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施氮量

2024-09-13

经济施氮量(共8篇)

经济施氮量 篇1

摘要:进行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在中等肥力田块条件下栽培,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最高苗、有效穗数、实收产量随之增加, 但生育期随之偏长、分蘖成穗率偏低、千粒重有所下降、抗病力弱、抗倒伏能力不强。

关键词:杂交中稻,施氮量,经济性状,影响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地处丘陵区, 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 全县耕地面积49 666.7 hm2, 其中水稻面积33 000 hm2, 粮食总产50万t。全县水稻100%推广种植杂交中稻, 85%的中稻面积蓄留再生稻, 一般杂交中稻产量8 250kg/hm2左右, 再生稻产量2 250 kg/hm2左右, 而中稻增产潜力可达10 500 kg/hm2以上, 再生稻增产潜力可达4 500 kg/hm2以上。2015年进行了杂交中稻不同施氮量对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分别为施纯N量0 (CK) 、60、90、120、150、180、210、240 kg/hm2。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1,2,3], 小区面积13.2 m2 (4.4 m×3.0 m) , 重复间和小区间走道窝心到窝心距离为70 cm, 各小区四周做双埂分区。栽插规格26cm×17 cm, 每窝栽1株。

1.2 栽培管理

参试水稻品种为川香优2号。施P2O5105 kg/hm2、K2O 75kg/hm2作底肥, 施氮量各处理按40%作底肥, 60%作追肥。旱地育秧, 于3月2日播种, 4月9日移栽。栽后7 d施分蘖肥, 施氮量占总氮量的40%, 结合施用除草剂防除杂草。停滞期施氮量占总氮量的20%, 分蘖期田间保持浅水, 分蘖盛期与灌浆期晒田[4,5,6]。5月9日防治1代螟虫, 6月18日施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 6月28日防治二代螟虫与纹枯病。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水稻生育期间调查其生育期、分蘖动态。成熟时各小区分别调查10窝平均有效穗数, 按平均数抽取1窝进行室内考种, 测定每穗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水稻全部成熟后, 各小区分别收打测定实产, 并进行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播种期3月2日, 4月9日移栽, 7月9—11日齐穗。施N量越少, 齐穗期越早, 施N量越多, 齐穗期越迟。8月12日成熟, 全生育期161~163 d。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N肥增加最高苗数随之增加, 一般施纯N 240 kg/hm2的最高分蘖数最高为345.60万个/hm2, 较CK (235.20万个/hm2) 增加110.40万个/hm2。

从表2可以看出, 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随施N量增加而增多;结实率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施N量为240kg/hm2处理千粒重最低, 为25.5 g, CK的29.1 g为最高, 其余处理差异不大。理论产量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

从表3可以看出, 实收产量随施N量增加而依次增产, 施纯N 240 kg/hm2的处理产量9 356.06 kg/hm2为最高, 较CK (7 825.76 kg/hm2) 增产1 530.30 kg/hm2, 经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与施纯N 90、120、150、180、210 kg/hm2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施纯N 210 kg/hm2的处理产量9 280.30 kg/hm2, 居2位, 较CK增产1 454.54kg/hm2,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与施纯N 180、150、120、90、60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在中等肥力田块条件下栽培,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实收产量随之增加, 但生育期随之偏长、分蘖成穗率偏低、千粒重有所下降、抗病力弱、抗倒伏能力不强。

富顺县水稻的栽培制度是中稻—再生稻, 如果N肥施用过多, 水稻成熟期偏迟, 要影响下一季再生稻的产量。

因此,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 富顺县中等肥力的稻田施纯N以150 kg/hm2左右为最好。

参考文献

[1]段素梅, 杨安中, 黄义德, 等.穗肥施氮量对抛栽杂交中稻抗倒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 2011, 36 (2) :30-32.

[2]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西南稻区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氮、磷、钾吸收累积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11, 37 (5) :882-894.

[3]龙继锐, 马国辉, 万宜珍, 等.施氮量对超级杂交中稻生育后期剑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 (5) :501-507.

[4]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西南稻区杂交中稻产量的地域差异及其高效施氮量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2) :273-282.

[5]陈爱忠, 刘玲.施氮量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技推广, 2015, 31 (11) :33-35.

[6]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杂交中稻在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异[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2011, 12 (7) :1001-1009.

