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比较

2024-09-07

效益比较(精选8篇)

效益比较 篇1

烤烟是天柱县的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天柱县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对烟区“三农”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或缺, 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烟生产是一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农时作业紧凑、生产投入大的系统工程, 种植面积、物资投入、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烤烟生产。在常年的烟叶生产投入中, 一般包括烟农、烟草企业、政府部门三个投入主体;其中烟草企业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专用物资补贴、专业化服务补贴、科技服务等方面, 在多年的运作中, 有一套完善的投入补贴激励机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物资成本不断抬升, 加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 烤烟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 对烤烟种植规模、烟叶质量的稳定性带来一定影响, 烟草企业如何利用投入补贴杠杆既能稳定烟农队伍, 提高烟农的积极性, 同时又能防止种烟过热, 就有必要对投入补贴的类别、比例、方式等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

1 数据来源和分析

采集2011年~2015年天柱县烟叶收购、生产投入补贴等有关的财务数据, 对数据采用分类累加、加权平均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叶收购

从表1看出, 2011~2015年间种植规模在612.6~860hm2, 累计种植3687.9hm2, 最高年份为2013年;烟叶收购规模在1.46~2.41t之间, 累计收购烟叶5195t,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单产在79.25~119.24kg/667m2, 平均为94.22kg,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产值在1544.4~2848.3元/667m2, 平均为2071.1元,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1年;收购总值在1461.23~2876.8万元, 累计收购总值为11434.75万元,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

从单产看, 年际间相差较大, 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20.83%, 说明自然灾害严重或种植水平差异大;从均价分析看, 2013年最高, 反映了既有政策调价的影响也有当年灾害影响, 2012年、2013年、2014年烟叶收购价格分别在上年基础上上调20%、10%、5%, 2014年与2015年持平, 除2013年外, 均价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收购价格调价的变化;产值变化除去调价因素外, 主要来自产量的变化。

2.2 烟叶生产投入补贴

从表1看出, 2011~2015年间专用物资补贴在151.75~408.80万元, 累计投入1103.6万元, 最高年份为2014年, 投入补贴389.74万元, 最低为2015年, 投入补贴151.75万元;专业化服务投入补贴在389.74~105.16万元之间, 累计补贴1397.32万元,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抗旱救灾补贴仅在2013年进行, 金额为230.88万元。五年来累计生产投入2731.8万元, 最高为2013年。

2.2.1专用物资。

从表2看出, 2011~2015年667m2专用物资投入补贴分别为166.5元、212.54元、316.91元、133.71元、150.25元, 最高为2013年, 最低年份为2014年, 其五年间专业物资投入补贴比例分别为54.95%、51.71%、48.85%、43.92%、77.48%,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4年。从2011年至2013年, 专用物资投入补贴逐年增加, 这与物价上涨密切相关, 但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104.37元, 增幅达49.1%, 2014年较2013年下降了57.8%, 这既反映了物价在2013年是个拐点, 也说明了投入补贴方式转变, 物资暗补增加或向其他物资补贴转变 (如大面积增加示范点等) 。

2.2.2 专业化服务。

从表2看出, 2011~2015年每667hm2专业化服务投入补贴分别为136.45元、198.49元、152.86元、170.74元、43.66元, 最高为2012年, 最低为2015年, 五年间专业化服务投入补贴比例分别为45.05%、48.29%、23.15%、56.08%、22.52%, 最高年份为2014年, 最低年份为2015年。从前4年专业化服务补贴看, 变化不大, 反映了专业化服务方式和补贴标准变化不大, 2015年补贴金额降幅较大, 说明了专业化服务宽度变窄或补贴力度下降。

2.2.3 抗旱救灾。

从表2看出, 2013年救助金额178.97万元, 为特殊年份社会责任的担当, 致使生产投入补贴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2.2.4生产投入补贴与收购金额产出比。

从表2看出, 2011~2015年生产投入占收购金额比例分别为26.74%、33.15%、37.31%、20%、8.9%, 最高年份为2013年, 最低年份为2015年;与5年平均数比较看, 2012年、2013年生产投入比例偏高, 2015年则偏低, 这与2015年烟叶产量、收购金额增加密切相关;生产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3.7、1:3.0、1:2.7、1:5.0、1:11.2,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3年;与5年平均数比较看, 前4年偏低, 2015年偏高, 保持在1:6~1:8为宜。

3 讨论和建议

(1) 烤烟生产是受气候因素 (自然灾害) 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一个产业, 灾害频发和政策变化制约着产量和产值, 影响了种烟收益和烟农的积极性。

(2) 烤烟生产投入与收购金额比例保持在12~15%, 生产投入产出1:6~1:8适宜, 过高或过低均会对烟叶生产产生影响。专用物资补贴比例控制在40%左右, 专业化补贴逐步增加, 达到60%以上, 利于对生产物资的管理, 同时可以增加专业化服务补贴, 扩大专业化补贴类别, 逐步实现全程专业化生产, 稳定生产规模, 提高烟叶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 唐永金.我国大陆各省份优势作物及其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2) :337-340.

[2]苏新宏, 顾建国, 张新景, 等.“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河南省烤烟生产的稳定发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7 (5) :613-618.

