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精神内涵

2024-10-12

设计师的精神内涵(共10篇)

设计师的精神内涵 篇1

设计师的精神内涵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它是设计师对事物的感官思想、观念、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服装包裹于人体, 起保护和装饰的作用, 是人与外部世界最熨帖的中介质, 也是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把服装, 尤其是创意服装定义为“人的内在的 (intrinsic) 精神的外化”。创意服装设计不同于一般实用性的服装设计, 它具有超前性, 强调个人风格, 是设计者精神内涵的表现。服装设计创意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物质的演变过程, 从创意起点的感知到过程中的转化再到最终作品呈现出的艺术价值, 都离不开设计师独有的精神内涵。

一、服装设计创意的起点

服装设计创意的实现是一个主观意象转化为客观物象的过程, 创意起点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创作过程的走向和最终作品的成败。

如何确定创意起点?环顾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 当人感觉到它们时, 其知觉大致有两个基本走向:一个是科学认知, 一个是审美感知, 一个着眼于事物的物理属性, 一个着眼于事物的感觉情调。自然科学往往以事物的物理属性为研究起点, 而艺术则是以对事物的感觉情调为创造起点。服装设计中创意的表现是一种审美的表现, 是建筑在审美感知基础上的。因此, 创意以人本身对其内在生命律动的感知为源头, 以审美感知为逻辑起点才合理。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 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到“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从科学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和看待一切, 所以我们总是要以事物的大小、重量和其他尺度去解释它们, 而不是以它们外表中所具有的能力来解释它们。这些习惯上的有用和无用、敌意和友好的标准, 只能阻碍我们对事物的表现性的感知, 甚至使我们在这方面不如一个儿童和原始人。”设计师作为精神的创造者要保持对事物审美感知的发现和对内在生命律动的唤醒, 在创意过程中既要借助物质, 又要超脱物质。放眼国内外服装设计领域, 创意服装设计作品层出不穷, 有的一味追求形式创新, 但缺乏精神内涵, 在文化底蕴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最终昙花一现;有的除了形式独特, 作品中更蕴含了设计师独特的精神内涵, 以形达意, 以意取胜, 作品和设计师都铭记在服装设计史上。

所以, 创意的起点应是设计师独特的精神内涵, 从客观物象入手的创意方式的解说是始自皮毛, 甚至是南辕北辙, 因为创意的真髓存在于形式所传达出的精神, 而非形式本身。

二、服装设计创意的演变

服装设计的创意离不开物质的支撑, 因为不寄付于具体物质的精神, 脱离现实存在的服装就成了“皇帝的新衣”, 是不复存在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阿尔伯特-菲尔蒂说“我尽我所能把梦想的奇幻变为现实。”创意过程中设计师的精神内涵如何演变为客观物质, 是什么将两者联系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面对风花雪月觉得浪漫, 看到老树昏鸦觉得凄凉, 欣赏小桥流水觉得轻松, 置身高山峻岭觉得豪迈……事实上, 天地万物与人的心理认知具有全方位的对应性, 人心中的某种感受恰好与自然界中的某种物理属性和结构相吻合。这种现象,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源于主客体之间的心物同构。心物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审美理论, 又叫心物同形或异质同构。其要旨是认为事物的物理力场与人的心理力场之间有一种相互契合的内在联系, 这两种异质在结构上有一种相应、相似, 因而能形成一种象征关系。人不仅可以从客观事物中体现到相应的感情, 也可以通过客观事物表达感情。

设计师在创意实践过程中选取物像时正是依赖于心与物的原态同构。服装的色彩、形状、材料除了本身的物理属性, 在服装设计师的眼中它们都会表现出特定的情感, 成为有个性的形象符号。川久保玲说:“黑色是舒服的、力量的和富于表情的。我总是对拥有黑色感到很舒服。”她本人习惯穿一身黑, 留一头不对称的黑色齐肩短发, 还将黑色出神入化的引用的服装设计中, 由于她的缘故, 黑色成为最时尚的女人的永恒形象。创意过程中精神到物质的演变是人的高级的精神活动, 作为精神的创造者, 设计师既要借以物质传达, 又要超脱它们。

三、服装设计创意的成果

设计师的精神内涵决定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境界, 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香奈尔所在时期正值女权主义兴起, 她将男装造型运用到女装, 赋予女装一种“全新形象”, 真正开始了本世纪时装的变革, 她在自传中说:“我决定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装风格, 因为我是我的时代的产物, 重要的是我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合适的事情, 时尚来来去去, 而风格是永存的。”她传奇的经历和对女权主义独特的理解造就了她的风格, 她的作品自由、骄傲、藐视传统, 正如同她本人的精神气质一样;三宅一生作品中饱含东方情愫, 他以东方审美文化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服装品牌, 作品以“形”传“神”, 创造出民族审美文化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典范, 被誉为“东方服装艺术的一面旗帜”。

这些服装的创意成果因为传承了设计师独特的精神内涵, 跳出对以往具体服装元素的模仿, 而成为了具有精神性的审美文化。因此创意成果的实现是服装设计师借助服装完成的精神内涵的演绎。

综上所述, 设计师的精神内涵贯穿和主导了服装设计创意实现的整个过程, 创意离开创作主体不会发生, 并且活动方式和结果也最终取决于创作主体。服装的创意就是设计师内在的精神的外化。服装设计师的创意设计具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重属性, 服装的附加值主要来自设计, 好的服装设计师, 物质经由他们之手, 再给予人们的, 成了精神的工具。

摘要:创意服装设计不同于一般实用性的服装设计, 它具有超前性, 强调个人风格, 是设计者精神内涵的表现。服装设计创意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物质的演变过程, 从创意起点的感知到过程中的转化再到最终作品呈现出的艺术价值, 都离不开设计师独有的精神内涵。服装的创意就是设计师内在的精神的外化。

关键词:设计师的精神内涵,创意,内在,外化,心物同构

参考文献

[1]梁明玉.《创意服装设计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

[2]南山.《心物异质同构论——诗词意象表现的思维特质之一》.中文自学指导, 2000.06.

[3]郭勇健.《论艺术创造过程的心物关系》.艺苑, 2007.03.