经济施氮量 篇2

关键词:施氮量;玉米;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07-1

氮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叶绿素和一些激素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施用氮素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以提高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性能,并延长绿叶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探讨不同施氮量对玉米高产的影响,以期实现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选择在遵义县鸭溪金刀村二组杨选国责任地进行,当地海拔1000m,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壤为石灰岩发育而成,肥力中等,前作小麦。供试玉米品种为:益玉六号。肥料品种为:46%的尿素,16%的普钙,60%的氯化钾。

1.2 试验方法

试验以益玉六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重复3次。在磷、钾肥全部作为基肥,氮肥分基肥和追肥条件下试验设计4个处理,即处理1:不施氮肥(CK);处理2:施氮量18.75kg/667m2;处理3:施氮量27.7kg/667m2;处理4:施氮量48.9kg/667m2。小区面积32m2,玉米统一采用单株定向移栽,移栽规格:行距80cm×25cm,小区间距30cm,区组间距50cm,以便田间作业。

1.3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08年3月28日营养块单株育苗,4月9日按方案划定小区面积,在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部分作基肥条件下单株定向移栽,4月25日施氮肥提苗,6月15日施小喇叭肥,6月23日施大喇叭肥。在植株整个生育期搞好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一切同于常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穗部性状影响

表1 玉米穗部性状差异分析表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取决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裸穗鲜重等,从表1可见,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茎粗、穗位高、穗长、穗鲜重、千粒重先升高后降低,呈“倒V”型变化,其中施氮量27.7kg/667m2的千粒重较不施氮肥(CK)的千粒重和施氮量48.9kg/667m2的千粒重分别提高17.5%和12.5%。玉米秃尖率、穗行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呈“V”字型变化,说明不施氮肥(CK)的施氮量不足而施氮量48.9kg/667m2的施氮量过剩,施氮量27.7kg/667m2的施氮量为最佳,该施氮量使玉米果穗丰满,子粒充实,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2.2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产值影响

试验结果表2可见:从产量方面来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7.7kg/667m2,亩产量在几个处理中居最高,亩产量达526kg,48.9kg/667m2,亩产量居第二,亩产量达510.4kg,分别较不施氮肥(CK)亩增产119.7kg和104.1kg,增产率29.5%和25.6%,增产明显。从产值方面来看,随着亩产量的增加,产值也在逐渐的增加,其中施氮量27.7kg/667m2亩产值在几个处理中居最高,亩产值达1157.2元,施氮量48.9kg/667m2亩产值在几个处理中居第二,亩产值达1122.9元,但施氮量48.9kg/667m2比施氮量27.7kg/667m2增加近一倍,从而肥料成本增加。说明处理3的施氮量为最佳施氮量,既实现了高产又实现了高效,达到节本增效。

表2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差异分析表

3 结论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穗部性状和产量产值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茎粗、穗位高、穗长、穗鲜重、千粒重先升高后降低,呈“倒V”型变化,而玉米秃尖率、穗行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呈“V”字型变化。其中施氮量27.7kg/667m2的千粒重较不施氮(CK)的千粒重和施氮量48.9kg/667m2的千粒重分别提高17.5%和12.5%。

施氮量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如皋市江安镇戈堡村7组某农户的责任田进行, 厚层高砂土, 田面平整, 土壤肥力均匀。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12.50、0.64 g/kg, 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5.4、42.3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镇稻11。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9个处理, 具体施肥处理见表1。氮肥基蘖肥:穗肥=6∶4。其中, 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均为7∶3。基肥、分蘖肥分别于机插前1周、机插后6 d施用, 促花肥、保花肥分别在倒4叶和倒2.5叶时施用。2次重复, 共18个小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55 m2 (22.0 m×2.5 m) 。为防止串水串肥, 各小区用塑料薄膜包裹, 无肥区、无氮区安排在上水口。

(kg/hm2)

1.4 试验过程

播种期为5月27日, 秸秆全量还田后按设计做好小区, 机插在6月24日进行, 每小区中间机插7行, 人工栽插靠埂2行, 每个小区基本苗一致[4]。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每个处理定点10穴, 考察水稻茎蘖动态、叶龄, 后期调查水稻抽穗期纹枯病的发生情况, 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10穴植株考察产量结构, 计算理论单产, 实收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处理7产量最高, 平均单产为9 663.8kg/hm2, 其次为处理8、6, 平均单产分别为9 496.5、9 244.5kg/hm2, 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均低于9 000 kg/hm2, 以处理1最低, 仅为4 307.3 kg/hm2。对各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处理7与处理8差异不显著, 与处理6差异显著, 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8与处理6差异不显著, 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kg/hm2)

2.2 不同施氮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 施用氮肥可以有效增加水稻的成穗数, 但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千粒重、结实率不断减少, 穗实粒数、总粒数处理7最大, 分别为122.5、111.7粒, 实收、理论产量最大, 分别为9 747.0、9 952.5 kg/hm2。表明氮肥施用量适宜时, 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但当氮肥用量过高时, 水稻后期群体过大, 每穗粒数减少。

