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受挫心理(共5篇)
就业受挫心理 篇1
就业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是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影响, 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大学生遭遇挫折后常会出现焦虑、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 既影响成功就业, 也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抗挫折能力,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一、大学生就业受挫后的心理表现
1、焦虑恐慌心理
近年来, 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求职越来越困难,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常见现象。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十年寒窗苦读和家庭的热切期望, 使他们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倍感压力。有些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笔试、面试时手足失措;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紧张不安;有些同学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苦恼不已。在求职失利后, 大学生往往会觉得无法面对家人、朋友, 焦躁不安, 心神不宁, 意志消沉, 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挑战。
2、自卑怯懦心理
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知识面广, 通常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个人抱负, 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 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很多大学生就像温室中的花朵, 缺少风雨的洗礼, 学习生活一帆风顺, 很少受到挫折, 抗挫折能力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 因所学专业冷门、综合素质不高或自我定位过高等原因, 有些大学生求职屡屡受挫, 巨大的反差, 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分的低估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面对用人单位时缺乏自信,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不战自败, 丧失很多的就业机会。
3、自负偏激心理
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又是党员或学生干部, 在校期间往往众星捧月, 无意间自我意识过分膨胀, 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 心高气傲, 择业期望值很高。在就业选择上形成自负攀比心理, 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轻松、环境是否优良等作为选择标准, 求职时既要求工作轻松、压力小, 又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面对一些就业机会时, 患得患失, 难于做出抉择, 结果往往错失良机。一旦错过机会, 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家里没有背景等, 认为社会不公平, 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
二、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形成的根源
1、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 在校学生总量不断增多, 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达到680万人。与此同时, 受经济危机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紧张。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需求的增长速度,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 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10多万人选择“啃老”。
2、不合理的择业观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 理想与现实脱节, 就业期望过高, 存在从众心理, 就创业意识淡薄。他们向往大城市、向往高薪酬, 只愿意在环境好的单位工作, 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 存在“一劳永逸”的观念, “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择业时存在攀比心理, 有一定的盲目性。
3、不健全的求职心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普及程度不高, 对大学生求职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求职时往往比较盲目, 没有做好求职心理准备, 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 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 无法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不同的心理状态面对挫折时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不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仅局限于宣传国家就业政策, 组织校园招聘会, 发布招聘信息, 提供就业派遣办理等服务,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求职技能培训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 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
三、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的调适方法
1、分析形势,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高校应该通过专家讲座、课堂教学、模拟招聘、主题班会、网站宣传等途径为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与国家就业政策,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 全面掌握国家就业政策,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提高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脚踏实地,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积极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 抓住每一个机会, 有了立身之地, 再寻求发展。
2、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受挫现象较为普遍, 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 但是由于条件所限, 高校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力度仍不够。高校应加强对现有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 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逐步实现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就业工作人员应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合作,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 做好求职前的心理准备, 疏导就业受挫后出现的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将就业心理问题扼杀于摇篮中。大学生应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努力学习和掌握自我调适的技巧和方法,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就业, 尽快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提供全程就业服务
高校除提供就业信息外, 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 树立全程就业服务的理念。通过优化设置, 将求职技能训练、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 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侧重, 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 以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提升职业能力, 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 达到科学择业的目的。另外, 对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提升求职技能, 增强自信心, 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 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出路和就业机会。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 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才能减少和预防就业挫折心理的出现。
摘要:受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影响,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就业受挫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就业受挫心理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如何调适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饶莹心.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1 (4) :24-25.
[2]、何亦名, 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 2006, (1) :58.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10.
[4]、刘小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2006.
[5]、戴伶俐.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对策[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 :188.
