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理论价值

2024-11-01

积极理论价值(精选5篇)

积极理论价值 篇1

一、理论综述

评价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写得得体”研究项目。研究中, 与人际意义有关的各方面成为中心问题并触发J.R.Martin等研究者用新的语言学论述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伴随着《研究语篇——小句之上的意义》和《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的相继出版, 评价理论发展起来并逐渐完善。

评价系统位于语篇语义层面, 是对系统功能语法 (SFL) 在人际意义研究方面的延伸和拓展。 (马伟林, 2007) 他同SFL的联系在于:1.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是呈韵律状分布的, 这同SFL的认知不谋而合;2.评价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SFL的语旨模型;3.评价系统中的资源同SFL的元功能及其情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SFL的拓展体现在态度意义的可协商性、介入系统的引入和级差的系统化, 使SFL对评价的论述更加细化、精密度增强, 具有态度定位, 对话定位, 互文定位和组织语篇的功能。 (Martin, 2004;Martin&White, 2008)

评价理论框架由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组成。态度系统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包括收缩 (包括否认与公告) 和扩展 (包括接纳与归属) ;级差系统包括聚焦和语势 (包括强化和量化) 。在一个语篇里的各类评价资源都对主体间性做出不同的贡献, 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不同语域中对评价理论进行了验证和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 使评价理论和语篇分析有机地结合, 充满了张力与活力。 (徐玉臣, 2013) 然而, 将评价理论运用到积极话语分析 (PDA) 的研究并不多见。 (Martin, 2006) 本文就将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 对目的语篇进行评价分析, 探究该理论在PDA中的可行性。

二、目的语篇

《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2007) 是由哈佛大学最闻名的肄业生发表的, 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各个媒体争相报道这次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原因有三:一是盖茨当年放弃参加毕业典礼的机会, 如今回来毕业致辞, 颇有争议;二是盖茨的计算机王国富可敌国, 他的演讲中又会如何提及自己的成功?三是盖茨财产超过400亿美元, 迄今为止他已经捐出了超过250亿美元, 而且他的遗嘱中宣布拿出98%给自己创办的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林达基金会”, 并多次表示, 只留几百万美元的遗产给自己的孩子, 其他部分将会捐给慈善事业。这次演讲他又会怎么宣传慈善事业呢?经过分析发现, 这个语篇从内容上不仅满足了媒体的好奇心, 而且蕴涵丰富的评价资源、主体间立场多样, 是PDA的典型语料。

三、研究目的、方法和手段

这篇致辞的语类结构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评价分析的目的, 即通过分析语篇中的各种评价资源来揭示演讲者是如何做出评价, 如何建构听众, 如何协商各种态度, 如何同潜在的或现实的听众联盟、达成一致关系, 并最终实现劝说的目的。对致辞语篇的研究采用的由上至下、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多次手动标注评价资源并归类统计, 分析态度、介入和级差资源实现的人际意义。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将统计结果省略, 主要探讨各类资源实现的人际意义。在态度系统中, 该致辞主要使用的资源为情感中的焦虑、判断中的才干、鉴赏中的复杂和价值。演讲者本人的焦虑体现出他对听众的情感诉求, 希望通过自己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贫困、失学、疾病等不平等现象的担忧唤起听众的同情心。为了使之诉求客观化, 演讲者使用大量的隐性情感, 更具震撼力及说服力。才干的评价对象既有演讲者本人又有哈佛师生, 当评价的是比尔本人的才能时, 他使用积极才干与消极才干的强烈对比, 向听众表明他虽事业成功但仍心存遗憾, 即缺乏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 借此对比凸显出主题并引起听众的兴趣想一探究竟。当评价的对象是听众时, 演讲者大多使用积极才干对听众的才能做出高度评价, 旨在呼吁他们把聪明才智用在减少不平等现象上。复杂主要指的是消灭不平等现象是艰难曲折的, 几乎所有的复杂资源都是显性的, 更加体现了鉴赏的客观性, 通过正面和负面的对比, 演讲者进一步把问题摆在了听众面前——理想中的可行性办法与实际中困难重重之间的矛盾使主题变得更加凸显, 让听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通过对网络技术价值的显性积极鉴赏, 演讲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促使不平等现象得以缓解并最终消失。在对判断和价值的分析中, 语篇的韵律特征得以充分显现, 既有铭刻, 又有引发, 充分体现了语篇的互动本质。