2.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 处理1、2总茎蘖数7月17日最多, 分别为223.5万、237.0万个/hm2;处理3、4总茎蘖数7月23日达到高峰, 分别为357.0万、433.5万个/hm2;处理5、6、77月30日水稻苗数最多, 分别为463.5万、484.5万、496.5万个/hm2;处理8、9的高峰苗出现在8月7日, 分别为546.0万、556.5万个/hm2。由图1可以看出, 随施肥量的增加成穗率降低, 各处理成穗率分别为83.2%、86.7%、71.8%、71.6%、68.9%、68.7%、68.0%、66.5%, 66.3%。各处理高峰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且出现的时间呈推迟的趋势。

2.4 不同施氮量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 氮肥用量越大, 抽穗越迟, 齐穗越慢, 表明氮肥用量越大, 生育期有被推迟的趋势。

(万个/hm2)

(%)

2.5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后期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由表6可以看出,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病穴率呈加重趋势。

经新复极差测验, 处理9与处理1、2、3、4、5有显著差异, 处理8与处理1、2、3有显著差异, 其余各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当磷钾肥充足时, 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 增加氮肥用量, 机插水稻的产量增加, 但当施氮量过大时, 水稻群体过大, 水稻穗形变小, 生育期推迟, 加重纹枯病, 当地以施纯N330~375 kg/hm2为宜。该试验是在土壤肥力较差的高砂土地区开展的, 对同等肥力的非高砂土地区的适宜施氮量需进一步试验。

摘要:对机插水稻开展氮肥施用量研究, 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机插水稻的产量以施纯氮330 kg/hm2最高, 为9663.8 kg/hm2, 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生育期推迟, 后期纹枯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关键词:秸秆还田,施氮量,机插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张洪程.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于淮洲.扬粳9538单产650公斤/667m2以上群体质量的探讨[J].中国稻米, 2007 (2) 38-40.

[3]苏建平, 丁峰.江苏省如皋市水稻麦草还田技术效果分析[J].中国稻米, 2009 (5) :60-63.

经济施氮量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宜昌市当阳市王店镇进行, 东经111°44′51″, 北纬30°41′33″。试验区土壤为第三纪红砂岩黄棕壤红砂土, 该土壤p H值6.2, 含有机质10.9 g/kg、碱解氮83 mg/kg、有效磷24.7 mg/kg、速效钾180 mg/kg[3]。

1.2 试验材料

参试柑桔品种为金水柑, 为幼年柑桔园, 供试树势基本一致。供试肥料是尿素 (含纯N 46%, 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过磷酸钙 (含P2O512%, 当阳市星光磷化有限公司生产) 、硫酸钾 (含K2O 51%,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公司生产) 。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即处理1:70%优化施氮量 (70%Nopt) , 处理2:100%优化施氮量 (100%Nopt) , 处理3:130%优化施氮量 (130%Nopt) , 以不施氮肥 (N0) 作对照 (CK) 。各处理磷、钾肥按照正常优化施肥量。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48.4 m2 (12.1 m×4.0 m) , 每个小区柑桔树为4株。其中, 优化施肥量参考鲁剑巍等的研究, 根据果树目标产量、养分吸收特点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4,5,6]。氮肥、钾肥均60%用作壮果肥, 40%用作还阳肥, 磷肥全部用作还阳肥。优化施肥的N、P、K施肥水平分别为纯N 0.55 kg/株、P2O50.18 kg/株、K2O 0.5 kg/株。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柑桔产量的影响

由表1、2可知, 各处理间柑桔产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 柑桔产量有显著提高, 与CK相比, 处理1柑桔增产3 595.1 kg/hm2, 增产率为20.45%;处理2柑桔增产4 876.1 kg/hm2, 增产率为27.73%;处理3柑桔增产5 929.8 kg/hm2, 增产率达33.73%。说明在适宜的范围内, 柑桔产量随着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与处理2相比, 处理1柑桔减产5.70%, 处理3柑桔增产4.69%, 说明氮肥优化施肥量相对比较适宜, 既起到高效增产作用, 又能降低化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

2.2 不同施氮量对柑桔品质的影响

试验结束后, 对果品进行了品质测定。由表3可知, 合理的氮磷钾配比, 可以提高柑桔的产品品质。CK的果汁含量、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等均相对较低, 虽然酸度较小, 但糖度也小, 导致糖酸比小, 口感差。3个施N处理中, 处理1的果汁含量、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糖酸比, 都明显低于处理2、3, 但处理2和处理3相比, 果汁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等相差很小, 变化不大, 在糖酸比方面, 处理2最高。由此说明, 适宜的氮用量可以使柑桔保持较好的口感。

3 结论与讨论

氮磷钾配施可以使柑桔增产, 适当增加施氮量更有利于提高柑桔产量, 氮的增产效果可达20.45%~33.73%。但更高的施氮量, 对提高柑桔品质影响不大, 糖酸比甚至会有所降低。说明在配施磷钾肥的条件下, 适宜的氮用量可同时兼顾柑桔产量和品质, 这与蔡跃台[5]、叶彩云等[7]的研究是一致的。

综合相关研究, 宜昌地区金水柑幼年果园适宜的氮磷钾用量推荐为纯N 0.55~0.70 kg/株、P2O50.20 kg/株、K2O 0.5kg/株, N、P、K比例大致为1∶0.4∶0.8。其中, 氮肥、钾肥可60%用作壮果肥, 40%用作还阳肥, 磷肥全部用作还阳肥。但这仅是一年的结果, 应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天富.柑桔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42-49.