如何走出职场受挫的心理误区 篇2
赵静进入某品牌化妆品公司后,依靠以前做市场调研的优势,几个漂亮的策划方案接连出台。她那种锐意进取的工作劲头很快引起了经理的注意。为了更好地锻炼好自己的下属,发现和挖掘“真金”,经理除了让她完成分内的工作和任务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和培养她独当一面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工作的压力给了赵静历练的机会,让她很快成熟起来。一次大型活动的市场分析会上,经理把各个部门包括赵静主管在内的所有提交方案批评得体无完肤,大为光火。沉闷的气氛中,经理把目光投向了赵静。赵静将自己还未来得及交给主管审阅的草案拿了出来。经理很快仔细地看完她的报告,脸上终于现出了一丝难得的光亮:“我希望大家好好将这个方案完善一下,争取做得更好些。”经理虽然没有直接表扬赵静,但对她的赞许和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正当赵静准备再接再厉时,却因为一次失误被主管狠狠训了一顿。尽管赵静知道主管是妒贤嫉能想排挤自己,但心情还是特别压抑、沉重。好像这一训,不仅全盘否定了她以往的功绩让她在同事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而且,一想到主管和一些人那幸灾乐祸的眼神,她整个人都对未来没有了信心。那种挫败感就像魔咒一样紧紧扼住了她的心,让她吃不香睡不好,精神好长一段时间都恍惚不定,工作也远没有以前效率高。不良的状态导致她连连出错,最后,她不得不在经理惋惜的眼光中黯然递上了辞职书。
专家把脉: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各种不理想情绪的干扰,出现某种“灰色心理”。挫败感就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感受。面对自己承受的挫败感,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惧怕、怯懦、忌妒,甚至像赵静一样失去希望和信心。殊不知,职场受挫后,如果当事人不善于自我调适,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还会严重影响健康。
高人出招:那么职场受挫后,如何防止消极结果灰色心理的产生,从而很快走出挫败感的心理误区呢?
一、积极倾诉法。
适度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同时,听诉者还会在同情心理作用下,对失衡者的心理给以适当抚慰,鼓起你奋进的勇气,所以受挫人会在一番倾谈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减压效果。同时,记得该发泄时就发泄,不要过分抑止。如在设定的自我放纵界限内,可以痛快地哭上几分钟,或拍打桌子、跺跺脚,用肢体的形式来发泄不良情绪.都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压力。
二、优势比较法。
在自己遭遇挫败时,多去想想那些在职场上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同时注意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对挫折的承受力。要明白挫折同样蕴含力量,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一个人一蹶不振也可激发人的潜力,更有助于重建一个人的自信心。
三、注意力转移法。
当你因挫败感而郁忧、烦恼时,最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记那些不愉快,花一些时间到公园或树林走走,通过享受大自然的安详与静谧,舒缓一下紧绷的心情:或者听上一段喜欢的音乐,把轻松的乐曲当作心理慰藉的阳台,特别当你放声高唱出来时,你的心情就会变得更好。
四、目标审视法。
职场上的挫败感很能干扰自己原有的工作氛围,毁灭自己原有的目标,因此,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和干扰,向着目标努力。
五、平时适当掌握一些放松技巧。
高职院校学生受挫心理及教育对策 篇3
2006年2月27日, 位于广州的某高校研究生4号楼宿舍, 一名三年级女研究生从9楼坠楼身亡。初步被确认为自杀, 疑因在感情和学习方面遭遇不如意而轻生, 这已是开学一周以来该校发生的第三起跳楼自杀事件。事发之后, 举国震惊, 人们不约而同得出结论:加强大学生受挫心理教育刻不容缓。为此, 笔者采用问卷的形式, 向全院新生及毕业生发放了1000份《高职院校学生挫折心理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886份, 其中有新生443份, 毕业生443份, 各占50%;独生子女423人, 占48%。问卷共设计20个题目, 包含120个参数, 均为封闭式选择题。调查结果见下表。
从调查结果看, 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反应不容乐观。
首先, 有不少学生往往夸大实际的挫折行为, 即受挫后心理反应的程度远远大于实际挫折, 例如, 在回答“在遭受老师或同学的误解而被指责时”这个问题时, 新生中有27%, 毕业生中有19%的人感到“情绪高涨, 急于表白”;在回答“当自己不慎患了感冒病后”这个问题时, 新生中有4%, 毕业生中有1%的人感到“痛苦的只想回家”。
其次, 通过调查结果看, 在遭受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时, 比如考试不及格、遭到别人的误解等, 毕业生比新生明显的理智, 但在遭受较大挫折时毕业生采取攻击行为的比例比新生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有增多趋向。这不得不成为我们以后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开头所说的广州某高校的女研究生自杀就是因为该生与男友发生小矛盾, 再加上近段时间学习不理想所导致的。
二、教育对策
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受挫心理反应,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心理辅导以及大学生辅导员等多方面的作用, 加强其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一) 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贴近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实际,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一些案例教学, 让学生知道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然经历的环节, 确立正确的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这样,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才能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产生挫折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采取正确的态度去分析问题, 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二) 引导学生碰到挫折时要正确归因
正确的分析和归因, 是应付挫折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把失败结果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 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调节, 面对挫折会感到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 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但是, 把失败结果统统归结为个人的努力不足, 过多地责备自己, 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 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 才能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 用切实可行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
