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决策

2024-10-07

前期决策(精选5篇)

前期决策 篇1

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 提高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避免盲目决策而造成的浪费、损害企业利益的现象, 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优秀的建设项目中, 在前期投资决策时应当需要考虑到建设项目的相关因素影响, 并选择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期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1 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决定因素模型

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应当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的因素包括三方面:项目特性、公司战略和市场环境。

1.1 项目特性

项目特性是指建设项目内含的特性是影响影响投资决策的首要因素, 因而根据项目特性选择的评价方法也不同。具体来说, 项目特性包括以下几点。

(1) 建设项目时间长短。一般以五年为划分项目时间长短的界限,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 投资项目时间长短与风险大小和不确定性成正比关系, 且要求的风险报酬率越高。 (2) 项目规模的大小。建设投资项目规模与不确定性有关。一般来说, 项目投资规模越大, 项目的重要性越高, 因而可选择较为复杂的评价方法进行决策分析。科学的投资决策能够一定程度地降低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 避免投资失误带来的损失。 (3) 项目的复杂程度。如果某建设项目的复杂程度较高, 需要较为先进的技术或者在建设时失误率较高, 不易控制项目成本,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应当将此类因素予以考虑。

1.2 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掌握的资源和自身实力以选择适合经营的领域和产品, 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可见公司战略与建设项目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

(1) 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属性, 使得现金流量、营利性、资金需求等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处于引入期和成长的企业资金较为缺乏, 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现金流较多,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现金流量迅速减少, 因而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应当考虑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因素。 (2) 企业的经营特性。企业的经营特性包括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传统的行业如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运营风险较少, 进行建设项目投资时考虑的风险因素较少, 而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易受市场变化因素的影响, 因此更应当考虑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因素。 (3) 企业的战略计划。企业的战略性计划包括对市场成长的分析和相应的策略。若市场成长速度较快, 则需要大量的资本予以支持, 而企业建设项目投资会带来资产周转性下降等不力因素, 因此建设项目投资回收期的评价能影响相关投资决策。

1.3 市场环境

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进行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到市场环境因素, 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国家投资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指国家的投资环境, 包括了政治、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将对建设投资项目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的良好形势以及法律法规的保障对于建设项目来说具有推动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风险。反之, 则使建设项目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甚至影响盈利能力和收回投资的可能性。

(2) 行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建设项目投资所在的行业环境。如果行业的风险较小、而发展前景较差, 则建设项目投资应当考虑其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等因素, 反之依然。

2 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常用方法比较

2.1 综合投资决策方法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简便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适合难以定量分析的问题。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 继而分解形成递阶层次关系, 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个因素的重要性, 再进行判断。在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中, 可根据评价目标先建立评价的准则体系, 即指标体系;根据上一级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得出结论。

层次分析法可考虑多层面因素, 兼顾客观性指标和投资主体自身的相关指标, 具有多目标和多属性的特点, 但是层次分析法在建立判断矩阵时, 对各层面因素进行比较时常采用特尔菲法 (专家意见法) 等, 涉及到大量的主观因素,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决策的客观性。

(2) 鱼刺图分析法。

鱼刺图又称因果图等, 是利用头脑风暴法, 集思广益找出各特性因素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运用鱼刺图进行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的步骤为:投资决策前提分析、投资项目的提出、项目关键问题的确定、备选方案的评价和选择、项目现金流量的确定、项目融资方案的确定、项目财务分析和项目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鱼刺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投资决策的总体目标, 实现项目的真实价值, 但是由于头脑风暴法等运用, 鱼刺法也不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3) 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是利用模糊集理论进行评价的方法, 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提出的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 对非线性的评价论域进行量化综合, 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包括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建立指标权重集、构建隶属度矩阵和模糊综合评价等。

模糊综合评判可设立多级评价因素集, 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和瓶建设项目, 以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法, 但是其缺点在于模型较为复杂且在权重集的确定时也涉及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2.2 财务评价方法

由于静态的财务评价方法未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因此在此不做讨论, 而动态的评价方法从现金流量和时间价值进行决策分析, 符合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求。对于建设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的财务评价方法应当与项目的特性、公司战略和市场环境相匹配。

在运用净现值法、年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等进行分析时, 应当综合考虑各自优缺点和适用性, 例如净现值法将建设期和使用期内发生的各项现金收入和支出折算成限制指标进行评价, 该方法从理论上讲较符合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逻辑, 但由于建设项目的周期较长, 因此在净现值率的确定上较难, 易缺乏科学性和易被认为操控。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的决策原则和特性, 并考虑市场因素和公司战略等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以期更加科学的进行决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崔红敏.浅谈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J].商场现代化, 2008 (1) :166.

[2]齐寅峰, 等.我国企业投资决策方法选择的调查研究[J].管理学报, 2005 (2) .

[3]喻小军.项目投资的综合模糊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7, 2.