论会计精神的内涵 篇2

关键词:会计人员;精神;内涵

正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会计精神也是会计行业繁荣与进步的内在动力,深刻长远地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而精神,一般来说,“精”是经过挑选、提炼出来的精华,古人认为“精”是人体中精微细致的部分,是生命的根源。而“神”则是指无形的精神,它与有形的形体相对。综合来说,精神指的就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习惯和思维方式,并能够潜移默化地造就一个人的世界观,它甚至对社会首先与社会风气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会计内容概述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定期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系列制度、方法的总称。

二、会计精神的内涵

“诚实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和进取创新的追求”——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曾这样阐释中国会计精神的深刻内涵。会计精神是会计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活与成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方面:会计文化和会计思想。文化方面包括:知识积累状况,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会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思想方面包括:会计人的道德风貌,世界观,会计人的情操信念等。最为核心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严守职业道德;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政策、法令,熟悉财经制度;积极钻研会计业务,精通专业知识,掌握会计技术方法;严守法纪,坚持原则,执行有关的会计法规,维护国家利益,抵制一切违法乱纪、贪污盗窃的行为,要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身体状况能够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

(二)敬业爱岗,搞好服务

热爱自己的职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会计人员只有为自己建立了这个出发点,才会勤奋、努力钻研业务技术,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具体从事的会计工作的要求。敬业爱岗,要求会计人员应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过硬的基本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现本来不是由于业务技术深浅的问题,而是由于粗心大意和缺乏扎实工作作风造成一些失误。会计工作政策性很强。涉及面较广,有的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经济倾向和不良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有些问题处理起来十分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意识,凡事要多问个问什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由于会计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致使一些会计人员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算账、报账、报表等事务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工作细致而繁琐,如果不耐劳尽责,缺乏职业责任感,就会觉得工作枯燥、单调、甚至讨厌,就谈不上热爱会计工作,更谈不上精通会计业务,也就搞不好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以便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三)诚实守信,客观公正

诚实守信,就是真实、诚恳、讲信义,对于会计人员就要求他们真实无欺、遵守并认真履行对企业及社会的承诺。因为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必要条件,没有诚信则一切都是空谈。会计人员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如实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对外发布真实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能够在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之前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一定要以诚为做人之本,以信为做事之基,做人做事都要以诚信为己之原则。一般来说,“客观”就是指社会存在能够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而存在。在这里“客观”是指作为较为少数人的会计人员的价值判断能够更接近真实或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符合大多数人的判断。“公正”则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在这里“公正”是指会计人员能够做到平等对待不同的个人或者利益集团。会计行业肩负着依法客观公正处理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关系正常发展的任务。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一种境界。做好会计工作,无疑是需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但这并不足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有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同样重要,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

(四)保守秘密,勇于创新

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有机会了解到本单位的重要机密,如对企业说来,关键技术、工艺规程、配方、控制手段和成本资料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机密,这些机密一旦泄露给明显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损害,对被泄密的单位是非常不公正的。所以,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露商业秘密是大忌的观念,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保守,不能信口吐露,也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向处界提起。勇于创新作为会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传统会计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时代呼唤会计创新勇于创新就要求会计人员不能够墨守成规,而是要在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知识经济的发展要依赖于知识创新,而创新要以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为基础,会计学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地发展。会计学领域之所以能够得到不断地拓展,并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是因为会计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创新的历史。会计人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往往会将会计学引入一片新的天地,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设计师的精神内涵 篇3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 是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广义上犹太地区是基督教的发源地, 犹太教的形成代表着基督教的诞生。基督教徒深信人类有原罪, 相信耶稣为神之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了人类原罪、拯救了人类。基督教有许多派别, 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 以及其它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现在全球约有15亿至21亿人信仰基督教, 占世界总人口25%-30%。特别是在西方世界, 基督教一直是广大民众的第一宗教。基督教的发展对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二、基督教的精神内涵

耶稣作为基督教的“人间代表”是道成肉身的使者, 根据基督教《福音书》的记载, 耶稣出来传道, 宣讲天国的福音, 劝人悔改, 远离恶行, 最终目的是“耶稣救世人”。他的教诫和所行的神迹, 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 其宣扬的教义或折射的基督精神涵盖各个层面, 特别是其在思维方式、文化态度、教导教诫方式、人性论、财富追求、阶级立场与人权思想、表达方式、人与自然关系论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值得深思的感性与理性精神内涵。

三、基督精神对西方设计及造物观念的积极影响

西方设计艺术及造物观念并非基督教的直接产物, 从发展角度来看也并非是完全遵从宗教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设计艺术强行纳入到基督教的框架中去, 更不能草率地将西方设计艺术发展完全归结于基督精神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却极大地受到了基督精神的影响。在西方社会, 基督精神已经融入西方人的血液, 成为了自身的一部分,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人的语言组织和交流、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居住习惯等都渗透着基督教的思想, 已经形成了一种“基督文化”。西方设计作为一种造物文化同样受到了这种“基督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 思维方式

基督精神在思维方式上是对真理的追求, 最终目标是“救世人”。这种追求是用神的力量去征服自然, 即用神力可以达到真理。耶稣也说:“我就是真理、道路、生命。”于是, 追求真理、追求神的力量、征服自然三者便结合起来, 对神力的追随也等同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探索[2]。在此基础上, 信徒开始了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需要极端的想象、开拓精神与发散思维) , 以求达到真理与神力。

从上面的框架中 (图1) 我们不难看出, 正是基督教宣讲的“救世人”的最终目标与设定的宇宙框架, 给了信徒向外拓展的极端想象、开拓精神与发散思维, 使得科学研究得以从未知到已知。“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 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基督精神具有的极端的想象力、开拓精神、发散思维无疑成为了最好的设计教育思想来源, 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开拓了西方设计的视野, 使得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设计形式及造物观念不断推陈出新。

(二) 文化态度

基督教对于文化的态度是对“神”的一贯强调和对传统繁文缛节的一贯否定。“顺从神, 不顺从人”的这种既坚持“神”又反传统的态度, 实际是对传统的批判和革新, 是对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否定之否定”。也正是这种“否定性辩证法”, 形成了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与社会结构, 可以说是一种使文化不断“完善”的认知型、革新型文化态度。以“否定性辩证法”为指导的科学研究不断推翻已有理论, 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推翻了牛顿“定律”设定的绝对时空观。设计领域的“否定”亦是如此, 以19世纪至今的设计为例,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使得设计的发展速度大幅提高, 先后或同时经历了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艺术设计变革, 各种新的设计形式不断对传统的设计形式发起挑战。这无疑也符合基督教不断探索、革新与批判的精神。

