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价值理论(共6篇)
综合价值理论 篇1
摘要:文章介绍和评价了钟光荣先生的自然本体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论述了这一理论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自然本体价值论,基本内容,观点,评价
钟光荣先生, 同窗好友, 同城而居, 可近十多年来谋面很少。殊不知他一头扎进了令世人瞩目的大理论堆里去了, 隐姓埋名, 在那里潜心于他的自然本体价值理论研究。
价值问题,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经济学中的一块基石, 它是经济学中的一大灵魂。为此, 据有关史料记载, 全世界的经济学大师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了200多年。不少学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研究出来的各种传统价值理论, 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对此, 钟光荣先生痛下决心, 苦心钻研, 花费了近20年的心血, 从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 潜心研究, 著述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原创价值理论著作。终于石破天惊, 独树一帜, 创立了“钟氏价值理论”——“自然本体价值论”。手捧着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八部十分厚重的巨著, 让人无不为之钦佩, 无不为之折服。
在钟光荣先生看来, 由于人们长期受到传统价值理论的错误的指导和实践, 所以, 便造成了今天自然和万物对人类进行恶性报复的结果。大气污染、酸雨、飓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洪水、海啸、泥石流、沙尘暴等地质灾害经常出现, 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片面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 而至大自然严重破坏, 自然与万物严重不协调的结果。因此, 他认为, 自然, 是一切价值矛盾的始作俑者。因为它无所求, 所以, 它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本体价值能够一视同仁, 一律平等。正是如此, 其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法则, 才能够保证万物平等, 人人平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这不仅是自然的根本法则, 而且也是自然的本体和本质。这就是钟光荣先生的“自然本体价值论”。
一、传统价值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价值问题, 历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00多年来, 可以说人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和探讨。正是这样, 各种价值观点相继问世, 各种价值理论竞相呈强。这些年来, 钟光荣先生躲进小楼, 潜心研究, 可谓殚精竭虑, 孜孜不倦, 先后阅读了色诺芬、威廉·配弟、洛克、门格尔等人关于价值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重点研读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著作;同时, 还吸收了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以及德谟克利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他从大量的中西方经济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中, 特别是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以及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等先哲思想中受到了启发。于是, 他惊奇地发现, 价值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而且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由此,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我们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价值问题, 不仅经济学理论死路一条, 而且经济社会实践也将掉入陷阱, 甚至造成灭顶之灾。”出语不凡, 震聋发聩。
在钟光荣先生看来, 传统价值论包括价值生产场域的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等等。这些价值论的大学者, 他们都把价值问题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 这些大学者一直都是围绕价值如何生产、价值如何交换、价值如何消费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他们对价值分配问题的研究甚少。并且, 由于这些价值现象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经济行为, 所以, 其研究又都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而进行的。这样, 价值就被局限在人的主观个体里, 或人的类属群体里;局限在人的认识有限性的客观局部、客观片面和客观环节里。正是这一原因, 传统价值论才误导了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实践, 直接造成了两个无法自解的突出矛盾:一个是人口、资源和环境不能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一个是社会财富与价值分配显失公平公正的人与人的矛盾。因此, 钟光荣先生认为, 对传统价值理论进行革命性的改造, 重建新的价值理论体系十分必要, 势在必行。
传统价值论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的难消难解性到底在哪里?钟光荣先生对此一一作了剖析。
第一, 要素价值论的矛盾。钟光荣先生认为, 应当肯定, 要素价值论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位一体”生产商品效用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商品价值的现实构成。但是, 由于本应公平所有的自然财富与价值为少数人所占有, 并且资本化, 所以, 必然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要素价值与劳动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二是土地要素价值与劳动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三是资本要素价值与土地要素价值之间的矛盾;四是各种要素之间价值分配的矛盾。
