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化论文

2024-09-30

书院文化论文(精选12篇)

书院文化论文 篇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 它萌芽于唐末, 鼎盛于宋元, 普及于明清, 改制于清末, 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 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 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 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 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 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 它们之间具有排斥, 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 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 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古代书院的起源与发展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分官私两类, 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 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书修书之所, 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 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 政治腐败, 民生凋敝, 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 官学废驰, 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 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 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基本形成, 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

到了宋代, 国家重归统一, 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人民生活相对稳定, 士心开始向学, 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 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 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 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 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 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 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 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到了元代, 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 笼络汉族士心, 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 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 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明中叶以后, 因官学空疏, 科举腐化, 书院教育由此复苏, 嘉靖以后, 发展到极盛。

清初, 统治者为压制舆论, 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 对书院严加限制, 但禁而不绝, 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 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 到清代达到极致。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 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 获取功名, 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性质, 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 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 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情形下, 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 于光绪二十七年 (1901) 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 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 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至此, 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 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二、书院的办学特色及文化

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具体而论, 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 (1) 官方的认可、扶助。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 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有关。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2) 注重藏书、读书。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 盖实为藏书之所”, 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 自由讲学, 研讨学术。宋明的书院, 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 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责。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 坚守儒理, 与佛、道争胜。

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 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 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在教学方式上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 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 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 规定:“每年一大会”, “每月一小会”, 并订有“会约”、“会规”, 以道义相磋磨, 学术相珍重。

除学术讲演外, 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书院藏书丰富, 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认为, 除集体讲演外, 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 强调读书须有疑, 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 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 居敬持志)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院还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无论是大师讲演, 还是学生自修, 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学术探讨的研究精神。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 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 扩大学派影响。正是这样交互递进,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书院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 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中国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作为传承与创新儒家文化的主要机构, 书院是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主要践履者。书院将道德教育摆在教育活动的首要位置, 并按照儒家的道德理想模式来设计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书院将其制度化为章程、学规等形式, 使书院重视道德教育的人文精神充分显现出来。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书院揭示》中, 要求生徒严格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南宋以后, 大多数书院都遵循这一学规, 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书院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大同小异的条目而已。重视道德教育是实现个体道德完善的最具体手段, 也是书院人文精神彰显的一个维度。

书院人文精神另一个展开的维度则是培养生徒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书院学者认为, 儒家对“道”的追求应是在个体道德完善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政治, 以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完善。而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下, 书院与社会政治的结合往往表现为对科举仕途的追求。因此, 大多数书院都将道德教育与科举应试教育统一起来, 目的在于培养“德业”与“举业”并重的人才。

书院的出现却使得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局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书院的发展成为以文化传播与普及为核心的社会教化的重要机构, 这是书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在宋代以来的绝大多数时期, 书院数量都是多于官学的。清代新创建的书院达3757所, 修复前代书院608所, 两项共计为4365所。数量如此巨大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 成为开展社会教化的主要机构, 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教化的实施。书院在传授对象方面是极为开放的。书院招收生徒虽然有严格的名额限制, 但是书院教学是面向广泛的社会群体的, 书院实行开放的办学方式。书院通过自身的学术活动与服务社会来实现社会教化。明代中后期发展成熟的书院讲会, 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也是社会教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亚阳.中国书院精神[J].湖南大学学报, 2005 (6) .

[2]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3]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M]华南师大出版社, 1986.

[4]王瑞明.中国孝文化合理精神内核初探[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书院文化论文 篇2

丰湖书院文化品牌价值研究

丰湖书院是惠州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遗产和重要标志,是不可多得的地域人文资源,蕴藏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恢复其古老建筑原貌及园林风格,挖掘其人文历史价值,打造成惠州地域文化品牌,是凝练本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纪望平JI Wang-ping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人事处,广东,惠州,516007 刊 名:惠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9(5) 分类号:G127 关键词:丰湖书院   文化   价值   品牌  

传承书院精神,创新学校文化 篇3

在我们看来,书院是最能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的建筑形式,也最能体现我校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作为中国文化、学校教育与审美精神的综合载体,书院建筑的许多特征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层意义建构。因此在新校区外观设计上我们强调体现书院建筑的风格特征。比如:从新校区整体布局来看,虽然受到先天的某些局限,但仍然大致中轴对称,同时多轴并列,形成较为规整的格局。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实验楼等主体建筑占据主要地位,宿舍、餐厅、活动场地及其他辅助设施则因地制宜,灵活安排。因此新校区总体布局主次分明、区划清晰、井然有序,又联系紧密,使用方便,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同时,不同建筑体量、大小院落的天井空间与庭院内部不同的设计,既富有变化的情趣,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正是书院“礼乐相成”文化理念(主要和次要的统一)的具体体现。新校区在以功能性建筑为主体的同时,辈学亭、三桥、塑像(季子、孔子、吴文藻、章申)、西校门、迁校碑记、书院碑文、领跑者雕塑等也体现了中国书院礼乐传统(实和虚的统一、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的伦理法则。

新校区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营造学校物质的静态文化。从这个逻辑原点出发的话,学校建筑就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布列,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嫁接,文化基因的植入,价值认识的表达,并以此形成一种教育发展的宏大而持续的力量。当然,它必须根植于本土,是江阴高中独有的,并且为江阴高中的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比如,新校区所在地申港与季子有着密切的关联,季札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凸显了他在吴文化中重要的历史作用,也与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这是我校不可多得的校本文化教育财富,是极为鲜活独特的教育资源宝藏。再比如,借鉴书院教育的一些特点,也能使我们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化”转型: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强调“百家争鸣”与“门户开放”;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另外,“今日何成”的校训,“不腐不激”的管理哲学的确立也使我校更好地实现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

文化是需要营造的,只有精心营造,它才可能更好地生长;营造文化是需要有明确指向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指向,它才可能体现文化的力量,即实现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从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营造,就是要体现一种文化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发展。我校在新千年之初就明确提出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做时代领跑者”的培养目标,由制度管理向文化领导转型。我们还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养成,成立了21个学生社团组织。

任何学校都总是“有文化”的,形态的区分无关“气质”的高下;任何学校都总是“有气质”的,“学校气质”只与“文化主张”相关。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学校的“文化主张”来锻造“学校气质”:继承与创新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多样与特色的选择、自然积累与主动建构的平衡。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校长)

书院文化论文 篇4

关键词:书院文化,关学,景观设计,应用

中国书院作为古代文人自由聚徒讲学之所, 是有别于古代官学和私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书院起始于唐初, 兴盛于宋元, 式微于清末,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 成为了我国封建教育文化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书院景观作为书院文化的物质载体, 主要有教学、祭祀、藏书三大使用功能。在选址和造景上, 它有着明显的关乎儒家礼制的平面布局特征, 突出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类型。关中书院地处关中腹地, 是明清时期陕西省的最高学府, 曾孕育众多闻名历史的学者大家。其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 (1609 年) , 为明代大儒冯从吾讲学所用。冯氏在此传述程朱理学, 讲学十余年, 授徒千余人。清光绪二十三年 (1906 年) , 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民国时期, 改为省立师范学院;现今为西安文理学院书院校区。

一、关中书院文化及其主要脉络

书院文化一直左右着书院景观的发展方向, 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回响着中国书院文化奏响的繁荣乐章。书院文化与官学、私学、宗教、理学联系密切, 书院景观的选址、建筑的规划布局, 以及人文景观的配置寓意深刻, 这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关中书院作为关中地区封建教育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物质产物, 在传播经典文化思想的同时, 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自身的文化体系, 即关中书院文化。

儒学和理学是关中书院文化的主要脉络, 他们曾对书院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上, 儒家文化较早的占据了主导地位, 千百年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都出于儒学经典, 关中书院更是儒学文化的物质产物, 书院讲学科目也多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 同时还兼具合乎“礼”、“乐”的藏书、祭祀等使用功能。

书院与理学更是有不解之缘。理学选择了书院作为传播基地, 书院因理学丰盈充实, 不断拓展。关中书院更是关中理学 (即关学) 的发展与传播的重要阵地, 自张载创建关学体系, 关学一直影响着关中社会发展。关学是关中书院的灵魂所在, 作为宋明理学体系的四大分支之一的关学, 主要是对孔、孟的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注重通经致用, 提倡在天文地理、法律制度、兵法战术、生理医学等学科多加研究。关学精神主要包括:“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 “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 “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和“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

