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难题论文

2024-10-20

探索难题论文(精选11篇)

探索难题论文 篇1

摘要:新村建设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和难题, 也是处在政府的一块心病。在大家对村庄的印象里, 村庄早已是脏、乱、差, 老、旧、危的代名词, 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块伤疤, 都不愿提及。这既影响了这座乡镇的总体形象, 又影响着乡镇村民的生活质量。因此, 本文针对在新村建设实践过程中如何解决当前村镇规划管理普遍难题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新村建设,村镇规划,难题,探索

1 引言

雪峰镇位于明溪县境中部, 常住人口1. 8 万人, 辖区面积15. 86 平方公里, 旧镇区面积达到10. 92 平方公里。旧镇区的形成主要是时代发展和城市进度的产物, 以前大多数村镇的建设没有经过正规的规划和设计, 且受小经济的制约, 村镇基本呈现零乱、分散、一户一宅的面貌。作为一名基层村镇建设管理的干部, 笔者自觉身体力行实践新村改造及建设, 通过新村建设, 发现了一些问题, 引发了一些思考。

2 实施新村建设前情况分析

( 1) 规划编制的基础资料缺乏。由于镇村建站随着镇政府办公地点的迁移, 许多关于镇规划编制的资料在搬迁中遗失, 站内只拥有一幅小平板测绘原始地形图, 由于镇政府资金方面的原因, 镇村建站长期未对已测片区进行规划设计。

( 2) 村集体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村集体组织意识中, 普遍认为新村建设是政府需要履行的职责, 与村集体无关, 存在严重的“坐、等、靠”思想, 不能积极投身新村建设当中来。同时村集体没有把新村建设摆在长远的战略位置上, 广大农民对新村建设持怀疑态度, 对政府缺乏信任。

( 3) 城区规模小, 功能不完善。我镇是著名的侨乡, 出国及外出务工人口占常住人口一半以上, 镇区规模小, 布局比较凌乱, 经济产业发展差, 城市化进程缓慢, 造成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供水、供电、供气、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 村民生活质量不高, 其效益难发挥。

( 4) 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明显存在。由于镇政府历史欠账多, 设施不配套, 且投入少, 机制不活, 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 村镇面貌未得到根本改变, 垃圾点无害化处理大多处于初始阶段, 环境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3 具体实施好新村建设一期项目

( 1) 做好拆旧建新前的调查走访工作。2013 年12 月, 我镇应雪峰镇城西村广大村民建房的迫切要求, 笔者作为镇村建站工作人员随同镇挂村工作队员走访规划片区所涉及到的拆迁住户, 逐一入户调查, 听取他们对规划布局和房屋式样选取的意见, 进行拆除旧屋的测量和数据记录。镇政府牵头召集村民代表, 镇分管领导、挂村工作队员和我一同参加了村民代表大会。在会上确定拆迁户数, 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先行实践的某小区建设确定补偿标准, 按原有房屋产权面积进行置换, 采用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补差。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 对将要实行的规划布局进行诠释。

( 2) 做好拟建地地形地貌的测绘工作。由于规划拟建区处于我镇郊区, 地形图是九十年代初所测, 现今地形已发生很大变化, 不能作为规划依据。在重新测绘过程中, 笔者指引县测绘队界定测量范围, 与测绘队同志共同架仪器、拿杠定点, 在记录簿上标记已测坐标。

( 3) 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新村建设是否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规划是关键, 规划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抓住规划这个龙头, 做好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以编制的“两高”和选址的“三避”为原则。“两高”即规划编制的起点高和标准高, “三避”即一避低洼地带建村, 防止洪水灾害;二避在山势过高和不稳定地带建村, 防止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等隐患;三避在土质松、深水田、地形复杂等地选址建村, 宅基地没有足够承载力, 将增加工程造价。

( 4)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十分突出, 也是现阶段村镇规划管理的普遍问题。例如虽然指定了户型, 把整套施工图放在村部以便建房户能够随时复印参考, 解决了设计和施工图纸问题, 但农户住宅都在300 平方米以下, 法律未强制公开招标或邀标, 这样就无法保证参建工程队的资质和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 更无法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现实也印证了这点, 农户建房普遍采取“亲帮亲, 邻帮邻”的方式, 聘请没有资质的工程队和没有经过培训的施工人员, 不遵守施工规范, 不按科学施工。为了保证住宅质量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笔者深入城西村, 参与新村建设的跟踪服务, 积极主动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例如在巡查中, 发现施工队砂浆配合比不对, 强度等级偏低。还有的施工队在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转角、丁字交叉处联接筋的绑扎不按设计要求增设拉结筋, 影响抵抗整体变形的能力。对此类行为, 笔者及时责令他们整改, 较好地完成巡查、指导等工作。

4 新村建设中收获的经验

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和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实施好新村建设项目: 一是乡镇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 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村一体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摆在重要位置; 二是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 做到科学规划, 统筹部署, 协调发展。规划编制突出超前性、科学性, 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积极与地方设计院合作, 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地理环境、周围的生态环境等因素, 按照适当超前的原则加以编制; 三是规划编制要注重调查研究, 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 发动村民积极参与,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 了解村民意愿, 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 力争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5 新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 1) 新村建设存在的难题。难题一, 农村税费减免和乡镇机构新一轮的改革, 使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机构失去了资金保障和应有的权限, 导致了各级政府扶持村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 推动村镇协调发展的合力大大减小。难题二,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严重滞后, 资金短缺。国家支持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太少, 大多数村镇集体经济实力有限, 致使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 发展滞后。难题三, 农户建房普遍采取“亲帮亲, 邻帮邻”方式, 聘请没有资质的工程队和没有经过培训的施工人员, 无设计、无报建、无质量监督工程较多。

( 2) 新村建设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提高村镇规划建设从业人员的素质。着力打造复合型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艺高超的施工队伍,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 与单位或个人合股兴办供电、供水、卫生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百货商店等基础设施, 其收益按股分红; 三是指导农民增强工程观念, 不要擅自招用不合格的施工队伍与人员。规范参建单位各方主体行为, 做到从开工放线, 到竣工验收, 落实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建设单位的责任, 按强制性条文实施全过程服务, 确保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认真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 形成责权利相互制约的体系。进一步明确村镇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管的职能部门, 改进监管体制和管理方式, 实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导责任制, 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6 结束语

新村建设是乡镇村镇规划管理重难点工作, 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好坏, 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 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只有搞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 村镇建设才能持久发展, 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特色农村建设才能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汪忠满, 黄天其.论提高新农村规划水平的三大途径[J].规划师, 2007 (08) .

