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周期(通用5篇)
现金周期 篇1
任何有生命的物体都存在着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 对于一个作为有机系统存在的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按照经济学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现金流状况, 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企业的三大财务报表之一的现金流量表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编制的财务报表, 只确认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 不确认权利和义务的变化, 可以向我们提供现金流的状况, 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和筹资活动现金流的状况, 我们通过分析确认上述三大现金流状况, 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的现金流状况。
现金流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是数量方面, 如果企业的现金流为正值, 则表明企业总的现金流入超过总的现金流出, 其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最为重要, 所以现金流分析应重点关注经营活动现金流状况;其次是质量方面, 主要包括现金流的构成分布, 现金流的可靠性以及企业的管理能力对现金流的影响;第三是时间方面, 现金流分析主要是基于某个会计期间的现金流进行分析, 但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目前的现金流状况进行预测, 以分析判断企业未来的现金流状况, 如果企业目前的正的现金净流入主要靠融资活动形成, 不能及时改善这种状况, 这样的现金流状况将使企业在将来背上越来越沉重的债务负担, 最终会导致现金流的枯竭和企业的破产。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 产品刚刚上市, 顾客接受度较低, 其销售收入必然很少, 而为了开发客户, 营销成本和广告费用又很大, 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值”, 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市场开发和购置大量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因此, 企业的筹资活动现金流为“正值”, 而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值”, 整体而言, 企业靠借债维持日常经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现金流状况很不稳定, 针对这种状况, 一方面, 由于企业的现金流的主要支撑来自于筹资活动, 因此企业应尽力维护筹资活动的顺畅, 而初创期企业的主要筹资对象是风险投资者, 他们的投资是基于未来的高回报, 这就要求初创期企业必须保持非常高的成长预期, 企业要积极向投资者展示企业的高成长性并将企业的资金集中投资于具有高成长性的产品, 另一方面, 初创期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 努力提高市场份额, 提高经营收入, 控制经营成本, 争取经营活动现金流早日转负为正。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 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 企业开始在生产、销售等方面产生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 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转为“正值”, 同时, 由于此时市场上会有大量的竞争者进入,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并伴随着兼并、并购的市场行为, 因此, 成长期的企业需要适当扩大投资规模, 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投资活动现金流仍为“负值”, 而对于成长期企业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前者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在稳健经营的同时, 通过筹集资金进行投资活动, 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应慎重选择投资项目, 着重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 否则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 后者主要指企业经营状况十分顺畅, 一方面在偿还以前的债务, 另一方面还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继续投资, 针对这种情况, 企业应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活动的状况, 注意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 其经营状况依然良好, 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仍为“正值”, 同时, 由于整个产品市场进入稳定阶段, 投资活动也进入净流入阶段, 投资活动现金流也为“正值”, 而此时, 既然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产生了现金净流入, 企业应该考虑偿还以前的借款或向股东支付股利, 其筹资活动现金流为“负值”, 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负债比率, 从而有助于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通过支付现金股利, 可以直接满足股东的收益需求。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企业主营业务萎缩, 经营收入锐减, 而经营成本由于本身的粘滞性不能立即减少, 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转为“负值”, 此时企业的投资活动现金流一般为“正值”, 但是, 企业应密切关注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入是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还是主要来自于收回投资、处置资产项目, 如果是前者, 说明企业已经具备实施经营转移的能力, 只要企业进行适当筹资, 以加强相关投资, 企业即可度过难关, 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此时筹资活动现金流应为“正值”, 如果是后者, 企业也只好尽快出售企业资产, 把资金尽早的返还给企业的投资者, 此时筹资活动现金流应为“负值”。
从上面针对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现金流分析可以看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现金流状况, 同时处于同一个阶段的企业由于面临不同的财务状况, 其现金流状况也可能不同, 因此, 针对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分析, 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全名了解企业真正面临的财务状况, 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财务策略。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现金流状况进行分析阐述, 帮助人们了解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同时为人们如何通过现金流状况分析以判断企业的成长阶段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分析,生命周期,现金流
参考文献
[1]陈泽明, 沈承红:浅析现金流分析方法[J].会计之友, 2006 (1)
[2]彭爽: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决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S1)
[3]刘鸿义:投资者如何分析现金流量表[J].河北企业, 2008 (7)
[4]刘晓娜: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管理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 2008 (9)
现金流视域下的企业生命周期 篇2
