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险模式论文

2024-09-29

森林保险模式论文(共9篇)

森林保险模式论文 篇1

摘要:从我国当前森林保险发展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森林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找出了制约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构建了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 对我国森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林业合作组织,森林保险,模式构建

1 森林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森林保险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有限

林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林农普遍收入水平偏低, 保险意识薄弱等原因的影响, 致使森林保险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林农收入有限, 制约了对森林保险的需求。加之目前我国森林保险主要是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 国家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但相对于个体林农来说, 参加保险无疑增加了经营林木的成本和负担, 无法从个人所有的森林资源中获得稳定的预期财产性收益, 而森林保险实质上又是一种固定的财产性支出, 基于个人收益与支出的相互关系, 势必会影响林农的投保积极性, 抑制其保险需求。另一方面林农由于保险意识薄弱, 制约了保险需求。林业生产正处于从传统林业向现代化、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 林农市场意识不强, 对森林保险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 更没有长远的风险预防观念。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 使得森林保险承保面低, 规模小, 发展滞后, 远远不能满足林业对风险保障需求。

1.2 森林保险经营效率低下, 供给主体不足

森林保险巨大的潜在市场, 但我国却存在森林保险供给主体严重不足的问题,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森林保险的低回报率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森林保险范围窄, 承保面小带来的森林保险经营者风险集中, 从而导致保险企业经营赔付率过高, 亏损严重, 缺乏积极性, 效率低下。目前, 我国森林火灾保险平均赔付率为70.3%, 而一般的财产保险是30%~35%, 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的一些大型财险公司才有能力承保。以1989~1994年对森林保险的讨论和实践最热烈的几年来看, 全国累计投保面积也仅占森林总面积的4%, 总保费收入为11 860万元, 而总赔款支出为8 340万元, 总平均赔付率70.3%;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林农生产规模小, 保险标的碎化, 保险公司经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风险管理的难度大, 导致经营森林保险的营业费用开支远高于其他财产保险。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保险公司获得经济效益比较困难, 自然就无法刺激森林保险的有效供给。

1.3 森林保险组织体系缺位, 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 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比较彻底的地区, 特别是在闽、赣、湘、辽、浙、云等试点省份, 现行的森林保险是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来运行的。在整个运行体系中包括了政府、商业保险公司、林业部门和林农4个组成要素, 其中商业保险公司和林农在森林保险经营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是运行体系的核心。在这样的运行体系下, 商业保险公司将直接面对林业经营者, 是一种近似于但并不完善的直线, 为职能型组织模式。由于该模式中缺少能够起到核心衔接作用的“直接管理部门”, 因此,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影响森林保险的健康发展, 如存在投保率过低, 有效需求有限和经营效率低下, 供给主体不足等问题。

2 解决森林保险突出问题的思路分析

森林保险的发展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如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政策的支持水平, 林农的经营能力等。从森林保险组织体系构成角度出发, 在当前国家积极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背景下, 在政策性森林保险自身的组织体系中没有将林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以有效的利用, 是近年来影响森林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森林保险不断探索的近30年中, 先后出现了4种不同的模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森林保险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颇有成效的是政府支持下的协保模式。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由林业经营者和保险公司直接签订保险合同, 也就是说, 这种政策性森林保险的组织模式设计存在着“针对单个林业经营者”的特征。以林农为基本单位, 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是我国林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小规模经营、非专业化生产的中小户林农由于组织化程度低, 因此难以与大市场相适应, 无法满足国家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在小规模、非专业化、低商品率和低收益率的林业生产背景下, 林业经营者参与森林保险的内在动机明显不足, 积极性不高。因此, 要促进森林保险的发展, 就必须提高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 完善现有的森林保险组织体系, 探索适应新时期森林保险发展的新模式。

3 新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的构建

我国现行的森林保险是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来运行的。但是从实践来看, 以分散林农为投保单位、林农与保险公司直接交易、政府补贴、林业部门协助林农投保的形式并没有获得林农的广泛认同, 不但林农参保积极性不高, 保险公司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其主要原因, 一是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二是现行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不够完善。而林业合作组织则能够弥补上述原因的有效途径。因为, 一方面林业合作组织可以通过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将分散生产的中小户林农联结起来, 有利于实现林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和区域规模化, 从而提高林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林业合作组织还可以在保险公司与林农之间担负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基于上述分析, 探索建立多层次组织、多渠道支持、多部门联动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3.1 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阶段我国开展森林保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点, 积极探索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大环境下, 如何更好地发展森林保险, 使森林保险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稳定器、林农生产生活的保护伞。

基于林业合作组织的新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的构建要坚持在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遵循“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自愿投保, 协同推进”的原则, 充分发挥林业合作组织自身内在的互利效用和外在的桥梁纽带作用, 建立森林保险基金会为森林保险的经营提供资金保障。最终形成以保险公司、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等组织要素为主线, 以政府、林业部门、森林保险基金会等组织要素为协助的全方位联动森林保险组织模式。

3.2 模式的运行机制

本文尝试构建一种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该模式的本质是当前实施的政策性森林保险, 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一定的财政支持, 林业合作组织作为投保人, 商业性保险公司负责经营, 林业部门、龙头企业和个体林农积极配合, 进行全方位的联动。

在组织机构上, 地方政府成立林业合作组织。林业合作组织成员由地方政府官员、专业技术人才、龙头企业和林农代表组成, 政府官员和林农代表主要负责保单合约的签订和赔偿款项的分配, 合约内容应注明保险标的的参保险种和数量等。林业部门依靠自身具备的专业技术和积累的实践经验, 负责对林农进行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 指导林农如何有效规避风险;龙头企业主要负责向林农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 保证林农获取信息的时效性。

政府成立再保险公司负责对商业性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的分担。当商业性保险公司承保标的物的损失超过一定水平时, 超过的部分由再保险公司给予赔付。再保险公司的资金每年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划拨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和经营其他类型的再保险业务费收入结余组成。商业性保险公司将收取的保费建立补偿基金, 在该补偿基金无法承担大灾之年的损失时可以由森林保险基金会向其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此种贷款相比于一般商业性贷款应该具有贷款数额、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的优惠。

森林保险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专款专用。可以通过中央和各级政府拨付一部分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从政府主管的涉林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资金纳入森林风险基金;由政府发行特定的债券等渠道筹集森林保险基金 。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对森林保险实施了补贴 (包括保费补贴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 但投保标的不再是分散的林地, 而是整个县或乡的所有投保的林地;投保主体不再是单个林农, 而是代表同一地区整体利益的有地方政府参与的林业合作组织。林业合作组织作为投保人, 统计投保林农需要进行投保的标的物的详细情况, 向保险公司进行统一投保, 签订一张保单, 保单中应该明确注明各个林农投保的具体情况。地方政府和林农之间可以签订合约, 合约上应该包括林农提供给政府组织的投保标的物的所有情况及相关责任 (例如, 投保林农未向政府提供标的物的真实信息, 发生灾害后的一切后果由林农自己承担等) (图1) 。

发生灾害后, 由以地方政府官员为代表的林业合作组织与保险公司进行交涉。林业合作组织在取得赔偿金后, 根据与林农之间签订的合约条款向受损失的林农进行赔偿金的分配。

3.3 模式的优越性分析

(1) 在新型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中, 由于有了林业合作组织的加入, 因此弥补了现有组织模式中由于缺少“直接管理部门”这个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组织要素所带来的不足, 使保险公司不需要再直接面对投保林农, 而是与林业合作组织发生业务往来, 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承保积极性;同时, 由于林业合作组织不但可以提高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为林农提供更加便利、安全、可靠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使林农获得更加稳定的预期财产性收益, 从而提高了林农的投保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再保险公司和森林保险基金会等组织要素为组织内部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林业合作组织和林农三方共同参与的森林保险主体业务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服务, 协助森林保险主体业务的顺利开展, 使整个组织更符合政策性协保制度框架下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

(2) 由于森林保险是面向广大林农开展的, 而我国林农的林业生产土地经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特点, 导致森林保险开展的经营成本相比其他险种要高。由政府组建并参与的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直线——职能型”森林保险组织模式通过林业合作组织自身的集合效应, 以整个县 (乡) 域为投保单位, 避免了单个林农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交涉, 给林农提供了更加宽裕的生产时间, 也为保险公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简化了交易程序和手续, 减少了交易成本。

(3) 在以林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森林保险组织模式下,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会得到改善。如前面所述, 作为投保人的林业合作组织由林农代表、政府官员和专家组成。在进行灾后勘察定损时, 保险公司可以和林业合作组织以及当地的林业部门成员一起进行。由于林农代表是由林农集体选出来的值得他们信任的人员, 因此在理赔过程中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真实的资料和信息。同时, 由林业合作组织中的专业人员定期对林农进行技术培训和灾害规避指导,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农“搭便车”的行为。另一方面, 由政府牵头的非赢利性的林业合作组织和保险公司直接交涉, 也可以有效地防御保险公司方面的道德风险问题, 保障森林保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陈丹梅.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福建永安和邵武案例[J].林业经济, 2008 (5) :48~52.

[2]熊国平, 何文雄.建立我国森林保险运行体系问题初探[J].江西林业科技, 2010 (03) :18~22.

[3]陈绍志.关于我国森林保险政策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林业经济, 2010 (11) :78~81.