[2]邓秀新.加入WTO后我国柑桔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M]//《桔颂新篇》编委会.桔颂新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139-155.

[3]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25-113.

[4]鲁剑巍, 陈防, 余常兵, 等.湖北省柑桔施肥概况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 2003 (2) :50-53.

[5]蔡跃台.氮磷钾不同配方施肥对柑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07 (8) :25-27.

[6]余观梅, 朱本岳, 俞巧刚.施用缓释肥对柑桔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 2002 (5) :40-41.

经济施氮量 篇5

试验在大邑县悦来镇民集村7组进行, 实施时间从2014年3月18日至2014年8月12日结束。通过玉米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 测试大邑县紫色土, 在正常的自然生长状况下, 施氮量的最佳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 供试土壤为大邑县的紫色土;

2) 试验品种:雅玉18;

3) 试验用肥:尿素 (四川化工厂生产, 含量45%) , 过磷酸钙 (四川什邡化工厂生产, 含量12%) , 氯化钾 (加拿大生产红钾肥, 含量60%) ;

4) 试验面积:0.12 hm2。

1.2 材料控制

1) 实施: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6个处理, 3次重复, 处理分别为每公顷施纯氮0 kg、90 kg、180 kg、270 kg、360 kg、450 kg, 每公顷用过磷酸钙1125 kg, 氯化钾375 kg。

2) 地点与肥力状况:试验在悦来镇民集村7组进行, 土壤为紫色土, 肥力水平中等, 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生育进程:播种期, 2014年3月18日;收获期, 2014年8月12日。

4) 施肥时间:2014年3月18日进行一次性施肥 (不再追肥和施用穗肥) 。

5) 防治病虫:2014年3月23日, 用“毒死蜱”“地虫光”混合撒入试验地进行全田杀虫。2014年6月25日用爱可进行螟虫防治。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表现

苗期温、光、肥都较适合其生长, 出苗整齐, 各小区前期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没有较大的差别;中早期, 遭受连续阴雨天气, 个别小区出现死苗缺窝现象, 及时进行查苗补缺, 但补栽的苗子生长较弱, 叶片数与早期栽插的有2~3片的差异;生长后期 (7月下旬) 遭受大风袭击, 造成处理5部分植株倒伏, 大部分倾斜、枝杆部分折断, 影响千粒重, 处理6绝大部分倒伏, 茎杆折断严重, 使千粒重相对减少, 影响实际产量。

2.2 产量结果分析

2.2.1 小区产量统计 (见表1)

2.2.2 列方差表进行F测验

据表2的统计, 处理与处理间;重复与重复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两处理间的差异对比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2、3、4、5、6与1间有明显的差异, 处理1与4间的差异最明显达到1 243.5 kg, 而处理5与处理1间的差异也达1 099.5 kg, 处理3与处理1间为1 087.5 kg。也就是说该试验以处理4 (每公顷用纯氮270 kg) 的产量最高, 处理1是氮肥空白区, 整个生长期间都表现长势较弱, 所以产量最低, 只有3 696 kg, 处理6肥力过足, 影响生长发育, 造成碳/氮比失调遇风倒伏, 出现减产。

2.2.3 施氮量与产量对比

根据田间实际收打情况, 施氮量从0 kg至270 kg产量明显上升, 施氮量超过270 kg后产量下降, 造成施氮量与实际产量间呈倒“V”字形, 以每公顷施270 kg纯氮的产量最高。

2.2.4 产量与效益

从表4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每公顷用纯氮270 kg的产量达4 939.5 kg, 除去成本8 820元, 每公顷效益达5 998.5元 (玉米3元/kg;尿素2 250元/t, 折合纯氮5元/kg) , 较空白区高2 380.5元, 每公顷用纯氮180 kg的产量达4 783.5 kg, 除去成本8 370元, 每公顷效益达5 980.5元, 较空白区高2 362.5元, 每公顷用纯氮450 kg的产量达4 672.5 kg, 除去成本9 720元, 每公顷效益4 297.5元, 较空白区高679.5元。

在每公顷栽插株数完全一致的情况下, 形成产量差别的原因之一是每穗粒数, 空白区只有466.7粒, 而处理4达570.7粒, 比空白区高104粒, 高22.27%;处理3、4、5的实粒也在560粒以上, 保证了产量构成因素的基础。

