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作研究(精选12篇)
基础工作研究 篇1
摘要:在如今土木工程基础研究当中诸多课堂当中都有着研究土木基础措施减灾项目。本文主要是结合国家最新研究成果, 来阐述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方面研究进程及发展势头。
关键词:土木基础实施,减灾基础,研究
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年底召开了题为“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的专项科学研讨会, 其目的是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与选出“十五”计划中优先资助的科学领域。我国有多位来自力学、地球科学、土木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 对此学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并确定了该项目在“十五”期间应当予以优先资助。这些科学问题基本体现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体现了走在时代前沿的专家针对我国基本国情所提出的对这一领域发展势头的美好展望。
1 大型结构与生命线工程灾害响应与控制
由于灾害作用的特殊性, 研究大型结构及周边介质相互作用引起灾害时, 要考虑到其空间分布性与动力作用研究, 从而来研究控制其灾害影响的最佳方法与理论。
1.1 灾害场及其动力作用
当研究狂风及地震带来的危害时, 我们要考虑其空间分布、衰减规律等方面, 从而把灾害所带来的响应做出恰当的灾害作用模型。例如地震安全性又包括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两部分内容。决策框架内容如图1 所示:
1.2 大型结构非线性灾害响应
在对建筑、桥梁等大型结构材料进行灾害模拟实验时, 表现出其在极端条件下产生的动力失效、塌毁原理研究大型结构和其周边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非线性灾害响应, 从而研究先进的高性能抗灾体系。
1.3 结构灾害性态设计与控制
研究结构多级灾害设防水准、性态水准与形态目标时, 应当考虑到结构发生灾害时带来的非线性响应与其形态的相互联系, 建立最佳控制其灾害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来研究新型的材料来减小大型结构在发生灾害时所带来的响应, 推动控制灾害技术的发展。
1.4 生命线工程空间灾害响应与形态优化
何为生命线工程?是指在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主要包括供水, 排水系统, 电力、石油管线等能源系统, 通信系统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工程等。生命线工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遭到破坏则会导致城市局部瘫痪或全部瘫痪, 是能够引起次生灾害的工程, 研究“生命线工程”的基本目标时实现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设计与智能化控制。
2 岩土工程灾害与环境损伤防治
岩土介质有着多相、各异的复杂环境。如果在大规模挖掘工程和过大地下空间利用时, 会产生诱变灾害和环境损伤, 要着重研究岩土工程与受到灾害时产生的相互作用, 来发掘新的防灾抗灾措施。
2.1 高应力深部地下工程的诱变灾害与防治
高应力深部地下工程在建造时会造成围岩变形破坏、岩爆等灾害, 采动岩体结构与地下承压水运移关系及深部开采突水原理。
2.2 固一气一液多相介质藕合作用与灾变动力学
研究天然岩土与介质中液体气体相互作用时, 应当建立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稳定与非稳定变形、固一气一液多相介质耦合作用时数学模型。
2.3 大型地下工程的环境损伤与控制
城市地下工程具有现场环境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对环境影响控制要求高特点, 是一项相当复杂的高风险性系统工程。城市地下工程的开建势必会对临近地下或地下的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的影响, 若控制不力, 则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大型地下工程开建时要充分考虑地下开挖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沉陷与控制。
2.4 重大工程地基失效与防治
针对岩、土等天然材料的特点, 研究岩体和原位土的静、动力学性能;土体的液化和液化后大变形;建立岩体构造面的连续一非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模型, 研究地基在地震等灾害作用下的失稳、残余变形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以及各种地基加固措施的机理与加固效果的定量评价。
3 重大工程灾变行为与健康诊断
在研究重大工程时, 要把复杂灾变的耦合作用考虑进去, 研究其损伤累计与灾变行为的演化进程及预防应对措施。
3.1 重大工程损伤积累和灾变行为
重大工程因为环境侵蚀、材料老化和负荷的长期效应、疲劳效用与突变效应等灾害因素的耦合作用将不可避免的导致结构和系统的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 从而抵抗自然灾害、甚至正常环境作用的能力下降, 极端情况下将引发灾难性的突发事故。要做好受损机构随机建模与分析及灾变预测。
3.2 重大工程的智能监测
在研究大型结构、生命线工程时, 要做好智能监测工作。利用粘贴和埋设技术、信号转换接口、海量数据的远距离传输等方法, 来研究重大工程的损伤识别、健康诊断、预防报警系统。
3.3 重大工程的监测与健康诊断
在研究重大工程的安全性时, 要利用最新的检测与监测技术来判别, 比如说通过大型结构动力模态指纹分析;非线性损伤变量及其识别等方法。
3.4 重大工程的安全评定与灾变防治
在研究重大工程安全工程工作当中, 要从灾害风险方面分析、通过确定性的安全体系来评定其水平, 研究防灾方法及抗灾技术, 运用抗灾加固的先进材料, 来巩固重大工程的本身安全性。
4 数字减灾工程与系统
由于重大工程在发生灾害时过于复杂和大规模发布, 所以利用现代高速发展的数字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出现灾害时所会产生的情景, 开确定灾害过程、灾害破坏特征、灾害分布, 开发出能虚拟减灾策略和减灾效果的数字减灾系统。
4.1 灾害基础数据与管理系统
利用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去搜集重大灾害成因、级别及种类, 开发出多媒体的灾害空间数据管理系统。
4.2 数字减灾系统集成技术
通过建立城市灾害数字模型、数字灾害试验模拟及仿真集成技术, 来为建立数字减灾系统集成技术打下基础。
4.3 重大工程的数字灾害仿真系统
基于重大工程灾害分析的精细模型和方法, 研究模拟灾害工程、再现灾害破坏的数字试验装备, 重点研究数字风灾试验和数字地震灾害试验的装备, 研究数字灾害试验再现灾害过程和分布的方法、技术和示范系统。
4.4 城市数字减灾系统
在建立的城市灾害评价的宏观模型基础之上, 从而来研究城市数字受灾过程, 及其受灾分布, 针对典型城市的历史灾害, 建立城市数字减灾示范系统。
参考文献
[1]隆万容, 王丽, 吴越等.南方城市雨洪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对策探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 (7) :116-121
[2]沈海峰.关于基础设施防震减灾的处理[J].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5, (2) :307-307
[3]王琨, 余方舟.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23)
基础工作研究 篇2
会计基础工作论文【1】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对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 基础工作 经济管理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随着企业发展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等密切关联,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尤为重要。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我国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以来,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
20**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实现了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
(一)从现实情况看,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不健全,特别是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后,有的未按要求建立完善配套的会计核算办法和财务管控制度,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二是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单位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致使会计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一些单位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及使用会计科目,账目混乱。
在年终决算前不按规定对各项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实,不及时处理盘盈、盘亏,乱挤乱摊成本,随意调整利润,造成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一些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欠缺,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一些单位为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三是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违纪活动,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严重破坏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二)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一是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有些单位领导人认为抓不抓无所谓,没什么了不起,也没有必要让会计人员学习和更新业务知识,致使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兴趣,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尽管近年来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但有部分会计人员忽视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不能与时俱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无所适从,使会计基础工作不能规范进行。
三是一些单位领导不加强对《会计法》的学习。
新《会计法》第一章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一些单位领导认识不深刻,认为会计工作是会计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授意会计人员作假账,报假表,隐瞒真实情况,使财务信息失真。
四是主管部门缺乏对会计基础工作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
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是各单位的内部事务,不必过多的干预。
一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是否符合要求,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无人问津,造成一些单位对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有所放松。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如果没有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