[4]汤杰.我国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 2009 (1) :87~89.

[5]刘兴国, 韩玉启, 左静.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比较分析[J].企业管理, 2003.

[6]石焱, 夏自谦.世界森林保险的发展和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09, 22 (2) :7~11.

[7]罗珉.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森林保险模式论文 篇2

(草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扎实推进森林综合保险工作,根据相关保险方案、保费补贴、操作细则等规定,结合森林综合保险标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森林综合保险项目相关工作适用本规程。

第二章

保险条件

第三条 保险人在收取保险费的同时,应履行相关保险责任和服务义务。

1、保险标的:凡生长和管理正常的商品林和公益林。

2、保险金额:以亩为单位,每亩保险金额按保险林木再植及管护至郁闭成林的平均成本确定。

总保险金额等于投保林地面积乘以每亩保险金额。

3、保险费率。

4、保险期限:一年。

5、保险责任:在保险期间内,由于条款中载明的保险责任造成保险林木死亡或推定死亡的。

在保险期间内,为了防止和减少保险责任直接对保险标的的危害,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施救措施而导致的保险标的死亡或推定死亡的,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第三章 理赔工作要求和流程

第四条 理赔工作原则:理赔工作坚持主动、迅速、科学、合理的工作原则,做到“定损到户、理赔到户”,严格按照保险条款履行赔偿责任,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操作便捷,及时主动的提供优质、高效、快速的理赔服务。

第五条 出险报案

保险人应公布统一的报案电话,全年365天24小时接受报案;在接到客户出险报案后,通过保单号码或被保险人(分户)名称等信息查询出保单信息,询问并记录出险原因、出险时间、出险地点、出险经过、报损数量(亩)、报损金额、报案人姓名、身份、联系电话等报案信息,在业务系统中生成报案记录和报案服务单,同时告知被保险人保护好现场、并及时通知或调度查勘管理岗安排现场查勘。

第六条 查勘定损

查勘人员应第一时间对保险信息进行审核,包括保单信息、出险日期是否在保险期间、出险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是否已交费等等,确认后应携带必备的查勘工具赴出险位臵进行现场查勘。

由于保险人保险责任损失认定的专业技术和力量不足,保险人可以委托国家相关技术部门为森林保险事故发生后查勘受灾面积和确定损失程度的技术参考部门,保险人协助被保险人做好收集事故现场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实物证据等工作。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对保险责任、查勘技术、损失面积、损失程度和估损金额有异议无法达成一致的,双方可协商共同委托第三方公估机构予以认定,公估费用由保险人支付。

保险标的在保险期间内发生灾害事故,一时难以确定是否死亡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协商设立观察期,观察期的时间由承保公司与林业等技术部门协商确定,但最长不超过8个月。观察期结束后进行二次查勘,以观察期后的定损结论为依据计算赔偿。

第七条 收集单证

被保险人索赔需提交完整的索赔单证,保险人应一次性告知被保险人所需单证项目,并要求被保险人在告知单签字确认,所需单证包括:

(一)保险单正本、投保清单、保险凭证;

(二)出险通知书和损失清单;

(三)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其他证明和资料;

(五)保险标的遭受损失后,法律、行政法规对受损的保险标的的处理有规定的,还应提供受损保险标的已依法处理的证据或证明材料。索赔单证中,森林火灾索赔应提供政府相关部门开具的火灾证明,森林有害生物造成的灾害索赔应提供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部门开具的灾害证明,其他自然灾害索赔应提供当地气象部门开具的灾害证明。

第八条 单证审核

赔案资料由保险人收集、审核。在被保险人按照约定的索赔清单提交索赔资料5个工作日内,保险人还需被保险人提供相关证明资料的,须向被保险人提出补充资料清单。超过期限视为索赔资料齐全,保险人不得以索赔单证不全为由拒赔或延长理赔期限。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应在接到被保险人赔偿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向其发出《拒赔通知书》。

第九条 预付赔款

发生重大保险事故后(定损金额超过100万元),经查勘属于保险责任的,但暂无法确定树木死亡比例的,由被保险人书面申请,经政府林业部门确认后,保险人根据估计保险损失金额的50%预付赔款。

第十条 赔款支付

案件核赔通过后,保险公司应及时进行赔款支付相关工作。在取得被保险人签字确认后,涉及多个农户损失的,应在取得经被保险人签字认可的分户理算清单后,在10 日内支付赔款,确保赔款及时、足额支付到户。如由他人代签,应告知被保险人本人,注明“×××(代)”,不得模仿他人签字。杜绝通过虚假赔案退回代缴保费或返还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杜绝任何形式的截留、挪用农业保险赔款的行为。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确保理赔结果公开,赔款及时、足额支付。对于理赔支付结果,应该在被保险人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所属林业局、保险标的、投保数量、损失数量、损失程度和赔款金额以及保险公司联系电话等信息,公示期不少于 7日。赔款公示后,如有被保险人反馈不同意见,保险公司应积极进行核实,并将核实的结果告知被保险人;经核查情况属实的,应对理算结果进行相应调整。公示现场进行拍照或录像。

第十二条 理赔回访。省级公司客服部门在支付赔款后一个月内,应对一定比例的被保险人(原则上不低于获得保险赔款被保险人的 3%)集中进行回访。

(一)回访内容。受访人姓名、受访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联系电话号码、被保险人今年是否得到森林保险的理赔款了、被保险人今年的赔款总额是多少、理赔是否公示、理赔款确认表是否签字确认、被保险人是否提供卡折信息等内容。

(二)对一些特殊情况以及大户应该现场回访,对一些林户代表以及基层林业组织反应的情况及时处理。对于回访中,客户反应的问题应分类处理,给予详细解答;对于客户反应的问题属实的,应给予解决处理;对于存在虚假理赔、骗取理赔款、截留挪用的,要追回理赔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省级公司根据回访电话接通率、农户知情率、赔款准确度、农户满意率等指标作为评价、考核各地市级公司的依据。

第十三条 归档

案件结束后,保险人要及时做好案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装订成册,妥善保管,包括投保资料、承保资料、理赔资料等相关材料以备审核和查阅。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四条 省级公司按照以上规程开展森林综合保险业务。

森林保险模式论文 篇3

随着近年来世界性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龙江森工集团所属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呈易发、多发态势。病虫害、雪灾、冻害、干旱、风沙、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日趋严重,给国家森林资源和林区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的阻碍了企业有效经营和持续的发展。

开展森林保险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灾后有能力尽快恢复生产与经营。森林保险是惠民利民的举措,林业经营企业早有开办森林保险的意愿,但碍于企业自身资金的压力,好的政策制度并没有真正惠及林业经营企业。好在国家从2012年起将财政补贴的森林保险由试点地区推向全国,林业企业开展森林保险面临大好机遇。

二、我国森林保险开展情况简述

1. 相关政策

早在2009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做好政策性森林保险体系建设。此后,国家各部委也先后发布了财政部 ( 财金 [2013] 73号)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国家林业局 ( 银发 [2009] 170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保监会 ( 财金 [2009] 165号) ,中国保监会、国家林业局 ( 保监发 [2009] 117号) ,国家林业 局( 林规发 [2012] 27号) , ( 林规发 [2012] 32号) 等文件,尤其是农业保险条例的出台,使国家政策明晰、目标明确、任务清楚,迅速地启动和推进了有关试点地区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开展,这是林业经营者和森林保险首次迎来的鼓励性措施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2. 实际开展情况

截至目前,纳入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范围的有福建、江西、湖南、辽宁、浙江、云南、广东、广西、四川、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海南、重庆、贵州、陕西、山西、内蒙古、吉林、甘肃、青海、青岛、大兴安岭林业集团24个省( 区、市) 。鉴于此,建议森工集团将有关材料上报相关部门,争取尽快列入到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计划。

三、关于拟开展森林保险的规模测算

1. 财政补贴比例的确定

政策性森林保险保费由森工集团缴费和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保费补贴三部分组成。根据财政部《关于2013年度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财金 [2013] 73号文件的最新规定,公益林中央财政补贴50% ,省级财政至少补贴40% ,则森工集团自行负担最多为10% ; 商品林中央财政至少补贴30% ,省级财政补贴30% ,则森工集团自行负担最多为40% 。

2. 保险数据测算

根据已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龙江森工集团下辖45个林业局 ( 包括林科院及自然保护区) ,可投保森林面积13 517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3646. 87万亩,地方公益林5693. 89万亩,商品林4176. 24万亩。按照保险金额500元 / 亩测算,总保险金额675. 85亿元,其中,公益林467. 04亿元,商品林208. 81亿元; 总保费24 945. 88万元,其中,公益林保费18 681. 52万元,商品林保费6 264. 36万元。

3. 补贴数据测算

按照公益林中央财政补贴50% ,省级财政补贴40% ,森工集团自行负担10% ; 商品林中央财政补贴30% ,省级财政补贴30% ,森工集团自行负担40% 测算, 各级财政 补贴保费 共计20 571. 98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 补贴保费11 220. 07万元, 其中, 公益林保 费9340. 76万元,商品林保费1879. 31万元; 省财政补贴保费9351. 92万元,其中,公益林保费7472. 61万元,商品林保费1879. 31万元; 企业自担保费4373. 90万元,其中,公益林保费1868. 15万元,商品林保费2505. 75万元。