[2]刘彦随著.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科学出版社, 2011.

[3]蔡瀛, 叶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基于《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引》的思考[J].南方建筑, 2014 (02) .

探索难题论文 篇2

破解三大难题探索农廉新路

中共应县金城镇委员会

我们金城镇是应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25个行政村,9个社区,全镇共有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全镇国土总面积98.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市、县纪委工作精神,围绕网络公开、监督、监管、服务的工作目标,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积极探索阳光农廉网建管运行常态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丰富公开载体,破解群众“难知道”的问题

在公开形式上,突出抓好“三级”网络联动公开。整合网络资源,建立了以县阳光农廉网为依托,以镇阳光农廉网门户网站为主体、以村农村财务监管系统为延伸的“三级网络联动公开”平台,首批公开了农业、财政、合医、计生等类个项目。截至目前,已发布各类信息条,访问量达多万人次。将阳光农廉网打造成宣传教育的平台、三务公开的平台、服务群众的平台作用、监督曝光的平台、表达诉求的平台、管理考

1核的平台。

在公开内容上,突出抓好“三资”网络监管。围绕群众关注的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资产资源分布、处置情况等重点内容,我们建立了 “三资”网络监管中心,以“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和“资源管理”三大模块为主线,设立了镇 “三资”网络监管办公室,配备5名具有镇干部,在专业财会人员的指导下专门负责各村的财务审核和原始凭证电脑录入,实现了对农村“三资”的适时监控、远程查询和在线分析指导。截至目前,共对25个村的财务收支、12宗资源开发处置情况进行网络监管,有效提升了监管水平。

在公开效果上,突出抓好“三条”农廉示范线。根据全镇村庄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我们划分为 “城中7村商业贸易区”、“南部8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北部10村生态养殖示范区”,每个区域重点打造3个示范村,形成了三条农廉示范线,对各示范点实行全程网络公开、评比、监管,建立滚动考评与观摩互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让各示范点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推动农廉网建设走上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完善决策机制,破解群众“难作主”的问题

实施“六步工作法”,程序规范“作主”。我们重点推行了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六步工作法”,按照“征求意见、集体讨论、上级审查、会议表决、公开公示、组织实施”等六

个步骤,对涉及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兴办公益事业、“三资”管理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程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今年,全镇无论是“一事一议”的城市建设征地项目,还是“四议两公开”的农村“新五覆盖”建设工程,都是通过“六步工作法”议绝实施的。

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度保障“作主”。我们以建立规范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抓手,把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作为议事的主要内容,全部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决定,保障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真正具有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开设“网上票决厅”,网络助推“作主”。针对外出村民“作不了主、无法作主”的问题,各村在农廉网站上开设了“网上票决厅”,将各项需要讨论的重大村务事项提前挂到网上,通过村委会QQ群参与网上决策,并把决策结果即时在网上进行公布,保障了外出村民的民主参与、民主作主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截止目前,以有13个村建立了村委会QQ群,参与决策重大村务事务5件,外出村民点击量达358人次。

三、拓展监管范围,破解群众“难监督”的问题

建立专门机构,事前监督有形。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民主管理和村级干部的权力监督,让群众对本村事务有更清晰的了解,今年以来,我们整合村务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各

种监督机构和监督力量,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由各村(居)民主选举产生3—5名委员,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监督程序,对重大村务的实施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和及时收集、反馈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目前,全镇25个村都挂牌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加大查纠力度,事中监督有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整治,建立了账、表、图“三位一体”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电子台账,将除涉密的经济合同,在网络上公开,接受村民举报监督。集中查纠工作中,规范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合同31份,对1个工程合同项目进行了重新招投标。

完善监管制度,事后监督有效。针对农村干部用权和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监管机制。如针对去年查处的五里寨村干部集体私分高速公路占地补偿资金案件,我们制定完善了《农村干部十项监督制度》、《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暂行规定》等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权力运行和资金拨付使用程序。

阳光农廉网正常运行以来,人民群众高度满意。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网络公开监管,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得到了“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化解,全镇的信访案件明显减少,特别是涉及财务、土地等热点问题的上访量更是明显下降,涉农上访比以往同期下降了50%。另一方面促进了

探索难题论文 篇3

摘要:路桥工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一项尤为重要的基础建设组成部分,对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建设施工中,路桥工程的现场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造成的一定的阻碍和影响。本文就当前路桥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常见难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工程现场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的确保路桥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路桥施工;现场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路桥工程等基础建设行业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并且在城市建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路桥工程的质量问题也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加强路桥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成为当前路桥建设行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文章就目前路桥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常见难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有效保障路桥工程的顺利完工,确保施工质量和水平。

一、路桥施工现场管理的常见难题

目前,我国的路桥施工工程在现场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和不足,导致现场管理水平的下降,影响到现场施工的质量。具体表现在:

1、材料设备管理方面

在路桥工程现场管理中,施工材料和设备是施工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且对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也是工程现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些施工单位缺乏对现场材料、设备的科学管理,导致材料设备质量不合格,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例如,有些施工单位对不同种类的施工材料没有依照相关规定分类存储,而是进行同一条件存储,这就造成有些存储要求较高的材料出现锈蚀、损坏等问题,降低了材料原有的质量水平和使用寿命;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时,没有及时对它们进行科学、规范的检修,导致部分设备的工作状态因长期失修而达不到理想的施工效果,进而造成路桥工程施工质量的下降[1]。