企业生命周期作为对企业的一种仿生研究, 一直是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迄今为止, 已有近三十种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早期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上。近十年来, 研究的重心开始转移到考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行为特征。但从现有的文献看, 基于财务视角, 尤其是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生命周期所处发展阶段的研究还很少。笔者认为, 财务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 是企业其他各种行为的最终决定因素, 而现金流管理又是财务管理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 以现金流作为框架来研究企业生命周期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为了分析方便, 笔者综合了以往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依据与划分方法, 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现金流量的特征, 提供与之相符的财务对策建议。
一、初创期现金流的特征分析
这一阶段是企业创立和诞生的时期,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处处需要大量现金, 如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宣传广告支出、支付职工薪酬等等, 同时销售回笼的货币资金却很少。此时的企业就像婴儿, “需要经常给它们喂奶———只不过它们的奶是经营活动现金需求。如果让他们等的时间过长, 就极易得病”。处于该阶段的企业依靠大量融资进行初始投资, 因此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 表明大量举债以弥补货币资金的短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 表示所融得的资金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生产销售能力尚未形成, 因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为负数。未来财务状况决定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前景及经营能力。企业靠借债维持日常经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财务状况很不稳定, 如果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 一旦度过难关, 还可能有发展, 但如果是成长期或稳定期的企业则非常危险。
二、成长期现金流的特征分析
成长期则是企业开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时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打入市场并受到客户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产品市场需求开始逐渐提高, 销售也在逐步增长, 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 此时如果企业不继续扩充厂房设备以迅速达到生产的规模效应, 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被兼并便是经营失败。因此,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每种情况下企业的现金流的特点各不相同。 (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这种情况说明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处于高速发展的扩张时期, 生产销售能力强, 经营活动货币回笼, 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大量追加投资, 筹集外部资金作补充, 并同时扩大投资, 构建固定资产, 实现规模化经营, 这时应着重分析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利息费用的列支。 (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负。说明公司经营状况虽然良好, 但企业一方面在偿还以前的债务, 融资需求小, 另一方面要继续投资, 大量的资金支出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处于该阶段此种情况下的企业应随时关注经营状况的变化, 防止财务状况恶化。 (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都为负数。表明企业扩张过度, 预测失误, 投资效果差, 难以筹措到资金, 现金将无以为继, 企业财务状况危急。在成长期发生这种情况的企业也并不少见, 由于市场变化导致经营状况恶化, 加上扩张时投入了大量资金, 会使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此种情况下, 企业不应太关注企业的规模扩张, 反而应该适度收缩规模, 经过重新调整, 则有可能渡过难关。
三、成熟期现金流的特征分析
企业努力坚持度过了成长期, 就会进入成长速度趋缓, 但利润率激增的收获时期, 即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对稳定, 生产成本逐步降低, 生产达到规模经济, 战略目标及竞争优势已凸显出来, 在行业中的地位也趋于稳定。此时的市场需求量已达到饱和, 企业的销售机会仅限于已售产品的更新, 以及因潜在顾客的增长而新增的销售额。由于企业试图通过提高原本已几乎饱和的市场份额以求得收益进一步增长, 因此该阶段价格竞争通常趋于白热化。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都为正数。处于成熟期此种情况下的企业在现金流方面能自给自足, 投资方面收益状况良好, 这时仍然进行融资, 可以用于较好的投资项目, 风险小、利润质量较好。但如果没有新的投资机会, 会造成资金浪费。因此, 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应充分关注投资机会, 以免造成资金的闲置浪费。 (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负。这说明企业已步入成熟期, 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已产生现金回报, 并有能力偿还债务或向投资者支付报酬。经营和投资良性循环, 融资活动的负数是由于偿还借款引起, 说明进入债务偿还期, 融资需求小, 资信度好, 不足以威胁企业的财务状况, 风险小。企业应保持现有的现金流水平, 降低其波动幅度。
四、衰退期现金流的特征分析
现金周期 篇3
一、文献综述
将经济周期因素纳入现金持有量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企业投资行为研究的方向之一。
国外学者对此研究起步较早,Harford(2003)的研究表明,当经济周期处于紧缩阶段时,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可以缓解企业因融资约束而面临的投资不足问题;而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时,企业现金持有量则容易演变为加剧企业过度投资的催化剂。Arslan和Ozkan(2006)利用土耳其公司2001~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现金持有量在金融危机时期可以缓解企业存在的投资不足问题。Lins(2008)的研究表明,企业主要通过银行借款来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当经济周期处于紧缩阶段时,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强,较难从银行取得借款,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可以用来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持。Bats、Kahle和Stulz(2009)研究发现,当外部经济环境较差时,较高的现金持有量会给企业带来好处。Ran Duchin、Qguzhan和Ozbas(2010)的研究表明,经济周期处于紧缩阶段时,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较强,会增加现金持有量,对外部资金具有较强依赖性企业的投资会大规模缩减。