四、关于保险金额和费率的厘定

1. 关于保险金额的选定标准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2009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政策性森林保险体系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 ( 保监发 [2009]117号) 文件指出,对于国家补贴性质的政策性森林保险的保额和费率设定应以“低保费、保成本、广覆盖”为原则,既要考虑到林业生产经营者的缴费能力和基本保障需求,又要考虑到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水平和稳健经营,防止超出双方的承受能力。保险金额原则上为林木损失后的再植成本,可在300—800元/亩之间选择。根据这一规定,目前全国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的省市及有关单位设定的具体保险金额也均在此范围内,且大多数处于此区间的中间水平。这是因为保险金额设定偏低难以起到风险保障作用,设定过高则会给林木经营者及各级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例如辽宁省设定的森林保险金额为400元/亩,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商品林乔木林地的保险金额分别为500元/亩、300元 / 亩和600元 / 亩,大兴安岭林业集团设定的森林保险金额为500元/亩。根据保监会及国家林业局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已试点地区开展森林保险确定的保险金额及龙江森工的实际情况,我们估算林木的基本再植成本为500—600元/亩,因此,将保险金额 设定为500—600元/亩较为合适。

2. 关于费率的厘定标准

保险费率是各保险公司 ( 总公司) 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保险费率厘定原则,由精算师通过复杂的测算程序进行合理厘定的,报保监会审批或者备案后执行。在核保过程中,各级保险分、支公司在保监会规定的范围内,参照区域、行业、保险标的、风险评估、保险市场竞争等相关因素来厘定。从保险费率厘定原则的意义上讲,保险费率 ( 即: 保险价格) 并不是越低越好。这是因为保险费率要和承保的风险状况、责任范围、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赔付能力、服务水平、保险市场等相匹配。

龙江森工集团下辖林区处于高纬度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复杂,属高风险区域,又是国家重点火险省份。根据《中国森林火险调查与区划》中所述,参考《全国森林火险等级区划》,按照不同的森林树种组成的森林面积区分,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以及华北、华东、华中的几个县。在这些火险等级较高的区域中,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森林树种主要以松树、桦树等易燃树种为主,其燃烧性能远远高于南部省区,这就导致了火灾风险等级要高于南部省区。其中黑龙江省所属小兴安岭林区火险程度为极度危险。据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森林火险县级单位等级名录》的通知 ( 国森防办 [2009] 8号) 文件等相关资料显示,龙江森工集团下辖45个林业局 ( 包括林科院及自然保护区) 全部为一级火险区。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火灾面积为18 402公顷; 随着近年来世界性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黑龙江年均降水量400 ~ 650毫米,属降水量偏少地区,森林火灾呈易发、多发态势。病虫害、雪灾、冻害、干旱、风沙、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日趋严重。根据上述风险实际,我们认为龙江森工集团应重点考虑风险覆盖水平,选择林木综合保险险种,将保险责任扩大至涵盖火灾、洪水、泥石流、旱灾、雨 ( 雪)凇、暴风 ( 雨、雪) 、台风、冰雹、霜冻、森林有害生物等,且包括因灾施救过程中导致保险标的死亡的赔偿,使风险覆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从邻近试点省份执行费率来看,吉林省一级火险区为26个,全省执行费率4‰; 辽宁省一级火险区为22个,全省执行费率4‰; 内蒙古自治区一级火险区为56个,全区执行费率4‰; 河北省一级火险区为27个,全省执行费率4‰。

从全国范围来看,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森林灾害的风险等级均小于黑龙江省,开展森林综合保险所实际执行的费率均为4‰; 贵州高达到7. 2‰,江苏、青海等地投保单一林木火灾保险,其费率也达到了3‰; 山东青岛为4‰; 贵州黔东南州达到4. 5‰; 吉林长白山林区尚未得到国家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实行单一的林木火灾保险,费率为2‰。

本着既不违背保险监管有关规定和保险费率厘定原则,又要切合实际地保障被保险人获得保险利益最大化,我们认为龙江森工集团下辖林区森林综合保险费率确定为4‰是比较合适的。这符合国家开展森林保险政策的“兼顾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及林农的缴费能力、财政补贴能力、保险公司风险承受能力”的“三个兼顾” 原则。若减少保险责任覆盖面或提高保险费率则将超出业主实际的承受能力,导致其财务负担过重,不利于森林保险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五、关于保险形式的选择

目前,森林保险的经营模式大体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或专营的农林业保险公司承保,另一种则是以互助共济为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互保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风险互助保障组织形式,即森林互助保险。在我国由于带有国家财政补贴性质的政策性森林保险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还处于保险经营模式的探索阶段,因此,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森林保险和以互助保险形式经营的森林保险在我国同时存在。我们认为,相较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森林保险业务,在我国开展森林互助保险更具优势。

森林互助保险符合我国林业、林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以盈利为目的,不需要考虑利润因素,结余下来的互助金可以全部用于灾害损失的补偿与预防,能够最大限度保障林业经营企业的利益。同时开展森林互助保险依托林业经营企业在林区现有覆盖较为全面的基层服务网络,可以节省大量的业务成本。几年下来,当结余滚存的互助金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适当降低省财政与林业经营企业的出资比例,减轻省财政压力与林农经济负担,森林互助保险可以破解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森林保险面临高成本、高赔付率的困扰。

森林互助保险理赔完全通过林业技术部分或保险公估机构等独立的第三方开展,不存在与保险公司因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引发的理赔纠纷。森林互助保险的开展依托林业经营企业在林区的基层服务网络,这使得森林灾害预防、林业技术推广与森林保险补偿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强森林防灾减损工作。森林互助保险有利于大灾风险准备金的积累。森林互助保险由于不需要考虑盈利问题,结余在剔除赔偿金额和经营成本后可以全部用于积累,作为大灾风险准备基金,以备大灾年应对巨额损失赔付。

互助保险是国际上农村保险服务体系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周边的日本以及以英、法为代表的欧盟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都为农业互助保险。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法、农业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都为互助保险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六、关于风险管理

我们建议重视对森林保险的风险管理工作。比较通行有效的做法是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提取防灾防损费用、购买超赔再保险等。

巨灾风险准备金可以在每年的保费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逐年滚存,以备大灾之年。超赔再保险则是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购买超出一定赔付比例的部分。防灾防损费是利用保险收益返补被保险人,以达到被保险人更好的保护保险财产方式,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和较成熟的做法。

七、森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森林保险领域中,商业保险公司“下乡”这一模式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保险微观层面突显了一些实际、带有共性的问题。例如森林保险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 被保险人市场地位缺失; 违背保险损失补偿的基本原则,引发的赔付不公、平均分配等现象; 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滞后; 保险机构网点下伸缺位,宣传、咨询服务乏力等问题比较突出,保险公司经营森林保险因为有利润追求,所以不易摆脱与林业经营企业的对立关系。

八、其他建议

1. 各级财政补贴保费比例应与国有森林保险保费需求相适应

从试点经验和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森林保险是按照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实行保费补贴的,公益林基本上是由中央、省级财政和企业自筹解决,商品林是由中央、省、市、县和企业自筹解决。考虑到国有森林中的公益林大部分或全部为国家所有,所需保费应由中央或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以便减轻企业负担,调动其保险积极性。

2. 如果采用商业保险公司承保模式,应该建立承保机构考核机制

为了防止少数承保机构可能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带来的损害,督促其不断提高服务履约意识,忠实履行合同条款,应当采取一定的形式对承保机构加以制约。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对那些服务差、索赔难、老大自居的保险人加以约束或不再合作,运用市场的规则和手段来促使承保机构自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保险服务。

3. 建立完善配套制度,促进森林保险工作的落实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增强与财政、监管部门、承保机构等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森林保险有关各方应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工作机制,及时交流信息; 三是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合规合法。

4. 充分利用好现有政策和各种资源

国外森林保险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4

金融12-2 田沛璇 120654230

摘要 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问题关注度的提高,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林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林业保险在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林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而芬兰、日本、瑞典、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森林保险已趋于完善,通过分析总结国外森林保险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我国森林保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森林保险 国外 制度模式 发展现状 启示

森林产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林木的生长和储藏都存在各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在漫长的生产周期和广阔复杂的空间范围内,森林资源随时可能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可能遭遇极其严重的损失,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于林业事业的公益性和林业产业的弱质性,很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有效措施支持森林保险事业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芬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森林保险体系建设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系统分析和总结国外发达国家森林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的森林保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发达国家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一)外国林业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初期,瑞典和芬兰就已经开办了森林火灾保险,并且全国有近一半的森林参保。快速发展火灾保险也极大地促进了两国林业的发展,为今后世界各国林业保险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瑞典非常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把森林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2600万平方公顷的森林覆盖面积,60%的森林覆盖率,让这个北欧小国享有“森林之国”的美称。芬兰共和国也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因其全国共有187888个湖泊和179584个岛屿,被誉为“千岛之国”。同样,芬兰的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占总面积的71%,人均森林面积为5.1平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在欧洲,其人均森林覆盖率位居榜首。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森林2009年达到2.98亿平方公顷,位居世界第四位,覆盖率为33%; 森林蓄积量为211亿平方米,年净生长量6亿多m³,美国森林面积中,由于美国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多样,因此树种也比较丰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2009年日本的森林总面积是2.5亿平方公顷,覆盖率为66%,森林蓄积量为43亿㎡。因为美国

