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腺样囊性癌

2025-03-1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气管腺样囊性癌(共7篇)

气管腺样囊性癌 篇1

原发性气道肿瘤相对罕见, 发病率约百万分之二。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气管、支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 因其症状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现将我院近年来确诊的2例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结合文献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8年间, 手术切除的肺原发性腺样囊性癌2例。随访时间9~30个月。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H E染色。

1.2 免疫组化染色

2 例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 一抗有CK7、CK20、vimmentin、actin、S-100蛋白, 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按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患者, 男, 44岁, 因间断咳嗽、痰中带血半年, 加重15d于2005年4月11日入院。呈阵发性咳嗽、痰中带血, 有时为新鲜血丝, 有时为陈旧性, 不发热、胸痛、乏力、盗汗、憋喘、消瘦, 在当地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 给与抗感染、止血等治疗, 症状减轻, 此后受凉后咳嗽、咯血加重。半月前受凉后咳嗽、咯血加重, 伴有咳痰。既往健康, 无传染病接触史及吸烟史。查体:T36.8℃, P72次/min, R21次/min, BP125/80mmHg,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右肺呼吸音粗, 左肺呼吸音低, 未闻及干湿啰音, 律齐, 腹软, 上腹无压痛, 肝脾肋下未触及, 下肢无浮肿。胸外突, 软骨环似有中断, CT值32HU。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隆突上约5cm见软组织肿块, 有部CT示气管软组织肿块, 大小1.6cm×2.0cm×1.8cm, 边界光滑, 与气管右前壁呈宽基底相连, 管壁增厚, 轻度分叶, 阻塞大部分管腔, 支气管镜活检为低度恶性涎腺来源的肿瘤, 考虑为多形性腺癌, 不除外腺样囊性癌结构。全麻下进行肿瘤切除术, 术中见隆突上6~7cm气管右前外侧壁2cm×2cm×1.5cm肿物, 质软, 浸润范围未超出气管外侧壁, 窗形切除肿物, 连同部分环状软骨, 清除最上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 (右气管) 腺样囊性癌, 癌细胞CK7 (+) , vimmentin (+) , actin部分 (+) , S-100蛋白 (-) , CK20 (-) 。住院28d好转出院, 随访至今病人健康。

3 讨论

3.1 概述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为少见的气道肿瘤, 占气管原发性肿瘤的3 0%。该肿瘤起源于气道黏液腺上皮。国内自孙成孚等于1987年首次报道以来, 已报道130余例, 国外Gaissert等自1962年以来已报道3 0 0余例。气管A C C生长缓慢, 临床病程相对较长, 通常被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 一般认为5 0岁是发病高峰, 男女比例基本相等, 发生于气管、主支气管的占85.9%, 但以气管中下段居多, 占50.9%, 也有报道病变部位以气管的上1/3段多见多见。本病的淋巴转移率低, 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 血行转移晚。

3.2 临床特点

气管、支气管A C C的主要症状是由于肿瘤阻塞气道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和吸气性呼吸困难。早期肿瘤较小, 一般无临床症状, 偶有胸闷、刺激性咳嗽, 咳痰或血丝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进展缓慢, 极易被长期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随着病情的渐进性发展, 在气管管腔被阻塞1/2~1/3时才出现严重通气功能障碍, 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憋喘, 且喘息明显, 部分见吸气三凹征, 体力活动、体位改变及气管内分泌物均可使症状加重。若病变发生于上段气管或累及喉部, 还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咽下困难等。听诊常于病变部位附近闻及高调喘鸣音, 少数患者于肺部闻及哮鸣音, 且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亦有一定疗效, 此时难以与哮喘鉴别。总之, 该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

3.3 影像学表现

赖清认为由于气管前后有纵膈及骨骼影的重叠, 普通胸片多不能显示, 高千伏胸片虽可发现气管内肿瘤, 但影像欠清晰, 因此, A C C病人只有少部分胸片显示上纵膈增宽、半球状突出或阻塞性肺炎, 大部分胸片未见异常, 胸部C T、M R I均能显示气管内、外肿块, 管壁浸润增厚及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 应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手段。根据A C C不同的生长方式及影像表现可分为如下4型:腔内广基型:癌瘤突入管腔呈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影, 密度均匀, 边缘光整, 基底宽;管壁浸润型:肿瘤沿管壁长轴浸润生长, 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与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腔内外生长型:管壁内外均有结节状肿块影, 边缘不整或略有分叶;隆突肿块型:气管隆突呈马鞍型增宽隆起, 肿瘤表面轻度分叶, 两侧主支气管近端狭窄。

3.4 支气管镜检查

在起源于气管的腺样囊性癌中, 以气管中段的膜部最为多见。镜下表现为气道粘膜红色或暗红色的桑椹或菜花样增生性改变。在部分病灶表面的粘膜下, 可见扩张的血管, 组织松脆, 触之易出血。支气管镜检查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直观的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大小, 还可以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可作为诊断气管肿瘤的首选检查。但对肿瘤巨大 (占据管腔的1/2以上) 或呼吸困难较重者, 活检可能引起出血和窒息的并发症, 多数学者主张, 在具备各种抢救措施和设备的手术室内于手术当天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一般不建议活检。

3.5 误诊情况

由于本病起病缓慢、隐匿, 缺乏特异临床表现, 常规胸片不易显示。因此, 国内文献报道的病例误诊较多。误诊时间从6个月到10年不等。国外报道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15个月~2年 (1周~5年) 。本病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其与支气管哮喘的主要鉴别点在于:ACC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 呈吸气性呼吸困难, 且呼吸困难可随体位变动而诱发或有所缓解, 有些病人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但以上肺和喉部最响, 解痉、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无明显疗效。而支气管哮喘常发生于青少年, 多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哮鸣音, 呼气期明显, 有季节性发作的特点, 平喘治疗有效。

