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护理

2024-11-29

个体护理(精选11篇)

个体护理 篇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cerebral palsy, CP) , 旧称Little病, 是自受孕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发的综合征, 我国CP发生率约为1.8‰~6‰, 年发病约为5万例。CP是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约25%的患儿无法正常行走, 部分可合并癫痫、认知障碍, 给患儿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 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1]。CP致病因素复杂, 按照病因与发生时间可分为脑损伤型、脑发育异常型、混合型、原因不明型, 临床分期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不同分型、临床分析治疗与康复策略不尽相同[2]。CP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器械辅助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物理疗法以及针灸等传统医学疗法, 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控制或消除病因、提高患儿生存能力与生命质量。CP治疗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疗效影响因素较多, 家属放弃率较高。个体化康复护理不仅需适应患者病情, 还需适应患儿、患儿家属现状, 保障各项康复护理内容的顺利落实。我院针对CP患儿制订、落实个体化康复护理策略, 多数患儿获益良好, 但在具体护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笔者据自身工作经验结合相关文献, 试探讨CP个体化康复护理要点, 总结有益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CP患儿45例, 其中男31例, 女14例;年龄1岁~8岁, 平均年龄 (4.2±2.4) 岁;蛛网膜下腔异常31例、脑室旁白质软化21例、基底节信号异常7例、脑积水3例、其他6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3例、中度20例、重度12例;开始治疗时间:5个月~22个月, 平均 (8±2) 个月, 其中12个月内开始治疗31例。CP诊断标准: (1) 非进行性脑损伤。 (2) 脑部病理改变引起运动障碍。 (3) 婴儿期即出现相关症状表现。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训练基础内容

我院治疗CP主要康复训练内容包括: (1) 运动治疗, 据患儿症状表现, 选择性应用Bobath法、Vohta等运动治疗项目, 安排每日训练, 考虑患儿年龄、病情、体质情况, 每次训练时间30 min~60 min。 (2) 作业治疗, 据精细动作障碍病情, 制订作业治疗策略, 安排同运动治疗。 (3) 语言治疗, 据语言障碍类型、病情制订个体化训练策略, 主要包括语言理解、表达、认知训练, 每日30 min。 (4) 传统治疗, 如中药熏蒸、中医按摩、经络导平等, 每个项目30 min~60 min。 (5) 特殊治疗, 电刺激肌电训练, 30 min/d;体表电极训练促神经功能恢复, 30 min/d;高压氧, 每疗程10 d, 60 min/d, 加压持续30 min, 间隔10 d下1个疗程。标准方案每周治疗6 d, 1个3个月。护理内容主要包括: (1) 与患儿以及家属沟通, 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协调工作。 (2) 配合康复医师或独立完成各项康复训练。 (3) 做好每日记录, 评价落实情况, 记录治疗期间患儿反馈情况, 同时与家属进行深入沟通, 现场讲解各项康复训练的意义、方法、注意要点、可能获益情况, 与康复小组共同拟订家庭康复护理策略。

1.2.2 个体化康复护理

1.2.2. 1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1)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是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的基础, 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主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 解决家属困惑、疑虑、错误认知, 体现医院专业性。 (2) 家属对医院不信任主要体现在对不同于以往治疗新的康复护理内容存在顾虑、对复杂的康复内容一知半解、对高昂的价格存在疑虑、对护士专业性存在顾虑、对部分专项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存在担忧等。 (3) 护士应与患儿家属进行深入沟通, 详细讲解CP病理, 各项康复护理的意义、适用性、可能获益情况、安全性。 (4) 和谐的护患关系还需建立在疗效上, 通过详细的记录, 科学的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 以真实、可见的疗效, 增强患儿家属治疗信心。 (5)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还应体现在服务态度上, CP长期住院治疗患儿较少, 许多家属更希望在家中开展康复训练, 可能会频繁咨询护士, 此时康复护士应有耐心、恒心, 端正服务态度, 切勿有厌烦情绪。CP患儿家属往往有较大的精神压力, 易激惹, 若服务态度不好, 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6) 许多小儿对康复训练往往有抵触情绪, 对陌生环境带有抗拒情绪, 护士应充分利用小儿好动、喜欢新事物的特点, 采用引导法、语言激励等方法, 使小儿适应早期训练。

1.2.2. 2 满足家属个体化需求

(1) 满足家属提出的需求:多数患儿家属来院均想要接受各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 家属关注点主要包括如何尽可能保障康复治疗效果、如何使康复治疗易于开展、如何学习掌握并在家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如何尽可能地使费用在可承受范围内、迫切想要知晓CP是否可治愈以及最终可能达到的康复效果。护士应针对家属明确提出制订相应的护理管理策略, 如对于学习掌握康复训练愿望较强烈家属, 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 尽可能传授基本的康复技巧, 通过现场观摩、手把手指导、材料讲解等方法, 使家属尽快掌握基本的康复训练方法。 (2) 发现与满足患儿家属潜在的需求:许多患儿家属求诊数年后, 花费巨大, 但疗效欠佳, 放弃治疗的想法较强烈, 家庭成员甚至因治疗意愿冲突产生矛盾, 影响依从, 个体化护理还需协调家庭关系, 增强家属治疗信心。此外, 部分患儿家属因阅历、文化程度有限, 表达需求能力不足, 护士还应善于挖掘此类患儿家属需求。不同时间段, 患儿家属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 年龄较大患儿病程多较长, 绝大多数都有既往治疗史, 许多家属在往来奔波中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 对本次治疗期望可能非常高, 若疗效仍不佳, 可能存在强烈心理应激。护士应掌握患儿家属心理状态, 传授基本的情绪控制方法, 强调和谐家庭关系对于疾病治疗的意义。

1.3 疗效判定

分别在治疗前、末次随访时, 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88) 、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FMFM-45) 评价患者运动功能, 以Gesell发育量表评价患者发育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指标水平变化

2.1.1 运动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 FMFM、GMFM水平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2 发育水平变化