二、关中书院景观概述

关中书院景观空间作为我国古代发展至今保存完整、极具代表性的书院景观空间之一, 其空间内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极具研究意义。它既不同于我国多数古代书院依山傍水而建, 规模宏大, 也不像陕西地区其他书院随意选址, 规模甚微, 它的选址与布局更多的体现着关中人特有的性格品质和生活习性。关中书院在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搭配以古典风韵园林, 其整个景观空间形态都有不可言语的奇妙之味。

关中书院至今依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风格的书院建筑和中国古典风貌的园林。主干道作为中轴线, 将书院分为左右两部分, 书院的牌坊、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等主体建筑均匀的分布在中心轴线上, 左右两侧排列着五个院子。廊亭、牌匾、门楹以及19 棵形态各异的千年古树, 极具诗画意境, 烘托了书院的古香古色、静谧清新的气氛, 可谓为中国书院景观的典范之一。

关中书院的景观设计, 注重使用功能和审美追求的统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空间与文化的交融。它的择址考究、建筑布局错落有致, 建筑物严谨庄重、朴实无华, 多为单层, 木质结构, 体量宜人, 整体造型简洁统一。园林环境清新典雅, 亲和自然, 以花草山水营造一个自然化的教学情境, 将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融于其中。书院人文景观内涵丰富, 各种楹联、匾额, 景借文传, 突出了书院的文化特色, 使士子在其中“身与物接而境生, 境与身接二情生”, 创造出了一种崇贤尚德, 尊师重道的教育环境, 这也是关中书院景观空间中值得深入发掘的可贵之处。

三、关中书院文化在书院景观设计上的运用

关中书院景观既是其书院文化得以生存的高地, 又是其书院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形式。关中书院景观深受其书院文化影响, 从书院的择址, 到书院规划布局, 再到书院外部环境的营造, 无一不表露出“礼”的尊卑有序、“乐”的生意盎然和关学的文化精髓。

首先, 关中书院文化在书院景观设计上的运用体现在择址上。中国书院的择址, 大多追求“净心”、“悦性”、“深源”、“妙用”的天人结合境界。唐初, 士人多寄居山寺修身治学;唐末五代, 名士开始转移到山林内聚徒讲学;随后, 儒释道的文化相交相融, 各自办学以传其文化思想, 关中书院也因此诞生。书院的选址深喻着宋明理学“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同时暗合星辰天象, 为与代表文运、掌管修学考试、文艺成就的文曲星同东南向, 最终和文庙、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咸宁府学同坐落于古城东南角。

其次, 关中书院文化在书院景观设计上的运用表现在空间布局上。“礼乐相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关中书院的空间布局、建筑的组合排列, 正反映这一思想。书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 书院南北纵轴线上依次排列的牌坊门、二门、三门、允执堂等主要标志性建筑, 并构成纵向串连五重院落, 体现了择中而居、不正不尊的传统礼制思想。书院组群式的庭院布局, 使置身其中的人, 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浩瀚以及自身的力量, 这也是对于“天人合一”的“乐”精神的追求。讲堂允执堂为中心区域, 中天阁藏书区、泽园供祀区依次占据主要地位, 斋舍、食堂等生活区域则因地制宜, 机动安排, 建筑以排列次序, 来区分尊卑、主次, 以序达敬。因此, 书院总体布局层次分明、规划有序, 各区域连接紧密、使用便利。此外, 主体建筑物的型制、庭院的尺度、园林意境的营造、人文景观的配置等都经过再三考究, 最终落成和谐自然、含蓄宁静的书院统一体, 正所谓“礼乐相成、和中有序”。

贵阳复圣书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篇5

分享人:黎平城关一小 杨国怀

2014年12月2日有幸随同我们的祝校长一行15人到贵阳复圣书院参加了复圣书院举办的第二期《幸福人生》讲座。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人生的转折。通过这次学习使我重新找到了我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感受深刻,体会颇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是无法全部一一和大家分享的,大家都知道一句话“百善孝为先”下面我就从“孝道”这一方面简单的和大家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曾国藩说过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字“孝”,在没去贵阳复圣书院学习之前,我一直认为我在尽孝道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到复圣书院听了老师们的讲座和受到义工老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我才发现我做到的微乎其微,对父母的付出太少太少。我们只认为在物质上满足父母,不嫌弃父母就是“孝”了,没错,这确实也是在尽孝道,但这只是孝道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更要养父母之志。父母需要的是我们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我们往往由于工作的繁忙和一些朋友之间的应酬而忽略了这点。也许父母表面虽说你们忙你们的不要管我,其实父母还是希望子女能够常陪在身边的。说到这里,我想和大家说说我和父母。

我和与我同龄人不一样,我所说的“不一样”指的是像我这年纪的人父母一般是50至60岁,而我的母亲已经快80岁了,我父亲如果还健在的话今年应该是82岁。我家有兄妹五人,在我前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我大姐已经快60岁了,我还有一个妹妹。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那时候由于家里穷,八十年代又刚实行计划生育,母亲在怀着我的时候因为交不起一千块钱的超生罚款,计划在我生下来时不要我的,我之所以能够幸运的活了下来是因为伴随我来到这世界上的还有我的双胞胎妹妹。双胞胎,那时在我们村是前所未有,父母都很高兴,所以我很幸运的活了下来。可因为我和我妹妹的到来,也给了这个原本就贫困潦倒的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千元,在那时可算是一根天文数字,一千元的罚款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我,我哥哥姐姐们全部辍学,所有的家族都变得贫困潦倒。从我懂事以后,在我脑海父母给我的印象除了劳累还是劳累,沉重的压力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母亲的身体被生活的压力压得严重弯曲,上体和下体已经成90度了。也许像人们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我和妹妹从小一直很懂事,学习也特别优秀。工作后,为了报答父母和族人的恩情,我也特别努力,一心只想尽快把债还完,然后好让父母好好想想清福,一心扑在工作上而忽略了父母的身体和感受。2008年我的老父亲没能享到一天的清福就离开了我,我追悔莫及,忏悔不已。父亲去世后,通过努力我买了房子,也把母亲接到县城和我居住了,以为那样就是让母亲享福了,以为就是尽孝道了,其实不然。有时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去打拼往往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犯下的错误,为了朋友,为了应酬,一个电话甚至连个电话都不打就不回家吃饭,母亲却一直在家苦苦等候,有时很晚回家,母亲都一直在等到我回家后才睡。有这样一幕我一直清楚的记得,十多年以来,每次从家出来都发现母亲佝偻的身躯趴在阳台上一直目送我,直到看不到我为止。从这可以看出一个老母亲是多么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多陪在她身边。我母亲是这样,相信大家的父母亲都是一样的心情。老师们,家人们,希望大家多抽出时间回家陪陪父母。无论再忙都要回家吃饭,无论再迟都要回家睡觉。钱没有了还可以再去挣,可父母只有一个,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所以在我们的父母有生之年多陪陪他们,对父母好一点,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再在我们身边发生。

通过这次复圣书院学习后,我有几点体会在此也和大家分享: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老母亲幸福的生活。通过这次学习,我发愿:无论是对自己老妈还是对未来的岳父母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有时却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这次学习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后,我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学生和我的下一代,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老师和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净化、觉悟得到了增强。我们学校也一直在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行落实《弟子规》,在去贵阳学习之前很遗憾我一直没有完完整整地读完《弟子规》过,可能有些老师也和我一样。去复圣书院学习我才有机会完完整整地把《弟子规》,《孝经》读了几遍。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最后,我想向大家提出一点倡议:让我们继续传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的国学瑰宝点亮我们每个人的心灯。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把心中的大爱传出去,去感化、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孝敬父母做起,做一个不愧于国家、不愧于社会、不愧于父母的人。

弘扬书院文化 凝练办学特色 篇6

阳山中学是江苏省最具影响力的初中之一。学校在文化立校、服务治校、课改兴校、特色强校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获得了“江苏省国学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全国特色书法学校”、“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等荣誉,初步形成了“以传承书院文化为主体的国学教育”的办学特色。现将阳山中学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如下:

