场,同样是中国传统整体有一个现代调整的需要。如果不是儒学和道家哲学现实影响力的式微,如果不是市场经济对人的欲望的释放和个人权利尊重的提出,我们今天大概也没有必要在这里探讨“个体哲学”之问题。中国当代个体的建设,由此也就应该被视为建立区别儒家人伦关系的新的人的“关系”。

而且,人类之所以在早期是一个“整体”,在《圣经》上解释为是“挪亚造方舟”躲避洪水的需要。这种“躲避”在我的否定主义哲学中,就解释为人对自然的警觉和离开——人的危机意识使得人必须创造非自然性的方式来面对自然,才能摆脱自然的威胁。而“非自然性方式”就是“方舟”的诞生。所以这种否定由“警觉”(现代语即“批判”)和“发明”(现代语即“创造”)的统一构成,缺一不可。萨特所说的“自为”、“虚无”也好,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也好,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也好,应该都来源于人作为类(整体)告别自然的历史经验之启示。现代个体之所以强调“自由”和“独立”之精神,其实并不属“个体”所独有,而是人作为类和整体面对自然界时就早已显现出来的精神。也就是说,面对自然界,人类就是最早的“个体”。只不过这种“整体的个体”用这种精神面对自然,而“个人的个体”用这种精神面对群体与社会。如果我们光看到群体对个体约束的一面,看不到群体通过这种约束面向自然所显示出的人作为类的“自由”的一面,我们就说不清现代个人的全部内涵是从哪里来的。

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中国个体何以可能”,对“群体”的重视就会有另一番意味。《个体哲学》一书虽然没有突出这个问题,但在“共同实践”问题上引出“传达—领受”的命题,可以视之为是对“个体是在群体之中的个体”的认同。关键是,这样的个体在中西方是不同的。由于西方宗教文化讲“彼岸与此岸”的二元对立,西方知识分子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阶层,西方艺术可以有纯粹的“形式存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可以离群索居而显示社会批判力。但中国却不行。中国的《易经》文化构筑的是一个封闭的、现实性的、和谐性的大同世界,这种在“传达—领受”中的个体,便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创造的力量。当刘勰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4〕时,便把独立存在的创造力量只放在“圣人”身上,一般的人便只能是阐释圣人的依附性存在。这种存在可以在“陶铸性情”、“情信而辞巧”上做文章,但仍然要符合“文质彬彬”的宗经要求,这就把中国的个人逼成了一种“技巧性存在”。所以孙隆基将中国的个人称为“弱化了的个人”。这种个人不仅显现在“乖”、“听话”、“老实”等整体的评价上,而且“在面对‘心理形势’比自己占上风的人时,总觉得有一股比自己强大的外力将自己带动”〔5〕。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个人”依然是弱化的,就在于我们中间的很多“个人”,是被西方这个“强大的外力”带动着而不自觉,甚至误以为是在走向“独立”。

我的兴趣当然不是在做中西个人的比较,我想说的是,这种比较应该作为方式,提出一个中国性的“穿越群体的个体”的命题。

什么叫“穿越群体”呢?“穿越群体”首先不是“拒绝”、“颠覆”和“优于”群体的意思。西方人对天的征服,阿多诺式的反理性,西西弗斯式的反抗,“崇高”的美学指向……均属于彼岸对此岸“超越”的应有之意。“超越”设计的是个体对群体的冲突关系和优越感,并不包含个体对群体的亲和与尊重。而二十世纪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误区,正在于依托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否定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群体文化和百姓生活,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对抗”、“优于”的姿态。鲁迅的《狂人日记》,虽然十分可贵地说出“我也吃过人”,但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文化,中国民众都是吃了人的人,便失去了对“吃人”的某种理解性。而在我看来,哪怕中国老百姓再没有希望,一个独立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必须对这个群体保持必要的尊重。因为,如果中国老百姓愿意“被吃”,并且在“被吃”中竟然有幸福感,那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吃人”,就可能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鲁迅确实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个体”上的楷模,尤其在其后期的思想上,鲁迅对中西方思想均持怀疑态度所形成的“虚妄”之审美立场,是区别于同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学者和作家们的。但是,鲁迅之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并因宗派性耗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鲁迅之所以在当代大、中学生中间,已很难给他们以亲和感,可能均与鲁迅对群体的“拒绝”有关。再加上鲁迅自己的“吃人”、“香汗、臭汗”等文化价值判断上的拒绝性缺陷,我就想说:鲁迅的“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原创性思路,是我敬佩的,但鲁迅将自己独立之思想施与群体的方式,已经多少远离了中国和谐的、世俗的文化精神,因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个体的痕迹,而不及温情化的胡适(虽然胡适的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要打上不小的折扣)。因此受鲁迅之影响,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启蒙中,均具有不同程度地“拒绝群体”和“轻视群体”的个体化姿态。比如张承志和张炜这样的“拒绝者”,不仅已经组成了新的“文化启蒙”群体,而且启蒙因为市场经济的搁浅,也暴露出其轻视个人利益和世俗生活的局限。所以如果我们将中国当代个体“设计”成这样的“超越现实”的个体者,必然会成为悲壮的“孤军”。所以,赫尔岑流放西伯利亚,马车夫都可以理解其革命的意义。而中国的秋瑾被杀头时,周围均是一群麻木的看客——我们是说中国的民众有问题,还是说秋瑾们所走的道路也有问题?