治疗后DA能区各维度评分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一般情况

本次治疗时间5个月~14个月, 平均 (6.3±2.1) 个月;住院治疗时间1个月~3个月, 平均 (58±11) d。均开展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 传统治疗中采用中药熏洗14例、中医按摩31例、经络导平40例, 特殊治疗中采用电刺激治疗25例、体表电极训练15例。按要求完成系统康复护理者29例, 提前出院者10例, 主要原因为费用原因7例、感觉疗效并不明显3例。家属学习掌握基础的语言治疗、运动治疗方法44例, 学习掌握基本的中医按摩法28例, 自行于家中进行中药熏洗24例, 其中中途放弃者20例。自觉患儿有明显进步, 对疗效满意者21例, 余均为不满意。

3讨论

CP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合康复治疗与护理疗效已得到证实。有研究证实, 在康复内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痉挛型CP患儿生活能力恢复不受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居住地、民族、不同陪护者、家长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家长对疾病了解等因素影响, 仅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 提示综合治疗确实有助于提高CP日常生活能力, 减轻家属负担[3]。本文中, 经5个月~14个月治疗后, 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遗憾的是, 综合治疗落实率受诸多因素影响, CP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有家属、医护人员、患儿相互配合, 家属以及患儿依从性显然影响治疗项目的落实, 进而影响康复效果[4]。本文中, 部分患儿治疗后FMFM、GMFM水平甚至出现下降情况。治疗一般情况也证实, 不同家属学习掌握基础康复技能的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语言治疗、运动治疗掌握率最高, 其次为基本的中医按摩法, 院内治疗仍以CP治疗主要形式, 院外康复训练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放弃治疗、不依从是进行个体化康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本组患者中, 提前出院者占22.22% (10/45) 、中途放弃中药熏洗者占83.33% (20/24) , 感觉疗效不明显、费用过高是致不依从的主要原因。张敏敏研究发现, CP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疾病不确定感, 且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脑瘫家属史、自身应对方式等因素影响[5], 此类研究为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提供了理论支持。我院个体化护理策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发现与满足患儿家属直接表达的需求以及潜在的需求, 有助于减轻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以上, 也是护士开展个体化康复护理应关注的要点。

综上所述, 个体化康复护理不仅仅应体现在康复内容个体化, 还应着重解决患儿家属的实际困难, 满足患儿家属合理需求, 以尽可能保障各项护理训练得以顺利落实, 达到理想的综合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松, 林庆, 刘建蒙, 等.中国六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状况的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51 (20) :1220-1223.

[2]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

[3]李海丽.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 2013.

[4]彭宇阁.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D].吉林大学, 2011.

[5]张敏敏.脑瘫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个体护理 篇2

一年来,在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领导下,xx 口腔门诊各方面稳步发展,门诊工作,向正规化·制度化·进一步发展,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一年过去了,现将工作做一总结。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一年来,门诊医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专科诊疗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口腔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新技术。一年内多次参加省内外口腔会议,培训,了解口腔科的新技术,新经验。请上级专家到门诊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门诊技术水平。

二、严格规范科室管理,保障安全医疗。

严格管理,一直是门诊的重点。门诊成立到现在,一直严格执行,一人一机一消毒,一人一套一次性器械,一次一用一销毁的原则,执行率达 100%。一次性废弃物一天一焚烧,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严格器械灭菌原则。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规范严格服务,严谨施治,医疗纠纷率为 0%。保障医疗安全一直是本门诊坚持不懈的追求。

三、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

身心力行宣传爱牙意识,以解除病人疾患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本门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价格表·对应材料详细列出,真正做到价格低廉,任何治疗都做到真材实料,绝不以次充好。竭尽全力解除患者病痛,是我们的责任。本门诊坚持定期回访,患者对门诊各项满意率达 97%.四·目前门诊存在的问题:

1、消毒室内分区不够详细,要强化消毒区内细节问题。

2.、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

3·、爱牙护齿的宣传力不够。

五、下工作思路:

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带领和监督下,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真正做到人性化服务,技术水平再度提高,科室进一步发展,为医药事业,和人民身心健康而奋斗。

个体诊所自查报告 个体诊所自查自纠报告

xx 年-2014 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对实现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我区全年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的个体中医诊所在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中医中药的特长,为地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在市区卫生局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个体医疗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

定的范围进行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进行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xx 年-2014 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服务作用.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研究中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近40 年的医疗工作中,中医强调的是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中医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理论的学习。

三、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发,本人定期参加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xx 年-2014 年在市医院,防疫站等会议室,学习了肺结核、乙肝,非典,手足口病,爱滋病,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办法及医药管理质量的报告。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xx 年月 9 月 13 至 xx 年年 9 月 16 日,由区卫生局、区防疫站 4人组成的医疗检查小组,对全区个体医疗诊所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

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个体医疗诊所医药处方填写不完善。二是对中医诊所的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三是中药饮片质量把关不严。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中药饮片的管理,和处方填写的不足,使区个体医疗诊所在管理方面及药品质量当中得到了提升。本诊所发现的问题,即时整改,杜绝一切隐患。

本诊所还存在不足,房屋布局不合理,中医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不足,今后在工作中,大力推动传统中医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广大患者提供质量好,价低廉的医疗服务,争创合格优秀的个体诊所。

个体诊所自查报告 个体诊所自查自纠报告

XX 年是手足口病毒流行的一年,也是“xxx”规划的关键之年,对实现 xx 区卫生防役目标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我区全年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的个体诊所在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xx 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本人的特长,为社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自查如下。

一、查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在市、区卫生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xx 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其它个体诊所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

定的范围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落实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XX 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并与居委会、物业公司密切合作加强社区卫生防役宣传和义务指导,社区的卫生防役工作受到街道办事处的充分肯定。

二、查医学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窗口的服务作用

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 30 多年的医疗工作中,注重强调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医学常识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基层一线诊所“简、便、快、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治疗、保健、康复的优势,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人民群众对社区诊所的期望,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三、查继续教育培训,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法,本人定期参加卫生部、省、市、区、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XX 年在区卫生局、区医院、防疫站等会议室,学习了肺结核、乙肝,非典,手足口病,爱滋病,鼠疫、h1n1 等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办法及医药管理质量的有关内容。培训工

