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方式教育学

2024-12-08

话语方式教育学(共5篇)

话语方式教育学 篇1

1 话语冲突概述

Z.S.Harris使用了“话语分析”这个术语, 然而在Grimshaw使用“conflict talk”以后, 冲突性话语作为一个术语正式进入语言学 (Grimshaw 1990) 。所谓冲突话语, 是指在言语交际中一方话语与另一方话语发生冲突, 或表现为交际的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言行、举止, 或就某人某事双方持有不同意见。一般而言, 冲突话语由三步构成:起始话部, 冲突话部以及结束话部。冉永平把冲突性话语定义为“在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 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观点、立场、视角等, 交际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争论、争吵、反对、反驳、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 并体现为交际一方反对、不同意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 (冉永平2010) 。《美少女的谎言》第五季前十集中出现了各类关系之间的话语冲突, 如子女之间的话语冲突, 兄妹之间的话语冲突, 情侣之间的话语冲突等等, 由于此美剧是围绕五个青少年女主人公展开, 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青少年之间的冲突性话语。本文着重从结束话部分析不同话语冲突的结束方式及其原因, 从而促进不同人际关系之间交往的良性互动。

2《美少女的谎言》中话语冲突结束分类

《美少女的谎言》是一部典型的悬疑剧, 该剧描述了几个女高中生的生活。剧中冲突迭起, 话语冲突作为冲突的形式之—在本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上表所示, 本剧第五季前十集, 剧中青少年之间共发生82次话语冲突, 研究这些冲突的结束方式, 可以归纳出以下7种结束方式:一方获胜式, 第三方介入式, 退出式, 妥协让步式, 客观环境终止式, 转换话题式, 以及肢体冲突结束式。本文从这82次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中, 选出了7段相对较为典型的对话, 让读者更加明晰该美剧中的7类结束方式。

2.1 第三方介入式

第三方介入式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交际双方的话语冲突往往会由于第三方的出现或介入而暂时停止或得以解决, 以此种方式结束的话语冲突我们称之为第三方介入式, 另一种情况即是第三方以非故意的方式介入对话, 对话双方为保全面子也会停止对话。

Biff:Hey, blondie, come hang out with us.

Caleb:Could you keep it down, Biff?This is a coffee shop, not the locker room.

Biff:You looking for a fight, man?

Hanna:No, no.He’s just a little bit irritable.He hasn’t had his coffee yet. (第五集, 19:44)

由于Hanna曾经是Caleb的女朋友, 见Hanna在咖啡馆被另一位青年Biff当众调戏, Caleb与Biff直接发生话语冲突。不良青年Biff则欲将话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 此时站在一旁的Hanna为了避免这场话语冲突的加剧, 打断了前男友Caleb想要说出的话, 从而制止了可能发生的肢体冲突。

在这个话轮中, 第三者Hanna有意介入前男友Caleb与不良青年Biff的对话, 及时制止了二者之间的冲突性话语的加剧, 因此对话双方为保全面子从而停止了此段对话, 避免了肢体冲突的发生。此类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借助第三方话语的介入, 对对话双方的面子进行维护, 避免了冲突性话语的继续发生或加剧。作为青少年而言, 第三方在看到对话双方之间通过话语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时, 应当适时介入并阻止坏的后果的产生。因此, 该段对话中, Hanna有意地、较好地并成功地充当了一个介入式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的第三方, 值得其他青少年学习。

2.2 客观环境终止式

有些冲突性话语是由于客观环境的作用而终止的, 如脚步声、音乐声或电话铃声响起等。这种情况下冲突结束, 矛盾未解决。

Emily:What’s wrong?

Spencer:What’s not?We made a pact, Emily.“A”is finally dead.

Emily:Ok, Spenser…

Spencer:And Ali goes rogue.Why is she still controlling us?

Emily:Maybe she flipped last minute because she wanted to protect her mom.

Spencer:Are you really gonna stay here and defend Ali right now?

