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

2024-07-17

审计(精选12篇)

审计 篇1

一、引言

2003年,政府审计以轩然大波的影响力重新被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所认识,这是因为时任审计长李金华同志于2003年6月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这个审计报告披露的审计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顿时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

“审计风暴”的影响力虽然很大,但是它并没有解除人们多年以来对于审计领域存在的疑虑:为什么“屡审屡犯”成了审计领域的通病?它的根源在哪里?因为尽管这些年审计署加大了政府审计的力度,但是审计效果却并不理想。通过历年审计署的公告可以看到,同类型的违规违纪事件年年都在榜上。很多单位面对违规违纪问题不以为然,更谈不上积极整改,以致年年审计检查,年年存在同类问题。这种屡审屡犯的问题,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检查缺乏积极配合的态度、对审计报告意见并没有虚心接受,也说明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问题的针对性意见缺乏必要的力度,以致收效甚微。

“屡审屡犯”说明审计整改的效果差,而造成审计整改效果差的因素有很多。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出现屡审屡犯现象的原因,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带共性的问题是因体制性障碍或制度上的漏洞产生的。

本文认为,运用行为学理论,对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师的行为进行研究,也许能找到一个可以解释“屡审屡犯”的原因。目前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侧重于审计人员的“绩”,而这个“绩”往往又表现为查找有金额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偏向从直观的数据中查找违规违纪问题,而忽视数据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因而提出的整改意见缺乏辩证分析,难以令被审计单位信服,从而影响了整改效果。

二、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政府审计的研究中没有针对政府审计整改的研究,这是因为在这些发达的国家,审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的工作是查找问题。与我们国家包含审计机关在内的一些相关部门没有联系。

国内与政府审计整改相关的文献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实务工作者们通过对自身工作的分析、总结所进行的规范性研究,包括审计整改难的成因、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审计整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这些研究文献提出了改善政府审计整改难的措施以及有效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相关对策,如曹润林(2008),陕西省审计厅法制处(2008),骆勇、朱长伟(2011),刘峰、阎强(2011),席立平(2013),张银(2013)。

另一部分研究文献则是学者们对审计难、处理难、落实审计决定难问题进行的理论探讨。宋常等(2006)研究发现,经济越发达,违纪金额越大,应缴违纪金额越大,相应的已交金额也越大。喻采平(2010)对政府审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审计任务强度、执行力度和处罚力度都会正向影响到政府审计效率,而信息披露质量却没有什么影响。

郑石桥、尹平(2010)发现审计机关地位和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出现悖论,解释这个悖论的原因是审计妥协,而审计妥协背后的制度性背景是“行政模式+双重领导型审计体制”。郑石桥、和秀星、许莉(2011)还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建立了一个制度冲突的理论架构来解释审计机关审计难、处理难、落实审计决定难的问题。

郑石桥、许莉(2011)运用地方审计机关2003~200年的数据,分析政府干预对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干预对上缴财政执行率、减少财政拨款执行率、归还原渠道资金执行率有抑制作用。但对调账处理执行率无显著影响。所以作者指出,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应该是政府干预。

和秀星、郑石桥(2011)研究了财政状况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财政状况会影响到审计处理的执行效率,经济纠错处理方式在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效果不好,而行政处理手段可能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顾春、黄俊晨(2014)研究指出,在审计执行效率方面,地方审计机关要高于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但审计处理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则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他们认为是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妥协、委托人不作为以及审计整改联动机制运作不充分导致的。

在审计效果方面,郑石桥(2012)以规制俘获理论解释了国家审计中审计组织模式的差异对审计效果的影响,认为湘潭市审计局推行的“四分离”组织模式实现了从纵向集权—横向集中向纵向集权—横向分割模式的转换,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果。郑石桥(2012)从审计频率和审计处罚这两个视角来解释审计效果,建立了一个关于审计频率、审计处罚与审计效果的理论框架,指出审计频率通过预期路径和预防路径对审计效果发挥作用,审计处罚通过威慑路径和心理路径发挥作用。

王跃堂、黄溶冰(2008)研究指出,衡量政府审计质量不仅应考虑其是否发现和报告了违法违纪问题,还应判断其是否履行了矫正职责。所谓矫正职责指的是审计整改,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整改效率,这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也将朝这个方向努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的一些研究关于政府审计效率、审计处理执行效率或者审计效果都是在解释“屡审屡犯”这一我国当前政府审计存在的通病问题,而这些研究都遵循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去考虑审计报告本身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审计报告提到的问题、建议等都是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得出的。但本文认为,研究者假设的这个前提是缺乏验证的,比如,各级审计机关都采用的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是否会对审计整改产生影响呢?是产生何种影响呢?本文力求回答这些问题。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讲,审计绩效评价与审计整改有着密切的联系,必然会影响到政府审计整改。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审计绩效评价倾向量化指标,往往缺乏辩证分析而定性不准,整改意见难以令人信服;第二,审计绩效评价是怎样影响审计整改的。

(一)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

通过梳理国内关于审计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无论是针对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还是审计师个人,朱小平(2004)提出的“成本效益比”指标大家都比较推崇,因为通过考察审计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评价其绩效的一个非常直接的途径。董延安(2008)认为国家审计效益评价指标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反映审计检查力度的效益指标,即查出被审计单位违规金额占应查出违规金额比重;二是反映被审计单位纠正力度的指标,用纠正类型、纠正金额和纠正率来表示。

李永强(2008)在研究美国绩效审计时指出,美国审计署的绩效报告主要是以业绩指标的形式对各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说明,采用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对结果、客户、员工和内部管理四个维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Santiso(2009)指出,在宏观层面衡量政府审计绩效是很难的,目前对绩效的评价都是用一些定量指标来测量审计产出,如创造的经济价值。欧阳程、陈莉(2010),易丽丽(2011),徐立、陈翠(2011)在衡量政府审计绩效时,提到应将审计活动的结果包含进来,比如“已上缴财政金额”。

另外,平衡计分卡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于审计绩效评价的认识,围绕财务、顾客、流程、学习和成长机会,学者们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组合得更加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定性指标的测度还是不好掌握,所以大多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审计绩效。比如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包含的应上缴财政额、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款、应归还原渠道资金额、应调账处理金额等量化数据。由于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环境,《中国审计年鉴》披露了一组数据,即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包括已上缴财政额、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款、已归还原渠道资金额,已调账处理金额,这里就不具体列举了。

对于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这是跟审计查处问题相关联的,也可以说是审计定性问题;而对于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则跟审计整改相关联。审计机关绩效评价指标对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的指标比较青睐,而对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却不是很积极,概括来说目前政府审计绩效评价指标比较侧重于审计查处问题金额。而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们应该也会比较关注审计查处问题,而不去关注审计整改问题金额。

据2011年审计署公布的绩效报告,2011年度审计署(包括所属单位及派出机构)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报告决定显示,全年查处问题金额866.8亿元,其中:查处违规金额718.2亿元,查处损失浪费金额148.6亿元。据审计查处问题情况与审计署总支出计算得出的投入产出比为1∶96,人均审计问题金额2 835万元。审计署地方优秀审计项目评价标准中定量打分的评价内容是关于审计揭露重大违规违纪、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依据查处问题金额的不同等级,打分也不一样,比如“揭露县处级或者相当于县处级(含)以上干部违法违纪犯罪行为,个人违法犯罪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并被公检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揭露出违反财经法规金额在5 000万元(含)以上,并且相关责任人被公检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揭露出损失浪费(含潜在损失)金额1亿元左右,或者其他效益问题,并且在全国、全行业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等等”。

从以上材料可以发现,审计绩效评价标准中关于能以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均是以问题金额为主。当然,尽管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审计活动不单是查找和揭露存在的问题,但是推行审计机关绩效评价制度是推进审计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审计作风、强化政府审计勤政廉政的重要举措。所以围绕审计揭露问题金额进行的以货币计量审计成果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不过,这种偏向于问题金额的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往往忽视了对产生问题金额的辩证分析,从而影响了定性的准确性和提出整改意见的中肯性。

张文婧的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审计机关认为审计经费没有保障,90%以上认为审计经费不足是影响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关键因素。政府审计师作为审计行为的主体,其独立性必须得到保障。以往的研究认为,审计独立性缺失会促使审计师选择向被审计单位进行权力寻租,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同时,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不强,使得审计师们更加在意对其绩效考核,以此来提高其收益和声誉。所以审计绩效评价的这种“查处问题金额”的倾向性是存在的。

(二)审计绩效评价如何影响审计整改

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表现为非理性的行为特征。审计人员也难以避免,因为在审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而产生审计判断偏误,而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判断的心理倾向(效应)。导致审计人员形成审计判断偏误的心理效应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时近效应、锚定效应、肯定性倾向和框架效应。这些心理效应的存在,可能会对审计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已有研究只是对这些心理效应现象进行了揭示,并没有对能够导致审计人员产生审计判断偏误的心理效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动机心理学的目标理论告诉我们,目标是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之一。Lewin(1935)在磁场论中指出,能够满足需求的目标具有正向效应,会促使个体产生趋利行为,而个体与目标的心理距离越短,目标的动机倾向力量就越大,这种力量将诱导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在已有文献中,研究者们都非常强调目标期望和诱因价值的动力作用。

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可以说是审计人员接受审计任务的一个目标,这一目标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就成了影响审计人员行为的一个环境因素。从审计主体行为倾向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当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查处问题金额时,当审计人员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或事件时,他们没有动机想方设法完成审计金额定性,以取得好的审计成绩,而不再有意愿继续接手审计整改,因为整改问题金额不被纳入或很少被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结果造成定性的问题被放大了,到后期整改的时候却变得难以实施。如果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整改问题金额,这对审计人员起不到太大的激励作用。事实上,从我国已有的各级审计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中鲜见对审计处理结果落实情况的考核,只有少数学者提到要将“已上缴财政”列入财务考核指标中。

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不同,审计师所选择的实施路径也不同。朱小平等(2004)认为,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一个很大的困难是如何确定、衡量和计算某一审计项目的收益、成本和风险。我国政府审计绩效评价中存在“问题发现导向”,往往认为一个审计项目做下来,只有发掘出问题才说明这个审计工作没白做,才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一个审计项目做下来,没有发现问题或者发现的问题很小,则会被认为这次审计没有多大意义,可见,这种“有罪推论”假定问题是存在的。实际审计过程成为带着问题去找证明问题的证据,这样很容易将问题拔高、放大,最终将问题定性为违规违纪。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在以问题金额为绩效评价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模糊事项的倾向性定性,导致审计整改措施难以落实,同时会降低审计人员督促整改的意愿。

四、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文的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组内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审计项目中所涉及的金额,按数额大小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即根据审计项目中所涉及问题的金额分为水果问题、出差问题和房租问题三个组:(1)水果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135元;(2)出差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2 000元;(3)房租问题组对应的金额为30 000元。

而实验的因变量是审计人员或者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初步所做出的定性及处罚决定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意愿程度(本实验的具体分类资料受篇幅所限已省略)。

(二)实验任务

实验材料首先提供了某审计局审计某大学的待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并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员(即被测试者)关注其中的审计定性是否正确,并在背景信息中告知该实验作为审计人员所在审计机构对部门和个人业绩的考核,分别对审计查处和审计整改进行考核。对于审计查处,是以查处违规金额作为业绩指标,在该环节业绩考核方式下,查处的违规金额越多,个人、审计组及所在部门的业绩越好。对于审计整改,是以整改金额作为业绩指标,整改金额越多,个人、审计组及所在部门的业绩越好。对此,该审计机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来查处问题的审计组继续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另外一种方式是由审计局设置的整改处专门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