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今年由区卫生局、区防疫站组成的医疗检查小组,对全区个体医疗诊所进行了多次全面检查,检查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个体医疗诊所医药处方填写不完善。二是个体诊所的药品管理不规范。三是个体诊所的室内外卫生清扫不及时,物品摆放杂乱。针对上级通报的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自查整改,有效地促进了诊所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社区个体医疗诊所在管理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杜绝一切隐患。

并在社区居民中赢得了良好信誉。

个体护理 篇3

关键词:慢性胃溃疡;个体化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65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9-0062-01

慢性胃溃疡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条件以及心理因素等都会对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产生重要的进行,因此针对患者的具体特点,从患者存在的不良习惯入手,给予患者个体化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就个体户护理在慢性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慢性胃溃疡患者60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暖气、返酸、灼热以及恶心、呕吐等,且上述症状多于餐后1h内出现,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以及、胃镜或X线钡餐等检查明确诊断,同时排除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合并其它消化系统病变和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各30例患者,干预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38.7±5.6)岁,病程1~13年不等,平均病程(6.2±1.3)年;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0.8±5.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9±1.4)年。两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指导以及必要的心理护理等;干预组对患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心理状况、性格特点以及营养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特点给予个体化护理,主要包括:

1.2.1 心理干预 慢性胃溃疡患者一般均病程较长,且复发率较高,长期病情折磨使患者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并易伴有焦虑、抑郁以及悲观等不良情绪[1],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仔细观察情绪变化情况,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采用疏导、诱导、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运用榜样法,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并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参与一些益智类的游戏,使患者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转移患者注意力,陶冶情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对促进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

1.2.2 生活调理 仔细观察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患者的不良习惯进行指出,如指导患者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若非要服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进行规律的生活作息,不过分疲劳,嘱咐患者应劳逸结合,因过多劳累会妨碍溃疡的愈合,且胃溃疡的发病与气候有一定的关系[3],因此嘱患者应密切注意气候变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

1.2.3 饮食干预 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胃溃疡患者饮食的总体原则首先应避免使用生冷、刺激性以及油炸类、腌制类食物,戒易产气性食物如豆浆、牛奶等,嘱患者戒烟限酒,忌浓茶、咖啡等;其次加强营养,对促进溃疡面愈合具有重要作用[4],嘱患者多食用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以及易消化食物,适当进行维生素C补充,如可从橘子、草莓、油菜、西兰花、萝卜等食物中摄取;再次应加强卫生,如饭前洗手,并保证餐具清洁、消毒,不食用过期变质食物等。

1.2.4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胃溃疡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5],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健康教育的方式根据患者的特点采用口头方式、观看视频以及发放知识手册或进行座谈会等,使患者加强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能力,从而更好进行自身的身体调节,促进疾病的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其中应用生活质量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表(GQOL-74)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四方面进行评分比较,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随访6个月以再次出现溃疡面判定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包SPSS15.0处理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x±s)、[n(%)]表示,应用t、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比较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四个维度的GQOL-74得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复发率比较 随访6个月,干预组仅1例(3.3%)患者复发,对照组共6例(20.0%)患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干预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所谓个体化护理,即针对患者的具体特点实施的护理,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临床认为其发病原因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和饮食的刺激因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以及胃运动异常和应激精神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从某种角度讲,胃溃疡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生活调节以及饮食等都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患者心理方面、生活方面、饮食方面等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由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患者具体特点给予心理、生活条件、饮食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个体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仅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且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个体化护理在慢性胃溃疡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芳珍.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5):652-653.

[2] 周江林.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358-359.

[3] 张小娟.针对性护理在慢性胃溃疡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28):279-280.

[4] 黎婉媚.个体化护理在慢性胃溃疡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3):93.

高血压病个体化用药治疗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高血压病患者158例,男106例,女52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40例,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118例,其中冠心病38例,心力衰竭26,脑血管病变26例,肾脏病变16例,糖尿病12例,年龄46~78岁。

2 单纯高血压病患者的用药治疗和护理

2.1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用药护理

老年患者首先选用钙拮抗剂,如尼群地平,贝尼地平,安氯地平等。钙拮抗剂可降低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老年性痴呆的危险性。用药时应协助老年患者服药入口,短效药物要按时服用,长效药物不要服用过量以免造成低血压,高龄老年患者应严格按医嘱进行用药指导和护理,保证用药安全。钙拮抗剂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头痛和面色潮红、踝部水肿、便秘。临床发现晚服硝苯地平剂量增加时,可出现多尿、口渴。应告知老年患者,解除心理负担,停药后自行缓解。

2.2 应激性高血压的用药护理

应激性高血压是指人在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或遭遇精神刺激,而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应激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常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注意观察患者含服心痛定或静脉给药硫酸镁时血压下降的程度,待血压平稳后,改用口服降压药,一周后血压就会恢复正常。这类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几点: (1) 保持乐观态度,解除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2) 饮食调节和保证充足睡眠。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 戒烟酒和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

2.3 顽固性高血压的用药护理

约10%高血患者尽管使用了三种以上剂量降压药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成为顽固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对顽固性高血压首先要查找原因。首先保证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应用了其他药物[2]。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易引起水钠潴留,某些减肥药易干扰降压作用,治疗肾脏疾病贫血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直接作用于血管,能升高周围血管阻力,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和糖尿病患者发生顽固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原因明确后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给予匹配的降压药物,血压会明显降至理想水平。

3 有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降压治疗及护理

3.1 冠心病

降压应选择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和长效钙拮抗剂,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应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能预防心室重构。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减少血压波动抑制24 h血压。如维拉帕米缓释剂或地尔硫卓。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应选择比索洛尔。ACEI易产生刺激性干咳,停药后自行缓解。比索洛尔易产生乏力、疲劳、鼻窦炎这些反应与剂量成正比。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发心绞痛恶化和心肌梗死。因此,建议患者在密切观察下大约一周内逐渐减量停药。用药治疗时不可随意更换降压药,每天检测血压,根据医嘱调整降压药剂量。

3.2 心力衰竭

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降压治疗,应选择 (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注意用药从小剂量开始,在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应采用利尿剂、ACEI或β阻滞剂联合治疗。在用药护理过程中,保证用药剂量准确,降低心衰的死亡率。收缩压达200 mm Hg以上可根据医嘱静脉给药硝普钠持续静脉点滴,严格控制滴数、剂量并监测血压。不能突然停药,根据医嘱调整剂量,应逐渐减量,以免引起血压反弹,造成不良后果。