(三) 教导、教诫方式

耶稣是“道成肉身”的“救世主”, 所以必须要有“超人”的能力才能使世人信服, 于是便有了耶稣的“受难日”、“复活节”。正是这种以身殉道的执着传教方式使其获得了无数的信徒, 以常人不能及的死而复生的教导教诫方式给信徒做出了行为表率。在设计史上也不乏有设计大师为设计而“殉道”。如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 (Antoni Gaudii Cornet, 1852-1926) 为设计建造“圣家族大教堂”将毕生精力都投入进去, 为此项目工作43年, 最后因车祸终此一生[4]。一代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断的革新, 使得其诸多设计项目 (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古埃尔公园、圣家族大教堂等) 至今仍被奉为建筑界的经典作品。

(四) 人性论

与中国的“人之初, 性本善”不同, 基督教对人性论的定义为“人之初, 性本恶”。这种“性恶论”来源于基督教反复强调的“人生来有罪”, 出生即罪恶的基点, 罪恶的人类只有不断地忏悔, 不断地总结才能远离出生的“原罪”, 才能在末日审判之时获得赦免而达到永生的天堂, 这也是我们常听基督教徒说“主啊!我有罪!”的原因了[5]。也正是这种为赎罪自我折磨的“负罪文化”造就了西方人动态的心灵和惊醒的文化精神, 导致了向前超越的文化意向。世界末日何时到来无人知晓, 甚至连耶稣也不知道, 所以人们唯有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赎罪”才有永生的可能。对于西方信奉基督教的设计师来说, 不断抛弃以前、不断忏悔总结、不断探索与创新, 以“赎罪”为目的设计与造物使人们生活美好, 或许就成为了他们摆脱“原罪”的动力之源。

(五) 表达方式

基督精神对于意志的执着追求或表达方式是极端的、“直”的, “直”到“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了西方文化的直率性和迷狂性。理所当然, 当国人出于自身文化习惯问西方人“你吃了吗”时, 西方人通常认为对方是要请他吃饭。基督精神的“直”也使得西方社会在生活上、语言表达上和行为方式上都向“直”聚集。西方在设计上自然也讲究“直”, 这样论证虽有些牵强, 但这种基督精神确实对西方设计与造物形式存在影响。基督教堂的纵向的高耸, 这是一种尖锐的“直”, 为的是通向天堂;西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 是一种让人一目了然的“直”。西方现代设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设计形式多为几何形式且直线居多, 如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 皆以直线为主要表现手段。西方每一种设计运动或设计潮流也多以一种“直言反对”的表达方式宣称与传统划清界限。

(六) 阶级立场与人权思想

基督教起初是平民的宗教, 代表的是普通百姓的利益, 所以基督精神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就合乎大众胃口。因此在基督精神所特有的宗教宽容性影响下政治体制,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民主”的、强调个体主体性的政治体制。平民百姓有了更多的和更为广泛的人身自由、舆论自由和科研自由。研究者可以不顾及任何群体的利益而执着追求真理, 敢于批判。所以基督教的宽容精神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研究环境。斯达克 (Rodney Stark) 指出:“西方的成功包括科学的兴起, 完全是植根于基督教的土壤之中, 那些有功的人士都是虔诚的基督徒。”[6]查阅历史, 我们能够看到, 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 政教合一的教会曾进行反科学的黑暗统治, 在这些黑暗的年代, 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曾遭到教廷的迫害。但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政教分离, 这种局面有了改变。基督教宣讲的“自由”、“权利平等”的观念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在设计领域, 也正是这种基督精神的影响使得西方艺术设计较少受到政治、人权等问题的限制与制约, 其发展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特别是近现代的设计更是占据了世界设计的制高点。如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英国, 新艺术运动在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苏格兰、奥地利、德国等西方国家展开, 现代主义设计发源于德国, 这些便是很好的例证。

(七) 财富追求

耶稣“拯救世人”是不为名利的, 伴随在其身边的都是穷苦的百姓, 这种不为名利而执着追求的精神, 甚至为了人类的“罪恶得以解脱”而毅然赴死的精神正是耶稣对财富的定位。他不追求金钱与权力, 但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和追求, 可以抛弃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众多西方基督教环境下的艺术家为追求艺术而献身的实例。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 却执迷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高更为艺术毅然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工作。

(八) 人与自然关系论

《圣经》中曾讲过:上帝创造了世界与人, 上帝派人类管理自然界的一切, 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 人与自然本和谐相处, 但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受到上帝惩罚, 上帝让土地布满荆棘, 只有人们不断劳苦才能获得食物, 人与自然成为了势不两立的敌对方, 人类必须不断地征服自然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得生存。这种人与自然毫无共通的对立思想造就了西方世界“人大于天、人定胜天”的主动意识。人只有主动进取、主动创造, 才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占据主动。设计艺术与造物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可以使自然界变化、增益、更新、发展, 可以构想和解决人类生存问题, 这无疑与基督精神的自然观紧密相关。

四、结语

总之, 由上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基督精神同时具有感性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 感性的一面是其一往无前的“殉道”精神、赎罪的自我折磨和宗教主义的来世迷狂;理性的一面是其正直的表达方式、自由的人权思想、开放的政治环境、严谨的思维方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也正是设计艺术发展所必备的两种极端与关键。感性极端的概念设计与理性极端的功能主义使得西方设计艺术同时兼具了变革现实的感性冲动和刨根问底的理性追求, 这也是之所以西方设计始终扮演设计艺术“开拓者”角色的关键所在。

摘要:基督精神同时具有感性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感性的一面是其一往无前的“殉道”精神、赎罪的自我折磨和宗教主义的来世迷狂;理性的一面是其正直的表达方式、自由的人权思想、开放的政治环境、严谨的思维方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也正是设计艺术发展所必备的两种极端与关键, 感性极端的概念设计与理性极端的功能主义使得西方设计艺术同时兼具了变革现实的感性冲动和刨根问底的理性追求, 这也是西方设计之所以始终扮演设计艺术“开拓者”角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基督精神,西方设计,造物观念,精神内涵,思维方式

注释

1[1]百度百科.基督教.[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8241.htm

2[2]高旭东, 吴忠民等.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21页

3[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4页

4[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74页

5[5]王蓓.十字架下的西方悲剧艺术——论基督精神与西方悲剧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0