在产量因素的构成中, 虽然品种的千粒重是相对固定的, 但也会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所影响。处理4的达326.7 g, 空白区只有302.7 g, 相差24 g;处理6由于出现倒伏, 所以千粒重下降, 仅304.7 g, 比其他处理少10 g还多。

3 结论与建议

为了夺取玉米高产, 必须控制好氮肥的用量, 以每公顷用纯氮270 kg为最佳, 纯氮在180 kg以下时田间易出现脱肥现象, 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纯氮超过360 kg, 达到450 kg时又会造成植株体内碳/氮比失调, 茎杆支撑强度降低, 出现倒伏现象。

在调整氮素水平的同时, 磷、钾肥也必须配合好, 根据近年来的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 大邑县紫色土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135 kg P2O5、225 kg K2O。

田间病虫草害的防治必须及时, 尽量减少危害。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在减少草害的同时, 提高田间温度和湿度, 促进苗子的正常生长, 为高产打下基础。

经济施氮量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设计与栽培措施

试验地土壤为黑土, 肥力中上等, 有机质含量26g/kg, 全氮1.5g/kg, 碱解氮105mg/kg, 速效磷14.6mg/kg, 速效钾102mg/kg。试验用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7500株。试验设计为施氮量单因子试验, 设3个处理水平, 即施纯氮 (225、450kg/hm2) 重复3次。小区长7m, 10行区, 行宽60cm, 小区面积42m2。氮肥分3次施用, 即10展叶40%、抽雌期20%。水分供应及用以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要为标准基肥形式一次性施入, 各处理的施用量相同, 主要耕作与栽培管理措施为深耕30cm, 播种采用“人工拉绳, 手摆籽”方法, 播种后洒药, 防治病虫草害, 遇旱补灌。整个玉米生育期间管理精细, 植株生长整齐一致。播种期为5月1日, 收获期为10月6日。

1.2 取样、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叶面积指数

在每小区中间2行各选定连续生长的10株, 分别在6展叶、12展叶、吐丝期、吐丝后30d、生理成熟期人工测量植株每片绿叶的长与宽, 以长×宽×0.75计算每片叶的叶面积, 全部叶面积之和为每株叶面积。计算各生育时期的LAI。

1.2.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在玉米成熟期, 选定每小区中间4行的中间地段为取样区。量取样段的长和宽, 计数样段内总株数及总穗数, 将全部果穗装入网袋中, 风干30d, 每网袋中果穗混合脱粒, 称量总粒重, 取3份2009小样, 称量小样重, 小样在75℃下烘干至恒重, 每份小样中计数3份100粒并称重 (得烘干百粒重) , 计算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穗数、子粒含水量为14%的百粒重、百粒重、单位面积产量。

1.2.3 粒叶比

计算单位面积内的子粒数与植株最大叶面积, 即吐丝期叶面积的比值, 求得粒叶比。

1.2.4 生物学产量与收获指数

在吐丝期, 每小区中间4行中取5m2样段中的全部植株地上部, 悬挂于防雨棚中, 风干后称量总重。取小样, 75℃下烘干至恒重后, 计算该时期的生物学产量 (含水量14%) ;在成熟期, 将每小区测子粒产量样段中全部植株的地上部收获, 如同上述处置之后, 结合子粒产量数据计算该时期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随施氮量增加, 玉米产量显著增加。最高施氮量处理的单产水平达13980.84kg/hm2, 比当地生产田8250kg/hm2高70%左右, 属试验地所处区域的超高产水平。不施氮及施氮量为225kg/hm2处的单产也显著高于当地生产田水平, 这可能与试验选取的地块基础肥力好以及实施的土壤深耕、精细管理等关键措施有关。随施氮量增加, 穗粒数呈显著增加的规律性变化, 而百粒重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2.2 玉米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

产量与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的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生物学产量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大, 而收获指数也起重要作用;玉米营养体建成期间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 而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

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与子粒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 前者相关系数r=0.891 (P=0.0013) , 后者r=0.540 (P=0.1337) 。通过分析结果显示, 群体生物学产量对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845, 而收获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仅为0.4540, 说明与收获指数相比, 群体生物学产量对玉米超高产形成的贡献更大。

进一步分析表明, 随施氮量增加, 出苗至吐丝期、吐丝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后者的增加幅度远高于前者;从两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最终生物学产量的比例看, 随施氮量增加, 出苗至吐丝期的比例明显降低, 而吐丝至生理成熟期则明显提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两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与单产呈正相关关系, 但后者与单产呈极显著正相关 (r=0.8888, P=0.0014) , 前者与单产的相关接近显著水平 (r=0.6614, P=0.0524) 。上述结果说明, 不同施氮背景下, 玉米营养体建成期。