前期决策 篇2

电网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区域范围大、施工工艺高、系统复杂等诸多特点, 进而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风险, 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通过对建设项目不同时期工作内容的划分, 可分为施工前期、施工期、施工完成、验收交付这几个阶段。在这篇文章里, 我们将重点对项目施工前期风险进行探讨, 研究前期风险决策和对策。

1 电网前期风险

由于电网前期工作涉及到的环节众多, 且持续时间长, 而时间的长度会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 为此有必要以历史的工程施工数据为依据, 以节点完成时间为风险控制点对风险进行分析。实践证明, 前期风险中核准风险最明显, 且随着前期节点超过标准工作时间, 其他的相关风险, 如市场需求、资金、进度、质量风险都会随之增大。通过归纳, 具体的风险包括:

1.1 项目核准风险

按照相关规定, 项目未经核准不得开工, 在实际的项目前期工作中, 核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个小的环节就会影响整个前期工程的进展。一般情况下, 电网工程项目需要提前十五个月开展前期工作才不会影响开工需求。

1.2 市场需求风险

电网工程在前期要对供电需求进行细致的考研, 市场需求大小及紧迫性会影响工程的规模、进度及建设时序。

1.3 资金风险

由于电网建设工程的资金需求比较大, 资金筹措能力直接制约着项目的规模。

1.4 技术风险

设计水平及方案的变化会影响项目的投资额及工程进度, 同时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会对项目完工后运行质量造成一定风险。

1.5 进度风险

电网系统作为供电的基础设施, 其进度会对有用电需求的负荷项目进度造成影响, 如前期工作未能按期完成, 影响整个施工进程, 同样也会影响相关用电工程的建设进度。

2 风险评价

对电网工程前期风险进行评价是风险分析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项目风险值及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能够确定其风险水平。这项工作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评价工程项目备选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是进行风险综合评价的重要基础。通过前文我们了解到电网工程项目前期的特点及主要的风险因素。在体系建立时要将这些都体现出来, 并突出项目前期的特点, 针对性的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价。

为了便于体系的建立, 我们结合以往经验及相关因素将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主准则层和分准则层, 其中目标层指的是建立体系的目的, 在这里指工程项目前期风险评价, 主准则层指的是具体的风险类型;分准则层指的是影响主准则层的具体指标, 由此我们建立如图1的风险指标体系:

由图1可知, 主准则体系主要是包括:

(1) 技术风险

在前期工作中, 影响技术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设计深度、技术方案的变更、非常规设备的应用等, 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及投资决策造成影响。

(2) 市场需求风险

由于电网工程建设周期比较长, 影响市场需求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供电项目核准时间、工程建设时序及规模变化等。

(3) 资金风险

影响资金风险的因素主要是资金筹措能力, 它影响着项目的规模及投资能力, 进而制约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时序的确定。

(4) 项目核准风险

项目未核准不得开工建设, 由于核准时间长, 先期开工会造成核准风险。

(5) 进度风险

影响工程进度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在建设过程中, 部分项目要求工期紧, 用电项目用电需求时间紧, 施工区域施工周期短等。[1]

3 基于风险分析的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决策

前面我们对电网工程前期风险评价及其体系进行了简单的了解。项目的前期决策必须是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评价项目的综合情况得出有利于前期决策的信息, 对项目风险进行综合排序, 确定其风险程度的大小, 在前期决策时要做好项目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3.1 风险防范

对项目风险进行防范, 应根据具体的风险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

3.1.1 技术风险的防范

通过对影响技术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对技术风险进行防范时应对工程设计深度进行严格把关, 对特殊区域重点关注, 同时尽量应用典型设计方案及成熟的设备;在工程设计方案确定后, 应尽量避免修改, 同时要加强项目选址的规划。

3.1.2 市场需求风险的防范

通过对市场需求风险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的分析, 在对市场需求风险进行防范时, 首先要做好用电市场的季度预测, 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建设时序及项目分类, 优先建设效益良好的项目;同时对季度重载、重变进行监测, 优化已确定项目的建设时序;通过对重要用电负荷工程建设进度进行跟踪, 进而确定电网工程的建设时序。

3.1.3 资金风险的防范

为了对资金风险进行防范, 在项目前期工作中, 要做好项目的资金储备, 并定期对项目规模进行确定, 以应对投资的变化需求;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合理优化, 优化项目资金流, 使效益良好的项目优先建设投产, 同时保证项目用地的可靠获取及不同电压等级项目的衔接;根据进度时序的变化及资金需求情况对工程实施内容进行积极的调整;通过争取专项资金, 提高项目融资能力, 解决融资难题。

3.1.4 核准风险的防范

鉴于核准风险对整个项目前期工作的影响, 通过对影响核准风险因素的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 针对核准风险的具体对策有:加快配套工程的前期工作, 尽快取得核准批复;加强项目环评, 对于居民征地、跨越民房等问题, 应做好环评措施施工交底, 并按照相关的赔偿规定合理赔付。