(三) 指导大学生学会一些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
1.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珍惜生命价值。
挫折所产生的情绪就像洪水一样, 堵是堵不住的。对各种不良情绪必须开渠疏导, 进行适当的调适宣泄, 才能恢复并保持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有关专家经研究后表明, 人的负面情绪是危害健康的大敌, 受挫后如果陷入负面情绪而不能自拔就等于自杀。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欢乐或痛苦之中, 痛苦是正常的, 能够品尝痛苦但不被痛苦压垮的心灵才是真正健康的。
2. 学会改变挫折情境。
挫折发生以后, 经过认真分析, 如果发现引起挫折的原因和挫折情境是可以改变或消除的, 则应通过各种努力, 设法将其改变、消除或降低它的作用程度。人的需要中有正确、合理的需要, 但客观事物不够合理, 使得需要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挫折感。要消除挫折感首先要改变个人原来的环境结构, 为满足需要提供合适的条件。大学生常常由于所学专业与兴趣专长的不协调以致在学习上造成挫折情境, 这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努力改变客观环境、避免学习上失败来消除挫折情境的产生。但在现实生活中, 改变环境往往可能超越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因此经常需要调整个体的需要来适应环境。对个人来说, 应该注意改善自己个性上的各种弱点, 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以适应工作环境对自己的要求。
3.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大学生在遭到挫折之后, 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从外界获取信息、方法和策略, 必要时请他人出面解决问题, 战胜挫折。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不要羞于开口, 主动寻求帮助并不意味一个人的无能, 相反恰恰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也是运用助力、抵抗阻力, 以化险为夷, 转败为胜。
参考文献
[1]郝春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浅谈学生受挫心理问题的疏导 篇4
一、创设宽松环境, 寻找主因
据调查当学生遇到挫折产生心理障碍时, 由于自我调节能力差, 分析水平不高, 怕别人笑话, 容易陷入混乱的思想状态, 自我封闭, 产生心理状态失调, 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选要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 拉近心理距离, 寻找主因。
1. 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红色、橙色为主的环境色调容易让人激动;蓝色、绿色为主的环境色调让人感到安静、平和;熟悉的环境让人感到自然、放松;而陌生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紧张、不安的感觉。教师和学生交流时应注意环境的选择, 营造出安静、自然、平和的环境。
2.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学生心理的协调者。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热情且富有同情心的人, 不但要分享学生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忧伤。以一种设身处地的同情态度了解学生的情感, 与学生平等相待, 坦诚相见, 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其家庭、学习、生活上的情况, 找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原因, 以采取有效办法给予疏导。
二、采取多样方式, 疏导障碍
1. 建立“心理咨询信箱”, 开辟“知心朋友热线”
“心理咨询信箱”是为学生提供书信咨询服务和预约咨询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 学生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 让心理咨询人或老师了解情况适时疏导。“知心朋友热线”可以让学生与咨询人在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 双方在这种方式中都会较为自然、轻松。
2. 故事启迪,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关于模仿, 可塑性大, 榜样的树立有助于学生用榜样面对挫折, 放松心理状态。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三类:
(1) 教师
教师如有重推理善综合、有沉稳、持重、强意志、乐观的特点, 学生则容易形成活泼开朗、敏锐有创造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2) 英雄名人
英雄、名人的故事和品质, 学生们易于受感染和接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传记、民间传奇, 挖掘作品中不怕挫折、越挫越勇的品质让学生学习。
(3) 意志坚强的学生
选择本班、本校一些勇敢、不怕困难的同学为榜样, 可以拉近心理障碍者与榜样的距离, 增强他们学习榜样的信心。此外, 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有益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3. 举行活动, 适时疏导
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例如:开展智力竞赛、绘画、演讲、朗诵、表演等活动, 既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又可以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4. 开展讨论, 学会面对
就业受挫心理 篇5
一、中职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今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家里人对他们都是宠爱有加、关心备至, 导致他们各个都是“小皇帝”。这些人几乎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 从来没有独自经历任何风雨, 因此对挫败的承受能力比较差, 但是他们却又自以为是, 常常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挂在嘴边, 但是很多时间却是“事与愿违”。因此, 这些人一旦遇到挫折, 他们平时嘴上的“雄心壮志”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而变成了“意志消沉”, 几乎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生活挑战。导致中职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学生本人, 而且还有家庭、社会等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娇宠养成了“臭蛋”的性格。