Emily:I am not… (第二集, 10:11)

此时他们的对话被附近突然出现的往垃圾筒里扔垃圾的Jason给中断了, 对话双方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他身上, 从而结束了此段冲突性对话。

该对话中的Emily和Spenser在对话中互相争执不下, 在她们双方的矛盾并未解决, 冲突性对话正在进行时, 突然出现的Jason的脚步声终止了他们的对话, 让对话双方的二人的注意力进行了转移。因此对话中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但该冲突性对话却已结束。Jason的脚步声在无意中起到了终止该段冲突性对话的作用, 属于客观环境终止式。

2.3 退出式

冲突一方不愿继续争执, 退出谈话或离开现场, 我们称之为退出式。

Mona:Fine.If you’re not with me, you’re against me.Paige:Im not with anyone.

’Mona:Sure you are.At lea

Mona:Sure you are.At least you want to be.And Emily’s with Ali.

Paige:Mona, I’m curious.Do you ever wonder when you be⁃came the very thing you’re afraid of?

此时Mona并未给出回应, 直接转身离开。 (第二集, 28:46)

该对话中是Paige和Mona因为“站队”的问题而引发了冲突, Mona想要劝服Paige加入到她的队伍中, 然而Paige却并不愿意介入这些是非。由于Paige和Emily是女同性恋恋爱关系, 所以Mona认为Paige是跟着Emily支持Alison的队伍。

冲突的一方Mona不愿意再与Pagie继续争执, 也不愿意再回答Paige的问题, 直接离开谈话现场, 该种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为退出式。由于一方直接离开谈话现场使得此段冲突对话终止, 谈话双方之间矛盾仍然存在, 并未解决。

2.4 转换话题式

从面子威胁论来看, 转移话题最容易做到且双方都不失面子, 实现双赢。转移话题式这种结束方式是言语交际策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方式。

’Spencer:Im not caving.

’Alison:Okay, but what about Ari

Alison:Okay, but what about Aria?She’s totally icing us out.Is there something going on between her and Hanna?

Spencer:I don’t know.

Alison:Well, neither does Hanna.Or at least that’s what she says.

Spencer:How long are you gonna be staying there?Where’s your dad?

Alison:I played down what happened last night so he wouldn’t rush back.

Spencer:I need to go to class.I have to leave early to see the eye doctor. (第九集, 08:07)

该段对话中, Alison在对话中想要明确Spencer的态度, 一直不断询问Spencer, 而Spencer作为回答问题的那一方不想正面回答Alison的问题, 在此段中进行了两次话题转移, 第一次转移话题至Alison的父亲, 第二次为对话结束时为了避免双方的对话继续进行下去, 改口说她要去上课, 而且必须提早下课去看她的眼科医生。

Spenser在此段冲突性对话结束时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 避免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对话冲突, 十分明显地将话题进行转移, 不再延续Alison所抛出的话题。此类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对话双方的面子, 无论是对话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失面子, 并且让对话很自然地结束。该对话结束后, 不会让对话双方之间存在过多的矛盾或冲突, 双方都能心平气和地结束该话轮。

2.5 一方获胜式

言语交际中, 由于一方执意的坚持而使对方不得不接受对方的观点、看法和指令, 从而使矛盾得以解决的方式, 称之为一方获胜式。

Alison:Thanks for getting us together, Em.Paige and I are both lucky to have you as a friend.

Paige:That’s the only thing we have in common.

Alison:Paige…I am ashamed of the way I treated you.I put people down to…feel better about myself.

Paige:You are a terrible person, Alison.I was happy you were gone.

Alison:I am sorry.

Paige:For what you did to me or for yourself?

Alison:For all of it. (第五集16:20)

在这段Alison与Paige之间的对话中, 两人的语气由一开始的较为冷静, 到后面的情绪波动, 说话音调提高。Paige刚开始不愿意搭理Alison, 经过Alison的自我辩解之后, Paige用她的几个句子极为明显表达了她对Alison的憎恨之情。整个对话下来, 最终Alison被Paige的观点给说服, 并承认自己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给道歉。Paige的话语中步步紧逼, 尤其是最后的两句话, 直接质问Alison, 使得Alison不得不接受她的观点, 并对此感到抱歉。

对话中, 由于Paige执意的坚持而使Alison不得不接受Paige认为是她使得所有的这一切发生并且伤害了所有人这一观点, 即便是Alison有可能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错, 即便是Alison并不一定是十分诚恳地对Paige及其他所有人表示道歉, 但在此段对话中, Alison最后仍然认同了Paige的观点。从而使当时的冲突得以化解, Paige在此段对话中为获胜的那一方。

2.6 妥协让步式

几个话轮以后, 一方被另一方说服, 接受对方的观点或服从对方的指令;或者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做出让步;或者通过协商双方都有所让步, 从而最终解决冲突的方式, 我们称之为妥协让步式。妥协让步式可以分为一方让步式和双方让步式。双方让步式是通过协商双方都有所让步, 最终解决话语冲突的一种方式。

Spencer:Give me the key.Why do you even have that stuff And we know that it was you that broke into Hanna’s house.W know that you’re helping Alison.