2、制度管理方面

制度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工作中,我国有些施工单位缺乏健全、完备的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中的材料、设备、人员、安全、监管等组成环节缺少规范、科学的制度管理,使得管理人员在进行现场管理时缺少充分的制度规章做依据,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从而造成现场管理的无序和混乱。

3、现场监督方面

目前,我国的有些路桥施工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配备了管理人员,但在实际监督过程中经常存在执行力度不大、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控制往往只是走过场,导致现场监管流于形式[2]。同时,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出自农村,其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充足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在施工操作中往往出现不按制度、不按标准作业等问题,给现场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此外,部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导致收受贿赂、公款挪用、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

4、安全管理方面

施工安全是路桥工程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核心工作。在实际管理中,有些施工单位对施工安全的重视不足,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淡薄,缺少安全施工的自我防护知识和能力[3]。施工单位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投入不足,硬件保护工作不到家,从而给工程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路桥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針对当前路桥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建设单位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现场施工的管理水平和质量,确保路桥工程的顺利、高效、高质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材料设备管理

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材料设备的进场检验和管理,对进场材料设备的类型、数量、规格、型号以及质量等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确定合格后方可入场。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存储管理,针对不同种类的材料按照其保存要求进行分类存储,尤其是对一些易挥发、易腐蚀、高危险的施工材料更要严格按照相应要求进行规范存储,并定期进行库存检查,避免施工材料出现锈蚀等。此外,还要加强对现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加大定期巡检的力度,以延长现场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设备运行的最佳状态。

2、建全和完善现场管理制度体系

施工单位要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在材料、人员、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求,明确施工现场各部分、各环节、各岗位的任务职责,健全现场管理的组织机构,规范现场管理的质量标准,从而有效提高路桥施工现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确保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3、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路桥施工单位要加大对现场管理监督的力度,严格切实的执行和落实现场管理在各个方面、环节中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求,对存在违反规定、不按章行事的人员要进行严查,切实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处力度,坚决杜绝公私不明、贪污腐败、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要对单位全体员工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和教育宣传,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现场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

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路桥施工单位要着重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通过进行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法,提高单位全体员工的安全施工意识,激发施工人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安全管理的力度,并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安全施工奖惩机制,督促施工人员自觉进行安全施工。此外,施工单位还要加大对安全管理工作在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投入,积极购进和使用行业内先进的安全施工设备和防护设备,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并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和监督,从而更好的提高路桥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路桥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要积极的做好现场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对现场材料、制度、安全、人员以及监察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保障施工进度的顺利完成,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广学.路桥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分析[J].硅谷,2014(21):178+66.

[2]刘万成.浅议路桥施工过程产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8):152-153.

电路分析中难题解题技巧探索 篇4

利用图形, 可将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交流电路。求解过程紧紧抓住三个三角形, 即电压△ (电流△) , 阻抗△ (导纳△) , 功率△及其之间联系, 难题往往迎刃而解。

例1已知图一中电容为0.01μF, 输入电压, 欲使输出电压滞后输入电压600, 应配R=?uc=?

分析:该电路为R—C串联电路, 通过作作图, U与Uc之间关系一目了然, 求解简便快捷。

解:由图二知, 构成了电压三角形。

2 利用待定系数法对两个网孔以上的复杂直流电路可方便求解

充分利用已知条件, 使未知量与已知量发生联系, 减少未知量个数, 让求解过程简明快捷。

例2在图三中, 已知R1=3Ω, R2=5Ω, R3=R4=4Ω, R5=0.125Ω, I5=0.25A, 求E。

分析:此题为复杂电桥电路, 最易想到用支路电流法求解, 但此法累赘。为简便, 可设I1与I3 (见图三) 。

则I2=I1-I5=I1-0.25

根据KVL定律, 可列下式 (绕行方向顺时针)

3 利用倒推法对两个网孔以上的复杂直流电路可方便求解

有些电工题往往知“果”求“因”。此时, 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列式, 步步逼近未知。例3在图四中, 已知R1=10Ω, R2=6Ω, R3=3Ω, R4=5Ω, Uba=4V, 求E的大小。

[分析]此题看似摸不着头绪, 实则先将a点接地, 采用倒推思路方法, 其过程如下:

Uba求ϑa、ϑb大小, 得出I1、I2、E三者关系, 得E大小。

解:∵a接地

4 利用对比法对电磁场的题目可方便求解

磁学中概念繁多, 相互联系亦较多, 解题往往多采用对比法以辨差异、识本质。比如对右手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安培定则, 学生极易混淆, 欲正确解题, 首先要区分三者概念及其存在条件, 归纳于表1。

例4判断图五导体电流方向。

分析:此题貌似相同, 细心研究会发现 (a) 图箭头符号为F, (b) 图箭头符号为V, 由对比表可知, (a) 图中的F表示受力方向, 用左手定则判断, 电流方向向里。 (b) 图中的V表示运动方向, 所以用右手定则判断, 电流方向向外。

参考文献

[1] 黄军辉.《电工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

[2] 彭克发.《电工技术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8.

[3] 曾令琴.《电路分析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5.