3.6 治疗方法

气管、支气管A C C为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 目前认为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根据病变范围和周围结构受侵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比较理想的术式是气管袖状切除并一期吻合, 其它术式包括:气管内肿瘤切除术, 气管切开行肿瘤刮除术, 颈段气管切除, 气管永久造瘘, 人工气管置换术, 气管节段切除+部分甲状腺切除, 气管部分切除和自体组织瓣修复, 气管楔形切除, 全喉、气管、甲状腺切除、全肺切除。但该病多数确诊时病期较晚, 气管A C C在气管壁内浸润范围可能比肉眼所见要广, 且气管切除长度受限, 40%~5 5%手术切缘病理检查癌细胞阳性。气管、支气管A C C对化疗不敏感, 但对放疗普遍敏感, 对手术后切缘阳性或无法手术的患者, 可单独放疗, 放疗剂量5 0~7 0 G y。对气道阻塞也可采用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 如N d-Y A G激光切除, 支架置入, 腔内后装放疗。

3.7 预后

由于A C C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复发和转移较晚, 生存期较其他类型肺癌明显延长。M a z i a k等报道完全手术切除平均生存时间9.8年 (12个月~29年) , 不完全手术切除7.5年 (4个月~21年) , 单纯放疗6.2年, 肺转移37个月 (4个月~7年) 。Gaissert等报道完全切除病人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29%, 未能手术切除病人为3 3%和1 0%。多变量分析长期生存率与手术完全切除、切缘阴性有关, 与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术式无关。

摘要:目的提高对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 (ACC) 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气管、支气管ACC2例及文献复习。结果该病起病隐匿,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50岁为发病高峰, 男女比例几乎相等, 几乎一半的病人发生于气管近端, 临床上以咳嗽、喘鸣、声音嘶哑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形式, 易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结论气管、支气管ACC预后较好、生存期较长。手术加放疗为最佳治疗方法, 多数病人对放疗敏感, 内镜下介入治疗是较好的姑息治疗手段,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肿瘤,腺样囊性癌,诊断和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于学忠, 朱华栋, 徐鹏达, 等.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的急诊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 (5) :54~55.

[2]孙衍庆.现代胸心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56~775.

[3]朱元珏, 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51~1052.

[4]Gaissert HA, Grillo HC, Shadmehr MB, et al.Long-term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of primary adenoid cystic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rachea and carina[J].Thorac Surg, 2004, 78 (6) :1889~1896.

[5]赵宏光, 许顺, 张林, 等.外科诊治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11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400~402.

气管腺样囊性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气管ACC 5例,其中,女3例,男2例,年龄18~71岁,平均38.6岁。5例均以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就诊。肺功能检查均提示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纤维支气管镜发现气管或主支气管新生物。

1.2 设备及参数

2 例行16层螺旋CT扫描,设备为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 kV120 mA,螺距1.375:1,层厚1.25 mm,间隔1.25 mm3例为单层螺旋CT扫描。扫描所得图像传至工作站处理。重建方法为多平面重建、气管支气管树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2例行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为优维显100 mL,注射流率为3.5 mL/s,注射对比剂后20 s启动扫描。

2 结果

3 例发生于气管,2例发生于左主支气管,5例患者病变主要位于气管侧、后壁,3例表现为气管壁偏心性环壁增厚,2例表现为腔内沿管壁生长的宽基底结节。病变节段与正常段节段分界不清,4例病变与纵隔内结构分界清晰,l例表现为部分区域与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间脂肪间隙显示不清,平扫均表现为均匀低密度,2例做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轮廓显示更清晰,2例可见阻塞性肺气肿征象。多平面重建及气管支气管树重建对病变的范围及气道管腔的狭窄程度显示更加完整,仿真内窥镜可以清楚显示腔内病变的形态及表面情况,与术中所见对比,轴位图像、多平面重建、气管支气管树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的联合应用对病变范围及管腔形态的显示优于纤维支气管镜(见图1,2)。5例患者行气管肿瘤切除后病理提示肿瘤侵犯气管壁全层,两切缘均可见肿瘤组织,提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3 讨论

腺样囊性癌在过去被称为圆柱瘤(cylindroma)或腺样囊腺癌,为一种变体腺癌,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腺样囊腺癌主要发生在唾液腺,少见于乳腺、皮肤、子宫颈、上呼吸道、消化道及肺等其他部位,腺样囊性癌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术后易局部复发,晚期可出现远处转移,因而,腺样囊性癌的远期预后不良[2]。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表现与支气管哮喘有明显的相似处,临床医生常常想到的是支气管哮喘而极少想到气管肿瘤。

腺样囊性癌好发于气管的后侧壁,此外,气管前壁软骨和软膜的交界处黏液腺丰富的区域,也可能是肿瘤的好发区[3],常表现为突向腔内生长的肿块,表面光滑或有部分糜烂,质韧,与邻近结构粘连紧密而没有明显边界,肿瘤可突破气管壁侵犯邻近结构。镜下瘤细胞呈整齐的筛状或管状排列;实体瘤细胞多而无囊性变的区域被证明与肿瘤的局部浸润呈正相关,病变可沿神经淋巴管间隙向周围侵犯[1]。

由于气管腺样囊性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影像表现多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CT上肿瘤的一个突出征象是沿黏膜下延伸,即表现为沿管壁梭状走行的软组织肿块,气管壁表现为弥漫性或管壁增厚,肿瘤的长径一般多大于横径,肿瘤侵犯管壁多大于180°[4,5]。肿瘤在形状上表现多样,可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向腔内突入,宽基底,管壁局部浸润性增厚。亦可同时侵犯腔内外,造成腔内外软组织肿块,管腔相应狭窄和阻塞。王爽等[6]等通过对62例ACC影像学分析,将其分为腔内肿块型、腔内外肿块型及管壁浸润型3型;平扫时,病灶呈低、稍低或等密度,一般无钙化;增强后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通常在气管远端可见阻塞性改变,包括肺气肿、肺不张或炎症等。