一、发掘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安阳书院的办学理念,确立学校的办学特色

1.发掘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阳山中学由创办于1882年的安阳书院发展而来,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坐落于校园内的安阳书院,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阳山中学在安阳书院文化浸润下形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奋发向上,健康成长。100多年来,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中有共和国的4位将军、2位大使、2位院士及数十位党政军高级干部和上百位博导、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传承安阳书院的办学理念。安阳书院门楼上“棫朴乍人”四字,风风雨雨,传承至今。这是安阳书院传承到阳山中学的校训。 “棫朴乍人”源自《诗经》“棫朴”篇。原文为“芃芃棫朴,薪之槱之。”“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乍人”即“作人”,即培养人才的意思。安阳书院的创办者选取“棫朴乍人”为办学育人的宗旨,希望能培养众多栋梁之才。学校在继承安阳书院“棫朴乍人,乐育英才”校训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定位学校的校训和“三风”,确立核心教育理念为“成德达才,敬业乐群”,教风为“尊重人格,启迪智慧”,学风为“信心、虚心、专心、恒心”,校风为“知礼、恪勤、笃行、求真”。学校将“三风一训”在师生中进行深入解读,使师生理解掌握,内化为师生做人做事、教书育人、读书学习的准则。

3.确立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对学校悠久办学历史的梳理,提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建议,学校把“以传承书院文化为主体的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围绕“传承书院文化”做文章,在学校内开展“书院文化”特色德育活动、特色社团活动,特色年级、班级主题文化教育等系列活动,以学校特色活动的亮点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

二、开展“以传承书院文化为主体的国学教育”,在文脉传承和时代创新中定位课程,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学校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层次性,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核心地位的理念文化,中间层的行为文化,表层的形象文化。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师生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等;行为文化指在理念文化指引下的校园的一切文化活动和师生的行为习惯,如爱护公物,遵守作息时间,保持卫生等;形象文化最为直观,是一种表层性的文化,主要通过校园内的建筑物、环境等表现出来。

1.传承安阳书院百年文脉。学校全面复原了安阳书院的原貌,建设了“书院文化展览馆”、“校史馆”、“圣堂”、“安阳大讲堂”、“科教展览馆”等设施,使书院文化具有了省级文保单位的“形”。另一方面,梳理完善了安阳书院的历史延革、古校训及古代书院文化的教育思想精髓,整理汇编了《安阳书院》、《书院回音》等典籍,系统介绍了盘龙河、明石桥、古银杏、门楼、门厅、安阳讲堂、慕贤堂、琴棋斋、国学斋、书院文化科教馆、校史陈列室等书院文化遗迹,并对书院内的匾额、对联、石刻等文化遗存进行解读,深入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传统文化,贯穿诚信守信、勤学敬业、谦恭有礼、孝亲敬长等的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启智慧、奠定深厚人文底蕴的目标,为他们的一生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根基。学校创办了“安阳学社”,出版社刊《文笔峰》,为安阳书院注入了精神层面的“魂”。以此为基础,学校开展了大量的书院文化教育活动:每年新生拜孔仪式、一校一品“书院文化”进社区活动、书院文化艺术节、书院文化之旅小导游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被无锡市委宣传部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品牌活动第二名,开设了琴、棋、书、画、诗等各类兴趣小组,设立了“国学讲堂”,还邀请了我国著名雕刻大师钱绍武、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吟”传人徐忠宪、孔子第七十六世孙孔令坤等大家到校指导国学教育。学校被命名为“江苏省国学教育研究基地”、“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

学校充分挖掘安阳书院的文化资源,拓展社团项目,丰富社团活动。增设了书院导游团、书院小记者团、书院国学经典朗诵社……社团建设目标锁定学生道德践行、人格培养、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连接课堂、连接生活、连接社会构筑起素质提升的精彩舞台,搭建起学生自主发展的无限空间,2014年10月21日,学校为无锡市学校系统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专家提供了“诗·礼国学吟诵”活动展示和社团成果。

2.开展“礼、孝、志”年级主题文化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为“传承书院文化、厚积人文底蕴、建设绿色校园”,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学校确定“礼”、“孝”、“志”为各个年级文化的主题:

初一年级开展“礼文化”的教育。通过“知礼、懂礼、行礼”三部曲规范学生行为,打造礼仪校园,形成文化特色。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教育形式,加强礼仪知识的宣传。让学生知“礼”。通过诵读弟子规、组织主题班会,观看礼仪知识教育录像、组织开展礼仪教育知识竞赛等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懂“礼”。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活动,通过举行围绕主题的班会及各类主题活动,剖析班级和个体在礼仪方面的不足,明确自身在礼仪教育中的要求,有针对性加以改正、提升和完善。让学生“行礼”。

初二年级开展“孝文化”的教育。通过初涉“孝”、探寻“孝”、感知“孝”、践行“孝”四部曲达成教育目标。班主任引导学生了解孝的含义及历史,初涉“孝”。通过讲述、表演及征文等手段理解孝的含义,探寻和感知“孝”。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践行“孝”。利用节点,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在特定的时间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并学会感恩。

初三年级开展“志文化”教育。通过“立志”和“励志”引导学生确定奋斗目标,并付之于行动。开展励志格言展示、邀请高一级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来校做励志专题报告、适时适度地创设若干次具有震撼力的教育情境,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激励学生在迈向人生更高目标的进程中树立自信、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走向成功。

3.建设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于师生而言,班级是“知识的集散地、人格的熏陶地、体质的培养地、心灵的归宿地”。班级文化建设是我校建设特色学校的重点工作,各班主任结合校情、班情,制定班级文化建设推进方案,注重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精髓在于每位班主任均可以根据本班的班情,经过调研,民主确定一个班级文化主题,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育目的。阳中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出了强大的教育效果,打造了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为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推手和平台。借助专题沙龙、文化介绍等推进形式,学校出现了“载梦方舟”“圆梦星空”等比较成熟的班级文化建设典型,班主任群体多次去外校做专题报告,开展展示活动,产生了极大影响。2014年9月10日,《中国教师报》以《文脉传承,为学校发展打下深厚的根基。特色育人,为生命成长涂抹美丽的色彩》为题报道了阳山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4.成立“安阳诗社”,开展古诗词教育。2013年6月,阳山中学与无锡市诗词协会建立了诗教合作关系。协议约定:无锡市诗词协会负责制定诗教计划,委派有经验的诗教老师到安阳书院授课,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阳山中学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确保诗教工作扎实开展,并利用学校画廊、板报、广播、校园网等加强诗教宣传,营造诗教特色的文化氛围。安阳诗社制订章程,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以学术组织的形式保证古诗词教学的正常开展。安阳诗社要求学生积极进行古诗词的阅读、欣赏、背诵、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学修养,并撰写赏读文章。配合诗教工作,学校精选古诗词中的名篇,编印了校本教材《诗教200首》。安阳诗社的学生会员在按时完成了诗教教材上200首诗词的背诵,并创作10首以上具有一定质量的古体诗词基础上,由无锡市诗词协会发给诗教结业证书;安阳诗社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由无锡市诗词协会推荐到相关刊物发表,安阳学社社刊《文笔峰》也将予以优先刊登;学生的作品积累到一定程度,安阳诗社将汇编结集出版,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和创作古体诗词的一种激励。

在开展诗教过程中,学校不但重视诗教老师的课堂教学,更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加强古诗词的背诵,以此让学生来感受审美能力和瑰丽雄浑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高雅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阳山中学首届诗教班在领导、专家、家长、学生和老师的通力合作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35名学生人人完成了诗教教材中200首古诗词的背诵,创作了739首古体诗词,学校把这些诗词结集出版了《诗教韵花》一书。另有学员的18首诗词发表在《惠山新闻》报上,26首诗词发表在《无锡诗词》刊物上,10首诗词发表在江苏省《江海诗词》刊物上,43首诗词发表在全国级的《中国诗词月刊》上。无锡教育电视台、无锡阿福台记者多次来安阳书院采访、拍摄诗教班学生诵读、写诗的场景,采访诗教班学生创作诗词的体会。由于学校诗教成效卓著,2014年5月,江苏省诗词协会通过对学校诗教工作的验收,授予阳山中学“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三、培养特色教师,凝练办学特色,推动特色学校持续深入发展

首先创建特色学校,建设一支拥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本身应该兴趣广泛;要培养学生特长,教师本身应该拥有特长。要形成特色学校,除了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整体水平和个体能力的要求之外,还必须具备拥有特长的这一专项要求。为此学校必须积极提供机会发展教师的特长,提供机会各展所长。与此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教师的特长。学校依托书院文化的建设,成立了安阳学社、安阳诗社、安阳文社、安阳书画社、安阳琴社、民乐社等社团,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并借助安阳学社社刊《文笔峰》作为展示的平台,在培养自己特长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素养。

其次是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促进特色教师的成长。校本教学研修是一种提高教师素质,促使其专业化发展的好方式。能促成教师与研究者的实质性合作,校本教学研修应成为学校工作运营的重点。加强师资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主题鲜明的校本培训,把教师业务培训进行整合,使校本培训具体化,在推进教改的同时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沙龙研讨、骨干教师讲座、“教学研究月”等专题培训,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的培训模式。