效益比较 篇2

关键词:外墙保温;经济效益;病房楼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122-02

1 病房楼的建筑概况

2 积极广泛调研,充分掌握保温材料第一手资料

EPS、XPS、PU都属于有机保温材料,它们所体现出的最大优点就是保温、隔热性好、质轻。但也有自身的缺陷,那就是防火性能差,易燃,缺乏一定的安全性,燃烧时会产生毒性较大的浓烟,对居住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且耐久性能不好,使用年限远不如无机保温材料,容易老化。以上三种保温材料,EPS、XPS在80℃就会产生熔融变形而滴落,耐火性极差。据笔者调查,EPS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由于防火安全性能较差,已经在国外建筑领域被限用,甚至是禁用。

在我国高层建筑中,以前较多的采用的是EIFS外墙保温装饰系统,该保温系统通常情况下采用三种保温材料,其中最为普遍的是EPS,依次是XPS和聚氨酯板PU。这三种材料在未经阻燃加工的时为易燃体。经过阻燃加工后,可成为难燃体,但最终还是无法成为不燃体。因此,由这三种保温材料所组成的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为复合型墙体。EPS板、XPS板、PU板为墙体构件,依据我国建筑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相关要求,三级以上耐火等级的高层建筑构件墙体燃烧性能应为不燃性。但诸多事实表明,没有达到三级以上耐火等级"不燃体"规定的易燃外墙外保温材料(特别是EPS泡沫)所引发的火灾事故比比皆是。

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对外墙保温材料的认识不断深入。随着我国建筑节能65%标准越来越广泛地推行,单一墙体材料,如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等由于导热系数较大已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更多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墙体材料。因此,目前经过技术专家对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力学性能设计、热工性能设计和外型设计等科学整合,一种叫复合自保温砌块的高效能外墙保温材料应运而生。该自保温砌块是一种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好、自重轻、强度高、防水、抗渗、收缩率低、使用寿命长、施工简单等优良特性的新型自保温墙体材料。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T 50176-1993)中建筑节能65%的要求。

3 针对材料特性,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4 综合效益分析,确定适合医院客观需求的实施方案

通过上述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组织相关专家、院领导班子和基建领导小组成员,认真讨论按照“节能防火、绿色环保、经济实用”原则,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根据医院目前建设资金较为紧张的实际状况,同时基于以下因素考虑,我们最终确定选用性价比明显突出的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系统施工方案,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4.1 节能保温,阻燃防火

该自保温砌块是一种具有保温隔热性能好、自重轻、强度高、防水、收缩率低、使用寿命长、施工简单等优良特性的新型自保温墙体材料,各项性能指标满足以《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8239-1997)和《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 15229-2002)为主要依据的企业规范《复合自保温砌块》的相关要求,同时能有效消除热桥,防止建筑物后期裂缝,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我院病房楼建筑设计总体节能65%的现实要求。

4.2 破解难题,绿色环保

针对现有外墙外保温体系存在的缺陷,自保温砌块有效地解决了墙体保温、冷热桥处理、耐久性不足、施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此产品可替代大量的实心粘土砖,为国家消耗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有利于保护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对于加快我院绿色医院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3 节省资金,效益明显

使用自保温砌块,既可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节能最高标准的要求,又可为医院节约有限的建设资金。根据上述分析表,我们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初步概算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我院优选的自保温砌块外墙自保温系统比其它两个方案节省大量资金,取得节能、节约双重成效。

参考文献:

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及效益比较 篇3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茶叶因具有极强的原产地域特点, 因此是最适合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农产品之一。我国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 申请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品种也很多, 但茶叶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却存在着商标和地理标志之间、茶农、经销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等各方利益的冲突, 导致我国茶业市场混乱, 尤其是优质品牌茶叶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本文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和印度大吉岭茶为例, 比较分析不同品牌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区别, 以期为建立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最佳模式, 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龙井茶

对龙井茶的品牌保护, 最早于2001年10月由国家质监总局制定的《龙井茶国家标准》和《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实施 (2001年第28号公告) , 随后浙江省有关部门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龙井茶进行地理标志保护。

(一) 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1、成立三级保护管理机构。

成立“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委员会”, 负责全省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的管理工作。在西湖、钱塘、越州三大主产区, 分别成立产区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委员会, 并以县 (市、区) 为单位成立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公室, 负责制定产区内龙井茶申请和管理细则, 受理产区内生产者提出的专用标志使用初审工作。地理标志保护的管理机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牵头组织, 成员包括质监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单位以及生产、经营者代表等。

2、实行专用标志管理。

该标志由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图案以及龙井茶产区名称组成, 生产者根据规定程序和条件向管理机构申请使用专用标志。 (图1)

3、实行原产地域茶园证书管理。

茶叶种植者向县 (市、区) 级龙井茶管理办公室申报茶园面积、区域位置, 以及茶叶产量, 获得《龙井茶原产地域茶园证书》。茶叶加工企业在收购龙井茶鲜叶或半成品 (毛茶) 时, 必须验明《龙井茶原产地域茶园证书》, 为防止假冒或以次充好茶叶, 给各茶叶种植者建立相应的原料收购和销售统计台账。