根据实验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员需做好两项工作:第一,复核提供的审计工作底稿,确定是否同意他们对查出问题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并在5分量表上标出对初步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的同意程度,其中1代表同意程度最低,5代表同意程度最高。第二,说明是否愿意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5分量表上标出对负责问题继续督促审计整改的意愿程度,其中1代表意愿程度最低,5代表意愿程度最高。

(三)实验过程及测试

组织财经类院校审计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首先,由实验负责人把实验材料发给参与实验的学生;其次,由实验负责人讲解实验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提到假定参与者作为审计人员所面临的绩效考核;再次,参与实验的人员阅读实验材料并回答实验任务中的问题;最后,实验负责人收回实验材料。

本实验中被测试者为某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审计学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参加测试的共有116名学生,收回的材料中有14份存在数据不完整问题,剔除这14份后剩下102份有效实验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四年级审计专业的学生已经修完所有审计专业主干课程。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列示了对初步查出问题的审计定性及处罚决定认可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审计师在初步审计定性中给予的定性均为“白条顶库”,而根据实验安排,要求被测试者给出对三个问题初步审计定性的认可程度,结果表明,问题金额为30 000元房租组的定性认可程度最高,问题金额为2 000元出差组的认可程度次之,问题金额为135元水果组的认可程度最低,并且三个问题认可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注:v1为水果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135元;v3为出差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2 000元;v5为房租问题审计定性,涉案金额30 000元。

表2列示了对查出问题继续督促整改意愿程度的统计结果,从中看出由于审计师既可以选择继续负责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也可以不负责继续整改而改由其他专门负责督促整改的部门来负责,在实验中,被试按照要求给出了对三个问题继续督促整改的意愿水平。结果发现,三组对于继续督促整改的意愿差异不明显。

注:v2为水果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135元;v4为出差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2 000元;v6为房租问题整改方案,涉案金额30 000元。

(二)方差分析

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由于没有通过正态性分布的检验,所以不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秩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表3列示了秩和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三个组问题的定性认可程度是总体分布不完全相同,而三个组问题的审计整改意愿程度却是总体分布无差异,这说明被测试单位的审计整改意愿不明显。所以接下来要分别定性认可程度与整改意愿程度对三个组问题进行两两比较检验。表4为秩和检验的两两比较结果。

注:1代表135元水果组;2代表2 000元出差组;3代表30 000元房租组。

从表4可以看出,在审计定性认可程度方面,金额高的30 000元房租组的平均认可程度要高于金额低的135元水果组和2 000元出差组的平均认可程度,并且这种差别相当明显,且有统计意义。而135元水果组与2 000元出差组之间的平均认可程度却无法证明其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被测试者金额高的问题比较敏感,给予其审计定性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问题组。针对同类型问题,被测试者更倾向于认可金额高的审计问题定性。对于审计整改意愿程度方面,三个组平均意愿程度无明显差别。针对同类型问题,被测试者更倾向于高金额问题的审计定性,而对督促问题整改的意愿却没有倾向性。

实验结果验证了前面的假设,即在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倾向于审计查处问题金额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在面临高中低三档次金额的问题时,更倾向于对高金额问题进行定性,但不会选择继续督促高金额问题的整改。政府审计绩效评价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目标定位,目标的诱因价值动力发挥了作用,最终促成了审计人员更倾向于将问题定性为违规,而对于审计整改这一后续程序并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从而使得审计整改难以进行。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审计绩效评价对审计定性与审计整改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审计机关自身来讲,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倾向性影响了审计人员对财经违规问题的定性及整改。

当面临同类型问题时,审计人员对金额高的事项更加敏感,倾向于定性为违规,而对金额低的事项定性无明显差异,说明查出金额高的事项成绩更大。而针对同一问题时,高涉案金额诱使审计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偏重的定性,绩效评价的诱因作用使审计人员宁紧勿松,将更多的问题定性为违规。而这些被定性为违规问题中一部分是因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时难以整改,所以形成了“审计问题年年有,年年整改年年难”的怪圈。

(二)建议

本文对审计机关“屡审屡犯”通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 正确认识政府审计绩效评价的目的。

政府审计引进绩效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我们在理解这一目的时往往出现偏差,只注重效率——查出了多少违规金额,却轻视质量——整改的效果好不好。绩效评价的核心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有正确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绩效评价的目的。所以,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应将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并重,既要考核投入产出类指标(比如审计项目个数、审计项目涉案金额、审计工时用量等),又要考核审计结果性指标(它包括审计计划完成率、审计决定执行率、审计整改效率等),还要关注评价审计是否有效减少了经济社会的不安全因素,是否发挥了“经济警察”的功能。因此,可以通过收集公众满意程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多维度考核。

2. 规范合理使用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具体表现就是审计机关依法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时,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幅度或方式内,根据合理的判断,有选择地行使行政处理处罚。《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多次用到“区别情况”、“法定职权范围内”、“或者……或者……”等语句,作为审计机关,必须根据事实和情节,灵活运用自由裁量权,在法定范围内做出合法、合理的审计处理处罚,从主观上避免审计人员做出不恰当的审计决定。

3. 完善审计制度,强化政府审计独立性。

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体制,30多年的政府审计实践表明,行政型审计体制在改革初期还是与国情相适应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的暴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同时接受本级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的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经常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种制度下审计处于经济和行政都不独立的局面。以往对于审计独立性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审计,现行的体制也使我们看到了政府审计在行政和经济方面都不独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骆勇,朱长伟.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1(4).

宋常,胡家俊,陈宋生.政府审计二十年来实践成果之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06(3).

王跃堂,黄蓉冰.我国政府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郑石桥,尹平.审计机关地位、审计妥协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J].审计研究,2010(10).

郑石桥,许莉.政府干预对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郑石桥.审计机关组织模式和审计效果--以规制俘获理论为研究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3).

朱小平,叶友,傅黎瑛.中美国家审计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9).

曹润林.审计“整改难”成因与对策的多视角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2).

顾春,黄俊晨.审计机关地位、审计目标定位与政府审计整改[J].会计之友,2014(7).

张国兴.财政审计中的定性与处理处罚[J].审计月刊,2002(11).

审计 篇2

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2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的第20条对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范围和审计机关监督方式作了进一步明确和规定。这是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责,然而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各地审计机关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其履行法定职责的需求。目前,审计机关应对这一挑战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社会审计机构专业人员帮助实现其职责。现就如何利用审计机构问题谈谈看法。

一、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困难。尽管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中,国家投资越来越低,但就其金额上来看是逐年增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制2009年期间,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达32%。而且,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例如,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对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然而,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部门无论人员数量上,还是专业结构上都不能满足要求。以贵州2009年为例,2009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438.18亿元,投资领域涉及交通、水利、房建等

方方面面,而全省的固定资产审计人员仅有300多人,且大部分人员并不具备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的背景,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很显然难于完成审计法赋予的职责。

二、审计机关利用社会审计机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社会审计机构是是指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造价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具有审核有关单位财务收支及工程结算能力的机构。

从审计技术的发展来看,社会审计基本上一直走在国家审计的前面,尤其是在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方面,1999年底,原附属于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师事务所全面完成“脱钩改制”,带走了不少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再通过长期市场竞争形成的相对竞争优势,使社会审计机构聚集了一批精通工程审计的工程师、造价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国家审计机关所不具备的。但国家审计以法律授权、经费自理为保证的高度独立性,以及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手段,则是中介机构无法企及的、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完全可以依托审计机关的行政权威,通过优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体现最佳社会效益。

三、当前审计机关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主要模式

1、直接聘请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审计工作

这是国家审计署倡导的模式,2006

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对审计机关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人员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方式从审计独立性及审计质量上是最容易控

制的,然而这种方式是将社会审计机构当成“劳务公司”,对社会审计机构而言是最不容易接受的,从贵州省的情况来看,当审计机关需要从社会中介机构聘请人员参加审计机关的审计组时,社会中介机构基本是出于“友情赞助”。

2、社会中介机构以机构的名义参与审计组

这种方式多用于投资额比较大的高速公路、大型水利等项目,审计机关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按审计机关的要求,独立完成审计中的专业工作,并对其审计部分出具审计报告。例如在某高速公路的竣工决算审计中,审计厅委托8个社会中介机构完成18个标段的工程结算审计和征地拆迁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每周以例会的形式由各社会中介机构报告审计进度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由审计组长确定统一的处理原则。审计厅人员完成财务收支部分审计的同时根据各审计机构提供的的线索完成建设管理方面问题的取证,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最后审计厅根据各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工程结算审计报告及自己人员的取证对建设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能较好的控制审计质量,也能较好的保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各审计机构只完成其专业的部分,不涉及建设单位管理问题,审计机关能及时提供服务,其审计成果能够以独立的报告展现出来,为其发展较为有利,因此社会审计机构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3、将建设项目的审计完全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

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将其应当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国家建设项

目完全委托给一个或多个社会审计机构,其中一个为社会审计机构为主审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其他审计机构和汇总审计报告。在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之前,审计机关审核其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完成后审计机关根据其审计方案,复核其审计报告。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一般情况不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如果在符复核审计报告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涉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机关另行安排审计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这种模式下,社会审计机构要根据审计机关审核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而审计实施方案中一般含有对建设单位管理问题及建设单位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审计的内容,社会审计机构从“维护客户关系”方面讲,审计机构不太愿意对涉及建设单位违纪违法的事项进行审计,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审计机构利用其发现建设单位管理方面的问题来换取建设单位其他审计业务。且当审计机构出现审计失败时,审计机关难以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追究社会审计机构的责任。

4、授权建设单位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 当国家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申请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而审计机关又认为该项目不是那么重要或是审计机关实在难以抽出人手时,常常采用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一般以复函的形式,授权项目建设单位自行邀请社会中介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这种模式下,审计范围、审计目标由建设单位与社会审计机构在业务约定书中约定,审计机关一般只要求建设单位待审计完成后备案其审计报告。这种模式下,项目建设单位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关系就是一个简单的服

务关系,基本谈不上国家审计意义上的审计监督,难以达到审计法上规定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目标。

四、法律授权模式—实现对国家建设项目全面审计监督的根本途径

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 篇3

关键词:异地审计;审计定价;GMM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0-2011年度日本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SYLFF);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CDJXS100111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CDJXS11021113)

Non-local Audit and Auditing Pricing:Based on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Lin Chuan1, Cao Guo-hua1, Chiu Bang-han2, Bi Jia-Yu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0, China;

2.Department of Finance, Yuan Ze University, 32003, Taiwan)

Abstract: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affect the audit pricing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y. This paper uses 339 non-financial companies listed in 2004-200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tic and dynamic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non-local audit and audit pricing. We fi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on-local audit and audit pricing. In addition, adjusted cost i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of audit pricing of listed companies.

