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教育(精选12篇)
高校国防教育 篇1
一、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的国防教育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 自古以来, 有国就有防,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 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国防是捍卫领土完整的安全以及国家主权, 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 军事和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他主要是为了捍卫主权, 领土完整和安全, 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国防抵御外侵捍卫祖国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就是我们当代的青年学生, 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2.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因为加强国防建设需要。在未来高科技的战争中我国国防后备中的骨干力量就是这些大学生, 所以接受国防教育是有必要的, 并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护国爱党之心以及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 随时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 以及为祖国领土的完整与主权的独立而贡献。然而, 现在有一些大学生不关心国防建设, 不重视军事理论课的学习, 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 对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了解不够, 理解不足。为此,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
3.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未来战争是高科技战争同样也是信息化战争, 需要高质量的人员和一个强大的后备力量,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高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兵役法》规定, 大学生的军事训练是一个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 高校当前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分析
1.军事理论课教师缺乏难以保障课程效果
军事理论课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 目前, 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问题, 一般都是武装部保卫处的教师承担, 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 而根据 (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 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军事课是普通高校本科专科学生的必修课, 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 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 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当前, 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 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 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 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 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 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 后续教育跟进不足, 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 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 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军事教材不统一内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教育需要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国防教育大纲的规定, 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而军事理论课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 教育学科起步较晚, 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 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材料, 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 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 原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及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 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和军事人才的需求,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 高校国防教育改进的途径
1.军事理论课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使国防教育连续性
国防教育和形势政策课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育本质上来讲, 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 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 而在教育内容上也有交叉之处, 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即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 又能实现国防教育连贯性, 形势政策课内容丰富, 涵盖面广, 可以把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穿插进去, 达到“两课”教学的互补, 使国防教育的连续性。
2.推进师资队伍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组建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一要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 优化结构, 形成以专职军事课教师为主, 兼职为辅, 从年龄, 学历, 职称, 专业上等合理配置。二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 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教育理念, 更好地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三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 保持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俱进, 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 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 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3.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
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 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有效地促进国防教育的普及, 扩大教育效果。当前, 虽然一些高校也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 但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 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 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 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 时事性, 丰富性, 知识性, 思想性, 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军事的新动态及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 也要有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
综上所述, 高校进行国防教育十分重要, 当前国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摘要: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就是国防教育。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意识的概念。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探讨
参考文献
[1]《国防教育》, 杂志
高校国防教育 篇2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的途径。
二 是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
三是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极为深刻的,是终生受益的,是高校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防教育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军事是政治的继续,这是历代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已有过的精辟论述。国防本身就是军事和政治的综合。
我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和要求,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和过程。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防止外敌的侵略和颠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大学生学习军事发展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学习古代军事思想和外国军事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学习解放军的光辉历史,有助于学生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爱党、爱军、爱国的情感;学习我国的国防史,可以让学生们记住历史上的教训,从而增强国防观念,培养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尊严和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基本军事技能的训练磨练了学生们的意志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我国,对读书人历来有“寒窗苦读”之说。时至今日,高校的大学生虽已不存在“寒窗”,但“苦读”却不亚于过去。他们长期处在脑力劳动的状态,在加上各种主观因素,所以,普遍存在心理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而集中训练的特点是紧张艰苦,体力消耗大。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学生来说可以称之为极限。他们在向这种极限的挑战中,以军事教官为榜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摸爬滚打,流血流泪,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展国防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据我们统计,在军训中,有87%的学生增加了体重,军训后有63%的学生提高了身体免疫力。
3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现代战争和现代国防,更是集中了最尖端的科技成果,突出的体现了现代战争的高技术特点。而当前,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校园内的教学仍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从而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反差拉大。国防教育自身的特征能够很好地弥补这种教育的不足。大学生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体验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应用于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学生通过国防教育的实践,拉大生活中反差,减少学习与实践的反差,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从而增强了勇于向困难挑战,不断进取的意识。