南梁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篇4

南梁精神,是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民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用生命凝聚而成的精神财富,是革命成功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的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不仅造就了陕甘边根据地,也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历经80年峥嵘岁月的磨砺,南梁精神更加熠熠生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南梁精神,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面向群众,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面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南梁精神的核心内涵。南梁根据地是在革命处于低潮和遭受严重挫折时期创建的。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在组建革命武装、创建和发展根据地、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在根据地局部执政中,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陕甘边党和红军、苏维埃政府经过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把切身利益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清楚共产党是从哪里来的。就是要全党时刻牢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不可脱于渊”,党不能脱离群众。革命战争年代脱离群众战争必然失败,今天脱离群众党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全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要每个党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南梁精神之魂,是根据地生存发展之根,也是党发展壮大之根,更是党执政兴国的坚实基础。

二、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南梁精神的灵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其根据地广大军民始终坚持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守信念和奋斗精神。

一个政党从诞生时的56名党员起步,浴血奋战,不懈奋斗。一路走来,历经94年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今天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超级大党,所依靠的正是信仰的力量。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和各种艰难险阻,每个党员正是抱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陕甘边根据地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创建和发展的,不仅要与强大敌人开展反“围剿”的斗争,面对艰难困苦的复杂环境,还屡次受到來自党内脱离实际、“左”倾冒险错误执行者的影响和干扰。但是,即便在根据地斗争最为艰苦的岁月,每个党员和党的领导始终坚守信念,始终坚信真理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然战胜黑暗,革命信念矢志不渝。特别是在与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怀着坚定信念,在敌人重重围困的艰苦环境之下坚持斗争。最终把弱小的根据地拓展到陕甘边,从南梁走向延安,走进中南海,走向全国,建立人民政权,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

今天的社会功利盛行,物欲至上。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同样需要每个党员坚守信念,用信仰的力量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信仰的力量无坚不摧,坚定的信念是党克敌致胜的法宝。

三、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在陕甘边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始终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顾全大局。即使在个人遭受错误批斗和打击之下,依然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持维护党的领导,服从组织决定。在错误得到纠正之后依然捐弃前嫌,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以顾全大局的精神谋求党内团结,最终保全了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党历来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搞个人崇拜,反对“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坚持五湖四海,反对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主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党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凡事从大局出发,因此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保证了党的战斗力,每次在危机关头转危为安。

苏共亡党,殷鉴不远。历史反复证明团结是党的生命线,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源泉。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山头主义”,反对“团团伙伙”,抵制“圈子文化”,清除利益集团对党的影响,确保党的集中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党员都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就是要每个党员以顾全大局的精神,维护党的尊严和权威,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

四、求实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始终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建立革命武装、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实行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创新性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的求实精神,是贯穿于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历程中的一条主线,也是南梁精神显著特色的核心。立足实践开拓创新,是南梁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南梁根据地创建之初,领导人就立足南梁特殊环境和民情实际,制定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积极开展“民运”和“兵运”工作,创造条件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在与中央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不盲目依靠上级指示和抽象教条,把党的正确路线与陕甘边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和实施了符合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实际的方针和战略,使陕甘边革命斗争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走出了一条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成功道路和模式。而这条成功道路和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与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南梁精神显著特色的核心所在。

谈写实绘画的精神内涵 篇5

艺术行为是人类世界的产物, 理所应当, 也是必然的表现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 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 对社会的态度, 对世界的态度。如果艺术家只凭个人的兴趣对生活的方式做表现, 对社会的关注面太狭隘, 作品当然会缺乏深度, 品位自然也就不会高。还得说明, 这里并不是反对那些“近距离”对当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状态的表现, 因为它们展示了“人性”的一面。但是, 当往深一层的要求来讲, 这种体验能否从个体“人的存在”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席勒说:“伟大的艺术家为我们表现对象, 平凡的艺术家表现他自己, 拙劣的艺术家表现他的素材。”作为对自己有高要求, 对社会有责任感的艺术家, 感受生活、思考他们会把文化从生活中提取出来, 从生活的形态当中提取出文化的因素, 最后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人文主义方面的某些观念。这样, 艺术作品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注显得极为重要, 其一是从艺术的高度上有需求;其二, 是写实绘画自身有所需求。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写实绘画的当代性问题, 给所谓的“写实绘画过时论”以有力一击。写实绘画从形成至今一直都不缺乏精神内涵, 特别在当下写实绘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使作品具有了历史感和文化性。这样的绘画方法当然具有生命力, 有发展下去的必要, 而且就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说是不可代替的。其实, 当代不当代, 并不是由形式或者内容题材决定的 (艺术界总有人持这种观点, 其实是想标榜自己具有了当代性) 。笔者认为应该是由作品的精神来说话, 写实绘画如能很好地表现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 可以肯定地说, 会比当下一些自认为很当代的艺术更具有时代特征, 更具有思想的当代性。写实绘画首先应该具有精神内涵, 然后应该从关注当代社会的人文价值方面着眼, 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格调。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前应做好思想的提高, 从另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去认识和运用写实手法。

画家冷军, 是中国写实画派的一员, 他的超写实主义绘画语言使观众在画前观看时起初有一种照片的真实感, 但倾刻间心灵会马上被画面所散发出的艺术气质所牵引, 去体验作品内在的精神意味。确实, 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每次观看冷军的作品, 都能给你震撼, 无论是画幅的大小, 还是运用材料或题材的不同, 那种精细到了极致的画面效果, 使我们有想触摸的冲动。其实, 这才是画家成功的地方, 这种如梦似真的效果在画面背后的观念表达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画面只到如此效果的话就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相反, 冷军是一位冷静的、敏感的、富于思想性的人文艺术家, 超写实技巧的运用只是他表达观念的手段。画家在《世纪风景》系列作品中运用注射器、手术刀、儿童玩具、工业瓦砾、工业报废的零件等拼出的世界地图, 表达对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 画面将观众引入了属于他个人的强烈批评意识的观念中来, 是对当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所做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的担忧和反省。冷军的画面是细致动人的, 精神内涵是丰富的、积极的、发人深省的, 他以静物为题材切入到他对社会的文化批判, 提出了一个应当注意的要点, 题材不分大小、轻重, 要紧的是绘画的关注点是什么, 有否抓住了社会的文化现象。