“穿越群体”自然也不是“回避群体”、“独善其身”、“出污泥而不染”等中国传统类型化的个体形象“设计”——后者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是一种“超脱”状态,通过与世无争来保全一种不会对现实产生影响力的“纯洁”形象。作为文学中的人物,沈从文《边城》中不敢捍卫自己爱情权利的“翠翠”,便是这样的个体。我不否认沈从文在《边城》的末尾,对“翠翠”的命运也略微叹了一口气。这声轻轻的叹气,可以说是作家对“翠翠”的人生之路已多少有些怀疑。但是读者也同样可以说,这声叹气是因为“翠翠”所展示的纯洁之美在污浊的现实中破灭的缘故,并表达出作者的惋惜。“翠翠”纯洁的人性之所以是虚弱的,是因为其纯洁不沾有现实社会的尘污,所以其纯洁因为与社会现实不能产生交流关系而必然失败。也就是说,沈从文要让其笔下的人物具备个体的力量,不能以其自身的清纯与社会群体直接发生关系,而应该首先用自身的群体资质与社会打交道,通过熟悉社会才能穿越社会的束缚。这使得“翠翠”的爱情悲剧,不能仅仅归结为社会的封建性生存环境的扼制,而在于“翠翠”不能走出自身的审美环境去面对社会环境。因为爱情本身就是社会化的产物,爱情的力量也来自男女双方如何与社会群体打交道,并在其中实现自身。因此“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是爱情悲剧,但这是实现了爱情价值的悲剧,是穿越了社会束缚的悲剧,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则是尚未实现自身的爱情悲剧,是没有展示出二人世界作为一个独立世界之力量并与社会打交道的悲剧。这样的个体形象和审美形象,虽然美丽,但也因为其苍白而不具备震撼人心、触动社会的力量。

所以我近来常常想,能体现“穿越群体”的中国个体形象,可能还是北宋的苏轼更为切合。所谓“穿越群体”,是尊重群体又不限于群体的意思,也就是说个体身上有很多群体的东西,但又不是群体可以解释的。就思想来说,苏轼不拒绝“儒”,不拒绝“道”,也不拒绝“禅”,可以说是集儒、道、释之大成,但是当你真的用儒、道、释来解释苏轼的《题西林壁》、《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琴诗》、《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的意境与意蕴时,你又会觉得十分牵强。这是因为,苏轼一些作品受庄禅哲学影响较深,而另一些作品已经突破了儒、道、释作为“思想群体”的束缚,贡献出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的哲学性理解。如果我们用文化批评的方法,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把握出儒、道、释等内容,但是当你用这种办法解读上述作品时,你就很可能说不好苏轼作品的魅力在哪里。因为这种把握,同样可以评价《红楼梦》和很多文学名作。因此,如果说《和子由渑池怀旧》等作品还较接近庄禅情怀的话,《琴诗》便既突破了人对天的皈依的思维,也突破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相克性思维,而在不同事物之并立的“关系”中去开掘意义,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别具一格的。在文学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倡导“文以载道”,诗歌的理性色彩较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被强调,周敦颐、欧阳修、王安石是其代表。苏轼一方面以自己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明显的哲理思考之作品,顺应了这个时代,并赞扬欧阳修的“学推韩愈、孟子”〔6〕,另一方面又以自己对“道”的独特理解而“必吐出乃己”〔7〕,以慷慨爽俊的风格拯救被人轻视的词,建立起自己豪爽、洒脱而又意味深长的诗化世界,不仅与所有的诗人、词人在风格和意蕴上构成明显的区别,而且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北宋文学主潮。如此,我们虽然不好说苏轼不属于这个时代,但却可以说理性和载道均不能说明苏轼。在政治生活与现实生活中,苏轼属于旧党,但又赞同新党(如王安石)的某些主张;政治态度保守,但人格正直而健康,非保守顽冥的旧党群像可以涵盖。更重要的是,苏轼的健康人格,不仅使得他与黎民百姓保持鱼水般的关系,使他写出“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的感人诗句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伤情之作,而且常常突破士大夫对农民生活轻视的格局,引农具、采煤等生活入诗,且兴味盎然——这种亲和任何群体生活又不为其所累的“个体”,正是我的否定主义哲学所倡导的一种典型的“中国式个体”。苏轼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现代的,而是独特的。如果说这样的“个体”在古代是一种“自在”的存在,那么在今天的中国,就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并被群体所尊重的存在。

以此再来看《个体哲学》所说的个体的“设计”,我们对中国个体应该如何确立自身,就会清晰许多。从“超越群体”、“超脱群体”和“穿越群体”三种人的“设计”来看,中国当代个体建设,重要的就不在于说出“人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而在于说出“人是设计独特存在并且亲和既定存在的存在者”。

注释:

〔1〕王晓华著:《个体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文心雕龙·征圣》。

〔5〕《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集贤社1983年版。

〔6〕《居士集·序》。

个体信息 篇7

关键词:企业家,特征,社会责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企业蓬勃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问题, 如出现了三鹿奶粉、地沟油等劣质产品问题, 从事高危行业却没有安全措施的职工问题, 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水、有毒气体的环境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企业的广泛重视, 要求企业不能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 还必须向社会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目前, 除少数企业要求强制披露外, 大多企业均是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其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水平参差不平, 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1) 从数量上来看, 向外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逐年递增。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在我国出现较晚, 且并没有统一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 这使我国企业家长期以来并不重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或者可能错误认为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行为可有可无。直到2006年随着一系列鼓励文件的发布, 不断有企业开始向外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向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共有486份, 2012年以达到581份, 2013达到644份, 2014年为681份。可以看出在数量上所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是呈上升趋势的,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并采取行动实践社会责任这一理念。

(2) 从质量上来看, 向外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逐年上升。以润灵环球社会责任评级为依据, 从2011年至2014年社会责任评级最高分由81.46分至88.85分逐年递增, 最低分也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增强, 不再仅仅是披露一些可有可无的信息应付了事。

(3) 从行业上来看, 不同行业披露的社会责任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以2013年为例可以看出, 以金融保险业和采掘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较高, 金融保险业、采掘业的平均分分别为54.13分、46.03分, 远远高于最低的平均分22.31分。金融保险业较高的披露质量主要由于政策的强制性规定和一些相关政策的规范指引。采掘业作为资源开采的基础型产业, 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频发的安全事故使得社会公众更加关注该行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种种压力迫使该行业为提升企业的声誉发布质量较高的社会责任信息。各行业由于政策规定、企业性质、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 披露的社会责任质量不一。

总体来说, 虽然企业向外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 但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不足30%, 且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企业家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1) 企业家年龄与企业社会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们的经验、阅历也随之丰富, 不再仅满足于物质财富的增加, 而更加注重对精神财富的追求, 企业家也是如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类的需求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年龄较大的企业家, 早已过了靠赚取金钱实现满足感的年纪, 他们往往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国家日益倡导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企业家以更积极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履行企业所应承担社会责任并披露较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 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大众的广泛认可, 提升企业家的声誉。因此, 企业家的年龄越大, 更有可能关注社会责任问题。

(2) 企业家性别与企业社会责任。受传统观念的局限, 在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往往男性占绝大比例, 女性企业家是少之又少。然而, 大量研究表明女性企业家对企业管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情况下, 伦理问题更容易使女性企业家产生关注。男性企业家在处理道德问题时更偏向于非必要的独立性的追求, 而女性企业家则把其视为基于相互依赖而产生的责任意识和关怀。因此, 社会责任问题如关注员工的福利与心理需求问题、慈善捐赠、环境治理问题等更容易引起女性企业家的重视, 男性则更多的关注企业的经济绩效如企业的利润、投资回报率、权益净利率等财务指标。此外, 女性企业家的加入, 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更多方面的观点以促进企业披露更高质量水平的社会责任信息。

(3) 企业家的受教育水平与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情况下, 企业家的受教育水平越高, 在校学习越容易受到尊师重道保护环境与人为善的等伦理观念的熏陶。同时, 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企业家相对于较低学历的企业家通常具有更缜密的思维和更快速的应变能力, 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并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因此对于社会责任理念更具有更高的认识与深层次的理解。另外, 企业家受到的教育水平越高, 其自身的眼界更广, 思考问题更长远, 他们往往更关注的是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长远利益。

(4) 企业家任职时间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企业内外部人员所获得的信息是极其不对称的。企业如果披露较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 为外界传递企业是值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信号, 无形中为企业家乃至整个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引起社会公众高度的关注。如果企业家的任职时间很短, 他有可能更加关注企业在短期内所能获得的利益。而如果企业家的任职时间过长, 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声誉和权力不能得到进一步的上升, 动机的降低使企业家可能失去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因此, 企业家任职时间可能更多的与企业社会责任呈倒U形关系, 企业家在所属的企业任职时间越长, 企业可能披露较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 若任职时间过长, 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则有可能有所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已形成国际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行动中来。为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 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家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1) 企业家的选聘。企业在选聘企业家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考虑企业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才能, 还应将企业家的个体特征纳入考虑的要素当中。目前, 在我国的上市企业, 女性企业家所占的比例是少之又少,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 女性在企业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思维方式和博爱情, 怀往往更容易履行社会责任,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声誉和良性的持续发展。

(2) 强化企业家的认识。应从各方面加强宣传企业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 并针对不同个体特征的企业家进行强化教育, 提升我国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理念的正确认识, 改变社会责任就是慈善捐献的错误理念。这有利于提升员工高度认同感,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环境的绿色发展, 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高管性别差异化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2014.

[2] .黄廷娟.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关系的实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2014.