3 结论与讨论

在不同时期群体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方面, 水稻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与产量呈二次方程关系Y=a+hx-cxl, 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密切正相关 (Y=a+hx, r>0.95) , 认为获得一定目标的高产, 必须获得抽穗至成熟期足够的干物质积累量。研究结果显示, 在玉米超高产形成上, 生物学产量贡献大于收获指数, 营养体建成期间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 而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与单产呈极显著正相关, 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所在, 这与上述在水稻上的研究结果相似。

在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上, 玉米在6000~9000kg/hm2产量水平下,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稼数>穗粒数>千粒重;在9000~12000kg/hm2下, 贡献大小依次为稼粒数>稼数>千粒重;15000kg/hm2高产水平下, 贡献大小依次为称数>千粒重>称粒数。关义新等 (1999) 报道, 产量超过15000kg/hm2的高产典例中, 群体粒数起决定作用, 提高群体粒数是实现超高产的关键。研究结果也表明, 群体粒数是超高产形成的主要贡献因子, 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则较小, 因此可以认为, 通过采用合理栽培措施, 协调群体粒数与雄粒数的矛盾, 力争群体粒数的显著提高可能是玉米实现超高产的调控技术原则。

在作物源库关系与高产形成关系上, 水稻在适宜LAI下扩库, 不仅不会降低结实率和粒重, 反而会因提高群体光合生产力和收获指数而增产, 就此证明在适宜LAI条件下扩库是强源的内在生理机制。研究以粒叶比作为反映源库平衡关系指标的试验结果显示, 不同施氮背景下, 玉米超高产群体不仅具有最高的群体粒数、群体LAI, 其粒叶比亦最高, 说明试验条件下, 、通过合理增施氮肥, 在增加群体粒数和LAI的同时, 增加源库关系中“库”的比重可能是实现玉米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大田条件下, 由于受到不同生态地点、不同年份间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光、温、水、土等) 及土壤耕作、品种、密度、肥水、病虫草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 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要彻底揭示玉米超高产形成的基本规律、共性技术途径与调控措施等尚需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凌启鸿, 过益先, 费愧林.水稠栽培理论与技术兼及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述讯上期[J].中国稻米, 1999 (1) :3-8.[1]凌启鸿, 过益先, 费愧林.水稠栽培理论与技术兼及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述讯上期[J].中国稻米, 1999 (1) :3-8.

[2]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份.水稻高产精确定栽培田[J].北方水稻, 2007:1-9.[3) 饶春富, 王友德.春玉米大面积亩产吨粮的产构成因素浅[J].玉米科学, 1993, 1 (1) :13-16.[2]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份.水稻高产精确定栽培田[J].北方水稻, 2007:1-9.[3) 饶春富, 王友德.春玉米大面积亩产吨粮的产构成因素浅[J].玉米科学, 1993, 1 (1) :13-16.

[4]关义断, 凌碧莹, 林葆.高产春玉米群体库及砚库沈的综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537-540.[4]关义断, 凌碧莹, 林葆.高产春玉米群体库及砚库沈的综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537-540.

[5]张胜, 郭胜利, 迟玉亭.春玉米吨粮田产构成因索及其指标研究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1:40-45.[5]张胜, 郭胜利, 迟玉亭.春玉米吨粮田产构成因索及其指标研究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1:40-45.

[6]方向前, 边少份, 孟祥盟.不同株型玉米单产达12000构成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05, 30 (6) :13-14, 44.[6]方向前, 边少份, 孟祥盟.不同株型玉米单产达12000构成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05, 30 (6) :13-14, 44.

[7]黄智鸿, 王思远, 包岩.超商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07:95-98.[7]黄智鸿, 王思远, 包岩.超商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07:95-98.

经济施氮量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云烟97

1.2 试验地点

光泽县鸾凤乡饶坪村, 供试田块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 排灌方便, 肥力中等, 前作为水稻。试验地的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如表1。

1.3 试验设计

设4个处理, 3次重复。其中A为亩施纯氮8KG, B为亩施纯氮8.5KG、C为亩施纯氮9KG、D为亩施纯氮9.5KG。

1.4 试验观察测定方法

1.4.1 生育期:各处理烤烟大田生育期的观察。

1.4.2 农艺性状:

各小区随机固定选取五株有代表性的烟株在团棵期、现蕾期、顶叶成熟期进行株高、茎围、叶片数、最大叶面积的测定。

1.4.3 经济性状:

烘烤结束后对各小区进行分级测产分析。

1.4.4 烟叶质量评价:

各处理取4~6叶、9~11叶、倒2~4叶烤后进行外观质量评价并送样进行内在化学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大田生育期观测

由表2可知, 各处理在烤烟生育进程上没有区别, 大田生育期也一样, 都是121天。

2.2 各处理农艺性状观测

各处理各个时期大田农艺性状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 团棵期时, B处理的株高最高, 在茎围、节距和有效叶片数方面, 各处理差别不大, 最大叶面积以A处理表现最好。现蕾期时, A处理在株高上表现最好, 为71.94cm, 最大叶面积以B处理表现最优, 为1160.79cm2, 其他方面各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到打顶期, C处理在株高、茎围及最大叶面积上的表现都优于其他处理, A处理在株高和最大叶面积上则表现较差。综合来看, 随着生育期的推移, 各处理烟株的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C处理在整个生育期的进程中生长最快, D处理次之, A处理和B处理则较慢。