作为社会的一员, 画家也应该关注当代社会, 以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参与、推动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只有如此写实绘画才能在这各个历史阶段焕发出动人的魅力, 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由此, 写实绘画的精神内涵突显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席勒:《美学书简》,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年。

[2]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

舞蹈欣赏的精神内涵解读 篇6

对于具有比较高素养的欣赏者来说, 欣赏舞蹈是一种极具享受的活动, 在进行舞蹈欣赏的过程中, 欣赏者不仅可以从舞蹈中得到视觉的享受, 还可以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欣赏者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领略舞蹈中蕴含的美感和思想意蕴。所以, 由于欣赏者的介入, 并且有欣赏者通过联想对舞蹈作品的形象进行补充和使之丰满, 从而完成舞蹈欣赏的创造性活动。

(一) 舞蹈艺术欣赏的条件

1.舞蹈欣赏的三个方面

要想完成舞蹈欣赏的一系列活动, 就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欣赏的主体、欣赏的客体和欣赏的中介。欣赏的主体指的就是进行欣赏活动的主体, 也就是观众;欣赏的客体指的就是被欣赏的舞蹈作品;而欣赏的中介指的就是舞蹈审美的实践活动。欣赏中介巧妙地连接了欣赏主体和客体, 欣赏主体和客体的连接和融合就构成了欣赏活动。

2.对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解

舞蹈的欣赏者在进行舞蹈欣赏过程中是需要遵循舞蹈的审美特征来进行欣赏的。这就需要欣赏者对舞蹈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和传情达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舞蹈所具有的基本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形象性、独创性、感染性和技艺性。一个欣赏者若是不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 如果沿用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来欣赏舞蹈, 会导致对舞蹈作品审美的误差, 所以对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解是舞蹈审美活动的前提。

3.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舞蹈进行了解

舞蹈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最常见的种类有民间舞、现代舞、古典舞、国标舞、当代舞、社会舞蹈等。由于不同的舞蹈种类, 不同的舞蹈风格各具特色, 所以, 欣赏者应该对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舞蹈进行了解和认识, 才能更好的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体会更为宽广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提高舞蹈欣赏者的舞蹈文化和艺术欣赏水平。

(二) 舞蹈艺术欣赏的心理进程

对于舞蹈进行欣赏大致也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欣赏者对于舞蹈作品中动态美的感知;其次是欣赏者根据舞蹈作品体现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情感碰撞;最后是欣赏者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感染引发共鸣, 再进行探究, 这是对舞蹈欣赏的最高层次的精神领悟。

二、舞蹈欣赏水平的培养过程和提高过程

要想对舞蹈进行全面欣赏并不是很难, 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欣赏技巧, 并且要多进行练习和实践, 只有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欣赏舞蹈的人。想成为一个好的舞蹈欣赏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一) 提高自身的综合欣赏水平

要想提高舞蹈的欣赏水平,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舞蹈的基本知识, 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舞蹈的特征, 并且还应该深入了解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 例如当时的社会背景、艺术背景、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世人对于这部舞蹈作品的评论等等, 只有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全面把握作品的精髓。若是有条件, 欣赏者还可以亲身参与到舞蹈作品中去, 通过自己亲身的动态感受和体会, 全面深入认识和把握这部作品, 从而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心灵得到满足。

(二) 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舞蹈创作的源泉正是社会生活, 舞蹈创作正是反应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人体动作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 更是经过提炼和美化了的艺术形式, 和生活本身不尽相同, 但确是经过美化了的生活, 归根结底仍然是生活的生活和反应。所以, 要想更好地欣赏舞蹈, 就需要遵守舞蹈艺术的规律, 并且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经历丰富的人, 对舞蹈才会有更加深入和独到的见解。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舞蹈的欣赏完美融合的人, 才可能具有更加敏锐和独到的见解。

(三) 积极参加多样的艺术欣赏活动

由于舞蹈归根结底是来源于人体动态的美, 然而这种美的构成是需要经过提炼和美化的, 并且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体动态主要包括不断变化的动作、相对静止的姿态、面部表情以及整体的构图和画面等, 这些人体动态主要是通过眼睛的观看而感知的, 所以, 进行舞蹈欣赏最先启动的感觉器官就是眼睛, 并且眼睛也是进行舞蹈欣赏的最重要的器官。

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 不仅需要人的动态表演, 还需要音乐的伴奏, 舞蹈音乐在帮助舞蹈作品情感的表达、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塑造等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赏者只有全面启动自己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才能对舞蹈作品进行全面的欣赏和感受, 并且可以感受舞蹈作品中的全部内涵。

欣赏者要想对一步舞蹈作品进行全面欣赏和体会之外, 不仅需要视觉和听觉的全面深入感悟, 还需要投入全部的心理因素, 也就是以开放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去, 进而才有可能达到与舞蹈作者的共鸣, 达到心灵的统一。

三、结语

总之, 对于舞蹈作品的欣赏并没有什么捷径, 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多多接触不同形式的作品, 从而更加熟悉舞蹈、了解舞蹈, 这样逐步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平。正如我国古代的文艺作家说过 “凡是抄千曲后自能知晓声, 凡是观千剑后自能认识器”, 同样对于舞蹈作品的欣赏, 最重要的就是多多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剧, 只有不断反复欣赏和反思, 体会其中的蕴含的深厚哲理, 才能对其中蕴含的哲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和体会, 从而充分感受欣赏舞蹈作品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不断提高欣赏者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使欣赏者在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陶冶。

摘要:舞蹈是一门关于人体动作的艺术, 是经过组织、美化和提炼的动作精髓, 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对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行全面的把握, 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欣赏舞蹈,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领略舞蹈的精神内涵。舞蹈欣赏是人们在欣赏舞蹈时对人体动态美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精神的活动, 通过欣赏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表情、激起人们的美感, 引导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水平和情操, 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是融合了感觉、情感和认识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舞蹈欣赏,精神内涵,解读

参考文献

[1]张锐.浅谈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的策略[J].大众文艺, 2012 (12) .

[2]刘杨娟.舞蹈欣赏在高中音乐课教学中的关键作用[J].北方音乐, 2015 (11) .

[3]刘寒冰.浅谈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的策略[J].大观, 2015 (6) .

[4]高源.论在舞蹈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舞蹈欣赏课的重要性[J].音乐大观, 2014 (1) .

