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探索论文

2024-10-21

农业探索论文(共12篇)

农业探索论文 篇1

9月17日, “中国创意农业国际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在长春举办, 近百位国内外相关部门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围绕创意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讨。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 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产业, 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 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在开幕式上说, 近些年来, 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结合各自特点已经探索并形成了良好的创意农业模式。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也将创意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内容, 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创新生产经营理念, 北京、上海等地已经逐步取得了成效。

目前, 在北京、湖南、江苏、陕西、宁夏等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意农业产业。一些专家学者认为, 创意农业将成为我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据统计, 我国目前已有各种类型农业科技园区近3000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 开发新品种达9544个, 创造社会效益5000亿元以上。

《科技日报》

农业探索论文 篇2

智能化系统是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新动力;智能化系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信息资源的综合推广,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持。

【1】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探析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农业中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对智能化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的综合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推广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国家经济产业的规划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结构体系逐步优化,农业信息系统信息整合水平高,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化、科学化推进。

1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的优势

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迈进了新的发展领域。

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一体化管理,农业播种,治理,收获以及销售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管理,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走向新的发展趋势;其农业智能化经济发展结构化发展结构的完善,

能够引导现代农业发展与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建立完善发展领域的对接,从而逐步引导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系统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系统相互适应,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结构体系的综合探索,优化现代经济发展结构,推进现代经济发展。

2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的应用

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建立信息交流和完善对接,结合现代农业中应用的主要智能化系统结构,对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实施技术分析。

2.1农业信息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系统的综合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新趋势。

智能化系统应用计算机平台,建立农业发展的信息智能化发展模式,逐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结构的综合完善新平台。

例如: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现代农业管理中,农业种植、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信息通过智能化平台的应用,一体化完成,农民通过计算机,手机客户端能够及时接收农业发展政策,农产品销售信息等,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实现智能化系统中多种信息平台的综合应用,以云计算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云计算在农业信息服务中不仅可以保障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综合应用,同样也可以实现现代信息的存储与计算,云计算依托计算机系统,逐步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数据整合-数据应用,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信息资源体系,保障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在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新型智能化信息网络平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保障。

2.2网络服务平台的开发

我国农业发展在新时期逐步实现农业发展与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综合对接,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满足了这一农业发展的细需求,实现网络服务下平台的综合开发,建立现代农业发展资源共享平台下。

例如现代农业信息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手机客户端平台两种形式。

农民可以应用智能化信息平台建立社会金融、农业种植、农业销售市场信息虚拟化管理,从而逐步优化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信息整合,为农民提供提供一手的农业发展信息,为农民经济增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经济发展信息保障。

网络服务平台在农业发展中的推广,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时俱进。

2.3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业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源于我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

一方面,智能化系统在现代整体经济发展中,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整合,推进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信息审核与来源的真实性。

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为我国农民的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实行辅助鉴定,弥补了现代农村计算机系统应用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建立信息保护系统,可以依旧农民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农业种植开发信息指导,为辅助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

3结束语

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农业发展与完善的技术保障,逐步引导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信息化,综合化发展。

文章结合智能化信息系统在现代农业信息整合以及推广中的优势,对智能化系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伟秀,范勇.贵州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示范[J].贵州农业科学,(5):37-40.

[2]张宗福,孙虎男,张海燕,等.牡丹江市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4(2):17-19.

[3]李航.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62+70.

[4]谢岚.智能化农业信息应用技术值得引进和推广[J].内蒙古统计,(3):17-18.

作者:赵越 曹健 聂林旭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2】基于农业推广效率的水稻种植生产分析

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在基于我国大力发展农业推广效率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该大力进行水稻种植生产技术的有效推广,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使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所以说,大力推广水稻种植生产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稻;农业推广;生产技术推广

1水稻种植生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协调不到位,制约了水稻种植生产技术的推广。

水稻种植生产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需要联合多方科技研究的推广力量,加强科学教育、农业技术、水稻种子培育及管理、农机发展、植保、土肥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但是目前我国在水稻种植生产技术推广上由于部分部门对此不重视,导致各部门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配合,导致水稻种植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

(2)在水稻种植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过程没有落实到位。

首先,具体到每一个阶段的技术管理不细化,比如管理技术和育苗技术等还有待优化。

其次,水稻种植生产技术的推广意识不强,缺乏相应推广机构的建设和推广队伍的建设。

(3)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种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农业发展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但是我国种子管理市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种子管理机构大多数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种子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不完善、种子管理部门不具有执法权限等,使种子质量问题的事件不易查处,导致一部分种子经营单位或个人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将种子出售给那些无证的销售私贩,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种子市场混乱,对我国的水稻生产带来很大隐患,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种植生产技术的推广。

2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有效推广的措施

2.1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1)加强各部门之间合作,从而加强科技研究及推广力度。

首先将各相关部门的扶持资金进行整合,联合各部门力量和资金进行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农业技术、种子研发及质量管理,农机、植保及土肥等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进行优质高产品种及先进技术的研究,联合国家级水稻研究部门,针对技术水平过硬的基层农业技术和农业科研力量,大力开展相关技术及理论研究。

(2)大力培育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水稻技术发展。

通过多个部门联合建立起水稻种植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水稻种植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其经营水平,特别要加大力度扶持水稻技术生产育秧中心、相关机械作业技术、病虫防治专业技术专业合作化,利用合作组织起到带头的作用,将这些种植技术进行有效地传输和转化,保证所有的种植技术都能应用到户,落实到位[1]。

2.2过程环节优化

在水稻种植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应抓好管理技术、育苗技术等一些细节上的优化。

在管理技术方面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比如水稻在水分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浅水栽秧、苗足撤水晒田;耕地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对田地的管理,更要加强对鸟兽等的防害,因为一些鸟类会对水稻造成相当大的破坏,

农业科技创新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体系;制约因素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提高了粮食单产。种植任何粮食作物的时候,农民的主要目标都是想要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作物能够在抗病、抗逆方面的效率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将粮食作物的地方品种和品种间的杂交种植,以及重单作种植到间作套种等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从粮食作物结构来看,我国最近今年有这样一些调整:烟草、药材、油菜、:玉米、小杂粮这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小麦、薯类等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缩减,养殖业不断发展,这些调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降低了劳动强度。城市化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加深,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导致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而且呈现劳力老龄化的趋势。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就需要利用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轻简栽培方法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将能有效的缓解劳动力问题,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四)提高了生活质量。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缓解劳动力不足,增产增收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则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就愿意选择更加优质的粮食品种。市场对于优质品种的粮食作物的需要也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1)体制和政策问题。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晚,体制改革的科技和经济结合问题还处在搁浅的状态,很多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问题不能得到管理体制的支持。(2)部门和环节相互之间不协调。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控结合进行,但是双方要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才能配合着把工作做好,而现实情况下,有的方面,政府的干涉明显多于市场的资源自我配置。

(二)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公共农业机构的科研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完善,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整体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不科学,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以引进和留住人才。科技人才不足导致的科研力量薄弱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农业企业没有给与自身的技术创新方面以足够的关注,而很多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所具备的力量又比较薄弱,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程度和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关,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在理解和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科技投资作为物质基础,如果投资不到位以及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则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问题。投资不到位的原因除了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之外还有就是其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或者很多企业在进行投入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现了投入的重复或者过于分散的情况。(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时代,知识和技术之间的的升级换代比较快,所以农业科研的发展需要各各方面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沟通。如果各个部门的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就会导致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健研究设施和基础数据的共享机制。(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从这样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科技需求到科技成果之间的转换。(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激励机制是鼓励科技人才进行不断创新的有效动力之一,激励机制完善将是激励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到农业生产应用的有效措施。而目前的这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四)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需要政府给与的宏观调控,如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相关的规则还不够健全,每个地域所需的宏观规划和专门指导等都不够到位;其次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对科技基础条件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很多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没有整体和宏观的布局就会导致农业科技投资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最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之中,政府的职能履行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使得在科技资源在宏观配置过程中出现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五)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创新文化方面对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阻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术民主作风存在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的等级的观念和标准不利于学术与科研的创新;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割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性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现象的存在让自由向上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受到抑制;创新的公平性和创新性不足,由于没有健全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这种环境是不利于激流勇进的创新精神培养的。