Key Words: Non-local Audit;Auditing Pricing;GMM

作者简介:林川(1985-),男,山东青岛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与审计;曹国华(1967-),男,安徽宣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证券投资;丘邦翰(1959-),男,台湾人,台湾元智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管理;毕家豫(1967-),男,台湾人,台湾元智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管理。

通讯作者:林川;通讯电话:13512379118;Email:cqdxlc@gmail.com;

通讯地址:重庆市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邮编:400040

一、引言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并没有统一的审计定价标准(耿建新等,2009)[1],因此审计定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与各行政区域间经济发展程度、上市公司发展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程度以及相关政策存在差异有关。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的研究源于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信息之后,众多学者在Simunic(1980)研究的基础上[2],主要从上市公司特征和会计师事务所特征方面发现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多达八十多项(叶建芳等,2010)[3]。其中,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具有地域特征,但仅考虑了上市公司所在地对审计定价的影响,认为上市公司所在地会影响公司审计定价(刘斌等,2003)[4],却忽视了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的影响,仅有冯均科和李清丽(2007)[5]、吕兆德等(2007)[6]将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但是得到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因此,本文将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是否相同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从异地审计的角度研究地域特征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调整审计定价是存在成本的,因此在从静态视角研究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影响的基础上,还进一步从动态的视角进行研究。同时,以往从动态视角研究审计定价的文献,大多仅是加入审计定价的前期变量,而在估计方法上依然使用静态识别的估计方法,而本文利用动态识别的广义矩估计方法,更加清晰的判断异地审计在审计定价中存在的动态关系。

全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异地审计(non-local audit)指的是上市公司办公或注册所在行政地域与会计师事务所办公或注册所在行政地域并非同一地区,而同地审计(local audit)指的是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相同。2000年以前证监会限制会计师事务所跨省市设立分所,因此审计市场地区分割情况严重,上市公司往往只能选择本地事务所,于是出现上市公司审计业务高度集中于本地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高度集中于本地上市公司的双重现象(林婵娟和林孝伦,2009)[7]。2000年后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跨省市设立分所,才使得部分事务所主动寻找异地客户,但更多上市公司依然选择本地事务所。近年来虽然出现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合并现象,但合并后的事务所大多将原事务所设置为分所,而且原事务所分所也大部分被保留,使得部分联合合并只存在于形式上,基本未改变审计市场现状。在西方上市公司中,审计定价是由资源投入成本、正常利润及预期损失构成,而中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还受到外界因素影响。1999年国家计委颁布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方法》认定,审计定价是执行政府指导下的双方协商定价,应在平均工时成本费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税金和合理的利润,并结合市场供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会因为公司特征产生差异,也会因为所在地区政策产生差异。于是,异地审计和同地审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必然存在差异。

理论上讲,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是混合的。通常认为,审计定价属于成本导向型,异地审计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使得事务所提高审计定价。具体原因包括:首先,由于审计定价中包含事务所的差旅费,同地审计情况下的差旅费会相对较少,而且上市公司与本地事务所间的信息沟通也较方便,所以异地审计情况下,公司承担的费用相对较高,审计的直接成本更高;其次,由于中国审计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被地方保护主义作用严重分割,会计师事务所与本地政府和上市公司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和上市公司的压力(余玉苗,2001)[8]。所以,与本地事务所相比,异地事务所没有地缘优势,他们的进入壁垒较高,付出的成本也较高,而且会因无法受到地方行政势力保护而承担更高费用,否则异地事务所被变更的机率就会更大(沈红波,2007)[9],这使得审计的无形成本上升;再者,由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朱红军和章立军,2003)[10],以及早期审计市场的封闭化,使得优质客户首先被本地事务所占有,而留给异地事务所的大多是质量相对不高的客户,因此客户审计复杂度更高,所以在保证审计利润的情况下,理性的会计师事务所会通过调高审计定价以弥补预期损失;另外,异地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显高于同地审计情况(Malloy,2005)[11],而信息不对称情况也增加了审计成本,使得审计定价更高(Choi等,2008)[12]。

但是,也有文献认为异地客户的审计定价会低于本地客户,异地审计存在明显的“低价揽客”现象。具体原因包括:首先,由于存在进入壁垒等难度,会计师事务所必然会以“低价”策略争取异地客户,以压低利润的方式获得客户资源;其次,通常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会更主动寻找异地客户,由于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强的审计能力以及可以提供较高审计质量(温国山,2009)[13],因此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因耗费审计资源而出现的额外成本会减少,相应节省了审计成本;再者,部分进行异地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定价时会忽略掉审计风险因素,由于审计耗费成本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若会计师在审计定价时理性的评估审计风险,并要求提前进行补偿,那么这部分预期风险费用会成为审计的机会成本,也会成为会计师天然的惩罚机制(Simunic and Stein,1996)[14],但是也会在没有发生法律赔偿责任时成为事务所的现实利润,因而部分事务所为了吸引异地客户,在审计定价时忽略掉审计风险,放弃这部分利润。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同一行政地域对审计定价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选择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报酬(AudFee)衡量审计定价变量,并对其取自然对数( )。

2.解释变量。该变量根据上市公司办公或注册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是否相同定义,若上市公司办公或注册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在地不相同时,变量UL=1,若相同时,UL=0。同时,由于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在异地设立分所,因此一些与事务所注册地不同的客户,会因为与事务所分支机构在同一地区而并非异地客户,所以若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分支机构所在地相同时,UL=0。

3.控制变量。Simunic(1980)等研究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时,认为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定价的最重要因素[2]。刘斌等(2003)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时,发现公司规模、应收款项与资产总额之比以及反映区域因素的虚拟变量与审计定价显著相关[4]。张晨宇等(2007)则得出了事务所规模和审计任期会显著影响审计定价的结论[15]。由于本文利用异地审计的变量研究区域因素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使得异地审计变量可以替代已有研究中的区域因素的虚拟变量,因此借鉴已有文献并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加入公司规模(Size)、应收账款占总资产之比(Reratio)、盈亏状况(Loss)、审计任期(Tenu)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Big)的变量,具体变量解释列为表1。

注:事务所规模变量中,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是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各年度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排名最前的十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二)检验模型与研究方法

结合研究假设,本文提出的经验模型为:

(1)式中,Industry为行业的控制变量,C为常数项, 为残差项,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暗含着认为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毫无迟滞的调整审计定价,采用的计量方法为面板数据的OLS估计,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估计技术,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内生性问题带来的影响,采用随机效应估计可以矫正混合OLS由于忽视正的时间序列相关而可能高估的t值。

但是在异地审计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却存在调整审计定价的调整成本。若异地审计的事务所当期审计定价高于其他同地审计的事务所时,上市公司会因承担过多审计成本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定价,事务所便可能在下一期降低审计定价。若异地审计的事务所当期审计定价低于其他同地审计的事务所时,事务所会因为低价揽客而损失应有的审计利润,于是事务所可能会在下一期提高审计定价。因此这种调整成本同样也是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会使得目标审计定价(AudFee*)与实际审计定价(AudFee)出现偏差。然而(1)式在静态识别下未考虑调整成本因素,未能真实的检验存在异地审计因素时审计定价是否表现出对目标最优审计定价的反转和反转发生的速度,因此应构建动态模型检验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在异地审计情况下,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最优审计定价与实际观察到的审计定价存在差异,使得当前审计定价不能立即调整为目标审计定价,所以可以假定调整成本是在实际审计定价向目标审计定价调整中的滞后原因。因此本文以 作为系数调整当前审计定价以获得目标审计定价,即:

其中,AudFee与AudFee*由(1)式分别所得,将(1)式代入(2)式并展开得到:

同时,本文在(3)式基础上加入公司特征效应( )以控制不可观察的公司异质性的影响,然后构建动态调整模型为:

为了消除不可观察的公司特征效应,可以对(4)式进行一阶差分。而在加入公司特征效应下的OLS估计是有偏的,由于 与 相关,会使得面板数据OLS的估计系数参数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技术,使用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变量分别作为工具变量,采用Eviews6.0进行分析。

(三)数据说明

为了运行动态计量模型,需要至少连续6年均可获得相关数据的公司样本,而且由于涉及公司前一年度相关数据,因此本文选取2003年以前已经上市且并未退市的上市公司,将研究窗口确定为2004-2009年,样本选取的其他原则为:① 剔除年报中不含有审计报酬的上市公司;② 剔除所公布审计报酬含上年度审计费用、含半年度审计费用、含验资等特殊服务费用和差旅费补助另算的上市公司;③ 剔除所有需要进行双重审计或补充审计的上市公司,即含有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④ 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样本;⑤ 剔除处于特殊处理(ST或*ST)的上市公司;⑥ 剔除样本期间缺失数据较多且无法补充的上市公司。最终本文构建一个2004-2009年由339家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样本。本文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为清华金融数据库(THFD),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信息根据各事务所网站及中国会计视野网站(http://www.esnai.com/)手工整理获得。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 均值为13.137,中位数为13.071,说明样本内上市公司给予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审计报酬平均在50万元左右。UL均值为0.186,说明样本内仅有不到两成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不同,而八成多上市公司依旧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异地会计师事务所并不是上市公司首选。

其他控制变量中, 均值为21.651,中位数为21.534;AR均值为0.082,样本内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仅为8.2%;Loss均值为0.095,样本内仅有不到一成公司在审计年度或上年度出现亏损状况;Tenu均值为0.886,有近九成公司的事务所属于续聘的,更多公司选择继续相信已有事务所;Big均值为0.314,有三成左右上市公司的事务所是国际四大或当年度国内十大事务所,该变量值并不高说明国内审计市场集中度不高。同时,从标准差的值来看,各变量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各变量值较集中,差距并不大。

(二)相关性检验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3给出本文主要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就相关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审计定价与异地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异地审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更低,事务所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而从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及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看,相关系数均较小,基本都在0.20以下,说明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较弱,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使得实证结果可信。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括号内为各系数的标准误差值。

表4分别列出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影响的静态和动态估计结果。在静态识别状态下,F统计量表明所有的回归模型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各模型拟合的整体效果较好,回归结果可信。R2在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不同估计方法下分别为0.462、0.971和0.327,提供了不同回归估计方法下审计定价的变异程度,说明静态识别下,各种估计方法的解释能力均可以接受,尤其是固定效应下的回归模型解释能力最强。而在动态识别状态下,J统计量表现出的Sargan检验表明在GMM估计中选择方程右边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均是正确的。同时,当选择滞后一期变量为工具变量时,样本公司的调整系数 为0.833,估计系数在常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当实际审计定价向目标审计定价转移时需要承担调整成本,而且该系数值较大,说明在异地审计情况下,对审计定价调整的敏感度较强,向目标审计定价的转移速度较快。而在选择滞后两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时,样本公司的调整系数 为0.945,该系数值大于选择滞后一期时的调整系数,说明在滞后两期时审计定价的调整更敏感,实际审计定价更加迅速的向目标审计定价调整。但是滞后两期的调整系数却未通过常规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审计定价的调整时间较短,会计师事务所大多会选择在滞后一期调整审计定价,另外也因为部分上市公司在滞后两期时已经更换成本地会计师事务所,也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滞后两期时设立分支机构使得异地审计转为同地审计。

具体各变量而言,本文感兴趣的是异地审计变量(UL),静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表明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在OLS估计和固定效应估计下均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置信水平分别为1%和5%,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是否为同一行政地域对审计定价产生了显著地影响,若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与上市公司所在地不同时,审计定价会更低,这与冯均科和李清丽(2007)[5]结论相同。静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表明,异地客户的审计定价明显更低,中国审计市场依旧存在“低价揽客”现象。显然,在中国证券市场依旧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状况下(曾亚敏和张俊生,2009)[16],异地客户的争取有相当难度,会计师事务所要争取异地客户,就存在低价竞争的可能性,即便会计师事务所异地审计的成本较高,其低价吸引异地客户的行为只能是忽略审计风险或牺牲审计利润,这会造成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而从动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来看,当选择滞后一期变量为工具变量时,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依旧为负,而且也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置信水平为5%,而当选择滞后两期变量为工具变量时,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变为正,但未能通过常规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动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表明,为了保留审计客户,当实际审计定价向目标审计定价进行调整时,事务所依旧会保留低价揽客的策略,并未直接将审计定价调整至成本导向的价格,因此工具变量为滞后一期时的经验结果依旧为负,而在第二次调整时,审计成本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更加明显,工具变量为滞后两期时的经验结果变为正,但是滞后两期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整能力已经变弱,调整成本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不显著,而且因为部分公司在两期后已经将异地事务所替换为本地事务所等原因,所以此时的经验结果并不显著。

关于控制变量,本文发现与先前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公司规模、盈亏状况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系数是正的,而且在常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规模越大、前两年度出现亏损状况以及事务所规模越大的公司的审计定价越高。应收账款占总资产之比的系数也是正的,但是未能在常规置信水平上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应收账款之比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不明显。审计任期的系数是正的,而且在常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续聘事务所的审计定价更高,新任事务所的审计定价反而更低,也暗证了证券市场“低价揽客”现象的存在。

五、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2004-2009年间339家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从静态识别和动态识别的视角,对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的关联性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间为显著地负相关,当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不同时,审计定价会更低,中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低价揽客”的现状。同时,本文还发现,调整成本是影响审计定价的重要因素,会计师事务所会主动将实际审计定价向成本导向型的目标审计定价调整,但是调整成本仅在滞后一期时表现的比较显著,而在滞后两期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整能力已经变弱,说明“低价揽客”现状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

上述结论为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根据经验结果,应重视审计市场依然存在的“低价揽客”现象,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管理,促进审计市场良性竞争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耿建新,郑聪,赵玮,冯惠江.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4):39-42.