3.3 脑血管病变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患者不能耐受血压下降过快或过大,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因此降压过程应该缓慢、平稳,最好不减少脑血流量。可选择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ARB) 缬沙坦、长效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片、ACEI贝那普利或利尿剂[3]。注意从单种药物小剂量开始,再缓慢递增剂量或联合用药。发生脑出血时应先降颅内压,脑梗死溶栓时,血压在180 mm Hg/105 mm Hg才可以降压治疗。注意观察患者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血压不要波动过大,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3.4 肾脏病变

肾功能不全患者,在选用药物降压时,应首先选用ACEI、ARB、CCB这类降压药物是对肾脏损伤小,通过临床试验证明贝那普利、伊贝沙坦长期应用可降低肾功能不全患者尿蛋白,延缓肾衰进程。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增高的患者可以用钙抑制剂,在应用降压药物时,不影响患者的透析治疗。

3.5 糖尿病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治疗重点是将血压严格控制在靶血压以下,将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降至最低水平 (舒张压小于80 mm Hg) 可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血压的目标应在130 mm Hg/80 mm Hg以下,有效阻止肾病进展和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2型糖尿病的患者若要达到标准血压几乎都要联合治疗,ACEI、ARB、α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小剂量双氢克噻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长效的CCB在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降压治疗可延缓或阻止肾功能损伤性进展,延长生命。

4 讨论

通过临床上对高血压病患者个体化用药治疗的护理,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结合干预高血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合理用药,使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有效地保护了靶器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或延缓了并发症发生的时间,这是我们治疗和护理的目的。

关键词: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湛栎.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当代护士, 2006, 8:35.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61, 4.

[3]王文, 刘立生.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的关系-152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访.高血压杂志, 2003:4.

个体护理 篇5

关键词:老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个体化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1-01

视网膜居于眼球壁的内层,是一层透明的薄膜,具有接收和传递视觉信息的功能,由色素上皮层、视网膜感觉层组成,在病理情况下两层间分开则为视网膜脱离,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展不断加快,各种因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需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老年人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需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本文选取81例老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的效果,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62例老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8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61~77岁,疾病主要包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老年性特发性黄斑孔、玻璃体浑浊或积血等。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标准,无手术不耐受患者,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玻璃体切除、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选取的62例老年患者中,有21例合并至少1种疾病,合并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动脉硬化等。

1.2 护理

1.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1)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各项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如饮食、探视、陪护等,并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以便患者及其家属有问题及时告知医护人员[2]。(2)术前1天,患眼滴抗生素滴眼液,并检查泪道,了解是否畅通或存在脓性分泌物,以及患眼是否充分散瞳,术前晚或当天,给予患者适量镇静剂,缓解紧张情绪。(3)术中,保持手术室安静,内眼无菌手术操作,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吸氧,同时常规心电监护患者,并密切观察其体征变化,以免发生手术意外。(4)术后,医护人员遵循医嘱,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并保持眼部敷料干燥、清洁,按时用滴眼液滴眼,以防发生感染。(5)出院时,指导患者遵循医嘱持续滴眼、服药、及时复诊,保持充足休息,严禁剧烈运动,并保持眼部清洁,严禁过度用眼。

1.2.2 个体化护理

个体化护理贯穿于整个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围手术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方案,主要包括心理、饮食、用药等,具体为:(1)心理个体化护理。患者因眼部疾病视力下降,以致生活不便,而且因不了解疾病,担忧手术方式、疗效、医疗费等,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的患者甚至放弃治疗,为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细心的给予其心理护理,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式与术前术后注意事项,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心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治疗。(2)饮食个体化护理。饮食以清淡、半流质为主,多食蔬果,禁食辛辣、油炸、不易消化食物,确保大便通畅。为免影响伤口愈合,及时治疗便秘、咳嗽等症状,患者若有糖尿病或肾病,需在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严格制定和执行饮食方案。(3)用药个体化护理。患者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和治疗,若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疾病,且影响手术,需先合理用药,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肾功能,使患者全身情况适应手术,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恢复[3]。

2 结果

选取的62例患者中,按计划顺利完成手术的有59例,3例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转入相关科室进行治疗,其中1例糖尿病,2例高血壓,1例肾病。3例未按计划顺利完成手术的患者,入院前相关指标稳定,但入院后出现极大波动,需进行进一步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转回眼科进行手术。无一例患者因护理影响手术效果,均满意实施的个体化护理。

3 讨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已广泛开展多年,不仅可以切除浑浊的玻璃体和炎性介质,还能通过各种方法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如玻璃体填充,有效治疗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但该手术能否取得成功与护理措施的实施密切相关,而且随着个体化护理理念的提升,有效提高了手术效果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4]。人口老龄化进展的加快,增加了各种相应的老年疾病,老年眼部疾病也逐年增多,若不及时有效治疗,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近年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眼部疾病的主要措施,术后需严格要求体位,可取得显著效果,但老年人体质差、伴发病多、术后恢复慢,采用该手术需加强临床护理,即除常规护理外,还应从患者入院开始,根据其病情、伴发病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包括心理、饮食、用药等的个体化护理方案,促使患者按计划接进行手术治疗,并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总之,给予老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个体化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配合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1):203-204.

[2] 张冬梅,李莹,焦健,孙轶博.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的护理[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11):135-136.

[3] 田英,阙传红,张改玲.老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的个体化护理[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06):464-465.