探索难题论文 篇5

单位产出效益低,散户经营成本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是大势所趋。这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连续提到农业,今年也提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但发展现代的规模化、立体化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流转难、农民收益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破解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过程中的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我们的友邻乡镇陶庄镇就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农田全程托管”的多赢之路。他们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由农民将水稻、小麦两季的生产和管理,全程托付给绿蛙植保专业合作社种植管理,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全程托管”合同,受托后,合作社聘用人员负责田间管理,按每人管理特定的亩数、每亩水稻生产管理费以一定的价格标准落实生产管理责任制,合作社负责耕作、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机械收割、烘晒、保管期间全部管理和费用,农田全部实施高产、优质水稻良种,并进行精确定量栽培管理,同时进行自繁良种。收获后根据农户选择结算,可直接向农技站提取商品稻麦,或直接按市价兑现。合作社确保水稻、小麦的亩基础产量分别为600公斤和400公斤,高出部分由托管方与受托农户按比例分成;托管费随市场价格调整;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减产,基本产量相应减少。农户按测算标准适时付给合作社种植管理费。

当然 “土地全程托管”种植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村与村、圩口和田块之间,田间基础设施条件相差很大,不少田块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低,严重影响机械化耕作。二是聘请管理人员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新的作业方式、新的种植和管理理念接受难、接受慢。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全程托管”,在具备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很大的投入。合作社需要购置收割机、中型拖拉机、插秧机、弥雾机等各种农用机械,还需要建设相配套的农机和种子、肥料、农药等储存仓库,这些投入是必需的,也是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多的。而且,合作社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病虫害暴发等各种自然风险。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解决和处理的。

探索难题论文 篇6

他的人物画用线率意、生动,柔中有刚,绵中显硬,纤细而有力度,稳健而有弹性。放得开,收得住,逸而不浮,熟而不油,流畅、老道、自在、洒脱,时若春蚕吐丝,时为铁线枯藤,完美体现了中国画“以线为骨”的本质特征。

他的人物画用笔气脉贯通,果敢、疾速,用墨滋润、生动、萧散、浑朴天成。他尤其强调笔墨的书写神采,直闯笔墨灵透的自由空间,既有山水画的风骨,又有花鸟画的灵秀。

他的人物画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反映了他多年文化修养所积、笔墨功力所练、自然蒙养所悟,此乃艺术修养积淀到一定程度所致。

他挥斥方遒。

胸中沟壑万千,笔下自成一派,他就是冰雪画派创始人——于志学。

他笔下的少女俊美而不甜俗,呈露本色之美、灵性之真;他笔下的天籁万物皆灵,活泼、可爱,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他笔下的猎民,勤劳、善良、质朴,具有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黄宾虹曰:“画以人重,艺由道崇。”他品性高洁,落墨自超。

在于志学的艺术生命中,山水和人物是不能割裂的,他的终极追求是创造新世界,增添新元素。未来达到彼岸他需要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以宽厚的艺术底座积淀起艺术高峰的阶梯,实现“绘画是文学之梦”的理想。只有认真读过他的人物画,再重读他的山水画,才能更全面、更深刻认识和理解他的心灵深处,他的精神世界。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初见冰雪画大师于志学,绝对想不到他已经迈入耄耋之年,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满脸红润,气息沉稳,暖暖的笑容,有着大师的气场,也有着对生活深切感悟后的淡然。未语先笑,于细处的体贴言行,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也让我们得以窥视到于老成功背后的艰辛故事与成功过程中的喜悦。

冰雪画大师于志学,创造了冰雪画,如今依然在为冰雪画派而努力着。在谈起冰雪画、冰雪画派时,于老神情很郑重。“要了解冰雪画派,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派。派是一群人为了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志愿,共同的理想,从事一个基本上共同的事业。画派可以说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组织的群体,但它在艺术上,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共同的绘画图式,由此组合在一起的人群或部落,就是画派。”于老神情认真地说道。

说起画派的形成,于志学有着自己的解读:“在过去,画派大部分是由理论家总结而来,主要是指形成的区域性绘画的一群人,比如说川南画派、关东画派、岭南画派等。这种分类说明了这些群体的目的性,以及他们的追求性。理论家们利用这些群体的核心思想,来冠一个名字,便形成了画派。这种画派主要是以地区来分类的,比如说岭南画派,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画家群落,此画派里包括了岭南地区、广东地区的画家。像西安画派、新疆画派、安徽画派、西安画派等等,也都是以地区来命名的。西安画派,主要是描绘黄山秀丽风景的。”

“而我们冰雪画派,顾名思义,就是描绘北国风光——冰和雪的大自然状态,这么一个群落,这么一群人,为了这个共同的目的而形成的绘画模式、绘画样式。”

深深的爱

认真解释完冰雪画派的含义以后,于老很自然地谈起了冰雪画派的由来:“冰雪画派是由于我画了冰雪画而形成的名字。过去画雪景画,传统的画雪,没有画冰的。为什么叫雪景画,是因为人们极为喜欢雪这种自然景致。自古以来,人们对雪景就情有独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蓝色的春天,绿色的夏天,金色的秋天,这些景致,都极为美丽,都有人用绘画来描述。然而在绘画上,却没有春景画、夏景画。秋景画的名字,唯独冬季的雪景不同,在绘画上,有专门的一类画,就叫雪景画,由此可见人们对雪景,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冰雪的喜爱之情。”说到这里,于志学的情绪有些激动,双眼映射出的光芒诠释出了他对冰雪的极度热爱。

“无论是诗人,还是科学家、文化家,任何一个门类、学者,都喜欢雪。雪带给人一种圣洁、净化之感。就像人激动了,都会说,你冷静一下,而不会说你热闹一下。人如果急躁了,会说你冷静冷静,不要急躁。这个冷,就是来自于冰雪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冰雪画的出现,我们才在文化上提出了冷文化,而与之相对的就有热文化。”于老露出会心的笑,他对冰雪的热爱与理解,让他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贡献。

千古难题一朝解

随着采访的深入,于老情不自禁地聊起创作冰雪画的难来:“我们绘画,材料选用的是中国的宣纸、中国的画墨,用这种材料、这种工具,必然产生了一种在基数上、在审美上、在艺术创造上的自己的独特要求。”

“我画的画叫冰雪山水画,而不叫雪景画。有人问我是不是想另起炉灶、别出心裁?我说,的确是另起炉灶、别出心裁。老祖宗画的画为什么叫雪景画,而不叫冰雪山水画呢?这不得不说起几千年来留下的一个问题。”说到这儿,于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

他并没有接着详细说明千古难题,反而说起了绘画的历史:“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但是这并不能说绘画的历史也有五千年。认真来讲,有文化记载的绘画历史,只有两千多年。在两千多年的记载中,上千万、上百万的绘画艺术家描绘祖国大好山河的各个方面,唯独冰,没有人来画。翻开历史,可以看到,在冰雪山水画出现之前,老祖宗画不了冰,所以之前的画才叫雪景画。”