[ 2 ]Simunic.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61-190.

[ 3 ]叶建芳,李丹蒙,李娜娜.新会计准则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会计学会,2009.

[ 4 ]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3,(1):44-47.

[ 5 ]冯均科,李清丽.基于审计风险区域化审计定价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1):114-118.

[ 6 ]吕兆德,朱星文,宗文龙.民间审计地域特征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统计研究,2007,(1):40-46.

[ 7 ]林婵娟,林孝伦.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品牌与竞争对审计公费之影响:中国之实证[J].会计评论(中国台湾),2009,(49):35-72.

[ 8 ]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J].经济评论,2001,(3):120-122.

[ 9 ]沈红波.利益冲突、地域因素与审计师变更——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3):25-28.

[ 10 ]朱红军,章立军.审计费用的特征及其分析——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3,(12):34-39.

[ 11 ]Malloy,C.The Geography of Equity Analysts[J].Journal of Finance,2005,60(2):719-755.

[ 12 ]Choi,J.H.,Kim,J.B.,and Zang,Y.Auditor Locality, Audit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Z].SSRN Working Paper,2008.

[ 13 ]温国山.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质量与市场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的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34-45.

[ 14 ]Simunic,and Stein.The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A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Evidence[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6.

[ 15 ]张晨宇,赵晶,肖淑芳.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11):1085-1090.

[16 ]曾亚敏,张俊生.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与上市企业可持续增长[J].证券市场导报,2009,(12):48-55.

审计 篇4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原则,责任

1 具体概念问题

我们通常意义上讲述的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领域的从业者在承接委托的时候, 需要执行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还包括因为一些失误等原因导致的社会群体遭受到的损害而需要担负起的相关责任等。它不单单只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内容中的定义, 怎样划分也是我们当前很多组织较长时间以来致力研究的事项。依照作者看来, 它是理论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 要将其置于知识结构中展开研究, 要根据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明确对其责任的划分。

2 审计假设--审计责任的下限

我国的审计知识结构有很多组成元素, 其中审计假设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是知识框架的根基部分, 而且也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判定责任的参考信息。行业的专家夏拉夫曾经说过, 世界上存在的任何假设都和审计工作者的行使的权责有很紧密的关联;假如不能非常简单明了的表述出审计参照的假设, 那我们就无法非常有效地对从业者需要行使的权责制定制度。正是基于这种背景, 专家对审计的假设活动开展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活动, 形成了可靠的假设结构。上述的假设包括责任的一部分内容。像是第一个, 财务的各类数据以及报表存在可以证明的特点, 因为它们自身能够得到合理的证实, 我们的从业者才可以通过相关的工序得到所需的资料信息, 然后针对公司的行为展开具体的判断, 判定是否存在不正当事项。所以, 通过上述的假设活动, 得到了证据理论、验证程序、概率论的应用和审计人员的责任界限, 即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基础之上的。

除了上面讲述的一条假设之外, 我们还有很多假设事项, 比如, 如果没有非常合理有效地反面资料的时候, 接受审核的单位在审计以前界定为存在的合理的事项, 以后仍将继续合理存在。在我们的工作者审计单位财务的期末余额项目的时候, 早就对初始余额进行了真实性的假设, 要不然就需要对它开展有效地证明活动, 但是它又和之前的资金额度有很大的关联, 此时我们需要有效地向前推算, 那么我们的工作者的工作就会是非常繁琐, 而且无序的。在此之后的一些相关专家, 比如英国著名的汤姆学者以及加拿大的这方面的专家安德森等很多人多是在我们上述的假定思想之上进行研究的。因此, 我们发现审计假设给我们明确责任带来了很多必要的理论支持, 如果不存在它, 那么我们的责任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确定。

3 审计准则———审计责任的上限

我们站在审计的高度上来综合的分析, 我们单纯的遵照相关的规则并不就代表着我们将工作开展到最优秀的程度, 相反的我们做的只是符合了最基本的事项要求而已。不过站在责任的高度上来讲, 我们上述的最低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责任的最高要求。这是因为通过它我们可以得知, 审计工作已经符合相关的各项规定, 我们的从业者已经认真有效的完成了自身的任务。我们会对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具体事项开展调查活动。

之所以我们将审计的相关规定当成是责任的最高上限, 除了上面讲述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当前形式下的审计规定已经明确的界定了我们的从业者的具体权责和义务等。加拿大曾有专家说, 如果把审计的规定分成三种, 那么它主要指普遍的规定, 以及外勤和报告的规定等, 这几个方面存在的意义是更好的将从业者的责任表述出来, 比如责任指的是何概念, 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以及它存在的意义。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 也规定:“由委员会颁布的审计准则和程序应: (1) 定义审计责任的性质和程度; (2) 向审计人员提供履行其责任即对财务报告表述的可靠性发表一个意见的指导。”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在《国际审计准则———指导审计的基本准则》中指出:本准则阐述的基本原则, 规定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执行审计业务应时刻遵守的规定。

1941年2月, 鉴于报表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真实性的强烈要求,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5EC) 发布了第21号“会计系列公告”, 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 (CPA) 说明“是否按公认审计准则进行审计”。AICPA进一步发展了公认审计准则的概念, 并在1948年设计出了九条公认审计准则, 包括一般准则、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但是, 公众对公认审计准则并不满意, 认为这些审计准则并未对CPA提出全面的要求, 特别是缺乏对CPA责任的说明, 于是AICPA在1954年又增补了一条新准则, 规定审计报告应就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总的意见, 或者说明不能发表意见。根据这一准则, 在任何情况下, 审计人员一旦与财务报表相关联, 就应说明他的工作的特性及承担责任的程度。由此形成了影响整个审计界的十条公认审计准则。可见, 明确审计责任已经成为制定审计准则的重要目标。

4 因为实际情况的原因, 易于出现期望差值

我们通常通过审计工作的研究意义来断定该行业的存在是为了开展何种形式以及内容的活动, 而且我们也针对此了解了责任涉及的领域, 也就是从业人员应该担负何种的责任等。社会需要以及审计水平会直接的作用于审计的目的, 前一种因素会给目的以指引的影响, 而后一种是起到非常关键的约束力。不过审计水平和我们的需要两者间会有很大的距离,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期望差值问题。

审计审计项目计划 篇5

一、*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继续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加大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分量,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讲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使审计工作在规范财政经济秩序,推动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年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特点

一是大力推进效益审计。审计署统一组织实施的审计项目共25项,其中效益审计项目有18项。从工作量安排看,效益审计的工作量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比重将在80%以上。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机关将继续揭示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同时重点关注质量效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问题,积极探索对一些项目和资金开展绩效评估。

二是注重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着眼于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了多项专项审计调查,从宏观层面和全局的角度揭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讲审计意见和建议,从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推动科学发展。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出台的各项重要政策措施,对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这些部署和政策的情况开展专项调查,保障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促进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安排的项目主要涉及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投资管理、支农惠农、节能减排、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方面。

四是把维护民生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和谐。安排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社会保障、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点资金和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年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具体任务

(一)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审计财政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中央政府性投资情况和55个左右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安排对部分省(区、市)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规范地方预算管理,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对部分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国税部门组织预算收入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税务部门加快职能转变,规范税收征管,推动税制改革,加强预算管理。

(二)专项资金审计。

----对部分省(区、市)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维护资金的安全完整,促进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有效履行职责。

----对部分城市基础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推动强化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规范、有效、公开的收费管理制度,促进教育公正、协调发展。

----对部分省(区、市)各类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全面的专项审计调查,推动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和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制度。

----对“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太湖)水污染防治效益和环渤海13个市水污染防治资金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落实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完善防治政策和管理措施,提高环境治理成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审计部分重点电力建设项目,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加强投资宏观调控和环境保护,提高电力建设项目能源资源利用和运营管理水平。对在建的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探索开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路子。

----继续对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建设项目进行审计,促进规范和保障奥运资金的有效使用,服务“廉洁办奥运、节俭办奥运”。

----对部分省(区、市)电力建设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推动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管理政策,提高投资效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使用。

----对部分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加强建设管理,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部署,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四)金融审计。

----审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信集团公司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五)企业审计。

----审计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财务收支,对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对部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保障“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强化审计整改 提高审计质量 篇6

【关键词】审计整改;影响因素;审计质量

审计整改工作是政府审计业务流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地方各级审计局属于国家行政单位,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处理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审计监督工作,确保各单位的财政支出和收入的合理规范化,通过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审计报告的形式规范其财政资金的合理调整。审计整改工作是为了提高政府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服务质量,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工作机制的相应调整。

一、当前审计整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审计整改的效率低下

近年来,审计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保驾护航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工作中推进和落实审计问题的整改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但是目前,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由于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往往是在收到审计报告之后,才开始进行审计整改工作,虽然整改期限由一定的时间限制,但是整个审计整改工作的流程过于繁琐,在问题出现的时间与开始整改的时间之间留下的间隔过长,直接影响了审计整改的工作效率。另外,需要进行整改的工作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未必能够完成整改工作,导致整改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审计整改屡查屡犯

一般由设计项目主审人员或组长去兼顾此工作,这样实施的前提下,显然对应审计人员审计任务繁重,但同时其又要去兼顾相应的整改工作的实施部门,不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由此出现屡查屡犯的问题;具体实施方面,应当针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去促使其得到提高。同时也应当强化审计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完善审计队伍建设。

3.审计整改的责任追究尚未落实

审计整改状况是最终衡量审计工作的根本效果,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但是当前的审计整改工作中仍存在着审计整改推进缓慢,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等诸多问题,甚至部分审计环节中出现相互包庇的现象,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不到位,挑战了审计的权威性。可见,审计整改对于审计工作效果的实现、被审计单位自身的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影响审计整改的因素

1.审计整改缺乏相应的整改制度

审计整改通常是指相关单位依据审计报告提出处理决定或建议,及时有效地纠正和改进违法犯规问题,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促使所在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目前没有建立审计整改结果的公开通报制度。对于一些拒绝整改或者整改不彻底的单位,应该进行公开通报予以警示,相对而言,对于整改效果比较好的单位,应该通报表扬,以此促进审计单位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审计人员的工作观念陈旧

重审计轻整改,审计单位后续追踪不到位,人员精力不足。当前发展中,审计机关在此部分工作的开展方面,往往以上级审计机关要求跟踪回访的项目为准,继而去监督这部门的审计整改情况,审计回访率和整改资金比例较低,不具备全面性。

3.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不重视

审计整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审计机关的责任, 还应包括主管部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参与及协调配合, 以促使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 使审计整改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部门审计单位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等主观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出现了“选择性整改”的现象,蒙混过关等现象较多,不利于整改的有效落实,还有些被审单位敷衍蒙混,拖延,避重就轻;整改部门间协作不到位,互相推诿制约整改进度]。

三、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审计质量的策略

1.加强审计相关人员的整改意识

新时期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被审计单位,应当着眼于长远发展,而非仅对眼前利益过分关注,审计相关人员应当充分理解审计工作的根本内涵,从领导层重视做起,继而在单位的发展中,有效强化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得单位内部能从上到下,各阶层的员工去有效转化以往的排斥观念,从而实现对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整改的关键地位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去更积极配合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在企业的发展方面,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关问题与建议,企业内部人员应当认真反思,结合具体行动进行反馈,从而真正意义上完善企业发展和提高审计整改率,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

2.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法

提高审计整改工作实效,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有序衔接、运行顺畅的审计整改工作制度体系,为提高审计整改工作效果提供系统完整的制度保障。同时,审计整改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不是单靠个别力量或凭借一段时间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整改办法,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将审计工作落实在实处。具体实施方面,应当针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去促使其得到提高。应当强化审计干部依法履职意识,完善审计队伍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使得整个审计整改工作能更合理开展,确保审计执法工作廉洁、文明且公正等,为被审计整改企业留下良好的影响,这也有助于整机审改工作的更有效落实。

3.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

虽然审计部门本身的工作并不担负追究责任,但是并不代表着对责任追究工作的放任不顾。审计部门应该深入到审计工作的实质性应用中,确保企业的规范性运作,针对在对企业审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审计报告,督促被审计单位采取合理恰当的整改措施,以避免对企业发展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另外,对于给企业造成审计整改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建议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协作共同承担追究责任,加大整改问责力度,完善企业的审计整改工作,使审计单位的监督职能过渡到其权利执行的范围之内。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完善跟踪,使得对应审计整改工作监督制度能得到有效强化等,从而避免出现或减少审计整改工作不能实施评价、跟踪等问题,进而以整改促发展,以问责促整改,如此循环,使得审计整改工作更具全局性与连续性,推动其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对于稳定企业财政经济运转起着重要的监督指导作用,面对当前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的运营以及积极探索有效的审计整改方案,不断强化审计整改工作,提高行政机关的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覃梦鲜.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 市场论坛,2015,01:46-47.