高校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格; 创新技能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然而,我国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起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这一状况,大力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在长期的改变或更新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化、系统化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目前,国内外已有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应然层面的创新素质的规范研究,缺乏实然层面的专门针对创新素质结构及其基本特点的实证研究。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要素分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五个方面。从现有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大多为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缺乏理论模型的科学构建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所谓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素质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在长期的改变或更新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稳定、个性化、系统化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由创新实践、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成果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创新实践是基础,创新能力是保证,创新人格是核心,创新成果是标志。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一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特点。与已有的反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创新实践、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成果四维结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具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总的创新素质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高的空间。在创新实践、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四个维度上的均值都为0、标准差皆为1,这说明调查数据的分布为标准正态分布,抽样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为中等的占最多数。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创新素质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还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重知识灌输轻素质培育的倾向。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个性发展不足,尤其是创新素质较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严谨的工作要求,不能愉快享受幸福生活和有效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多项有关“大学毕业生素质调查”的反馈信息表明: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综合素质较差;缺乏创新人格,心理承受力和进取精神较差;缺乏创新技能,眼高手低。这急需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次,对男女生的性别比较表明,男生在总的创新素质、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方面均显著高于女生。再次,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表明,在总的创新素质方面,一年级的大学生显著地高于二年级;在创新实践方面,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其余各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创新人格方面,一年级显著低于二年级,三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的大学生,其余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在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方面,二年级显著低于一、三、四年级的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校门,对大学和大学生的状况并不十分了解,还不能较为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因而对自我的创新素质状况评价较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自我创新素质水平定位趋于清晰、准确,并找准差距,奋起直追,创新素质各维度水平随年级增长而逐步提升。
此外,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的比较表明,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总的创新素质、创新实践、创新人格、创新技能方面都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受到的家庭关注和培养培训等较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由创新实践、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和创新成果组成的四维结构。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水平略高于平均水平,仍有较大提高空间,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创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高校如何推进创新教育,笔者以为,目前,还是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地位。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创新教育类课程的开发开设力度,充分认识隐性课程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注重并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第二,筹建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心,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训中心可分四大模块:一是创新技能训练模块,二是创新人格培养模块,三是创新实践模块,四是创新成果模块。各模块均适当聘请有关专家、专业教师和一线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加入,主要进行相应模块的研发、培训与测试。
第三,改革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型接轨,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实际结合的多样综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四,建构科学多样的评价体系,推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自我发展。要实行全面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导向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使大学生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和优化素质结构
总之,凡是有利于创新素质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我们都要积极实行。中国人不乏聪明才智,只要大家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找出许多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办法来,就一定会使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也就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高校国防教育 篇4
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于1810年, 有“现代大学之母”的美誉。它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其创校元勋威廉·冯·洪堡 (1767-1835) 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点: (1)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3) 培养“完人”的全面人文教育。鉴于教、学、研三者相结合已在当今中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 以上三点中 (1) 和 (3) 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倡议开设的“博雅清谈”活动2008年10月30日正式实施, 他主张“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受“博雅清谈”的启发, 感于尼采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一文里的思考———德国“到处盛行着一种无礼的匆忙”, 德国文化衰落的由来是“缺少教育家”。本文从柏林洪堡大学办学理念中得到启示, 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试图评议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二、问题
(一) 英语教育之得失
要谈人文精神的追寻, 不能不先提英语教育之得失。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可聊举四例证明: (1) 中国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1977年恢复, 自1980年起外国语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英语作为非“小语种”, 每年牵动着数万至数十万考生的心。 (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十多年来严密组织, 如期举行, 考试成绩与证书被作为大学生毕业与求职时表明英语水平的有效凭证。 (3) 到2007年, 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消费群体, 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 英语培训市场年产值已达到近200亿元人民币。 (4) 北京大学在新世纪里曾大力主张教师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拟在职务晋升标准中规定“除少数特殊学科外, 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重视之下, 学生英语水平的日益提高、普遍见长自不必说。
但是, 缺失了什么?中国高校晨读中“朗朗书声多诵英语”之怪现状, 是否真应了鲁迅早年的激愤之辞“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 (《青年必读书》)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化的主旋律使很多东西物化, 使人异化。在全球化思潮“高歌猛进”时, 被利益驱动的高校中英语已成为美元的替身、超级大国文化的符号。“旁采泰西”已被“出国”和“西化”取代。在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呼声中, 中国文学与“本土情怀”被轻视, 甚至被忽略。警醒者一语中的:“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 缺的不是‘国际视野’, 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今日的中国大学, 能生产出英语完全合格的学士和硕士甚至博士, 但亟须作为“教化之重镇” (梅贻琦) 而融入并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二) 政治教育之利弊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 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中宣部理论局近年连续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高水平理论读物。其独到之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现实问题, 或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作出了深刻阐释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起到了指南针式的引领作用。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 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政治教育, 尤其是高校的政治教育, 优点突出的同时, 其弊彰显。
1. 政治学习成为升学升官的门径。
政治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应对每年一月份的考试, 各种考研政治班整个秋冬季节都很红火,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是永恒的主题。很多考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政治, 硬着头皮背题, 腻烦与逆反心理很重。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只在写党课作业时抄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不求甚解, 仅要形式 (作业) , 只重结果 (入党) 。尼采戏仿教育中“出自一次博士考试”的几道问答题似乎讽喻了这种使人丧失创造力的教育:“———‘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用什么方法?’———他必须学会厌倦自己。”