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假账泛滥、账目不清。
究其原因,主要是会计工作没有发挥作用,会计人员道德水平、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的。
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起着直接作用。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
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股份制的实行,企业发展集团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企业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为领导层的经营决策和正常的`经济业务往来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在客观上进一步要求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
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
三、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再好的会计制度对于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也无济于事。
要提升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做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制度能容忍虚假会计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会允许会计人员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保守本单位商业秘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是会计职业的普遍要求;一个会计人员业务行为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掌握业务知识的多少。
每一位会计人员都应加强较为系统的业务知识、规章制度的学习,不仅熟悉和掌握本岗位的业务知识,而且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以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为准则,审核处理财务上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及时处理盘盈、盘亏,经常或定期分析单位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
如果没有扎实、健全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就不能生成和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一是加强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及审核的规范性。
新《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记帐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这样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传递、审核以及错误的更正这些重要会计核算环节的约束,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二是依法设置、登记会计帐簿。
设置、登记会计帐簿是记录经济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等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
新《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对会计帐簿的设置、登记、对帐、结帐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一个单位从设立就应当依法设置帐簿,保证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
三是加强会计帐目的核对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帐簿记录的有关数字与实物、款项及有关往来单位或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帐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帐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
事实上,一些单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帐目核对不及时或根本不进行帐目核对有着直接关系,加强会计帐目的核对工作,确保帐实、帐证、帐帐、帐表相符,定会加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
四是及时、准确、完整的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是综合反映传递一个单位经济信息的重要文件。
财务会计报告的关键是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种类齐全、格式正确、说明清楚,能满足对内、对外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它的内容真实、完整与否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影响单位对外信誉,也是自身经营管理决策的保障。
财务分析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是对经营状况的评价说明。
有的单位虽建立了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但并未认真执行。
有的是只有报表而没有文字说明;有的是应付了事的几行字,没有财务指标分析比较;有的是徒有形式的数字比较,没有具体的原因分析,影响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正确理解。
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大多是编制财务报告环节上技术性差错或原始经济业务处理不当造成的。
因此,会计人员要按照新《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新企业会计准则》等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的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日本;诺贝尔奖计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85—02
一、日本的“诺贝尔奖计划”
1995年已作为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载入史册。这一年的11月,日本国会罕见地一致通过了一个效力“介于宪法和专门法之间”[1]的重要法律——《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在《科学技术基本法》提案理由说明书等文件中明确提出日本将以“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2]。
为落实《科学技术基本法》的理念和要求,1996年7月,日本内阁史无前例地制定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这份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决定∶持续加大科学技术研究投入,逐渐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努力改善研究开发的软硬环境,切实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基础研究能力。该计划至2001年3月完成。20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微子探测项目就是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的基础研究项目之一。
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期满后,日本内阁又于2001年3月制定、通过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这份新的五年计划中,日本政府确立了新世纪初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方向,即以“科技创新立国”的实现作为基本国策,努力将日本建设成为“能够以知识的创新和活用为世界做贡献的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能让国民安心、安全地过上高质量生活的国家”。该计划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在政府研究开发经费上预定投入GDP的1%,总额达到24万亿日元,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加40%。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计划还明确了这样一项数字目标∶今后日本应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级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力争在未来的五十年里使本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达到三十人程度[3]。即本文所提到的“诺贝尔奖计划”。在百年诺贝尔庆典后不久,日本政府又重申了这一“计划”,并在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内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 此举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应和热切关注。
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布什的一维线性模型到斯托克斯的二维象限模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持有一种观念,即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源泉,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推动应用研究的发展。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局长万尼尔·布什发表了那篇《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著名研究报告后,这一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科学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布什认为,基础研究的目标是拓展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基础研究产生的是一般知识以及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应用研究的目标是实际应用,直接面向个人、团队和社会的需求[4]。按照布什的理解,一般认识目标和实际应用目标之间的内在张力决定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范畴在实际上是分离的,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只能属于这两种当中的一种,而不能同时属于两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位于一个杠杆的相对两端,这种一维图像体现了认识目标和应用目标之间的固有矛盾,在此,任何科学活动都不可能靠近一端而不远离另一端。布什强调,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基础研究应当从过早地考虑实用价值的短视目标中解放出来,然后通过应用与发展研究的中间环节,转变为满足社会经济、军事、医疗等需要的技术发明。这种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延伸的过程便是广为接受的科学研究的“线性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线性序列中,布什认为,基础研究影响着实际应用的过程,能避免无谓的劳动,使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快速、高效、经济地实现其目标。布什的这种科学研究的线性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及OECD等的科学政策的战略目标。