南昌书院街文化传承方向探微 篇7

一、文化传承价值

“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在当时作为理学家们传播程朱之学的基地而闻名遐迩。康熙皇帝御书“章水文渊”四字门额赐予书院并遴选200名学士来书院聆听名儒讲学后,书院一时名声大震。清朝末年,随着科举考试的废除,清光绪二十八年将书院原址改建为学堂,民国时期,又连续更名为学校。经历了岁月的积淀,书院街以其悠久的历史向人们诉说着百年来南昌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基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条小巷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书院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是其文化氛围与人们对书香和儒道文化的向往。三百米的街道中,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走出了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博士、南昌美术馆副馆长熊青、画家姚腊远等文艺界知名人士,正是当年书院街耳濡目染的文化熏染,才造就了今天的文人大家。书院街不变的书香氛围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在2015年“最南昌———寻找南昌文化符号”活动中,书院街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而成为了继“滕王阁”之外排名第二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说,或许很多南昌市民并非明了书院街的悠久历史,但他们心目中对于书院街的书香氛围却是无限向往的。

现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书院街的书香气息似乎已经远去,但存留在南昌市民中的对昔日书院街的怀念却不曾消失。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传承价值,这条不足三百米的小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文化建设的重任。

二、文化传承方向

基于书院街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其浓郁的文化氛围,相关部门对于书院街的重建与“书香氛围”的探寻活动也确实开展过。如2005年4月27日在西湖区召开的南昌书院街研讨会和2006年3月6日在绳金塔举办的“情系书院街———西湖区书院街文化艺术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书院街文化起到了恢复作用。但这些活动的开展由于连续性不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再加上南昌近年来的文化新兴点层出不断,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要想让这种处于时代边缘的文化取得显著的复兴成果,必须从文化实体本身的重建和文化现代性转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书院街的重建改造是复兴文化的关键所在。只有代表一种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实体依旧存在,我们才能从他的身上联想起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洪都豫章书院于清末1898年停办,后来改建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书院街的旧址由于店面、艺术培训学校和住宅区的挤占,在此基础上重建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在停办113年之久后的2011年12月10日,豫章书院在南昌龙悔心理职业技术专修学校吴军豹的策划下开展了“复学”,新址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濡溪村。复学后的豫章书院效仿当年书院的建筑风格和授课形式,讲授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学内容。在复兴后的五年里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总体来说还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师资力量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大,在南昌市民之间知名度还是不够。选取新址重建是整个文化弘扬的第一步,但重建后还是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投资,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扬文化的潜在价值。

另外,南昌书院街应该注意其文化形式的现代性转型。书院街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从书院街走出一大批文艺界泰斗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这条街巷本身,而在于一种书香文化氛围。据在东书院街长大的今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傅修延说,五六十年代的书院街可谓“书院街书香郁郁,厚福巷福气酡酡”。在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巷中,经常有人坐在街头巷尾读书,追求的是一种书卷氛围。现如今,这种氛围已经随着电子化、信息化的快节奏时代而去,而这才是使书院街文化边缘化的真正原因。因此,复兴书院街文化的根本在于复兴阅读氛围,这同时也是古老的书院街文化在现代转型的关键形式。2016年4月,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并发起的“书香赣鄱,全民阅读”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倘若在今天的时代这种书香氛围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即使是当年的书院街不在,它的精神内涵还是能代代相传。

书院文化论文 篇8

站在现代教育的角度, 用批判与继承的思维审视书院积累的教育文化内涵, 确有许多精粹的教育思想, 如:教育、教学与研究相一体;教育重在讲明理义, 躬行实践;教育强调质疑问难;提倡不同学术自由交流;师生以道相交, 关系融洽等等。这些书院文化的精粹我们称之为“新书院文化”, 它是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之一, 是可以充分融入现代学校教育文化的。

为此, 我们对旧书院文化的批判重构之后形成“新书院文化”的要点为:一是将书院的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具有既是教育机构, 又是学术研究机构的特色, 融入当下办学以科研兴校、造就研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 并确定探究型的学习方式要求的实践之中。二是书院教育注重讲明理义、躬行实践的传统, 转化为今日教育重德育先导、重躬行实际的方向。三是书院的教学方法采取个人自学、集众讲解与质疑问难相结合, 与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可以一脉相通。四是师生以道相交、关系融洽、情感深厚的书院传统, 也完全可以融入现代教育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与人际和谐的自由精神。学院允许不同学派互相讲学, 学者可往来问学的制度, 亦可与当今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我们立足于这样的文化根基, 融合现代教育文化的元素, 积极寻找“新书院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点, 将“新书院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文化的个性特色, 提出了“承传书院文化精粹, 打造现代精致教育”的办学理念。

一、构建具有指导力的教育理念文化

我们承传书院文化精粹, 构建了学校的校风“博爱、精致、至真”。教育的本源是“博爱”, 没有博爱就没有教育, 用博爱铸造师魂, 用博爱建立友情, 用博爱共创和谐;教育的过程要“精致”, 让精致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 让精致成为我们的管理常态, 让精致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教育的目标在“至真”, 教育学生求真知、做真人。学校教育最终目标要为奠定学生未来的幸福和谐人生服务。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条教规中提炼出学校的教风“学思并进、教研相融、德行一致”, 以此勉励教师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魅力型教师;从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中引申出学校的学风“快乐读书、快乐交友、快乐实践”。

二、建构“书院式“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种显性的学校文化, 环境文化只有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 才能体现其真正的内涵与品位;在校园环境中融入学校理念文化元素, 才能彰显个性与品质。基于这样的考虑, 学校积极推进“书院式”环境文化建设, 以此来印证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将学校的教学楼分别以书院的思想命名为“厚德楼”“躬行楼”“博学楼”。以与书院相关的素材作为环境布置的内容, 精心布置“儿童经典国学”“德育三字经”“书院名人”为系列的走廊文化。借鉴书院教育内容, 联系学校教育的特色, 设立鉴湖小学“单门独院”的儿童礼乐教育院、诗书教育院等, 对学生进行艺术特长教育、国学启蒙教育。在视觉感官上, 坚持以书院风格为基调, 给人以精致雅气的感受。“书院式”环境的外部表现精致而不失活泼, 内容主题系统而不失活力。从而达到以环境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使全体教师能时时铭记学校的办学愿景, 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活动文化

承传“百家争鸣、自由交流“的书院文化精粹, 学校特设立了“鉴湖大讲堂”, 每年11月份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开展活动, 具体涉及教育科研、课堂实践、德育研讨、校本课程等内容, 包括了与专家面对面、与作业面对面、与科研面对面、与教育面对面、与好书面对面、与名人面对面等活动系列, 以此激活每位教师的教育智慧, 让每位教师过一种幸福的充满诗意的教育生活。与此同时, 也组织学生开展“鉴湖小讲堂”活动, 让学生“爱学校, 讲一讲鉴湖文化”“爱人生, 讲一讲立身立业”,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了弘扬“自主成才、自为人生”的书院育人思想精粹, 为更好地激励每一位学生成为精良人才, 学校还要举行“小院士”评比, 制定评比的具体条例, 每年“六一”节都要举行隆重的表彰, 对一些素质特长优异的学生给予最高的荣誉,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功, 在成功中成才。

学校文化只有以前沿性的课堂教学理念与特色性的校本课程做支撑才有生命力。我们以“走进新书院”的系列活动为依托, 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这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 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显示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品质, 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哲学。优化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达到培养精良人才的目的。学校组织编印了《德育三字经》《走进书院名人》《儿童经典国学》三个内容系列的校本教材, 作为学校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之一。对校本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切实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构建自我教育的“自为人生”德育文化

传承“关注社会, 德行一致”的书院德育的精粹, 我们开展“立社会志, 做自为人”为主要思想的“自我教育”, 要求学生行为自律、管理自治、活动自主、精神自强, 培养“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自主发展, 创新有为”的“鉴小”学子。

为此, 我们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 通过班主任成功教育分享会, 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打造智慧型班主任团队。建立班主任导师工作室, 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

为进一步彰显“自为人生———德育系列化活动”的品牌效应, 我们通过拓展和细化其中的关键内容, 从而突显自为人生所具有的规范要求。在习惯养成上, 深化“德育三字经”的教育活动, 将行为规范教育细化为规则到位、意识到位、落实到位。同时通过系列化的“自为人生”讲堂活动, 促进学生全人格与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文化内涵, 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整合小海燕摄影俱乐部、明珠合唱团、金色童年管乐队、太阳花美术工作室、小孔雀舞蹈队等十余个红领巾精品社团, 让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能自由发挥特长, 让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构建“先学后导、探究实践”的课堂文化