2.3 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 田间主要病害为花叶病和青枯病, 赤星病未在田间发生。在花叶病方面, 以C处理发病最多, 发病率为4.24%, 病情指数为1.41, B、C处理发病较轻。在青枯病方面, 各处理发病情况较花叶病重些, 其中C处理发病最多, 发病率为19.49%, 病情指数为6.50, B处理发病最少。

2.4 经济性状分析

由表5可知, 产量以D处理最高, 为166.14kg/667m2, C处理次之, 为164.32kg/667m2, 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产值和均价以C处理最高, 分别为2767.54元/667m2和16.84元/kg, 比表现最差的B处理分别高出139.77元/667m2、0.63元/kg。上等烟比例以C处理最高, 为55.63%, D处理表现较差;上中等烟中等烟比例以A处理最高, 为90.67%, 各处理之间相差不大。总体来看, C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 主要体现在产值和均价上, B处理和D处理的经济效益较差, A处理居中。结果表明, 施氮量过低或过高均不能满足烟叶正常生长所需。

2.5 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由表6可知, 各处理各部位烟叶的烟碱含量偏低, 因此各处理的糖碱比也相应偏高, 其中各部位烟碱含量以D处理较适宜;各处理各部位烟叶的总糖含量偏高, 还原糖以D处理较为适宜;各处理下部叶总氮含量以D处理较为适宜, 中上部叶总氮含量均在适宜范围内;上、下部叶的氮碱比偏高, 中部叶以D处理较为适宜;各处理各部位钾含量及两糖比都适宜。综合来看, 各处理内在化学成分以D处理协调性较好。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各处理生育进程及大田生育期一致, 各处理在大田期间, C处理 (纯氮9kg/667m2) 在田间的综合长势最好, 农艺性状优于其他处理, D处理 (纯氮9.5kg/667m2) 次之。各处理田间病害主要为花叶病和青枯病。

从经济性状来看, D处理 (纯氮9.5kg/667m2) 的产量最高, 为166.14kg/667m2, C处理 (纯氮9kg/667m2) 次之, 为164.32kg/667m2。产值方面, 以C处理 (纯氮9kg/667m2) 产值最高, 为2767.54元667m2, 比A、B、D处理分别高出42.26元/667m2、139.77元/667m2、65.65元/667m2;C处理 (纯氮9kg/667m2) 的均价最高, 其等级结构合理, 烟叶质量好。总体来看, 经济指标以C处理 (纯氮9kg/667m2) 优于其他处理。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来看, D处理 (纯氮9.5kg667m2) 的烟碱含量较为适中, 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

试验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范围内, 适当提高施氮量, 能有效提高烤烟的产量。随着施氮量从8kg/667m2增加到9.5kg/667m2, 云烟97品种的产量呈上升趋势。但是施氮过量或不足, 烤烟品质较差, 产值较低, 对烤烟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

摘要:将不同施氮量 (8kg/667m2、8.5kg/667m2、9kg/667m2、9.5kg/667m2) 对云烟97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各处理生育进程及大田生育期一致;农艺性状以纯氮9kg/667m2和纯氮9.5kg/667m2表现优于其他处理;在经济性状上, 以纯氮9.5kg/667m2的产量最高, 为166.14kg/667m2, 纯氮9kg/667m2次之, 纯氮9kg/667m2的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最高, 分别为2767.54元/667m2、16.84元/kg和55.63%, 总体来看, 经济指标以纯氮9kg/667m2优于其他处理。烟叶内在化学成分以纯氮9.5kg/667m2协调性较好。

关键词:不同施氮量,云烟97,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黎明、李云,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新品种南江三号产量与质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 2010, 27 (4) :504-505.

[2]魏心元、熊晶、张崇玉, 等,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红花大金元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 (4) :69-71.

[3]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 云南省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云南烟草中微肥营养与土壤管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5.

[4]李祖士、沈升法、阮关海, 等, 不同施肥水平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00 (6) :284-286.

[5]曾洪玉、张国治、苏以荣, 等, 烟草钾素营养与提高烤烟烟叶含钾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0 (2) :219-224.