我国学者近几年已开始关注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现金流和投资行为的影响,张功富(2010)选取了2009年8月底前已公布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公司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2季度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现金持有量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冲击下,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有缓冲作用,代表金融危机与现金持有水平的交互变量与企业投资显著相关。赵红梅、王卫星(2010)利用样本公司2007年7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的季度数据,检验了现金持有量在金融危机时期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前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与企业投资规模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刘然(2013)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7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期间,采用18个季度的季度数据,实证表明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前的现金储备可以有效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经济周期、现金持有量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的机理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对现金持有量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时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的学者认为,当企业盈利性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支持不足时,企业就有可能被迫放弃这些有利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投资不足的问题,而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可以缓解投资不足。而根据自由现金流理论,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经理人基于自利性动机考虑,会倾向于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做大企业,从而产生过度投资的问题。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经理层会想方设法运用自己的权力持有高额现金,将多余的现金进行盲目投资,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过度投资。
由此可见,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是缓解投资不足还是加剧投资过度,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与代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企业的融资约束与代理问题产生强烈的冲击。Bernanke和Gertler(1989)研究表明,经济周期会对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在经济扩张时期比经济紧缩时期要强。陆庆春、朱晓筱(2013)利用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1~2009年的数据研究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企业资本性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经济周期运行至紧缩阶段时,影响企业项目投资回报率的经济变量会出现大幅波动,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很强,这个时期由于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而导致企业的内部现金流缺乏,企业投资能力也显著下降,企业会大幅缩减资本性投资规模。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期时,影响企业投资回报率等经济变量的波动较小,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很小,企业会扩大投资规模。
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经济形势乐观,企业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企业销售大幅增加,盈利水平显著上升,自由现金流充裕。这个时期,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主要为交易性动机,需要的现金持有量与经济紧缩时期相比较少,由于宏观经济环境较为宽松,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增多,同时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形势走势较为明朗,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较小,股东以及外部投资者会放松对经理层的约束程度,使得代理问题更加严重。此时经理层出于自利性考虑,很可能不只是选择那些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盈利能力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而是为了企业规模的扩张而进行大规模的盲目投资。他们就会利用手中充足的现金进行过度投资,甚至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因此,在经济扩张时期,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在经济周期紧缩阶段,受宏观经济的不利冲击,在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下,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销售状况和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企业的内部现金流相对短缺。同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银行信贷政策会缩紧,资本市场的融资要求会更加严格,企业很难从外部获得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相对而言,经济不景气时期,股东与经理层的利益冲突相对减轻,他们的利益目标会趋于一致,经理层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会更加谨慎,选择那些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投资项目。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市场前景悲观,企业所面临的有利投资机会大大减少,加上企业现金流短缺以及外部融资约束,会造成投资不足的问题。此时企业前期的现金持有量会起到对冲效应,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存在的投资不足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经济周期、企业现金持有量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的机理描绘如右图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机理分析可知,当经济周期处于紧缩阶段时,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可以缓解企业因融资约束而面临的投资不足问题,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时,企业现金持有量则容易演变为加剧企业过度投资的催化剂。此外,罗琦、肖文翀、夏新平(2007)的研究还指出,当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不同时,其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以及代理问题的程度也不同,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三个假设:
假设一: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不同。
假设二: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现金持有量会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