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创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立足于市场农业建设的需求,重点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其次是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最后就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结语: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探索订单农业湖北在路上 篇4

2006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这种新型经营模式, 可以规避未知的市场行情给脆弱的农民带来的风险。

不过, 怎么把订单农业标准化、商业化, 需要更多的思考。经过1年多的酝酿准备, 武汉市于2012年5月首款试行上线产品鸡蛋农业订单, 随后又陆续推出生猪等农产品订单。经过半年的运行, 效果究竟如何?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养殖户、食品企业。

1 体 验

1.1 产品保值

安陆市生猪养殖户李清林最近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大盘”, 看看当天的生猪价格走势, 也看看自己挂的订单有没有“成交”。

1周前, 李清林开始把自家猪的相关信息挂在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的农业订单电子交易系统上, 他每天都要打开“大盘”, 看看有没有人买走自己的订单。

“2012年猪价行情不太好, 现在我们这里‘猪经纪’的收购价已经跌到14.4元/kg了。”李清林介绍, 目前这个价格, 他还能勉强保持盈利, 要是再跌就“伤不起”了。

然而, 他在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的挂牌价为15元/kg, 比卖给“猪经纪”的价格高出0.6元/kg。“要是能以这个价格卖出去, 还能多赚点, 而且也不用担心这几天还会掉价”, 李清林说。

李清林告诉记者, 他挂的生猪1211订单属于交收月份即期交易。也就是说, 如果有买方客户成交, 双方在3个交易日内就要进行实物交收。

不过, 李清林最期待的, 还是能让春节期间的生猪保值。“我现在很担心, 春节期间猪肉价格下跌, 生猪滞销卖不出去。”他告诉记者, “按照惯例, 春节期间肉价会走高, 不少养殖户都囤猪等涨价, 结果一到春节, 发现大家都在囤, 供过于求, 导致猪价下跌, 生猪滞销。”

“2012年下半年行情不好, 就怕大家都想着等到过年赚一笔, 那恐怕会再次出现滞销。”因此, 李清林准备挂出中长期订单, 试试看, 能不能把春节期间的订单提前卖掉。“准备挂16元/kg的价格, 比现在的市价略高点, 有这利润空间我就很满足了, 至少不用担心亏本了。”

不过, 是不是有买方企业来买订单, 李清林心里直打鼓。“生猪订单交易是个新事物, 现在活跃的主要是现货交易, 产业链上的不少企业都在观望, 中远期交易不知道有没有下游的屠宰厂和加工厂愿意尝试。”

1.2 利润可控

如果说生猪产业的客户还在观望, 那鸡蛋订单已是“小试牛刀”。新洲精明禽业的销售经理胡元彪告诉记者, 自2012年10月10日他在交易所卖出30批 (每批为20箱) 当月的鸡蛋农业订单, 首尝“甜头”后, 就开始向同行们推荐这一全新的交易方式。

“只要在电脑上点点鼠标, 鸡蛋就会被买走。”胡元彪告诉记者, 在交易成功后, 3 d内进行实物交收, 他只需把鸡蛋送往交易所在当地设立的仓库, 对方企业会派人来对鸡蛋进行验收, 并装箱运走。

不仅仅是便捷,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个平台, 养殖户还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 为产品保值。浠水县和沣牧业养鸡大户王爱国, 2012年5月底在交易所卖出了5批 (每批为20箱) 7月份的鸡蛋农业订单, 每箱成交价格为175元。“没想到7月份跌到了145元/箱, 就网上点点鼠标, 一下每箱多赚了30多元。”说到这, 王爱国很后悔当时卖出的7月份鸡蛋农业订单少了。

养了多年蛋鸡, 王爱国见惯了鸡蛋价格的起起落落, 从2011年底, 持续19个月高位运行的蛋价遭遇“拦腰折”, 到2012年端午节的“火箭蛋”, 再到近期的价格再度走低, 起起伏伏的鸡蛋价格让不少养殖户心里没了底, “养”还是“不养”, 都是个难题。

蛋价起伏, 受伤的不仅仅是养殖户。广州市众尔诺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吓治, 在湖北收购鸡蛋多年, 公司全年的鸡蛋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2012年端午期间的“火箭蛋”, 让他一笔订单就亏了18万。

“在鸡蛋价格7.4元/kg时, 按当时的价格, 我们和一家食品公司签订了15 d送18万kg的订单, 平均每天送1.2 t, 哪知道1周的时间, 鸡蛋价格就逐步涨到了9.4元/kg。要知道, 我们是先签单再送货, 鸡蛋是当天收当天送的, 到后来都是按高价收进来, 按订单价送, 平均每千克亏了1元。”刘吓治很后悔, 如果当时能在交易所先下好订单, 他的风险就变成可控的了, “在鸡蛋价格7.4元/kg的时候, 就把养殖户的订单先下了。那后期不管价格是涨是跌, 养殖户都只能用7.4元/kg的价格给我, 我就不用担心后期涨价。只要我的买入价是稳定的, 那我和食品企业签订单就按照这个价格来签, 利润可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当然, 养殖户以7.4元/kg的价格卖给我时, 表示他接受这个价格, 他肯定不亏钱, 如果后期涨, 他就赚得少了。”

1.3 价格透明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不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落后的问题, 流通成本高企也是一大“顽疾”。

刘春林是广州市众尔诺食品贸易有限公司驻武汉的采购员, 他的任务就是每年从湖北省荆门、新洲、荆州、浠水等产蛋大区, 采购货值1亿元左右的鸡蛋量。据他介绍, 在农村, 活跃着不少鸡蛋贩子。“镇上的鸡蛋贩子把鸡蛋从村里收上来, 县里的再从镇上收上来, 等收到我们手上时, 已经在中间转了好几手, 价格高不说, 还影响鸡蛋的新鲜度。”

9月份, 刘春林开始通过鸡蛋订单交易采购鸡蛋。养殖户卖出订单, 他买入订单, 第1次购买的60批 (1 200箱) , 价格为206元/箱。“当时如果在市面上收, 我们的采购价是210元/箱, 但养殖户卖给鸡蛋贩子的价格才201元/箱。通过鸡蛋订单交易, 我们和养殖户直接交易, 他们售价高了5元, 我们的买价也低了4元, 1 200箱就省了4 800元。”

而这点也是胡元彪最看重的一点, 他告诉记者, 他最近卖出的600箱鸡蛋, 售价为178元/箱, 比当地的收购价176元/箱要高出2元。这对高峰期月产量达到500箱的企业来说, 1个月能增收上万元。

流通环节繁冗, 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 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也让养殖户们叫苦不迭。相比之下, 生猪被中间商赚走的利润就更多了, “1头猪最少20元, 高的时候50元、100元都有。”李清林说。

“很多时候, 我们并不知道市场的真正价格。”李清林说, “有时猪价明明涨了, 猪贩子却说降了, 压低收购价格, 行情不好的时候, 我们利润本来就薄, 有的养殖户辛苦半年的利润, 可能几天就被中间商吃掉了。”但现在, 李清林只要每天看看大盘, 就知道猪价行情, “猪贩子再想忽悠我们, 就没那么容易了。”李清林的养猪场存栏量为5 000头, 这规模在当地虽算不上大户, 但也不小, 他获知信息的渠道尚且不顺畅, 更小的养殖户就更难了。