3.1.5 进度风险的防范

为了防范进度风险, 在项目前期工作过程中, 应对项目进行合理划分, 并对重要的项目做好相关的预案, 加快前期, 缩短流程;同时加强需求侧的管理, 及时掌握用电客户的需求及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度。[2]

3.2 风险控制

为了更好的降低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控制, 应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前期风险进行严格的管理, 具体的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4 前期风险对策

对于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前期风险, 前期工作管理人员应根据风险类型及具体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从而降低风险对项目前期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4.1 核准风险对策

通过加强项目前期核准风险的管理, 能够尽快的取得核准批复, 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度, 具体有针对外部环境、人员及项目管理三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对策:

4.1.1 外部环境

①在项目规划选址时要严格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尽量避免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同时加强与区域内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 取得政府的支持和理解, 确保工程项目与区域内相关规划的协调。②加强可研深度的管理, 在选址时全面考虑, 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 选址方案应有备选, 且与城市及土地的总体规划相结合。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分析研究, 了解其会对前期工作造成的影响, 及时调整工作计划, 适应或降低政策变化对工程前期的影响。

4.1.2 人员风险

在这一方面的防范对策, 主要是针对前期工作人员对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认识不足。通过集中培训来提高相关人员的政策法规了解情况, 保证前期工作满足相关政策的要求。

4.1.3 项目管理风险

在项目管理方面, 相关设计单位应加强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 利用好典型设计方案, 同时要与相关建设单位及时沟通, 提供相关的设计资料。在项目设计时, 应通过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及新技术、新工艺, 在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 保障设计质量。

4.2 资金风险对策

针对项目前期的资金风险, 有必要坚持以下几点方法来降低风险影响:

(1) 提前做好项目资金储备, 并定期对项目规模及建设时序进行确认。

(2) 优化项目, 优先保障有效益项目的投产, 同时增加前期投入、保障规划用地的获取及不同电压等级项目的衔接。

(3) 拓宽资金获取渠道, 提高融资能力。

4.3 市场需求风险对策

通过对市场需求风险的研究, 通过下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影响, 保障前期工作质量:

(1) 建立项目储备库, 对项目进行分级评价, 并参照季度项目进度变化情况及资金情况调整工程实施内容。

(2) 按季度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 并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时序和项目分类。

(3) 对重点用电负荷建设进度进行跟踪, 进而确定电网工程建设的时序。

(4) 做好电网与电厂间的协调, 保证送出工程与电源工程同期开展、团结建网。

4.4 技术风险对策

(1) 健全项目设计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建立可靠的责任追究制度。

(2) 强化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并保证其可靠实施。

(3) 加强设计技术人员职业技术及职业道德的培训。

(4) 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 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管理和控制。

(5) 对设计风险相关资料进行汇总, 建立相关数据库。

4.5 进度风险对策

在前期工作中, 工作进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会受到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体现出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计划, 来防范进度风险:

(1) 做好项目前期的项目进度计划。

(2) 做好项目组内部、整个公司内部及用户之间的项目信息的沟通计划。

(3) 制定严格的规定, 规范计划的变更流程。

(4) 实施文件控制计划, 明确各阶段应形成的文件, 并保证相关人员能够准确获取所需文件。

(5) 将项目前期工作进行细致的划分, 并对各阶段的完成时间及成果进行检查。[3]

5 结束语

通过对项目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对项目风险进行决策和对策的分析, 能够有效的加强项目前期管理、优化投资结构及建设时序、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同时对于风险管理及方法机制的建立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在电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 项目前期工作对于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发现, 项目前期工作会受到多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的决策和采取对策, 能够有效的提高前期工作管理水平, 优化投资结构。

关键词:电网建设,项目风险,风险决策,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效康.电网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5, 19.

[2]买买提艾力·吾甫尔.西部资源导向型城市电网建设项目决策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5, 55.

前期决策 篇3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评估决策

1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特点

简单归类输变电工程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 投资额巨大。通常电网建设项目投资大多在1000万元以上。

(2) 技术复杂。输变电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多, 自动化程度高, 纵向、横向衔接紧密, 各专业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3) 配套设备多、物资多, 输变电工程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物资供应的数量大, 品种和规格多。

(4) 配套协调单位多。送电线路一般都很长, 大部分项目在野外施工, 施工现场比较分散, 作业点较多, 需要跨越的建筑物、设施、河流等障碍物很多, 这就必须和很多产权单位沟通。如:铁路、水运、海港码头、消防、环保、银行、电信及地方政府等。虽然输变电工程项目属于行业管理的一种建设工程,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不避免地要与当地政府发生关系, 涉及城市规划审批、环境保护、金融银行等各种部门或单位, 必须满足和符合这些部门的要求。因此可以说电力建设工程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

2 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评估决策工作的意义

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个输变电项目要经过初步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等阶段方可进行立项、投资和建设。