通过探讨级差资源的分布及其引发的态度意义, 研究发现语势的增强和聚焦的锐化占绝大多数, 体现演讲者加大了说服努力劝说听众放弃其他观点和立场而接受他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于语势增强的研究是级差分析的主要部分, 从孤立型、注入型和重复型讨论了强化, 从额度、程度和作为量化的强化三方面讨论了量化。

在介入系统中, 致辞语篇从单声介入和多声介入两个方面实现了主体间性。

在单声介入中, 一方面通过演讲者对于“理所当然”和“在研问题”的单纯性断言, 体现出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客观性、事实性, 另一方面演讲者使用“我们”这一人称指称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把他们联盟进来, 成为愿为消除不平等现象而努力并采取实际行动的一份子。在多声介入中, 首先, 态度资源集中的部分也是主体间性得到凸显的部分。其次, 通过分析对话收缩与扩展的各项资源在致辞中的分布, 揭示了演讲者如何定位自己、建构听众、结成联盟、达成一致、实现与听众主体间性的协商并达到演讲的说服目的。在否认中, 否定和反对的使用旨在:1.更正部分听众的错误认识;2.否定第三方的不同意见并结盟听众共同反对他的错误命题。在公告中, 同意和宣告被较多使用, 用以:1.引导读者思考不言自明的问题;2.表明一种不情愿的让步;3.强调话题的重要性, 宣告演讲者的断言, 以进一步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在接纳中, 情态可以表达多样的人际意义, 如:1. 凸显权威;2.表达不确定性;3.增强演讲者立场的主观化, 激起听众更强烈的反应, 以联盟听众, 达成一致关系;4. 打开协商空间。在归属中, 承认和疏远用来:1.表示谦虚, 给听众一个平易近人的印象, 拉近距离;2.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 证明演讲者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进而联盟这个第三方;3.在隐性态度意义的帮助下, 反对某个第三方的观点并联盟听众一同反对错误的命题;4.通过疏远某个第三方, 拉开演讲者与其的距离, 将演讲者命题与第三方观点相区分, 再通过隐性态度意义表明演讲者反对第三方, 并邀请听众同自己结盟一起反对他的立场和观点。

综上所述, 评价理论是在语篇语义中、词汇语法框架里, 对SFL理论的人际功能的延伸与发展。其理论框架为PDA提供了一个有效、全新的工具, 能揭示该致辞语篇中丰富的态度意义与多样的主体间性。

参考文献

[1]Martin, 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Martin, 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J].The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06 (4) :31-35.

[3]Martin, 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马伟林.人及功能的拓展——评价系统述评[J].语学研究, 2007 (6) :142-146.

[6]徐玉臣.中国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 2013 (3) :11-15.

积极理论价值 篇2

——新形式下党风廉政长效机制建设探究

【内容提要】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我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全党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而在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中,更是将反腐建设提升到第四位,这说明总书记带领下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将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员,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学习十八大有关反腐倡廉新思路,并不断加强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在本文中,我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如何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党风廉政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十八大 反腐倡廉 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

一、新形式下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紧迫性

自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这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是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三十年。在当今的中国,可以说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制度基本健全,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几年,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药品管理问题、社会突发性群体事件屡屡出现,更重要的是行政机关内的腐败问题不断恶化,“表哥”、“房姐”等网络热词的出现不仅是人民对腐败现象的抨击,也体现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出现了危机。