癌症疼痛的个体化护理评估和治疗 篇6

1个体化评估疼痛程度

癌症疼痛治疗效果不好时, 临床常会频繁更换止痛药, 或增加止痛药用量。尽管如此, 有时仍未能有效缓解疼痛。更换止痛药及增加止痛药疗效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患者疼痛病情的详尽分析和准确诊断。医师耐心仔细分析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 尤其是分析疼痛的原因, 是有效缓解难治性疼痛的前提条件。忽视疼痛评估的真正原因并非因疼痛评估方法不可行, 而是由于医护人员不愿意或不习惯主动使用疼痛评估方法去精确分析判断患者的疼痛病情。疼痛评估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划线法, 即在纸上画出10cm线段, 每厘米标号注明顺序, 0为无痛, 1~3为轻度疼痛, 4~7为中度疼痛, 8~10者为重度疼痛, 其中10为最痛或极度疼痛。让患者根据其主观感觉疼痛程度在线上做出标记。该方法粗略量化了疼痛程度, 比较直观且易掌握。准确客观的评估对选择合适的止痛方法、给予适当剂量的止痛药至关重要。在初次疼痛评估后, 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估, 特别是在使用新的药物或治疗后。疼痛数字化评估与再评估是掌握患者疼痛病情及止痛治疗疗效的简捷方法。除评估疼痛程度外, 需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疼痛部位、疼痛加重或减轻相关因素、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干扰和影响、疼痛治疗病史、癌症疼痛治疗的不良反应、心理及情感因素与疼痛的相互影响等。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疼痛患者, 需详细评估病情及预后, 分析癌症疾病本身及抗癌治疗对疼痛的影响, 评估通过抗癌治疗手段来缓解疼痛的利弊[1]。

2认识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最常见的难治性疼痛。国际疼痛学会 (IASP) 将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为从外周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痛包括:头颈癌所致的颅神经痛、化疗药所致的外周神经痛、骨癌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性临床表现烧灼样痛、电击样痛、麻木样痛、压迫感、紧缩感等,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不一定有阳性体征。这类疼痛往往对单一阿片类药物反应不理想。

3个体化综合止痛治疗

3.1 综合性抗癌治疗及支持治疗

绝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原因是癌症疾病本身所致, 因此抗癌治疗是有效解除疼痛的根治性策略, 或持续性长期缓解疼痛的积极策略。但许多癌症疼痛患者并非能从抗癌治疗中获益, 或仅获得轻微的止痛效果, 或无止痛效果, 甚至可能在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 未获得止痛效果。对于无法接受抗癌治疗或抗癌治疗不能缓解的疼痛, 药物止痛治疗是缓解疼痛的主要策略。

3.2 暴发性疼痛治疗

暴发性疼痛是最常见的难治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呈持续性慢性疼痛, 按时使用止痛药维持适当的血药浓度, 将有效缓解大多数癌症疼痛患者的慢性疼痛。但不少癌症疼痛患者在持续性慢性疼痛的同时, 仍然可能出现频繁发作的暴发性疼痛。暴发性疼痛频繁发作用的主要原因: (1) 某些疼痛病变本身的特点。如约63%的骨转移患者伴有与活动有关的暴发性疼痛。 (2) 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 或病情有所发展, 需调整增减止痛药剂量。 (3) 止痛药的疗效维持不到按时给药的时间, 这是长效阿片类药本身的弱点, 称为长效止痛药的末端剂量释放问题。例如有时芬太尼透皮贴剂作用<72h, 吗啡控释片作用<12h。控制暴发性疼痛的要点: (1) 记录分析突发性疼痛发作原因; (2) 增加长效止痛药的按时用药剂量; (3) 适当缩短按时给药间隔时间; (4) 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对于可预期的暴发性疼痛, 选择阿片类即释剂提前预防性用药, 如活动前30min用药。对于不可预期的暴发性疼痛, 选择脂溶性阿片类即释剂。芬太尼透黏膜口腔含剂是理想的暴发性疼痛解救性用药, 用药时含在舌下即可, 药物快速有效地透过舌下黏膜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止痛作用起效5~10min, 类似吗啡静脉用药的起效时间。药物持续作用1~2h, 耐受性好, 使用方便。可有效用于不可预期的暴发性疼痛解救性用药, 其解救治疗疗效优于吗啡。

3.3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

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药物包括非阿片类、阿片类、辅助止痛药。单用阿片药治疗理想重度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率并非十分理想。阿片类止痛药与辅助类药物联合用药, 可在两类药的剂量均较低的情况下提高疗效。因此, 个体化选择辅助类药物是治疗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技术。

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辅助药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剂、抗惊厥剂、局部麻醉剂、糖皮质激素等。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 主要辅助用于缓解烧灼样痛, 抗惊厥剂类药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卡马西平) 主要辅助用于缓解电击样疼痛或枪击样疼痛, 糖皮质激素主要辅助用于大脑脊髓水肿压迫所致疼痛。由于任何一种辅助用药均不能完全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因此联合用药的选择应该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

3.4 微创介入治疗

植入式可编程吗啡泵技术即在C形臂X线透视仪的引导下, 经腰椎间隙穿刺, 将一特殊导管放置于蛛网膜下腔, 然后植入可编程吗啡泵于患者皮肤下, 用皮下隧道方式将导管与泵相连接。泵内有储药器可储存吗啡药液, 泵的输注系统可将药液经导管持续缓慢匀速地输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的内啡肽受体, 所以微量的吗啡即可达到较满意的镇痛效果, 减少了吗啡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这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控制癌痛的最终目标是将疼痛控制在评分3分以下, 即不影响睡眠;对疼痛发作次数要控制到每天<3次;每天给予解救药的次数也最好<3次——即“3个3”止痛原则。在此基础上, 强调用最小的药物不良反应、最低的经济费用, 获得最高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癌症疼痛,个体护理,评估和治疗

参考文献

个体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21岁~78岁,平均(46.3±7.8)岁;病程3年~28年,平均(14.5±6.3)年。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4岁~76岁,平均年龄(45.9±8.1)岁;病程6年~30年,平均(15.2±6.1)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病情较长且需要长期用药的疾病,患者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焦虑、恐惧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情绪激动者甚至可发生中风[2]。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细心、耐心、热情地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思想进行了解,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1.2.2 生活护理

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在改变体位时,注意放慢速度,同时避免旋转或深低头等动作。保持皮肤的清洁,出现破损或是小伤口时应当立即进行处理,每日饭后及时使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1.2.3 饮食护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用药治疗,同时还需要对日常饮食进行控制,其目的是控制血糖、体重,改善脂代谢,并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达到均衡营养。患者的日常饮食需要忌油腻、过咸、过甜、过饱,同时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摄入,防止体重增加;以低胆固醇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复合糖类碳水化合物、粗粮等为主;蛋白质应当选取优质动物蛋白,同时多摄取膳食纤维,以有效控制血糖、血脂、促进胃肠蠕动;每日多食用蔬菜,适量摄取水果,同时戒烟限酒,不宜食用辛辣及刺激性的食物。