布什的这种认识框架部分来源于西方科学哲学的纯探究思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线性模式框架下制定出来的科学政策,似乎不能满足不同时代的需要。人们越来越怀疑:只要对由好奇心驱使的纯基础研究投以重金,就足以保证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时,18世纪之后的科学发展历程表明,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完全割离的观点和单向度的科学研究的线性模式,有可能是不全面的。科学史上充满了以认识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和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固体物理等基础科学的大突破便是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研究的典型案例。
巴斯德在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上,形成了疾病细菌理论,建立了微生物学,同时也得到了明显的实用效果。巴斯德的研究经历充分表明,认识目标和应用目标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是可以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在科学史上,这类研究方法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领域。例如,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导致了开尔文物理学的产生;美国的朗缪尔通过对电子器件表面的研究,创立了物理化学,并获得1932年的诺贝尔奖;科学史上的众多实例表明,布什有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线性模式的观点存在着缺陷,而以布什模式为基础的科学政策势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使科学模式更有合理性,必须进一步揭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1996年,布鲁金斯学会的D.E.斯托克斯通过对整个科技史的研究,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二维象限模式(如图2所示)[5]。
左上角的单元代表单纯由认知需求引导而不考虑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他称之为玻尔象限。这个象限相当于布什的“基础研究”概念。右下角的单元代表只由应用目标引导而不追求科学解释的研究,他称之为爱迪生象限。这个象限的研究相当于布什的应用研究类型。右上角的单元代表既寻求拓展认识边界又考虑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他称之为巴斯德象限。其主要特点是将纯基础研究与纯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战略研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左下角单元代表既不由认识欲望引导也不考虑应用目标激发的研究,但它并不是空的,它可能是研究人员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驱使的,主要是强化研究者的研究技能,并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为研究者能够尽快地胜任新领域内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5]。
四、结论与启示
摆脱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线性模式,我们不难理解,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许多大商业公司为何对基础科学产生了兴趣,在此期间,一大批引人注目的公司非常景气,并且能够参与全球竞争,它们设置或加强了基础研究实验室。日立、东芝、佳能、NEC以及其他一些公司,都强调资助那些预计不能以某种方式立即应用的研究。这些公司所探索的科学现象,大多同公司的技术强项相关联,这些科学现象经常为这些技术所揭示。事实上,日本公司对基础科学投资的增加,甚至提出“诺贝尔奖计划”等这些特别的举措,实际上是致力于巴斯德象限的研究,而不是波尔象限的研究,而正是大力投资于巴斯德象限的研究,才使在日本公司的竞争力增强的同时,日本的科学实力也得到提高。近几年,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数目的不断增加,像本世纪初获奖的白川英树、野依良治、小柴昌俊、田中耕一等清楚地表明,日本不仅仅是技术强国,同时也是科学强国。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科学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对科学研究不断加大投入,将发展科学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科学已成为国家利益的一项重要战略投资,清楚地认识纯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的特性将对国家的基础研究规划和投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新田义孝.科学技术创造立国[M].日本:富士通经营研修所,1997:7.
[2]通商产业省.大变革中的日本研究开发[M].日本:通商产业调查会出版部,1996:59-63.
[3]日本内阁2001年3月30日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文部科学省编.2001年科学技术白皮书[M].日本:财务省印刷局,2001:326-347.
[4]Vannevar Bush. 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R].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45,(5).18.1
[5]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2-63.
基础抗震研究 篇4
地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过程, 在科学化比较发达的今天也很难把握它的规律性和准确性, 很难用仪器实际测得地震时的地震波和其它地震参数。在结构设计时, 虽然考虑到结构抗震方面的因素,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在结构设计软件还不能够足够的完善, 单靠简单的计算, 没有足够的复杂计算, 很难保证房屋结构在大的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强度。因此, 在提高结构抗震角度方面来看,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1 地基基础震害概况
纵观我国多次强地震中遭受破坏的建筑物来看, 由于地基因素导致上部结构破坏的不多。这些地基大多数属于有液化土的地基, 容易产生震陷的软弱土地基和不均匀下沉的地基, 大多数地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很少有因为基承载力不够而产生震害。签于这种情况,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对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和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某些建筑地基和基础都不做抗震处理, 而对那些容易产生地基基础震害的液化地基, 软土地基和产生严重不均匀下沉的地基, 做了相应的抗震补偿措施, 以避免或减轻震害。桩基础在实际工程当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普遍运用于土质不好的地区及高层建筑, 桩基抗变形大, 承载力大, 能适用于各种不利的地理情况。其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好的抗震性, 主要表现在:减轻结构震害、减小震陷、增加抗震稳定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地基基础震害所占比例虽小, 但很难加固, 应预以足够的重视。
2 场地的选择
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 影响建筑震害和地震动参数的场地因素很多, 其中局部地形、地质构造、地基土质等, 影响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一般认为, 对抗震有利的地段系指地震时地面无残余变形的坚硬或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范围或地区;而不利地段为可能产生明显变形或地基失效的某一范围或地区;危险地段指可能发生严重的地面残余变形的某一范围或地区。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 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 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 做出综合评价, 宜选择有利的地段、避开不利的地段,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较大的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3 天然地基浅基础抗震设计
3.1 天然地基作用下的承载力抗震验算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一般采用“拟静力方”。此法假定地震作用如同静力, 然后在这种条件下验算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一般只考虑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 但有时也需要计算竖直方向的地震作用。承载力的验算方法与静力状态下的相似, 即计算的基底压力应不超过容许承载力的设计值。
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 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符合下列各式要求:
式中:P为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Pmax为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faE为调整后地基土抗震承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同时规定, 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 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它建筑, 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根据后一规定, 对基础底面为矩形的基础, 其受压宽度与基础宽度之比则应大于85℅, 即
式中:b'为矩形基础底面受压宽度
b为矩形基础底面宽度
3.2 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确定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抗震规范在验算地基抗震承载力特征值时, 抗震容许承载力都采用在设计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一个系数的方法加以调整。考虑调整的出发点是:
1) 地震是偶然事件, 是特殊荷载, 因而地基抗震承载力安全系数可比静载时降低;
2) 地震是有限次数不等幅的随机荷载, 其等效循环荷载不超过十几到几十次, 而多数土在有限次数的动载下强度较静载下稍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规定, 对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 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aE为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ζa为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fa为基础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采用。
4 桩基础抗震分析