个体信息 篇8

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同。有些学校条件好, 信息化起步较早, 学生接触电脑早, 基础好;有些地方比较落后, 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 或对其重视不够, 使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 动手能力差。其次, 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另外, 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是导致信息素养出现差异的一个因素。

依据上述特点, 我们主要应做好三项工作:1.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 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测试成绩、毕业学校、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2.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 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高层的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 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强, 思维活跃, 学习兴趣浓厚;中层的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 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低层的学生则是“双基”情况较差, 对电脑没有兴趣, 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3.将分层后的学生分组结对。我的做法是高层和低层的学生两两结对, 可以自愿, 也可由教师安排, 并在上机课上按结对情况安排座位 (如下图所示) 。这样就保证了一个低层次学生至少可以得到一个高层次学生和两个中层次学生的帮扶;一个中层次学生至少可以得到一个高层次学生的帮扶。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这样也有利于教师的辅导, 而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 则有利于激发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分层

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 教师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 以及教具准备等方面都与高层、中层、低层三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做到既能保证“面向全体”, 又能兼顾“提优”、“补差”,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

对高层学生来说, 在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后不应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即时停止, 而应巧妙设计, 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更大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 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于中层学生,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低层学生, 则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基本训练, 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例如《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中关于“操作系统的简介”一节, 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 知道操作系统的分类, 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简史, 以及各操作系统之间的区别 (会考目标) 。中级———在初级目标的基础上, 还应要求其了解除主流操作系统之外的其他操作系统的基本界面及简单操作, 如DOS操作系统等, 并鼓励他们了解更多的操作系统知识。高级———在初级和中级目标都达到的情况下, 可要求其从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管理和文件管理等方面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通过这些目标的落实, 各层次的学生都会有相当不错的收获, 既能提高中、高层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还能有效地促进低层次学生“双基”的提升。

这样, 我们就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了课堂教学, 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对优等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分层教学的目标, 准备难易不等的练习。对高等水平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扩展和补充, 让其自己摸索探究, 并进行讨论或交流;对中等层次的学生, 要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机, 以落实大纲为主旨;对低层次的学生则在练习时要进行个别辅导。

四、作业分层

信息技术课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某一模块或某几个模块后, 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或作品的制作。作业要求也可分为三个层次:低层———只布置基础部分的作业, 要求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中层———布置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思考;高层———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 要求一题多解, 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 我在完成“word模块”的教学后, 按照学生的层次设计布置了如下三类作业:1.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样本以及样本中所需的素材, 让学生模仿着做出样本的内容;2.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和几个样本,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 参考教师提供的样本, 完成自己的作品;3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 如出一份“班级学习园地”的彩报, 并提出格式上的技术要求, 如分栏、插图、艺术字等等, 由学生独立收集素材, 编辑完成一个作品。

个体信息 篇9

“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 是载入中国宪法的神圣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健康, 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 防止、消除职业中毒和职业病, 我国制定了有关劳动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 如《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规定》、《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粉尘危害的决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防暑降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防治尘肺病条例》等。石油化工行业从原料、中间体到产品存在多种危害, 防护不到位可能引起人体伤害, 有些事故的发生就是由于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不到位或使用有缺陷的个体防护用品导致的。中国石化日益加强了对个体防护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先后制定了《中国石化职业卫生技术规范》、《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要求》和《中国石化劳动保护费用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规定》[1]等一系列管理规定和要求。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个别企业存在着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不齐备或使用有缺陷的个体防护用品, 劳保费用预算、决算以及防护用品采购和发放计划等手工计算工作量大而且不够不准确, 劳保费用不能够专款专用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套个体防护用品信息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企业《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要求》等基础信息资料与职工基础信息、个体防护用品档案等相结合, 实现个体防护用品的计划、采购、发放、使用全过程管理以及劳保费用管理和预警监控、统计汇总等一整套信息化管理[2,3], 以更加有效的落实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智能制定采购和发放计划、自动汇总计算劳保费用预算与决算报表、控制费用核销、监督员工正确使用等环节, 确保劳保用品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 每一个班组, 甚至每一名员工。

1 业务需求

利用计算机技术, 开发以中国石化油田、炼化、销售、工程建设各板块企业《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要求》、《中国石化劳动保护费用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劳保用品供货商信息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结合职工所在岗位、接触危害因素、劳保用品信息卡等职工基本信息, 自动生成各级单位年度劳保费用预算, 同时能定期自动形成日常周期性劳保用品采购计划, 并下发任务提示, 促使劳保用品及时发放到每位员工的一整套劳保用品信息管理的业务流程模型, 以最大限度保证劳保用品及时采购与发放, 劳保费用预算准确、转款专用、使用合理, 保证中国石化下属各板块企业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规范、流程统一, 同时优化系统流程的使用率, 提高系统的效率, 通过预警监控和统计分析, 为决策提供支持。系统业务模型如图1。

2 系统总体架构

个体防护用品信息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下属企业对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的需求出发, 结合相关管理规定、标准要求, 对职工个体防护用品信息进行系统管理。总体架构共包括数据库系统、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与监控系统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划分为若干功能模块, 分别完成系统的各项功能, 构成整个系统的功能模块。数据库系统包括基本信息数据库和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业务模型库;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与监控系统是本系统核心业务管理子系统, 负责职工劳保信息的管理、企业年度劳保费用预算申报[1,2,3,4], 日常劳动保护用品采购计划制定、发放, 月度劳保费用使用情况的上报[4,5], 个体防护用品信息预警监控和统计分析等功能。系统总体框架如图2。

3 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个体防护用品信息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和软件系统管理的要求, 系统分为基础信息、职工劳保信息、劳保费用管理、劳保用品采购与发放、预警监控、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7个功能模块[7], 其功能框图如图3。