“冰雪山水画,就是从我这儿开始的。”“为什么称呼我为创始人,是因为我能画冰了,这解决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绘画历史上留下的问题:不能画冰。”

“为什么说中国画不能画冰呢?”于老进一步解释道:“这是因为中国画有自身的界定。白纸是白的,而冰雪也是白的,白纸画冰雪,不能用白粉。用了白粉,那就是西画了,中国画,就是要用墨。想想看,墨是黑的,越涂越黑,而雪是白色的,这两者就冲突起来了。”

nlc202309011409

细思于老的这番话,我们不禁感叹绘画的神奇和魅力。对于这一点,于老说:“墨分五色,这五色是指五种层次,有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这些都属于墨色的深浅变化。墨可以表现红、蓝、黄、绿等色彩,唯独不能表现白。比如齐白石画的荷叶,他用墨来涂,没有一个人说那是墨,不是绿叶子,大家都会说,齐白石画的荷花、荷叶,都是泼墨,都是绿叶子、娇花。而唯独雪,却不能这样表现。对于冰雪来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它们无法混淆,也不能混淆。”

正因为如此,所以冰雪画这个难题就留到了现在,直至于老创作了冰雪画之后,才得以彻底解决。

艰辛的探索之路

于老虽然创作了冰雪画,可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艰辛,外人几乎无法想象。

“我创作冰雪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与探索。”说到这儿,虽然于老此刻粲然笑意,可是笔者依然能感受到他创作之路的苦涩与艰辛。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于老就开始研究画雪、画冰,直到45岁时,才解决用墨画冰问题,他能画中国画里的冰了。

说起冰雪画的名字,还是由于老的画得来。“文革”后,国外开始邀请国内画家出外展览,而于老就是第一个被邀请的人,甚至早于韩美林、范曾等知名画家。

“文革”刚刚结束后,于老的画辗转流落到新加坡。新加坡海鸥画廊负责人看到于老画的四不象,十分欣赏,就想展出于老的作品。那时,于老基本解决了画冰雪画的难题,那时冰雪画还不叫这个名字,只是作为冬景画的一个种类。于老受邀后到国际书店画画,携其作品到新加坡展览。

为什么是通过国际书店而不是通过美协外出展览?对于这一疑惑,于老作了详细的解说:“在当时,国际书店是唯一对外代表国家拥有展览权的机构,它是我国外宣部对外展览的一个窗口,除了它之外,没有任何机构拥有代表国家对外展览权。美协、荣宝斋等等,只是群团,它们只能是团队展览,并不能代表国家。”

而当时,于老就在国际书店画冰雪画,并带画好的作品到了新加坡,参加展览。正是这次展览,于志学有了平地一声雷的深切感触。

“当时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而在展览上,头一个感到震惊,并对我的画大加赞赏的是意大利的文艺批评家吉莉斯,当时看过画后,她激动地拥抱了我,说:‘谁说中国画没有发展,你们看,中国画都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

面对吉莉斯热情的拥抱,当时还是刚刚从黑龙江乡下走出的于志学感到有些尴尬,但是对于她的赞叹,他又感到无比的兴奋,他成功了,他的梦想,他对家乡的热爱,他对冰雪的钟情,都在此时,得到了回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1980年1月《中国建设》记者鲍文清采访了于志学,看到他的画,并请人评价后,对他说:“你的画我请人看了,有意见,但是无论他人有没有意见,我都要写你的文章。不过,要写你的文章,对你的画就要有个归类。可是你的画又归不了类,山水画有浅绛山水、泼墨山水、白描山水、重彩山水、青绿山水等十几个种类,你的山水归不了这些种类里。说你的画是泼墨山水吧,可是你画的是白的;说你的画是青绿山水吧,可是你的画又没有颜色;说你的画是白描山水吧,可是你的画又有渲染。你的画就像是新生的婴儿,得有一个名字。起个什么名字呢?”

鲍文清正好看到了于老的一幅画——冰雪山林图,她就说:“要不就叫冰雪山林吧。”可是这是画的名字,并不是画法的名字,也不能归类。正在此时,有一编辑说:“要不将林字换成水吧,这样既与泼墨山水、白描山水、重彩山水、青绿山水有了区别,也能同归山水画类里了。”就这样,在1980年《中国建设》第5期的文章中,第一次确定了冰雪山水画之名,自此,冰雪山水画进入了文史档案,也进入了中国画历史。

然而,冰雪山水画之名虽然确定了,它的发展却并不那么顺利,老一辈的画家并不认可这种画法。面对一片反对之声,于志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与坚持,他咬牙隐忍,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完善自己的冰雪山水画。他知道,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大众接受的,它需要人的坚持,间或也免不了短视之人的打压。冰雪山水画就是中国画中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生与成长,同样也需要经历磨炼。也正是这些磨难的出现,让性格坚韧的于志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就是要画冰雪画,就是要为中国画史的空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于微末,成就无涯

追忆过往他人对自己的反对,于志学承认有自身背景微末的原因:“我的学历不高,只有初中文凭。家里也是历代当‘官’的,没有什么大权力,就是马倌、猪倌、羊倌、牛倌,要说我家权力最大的,得说是我七叔,他是磨官,他拉磨,别人想提前拉都得求他,所以说,他的权力最大。我就是猪倌、马倌,咋的?我也是倌啊。”说着,于老笑了起来。家庭背景的薄弱,并没有阻挡他追求艺术更高境界的决心,反而赋予了他更加坚韧的性格,正是这种困境,让他在之后的艺术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于志学曾是一个农民,可就是这个曾经普通的农民,怀揣伟大的梦想,一步步从目不识丁到从事艺术工作,进而成为联合国教科文下的艺术科学院在全世界聘请的552名院士中的一人,也是中国唯一一名成为此组织院士的人。虽然排名在最后,可是,这对于志学来说,却是无比巨大的肯定,他感慨地说:“直到此时,我才敢说我是一个艺术家。”