Noel:You know nothing.Give me that key!

Spencer:What does she have on you, Noel?Why would you do this for her?

Noel:Enough questions.Just give me the key, Spencer.Spencer:No.

Noel:That stuff is

Noel:That stuff is mine.

Spencer:You’re not the only one who needs insurance, Noel We need it, too.Okay?And I promise you, I will keep it in a much safer place than this.Okay?Now go.Go!

然后Noel就默认并妥协转身离开了。 (第九集, 34:34)

在此对话中, Spencer和Noel发生了强烈的争执, 以至于在对话中, Spencer为了不被Noel抢走钥匙更是用铁铲戳伤了No el的手。从整个对话来看, 无论是Spencer还是Noel都为了保护那个钥匙锁住的物品做出了让步与妥协。为了双方之间共同的利益, Spencer不仅答应了Noel不报警, 更重要的是, 不告诉想要陷害他的Alison关于Noel手中有这些物品的秘密。而Noel在对话的结束, 也对Spencer做出了妥协, 没有再与Spence继续争抢那串保管重要物品的原本属于他的钥匙, 即便是他作为一个有大力气的男生实际上是可以把钥匙从软弱的女生Spencer手头抢过来。通过不断的协商, 双方在对话中都有所让步, 对话的结束是以Spencer向Noel给出承诺, 同时Noel向Spencer妥协, 对Spencer做出让步而结束。对话双方都出于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目的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让这次对话冲突得得以解决, 这种方式为双方妥协让步式。该类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虽然在对话前期和中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但是最后得到的结果是相对比较圆满的, 维护了对话双方二者的利益, 也避免了以后冲突的再次发生。

2.7 肢体冲突结束式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它以不同的方式表现, 包括言语与非言语冲突。除了以上六种结束冲突的方式, 还有一种较为极端的结束话语冲突的方式----肢体冲突结束式。这种方式结束话语冲突, 负面影响最大, 对于话语双方的关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Alison:You don’t scare me, Mona.You’re suddenly the vic tim of what, Mona?My bullying?What do you call what you did t those girls?You almost killed Hanna!

Mona:No one feels worse about that than I do.But I’m all bet ter now.Even the doctors say so.

Alison:I don’t believe you.You’re scared because you know that it’s not gonna take me long to win over your army of losers.made you Loser Mona once, and you know I can do it again

Alison话刚落音, Mona直接扇了Alison一个耳光, 而Aliso也扇了Mona一个耳光给予回击, 从而结束了这场对话。

(第五集, 27:26)

Mona与Alison无论是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 还是在一连串事情的发生直到此时Alison的回归, 他们都一直是死对头。Al⁃ison曾经的盛气凌人, 不屑一顾, 尤其是对Mona的狠狠打击让Mona一直耿耿于怀。原本僵化的关系在此次冲突性话语中急剧上升, Alison对于Mona的放狠话不仅不让步, 而且表示出并不害怕Mona的样子。同时, 在此段对话中, 涉及与Mona关系十分友好的Hanna, 她们二人的对话最终以互扇耳光结束。

该种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为典型的肢体冲突结束式, 此段对话的结束不仅对对话双方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改善作用, 而且还有极大的恶化作用。青少年年龄较小, 往往在沟通之后问题得不到解决则使用极端手段, 发生肢体冲突, 用肢体冲突结束式作为冲突性对话的结束。《美少女的谎言》第五集前十集中, 此类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在青少年之间发生过两次, 虽然相对而言所占比重小, 但是负面影响极大, 对青少年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青少年之间应该更为成熟、稳重, 更加理智地去对待所发生的事情, 从而用更为妥当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冲突。