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公信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侵害人民权益,引发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消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带来不利影响。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全党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二、我党对党风廉政长效机制建设的方法、途径探索

1、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探索

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简称为党的“三大作风”。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党风上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又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的反映;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及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过去我们党正是充分发扬党的三大作风,才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这一重要论述,精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鲜经验总结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提供了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指导原则。

2、新形式下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方面,有三个“第一次”:一是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二是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是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来阐述、进行要求。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体来讲,十八大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一直认为,一个政府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来考虑开展工作。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近年来,党内发生了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对此,我们党有清醒的认识。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三是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三、理论结合实践,建设党风廉政制度

1、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加大对干部法制和纪律以及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力度,认真解决干部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各方面有所进步:一是促进干部的思想认识有新的提高,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树立正确的干部职业道德;三是增强干部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真正作到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四是提高干部的政治方向辨别能力,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蚀和反腐蚀斗争的考验。同时在教育方式上也要有新的突破

(1)内容上突出主题。利用廉政党课、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让党员、干部能够和风细雨地经常听到反腐倡廉的声音,增强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

(2)形式上更加灵活。注重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先进典型开展正面教育。综合运用社会上的案件通报、案例剖析、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

(3)载体上更加丰富。进一步拓宽教育的覆盖面,让勤廉理念深入员工。把党风廉政教育同建设和谐企业文化,营造健康向上、廉洁从业、“廉荣贪耻”的企业廉政文化氛围结合起来。广泛依靠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勤廉文化活动。

2、积极开展反腐活动,建立有效约束体系

首先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体制内深入开展以廉洁奉公为民为主题的党员干部活动:

(1)大力宣传十八大关于反腐倡廉的会议精神

在城市农村各个地区,以传单、报纸、广播电视、党员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腐倡廉文化宣传,使人民群众了解自身权利义务,提高公民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中来。

(2)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深入到基层中,以行政机关为基本单位进行包村包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要一一排查并及时作出处理,提高公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可度和公信度。

(3)设立举报箱及举报网站、电话等,及时作出回应。其次要坚决惩治腐败,要严肃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按照《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要求,对企业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落实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对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加强对领导班子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着重监督涉及企业生产经营中重大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是否实行集体决策;加强对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严厉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影响企业发展的行为;坚持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和三项谈话等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七项要求”等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

二是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运作、物资采购、工程建设、重要业务办理等重点领域权力行使的监督力度,强化对权力配置的内部监管;加强招投标监督,推进小型基建、业务外包、对外采购等工作的集中招标,对评标、定标全过程跟踪,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开展效能监察和效能评估,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由纠偏纠错向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转变;着力推进企业各项内控制度和廉洁自律规定的落实。

三是加强各监督力量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配合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审计、工会、法律等部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和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发挥各相关部门、各有关方面的监督作用。注重加强行政监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实现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流程固化转变,增强工作透明度;注重加强审计监督,突出抓好重要领域、重要事项、重大风险和重点部门审计,推动审计结果的应用,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注重加强民主监督,坚持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维护职工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权利。注重将各种监督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监督在维护国企正常运营中的特别作用。

四、小结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积极应用价值 篇3

【关键词】英语歧义 语音歧义 词汇歧义 句法歧义 积极效果

一、引言

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中提出的“语言无处不歧义”的理论。任何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英语这种重形而轻意的语言特点使歧义现象更加广泛地存在其中。

二、歧义的类型

1.0 语音歧义

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时,语音是信息的载体,由于缺乏书面文字和必要的语境,难免会产生歧义。语音歧义大致表现为语调,重音,连读,同音异形异义词方面的歧义:

例如:

“I had a round golf with my wife this morning. ”

“Which won?”

“Which one?”thundered the husband. ”How many wives

do you think I have?”