假设三:经济周期紧缩阶段,现金持有量会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2000年之前上市的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共计822家。以GDP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作为经济周期的代理指标,将研究期间设定为2000~2011年。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和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初选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11家现金流及投资行为较为特殊的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80家ST、*ST和PT公司;(3)剔除83家经营情况异常的公司,包括所有者权益或者总资产小于0、当期营业收入小于或等于0以及资产负债率大于1或小于0的公司;(4)由于本文研究的窗口期较长,经过上述筛选后再剔除22家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最后得到研究样本626家。
此外,本文依据Bodie等(2003)以及2009年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划分标准,将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为两组:一组为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制品和传播文化产业等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比较明显的行业,即周期性行业;另一组为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甚至不明显的行业,即防守型行业。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CER数据库。本文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工具是EXCEL,数据的统计分析工具是SPSS18.0软件。
(三)变量选择与定义
1. 被解释变量:企业投资行为。经济周期波动主要通过市场需求和资本供求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企业投资行为,这里的投资主要指企业购建固定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的资本性投资支出。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借鉴罗琦、肖文翀(2007)以及张功富、宋献中(2009)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期初资产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企业的投资行为。
2. 解释变量:经济周期和现金持有量。
(1)经济周期。从相关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在研究经济周期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时,学者们大多采用GDP年增长率来衡量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笔者认为,宏观经济的起伏波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GDP年增长率表示,但并不能直观地刻画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采用两阶段法(扩张期、紧缩期)进行划分,借鉴刘树成(2009)、陈武朝(2013)的研究成果,将2000~2002年、2008~2009年界定为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2003~2007年、2010~2011年界定为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设置虚拟变量EXP代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2003~2007年、2010~2011年)时,EXP=1,否则EXP=0。
(2)现金持有量。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实证分析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及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差异。为了衡量企业在现金资产与非现金资产之间的选择,采用如下衡量方法:现金持有量=(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总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
3. 控制变量。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投资决策还会受到企业成长机会、内部现金流、负债情况、企业规模以及行业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为了使研究得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以下控制变量:(1)营业收入年增长率。梅丹(2005)、郭建强等(2009)发现企业投资规模会随着营业收入增长率的上升而显著增加。(2)内部现金流。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现金流会对企业的资本性投资支出产生重要的影响,且二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流动负债比率。杨棉之、马迪(2012)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投资规模与流动负债比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资产负债率,为公司资本结构的代理变量。(5)企业规模。一般而言,投资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6)行业哑变量。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四)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交互变量系数判断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借鉴罗琦、肖文翀(2007)的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加入交互变量来考察多个解释变量共同对一个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即加入现金持有量、现金流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变量,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现金持有量与内部现金流的交互变量CH×CF的系数为正时,说明其与企业投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现金持有量会提高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加剧企业投资过度;其系数为负时,说明其与企业投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此时现金持有量作为缓解投资不足的对冲工具。
现金持有量、内部现金流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变量CH×CF×EXP是用于分析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差异性。系数为正时,表明该阶段经济周期现金持有量会加剧企业过度投资;系数为负时,表明该阶段经济周期现金持有量会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研究样本在整个研究期间内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再根据经济周期阶段分别对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列示了研究模型各变量的均值、中值、标准差、最小值及最大值。统计结果显示,企业投资规模的均值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为0.069 4,相比经济周期紧缩阶段均值(0.067 6)较高,说明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对经济前景看好,所以投资规模较大。在经济周期紧缩阶段,银根收紧的宏观经济环境抑制了企业的资本性投资行为。
从INV的标准差来看,经济周期扩张阶段(0.147 2)远大于紧缩阶段(0.083 5),这说明经济紧缩时期,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影响,从而缩小投资规模。而在经济扩张阶段,企业资本性投资规模的差异性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行业与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差异所造成的。一般来讲,周期性行业对经济周期很敏感,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时,周期性行业的企业由于对市场前景乐观、能及时捕捉到投资机会,从而较大规模地扩大投资。而防守型行业的企业一般比较保守,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一言以蔽之,从总体来看,经济周期扩张期,企业的投资规模差异情况远大于经济周期紧缩时期。