传统的X线平片及断层像只能粗略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气管的狭窄情况,已基本被CT取代。气管腔内超声(Endobronchial ultrasound,EBUS)可观察肿块对气管的压迫和有否肿块的浸润[7],但对于黏膜正常而黏膜下浸润的病变的检测及手术范围的判断尚未见相关描述。光学相干断层(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技术可以描绘病变区域的微观组织,如黏膜,软骨和腺体[8],可能提供足够详细的解剖光学显微信息,以指导外科治疗,但缺乏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和邻近淋巴结、肺转移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可以直接观察气管、支气管管腔内情况,并能同时获取病理诊断,故纤维支气管镜被认为是检查和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的“金标准”。然而支气管镜对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潜在危险和并发症(如缺氧、心动过速、心率失常及内镜引发的炎症等),轴位图像、多平面重建、气管支气管树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的联合应用对病变范围及管腔形态的显示甚至优于纤维支气管镜[9]。

综上所述,对于发生于气管的肿瘤,同时兼有良恶性肿瘤的特征,应多考虑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CT能准确的描述气管病变及周围纵隔的情况,可作为诊断气管腺样囊性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CT对气管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CT表现,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气管腺样囊性癌在CT上兼有良恶性肿瘤的特征,CT轴位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准确地描述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的病变范围及气管腔内外的改变。结论CT对气管腺样囊性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气管肿瘤,腺样囊性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Kwak SH,Lee KS,Chung MG,et al.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airways:helical CT and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Ame J Roentg-enol,2004,183(2):277-281.

[2]Albers E,Lawrie T,Harrell JH,et al.Tracheobronchi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14cases[J].Chest,2004,125(3):1160-1165.

[3]Spizarny DL,Shepard JA,McLoud TC,et al.CT of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trachea[J].Ame J Roentgenol,1986,146(6):1129-1132.

[4]李智勇,伍建林,宁殿秀,等.螺旋CT在气管支气管树腺样囊性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⑹:662-664.

[5]Kim TS,Lea KS,Han J,et al.Sialadenoid tumor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Ame J Roentgenol,2001,177(5):1145-1150.

[6]王爽,石木兰,吴宇,等.气管支气管树涎腺样肿瘤的影像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2):127-130.

[7]Herth F,Ernst A,Schulz M,et al.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reliably differentiates between airway infiltration and compression by tumor[J].Chest,2003,123(2):458-462.

[8]Han S,El-Abbadi NH,Hanna N,et al.Evaluation of tracheal imaging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Respiration,2005,72(5):537-541.

骶尾部腺样囊性癌1例报道 篇3

囊性癌是生长缓慢但恶性度高的上皮性肿瘤, 具有局部侵袭性强、远处转移率高、远期预后较差等典型生物学特征。目前, 治疗腺样囊性癌主要是采用以手术为主, 辅以术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基因分子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能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及改善患者预后。我们近期诊断骶尾部腺样囊性癌1例,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性, 72岁, 因发现骶尾部包块4年余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意中发现骶尾部一包块, 约小指头大小, 伴疼痛, 未伴发热, 无便秘便痛及便血, 未伴双下肢麻木感及疼痛, 未在意, 未行检查及治疗, 后包块增大, 表面皮肤发红, 门诊磁共振 (2011年11月17日) 示骶尾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异常信号 (黑色素瘤?) , 为求诊治, 遂来我院。既往有糖尿病史。 查体:骶尾部偏左可见一包块, 大小约4cm×2cm, 表面发红, 无明显触痛, 质韧, 表面光滑, 边界尚清, 活动度良好, 双侧腹股沟区未及肿大淋巴结, 肛诊无明显异常。查血肿瘤标志物正常, 大便常规正常, 完善术前准备, 于2011年12月5日在连续硬膜外麻下行骶尾部包块切除术, 术中见骶尾部包块偏左侧包块, 表面发红, 质韧, 活动度可, 表面光滑, 边界不清, 大小约4cm×2cm, 距肿块边缘约2cm做梭形切口, 完整切除包块, 未见明显包膜, 见包块深及皮下脂肪组织, 未达骨膜及骨质, 术后病检 (附图) 示骶尾部腺样囊性癌, 纤维及肌肉组织内呈多灶浸润伴神经纤维束侵犯, 免疫组化:PSA (-) CD117 (+) CK7 (+) CK20 (-) CEA (+) , 术后12天行PET/CT检查示骶尾部相应区域未见局限代谢增高, 未见典型恶性肿瘤病变存活征象, 全身其余探测部位未见明显恶性肿瘤病变及转移征象, 术后经肿瘤科会诊后转科放疗。该患者术后随访至今, 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2 讨论

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是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结构, 包括管状、筛状和实性型的基底样细胞肿瘤。最常见于唾液腺及上呼吸道的浆液黏液腺, 皮肤较少见, 好发年龄为40~60岁。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 临床病程较长, 无包膜, 且侵袭性很强, 易向神经周围浸润及局部隐匿扩散, 浸润范围往往超出手术时肉眼看到的肿瘤范围, 因此切除后易复发, 较晚发生远处转移, 主要为血运转移, 常见转移的器官为肺、骨及软组织。患病年龄、发生部位、症状及持续时间、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手术边界情况等与腺样囊性癌的预后有关。

腺样囊性癌首选手术治疗, Mohs显微外科手术[1]是皮肤外科技术与特殊冰冻组织切片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手术方法, 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缺损面积, 进而有利于术后恢复美观的要求, 同时又能在直视下保证肿瘤被完整彻底地切除。放疗是腺样囊性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2]。联合化疗方案主要有:铂类+氟尿嘧啶;烷化剂+蒽环类+铂类;烷化剂+长春碱类+氟尿嘧啶等。但由于腺样囊性癌对于放疗、化疗均不敏感, 生物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 并作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MMP-9在腺样囊性癌各型中的表达水平均升高, 有可能成为治疗腺样囊性癌的新靶点[3];COX-2、CD44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侵袭有关[4]; DNA结合抑制蛋白-1 (Id-1) 对ACC细胞生长和侵袭行为有重要影响, 干扰Id-1基因的表达, 有望成为治疗腺样囊性癌新的有效方法之一[5];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及p75表达升高与ACC的嗜神经性均有关[6];在ACC嗜神经侵袭过程中, NGF也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7]。通过对这些基因及其蛋白作用的逐步深入研究, 有望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提供更有效的参考指标, 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凡, 华伟, 周虎, 等.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皮肤恶性肿瘤23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1) :13-15.