2. 哲学学习没有融入生活, 深入人心, 未达“提高心灵的境界”。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是全民性的, 但是, 这种全民学习从一开始, 就被抽象地架空:一个学生入小学到考博士的近二十年的成长中所看到的永远不变的第一条政治要求是“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然而可悲的是, 政府投钱最多的某些著名高校的众多学生毕业后最大的理想是———“移民”。如果比较一下中美小学生守则, 我们能看到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 我们能发现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和可行性。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烂熟于胸, 可是, 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心灵的提高。我们需要一种深入心灵的哲学教育。
(三) 管理模式之利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中国任何一所公立大学, 党委常委会都是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委员会, 其中党委书记位列校长之上。其利在于, 党委常委会是绝对管理层, 能很好地执行传达中央精神, 对学校进行最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
其弊在于, 学校并无真正学术自由, 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术机构关注并致力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长远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高瞻远瞩, 必须有既受国家保护又不受国家过度控制的自由机构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然而目前, 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基本上是由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没有真正体现教授治校的原则, 很难实现教育发展的独立自由和高瞻远瞩。
三、方向
(一) 全面人文教育
从“问题”部分的“英语教育之失”与“政治教育之弊”, 我们很容易从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找到中国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哲学与文学 (尤指国学之中国文学部分) 并重的全面人文教育。
1. 哲学之基。
洪堡将哲学看做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中国高校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注意化空洞为具体, 变理论为实践。在哲学教育主渠道———政治课堂上, 引介多种哲学思想代替一种主义, 用中外哲学经典熏陶学生, 真正“提高心灵的境界”, 培养振兴中华文明的“完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大家的思想被束缚在一个主义上, 何谈发展的“全面”与“充分”?江泽民曾经说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全面学习是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精华, 提高心灵的境界, 走向“完人”发展。
2. 文学/文化之石。
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全面人文教育还应该有文学, 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因为英语冲击等因素而被忽视的国学中的中国文学作为基石。
“国际视野”吞噬“本土情怀”, 以至于“国学根底”几无。国学学人的忧虑是:“今人之不读中国书, 将如何接地气、续血脉, 重建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可见,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学名家袁行霈先生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主的意识, 如果没有文化创新的精神, 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竞争剧烈的世界中立足和生存。科技要自主创新, 文化也要自主创新。一味地照搬古人和照搬外国, 都是不足取的。”因此, 在传承中我们要把国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使其充分实现其价值, 保持其生命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学思潮逐渐出现了市场化趋势。事实上, 文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心灵影响是不可用商品社会的金钱来计算的。推广开去, 整个国学也如此。正如袁行霈先生的自问自答:“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 这是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深谙中国文学及包括经、史、子、集的整个国学之妙, 心灵中有诗意, 记忆中有历史, 思考中有哲理, 能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定更丰富。
(二) 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
这一点虽然在现阶段只算愿景, 但却是高校发展的未来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高校教育改革上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注意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这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观点契合。
在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愿景中, 大学之长是校长, 他是平等的教授群体的一份子, 各项事务皆由教授会决定。这样, 一是可以避免管理者位高于教学者, 校园成为官本位官僚机构。二是在国家的保护支持与零干涉下, 高校作为纯学术机构能更注重教育的长远利益, 尽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为国家和社会生产、创造最高价值的财富。
比较而言, 我国现阶段的教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未来, 大学的目标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 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根据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进行其活动。教授委员会管理、指导下的高校师生服膺科学的内在要求, 独立自由且甘于寂寞地进行学术探索。政府在利于高校自由学术的前提下, 为学校服务, 只给学校当“后勤部长”, 无权干涉学校其他事物。
通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英语学习和政治学习思潮、国学思潮、管理体制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我们可知, 教育改革三十余年中国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问题和缺失仍在。全面人文教育和学术真正自由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摘要:“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文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试图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5
高校的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与意识,能够从思想、政治和技术等方面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的国防教育。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使大学生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大学生作为高新人才,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国防现代化的优势,将国防现代化的思想与当前的国际形势融会贯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坚定大学生政治方向、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塑造大学生心理品质。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人才,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社会思想的潮流,如果通过国防教育塑造起他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就对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思想会起到引领作用。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不仅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
当前国际形势仍然较为复杂,只有认清了形势才能更好的开展国防教育。冷战结束以来,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纷纷调整了军事战略,加强了军事设备的研发与发展,从整体上改变了我国周边的军事环境。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同接壤的周边邻国之间都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界领土问题;我国同周边国家还存在着严重的海洋权益的纠纷,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着诸多不利和挑战。此外,我国地缘环境较为特殊,我们处在海洋地缘战略区和亚欧
大陆地缘战略区的交界处,是陆上势力和海上势力争夺的焦点,我国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我国的强大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必然相悖,我们永远不能忽略和平背后潜伏着的危机。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就能保障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长,能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因此我们就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立足于强大的国防实力,力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此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状况如何。
高校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存在多方面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彼此相互包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平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来发挥:搞好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依托培养高校做好后备军官的培养工作,为部队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队干部;做好征兵工作,积极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军营建功立业,为军队输送高素质军事人才;积极研发高新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搞好大学生军事训练对加强国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对于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有着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提高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认识,改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和谐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许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组织机构设立和管理体制仍不完善。目前,由于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要性思想认识有偏差,加上对国防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使得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知识单纯的教,而没有讲授其中的精髓问题,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显然,这样的看法是荒谬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现在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连上课的教室也存在困难,教学管理上就存在更多问题。
二、高校国防教育训练内容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军事技能训练停留于表面功夫,缺乏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如武器操作、军事地形学、擒敌术等,根本无法形成实际战斗力,军事理论学习方面,有的学校未采用系统性教材,对部队常识、国际军事前沿知识等涉及不多,在国防思想灌输方面课时较少,力度不够以及在军事技能与军事理论、思想灌输三者之间存在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问题。