GDP年增长率在经济紧缩阶段的均值(8.920 0)和中值(9.100 0)均低于经济扩张阶段的均值和中值(11.142 9,10.400 0)。由于本文是用GDP增长率及其变动趋势作为划分经济周期阶段的标准,所以这里的统计结果与前面的划分一致。
企业现金持有量在经济紧缩阶段的均值(0.214 5)和中值(0.155 8)均高于经济扩张阶段的均值和中值(0.199 4,0.140 2),说明企业在经济环境较差时,现金持有水平高于经济环境较好时。这和罗琦(2009)、江龙和刘笑松(2011)的研究是一致的。本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的现金持有量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与他们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从CH的标准差来看,经济扩张阶段为0.245 4,相比经济紧缩阶段(0.217 9)较高,说明经济周期扩张阶段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差异情况较大。
(二)回归分析
1. 总体回归分析。
从下页表3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为0.150,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通过了检验,虽然模型的拟合度不是很高,但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营业收入增长率、内部现金流、企业规模与企业投资支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投资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回归结果一致。
回归结果中,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流的交互变量系数为-0.068,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现金持有量的增加会降低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同时说明由于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企业面临较强的外部融资约束,以致企业无法从外部获得所需的资金支持,造成投资不足。而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作为一种内部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起到对冲作用。
根据表3年回归结果,企业资本性投资规模与现金持有量、现金流与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代理变量的交叉项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经理层会利用手中的现金进行大规模的投资,造成企业的过度投资,而现金持有量作为经理人可以控制的资金,会被用来进行盲目投资,从而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注:因变量为INV,***、**、*分别表示统计值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为了直观地观察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有必要按照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2. 按经济周期阶段划分的回归分析。
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流的交叉项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与企业资本性投资规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经济周期紧缩阶段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大小不同,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一。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流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为0.184,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现金持有量会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二。经济紧缩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流的交叉项回归系数为-0.058,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经济周期处于紧缩阶段时,由于企业受到外部融资条件的严格约束,无法为投资项目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致使企业投资不足。这个时候企业持有的现金可以起到对冲作用,从而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三。
五、结论
本文利用2000年之前上市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00~201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现金持有量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力存在差异:(1)经济周期扩张阶段,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较轻,而委托代理问题会加剧,经理层出于自利性动机,会为了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进行大规模甚至盲目投资,造成企业投资过度。这个时期,由于宽松的外部环境,经理层会利用手中的现金持有量进行盲目投资,表现为现金持有量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2)经济周期紧缩阶段,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外部融资约束的加剧,会使得企业投资不足,这个时期,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起到对冲作用,表现为会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从经济周期角度研究现金持有量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课题,这是因为企业的投资行为非常复杂,受到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企业投资行为还涉及投资效率等问题。另外,目前学者对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也没有定论,不同的划分方法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Opler T,Pinkowitz L,Stulz R,Williamson R.Th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of cash holding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2
[2] .Harford J,Mikkelson W H,Patch M.The Effect of cash reserves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performance in industry downturn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3;2
[3] .江龙,刘笑松.经济周期波动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11;9
[4] .肖明,吴慧香,张群,颜瑞.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3;3
[5] .王文忠.政府控制、现金持有水平与公司资本投资行为.财会月刊,2011;9
现金周期 篇4
(一)现金流量管理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按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差量。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为达到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报告和分析等手段,对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和数量作为系统的、全面的管理活动。现金流量管理的具体内容既包括与现金预算的分工组织体系有关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安排及其实施的预测与计划系统和由收账系统、付账系统和调度系统构成的执行与控制系统,又包括借以报告一定时期终了母系统和各子系统综合运行最终结果的信息与报告系统以及对现金流量管理系统、现金预算执行情况和现金流量信息本身的分析与评价系统。由此可见,现金流量管理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系统。