[2]严摇伟, 周宗和, 赵摇勇, 等.皮肤腺样囊性癌员例报道[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1, 24 (3) :210-211.

[3]李慧荣, 齐鸿亮.CD44v6和MMP-9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 :21-22.

[4]陈伟军, 王成, 曾亮.COX-2、CD44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6) :36-37.

[5]李媛, 刘源, 周峻, 等.Id-l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6) :343-344.

[6]宋晓萌, 俞大力, 昊煜农, 等.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腺样囊性癌神经侵袭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 2010, 22 (9) :1603-1605.

颌下腺腺样囊性癌15例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手术方法

颌下腺癌以腺样囊性癌为多发, 约占40%。腺样囊性癌又名圆柱癌, 是一种具有特异筛状结构的浸润性恶性肿瘤, 临床多以无痛性肿块形成为特点, 早期除颌下区偶有疼痛不适,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极易同慢性颌下腺炎、颌下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相混淆, 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症状, 如疼痛、口角歪斜、舌体麻木、舌下神经麻痹、远处肺转移等。本文对我科2000~2004年收治的15例原发性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 男9例、女6例, 男女比例为3∶2;年龄最小46岁, 最大77岁, 平均58.4岁。病程 (自发现到就诊时间) 最短1个月, 最长7年, 其中3例曾误诊为颌下淋巴结炎、慢性颌下腺炎, 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外敷、内服中药等治疗。初诊患者为10例, 5例为复发病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以主诉为颌下有包块来就诊, 大多有轻度颌下区不适、触压痛, 有3例患者曾做颌下区包块切除术, 术后分别在半年、3、5年又出现颌下区肿块、压痛、同侧颌面部不适、轻度面瘫、舌体活动不适、舌麻木感等症状。

1.3 临床分期

按美国癌症联合会 (AJCC) 和国际抗癌联盟 (UICC) 于2002年修订并出版了第6版《头颈部肿瘤的TNM分期标准》, 将本组15例患者进行分期:Ⅰ期1例, Ⅱ期3例, Ⅲ期9例, Ⅳ期2例。

1.4 实验室检查

X线显示, 常无明显下颌骨骨质破坏, 晚期患者可见肺部阴影。超声波检查提示颌下腺占位并与周围血管相连。

1.5 病理学诊断

涎腺肿瘤一般不主张活检, 因切开包膜后可能引起肿瘤扩散, 易于复发转移。术前用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 快速、安全、简便。一般不会造成种植性复发和转移。其对涎腺恶性肿瘤的诊断率在80%以上, 在区分良恶性上准确率达90%以上。但是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时, 注意不能和多形性腺瘤等其他唾液腺肿瘤相混淆。对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 细胞学涂片未见到特异性细胞的病例, 术中需做冰冻切片, 以协助诊断, 并与术后病理相对照。本组15例, 术中、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均为颌下腺腺样囊性癌。

1.6 方法

1例因年高体弱未做手术, 仅做细针穿刺吸取细胞病理学诊断外, 其余14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第一次手术9例, 二次手术5例, 手术方式分别为:瘤体加颌下腺切除手术8例;颌下腺、瘤体加舌骨上淋巴清扫术3例;颌下腺、瘤体加颌颈淋巴联合根治术3例, 其中2例因面神经下颌缘支无法与瘤体分离一并切除。15例中有6例进行了放化疗 (放疗4例, 放疗加化疗2例) 。化疗药物使用顺铂加5-氟尿嘧啶加紫杉醇。放疗转肿瘤放疗科进行。

2 结果

2.1 临床分期与存活状态

Ⅰ、Ⅱ期患者全部存活, 生存质量良好, Ⅲ期患者9例, 其中2例死亡, 7例患者生存良好, Ⅳ期患者2例中1例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脑、肺、肝转移。1例患者已经出现肺、肝转移, 带瘤存活, 定期复查。

2.2 随访结果

手术后5年随访, 15例患者中12例健康存活, 3例死亡。5年存活率为80.0% (12/15) 。

3 讨论

3.1 生物学特性

颌下腺腺样囊性癌具有两大生物学特性:嗜神经侵袭性及肺高度转移性。癌细胞易沿神经扩散, 因此常有神经症状, 如疼痛、面瘫、舌麻木、舌运动不适等症状。手术中应追踪舌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 术中发现瘤体与神经粘连或神经增粗变色变性应予以切除, 如要保留, 术后要针对性放疗, 以防复发及脑转移。癌细胞与侵入血管造成血性转移, 部位以肺部最为多见, 可在原发灶有复发的情况下出现转移, 也可在原发灶无复发时出现转移, 因此笔者认为, 患者手术后应常规做胸片检查并定期复诊。

3.2 淋巴转移问题

颈部淋巴转移率低, 早期患者一般不必做颈部淋巴清扫术, 只有实验室检查或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肿大时考虑行淋巴清扫术, 并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

3.3 手术治疗与预后

肿瘤早期手术预后好, 治疗效果满意。复发病例均与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关, 由于肿瘤的大小、生长浸润范围不同, 在制定手术方式时应全面分析, 合理设计, 彻底切除。手术中很难确定正常边界, 除手术时应常规切除瘤体与颌下腺外, 术中宜做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 以确定手术范围, 保证边缘安全, 有淋巴结肿大及浸润以及复发病例要做同侧淋巴清扫术。有脑转移、肺转移的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3.4 放化疗问题

单纯放疗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但配合术后放疗可明显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一般放疗的应用与否取决于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手术边缘, 对怀疑有较小的肿瘤残余和已有神经侵犯、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应给予放疗, 特别是对晚期患者可以取得局部控制的效果。化疗:腺样囊性癌细胞对化学药物不敏感, 且药物毒副作用大, 有学者不主张化疗。笔者采用顺铂、5-氟尿嘧啶、紫杉醇对发生肺脑转移的患者使用,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血细胞、肝、肾功能变化,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颌下腺腺样囊性癌作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高发期为50~60岁, 与全身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发年龄一致。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放化疗为辅的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根据癌肿的分期及侵袭的范围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3-274.