在一段时期内, 一个电网可能有众多的输变电工程项目需要建设, 工程投资庞大, 电网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 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使其发挥最佳效益;企业应根据国家的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以及企业的投资自主权的大小、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需求状况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电网的扩展方案。也可以根据该地区电网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符合技术要求的项目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建设, 这就需要对多个项目进行多目标的综合评判, 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 及时对电网和项目进行动态评估和优化调整, 进行项目前期的综合决策。

电力工业既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又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并且是社会的公用事业, 承担着重要的公共职能, 是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输变电工程一经确定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3 项目前期评估决策的主要工作

项目的项目前期评估决策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方案的评估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在项目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之前, 对与项目有关的一切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进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进行还是放弃项目给出答案。从项目的规划角度来看, 可行性必须包括技术和经济上能否成功两方面。一份全面的高质量可行性研究报告可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 从而提高投资的综合效益。项目方案的论证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可行的基础上, 针对可行的项目构思产生一个或多个可以实现项目构思预期目标的解决方案, 针对性地对可行方案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评估和论证, 通过相互比较选择出最优或者最让决策者满意的项目方案。

4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前期评估决策

4.1 项目前期评估决策过程

项目的项目前期评估决策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有步骤地进行。一般的项目前期评估决策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机会研究。

(2) 初步可行性研究。

(3) 详细可行性研究。

(4) 方案的产生。

(5) 方案的评估论证。

(6) 选择决策。

4.2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前期评估决策指标体系

对前期工作的后评估包括立项决策评估、勘察设计评估、开工准备工作评估、决策水平和程序评估等四个三级目标, 每个三级目标由若干相应的评估指标对其评判。建议对指标项按照百分制进行打分, 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出来的权重计算出前期评估决策得分。并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建议和措施。

前期评估决策指标体系:

(1) 立项决策评估指标:立项的条件和依据;划容量/本期规模;技术、设备、材料的先进性、合理性;投产年度;在电网中的位置;投资估算;有关外部协议;可研深度 (合理性、客观性、多方案比较) 。

立项决策评估标准:立项条件和依据应齐全完整, 每缺一项扣5分;规模合理, 不合理根据情况扣5~10分;采用淘汰技术或采用不适应技术扣5分;和合理工期相比, 每超出或压缩3个月扣5分, 缩短3个月内不扣分;和预测相比重要性下降扣5分;要性上升而又和规模、技术装备不相称扣10分;每误差1%扣1分;协议齐全, 缺一项非颠覆性协议扣3分;对照可研深度要求, 每一项不满足要求扣3分。

立项决策评估基准分:100分。

(2) 勘察设计评估指标: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设计依据和对国家现行技术政策、规程规范、规定的执行;设计原则的确定和技术方案的多方案优化论证;设计水平。

勘察设计评估标准:非颠覆性因素勘测和实际不符扣5分;每违背一项扣10分;设计原则不合理的每项扣5分, 没进行多方案论证的扣5分;设计失误造成中度变更扣5分, 重大变更扣10分。

勘察设计评估基准分:100分。

(3) 开工准备评估指标:初步设计批复;项目法人设立开工审计;资金落实情况;施工组织设计大纲;施工图会审;进度计划编制;征地、拆迁“四通一一平”;开工报告批复。

开工准备评估标准:无批复开工扣1 0分;无项目法人扣10分;没进行开工审计的扣5分;资金不落实开工扣5分;无施工组织设计大纲扣5分, 组织大纲不合理扣3分;没有进行施工图会审扣5分;无进度计划扣5分, 进度计划无滚动变更扣2分, 变更次数超过5次, 每多一次扣1分;征地、拆迁“四通一平”在2个月内完成, 每超过15天扣1分;无开工报告批复开工扣5分。

开工准备评估基准分:100分。

(4) 决策水平评估指标: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项目的目标和目的是否达到 (规划容量;建设规模;布置方案;工艺方案;建构筑物方案;建设及投产年限) ;设计是否招标;监理招标;施工招标;主要设备和材料招标。

决策水平评估标准:不符合决策程序规定扣20分;站内预留位置及出线走廊满足规划扩建要求, 一项不满足扣5分;达到可研和初设批复的建设规模, 一项不满足扣5分;布置方案紧凑合理, 无故增加占地面积或布置明显不合理扣5分;工艺方案不合理扣2分, 采用淘汰工艺扣5分;建筑面积满足生产运行要求, 装修适中, 超标装修扣2~5分;建设及投产年限和负荷预测相比安排合理, 每迟后或提前半年扣3分;设计不招标扣5分;监理不招标扣5分;施工不招标扣10分;主要设备和材料不招标扣10分。

决策水平评估基准分:100分。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前期评估决策主要是结合项目与企业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的市场需求、项目的生产规模、项目的建设条件、项目工程与技术、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项目存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针对具体方案逐个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评价、估算、讨论和论证, 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各种方案的论证结果和存在的优缺点, 为决策者进行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由决策者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和决策。

参考文献

[1]刘宇.区间层次分析法在输变电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J].四川电力技术, 2007, 6.

[2]王政宏.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3.

[3]莫华.输变电项目环评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电力环境保护, 2007, 4.