审计 篇7

一、舞弊审计的再认识

(一)舞弊的定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2002年颁布的《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中对舞弊的解释是:“舞弊是一种有意掩藏事实的故意行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舞弊包含一系列故意的非法的欺骗和违法行为,通常是由一个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人员进行财务舞弊。”

为了能够更深层次明确舞弊的含义,本文将舞弊与错误、舞弊与欺诈进行比较研究。错误与舞弊二者之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错误的行为主体没有特定目的,在一般情况下是指遗漏或者误述财务报表中涉及金额部分以及报表中应该披露的内容,例如通过非法途径谋取个人利益,这种行为容易被发现,是一种过失行为,一般不会造成很大损失。反之,舞弊的行为主体拥有非法谋取个人利益的特定企图,通过粉饰、伪造、伪装等一些非法手段,表现得容易隐藏不易被发现,是一种不法行为,使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蒙受巨大损失。欺诈与舞弊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欺诈是一种故意欺骗行为,以坑害他人为目的,欺诈发生在企业或企业外部,如受托欺诈、投资欺诈、客户欺诈、卖方欺诈等。由此可知,舞弊的发生更加局限,不如欺诈的范围广。通常而言,舞弊行为包含在欺诈之中,舞弊是一种故意欺骗行为,仅发生于公司内部,如职员欺诈或者提供不实的财务报告等。

(二)舞弊审计的审计程序

(1)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人员与上市公司之间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减轻信息的不对称,审计人员初步要大致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概况,通过对企业的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系统、信息和通信系统,完成所有的准备调查程序,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安排,以此来预先判断企业发生舞弊的可能性。

(2)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初步测量出的舞弊风险大小情况制定出舞弊审计的计划,考虑约定的审计内容,综合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分布等,量身定做最适合当前被审计单位的总体审计计划目标和详细的审计步骤。受环境条件的意外变化以及在审计程序实施中能否获得充分的证据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计划工作会贯穿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是一个漫长的不断进行更新完善的过程,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在制定了审计计划后,就应该严格遵照执行,才可规避某些审计风险。

(3)加深了解客户并分析经营风险。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否与经营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经营风险衍生的严重结果事实上会使财务报告内容发生改变。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业务经营情况的分析,不但可以准确地评估操作风险的大小,而且可以帮助财务数据的合理预期,如同等行业或类似行业的分析预期来自于对竞争者的分析,纵向的预期基于数据的分析。

(4)进行舞弊风险评估。通常情况下,公司职员如果在道德品质上不够高尚正直,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对其造成很大压力,此时若恰逢舞弊机会,在实施舞弊审计的过程中就会承受很大风险。因此,在舞弊审计的准备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系统进行审查,但也要注意舞弊暴露,尤其应注意会增加审计风险的情况,考虑舞弊风险因素。

(5)进行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指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是为了证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适当且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系统程序所进行的审计程序。为了取得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审计证据,审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准确判断出企业是否真正存在这项制度,被审计单位在运营过程中能否完全贯彻执行。

(6)应用实质性审计程序。在对企业评估过程中,如发现重大舞弊情形,则需应用到实质性审计程序,用以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应该警惕舞弊存在的一切微小可能性,通过自身的职业判断和丰富的执业经历,借助审计资料的作用发现舞弊迹象。

(7)与公司管理部门沟通。舞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员工层舞弊,二是管理层舞弊。与员工舞弊的方法比较,管理层舞弊更加复杂隐蔽以致难以发现,不但影响了公司利益也损害了公司名誉。管理层舞弊之所以高频率的发生也是因为管理层处在公司的高端地位,拥有相当大的权利,借此逾越了一些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加强与公司监管部门的沟通对于控制舞弊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舞弊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目前舞弊审计是反腐倡廉活动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舞弊行为者通过巧妙地利用职务之便,或者骗取了领导的信任、认同并授权行为人的舞弊行为。账务舞弊的行为者大多数是“圈内人”,凭借幕后的策划支持进行会计舞弊,因此舞弊审计行为与反腐倡廉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当下贪官污吏的有效整治与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2)舞弊行为人对舞弊所产生的后果负有完全责任或部分责任。舞弊行为人故意实施舞弊,精心部署舞弊的金额与手段,即舞弊行为人在明知舞弊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依旧进行账务舞弊,没有避免错误行为,因而舞弊行为人必须对舞弊所引发的结果负全部责任。

(3)审计过程要步步深入,综合搜集分析各方面信息。舞弊为国家明文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所不容,任何舞弊活动都是不法行为,是行为人极力隐藏的秘密,需要审计师认真检查、甄别,层层深入了解和综合搜索信息以发现其内部的真实情况。

(4)善于从相关人员的语言和行动中发现线索。舞弊行为人在心理上有弱点,虽然通过舞弊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埋藏了一份隐患和威胁。审计人员工作的展开必定会牵动舞弊者敏感的神经,引起其不安和恐惧。随着审计人员检查的重点逐步指向有关违法乱纪的事实,行为人必然会做出反应,此时审计人员应该从公司员工的异常变化中挖掘到有价值的线索。

二、舞弊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审计程序的差异分析

(一)审计依据及标准不同会计报表审计以国家公认会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作为执行标准,审计人员侧重于调查会计经营活动中偏离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特殊业务活动;而在舞弊审计程序中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的是舞弊行为人的舞弊原因,舞弊方法与过程及对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性调查等理论,而在国外的注册会计师执行标准是审计机构组织专门为舞弊调查商定的审计准则,比如美国的预防会计报表舞弊委员会就规定了针对存在舞弊行为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标准,舞弊审计程序要根据舞弊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进行更改,需要对舞弊审计程序的方向进行更改,才能使舞弊审计程序的实施更加严格有效。

(二)审计目的及关注点不同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报表及其相关会计凭证记录中信息的遗漏表述或重大错报。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审计程序离不开现行会计法规中的业务标准,并且注册会计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管理当局提出建议,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而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性的冒险活动。舞弊审计的目的是调查并揭露管理层或员工层的舞弊行为,即会计记录故意扭曲或者违反法规侵占公司资产,确立舞弊行为为公司带来的损失和波及范围,其更加侧重于对特殊的、异常的事项以及存在危险可能的事项调查,并倾向于关注比较隐蔽的或公司未对外开放的事项、会计环境及业务,舞弊审计程序的设计、执行和改动都以披露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舞弊行为导向。因此,舞弊审计通常会核查与本期经营活动相关的前期、后期的各阶段会计业务,而财务报表审计只关注于当期会计业务。

舞弊审计程序更关注审计计划阶段、对委托公司及其业务环境的了解判断程序和分析性复核程序,而财务报表审计程序更关注于控制性测试程序、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程序与期末余额测试程序。

(三)对审计重要性原则认识不同对财务报表审计而言,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漏报或错报的所占比例是指所执行的审计重要性原则,而比例大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营方针或决定产生影响。在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通过评价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实质性测试可接受范围内的差错可以确定。在舞弊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舞弊行为,无论程度是否严重,都被认为需要加以重视。如一些大型企业,旗下资产上亿元,审查出十万元的资产不实,尽管只占总资产的千分之一,但这十万元是某会计人员通过非法途径挪用的,因此必须及时查处,关注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否则舞弊造成的损失会产生不良后果。

(四)审计成本确立原则不同普通的财务报表审计一般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审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取得审计资料后,要注意成本与效益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审计师经过了正常的审计步骤后,依旧难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资料,注册会计师则可出具持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对舞弊审计而言,其每个程序都要遵循审计准则规定,不能靠臆测去假设与舞弊相关的业务。一旦发现关于舞弊的行为,必须从期初一切可疑事项查起,整理出业务的来龙去脉,即便获取证据的过程将很大程度地提高相关审计舞弊行为的成本。

(五)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不同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人员通常在通过专业阶段学习或获得相关资格考试证书后即被批准从事审计类型工作,而且认真实施按审计准则所规定的审计程序等,从而合理规避工作风险及减轻审计责任。而成为合格的舞弊审计师前提是曾经担任过普通型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在某一特殊领域如国家法令法规、税法准则、企业管理等方面有特长,拥有超凡的怀疑假设精神与职业判断水平。只有职业极为特殊的人员才能发现并审查经过有意更改或残缺不全的会计资料,从而实施繁琐的舞弊调查程序。

(六)审计方法不同普通财务报表审计的顺序是第一步编制审计计划,之后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水平并进行评估,在评估水平基础上确立实施审计程序的审计方法,一般均为抽样调查方法,在使用适当的方式获得审计证据后编制工作底稿,最后阶段提出审计建议并出具报告。制定审计计划在舞弊审计中也是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它不是最初实施的程序。舞弊调查人员在初步阶段首先进行盘查,采用种种特定的审计调查方法,通过对已发现的舞弊行为分析评估舞弊风险大小,再针对性地安排相关审计工作,实施审计程序。

(七)审计证据来源及特征不同在财务报表的审计过程中获取的证据大部分是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不同于财务报表审计,舞弊审计的证据获取不局限于财务数据,还包括公司公共文件审查内容、公司内部文件审查内容和会见当事人的访谈记录等。大多数财务报表审计搜集的审计证据是肯定性的,注册会计师更加信服准确性大、有说服力的证据。而在舞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搜集的证据是否定性的,即试图证明某一会计报表项目中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应保证自己所做出的审计结论证据充分,以免失去职业信誉。

三、舞弊审计程序完善对策

(一)关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具有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使得职务分工合理、职位互不相容。审计师应对公司内部职员以及董事会有明确和全面的了解。审计师也必须对内部审计机制不规范的公司严格审查,加深警惕性。结合我国国情考虑成立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邀请具有资深审计资格的审计人员参加,根据最新审计准则定期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独立工作,不受外界扰乱,并按时对公司全体股东作出总结性报告。

(二)测试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水平和执业经验,制定出使审计风险降低到较低水平的测试程序。测试程序与经营活动准则和会计估计,并且与经营活动记录的会计凭证是紧密相连的。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利的经济条件,比如客户对审计人员的态度:不坦白、故意针对、激动亢奋和不合作。这些风险条件中最不利的是客户的不坦白,过分重视任务指标为其次。