(二) “西湖龙井”和“龙井”。

龙井茶生产的区域范围很大, 不同龙井的产地也很多, 但仅以“西湖龙井”品质最佳, 最为著名, 也最受消费者青睐。由于“西湖龙井”茶制作工艺复杂, 对茶叶的生产区域和品质要求很高, 因而价格昂贵, 真正的“西湖龙井”茶市场上供不应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 带动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周边地区的发展, 有意识地利用行政手段, 开始进行“傍名牌”活动。典型例子就是“西湖龙井”地理标志的申报。1999年, 在杭州市有关部门的努力下, “西湖龙井”茶成为国家第一批受原产地域保护的茶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在发布《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公告时, 批准“西湖龙井”茶原产地域包括西湖产区 (杭州西湖区行政区域内, 面积168平方千米, 茶园面积900公顷) 、钱塘产区 (杭州市的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行政区) , 以及越州产区, 即“西湖龙井”茶的生产范围扩大到了杭州市的周边地区, 成了杭州龙井, 甚至浙江龙井了。先前存在的“傍名牌”现象被合法化, “西湖龙井”茶的声誉也因“大龙井茶”的质量参差不齐受到了严重影响, 龙井茶的经济效益反而大大降低, 一度正宗西湖龙井茶出现生产萎缩现象。

(三) 完善措施。

“西湖龙井”是驰名中外的名茶, 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实施比国内其他名茶都早, 保护体系也比较完善, 但“浙江龙井”的出现使消费者和消费市场陷入了迷茫, 面对这两种龙井不知何去何从。为了杜绝杭州市产区的茶农在销售茶叶时“鱼目混珠”掺进其他产区的茶叶, “西湖龙井”茶迅速启用了相关质量控制系统, 在茶叶收购中采用严格的“茶标制度”。每年对正宗“西湖龙井茶”基地进行摸底调查, 根据每户茶农的茶园面积估算茶叶产量, 然后按一比一的比例发给“茶标”。茶农在卖茶时必须同时将“茶标”交给茶叶加工企业, 企业再拿“茶标”去杭州市“西湖龙井茶”质量监控中心换取地理标志。目前, 全杭州只有46家茶叶公司具有使用“西湖龙井茶”地理标志的资质。这样, 消费者便可大胆放心地选购标有地理标志的“西湖龙井茶”。这一做法既保护了消费者和茶叶生产者的利益, 又维护了茶叶市场的秩序和“西湖龙井茶”的声誉。 (表1)

二、信阳毛尖茶

“信阳毛尖”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其生产历史悠久, 加工工艺在清代就已形成。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河南省信阳市西部的五云 (车云山、云雾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 、两潭 (黑龙潭、白龙潭) 和信阳市东部的震雷山、灵山等地。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河南省很多地方先后出现了仿“信阳毛尖”工艺的“河南毛尖”, 而且一度十分盛行, 给真正的“信阳毛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2003年,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 信阳茶叶协会为该商标的注册人。该商标明确规定“信阳毛尖”的生产范围为: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 西至桐柏山和大别山交界处, 北到淮河沿线, 南至大别山北坡的信阳市行政区域内, 且需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同年, 信阳市农业局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了“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 并获得批准, 这使得“信阳毛尖”茶获得了双重保护。 (图2)

2004年河南省发布实施《信阳毛尖茶DB41/T336-2004》地方标准, 标准规定“信阳毛尖”茶必须以采摘于信阳市行政区域茶园内新梢芽、叶为原料, 并按照特定工艺加工, 且具有特定的条形茶叶品质, 这进一步对“信阳毛尖”的产地、工艺及品质做出了严格要求。2009年, “信阳毛尖”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进一步规范“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 对维护“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 进一步提升“信阳毛尖”茶品质,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 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1、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提高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意识。

在获得证明商标、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保护后, 信阳市有关部门在产区大力宣传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知识, 增强茶农保护“信阳毛尖”知识产权的意识, 营造保护“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品的良好氛围。同时, 政府对假、冒“信阳毛尖”的生产和销售加大打击力度, 确保该地理标志的正当合法使用。

2、在原产地域范围内, 严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对于茶区内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管理部门, 以及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部门, 在明确划定的原产地域范围内, 严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严格规定只有原产地内达到既定标准的茶叶生产和加工企业才有权使用“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 以确保原产地“信阳毛尖茶”的质量及其文化内涵。

3、积极推进“标志+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

“信阳毛尖”是使用在茶叶商品上的标志, 在获得商标注册、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后, 信阳市茶叶协会对“信阳毛尖”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 积极推进“标志+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 使“信阳毛尖”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 成为信阳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 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保护的效益。

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后的2010年, “信阳毛尖”干茶产量达40, 000吨, 产值达60亿元, 分别是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前2000年的2.9倍和24倍, 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图3)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信阳市政府组织国内有关专家, 经严格论证, 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茶叶统称为“信阳毛尖”。2003年, 将“信阳毛尖”茶的产地界定为: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浉河港等乡镇;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地理区域为:北纬31°23′~32°27′, 东经113°45′~115°55′之间的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域的133个产茶乡镇。由此, 茶园种植面积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增大。现有茶农95万人, 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 796元/年, 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 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 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看出, 随着地理标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保护措施的稳定执行, “信阳毛尖”这一世界品牌将会给信阳毛尖茶的产量和产值带来越来越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印度大吉岭茶

(一) 大吉岭茶及其地理标志概况。

印度出产的茶叶中, 最有名的便是大吉岭茶。大吉岭茶被认为是“茶叶家族中如果没有了它, 就跟葡萄酒家族中没有了香槟一样”, 因此, 大吉岭茶又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地区位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北部, 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 该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大吉岭茶独特的品质和口味。更重要的是, 由于各项茶叶保护标记实施得力, 使得印度大吉岭茶成为著名的世界品牌, 被世界各国消费者所认可。