前期决策 篇4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提升基础能力, 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 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现代化的人才和物质基础。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 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健全项目实施程序, 做到程序公开透明, 使所有教育项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投资控制是指通过有效的投资控制方法和措施, 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 使项目投资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并取得较高的投资价值。项目前期决策阶段, 是项目投资额估算的关键阶段, 其投资是其他各阶段投资控制的最高目标, 它的准确与否对整个项目的投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何从大量的杂乱无章、强干扰的数据中挖掘潜在的有用价值的投资信息是投资控制的重点[1]。

1 中小学建设项目情况

北京市中小学通过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 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截至2012年底, 北京市共有小学1081所, 在校生71.87万人;初中341所, 在校生34.23万人。

2 中小学建设项目造价特点分析

中小学建设项目投资主要由工程费 (建安费、室外工程费、红线外市政费) 、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构成。考虑到室外工程费及红线外市政费受场地条件、周边市政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 无可比性。同时, 工程建设其他费及预备费均要以工程费为基数进行测算。因此, 主要针对中小学建安费进行分析。

通过近几年对北京市中小学建设项目的评审, 可以得到:①在建筑安装成本构成中, 建筑、装饰、专业系统 (含强弱电) 三项费用所占比例最大, 合计约90%。其中建筑工程费所占比例最高, 为40%;其次装饰工程费为30%;专业系统工程费为20%。②在建筑安装成本构成中, 装饰以及专业系统 (强电、监控、计算机网络、有限电视、消防报警等) 费用所占总投资比例的浮动最大。其中, 装饰工程约占15%-30%、专业系统约占10%-20%。因此, 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和专业系统工程对中小学项目造价水平的影响较大。装饰工程造价的波动, 主要由于功能配置要求不同造成, 如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等;专业系统造价的波动, 主要受高新技术的影响, 如监控系统、视频教学、网络课程等。③通过对北京市中小学工程纵向分析, 造价水平增幅较快, 如表1所示。

在前期决策阶段, 影响造价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物价上涨、强制规范不可控制因素、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增加等。1) 物价上涨。建筑工程造价主要是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构成的, 其中材料费约占总造价的60%-70%, 是整个工程费用的主体[2]。从材料费所占比重来看, 其成本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构成工程成本比重最大的材料价格不断波动起伏, 人工费、机械费也在不断变化, 造成工程成本不断增加。据统计, 由于物价上涨致使中小学建设项目造价水平上涨25%-35%。2) 规范提升。节能标准及抗震等级的提高, 致使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提高。3) 规模及标准调整。按照《中小学设计规范》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等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范和标准, 确定中小学办学规模及标准, 由于北京市已有部分学校采用较先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及分层次教学模式, 效果较好, 有可能普遍推广采用, 需增设多班合用的活动空间;北京市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搭建信息化平台;北京市积极建设市级开放式重点实验室, 特色学校建设, 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以上措施及标准要求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京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3 中小学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投资控制措施

中小学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是对拟建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 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比选并做出决定的过程。①落实责任。市政府应加强对北京市中小学建设的统筹规划, 加强对中小学建设的统筹协调, 负责组织实施计划的分解任务。根据《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新上项目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 建设单位应制定和完善法人责任制。②加快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应根据专项规划和校园规划,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逐校梳理建设项目, 建立相关北京市中小学建设项目库。教育部门应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调, 综合考虑项目需求、紧迫程度、成熟程度等因素, 统筹协调建设资金, 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资金应重点支持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等新增人口聚集区学校、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城乡一体化学校等。③科学论证项目方案。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及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切实提高校园建设规划和设计方案质量。同时, 应做到科学安全选址, 要组织专家对校址周边外部条件进行安全评估;严格执行建设标准, 对新建学校应按照北京市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设计和建设;充分论证办学规模, 避免新建超大规模、超标准学校;严格控制投资, 建设安全适用、简洁大方的校舍, 避免奢华浪费, 禁止豪华装修;提高土地和空间使用效益, 坚持集约用地, 合理安排功能用房, 优化室内设计, 注重多功能空间、公共空间、室外空间的设计利用, 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益。④严格执行前期决策评估制度。依据《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委托咨询评估的内容深度基本要求的通知》, 对于使用政府投资200万元以上的项目, 需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对项目进行评估;依据《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投资项目内部审批程序简化实施意见 (试行) 》等文件, 严格规范政府投资审批行为。⑤积极推行限额设计。为了避免中小学建设项目中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在中小学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 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学校各职能科室、发改委、工程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就建设标准、规模、功能配置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充分论证, 并综合考虑投资、节能、环保等因素。一旦确定建设规模及方案后, 设计和施工应在此基础上确定建筑、装修标准, 严格进行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造价。

4 结论

虽然中小学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涉及项目全过程, 但前期决策阶段是对投资活动的事前控制, 对全过程投资控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实际工作中该阶段又是容易被压缩或忽视的阶段, 因此需要将中小学建设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渗透到中小学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

摘要:本文分别从国家及北京市角度论述了中小学发展及建设情况, 并重点分析了中小学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及造价特点, 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前期决策,造价,投资控制

参考文献

[1]许明峰, 王洁磊.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内容与方法[J].价值工程, 2011 (2) :92-93.