在上段对话中,歧义由同音异义词one和won引起,丈夫把won理解成了one,因此大发雷霆。

2.0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在缺乏一定的上下文或语境时,因句子中某一个词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而易导致歧义。词汇歧义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一词多义

英语中的多义词是造成词汇歧义的主要原因。例如:

I went to the bank.

bank 有两种意思:一是“银行”,二是“堤岸”,因此全句有了两种理解:“我去了银行”和“我去了堤岸”。

2.2 同音同形异义词

Diner: Waiter, this soup is spoiled.

Waiter: Who told you?

Diner: A little swallow.

此句利用了“swallow”(燕子;吞)的同音同形异义的特点形成独特的一语双关的效果。

2.3 词义变化

一个词新的意义的出现、词义的转移和新旧意义的并存都可能会造成歧义的产生。例如:

Please give me this apple.

“apple”这个词的本意是“苹果”,而在这句话中,“apple”的意思发生了转移,指“苹果牌手机”。如果不了解词义变化,这句话就会被理解成“请给我一个苹果”了。

2.4 英美英语用法不同

例如: The project will cost a billion dollars.

“a billion dollars”在英式英语中是“万亿,兆”的意思,在美式英语中是“十亿”的意思,这两个数值相差巨大,给理解造成了歧义。

3.0 句法歧义

句法歧义是由于对句子结构作不同的句法分析而产生的歧义现象。按照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就是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深层结构,在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限制下,潜在的歧义就成为现实。英语语言中这类歧义最为常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3.1 修饰关系不明

英语中修饰关系不明引起的歧义主要是由状语和定语引起的。例如:

a)Hans eats fish only on Sunday.

b)There are some lovely children and dogs under the tree.

第一句中的“only”可以被看做修饰谓语“eats fish”,也可以被看做修饰状语“on Sunday”,因此这个句子就包含了两种含义: “汉斯星期天只吃鱼”和“汉斯只在星期天吃鱼”。 第二句中“lovely”作定语即可以修饰“children”,也可以同时修饰“dogs”,因此这句话可译为“树下聚集着可爱的孩子们和几只小狗”或“树下聚集着可爱的孩子和可爱的小狗”。

3.2 转换歧义

转换歧义指具有不同深层结构的句子通过各自不同的转换规则表现为完全相同的表层结构的情况。例如: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flying”可以理解为是现在分词做动词“开,驾驶”,或是做形容词“飞行的”。在完全相同的句法规则下,该句出现了两种解释“开飞机很危险”和“飞行中的飞机很危险”。

3.3否定结构引起的歧义

英语的否定结构往往由于否定的中心与否定的范围难以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No work will kill him. 可理解为:

a) Any work will not kill him.

b) Doing no work will kill him.

3.4 省略引起的歧義

He loves the cat more than his wife. 可理解为:

a) He loves the cat more than his wife does.

b) He loves the cat more than he loves his wife.

三、歧义的积极效果

歧义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应当避免。例如在一些藉要传递准确信息的场合, 是不容许存在歧义的。另一方面,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歧义, 可取得特有的积极效果。例如:在广告中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这则宣传加拿大威士忌酒的广告语, 其中Spirit一词不仅有“烈性酒”的意思,还有“精神”的意思,因此,该用语有两层意思 “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和“加拿大独特的民族精神”。双关语的巧妙运用达到了既推销商品,又宣传民族精神的良好效果。

四、结论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它具有消极的一面,使交际产生误解,同时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产生强化主题、生动幽默的效果。因此,通过对歧义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提高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力和欣赏力,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 Ruth, M. Kemp son: Semantic Theory[M ]. Chapter8,Ambiguity and Vagueness.

[ 2 ] 陈汉生. 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68 - 69.