三、高校国防教育未走上法制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在我国,将国防教育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要想将国防教育扎扎实实的开展好,使其走上法制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从学前,到小学、中学、大学,国防教育都应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中。
多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国防教育形式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军训,而这仅有的军事训练科目也只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而在剩下的几年大学生活中,学生接触到有关国防知识的几率几乎为零,这种短期、单一的国防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培育和巩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作用。近年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要求,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但在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远远达不到让青少年确立国防观念的目的。
要想真正在高校发挥国防教育的巨大功能,首先必须对高校国防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如果对国防教育定位不准,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效果也就很难让人满意,也是对国防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就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高校国防教育的多重功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强大的国防教育功能,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教育的重要补充,同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德、智、体、心、法等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对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各方面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懂得国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
意义。归于源头要将高校国防教育的首要目的放在服务国防上,通过高校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础。
从教育方法上有所提升是必要的选择。因材施教、注重细节、循序渐进,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要改变那种轻视国防教育课程的态度,要认识到它实际上是一件关系到全民族素质、全民族思想观念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利益福祉的伟大事业。要切实将国防教育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防教育课程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其他课程视为平等关系,要严格评价标准,采取正规化的考试考核方式,要专门研究国防教育的组织和开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予以明确,在服务方向上要切实与国防事业需求相一致。
高校摄影教育 篇6
起步晚,发展快,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也常常以其彰显个性的作品带给摄影界一次次惊喜。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设有摄影院系的院校100多所,有摄影专业的约200多家。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着何种难题?来自部分高校的负责人,为我们做出了展示、回答。
啤酒广告 邸京 摄 北京印刷学院
永远的F50 许宁超 摄 四川美术学院
故宫角楼 辛志秀 摄 北京印刷学院
喻鱼 刘帮国 摄 四川美术学院
巴黎童年 刘永 摄 北京电影学院
Black pool海滩 郭杨 摄 大连医科大学
茶馆 罗小菊 摄 四川美术学院
白球鞋年代 贾雪 摄 鲁迅美术学院
餐桌前的风景 杨威 摄 鲁迅美术学院
私人空间 宋扬 摄 北京电影学院
卧室 李春光 摄 北京电影学院
教堂 赵欣 摄 大连医科大学
第一个摄影系的诞生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历史、现状
1984年,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委托鲁迅美术学院创建摄影系,1985年获准成立。摄影系在鲁迅美术学院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是全国美术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摄影系,经过了20多年艰辛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教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全国第一个艺术摄影硕士研究生。
教学原则
从绘画基础的视觉训练向摄影基础的自然性过渡;
从摄影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表现的强化性过渡;
从摄影创作的艺术规律向摄影表现风格的升华性过渡。
学生在入学时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造型艺术的绘画基础,再加上美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因此除了本专业的相关训练以外,还特别强调关注当代、关注社会,以自我关注为方式,以摄影大师为范本,启迪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强调学生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形成。
学生就业方向
由于摄影建系的时间早,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去各大高校任摄影教学工作,全国50多所院校有我们的毕业生在任教;还有大批在媒体工作的毕业生;同时也有很多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包括现在在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活跃的王宁德、阎实等。
(林简娇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副主任)
影、视不分家
四川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历史、现状
2000年创办摄影专业。2006年9月,已在原摄影专业基础之上成立二级学院,名为“影视艺术学院”。现有包括图片摄影、影视摄影、影视编导、影视动画等在内的7个专业方向。2003年起开始招收摄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需要具有起码的美术基础,在以后的摄影图像创作中,对视觉审美的把握就显出了优势。学院经常聘请顾铮、杨小彦、王南溟等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作为外聘客座教师。
教学特色
以图片摄影为主兼以视频摄影;涵盖商业摄影、传媒摄影和艺术摄影等不同应用领域。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教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引导。四年级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组辅导教学。
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在尚未了解不同摄影类型、表达方式之前,过早地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只做自己熟悉的。对这类学生,鼓励其放开眼界,发展自己的潜能。另一种则相反,一直犹豫不定,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其个性特点和知识、能力中的优与劣,扬长避短,找准努力方向。
(吴时敏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已达数百所,分类涵盖商业、纪实、观念等多个领域,以下几所院校为我们展示了各自的教学特色。
某天 王宁德 摄
历史、现状
北京印刷学院摄影教育开始于1990年,2004年将专业教育定位于“影像”。
摄影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制版印刷技术带来的图像广泛传播,作为印刷学院的摄影教育一方面秉承这种技术优势,针对数字化教育新格局,先后购进7台1600万像素到3900万像素不同规格的数字后背和数十台各规格数码相机,以及配套的高端图像处理与输出设施。在摄影本体研究的同时,继承印刷载体优势,在专业调图、色彩管理方面与印刷接轨。
教学特色
强化艺术创新与社会商业接轨的原则,一方面沿袭高校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暗房影棚实践体系,建设起以禄莱、仙娜座机、暗房相配套的传统拍摄制作系统;一方面配备从低端到高端的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后背组成的拍摄系统,以及完善的后期图像处理、输出和色彩管理设备等。
以商业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为核心,并辅之以纪实摄影、短片创作课程,将摄影、影像置于新媒体的框架之下,与现有的艺术设计、多媒体、三维虚拟、数字绘画、印刷色彩管理等专业密切联系,互为支撑,以拓展影像教育的外延。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历史、现状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是由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与英国波顿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创建,2005年通过英国教育部门的评估而正式设立的。200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每班约20人。学员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其中不乏国内一些重要媒体的在职人员,比如上海《东方早报》图片采集部主任安光系等人。
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摄影理论基础和工作技能的国际新闻、纪实报道摄影师,以及高层次的摄影教育、研究人员。
掌握摄影与传媒行业的国际规则、能够良好地对外交流与沟通,并完成国内外媒体拍摄、采编图像任务。
教学特点
在中国硕士点学习的中国研究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课题;他们分头拍摄、独自完成作业,但是一起讨论、析辨,共享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相同的社会意识资源;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在英国校本部的研究生同时开课,研究同样的课题,做同样的作业,并且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上传照片与图片说明,讨论研究专题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内容,互相评判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等。
课程三步走
一年的课程分成三个学期:大量阅读、讨论,熟悉和掌握有关专业方向的现代摄影理论,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训练适应现代国际摄影环境;
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规划选题和制定执行计划,独立完成两组专题摄影(要求在第三国的陌生环境里独立完成);
在选题的基础上整理、完善,通过图片编辑和文字合成的训练,做成一本达到出版质量的书籍。
(杨晓光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
跨国办学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
印刷学院里的摄影
北京印刷学院摄影专业
高校国防教育 篇7