和日本森林覆盖面积广大,所以这两个国家的森林保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以及林业的发展有着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发达国家森林保险

森林保险起源于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的北欧国家,如芬兰和瑞典,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森林保险仅占农业保险的一小部分。据统计,2008年,森林保险约占全球农业保险份额的1%,主要覆盖火灾、雷击、风灾、火山爆发、洪水、冰雹、冰冻、雪压等造成的损失,还包括一定限额的防火及灾后清理开支。根据具体投保的物种、地点和具备的防火措施的不同,保险费率为投保总额的0.2%~1%。林业保险合同的条款和条件具体而复杂,这也说明了森林保险承保风险的特性。

目前为止,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开办森林保险,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各具特色的保险模式。其中,瑞典、芬兰、日本和美国的森林保险开办时间早、发展水平高,已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森林保险制度。从这些国家开展森林保险的情况来看,不论保险由何种性质的保险公司承办,政府都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比如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在经济上进行补贴等。这些国家森林保险的经营形式主要包括,由国家直接对林业进行保险(如日本),或者由私人保险公司和联营保险公司承担。在实际操作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由单一的火灾险种逐步发展为包括风暴、干旱、霜冻、鼠害等综合灾害以及附加险的综合险种。(2)根据不同的树种、投保时的林龄和投保期限分别确定不同的保额和费率,日本、瑞典、芬兰对于这种保险形式有比较长的历史,美国也于1983年开展了这项业务。由于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森林保险的承保范围也比较宽。从世界范围来看,森林保险的覆盖范围取决于林木林地的产权结构,一般来讲,私有林比例较高的国家,森林保险的覆盖率也较高。如英国和丹麦,有超过65%的私有林参加了保险,而公有林比例较高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森林保险的覆盖率不足10%。

二、发达国家森林保险特点

(一)保险种类丰富,业务范围广泛

各国在森林保险发展初期,都是从最初的单一灾害险种尤其是火灾险起步,之后逐渐扩大业务范围,发展到风暴、干旱、鼠害等综合险种以及附加险。

芬兰于1914年开始考虑森林火灾保险,现在,森林重大损失保险、森林火灾保险、森林综合保险和森林附加保险是芬兰森林保险的主要险种。

日本从1937年开始考虑森林火灾保险的发展,1961年,气象灾害险被列入森林保险险

种。1978年,因为火山喷发造成森林山火的损失过于集中,新增了喷火险。火险、气象险和喷火险3个险种就形成了日本的综合险。火灾指野火对林木造成的损害;气象灾害包括风、水、雨、雪、冻和潮害;喷火灾则主要是指因为火山喷发引起的树木折断和被火山灰掩埋等灾害。

瑞典于1920 年开办森林保险,险种分为火灾保险和综合责任保险,后来逐步发展为以综合保险为主的林业保险业务。在业务量中,火灾险约占40%,综合险约占50%。

澳大利亚人工林可投保部分险种,以抵御林火、暴风、龙卷风、雷电、冰雹和飞机失事造成的损失,也可以投全险和附加险。可选择的附加险包括:受灾现场清理费用、理赔准备费用和最高为10万澳元的减轻损失费用。

(二)保险机制灵活稳定

世界各国都有着灵活的森林保险运行机制。各国会根据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外界因素将保险费率分级别,按照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的价格确定保险金额,保险费按照森林面积的大小收取,赔偿金额按照实际发生的损失赔偿。

芬兰将全国森林划分为20个林区,并且实行级差费率,对于重大损失险有费率优待的优惠措施。日本根据树种、树龄和立地条件划分于保险费和保险额。瑞典将全国森林划分为6个林区,每个林区规定有不同的保险费率,按照森林面积大小收取保费,按照损失发生情况进行赔偿,其森林保险业务经营状况稳定,年均赔付率超过40%。美国根据森林的气候条件、树种耐火性、种植密度、保护措施以及其他因素收取不同的费率。

(三)保险体系完整,组织多元化

在发达国家,森林保险组织的构成有多种形式,以私营的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以国家受理的森林国营保险为辅,凸显了森林保险组织的商业性和合作性。

芬兰的森林保险业务由联营保险公司在政府农林部领导督导下经营,林业保险由许多私人保险公司组成的芬兰保险中央联盟经营,各私人保险公司统属社会事务和卫生部下设的保险局管理。森林保险的承保对象有国家所有林场、教会所有林场、企业财团所有林场和个人所有林场。此外政府还对私有林主提供免费技术支持,这对促进森林保险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的政府设立了森林国营保险险种对森林进行保险,该险种由农林水产省林业厅根据掌握的档案和资料制定全国统一的林木价值标准和保险费率。日本的林业合作社即日本森林组合在森林国营保险投保和理赔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并且,日本森林组合还同时对社员提供一种名为森林互助保险的服务。另外一种主要的森林保险形式就是由商业性保险组

织承办的对于林龄较长的森林灾害险。

瑞典的森林保险是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在此基础上设立联营再保险公司承担分保业务。瑞典的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的承包范围有国家所有林场、集体所有林场、个人所有的人工林以及林木产品。另外,瑞典还有悠久历史的林业合作社,这些林业合作社承担了一定的森林保险业务。

美国私人保险公司开展了多样化、综合性的森林保险业务,多家保险公司采取合保的形式来分散风险。美国政府对林农和保险公司进行补贴,通过隶属农业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监督和管理美国农业保险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还通过风险管理伙伴关系协议提供资金开展保险产品研究、开发、教育和培训等。

三、我国森林保险发展中的问题

(一)尚未设立相关法律法规

《农业保险条例》(草案)已经通过国务院审批。但由于林业的特殊性,使森林保险区别于农业保险,表现出明显的公共性、外部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森林保险工作需要相对独立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障。

(二)林农缺乏自主参保意识

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参保率虽有明显提高,但林农自主参保意愿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一是保额太低,商品林的价值很高,每公顷6000-7500元的保额太低,不足以赔付损失,农民不感兴趣。二是保险公司面对千家万户并且分散的林农,展业成本较高,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三是目前林业部门代缴保费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四是统保统赔的做法让林农置身于森林保险工作之外。

(三)方案设定的科学依据不足。

保险费率、保额往往依据地方配套资金的数量确定,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缺乏科学依据,导致森林保险赔付率较低,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国际上,森林保险赔付率日本为66%、瑞典为42%、芬兰为68%,而中国目前的赔付率只有25%。

(四)保费补贴比例仍然较低

一是中央对商品林保险的补贴标准低于其他种植业保险,比如水稻、棉花低10个百分点。二是商品林在砍伐之前发挥公益价值,等同于公益林,但其与公益林保险的补贴比例相差20个百分点。

(五)基层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基层林业工作站协助开展森林保险工作,实现了森林保险政策与林农的对接,解决了保险机构林业专业知识不足的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基层林业工作站本身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缺,目前承担森林保险工作的经费问题仍没有明确途径。

四、国外森林保险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一)提高国家重视程度

提高对森林保险行业的重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我国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特别是森林资源,有近2亿㎡的森林,占世界森林面积的5%,居世界第5位。但同时我国又是森林灾害多发国家,其中以火灾最为严重。在这种严峻情形下,需更加重视森林保险,才能实现快速稳定发展。

(二)发挥政府的领导性

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主导森林保险的发展。森林保险主要是保障具有社会公益性的森林,但这种森林赔付率比较高,这样就需要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来促进具有弱质性的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可以将补贴直接给予参与森林保险的林业经营者;其次,政府还可以为政策性林业保险公司的成立创造条件;最后,政府也可以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对森林保险行业的发展开启绿色通道。

(三)完善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立法来保障森林保险的发展。目前,众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森林保险发展的,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也急需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维护其发展,有了法律为依托就能够避免政府支持森林保险的随意性,还能够规范森林保险的各个主体如经营主体、受益主体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参考文献

[1]郑宇,杨造林,王友玉.江苏省溧水县林场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9):129-131.[2]李丹,曹玉昆.国外森林保险发展现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8(4):6-10.[3]王锦霞.澳大利亚森林保险发展及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2):89-92.[4]于海龙.张效莉.发达国家森林保险现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4):108-110

[5]谢彦明,刘德钦.林农森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492户林农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10):419-421.[6]穆叶久.日本的森林保险[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62-63.[7]陈绍志.赵荣.发达国家森林保险发展经验[J].世界农业,2013(8):169-175

[8]陈振厅,王见,马勇.国内外森林保险发展及对云南省的借鉴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2013,12(6):51-54

[9]孙永侠.完善我国森林保险体制的对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4):44-46

[10]韩茜.我国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的构建[J].中国保险报,2012,5(3):22-24

[11] 白冬艳.翟印礼.张德成.俄罗斯森林保险发展政策分析与借鉴[J].林业经济.2012(1):91-96

[12]张博.贺艳.国内外森林保险法律保护的差距及建议[J].学术交流.2013,11(11):56-59

[13] 马菁蕴.王珺.宋逢明.国外森林保险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林业经济.2012(11):73-76

[14] Alexander K..Forest insurance day-EU level.[OL].(2010-11-16).[2012-10-22]