(三)深入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环境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必须深入掌握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并根据了解到的环境情况估计出形成错误报告的可能性。在审计风险等式中,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因为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是既定的,审计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为了确定审计领域、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必须对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环境、生产经营等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不断降低审计风险。

(四)扩大实地调查程序注册会计师为了发现舞弊行为,经常通过实施实地调查程序寻找到有价值的证据,可以从企业内部、外部两方面展开实地调查:注册会计师应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场,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如材料采购员、货品销售员、仓库保管员、车间生产工人等,在此过程中获得有关生产经营方面的实际情况,即可察觉管理层的治理漏洞和业务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内部调查获得的证据不够充分与适当,注册会计师还应该展开对企业外部的审核和观察,如对供销商、消费者、代理商以及关联企业的核查。在外勤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达成内查外调的审查工作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才能让审计工作不受到阻碍,顺利进行。

(五)保持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在实际工作中舞弊的现象频发,形式也变换多样,审计方法复杂且具有一定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自身应有的职业谨慎。当出现舞弊涉及管理层的多重级别时,例如共谋、不遵守内控规定等等,审计人员只有事先假设,才有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查和评价被查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也才有可能及时、准确地捕捉舞弊线索。审计人员在进行舞弊审计时,应该着眼于特殊的、不正常的会计违规事项。拥有充分的职业怀疑精神无疑是舞弊审计人员最重要的素质要求。

(六)合理承担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实际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存在期望差距,即在社会要求和审计人员实际的工作能力之间会有一定出入,但如果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自身从事的审计工作抱有严谨的态度,规范实施的审计程序,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检查出存在于财务报表中的重大舞弊。审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对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进行判断识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审计人员合理的承担审计责任并不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适当的审计责任对审计人员施加的压力也有利于督促其对审计职责的认真履行。如果审计人员发现的舞弊行为涉及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审计人员就应当需要先确定其与财务报告是否有直接影响,影响是否重大,再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或建议客户寻求法律支持。在审计过程中如果无法规避审计风险,不能确定错报大小,就应该果断退出审计。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舞弊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程序差异问题,旨在探讨基于财务报表审计基础下有关舞弊审计程序的基础理论及其对策,期望有助于完善我国舞弊审计制度,有利于舞弊审计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助于寻求舞弊审计程序相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审计 篇8

国家最高审计机关 (审计署) 主要负责审计国家预算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实施情况, 但审计署自身也有经费预算和财务收支, 也应接受专职机构的审计, 以避免权力无人监督时可能出现的审计腐败。当前英国、美国、德国、瑞典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等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来审计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但是, 我国还没有建立审计“审计署”的专门机构, 这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审计的质量。所以有必要研究“谁来审计我国审计署”的问题, 以提高我国政府审计报告的公信力。

从国内的文献来看, 我国对谁来监管国家审计机关的研究较少。廖洪、张娟、张庆 (2004) 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对国家审计监督的法制化、透明化、效率化等原则, 而监督举措主要有法律监督、组织监督、质量监督、人事监督、社会监督等。陈波 (2007、2008) 介绍了美国的同业互查制度, 认为同业互查不仅适用于注册会计师行业, 而且适用于国家审计机关。周长信 (2009) 比较了美、英两国政府审计的外部监督机制, 认为我国政府审计应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同业互查在内的全面质量控制。上述文章主要介绍英、美政府审计监管的经验, 对德国、瑞典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政府审计监管缺少介绍, 对谁来审计我国“审计署”的问题更缺少专门、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审计署迫切需要来自外部机构的独立审计监管, 以向外界证明其审计报告的公正、客观与可信。因此研究谁来审计我国“审计署”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审计“审计署”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一) 英美等其他国家关于审计“审计署”问题的制度设计

1. 英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及审计主体。

英国政府审计采用立法模式, 国家最高审计机关为审计署, 英国国家审计署隶属于议会下院, 其主计审计长代表议会行使职权, 与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国家审计署由议会垂直领导, 作为独立于政府并向议会报告的外部审计机构, 国家审计署负责对中央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机构、公共机构等进行审计。

除国家审计署之外, 议会下还另设公共账目委员会, 它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国家审计署进行审计。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国家审计署同样隶属于议会, 属同等级别, 但二者之间没有双向的审计关系, 因此独立性较强、权威性较高。根据下议院议事规则, 所有经国家审计署审计的公共账目和主计审计长的报告应一并送交公共账目委员会审查。公共账目委员会将审查结果直接向议会报告。为了解决审计“政府审计”的审计力量不足问题, 取信于国会和社会公众, 英国还专门建立了由英国皇家注册会计师组织实施的政府审计外部监督机制。按英国1983年国家审计法案, 国家审计署应该聘请独立第三方即独立的英国皇家注册会计师组织对审计署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盈亏状况、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部门费用开支情况, 以及薪酬报告中需要审计的部分数据进行审核, 审计报告直接递交英国下议院并在审计署网站予以公布。

可见, 英国审计“审计署”的机构有两个:一是议会下设置的公共账目委员会;二是英国审计署专门聘请的英国皇家注册会计师组织。其中, 公共账目委员会主要审查复核英国审计署对其他部门进行的审计业务和出具的审计报告;英国皇家注册会计师组织主要对审计署系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绩效进行审计, 并出具审计报告。两个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英国审计署进行审计, 确保英国政府审计的质量。

2. 美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及审计主体。

美国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 且是该体制的开创者, 审计模式比较成熟。美国最高审计机关为审计总署, 审计总署隶属于国会调查委员会, 作为联邦政府的审计机关直接对国会负责。

为了取信于国会和社会公众, 美国审计总署接受监督的程序是:首先, 定期接受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其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其次, 接受国家聘请的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最后, 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友好国家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质量进行“同业互查”。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2003年修订版) 第49条明确要求“每一个按照公认政府审计准则 (简称GAGAS) 执行审计或鉴证业务的审计组织都必须接受来自外部审计组织的同业互查”。自1995年起, 美国审计总署决定每隔三年聘请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进行一次财务审计业务同业互查, 迄今已进行四次, 每次均获得了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4年审计总署首次邀请由加拿大审计总署牵头, 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挪威、南非和瑞典7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联合小组进行了同业互查, 同样获得了无保留意见的检查报告。美国审计长戴维·M·沃克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2005年同业互查研讨会上强调, 同业互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 它向美国国会和社会公众证明了美国审计总署的工作是客观、独立和可靠的, 是符合政府审计准则的。美国审计总署的同业互查做法回答了“谁来审计 (国家) 审计”的问题。

由上述可知, 美国审计“审计总署”的机构有三个:一是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二是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三是由友好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和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组成的工作小组。三个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国审计总署进行审计监督, 确保美国政府审计的质量。

3. 德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及审计主体。

德国的政府审计有至高无上的宪法保障, 采用的是立法、司法和行政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 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是联邦审计院, 它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权力机关以外。

为了保证政府审计的质量, 德国联邦审计院须接受三个方面的监督。首先, 由议会的一些工作委员会来实施对审计院的监督;其次, 议会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审计院的工作进行检查;最后, 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 联邦审计院要接受其他欧盟成员国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的检查。总之, 审计德国审计院的机构有三个:一是议会, 二是社会审计构机, 三是其他欧盟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组。三个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德国联邦审计院进行审计, 确保德国政府审计的质量。

4. 瑞典的最高审计机关及审计主体。

瑞典的政府审计是行政型模式, 最高审计机关是国家审计局。国家审计局由内阁领导, 负责对政府的下属机构进行审计。

为了保证政府审计的质量, 瑞典在其《政府机关法》中明确规定:审计局应根据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 按时提交机关自身年度会计账簿的审计报告。此外, 在国家审计局之上还有由12人组成的议会审计师团队, 负责对内阁各部以及国家审计局进行审计。议会审计师必须是议会议员, 任期一年。议会审计师团队成员的议员身份及其与审计局的上下级领导关系, 使得这种审计体制一度在瑞典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总之, 审计瑞典审计局的机构是位于国家审计局之上的议会审计师团队, 议会审计师与瑞典国家审计局是上下级关系, 担负着保证瑞典政府审计质量的重任。

5. 其他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及审计主体。

目前在国外, 已有很多国家在议会内设立了专门监管最高审计机关的委员会, 其任务主要是详细审查审计报告, 核实审计资料、审计证据、审计建议, 审查后需就审计机关对政府经济活动的审计情况向议会提出审查意见和建议。东欧、中欧、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国家的审计机关和“专门委员会”的合作有不同类型。第一类委员会如交通、农业、卫生保健委员会, 可称之为分支委员会, 除审查审计报告之外, 还负责对不同的公共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机构进行审查。第二类委员会仅仅或主要负责处理与国家审计相关的事务, 可称之为审计委员会 (塞浦路斯称之为公共会计委员会, 匈牙利和波兰称之为国家审计委员会) 。第三类委员会如马耳他的国家审计局会计委员会, 专门负责与审计机关预算有关的事务, 即批准审计机关的预算, 委派外部审计师对审计机关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

(二) 对我国的启示

1. 我国应建立专门机构来审计“审计署”。

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欧洲其他国家都设有专门机构来审计国家最高审计机关, 这是因为, 虽然审计署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其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产的审计不受外界的干预, 但审计署自身也需要接受来自外界的审计监督, 不能处于无人监督的审计真空之中。孟德斯鸠认为,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我国也应该聘请独立第三方来审计国家审计机关, 对政府审计部门实施再监督, 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政府审计监督权威, 又有利于提高政府审计质量。

2. 审计“审计署”的机构应该是多个而不是一个。

英国、美国和德国的最高审计机关都接受来自多个机构的审计监督, 首先要接受议会下属的与审计署平级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计监督, 其次要接受来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这些部门从不同角度复核最高审计机关对其他政府部门和公共资金的审计工作, 审查审计署自身的财政、财务收支, 在审计内容、审计时间等方面相互配合, 以向社会公众披露最高审计机关的工作是否客观、独立和可靠, 是否符合政府审计准则。

3. 审计“审计署”的人员必须具备审计及政府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英国、美国、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负责审计国家审计机关的人员, 要么来自议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 要么来自会计师事务所, 要么来自友好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瑞典负责审计“审计署”的机构是由12人组成的议会审计师团队。该审计师团队的审计人员具备极丰富的审计及政府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可以快速、正确地判断最高审计机关从事政府审计以及自身财政、财务收支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 以促进最高审计机关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4. 审计“审计署”的专职机构和审计署之间应保持同级别关系。

英国、美国、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在议会下设置的审计国家审计机关的专门委员会同由议会领导, 与审计署属于同等级别, 而且议会委员会与审计署之间没有双向的审计关系, 因此独立性较强、权威性较高。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在设立审计“审计署”的专职机构时, 也应该让该专职审计机构和审计署保持同级别关系, 不能让审计“审计署”的机构和我国的审计署之间像瑞典的做法一样保持上下级别的垂直领导关系。那样, 会影响我国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谁来审计我国“审计署”

(一) 审计“审计署”机构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

1. 审计“审计署”机构不能是监察部和财政部, 其与审计

署之间不能存在双向的审计和被审计关系。在确定审计我国“审计署”的机构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机构作为“再审计者”, 首先必须独立于接受检查的国家审计机关, 以保证其意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 审计“审计署”的机构与审计署之间不能存在双向的审计和被审计关系。