新书院文化的教学思想精粹主要体现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躬行实践、强调自学, 开展探究与活动, 提倡交流与宽容、师生沟通有道等方面, 它在课堂文化方面倡导的是:教学要树立“实践第一, 认识第二”的理念, 学生自学为主, 先学后教,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质疑问难, 营造“尊师爱生, 以道相交, 互尊互爱”的教学氛围, 从而培养研究型教师、探究型学生。我们积极汲取书院的教学思想精华, 做好与现代课堂教学的无痕对接, 进行了“先学后导、探究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学”即把课堂变为学堂, 要求学生先学、自学。首先是先学, 我们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教后学, 这不符合实践第一的要求。所谓先学就是要把预习引进课堂, 造成教学的现场生成, 学生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真正资源,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向。我们相信,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学生好奇、好问、好玩, 具有天生的学习潜能, 提倡学生自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所谓“导”就是引导、指导。教师的教学要做到“引而不发”, 千万不要包办, 引导就是导而不包。凡是学生能做的, 都让学生做, 教师绝不代劳。“指导”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有疑难而不能解决时, 老师就要指导。只有学生遇到困难, 自己不能解决时, 教师才去指点。

在书院文化中探寻高校内涵式发展 篇9

一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书院文化的推广与渗透已经上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成为高等院校寻求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于书院文化, 首要明确办学定位。在古代历史时期, 书院不仅仅是教育机关, 在某种程度上书院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 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同学术研究进行完美的结合, 这是其独特学风所形成的重要因素。书院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扮演着“传送带”的角色, 教师只负责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教授给学生, 而对学生的科研精神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书院教学对学生的科研精神极为注重, 与教学紧密结合, 提倡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书院教学对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十分注重, 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 书院拥有的藏书拥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 有益于自身知识和文化的积累。虽然书院制教学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长久以来都受到官学的压迫和抵制, 但其发展仍旧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与朝廷的体制相适宜。中国高等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对人才的培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求相结合, 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全能型人才, 这是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只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找准方向, 才能够与时俱进,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目前, 中国的高等院校在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状态, 究其原因, 高等院校对教育没能有一个合适的办学定位, 无法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顾教学进度, 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参与感, 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书院能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 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高等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 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不要一味地将应试教育和学历教育作为教学的基准点,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加以培养, 对短学制进行研究、开办新专业, 对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在高等教学中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寻找到适合发展的工作岗位。

二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学习理论知识的根本目的, 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 但并没有让学生学会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一些高等院校将国外教材借用到本校的教学中, 丝毫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不但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反而还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并且, 高等院校的实践环节非常薄弱, 实验室数量不能够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试验的要求, 教学实践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 部分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在现代高校教育中难以培养出满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并对院校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阻碍。因此,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转变“轻实践、重理论”的观念, 加大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和投资力度、及时更新设备、加大人力方面的投入, 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在选用教材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实际发展需要, 选择注重实践、注重操作技能的教材, 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深刻地了解到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提高对实践的重视。与此同时, 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专业的实践氛围, 可以与相关专业对口公司进行合作, 为本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场所或场地, 在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之后, 到该公司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实践。在这方面, 一些专科学校做得比较到位, 如厨师学校、建筑施工学校等, 这样的做法既能够满足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又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一技之长,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三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师资力量是院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书院中为学生授课的都是在学术方面颇有造诣的大师, 他们在对课程实际的讲解过程中, 很少照本宣科, 而是融合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术研究的成果, 向在座的弟子阐明学问中的哲学和道理。他们通常能够做到将教育和科研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共同作用于对学生知识和人生道理的传授。书院不仅仅是教学中心, 更是学术研究机构, 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了书院办学的前车之鉴, 中国现代高校教育必须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 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为人师表, 为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 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等院校应该坚持特色办学, 让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特色、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办一些新的专业, 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质量。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名师、教授的讲座和讲坛活动, 并借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传授, 如开启远程教育,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 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 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老师也可以提出让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中国高校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性, 有不少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途因为考研或考博会暂时性地离开教学岗位, 学生在短期之内很难接受新任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会出现断层,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 有不少即将离职的老教师, 他们可能在教学上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 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 高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师资队伍的稳定问题, 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发生太大的波动, 在对师资的招聘上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和需求, 确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能够趋于稳定, 尽量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焦点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地深入和推进,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沿袭古代书院文化的风气, 没有将其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发展中。由于受到了国家扩招政策的影响, 在高校中日益涌现的新专业并不符合国家所规定的开办条件, 盲目扩大院校规模和学生的数量, 忽视了对教学本身的重视。特别是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专业, 如信息工程或软件工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办学条件不符, 既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也对学校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毁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高等院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正规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来开设符合条件的专业。应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在专业理论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到社会中能够谋求一份与本专业相符的工作。高教内涵式发展, 要求建立自己的品牌, 为学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到学校的手中, 让社会相信从高等院校走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 树立高校的品牌形象, 是高校内涵式发展所关注的焦点, 坚持特色化办学、设立特色化专业能够让中国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与书院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 从根本上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五结束语

对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得以顺利实现和进行的关键性所在, 书院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和人文情怀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能够提供极为珍贵的参考价值。所以,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对书院文化合理借鉴, 确保在教育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几年来, 书院文化日益兴起, 成为各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本文将深入分析如何在书院文化中探讨高校内涵式发展, 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书院文化,高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裕波.中国传统书院景观设计浅析[D].清华大学, 2011

[2]陈淑美.“三坊七巷”书院文化及其对福建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姜海鱼.吴地书院园林艺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4]杜华伟.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5]陈毅伟、杨津平、黄志梅等.民办高职院校书院式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新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6) :106~109

[6]黄英杰.古典书院的终结及其对现代中国大学的影响[D].西南大学, 2012

[7]彭丽莉.巴蜀书院建筑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 2006

[8]凌春光.由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向[D].曲阜师范大学, 2009

[9]商亚楠.书院文化与中国高校校园建设[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书院文化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篇10

近年来, 随着社会变革以及经济转型的逐渐完善, 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传统教育形式, 备受关注。对书院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比比皆是。但是, 传统书院模式在中小学中的应用鲜少出现, 相关研究甚少。且出于语文教学与传统国学的密切联系, 著作研究多为具体到对语文教学的借鉴。本文在探究书院文化的基础上, 对比借鉴传统书院制在高校成功应用的实例, 对书院制在中小学实施的可能性加以探讨。

二、书院教育模式的特点

书院历经千年, 对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与其教育模式无不相关, 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书院将德育作为根本追求, 不是以获取具体的知识为目的, 而是以提高德性、实现理想人格为价值取向, 注重人文关怀。

2. 书院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基地, 十分重视学术的交流, 遵循“兼容并蓄”的原则, 容许不同学术流派的发展以及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书院的会讲制度以学问为重, 推崇取长补短的学风, 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 倡导百家争鸣。

3. 书院教育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 兴课程、重自学、兼指导, 先生定期讲学并辅之以教学方法的指导, 而学生则在阅读自学中找到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 逐步养成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创新能力。

4. 尊师爱生一直是书院的传统美德。师生的融洽关系主要由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密切交流。《岳麓书院续志·书院条规》中有:“为学当尊敬先生, 若讲说皆须诚心, 听受如有未明, 从容再问, 无妄行辩难。为师亦当尽心教训, 勿纸怠惰。”这条学规在许多书院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三、当代中小学教育现状

目前, 中小学教育还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首先, 课堂教学设计单一。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 很多老师和家长过分追求高分, 导致我国教育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内容狭窄的状况。其次, 课外活动设计相对较少。中小学课程设置绝大部分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 为学生提供的课外活动时间也很少。同时, 教师的任务观念过重。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 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的定位是知识的灌输者, 一味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既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也不利于老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为此, 要转变传统的思路, 把素质教育的内涵落实到课堂上,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书院文化对中小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将传统书院模式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应用到现当代教育中, 已经有很多成功经验, 尤其是不少高校进行的“高校书院制”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借鉴“高校书院制”的基础上, 我们创造性地将传统书院模式与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有机结合, 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提出以下五点借鉴经验。