第二, 劳动价值论的矛盾。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改造价值的矛盾。钟光荣先生从劳动存在价值这一事实出发, 几经剖析, 他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改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中的一对前提矛盾。资本剥削劳动剩余价值, 与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和土地价值自由平等使用权, 是其结论性矛盾。在这两个矛盾之间, 还存在具体劳动价值与抽象劳动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价值与社会劳动价值的矛盾;劳动使用价值或劳动效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复杂劳动价值与简单劳动价值的矛盾, 等等。在钟光荣先生的著述里, 他对劳动价值的这些矛盾无不分析得入情入理。
第三, 均衡价值论的矛盾。均衡价值论是关于价值平衡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矛盾, 是价值交换中的现象均衡对本质不均衡的颠倒, 并由此引起的不均衡到均衡的矛盾, 均衡中产生不均衡的矛盾, 不均衡导致再均衡的矛盾, 以及绝对均衡与相对均衡的矛盾。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价值现象均衡对本质不均衡颠倒的矛盾。因为, 在价值交换场域, 除交换的游戏规则平等以外, 其余都是不平等的。
第四, 效用价值论的矛盾。效用价值的矛盾, 这是一以贯之的矛盾。钟光荣先生在这里他着重分析和研究了效用价值论的四对矛盾。一是效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矛盾。因为人的劳动就是人的效用, 所以, 人的效用价值与物的效用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矛盾是它们的相互作用。二是效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因为交换价值是效用价值的形式变化, 是效用的交换。所以, 效用价值在交换中的矛盾, 就是交换价值的矛盾。并且, 它是在交换场域, 通过买卖双方的价值搏弈展开的。三是主观边际效用递减和客观边际效用不变的矛盾。这一矛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主观体验的某一物品连续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 而连续消费的该物品, 每一边际单位的客观效用质量和数量不变;另一方面是人主观消费所体验的价值, 其边际效用递减, 而人占有价值的欲望, 却超边际效用递增。这样, 也就构成了客观价值不变性与主观价值可变性的矛盾。四是效用价值与交换价格的矛盾。实际上是市场价格围绕平均价值上下波动。这些矛盾的客观存在, 按照效用价值理论的主观性原则, 在客观价值的运行过程中是无法消化和消除的。
第五, 稀缺价值论的矛盾。钟光荣先生在研究稀缺价值论者的理论后得出一个结论, 他认为本来世界自然创造万物构成的比例是合适的, 并不存在稀缺与丰裕的矛盾。稀缺是万物需求的稀缺。人类需求的稀缺, 是因为主观需求无限性引起的。绝对稀缺价值与相对稀缺价值的矛盾, 稀缺使用价值与稀缺交换价值的矛盾, 便构成了人对自然生物性需求稀缺, 与人对社会奢侈性需求稀缺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普遍的, 而且还可以与丰裕互相转化。亚当·斯密著名的“水与钻石”的悖论, 扩及阳光、空气、泥土, 也会与钻石产生悖论。然而, 没有阳光、空气、泥土和水分, 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而没有钻石的存在, 却对生命没有任何影响。那么, 钻石的价值为何比水的价值要高呢?钟光荣先生认为这是被人为颠倒了的价值事实。正是因为这些事实的颠倒, 所以, 少数人才会利用私有制, 无限占有丰裕资源, 并囤积居奇, 使其变得稀缺, 从而获得稀缺价值自我占有最大化。同时, 这也表明, 人的无限性需求稀缺, 相对于自然及其万物来说, 再多的价值存量也会感到稀缺。
钟光荣先生在他的著述中, 运用大量的事实对传统的价值理论, 特别是对上述五种主要的传统价值论, 进行了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 他认为传统价值论都从不同的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无一种理论可能消解它们自身的矛盾和与外部的对立。然而造成这一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这些理论都只是人类特有的价值矛盾运动中的某一环节、某一局部、某一方面的价值事实和根据。在传统的价值论中, 几乎都是非系统、非整体、非全面的所谓的“价值科学和真理”, 更谈不上上升到自然最高情境的自然本体价值真理。因此, 它们谁也驾驭不了谁, 谁也左右不了谁, 只能长期互相对立与斗争, 而且不可调和。但是, 传统价值论的矛盾也使我们看到:一是价值实践是推动价值矛盾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价值矛盾是科学认识价值真理的实在根据;三是传统价值论只能解决价值生产效率问题, 而不能解决价值分配公平问题, 更不能解决人口, 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同时, 钟光荣先生还认为, 传统价值论还告诉人们:它是主观自利和客观狭义的价值真理, 只有自然本体价值论所证明的始终如一的价值真理, 才是科学、系统、完整、全面的价值真理。
二、本体价值理论的创新与价值
钟光荣先生经过近乎20年的潜心学习与研究, 发现了价值的本来面目及其真理, 重新确立了自然本体价值理论。他力排众议, 不畏权威, 冲破传统价值论的樊篱, 对价值理论, 可以说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 使价值理论绝处逢生, 大放光芒。
一是价值即是效用。钟光荣先生认为, 自然本体价值是自然本体效用的形式, 自然本体效用又是自然本体价值的内容。泰勒斯的“水”, 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 是世界的本原;弟欧根尼的“气”, 是世界的本原;到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 再到现代物理、化学理论成果, 这都是钟光荣先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根据。这些事实无不表明, 我们人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离不开这四种原素。这就是自然的本体。自然本体的效用, 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应用价值的目的, 是便于对效用进行肯定与对效用量进行测算”。也就是说, 价值, 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效用才是它的真正内涵。正是这样, 钟光荣先生认为价值只是现象, 效用才是本质。效用和价值是自然的同一存在和不同概念。由此而论, 钟光荣先生从自然价值和效用中悟出两层意思来:一层是价值本身的效用。人们之所以总结出价值来, 是对各种不同的效用进行抽象的“共相”, 也是对效用的“摹状描述”。人们使用“价值”这一概念的目的, 是便于对效用进行肯定与对效用量进行测算。二层是因为这已经不再是讲抽象的价值了, 而是代表具体本体效用的本体价值, 与本体效用具有相同的自然本性。人类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把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都放到自然这个伟大造物主的大怀抱和大范畴里, 才能探寻到价值的始极和价值的终极真理。然而传统的多元价值理论, 凭主观臆断, 一味地强调人在价值中的作用, 而忽视自然本体, 确实造成了人们认识价值的迷茫与无奈。至今, 人们对此仍然茫茫然不知所措, 几乎迷失了价值行为的方向。钟光荣先生对本体价值的发现, 自然本体价值论学说的创立, 可以帮助人们拨开迷雾, 走出迷茫和迷失, 使人们看到了一片绿洲, 一片希望。