(一) 我国西部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它虽然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 但不论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深度和广度方面, 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甚至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处于经验式、教条式的落后状态,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 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大部分高校仍认为没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认为那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 学校至多是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就业指导就可以了。这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时的就业指导, 满足于顺应上级要求和追逐潮流, 只在口头上或文件里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视, 实际却很少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其次, 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柔性不足, 导致学生在专业调整及课程选修上的自主性明显不足, 很难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再次, 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掌握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 还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由于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经费紧张等原因,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么是由刚刚毕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临时充任, 要么就是随便安排一个未考取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的教师客串。最后,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相当多的国外研究成果采取的是拿来主义, 没有创新和“本土化”, 在实际运用中无法适应西部的现实情况。而在对大学生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中, 没有充分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 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可能遭遇的具体问题的剖析和指导, 把规划的着眼点放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程序上, 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
(二) 日本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日本提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把这种规划的制定列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校期间由学校辅导, 进入社会后由社会组织通过再培训加以促进。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 政府相关部门担负组织、指导、协调的责任, 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 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从2005年开始, 对于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教育训练费用, 按一定比例从法人税额中扣除。
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文部科学省于2004年4月就全国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 结果发现“培养专业能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以前“T”字型人才受社会欢迎 (“T”字的“—”表示教养, “丨”表示专业能力) , 但如今需要的是“大”字型人才 (“大”字“丿”的下部表示专业, “丿”上部表示创造力;“”表示外语;“—”的左半部表示教养, 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 , 至于IT能力, 已是普及的要求。现在日本的大学以培养“大”字型人才为目标。在研究生阶段, 近几年开设了专门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
现在, 日本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和学生的人生出路相联系, 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
我国西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 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 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 以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 未来如何发展。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 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引起高校及大学生的普遍重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教育观念更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 等到面临就业的时候, 难免会出现困惑。
学校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两个重心, 职业生涯辅导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 更没有人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门领域, 导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不足, 在各种教育资源本身就不足的西部地区高校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当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 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引起了西部地区高校的关注, 但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就业率, 做好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较低层面的就业服务, 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 以至于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西部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观念陈旧西部地区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固守以往模式的基础上适当模仿东部地区高校, 而东部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目前正在摸索过程中, 这样, 时间上的延误在所难免。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应定位为必修课程日本的学校均有依法设置的专门教师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的必修课程, 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选择和决定过程中的苦恼和困惑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信息。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 大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键时期, 西部地区高校应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 并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人文类或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应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要体现面向大学生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应逐步实现全程化的课程指导日本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 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西部地区高校也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争取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传授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与策略以及进行积极的辅导咨询等。考虑到任课教师不足, 可以先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 引导学生自主选修, 再以必修课的形式巩固, 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使大学生明确适合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 从而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应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设计安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 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在低年级学生中可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大学生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等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体现实用性日本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 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效果显著。在我国西部地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学校也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校可结合本地区的形势, 优先建立职业咨询及推荐室,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锻炼服务, 如职业测评、个人发展方案设计、就业咨询服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网站, 开展网上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 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学校还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团体咨询、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实践体验以及模拟演练等方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基地, 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岗位上锻炼, 与社会互动, 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 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毕业实习等, 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机会。这样, 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 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在日本, 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不光有本科层次的培养, 在研究生院还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上其他有需要的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及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由专门人员来从教, 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 它比就业指导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到地区实际,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当逐步专业化、专职化。首先, 各高校可从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班专职辅导员以及两课教师中挑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研究、具备就业经验、愿意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骨干组成基本教师队伍, 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其次, 要逐步组织这些骨干教师考取国家承认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并提供条件使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保持接触, 从而提高教学和咨询水平。再次, 要不断吸收、培训相关人员, 直至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课教研室, 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梯队, 不仅要有一线专门任课教师, 还要有一支经过良好职业辅导训练的辅导员队伍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重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大量毕业生宁可有业不就, 也不考虑去广大基层地区, 更不愿意选择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从毕业生流向来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而西部所能吸纳的高校毕业生不足20%。加上每年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有近一半以上选择了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大城市等地就业, 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不到20%, 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着重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工资薪酬等及时做出合理调整,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到基层去就业, 到西部地区去就业。