认识来源于实践, 应该尽可能多地收集并分析已有的桩基地震资料, 总结桩基础震害经验。然而与桩基础设计相比较, 解决桩基抗震方面上的工程经验现在还很少。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 桩基础在地震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4.1 桩基础具有比天然地基良好的抗震性能
天然地基没有桩基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其一能减轻建筑物的踏陷,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其二在强震下抗倾覆能力好。汶川大地震后, 抗震专家小组认真观察了一些倒塌的建筑物和一些没倒塌的建筑物的基础, 发现带独立基础的建筑物倒塌远大于桩基础的建筑物。例如汶川某中学基础为灌注桩基础, 由于桩深埋于地下, 和土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和抗拔力, 能提高建筑物的抗倾覆能力。在地震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对建筑物产生倾覆弯矩, 但由于桩和承台及连系梁的存在对建筑物对建筑物产生一个抗倾覆弯矩, 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桩基建筑物的震害远远小于天然地基另一个原因就是, 桩端持力层承载力比较大, 同时由于桩省和土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 沉陷变形能力小, 例如, 在汶川地震后, 某服装工厂桩基塌陷仅2cm~3cm, 天然地基上的独立基础沉陷变形达12cm~14cm, 桩基的优越性能远大于其它基础。
4.2 较强地震作用下的桩基也经常发生震害
在1976年中国的唐山大地震, 1960年智利瓦尔迪维亚省遭遇里氏地震, 人们发现桩基发生断裂和倾斜, 导致建筑物产生严重破坏和损害。1960年智力大地震, 液化土导致建筑物坏。在最近的1994年诺斯雷奇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也都有桩基破坏的报道。诺斯雷奇地震的桩基破坏使几座桥梁遭到了严重破坏。在阪神地震中, 很多建筑物虽然上部结构基本上损害不大, 但桩基础却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
5 结论
为了减少地基基础带来的地震灾害, 减少人员伤亡, 避免经济损失。我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针对基础对抗震的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地基基础震害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课题, 我们在实际工程当中制定了基础抗震设计规范, 使基础在工程应用当中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现就一些欠缺的方面, 谈谈一些关点:
1) 为了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地基基础的稳定性, 对地基基础不利的地段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放大,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根据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情况, 划分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 从多方位考虑影响地基抗震因素。例如, 在地震作用下土层产生蠕动, 甚至产生液化, 影响地基承载力等等问题;
2) 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单桩的竖向和水平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 可均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当承台周围的回填土夯实至干密度不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对填土的要求时, 可由承台正面填土与桩共同承担水平地震作用;但不应计入承台底面与地基土间的摩擦力, 地震力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即使采用无数个时间波形来进行地震分析, 也难于反映实际情况。较为合理的办法是采用随机反应分析;
3) 目前对基础抗震的研究非常困难, 其中很少能用接近实际的实验方法来完成, 因为在实际当中地震的情况非常复杂, 很难预料, 很难找到地震破坏的规律。日本处在高度地震带, 日本科学家对地震采用了大型震动台模型进行了地震模拟研究, 这种方法只能局部性的, 只能对某一建筑物的破坏影响有初步的了解。地震波、地震力的变动发展方向很难把握, 需进行一些精细分析。现在一些学者采用ANSYS等软件结构模拟, 研究结构的变形、扭转、位移比及破坏的影响。随着将来研究的逐步深入, 面临诸多问题我们要求同存疑, 进一步讨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锡元, 王广军, 苏经宇.场地·地基·设计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0.
[2]陈竹昌.国外土动力学研究的动向.第三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3]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
基础工作计划 篇5
本学期以全省基础教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我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大力推进教研创新,补齐教研短板,重视课题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大教学质量监测力度,创新考试评价方式,促进教研内涵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健全机制,强化管理,保障教研工作规范运行。加强教研队伍自身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和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专(兼)职教研员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能力。
2、典型引领。努力打造一批教研工作示范校,适时召开观摩会、研讨会,扎实推进教研创新。
3、认真抓好“听、评”课活动和毕业班工作。组织好高三联考、九年级中招模拟考试。
4、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完善改进考试评价方案,做好教学质量监测工作。
5、推进网络教研。以“xx教育”(教育科研)网为平台,开展在线交流、困惑解疑、课例展示、教改反思,推进学校及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
6、抓好课题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以研促教,研教结合,让课题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7、充分发挥“普通高中教研中心”作用,引领和强化高中阶段教学教研工作,切实加强过程管理,促使高中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8、狠抓中小学生群文阅读课程建设项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重点抓好群文阅读实验校的工作,召开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推进群文阅读课程建设项目向纵深发展。
9、教研重心下移,教研员蹲点包校,持续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10、开展好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及学科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具体工作安排
本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时间约有21个教学周,普通高中阶段教学时间约23个教学周。除去节假日、期中、期末复习考试,义务教育阶段实际教学时间约18个周,普通高中阶段基础年级实际教学时间约20个周。义务教育阶段期中考试安排在4月中旬,高中阶段期中考试参照省、市安排时间。
二月份:
1、总结上学期教学教研工作,传达本学期教学教研计划;
2、安排部署本期“集中听课月”具体事宜;
3、评析上期初中、小学调研评估情况。
4、召开高三部分学科备考研讨会。
三月份:
1、高三“天一”第四次联考;
2、高三省第一次模拟考试;
3、省教科所课题的申报及结项工作;
4、组织初中、小学部分学科观摩教学研讨会;
5、中招第一次模拟考试。
四月份:
1、常规教学视导;
2、高三“天一”第五次联考;
3、义务教育阶段期中考试;
4、高中基础年级期中考试;
5、召开中小学群文阅读课程建设项目推进会和中小学部分学科研讨会。
6、中招第二次模拟考试。
五月份:
1、县级及省教研室课题的立项及结题鉴定工作;
2、高三“天一”第六次联考;
3、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第八届小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展评;
4、常规教学视导;
5、20xx年度县级优质课评选;
6、召开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观摩研讨会;
7、中招第三次模拟考试。
六月份:
1、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成果评审;
2、初中、小学调研考试;
3、高中基础年级联考;
4、小学六年级会考;
5、义务教育阶段期末考试。
七月份:
1、高一、高二期末考试;
2、初中、小学调研考试及期末考试分析;
3、本学期工作总结。
基础工作研究 篇6
一、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对发挥统计整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统计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统计工作;经济越搞活,越需要发挥统计监督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作用得到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其职能也从单一向多功能发展和完善。摆脱了单纯为上级、为计划编制收集资料和提供信息的观念,向具有提供信息、咨询、实施监督等多功能的统计现代化目标迈进。
统计的整体功能,即统计信息、咨询、监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相互促进。只有发挥三种职能的整体效应,才能充分体现统计工作在决策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得以发挥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准确、丰富、系统、灵敏的统计信息,科学决策和管理是不可能的,发挥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也就缺乏科学依据。因此,规范统计基础工作,对发挥统计整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宏观经济管理是建立在大量的经济总量信息的分析基础上的。企业统计是建立完备的社会经济统计的微观基础,微观数据不完整、不真实、不准确,直接影响经济总量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影响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正确和决策水平。
2.企业要实现经营机制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实行现代化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统计信息系统。
因此,统计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统计工作关键在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工作模式。
二、制约统计整体功能发挥的因素
近几年来,统计工作在改革中不断提高和发展,无论在统计队伍建设,统计信息网络建立方面,还是在内部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从整体上看,仍未完全摆脱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下统计工作的观念和习惯,阻碍了统计工作整体功能的发挥。
1.统计方法单一,自上而下基本上仍沿袭过去的统计報表制度。