[2]沈文杰, 杜希哲.颌下腺恶性肿瘤的特点[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7, 7 (2) :139-140.

[3]Snehal GP, Jatin PS.TNM Staging of Cancers of the Head and Neck:Striving for Uniformity Among Diversity[J].Cancer J Clin, 2005, 55 (4) :242-258.

[4]曹明国, 陈关福.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 2007, 27 (6) :320-321.

气管腺样囊性癌 篇5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 36岁, 于2010年8月因左侧耳部疼痛, 流脓血样分泌物, 伴渐进性的听力下降1个月余为主诉来我院就诊。耳部检查:左耳廓正常无畸形, 外耳道部分皮肤溃烂, 外耳道上壁可见条索状隆起, 长约0.8 cm, 淡褐色, 表面不光滑, 部分组织溃烂、充血、基底广, 固定无压痛。左侧腮腺区无肿胀, 无面瘫, 无压痛, 无肿块, 无鼓腮漏气及口角歪斜, 左颞颌关节轻度肿胀, 张口无受限, 颌下区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内听道CT显示:外耳道可见软组织肿物, 中耳、内耳及乳突区未见异常;声导抗提示:左耳B型曲线;纯音测听:左耳混合性耳聋 (中度) 。初步诊断考虑:外耳道肿物合并感染。经抗炎对症治疗1周, 症状无明显改善。转至上级医院诊治, 行常规检查诊断为: (1) 外耳道疖肿; (2) 炎性组织增生。建议抗炎治疗及肿物切除术。给予抗炎治疗1周, 症状稍好转, 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手术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 多次对症治疗无效。随后左耳出现一包快, 约蚕豆大小, 无疼痛, 左侧重度耳聋。2010年12月到省外医院就医, 彩超显示:左腮腺区实性肿物, 大小约33 mm×40 mm×50 mm, 外形欠规则, 边界欠清, 内为低回声, 分布均匀, 性质待定。行左耳前肿物活检术, 病理显示: (左腮腺) 腺样囊性癌, 局部可见瘤细胞侵犯神经。增强CT显示:左腮腺区恶性肿瘤侵犯外耳道。提示外耳道肿物来源于左侧腮腺。在全麻下行左侧腮腺肿物探查术、腮腺部分切除术、面神经松解减压术、临近组织瓣转移修复术, 手术顺利, 术后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后标本确诊为:左腮腺腺样囊性癌 (T3NXM0) 。

2 讨论

腺样囊性癌发病部位包括涎腺、气管、肺、乳腺、泪腺、女性生殖道和前列腺等, 腮腺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腺样囊性癌可分为筛孔状、管状型和实质型三种亚型, 同一肿瘤中往往有多种类型表现, 所占比例不同, 管状和筛状型者一般较实质型成分超过30%者的侵袭性轻[1]。

以外耳道肿物为首发症状的腮腺腺样囊性癌临床较少见, 容易出现误诊。本例患者误诊时间约4个月, 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 给患者及家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痛苦。分析原因: (1) 发病初期腮腺区无症状。患者首发症状在外耳道, 以耳部疼痛及流脓血症状为主, 虽然在多家医院就诊, 但医院均只关注了患者耳部症状, 进行了针对耳部的相关检查, 未考虑行邻近器官及全身检查, 临床思路局限, 未考虑到邻近器官肿瘤转移至外耳道的可能性, 没有整体全局观念把握局部症状与全身疾病的联系, 造成误诊。 (2) 基层医院临床所见病例数少, 头颈外科尤其腮腺手术开展不多, 临床经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本例患者腮腺肿瘤位于腮腺深叶, 位置隐蔽, 虽有外耳道转移, 但没有面瘫、腮腺明显肿物等症状, 早期不易察觉。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涎腺肿瘤总数的3.82%~10.00%[2]。腮腺腺样囊性癌相对发展较慢, 有沿神经血管束扩展的特点, 区域淋巴结转移较低, 血性转移较高。因此, 临床医师应该对外耳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腮腺癌高度警惕, 尤其在中青年患者出现外耳道肿物等症状时, 应想到周围邻近器官癌转移的可能, 详细了解病史, 完善系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方面, 应结合耳部症状特点, 恰当采用多普勒彩超、CT等检查, 如高度怀疑转移可采用肿物活检, 病理定性。

目前腮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以手术为主、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由于该肿瘤的神经侵袭性, 当发现原位或局部侵袭时, 在术中是否要保留神经, 需要个体化考虑, 因人而异;术后放疗能很好的提高局部控制率, 尤其对镜下切缘阳性患者。术后放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补充, 化疗敏感性较差, 多用于晚期患者。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3]。

总之, 腮腺腺样囊性癌的具体治疗方案因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等不同而不同。

摘要:腺样囊性癌的发病部位多在腮腺, 极少出现以外耳道肿物为首发症状的病例, 临床容易因为误诊而贻误诊治时机。2010年8月我院曾诊治1例以外耳道肿物为首发症状的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 现将病例诊治过程进行系统回顾, 以期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诊断和鉴别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腮腺,腺样囊性癌,外耳道

参考文献

[1]刘红刚, 高岩.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5-327.

[2]付龙生, 吴日练.腮腺腺样囊性癌伴转移1例报告[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1, (S1) :85.