3 结论

从表1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少女的谎言》第5季前10集中7种话语冲突结束方式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一方获胜式, 退出式, 客观环境终止式, 妥协让步式, 第三方介入终止式, 转换话题式, 肢体冲突结束式。其中一方获胜式、退出式、客观环境终止式发生的频率较高, 而肢体冲突结束式只发生了4次。青少年是个特殊群体, 他们年轻气盛, 所以话语冲突出现的频率要高于其他群体。但是他们相对而言在经历了父母、学校和社会等的教育后, 能够做到相对理性地去解决冲突, 避免肢体冲突。造成人物之间的说话方式之间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对话双方的家庭背景, 对话双方之间的关系, 对话双方之间的性格类型, 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所需类型的对话需求等等。比如文中提及的Hanna, Aria, Caleb均为单亲家庭, 他们亲眼看到了他们的父母由和到分的过程, 这不免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甚至对矛盾的解决上面都会与其他青少年有差别。笔者希望通过此话题的研究, 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以减少青少年间话语冲突的产生, 使他们以一种更为平和的方式结束话语冲突, 从而更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 社会广大人士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得不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的青少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摘要:该文分析了美剧《美少女的谎言》中2014年上映的第五季前十集中青少年之间的话语冲突, 将剧中青少年之间结束冲突性话语的过程归纳为七种方式, 并根据每种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在第五季前十集中出现的不同次数等方面, 得出结论。认为青少年间不同的关系、场合、年纪等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话语冲突结束方式。同时, 研究各类不同的话语冲突结束方式, 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 并且加深人物印象。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美少女的谎言》,青少年

参考文献

[1]Grimshaw A.Conflict Talk: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高萍.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 .

[3]李悦娥, 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 2010 (1) .

话语方式教育学 篇2

时下最雷人的话语方式

作者:大波客

来源:《视野》2009年第05期

知音体、于丹腔、山寨版、专家说,号称时下最雷人的四大话语方式。这虽然称不上霸权,但视听总会冷不丁惨遭晴天霹雳般一记左勾拳。

知音体。有一种写法,准确地讲是标题,叫做“知音体”,就是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一看会绝对被粘住的一种书写格式,比如说“十年感情,不敌初恋情人生日聚会上的一杯酒”。其实,我觉得这只是说了一件事,表达还不够惊心动魄,情绪还不够撕心裂肺。以下是热爱知音体的“标题党”们创作的一些标题,比如:《亮剑》可以表述为《烽火连天的岁月,热血英雄为两个女人泪洒战场》;《金婚》可以说成《风雨走过五十年,婚姻之外他还为谁心乱如麻》;而《落草为寇的苍白人生,谁填补他们的感情空虚》说的是《水浒》;《十万八千里磨难旅程,她们的漫天痴情换不来他回眸一笑》说的是《西游记》;《苦命的妹妹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说的是《白雪公主》;《丑小鸭》则可以表述为《貌丑心善受尽难言屈辱,她终于站在了美丽之巅》。

以上虽然是夸张的演绎,但仍要向《知音》编辑部全体员工致敬,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他们创造出一种话语方式。

于丹腔。我觉得于老师挺累的,她总能把一些简单而庸俗的词汇非常惊艳地使用出来。这不但要求你对经典辞章正背和倒背均保持在出口成章的水平上,而且要善于突破常规,把呆板的方块字来一次触及灵魂的排列组合。

最近老听她讲一句话:音乐其实是一种唤醒。直接把我振奋了。顺便回想起她曾让我45度仰角的几句名言:“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深情,是一种由衷的情怀”;“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浪费”;“这是多高的骄傲啊”。

有时候,我忽然觉得于老师有汪国真似的想像和表达,对生命哲理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整编,然后以通俗化的话语按摩我们的心灵,但可惜的是于丹腔仅限于动听、动人的声色。山寨版。我曾对山寨由衷地欣赏并寄予美好的愿望。真不好意思,我忽略了一时快感后的失落,把污染精神的垃圾当作掌中宝,我称之为:盲目。

今天你山寨了没有?其实,我受不了山寨版的山寨:盲目地模仿和恶搞,或者把一丝相像均归至于经典的庸俗翻版。你抄袭论文算不算山寨?我说最有号召力的山寨是邓丽君你干不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专家说。我一直没太搞清楚专家的准确定义,但专家越来越多倒是个生活现实。我们对专家应该是很尊重的,可实践证明,专家发言有时更像他们随口荡荡。专家说,如果不是每顿饭都来二两三聚氰胺,肯定死不了人的。你是调查过呢,还是亲身体验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专家对此经常视而不见。所以专家说,越来越多地被当成一种文体了。