虽然于志学认为,自己是在获得艺术科学院院士,与苏联莫斯科美术家协会主席一起接受了聘书,在国际上有了一点影响力之后,才成为了艺术家,才敢自称为艺术家。可是如今回过头来看,他的艺术家之路,早在他确定梦想,立志画冰雪画,填补中国画史空白,解决中国两千年绘画史上的难题之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艺术家之名,也在那时就已经得到历史的认可了,那时他就已经是历史上无法忽略、值得后代无数艺术家景仰的有功之人。

于老创作的冰雪画,对中国画的贡献十分巨大。因为有了冰雪画,中国画的领域拓宽了,画家们可以表现的领域也拓宽了,中国画也因此多了一种画画技法。

nlc202309011409

“亚明在无锡开会时说:‘你们必须画好四大件,山水画才能画好。什么四大件呢?就是山石、树、水、云,也就是要把山的石头画好,要把树画好,要把水画好,要把云画好。’他刚说完,回头一看我在旁边坐着呢,就立刻说道:‘哎,再增加一大件,把冰雪画好。’所以后来参加这个会的人都说,这个会就是给于志学开的,给他定下了五大件。后来有人就管我叫‘五大件’。”追忆往事,于老呵呵地笑了,笑声里有着对众人善意玩笑的赧意,也有着隐隐的骄傲。

的确值得骄傲,正是有了冰雪画的出现,中国山水画的技法才多了一项内容,由原本的四大件进步到五大件——云、水、山、树、冰雪。绘画艺术家们在用中国画描绘祖国壮丽河山时,也才多了一种表现手法,中国画才更丰富、更圆满。

新增的独特艺术内涵

能画冰雪了,中国画中便有了三极画——画南极,画北极,画中极,也就是画珠穆朗玛峰,中国画也因此新增了独特的艺术内涵。

说起画三极,曾经有一件事极其刺激了于志学。那是与一次世界级画家会议有关。在大会上,于志学作为中国代表讲了话:“我们中国文化极其伟大,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当他说到此时,有一外国画家就问他能不能画南极,其实当时中国画是无法画冰雪的,所以于志学只能巧妙地回答说:“那里又不是我们的故土。”言下之意是:不是我们的故土我们为什么要画它,要想画也是能画的。可是自家事自家知,他知道中国画是画不了冰雪的。接着那名外国人又问道:“那么你们能画珠穆朗玛峰吗?”

珠穆朗玛峰可是我们国家的领土了,不能因为说中国画画不了冰雪,就说那不是我们的国土吧,所以于志学只能保持沉默。就是这件事,刺激了他,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画出冰雪,一定要让中国画再也没有空白。

为了这个目标,他废寝忘食,整整五年,全身心沉浸在冰雪的世界中,沉浸在冰雪画的海洋里。当冰雪画成功之时,他的喜悦,他的骄傲,他的自豪,难以言说。

如今,他将这份自豪悬挂在了门前,中极堂——他的工作室名字,这不仅代表了他能够画冰雪画,能够画珠穆朗玛峰,更蕴涵了他独特的艺术内涵。

“中是国家的中间地带,北京、中原、中心,而极是高点,做事既要做到中庸,也应做到极点。我的房子叫中极堂,而院子叫运思园,这和其他画家不一样。运思是指运动、思想,没有思想,就什么也做不了。”于志学说。

可以说,是于老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成功。于老说:“只要思维方式准确了,你就成功了。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画家的成就。我就想解决中国画无法画冰雪这个问题,所以才会成为冰雪画派的创始人。要成功,同时更需要努力,需要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积累成功因素。如今,就连修鞋的人都需要早起努力,都得进行创造、改造,更何况我们画家、艺术家。”

“一个人要培养一种能力,生存能力,向自然斗争的一种能力,在失败中能够发现成功因素的能力。我的冰雪山水画就是从失败中而来。我从每一幅失败的冰雪画中抽出每一点成功因素,将这些成功因素综合在一起,这样失败的内容少了,成功的内容多了,冰雪山水画自然也就成了。”谈到对无数想成为于老这样的艺术家的后辈们的勉励,于老的这番话说得语重心长,质朴又不失真诚。

结语:80岁高龄依然活跃在艺术绘画领域的第一线,心存感悟,胸铸理想,既有成绩,忠于信仰。于老对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息,他的创造性思维仍不断地为其攫取创作灵感,他的勤奋,他的坚韧,是很多人不可及的,值得所有怀揣绘画梦想的年轻人学习。我们应该庆幸,绘画艺术领域因为有了性格坚韧的于老,才有了冰雪画,才有了冰雪画派,中国画技法才填补了一项空白,中国画的历史,也才有了流传万古的一笔浓墨重彩。

没有思想和智慧,绘画家只能是“匠”,不是“艺”,拥有着创造性思维的于老接下来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冰雪极致之美?让我们深切期待着他在白银无暇的冰雪世界里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加辉煌灿烂的艺术佳作吧!

责任编辑/张元奕

个人履历

于志学,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市,为冰雪山水画创始人。

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春华美术学校。

1979年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

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

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

1992年作品《雪月送粮图》获中国美协颁发的金质奖章。

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发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家画展”铜奖。

1999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作为“世纪收藏”。

2001年作品《雪漫兴安》参加百年中国画展。200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黄宾虹奖”。

2006年获黑龙江“文艺终身成就奖”。

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北京盘古艺术书画院名誉院长、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顾问,特约艺术家。

现已多次出版了《于志学画集》、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以及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美学》、《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于志学》等专著。