森林综合保险的探索与思考 篇5

一、将乐县森林综合保险基本情况

(一) 主要内容

①保险标的为全县范围内的商品林、生态公益林以及未成林造林地上的树木; ②被保险人为林木所有者; ③保险期限一年; ④保险责任是在保险期间内, 由于发生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暴雨、暴风、洪水、滑坡、泥石流、冰雹、霜冻、台风、暴雪、雨凇、干旱, 导致森林受害, 保险公司按照规定的赔偿标准负责赔偿; ⑤保险金额每亩500元; ⑥保险费率2‰, 即每亩保险费1元。

(二) 工作成效

截至目前, 全县森林综合保险参保面积270.13万元, 其中:商品林194.49万亩, 生态公益林75.64万亩, 保险金额135 065万元, 保险费收入270.13万元。生态公益林全部参保, 商品林参保率达99.02%。森林综合保险的全面开展, 为我县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变了林农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的现状, 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可以为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将乐县森林综合保险的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

将乐县依托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森林综合保险相关政策, 在将乐电视台政务公开栏目连续宣传了一个多月。基层林业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和林业企业, 广泛宣传和普及森林综合保险知识, 张贴宣传单500余张。切实做到森林综合保险政策家喻户晓, 不断增强林业企业和广大林农的风险防范意识,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加森林综合保险。

2.加强领导。

为做好森林综合保险工作, 有效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县林业局成立了森林综合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森林综合保险工作, 及时掌握森林综合保险开展情况。成员由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组成, 同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 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确保森林综合保险工作有序推进。

3.政策扶持。

实行森林综合保险财政补贴政策, 有效减轻了林权所有者的保费负担。①商品林综合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对于投保面积在1万亩以下 (含1万亩) 的商品林, 中央财政补贴30%, 省级财政补贴30%, 县级财政补贴15%, 林权所有者承担25%;对于投保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商品林, 中央财政补贴30%, 省级财政补贴30%, 林权所有者承担40%。②生态林综合保险财政补贴政策。中央财政补贴50%, 省级财政补贴25%, 县级财政补贴15%, 林权所有者承担10%。

4.密切配合。

县林业、财政、人保财险公司各司其职, 加强配合、分工协作,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互通信息, 建立行之有效的推动机制。①县人保财险公司发挥保险承办主体的作用。一是切实加强森林综合保险的宣传推介, 不断提高参保面。主动联系林业企业及农户, 强化各项基础工作, 建立被保险人的明细档案, 保险凭证、保险理赔落实到户。二是认真做好商品林综合保险工作, 不断扩大森林综合保险的承保面积,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三是及时做好理赔服务。及时公布95518报案专线, 告知受灾户申请理赔的程序和要求。接到报案后, 及时做好查勘定损工作, 确保赔款及时支付。②县林业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做好协调配合和技术服务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组织体系和专业技术优势作用, 配合做好查勘定损工作。二是发挥贴近林业生产经营者的优势, 积极配合县人保财险支公司做好森林综合保险的宣传和推介工作, 组织引导林农、林业企业等相关生产经营者参加森林综合保险。三是督促受灾户及时造林更新, 恢复森林植被。③县财政局发挥资金和政策优势做好工作。一是做好森林综合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与监督工作, 落实好县级财政补贴资金, 及时足额拨付给县人保财险支公司。二是对参加森林综合保险的林业生产经营者, 在贷款贴息、资金补助等其他强农惠农上给予优先支持。三是配合县人保财险支公司做好保险补助资金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

5.规范操作。

将乐县森林综合保险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 具体流程为林业企业 (林农) 提出参保申请→签订保险协议→填写保险单→缴纳保费→保险合同生效→林木受损时申请理赔→保险公司查勘定损理赔→支付理赔款。林业部门对参保的森林实行跟踪管理, 发现林木受损应配合受灾户, 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 保险公司应在规定的时限内, 做好查勘理赔工作, 确保林农利益不受损失。

三、开展森林综合保险存在的问题

1.林农参保意识不强。

从目前森林综合保险开展情况看, 林业企业对森林综合保险的认识比较到位, 具有风险防范意识, 都能够积极参加森林综合保险, 但林农的参保积极性普遍不高, 参保意识不强, 一些林农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森林保险并不重要, 假如不出险保险费就白交了;有的还担心保险公司让人投保时很积极, 投保后就会置之不理;有的选择不参保, 可是一旦发生森林灾害, 造成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 将追悔莫及。

2.保险公司专业人员缺乏。

森林灾害的界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保险公司缺乏林业专业技术人员, 需要依托林业部门的技术力量, 一旦出险, 保险公司需要林业部门的配合, 进行查勘定损,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理赔的时效。

3.县级财政补贴难以落实。

目前, 森林综合保险对于1万亩以下面积的要求县级财政按15%予以补贴, 但是大多数县级财政比较困难, 支付补贴压力较大, 往往将负担转嫁到林业部门身上, 安排育林基金开支, 县级财政补贴难以得到落实。

4.保费标准仍然偏高。

虽然目前保险费已降到每亩1元, 且林农个人仅承担每亩0.25元/亩, 但由于林农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特别是林业生产经营周期较长, 若多年连续投保, 对林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显然保费标准还是偏高。

5.保险金额明显偏低。

据了解, 目前每亩造林抚育成本已将近1 000元, 而近成熟的商品林平均每亩价值已达4 000元左右, 森林综合保险金额为每亩500元, 明显偏低, 若发生森林灾害, 理赔款还不够用于灾后恢复造林。

四、加强森林综合保险工作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林农参保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森林综合保险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林农参保积极性, 帮助他们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解决后顾之忧, 营造开展森林综合保险的良好氛围, 逐步扩大森林参保面, 实现林农和保险公司互惠双赢。

2.加大政府投入, 切实减轻保费负担。

由于森林生长周期较长, 林农每年投保开支不小, 负担较重, 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继续增加保费补贴比例, 使林农承担的保费比例再降低些, 有利于森林综合保险业务持续开展, 促进森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提高保险金额, 衔接林权抵押贷款。

目前, 森林综合保险金额为每亩500元, 显然有些偏低, 出险后获得的赔款还不足以支付造林成本。有些商业银行在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时, 要求贷款户对抵押林木进行保险, 若参加森林综合保险, 则保险金额低于抵押林木评估价值, 政策性保险金额不符合银行要求, 银行往往要求其参加商业保险。若适当提高森林综合保险金额, 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同时满足林权抵押贷款的要求, 实现森林综合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4.加强团队建设, 提升查勘理赔能力。

森林保险模式论文 篇6

1 发展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1.1 林区恢复良性生态系统的紧迫性要求进一步拓展林业保险业务

有专家认为,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且分布均匀,才能符合良性生态平衡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且分布也很不均匀,覆盖率在30%以上的省份只有台湾、福建、浙江、黑龙江、江西、吉林、广东、湖南;森林覆盖率在10%以下的省、市、自治区就有11个,而像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尚不到1%[1,2]。而多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无节制急速增长的需求和多种人为危害的加剧,使得森林面积大为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的程度日益严重。

1.2 森林灾害的严重破坏性要求进一步拓展林业保险业务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森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8 313万hm2增加到47 313万hm2,增长了258.1%。期间累计造林10 154亿hm2,但仅保存290万hm2,保存率近30%,那么另外的70%去了哪里呢?其中森林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我国森林资源削减的重要原因。森林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以及风灾、雪灾等气象灾害。

1.2.1 森林火灾。

1952~2001年,我国共发生森林火灾680 017次,累计受灾面积达3.75×108 hm2,占全国现有森林面积的23.56%。平均每年发生火灾13 600次,年均受害面积7.49×105hm2,年均森林受害率为0.63%,高居世界首位。我国每年由于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70~100亿元[3]。北方林区火灾次数虽少,但由于气候干燥,容易形成较大的火灾,造成较大损失。辽宁省从1986~1995年共发生森林大火318起,平均每年32起,受灾面积3 694.3 hm2,年均受害面积369.4 hm2,造成损失19 100万元;我国重要林区之一的大兴安岭林区,从1966~1986年,共发生森林大火73起,占全国同期森林大火的80%,特别是1987年发生的特大火灾,殃及到一个县城,3个镇,火灾面积100万hm2,其中森林面积65万hm2,烧毁贮木场存材75万m3,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4]。1.2.2森林病虫鼠害。据调查,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8 000多种,其中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292种,与第一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1979~1983年)结果相比,增加了98种。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800万hm2,每年因林业生物灾害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达880多亿元;其中1952~2001年,我国共发生森林病虫鼠害面积达2.43×108 hm2,年均面积为4.87×106 hm2。尤其自1980年以来,我国每年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都在6.67×106 hm2以上,年均面积8.40×106hm2,占全国现有森林面积的1/18,超过每年造林面积的40%左右。因病虫鼠害而导致的每年受灾枯死的森林面积达3.33×105hm2,减少木材生长量1.5×107 m3,直接经济损失约20亿元[3]。