(二)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集体、民营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各类中小企业纷纷涌现,其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不受所有制形式约束,经营灵活,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大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中新的增长点。然而,企业资金的管理能力弱已严重地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不稳定的,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往往也不平衡。如果长期亏损、不能以收抵支或者是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必然走向灭亡;而不能有效利用闲置的现金,则将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金是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可用来满足生产经营开支的各种需要,也是还本付息和履行纳税义务的保证。但现金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不必要地持有现金或长久地让其滞留于不盈利的货币资金状态,必然影响企业的效益。如何使现金管理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最大统一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平衡和最大限度的现金净流入,保持现金流量的通畅,就必须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适时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配置。但由于企业所处的动态经营环境以及本身固有的生命体特征,企业在各生命周期所呈现的企业特征、财务管理目标是有所侧重的。企业应当依据不同生命周期对现金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债务的可清偿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的能力。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如何在降低风险与增加收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加强现金流管理,确定最佳现金流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生命周期的现金流特征分析
(一)初创期现金流量特征
在初创时期,企业经营刚刚起步,为了开拓市场和产品的研发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往往小于零。同时投资需求非常大,因为要建立其自身基础设施,企业需要购建厂房和办公用房及购置机器设备等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因而在长期资产上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也非常大,而此时的投资活动几乎没有现金流入量。此阶段若企业内生性资金不足,则企业必然需要对外进行筹资,因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是流入量,其净流量通常大于零。从整体上看,该阶段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净现金流量体现为较大负数。
(二)成长期现金流量特征
在企业的成长期,随着业务的扩张发展,现金流入增加,资金压力较前期有所缓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趋于平衡,或者现金流入量稍小于现金流出量;从投资活动来看,企业为了获得将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通常采取扩张策略,使其经营规模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实现规模经济,并延长企业的价值链,由此会加大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因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还是非常大的,而此阶段的投资活动几乎还是没有现金流入量,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通常小于零,且表现为较大的负数;在筹资活动方面,虽然成长阶段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所提高,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可能接近零或小于零,但现金流量还是不稳定,企业的发展与成长也需要大量资金,且企业一般会采取较低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分配的政策,因而企业投资所需的现金还是要通过筹资活动来解决,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也主要表现为流入量,净流量通常还是大于零。
(三)成熟期现金流量特征
在该阶段,经营活动成为企业的主要内容,经营性流入和流出成为现金流量的主体,企业处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比较稳定,现金流入量充沛,现金流出平缓,现金净流量基本稳定,净现金流大于零,且成为较大的正数;企业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时期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建设一般不再发生,可能只有一些修理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成熟期的企业现金储备充足,企业倾向于向股东支付巨额股利,甚至回购股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常常体现为巨额流出。
(四)衰退期现金流量特征
当处于衰退期的时候,企业经营业务开始退缩,销售额下降,利润水平也会迅速萎缩,于是营业活动的现金流量会下降,现金流入不足,甚至出现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可能会是一小部分正的利润来源,用这部分投资产生的正的现金流量去弥补经营现金流量的不足。在这个阶段,企业应该正在履行它的义务,就会从事实质性的偿还债务、增加股利支付、回购股票等,企业处于一个减少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阶段。
三、不同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量管理建议
(一)初创阶段现金流量管理重点
在初创阶段,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通常表现为负值即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这一时期现金流量管理的核心与重点是要维持现金流不短缺和顺畅。企业应根据实际经营和市场情况,明确费用支出科目,然后根据不同的费用科目进行相应的费用申请、签批、支付、检查的流程。企业应注重内部各项现金内控体系的构建,侧重现金流出方面,围绕其现金流出项目申请、签批、记录、审核等过程,规范资金流动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初步建立现金预算体系,加强对现金流入流出的预见性,保证企业初创期现金管理安全性及流动性。
(二)成长期阶段现金流量管理重点
在成长期阶段,现金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保证现金流动平衡、顺畅。需要尤为关注企业现金流动性的管理,为经营的发展解决资金之需,并且随之企业的经营成长,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结构的变化,侧重流动性关注收益性,进行现金管理的结构化管理,以实现现金管理最优化。随着日益扩大的经营规模,带来强大的现金流入需求。企业在该阶段首先要进行现金流入方面的管理。企业是通过债务融资,还是权益融资,一定要依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同时,企业还要关注现金流的发展趋势。企业可以通过两个量化指标来衡量现金流动性发展趋势,一个指标是营运资金现金流净值,即营运资金现金流净值=营运现金流入-营运现金流出;另一个是营运资金流入与营运资金流出比。由于在此阶段企业规模扩张的压力较大,因此会有大量的营运资金占用。所以,正确处理好企业规模扩张与现金流量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是此阶段的核心问题。
(三)成熟阶段现金流量管理重点