印度政府对茶叶的保护由来已久。自1933年起, 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有关法令对大吉岭茶进行保护, 1953年通过《茶叶法案》, 并成立了印度茶叶委员会。茶叶委员会对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管理。而大吉岭茶则成立一个专门的大吉岭茶种植商协会, 该协会是唯一的大吉岭茶生产商组织, 茶叶委员会与大吉岭茶种植商协会保持密切合作。1983年, 大吉岭徽标诞生, 标志着大吉岭作为茶叶地理标志在法律上受到全方位保护。 (图4)

(二) 大吉岭茶地理标志保护的模式。

大吉岭茶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其各种商标、产权和标记的保护。印度政府尤其重视大吉岭的地理标志保护, 大吉岭徽标自诞生以来, 已作为商标 (或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 ,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 其中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埃及以及部分欧洲国家。 (表2)

早在1958年, 印度茶叶委员会就将大吉岭徽标和“大吉岭”名称注册为证明商标, 从而获得了“本国保护”。1999年, 茶叶委员会将大吉岭徽标和“大吉岭”名称注册为地理标志。为走向国际市场, 2000年印度政府建立了对出口大吉岭茶进行强制认证的制度。明确要求, 所有大吉岭茶营销商必须与印度茶叶委员会签订许可协议, 并提供出口大吉岭茶的产地、加工、销售等各种信息。非原产地的茶叶不允许以任何方式与大吉岭茶混合, 印度海关也要求所有出口大吉岭茶都需附原产地证明, 以确保海外进口商所收到的每一批货物都是100%正宗的大吉岭茶。2011年, 欧盟正式批准印度“大吉岭红茶”地理标志保护的注册申请。

四、小结

我国茶叶资源丰富, 各种名茶种类繁多, 品质优良, 各具特色和风味。但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历史较短, 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因为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涉及茶叶生产者、茶业企业、消费者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 这样, 各种名茶在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利益纷争, 如茶叶企业滥用标志、销售商“搭便车”等非合作性竞争。而且,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的质量监督总体系统很不完善, 监督力度也很不到位, 各地的茶业协会也没能发挥最大作用。比较而言, 印度政府和茶业机构为保护标志所付出的代价高昂, 包括支付法律保护和注册费用、雇用国际监测机构、在海外管辖区打击侵权行为等。这些费用还不包括茶叶委员会的人员开支, 这一点值得国内茶叶产业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荣, 姜含春.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机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2.26.6.

[2]沈培和, 刘栩.谈西湖龙井与浙江龙井的“统”与“分”[J].中国茶叶, 1996.5.

[3]许咏梅.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实施10年后:现状与思考[J].茶叶, 2012.38.3.

[4]郭桂义, 孙慕芳等.信阳毛尖茶[J].中国茶叶加工, 2003.4.

[5]吕立哲, 魏慧.信阳毛尖茶原产地保护和开发利用[J].中国茶叶加工, 2005.2.

[6]商综.“公司+农户+商标”成为农民增收新模式[J].中华商标, 2004.12.

[7]Niranjan Rao, Calindi.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in Indian context:Acase study of Darjeeling tea[J].NewDelhi Press, 2003.

农机维修比较效益低的原因分析 篇4

一、比价性差异

农机维修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工时收费水平偏低。例如, 1995年工业钳工每小时收费水平为6~10元, 汽车维修工一般为5~8元, 而农机维修工仅为3~5元, 相当于工业钳工收费水平的50%~60%。一台东方红-75 (或802) 型拖拉机大修按800工时计算, 应收工时费仅2400~4000元, 而大修一台北京吉普一般收费6000元 (三菱吉普为10 500元左右) , 为拖拉机收费的1.5~2.0倍。农机维修收费低的原因:一是由于农机产品的价格低, 使维修的效益也低;二是农民人均收入低, 使农民自修农机的成本低, 若维修收费水平提高, 农民就会更多地选择自修。这些原因都是由于城乡人民收入差距和工农业产品比价性差异造成的。

二、生产要素构成性差异

在市场经济中, 一般固定资产占用较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价格常高于资金占用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如:拖拉机部件 (曲轴, 喷油泵等) 的修理设备投资高于整机修理投资, 因而利润高于整机修理利润;进口汽车喷油泵维修技术高于国产泵的维修技术, 因而维修费相差悬殊。目前, 我国农机维修与其他工业性生产相比, 有利于生产要素构成中资金比重小, 技术含量较低, 特别是小型农业机械维修与工业性生产相比构成性差异尤其显著。这个特点不但使农民易于自修而且也会使维修网点易于上马, 形成维修能力过剩, 使市场供求关系长期处于需方市场形势, 最终导致维修收费水平一低再低。而我国农村修理工多为农民兼职, 经营维修带有相当程度补贴家庭收入的性质, 并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 因此, 即使价格低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以下很多, 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转出维修市场。也就是说, 市场调节机制在这里反应迟钝, 致使构成性差异的影响得不到有效地遏制。

三、系统自身结构性差异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 农机维修系统的最优化结构必须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这就是:面对机械使用的维修服务;面对维修服务的新旧总成和零部件市场;面对维修服务和旧机市场的旧机旧件再生工业。只有这样的结构, 才能解决好更新与大修, 旧机维修与总成换修, 维修服务的快捷性与旧件资源利用等一系列根本性矛盾, 才能解决维修服务性相对分散要求与维修生产工业性的相对集中性要求的矛盾, 才能从自身结构上消除农机维修比较效益低的根源。农机维修适度集中不仅是旧件再生的工业性生产的要求, 也是维修服务生产的要求, 维修服务也存在适度规模问题。据研究,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农机修造厂维修工时成本最低的适度生产规模和标准修理台修理成本最低的适度生产规模分别为30和100标准修理台, 相适应的标准修理台工时分别为719 h和617h, 相当于需要修理工10.6人和30.4人。我国1982年以来, 县修造厂修理工人平均为21.1人, 可见生产规模基本上是适度的, 但乡、村和个体户生产规模过小, 尽管有其客观的原因和必然性, 但是却造成了极大的劳动浪费, 成为维修比较效益低的重要原因。