[2]徐大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前期决策 篇5

青红高速公路鲁冀界至邯郸段全长91km,所在地区属冬冷夏热气候类型;沿线服务用房总建筑面积约33 000m2,包括六处收费站、两座服务区和一个公路管理处。公路自东向西跨越华北平原南部的邯郸平原,区内地貌可分为山前冲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全区含水层厚度较大,富水性较好,0m~100m内地下水平均温度冬季16.5℃,夏季18℃。地下水径流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比较复杂,总的径流方向是由西向东,在中部向东北,水力坡度逐渐变小,径流越来越缓。地形由西、南西微向北东向倾斜。海拔标高由68m逐渐向东过渡到40m。

此项目立项时计划使用锅炉供暖且施工图已设计完毕,建设初期公路管理处了解到土壤源热泵技术方面的一些特点,组织人员对该技术进行相关调研并在多方咨询相关专家后决定本项工程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解决沿线建筑冬季供热及夏季空调。

由于土壤源热泵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晚,虽然技术成熟,但有丰富工程经验的熟练设计施工单位太少。国内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大规模运用也很少。为慎重起见,经建设方、设计方充分协商后决定采用热泵工程分步进行模式。先进行热泵设备招标寻求一家技术全面的承包商,然后根据工程实际选择一个工作点先期施工安装并进行实际运行考察效果、全面总结经验。最后根据试点效果、经验以决定是否全线应用土壤源热泵或优化剩余其它工程设计施工。

2 实验点选择

由于前期未进行各工作点地层热物性测试,没有准确的数据为设计室外埋管换热器提供依据,由工程承包方根据《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66-2005)利用各工作区0m~-100m地层结合工程承包方在相似水文地质区域施工经验计算出各工作区地层平均传热系数k值,利用计算得出的k值分别分析计算各工作区室外埋管换热器总量。考虑所计算各工作区地层传热系数k值与地层实际综合传热系数k‘值偏差会直接导致效果达不到预期或效果满足但工程成本过高,或过度控制工程成本致后期运行费用过高等,为确保所有工作点都能体现地源热泵高效、节能、环保特性,公路管理处决定由设计施工方结合沿线地下水文地质特性,选择位于路段中间位置的一个收费站作为试点先期施工安装并进行试运行,用于判断地源热泵在本公路沿线的可行性或以期获取经验参数向其它工作点推广。

3 实验点的试验工作

2006年12月在选定的实验点收费站先期土壤源热泵空调工程施工,2007年1月到2007年3月间试运行一个月,期间供暖效果很好,多角度满足了需求,亦体现出地源热泵技术的高效节能环保优势,为全线土壤源热泵空调工程全面铺开提供了基础,为管理处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后继工程施工及设计变更提供了大量资料。

3.1 实验点相关信息

实验点总建筑面积约3300m2,均分为两栋三层建筑,经设计方多次计算确定建筑负荷为:冷负荷302.3 k W、热负荷191.8 k W,承包方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地层结构情况设计室外换热埋管总量为88个×100m,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单U型埋管、水平集管采用整体同程局部非同程布置方式实现冷热源采集。

机房系统选用热泵空调机组DNBLSR—300(名义制冷量311 k W、制热量327 k W)一台,空调水循环泵2台(11k W,一用一备),地源水循环泵两台(11 k W,一用一备),空调水系统、地源水系统各选用定压装置一套,共用软化水箱及软化水设备1套;室内末端采用卧式暗装风机盘管实现室内散冷(热)。

2007年1月31日开始空调系统联动试运行。计划试运行一个月,以期考察空调机组选型是否合适、设计室外换热埋管换热能力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室外地层释热能力及衰减速度地层换热恢复能力、系统配置能否满足室内空调及供暖需要、该系统不同运行状态下的费用及费用分布等,为后继工程施工提供决策依据。

试运行期间建筑物为未完工工程,所有房间没安装门、30%以上窗户没有安装仅用塑料膜简单封堵、所有已安装窗户窗体边框没有密封、房间内无任何其他发热体和家具及人员活动等,建筑物大门用木版简单封堵。

3.2 系统联动试运行安排

考虑到当时环境温度条件、为更多获取有效数据等因素,计划分三个阶段运行:

第一阶段1月31日至2月9日,系统最大负荷全天候运转;

第二阶段2月10日至2月19日,部分负荷部分时段连续运行,(设定8:00~20:00运行,其他时段停止);