1. 加强德育教化, 培养健全人格。

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强调“学问与道并重”, 他们传承了儒家的德育教化思想, 要求学生不仅学好知识, 做好学问, 更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这就鼓励学生关注社会,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书院培养出来的是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当代的教育中, 德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更是要从中小学生抓起, 中小学阶段正是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时期, 这一阶段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在教育中, 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选择教师时, 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教师的德行, 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文化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也应该重视自己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 学校应该开展一些德育讲座, 重视发现学生身边有德育教化意义的典范, 加强鼓励, 让学生们知道到“德”应该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同时, 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看望老人、帮助残疾人等的“德育”活动。

2. 注重环境建设, 促进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一般都有讲堂、御书楼和教书斋等场所以供学子自由交流思想、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除了用于学习的场所, 书院也会有一些供学子休息娱乐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的学子在闲暇之余可到赫曦台看戏, 在园林碑廊间放松身心。这些设施为学子的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现代中小学设施更大程度地侧重于学习, 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以及休闲的设施相对较少, 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在学校教学楼的每一层, 我们可以建设讨论室、资料室等供学生自由交流思想以及查阅资料的场所。同时设置活动室供学生休息娱乐, 减轻繁重课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这些场所的设置有利于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以及社会公德的养成, 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内就近组织和参与研讨等活动, 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便利性, 降低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成本, 提高了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 同学间自由交流思想,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完善人格, 拓宽视野, 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增强凝聚力。

3. 改进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氛围。

书院历千年而不衰, 在社会当中一直保有生机与活力, 跟其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老师们因材施教, 以身作则, 与学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观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体系, 在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下, 师生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讲学生听, 师生间互动交流很少,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效率低。为了改善彼此间的师生关系, 中小学教育体系可借鉴书院的师生互动辩论式, 提倡师生之间平等讨论, 质疑问难。在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中,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教师也将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向指引者转换, 在教学中, 摆脱大满灌的僵硬教学模式, 以提纲挈领式的指导为主, 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进行日记教学, 培养规划能力。

日记教学法, 是书院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效果极佳的教学方法。早期的日记教学法出现在宋代, 之后为历代沿用。虽然在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 有具体的实行方式, 但总体上, 都是学生设置日记记录所学, 山长负责监督。日记教学法实行得较好的, 是1864年在上海建立的龙门书院。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两本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 另一本则是读书日记册。分别记录每日所学、所做、所读书目、感悟以及疑惑。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质疑问难, 相互切磋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学习方式。日记教学法将学生自学与老师指导巧妙结合, 这种方式在培养创新精神、挖掘学生潜力方面尤其显著, 学生在书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学会到一种本领, 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今天的中小学, 可以借鉴日记教学法, 学生设立日记册, 来记录每日所学、所行、所感, 同时在实行前期教师进行监督、指导, 使学生对“规划”有初步的了解, 后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减少干预,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规划、反省的良好行为习惯。

5. 开展各类活动, 丰富学生生活。

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知识、文化的获得, 多数是通过老师和书本, 而不是形形色色、实在可见的丰富活动, 难免会难以较好地调动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 学校可定期开展各项活动, 对中小学而言, 需要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 尤其是可以多多开展文化活动, 一方面,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提高精神境界;另一方面, 寓教于乐,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促进全面发展。

五、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书院模式中适应当代教育的精髓部分进行简单阐述, 并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将传统书院模式融入当代中小学教育中, 对中小学教育模式提出了五点借鉴经验。这是将传统书院模式与当代中小学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以求为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贡献微薄之力。我们希望能以此文唤起更多人对传统书院模式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影响的关注。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中国传统书院模式, 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概括总结出其有待改进之处, 有针对性地将书院的优良传统引入当代中小学教育体制中, 以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育体制, 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书院,中小学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书院[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06.

[3]陈谷嘉.论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论及人文精神[J].湖南大学学报, 2003, (03) .

书院文化论文 篇11

站在现代教育的角度,用批判与继承的思维审视书院积累的教育文化内涵,确有许多精粹的教育思想,如:教育、教学与研究相一体;教育重在讲明理义,躬行实践;教育强调质疑问难;提倡不同学术自由交流;师生以道相交,关系融洽等等。这些书院文化的精粹我们称之为“新书院文化”,它是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之一,是可以充分融入现代学校教育文化的。

为此,我们对旧书院文化的批判重构之后形成“新书院文化”的要点为:一是将书院的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具有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的特色,融入当下办学以科研兴校、造就研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并确定探究型的学习方式要求的实践之中。二是书院教育注重讲明理义、躬行实践的传统,转化为今日教育重德育先导、重躬行实际的方向。三是书院的教学方法采取个人自学、集众讲解与质疑问难相结合,与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可以一脉相通。四是师生以道相交、关系融洽、情感深厚的书院传统,也完全可以融入现代教育之以人为本、师生平等与人际和谐的自由精神。学院允许不同学派互相讲学,学者可往来问学的制度,亦可与当今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我们立足于这样的文化根基,融合现代教育文化的元素,积极寻找“新书院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点,将“新书院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文化的个性特色,提出了“承传书院文化精粹,打造现代精致教育”的办学理念。

一、 构建具有指导力的教育理念文化

我们承传书院文化精粹,构建了学校的校风“博爱、精致、至真”。教育的本源是“博爱”,没有博爱就没有教育,用博爱铸造师魂,用博爱建立友情,用博爱共创和谐;教育的过程要“精致”,让精致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让精致成为我们的管理常态,让精致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教育的目标在“至真”,教育学生求真知、做真人。学校教育最终目标要为奠定学生未来的幸福和谐人生服务。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条教规中提炼出学校的教风“学思并进、教研相融、德行一致”,以此勉励教师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魅力型教师;从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引申出学校的学风“快乐读书、快乐交友、快乐实践”。

二、 建构“书院式“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种显性的学校文化,环境文化只有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才能体现其真正的内涵与品位;在校园环境中融入学校理念文化元素,才能彰显个性与品质。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积极推进“书院式”环境文化建设,以此来印证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将学校的教学楼分别以书院的思想命名为“厚德楼”“躬行楼”“博学楼”。以与书院相关的素材作为环境布置的内容,精心布置“儿童经典国学”“德育三字经”“书院名人”为系列的走廊文化。借鉴书院教育内容,联系学校教育的特色,设立鉴湖小学“单门独院”的儿童礼乐教育院、诗书教育院等,对学生进行艺术特长教育、国学启蒙教育。在视觉感官上,坚持以书院风格为基调,给人以精致雅气的感受。“书院式”环境的外部表现精致而不失活泼,内容主题系统而不失活力。从而达到以环境文化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全体教师能时时铭记学校的办学愿景,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三、 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活动文化

承传“百家争鸣、自由交流“的书院文化精粹,学校特设立了“鉴湖大讲堂”,每年11月份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开展活动,具体涉及教育科研、课堂实践、德育研讨、校本课程等内容,包括了与专家面对面、与作业面对面、与科研面对面、与教育面对面、与好书面对面、与名人面对面等活动系列,以此激活每位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每位教师过一种幸福的充满诗意的教育生活。与此同时,也组织学生开展“鉴湖小讲堂”活动,让学生“爱学校,讲一讲鉴湖文化”“爱人生,讲一讲立身立业”,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了弘扬“自主成才、自为人生”的书院育人思想精粹,为更好地激励每一位学生成为精良人才,学校还要举行“小院士”评比,制定评比的具体条例,每年“六一”节都要举行隆重的表彰,对一些素质特长优异的学生给予最高的荣誉,让学生在激励中成功,在成功中成才。

学校文化只有以前沿性的课堂教学理念与特色性的校本课程做支撑才有生命力。我们以“走进新书院”的系列活动为依托,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这是学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显示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哲学。优化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达到培养精良人才的目的。学校组织编印了《德育三字经》《走进书院名人》《儿童经典国学》三个内容系列的校本教材,作为学校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之一。对校本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 构建自我教育的“自为人生”德育文化

传承“关注社会,德行一致”的书院德育的精粹,我们开展“立社会志,做自为人”为主要思想的“自我教育”,要求学生行为自律、管理自治、活动自主、精神自强,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主发展,创新有为”的“鉴小”学子。

为此,我们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通过班主任成功教育分享会,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打造智慧型班主任团队。建立班主任导师工作室,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

为进一步彰显“自为人生——德育系列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我们通过拓展和细化其中的关键内容,从而突显自为人生所具有的规范要求。在习惯养成上,深化“德育三字经”的教育活动,将行为规范教育细化为规则到位、意识到位、落实到位。同时通过系列化的“自为人生”讲堂活动,促进学生全人格与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的文化内涵,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整合小海燕摄影俱乐部、明珠合唱团、金色童年管乐队、太阳花美术工作室、小孔雀舞蹈队等十余个红领巾精品社团,让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能自由发挥特长,让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 构建“先学后导、探究实践”的课堂文化