2.企业内部指标体系不完整,现有指标体系只是对应上级主管部门设置的指标报表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只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事实,没有发挥科学预测的作用。
3.缺乏强有力的统计工作制度保证体系。由此可见,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统一的工作秩序和标准,实现统计机构网络化,原始记录规范化,台账报表标准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管理制度科学化和计算手段现代化,是实现和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基础和保证。
三、扎扎实实搞好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
1.建立稳定的统计机构,充实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统计培训经常化、制度化、目标化。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报表制度。做到统一管理,内容明确,填制流程合理,格式规范整齐。
3.建立健全各种统计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统计规范化的保证。按照统计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程序化的要求,完善企业统计工作的各项制度。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原始纪录、统计报表的统计台帐目录,及时公布内部检查整改的情况,对企业内部检查不合格的单位提出要求,限期整改。
4.加强统计分析,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5.建立统计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统计手段现代化。
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企业统计工作发挥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实施监督和支持决策的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开辟统计工作新领域,即参与企业发展决策,经营开发决策等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要把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踏踏实实做好这项工作,使统计工作更上一层楼。
会计基础工作之浅见 篇7
一、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凭证封面和装订方面:
会计凭证封面第一张到本册的最后一张的日期及起讫凭证号没有准确填写在凭证封面上;封面上的单位名称填写不规范;封面上有涂改, 刮擦现象;凭证装订过厚, 装订不标准, 不便于展开查阅;所附原始凭证过多需单独装订的没有在所属的记账凭证上注明“附件另订”字样;科目汇总表没有作为附件装订到凭证中;装订人员没有在装订线上加盖骑缝章。
2. 在科目设置和使用方面:
个别单位没有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设置会计科目, 如住房公积金还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没有按要求在“其他应交款”科目核算;有的没有按要求设置“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仍在使用“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有的单位只设“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科目一级核算, 没有按经济业务内容增设明细项核算, 只能通过摘要或原始凭证中看到具体核算内容, 在报表具体项目录入中只有手工录入, 不便于报表自定义取数, 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报表取数的准确性;“其他应收款”和“应收账款”科目核算界定不清晰;劳动保护应设置“制造费用-材料费-劳动保护”科目, 否则不能真实反映劳动保护发生数。
3. 在原始凭证方面:
一是在发票的审核上, 个别单位审核把关不严, 取得的发票填写不合规, 又没有按公司规定的要求在不合规的发票后面履行分管领导签字的批准流程;二是原始凭证的填写频繁使用圆珠笔, 没有按要求统一使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 (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 , 数字的颜色是重要的元素之一, 用圆珠笔填写的凭证不便于长久保存;三是记账凭证后面缺少附件, 按规定除结账和更正错误, 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四是工资奖金、实物、遗嘱补助等的发放, 没有加盖职工本人名章, 明细发放表应向本单位劳资部门取得黑色一联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五是自制单据填写不齐全;六是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缺少验收人, 应按规定必须有验收证明。
4. 在记账凭证方面:
摘要与原始凭证内容不一致, 不能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 应表述简短精练, 使阅读的人通过摘要就能了解该项经济业务的性质、特征, 判断出会计分录的正确与否, 一般不必再去翻阅原始凭证或询问有关人员。
5. 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上:
有的单位是由劳资部门负责计算, 有的单位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计算, 由劳资部门计算个人所得税的单位, 由于其计算的口径有可能与财务规定的口径不一致, 各单位财务部门负有解释政策和审核的义务, 并将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劳资部门, 否则将给税收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6. 在收据的管理上:忽视了收据的领用、使用、收回、保管等各个流程的有效衔接。
7. 在福利费的使用上:
个别单位的福利费列支项目不符合规定要求, 缺乏福利费的管理;另外在福利费中列支的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内的资产没有建立相应的辅助备查登记簿, 很容易造成公司资产的缺失。
8. 在会计工作交接和会计档案保管上:
会计人员工作调动缺乏必要的交接手续, 只是口头交接, 或交接手续没有由专人负责保管;移交前没有将未了事项或遗留问题写出书面说明材料, 特别是对电子数据的交接没有记载。这些问题都容易造成责任不清、会计档案缺失现象。
二、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下滑原因简要分析
1. 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应用, 取消了原来的手工记账和报表、手工录数等工作, 但渐渐地也弱化了会计基础工作, 导致各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2. 缺乏必要的审核把关
随着新、老财务人员的交替, 财务岗位的轮换, 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正确性、及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各单位的财务主管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义务。如果都不重视审核或重视程度不够, 时间长了, 就会习以为常。
3. 沟通不顺畅
人们往往习惯于沿用以前的做法,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改变一下, 是不是会更好, 更便捷。有些问题我们应该勤问, 多想, 多沟通, 很多问题就能迎难而解。
三、解决的措施
1.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会计基础工作应引起全体财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重视一点一滴, 从最基本的环节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另外, 必须重视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2. 严把审核质量关
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 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是财务人员正确进行业务处理的第一道关口, 而审核的及时性, 是保证会计信息及时, 避免事后出现问题的关键。审核分初审和复审, 经办人员初审后必须经过分管领导的复审方可进行业务处理, 这是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3. 检查、评比、激励相结合
浅谈会计基础工作 篇8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用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与此同时, 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 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改善和提高。但是, 会计基础工作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会计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 财产不实, 数据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单位为了减化会计核算手续, 总账不设“现金”及“银行存款”会计科目, 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还有一些单位总账不设“利润分配”科目, 而是以“未分配利润”科目代替之。这样做是不符合科目设置要求的, 也轻易出现企业账实不符、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的现象。
(二) 随意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关于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 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单位会计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 随意性很大, 在没有任何原始凭证的情况下, 借记“生产成本”科目, 贷记“原材料”科目等等, 其做法是极其错误和恶劣的。
(三) 记账、结账不符合规定, 手续不清, 差错严重。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时, 应将会计凭证的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登记入账;登记账簿要用蓝黑或黑色墨水书写, 不得使用圆珠笔和铅笔书写;账簿记录发生错误, 必须按照规定方法更正。结账时, 应结出每个账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生额和本年累计发生额的, 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有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 只记余额, 不记发生额, 有的单位不按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分别登记总账和明细账, 以至于账账不符。还有的单位记账和结账时用铅笔而不是按规定办理。有的单位结账不规范, 会计年末根本就不结账, 不能从账面上清楚地反映出全年的累计发生额, 这些都是不规范的体现。