而产销直接对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刘吓治说, “原来, 湖北省的鸡蛋采购额只占他总采购额的1/10, 也就是1亿元左右, 但快捷、实惠的订单交易以及其稳定的养殖大户货源, 让他准备2013年增加到5亿元。”目前, 刘吓治和刘春林已经陆续购买了2 500批 (5万箱) 鸡蛋。

2 背 景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市场部经理罗俊介绍,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 买卖双方先签订订单, 再组织安排农畜产品生产, 由此来避免盲目生产而导致的农产品“暴涨暴跌”现象。

订单农业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让农户规避风险的好办法, 2006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此前, 很多地区都试行过“企业+养殖户”的合作模式, 即下游企业和养殖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企业先向养殖户下订单, 养殖户再根据订单量来生产, 以此来规避未知的市场行情带来的风险。

“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的机制来约束双方, 很松散, 在交易的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违约行为。”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市场部经理罗俊告诉记者。以生猪为例, 如果出栏后, 生猪行情好, 养殖户就把生猪转手卖给别人;反之, 碰上行情不好, 下游企业也不会按照之前约定的价格收购。由此, 即便政府再三引导, 订单农业在实施的过程中, 也很容易中途“流产”。

“我们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 就是怎么把订单农业标准化、商业化, 并且让其利于普及和推广, 真正帮助农户找到一个农产品保值的办法。”罗俊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 酝酿准备了1年多后, 2012年5月25日,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推出首款试行上线产品鸡蛋农业订单, 并在9月又陆续推出了生猪、玉米等产品。未来, 还将推出水产类和果蔬类产品。

和传统订单农业不同的是, 在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生成的均为电子订单, 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时, 需缴纳订单价值20%的订金, 交由第三方金融机构保管, 由此来规范双方行为。

目前, 推出生猪和鸡蛋订单农业的,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是首家。据悉,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是由湖北省政府批准、湖北省农业厅主管、湖北省金融办等监管的全资国有企业。

3 困 难

近期, 记者在光谷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看到, 鸡蛋订单当日的成交笔数均在两位数, 而生猪订单成交笔数更是寥寥无几。

“在推行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罗俊说道, “和期货不同, 订单农业侧重于促进农产品的实际销售, 所以必须有产业链上的企业来大量参与。但是一些养殖户, 他可能连QQ、微信都没有, 也不炒股, 一时间很难接受这样的新事物。”

李清林告诉记者, 他是在湖北省农业厅于武汉组织的一次培训会上, 第一次了解到农业订单交易, “因为2年前在山东见过, 当地的蔬菜瓜果都是通过农业订单交易, 当时就觉得很好, 很羡慕他们有这个东西。”所以, 在培训会上, 倍感欣喜的李清林, 第一个抢先开了户。

不过, 他身边的同行们, 就不像他接受得这么快了。“有一个养鸡的朋友, 一直是我在代他操作, 已经给他卖出去好几批鸡蛋了。”李清林说道, 这确实是个问题, 不少养殖户平时连电脑都不用, 要教他们“看盘”, 这还很得费些时间。

而另一个横亘在眼前的难题, 就是中间贩子们的阻挠。“养殖户和下游企业一旦直接对接, 不就没‘鸡蛋经纪’、‘猪经纪’什么事了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这让订单农业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阻力。这些中间商和养殖户有多年的合作关系, 很多养殖户不愿意得罪他们, 都处于观望状态。”

参与的人不多, 大盘活跃度不够, 这是目前让市场最为困扰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交易所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虽然养殖企业对这个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过程是缓慢的, 但交易所相信, 这是未来的大趋势。”据了解, 交易所的目标是在2012年底, 让交易所初具形态;在2013年底, 争取建成对周边省份有一定影响、在湖北省内有重要作用的农畜产品信息平台和农畜产品交易平台, 其市场参数受到广泛关注和参考使用;在2014年底, 争取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形成中西部区域性的农畜产品信息平台和农畜产品交易平台, 打造“鄂农指数”经济指标。

4 详 解

订单农业和期货有啥区别?

“一些人把订单农业称为‘类期货’, 两者确实有共通的地方, 但其实是不一样的。”罗俊解释, 期货和订单农业都有套保功能, 通过买卖未来价格规避风险。但期货由于交收仓库覆盖率比较低、交收网点比较少等原因造成了交收量小, 主要是通过形成价格影响未来市场行情, 而订单农业侧重于促进农产品的实际生产、销售, 交易者以农业生产链上的企业占绝大多数。

其次, 交收的比例不同, 订单农业的实物交收比例超过80%, 而且, 期货产品的交收每个月只有1次, 订单农业可以实现每个交易日都进行交收。

同时,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为做好农业订单交易, 配套有金融支持缓解养殖户的资金压力;并配套全程的第三方物流, 方便交收双方的交通运输。

据罗俊介绍, “交易所采用订单交易与现货交易相结合的交易模式来运行。目前我们提供的交易方式, 包括农业订单交易和现货信用交易”。而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农产品, 其品种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比如, 生猪产品的标准包括:采用标准化生产的良种猪;每头猪在交收时的重量需在100~130 kg;活体背膘厚度 (即生猪个体倒数第3~4根肋骨间距背中线5 cm处的皮下脂肪厚度) 不大于2.5 cm;此外, 瘦肉精检测等结果必须合格。在实物交收过程中, 对农产品的检验以双方自检为主, 如果发生争议, 交易所授权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才介入。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篇5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生产安全健康农产品为内容,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务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长远的要求。关键字:绿色农业 发展道路 探索 1 绿色农业的定义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目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

同时,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黑色农业”这种经营方式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2 发展现状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确保超过13亿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1]我国绿色农业快速发展。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截至2010年,已覆盖2 498个县(区),推广面积11亿亩以上。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五年来累计推广3 000多万亩,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础地力。中国已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累计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 000多张。2010年,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 391家,产品总数达到16 748个(见图2-3)。[1]

1990-2010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国情、农业发展政策及其实施都是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先天性的资源禀赋缺失以及环境的恶化。

我国人口数量目前己经达到13亿,人口基数过大,土地数量一直处于18亿亩警戒线的边缘,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在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农业环境,使得土地荒漠化严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使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抵消。

二、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人口素质差。农业投入不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有效农业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农业技术更新速度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研发人才缺失,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

在广大农场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农村主要以初中毕业为主,导致接受科技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分析能力低。

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品种结构等仍不尽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我国农村有3亿多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因素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民心中远未形成绿色农业的观念,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摆正发展与持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导致我国农产品中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不仅达不到合格的质量,还产生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

五、市场培育程度。不仅是工业,农业也要求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培育体系,产品流通不畅,就会造成农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特色农业就很难发展下去。从全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只有个别地区的市场体系培育得较好,形成了规模大、影响力强、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效果突出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培育不够,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影响了农业的良性发展。4 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

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密集型农业。

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

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

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各级政府情况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

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农业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国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

探索两岸农业合作新思维 篇6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等17个部委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每年11 月5 日至9 日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定期举行。它是大陆农业高新科技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大型综合展会,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杨凌农高会已成为与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齐名的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

而作为重要议题之一的「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产业研讨会」由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农业部台办)、杨凌示范区管委会、陕西省台办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主办。

开幕当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秘书长李永华,台湾中农集团董事主席简杨柳,台湾屏东县议会议长周典论,中华农业交流协会董事长杨蕙瑛等来自海峡两岸资深学者及产业界知名人士共计300余人出席开幕式。

陕西省地处大陆内陆腹地,一直以来与台湾在资源禀赋、产业机构、资金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就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此次研讨会为陕西和台湾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双方在农业领域深入广泛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探索农业技术创新成效 篇7

1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农业生产不同于传统农业耕种,现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涉及大量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工具、先进管理与经营体系等的介入,农业生产目标除了提高作物产量,还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产活动的环境效益及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等。所以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度,以实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