二是自然创造价值。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价值创造, 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结果。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就是自然怀抱中的万事万物。然而, 这只有自然这个物质和精神的全体统一者才能做到。它所创造的价值的本体和本体价值, 从理论上的认知, 我们可以从人、物、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再往上推及;从客观事实上来看, 还可以从人时时刻刻使用的物质效用得到证实。因此, 是自然决定价值, 还是人决定价值?这是本体价值论与传统价值论的分水岭。钟光荣先生对此有一个鲜明的态度。他认为, 自然决定价值, 人为决定价值的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各种传统的价值理论, 无论是要素决定价值、劳动决定价值, 还是效用决定价值、稀缺决定价值, 还是均衡决定价值等等, 都是对自然价值的人为决定。这种人为决定只能表明, 在人定的价值规则下, 就是人定真理。显然, 它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性。在全面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钟光荣先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他认为自然万有本体。从自然万有本体的意义上来讲, 自然本体价值是一切价值之母。对于人来说,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并无创造价值的任何智慧与力量。人类凭借自然给予自己优先发展出来的聪明和智慧, 仅仅是具有一种可以超越他物生产价值的能力, 仅仅是具有一种可以利用他物本体价值的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钟光荣先生自然本体价值论的核心所在。
三是自然价值平等。自然是万事万物及其价值的创造者。正是这样, 钟光荣先生认为, 自然这东西, 不仅对自己所创造的所有本体价值都必须支配, 而且, 对被创造物的序位安排和价值分配也要去支配。因此, 自然这种本体价值法则, 也就神圣而不可藐视了。从这个自然意志出发, 钟光荣先生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 自然这个全体价值本体, 对自己所创造的一切具体价值本体, 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其二, 万事万物和人类的每个个人, 在自然价值面前也一律平等, 一概同权。所以, 自然决定一切价值存在形式, 支配一切价值公正分配形式。同时, 万事万物和我们每个个人都必须服从自然的决定与支配。自然价值的平等、同权, 这是钟光荣先生自然本体价值论的又一个核心观点。
钟光荣先生将传统价值论的主观价值真理上升为现实客观价值真理, 还价值及其真理以本来面目。这是钟光荣先生的一大贡献。
三、本体价值理论的应用与意义
不少社会学大家认为, 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 说到底都是对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活动的理论诠释。但不同的理论诠释, 对历史的影响程度是大不相同的。有的理论诠释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影响, 有的则能在一个较长的社会历史时期内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价值理论走到今天, 各种传统的价值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为其社会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尽管钟光荣先生认为其未触及到价值的本质问题。但笔者认为即使是触及到了实质性的问题, 时至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也得重新审视它、认识它。
我们知道, 在当今时代,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世界市场的实际含义, 在历史上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世界市场上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于是乎, 世界上表现各种各样经济关系的理论流派, 随之也在不断地涌现。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但纵观横观这个在经济关系、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的价值理论问题, 仍然阻挡着人们的视线, 困惑着人们的行为, 致使今天的社会经济越发达,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越来越复杂。钟光荣先生根据新的历史经验材料对价值理论加以分析、研究和发展, 发现了价值理论的真相, 创立了自然本体价值学说, 使这个几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获得了新生。今天, 在世界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人类只有运用自然本体价值理论, 才能回归自然的统一性, 才能有效地控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利与偏私由量变到质变的恶化。这样, 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与人的矛盾等等, 才会在科学与和谐的可控范围内运动。否则,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笔者认为运用自然本体价值理论指导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迫在眉睫, 意义重大。
人类特有的价值矛盾运动, 在通往价值必然王国的道路上, 它经历了坎坷的原始自然价值境界后, 已经步入到了社会功利价值境界。当前, 这种功利价值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下一步, 人类社会应当是跨入社会理性道德价值境界的时候了。钟光荣先生发现的本体价值和他所创立的本体价值论, 能够科学指导未来经济社会的实践, 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笔者仿佛感到了这种合符于自然价值伦理的高尚道德价值境界已经来到, 人类即将步入价值运动前进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专家。工作单位:岳阳市审计局湖南岳阳414000) (责编:郑钊)
综合价值理论 篇2
马恩价值理论全相: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从方法论角度再探马恩价值理论
马恩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价值”与“生产力”同义.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马恩的`价值理论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作 者:胡义成 Hu Yi-cheng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65刊 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3)分类号:A811关键词: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
认知发展道德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 篇3