1.2.3 气象灾害

2008年历史罕见的雨雪灾害更是让我国林业蒙受了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19个省份森林受灾面积达2 267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1/10强,森林蓄积量损失3.7亿m3。据对8个灾害最严重的省份调查统计,林业损失占各省份灾害总损失的40%~60%。湖南郴州、广西桂林、贵州黔东南等重点灾区林业损失占灾害总损失的60%以上,其中速生丰产林、新造林、经济林、竹林、林木种苗损失最为严重。灾害共造成2 140个国有林场、1 158个国有苗圃、800处自然保护区、6 500个乡镇林业站、29 127个其他国有林业单位受损,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林业职工生计艰难。特别是共造成1 667万hm2集体林受损,涉及集体林区1 165个县市1.2亿人口,直接经济损失达594亿元。106个省级林改试点县受灾林地327.13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其中已承包到户林地受灾207.47万hm2,直接经济损失84.7亿元,受灾农户176万户684万人,不仅2007年林农的收入锐减,还将影响今后3~5 a的收入,部分林农因灾返贫。世行贷款造林、林权抵押贷款造林项目重灾区,林木损毁后无力偿还贷款。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林业自身具有巨大的风险性,且有增大的趋势。如此大的林业灾害给林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林业经营者无法承受的。特别是退耕还林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群众投入大量资金营造经济林木,林业灾害使这些经济林木损失惨重,使林农收入大幅度减少,不但挫伤了经营者投资林业的积极性,也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并能在损失后给予必要的补偿,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林业保险业务,使保险真正起到为林业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

2 我国森林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投保率过低,有效需求有限

由于林农收入偏低、保险意识弱等原因,造成森林保险承保率低的结果。自1984~2007年的24年间,中国人保平均每年承保的林木只有86.67万hm2,仅占中国森林面积1.75亿hm2(2005年林业普查数据)的0.5%,占人工林保存面积5 325.7万hm2(2005年林业普查数据)的1.6%[5];以森林保险基础较好的福建省南平地区,近3 a来其森林保费收入年均减少21%;2000~2003年4 a的年均承保面积为33 449.35hm2,不到南平市有林地总面积的5%,缴纳保费平均每年仅为4.55万元(见表1)。

一方面林农收入有限,制约了保险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林农收入水平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相对于其他部门职工收入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保险的需求还没有上升到十分必要的层次。加之目前我国森林保险主要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林业经营者来说,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其保险需求;另一方面林农保险意识薄弱,制约了保险需求。林业生产正处于从传统林业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林农市场意识不强,对森林保险的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更没有长远的风险预防观念。同时对于林业经营者来说,把森林作为标的参加保险,无疑又增加了经营林木的成本和负担,对于预期收益较低的林业经营者更不愿付出现实保险成本。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森林保险承保面低,规模小,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林业的风险保障需求。

资料来源:黄伟纲.建立林业保险制度的思考.华东地区保险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82-84.

2.2 林业保险经营效率差,供给主体不足

林业保险公司有着巨大的潜在林业保险市场,可是在我国的现状却是林业保险供给主体严重不足,这主要是林业保险的低回报率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森林保险范围窄,承保面小带来的林业保险者经营风险集中导致保险企业经营效率差,赔付率高,亏损严重。目前,我国森林火灾保险平均赔付率为70.3%,而一般财产保险是30%~35%,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的一些大型财险公司才有能力承保;以1989~1994年对森林保险的讨论和实践最热烈的几年来看全国累计面积也仅占森林总面积4%,总保费收入11 860万元,总赔款支出8 340万元,总平均赔付率为70.3%;而森林保险基础较好的福建省南平地区,从2000~2003年的赔款金额高达32.7万元,平均赔付率也达72%,其中2000年的赔付率更是高达147.17%(见表1)[6];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林农生产规模小,保险标的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导致经营林业保险的营业费用开支远高于其他财产保险。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保险公司获得经济效益比较困难,自然就无法刺激森林保险的有效供给。

2.3 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的问题制约着我国林业保险的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资金本来就相对比较缺乏,很多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而作为刚刚起步的林业保险迫切需要政府资金的扶持,这就导致了资金短缺现象。

另外我国林业保险技术薄弱,很多技术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即森林资源价值(涉及森林面、年龄、投入标准、当地市场价格等因素)和赔付率(由于森林生产周期长、灾害多、突发性强且灾害资料少又不完整、危险难以测定使得赔付率设定困难)这两个森林保险的核心内容至今还没有科学的计量、测算模式,这样自然会阻碍我国林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2.4 森林保险法律法规缺位

在我国,有关森林保险的制度供给几乎是一片空白,森林保险缺乏法律规范。1995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国家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森林保险的法律法规,对森林保险的性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致森林保险都按照《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范来实施,但由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其和商业保险有着很大的差别,使之难以完全取得自身发展的业务空间;近几年,我国的森林保险在试办中,进行了一些有别于商业性保险的试验,但是效果都很不理想。由于森林保险法律法规缺位导致我国林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

3 国外森林保险发展的共同特点

森林保险起源于北欧的芬兰、瑞典和挪威,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瑞典、丹麦、美国、日本等国已经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林业保险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森林保险业务。这些国家森林保险呈现如下特点:

1)保险种类丰富,涵盖面广。森林保险包括风暴、干旱、霜冻、鼠害等综合灾害以及附加险的综合险种。

2)森林保险组织多元化特征明显。发达国家不经营森林保险,而是由民间保险公司或联营保险公司承担,作为补充,还有国家受理的森林国营保险和林业合作社主办的森林合作保险,呈现森林保险及其经营组织的商业性政策性与合作性特征。

3)森林保险运行机制灵活。根据不同的林种、树种和价值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将保险费率划分为多个等级,并按单位面积林木价格定保额,按森林面积取保费,按实际损失定赔偿。

4)国家支持。各国政府均主要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支持森林保险事业发展[7]:一是直接提供森林保险或组建政策性保险公司。如日本的森林国营保险对日本林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二是财政补贴。有的国家补贴给私人保险机构,如芬兰和美国。有的国家补贴给林业经营者,如德国和奥地利。三是立法支持。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和规范森林保险发展。森林保险开展较早的国家如瑞典、芬兰等,都以专门的法律保障森林保险的运行。日本早在1937年森林国营保险开办之初就颁布了《森林国营保险法》。

4 国际经验对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借鉴

发达国家森林保险发展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的我国森林保险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世界森林保险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合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最佳模式。

4.1 依靠法律机制保障森林保险的发展

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和规范森林保险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森林保险业务开展较早的国家如瑞典、芬兰等国,都以专门的法律对其地位和运作规则进行了特别规定。例如瑞典《森林法》、芬兰的《森林改良法》;日本早在森林保险运行之初就设立了《森林火灾国营保险法》;美国为了更好地开展森林保险业务,也在Clarke-Mc Nary法案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市场调查和研究。

而我国除了1982年颁布的《森林保险条款》对森林保险有简单规定外,有关森林保险的具体法律和行政法规至今尚未出台,没有一部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因此,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森林保险法规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林业自身特点,加快森林保险的立法,将整个森林保险事业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森林保险有法可依[8]。

4.2 构建合理的森林保险经营体系

4.2.1 政府在构建森林保险体系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7]。

各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或者直接采用政策性保险的形式是推动森林保险业务的必要手段。芬兰的森林保险具有政策性保险的特征,芬兰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为森林保险提供基金补贴;美国也在Clarke-Mc Nary法案下,政府为森林所有者承担了大部分保护措施成本[9]。

我国开展森林保险更加应该结合实情,实行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的原则,政府应该利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扶持森林保险发展。一方面,政府应该给予并逐渐加大对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森林保险业务的财政补助,或直接给予参与森林保险的林业经营者以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国家可以成立政策性林业保险公司,具体负责林业保险(见图1)。

4.2.2 大力发展互助保险合作社。

在借鉴国外保险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林情,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农自主联合组建了林农合作社,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此基础上,林农合作社可以作为中介和纽带可以为政府和保险公司代办森林保险业务;另外林农合作社可以自办互助性森林保险进行自我保护[10]。由于互助合作保险主要是农民之间的互助互济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我国这种形式比商业保险的形式更适合于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和思想水平,比较容易被农民接受及当地政府的认同。同时,成员间的共同利益关系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机制,有利于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具有较低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10]。

4.2.3 完善森林保险体制。

事实证明,我国每年的森林灾害损失不仅仅来源于火灾,还包括病虫害以及气象灾害等,2008年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给林农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证明。单一火灾险种已经不能适应对森林培育生产过程多种性质不同风险防范的需要。

而在国外,森林保险早已逐步发展为包括火险,综合险以及附加险在内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森林保险体制。所以,我国也应该逐步发展森林综合险种的保险,扩展保险责任,满足广大林业经营者的需求。由单一的森林火灾保险发展为能承保气象灾害、病虫害的森林综合保险。另外在保险费率和赔偿标准确定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林种、树种、林龄的差异性。

摘要:介绍发展森林保险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森林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供求不足、政策缺陷、技术准备不足等制约因素,介绍国外森林保险发展经验,初步构建我国森林保险运行体系。研究表明,我国森林保险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十分重视政府在森林保险体系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要注重互助合作组织在森林保险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森林保险业务范围和产品开发力度,扩大森林保险业供给水平,满足林农的需求。

关键词:森林,保险体系,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畅.积极开展森林保险,促进林业发展[J].改革之窗,2005(11):28-29.

[2]刘畅,曹玉昆.关于进一步拓展森林保险业务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5(4):237-241.