2006年10月《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披露, 监察部、财政部拟对全国审计系统进行定期监察, 审计署正在酝酿邀请财政部和监察部联合组成监督机关, 对国家审计机关的财政财务收支、专项经费使用及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年度审计, 形成固定制度以结束国家审计机关无人审计的状况。采用这种做法主要是能够适应我国目前的政府体制, 尽快地形成对审计署进行审计监督的制度。笔者认为, 由于财政部、监察部作为政府机构, 其自身就是审计署的审计对象, 尤其财政部经常是审计署的重点审查对象, 如果采用如上做法就难免会出现财政部和审计署双方的利益纠葛, 容易发生双方互相拆台或者互相包庇的问题。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独立于被审计机关之外并不受外来影响, 这样才能客观有效地完成其工作任务。可见, 双方互相审计的审计制度是不适宜的, 它损害了审计独立性, 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2. 审计“审计署”的机构不能参与审计署自身的审计工作, 不能是国内的社会审计组织。

一般人难以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 所以审计“审计署”的机构不能从参与审计署审计工作的部门中考虑。虽然聘请国内社会审计组织对“审计署”进行审计是国际上的一种普遍做法, 但它在我国却不具备可行性。这是因为, 由于审计署工作人员的紧缺及专业或特殊知识的不足, 审计署经常会聘请社会审计组织帮助进行政府审计, 这样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业务往来关系。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 (审法发[2006]39号) 规定, 审计署可聘请外部人员参与下列审计: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及其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财务收支及其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国际贷款援建项目审计;其他适宜聘请外部人员参与的审计。如果再聘请我国的社会审计组织来审计“审计署”, 就有可能因为其业务关系对审计的独立性造成损害。

3. 审计“审计署”的机构必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 不能是人大。

英国、美国和德国在议会下设置的审计最高审计机关的专业委员会都是立法机构下面的执行机构, 而不是议会这一立法机构自身。因为立法机构自身缺少审计和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具有专业胜任能力, 无法对最高审计机关进行专业审计。所以, 审计我国“审计署”的机构也不能是立法机构, 不能是人大。虽然人大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应当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负责监督, 其中也包括对国家审计行为的监督, 但是人大在我国只是立法机关而不是执行机关, 具体的审计国家“审计署”的监督工作应交给其下属机构来完成。

(二) 审计“审计署”问题的解决思路

借鉴英国、美国、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审计最高审计机关的工作经验, 笔者提出审计我国“审计署”的构想是:首先在人大常委会下设立国家审计委员会, 由其对我国审计署的审计活动 (包括专项审计和各类审计调查) 进行专门的审计监督;其次引入国际同业互查制度, 聘请国际审计组织对我国审计署的日常财务收支活动进行专门的审计监督。

1. 设立国家审计委员会, 由它来负责对我国“审计署”的绩效进行审计。

审计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很有权威的机构。为此, 我国应在人大常委会下设立国家审计委员会, 由它来审计“审计署”的审计活动 (包括专项审计和各类审计调查) 。国家审计委员会由人大常委会直接领导, 对人大负责。审计署仍然是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 国家审计委员会与审计署处于同级别地位, 彼此没有隶属关系, 也不存在人员委派的关系。国家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审计署的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经费的使用及审计署的日常工作进行审计监督, 不定期地检查政府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 并形成审计报告递交人大常委会审阅。另外, 国家审计委员会还可承担原属审计署的部分职责, 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 以及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审计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这样就可以保证审计署集中充足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政府审计工作中, 强化财政审计, 开展绩效审计,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同时由于国家审计委员会和审计署之间既不存在双向审计关系和业务关系, 又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因此其审计的独立性能得到保障, 有利于提高我国政府审计质量。

2. 引入国际同业互查制度, 由国际审计组织来审计我国“审计署”的财务收支活动。

建立同业互查制度是对国家最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的第二条战线, 为此, 我国可借鉴美国审计总署的国际“同业互查”制度, 聘请由国际四大会计公司或友好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 对我国审计署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定期评价。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具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丰富的审计经验, 友好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所从事的本来就是与我国审计署相同或相近的工作, 所以由它们组建的工作小组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我国审计署业务质量的高低。从独立性来看, 由于负责同业互查的主体与我国审计署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也不存在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 因此其独立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要:针对由谁来审计“审计署”这一特殊问题, 本文首先比较了英、美、德等国的审计制度设计, 根据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提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然后分析了审计我国“审计署”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最后提出:在人大常委会下设立国家审计委员会, 由其审计我国“审计署”的审计活动;引入国际同业互查制度, 由国际审计组织来审计我国“审计署”的财务活动。

关键词:审计“审计署”,审计委员会,同业互查制度

参考文献

[1].Government Auditing Standards (2003Revision)

[2].Walker, D1.M1.Peer Review:Assuring Quality and Enhancing Confidence.AICPA Peer Review Conference.Chicago, 2005

[3].Walker, D1.M1.Enhancing Public Confidence:The GAO Peer Review Experience.Journal of Accountancy, 2006;7

[4].廖洪, 张娟, 张庆.关于监督国家审计的若干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3

[5].陈波.论国家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1

审计 篇9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可能性。

由于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 风险两个 要素,所以审计 风险模型就由这两个要素构成,表示为 :AR=RMM×DR, 其中,AR是审计风险 ;RMM是重大错报风险 ;DR是检查风险。

2 审计风险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2.1 审计风险构成要素的关系

审计风险构成要素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是被审计单位所承担的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重大错报,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这是审计人员所承担的风险。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成反向变动关系。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即当公式表达为 :AR=RMM×DR的总值一定时 , 其中, RMM(重大错报风险)越高,DR(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2.2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反向变动关系

首先,从两个构成要素的定义来看,在审计前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就说明被审计单位错报得越严重,即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所以对审计人员测试的要求就越高,即要充分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各种重大错报,以使自身承担的风险,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尽量降低。所以二者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反之,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不大,或错报得不是很严重,那么就不会对审计人员的测试提出过高要求,或是可以适当忽略一些非重大的错报,那么审计人员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就可以适当提高。所以二者仍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其次,从审计风险模型要素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来看

2.2.1 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反向变动关系

一方面,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越大,错报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因为是重大错报,已经以重要性水平高为前提,所以有些人不免认为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同向的 ;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发生的是重大错报,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的问题严重,所以本着谨慎性原则,审计人员要把审计重要性水平设定为低值,这样的话才能扩大审计测试的范围,更多地查找问题,以使更多的错报都被测试出来。按照前面对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分析,表面上是使审计风险加大了。但实际上潜在的更多的审计风险则会被避免。所以我们更加认定的是后者,即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反向变动关系。

2.2.2 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是同向变动关系

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可以借助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如前所述,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是反向变动关系,因为重要性水平设定为低值时就要加大审计测试的范围和程度,所以就需要通过更多的审计程序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支持。而审计重要性与重大错报风险我们认定也是反向变动关系,从而推导出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是同向变动关系,即重大错报风险越大,就需要更多的审计证据支持。

综上可以结合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及与审计证据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是同向变动的。

2.2.3 检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同向变动关系

关于检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可以通过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进行探讨。因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反向变动关系,即审计重要性水平设定为低值时,就会加大审计人员测试的范围和难度,所以审计人员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而承担的审计风险也大。但是不能以此就判定检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也是反向变动的。因为在审计模型里,检查风险是指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而不是表面呈现的检查风险。那就意味着审计重要性水平设为低值时,就要求审计人员进行更全面详细的检查,以使其能充分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所以在此前提下,容许审计人员疏漏的情况是很少的,那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也应该是低值,即检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同向变动关系。

2.2.4 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是反向变动关系

因为一方面,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审计重要性水平设置为低值时,就会扩大审计范围,也就需要更多的收集审计证据 ;另一方面,检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同向变动关系,重要性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也应该是低值。所以可以推导出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是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当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较低时,就需要更全面深入地测试出被审计单位的错报漏报,也就需要更多地收集审计证据予以支持。

综上可以结合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及与审计证据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审计风险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是反向变动关系。

2.2.5 分要素认定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审计风险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判定审计风险中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反向变动的关系,而其中的检查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同向变动关系,所以通过审计风险模型的构成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以判断乘积关系得出的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是反向变动关系。这也是与前面对两个概念的关系表述一致的。

2.2.6 分要素认定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同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是同向变动关系,而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是反向变动关系。那么由审计风险模型的乘积关系一般可能得出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也是反向变动关系。这是与之前对这两个概念的关系表述不一致的。那么问题首先反映在检查风险上。风险模型中的检查风险只是审计人员表面承担的风险,那么此检查风险就与审计证据是同向变动关系,而保证最后得出的审计风险也是与审计证据同向变动的。但是审计学原理的审计风险模型的检查风险是指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它与审计证据是反向变动的。那么问题的解决是否可以通过审计风险模型的要素构成关系式来解释呢?

摘要:本文结合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的要素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以及风险模型成立的基础。目的在于加强对审计学原理主要概念尤其是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审计+云计算=“云审计” 篇10

“云审计”的概念

云审计是利用互联网的云计算概念, 通过数据的云存储, 使得各种审计资源 (参与审计的人员、程序和相关的硬件设备) 通过云来协同, 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富有效率, 更科学的审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计人员无需关注采用何种计算机程序、也无需关注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工作时效性问题, 审计人员惟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审计任务本身。因而, 通过云审计, 可以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简单劳动的强度, 降低审计软件的技术壁垒。更进一步地, 随着人们对云审计的不断深入认识, 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建立基于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全新的审计框架。

“云审计”与XBRL的关系

审计是一种受托责任行为, 也是典型的信息处理与判断的行为。按照Charles Hoffman在《XBRL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 (2008) 中的解释, XBRL“是一种电子交换商业信息的全球标准化方法, 提供了一种全球认同的财务报告术语以及业务规则的语义”。X B R L的实质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具有可比性、可重构性的统一的编码过程。XBRL的宗旨是解决商业信息交换的电子标准, 这个特性对于云审计非常重要。没有该技术或类似的技术, 不可能自由、快速地分析财务数据, 并安全传递财务信息, 将此类技术运用到云计算之上。

以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例子作一比较, 在国际会计准则被普遍采用之前, 全球存在着多个不同的会计准则体系, 有的比较接近, 有的则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 全球企业财务状况的横向比较就面临财务报表按不同国家、不同资本市场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转换, 从而导致高昂的转换成本, 这种转换成本其实就是信息交换成本。高昂的信息交换成本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同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潮流不符, 因而才有了会计准则的趋同、等效。

类似地, X B R L的目的在于解决财务信息的电子交换成本, 使财务信息能有序、便捷地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交换。从审计是一个信息获取、分析信息并报告信息是否存在偏差的系统过程来看, 如果审计过程也能采用XBRL进行信息交换, 无疑将使得财务信息交换、审计信息交换以及财务信息与审计信息之间的交换成本显著降低。只有实现了便捷的信息交换才能实现工作协同, 才能实现云计算的功能。

构造“云审计”的基本框架

目前的审计建立在受托责任的假设之上, 对现阶段的云审计来说, 首先, 审计过程和受托责任的概念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延伸。目前的审计主要基于某一特定的审计者承担全部的审计工作 (过程) 并承担全部的审计责任, 而云审计将有所突破。其次, 技术层面上, 审计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是基于特定的程序和特定的物理介质, 云审计的数据都会通过云来实现, 因而数据安全必须得到保障。最后, 云审计面向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 也就是说云审计是一种公共云计算。

审计是一个严格的系统过程, 为了使各种审计资源 (人、信息、硬件及程序等) 都能通过云计算来协同运作, 在构造云审计之前, 首先得有一个行业性的准则和技术规范来明确云审计的相关规则, 比如云过程, 数据安全准则, 风险控制与云责任。

在云审计下, 一个云过程将允许客户委托一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进行审计, 从而, 根据约定的法律责任和实际承担的审计项目 (数据信息子过程) 来确定对客户的集体责任。因此, 云过程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多对一的审计 (相对应的是目前的一对一审计) 过程。由于云过程基于云审计的平台, 无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多大, 都可以在云审计平台下集合为数众多的审计人员和技术支持来应对。由于有了云计算技术支持, 多对一的审计过程将很可能取代目前一对一的审计过程, 因为比起一对一的过程, 云审计将更独立、更可靠, 因而也更为企业所信赖。