首先农业技术创新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年收成的好坏全凭天意,农民的收入基础不稳固。现代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农业生产方面完成了农田水利工程、农机推广服务等技术性攻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农民的收入基础。未来农业生产要走“稳定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位产出量”的路子,只有通过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的手段,才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然后农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正面临着土地、淡水等资源的短缺问题,在资源短缺矛盾日渐激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开辟一条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要注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最后农业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农业生产国家之间尚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表现力不足,农产品在发展速度上远远跟不上我国总体贸易的发展速度。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资源环境友好型技术等科技术加大投入,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2农业技术创新难点分析

农业技术要实现创新过程需要承担创新周期性长、创新效益滞后、推广使用存在地域差异等风险,农业技术的创新主体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等,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准公益性特征,市场竞争机制的体现程度不强使得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另外,农业技术创新的应用对象是依赖自然条件生长发育的生物,不仅包括植物范畴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还包括畜牧与家禽养殖中的牛、羊、鸡、鸭,甚至特殊用途的德国小蠊等动物,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生长于繁殖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针对这些复杂的生命体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其过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变化性及高风险性,大大增加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难度。

3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成效

3.1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改革进展

近年在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传统农业改造加快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落实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在体制完善、队伍健全的基础上实现了服务水平的提高。良好的政策环境催生了农业实验室的一批前沿农业技术成果,如黄瓜苦味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成果,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等一批领先国际的前沿成果。

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加快

在科技兴农的战略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其重要的主导作用,并同步实施多项兴农举措与计划。另外,我国还在多个国家已建立了农业示范中心,并与其他具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国家进行技术交流,这些举措加快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3.3农业技术创新确立了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

农业资源压力的日渐增大、水资源紧缺程度加剧、全球气候条件变暖及土地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障碍。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将环境因素纳入了技术创新的思路之中,在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融合环境规制,新的技术既要适应市场需求与实现技术市场的价值,又要朝着环境友好的方向稳步前进。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需要依赖于优良的农业生产传统、政府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及先进的农生生产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的健康发现需要在不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营造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攻克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以利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探索论文 篇8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环境的单调化,工作压力的增加,城镇居民对于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休闲农业便顺势悄然兴起。“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已是广为流传的休闲农业代言词。我国台湾休闲农业起步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台湾农业主管机构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与乡村旅游相比,休闲农业的外延更大,乡村旅游必定在乡村进行,而休闲农业并不限于乡村,它还可以在市区、市郊进行,如农博园旅游、农业科技园旅游。游客进行乡村旅游一般要花上24小时以上的时间,但消费休闲农业在时间长度上更加自由。在周末花半天时间和家人一起去市郊的休闲农庄品尝野味便是进行农业休闲,但不属于乡村旅游。

由于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审美享受、缓解压力、教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在我国正得到广大城镇居民的欢迎、各地方政府的推崇。然而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在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农业休闲目的地规划,致使千村一面,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满足个性化并要求深度体验的市场需求;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撑使运营效率低下,顾客的维护成本高;粗放经营,员工培训弱,服务品质得不到保证;营销渠道单一,农业休闲产品信息不对称,导致供求失衡,淡旺明显;环境破坏大,难以持续经营等等。对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综述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经营模式开始出现于管理类的文献当中。直到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并逐渐作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模式成为时髦的术语开始流行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经营模式的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国外研究企业经营模式的学者Timmers认为经营模式是用以表示产品、服务与信息流的架构,包含对各个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各个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及获利来源的描述。Afuah和Tucci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用来建立并使用资源,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价值给其顾客,并凭此获取利润的方法,经营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现在如何获取利润以及如何规划其长期获利方式,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钱颜文和孙林岩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由上述定义可知经营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企业的价值网络、价值定位与战略、运营和获利方法,经营模式的实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范式。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认为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是对农业休闲产品和信息流的架构,它按照企业的价值定位,界定了与供应商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包含了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方法,确定了经营主体获利的模式。经营模式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转化为顾客价值,但只有经营模式良好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的盈利。那些经营模式落后的企业不仅自身不能获得可持续的盈利,而且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社会效益的流失。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也要不断地创新,从而不断为顾客与社会创造价值。

三、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思路

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就是要对经营模式的组成要素进行改进和重新组合,以使新的经营模式能更有效地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为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企业带来可持续性的盈利,为其他相关利益者带来更大的效益。

经营模式组成要素理论的主要代表者哈默尔(Gray Hamel)提出了经营模式组成要素模型,认为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每个要素里又包含子要素,如图1所示。这四要素两两之间又有三个链接关系:客户利益、配置、公司边界。客户利益连接着客户界面和核心战略,是企业实际提供给客户的利益;配置连接着核心战略和战略资源,是企业依据核心战略与能力资源来提供产品服务;公司边界连接着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及与供应商、合伙人等关系,确定经营业务范围。三个界面将四个要素连接成一个紧密协作的经营模式,在保证效率、一致性与独特性的情况下,由利润助推因素作用下充分发挥效力。

休闲农业经营单位的核心战略是由休闲农业资源、经营价值定位、经营目标及一整套实施的计划系统决定的,核心战略的创新是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点。有学者针对这一经营模式要素组合模型,认为经营模式创新就是以核心战略创新为主导,依次在战略资源、网络价值、顾客界面等三个作业面完成创新,并最终完成创造顾客价值、赢得竞争优势的目标。但应该注意到,休闲农业景区或目的地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以特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在经营模式四个要素中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网络,界定休闲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在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对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四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各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

1. 价值网络创新

价值网络里规定了休闲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因此对于特定休闲农业资源或景区的有所制组成和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是最重要的。我国学术界对于旅游组织模式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此。对休闲农业资源或景区的有所制组成和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的目的在于理顺政府、公司或个体、农民的利益关系,激发公司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以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景区,还要处理好与周边景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业务上的战略联盟,在博弈上使得双方利益最优化。

2. 核心战略创新

核心战略的创新第一步是经营宗旨的明确,界定休闲产品与服务在整个收入结构的地位,再选择竞争战略,最后是产品与市场范围的确定。由于休闲业的消费群体是中高层收入阶层,因此低成本战略往往效果不佳。休闲重在个性化,给顾客以独特的经历体验与精神享受,从而使其成为常客,差异化战略是绝大多数休闲农业经营单位选择的战略。对于那些产品创新空间小的经单位,则要选择集中化战略,围绕特定的目标市场开发产品和展开营销。休闲农业经营单位不只是提供休闲服务,因此要在多元化上多做文章,试着突破农业与旅游业的限制,走向工业与商业,开发能共享原有生产资源与流程的新业务,寻找新的增收点。例如以花卉观光为业务的经营单位,可以发展园艺工程,走向工业领域;有着重大农业作物产量的经营单位可以往商贸领域拓展业务,自主发展销售渠道,搭建商贸平台。

3. 战略资源创新

休闲农业企业或个体战略资源的创新应当是在品牌、企业文化、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品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形象,也是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情感认同,能减轻顾客在做消费决策时的压力,培养顾客的忠诚。品牌创新是企业战略资源创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要求企业有一套成熟的品牌发展战略,并有长期的执行力去保证品牌的建立。

企业文化是由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制度规范,对企业员工有着约束、向导与行为塑造功能。可持续盈利的公司通常能吸收时代进步元素,以保持强势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技术不仅包括服务技术和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农业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技术。技术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的创新除了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之外,通常要与特定的研究机构合作,使产研合一。休闲农业属服务业,有着与顾客高接触的特点,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4. 客户界面创新

客户界面重点在客户关系的维护。信息时代客户关系的维护要必定要借住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在目标市场里,收集客户的需求、偏好及消费习惯,有针对地开发产品,并提供一整套的服务及定价选择,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消费者剩余价值。客户界面的创新表现在营销模式、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的创新,例如某些景区建立宣传网站,并与携程、驴妈妈等从事旅游业务的网站合作,扩大影响力。