探索难题论文 篇7

地处成都市西部的崇州市是成都市粮食主产区。面对种田农民老龄化, 甚至无人种田、粗放种田等问题, 崇州市从2010年初开始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政府、农户三者共同合作, 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 既提高了粮食单产, 又提高了种粮效益, 探索出了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1 崇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社会发展了, 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民曾经赖以为生的土地如今“鸡肋”的味道越来越浓。种吧?收入不理想, 还影响打工的稳定性。不种吧?放在那里是浪费, 还不符合国家政策。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崇州市“1+4”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 其作用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矛盾, 促进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提升土地效益。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好与不好, 直接关系到崇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 只有理清发展思路, 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认真总结完善提升土地股份合作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运作机制的基础上, 崇州市按照“搭建平台、农民自愿, 科学种田、保护耕地, 粮食高产、持续增收”的工作思路, 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计划到2014年全市2.67万hm2水稻基本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规模经营, 实现粮食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1) 搭建合作经营平台。搭建合作经营平台, 既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础, 又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载体。为解决农民不愿种田和种田难的问题, 把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 安心外出务工, 崇州市积极引导搭建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服务平台, 通过广泛宣传和公示, 动员不愿意种田的农户把田交给合作社, 由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2)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做好宣传引导和发动工作, 更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做到引导不强迫、服务不干预、支持不包办, 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 不愿种田农户可将土地交给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合作社种植一季或一年后, 不愿意继续加入合作社的农户, 可申请退社。

(3) 提升职业经理人作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 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 使农业新技术能够真正落到田间地头。合作社通过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生产管理, 解决了农业科技指导面对千家万户的不利局面, 确保了科技服务真正落实到田块, 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转变为向土地合作社推广, 加速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步伐。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良种统供、技术统训、物资统配、病虫统防的方式, 开展“四制”示范建设、推进“六良”配套, 开展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 实行科学种田, 既节约生产成本, 又提高生产效益。

2 影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选择的现实因素

(1) 现有经济、地理条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选择何种发展模式首先是基于自身现有的条件来进行考虑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所考虑的经济条件主要包括资金、地理位置、产业集群程度等。资金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基础, 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资金拥有度和筹资能力的不同, 会选择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如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自身筹资能力有限, 积累的资金不多就不会盲目扩大规模;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所在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合作社的集群程度都影响着合作社的经营业务,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合作社集群程度好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销售方面的压力相对就小, 发展可能也要顺利和完善些。

(2) 合作经营对象。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对象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在选择合作对象时, 会根据主要经营方向以及在发展中最缺乏或者遭遇瓶颈来考虑, 而只有这样才有合作的空间, 通过合作实现互补。如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松散, 这时可能需要一个有领导力的能人来带动发展;如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销售方面遭遇瓶颈, 也没有属于自己的销售平台时就可能会趋向于与专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或者大型农业企业合作, 来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

(3) 发展规模程度。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都能选择和专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或者大型农业企业合作, 根据各个合作社发展程度、发展规模、发展需求的不同, 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选择的合作对象并不会是一个固定主体, 而是会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成熟而转变。比如, 合作社刚刚起步时考虑和专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或者大型农业企业合作, 但专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或者大型农业企业在理性判断下认为自己的收益并不会很大, 而不愿意与合作社合作。因此, 由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本身的发展还不成熟, 承担风险能力弱, 合作就无法进行, 但合作社做强后, 专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或者大型农业企业可能会改变之前的判断, 而作出合作的决策。

(4) 政府支持力度。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 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同对合作社的发展和合作社与其他主体合作的机会有重要影响。政府的支持包括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比如, 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两型社会”的建设, 向生态农业、新能源倾斜, 进行专项补贴, 对于这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 放宽成立条件, 这样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主要经营业务的决定上有很大的影响。

(5) 自身运行状况。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最关键的是根据自身的运行状况来考量。内部的运行主要是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内部的经营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内部的运行情况、农户对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的配合和支持程度以及合作社收益等都影响着能否顺利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主要是指合作双方利益获得程度以及监督情况, 一旦遭到破坏, 合作将会中止, 而发展模式最终可能也会转变。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选择发展模式时会考虑各种因素, 而每一种因素在对合作社模式选择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有经济条件、发展程度、运行状况都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从内部进行考虑, 而政府的支持力度、合作对象的选择都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外部条件的考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现有经济条件决定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起点和发展程度, 内部运行情况影响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完善程度。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个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着合作对象的选择, 而合作对象选择决策的作出又直接决定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政府作为外部因素, 其支持力度引导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的选择。总之, 这5个因素互为前提, 互相影响, 内外结合, 共同决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3 崇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人员构成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主体是社员, 社员参与决策, 种什么, 由社员说了算, 确保了耕地不撂荒、农业用途不改变。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不会改变或破坏土地的结构和渠系, 从而更能有效地保护耕地。同时, 通过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整合项目资源, 建设高标准农田, 改善社内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 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

崇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农业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 实现规模化生产, 采用社会化服务, 选用优良品种,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土地股份合作社粮食产量明显高于未入社农户,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带动了全市粮食生产, 实现了“合作共赢”———社员安心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职业经理人高产高效增加收入、集体经济发展达到壮大、干部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4 崇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之一, 具有地域的差异性, 具有阶段性, 每个地区每个时间段发展的模式可能会不同, 因此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选择发展模式时应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不能一刀切、一种模式, 要分阶段进行。

(1) 初建阶段——能人发动模式。初建阶段具体指的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的1年时间内, 土地股份合作社生产设备、人员、管理方面还很欠缺,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很不完善, 社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不强, 对合作社工作配合度不高, 此时可以选择“能人带动型”的发展模式。能人大户可发挥其主导作用, 围绕优势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 扩大外部市场, 提高市场竞争力。能人带动下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较易为农民所接受, 加之能人大户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能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的积极性。从桤泉、隆兴果蔬专业合作社这几年的运行情况和其他乡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来看, 由能人大户带动的这种“强者发起, 弱者响应”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前景普遍较好。

(2) 过渡阶段——农超对接模式。过渡阶段是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1~2年的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至关重要, 初建阶段的发展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始回笼资金, 但各种问题也逐渐积累, 慢慢暴露。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利润的获得, 农民收益的增加主要是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去所赚取的利润, 因此销售成为过渡阶段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农超对接型”可以利用专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或大型农业企业销售渠道, 在农村中建立的经营网点, 借助于政府的支持, 有效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此外, 对于周边出现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或者已形成产业集群的还可组建综合性的专合经济组织, 集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 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 这样既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节约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作成本。