重视审计工作 加强审计整改 篇11

一、进一步提高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认识

审计监督是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确保审计揭示的问题纠正到位,是认真贯彻《审计法》,推进民主法治,实行依法理财的重要举措。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否得到彻底整改,关系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各镇、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审计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扎实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

(一)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县审计局负责每年向县政府报告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并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县政府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审计整改工作。被审计单位要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县审计局报送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90日内,向县审计局报送审计整改结果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情况、审计要求自行纠正事项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尚未整改到位问题的原因及限期整改和处理的措施等。县审计局每年向县政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并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查办问责制度。县审计局负责将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形成审计报告,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整改;对有领导批示的综合性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进行专项督促整改。被审计单位经审计局督促仍未彻底整改到位的,由县政府督查室进行重点督办。严重违纪违规、屡审屡犯、拒绝和拖延整改,并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单位,由县监察局按照相关规定查处。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三)建立审计整改联动制度。县政府成立由审计牵头,财政、监察、检察、政府督查室等部门配合,组织、人社、发改、公产、税务、工商等部门参与的审计整改联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审计局,负责审计整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工作。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通报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审计整改工作的难点,落实审计整改工作责任。县审计局要建立完善审计移送事项处理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需要移送有关部门依法依纪进行处理的,应及时移送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审计整改工作,迅速完成审计移送事项的处理工作,并将审计移送事项处理结果第一时间书面反馈县审计局。对审计局依法提请暂停拨付的与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关的款项,以及应清收和解缴国库的罚没款等各种非税收入,县财政局要及时停止相关资金拨付,并扣减、清收应当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款项;对审计局依法作出的需要清理、调整或暂停的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款项,县发改局、财政局应及时清理、调整或停止有关支付;对审计局依法作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的决定,税务部门要依法足额征收;对审计局依法作出的关于被审计单位损害国有资产行为的审计决定,县公产局应及时督促落实整改,并依法作出处理。对审计局依法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事项,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查办;对审计局移送的违法犯罪案件,县检察机关应及时立案查处;对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违规资金需要冻结的,县审计局向县法院提出申请后,县法院应及时办理冻结手续;对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需县工商局支持的,县工商局要积极配合。

(四)强化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县审计局要在规定时限内,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重点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自行纠正事项、采纳审计建议、审计移送事项处理的情况;要建立台账,实行“销号制”,对积极整改到位、真正解决问题的,予以销号,切实增强被审计单位和部门的整改主动性、时效性;对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或整改不彻底的,要查明原因,形成书面报告,提交审计整改联动委员会研究解决,必要时由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重点督查;重大项目的审计结果及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县政府报告。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事项,要同时向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五)推行审计整改公告和通报制度。按照政务公开要求,推行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公告制度。县审计局每年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及审计整改情况,除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外,凡是符合公告条件的,应通过政府网站、审计局网站向社会公告。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审计整改工作典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不积极整改、整改不到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予以通报;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屡禁不止的,要通过媒体对被审计单位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曝光并从严问责,促进其整改,提高审计整改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安排部署整改工作,了解掌握整改进程,指导、协调、督办有关审计整改事宜,做到态度坚决、责任明确、措施得力、整改到位、反馈及时,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章立制,注重长效。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机制体制入手,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完善加强单位管理的规章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

(三)依法审计,督促整改。县审计局要坚持依法、文明审计,严格按程序审深查透,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建议可行;要深入细致地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确保提出的审计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及时到被审计单位跟踪回访审计整改情况,必要时进行后续审计,督促做好有关问题的纠正工作;要认真研究评估被审计单位整改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及整改的实际效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切实发挥审计整改联动委员会作用,强化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信息共享、分类督办,主动履行职责范围内的督促整改责任,切实有效地抓好审计整改工作,形成审计整改合力,促进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审计准则与审计质量 篇12

(一) 审计准则的涵义

审计准则是经权威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用以明确审计主体资格、指导审计人员工作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专业规范。审计准则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权威性标准, 也是衡量注册会计师业务质量的尺度, 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 审计准则的作用

审计准则的施行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国家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 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某种意义上, 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 间接地实施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维护了证券市场秩序。证券市场是重要的资本市场, 注册会计师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证券市场的欺诈行为, 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三是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注册会计师通过提供审计等服务, 对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 我国审计准则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常重视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并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负责拟订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 经财政部批准施行。为此,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自1994年初, 开始筹备审计准则研究制定计划, 6月, 财政部批准审计准则研究制定计划。同年10月,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中国审计准则组, 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正式启动。从1995年发布第1批审计准则起, 到2002年3月止,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制定5批审计准则, 包括1个审计准则序言、1个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3个相关基本准则 (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和后续教育基本准则) 、27个具体准则、10个实务公告和4个执业规范指南, 共46个项目。此外, 为保证审计准则的贯彻执行, 还发布了10个相关文件。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审计准则体系。但是我国目前审计准则的制定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审计准则的制定主要依据以往的经验总结, 对于新出现的情况则考虑较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尚有空隙, 理论成果与实际工作脱节;审计准则的要求与其自身的完善程度不相符合, 如重要性、职业谨慎、审计风险评估等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执法环境与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等。但是从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审计职业发展较晚、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和理论水平有限等实际情况看, 当前执行由国家制定的普遍性较强、条款较为具体明确的审计准则是比较符合现实需要的。今后, 工作重点将转向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对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补充、修订与完善。

二、审计质量

(一) 审计质量的涵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业务的优劣程度, 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 最终体现为所形成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影响不断扩大, 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 全面提高审计质量, 是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促进审计事业在新阶段取得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影响审计质量的制度因素和我国审计质量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 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财务报告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监督、预警和经济补偿三方面的机制对于审计质量的要求, 正是由这三方面的机制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

第一, 所有者需求决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独立审计的监督机制主要是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审计公费是所有者为了避免受托经营一方损害其利益而付出的成本的一部分。在我国, 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过程, 国有股份所有者“虚位”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尽管法律、法规要求对国有企业及含有国家股份的企业进行审计, 但如果国有代表并不真正需要审计, 或者说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 则审计只是一种形式。另外, 在我国, 所有者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是, 上市公司虚假报告通常只受到国家监管部门的惩处, 很少有股东或潜在投资者诉诸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证券市场投资者期望得到回报的主要渠道不是上市公司的良好业绩, 而是市场投机, 政策保护。因此, 审计收费越少, 他们自身的利益越多。我国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以及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直接影响到对审计质量的实际要求。

第二, 宏观监管需求决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目标的法律界定, 反映了国家赋予独立审计的社会功能;由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制订的审计准则, 反映了职业界对满足国家需要所做出的积极反应。然而, 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相同的审计目标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 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审计准则中, 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违反法规行为。然而在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体制以私有经济为基础, 国家制定的直接约束、规范企业行为的法律法规较少。在我国, 目前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 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成份仍占有主导地位, 国家从行政管理者和所有者双重身份出发, 制定了内容繁多、十分具体的各种法规来约束、规范企业的行为, 其中有的是为了保护国家所有者的利益, 有的是为履行国家发展经济职能, 有的则关系到国民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因此, 在中国, 检查违反法规行为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更大的任务和责任, 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 也必然因要求耗费过多的社会资源而无法实现。

因此, 国家必须明确, 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约束下, 何种独立审计目标对有效地发挥好国家宏观监控作用最为重要, 这是合理确定审计质量目标与质量要求, 充分利用有限的独立审计资源的另一重要的制度基础。

第三, 会计师事务所约束机制影响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 是注册会计师不仅在专业水平上, 而且在经济基础方面, 确有能力对独立审计的质量承担经济责任。在发达因家, 无限责任合伙制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 直至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才开始在法律上允许成立有限责任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但即使在法律上解除了禁令, 各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对采用有限责任合伙制十分谨慎。迄今为止, 也很少有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究其原因, 不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规避风险, 而是因为怕失去公众的信任、丧失保障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在法律上允许采用有限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 一方面是由于法律诉讼之多已危及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生存和发展, 从另一方面讲, 则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 职业责任保险也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如果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 投资者及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就会丧失重要的心理保障。

深入考察会计师事务所约束机制的问题, 还涉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客户规模相对应的内在要求。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从经济上, 人员数量与素质等方面与客户的规模不对应, 则其审计的质量难以保障。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包揽了85%以上国际上最大的跨国公司的审计业务, 正是这种内在要求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 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在经济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给予赔偿还远远不够。迄今据报导起诉的案件, 集中在少数地区和个别所, 且主要涉及验资业务。在国有企业审计中, 几乎没有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质量被起诉给予经济补偿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承担责任的经济约束缺乏刚性和力度, 是审计质量保障机制重要的制度缺陷。

三、审计准则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从审计质量的角度考虑, 遵守审计准则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最高的审计质量, 而是达到了审计质量的最低要求。随着国家审计信息的公开化和人们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 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失败”的风险日益增加。

从审计准则的角度考虑, 如果没有必要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性条款或对违约责任的明示, 再好的法规也是废纸一张。没有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作为保障, 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设计就可能前功尽弃, 甚至使之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 某个审计项目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如果不对责任人进行必要地追究, 一方面, 可能使质量控制失效;另一方面, 也可能引起对违规行为的相互效仿, 反而会使负面效应放大。因此, 实行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审计准则有效实施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 规范审计行为, 明确审计责任, 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审计质量控制分为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

(一) 全面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控制制度是指审计机关为保证每个审计项目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 其主要内容及要点包括: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完善的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

1. 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 应当严格按照审计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过程中, 应当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应以正直、诚实的品质, 严谨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业务本领从事各项审计工作, 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

2. 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计划应当紧紧围绕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进行编制, 要突出重点,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时, 应根据年度计划确立的审计目标进行确定。首先应当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 以确定审计项目, 对一些重点项目还应当召集有关专家进行研讨;其次在编制审计计划过程中, 要考虑审计项目计划本身的问题, 如项目的全面性、项目的影响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最后经有关部门审核后, 最终形成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同时, 还要建立审计计划执行进度报告制度, 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以确保审计计划真正得到落实。

3.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系, 实行审计执业资格制度。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和掌握与审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 以满足完成各项审计任务的要求。

4. 完善的审计准则规范体系。

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约束, 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制度保证。分为基本准则、通用准则和专业准则、审计指南三大部分。

(二) 项目审计质量控制。

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机关为使某一具体审计项目按已拟定的总体审计计划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其内容及要点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制定, 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查, 项目复核, 监督与考核等控制程序。

1. 审计方案的制定。

审计方案是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前, 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 分为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 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 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审计工作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 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 必要时可以进行试审, 所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应当明确, 重点突出, 组织分工合理, 各项工作措施和要求恰当。审计实施方案是各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 用于指导审计人员执行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切实可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

审计机关应建立多级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机制, 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核, 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必要的材料支持, 并据此确定审计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实施替代审计程序、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 项目复核。

审计机关应有专门的复核机构对整个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实施, 对调整的审计事项是否按权限履行了相应的程序;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 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断是否正确, 审计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 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问题的态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 复核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是否恰当。

4. 监督与考核。

审计机关应成立专门的以高级审计师为主的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 制定明确的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及方法, 使所有参与该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审计准则及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这是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审计质量要求与审计准则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可以达到的一般水准,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其中审计质量的提高是目标, 审计准则的实施是保证。缺乏以高审计质量为目标的健全的审计准则体系, 仅仅靠监管机构的惩罚,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审计质量的问题。因此, 应该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的审计准则体系, 不断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要求。

参考文献

[1].田野.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J].理论研讨, 2001 (10)

[2].黎文靖.会计规则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J].时代财会, 2002 (10)

[3].林钟高, 尤雪英, 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

[4].陆明祥.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总括性分析[J].基础理论研究, 2002 (4)

上一篇: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下一篇:加强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