新书院文化的教学思想精粹主要体现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躬行实践、强调自学,开展探究与活动,提倡交流与宽容、师生沟通有道等方面,它在课堂文化方面倡导的是:教学要树立“实践第一,认识第二”的理念,学生自学为主,先学后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质疑问难,营造“尊师爱生,以道相交,互尊互爱”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研究型教师、探究型学生。我们积极汲取书院的教学思想精华,做好与现代课堂教学的无痕对接,进行了“先学后导、探究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学”即把课堂变为学堂,要求学生先学、自学。首先是先学,我们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教后学,这不符合实践第一的要求。所谓先学就是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造成教学的现场生成,学生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真正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目标、有方向。我们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好奇、好问、好玩,具有天生的学习潜能,提倡学生自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所谓“导”就是引导、指导。教师的教学要做到“引而不发”,千万不要包办,引导就是导而不包。凡是学生能做的,都让学生做,教师绝不代劳。“指导”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难而不能解决时,老师就要指导。只有学生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时,教师才去指点。

在教育这个坐标中,“优质”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学校精神文化则代表着教育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注定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因为学校文化一旦定型,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航向标,影响着学校的科学持续发展。“新书院文化”是一种学校教育的精神文化和情景文化,已经成为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的工作愿景,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可与支持。“新书院文化”是灵动的,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文化的内涵会不断提升,外延会不断扩大,学校将倾情于精致化和精品化,使“新书院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场,以引领学校构建个性化的办学特色,打造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精品学校。

(浙江省绍兴县鉴湖小学 312030)

书院文化论文 篇12

文化创意最忌生搬硬套而没有独特的创新和理念。江西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影响力广泛, 如文学、艺术、教育、建筑、戏曲等等遍布各个领域,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继承和光大的可以说很少, 大部分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符号而被保护下来。更多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被裹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日渐淹没, 日渐消隐, 最终无处可寻。其中江西书院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江西素称“人文之乡”, 在书院建设方面因其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颇负盛名。据清雍正《江西通志·书院》统计, 江西共有书院368所, 其中创建于唐代的5所, 南唐2所, 宋代131所, 元代36所, 明代166所, 清代28所。另据清光绪《江西通志·书院》记载, 江西书院达526所。有学者根据其它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 认为江西古代书院足有千余所之多。

江西现存较完整古书院85所, 较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等等, 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其中庐山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南宋理学家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规》奠定了我国书院教学制度的基础。铅山鹅湖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 有著名的朱熹与陆象山鹅湖之会。吉安白鹭洲书院培育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等一批仁人志士……江西书院发展到今天, 其传统的现实意义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而且因为历代地方政府的忽视, 很多书院已经消失, 曾被称为江西四大书院的豫章书院现在就只剩一块石碑供人们追忆它曾经的辉煌。而那些存留下来的或被改为学校, 或被改建成博物馆, 或偏居一隅, 门可罗雀, 书院的建筑因为得不到及时的修缮而日渐圯败, 如果任其下去, 后果也将同大多数古建筑一样, 难逃荒废消失的命运。

其实江西书院文化发展到今天, 虽然影响力日渐式微, 但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 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价值仍在, 关键是如何挖掘其内在价值, 如何创新利用, 使其与现代文明重新融合, 发扬光大。

近年来, 文化旅游成为热点, 江西作为旅游大省, 除山水风光外, 一直希望能找到让游客驻足长留的方式, 希望能把走马观花式的匆匆一瞥变成深度游、休闲游。在这方面, 江西遍布各地的书院遗迹是否可以考虑承载这一文化使命?

一、江西书院文化产业群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从文化创意开发角度看, 江西古书院的开发创意优势如下:

1. 地理位置优越

江西书院大多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之间, 地理位置优越。庐山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 西有左翼山, 南有卓尔山, 三山环抱, 中有贯道溪穿山而出, 山环水合, 静谧幽雅。书院内遍植古木, 亭台楼阁掩映在森森绿色之中, 清风过处, 松涛阵阵。正是远离尘嚣, 绝佳的潜心向学之处。朱熹评价说“无市井之喧, 有泉石之胜, 真群居讲学, 遁迹著书之所。”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 山为武夷支脉, 因山上有鹅湖得名。书院占地8000平方米。书院前面有石山作屏, 山巅巨石覆盖, 石尖耸立, 千姿万态, 突兀峥嵘。左右两侧山势合抱, 重峰叠峦, 苍翠欲滴。其左侧山顶, 还有飞瀑倾泻而下。书院所在的山谷小平川, 更是古木参天, 曲径流泉, 幽静无比。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吉安市内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之尾, 白鹭洲渊源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名句。白鹭洲屹立于浩阔的赣江之中, 双水夹流, 情景正与李白之诗句相合。

其他如江西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构架保存最完整的古书院之一的叠山书院, 位于美丽的信江之滨, 中国心学起源地的象山书院坐落于“陵高而谷邃, 林茂而泉清”贵溪应天山等等。

江西书院这种地理优势使其在创意开发方面具备了比较好的先天条件。

2. 人文积淀深厚

江西书院文化源远流长, 在盛唐时期, 江西高安便诞生了江西古代最早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私家书院———桂岩书院, 此后江西的书院不断发展壮大,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白鹿洞在南唐升元年间正式辟为书馆, 称白鹿洞学馆, 亦称“庐山国学”。白鹿洞书院起始于唐李渤与其兄李涉隐读, 同时伴有白鹿相伴读书的神奇传说。盛于南宋, 绍隆于明清, 具有千余年历史文明。其间,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此亲自讲学, 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 使白鹿洞书院声誉鹊起, 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及当时的文化中心。王昶《天下书院总志序》中称白鹿洞书院为“天下书院之首”。

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以两次鹅湖之会而闻名遐迩, 第一次是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书院开坛论辩而扬名, 声动天下, 史称“鹅湖之会”; 第二次鹅湖之会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约朱熹陈亮再会鹅湖, 朱熹因故未到, 而辛陈二人“憩鹅湖之清阴, 酌瓢泉而共饮, 长歌相答, 极论世事, 逗留弥旬乃别”, 其爱国忧国之情被广为传扬。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是南宋淳元年吉州知府江万里。后由其聘请名师欧阳守道对书院进行管理, 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推动了吉安文化教育的发展, 如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邓光荐、爱国诗人刘辰翁“皆出其门”。1257年, 白鹭洲书院学生文天祥考中进士第一时, 与其同年考中进士的吉安学生达47人, 且大多为白鹭洲书院学生, 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九分之一, 为全国之最。宋理宗闻知后, 欣然题“白鹭洲书院”额匾以赐。

江西书院鼎盛时期有1000多所, 在中国古代书院1000多年的历史中, 江西书院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领冠中华。

3. 契合现代人向往回归田园的心理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道德缺失。职场人事倾轧, 社会金钱至上, 家庭被圈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 多少人向往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而不得, 生活在喧嚣的大都市里, 甚至短暂宁静都很难寻觅, 归园田居成为许多城里人终极的人生梦想。有的人耐不住渴望, 提早退休返乡, 有的人只能在网上看着别人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天涯论坛》上只要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帖子, 跟帖量和点击量往往名列前茅。近两年乡村游、度假游火爆 , 也说明了市场有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北京京郊各具特色的度假屋、小资村等等近年来发展迅猛, 游客爆棚, 说明人们已从对名胜古迹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发展到二到七日家庭亲子情侣度假式的休闲体验。目前江西这类深度体验式度假胜地几乎空白, 仅有的几家也因为宣传不够而少为人知。

二、江西书院文化产业群开发定位

1. 营造文化人的精神家园

宋朝大学士胡安定曾说:“借书院以养士, 为天下倡”。中国古代文人志士, 素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担负着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的主要使命,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 古代书院的教育功能目前已完全废止, 但其所积蓄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经验至今仍有可借鉴和启示意义, 在当代这个浮躁和拜金的社会大背景下, 书院所代表的潜心向学和精神家园憩息地的象征意义却更加凸显, 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学大家朱熹借《中庸》名句提出来的读书向学应该“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的理念, 今天人们仍把它奉为文化教育的圭臬。从这个意义上说, 江西古代书院在发展中应该更加注重打造文化人的精神家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历来具有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很多人心灵迷失, 很多时候寻不到一张安静的书桌。江西古书院完全可以重新发挥它原来的历史功能, 将书院变成沉思、静学、修身养性、钻研学问的场所, 同时也力争成为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2. 打造供现代人休闲的“耕读小镇”