(四) 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做到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 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能, 参与违法违纪活动, 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等等。不符合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还很多, 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 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 对各单位的经营治理工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经营治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 因此, 有的单位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 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 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 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 导致单位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 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符, 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治理水平的提高。
(二) 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 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练习, 不少是“半路出家”, 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 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此外, 还有的会计人员尽管把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 但因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不认真执行制度, 不按规定去做, 降低工作标准, 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三) 蓄意造假造成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 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假账真算, 真账假算, 造成账实不符, 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 以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等非法目的。一些应当建账的单位不建账或账目混乱, 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 使用凭证和账簿, 编制会计报表等, 还有一些单位内部治理混乱, 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 账外设账, 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 等等。
(四) 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因此, 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 无人问津。虽然有一些检查, 但有的是专项检查, 有的是走过场, 应付了事, 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因此, 这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好与坏, 完全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一)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治理, 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治理工作, 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 生成并提供真实, 完整的会计资料, 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 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 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 它已经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治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顺利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保证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能为各利益关系者普遍认同和接受, 这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二)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 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建国以来,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 恢复和加强了会计工作。近几年来, 国家又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非凡是党的“十五”大以后, 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行,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已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 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 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三)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假如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 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 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从现实情况看, 有的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治理失控、假账泛滥、账目不清。不难看出, 这种状况下的会计工作是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的。
基础英语隐性课程研究 篇9
关键词:基础英语,隐性课程,英语教学
一隐性课程
1. 隐性课程术语的提出
隐性课程又被称作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未预期的课程等。在历史上, 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是美国学者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杜威称之为“附带学习”。克伯屈称其为“附学习”。但他们的观点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直到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首先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此后国际上对于隐性课程开始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至今, 隐性课程研究已成为课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2. 隐性课程解读
不同的学者对隐形课程的定义有不同的解读。司各特指出,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 即使如此, 它仍是学时经验中经常而有效的一部分。马丁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校 (含班级) 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
我国学者张华 (2000年) 在《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班华 (1989年) 认为, 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 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其实, 相对于显性课程外显的、裸露的存在和作用方式而言, 隐性课程是内隐的、潜藏的。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课堂教学等方式明确呈现出课程, 而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使得隐性课程得以存在, 并未明确呈现出来。
二隐性课程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特点
第一, 潜在性。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像显性课程那样是有计划的、外显的、裸露的, 而是不明显的、难以觉察的, 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隐性课程是计划外的东西, 它不像显性课程那样通过正式的教学来进行, 而是潜伏在显性课程之后, 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观念渗透到学生心灵, 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这是隐性课程区别于显性课程的最根本特点。所以基础英语课程中, 隐性课程往往是一种师生都未觉察到的教育影响。
第二, 广泛性。从时间上来说, 基础英语的显形课程局限于课堂的90分钟, 课堂结束, 显形课程随之结束。从空间上来说, 显形课程基本上是在教室完成的, 上课期间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教师的讲授。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隐性课程都比显形课程更具有广泛性, 因为它既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也不受固定座位的约束。
第三, 双重性。隐性课程既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又能对学生施以消极的影响。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难易程度适当的教材能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否则程度较低的学生就会被落下;教室内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如果上课时出现屏幕不清晰、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等情况, 教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学管理有些消极方面可能是传授隐性知识的主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连带给学生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能力必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基础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开展
1.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 值得大力提倡。因此, 健全、充实、有活力的制度是能够保证基础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离开规章制度的建设, 基础英语教学就会形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 优化整个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必要的电化教学设备。精神环境方面, 学校可以开设英语广播以扩展听觉接触;创设英语板报、墙报、标语以扩展视觉接触;组织英语活动课, 促进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 举行英语歌曲比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 提高教师整体素养
教师对学生隐性课程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学生。在基础英语课堂讲授中, 教师要保证所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那些不懂装懂而向学生传播错误信息的语言危害性相当大。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 不只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师的口语水平, 对多国文化的了解, 以及教师的穿着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 1989 (12)