浅谈新闻播音的话语方式 篇3

关键词:时代特征;生活化;能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133-02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和反映,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它承载着记录历史、引领时代发展、传播先进文化乃至助推社会向前发展的功能。而新闻播音是新闻节目成功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一环,新闻播音员的表现如何,其话语方式和表达方式如何,直接关系着受众能否通畅地了解新闻信息、新闻节目能否得到有效传播。因此,新闻播音的话语方式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一、新闻播音话语方式应体现时代特征[1]

播音是极富时代气息的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播音话语方式及其风格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新闻播音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人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期待和希望。那个时期的播音话语是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是充满激情的、鼓舞人心的话语。

著名播音艺术家夏青同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播过《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他的播音严谨庄重、稳健大度,和齐越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成就了那个时代播音艺术的高峰,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并在努力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从而实现全社会繁荣稳定、富强和谐。那么,我们的新闻播音话语方式和风格就要符合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特色,亲切、自然、明快,为广大受众呈现出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景象。

(一)新闻播音话语要平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和反映。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播音员要以作为一名社会人和新闻人的责任感,摒弃装腔做秀、夸张渲染,根据新闻内容,把握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尺寸,以庄重、严谨、平实的语言风格,准确传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

(二)新闻播音节奏要明快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那么,我们的新闻播音在“色彩明亮”的基础上,语速要有所加快,同时要有新鲜感和推进感。当然,现在也出现一些新闻节目为了强调信息量,播音大大“提速”,播音员见字出声,而播出的内容含混不清。所以,我们在播音实践中,不能一味求快,要以受众的感受力为尺度,选择合适的语速,再加以播音技巧的运用,使受众能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质量和效果。

(三)新闻播音要平和自然

播音员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强调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今天,播音员要以“内容为先”,并在情感上靠近目标受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播音创作活动中,注重意思表达,让受众通过播音员的话语很愿意、很容易地接收并理解新闻信息[2]。

二、新闻播音话语应生活化[3]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使得新闻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因此,不管从传播内容还是受众需求出发,那种端着架子、生硬刻板、灌输式的播音话语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收听、收视需求。新闻播音工作者应在继承老一辈播音艺术家创作精髓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创新播音话语方式和风格,使新闻播音的话语方式更加生活化,向“家常话”、“平常话”转变。

首先,新闻报道的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变革,要求新闻播音的话语方式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要求,即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遵循这一要求,如今的新闻报道内容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柴米油盐,更加关注百姓情感、关注大众生活。因此,我们的新闻语言表达也一样,要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作品鼓舞人”的大前提下,以受众和社会需要为本位加以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实际,以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其次,社會转型期间出现的浮躁心态和心理压力,使得“轻松、亲切、自然”的生活化的播音话语方式更能赢得受众的喜爱。新闻本身是一种信息传播,始终都要考虑传播对象和受众心理。人们在紧张工作和快节奏生活状态的双重压力下,已不愿再置身于说教式的媒体宣传中,而更愿意选择在一种平和轻松的气氛中获取新闻,了解信息。这就要求播音员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实际心理需求,以一种生活化的、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把新闻信息“传送”到受众心里去。

最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要求新闻播音话语方式更趋生活化。在当今这样一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源非常丰富的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浓烈的“播音腔”只能赶走受众,而不能引发受众关注。为了吸引受众,播音员要静下心来,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扎根于群众之中,汲取生活中的新鲜营养,想群众之所想,以受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广播电视的优势,发扬平实诚恳的作风,激发自身强烈的播讲愿望,创新播音风格,以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产生与受众之间的亲切交流感,从而引发共鸣,吸引受众。

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彦旭、宏力在由他们主播的新闻类节目《资讯早八点》中,情绪饱满而又轻松自然,播说结合,更注重意思表达。再加上主播恰当的幽默以及会心一笑,使得该新闻节目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平和、更加生活化,有如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享受收听广播新闻带来的无尽乐趣,得到许多听众的喜爱。