总之,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借助于课程设置的形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 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 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谷峪.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观察——贯穿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J].职业技术, 2006, (17) :55.
[2]谷峪.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10) :81-84.
拓展高校国防教育途径研究 篇8
从我校和天津市十几所高校调研的情况来看, 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很多军事课教师精心耕耘, 真情奉献, 讲出了风采, 也组织了很多有意义的国防教育活动, 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取得了不错的实效, 总体上看国防教育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成效, 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 由于高校军事课教师队伍来源和水平参差不齐, 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配备不齐,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军事课教师是非军事专业的教师 (军事院校除外) , 主要是学生工作教师、部队转业干部、学校党政领导等兼职;管理部门也不统一, 有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防教育是武装部管, 有些是在学工部、保卫处、教务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灌输为主,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国防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部分高校甚至还没有专职军事课教师, 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只能分散到各部门作为一般性活动应付了事,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为此, 在几年的军事理论教学和组织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及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 笔者摸索出一些拓展国防教育的经验。
建立不同军事理论课教师专题讲授与学习制度
在我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通过组织不同军事理论课教师设专题, 在短时间内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我校军事理论课教育开始于2003年。当时, 虽然成立了军事理论教研究室, 但没有军事专业的教师, 以武装部的管理干部和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组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给4000多名学生上课, 笔者提出了教师分专题、分头备课, 在排课表的时候再进行课程组合。这样, 既解决了军事理论教师备课的压力, 也为教师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后来, 通过对学生上军事理论课的调研反馈, 我们选出每个教师擅长讲的部分, 再安排他们为其他班的教学对象讲授这一部分, 并要求其他教师听课观摩。此外, 我们还定期参加教育部和天津市组织的军事课教师培训, 组织开展我校讲课比赛, 来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这些措施的推行, 极大地调动了我校军事理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讲好每一堂军事理论课的积极性。
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不同军事理论课教师专题讲授和教学进度的对接要做好, 否则会造成教学内容的不衔接。
建设网络学习平台, 拓展学习时空
目前, 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为国防教育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我校一直注重加强网上国防教育阵地的建设, 如何利用这个渠道, 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点对面、点对点的对接,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是进行实践的重点之一, 我们着力利用好如下两个平台:
利用好个人网络终端———手机在各个重要的节日, 我们都会通过手机报这个载体, 将相关知识发送到我校学生的手机上。例如, 我校为纪念建党90周年、建军84周年等, 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国情、军情教育, 依托手机报这一新的宣传方式, 创编了《党在我心中》主题的手机报, 每天将教育内容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 在学生中开展党史教育、党的辉煌成就展示、军队建设成就展示等, 引导学生从内心热爱党, 以实际行动向建党、建军节献礼。
利用好大众上网平台———电脑目前, 正在加紧建设我校的国防教育网, 我们的建设目标是将我校的国防教育网打造成我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军事论知识, 参加国防教育活动的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可以看到我校优秀主讲军事课教师的课件, 也可以看到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我们还将平时的军事理论课的作业放到网络中,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闯关的形式完成学习;在网站上, 我们还开设了国防教育BBS论坛,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定期在网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一方面, 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受众面;另一方面, 缓减了目前学校师资、教学资源紧张的局面。
以退役大学生士兵军事技能优势作为引领
大多高校采取请部队教官到学校指导学生军训, 或者组织学生到学生军训基地集中训练。出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和学生安全考虑, 大部分高校还是选择在学校进行训练。我校也是请教官到学校来进行指导军训, 由于每年各高校和其他各类学校军训时间相对集中, 部队教官不好请, 若部队接受临时任务, 还可能随时撤走, 这给军事技能训练教学带来了很大困扰。
但是, 我们欣喜地发现, 我国从2001年冬季开始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当士兵, 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 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士兵在部队服役, 也有很多大学生士兵又退伍回到了校园。他们中很多人在部队的表现非常优秀, 如何发挥他们的军事技能优势, 选拔优秀的老生骨干组建学校常态化的学生军训教官队伍,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形成老生带新生的局面, 是我校军训改革的一项重要尝试。
2012年, 我校进行了试验, 即在新生军事技能训练中不再只是部队教官和教师组织军训, 而是建立了以部队教官、教师、学生教官共同施训的新模式。当年一月份, 笔者请来前一年12月份退伍回学校的3名学生组成教员组, 组织各学院品学兼优的老生骨干组建了首届学生军训教官队。我们按照1∶30 (1为学生教官数, 30为预招新生数) 的比例数进行报名选拔, 在训练中期实行考核淘汰制, 最终实现1∶50左右的学生教官保任用。组织他们在新生到来前的4个月时间里每周末进行一次训练, 进行指导军事技能训练的培训。在新生到来前的暑假中, 我们还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集中封闭训练。我校组建首届学生军训教官的尝试, 效果非常明显, 这批选拔出来的教官, 在军训中发挥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 起到了部队教官达不到的效果。首先, 他们本身就从大一走过来, 对大一学生的一些想法能感同身受, 能对接受大强度军训的新生表现出的不适应进行及时的指导。其次, 部队教官一般来的是男性教官, 只在训练场对学生的军事动作上进行指导, 其他时间部队教官因管理要求一般不进入学生宿舍, 而我们的学生教官有男生, 也有女生, 他 (她) 们能更贴近新生, 尤其在新生的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上,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们设计了教学评比的方案, 带领新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宿舍文化建设的高潮。学生军训教官活跃在军训全过程中,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很多新生也纷纷表示明年也要做学生军训教官, 形成了很好的榜样引领作用。从后来的跟踪管理来看, 这届新生的内务保持及其他各方面的军训成果保持是历届军训学生中最好的, 此举开拓了我校育人管理的又一个新途径。
退役大学生士兵带老生骨干集训, 再带新生实现军事技能训练改革的难点是学生开学时间往往老生要早于新生, 开学后老生如果做军训教官, 老生上课的时间冲突问题需要协调。在老生课程不能耽误的情况下可采取老生课间到训练场、学生宿舍进行辅助训练;在没有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学校, 就要采取外请等其他办法。
国防教育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亲和力
我校在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上, 没有孤立地将其和学校的其他他活动分割开来, 而是把国防教育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框架里。如在毕业生离校前和每年冬季, 我校开展预征兵、征兵咨询月活动;举办新兵参军欢送会、老兵退伍欢迎会;在每年学校开展的“红五月”活动中固定有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品牌活动“国防知识演讲比赛”、“国防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每年国防教育日在校园内开展“我为国防做贡献”的主题宣讲活动;在12月9日, 举办纪念“一二·九”爱国主义签名和歌咏活动等;组织新生到天津周邓纪念馆、大沽炮台遗址、平津战役纪念馆和当地武装部进行军民共建等活动, 形成了参与面广, 学生喜爱参加国防教育活动的新局面。
建设好国防教育的各类社团的凝聚力
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各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据了解, 我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加入了学校的各类社团。
目前, 我校的社团数量达到了100多个。但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国防教育社团, 人数达到了900多人。这个社团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于我们依托于国旗班, 并重点建设了国旗班。我校国旗班成立于2005年, 是一个在校武装部领导下负责组织每周进行升、降旗, 重大节日活动的升旗仪式及国旗日常管理工作, 在校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团体组织。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学生组织好国防教育社团的各项活动。他们在每个工作日迎着东方的晨曦, 怀着挚诚的敬意, 伴着庄严的国歌, 升起了国旗。
在国防教育社团建设上, 首先解决了学生的活动场地问题, 在学校办公室紧张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了一间办公室, 然后交任务、压担子, 除了本职工作外, 还让他们负责学校礼堂的管理, 在工作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在国防教育活动中, 我们通过积极培养建立诸如“国旗班”、“大学生射击队”等这样的学生社团, 有效地发挥了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主体能动性, 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此外, 我们还引导学生把国防教育学习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组织他们和相关教师做军队技术课课题, 开展利用专业知识为国防建设做贡献等活动,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 要开展多样化的国防教育活动, 依托学生社团,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高校的国防教育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单向的教学环节, 它需要优秀、博学、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军事课教师, 更需要结合实际拓展国防教育的途径, 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载体, 形成各个高校国防教育的体系和特色, 才能更好提升国防教育的效果,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我们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对国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杜伟.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 2008 (36) .