肿瘤基础研究新进展 篇10
关键词:肿瘤,基础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 其中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等最为常见, 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目前, 肿瘤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与重点。恶性肿瘤基础研究与防治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已经使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目前恶性肿瘤仍然是威胁到人民健康的一个重大难题。由于目前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 人口构成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 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和防治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但要彻底解决这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仍然是任重道远。
1 癌基因
目前分子生物学的新领域是在基因水平上对限制性酶的图谱进行分析, 采用先进的DNA重组与分子探针技术, 来了解DNA结构中的核苷酸位点, 并进行基因定位的检测,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基因。人类约有十万个基因组, 现在几乎每两天就可以有一个新的基因定位。因此, 目前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对癌基因定位是取得重大成果之一。
在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 最开始是由于癌细胞被激活, 从而出现结构异常的表达产物或者是表达过度, 进而就引起了肿瘤的产生。虽然ras癌基因族的核苷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属于P21ras蛋白, 均有GTP酶的活性。在这中间第12、59、61可能会成为GTP的结合点。如果该基因有一个核苷酸的点发生突变, 就会引起一个氨基酸被取代, 则导致表达产物的改变, 从而引起癌变, 这些和GTP的结合部位就是点突变的主要部位, 如果GTP酶和P21蛋白产生结合, 就会进入功能活化的状态[1]。其中, 发生癌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P21蛋白出现异常。此外, 如果水解GTP转化成GDP以后此复合体会消失, 同时恶变就会受到抑制。然而水解GTP的产生速度比一般的要快10倍, 因此造成了活化态复合体的大量积累从而引起癌变。因此, 怎样才可以加快复合体的失活将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另一突破口。
在发生癌变的同时, 抑制基因的活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所以激活该抑制基因可能是阻止恶性肿瘤产生的一种无毒害的方法。
2 生物节律和肿瘤生长存在的关系
研究表明, 如果生物节律被人为破坏时, 会加快肿瘤的生长速度,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动物的存活时间。对小鼠骨肉瘤的一项实验中发现, 如果把昼夜交替的时间进行人为的提前8h (也就是提前8h把灯打开) , 改变了昼夜交替的节律, 同时淋巴细胞与皮质醇的节律也发生了改变, 出现节律颠倒的现象, 肿瘤的生长速度也进一步加快。此外, 如果持续的保持黑暗或是亮光的情况下, 却没有对骨肉瘤的生长产生影响。
经过对67000名护士的调查研究表明, 夜班工作的时间和患乳腺癌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 夜班工作时间越长则患有乳腺癌的可能性越大。此外, 在经过对空姐和无线电报的操作员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 她们中患乳腺癌的比率也相当高[2]。这些研究都表明, 若是夜晚长期在灯光下工作, 在夜晚正常分泌和生成的褪黑素会受到抑制,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患乳腺癌的几率。
因此, 保持正常的生物节律不但可以有助于肿瘤的治疗, 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预防肿瘤。临床医师在长期实践中发现, 在合适的时辰对肿瘤进行治疗, 不但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 同时还能减少化疗的副作用, 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 时辰治疗已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临床,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阻断血供
在很多年前, 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血管网的形成对肿瘤的生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所有肿瘤都会立刻停止生长然后逐渐消失。肿瘤细胞一定要分泌和产生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TAF’S) 才能存活。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的克隆了一种叫作血管生成素的小分子蛋白基因。灭活TAF'S阻断肿瘤供血有希望成为治疗肿瘤的另一途径。
实验表明, 家兔在经过BCG感染12天后, 再静注大肠杆菌内毒素, 在2h后血清中就会有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 产生[3]。肿瘤坏死因子能够引起瘤出血而最终坏死。结果表明, TNF对正常组织的细胞并没有毒性作用, 而对肿瘤细胞却具有一定的毒性, 并可以直接作用在肿瘤的微血管, 影响肿瘤的正常供血, 从而导致肿瘤坏死。因此, 停止肿瘤组织供血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又一新思路。
4 生物导弹
科学家们为了战胜恶性肿瘤, 并对单克隆抗体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利用一种仅能和癌细胞特异的表面抗原进行结合的单克隆抗体, 同时把它和抗癌药物分子相结合, 从而产生一种对正常细胞无害, 但是对特定的癌细胞却具有一定攻击性的理想抗癌药物[4]。
目前, 我国的肿瘤基础研究已和国外的差距明显缩短, 针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来讲, 很难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 目前最关键的是尽快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临床中去。过去我国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外直接引进已经比较成熟的临床经验, 并没有把我国所取得的肿瘤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在临床上。为了克服这一难题, 需要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 首先是加强基础和临床间的联系, 相互交流经验;对临床医师来讲, 应重视基础研究, 同时积极的学习相关基础知识。现在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癌症最终将会被人类所战胜。
参考文献
[1]陈昕, 邓洪梅, 何丽佳, 等.肿瘤相关生物节律基础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01) :86-89.
[2]来茂德.肿瘤临床基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2, 31 (04) :227-230.
[3]汤钊猷.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肿瘤学的结合[J].上海医学, 1999 (01) :5-8.
输电线路基础选型研究 篇11
[关键词]输电线路;基础形式;基础优化
输电线路能否安全稳定的运行,铁塔基础的设计至关重要,各种不同的基础型式具有不同的工程特点,其承载能力、材料耗量、施工土石方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各不相同。对输电线路铁塔而言,部分塔位的地形可能十分复杂,需要设计者根据不同塔位的地质、地形条件及周边环境合理地选择基础型式,充分利用各种基础型式的优点,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将工程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小。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施工的工期一般会占整个工程工期的40%~60%,费用约占工程本体造价的15%~30%,运输工程量约占整个工程的70%~80%。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并将其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
1.基础选型原则
在选择基础型式时,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⑴根据工程地质特点及周边环境,通过分析比较,结合两型三新及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理念,选择相应的基础型式。
⑵根据合理的设计方案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
⑶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采取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尽可能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⑷充分利用原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高、变形小的力学性能,积极采用掏挖基础。
⑸对于特殊地段提出有针对性的基础型式及处理方法。
2.常用基础型式
多年来我国输电线路工程中所使用的基础型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如:大开挖式基础、掏挖式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以及其它特殊类型基础等几大类。
⑴大开挖式基础
大开挖式基础一般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及板式基础都属于现浇式基础,其施工时都是先将基础的基坑开挖成形,然后根据基础的形状支模再进行混凝土的浇注,等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完成养护后,再将基坑回填。
⑵掏挖类原状土基础
掏挖基础主要使用于地下水位埋藏较深的黄土、丘陵、山区或其它土质条件较好,能够掏挖成形的地区,属于原状土基础,具有环保的特点。
⑶灌注桩基础
灌注桩基础一般使用于在杆塔基础作用力较大、地质条件较差、基础露头过高、跨河、在河中或河滩立塔的塔位,该种基础型式按照施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和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两种。
⑷其它特殊类型基础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特殊需要,有时铁塔可能会需要采用比较特殊的基础型式,比如:在工程抢修时采用预制的装配式铁塔基础或在煤矿区采用的联合式基础。
3.基础方案分析比较
常用基础型式有: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掏挖式基础。各基础型式的特点如下:
⑴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
优点:该基础型式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适用性较强,在我国各电压等级的线路工程中大量采用,具有非常丰富的使用经验,施工工艺成熟,且该基础使用钢筋量少,底板不需绑扎钢筋,施工简单方便。
缺点:与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相比,其混凝土用量较大;与掏挖式基础相比,其施工时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于掏挖式基础。