[ 3 ] 何自然. 语用学概要[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 4 ]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93.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4

摘要: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新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念,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观念,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其内容,深刻领会其意义,积极探索其建设途径,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培育;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3-02

在十八大之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200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2007年,胡锦涛强调要通过其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化。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审视现实社会的理性回应。”[2]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要想打牢思想基础,就必然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来导引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取向方面,把提高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群众的生活水平相统一,在经济发展的途径方面,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的倡导相结合,提升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只有强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加鲜明地树立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特征,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与世界人民和异域文明的交流互动。在国家内部不断培育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消解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形成全民共同的精神信仰,并通过不断增强的认同感来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历史证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团的超前意识,而是要靠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3]

(二)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关键问题,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大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于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的提高常抓不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看到,当今中国存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难免会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对党员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做好各项工作。”[4]这就要求我们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和疏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信仰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建构的长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任务。我们要认真研究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坚持以科学的方法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引领核心价值观培育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今天之所以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根本上说就因为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5]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中的支撑作用。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开放性、先进性和广泛性。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应具备开放性,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特色,要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要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依托主旋律的弘扬,打造文明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领域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把宣传教育的作用融入到润物细无声的实践中。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青少年的学习、大众的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甚至经济活动等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在参与中感悟,在娱乐中受益,在生活中践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宣传教育的内容要使人产生亲切感和共鸣,要始终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人民自觉自愿地受到影响和教育。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渗透力,特别对于现代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新技术、新载体,要在巩固原有教育阵地的同时及时地加以重视和利用。现代思想、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有多种形态和形式,如理论灌输、新闻媒介、现代信息技术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多种多样的思想内容,所有这些都应紧密配合,互相渗透,形成宣传教育的合力。

(三)完善约束机制,促进价值观的养成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实现软性约束力的途径,另一方面要从刚性的约束机制来实现,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完备程度就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所以,要不断完善各行业和各群体的相关约束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以其为指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日本学者■屋太一在《历史的波澜》中提出:“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大变革,那就是丧失治安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向崩溃的其实是变化了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人们不再信任领导层的决策、人品,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6]所以,共产党员必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成为先进文化的真正代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规范的内在关系不断加深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率、指导其他规范的完善和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和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范之中。

(四)重在实践塑造,提升全民族素质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7]。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让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它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尤其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接受和拥护。同时,还要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锻炼和养成,才能逐步内化为人民大众心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标准。最终,它还要在人民大众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出来,成为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行为自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进行,通过具体的实践,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挥指导方向的作用、激励精神的作用、凝聚人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刘苍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3]安慧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J].理论探讨,2008,(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6][日]屋太一.历史的波澜[M].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积极理论价值 篇5

1960年以后,有关激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始从关注需要和激励的分类研究转向关注激励过程和激励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激励过程理论更能准确地解释和预测工作背景下的激励行为及其绩效。本文就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运用激励过程理论做好教师的激励工作给出具体建议,希望能对各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一、运用期望理论做好教师的奖励工作,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发展

1期望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最有影响的激励过程理论之一是心理学家佛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是掌握选择的过程,人们受到激励,就有可能选择并采取行动。目标价值越重要,实现目标的概率越高,所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根据期望值理论,为了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需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决定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概率。期望概率是一种主观估计与知觉,受到人们的认知、态度、价值取向等个体因素以及任务特征、奖励结构及组织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期望概率越高,他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就高。在学校管理中,应适当利用奖励机制、任务特征及学校文化等手段提高教师的期望概率。

(2)成绩与奖励的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是指在实现预期工作绩效后能得到适当、合理奖励的方式与程度,包括内在奖励与外在奖励。研究表明成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其总体性和多重性,使奖励制度可具综合激励作用。

(3)奖励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教师所获得的奖励是否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设计多种奖励方案,有利于形成复合式的效价结构,满足多重需要。

2建立科学系统的奖励机制对教师进行长期激励

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学校建立一套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风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对教师的发展和工作形成长期激励作用。

(1)校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制度。与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相对应,学校应建立校级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制度,并成为学校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特别是对事业心强、努力工作的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学校培养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

(2)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奖励机制,构成系统科学的激励网络。学校应根据学校教职员工岗位的不同,制定覆盖面广、目标明确的激励网络,其中包括每年一度的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师德之星的评选、教师评优课的活动、优秀职员的评选等等。