闫平油画的精神内涵 篇7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这样说道:“女性通过做母亲来实现她的生理命运, 是自然赋予她们的使命, 她的全部生理机能都为物种的延续而做准备。”[1]无疑母性是女性关注的文化问题的重中之重。

闫平不厌其烦的将“母与子”作为创作母题, 她的油画中对母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闫平的母性意识, 闫平运用女性特有的母性意识和绘画表现方式创作油画, 并传达给人以孕育、生产、宽容、接纳、承受、母爱、以及对下一代的期望等等母性情怀。这不但体现出她自身对母子关系的认知, 也表现出女性画家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与男性画家对母性形象塑造的差异。这种母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表现母子的亲情关系, 也表达女性的自觉意识和性别意识, 闫平用自述的方式来创作母子系列, 因为母与子的话题是变化的、成长的、延续的, 所以这个母与子的创作也是永不止境的、发展变化的。随着孩子的成长, 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会不断变化, 从灌输正确的思想, 到引导正确的理念, 再到彼此的交流, 这世俗却不平凡的感情和意识支撑着整个母与子系列的创作。闫平说:“表现母与子题材更能使画家本人置于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之中, 在创作过程中, 女画家内心的思维层次就更容易被挖掘出来。”闫平作为油画创作的主体, 又是人妻, 又为人母, 绘画是她传达内心情怀的载体, 母性是她油画作品中表达最多的题材, 可见也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她的母子系列作品中, 画面总是充满温馨愉悦的气氛, 明媚的光线, 映衬出年轻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 母亲总是面带微笑认真的看着孩子, 生怕漏掉对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的观察, 与其说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的付出, 不如说母爱的细节可以感动全世界。

闫平油画内在精神中对母性的体现配合她绘画中璀璨的颜色, 使得我们更加理解这种大爱的无疆。闫平说:“在画画过程当中女性的光辉是特别重要的, 不要以为母性就是感性的, 感性是养不大孩子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在理性的框架里找知识。”而这种理性就是母性意识, 在感性世界中每个母亲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最聪明过人、最有希望的, 而在理性世界中, 母亲要求自己从各个方面去培养孩子, 正确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对生命的关注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而对生命的培育则需要各方各面的客观因素的扶持。有人把闫平的绘画比作“吞吐生命”, 这个比方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除了画面的律动之外, 对生命的关注以及表达也给她的绘画注入了生命力。闫平通过《母与子》系列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对生命的关注, 而作为人母这种体验便使得她的人生体验更加完整辉煌, 她将作为母亲的骄傲与幸福感毫不吝啬的分享给我们。

二、蕴含女性情怀的创作表现形式

闫平和大多数女人一样爱花, 所以闫平爱画花。女人如花, 感性、柔弱、美丽、用尽一生的璀璨换取果实。她画菊花、向日葵、小野花等, 但闫平最热衷于描绘百合, 百合喻意百年好合, 这是中国人最渴望的一种完满与期许, 更是所有女性追求的一种幸福。百合浓香扑鼻, 没有艳丽奢华的外表, 但大气、简单, 这也许正符合了画家本人的性格, 女性往往对花朵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的依恋与不谋而合的理解。大多数花朵的美丽并不长久, 但在它们怒放时足以让人记住它们刻骨铭心的美好。接下来花败结果, 它用衰败来换取下一次的怒放, 让生命得以延续。所以女人生命的周期就像花朵一样, 从发芽到含苞待放, 再到怒放, 最后衰败,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尽一生热情抚育下一代的成长。

当代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分工, 她们追逐的梦想不再仅限于成为一个优良贤淑的贤妻良母, 她们也开始有对事业的抱负, 但是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 这是女性永恒的梦。是一种亘古不变的女性情怀。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够生活在一个浪漫的氛围内, 但她们对浪漫的执着与向往如同对花的眷恋与渴望一般强烈。画家在绘画生活表达生命的时候, 也在表达自己的内心, 她用别样方式阐释了浪漫, 弥补着生活本身的平淡。

三、充满中国情结的精神内涵

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中国情结,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 譬如有的人对中国书法情有独钟, 有的人即便是在国外把中国菜作为自己的家常菜, 有的人则钟情于一抹中国红……作为画家, 闫平则对戏曲有着偏好。她的油画不但有她对生命与生活的关注也蕴含着含蓄的女性情怀, 而且对中国文化充满热爱, 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油画创作当中。当然闫平经常研究西方油画大师的作品, 从这些大师的作品中寻找出与中国文化意象审美方式和写意中国画中不谋而合的返璞归真的原始主义气息。中西文化的碰撞在闫平油画中和谐统一起来。闫平作为传承中国油画本土化画家中的重要代表, 将中国画意蕴和精神运用在西洋画当中, 用不同的表现技法表达自己的中国情结。

闫平油画中反复描绘小戏班题材, 从她的这一系列的绘画中我们便能看出她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关注以及对戏曲演员处境的同情。戏曲是一种独特的、古老的中国文化, 是中国的国粹, 但在新型各种娱乐节目和人们的审美转换飞快的当代, 戏曲在人们的意识中渐渐地变得陌生, 这些传承中国文化的戏曲演员的处境也变得不太乐观。

《冬去春来》是闫平在2011年的新作品, 描绘的是两个戏曲演员的一刻休闲时光, 年轻的女演员侧卧在强壮的穿着戏袍男演员腿上照着镜子, 男演员则在练习手部动作。看起来很温馨浪漫, 但是透过这种短暂的惬意, 又看出了某种无奈与惆怅。《怀春》《唱不尽的牡丹亭》《北方有佳人》《青梅竹马》等这些戏班生活题材中则主要描绘的都是多个戏曲演员在拥挤的后台练习动作或者上妆卸妆的过程。

舞台的片刻辉煌之后, 嘈杂凌乱简陋的后台便是他们大多数时间工作的场所。这些不为人知的演员们担负着传承中国国粹的重任, 而闫平关注着这些人, 她也许是想让更多人透过油画看到我们这种经典却被当代人忽略的艺术。从而更多的去关注这门艺术, 关注从事这门艺术的从事者们。

除去这些对中国文化的选材和绘画体验外, 闫平还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油画。她的油画是意象的表现的, 传达的更多的是人物内在精神气质而非具体的写实的形体。我们在她的人物画中很难看到具体的面部, 五官都是模糊不清的, 但通过他们的动作举止, 我们仿佛能清晰地看出对象的具体形象。她并不注重阴影的表现, 而是注重色彩与对象的完美融合, 以神写形。她将中国绘画的意象精神渗透进西洋油画的表现技巧当中, 使我们享受着蕴含中国精神的油画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儒学的人文精神内涵解读 篇8