现在的中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的比例, 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视的, 家长对他们的娇宠有余, 但是往往缺乏一定的管教, 很少让孩子参与一些体力活动, 导致他们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单从体质上来看是外强中干型的, 但是离开了家长的呵护之后就很难独自适应周围的环境, 最终产生了“蛋壳效应”。
2. 长期处在顺境中往往缺少斗志。
达尔文曾经说过:“圆满的人生常常会造成弱智。”中职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到中职院校往往处于衣食无忧、一帆风顺的状态, 而且家长甚至学校只把美好的东西讲授给学生, 即所谓的正面教育, 导致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上还存在不顺心的事情, 对挫败感缺乏一定的预知感, 甚至不知道困难是怎么发生的, 该如何去解决。一旦真的遇到挫败之后, 将会措手不及, 缺乏一定的斗志, 而只会自责、埋怨、自畏。
3.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心理失衡。
很多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通过表扬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虽然表面上来看“称赞”、“鼓励”属于一种奖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过度地使用反而会得到反作用, 致使学生出现高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现象, 对别的同学来说反而看不起人家。这些人一旦遇到挫折将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 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兴趣。
4. 心理、生理上存在问题。
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 导致很多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内心的成就感和独立感逐渐增加, 但是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并未成熟、稳定, 心理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缺乏一定的耐挫力。这些人一旦“交往”、“自尊”、“自我实现”等比较高层次的东西得不到满足, 那么就会产生各种心理挫败。
二、对中职学生的耐挫力进行培养
1. 通过榜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耐挫力。
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通常会把某些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来模仿、崇拜。在榜样的影响下, 能够更好地加深中职学生对挫败感的认识, 从而激起了他们的上进情绪。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半截人”彭水林这个模范人物时, 因为彭水林依靠自己的手臂顽强地生存着, 他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耐挫力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学生, 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不同的人由于文化差异、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的耐挫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与中职学校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活动课、班会或讲座上通过讲述一些逆境成才者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耐挫力教育, 使他们明白凡成大器者都需要经历挫折的磨炼。
2. 通过活动和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耐挫力。
中职学生由于平常的劳动力太少, 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 即便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平常的活动或体育锻炼过程中, 他们过多地关注自己的需要, 而忽视了其他人的存在,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依赖的心理, 这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不利的。在进行班级管理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中职学生的活动和体育锻炼, 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服务意识等。
3. 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作为学校要采取措施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并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 同时还要对中职学生的家庭环境、个人特征以及成长的历史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对这些人建立心理档案, 以便日后对他们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摆脱内心的受挫心理, 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内心的挫折和磨难, 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通过总结经验来应对日后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如今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更高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 以及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来抵抗受挫心理。除此之外, 中职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耐挫力, 通过战胜挫折来促进自己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惠华.中职学生受挫心理主要表现及耐挫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8, 4 (17) :217-218.
[2]何炼彬.挫而不折, 败之勿馁—浅谈中职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 2013, 12 (22) :38-39.
【就业受挫心理】推荐阅读:
面试受挫12-20
受挫11-14
大学生打工受挫10-13
名人受挫后成功的事例优选08-17
从W老师受挫看老教师“转行”07-22
女大学生求职受挫患上面试恐惧症01-12
就业心理特点06-07
就业心理矛盾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