三、播音员对新闻文字稿件的能动作用

播音员在新闻播音话语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中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播音员播音是要以稿件为依据的,那么,在播音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功能,对新闻文字稿件进行“贴近生活”的处理呢?我想,除了一些播音艺术创作和播音技巧的运用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要了解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特点,要知道播出的声音对于受众来说是用来“听”的,这区别于报纸的“看”。所以,我们在播音创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播出去的内容让受众听得清楚明白,这样,我们遇到一些具体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1.播音员对文字稿件中带有“括号”的内容要仔细斟酌处理,不能见字出声。比如这样一段话:为规范本省省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属机构食品流通许可管辖工作,现对《河北省食品流通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试行)》作如下补充规定。这段话中的“《管理办法(试行)》”,要是“看”,那一看就能明白,但我们照着一字不差地播出来,就不一定能让听众马上“听”明白。如果把这个“《管理办法(试行)》”播为“试行管理办法”,就会让听众觉得顺畅,更易于理解了。再比如:村(居)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居)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这段话中的“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播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居民” 也是同样的道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播音员一定要对稿件做细之又细的思考和处理,才能让受众听得清楚明白。

2.简化词语的使用要谨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普遍使用的简化词语,比如“农科院(农业科学院)”、“世博会(世界博览会)”等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中当然都可以通用,但有些比较专业或是人们平时不太使用的简化词语的运用就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让听众不知所云。比如:人普办工作人员和广大民警走上街头,向过往群众宣传户口整顿相关知识。这里的“人普办”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不太常接触的一个部门,如果读为“人口普查办公室”就更容易让大家听明白了;再比如:我省召开林改工作动员大会。这里播音员把“林改”读为其全称--“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文字稿件中人们不惯常使用的简化词语,播音员一定要发挥能动性,对之做相应的处理。

当然,一般说来,播音员的创作是以新闻稿件为本,播音员只能在已有的稿件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所以,其表现只是新闻播音话语方式创新和改革的一个因素,同时,还需要文字编辑记者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共同努力,使新闻播音话语与时代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傅成励.2008年度金话筒获奖节目点评[OL].中国播音主持门户网,2008-10-23.

[2]段玉静.论主持人内功的铸造[OL].连云港信息港,2011-07-12.

[3]额尔顿.说新闻 一种新型播报方式[OL].中国播音主持门户网,2011-09-25.

话语方式教育学 篇4

一、话语材料的选择

基于社交应用下的内容生产都属于用户的自我生产,我们将这种内容的自我生产当做一场自导自演的表演,那些操作简单且表现力十足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表现自我的舞台。而作为这场表演的导演兼演员,话语材料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体现为“自我认同”作用下的一种话语表达。

(一)发现:在普遍中寻找亮点

移动终端的随意移动性给社交应用提供了无限的材料选择,但这些材料并不是拿来就用。在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社交形式下,话语材料的选择首先倾向于在普遍中寻找独特的亮点,以此呈现给观者更好的自我。如今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最大的表演舞台,用户根据自我需求在真实与掩饰中积极地进行自我形塑。个人生活是他们话语材料的来源,然而生活中太多的平凡与琐碎,这些普遍存在的生活并不能构成他们的独特性,他们需要剔除这些普遍,形成自我隐瞒的部分。因此,他们积极寻求平凡中的独特,构成表演中的亮点,这些亮点的自我流露包含着表演者的期待,无形当中构建起了“自我认同”。

(二)模仿:在个性中突显共性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指出人们常试图通过他者之镜观照自己,继而将自己调整为他者眼中也是自我想象中的美好自我,通过别人的积极评价建立自我认同。[2]这种“镜中我”强调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按照他人的标准来构建自己,其本质上属于一种模仿他者的行为。而满足他人期待最便捷的一个方式就是观照他人,将他人已获认可的方式用到自己的话语表达中,在个性化表达中突显一种共性,以避免与他人的期待视野形成过大的差距。因此,当用户在建构自己的社交话语表达时,虽然材料不尽相同,但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共同性,因此有些应用才能够按照一种共同的用户关注区分出不同的板块、频道。

(三)想象:在置换中构建联系

想象是将连接现实影像和自我认同的中介。用户需要借助想象将自我置换成处于观看地位的他者,通过想象借助于短视频的这种舞台呈现,将表演中的完美自我臆想成真实的自我。在表演和观看的置换过程中,想象是推动“自我认同”的关键力量,而双重身份给了观众想象置换的可能,在这种置换中,连接起作为观者的他人和作为演者的自我。作为观者,在观看他人的“表演”时他们可以看清选择哪种材料可以符合观众的期待,当自己作为演者时,能够通过这种想象的置换,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在符合观者的期待视野中构建起“自我认同”。