尽管儒学经历几度变迁, 但其基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儒学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认为人是一切之本。

在对待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上, 儒学家认为人是更为可贵的, 如马厩失火被焚时, 孔子所问的是“伤人乎”, 并没有问是否伤及马; 荀子则用层进法推导出万物之中人最为贵的道理, 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生有知亦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 ( 《荀子·王制篇》) ; 朱熹也认为人与禽兽不同, 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 所以宇宙中“人为最灵”。

在对待人与天的关系上, 儒学强调先人后神、天人合一。孔子对天命、鬼神存有信仰和敬畏, 《论语》中有“畏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敬鬼神而远之”等的论述, 但在论到人时, 他说“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论语·先进》) , 可见把人放在了首位; 即使董仲舒把“天”神化为超自然的主宰, 但也一再强调人“最为天下贵” (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 人与天互相感应, 天人合一, 可见, 在神学的形式下, 人依然是价值关怀的中心。

在对待人民与君主的关系上, 儒学强调民贵君轻。《礼记·缁衣》记载孔子的话: “民以君为心, 君以民为体”, “心以体全, 亦以体伤。君以民存, 亦以民亡”。意思是说人民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心脏, 君主把人民当作自己的身体。心脏因有身体保护而不受伤害, 也因身体而受伤害, 君主因有民众才存在, 也因民众而灭亡。孟子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孟子·尽心下》) 。荀子说则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民关系, 国君如舟, 百姓如水, 水可以载舟, 也可以覆舟, 所以百姓为国家之本。北宋程颢程颐宣称“民惟邦本” ( 《文集》卷五) , 人民是国家之本。朱熹认为“天下之务, 莫大于恤民” ( 《宋史·朱熹传》) 。可见, 人民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儒学之始终。

二、贵和持中的做人态度

和, 是指世间万物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贵和, 即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说: “礼之用, 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不同事物之间互相搭配、融合、平衡, 就能达到“和”的圆满状态。例如, 对于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仲尼曰: 善哉! 政宽则民慢, 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 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可见, 执政时宽和与严厉搭配才能达到“和”的最高境界。“和”并不是无原则地求“一致”, 为人处事方面, 儒学讲究“和而不同”。

中, 是指在实现“和”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应该采取的一种不偏不倚的行为方式。持中, 就是持守“中庸”之道。在孔子看来, “中庸”之道是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者, 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 平常也” ( 朱熹《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 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并且始终如一。中庸之道适用于一切领域。在子张、子夏谁更贤能的问题上, 孔子认为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 子夏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 “过犹不及”, 超过和达不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都不够贤能; 孔子在《论语·八佾》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 《关雎》这首诗, 欢乐而不放纵, 悲哀而不伤痛快, 情感表达地恰到好处, 表现了对音乐的中和之美的赞许。

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儒学的精神内涵中重要的一方面。

孔子本身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各国国君所接受, 但他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 《论语·宪问》) , 且依旧“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 《论语·述而》) 。对于“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的人, 孔子说“难矣哉” ( 《论语·阳货》) , 就是说那些整天只知道吃饱饭, 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四、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

在儒学家看来,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始终要以豁达乐观的心境为基础。

孔子奋斗一生, 终无所遇, 但却没有失掉信心, 并且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快乐, 他说: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他过着简单的生活, 却仍然乐在其中, 因为对他来说, 不义而来的富贵如同浮云一般, 不值得拥有; 他面对“老之将至”, 仍然能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他甚至将是否具有积极心态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所以, 当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时, 孔子评价他: “贤哉, 回也” ( 《论语·雍也》) 。

五、身任天下的责任意识

儒学强调“积极入世”, 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具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责任意识。

孔子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 《论语·里仁》) ; “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矣” ( 《论语·宪问》) ; “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由此可见, 孔子认为“士”应当以天下为己任, 而不该过多关注个体生命的需求。所以,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 《论语·泰伯》) 。孔子本身就是具有这种担当精神的代表, 他说: “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 《论语·子路》) 孟子也说: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综上所述, 儒学是“以人为本”的学问, 其以“和”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以中庸之道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通过自强不息、不断奋斗的生活态度, 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 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儒学博大精深, 个中内涵经过历代儒学家的诠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其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亦得到了不断的延伸。时至今日, 儒学作为国学的主要载体,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去探究其精神内涵, 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我国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 为今日国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2]白慧静.儒家文化与唐代文人的担当精神[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1, (02) .

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和影响 篇9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考点和同学们在训练过程中的易错点,精选例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例1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对三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③反对封建束缚 ④促进人性的解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西方人文精神产生、复兴和成熟的三个阶段,尽管各个阶段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涵一脉相承,不断发展。在英文中,“人文精神”一词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其核心思想为:一,人性,关心人,以人为本,尊重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尊重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尊重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概括起来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主要指的是启蒙运动,故应排除①;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是反封建而智者运动是反对神权束缚,故应排除③。

答案 C

点拨 这道题目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它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通常分析得深、角度多,考查同学们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例2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解析 智者运动强调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它强调了人的理性,否定了绝对权威,从而认识到奴隶制不符合人性,民主制可以代替贵族制。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束缚和基督教的禁欲主张,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这为近现代欧洲政治体制的确立提供了价值取向。启蒙运动是一场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一整套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他们用这些思想来启发教育群众,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如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英国、美国、法国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应运而生,并波及整个世界。从材料中“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等关键词,可以判断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文艺复兴,而各选项说法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是B项。A项指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等;C项指宗教改革的影响;D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

答案 B

点拨 此类题目就是截取名人或某著作的某段话,以此段话为出发点,考察同学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近几年高考较为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大家依据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本思路是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辨别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仔细审题,必须审清两个问题:一是题目的求答内容,审清了这一要素,确定选择的方向,题目的求答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二是审清各种限制条件,包括时间、空间、角度等。时间限制在高考命题中对正确答案的影响越来越大,做题时应特别关注。辨别选项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辨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二要辨别选项是否符合基本史实。另外,特点分析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还包括对历史特点、本质和背景的考查,当然也有对所给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典型特点的考查。