摘 要: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和价值澄清是当代美国乃至全球最富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比较两者在理论来源、教育目的、研究内容和测量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其互补性,可以为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提供诸多启示。
关键词: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5-01
在当代欧美甚至全世界多数国家的道德教育领域,认知发展道德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是两大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德教育理论,它们对当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两种理论并比较其异同,进而揭示其理论内涵,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新时期道德教育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两种道德教育理论简介
1、认知发展道德理论 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他提出了所谓“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们的道德发展是与其认知发展紧密相关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理论。道德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阶段的发展。柯尔伯格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诱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和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
2、价值澄清理论 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来自个人经验,经验的变化导致价值的变化,尽管价值观是不能教的,但是,基于一种“人性”的概念,有理智的人类应该而且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方法”,去达到最适合个人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价值澄清方法”。概言之,价值澄清理论倾向于研究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其关注的焦点是道德教育的方法问题。
二、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与价值澄清理论之比较
第一、从理论来源上看,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价值澄清学派虽然都以杜威的思想作为各自理论来源的一部分,但是两者对杜威思想的取舍迥异。柯尔伯格虽然接受了杜威关于德育过程和方法的思想,但更多地还是接受皮亚杰关于的儿童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有一条并行不悖的路线的思想,因而他的德育理论更具有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结构主义的特点。他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重视道德思维的结构的发展。而价值澄清学派着重发挥了杜威关于德育过程的思维、情感和行动相结合的思想,其着重点在于发展学生澄清和实践个人价值观的能力。此外,价值澄清理论更多地涉及情感领域,其方法论的最重要部分是澄清情感,同样更直接地与涉及个人的行动或行为的问题有关,但忽视了如何提高道德认识水平的问题。而柯尔伯格则特别重视发展道德认识的能力,而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重视似嫌不足。
第二、从教育目的上看,价值澄清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整合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学习在未来对他们会有所帮助的技能。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德育理论旨在促使更多的人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逻辑思维。尽管道德的认知-发展目标与价值澄清的目标有所不同,它们并非互不相容。两者的目的都在于使人们对价值问题或道德问题变得敏感,并赋之以批判地思考此类问题的经验,促成判断与行动之间的一致性,增强自信以及相互信任的意识。价值澄清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接受自我,使他们能自由而认真地做出选择。道德认知-发展有助于人们根据道德观点批判地评价那些价值和选择,并使他们真挚地和合乎道德地行动。
第三、从研究内容上看,价值澄清更多地关心日常问题,诸如如何对待闲暇时间和与朋友的人际关系等。如你是否曾经有违反法律的冲动?当别人不厌其烦地帮助你时,你是怎么想的?而认知发展的德育理论相对而言更多地涉及基于假设的问题,如人们是否应该违反法律以解放奴隶,穷人是否应该去偷药来救妻子的生命?被柯尔伯格用来激发儿童的道德冲突的两难问题,大多是围绕一些基本的道德范畴或价值概念而被提出的,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被虚构出来的“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故事”。当然,有些道德两难问题源于政治、法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的道德问题,诸如“水门事件”、越南战争、吸毒、堕胎等。
第四、从测量手段上看,价值澄清几乎不能利用书写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变化,它更多地借助于有关人员的主观测量,很少有制订得很完善的研究结果来指导和支持它的工作。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柯尔伯格所倡导的主要的道德教育策略——无论是道德讨论法,还是公正团体法,都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都是在经过大量实验和无数次重复性验证的基础上运用于学校德育实践的。而且,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非常注重用书写测验来确定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
三、两种德育理论对我国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认知发展道德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作为西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德育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这与我国的德育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截然不