二、话语意义的构建

工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图像的传播,对符号的迷恋似乎已成了这个视觉时代的一种仪式,并且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用户自我生产的内容构建使他们将镜头对准整个时代,在这场舞台表演中,话语材料就像是一段段场景,最终搭建起一个怎样的主题表达,还需要导演和表演者的进一步加工。这其中的意义建构,都是“自我认同”下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表达。

(一)微时代的碎片化表达

在网络话语的大背景下,社交应用的话语形态是破碎的。多样形态的发言主体构成了网络话语内容的破碎性,快节奏的生活消费使得人们的时间碎片化,致使人们更容易接收短内容。而社交应用的这种碎片化的自我表达也恰恰建构起了人们的“自我认同”。它与完整的自我呈现不同,使得人们拥有隐藏自我缺陷的权力,表演者呈现什么,观众就只能看到什么。这种可控的连续碎片化表达呈现出的观赏性形成了对观者的吸引力,使得导演和表演者在对他人的吸引中得到“自我认同”的满足。

(二)消失式的距离建构

社交应用使用户以多种立体感强烈、画面感十足的视听形式将自我呈现给他人。通过话语材料的组织加工所形成的碎片化叙述和展示,形成了一种近乎消失的零距离感。社交应用中的各个平台和功能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为了表演者将自我呈现的舞台搬到观看者面前,使他者亲临现场处于一种观看的地位。这种现场感拉近了观者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以一种亲近性获得观者的认可,建构起表演者的“自我认同”。

(三)自我美化的形象展示

带有滤镜、拼图等美化功能的修图软件当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一键式的操作,即使是非专业的用户也能将粗糙的画面加以美化。纵观当前各大社交平台,这种经过修饰的形象展示无处不在,形成表演者完美自我的形象展示。这些对色调、肤色进行修改的视频或图片实现的舞台表演,都是建立在表演者自恋式的形象展示之上,进而构建自我认同。虽然社交应用拉近了观者和表演者之间的距离,但是只有经过美化才能在这种近距离中呈现一种美感,才能够达到表演者的“自我认同”。

三、结语

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作为表演者需要将自己能够获得他人认可的一面呈现,在媒介为受众提供的“后台”中,不管是“伪装”也好,“真实”也好,这种“自我认同”驱使着人们在社交应用中的所有行为。

摘要:社交应用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网络话语表达载体,它构筑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媒体平台。这种用户自我生产内容的形式,通过特定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媒介提供的大舞台上为用户也即表演者“自我认同”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可能。

关键词:短视频,话语表达,自我生产,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

论师生教育话语的特殊性 篇5

我们可以就研究目的,将话语区分为三类:(1)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区分:社群话语、私人话语、公众话语、个人交际话语、群体交际话语等等。(2)从社会行业范畴的角度区分“行业话语”: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新闻、媒体、大众文化、法律等行业话语。(3)从具体事件、具体话题或具体社会文化问题出发区分“问题话语”。在所有话语中都有一个公共的预设,即不同的话语之间存在着语境、语言符号及其使用上的差异。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教育话语交叉带有三类话语的特征,它由教育中各个群体的言说所构成,话语的内容属于教育行业的一部分,话语的重点是对于一些教育中基本事件的问题和看法。

因此,教育话语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教育研究者以及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等所有参与教育活动者之间的,对教育问题的多元的、复杂的言论、观点以及态度。而师生的教育话语则是其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关于教育话语的研究,在国内可以找到一些。比如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也存在话语现象,它既标示出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标示出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教育研究的兴奋点”;也有学者指出“在学术场内,学术人既要遵从已经形成的场域规则,又要不断寻求“区隔”……学术场自主性的确立就表现为特定话语的出现、话语生产的制度化、话语生产内容的转换以及话语生产范式的变革,这种话语生产受到生产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但它并不是纯粹的逻辑建构活动,它还受到各种其他场域力量的影响……”另外,笔者在一篇澳大利亚昆士兰(Queenslnd)的个案研究的文献中发现,通过赋予共享的教育公共讨论以特权,可以使不同的甚至毫不相关的地点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政策。教育话语是能够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于共同的空间,拥有一系列共同的公共话题,对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他们的教育话语也具备了独特的特征。相比教育场域内的其他群体的话语体系,师生教育话语具有特殊性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社会身份和角色上的趋利避害