经济施氮量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6—11月在江苏省如皋市农科所试验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小麦, 土质为砂壤土, 地势平坦, 地力均匀, 肥力中等偏上, 排灌方便。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镇稻11号, 原名镇413, 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稻88/武运粳8号育成, 属早熟晚粳稻品种, 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015。供试肥料:氮肥品种为尿素, 磷肥为过磷酸钙, 钾肥为氯化钾。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密度和施氮量2个因素。其中, 密度设低密度L (行株距28 cm×14 cm) 和高密度H (行株距22 cm×14 cm) 2个副处理;施氮量设0 kg/hm2 (N0) 、90 kg/hm2 (N1) 、180 kg/hm2 (N2) 、270 kg/hm2 (N3) 、360 kg/hm2 (N4) 5个副处理。3次重复, 共30个小区, 小区面积43.2 m2左右。小区间田埂用防水布覆盖, 隔离防渗, 四周设保护行。每个小区单设进、排水口, 每穴定植2株。基肥混施入土, 追肥表面撒施。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5月11日播种, 6月19日移栽, 6月15日施基肥, 6月26日除草剂拌泥施入分蘖肥, 8月6日施拔节肥和促花肥, 8月17日施保花肥。根据病虫情报进行病虫害防治。10月下旬相继成熟, 于10月31日收割。播前进行5点取样, 测定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含量。每小区取1个点, 每个点取10穴。测定总茎蘖数和主茎叶龄、穗数和粒数, 10月31日收获, 分区测产。用Excel分析和处理数据[10,11]。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与密度对茎蘖数变化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密度不同对总茎蘖影响较大, 密度越大, 总茎蘖数就越大;施氮量不同, 总茎蘖数也有所变化, 施氮量越高, 总茎蘖数有增加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迟, 总茎蘖数越来越多, 到8月下旬9月上旬之间达到最高, 新叶也不再抽出。

2.2 不同处理生育期比较

品种遗传特性是影响水稻生育期最主要的因素, 同时生育期还受栽培、环境等的影响[9]。由表3可知, 密度对生育期的长短影响不大, 主要是施氮量对其有一定影响。当施氮量降至90 kg/hm2及以下时, 齐穗期比高氮早1 d, 但是不同施氮水平成熟期、全生育期各不相同, 氮肥施用的越多, 越是贪青迟熟, 反而不施氮肥提前成熟, 生育期缩短。

(万株/hm2)

2.3 不同施氮量与密度对镇稻11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 施氮量和密度对镇稻11结实率影响不大, 但对穗数、千粒重有一定的影响。当施氮量增加时, 穗数逐渐增多, 施氮量在一定范围时, 密度的增加会使穗数增多;而千粒重相反, 施氮量增多, 千粒重有下降的趋势。对产量而言, 施氮量越多, 产量越高, 当施氮量在一定范围内, 密度越大, 产量越高, 施氮量达到最大时, 密度越大, 产量反而减少, 但是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在一定范围内, 水稻产量随栽插密度、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该试验研究发现, 施氮360 kg/hm2, 栽植株行距为28 cm×14 cm, 栽插25.5万丛/hm2时, 产量最高, 为10 078.44 kg/hm2。因此, 水稻生产中, 应注意氮肥用量和栽植密度的选择, 从而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

摘要:为寻找镇稻11适宜的密度与施氮量, 设计了5个施氮量水平, 2个密度处理。结果表明:施氮量的不同对水稻产量有极显著影响, 施肥量越多, 镇稻11产量就越大。但是当有密度介入时, 在一定施氮量水平内, 随着密度增加, 产量越高, 当施氮量达到最大水平时, 密度增加, 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

关键词:镇稻11,施氮量,密度,产量

参考文献

[1]程式华, 胡培松.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J].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223-226.

[2]蒋彭炎, 姚长溪, 任正龙, 等.论早稻稀少平高产栽培法[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农业和生命科学版, 1983, 9 (2) :127-129.

[3]张洪程, 苏祖芳, 戴其根, 等.麦茬小苗单季稻改善群体质量的高产节本技术[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和生命科学版, 1989, 10 (2) :1-6.

[4]STOOP W A, UPHOFF N, KASSAM A.A review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ssues raised by 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from Mada gascar: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farming systems for resource-poor farmers[J].Agric Systems, 2002, 17 (3) :249-274.

[5]AKITA K, TANAKA N.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and planting patterns of young seedlings transplanting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rice plants[J].Jpn J Crop Sci, 1992, 61 (1) :80-86.

[6]王秋菊.节水条件下不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 (3) :41-42, 59.

[7]李崇云, 张正伦, 张正国.运用回归方法研究汕优63优化配套[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87 (4) :66-71.

[8]林玉棋.Ⅱ优航2号作双季晚稻栽培的适宜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探讨[J].杂交水稻, 2008, 23 (3) :42-45.

[9]马国辉, 龙继锐, 戴清明, 等.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最佳缓释氮肥用量和密度配置研究[J].杂交水稻, 2008, 23 (6) :73-77.

[10]陈晓阳, 胡欲琅, 钱秋平, 等.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天优华占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 26 (17) :160-163.

上一篇:寄宿制小学养成教育下一篇:碎煤加压气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