1.2.4 运动护理

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对疾病控制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控制体重,同时还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3],降低患者使用胰岛素以及降糖药的剂量。运动对于血糖、血压的控制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可调节代谢紊乱,特别是在餐后1 h进行运动的效果最佳。老年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爬楼梯等有氧运动,每日0.5 h,5次/周。

1.2.5 健康教育

嘱咐患者不可过度劳累,饮食要有节制,注意控制情绪。要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除了药物治疗,饮食的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长期坚持。日常应保持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限酒,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睡前可用温度适宜的热水泡脚。

1.3 效果评价

(1)护理效果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为依据,显效: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下降30%以上,或是空腹控制在7.2 mmol/L或餐后8.3 mmol/L以下;有效: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下降10%~30%,或空腹控制在8.3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以下;无效:空腹血糖或餐后2 h血糖下降10%以内,或无明显改善[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2)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评定,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并非持续性的高血糖,而是由其造成的身体各组织及器官并发症。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达到满意效果,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缺乏相关知识,在经过长时间的用药后,自身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疾病的治疗产生消极的态度,造成大部分患者无法科学地控制饮食、合理运动、监控血糖、按时服药。所以,给予患者有效的个体化护理,能防止病情的加重以及并发症发生。

个体化护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主要是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整个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人格以及生命安全[5]。个体化护理是将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精神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结合后,为患者提供最舒适的护理,使其在治疗期间时刻感受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关心。责任护士对每一位患者护理后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精神特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此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同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经个体化护理后,总有效率高达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且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说明通过个体化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满意度,促进病情的恢复,同时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满意度,促进病情的恢复,同时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个体化护理,依从性,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霞,张赛春.个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7):988-990.

[2]张俊华.综合性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33-34.

[3]姜燕.个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221-222.

[4]吴瑞勤.一对一个性化健康教育规范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注射行为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36):3449-3450.

个体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临床患者病例, 共抽取86例, 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每组43例。对照组中有男26例, 女17例, 年龄20~76岁, 平均 (47.8±13.4) 岁;观察组中有男25例, 女18例, 年龄21~77岁, 平均 (46.7±13.2) 岁。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研究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对其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一组为观察组, 对其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对比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结果。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个体化护理。主要内容为:以患者的具体特点诸如病情严重程度、诱发因素以及性格特点等为依据, 对其在护理过程中所需的准备予以提前做好, 针对消化内科患者, 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个体化护理能够对人性化服务的特点予以体现。譬如说在入院处便经人格特征量表以及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展开性格分析, 针对不同的患者实施具有个性化的, 做到因人适宜;尽量对男、女病室予以区分, 对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隐私等给予尊重, 保证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其焦虑以及尴尬心理得到有效的缓解, 对温馨的就医环境予以创建[1]。

观察组:循证护理。循证护理一般是指对出血进行观察与护理, 诸如:出血期应对患者的血压以及体温等基础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给予密切关注, 对患者的呕血以及便血的色、量、质等情况、尿量的变化等进行详细记录, 经血常规对是否存在继续出血现象进行检测;对观测患者瞳孔等精神、情绪等神智变化予以注重, 若有需要应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循证护理过程中还应注重对症护理[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统计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为86.05%。显然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随访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后发现, 两组患者各项正常生活习惯中仅适度锻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均显示出对照组优于观察组, 且 (P<0.05) , 详见表2。

3 体会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了个体化护理和循证护理, 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表现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6个月时间的随访后发现, 对照组患者正常生活习惯明显优于观察组, 且 (P<0.05) 。这一结果表明, 在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 合理掌握循证护理技巧对改善护理质量, 满足患者需求以及促进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对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临床患者病例86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对其展开个体化护理和循证护理。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统计,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然随访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正常生活习惯各项指标除适度运动外均明显优于观察组, 且 (P<0.05) 。结论 在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过程中, 合理掌握循证护理技巧对改善护理质量, 满足患者需求以及促进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循证护理,个体化护理,消化内科,疗效

参考文献

[1]杨翠琴, 穆睿华, 李慧芳.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4) :464-465.

个体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当中选取122例, 入选标准:病情危重;患者意识模糊、躁动;意识清醒但不配合治疗或者留置特殊管道。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 每组各61例。在61例治疗组患者当中, 男32例, 女29例, 年龄18岁~78岁, 其中脑出血21例, 重型颅脑损伤23例, 颅内动脉瘤17例;在61例对照组患者当中, 男31例, 女30例, 年龄19岁~81岁, 其中脑出血21例, 重型颅脑损伤21例, 颅内动脉瘤19例。2组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约束护理, 使用普通的约束带约束上肢或四肢, 每隔2 h放松约束1次, 每次放松时间为15 min~30 min。观察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异常情况, 意外拔管发生情况。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给予个体化约束护理: (1) 在对危重患者进行约束护理之前, 要请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约束护理的重要性。 (2)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肢体活动情况、肢端循环等制定个体化的约束方案, 对于意识清醒的危重患者给予普通约束;对于躯体留置管道的患者在普通约束的基础上加用膝部约束带约束下肢;对于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的患者给予持续约束, 每隔2 h放松约束1次, 每次放松时间为15 min~30 min;对于极度烦躁、有管道脱落危险的患者给予四肢约束, 必要的时候还要使用胸带辅助约束。 (3) 约束护理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观察约束带的松紧度, 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有无异常情况发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解除约束, 并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此外, 专职护理人员要做好护理记录以及交接班工作, 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动态评估, 以便主管医生及时调整患者的约束方案。

1.3 评价指标

约束部位皮肤异常情况, 意外拔管发生情况, 患者或家属对约束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异常情况以及意外拔管发生情况比较