国家意识形态对学校场域的渗透是国家控制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因此,师生教育话语必然是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监督之下——甚至我们可以说教师和学生无论在学校内部还是在校外都被赋予了相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更严格的身份规定。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层面的趋利避害因此也就体现得更加强烈,具体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言论的“深思熟虑”上,现实生活中除了在私人圈子的交流里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的“真心话”。即使在研究者的这次访谈和调查中,也只能部分地反映真实情况,被访谈教师可能会为一个一般性问题的回答思索一番,而访谈者之前已经向他(她)言明了访谈的匿名性和目的;有的学生则直接在调查问卷上附上自己的意见,直接表示出对自己的言论自由被“无形”地限制的不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话语体系上体现为“弱势群体”,他们对自己的公共话题最有发言权,但是也最多地受到各方因素的牵制,更准确地来说,他们的言论更需要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以,师生教育话语的独立性在这里受到了挑战。

二、群体角色的自我维护

在教育话语体系中,教师和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索牵制的同时也有出于自身角色考虑上的主动维护的因素。在法定意义上,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是一个次级群体,国家权力机构设置学校将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色集中在了一起,赋予他们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并且二者主要依靠次级关系联系在一起。教师和学生因此有属于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言论加入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或者说这些言论有必要符合自己的利益,而并非一定是“法定”的利益。从一次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来看,被访谈教师都对自己的职业拥有良好的感觉,而学生对于学校的依赖感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教师不愿通过网络渠道发表自己言论的理由无外有三:第一,发表自己的言论必然会面对其他人的质疑,这样辩论就会产生。而网络中的辩论又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并且对对方的背景一无所知,所以更深的层面来讲,是因为认为这样的辩论没有太多的价值。第二,性别或性格因素,不太愿意使用已有的通讯工具。第三,愿意在学校范围内和其他教师在校园网络中交流,但是学校所推行的“实名制”让自己的“匿名”身份受到了威胁,所以也不愿意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

同样地,学生群体也存在着类似的顾虑。在一次对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样本中仅有22.6%倾向于运用网络工具发表言论;有32.0%选择了“不经常这么做”;16,7%选择了“没有这么做过”,另外28.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三、压力下的“协作”

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虽然具有不可抹杀的等级关系,但是同处于学校场域的边缘地带让他们具有了协作的可能。当然,这种结盟仅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教育话语意义上,具体体现为舆论倾向的一致性和相互之间言论上的谅解。教师和学生对待当下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态度上是存在协作的,尤其在面对权威机构的某些不符合他们实际教学情况的行为时。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协作”实际上是来自压力的被动情况下形成的。他们本身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盟的存在,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则显而易见。

四、“抗争”的条件性

教师和学生相对于一般公众而言具有更加严格的“限制”——学校对于社会而言具有再生产的功能。比如教师群体对于外界而言就占有道德层面的制高点,公众对于教师的尊重很多都来自道德领域。我国当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批判大多处于两个层面,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层面,二是教师教学水平层面。在教师职业道德层面,公众的监督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从当下网络空间中对于教师因为道德层面的问题的批判中“禽兽教师”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上可见一斑,这种评价直接和教师的社会身份与职责相联系。而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水平上的批判,公众则更多地和其他外部因素联系起来,比如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滑和师资质量的降低等。对于学生群体的评价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业水平和道德的好坏不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更多地和学校教学与社会环境有关,但是学生群体中所发生的冲突却往往成为公众“过度”关注的重点。

所以,研究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除受到本身所处的学校场域中各种规则的限制而外,还受到公众的监督,并且监督的力度相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更强,因此,师生教育话语也相应地显得更加“小心”。如布迪厄所言,当压力存在的时候抗争也就产生了,师生本身处于学校场域的边缘地带,他们的抗争是必然的。又如上文所述,教师和学生的抗争具有独特的条件性,这个条件不仅来自学校场域中的种种规则和权威压力下的“谨小慎微”,同样也来自社会公众监督下的“独善其身”。他们必须时刻保证自己的言论限定在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力以内。

上一篇:存储性能下一篇:中国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