气管腺样囊性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集2003年-2012年间手术切除、活体组织检查石蜡包埋组织152例,包括:正常涎腺组织1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5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切缘组织41例。标本来源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和诸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未行放疗和化疗。涎腺肿瘤的诊断均按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所有肿瘤标本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41例ACC患者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7-75岁,中位年龄46岁;肿瘤最大径5cm,中位数3cm。

1.2 方法

CXCR7多克隆抗体购于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步法检测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苏木素等试剂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公司。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Ultrasensitive SP法,一抗以1:50稀释,阴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阳性对照为已知阳性组织。

1.3 结果判断

CXCR7蛋白阳性着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阳性信号为淡黄色-棕黄色细或粗颗粒。采用半定量积分法判断结果,具体操作如下:(1)阳性细胞数:≤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l%-75%为3分,>75%为4分;(2)阳性强度:无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将阳性细胞数与阳性强度两者积分相乘,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5-8分为阳性,9-12分为强阳性。若两位专家判定结果相差3分则重新判定。

1.4 随访

自手术之日开始随访,随访至患者死亡日期或者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日,随访时间3-115个月,中位随访59个月,5例患者分别于第27、58、73、81、90个月失访。失访按死于肿瘤计算。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样本间总体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各组之间进行Mann-Whitney两两比较,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2 结果

2.1 CXCR7在正常涎腺组织、涎腺多形性腺瘤、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切缘组织中的表达:

正常涎腺组织与切缘组织上皮细胞不着色或浅着色,细胞质内偶见散在的浅棕色颗粒;涎腺多形性腺瘤上皮细胞胞质内偶见散在分布的浅棕色颗粒,变异肌上皮、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不着色;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质内密集分布棕黄色或深棕色粗颗粒,甚至呈团块状。正常涎腺组织、涎腺多形性腺瘤、涎腺腺样囊性癌、切缘组织中CXCR7表达率分别为11.8%、30.2%、63.4%、19.5%。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XCR7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XCR7表达与神经侵袭、转移的关系:

在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中,无神经侵袭组与神经侵袭组CXCR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8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r=0.430);淋巴结不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CXCR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53.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r=0.346);无远处转移组与远处转移组CXCR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10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r=0.345)。

2.3 CXCR7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CXCR7阳性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53.8%,CXCR7阴性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86.7%,两组生存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8.5%、73.3%,两组生存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XCR7前身为RDCl,1989年从狗甲状腺c DNA库中筛选出来,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近来发现RDCl与CXCR4分享配体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I),因而更名为趋化因子受体CXCR7[3]。与CXCR4相比,CXCR7具有更高的亲和力[4]。CXCR7具有典型趋化因子特征,广泛参与多种机体生物学功能,包括炎性应答、免疫应答、免疫监控、组织修复再生[5,6]。自从CXCR7命名以来,针对CXCR7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本实验从蛋白质水平研究发现:涎腺腺样囊性癌CXCR7表达率显著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提示CXCR7阳性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关系密切。进一步研究CXCR7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侵袭、转移关系发现: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侵袭组、转移组(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CXCR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原发肿瘤,提示CXCR7可能是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癌细胞侵袭神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因素之一。孟志兵[7]等通过免疫组化证实ACC周围神经组织高表达趋化因子CXCL12。因此,CXCR7/CXCL12生物轴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组织学基础。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神经侵袭特性可能是由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癌细胞发生了雪旺氏细胞分化,从而具备了雪旺氏细胞的某些特性,如特异性表达某些趋化因子受体,在神经组织产生的趋化因子作用下,进而导致了神经侵袭现象。

涎腺腺样囊性癌癌细胞倾向于转移到某些特异的组织器官,例如淋巴结、肺等,因为癌细胞内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特定靶器官则有相应的配体CXCL12高分布,在配体趋化牵引作用下,被靶组织微脉管特异性地捕获,然后渗出归巢到特定的微环境中,继而形成转移。沈琴等[8]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到伴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CXCR7蛋白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认为CXCR7促进了结直肠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GUILLEMOT E等[9]在研究结直肠癌时给带有结直肠癌转移灶的小鼠注射CXCR7拮抗剂,发现肺部转移显著减少,而肝部转移变化不大,由此推断CXCR7促进结直肠癌转移到肺部并非肝部。CXCR7通过与CXCL12结合,促进细胞的增殖、黏附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肿瘤侵袭转移的诱导基因不仅改变肿瘤生长的微环境,特别是在肿瘤转移进展过程中同时起着重要作用。

在预后方面,TNM分期、病理类型和周围神经侵范为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0]。在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研究中,我们发现:Ⅲ+Ⅳ组CXCR7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I+Ⅱ组(P<0.05),且TNM分期越高,CXCR7水平越高;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三个亚型(腺性型、管状型、充实型)中CXCR7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侵袭组CXCR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神经侵袭组(P<0.05),提示CXCR7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通过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我们发现:CXCR7阳性表达组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是53.8%、38.5%明显低于CXCR7阴性表达组的86.7%、73.3%,提示CXCR7阳性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我们推测CXCR7阳性表达水平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CXCR7蛋白检测可成为判断临床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综上所述,CXCR7/CXCL12生物轴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1WAKIRI S等[11]提出CXCR7可引导临床诊断和基因靶点治疗,CXCR7作为一个新发现的针对恶性细胞的潜在特异性靶点用于指导肿瘤治疗。CXCR7的检测可作为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相关生物学指标,在预测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阻断趋化因子CXCR7/CXCL12通路,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靶点。

摘要: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XCR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例正常涎腺组织、4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其切缘组织切片中CXCR7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CXCR7对A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XCR7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密切相关;Kaplan-Merier曲线显示,CXCR7阳性表达组患者与CXCR7阴性表达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R7表达与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有助于预后判断。

关键词:趋化因子受体CXCR7,涎腺腺样囊性癌,免疫组化,预后

参考文献

[1]Shen Q,Wang F.CXCR7 protein discovery and its effect[J].ZhonghuaBing Li Xue Za Zhi,2009,38(5):358-360.

[2]Sun X,Cheng G,Hao M,et al.CXCL12/CXCR4/CXCR7chemokine axis and cancer pogression[J].Cancer MetastasisRev,2010,29(4):709-722.

[3]Infantino S,Moepps B,Tbelen M.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0f theorphan receptor RDCl and its putative igand in human dendritic andB cells[J].Immunol,2006,176(4):2197-2207.