四、以华凯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为例

华凯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当年即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净利润555万元;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华凯逆势成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47%和81%,投资收益率达到33.5%。华凯旗下的南湖花城休闲度假农庄先后荣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杭州市生活品质体验点,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点、浙江省首批五星级农家乐,浙江省十大优秀休闲农业旅游线之一等荣誉。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华凯务农模式”已成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华凯公司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不禁让人叹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诸多的创新亮点:

1. 价值网络创新——构建稳固的价值网络

华凯由华立集团全额投资,其建设主体归结起来是“三位一体”。由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和惠农条件,为休闲农庄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由农民出土地,并部分转型为华凯公司提供劳动力,为休闲农庄的建立提供物质、人力基础;由华凯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做管理、做市场,作休闲农庄建立的组织者。整个价值网络产权清晰、责权明确。

2. 核心战略创新

(1)充分共享资源的多元业务战略。华凯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专注于绿色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以新优农业资源和先进农业技术为载体,结合集团的工程技术与商贸平台,开发形成由华凯农庄、华凯工程、华凯商贸“三位一体”的战略产业组合。华凯农庄选址在“江河湖海山”,即靠近名江、名河、名湖、名海、名山或大城市,大规模种植新优瓜果、花卉、菜茶、苗木,同时建造田园别墅、休闲度假酒店等基础设施来发展农业休闲度假、养生观光。华凯南湖花城农业休闲度假庄园是华凯农庄的典型代表。华凯工程不仅发展生物工程,研究新稳定性农业作物与苗木,而且以公司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能力为基础,承包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环保工程、节能工程、景观工程、景区园艺等项目。由于花卉苗木大部分由公司内部提供,因此与同行相比,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华凯工程也节约了公司内部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华凯商贸开展了与三农服务、花木果菜茶、养殖动物、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产业相关联、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独特功能文化内涵的涉农商品的定制、加工、购销,有力地拓展了产业链,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与收增。三个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开发多功能休闲产品的聚焦战略。华凯公司专注在现代高新生态农业、乡村养生度假业这两个核心业务。在旅游休闲产品的开发上,集中针对目标市场,开发多功能产品。如华凯南湖花城休闲农庄,针对杭州市民确立了“花木种植基地、休闲度假庄园、驯马庄园和拓展集训基地”四个功能组合运营方式。庄园分为入口景区、乡村俱乐部、盆景展示园、白鹭湾休闲区、芦苇荡垂钓中心、自助耕种区、野营烧烤区、游憩木屋区、拓展训练区、异域风情区,形成特色餐饮、烧烤、垂钓、骑马、棋牌、喝茶、采摘、丛林游戏、篝火、露营、自耕自种、赏林赏花、爬山等休闲项目,具有养生保健、教育学习、农事体验、购物品尝、休闲观光多重功能,深受杭州市民的青睐。

3. 战略资源创新——持续进行资源创新

华凯公司对各种植单元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生产策略,利用海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的新优技术,实现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的优化。通过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种子种苗及生物基因开发、现代农业设施的运用、工厂化经营方式种植养殖基地的构建,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不仅提升了产品定价权和每亩产出价值,而且也为休闲产品的创新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海南基地引种300亩日本木瓜,并实施间种技术;浙江中华绿谷引种380亩七彩营养香米和高抗性淀粉米,南湖花城开发翡翠绿杜鹃花等。

4. 客户界面创新——先进的客房关系维护

华凯休闲农庄有专门的客户管理系统,用来收集记录客户的信息,能快速处理客户的问题与需求。对前来休闲农庄度假的常客实行会员制,针对不同的会员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套餐,如地主卡、农夫卡、果农卡。不同的卡可以在指定的休闲项目享受上享有一定的折扣、享有免费住宿时段、免费的自助种植地块等优惠。农庄全年都会举行各式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如新春的桃花节、迎春花市;复活节的助养小动物活动;秋天的陶艺大赛、马术比赛;夏天举行的荷花美食节及芒果节、捉鱼比赛等项目,别开生面。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的利润之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但伴随创新而来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依据具体的环境与客观条件进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彰显创新艺术的同时,亦不可违背内在的规律,偏离经营模式各组成要素的关系,要尊重创新的科学性。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要以一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明确经营企业的价值网络;根据企业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愿景制定发展战略,由于休闲农业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的特殊性,尤其要注意多元化与差异化;保持对技术、品牌、文化、人力资源等企业核心资源进行持续创新,发展成熟的客户维护模式以完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摘要:近年休闲农业以其独特的旅游功能和社会价值,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本文在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综述的基础上,根据经营模式组成要素,在价值网络、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四个方面提出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思路,并以华凯休闲农业作为案例来剖析。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华凯公司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

[2]Allan Afuah,Tucci Christopher L.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Text and Cases[M].McGraw Hill/Irwin,2000

[3]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婉飞:休闲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鲁东亮李志刚:企业经营模式理念研究综述与前瞻[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39(2):94~98

[6]钱颜文:对经营模式的分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17~119

[7]加里·哈默尔著曲昭光赖溟溟译: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8]何会文许长勇:事业模式创新的提出、内涵与特征[J].科学管理研究,2005,10(5):19~23

[9]毛帅聂锐:浅谈休闲农业游客行为与环境容量的冲突及解决思路[J].生态经济,2006:197~200

农业探索论文 篇9

1 高淳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1.1 传统优势农业稳步发展

1.1.1 粮油生产连续实现九连增

高淳县的粮油生产已经实现连续九年增产, 2012年更是在克服入春以来遭遇连续阴雨、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影响, 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其中小麦产量为5 010 kg/hm2, 比上年增产294 kg;油菜产量为2 430 kg/hm2, 比上年增产405 kg;水稻产量为8 625 kg/hm2, 比上年增产210 kg。

1.1.2 林业持续推进“绿色高淳”建设

通过连续八年的“绿色南京”建设, 全县林业以增效为重点, 积极引进经济林果新品种, 大力推进农村绿化新村建设。2012年全县新增成片造林553.4 hm2, 其中生态景观林183 hm2、绿色产业林370.4 hm2;四旁绿化植树折合面积406.67 hm2。全县绿化覆盖率达23.1%。开展绿化新村建设140个, 绿化新村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

1.1.3 畜牧生产保持平稳发展

畜牧生产长期保持平稳发展, 2012年在受到饲料价格上涨、猪粮比价波动影响的情况下, 前期走低、后期恢复回升, 总体仍然保持平稳。全年生猪饲养量38.57万头, 出栏24.4万头, 其中三元商品猪饲养25.58万头, 占比66.5%。家禽饲养量1 506万羽, 出栏1 262万羽, 比2011年分别上升0.7%和0.5%。

1.1.4 水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新亮点

高淳是全国闻名的螃蟹之乡, 固城湖螃蟹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美誉度, 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2年全县水产业总产值达到18.3亿元, 其中仅螃蟹产值就突破了12亿。

1.2 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成效明显

1.2.1 积极组织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

近年来, 高淳县积极组织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 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 主要集中在两湖圩区、沿湖丘陵和太湖流域。二是以发展特色水产和蘑菇、茶叶、早园竹为中心。三是积极发展“水稻+N”新型种植模式, 如“水稻+马铃薯”、“水稻+芹菜+小青菜”等。

1.2.2 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 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高淳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在特种水产方面, 全县螃蟹生态养殖规模达1.5万hm2, 建成了1个国家级标准化河蟹生态养殖基地和千亩蟹苗繁殖基地、6个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在食用菌业方面, 全县共有食用菌生产基地38个。在设施蔬菜方面, 全县共有10多个大规模的钢架大棚蔬菜基地。在经济林果方面, 全县建成了棚架梨、有机茶、早园竹、葡萄、蓝莓、苗圃等20多个规模经济林果基地, 实现了四季有绿色、四季有果实、四季有收益。在畜禽养殖方面, 全县建成年出栏3千头规模猪场9个。