第三阶段2月20日至2月28日,部分负荷部分时段随机运行,日合计运行时间与第二阶段相同。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试运行,期望在第一阶段考察系统全天候运转状态工况下地埋系统换热衰减速度,室内负荷满足情况以及最大负荷工况下运行费用分布;第二阶段考察机组部分负荷分段运行工况下地埋系统换热恢复能力,分阶段工作的换热衰减速度及该工况下的费用分布;第三阶段考察机组随机运行工况下地埋系统换热恢复能力,部分时段工作的换热衰减速度。通过一个月运行考察系统满足冬季供暖能力、室外换热埋管换热器供给能力及温度衰减、系统运行费用及分布。

3.3 系统联动试运行期间相关数据分析

3.3.1 试运行期间环境气温变化曲线

试运行期间环境温度场变化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个运行阶段平均环境温一般在1℃~2℃,比最冷月平均气温高出1℃左右。设定热泵机组出水温度45℃,上卸载温差2℃(系统热水供水稳定在43℃~47℃之间)情况下系统不间断运行,室内温度在保温较好房间能达到26℃左右,边缘及部分保温稍差房间能逐渐上升到23℃左右,局部封闭差的房间可达到20℃左右。机组除启动初期在高负荷运行状态比例较大(超过机组负载75%的运行时间总计)外,超过50%以上时段均维持在低负荷运行状态。说明连续运行状态下所选机组制热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此环境温度条件下的供暖需要。第二个运行阶段设定机组出水温度42℃,上卸载温差2℃(系统热水供水稳定在40℃~44℃之间),开机过程中室温均能维持在20℃以上,机组运行在高负荷状态时段不超过60%(由于环境温度有所上升及室内墙体空气等已被第一阶段“加热”)。第三个运行阶段,在分段开启情况下开机过程中室温均能维持在20℃以上,停机阶段室温均能维持在16℃以上,开机阶段机组维持在高负荷状态时段基本不超过50%。

3.3.2 试运行期间室外地埋换热器进出水温度分布

试运行期间地埋换热器进出水温度分布见图2。

从为期一个月的运行纪录数据而言,工作区地层原始平均温度在16℃以上,开启机组时地下系统水进机组温度为15.7℃、出水温度为12.5℃,经过2h左右的快速释放热量逐渐稳定在11.5℃/11.5℃,连续运行10天基本稳定在10.7℃/8.3℃间;通过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运行可见,当停机12h后其温度能快速恢复到13℃以上、停机8h后其温度能快速恢复到12℃以上和停机4h后其温度能快速恢复到11℃以上;由此基本可以推断当冬季供暖季节连续运行时地下系统机组进水温度基本可以维持在机组安全运行要求的温度范围内。

3.4 系统运行电耗分布及运行费用分析

3.4.1 试运行期间空调系统运行电量统计(见表1)

k W·h

从表1可见:系统试运行一个月耗电20 300k W·h,其中空调机组电耗13 800 k W·h、两泵耗电4 400 k W·h,室内末端系统耗电2 100 k W·h,系统中泵耗接近系统总电耗1/5,是机房设备电耗1/4,符合GB/T 50366-2005及GB/T 19409-2003相关要求。

3.4.2 运行费用分析

系统进入实际使用阶段后,室内建设已经全部完毕,保温条件会有极大改善,系统一般会运行在第二或第三试验阶段状态下运行,按当前配置计算运行费用见表2。

3.5 室外换热器系统配置

室外换热器是土壤源热泵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系统“可以运行”的前提下换热器埋设量直接关系系统运行效果、运行能耗大小等,换热器埋设量选择不能简单地说“多、少、合适”,只要系统运行稳定后冬季地下循环水温不导致机组蒸发温度过低和夏季地下循环水温不导致机组冷凝温度过高即可以满足运行需要。考察室外换热器埋设量是否适中关键需要把初期投资与运行电耗量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地下系统水进出机组温度基本稳定在10.3℃/8.2℃间,如果减小地下水循环泵增大供回水温差其回水温度冬季也可以控制在4.5℃以上,系统基本可以在安全运用应的范围内。

结合机组性能与试运行数据,考虑夏季地层原始平均温度、夏季换热可利用温差及夏季负荷特性,夏季系统工作时地埋系统循环水温度基本不会超过GB/T50366-2005建议的上限38℃。

4 热泵系统连续运用可行性预测

4.1 冬季使用可行性预测

从试运行数据可见,在三种不同使用工况下机组满负荷运行时段均在小于50%,可以得出在试运行环境温度条件下满足室内热负荷需求仅需要机组50%的制热能力即可,即便最冷月机组也完全可以满足系统供暖需求。

从连续运行一个月期间室外换热埋管换热器供给能力、埋管内水体温度衰减及恢复速度、系统运行费用及分布等方面分析,本区冬季四个半月供暖需求情况下室外地埋换热器量在满足建设方期望运行费用范围内正常工作。

4.2 夏季使用可行性预测

本地区建筑夏季冷负荷在办公区一般为冬季热负荷的2倍左右,夏季平均冷负荷与机组制冷输入功率组成夏季系统排热负荷,夏季制冷系统排热总量(三个月空调期)在本地区一般是系统冬季供暖总吸热量(4个月供暖期)的1.5倍左右。