3.1 基本信息

基础信息包括中国石化下属油田、炼化、销售、工程施工等各板块企业《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要求》, 主要涉及各板块工种以及允许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和发放频次等;《中国石化劳动保护费用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规定》中要求的报表模板[1];供货商的资质、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等基础信息。通过此功能, 可以对企业包含的工种以及允许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和发放频次进行管理;可以对总部要求报表进行设置;可以对供货商进行管理;为应用系统提供基础信息。

3.2 职工劳保信息管理

职工劳保信息包括职工基础信息、职工量体裁衣、职工防护用品发放台账等, 实现职工姓名、所在单位、岗位、接触危害因素等基本信息管理;.根据油田、炼化、销售、工程建设各板块《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要求》, 管理每个职工应配备哪些防护用品, 并管理其适用的防护用品型号, 实现职工量体裁衣管理;逐一记录职工防护用品发放台账, 自动形成职工劳保信息卡及台账。便于企业随时掌握职工劳保信息。

3.3 劳保费用管理

劳保费用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和决算管理。

预算管理, 根据职工基本信息与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要求之间数据模型, 以及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报表模板, 自动生成企业年度预算, 上报中国石化总部。企业通过经中国石化总部审核并批准的年度预算, 明确企业劳保费用的总体费用, 并根据各二级单位实际情况, 将企业年预算分解到各二级单位。二级单位以本单位的年度预算为上限, 通过采购计划合理分配劳保费用, 合理采购来控制单位劳保费用的支出, 进而实现从预算上对劳保费用的有效控制。

决算管理, 通过采购计划自动形成企业月度劳保费用决算报表, 上报中国石化总部, 便于总部和企业即时掌握劳保费用使用情况。

3.4 劳保用品采购与发放管理

根据每个职工工种及《个体防护用品配备要求》中规定的每个工种允许发放的防护用品和发放频次, 系统自动生成采购计划, 包括应发劳保用品及数量, 参考总部审核后的年度劳保费用预算, 申请采购数量, 以免超出预算;通过对供货商资质、供应产品等日常维护与管理, 使的采购计划中选用的供货商合理、有效。采购计划审核通过后, 系统自动生成发放劳保用品待办任务, 待采购完成后及时填写发放情况。实现智能生成采购计划, 并及时提醒发放及发放信息管理等。

3.5 预警监控

劳保用品配发预警监控:实时显示职工劳保用品的应发日期, 可根据应发日期进行逾期或过期提醒。

劳保用品数量及费用监控:实现劳保用品数量、费用的计划与采购情况对比监控。

通过以上监控手段, 可使劳保用品及时发放到每位职工, 同时也可通过采购计划合理分配劳保费用, 实现合理采购, 以达到监控劳保费用的支出, 进而实现从预算上对费用的控制。

3.6 统计分析

实现劳保用品费用按单位统计、劳保用品发放按单位统计、劳保用品发放按人统计等, 为决策提供支持。

3.7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该软件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包括组织机构、用户维护、权限分配等内容。通过该部分, 使用户能够登录系统, 并具有不同的权限。同时该系统应能与中国石化HSE管理系统进行有机整合[7]。

4 功能特点

该系统实现的功能具有以下特点:

1) 建立覆盖中国石化上、中、下游各企业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主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可统一各企业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标准, 规范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业务流程, 实现了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的电子化和系统化。

2) 通过该系统可全面了解企业职工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情况、劳保费用使用情况, 可有效的解决企业职工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不齐备、不能及时发放或使用有缺陷的个体防护用品, 劳保费用使用不合理或不能够专款专用等系列问题。

3) 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制定劳保用品采购和发放计划、智能计算汇总劳保费用预算和决算报表等功能, 使企业管理人员从大量繁杂的手工填报、计算汇总等工作中解脱出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提高了管理水平, 实现了由传统管理模式到系统管理的转变。

4) 将工作任务与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关联, 能对劳保用品采购和发放、费用预算和决算管理等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 能有效提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5) 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的动态预警监控、统计分析、综合查询等功能, 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为企业加强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工作、落实相关法规、标准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确保劳保用品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 每一个班组, 甚至每一名员工, 最终可有效的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健康, 降低或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 防止、消除职业中毒和职业病, 减少事故事件的发生。

6) 该系统可与中国石化HSE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随着HSE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该系统将在中国石化系统内全面推广应用,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

5 结论与展望

《石化企业个体防护用品信息动态管理与监控系统》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同类管理系统的不同特点, 根据相关法规、标准以及中国石化的业务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与设计, 覆盖企业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的主要业务。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 使得中国石化个体防护用品信息管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促进个体防护用品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 从而完成了个体防护用品管理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中国石化HSE管理系统已在其下属42家企业应用, 即将在中国石化系统内全面推广, 因此, 该系统也将会随着HSE系统的推广在中国石化系统内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中国石化劳动保护费用及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2012

[2]杜燮祎, 张敏.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6 (4) :128-134DU Xie-yi;ZHANG Min.State of the trend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IOHP websit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 (4) :128-134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4]张亚丽, 李千登, 王秀香等.中国石化劳动保护费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3, 13 (11) :8-11ZHNAG Ya-li, LI Qian-deng, WANG Xiu-xiang, et al.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labor protection expense management system of SINOPEC[J].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2013, 13 (11) :8-11