1.2.3 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取得新进展

一是建成一批规模生产基地, 如桠溪镇桠溪村钢架大棚蔬菜及固城镇花庙村、曙光村、九龙村大棚芦笋基地等;二是设施档次高, 新建大棚全部采用8332钢架大棚, 芦笋基地全部配套滴灌设施, 防灾抗灾能力增强, 菇房建设向永久性和工厂化发展, 提高了设施利用率;三是基地特色鲜明, 主导品种突出, 如固城镇几个芦笋基地“一园一品”, 生产、销售优势明显:渭凤基地以茄果类为主, 桠溪基地以草莓、西瓜为主。

1.3 服务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1.3.1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高淳连续多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致福工程”培训等三项省级农民培训项目, 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实施水产、食用菌、畜禽、粮油4项省级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开展了麦、油田间配方施肥试验,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和宣传力度, 为广大农户免费提供科技、致富信息。

1.3.2 加大了动植物病虫防控力度

全力组织开展畜禽春秋季集中防疫行动, 实现了“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全县猪瘟免疫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数、家畜W病猪免疫数、家禽禽流感免疫数, 免疫覆盖全部达100%;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整体战。

1.3.3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

一是严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关。坚持以科学方式养殖和管理, 加强水产品市场巡查和投入品监管, 确保全县水产品质量和螃蟹品牌安全。二是加强蔬菜产地检测。每年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超6万个样。三是做好“三品”认证和农业标准化建设。2012年完成武家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的12个农产品申报工作, 有6家企业通过产地检查, 10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复查换证;两个农产品获省名牌农产品, 1个农产品获市名牌农产品称号;组织申报省、市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各1个, 省级地方标准4个, 市级地方标准1个。

1.4 休闲观光农业打造舒适之旅

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农业景点、休闲农业观光线路和休闲农产品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桠溪生态之旅”旅游, 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二是重点打造了大山、桥李、瑶宕、高墩农家乐村, 推出以农家美食为主体, 休闲和农事相结合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游项目;三是积极组织参与油菜花节、荷花节、螃蟹节和年货文化旅游节;四是积极创建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2 高淳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主要举措

2.1 加快新型种植制度推进步伐

加快以稳粮增效为核心的新型种植制度推进步伐, 组织实施“水稻+N”示范工程项目, 重点推广“水稻+马铃薯”、“水稻+莴笋 (西瓜) ”、“水稻+芽芹+小青菜”、“水稻+蟹苗”、“水稻+小龙虾”模式。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引进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示范种植, 重点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2 加大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力度

以实施“1115”工程和特色农业“333”工程为契机, 特种水产养殖、食用菌、茶叶、早园竹为重点发展项目, 全县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有新的突破。

2.3 做强现代农业园区

按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 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化水平, 全面展示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制订、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办法, 促进现代农业园提档升级;先后建成了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等20个具有产业特色的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2.4 拓展招商领域,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规模基地为平台, 重点拓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内的招商引资, 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影响力大、效益高的农业招商项目;同时, 集聚项目资金, 实行多元投入, 引进和培育一批从事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 突出抓好台湾农民创业园, 引进台资企业入驻, 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2.5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充分发挥全县优美的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品牌资源,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全力打造“生态休闲”的农业旅游品牌;在不断完善现有农业旅游景点服务、接待功能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游子山森林公园, 组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申报工作;开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桠溪镇蓝溪村、东坝镇红松村争创“江苏省休闲农业观光示范村”活动。

2.6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农产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一是建成水生动物检测中心, 确保螃蟹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坚持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式, 坚决杜绝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使用危害螃蟹质量安全和声誉的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保护其质量和品牌安全;二是加强生猪等动物疫病的防控,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建成农产检测中心, 加大蔬菜田间和市场检测力度, 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积极推广使用低毒、生物农药;四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 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全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摘要:高淳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多年农业产业积淀, 农业基础较为扎实。论述了高淳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介绍了高淳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主要举措。

农业探索论文 篇10

“民以食为天”, 没有农业就没有粮食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长期以来, 我们都只顾着征服和利用大自然来取得经济效益, 很少顾及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事实上我们在利用环境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环境, 使得我们周边的环境质量下降, 功能衰退, 出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和矛盾的尖锐化, 使我国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而要走出困境, 解决矛盾, 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我国21世纪发展以及未来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政府早在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已明确指出:“中国农村与农业要摆脱困境, 必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8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更进一步强调, 必须“加强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见, 农业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总结和探索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性知识

从农业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以及农业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农业环境的含义

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属我国法定环境范畴。农业环境由气候、土壤、水、地形、生物要素及人为因子所组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种环境要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都存在不同质量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及基本涵义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一项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则。它包括可持续和发展两个基本概念。“可持续性”的最基本涵义是保持自然资源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的水平更高;而“发展”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进行理解, 狭义的“发展”指的是经济领域的活动, 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广义的“发展”则是指那些导致改善或进步的变化。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1年, 美国农业专家R?布朗在《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首次论述了持续发展思想。1987年2月,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 原挪威首相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 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1年4月“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 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 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业投入, 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 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 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进一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1.3 农业环境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不以破坏农业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 要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结合起来, 达到生态合理、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自然资源合理永续利用,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使得水土大量流失、田地肥力不断下降;据有关部门估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土地征用从农村转移出的土地资产收益超过2万亿元。我们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加强农业环境建设, 把粮食生产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结合在一起, 把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现代的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 协调好农村经济和农村环境的关系, 使得现有环境无退化现象, 从技术、经济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环境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比如,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等, 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现状, 保护农业环境势必成为我们最为关注的紧迫任务。

2.1 我国农业环境现状

2.1.1 水土大量流失、耕地抛荒、农地非农化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94亿hm2, 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土地沙漠化还在继续加剧, 面积已达1.3亿hm2;由于农村年轻一代都外出务工, 使得我国农村大面积的耕地抛荒, 可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水土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不断丧失, 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加上大面积的耕地抛荒, 农地过度非农化现象加剧, 严重危及着我国粮食安全, 直接剥夺了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

2.1.2 农田土壤污染严重, 土地质量降低。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水平,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药化肥使用数量最大的国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 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急剧增加, 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 引起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 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和流失、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比较严重, 农用薄膜的广泛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残留也在威胁着土壤环境, 使得农田土壤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

2.1.3 农业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水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基础, 也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而农业用水的形势就更为严峻, 然而这稀缺的水源却被严重污染, 那如何进行农业灌溉, 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工业“三废”直接排放, 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及不合理使用都是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水源污染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 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 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等等, 使我国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 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发展。

2.1.4 森林和草原还在继续退化。

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 使得我国森林和草原不断地在退化。据统计, 中国有可利用草地面积3.12亿hm2, 草地累计退化面积已达6670万hm2;并且沙化、碱化、退化的状况还有加剧的趋势。

此外, 农村居民生活的污染, 生活垃圾及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这都直接破坏着农业环境。农村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仅仅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外在条件, 而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而且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 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农业环境问题的根源

长期以来,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 而极少关注农村, 城市中的现代工业环境, 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预设背景, 却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而农村环境保护在政策法律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农村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制度的保证。法制的不健全是导致农村和农业环境问题的根源, 农民环保意识不强、运行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滞后、监管能力薄弱等都与法制的不健全密切相关。

2.2.1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建设用地占用土地, 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具体的转用审批条件与程序并没有明确, 涉及农用地转用区位的选择更是没有明确的规定, 致使优质农用地不断的在流失。