从试运行数据可以看出本分项工程冬季运行一个月后其地埋换热期进出水平均温度在9.3℃左右,与冬季地层原始平均温度16℃相差约7℃,即在实验点水文地质条件下冬季供暖过程室外地埋换热器水体利用与地层7℃温差的换热量已够本建筑物供暖需要。夏季地埋换热器区域地层平均温度18℃,在夏季空调季节地埋换热器水体平均温度不大于36℃前提下换热器换热可利用温差可接近18℃,其换热能力完全可满足空调过程最大排热需要,所设计安装热泵空调系统可以满足建筑物夏季空调需要。

以上结论已由设计方、施工方根据所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定量计算和半定量分析,所得结论在后继工程中均得到验证,在此不作详细叙述。

5 使用地源热泵系统能耗预测

根据供暖期环境温度变化,建筑物热负荷也在动态变化,所以系统运行费用也是随环境冷暖变化而变化的。

从试运行电耗统计可见,试运行期间空调系统总电耗应该在15 000 k W·h左右(按二月份试运行的第三阶段分析),一般供暖季节最大负荷出现在元月(经验值为二月份1.3倍~1.7倍,为方便计算取1.5),12月与2月份相当、3月与11月相当(为1月的一半),用本月试验数据估算出整个供暖季节系统电耗约为60 000 k W·h左右;夏季电耗一般维持在冬季电耗的2/3左右,既约为40 000 k W·h,即按试运行状态使用全年空调系统电耗约为100 000 k W·h左右(按冬季供暖120d,夏季制冷90d估算)。见表3。

以上估算为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全部建筑在一般运行管理条件情况下的估算结果,如果加强运行使用管理,考虑使用时段、有效使用率、室内空调舒适温度等,热泵系统总能耗还有下降的空间。实际上一个地源热泵系统的采暖(空调)总能耗不仅取决于单位供热(制冷)面积采暖(空调)的能耗指标还取决于采暖(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长短(如夏季窗式空调虽然EER低但总耗电量一般不大),由于热泵空调机组可以根据需求侧负荷需要在10%-100%区间自动调节输出输入,在满足室内温度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合适设定热泵空调机组的出水温度以调节热泵机组负载状态实现系统节约是可行的,所以冬季可以控制电耗在估算量80%以下、夏季可以控制在估算量70%以下,既在满足舒适使用前提下通过加强管理可以把全年运行电耗降到80,000 k W·h以下。

全年系统使用费包含操作值班人员工资、系统维护费用,不包括设备折旧费。

6 结论

通过本工程的施工及试运行总结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在下一步施工过程中加以纠正不但可以节约投资,还可以在保证使用效果前提下进一步增进系统运行安全并能进一步降低系统运行能耗。

6.1 系统配置

1)校核原设计泵类参数,参照制冷、制热不同使用功能(如服务区与收费站的使用条件差异),调整系统泵类配置(如收费站面积相近的服务区,其地源侧可以适当加大供回水温差,通过进一步减小泵类流量而减小其功率),以减少系统运行电耗;

2)由于地源水系统为闭式系统,定压补水可使用位于机房内的高位水箱,即可减少用囊式定压装置的投资,又可增加地埋管系统的运行安全。

3)从室外埋管换热器试运行期间温度变化看,本工程室外系统换热量基本可以,在后继工程中,部分地质条件较好、室内负荷不连续的工程(服务区)可以适量减少换热埋管数量,进一步节约初投资。

6.2 节能使用

1)根据室内空调负荷需求变化分时段使用,安排系统多在电价谷段运行,少在峰段运行;

2)加强运行管理,以舒适为目的,杜绝浪费;

3)设置机组使工作在最佳工况状态下工作,根据环境温度及室内舒适需求及时调节修正机组出水温度使在最佳最节能工作状态;

4)基于室内需求负荷的不稳定,采用泵类变频技术实时调节泵与热泵机组负荷状态使与室内需求负荷一致,可以实现进一步节能。

使用实验点获得运行数据经验,沿线房建土壤源热泵空调工程于2007年2月下旬全面开始施工,2007年6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面施工期间曾经进行多次局部设计调整,为节约投资、节约运行管理费用、改善运行效果奠定了基础。

2007年6月空调工程全面竣工后,为考察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节能性,管理处与施工方在公路管理处、三个收费站、两个服务区安装空调计量装置,用以分析该空调系统节能性,通过近两年的运行考察,各处室内空调效果良好,系统运行费用适中。

摘要:结合青红高速公路邯郸段一期附属房建工程使用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施工实例,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分散建筑物在没有进行地层热物性测试情况下的前期设计施工决策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后期各工程设计施工调整、工程运行效果、运行费用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适合在类似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地源热泵,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应用,综合传热系数,埋管换热器

参考文献

[1]ASHRAE著.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M].徐伟,等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1.

[2]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

[3]刁乃仁,方肇洪.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网络心电图系统下一篇:家庭理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