61例治疗组患者中, 约束部位皮肤出现异常情况3例 (4.9%) , 发生意外拔管情况1例 (1.6%) ;61例对照组患者中, 约束部位皮肤出现异常情况9例 (14.8%) , 发生意外拔管情况4例 (6.6%) 。治疗组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异常情况以及意外拔管发生情况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或家属对约束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或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6.7%, 对照组满意度为82.0%, 治疗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危重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 会因为意识不清、身体不适、情绪烦躁等而导致拔管、坠床、自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甚至会威胁生命[2]。为了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安全, 保证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 一般来说都要对危重患者实施身体约束。身体约束指的是把机械性设备、材料、工具附加在患者的身体上, 使之不能轻易移动, 限制患者的自由活动[3]。常规约束护理可使患者的约束部位出现皮肤破损、肢体神经受压等问题, 增加医患纠纷。个体化约束是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肢体活动情况、肢端循环等而制定实施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约束护理措施[4]。对危重患者实施个体化约束护理, 在约束护理之前患者及其家属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肢体活动情况等, 制定和实施个体化的约束护理措施。通过个体化约束护理, 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约束不良事件发生, 提高约束护理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 从而也就避免了护患纠纷。

本文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约束护理, 治疗组患者给予个体化约束护理, 治疗组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出现异常情况占4.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8%;治疗组发生意外拔管情况占1.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满意度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危重患者实施个体化约束护理, 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 降低约束不良事件发生, 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约束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当中选取122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约束护理, 治疗组患者给予个体化约束护理, 对比分析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出现异常情况占4.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8%;治疗组发生意外拔管情况占1.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满意度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危重患者实施个体化约束护理能够保证患者的安全, 降低约束不良事件发生, 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危重患者,个体化约束,护理效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伍林飞, 廖燕, 虞献敏.个性化约束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11, 26 (5) :36-37.

[2]梁冬梅, 罗进玲, 李志标.个性化约束在清醒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医院, 2010, 10 (3) :96-97.

[3]方淇玉, 陈彬, 王迎莉, 等.危重患者身体约束的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3 (5) :79-84.

个体护理 篇10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妊娠;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67-02

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是指于妊娠期间发现或第1次被诊断的糖耐量异常,未诊断的2型糖尿病也属于妊娠期糖尿病。约1%~14%的妊娠患者为患有妊娠期糖尿病[1]。在我国,其发病率约为1.31%~3.75%[2],严重威胁着孕母和胎儿的健康。本研究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年龄24~39岁,平均(26.43±8.15)岁,孕周 27~38周,其中初产妇27例,经产妇11例;对照组38例,年龄23~38岁,平均(25.87±8.42)岁,孕周 28~38周,其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和产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1)饮食疗法:采用少量多餐,将每日的食量分为4~6次,各热能的分配比例为:早餐10%,午餐以及晚餐各30%,剩余30%分2~3次进行加餐。给予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饮食中糖类小于40%,蛋白质比例在20%~25%,脂肪比例在35%~44%,鼓励其多进食蔬菜和水果。(2)运动疗法:运动上肢,每天饭后散步约30 min。(3)心理护理:经常与孕妇进行交流、沟通,并进行心理疏导,认真分析孕妇所处的心理状态,并耐心进行解释,提高孕妇的对妊娠糖尿病的认识,以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稳定孕妇的情绪;保持环境舒适、安静,以营造良好的心里氛围,以缓解甚至消除孕妇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1.3?观察指标

测量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5.6 mol/L,餐后2 h血糖正常值<9.2 mol/L;记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异常8例,占21.05%,餐后2 h血糖异常3例,占7.89%;对照组空腹血糖异常18例,占47.37%,餐后2 h血糖异常11例,占28.95%;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多见于妊娠中晚期,据王君等[3]报道,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生与激素作用、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β细胞功能缺陷、遗传等因素有关,严重影响着母婴的健康。姚兰等[2]认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母婴各种疾病的发生率、易于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感染、流产、羊水过多、羊水过少、早产、酮症酸中毒、死胎、胎儿畸形、死产、宫内发育迟缓等。曹素华等[4-6]研究表明,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进行个性化护理,疗效明显。本研究中,观察组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为21.05%,餐后2 h血糖异常发生率为7.89%,妊高征发生率为26.32%,巨大儿发生率为47.37%,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7.89%,对照组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为47.37%,餐后2 h血糖异常发生率为28.95%,妊高征发生率为39.47%,巨大儿发生率为63.16%,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5.79%,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高征、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对妊娠合并糖尿病进行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改善孕妇的血糖状况,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笔者考虑这与以下原因有关:合理的饮食习惯和搭配,在提供有效能量和营养的同时,能减轻血糖波动幅度;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中糖分进入细胞,促进合成代谢;良好的心理护理可稳定患者的心态,减轻内分泌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妊娠合并糖尿病进行个性化护理,可增加降糖治疗的效果,有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玲,司涛,秦书春.妊娠糖尿病37例临床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15):55.

[2] 姚兰,张建梅,李萍.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2):46-48.

[3] 王君,李红星.妊娠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3):429-431.

[4] 曹素華.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围产期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9):208-209.

[5] 李丹.6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32-133.

[6] 张艳红,葛薇.妊娠合并糖尿病26例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60.

乳腺癌化疗患者个体化护理的体会 篇11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个体化护理

乳腺癌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 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1]。研究证实, 乳腺癌在临床确诊时, 50%~60%已有微小转移灶存在, 单纯的手术治疗无法将乳腺癌根治。因此作为全身治疗的化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重要地位。欲使化疗顺利进行, 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过程中, 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免疫力下降、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降低、脱发等等, 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我科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乳腺癌化疗患者, 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案, 遵循orem自理理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使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全程化疗, 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对乳腺癌化疗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科明确诊断的100例需要化疗的乳腺癌患者, 其中:新辅助化疗22例, 术后化疗72例。年龄:32~70岁, 平均49.6岁。化疗方案:CMF (环磷酰胺、氨甲喋呤、氟尿嘧啶) 方案6例, CEF (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 方案28例, ECT (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 30例, ACT (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 方案12例, CP (环磷酰胺、紫杉醇) 方案16例, AC+赫塞丁方案8例。其中包括新辅助化疗患者12例, HER-2阳性联合赫塞丁治疗3例。