[5]卫春芳, 邓永兵.劳动保护用品信息管理系统[J].工业安全与防尘, 1996, 6 (4) :31-32WEI Chun-fang, DENG Yong-bing.Labor protection suppli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J].Industrial Safety and Dustproof, 1996, 6 (4) :31-32

[6]刘小丽.职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煤, 2008, 17 (5) :36-38LIU Xiao-li.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orkers labor protection article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J].Coal, 2008, 17 (5) :36-38

[7]张亚丽, 牟善军, 王秀香.中国石化HSE监督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4) :165-170ZHANG Ya-li, MU Shan-jun, WANG Xiu-xian.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SINOPEC HSE supervision 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4) :165-170

[8]程紫华.劳动保护管理系统[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1998, 5 (3) 23-25CHENG Zi-hua.Labor protection management system[J].Labor Prote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5 (3) :23-25

[9]冯士勇, 蔡艳华, 臧永运.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6) :183-186FENG Shi-yong, CAI Yan-hua, ZANG Yong-yun.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n surveillance and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t workpla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8 (6) :183-186

个体信息 篇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点: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我们要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网络主题探究,是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充分研究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所开发出的适合我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之一。

网络主题探究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各种机会和选择。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网络主题探究活动

(一)网络主题探究的内容界定

1.对学科知识的拓展性探究。如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了《当代神农氏》后,作为“科学家的故事”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

2.跨学科主题探究学习。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在《养花》《恐龙》《草船借箭》等教材学习的基础上,从对语文学科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出发,涉及相关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的拓展性探究学习。

3.活动类。涉及国际理解、资讯科技、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社区参与、生活经营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如《探索生命》等主题的探究活动。

(二)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实施过程

1.网络探究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组内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侦探或记者,促进学习者的探究活动。

2.网络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就是设置一个中心“问题”,即围绕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策略,“中心”可以是一个主题、一个单元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课程的焦点所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呈现、修改和完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活动目标的所在。将问题设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做”,而非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或技能。

3.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建立知识基础,支持问题解决,检验和完善问题解决。网络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学会在信息世界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要学会查找哪些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相符合的信息,同时要学会排除干扰信息,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并判别其可信性、可利用性和相关性,也要学会使用适当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结论并且与别人进行交流。

4.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成果,例如制作录像带,撰写文字报告,或制作图像幻灯片、超媒体、报纸,要求学生每次都要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信息。

5.网络主题探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虚拟空间,应当指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提炼主题,基于真实生活的探究,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真实生活建立联系。

(三)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评价问题

1.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网络主题探究并非要引导学生做精确的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机会,让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养成好的习惯,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获得特长发展。并不是要所有的学生做一样的事情或一种事情。

2.电子作品集(网页)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记录和评价方式之一,不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和开发,而是为了表达(记录、呈现)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或结果、创新思想而设计和制作的。它具有个性化、学生主体性、不可预测性、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自激励与他激励、兼有学习成果评价与资源建设两重性。

面向个体的教育 篇11

教育就是这样,是一种温馨的帮助和行动,而且更多的时候,来自教师的帮助应该是面向学生个体的,并让每一个孩子从心灵的深处感受到。

教育原本是面向个体的,但自从夸美纽斯提出并创建了班级授课制,这种完全面向个体的教育才被打破。班级授课制在1862年传到了中国,孔子的那种面向个体的游学形式的教育便失去了踪影。事实上,在班级授课制中,处处还保留着面向个体教育的痕迹。作业的批改、试卷的分发、操行的评定、课堂的对话等等,无不保留着面向个体教育的印迹。只是在这些印迹中,我们过分关注的是知识和分数,而忽视了孩子背后的东西。

我们已经不太关注分数面前那个孩子的情绪,不太关注知识的增长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灵感触,台下坐着的好像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容器,你来我往的是一种叫“知识”的死东西。师生的对话中有一种指责、尊重中少一份平等、关爱中有一份霸道、鼓励中有一种无奈、帮助中有一种心不在焉。

作业本上是有一个名字,只是再诗意的文字也不能让我们记起是哪一张稚嫩面孔,更不可能听到哪一颗心灵的跳动;试卷上是有一个名字,但他已经被一页长纸所遮掩,能看到的只是一串数字式的代码,没有温度、也不温馨;即使能够看到书写得很整洁的名字,我们也不能想起那个同学的座位在教室的哪一个角落,更不能记起我们曾经是否有过关爱和问候?

面向个体的教育,不应当只是一个个作业本和一张张试卷,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一问一答,更不是登上山顶居高临下地俯视那一片满目的森林。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教师走进森林之中,去抚摸一棵棵稚嫩的小树。在抚摸中,伴随着师生心灵的悸动,目睹学生成长的瞬间,感动于成长的不屈。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实现我们向每一个初遇的孩子许下的一个又一个诺言,是每一个清晨在教室门口的等待,是课堂上教师的问候,是在放学《回家》的音乐声中与孩子的挥手告别。

课堂上,当教师发现一个孩子举起了右手,便能喊出孩子的名字;运动场上,那奔跑如飞的身影吸引了教师的目光,便叫响了他的名字并为其加油;放学路上,那身穿校服的少年吸引了你的目光,教师便想起了他是谁家的孩子。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面向个体的教育。