[4]Jennifer M.Burns,Bretton C.Summers,Yu Wang,et al.A novelchaemokine receptor for SDF-1 and I-TAC involved in cell survival,cell adhesion,and tumor development[J].Exp Med,2006,203(9):2201-2213.

[5]Jones SW,Brockbank SM,Mobbs ML,el a1.The orphan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RDCl:evidence for a role inchondrocytehypertrophy and articular cartilage matrix turnover[J].Osteoarthritisartilage,2006,14(6):597-608.

[6]Boldajipour B,Mahabaleshwar H,Kardash E,et a1.Control ofchemokine-guided cell migration by iigand sequestration[J].Cdl,2008,132(3):463-473.

[7]Meng ZB,Xu XG,Zhong ZH.Expression of CXCRL12 and CXCR4 in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nd peripheral nerve tissues[J].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journal,2008,29(6):639-642.

[8]Shen Q,Gu Y,Zhou YY,et al.Expression of Chemokine receptorCXCR7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colorectal cancer[J].ZhonghuaBing Li Xue Za Zhi,2011,40(4):253-254.

[9]Guillemot E,Karimdjee-Soilihi B,Pradelli E,et al.CXCR7 receptorsfacilitate the progression of colon carcinoma within lung not withinliver[J].Cancer,2012,107(12):1944-1949.

[10]Ge MH,Wang JF,Xia QM,et al.Prognostic analysis of 76 cases with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in salivary gland[J].Zhonghua Er Bi Yan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2012,47(3):202-206.

气管腺样囊性癌 篇7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62岁, 绝经15年, 无明显诱因不规则阴道流血1个月以上, 鲜红色, 量少, 无下腹痛, 无便血, 无尿频、尿急、尿痛, 无头晕、乏力等不适, 无肛门坠胀。宫颈活检病理提示:宫颈恶性肿瘤, 考虑为癌, 宫颈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部分伴恶性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入院后, 患者无异常。B超检查, 子宫颈肌层 (接近宫颈外口处) 回声不均匀, 内见范围20 mm×13 mm×16 mm低回声区, 并见多点稍强光斑, 低回声区边缘边界不清。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 阴道通畅, 前穹隆、左侧穹隆部消失, 后穹隆、右侧穹隆变浅, 未触及结节, 宫颈表面见一外生型菜花样肿物, 约3.5 cm×3.5 cm×2.0 cm, 质硬, 触之渗血, 宫体前位, 萎缩, 质硬, 活动好, 无压痛, 双侧宫旁软, 弹性好, 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包块。肛诊:直肠黏膜光滑, 指套退出无血染。左侧骶韧带稍增粗, 质软, 弹性好, 右侧骶韧带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宫颈癌IB1期。逐进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检查:宫颈见病灶约3.5 cm×2.0 cm×1.5 cm, 大部分位于宫颈左侧壁, 病灶浸润颈管间质>1/2, 质硬, 宫体萎缩, 内膜光滑, 薄。双侧附件外观未见异常病灶。盆腔清出数个肿大的淋巴结, 质软。术后行20 d化疗, 一般情况良好。肿瘤标本为10%的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免疫组化用En Vision两部法, 高温高压抗原修复, 所选一抗CK、CK5/6、CK (H) 、Vimentin、CD117、p63、CollagonⅣ、Bcl-2、EMA、P16、Syn、NSE、CD56、ER、PR、Ki-67、P53均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均置于福建迈新公司。所选特染试剂PAS购于厦门迈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标本, 子宫大小7 cm×6 cm×3 cm, 宫颈管长3 cm, 外口直径2.5 cm, 带部分阴道壁组织, 宫颈内口见一赘生物0.5 cm×0.4 cm, 宫颈外口见菜花状肿物, 切面灰白, 肿物侵及宫颈全层, 直径达1.5 cm, 宫腔深4 cm, 内膜厚0.1 cm, 肌壁厚2 cm, 未见肿物。双侧附件均未见异常,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共检淋巴结6枚。

2.2 镜检

宫颈肿物有两种成分组成, 一种是腺样囊性癌的成份, 癌细胞组成管状、筛状或巢状结构, 部分腺腔内见淡蓝染的分泌物, 个别腺腔内见淡红色分泌物。癌细胞大小较一致, 核圆形或卵圆形, 可见核仁, 胞浆红, 部分透亮, 偶见核分裂像。位于宫颈全层, 主要位于宫颈深部2/3层。另一种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成分, 癌细胞组成乳头状或巢状结构, 癌细胞呈铺砖样排列, 见角化珠及单个细胞角化, 癌巢中央可见坏死, 主要位于宫颈表面或浅肌层 (宫颈上皮下约1/3层) 。

2.3 免疫组化

腺样囊性癌中基底上皮样细胞CD117 (+) , CK5/6部分 (+) , Bcl-2 (+) , 肌上皮样细胞P63 (+) , 基底膜CollagonⅣ (+) ;鳞状细胞癌成分CK5/6, CK均 (+) , EMA (+) 。

3 讨论

3.1 组织学特点

腺样囊性癌是涎腺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有发生于乳腺、头颈部等部位腺样囊性癌的报道, 但宫颈的腺样囊性癌比较罕见。宫颈腺样囊性癌在形态上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相似, 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宫颈肿物, 呈实性包块, 浸润性生长。可有疼痛。组织学上主要有3种结构, 即小管状 (图1) 、筛状 (图2) 和实体型 (图3) 结构。筛状结构是腺样囊性癌最具特征的, 最典型的结构, 它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假性腺腔, 是由形态单一的细胞呈条索样环绕形成腺样的腔隙, 可呈同心圆样排列, 腺腔大小不一, 腔内充满颗粒状的嗜碱性物质, PAS染色为阳性。假性腺腔的腔内面可含有基底膜样成分, 免疫组化CollagenⅣ可勾勒出腔内面的基底膜成分。腺样囊性癌筛孔状结构中, 大多数都是假性腺腔。另一种是真性腺腔 (图4) , 数量少且较小, 常含有嗜伊红的分泌物。当假性腺腔和真性腺腔同时存在时, 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就比较明了了。同时腺样囊性癌的筛孔状结构容易侵犯神经周围间隙 (图5) , 故临床可有疼痛的表现。小管状结构的组成细胞与筛孔结构相似, 肿瘤细胞环绕形成小的囊样腔隙, 腔内也可见颗粒状的嗜碱性物质。实体型结构, 是肿瘤细胞组成大小不一的实性结构, 呈巢状, 圆形或岛状。肿瘤细胞形态与筛状和小管状细胞相似。腺样囊性癌可以呈小管状型、筛孔型或实体型生长[1], 但大多数以混合性生长方式最多见。