成熟期的企业拥有一定现金存量,对如何管理和经营这部分富余现金是这一阶段现金流管理的关键。企业应该进行现金管理精细化,实现现金管理的最优化。在成熟期阶段,企业如何使成熟期尽量延长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这一阶段企业必须处理好盈利性和可持续性的关系,应主要考虑现金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企业应当把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收益以及企业后续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储备作为重点,关注自由现金流量的管理,并且应更多地在金融市场发挥作用,运用现金达成企业财务战略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目的。
(四)衰退阶段现金流量管理重点
在衰退期阶段,由于滞后效应相对现金流出量较大。在此阶段企业现金流量循环可能会出现断流,导致供血不足而破产。在此阶段,应该把企业新业务的投放和现有资产的尽快变现作为现金流量管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伊查克·阿迪思著,赵睿译:《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余绪缨:《企业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何兰英:《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管理要求》,《理论观察》2006年第5期。
现金周期 篇5
企业价值的内涵极其丰富。从整体和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价值就是企业以其特定资源组合所形成的生产效率高、盈利能力强及成长空间大的能力,也是既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一种预期(李向前,2005)。本文借鉴信号理论的观点描述“企业价值”,即“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选择与实施特定决策而向市场传达的关于企业价值的信号,同时也是企业投资者基于该价值信号对企业财务状况、成长能力、治理状况等所构建的综合实力的评价与预期。
现金是企业经营中极为重要的财务资源, 也是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方面。现金紧缺则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大计。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现金资源, 日益成为企业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关注及实现企业价值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几乎上升到了财务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可持续增长学说”认为 ,创造与维持竞争优势 ,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途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按照一定的生命周期运行的, 而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及所具备的资源、能力是迥异的,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企业动态发展的框架, 有助于分析企业财务决策与生命周期阶段特征的适应性,以及这种适应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二、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 若假定企业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均是“理性人”,则内部人会通过特定决策行为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资源能力与风险的信号, 以表明企业的真实价值。外部投资者理性地接受信息并分析企业特定财务决策传递的信号意义,评估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状况,并根据资本市场完全竞争原则估测与支付合理的证券投资价格。就现金持有水平决策而言,从其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决策所传递的企业财务战略信号,有助于评估企业财务需求,分析引发特定需求的财务特征及风险特征, 从而帮助理解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决策动机,有利于对企业价值进行理性评价。
现金持有水平是企业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方面, 关乎企业资金供应及投资、融资规划。无论是凯恩斯从宏观经济学的货币需求角度,还是后续学者从交易成本、代理成本、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战略价值理论等微观经济角度,均就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交易、预防、投资、投机功能及其代理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探讨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讲,将其提升到财务战略的高度是恰如其分的。
从静态角度, 笔者认为权衡理论较适合用以解释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问题。权衡理论认为持有现金会同时给企业带来收益和成本, 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反映了企业的一种理性行为,是企业基于特定财务需求,在权衡现金持有成本与收益之后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彭桃英、周伟,2006)持有现金的成本指:持有成本(包括: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管理费用和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主要指外部融资交易成本)。持有现金的收益包括:避免陷入财务困境所导致的损失;面临融资约束时仍能适时把握投资机会的收益避免或节约的外部融资成本;避免的现有资产变现损失(杨兴全、孙杰,2006)。因此,对于“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如何影响企业价值”的问题也是基于理性评价决策企业如何权衡比较持有现金的“收益”与“成本”予以解释的。即:评判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能否促进企业价值提升, 有赖于合理评价决策企业能否在分析本企业风险与资源、能力基础上,识别由这些特征所驱动的现金财务需求, 并视现金持有收益与成本对现金需求的作用方向与影响程度,做出“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承担相应成本”的现金持有水平决策。
从动态角度,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企业基于特定生命周期阶段的财务决策提供了一个动态视角。企业的持续发展一般蹈循着一定的生命轨迹,并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环境条件,具备不同的资源与能力特征,由此形成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殊财务需求。因此,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框架中分析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对其价值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理性地解析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所传递的信号,并将该决策与企业生命阶段特征的匹配程度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以万科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三、万科公司案例分析
资金犹如房地产业的血液,维系着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的生命循环,以现金持有水平为核心的现金财务决策成为房地产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着眼点。另外,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影响,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周期特征,房地产上市公司则在行业增长趋势中展开了生命周期轨迹。鉴于此,本文选取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具有代表性的万科公司进行分析,藉此窥豹一斑,力图发掘我国上市公司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规律。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的前十年, 我国房地产业的繁荣使万科这样早期涉足的公司经历了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并在此期间进入快速增长的成长阶段。在全球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万科公司房地产业务的增速因楼市低迷而放缓,进入业务发展相对平稳的成熟阶段。因此,就本文的分析期间(1998-2009年)而言,万科公司基本上经历了由成长到成熟的发展路径,并先后在1997-1999年、2005-2007年期间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