同的,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由于道德是人类普遍的社会现象,道德发展的规律及德育方法又存在共同之处,这就为我们借鉴西方德育理论成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上述两种德育理论的比较中,我们认为,如果说认知发展道德理论对于我国新时期德育内容与具体目标的确立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那么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新时期德育方法上则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首先,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比较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自主选择能力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次,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应注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光靠理论教育,理性上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要注重社会实践性,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观点[A].苏崇德,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9-54.
[2] (美)路易斯·拉思斯等.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可能世界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篇4
可能世界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可能世界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概念,它能阐明和解决许多哲学和逻辑学难题。它是深入研究模态逻辑的基础,是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有力工具。作 者:刘又知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组织部,江西南昌,330029 刊 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81-06 关键词:可能世界 必然 可能 逻辑
综合价值理论 篇5
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其经典著作《国富論》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及历史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分为5章,分别论述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选取《国富论》第一篇的第5、6、7章及第二篇的第1、2、3章内容对亚当·斯密的两种价值理论与资本积累理论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价格;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
1.价值
在亚当·斯密之前,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及威廉·配第分别认为只有对外贸易、生产农业的劳动以及生产金银的劳动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收入,才是财富的来源。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5章的第一段话中斯密明确指出所谓财富便是“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即财富便是商品,而商品来源于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在下文中又说到“每件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它对于想要得到它的人的实际价值,就是为获得他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由此我们可知,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乃是由生产商品时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烦——劳动决定的。接着斯密写到“商品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重商主义认为商业劳动创造价值,重农主义认为农业劳动创造价值,威廉·配第认为只有生产金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斯密比前辈们前进了一步,货币也好,货物也好,那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产品,都有价值。并且,斯密首次明确地区分了使用价值跟交换价值。他把交换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需要耗费的劳动量,这一点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虽然斯密已经认识到劳动产生价值,并且发现价值的两重性,但由于时代的限制,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存在很多错误。首先,斯密弄混了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与交换到的劳动,因为二者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购买到的不能成为价值的尺度。其次,斯密虽然发现了商品几只的两重性,但他仅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看作价值的双重意义,而非商品的构成因素。并且他只看到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并没有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使用价值其实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便留下了他的理念无法解释的“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但水却很便宜;钻石对人们的用途很有限,但却很昂贵。”这句著名悖论。
2.价格的组成
《国富论》第一篇,第6章5~8段,斯密阐述了商品的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及地租三者组成。“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的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或其中之一。在进步社会,这三者都或多或少成为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在原料方面增加的价值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任何国家的土地一旦变成私有财产,……他必须把所采集或生产之物的一部分交给地主。这一部分东西或其价格构成了地租。”这里斯密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仍然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仅包括工资,还要包括利润与地租。斯密还说到“必须注意,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实际价值是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的。劳动不仅衡量商品价格中工人劳动哪部分的价值即工资,而且衡量商品价格中的地租和利润那两个部分的价值。”这句话中,斯密仍然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劳动仍然是衡量交换价值和价值的那个唯一尺度。