[2]何庆文, 康玉唐.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与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3]徐敏, 汪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J].考试周刊, 2008 (22) .
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 篇9
国防教育涉及诸多方面, 所涉及的内容丰富, 范围广泛。在国防建设的整体性作用中, 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 国防教育的目的
1.1 国防教育的目的
1.1.1 使高校学生掌握国防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军事技能
国防教育的内容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就把国防理论知识列为二十一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科学知识之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知识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对人才的培养是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复合型技术人才过渡的时代, 所以, 对于国防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就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1.1.2 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国防意识
通过国防教育, 培养高校学生关心祖国家, 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 树立爱国思想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志向、坚强的斗志、奋发进取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顽强奋斗的进取精神、勇敢抗争的革命气概、朝气蓬勃的乐观主义精神。
1.1.3 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各种信息资源开放,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西方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随信息大量涌入, 各种享乐主义、极端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就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国防教育中, 必须拥有前瞻性, 培养他们的全球思想和新的思想理念, 树立高校学生们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高校设立国防教育的目的。
1.1.4 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学里一门特殊的课程, 是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方面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品德等诸多方面, 而高校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2 国防教育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1.2.1 国防教育是高校里的一门必修课
高校将国防教育确定为必修课, 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才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 流于形式的国防教育就不会起到使学生树立国防观念的目的。
1.2.2 国防教育是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国防建设涉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包括高校学生的国防教育。高校学生这一群体具有牢固的国防观念, 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促进作用。
2 国防教育的内容及课程结构
2.1 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
国防教育在不同的时期阶段, 有着不同的内涵。高校国防教育课程, 在内容上要体现我国的“国防”特色、又要体现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现时期阶段, 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各种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威胁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这些不安定的因素势必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现阶段, 我国国防教育内容包括:
国防教育精神内容: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
国家安全思想:国家主权观、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观。
国防基础理论知识:国防建设基本理论和国防有关的军事知识。
2.2 国防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分析
2.2.1 国防教育的课程结构
怎样来实现国防教育课程的目标, 来贯穿整个国防教育课程的内容, 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 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国防教育课程结构。将国防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国防教育课程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将高校的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实践过程, 将组织课外国防教育活动作为国防教育有效补充。
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 在高校中的国防教育已经形成规模, 具有课程教育体系结构。为了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 为了祖国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人才的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实践, 我们总结国防教育课程结构模式为:
规章制度:组织军训工作编制, 军训期间的管理制度, 开展军训、内务及卫生评比的规定, 军训考核的规定, 军训期间的政治思想教育, 评选军训先进个人的规定。
工作职责:军事教研室的职责, 军事教研室主任的职责, 军事教师的职责, 军训连政治指导员的职责及工作细则, 军训连连长的职责, 军训班班长的职责, 高校学生的军训守则。
军事训练: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训练, 队列训练, 单兵战术动作训练, 教授军旅歌曲, 训练使我们的高校学生具备了作为一个士兵的要求。
2.2.2 国防教育的课程分析
高校的国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国防教育教学所包括内容当中, 现代国防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强化国防意识最直接的内容, 国际上的军事形势由于与现代国防密切相关, 可以认为是次要直接内容, 而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及军事科技由于相对专业化而可以被认为是强化国防意识的间接内容, 合理地统筹安排这几个教学内容就成为了国防教育的重点。
在前面描述的教学分析可以看出, 现代国防可以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际军事形势可以作为次要内容, 而其他几个内容可以比作间接内容, 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个整体, 缺一不可。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这样在国防教育中, 现代国防和国际军事形势在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作为次要地位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军事高科技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对于理工科院校, 由于所学专业与现代军事科技密切相关, 因此不妨多设置有关军事高科技方面的内容。同理, 对于文科为主的院校, 可以相应地减少军事科技的内容, 而加大军事思想、军事理论方面内容的分量。如此一来, 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起到到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提升爱国主义的效果。由此可见, 对于国防教育内容的安排不应该是刻板一成不变的, 而应该是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的生动活泼的设置和安排。由此才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3 结语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结构建设, 是深化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工程内容。因此, 我们在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和课程内容建设上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创新, 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 为适应我国国家安全与国防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国防意识教育和素质教育。
摘要:国防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 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强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文章通过对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国防教育法
[2]教育部, 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007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10
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和德育概述
1. 高校国防教育。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 制止武装颠覆, 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 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 是增强凝聚力、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 实现现代化“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2]。
2. 高校德育。
德育, 现代德育观,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部分。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 使受教育者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主的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3]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出, 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德育功能, 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高尚的道德情怀, 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新人”。[4]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 互相渗透, 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德育在国防教育中起着核心主导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1. 国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 在国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 是围绕政治教育为中心, 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 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敏锐力。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 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4]
2. 国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国防教育,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高校国防教育中, 秉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以及发展的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育学生在现实情况中, 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5]
3. 国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大学生中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国防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 努力在大学生中建立一种团结向上、友爱互助的关系, 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 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6]
4. 国防教育是心理品质教育的合理方式。
高校国防教育, 是优化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决定人的成功与否, 军训是国防教育的方式之一, 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 通过军训,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以及形成坚强的意志以及自律等心理品质, 国防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进取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成长。[7]
三、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策略
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相关, 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的高校国防教育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国防教育中, 注重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增强高校国防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是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必然选择。
1. 国防教育制度的规范化。
科学规范的国防教育制度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国防教育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国家已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 逐步实现国防教育的法制化。高校国防教育要从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 完善军训制度, 明确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安排和部署军事理论课程、经费保障等有关国防教育的具体问题。建立一系列健全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法律监督机制, 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 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 也是德育的灵魂, 而铸魂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 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道德责任感, 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9]这就要求高校将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 创新德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为重点, 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支撑的国防道德教育体系, 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造灵魂[10]。
3. 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国防教育内容博大精深, 高校学生求知欲望活跃, 因此, 国防教育的形式必须丰富多样, 既有专门的课堂教育, 也要有融国防教育于日常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开展高校国防教育, 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 更要拓宽教育的内容和时空, 紧扣国防教育的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1]。比如: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借助学生社团, 组织有关国防教育主题的团队活动, 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结合“建军节”、“国庆节”和“九一八”等纪念日等, 组织展览宣传教育片等形式,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军热情,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的道德使命感。