3.2 免疫组化表型

腺样囊性癌的肿瘤细胞类型有多种, 包括基底样细胞、上皮样细胞、肌上皮细胞。肿瘤细胞大多为基底样细胞, 胞质较少, 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粗块状, 部分见核仁。在真性腺腔表面, 常见核圆居中, 可见明显核仁, 胞浆红染丰富, 较基底样细胞略大的上皮样细胞。基底样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的CD117 (+) (图6) , CK5/6部分 (+) , Bcl-2 (+) (图7) 。CD117是腺样囊性癌的特征性抗体, 几乎在腺样囊性癌中都会特征性的表达[2], 影响腺样囊性癌的预后。Bcl-2在腺样囊性癌中也会阳性表达[3]。CK5/6部分 (+) CD56, syn, NSE均为 (-) , 提示基底样细胞来自多潜能的储备细胞, 而非来自神经源性的肿瘤[4]。在基底样细胞的周围可见散在分布的肌上皮细胞, 部分筛状或实性结构周围肌上皮可消失, P63部分 (+) (图8) 。在肿瘤各种结构的周围胶原纤维很丰富, CollagonⅣ (+) 。部分真性腺腔内CollagonⅣ (+) 。P16及人乳头状瘤样病毒 (HPV) 均 (+) 。文献[5]报道, 宫颈腺样囊性癌与HPV感染有关, 认为它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性传播疾病。文献[6]记载腺样囊性癌还可表达激素受体, 但本例病例的ER、PR均为 (-) , 可能因有关的腺样囊性癌的报道例数有限, 目前的认识还不够。

3.3 鉴别诊断

(1) 黏液表皮样癌:该肿瘤也为恶性肿瘤, 病变大体也为分界相对清楚的包块, 但多见含有黏液的囊性区。镜下黏液表皮样癌主要有产黏液细胞、透明细胞、中间细胞和鳞状细胞构成, 之间有移行的关系, 而本例为腺样囊性癌合并高分化鳞状细胞, 两种成分是相对独立的, 大体为实性, 且免疫组化CD117特征性 (+) 。 (2) 腺样基底细胞癌:腺样基底细胞癌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镜下由巢状或条索状分布的小细胞构成, 瘤细胞呈均匀一致的卵圆形, 癌巢周围呈栅栏状排列, 没有肌上皮分化及基底膜样物质, 常伴有CIN。免疫组化染色P63, Collagon IV (-) 。Shima等[7]亦支持这一观点。对而腺样囊性癌可伴有鳞状细胞癌, 但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 且肿瘤细胞中有肌上皮样细胞, 基底膜样物质丰富。 (3) 小细胞癌:肿瘤细胞小圆形, 胞质稀少, 胞核深染, 可呈结节状, 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 核分裂像多见。可伴有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CD56、syn、NSE均为 (+) 。腺样囊性癌多呈筛状结构, 核分裂像少见, 免疫组化CD56、syn、NSE均为 (-) 。

3.4 预后

文献[8]认为宫颈腺样囊性癌具有高度侵袭性, 预后较差, 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临床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仅为7个月。个别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其原因可能: (1) 无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 (2) 细胞分化好, 病理分裂象少; (3) 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为小管状或筛状结构。文献[9]报道在一项研究中, 小管状肿瘤的复发率为59%, 典型筛状病变的复发率为89%, 实性型为100%, 所以无论腺样囊性癌的镜下分化程度如何, 临床都选择根治性手术。术后加放疗或化疗。Nishida等[5]曾报道1例Ⅲb期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放疗后治愈。本例患者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采取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病理形态以小管状或筛孔状为主, 核分裂像少, 未见淋巴结转移, 术后行20 d化疗, 随访9个月, 一般情况良好。因此早发现, 早期治疗能够提高宫颈腺样囊性癌的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伴鳞状细胞癌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宫颈腺样囊性癌伴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癌组织侵及宫颈全层及宫颈管内口, 宫腔、双侧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未见肿瘤。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伴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 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宫颈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Albores-Saavedra J, Manivel C, Mora A, et al.The solid variant of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cervix[J].Int J Gynecol Patyol, 1992, 11 (1) :2-10.

[2]周全, 韩一丁.腺样囊性癌中CD11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 29 (3) :273-276.

[3]Neder J A, Andreoni S.Reference values for lung function tests.I.Static volumes[J].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2014, 32 (3) :703-717.

[4]Grayson W, Taylor L F, Cooper K.Andenoid cystic and adenoid basa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comparative morphology, muci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 of two rare neoplasms of putative reserve cellorigin[J].Am J Surg Pathol, 1999, 23 (4) :448-458.

[5]Nishida M, Nasu K, Takai N.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5, 10 (3) :144.

[6]Ozono S, Onozuka M, Sato K, 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estradiol progesterone,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in human salivary glands and salivary adenoin cystic carcinomas[J].Cell Struct Funct, 1992, 17 (14) :169-175.

[7]Shima I, Kakegawa T, Yamana H, et al.Clinicopathologic studies on esophageal carcinoma with basaloid features[J].Nippon Kyobu Geka Gakkai Zasshi, 1993, 41 (10) :2067-2074.

[8]Koyfman S A, Abidi A, Bavichandran P, et al.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cervix[J].Gynecol Oncol, 2005, 99 (2) :477-48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语文阅读品质分析下一篇:考生管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