纯林与混交林生态效益比较分析 篇5

1 永定县自然条件

研究区位于福建省永定县金丰国有林场。林场现有林地面积4540hm2, 其中商品用材林地3733hm2, 生态林807hm2, 森林蓄积量33.6万m3, 森林覆盖率86.2%。本场地形地貌属武夷山脉低山地貌类型, 土壤多为红壤和山地黄壤, 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 土层深厚、疏松、腐殖层较高;年平均温度20℃, 最高温度39.2℃、最低温度-4.8℃;年约降水量2019mm, 相对湿度80%, 年日照时数达2021.5h。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选择

在永定县金丰国有林场凤城山区23林班05大班020小班选择15a纯杉木林2块地, 每块地的面积为0.67hm2, 同时在距离纯林500m处23林班06大班030小班,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的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 (混交比为6:4) 2块, 每块地的面积为0.67hm2。纯林和混交林各设置样地8块, 面积为100m2, 每块样地采用5点取样法进行小样方5块 (1m×1m) 。用红色油漆标记已调查的样株, 每个季节观察一次并记录相应数据。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2.2.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采用标准地调查法, 在纯林和混交林的每个样地选择10cm和30cm的土层, 各取1kg土壤, 用土壤养分测定仪测定该样地土壤的p H、速效氮、磷、钾含量。

2.2.2 林内温湿度变化分析

利用干湿球温度计测定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样地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分4个季节进行测定, 每次测定时间为2d, 每天测定3次即可。

2.2.3 植被覆盖度调查

在纯林和混交林的样地内调查植物种类、灌木覆盖程度、草本覆盖度及覆盖物厚度4个指标, 调查3次, 同时记录各指标的数据。

2.2.4 水土流失分析

在纯林地与混交林地内各设置一个100m2径流场, 在周围挖沟并设承接池, 连续3a测定其对泥沙含量和地表径流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纯林与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纯林和混交林在土壤p H值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但在速效N和K方面差异显著, 混交林平均速效N含量为30.61mg/100g土中, 是纯林的7.65倍;平均速效K含量为9.67mg/100g土中, 是纯林的2倍;速效P含量2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见表1) 。

3.2 杉木纯林与混交林林内温湿度变化

在对林内温湿度变化调查可知, 纯林春季和冬季的温度较混交林低, 湿度则高于混交林, 而夏季和秋季纯林温度则高于混交林, 湿度则低于混交林。2者各季节温度变化明显, 湿度变化除春季以外, 其他季节变化不明显。

3.3 杉木纯林与混交林植被覆盖情况

通过林内调查, 发现混交林植物种类较多, 达到24种, 纯林树种为16种, 混交林比纯林多8种, 草本覆盖度和地被物厚度也大大高于纯林, 分别高出11%和12%, 而灌木覆盖度方面, 2者差异并不是很大 (见表2) 。

3.4 杉木纯林与混交林水土流失情况

由图3可知, 在同样的降雨强度下, 混交林的泥沙含量较纯林低0.33%, 地表径流量低29.9%。这说明混交林比纯林更能很好阻截雨水的冲击, 从而起到保水保肥的目的。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出发, 研究了纯林与混交林之间的生态效益差异, 结果说明混交林土壤含量、植物种类、植物覆盖度及预防土壤流失能力都显著高于纯林, 这根本的原因就是林分树种不同造成的差异。另外, 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 如果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 应该采取行间混交或者株间混交等方式, 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效益。

摘要:本文以永定县金丰国有林场中的杉木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 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 对纯林和混交林在土壤理化性质、植被覆盖、林内温湿度、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在土壤养分含量、林内温湿度、植被覆盖度及预防水土流失的能力均高于纯林。这说明, 树种的不同造成2者之间生态效益差异。

关键词:纯林,混交林,生态效益,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毛俊彪, 宋国志, 罗明超.华山松纯林与混交林生态效应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9, 19 (3) :158-160.

[2]刘娇妹, 李树华, 吴菲, 刘剑, 张志国.纯林、混交林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J].2007, 27 (2) :675-681.

[3]李宁, 曾辉, 王克勤.辽西山地油松混交林和纯林生态经济效益比较[J].辽宁林业科技, 2008 (1) :22-24.