4. 国防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机, 应当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 对于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确保国防教育落实, 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国防教育课堂上, 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讲授与直观并用, 既要用语言陈述内容, 还要借助多媒体等高新技术, 提高课堂视听效果,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而且, 要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定时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2]把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在多样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高校国防教育 篇11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通过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政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88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适应的战略任务。”[1]高校国防教育是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更应该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将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综合型人才。
一、理论研究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内涵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教育。其目的是普及国防知识和国防观念,增强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进而保证国家民族的安定昌盛。而高校国防教育则将其具体化,将国防教育的范围限定在高校,将教育对象具体为大学生,它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2]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关系
有部分人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割裂开来,认为国防教育是单纯的军事教育,民族精神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是偏执的也是错误的。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是统一辩证的关系。首先,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而国防教育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开的教育工作,所以二者在核心价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次,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能够激发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这必将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再次,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培养因子,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必将成为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不难看出,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实践探讨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原因如下:一,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室,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强。二,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讲授国防知识。三,我国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法规作为国防教育的保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国家安全法》等。
但是,目前中国整体发展迅猛,国防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一,在加强国防教育的同时,没能将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很好的统一起来。其二,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各高校仅仅开设了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两门课程,未能结合国家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或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媒介等进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其三,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防教育局限于形式,教育的氛围有所欠缺,学生对国防知识感触也不深刻。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其一,目前高校的主体是90后学生,他们经历的困难较少,其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必须以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来砥砺其品格,锻炼其意志,坚定其理想。其二,国人危机意识淡薄,对局势的严重性认识不深刻,加之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其三,就当前国内形势而言,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国防教育、培养民族精神,这样才能为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稳定的国内环境。其四,就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来说,虽然缓和与稳定是其基本特征和主流,但诸多不稳定因素以及一些热点问题依然存在,要想让民众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国防教育和国防知识的普及。
三、现实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通过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接班人,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威慑力。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再次,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通过军事训练还能强化其体格、强化其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对高校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的思考
第一,改革和创新军事理论课教学,努力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第二,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模式拓展到“日常教育”模式。将军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开展枪械训练和野外拉练,定向越野,防空演练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军人的生活,提高对军事学的兴趣。
第三,组织大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民族精神教育博物馆、纪念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国防教育日,组织同学观看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影片,有计划地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和竞赛,开拓大学生的国防视野,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
第四,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提高师资水平,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兼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发掘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强化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尤其注重弘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校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浅谈高校中的国防教育 篇12
1 国防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国防教育, 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维护祖国统一, 有助于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深入、广泛的国防教育, 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实际上就是强化“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和“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意识, 使大学生认清国家利益的本质所在,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始终关注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自觉地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无私奉献, 自觉地同一切出卖国家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 进行坚决的斗争。
1.2 加强国防教育,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精神, 提高其政治素质。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防精神, 进而提高他们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国防观念以爱国主义为精髓, 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是国防赖以巩固的精神根基。国防教育的内容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 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 最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1.3 加强国防教育,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 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 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练就其健康的体魄, 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1.4 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 促进国防现代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 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
2 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
2.1 加强领导, 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 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部分领导和学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 对一般高校来说无关紧要。
为此, 高校必须加强对国防教育的领导, 转变观念, 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完善国防教育体制, 明确国防教育的任务、目的、方式和方法。
2.2 以军事理论课堂教育为依托,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紧紧抓住影响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主要环节, 以强有力的史料做依据,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争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例如, 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 指出毛泽东等人的军事思想理论的创造和发展, 指出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 促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 刻苦钻研, 奋发图强, 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2.3 以育人为目标, 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 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 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强健体魄, 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 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 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3 高校国防教育中亟待加强的地方
3.1 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高质量的师资, 教育质量从何谈起。因此, 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大力加强师德教育, 强化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优化教师结构, 探索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建设途径, 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锻炼,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要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现代化、多元化、信息化。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起步较晚, 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仍被动落后。因此, 要多开设远程国防教育授课, 使国防教育网络化, 将国防理论课程及相关国防知识加入到高校互联网络系, 让学生有更多时空去了解全球现代化军事信息和形势。有条件的还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 开阔视野, 丰富教学内容, 开设论坛, 增加对部队和国防发展成就的了解。只要是符合国防教育规律和育人目标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都可以大胆进行探索和实践。
3.3 要进一步抓好教学改革, 革新教育内容, 深化教育效果。
要有重点的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观念, 强化反侵略、反分裂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要使得国防教育效果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文风等各种校园文化之中, 从而促进高校整个教育教学质量不断登上新台阶, 使高校国防教育真正成为一棵“长青树”。
总之, 国防教育不仅具有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功能,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培养和升华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加强国防教育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新课堂。本文拟从国防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中亟待加强的地方等三个方面, 来探析高校中的国防教育。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志民.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6) .
[2]徐思光.高校国防教育亟待加强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
[3]王桂中, 张传辉.抓好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2) .
[4]孙红军.当前我国国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1) .
【高校国防教育】推荐阅读:
国防高校07-23
高校国防教育刍议07-25
当代高校国防教育综述01-17
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05-14
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09-20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11-25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总结06-07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01-03
军事理论论文_高校国防教育的益处07-25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