(一)成长期的现金持有水平决策与企业价值
1.企业成长期的现金持有水平决策。企业进入成长期,业务迅速发展,投资规模扩大,企业具有迫切的资金需求,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要。因此,企业可从“增收”(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并通过外部融资获得筹资现金净流入)和“节支”(降低付现成本,同时减少现金分配支出)等方面考虑增加现金持有,以满足企业流动性需求。然而,高额现金持有也兼有利弊,因此,成长期企业通常会在降低交易成本、融资约束成本、由于现金流不确定性造成的财务风险与规避代理成本之间权衡利弊而做出现金持有水平决策, 以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以万科公司为例,在成功实施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经营战略后,其房地产开发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宏观经济驱动的高速增长, 使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资金窘境。从现金满足交易动机而言,万科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决策以满足公司经营战略所需资金为目标, 旨在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从现金满足投资动机而言,万科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决策以增强公司财务弹性为目标, 旨在确保公司适时把握投资机会。
2. 万科公司成长期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对其价值的影响。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成为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考察万科公司自由现金流量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关系可知:1998-2004年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基本能够“收支相抵”, 其净流入构成了自由现金流的全部来源;2004-200年间,由于公司资本支出逐年增长,自由现金流出现了超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缺口, 考虑公司实施新型交易战略和及时捕捉项目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 万科公司积极调整现金融资决策, 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并举的方式保障了房地产经营和资本支出的现金需要。由图1、图2(资料来源:万德(WIND)数据库)可以看出:在1998-1999年、20052007年两个高速成长阶段,随着现金持有水平 (以“现金/流动资产”、“现金/营运资产”和“现金/总资产”指标表示)的提高,公司价值(以取对数后的公司市场价值表示)也在显著提升。
总体而言, 万科公司在成长期提高现金持有水平的财务决策, 较好地满足了公司在高速增长阶段持有现金的交易需求与投资需求, 使万科公司在现金财务战略实施方面较好地配合了自身的竞争战略和经营战略, 促进了公司价值的提升。
(二)成熟期的现金持有水平决策与企业价值
1.企业成熟期的现金持有水平决策。企业进入成熟期后,由于销售规模的扩大和盈利水平的维稳,企业一般已积累了丰沛的现金, 相对于逐渐减少的经营需求和投资机会而言,这种积累导致企业超量持有现金;同时,在成熟期,投资者的收益回报期望上升,为树立良好的价值形象,企业愿意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使得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下降。因此,成熟期企业会在降低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营运效率、贯彻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与提升企业的财务灵活性间权衡利弊, 做出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现金持有水平决策。
经过1997-2007年十年的成长蓄势, 万科公司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然而,房地产业竞争白热化及商业机会日益稀缺, 加上房地产开发企业长期以来高负债率造成的低财务弹性问题、单纯追求规模扩张造成的收益质量降低等问题, 使步入成熟期的万科公司在现金资源的筹集和投放方面, 提高了对营运效率和投入产出效果的重视,将提高增长内涵、强化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提上日程,并将优化资产结构作为新阶段的工作重点。相应地,在现金持有水平决策方面也基于收益和成本的权衡而实施了规模控制。
2.万科公司成熟期现金持有水平决策对其价值的影响万科公司成熟期的现金持有水平决策体现了公司通过权衡比较该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成本, 基于理性判断所作出的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的策略抉择。2008年以后,万科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逐渐下降,但公司价值却持续提升。成熟期的万科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对其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1)成熟期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与维持是体现其价值含量的核心指标, 也是成熟期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决策的基本目标。从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来看,在面临开发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外部融资依赖性过高的情况下, 成熟期的万科公司将增长模式由粗放的规模扩张转变为以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推行工业化建设为特征的内涵增长。现金财务决策也相应调整,奉行“量入为出”原则,以房屋降价、促进销售、出售土地、收缩战线、缩减开支为手段,使收入、净利润与各类现金流重新回归一致,现金流结构得到显著改善(王薇薇、汤谷良,2010)。
(2)成熟期企业坚持稳健增长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有利于回报股东, 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 价值的积极信 息2008-2010年 ,万科公司每股现金股利分别为0.05元、0.0元、0.10元,向市场传达出公司经营稳健、收益丰厚、财务状况良好的正面信号,有利于提振投资人信心。
(3)成熟期企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有利于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促使企业构建最佳资本结构的同时,打造本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万科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平台,通过债务和权益融资工具筹得发展资金,同时不断创新融资工具构建了全行业最为成熟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最为丰富的创新融资工具,由此改善了公司资本结构状况、增强了公司未来现金供给的战略部署。
总体而言, 万科公司在成熟期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财务决策, 在其面临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增长机会减少之际,较好地适应了公司“回归理性增长”的战略规划,在控制投资、融资增长速率与规模的同时,提高了资产营运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了现金流结构,维持了财务稳健有利于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