2.2.2 农业补贴制度不完善。

国家大力倡导退耕还林, 鼓励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进行农业生产, 在全国推广各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免农业税等政策, 但具体落在每一个农民身上的补贴利益少, 一部分不种粮食的农民也得到了补贴, 而有些租种粮食的农民却没得到补贴 (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根据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 , 但是利益微小, 同时这也意味着另一种“福利化”, 可见在激励农业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农地外部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功能存在着严重虚化现象。

2.2.3 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

农业生产是具备高风险性, 当遇到自然灾害时, 尤其是连年发生大的损失时, 直接造成作物欠收, 影响农民的购买力, 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 破坏农村经济的繁荣, 使整个农村经济呈波动趋势, 最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虽然一直在倡导农业保险, 但在偏远的地方基本还处于在商业保险的框架内进行试验, 进展十分缓慢, 因而政府无法满足农业对保险的需求, 难以提供“安全网”来稳定发展农村经济。

2.2.4 农业环境标准制度不完善。

农业生产和其他产业不同, 它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大。通过国家和政府制定指导性的技术措施, 不仅能指导农民生产, 而且还能全面控制产品质量、规格标准和产品安全, 实现国家环境政策目标。

2.2.5 保护资金筹措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因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过多用于工业和城市, 而承担绝大部分污染损失的农村几乎没有享受过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反馈。

综上所述, 农业要持续发展, 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 而现行有关保护农业环境的法律由于其不健全不完善, 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只有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农业环境保护制度, 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合理利用土地和水利资源, 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律并探讨对策

农业环境保护是指对由水域、空气、土壤、气候、植被等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 该系统一旦受到破坏, 农业生产将会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只有对农业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才能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 才能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永久利用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3.1 加强农业环境的管理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 对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措施, 使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相协调, 达到既发展农业经济又改善农业环境目的的工作。

3.1.1 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注意事项。

(1) 农业环境管理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 加强农业环境管理要综合协调农业内部各个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确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3) 农业环境具有特殊性, 一旦遭到污染或破坏, 往往很难恢复和治理, 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因此, 农业环境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必须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 防患于未然。

3.1.2 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

一是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来改变农业环境。这是保护和治理农业环境的一项根本措施。过去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带来的, 是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带来的, 是不可持续的。大量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 对森林的破坏和耕地的大量开垦等, 虽然在短时期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效益, 但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是保护农业环境的关键。

二是依托项目来实施环境政策。依托项目管理来实施环境政策是发达国家在农业环境保护上的一条成功经验。项目的执行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 走规模效益的道路, 解决影响环境的关键问题。

三是走技术路线。走技术路线是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深化, 是对各种生产方法的具体规定。政府通过制定指导性的技术线路, 既指导了农民生产, 又在产品质量、规格标准和安全上进行全面控制, 制定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 防治农药、化肥污染, 积极防治工业的“三废”污染, 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实现政府的环境政策目标, 使农产品生产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保证。

四是加强农业环境监测网建设力度。农业环境监测网是保证环境执法依法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2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律

3.2.1 加强法治化建设。

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是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因此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忽视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就显得尤为重要。

3.2.2 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第一, 建立健全的农村环保立法体系。基于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现状, 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 结合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 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达到农产品国际贸易化发展的要求,

第二, 规范农村环保管理体系, 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我们要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同时, 还应建立实施农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制度等等。

3.2.3 建立专门执法机构。

建立一个统一管理的专门环保机构, 这样全国各地各部门的环保工作都由统一的环保机构来行使职权, 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内部的环保法制工作, 有效地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 并且要不断更新执法人员的知识结构, 强化他们各项环保科技技能,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3.2.4 加大稽查力度。

国家环保总局要从法律和行政两方面对各层面上的环保机关加大稽查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保证农村环保法制建设顺利进行。

3.2.5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 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较低, 法治意识淡薄, 在金钱的诱惑下大肆捕获国家珍稀动物, 滥伐林木, 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总之, 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就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保障体系, 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要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和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环境意识。

4 农业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人们在认识到农业环境灾害危害性的同时也才认识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农业环境灾害是人类在追求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下产生和逐步加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是人类抗御各类自然、人为环境灾害的结论, 它标志着农业发展模式必然是环境保护和高效农业双举双重的类型, 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人类农事活动行为以及其它相关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是防治农业环境灾害和实施农业持续发展的共同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 可持续发展型的农业就包含着环境保护的概念, 即在认识上、法律上和技术手段上防范农业环境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农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 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和现实的问题。粗放式的农业生产, 日益增加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现象制约着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比例的70%的, 农村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才有全国的社会小康。如果农村环境没有得到改善, 农民生活实现小康就无从说起。

我国的农业要想可持续发展, 当今主要面临的任务是:保证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对自然资源合理永续利用,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探寻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全面完善法制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实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加强秸秆还田、禁烧, 保护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科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协调农业增产与农业污染防治的关系, 面向农民开展环境宣传, 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协调农民收入增加与农业环保投入增加的关系, 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逐步进入正轨, 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结论

由于我们过度追求利益化忽视环境与经济的平衡, 使得地球上资源匮乏, 由于农业环境带给我们的危害, 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国务院加大了对农业的重视力度, 把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我们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 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 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 严格依法行政,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环境问题, 推行“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并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意识, 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 以利于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郭昌芬, 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1期.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农业探索论文 篇11

关键词:农业;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01-2

作为國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的吉林省,为共和國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建國初期的北粮南调,帮助南方省市解决粮食供给,到改革开放解决國民温饱问题,再到“十五”期间稳定國家粮食生产安全,吉林省长期以来坚持以发展农业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在农业生产上探索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的惠农政策的扶持和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吉林省的农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粮食产量在全國百强县中占有显著重要的地位,全國前十个产粮大县,吉林就有六个,广阔的松辽平原孕育了肥沃的黑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吉林,她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粮仓”,其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商品粮,实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当前“十二五”乃至今后的发展,值得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农业工作者深思。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吉林农业的发展可以说翻天覆地的,吉林农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历史性的变化离不开五个“密不可分”,一是与党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自2004年来,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政策上给予了保障,稳定“承包合同”70年不变,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开天辟地有史以来

“减免农业税”,极大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地不要税还给“直补”,人类历史上当代中國农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二是与各地政府的英明决策密不可分,榆树、农安、德惠、梨树、公主岭、九台、前郭、扶余、伊通等产粮大县纷纷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三是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密不可分,三十几年来,吉林省的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在吉林大地铺开,农业科技战线的广大工作者踏遍白山黑水,辗转松辽腹地,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将各种先进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吉林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先后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农田统一灭鼠”等重大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措施;四是与吉林农民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科学种田,依靠勤劳致富,吉林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和干劲经营管理着自己的“承包田”,想着法的种好地、多打粮、增效益,从春季备耕到精细播种,从科学管理到收获销售,从学习科技到参加培训,都涌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决心;五是与“老天”的风调雨顺密不可分,尽管吉林最近几年都有局部地区遭受了自然灾害,但是经过抗灾自救措施的实施,基本上实现了“大灾无大碍,小灾不减产”,“老天”的帮忙一次次证明了吉林大地是神州大地宝贵的“天然粮仓”,是共和國生产粮食的“黄金地带”,是创造粮食生产奇迹的“神奇宝地”。这些无以伦比的优势推动了吉林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辉煌的成就只能代表过去,未来吉林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吉林的各级领导与广大农业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吉林农业还有巨大潜力有待挖掘,为此,中共吉林省委在吉林省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确保國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中西部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千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促进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巩固提升國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粮食、畜牧业、林业、特产业资源优势,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信息咨询等为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三是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推广转化机制,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动植物品种研发与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村适用人才培训教育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包括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展集约经营,提高比较效益。

温家宝总理在全國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明确表示“吉林是我國粮食主产区,要下决心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國务院制定并实施了全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将进一步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使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吉林是生态大省,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國务院、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推动吉林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应当从以下着手:

一是稳定國家农业产业政策,加大政府、社会扶持,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提高土地供给能力,长期以来,一些农民“掠夺式”生产经营,致使土地状況严重恶化,注重土壤养分归还。

三是提倡增施优质农肥或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墒蓄水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禁止乱占耕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上要长远规划,开发旧城区的同时,抓紧实现城乡统筹建设,节约利用耕地,做好土地复垦改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五是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水土保持功能,防治水冲沙压,吉林境内河流1119条,年径流量450亿立方米,3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0多条,形成了松花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和绥芬河等5个流域及第二松花江、鸭绿江(干流)、浑江、牡丹江、拉林河五大水系。境内主要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月亮泡、大布苏泡、查干泡、波罗泡等10余个,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年降水总量为1 165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天然储量为112,2亿立方米。加快沿江沿河堤坝治理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几年来吉林每年都有河流汛期泛滥,淹没农田,冲毁庄稼,造成很大损失,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资源,实现早年份引水浇灌农田。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要加强水利建设,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我省的农田水利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吉林农业生产。

六是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雨养”农业,还是依靠大自然的恩赐,不具备抗击特殊年份的冲击与考验,田间排灌设施不配套,集中精力、财力重点抓好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七是全力抓好國家惠农政策落实,不要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机推广上要下大力气,切实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农业机械化建设上来,只有农业机械化,实现“农艺农机”结合,各项农艺措施才能发挥作用。

八是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尽快探索形成土地集中流转,在不伤害所有者的前提下,把土地集中到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技能手中,当前土地的过于分散既不利于先进的科技成果、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更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瓶颈”,制约着吉林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制约着吉林粮食产量的总体提高;制约着吉林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索 篇12

1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及效益分析

宣汉县始终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里, 农机化发展就推进到哪里, 新型经营主体就培育到哪里,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近年来, 宣汉县重点攻关机插秧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 成功探索出机插秧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 突破了技术瓶颈, 创新探索体制机制, 初步完善了盆周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在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化服务组织。

1) 主要模式。宣汉县以机插秧推广为突破口, 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与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的横向融合、互惠互利, 全力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全县主要推行4 种模式。一是“公司+专合社”流转经营型。通过流转土地, 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3 年, 大学生桂刚毕业后回明月乡创办了大渔村水稻种植合作社、桂刚家庭农场及丰收农机合作社, 与其父亲的桂花米业公司联营, 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 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家庭农场。2013 年流转经营土地33.33 hm2, 2014 年发展到46.47 hm2, 2015 年已在明月乡黄马村、万古村、平等村、大渔池村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优质稻,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樊哙镇敬启才回乡创办了进财家庭农场, 流转38.67 hm2荒地种植玉米, 自主改土, 自购机具, 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农机大户与农户签订作业订单, 为农户重点提供育插秧作业服务, 并延伸服务到机耕、机防、机收等环节, 其中机耕2 250 元/hm2, 育插秧2 250 元/hm2, 机收2 250 元/hm2。 2014年, 胡家镇鸭池村袁军托管机插秧超过13.33 hm2、2015 年扩大到20 hm2, 石梁村李磊托管机插秧13.33 hm2。全县涌现出一批从事农机专业化服务的队伍, 大户能赚钱, 农民也划算, 实现了大户与农户双受益。三是“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主要是发动当地有威望、能力强的能人带领农户投工投劳, 互助开展育插秧作业, 能人适当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清溪镇茶店村、君塘镇洋烈村等均推行此种模式推广机插秧。四是试点股权量化改革。在七里乡新芽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区, 发动社员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技术入股、带机入股以及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购买农机具, 扶持建设新芽农机合作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目前入社社员114 户, 托管土地33.33 hm2, 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

2) 效益分析。上述4 种模式中, 流转经营型, 如明月乡桂刚家庭农场, 2014 年流转经营46.67 hm2种植优质稻, 主要生产、加工中高端大米, 已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生产的优质大米市场价达8~10元/kg, 每公顷净收入在3万元左右。农户除每年有10 500 元/hm2的土地流转租金, 还可到该农场或就近务工, 比农民自己耕种, 大大增加了收入。托管服务型, 如胡家镇鸭池村袁军家庭农场, 2015 年除自己经营了7.33 hm2, 还就近为农户托管经营了13.33 hm2, 仅育插秧托管作业服务收入为1.5万元左右, 加上机耕、机防、机收作业服务, 以及落实省、市、县相关补贴, 单季收入在5 万元以上。农民可全托管或单个环节托管, 由于劳动力成本攀升, 机耕、育插、机收等单个环节就可节约用工成本2 250~3 000元/hm2, 按全程托管计算, 可节约用工成本7 500 元/hm2左右, 托管后农民只需加强后期田间管理, 轻松实现高效种田。三是互助作业型, 主要在育插秧薄弱环节推行此模式, 仅育插秧环节可节约用工成本2 250~3 000元/hm2。四是股权量化型, 既能实现轻松种田, 又能让社员年年享受财政资金投入购买农机具量化的股权分红, 目前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新型主体刚起步, 服务力弱。粮食规模经营离不开农机化。调查中发现, 无论是从事托管服务, 还是流转经营, 经营主体均需配齐耕、育、插、防、收等环节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机具, 以及配套建设机库棚, 以及烘干、仓储等场地和设施设备, 投资均超过100万元。如4行步进式插秧机单价2万元左右, 6 行乘座式插秧机单价高达10 万元, 除去农机购置补贴外, 购机户投资仍很大, 而插秧机单个作业季仅有20 d左右。农机具利用周期短, 回报周期长, 降低了购买大中型高效农机具的积极性。目前, 宣汉县通过整合项目, 抓点示范, 虽培育了胡家袁军家庭农场、双河万家粮食生产专合社、明月桂刚家庭农场、七里新芽农机专合社等示范社, 但规模经营服务33.33 hm2以上的还是屈指可数。

3) 现有土地经营制度不适应。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全县田地普遍较分散, 加之现行单家独户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人均水田不足666.67 m2, 且分布在不同的田垄, 部分大田也被人为细化, 除高标准农田区域及平坝浅丘区外, 大部分田块机器下田作业十分困难, 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大中型机械作业。生产过程中, 农民大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种植习惯选择品种和生产时间。现有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以及田间机械化作业条件, 很难适应高效的机械化作业, 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的最大障碍。

3) 农业经营抗御风险能力弱。目前, 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未真正改变。种粮大户及生产经营组织还存在着各种顾虑与担忧, 特别是规模经营后, 担心受天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后颗粒无收、血本无归。托管服务风险相对较小, 但在育秧过程中同样担心受异常天气影响。而农业季节性强, 一旦遇到灾害错过季节就会有不可挽回的损失, 经营服务主体不但面临没有收入, 还将陷入纠纷。农业生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弱成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经营业主的心理顾虑。

3 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技术示范培训, 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人才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 依托“四新”技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院县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紧密合作, 定期选派一批县乡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合作组织法人赴农业科研院校培训, 培养一批“本土专家”, 促成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落地试验, 建立良好的院县联动互动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示范培训。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 深入田间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耕、育、插、防、收等各环节机手, 召开现场观摩会, 蹲点指导技术, 培养一批会操作、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2) 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借鉴省内外经验, 宣汉县应将农机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转方式, 调结构”的重要载体, 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集中力量推广机插秧等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建议每年财政预算机插秧示范推广专项, 分年度、分区域, 根据作业负担量, 通过财政累加补贴、争取金融信贷支持, 帮助经营服务主体配置所需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并将育秧软盘、播种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作业补贴等列入补助范围;除农业政策性保险外, 政府应与保险机构合作, 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性保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为稳定粮食生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 整合相关项目,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上一篇: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下一篇:阅读理解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