斯密当时并不知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格已然变成了生产价格,但他把生产价格当成了价格。马克思将斯密把一切商品价格均分解为工资、利润与价格的理论称为“斯密教条”。因为斯密在论述的过程中,遗漏掉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斯密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但是“年产品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吗?显然不同。“年价值产品”确实为一国国民一年内的劳动生产的商品的总额,但是“年产品价值”为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额,它一部分是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即“年价值产品”,但另一部分是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资料在进入生产之前就已经存在,这部分消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理因作为商品价值的构成要素,却被斯密遗漏在商品价值之外。
整体来看,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有其科学的成分,对于后世的李嘉图以及马克思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限于时代,其劳动价值理论混乱并充满矛盾,也使得自己的理论体系陷入困境。
二、资本积累理论
阐述完财富来源于劳动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阐述了资本是如何积累的,即财富如何增加。他在第二章开篇写到:“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定先于劳动分工。积蓄的资财越来越多,分工就会变的越来越细密;……要支持同数量工人获得不断的工作,就必须先储备起同数量的食物和比原始状态中所需的数量更多的生产资料与工具”“要增加同数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唯有增加那便利劳动、缩减劳动的机械与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但无论如何,都增加资本的必要。要改良机器,少不了增加资本。”斯密这几段话认为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是分工,分工简化了劳动也有利于机械与工具的发明改良,而机械与工具的发明改良事先都需要有资本的积累。因此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家积累资本。然后资本的增加,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而劳动里需求不足便导致了工资水平的提高。高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够改善他们儿童的给养,从而使他们能够养较多的儿童”并且“由于劳动报酬优厚,多子女不但不成为家室之累,反而成为家庭富盛的源泉”,于是人口与劳动力便增加了。接着工资提高、人口劳动力增加“使劳动者得到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真实数量增加”,这便扩张了市场容量。市场容量进一步促进人口劳动力增长,市场容量扩大与人口劳动力增长进一步导致分工发达。在斯密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资本积累增加财富的过程如图1。
斯密资本积累理论的观点逻辑严密,并且符合历史的发展状况。而且可贵的是斯密在资本增长理论中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但是斯密的理论仍然存在着缺陷:首先,斯密过于天真地认为就业增长的速度是与资本增加是速度一致的,当然在斯密当时那个时代确实是这样的。可是,到了19、20世纪,技术进步不断加速,节约劳动力的倾向不断提高,但是资本积累率有所下降,于是资本积累对就业 增加和工资提高的刺激作用就大为减弱了。并且斯密说机械的采用可以节约劳动,增加生产力,但是节约劳动便会导致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这一点在斯密的理论逻辑中他并没有给出解释。其次,斯密在资本积累理论中过分强调生产性劳动的作用而忽略了市场的制约。生产性劳动行业规模再大,如果没有市场中商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生产性行业的支撑,财富也是不能增长起来的。我们知道企业的规模报酬会经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及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同样,一味地扩大生产性劳动行业,势必会对一国财富的增加产生负效应。斯密恰好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开始阶段,他向我们展现的便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受时代所限,斯密资本价值理论存在缺陷自然也不足为奇。(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价值探讨 篇6
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实践 基础乐理 艺术品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艺术也开始朝着更高水平发展。音乐作为优秀艺术的一种代表,在其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综合锻炼显得非常必要。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音乐理论课通一般划分为如下三个模块:音乐基础理论课、技术理论课、史论课。不过不少高校在音乐专业教学方面,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理论教学的价值,很多学生也不重视音乐理论的学习。这种现象反映出高校音乐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音乐理论教学价值的忽视,影响了音乐教学整体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专业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音乐理论课重要价值分析
(一)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乐理
音乐理论教学,是对很多音乐专业基本概念,定义和基本知识的普及,在教学过程中,还包含较多的例证,可以对一些音乐理论现象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音乐理论类课程中,包含相关听觉分析、视唱、听写评价等,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内在的音乐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真正基础乐理。