两种不同类型黑猪的产出效益比较 篇6

为了探索黑猪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进行了地方黑猪( 鄂西黑猪) 和杜太黑猪( 杜洛克与太湖猪杂交) 不同育肥猪的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猪及试验地点

试验猪为鄂西黑猪和杜太黑猪。试验在湖北省襄阳市归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猪场第7栋育肥猪舍内进行。

1. 2 试验分组

在育肥猪群中选择发育正常、健康无病、体重基本一致、体重20 kg左右鄂西黑猪、杜太黑猪仔猪各30头,重新组群,按鄂西黑猪( 对照组) 、杜太黑猪( 试验组) 分成2个组,各占用3栏,每栏10头。猪舍为向阳单列半开放式,外设有水泥运动场。

试验猪经过1周预试期,进行驱虫、健胃、健康观察、称重等适应性处理后正式投入试验。正式试验从2013年12月11日—2014年5月10日。

1. 3 试验日粮

精料采用自配粉料,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育肥,不同阶段用襄阳正大“151 - 40生长育肥猪浓缩料”分别配制不同营养水平饲料,两组采用统一饲料饲养; 青饲料采用本地种植的大叶枸、苏丹草,主要在育肥后期投喂。试验日粮配比及营养水平见表1。

1. 4 饲养管理方法

正试期分三个阶段,育肥前、中期自由采食,育肥后期的最后1个月控制精料采食,日喂全天采食量的80% ,每日增加投放大叶枸或苏丹草2次,鲜喂,以九成饱为度; 前期日喂3次,中、后期日喂2次; 喂法为湿拌料,少投勤添,不计餐数,自由饮水; 每日打扫、冲洗圈舍2次,由同一饲养员专门饲喂。

1.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每日记录总采食量,最后统计全期采食量; 正试期第50天、100天和150天各称重记录1次; 根据当时饲料、原料价格计算出每千克饲料的均价,再根据整个育肥期各组试验猪的总耗料量,计算头均耗料量,得出饲料支出,再加上育肥仔猪的成本及人工、水电、防疫等费用共同构成总支出,育肥结束时测得毛重并乘以市场出售单价得到毛猪销售收入,其纯盈利= 毛猪销售收入 - 总支出,其中人工、水电、防疫等费用两组相同,为猪场综合统计数据,以年度平均值计算; 粪肥不计。

2 结果与分析

2. 1 增重情况比较( 见表 2)

注: 同行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0. 05) 。“头均饲料消耗量”由精料用量与青饲料按 25% 折算成干物质的用量相加得来。

从表1可以看出: 育肥前期结束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头均末重差异显著( P < 0. 05) ,日增重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育肥中、后期头均末重、日增重、全期头均日增重均差异极显著( P < 0. 01) 。充分说明试验组由于是杂种猪,且使用的是优良杜洛克种猪作亲本,在增重方面表现了良好的杂交优势效果。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虽然有2头仔猪出现了短时间消化道疾病,但并未影响到群体的增重成绩。对照组的生长速度比常规情况稍快[1],可能与试验所采用的营养水平较高有关。另外,对照组的日增重在育肥中期表现最佳,而试验组在育肥后期达高峰,这可能是由于后期大量沉积脂肪导致增重速度放慢所致,而杜太黑猪由于继承了杜洛克的优良基因,因此后期增重依然较快。

2. 2 饲料报酬比较

试验后期饲喂了大量的青饲料,在计算饲料消耗量时,青饲料按25% 折算成干物质的用量来计算。结果每增重1 kg对照组消耗饲料4. 15 kg,而试验组仅为3. 38 kg,后者比前者少耗料0. 77 kg,二者差异极显著( P < 0. 01) 。从饲料报酬上看,试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2. 3 经济效益比较( 见表 3)

试验过程中,精料按均价3. 18元/kg计算,青饲料按1. 20元/kg计算; 鄂西黑猪和杜太黑猪的市场出售单价分别为16元 /kg和18元 /kg,由于鄂西黑猪肥膘过多,瘦肉率只有41%[1],而杜太黑猪瘦肉率在52 % 左右[2],从而导致出售价格差异较大。通过效益分析,对照组每头平均纯盈利为 - 118. 28元; 而试验组为376. 23元,一亏一赚,二者差距明显。

3 小结与讨论

饲养地方鄂西黑猪处于亏损状态使许多传统地方黑猪无人饲养、数量减少、濒临灭绝乃至在狭缝中生存,而饲养杂交改良型黑猪,如杜太黑猪等无疑是黑猪生产的一个新方向。这样即能让饲养者盈利,又能满足市场追求黑猪风味及瘦肉产量的需要。

饲养黑猪是养猪业差异化经营的方式之一,而且市场价格稳定,风险较小。试验期结束时虽然猪肉市场低迷,每头三元白猪亏损在200 ~ 300元,但每头杜太黑猪却仍然盈利300多元,而且在节假日出售,其售价会更高,效益会更可观。

饲养优质黑猪必须保证生产过程的无害化或绿色环保。在黑猪生产过程中不添加违禁药物,后期必须采用纯粮或农副产品喂养,并实行“开放圈舍自由运动 + 采食鲜活农作物”的饲养形式,努力改善肉质品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濒临灭绝的地方猪种,除了呼吁国家加大保种投入外,作为普通养殖者需要找到一条“生存 + 市场”的路子,即一方面进行地方黑猪的纯种繁育,另一方面用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肥,最终形成“保种 +利用”并行的良性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文丽,易志恩,高本安.鄂西黑猪生产性能及选育保种技术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0,6(1):35-38.