[3]赵铁珍,柯水发,高岚,等.森林灾害对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3(2):37-40.

[4]诸华,马莉.大兴安岭火灾保险缺位,中国1.58亿公顷森林险谁来买单[J].中国林业,2003(6):26-27.

[5]王新清,孔祥智,郭艳芹.制度创新与林业发展—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69.

[6]黄伟纲.建立林业保险制度的思考[A]//华东地区保险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82-84.

[7]李丹,曹玉昆.国外森林保险发展现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8(2):6-10.

[8]付丽.对我国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8(6):55.

[9]张绍强,王丹,李峰.世界森林保险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经济师,2008(6):85-86.

遂川县森林保险的现状以及对策 篇7

遂川县地处江西省西南边境,罗霄山脉南段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25°28′32″~26°42′55″,东经113°56′51″~114°45′45″。东邻万安县,南界南康市、上犹县,西连湖南省桂东、炎陵县,西北接井冈山市,北抵泰和县。全县土地总面积3 144 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 460km2,森林覆盖率达77.4%,活立木蓄积量1 003万m3;全县23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379个行政村,总人口达54万,是一个典型的人多田少、森林资源丰富的林业大县。

为了认真总结森林保险的现状,分析森林保险存在的问题,探索森林保险的对策,笔者对遂川县森林保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遂川县部分乡镇农户的调查,认识到遂川森林保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这对遂川森林保险工作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1 森林保险面积小

遂川县森林保险险种主要开展了林木火灾保险。据统计2007年冬遂川县办理林木火灾保险计8 666.7hm2,全部是商品林,其中五指峰林场6 000 hm2、云岭林场666.7 hm2、林业公司1 333.3 hm2、民营林场666.7 hm2;保费按3 000元/hm2×4‰=12元/hm2,政府补助8.4元/hm2,经营主体自负3.6元/hm2,保险期限为1年(保险期限为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2009年开始全县公益林实行全省统保林木火灾保险;2009年以来公益林的其它险种、商品林森林保险工作还没有启动。

1.2 参加保险意识不强

由于造林大户、民营林场和林农参加保险意识不强,加上宣传不是很到位,商品林参保面积小。林农不愿意参保的原因大致有2个:(1)商品林保险保费太高。商品保险费率的林火灾保险1.5‰,林木综合保险4‰,保险期限为1年,导致林农参险的积极性不高。(2)因为公益林主要是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商品林在保障林农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木材采伐还在控制计划之中,不可随时采伐,林农收益难以兑现,更多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林农对商品林参保积极性不高。

1.3 森林灾害频繁发生且危害大

遂川森林发生的灾害种类主要有4种:病虫灾害、火灾、山体滑坡以及冰冻灾害,据统计近10 a来的病虫灾害23 266.7 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 138.9万元;森林火灾受害面积733.3 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2.95万元;山体滑坡、冰冻灾害发生次数很少其中最严重的灾害就是2008年爆发的南方雪灾。损失的金额从最低的500元到最高的30万元不等。

1.4 林农风险意识淡薄

在对林农风险意识的调查中发现,林农普遍对于自己林木所面临的风险认知较小,这就说明,即便是经营林地面积广大的林业大户,对于林业经营的风险意识也严重不足。

1.5 森林保险了解程度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林农对森林灾害的了解程度比较深,如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冷害等。森林保险是一项新生事物,大部分林农对于森林保险还是很不了解,如如何投保、投何种森林保险、森林保险是否受益等,这些问题困扰了森林保险的发展。

2 遂川县发展森林保险的对策

2.1 完善法制建设,构建森林保险的法律保障体系

法制建设是森林保险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森林保险才能有法可依。由于林业生产和管理有其固有的特性,在将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的条件下,不断完善森林保险法律法规。建议在修改《森林法》和《江西省森林条例》时增加森林保险的法律条款,明确各参与主体在推进森林保险发展、加强林业风险防灾防损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森林保险制度建设力度,制定保险费分担具体规定等法律内容,将森林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加以确认。县级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森林保险实施方案,规范森林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全面指导和推进森林保险健康发展[1]。

2.2 完善补偿机制,构建森林保险的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集体经营转为个体承包经营,林业上的偷盗、防火、防治病虫害“三防”能力相应减弱,林政管理难度加大。要强化森林资源的生态效能,除了辅之以必要的制度和法律约束外,还必须依托国家加大林业投入,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还利于林农,实现森林商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良性互动。从这一角度来看,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实现了对林农的支持和保障,更在于构建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即实现了对森林生态公益效能的价值补偿[1]。

2.3 完善投入机制,构建森林保险的资金保障体系

森林保险要政府统筹,分级买单,统一理赔,专项使用。对商品林而言,建议将中央财政商品林保费补贴比例由30%提高到50%以上,进一步降低基层财政和林农缴费比例,缓解林农和基层财政的资金压力。

首先,加大对商业性保险机构的投入,促进他们开展森林保险的积极性,同时要增加商品林保费的补贴。(1)公益林实行全省统保林木火灾保险;(2)国有林场、民营林场、13.4 hm2以上造林大户的商品林自行负责参保,集体权属的商品林由县统一参保,林农负担的部分建议由县、乡财政在返还的育林基金中统一支付;(3)建议降低林农负担部分的商品林保费。现商品林保险金额4 500~12 000元/hm2,林火灾保险费率:1.5‰,林木综合保险费率:4‰,财政负担60%;建议财政负担80%,林农负担20%。

其次,针对当前林农对森林保险的需求不高的情况,通过加大宣传,提高林农风险意识,在政策上政府给予优惠措施,促使林农的投保热情高涨,以拉动森林保险的需求。(1)进一步优化财政补贴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对区域性特色经济林业的保费补贴,补贴比例可高于普通商品林,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受灾责任免赔额设置不合理,应取消或进行相应调整。(2)加大森林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林农风险意识。(3)森林在培育上生产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政府可以在政策上对林农采取优惠措施,如加大对森林保险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可考虑对“三林”保险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对林农和林企给予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税收优惠待遇。

2.4 完善宣传机制,构建森林保险的组织保障体系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召开全县的动员会,印发林业保险宣传单、宣传画册等,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开展了森林保险的宣传工作。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县、乡(镇、场)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将商品林保险列入目标考核内容。为确实落实好森林综合保险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县林业局、人保财险遂川支公司、各乡镇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要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保险供需信息对接平台。

2.5 完善服务机制,构建森林保险的服务保障体系

遂川县现有商品林林地面积142 986.7 hm2,按保险金额6 000元/hm2全部投保综合险,保费24元/hm2,每年上级补贴205.9万元(即:142 986.7×24×60%=205.9)。全县林业经营单位和林农4 0%每年只投入137.27万元,按近10 a的平均每年林地受灾面积2 400 hm2计算,1年可获得赔偿金1 440万元,远远高于每年投保的费用,为受灾林地的造林更新、恢复林业生产等提供了保障,避免了受灾后没有资金投入造成受灾林地沦为荒山。商品林综合保险工作是中央政策性的林业保险工作,是提高林农和林业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有力保障,是一项降低农民经营林地成本的有效手段,是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的惠民政策。具体承办单位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有文件关精神,把商品林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做好。

2.6 森林保险利国利民,全力做好森林保险工作

稳妥推进森林保险,积极探索政策性商品林综合保险的经验和做法,遂川县的商品林保险应由县财政统保,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统一投保(江西于都县森林保险方面己取得显著成效);为更好的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减少林农的损失,投保险种为政策性商品林综合险,不宜投保单一的商品林森林火灾保险,全力做好遂川县商品林保险工作。

综上所述,要充分认识森林保险在推进林权配套改革、增强林农抗灾能力、降低经营者风险、构建林业风险保障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全面推进森林保险工作[2]。

摘要:通过调查,总结和分析了遂川森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就遂川县林农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投保意愿低、对森林保险持不积极态度等问题提出了对策,为做好森林保险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森林保险,现状,对策,遂川县

参考文献

[1]冷静,祝应华,曹建华.当前森林保险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基于江西森林保险的分析[J].老区建设,2008(24):29-31.