当教师节来临时,教学楼办公室里的桌面上堆满了康乃馨和太阳花,还有最受欢迎的百合;毕业典礼仪式上,那一次又一次的拥抱和泪水中的挥手;多年过后,孩子们依然回母校来看望老师。我想,这样的教育才是面向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就是这样,孩子在前,知识在后,而我们的目光,在孩子身上从未离开。

马国新

作者

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研究生兼职导师,“帮教育”的倡导者,并提出了互助德育、帮学课堂和自救教师的理念。

个体信息 篇12

关键词:因特网,健康教育,信息系统,回归分析,学生

电子健康(e Health)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健康服务和信息,属于新兴的医学信息学领域。广义上,它以技术发展、新的工作方式和态度、网络工作认同、全局思维为特征,利用信息和交流技术促进区域和全球的健康照护[1]。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通过了电子健康决议并催促成员国发展电子健康服务[2]。许多国家通过国家发展计划或国际合作途径开展电子健康项目[3]。尽管电子健康服务和在线健康信息不断增长[4],但人群缺乏相应的电子健康素养与互联网技能[5,6]。电子健康素养(e Health literacy)是指通过电子媒介获取、理解和评价健康信息以解决健康问题的一系列能力[7]。高电子健康素养者更多地搜寻健康信息[8,9]、拥有健康知识[10]、参与健康行为[11],更好地自我管理及与医生沟通[5]。国内已开展电子健康素养[12,13,14]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15,16,17],但对大学生个体因素、电子健康素养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本文以广州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人口学特征、电子健康素养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的关系,为学校开展电子健康信息教育、社会开发个性化的电子健康服务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5—7月共调查广州市8所大学学生1 633名,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 555份,有效率达95.28%。其中大一学生527名(33.9%),大二学生449名(28.9%),大三学生498名(32%),大四及以上学生81名(5.2%);男生493名(31.7%),女生1 062名(68.3%);专科生244名(15.7%),本科生1 263名(81.2%),研究生48名(3.1%);医学生165名(10.6%),其他专业1 390名(89.4%);健康状况非常好的学生358名(23%),良好的903名(58.1%),一般的255名(16.4%),有慢病的39名(2.5%);体质量指数(BMI)[18]<18.5 kg/m2(偏瘦)的学生397名(25.5%),18.5~23.9 kg/m2(正常)的1 022名(65.7%),24.0~27.9 kg/m2(过重)的105名(6.8%),≥28.0 kg/m2(肥胖)的31名(2.5%)。

1.2 方法

在授课教师协助下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电子健康素养问卷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量表。电子健康素养问卷参照国外文献[19,20]编制,共8个条目(编号1~8),如知道如何上网查找健康信息、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解决健康问题;知道从哪些网络获取哪些健康信息、利用获取的网络健康信息;具备评价网络健康信息好坏的技能,知道如何区分高、低质量网络健康信息;对利用网络健康信息作出健康相关决定充满自信。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满分40分,分数越高表明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越高。

电子健康信息利用问卷以2012年美国健康信息利用趋势量表[11,12]为基础进行改编,经过多次翻译、回译,结合文献、专家咨询,形成11个条目的大学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量表,分为3个维度,其中利用健康服务信息包括4个条目,如在过去的12个月,是否通过互联网咨询过医生,购买过医药品或维生素,搜索过医疗机构的信息,追踪过个人健康信息;搜索健康信息包括4个条目,如在过去的12个月,是否通过互联网搜索过有助于合理的饮食,体重或运动的信息,下载过健康信息到移动设备(如手机),为自己或他人搜索过健康信息;在线健康信息互动包括3个条目,如在过去的12个月,是否访问社交网站阅读或共享健康信息,通过互联网写健康问题的在线日志或博客,参与某健康问题的在线讨论。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满分44分,分数越高表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度越高。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及Sobel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量表的信效度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显示,电子健康素养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1,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及其健康服务信息、搜索健康信息、在线健康信息互动3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7,0.71,0.80,0.73,均>0.70,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所有测度项因子负载分别为0.70,0.79,0.83,0.82,0.84,0.78,0.75,0.75,均>0.70;电子健康信息利用量表所有测度项因子负载分别为0.74,0.73,0.56,0.50,0.82,0.67,0.80,0.69,0.71,0.50,0.55,均>0.50,表明样本数据的效度较好。

2.2 大学生获得健康信息途径及需求情况

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媒体(52.9%)、朋友家人同事(24.8%)、学校健康教育课程(21.0%),其次是书刊杂志(16.7%)、咨询医生(14.2%)、电视广播(12.0%),最后是学校健康教育讲座(9.8%)。最期待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是互联网在线医生咨询(25.1%)、电子移动设备如手机健康信息应用软件(25.0%)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23.5%),其次是互联网健康信息网站(19.1%)、书刊杂志(12.2%)、学校健康教育讲座(11.5%),最后是互联网在线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9.8%)、电视广播(9.3%)。