“耕读”是中国文化的原点, 是文化传承之精髓所在, 是古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激烈的现代化竞争压力下人人向往的休闲生活方式。现代人在城市里很难找到一个清静之所来潜心研读, 近年来, 有很多人为追求精神的清净修为而隐居于名山大寺甚至环境优美的乡野, 现代人需要有一个放松身心、修养生息的场所, 哪怕是暂时的和短期的。

江西书院先天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正适合打造一个和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互补, 还原本真、归园田居的‘耕读小镇’, 让追求精神放松和渴望田园生活的人有一个亦耕亦读, 劳逸结合的隐居之地。可以想见, 书架上堆放着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名著, 而在室外, 则种植着各色蔬菜、茶园。喜欢读书的人, 忙里偷闲, 可以来到这样一个远离喧嚣之处, 细细品读文化经典, 抑或是搞创作, 抑或是钻研学术, 累了便种种蔬菜, 采采茶; 体验农味, 陶冶情操。他们获得的, 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感受, 是一种对读书、养身、休闲与亲近自然的渴望的满足。

3. 农旅结合, 打造深度体验式休闲度假场所

不可否认的是, 如今的书院, 除极少数如岳麓书院因为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和大学结合得较紧密而尚存教育和文化等功能外, 更多的书院早已失去其原有的实用功能, 而仅仅只作为一个符号存在的人们的视野之外。笔者以为, 对传统的继承, 不是被动地维护和修缮, 而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功能, 让其重获新生。怎样创意开发, 让书院遗址得到再包装再利用, 才是对书院文化最好的保护和继承。

但是只凭书院本身的功能和历史影响, 仅仅将书院作为旅游的一个景点还显得太单一和缺乏吸引力, 江西也曾将几个有点名气的书院串起来作为一条文化旅游路线加以推广, 结果不尽如人意。随着近年来国内度假游休闲游的火热兴起, 江西古书院群体如果能利用众多的优势, 以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等为龙头, 通过省市相关部门的统一布局和引导, 充分发挥各书院的自身特点, 打造功能各异、优势互补、形式多样的耕读度假山庄, 使之成为江西休闲度假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江西书院文化产业群开发路径

建立江西书院耕读度假山庄作为江西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在功能上不能贪多贪大, 不能设想一个书院就具备所有的创意产业体验项目, 而是将各书院最独特的地方加以现代化的创意, 开发出最具自身特色的项目产品, 抱团开发, 联动推广, 从而打造出江西古书院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群。

具体开发路径构想如下:

1. 由文化或旅游等政府部门牵头, 规划先行

打造江西书院文化产业群, 使之成为江西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应该由文化或旅游等政府部门牵头, 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笔者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调查摸底, 做到心中有数。对全省的书院资源进行普查摸底, 将古书院目前的所在地、遗址、数量、规模、建制、形态、资源等全部摸清, 分类分批, 以点带线带面的基础上加以规划利用。

其次,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组织相关部门的专家和学者及书院负责人结合各书院特色及所在地的旅游、农业、传统地方文化等进行创意开发, 拿出相应的短中长期开发规划, 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开发原则、项目设置、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 使书院文化产业群开发的各项工作正规化和程序化。

再次,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开放书院的管理体制, 面向社会招标开发。

作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书院群的创意开发工作涉及面广, 影响力大, 政府在开放书院管理体制, 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同时, 不能放松对书院文物保护的监管。在建设过程中, 在保护书院原有建筑群落的基础上, 开发用地根据现有的条件, 或扩或改, 或就近另建, 做到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应与原有的建筑风格特色相结合, 并尽量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 如温泉、草场、溪流、山地、岩石、古树等等, 就地取材, 点石成金。

在营销上, 把书院产业群作为文化休闲产业来做大做强, 除了宣传手册、广告路牌、电视报纸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外, 加强网络营销, 运用科技整合资讯, 通过网页、搜索引擎以及运用3G手机服务等对书院的地图、路线等进行迅捷的引导。同时可参考台湾现行休闲农业“点、线、面”串联营销的方法进行特色打造, 便于旅行社包装不同的旅游线路, 进行分类营销。

总之, 在书院产业群发展上, 政府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依托资源、差异发展, 注重管理, 加强引导, 组织交流, 合作共赢。

2. 在开发中注重彰显个性, 主题鲜明。

在书院文化创意产业群开发过程中, 着眼长远利益, 注重名胜古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 不断融入具有个性化的创意, 发现和挖掘本书院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特色资源, 如竹雕、藤编、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等, 将之与书院文化相结合, 通过新奇创意, 包装打造出特色品牌, 努力将各书院打造成具有不同主题风格的个性化修身养性的度假场所。这些主题可包括水果采摘、竹、香草、茶叶、名花异草观赏、昆虫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鳄鱼、鸵鸟等体验, 近山的书院如白鹿洞可以开发以鹿文化、竹文化、茶文化为主的休闲项目, 比如竹笋采挖、竹器编制, 农家竹筒饭、喂鹿、驯鹿、茶叶采摘、炒制、茶道等等可让度假者亲手参与的项目; 近水的书院比如叠山书院面临信江, 可开发渔鹰捕鱼、钓鱼、特色水产等水上项目; 近城市的书院可以开发各类新品种果蔬种植、采摘、观光、游玩。

此外, 书院还可以结合本书院的特色文化, 经常举办一些与耕读、农业有关的知识讲座、趣味比赛, 争取让学校将书院作为户外教学场所, 让家庭将书院作为周末度假场所。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 充分地放松身心、亲近自然, 尽情地游玩、休闲、娱乐, 还可学到不少在城市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深度体验, 寓教于乐。

3. 在“耕”“读”两个字上做文章, 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亲身体验相结合

从目前江西书院的现状上看。大多所处位置偏远, 地少、面积小, 在开发上应该注重“小而精”取胜。注重精细管理, 精深加工, 融入创意, 提升品质。在“耕”“读”两个字上做文章, 将书院的人文气息加以传承并进一步渲染, 同时与躬耕、参与、体验结合起来, 创意的项目应该做精做透, 将“小”做到极致, 坚持以质取胜。在这方面, 台湾的生态农庄的开发可资大力借鉴。台湾省的生态农庄在产品的设计上特别注重产品的品质, 注重以质取胜, 以精取胜, 争取回头客, 例如种植茶叶的农庄, 有的只采一道春茶, 然后将其精心加工、制作、包装, 使其成为茶叶中的“极品”。其它时间则搞好茶园管理, 让茶树健康生长, 养精蓄锐, 确保春茶品质上乘。

在书院的开发过程中, 要想留住游客, 使之久留, 不仅要设法吸引游客前往观赏、购买产品、享受服务, 更应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互动。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立朗读区、唱诗区、采果区、烤肉区、游戏区、垂钓区、农耕体验区、手工制作区等, 让游客可以自己动手享受古迹拓印、古诗品读、耕种、管理、采摘、喂养、加工的乐趣。

目前大陆在生态休闲旅游上, 特别缺乏这种旅游精品。北京近郊近两年出现了很多主题度假村如意大利庄园、薰衣草庄园等, 面向的主要是城市职场一族, 虽然在市场上还没有形成规模, 但很多靠口碑也渐渐做得风生水起。相比之下, 目前南方有影响力的主题度假村还不多见。江西的山水风景一向是上海江浙和广深白领的青睐之地, 江西书院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结合深厚的人文底蕴, 利用林地资源, 传承耕读融会, 创立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 以耕读这种深度体验式度假村创意开发, 应该更能让观光客长久驻留, 是一条发展深度游的好路子。

摘要:近年来, 文化旅游成为热点, 江西作为旅游大省, 除山水风光外, 一直希望能找到让游客驻足长留的方式, 希望能把走马观花式的匆匆一瞥变成深度游、休闲游。在这方面, 江西遍布各地的书院遗迹是否可以考虑承载这一文化使命?打造江西书院文化产业群, 通过创意将遍布各地的书院打造成形态各异的耕读度假山庄, 将书院文化与休闲度假游结合起来, 让观光者深度参与, 从而使江西书院成为江西休闲度假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江西书院,文化创意产业群

参考文献

[1]睿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少创意缺地气[J].小康·财智, 2012, (6) .

上一篇:阶段划分下一篇: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