森林保险模式论文 篇8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以户为单位的林农经营着面积大小不一、 小班个数多寡不同的森林。 按照林农经营的大量小班森林的价值计算保险费和保险金额时, 必须对各小班森林进行大量的评估工作, 如果采取个案评估技术, 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其评估效率低下。 批量评估能够低成本、 高效率地完成大量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评估任务, 且评估费用低能够让林农承受。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的数据来源与工作流程

林农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林班面积大小不一、树种千差万别、树龄各自不同。因此,各小班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价值也千差万别。 要完成大量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评估工作, 评估数据的收集和数据来源就成为构建森林保险标的 资产价值批量 评估模型的 关键。从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管理来看, 以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数据、 树木生长量预测数据、森林遥感数据、森林采伐指标等数据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系统(简称“森林资源GIS”)数据进行调整后得到的数据, 可以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数据来源之一。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主要的工作包括:

(一)评估基准日森林资源GIS数据准备

1.森林资源抽样调查 。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评估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更新森林资源GIS系统中的数据,并进行个案评估,为批量评估准备数据。

2.利用遥感技术收集森林资源额增减变 化情况 , 实时更新森 林资源GIS系统数据 。

3.根据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采伐指标和实际采伐作业情况, 实时更新森林资源GIS系统数据。

4. 根据树木生长量预测模型 ,调整森林资源GIS中林分蓄积数据。 评估基准日树木生长量预测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 按照目前林业系统经常采用的人工林和天然林经营类型的生长模型进行预测。

(二)收集整理森林资源交易数据、森林资源物价指数等与评估直接相关的经济技术参数

在获得评估基准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收集到的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数据、 物价指数、区域因素评估修正数据、评估师抽样评估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确认的个案评估数据等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数据。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流程的建立,见图1。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研究

(一)研究相关假设

由于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类别间差异性大,其价值影响因素也大相径庭。 因此, 应根据森林资源GIS系统数据库中不同优势树种不同龄组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 分别构建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 为了能够方便的构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先做如下假设:

假设1: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的细班作为评估对象。

假设2: 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的优势树种和树龄组将森林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类别, 以各资产类别分别构建各自的批量评估模型,优势树种以外的少数树种作为辅助变量加以考虑。

(二)评估对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与输入值指标的选取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系统的输入值主要包括: 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的市场信息; 森林经营管理相关的财务会计数据和森林经理经济技术指标数据; 森林资源管理二类调查数据等。 评估对象价值影响因素具体指标如下: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指标主要包括:小班号、林权属性、经营类型、坐落地址、流域名称、地貌类型、地类、平均海拔、坡位、坡向、坡地、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腐殖层厚度、植被覆盖率、 林班面积、林种类别、林种起源、优势树种、平均树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 郁闭度、活立木总蓄积、林分蓄积、散生蓄积、四旁树蓄积、四旁树株数、杉树占比、松树占比、硬阔树占比、软阔树占比、枯立木蓄积、毛竹株数、幼林毛竹树、壮龄毛竹数、杂竹株数、亩平均株数、亩平均蓄积、散生木株数、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树种结构、病虫害、 火灾等级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或间接影响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健康度等, 从而影响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的市场信息主要包括: 市场交易价格、 交易日期、市场交易条件与交易类型等。

森林经营管理相关的财务会计数据主要包括: 营林生产成本、 木材税费、木材经营成本、利率、利润、出材率等数据。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

依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系统数据,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按优势树种划分为:杉木、马尾松、湿地松、软阔叶树、硬阔叶树、竹林、经济林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按树木龄组划分为: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等。 由于不同类别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差异很大,因此,根据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优势树种和树龄组组合, 分别可以构建至少35个以上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 本文以江西省会昌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数据库中的优势树种———近熟龄杉木林为例, 研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

1.近熟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的设定。对于近熟龄杉木林,其评估价值影响因素主要有:森林面积、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杉木占比、 林分蓄积、亩平均株数、亩平均蓄积、 散生木蓄积、林龄等。我们选取森林面积、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杉木占比、林分蓄积、亩平均株数、亩平均蓄积、散生木蓄积、林龄等指标构建批量评估多元回归模型,模型设定如下:

2.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的数据收集与处理。(1)数据来源。 近熟龄杉木林批量评估实证分析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为2012年12月江西省会昌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数据,选用优势树种为杉木、龄组为近熟林的507个样本数据并做适当修正, 作为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数据, 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比率标准研究。(2)数据处理。 1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建模前的正态性检验。 对拟用的507个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前的K-S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评估值、杉类占百(杉类占比)、郁闭度、亩平均蓄 积、亩平均株数、平均年龄(树龄)、林班面积(面积亩)等指标正态性一般, 平均胸径、活立木总蓄积、平均树高3个变量经过自然对数变换后正态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2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建模前的线性检验。 在正态性检验之后,还应确保因变量(评估值) 与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从经散点图分析,评估值与亩平均蓄(亩平均蓄积)、林分面积(面积亩)、 郁闭度存在线性关系。

3.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1)逐步回归法估计。 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 逐步回归法的基本思 路是在所考 虑的全部因素 中,按其对因变量作用的强弱,由大到小地逐个引入回归方程。 那些对因变量作用弱的自变量可能自始至终都未被引入回归方程。另一方面,已经被引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在引入新的自变量后也有可能因为变成对因变量的作用不显著而被剔除。 在逐步回归过程中,要选用两个F临界值:一个是选入变量时的F临界值, 另一个是剔除变量时的临界值。 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 通过比较各自变量的偏回归平方和对自变量进行筛选, 使得在回归方程中包含所有对因变量影响显著的自变量, 而消除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从而得到“最优”的回归方程。 采用表1数据, 通过逐步回归法估计得到的近熟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基本模型为:

(2) 用材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基本模型的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自变量细班面积、亩平均蓄积、活立木总蓄积所估 计的参数 分别为1 173.338、 95 045.246、8 708.102, 均与经济学原理及经验相符, 符合林木价值与林木蓄积、林分面积直接相关的要求。2统计意义检验。 经测算近熟龄杉木林批量评估 模型的R2=0.956, 调整后的R2=0.955, 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Durbin-Watson(U)=1.726,处于0至4之间, 说明进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具有 独立性 。 模型方差 分析表 (ANOVA)中数据F值等于3609.782, 显著性(Sig.)=0.000小于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中的容差和VIF数据可以看出, 容差最小值为0.229>0.1,VIF最大值4.375<5,说明变量间的共线性不严重, 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通过统计检验分析,可以判断模型(2)符合多元回归的建模要求。 3计量经济学检验。 根据图2, SPSS给出的残差统计数据以及评估值残差 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 , 可以确定残差符合正态性分布。

4.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实证结果分析。模型建立以后,利用SPSS 22.0的比率分析过程 ,得到如下结论: 比率平均值和中位数在0.90— 1.10之间,说明此次评估水平较好 ;离散系数 (COD) 为6.244在5—15之间, 说明此次评估的离散系数符合要求, 一致性较好; 价格相关差为1.02在0.98~1.03之间,说明此次评估的回归倾向性较好。

四、结论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建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来估算各优势树种各龄组每细班的森林保险评估价值, 经检验认为模型是准确有效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的工作流程,且以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数据、树木生长量预测数据、森林遥感数据、森林采伐指标等数据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系统数据进行调整后得到的数据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来源,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构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经检验确认模型准确有效。

森林保险模式论文 篇9

一、“森林保险”险种的立意要有突破

商业保险是一种经营行为, 保险业者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而森林保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设立的险种不能完全按商业险种来操作。为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 政府应承担一定的风险, 即当保险公司达到一定的赔损时, 政府应承担一部分。

二、管理模式上要有突破

森林保险由于涉及面大、人口多、户数多, 由单一的商业保险公司来管理有极大的难度。应成立县级政府引导性森林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林业副县长任组长, 财政局局长、林业局局长和保险公司经理任副组长, 财政、林业、保险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 下设办公室 (设财政局) , 由财政局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成立由乡、镇长担任组长, 财政所、林业站等部门人员参加的政府引导性森林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各部门职责, 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森林保险工作

三、保费的收缴方式上要有突破

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与投保者直接签订合同并缴付保费, 而森林保险的保费是由政府和林权所有者共同承担。政府出缴的保费容易操作, 然而应由林权所有者出缴的保费在具体操作上会有很大的难度。一是林权所有者认识不够。我国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95%的林权确权到户,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很大, 确权到户后每户的林地面积不大。例如, 在我国南方地区, 有的地方农户仅有几亩林地, 亩蓄积也不高, 就3~5m3, 林业收入在林农总收入中的比例很低。加之近年来我国实行了森林分类经营, 一部分森林划为了生态公益林, 这样一来, 林农户平均商品林面积就更少了, 所以林农认为参加森林保险与否无关紧要。二是保险公司签定保单和收缴保费工作量大、成本高。在南方林区, 林农居住分散, 户口基数很大, 若按照一般的商业保险规则, 保险公司和一家一户签订合同、收缴保费, 其难度相当大。就湖南省洪江市而言, 全市应投保森林面积203万亩, 保费1.6元/亩, 林农应负担的保费为35%, 即113.68万元。林农户数为9.5万户, 平均每户保费11.97元。如果保险公司与每户签合同, 其需花费的差旅费、打印费、合同装订费和聘请人员工资等等, 其开支大于11.97元。那么怎样来突破这一难题, 我认为应实行以县级政府为投保单位的统保, 即一个县只签订一个保险合同, 由县政府或林业局来签订合同。在保费的收缴方式上, 按采伐商品材的数量收取, 即每年按采伐商品材每立方米收取一定的森林保险费, 统一交县级财政代缴, 节余部分留下年使用, 不足部分由县财政垫付。

四、在赔付方式上要有突破

商业保险的赔付直接赔付给投保人, 不管其赔付后的受损恢复效果, 而森林保险具有公益性, 应区别于商业保险的赔付方式。

1.商品林受损赔付。

灾害程度达60%及以上的, 要求采取措施造林, 并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领取理赔款。未采取措施造林的, 由林业部门负责造林 (可以异地造林) , 理赔款由林业部门领取。灾害程度60%以下的, 要求采取培管等措施恢复植被, 理赔款由受损者领取。

2.公益林受损赔付。

受损范围内的林木及附着物收入和责任赔偿款归原林权所有者, 保险理赔款由林业部门统一领取, 用于受灾森林的定向恢复植被。

3.赔偿款的领取。

上一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一篇:用户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