1.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比率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2. 普罗塔格拉出生于公元前480年前后,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至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结合材料,关于普罗塔格拉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

A.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的奠基时期

B.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

C.否定了神的权威,受到神的报复

D.他的思想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3.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这句话反映的实质是( )

A.强调个人的幸福

B.强调现世的幸福

C.强调个人与国家幸福相统一

D.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4.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有可能会变得专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生而平等 B.民主政治

C.人民主权 D.信仰自由

5.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人类社会的第三大定律是指( )

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篇10

1 长征精神概述

伟大的长征留给了人们伟大的长征精神,它是一部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部英雄史诗,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

1.1 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正确路线的革命传统,这是长征精神的核心灵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与广大红军将领敢于质疑错误的路线、勇于追求真理是密不可分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遵义会议后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践出发,在极其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根据地全面推行,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在1934年10月16日撤离根据地,被迫开始长征。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左”倾错误的领导者又表现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致使红军行动非常缓慢,一直摆脱不了敌人。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核心地位,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使中国革命道路转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在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暂时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讨军事调整和组织调整。在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改变了原来错误的军事路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过草地,胜利完成了长征。

1.2 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坚定信仰、忠于理想的革命情怀,这是长征精神的内在本质

遵义会议以后,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真正地搞清楚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如何进行革命,所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活力,这个活力主要表现在全党以及全军战士坚定的革命情怀上。

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的伏击,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预知的种种天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红军将领和战士从未退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而是以钢铁般的毅力、超人的勇气、不怕死不怕苦的英雄气概,让茫茫草原和皑皑雪山变为足下之臣。“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2]红军战士在“一切为了苏维埃”“革命理想大于天”的革命信念鼓舞下,翻过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600里,渡过24条河流,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胜利会师甘肃会宁,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惊人壮举,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是靠广大指战员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1.3 长征精神就是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这是长征精神的基本特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长征中最困难的时候,红军中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红军战士始终坚信“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这种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来自于他们坚定的革命观。

蒋介石曾扬言:红军过不了金沙江,过了金沙江过不了彝族区,过了彝族区过不了大渡河。但是,红军官兵冒着枪林弹雨,一夜疾行一百二十公里路,在这漫漫的征途中,红军将领和战士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饿了只能吃树根草皮充饥,渴了就抓一把雪含在口中,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粮食和药品都极度缺乏,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湘江之战,从11月25日到12月3日共经历了9天的血战,红军广大指战员表现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湘江战役之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了掩护全军能够顺利渡过湘江,战斗到全军覆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换取了生的希望。万里长征,艰苦卓绝,在长征途中无数红军战士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们谱写出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4 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革命信念,这是长征精神的光辉典范

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把坚定的革命热情和信念发挥到极致,才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无所畏惧。

1935年6月12日,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党中央在分析了当前国内的政治形势之后,主张继续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以便领导全国的抗日运动。但是张国焘自持掌握的兵力有8万多人,个人野心极度膨胀,他口头上表示同意北上的方针,但却分裂部队南下,另立中央。从两河口会议到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党中央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和红三方面军先行北上,但是红四方面军有的干部不明真相,武装拦截,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坚决予以制止,维护了全党的团结和红军的统一。在毛泽东、张闻天等新的领导集体成员的团结和说服教育下,以及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权威,同心同德的抵制之下,张国焘最终同意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宣告胜利结束。广大红军指战员努力地挽救犯错误的同志,在生死攸关的关头,他们互相支援、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团结战斗、共渡难关坚定地维护了红军队伍的统一。

1.5 长征精神就是始终维护团结、心系群众的革命宗旨,这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的革命才会不断地取得胜利,红军队伍的革命信念才能够找到坚实的依托。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正值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的神圣旗帜,正确地处理了国内阶级斗争和抗日民族斗争的关系,制订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方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跟随着党的步伐踊跃参加革命,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号召下,身先士卒、不畏牺牲。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始终以民族大业为己任,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关系。红军将士自觉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尊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红军所到之处都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决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组织武装群众,帮助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所以,红军的长征精神不仅使部队得到了人员的补充以及物质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

2 长征精神的意义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时间已走过了八十余载,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但是历史不能忘却,长征精神留下的宝贵财富更不能被舍弃。

第一,从长征精神战胜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遵循实事求是,使中国的革命道路转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长征是实事求是的典范。红军长征最初是在“左”倾教条主义指导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只是经过黎平会议,最终在遵义会议后才实现了主动性的战略转移。之所以能够完成这种转变,正是我们党不断地拨乱反正的思想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战略决策。如今,我们面临着把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为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的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新的征程中,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确保中国发展永不停休。“长征的历史表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4]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借鉴,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勇敢地面对国内外挑战,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二,从长征精神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了党的团结、红军的统一,看继承与弘扬长征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创造力,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种精神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而且精神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强大动力。长征精神自产生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坚韧刚毅的烙印,深深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风貌。当民族危难的时候,英勇的战士面对炮火没有退缩,面对困难没有低头,他们心中装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仆后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政治上的受阻、不畅通。因此,弘扬长征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出现的贫富差距、维稳负担、社会各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始终保持战争年代的一种冲劲和热情,克服图安逸、重享受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全民族的创造力中,让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第三,从长征精神激励着千百万群众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依靠人民群众克服难关,看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自觉扎根群众,为民务实清廉,与人们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要求。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5]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亚于红军当时所面对的困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群众,中国的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学习当年红军队伍始终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自觉地遵守纪律,不改初衷地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真正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摆官架子,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第四,从红军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艰难险阻,斩关夺隘,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重视作风建设,发挥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作风实不实,是治党严不严的基本标准。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从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6]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弘扬长征精神保持和发扬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团结统一、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的身份,自觉地进行改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像当年红军那样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传承长征精神,团结中国的力量,重塑精神家园。

3 结论

周恩来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是我们永久的财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地了解过去,才能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八十年来,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且将在党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八十年前,世界通过长征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后的今天,世界的眼光聚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历史造就了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长征精神。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但长征精神的激励作用并没有改变,它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成为全人类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摘要: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地转移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长征二万五千里是红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写的那样:路上一共360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1]

关键词: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79.

[2]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3.

[3]毛泽东.七律·长征[M]//毛泽东诗词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刘华清,张震.长征精神永放光辉[J].求是,1996(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5.

上一篇:学生出行下一篇:大一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