效益比较 篇7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种植业的生态效益用净碳汇量来表示,净碳汇量值等于碳汇量与碳排量之间的差额。 碳汇以农作物的生长全生命周期中碳吸收为准。 碳排放则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农地利用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1、种植业碳汇量测算方法

农作物的生长全生命周期中碳吸收主指作物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产量,计算公式为:

式( 1) 中,C为农作物碳吸收总量;Ci为某种农作物的碳吸收量;k为农作物种类数;c为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单位有机质所需吸收的碳;Yi为作物的经济产量;r为作物经济产品部分的含水量;HIi为作物经济系数。

2、种植业碳排量测算方法

( 1) 农地利用碳排放。 参考李波等( 2011) 的碳排放测算方法,种植业农地利用碳排放公式如下:

式( 2) 中,E表示农业总碳排放量;Ei表示各种二氧化碳源的碳排放量;Ti表示各种碳排放源的实际量;δi表示各类碳源的碳排放系数。 各碳源碳排放因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化肥( 0.8956千克/ 千克) 、农药( 4.9341千克/ 千克) 、农膜( 5.18千克/ 千克) 、柴油( 0.5927千克/ 千克)、翻耕( 312.6千克/ 平方公里)、灌溉( 25千克/ 公顷) 。

( 2) 稻田CH4排放。 稻田是温室气体CH4( 甲烷) 的重要排放源之一,本文参照闵继胜( 2012) 的方法计算稻田CH4的排放量:

( 3) 式中,CH4crop为种植业年CH4排放总量;Si为第i种农作物的年播种面积,αi为第i种农作物单位面积的排放系数。

( 3) 种植业产业发展水平及类型划分方法。 生态效益是单位播种面积所拥有的净碳汇量, 经济效益是单位播种面积的种植业总产值,这两者是衡量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借鉴田云等( 2013) 构建的种植业发展类型评价方法,根据自身生态和经济效益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大小比较,把发展类型分为双高型、生态主导型、 经济主导型和双低型。

( 4)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 和《 中国统计年鉴2014》 ,其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农业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水稻种植面积、农作物产量、农业总产值均以当年实际情况为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我国种植业产业发展水平及类型区域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测算出我国31个地区2013年种植业生产部门的碳汇量和碳排量,计算出各地区种植业的净碳汇量,采用等权重赋值法对我国31个省( 市/ 区) 种植业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排序,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产业发展水平区域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充分综合生态和经济效益,种植业产业综合发展水前3位的地区是山东、北京、河南;排在倒数3位的地区分别是贵州、江西和重庆。 分项来看,生态效益水平排名前3的是河南、山东和河北;经济效益水平排名前3的是北京、福建和浙江。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为追求高产出,农业物资投入加大,在更加农业增加值的同时加剧了碳排放,影响了净碳效益。 二是与农业产业结构相关,我国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以小麦、玉米为主,稻田的碳排放量相比小麦地、玉米地高,碳吸收量却大致相当,净碳汇量相对更低。

3、产业发展类型聚类分析

各地区的种植业产业发展类型类聚结果为:山东、北京、 河北、江苏、天津5地为“ 双高型”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处于较高水平;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旱作省份,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河南、新疆、广西、安徽、西藏、山西6地属于“ 生态主导型”地区,其单位种植面积的生态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陕西、海南、浙江、福建、上海、广东7地属于“ 经济主导型”地区,除陕西外,其他省市均分布于我国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稻田是重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净碳汇量相比较低,生态效益也处于较低水平,但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特征和较为适宜的水热条件, 促使这些省市种植业经济效益处于较高水平。 湖北、四川、青海、甘肃、吉林、湖南、黑龙江、宁夏、 云南、内蒙古、重庆、江西、贵州13地属于“ 双低型”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性较差,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或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黔、滇、青等省) 、或降水较少( 宁、 甘、内蒙等省) 、或产业结构较单一( 江西) ,导致其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处于较低水平。

三、简要结论与建议

第一,基于生态和经济双效益视角,采用等权重赋值法对我国31个省( 市/ 区) 种植业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2013年,山东、北京、河南种植业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3,贵州、 江西、重庆则排在后3。 具体来看,种植业生态效益水平居于全国前3的是河南、山东和河北,种植业经济效益水平位列全国三甲的是北京、福建和浙江。 各地政府要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调整农业产业模式,增加我国种植业生态效益。

第二,采用种植业产业发展类型评价矩阵,对我国31个地区聚类后可知,2013年,山东等5地属于“ 双高型”地区;河南等地属于“ 生态主导型”地区;陕西等6地属于“ 经济主导型”地区;贵州等13地属于“ 双低型”地区。 没有达到“ 双高型”的省份在接下来的农业生产中要尽力缩小地区间差异,综合提高生态效益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达到并超越全国种植业产业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田云、张俊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闵继胜、胡浩:中国农业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

[3]田云、张俊飚、李波: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资源科学,2012(34).

[4]韩召迎、孟亚利、周治国等: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案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

[5]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6]王明星、李晶、郑循华: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J].大气科学,1998(22).

效益比较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绿色税收,会计处理

0引言

为预防、治理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们不但需要行政手段, 更需要灵活发挥绿色税收等经济手段。与发达国家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相比, 我国税收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 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本文在国家已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前提下, 企业运用“绿色税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为企业未来引入绿色税收提供参考。

1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A集团采用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煤炭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范围以煤炭生产为主业, 同时涉及医药、化工、机械等多个产业。其煤炭产品生产工艺见图1。

从图1所示生产工艺不难看出, A集团目前主要面临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四个问题如表1所示。

2引入绿色税收前企业的情况

在没有引进绿色税收以前, 企业的污染行为遭到附近居民举报, 企业为此承担了2000多万的环境罚款, 企业生产状态基本是边交罚款边生产, 经济效益低下, 增速缓慢。