⑵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
优点:该基础型式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适用性较强,在我国各电压等级的线路工程中普遍采用,具有丰富的使用经验,施工工艺成熟。由于该基础主柱,底板和台阶也均配置有分布钢筋,因此其底板和台阶厚度均可薄于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当铁塔的基础作用力较大时,采用此种基础比相同条件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显著节省混凝土用量。
缺点:由于主柱、基础底板和台阶配置有分布钢筋,故施工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复杂;与掏挖式基础相比,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于掏挖式基础。
⑶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
优点:对大角度转角塔而言,处于转角外侧的两个基础主要承受上拔力,转角内侧的两个基础主要承受下压力,若内外侧基础均按同一尺寸设计,则不能充分利用基礎作用力的特点,造成基础材料不必要的浪费。针对此特点,大角度转角塔的基础可根据情况设计为拉压基础的型式,外侧基础以抗拔为主,内侧基础以抗压为主。
缺点:基础施工比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复杂;与掏挖式基础相比,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于掏挖式基础。
⑷掏挖式基础
优点:该基础型式土石方工程量较小,对地形和植被的破坏也较小,可以充分利用原状土的特性,提高基础抗拔能力;同时,浇注混凝土时不需支模,浇筑完成后不需回填,施工方便,可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费用。
缺点:该基础型式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质破碎、基坑开挖难以成形的塔位不适用;在基础作用力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区使用时,混凝土量较大。
4.基础优化设计
与建筑行业相比,杆塔基础所承受的荷载特性复杂,基础在承受拉压交变荷载作用的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杆塔基础要保证地基和基础自身强度能够抵抗竖向力和水平力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整个基础体系的稳定。
基础的优化就是要结合地质情况和基础结构的受力特性,降低竖向力和水平力对地基及基础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材料耗量、节约造价的目的。
5.总结
⑴基础方案的选择应结合铁塔型式、地形地质特点及运输条件,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合理地选用受力合理、安全经济、利于环保的基础型式,并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
⑵为大力推进输变电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建设“两型三新”输电线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土质不宜掏挖成形的地段选用设计经验成熟,施工难度较小的钢筋混凝土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拉压式基础。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易于掏挖成形的地段优先选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掏挖式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殿生.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田海刚.输电线路混凝土板式基础设计优化研究[J].建筑科学,2013,29(1)
军队会计基础工作浅析 篇12
一、军队会计基本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军队会计基础工作在整个军队内部管理及内部建设工作中所占据的地位愈加重要, 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现状分析和工作研究就非常必要了。当前我国军队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会计原始凭证收集、核算、管理工作比较混乱。其次在记账凭证的填写方面也不够严格, 手续规范性相对较低, 从而给许多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再次, 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许多工作人员不仅缺乏有效的技能提升及再学习机会, 而且也因为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没有加大力度而造成许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 给军队建设及国有资产流失埋下隐患。最好是在人员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绩效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考评方法不够科学, 工作人员被动接受考评也较易产生抵触、消极应对等不良情绪。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有效解决, 不仅会影响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提升, 也会造成军队自身建设工作的止步不前。
二、加强军队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措施研究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军队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军队的自身建设, 如果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我国的国防军事事业发展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建设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与改革力度, 寻找适合军队会计基础工作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一) 树立科学工作意识
正确的工作意识才能够决定正确的行为及工作方向, 对于军队会计基础工作而言, 一直以来都无法获得有效的质量提升,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未能树立科学的工作意识。而这种正确的思想意识及工作意识的树立不仅要落实在会计工作人员身上, 军队管理层和决策层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想要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首先就应该从思想意识上脱离小团体利益的思想局限性, 要真正从全局出发、总体出发, 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对部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而在树立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加强具体工作的学习与掌握, 尤其管理层、决策层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这样才能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的放矢、有侧重性的加强管理工作具体质量, 同时通过全局意识来引导整个会计基础工作的走向和定位, 从而真正为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提升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人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与技能提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军队财务管理所涉及到的工作面、深度及广度都在不断延展。而在此期间, 各种信息化管理手段、新工作理念、资金运作理念等都在不断渗透到部队的会计基础工作当中, 在此种情况之下, 会计基础工作队伍的自身素质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提升, 那么不仅无法有效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积极作用, 反而会影响到部队财务管理、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加强会计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建设非常重要, 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有效清查不合格人员, 同时加强对军队会计基础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工作意识、工作手段等, 有效提升其素质与技能。其次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与提升,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言行自律能力, 打造一支守法、知法、懂法的专业化会计队伍。
(三) 加强考核制度建设
考核制度是规范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及行为并有效掌握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加强军队会计基础工作的考核力度能够有效提升其工作质量。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方面, 如会计档案管理、会计凭证管理及台账记录, 资金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等, 同时在人员思想道德综合水平测试方面也要加强工作力度。在考核形式上应该摆脱过去的单项考核模式, 加强考核人员与被考核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加强双方就考核内容及考核阶段性结果的讨论和意见交换, 同时还要加强对被考核人员其他方面的有效挖掘。为了有效提升考核机制建设的积极性与长效性, 人员考核结果及问题研究等相关内容应该记入员共档案并作为下次考核的参考数据, 同时, 人员档案当中还要加强对被考核人员工作能力等其他方面技术能力等的数据记录, 从而帮助部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被考核人员, 提升军队内部人员调配的准确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军队会计基础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质量提升不仅对于军队的自身建设非常重要, 对于我国国防建设的全面提升也是意义重大。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在具体工作内容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偏差, 其管理意识和考核工作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必然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 能够真正推动军队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会计基础工作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 2012 (11) .
【基础工作研究】推荐阅读:
基础工作强化05-27
投标基础工作10-01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研究09-02
提高会计基础工作05-23
高校会计基础工作06-20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06-23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07-30
统计基础工作探究10-10
会计基础工作研究分析06-17
五大基础性工作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