(二)为学生日后独立作曲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音乐理论的教学,包含和声课程以及各种和弦,连接方法的理论传授,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评价音响效果以及探索发现其中的进行规律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和声教学环节,音乐教师会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和声练习,这种基础练习和使得学生尽快熟练的掌握复杂的规则,并且通过这些和声知识,可以有效地解决音乐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音乐理论课中的作曲环节与配器环节,能够训练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歌曲的创作离不开编排与配器,而通过音乐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训练,为学生日后运用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编写配置出较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
艺术品位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自我理解能力的综合,高校在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乐史与欣赏、音乐美学、经典音乐艺术概论等,这些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架构,是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并且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基础。尤其是音乐史,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历史感,让他们深刻掌握和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并且学会欣赏世界各国优秀音乐家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发展规律的把握水平,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构建一种哲学和美学的音乐审美视角,不断提升艺术品位。
二、现阶段高校音乐理论课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的原因
(一)音乐理论课与音乐实践结合程度不高
很多高校在音乐理论教学和音乐实践方面,发展得不够均衡,这就使得二者不能得到有效的融合。从理论上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以不能离开听觉体验。学生在丰富生动的音乐听觉体验中,才能逐渐提高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如果枯燥的音乐理论,不能同鲜活生动的音乐实践体验相互融合,则不利于充分体现音乐理论教学的价值。
(二)音乐理论课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大学音乐理论课教学与功利色彩,不注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都是短视。旧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师使用多年,音乐理论课本讲述的许多内容不能很好的与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实际问题相互关联,学生感觉课程毫无新鲜感;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的理解肤浅,平时不努力,考试恶补,成绩及格就行了。
三、提升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音乐理论教学不能单独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同音乐专业其他学科的联系。因为在其他一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没有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则会造成很大的学习困难。所以,音乐理论的教学,要密切结合其他音乐学科教学,及时帮助学生化解理解方面的难题,音乐理论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的学习音准、节奏、节拍和其他元素的音乐,让学生良好地掌握音高、节奏等,学会表达音乐,提高整体音乐水平,能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音乐理论基础课的训练方法
学习音乐理论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音乐,也就是说学习音乐理论旨在解决音乐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这需要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在着眼于理论的同时,还要丰富学生听力训练、视唱能力的训练以及记谱能力训练方法。在歌唱和耳朵训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音高和节奏的分化能力以及记忆音乐、音乐欣赏等等,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学名词。
四、结语
现代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和引导。音乐艺术是一种融实践与理论一体的高雅艺术,在其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理论价值的作用与意义。高校音乐理论各科教学的基础,是学生专业修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音乐理论教育中,应注重充分认识音乐理论课在整个音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音乐理论教学与其它音乐专业课的联系,丰富音乐理论课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理论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婷.高校乐理与视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研究[J].音乐时空,2014,(15).
[2]冯晓.高校音乐美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当地音乐文化与音乐美学课程的结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黎国丹.高校音乐理论研究型课程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5,(03).
【综合价值理论】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综合价值模式08-01
综合体商业价值分析08-30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况与价值07-17
价值创造理论06-07
积极理论价值11-01
价值形成的理论08-28
理论与实践价值09-22
现代价值链理论08-13
全球价值链理论08-22
核心价值理论文章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