3引入绿色税收后的构想

假设我国已建立绿色税收体系, 在应交税费下设“应交环境税”二级科目, 在此基础上可以细分为噪声税、大气污染税、固体废弃物税等。另外, 我们假设该煤矿企业享有税收优惠措施。我们假定废气、废水的定额税率为5元/吨。比如, 对综合利用资源生产国家鼓励的产品和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 所取得的收入按9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超过30%的煤灰、煤渣制造的产品, 免于征收增值税;对于企业购买的环保专用设备, 其投资额10%可抵免当年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 当年不足抵免的, 以后5个纳税期间可以继续结转抵免。

3.1对于固体废弃物———煤渣的处理

由于A企业每天产生的废煤渣数量巨大, 以前主要用于给学校修建操场。另外该企业有时会按年付给甲村60万费用, 直接将这些废煤渣交给附近的村处理。但从长远来看, 企业每年支付的60万费用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出, 而且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污染问题。如果将这些支出用于改进生产那企业前景是可观的。企业近年作了个市场调研:按照本企业的废煤渣产量足以支撑一个空心砖制造企业所需要的原料数量。机器设备支出和厂房装修总共需要大概1200万左右。所以企业决定建立空心砖制造厂, 除去水泥、混凝土的购买支出外, 其主要原料———废煤渣不需企业付出额外的成本, 这不但使企业获得收益, 而且解决了废煤渣的处理问题。

3.2对于水污染、噪声污染的处理

我们假设国家制定的水污染税与噪音税的税率很高, 该煤炭企业不得不考虑治理环境污染。针对水污染问题, 该企业购买了污水处理器, 同时采用自动检测废水处理标准的科学检测仪, 在污水排入河水前先要经过这台仪器, 只有达标的水才可以流入河中, 未达标的转入污水处理器进行处理, 以此循环。而对于生产过程中机器所产生的噪音, 企业进行更新改造, 使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柔化或变小, 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3.3企业涉税账户设置及相关会计处理

环境费用可以区分为治理费用、预防费用、补偿费用及其它;因引入绿色税收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所以在应交税费下设“应交环境税”, 应交环境税包括水污染税、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四个具体绿色税。在企业生产环节, 由于生产的产品特性有所差异, 有些涉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 或使用的原材料涉及对环境产生额外负担, 此时需要通过环境能够造成负担的产品征收一道绿色税收。对于那些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绿色税收, 计入“生产成本 (在建工程) ”或“制造费用”。

2014年12月该企业为改变企业现状,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发生业务如下:

(1) 将原空余的工作间改建为空心砖厂房, 初始投入1200万元:

(2) 建造空心砖厂房收到环保部门补贴资金共计100万元:

(3) 2014年1月, 企业为购买环保设备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2000万元, 期限10年, 年利率5%, 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56%。在该业务中, 应付的年实际利息费用为100万 (2000×5%) , 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的年利息费用为131.2万元 (2000×6.56%) , 节约了31.2万元。由于该设备购入是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才购入, 属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 因此计入:生产成本———环境成本:

支付利息:

(4) 2012年5月底厂房改建完成, 发生人工费用50万, 开始正常运营。

(5) 2012年生产煤炭2000万吨, 煤炭市价305元/吨, 成本240元/吨, 实现销售收入610000万元:

(6) 2012年利用废煤渣生产的空心砖产量150吨, 市场售价25元/吨, 给企业带来收入3750万, 成本为40万 (混凝土采购成本) :

(7) 生产过程中向外排放污水150吨, 比去年减少了40吨;排放废气30吨:

(8) 2012年末该煤炭企业享受按销售收入的9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利用废煤渣生产的空心砖减按15%征收所得税, 应纳所得税额=610000×90%×25%+3750×15%=549562.5万元, 因环境保护获得的额外收益=610000×10%×25%=15250万元:

空心砖生产车间建立后, 企业的废煤渣得到回收利用, 所以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得以解决;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后, 设备生产时发出的声音减至50分贝以下, 噪声污染问题也得以解决。

企业平均每年煤炭的产量基本保持不变, 维持在2000万吨, 产生废煤渣500万吨, 生产空心砖需要的混凝土与煤渣的比例为1:5, 所以需要100万吨, 按照2014年的产能预计可生产1200万吨, 保守估计可销售300万吨空心砖。则:销售煤炭获得主营业务收入=2000×300=600000万元, 成本不变, 为480000万元;销售空心砖收入=300×65=19500万元, 成本为混凝土购买成本100万。应交所得税=600000×90%×25%+19500×15%=137925万元。

因使用环保设备带来的“营业外收入”=600000×10%×25%=1500万元;2014年企业净利润=600000+19500-480000-100+1500-137925=2975万。

由此结果可知, 企业在2015年基本可以盈利, 虽然盈利数额不明显, 但在未来煤炭价格上升的驱使下, 企业未来的盈利空间还是很大的。企业为了长远利益并享受税收优惠措施, 对机器进行的技术改造和更新以及环保技术的投入, 虽然在投入初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但是分摊至未来期间, 利益是更大的, 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间。

4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绿色税收手段对企业效益的变化进行研究, 其它手段并未涉及, 这是笔者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为规范企业行为, 通过税收手段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企业角度来说, 就是运用绿色税收的处理, 为企业实现价值。将“绿色税收”引入企业, 加快企业绿色创新改革, 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233-245.

[2]王志芳.环境税的会计核算与处理[J].税制改革, 2011 (07) :44-46.

【效益比较】推荐阅读:

产品效益05-19

效益评估05-26

临床效益05-27

综合效益06-02

效益调查06-03

能源效益06-03

效益整体06-05

效益优化06-09

绿化效益06-11

政策效益06-14

上一篇:虚拟激励法下一篇:校长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