2.3 电子健康信息利用与电子健康素养得分的相关性

大学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总均分为(9.50±6.60)分,其中健康服务信息利用为(2.47±2.49)分,搜索健康信息为(4.91±3.09)分,在线健康信息互动为(2.12±2.18)分。电子健康素养总均分为(27.27±6.35)分,按占总分比例>75%,75%~25%,<25%分为高、中、低3组,其人数分别为722(46.4%),639(41.1%),194(12.5%)人。单样本K-S检验表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与电子健康素养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健康信息利用与健康服务信息利用、搜索健康信息、在线健康信息互动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0.87,0.82),健康服务信息利用与搜索健康信息、在线健康信息互动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0.59),搜索健康信息与在线健康信息互动呈正相关(r=0.57),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信息利用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0.09,-0.19,-0.11)。

2.4 性别和专业对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的影响

以性别、专业为自变量,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为因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学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的得分高于女生(t=2.75,P<0.01),医学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t=-3.31,P<0.01)。均值差分别为0.99,1.99,标准偏差集合值分别约为6.8,6.9,d=0.15,0.29,根据科恩的定义,假设检验效应大小用效应尺度d表示,即表示数差/样本标准差,d值<0.2,0.2~0.8,>0.8分别表示低、中、高效应尺度[21]。结果显示“效应尺度”偏低。

2.5 学生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及电子健康素养对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的影响

以年龄、年级、生源地、文化程度、健康状态、营养状况值、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自评电子健康信息教育必要性为自变量,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年级、生源地、健康状况与电子健康素养的大学生在电子健康信息利用的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表明,除了≤19岁与20岁年龄组之间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高年龄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低年龄组(P<0.05,d=0.15)。大二与大三学生之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得分均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1,d值分别为0.32,0.26,0.56),大四学生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得分(P值均<0.05,d值分别为0.26,0.32)。城市学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明显高于郊区和农村学生(P值均<0.01,d值分别为0.19,0.19)。健康状况非常好的学生得分高于健康状况良好或一般的(P值均<0.05,d值分别为0.19,0.24),健康状况良好或一般的学生高于有慢病的学生(P值均<0.05,d值分别为0.34,0.41)。高电子健康素养学生得分高于中或低电子健康素养学生(P值均<0.01,d值分别为0.40,0.34)。

2.6 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以性别、专业、年龄、年级、生源地、健康状况、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为自变量,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为因变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电子健康素养作为相关最高的自变量首先选入模型,然后分别是年级、专业、生源地、性别(B值分别为-0.147,0.116,0.064,-0.055,0.052,P值均<0.05)。

2.7 电子健康素养对个体因素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关系的中介效果

根据Baron等[22]的研究,采用回归分析考察电子健康素养对年级、专业、生源地、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电子健康信息利用的中介作用。由表2可知,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对生源地、性别、专业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电子健康素养对生源地、性别、专业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对生源地、性别、专业与电子健康素养回归分析,电子健康素养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生源地、性别、专业系数有统计学意义但比之前减小,表明电子健康素养在生源地、专业、性别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Sobel检验的结果亦证实了部分中介的效果,其检验值分别为-2.80,3.01,3.01(P值均<0.01)。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对年龄、年级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对年龄、年级与电子健康素养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但电子健康素养对年龄、年级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Sobel检验证实,电子健康素养对年龄、年级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的关系无中介效果(P>0.05)。

注:*P<0.05,**P<0.01;路径1为个体因素到电子健康信息利用,路径2为个体因素到电子健康素养,路径3为个体因素+电子健康素养到电子健康信息利用。

3 讨论

健康信息与人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对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获取、理解和处理,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能维持和促进健康。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高效渠道[4,2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约50%的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虽然低于合肥市(83.9%)[16],但互联网仍是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在最期待的健康信息获取途径中,在线咨询医生、电子移动设备(如手机APP)与学校健康教育3种途径的人数比例超过20%,表明大学生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不够便捷、权威。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电子健康信息的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信息的有效利用及开发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电子健康素养及电子健康信息利用量表的信效度均良好,如电子健康素养量表的Cronbachα值高于英文版量表的0.88[7],与国内中学生电子健康素养量表相当[13]。大学生健康信息利用总均分为(9.54±6.61)分,不到总分的30%,表明大学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处于偏低水平,其中各维度分数从高到低分别是搜索健康信息、健康服务信息利用、在线健康信息互动。相关分析表明电子健康信息利用与各维度及电子健康素养均相关。

美国成人电子健康信息利用与年龄、学历明显相关[5]。宋美杰等[17]基于北京居民的健康信息调查数据,运用行为理论构建健康信息寻求模型,发现生活在北京郊区、收入偏低及有慢性病等特征的居民会主动寻求健康信息。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医学专业、年龄偏大、高年级、生源地为城市、健康状况非常好、有慢病、高电子健康素养学生电子健康信息利用得分较高。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按相关性从高到低进入模型的变量依次是电子健康素养、年级、专业、生源地、性别。Neter等[5]研究发现,高电子健康素养者更积极地利用电子健康信息、使用多种搜索策略和更仔细地审核信息。本研究还发现,电子健康素养在生源地、专业、性别对电子健康信息利用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在年龄和年级中无中介效果。

【个体信息】推荐阅读:

个体关注10-17

私营个体05-14

个体体验06-07

个体学习06-22

个体管理07-08

个体目标07-24

个体防护07-25

个体税收07-29

个体思想07-31

个体成长08-03

上一篇:年画艺术下一篇:初次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