1.2 方法

遵循orem自理理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入院阶段提供“全补偿系统护理”, 住院阶段提供“部分补偿系统护理”, 出院阶段依据“支持教育系统”进行护理。患者入院后首先充分了解病情, 了解患者病历资料, 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评估患者病情、心理、经济状况等, 根据化疗方案制定详细个体化护理措施:患者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出院后的指导,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应用orem自理理论, 充分调动患者抗病信心和能力;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信任医生, 强调个体化、人性化, 让患者了解自己、决定自己, 参与治疗护理;爱心、精心、细心、精湛的技术体现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完善的出院后随访机制。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全疗程化疗, 患者对化疗出现毒副反应的认知程度、患者的接受能力明显提高,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无医疗纠纷产生。从化疗前心理准备、化疗静脉通道的选择与管理、病情的观察以及与家属的配合、化疗后须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对策。随访所有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

3 讨论

3.1 个体化护理方案, 关键点就是强调每个患者的不同点而给予教育指导。

除病情、心理状态外, 包括经济状况、性格、家庭情况、文化、生活习惯等, 全面了解情况才能针对其个体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适应其个体的方案。Orem自理理论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权利与义务, 并且通过学习来达到自理需要。护理是为预防和克服自理缺陷或不能自理的人提供的治疗性帮助, 本质是自理。只有当个体学习自理的体力和智能受限或缺失时, 才由别人学习后提供给他帮助。护士则以一种连续的方式提供并协助自我活动来帮助他人维护生命健康, 从疾病或损伤中恢复。本组患者入院后, 护士们主动和她交朋友, 进行心理疏导, 让她开心, 树立信心, 教她们自己能照顾好自己能力, 使患者认识自己、照顾好自己。在有疑惑、困难时找护士, 随时帮她们解决。这样患者相信你, 才能主动配合治疗, 共同对付病痛, 更好照顾好自己。

3.2 开展优质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 强化基础护理, 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

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 处处为患者着想, 一切活动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 紧紧围绕患者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制定方便措施,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 保证患者的安全, 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 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 取得患者家庭支持, 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本组病例化疗前, 均进行护理病例讨论, 根据病患的具体特点, 制定具体方案, 责任护士具体执行。保证了措施的落实, 患者和家属非常满意。

3.3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乐意接受化疗的实施。

对乳腺癌患者给与心理干预, 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纠正不良认识, 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能动的配合治疗[2]。乳腺癌患者大都有恐惧、焦虑、忧郁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根据患者的特点, 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知识教育。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术前化疗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告诉患者手术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让患者明白医护人员的心情和患者的心情是一样的, 医生会拿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尽力将其治愈, 使其愉快的接受治疗。坦诚地回答患者的疑问, 耐心地给患者讲解癌症的有关知识, 告诉患者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 有许多癌症可以治愈。根据患者的理解及承受能力适当解释病情, 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 应用化疗药物可能会出现恶心等副作用, 我们会有预防措施, 若仍有不适, 医护人员会有办法给予处理的。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 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积极配合治疗。告诉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及愈后的影响, 给患者讲述以前成功的病例, 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4 良好的医疗作风, 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化疗顺利实施的保障。

化疗前做好充分准备:如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 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测。护理人员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及丰富的业务知识, 有计划地选用保护患者肢体浅静脉, 熟练的操作和无痛的注射技巧可减轻患者对化疗的恐惧。乳腺癌术后应避免患侧上肢静脉输液, 术前化疗应选择患侧上肢浅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形成皮肤溃疡, 经久不愈, 因此, 静脉穿刺时, 先以不含化疗药物的液体穿刺血管, 穿刺成功, 确无液体外渗后再换含有化疗药物的液体。静脉推注时, 应先回抽, 见回血后方可推注。推注过程中, 反复回抽观察, 推注速度不宜太快, 亦不宜太慢, 以免发生渗出及静脉炎, 推注时间以10~15min为宜。静脉点滴时, 应定时巡回观察,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并交代患者及陪护保护输液通道的方法。化疗药物推注或点滴结束后, 再换上不含化疗药物的液体冲洗静脉通路。

3.5 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处理化疗不良反应。

针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主要的护理诊断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静脉炎等护理问题, 做到有效的预防和及时治疗。胃肠道反应是患者最常见、最忧虑的化疗副作用, 应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如心理疏导、消除房间异味,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不宜在饱餐后或空腹时行化疗, 在饭后2~3h应用化疗药物最佳;饮食宜少量多餐, 化疗期间不宜食过饱及过油腻的食物。化疗前半小时肌内注射异丙嗪、甲氧氯普胺, 化疗前后静脉推注恩丹西酮等止吐药物。化疗中勤巡视病房, 多与患者交谈, 分散其注意力。饮食上指导患者及家属, 食物应多样化, 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的水果, 忌高脂肪饮食[3]。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给缓泻剂。

化疗药物可产生骨髓抑制, 因此化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常规, 应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升白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 白细胞低于1.0×109/L, 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应严格无菌操作, 减少人员流动, 限制家属探视, 病房每日定时通风换气, 进行紫外线消毒。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及湿度, 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患者的鼻黏膜和口唇部可涂液状石蜡防止干裂, 静脉穿刺时慎用止血带, 注射完毕时压迫针眼5min, 严防利器损伤患者皮肤。

患者因手术和化疗造成形象改变, 可能影响患者自尊而导致自我形象紊乱。因此, 化疗前应把这一可能发生的问题告诉患者,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并且进行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可在化疗过程中佩以冰帽或在发际下用橡皮条扎紧头皮对脱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护理人员可以想办法尽量使其保持正常形态, 如鼓励患者戴假发和佩带义乳等。

总之, 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 为了使乳腺癌患者能够顺利地完成化疗, 护理工作的完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针对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体化人性化护理方案,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不仅针对乳腺癌患者常见的护理诊断进行护理, 而且针对每个患者不同情况如可能出现自我形象紊乱、心理障碍、经济状况等问题, 实施个性化护理, 充分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增强抗病能力和对治疗的顺从性, 起到了良好效果。使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全程化疗, 从而延长了生命, 提高了生活质量。避免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乳腺癌诊疗规范 (2011年版)

[2]鲁辉.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心理护理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7 (6) :107-109.

[3]李玲, 张明云.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11) :562-563.

上一篇:史论类课程下一篇:心理激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