(3)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面向未来的,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将来的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作到两个有益于,即有益于教师个人,包括以下内容:通过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增强教师工作的目的性;激励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创造性;提高教师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创造平等和自由的面谈机会,减少人际之间的隔阂;获得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还要有益于学校组织,包括以下内容:在确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让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集思广益,征得教师的不同意见;提高教师的士气;有助于发现人才;促进教师个人和学校组织的结合;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形成更加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

二、运用公平理论构建科学的学校薪酬体系

由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把激励过程与社会比较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工作质量与他人的工作质量相比较,出现任何不公平性都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激励意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投入所得到的奖励与他人相比不足时,会产生负面不公平感,这是横向比较,还有纵向比较,将个人前后历史的比较。在两种不公平感存在时,个体会采取以下措施恢复心理平衡:改变工作投入,例如减少努力;改变所获结果,例如要求增加奖励;退出工作任务,例如离职。根据公平理论,为调动教师良好的积极性,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须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1制定薪酬体系的原则

第一,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师最大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原则;第二,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体现对学校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发展方向的倾斜;第三,体现市场经济自收自支单位的特点,体现教师的薪酬与学校当年的办学效益息息相关;第四,体现薪酬方案的选择性,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2制定公平程序

第一,让员工在决策过程中有发言权,尤其在薪酬设计、绩效标准制订等重要管理措施的决策中有参与的机会;第二,使员工有修正程序或改正差错的机会,在管理政策或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有机会修订或改正差错,从而使他们体验到程序的公平;第三,使组织决策减少偏差,公平地处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学校各部门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在薪酬体系制定时都会认为本部门的重要与不可替代性。学校要根据市场规律、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来协调部门之间的不平衡。

3薪酬体系内容的突破点

第一,更好地体现激励与保障机制。在薪酬结构中加大浮动风险机制,确立教师结构工资部分(工作量工资)的一定比例作为浮动工资。教师如较好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则全额发放,如未完成任务或在教学中出现严重问题,学校将视情节浮动发放;第二,根据学校每年总体办学效益,确定薪酬体系系数。此策略的实施体现学校办学体制自身特点自收自支。学校办学效益好,教师收益就好,学校办学效益差,教师收益就差。

三、运用目标设置理论做好教师评价考核工作

目标设置理论由心理学家E.A.Locke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目标和愿望驱动的,具体的高难度的目标会导致高度的工作绩效,并且强调反馈的重要性。教师的“自我效能”是建立在多种工作信息基础之上的,包括有关个体(意向和能力等)、任务(难度、结构等)、其他人(期望、支持、反馈)等方面的信息。工作绩效影响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进而又影响工作绩效。如此循环往复。学校管理者在运用该理论时做好教师评价与考核工作,会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德”、“能”、“绩”、“勤”四方面考虑。“德”、“勤”两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去评价。“能”、“绩”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定:能:教师研究课的研究水平;教师科研课题的申报、实施情况;教师论文、研究成果的发布。绩:教学成绩效果,优秀率、提高率、达标率、学生的满意率;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检查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从而使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确定目标不断改进。

2建立良好的反馈系统

通过建立良好的反馈系统,与教师及时沟通信息,激励教师不断改进工作。学校不同管理部门定期做好各项工作绩效的调查工作,彼此沟通,反馈信息,使教师“自我效能”感不断修正,更好地改进工作。

3建立多层次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机会,提高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激励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是一系列问题。激励体现为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或群体的多种需要为条件。努力、组织目标、个人需要是综合激励的关键,制定综合激励的方案要特别注意研究激励的结构问题,包括激励要素的组合,激励时机的选择,激励效能等。针对不同对象,在最恰当时机,给予最佳的激励组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工的积极性。在激励的手段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和引导,倡导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使教师形成对组织目标的认同,讨论学习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学校内共同的价值观,起到特定的激励作用。

上一篇:配套改革措施下一篇:化学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