(3) 发展阶段——企业带动模式。发展阶段是指发展超过3年,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投入资金已经逐步收回, 慢慢盈利, 但盈利的增长幅度逐渐减慢, 发展呈水平状态, 发展动力较之以前有所减弱, 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的产业无优势是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因此应因地制宜, 采取“企业带动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入股农户和企业应立足当地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积极发掘新的优势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 配合政策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 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农资、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 带领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这一阶段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发展中要坚持“专”、突出“优”、强化“特”。“专”就是要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经营、专项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就是要以特增效, 在市场竞争中以特色取胜;“优”就是以优质产品创名牌效应, 扩大知名度, 抢占市场份额。只有立足当地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才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才能够持续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除了分阶段选择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外, 还应该大胆创新, 形成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如桤泉镇群安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文井源公司、互惠超市形成的“农超对接”模式;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 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优质水稻单产达525.5kg, 每公顷收入2.3万元, 比周边未入社土地增产675kg/hm2。

5 促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建议

为了促进合作社更好地选择发展模式, 适应所选择的模式, 需要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配合, 有效地发挥合作社、政府、农户三者各自的作用。具体而言, 合作社自身在发展中要正确定位, 政府要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 农户要积极配合, 广泛参与。

(1) 合作社要正确定位发展模式。第一, 发展程度的定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发展中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 发展是否成熟, 可以通过设立部分硬性指标进行考察, 如通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规模、入社成员、资产总值、所得利润等来进行判断。通过明确发展的程度, 在每个阶段选择具有竞争力的发展业务和适宜的发展模式。第二, 内部成员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主要是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理事长以及社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自己在合作社中所发挥的作用。各个角色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以及规章制度来规定, 角色之间各施其职, 相互配合。第三, 发展潜力的定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中理事长应对合作社的发展有一个规划, 社员对于合作社将来的发展也应有一个预期, 要根据合作社现有发展情况科学预测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2) 政府要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第一, 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资金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 由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筹集资金有限, 政府要给予财政补贴, 对于发展好的或者具有创新性的合作社要进行资金奖励。政府还可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如农机、种子、化肥、农药的购买, 以去掉税收的低价格卖给农户等。第二, 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倡导发展合作社。如:政府可以对于那种低碳、环保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放宽注册条件,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蔬菜类、粮食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要鼓励发展, 提供技术、人才方面的帮助等。第三, 加强监管。在政府鼓励的同时也要注重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在土地股份合作社登记注册时要严格审核, 还要派遣工作人员定期到合作社进行考察, 了解合作社发展的情况, 同时对合作社人员也要进行素质考察。通过加强监管, 杜绝挂牌经营、虚报隐瞒的现象。

探索难题论文 篇8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创新,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权利

城市化发展的本质是农民的市民化, 而在中国现阶段则首先是农民工的市民化, 这是城乡联动的突破口, 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从2010年8月开始, 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创新配套一系列政策制度体系, 破解与户籍制度交织在一起的四大难题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居该如何安?地权怎么算?) , 在城乡统筹发展这一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 重庆市户籍城镇化率由29.2%提高到37.8%, 迅速上升8.6个百分点, 而1997年到2010年13年仅上升9.7个百分点。[1]

一、农民工市民化亟需破解四大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是进城务工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自身素质以及生活方式等全面向城市市民转化的变迁过程。[2]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尽管荆棘丛生、障碍重重, 但要害还在于如下四大难题的破解。

1.巨额投入政府财力支撑难:钱从哪里来?

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政府巨大的资金投入, 主要包括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城镇居住、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重庆市对农民工市民化的评估是:以农民工全部整户转移、全部退出土地测算, 每个“新市民”平均需要6.7万元投入, 包括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 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进入成本”。按照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的测算, [3]把2亿农民工及家属市民化最低需要超过10万亿元的公共投入。显然, 对于这样巨额的资金投入, 政府财力在一定时间内是难以承受的。

2.农民工自身经济能力在城市生存支撑难:人往哪里去?

农民工在城镇的经济支撑能力是指农民工可以获得在城镇生活环境下足以安家和维持生计需要的收入。由于农民工的技能较低, 他们在城镇就业较难, 就业表现为不稳定、零散性、非正规性的苦、脏、累、险工作, 从而导致他们收入低, 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明显低于城镇职工, 据2009年重庆市的调查显示, [4]农民工月平均工资高于3000元的仅有2%、2000~3000元的只占9%、1000~2000元的占55%、月平均工资低于1000元的占34%, 而同年城镇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0963元。全国调查的情况[5]是:2009年农民工月工资平均为1719.83元, 62.5%的人月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农民工家庭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61.5%, 处于按五等份排列的城镇居民家庭最低收入组, 从而严重阻碍农民工顺利融入城镇成为市民。

3.农民工进城安居难:居该如何安?

农民工进城安居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力购房。高房价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拦路虎, 据研究表明, 2009年上半年农民工的房价收入比 (单套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 为22.08。二是租房经济压力大。根据对6232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表明, [5]2010年农民工的租房成本为420.8元/月, 相当于其月收入的24.5%。据建设部调查, [6]76.2%的农民工能承受的月租金在100~300元之间。三是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未包括农民工, 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 居住在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成套单元房的仅占22.7%, 居住在设施不完善的各类简易住房中的达77.3%。[5]如果农民工不能居家进城、安居乐业, 就谈不上市民化。

4.农民工农村土地权益保护难:地权怎么算?

农村土地属于村社集体所有, 农户对土地拥有使用权, 而这仅包含耕种权、部分收益权和极小的处分权, 由此使得农户的土地权益极易受到侵害。在农民工入城落户时, 许多地方的政策规定要放弃承包地, 致使进城落户农民工失去了原来拥有土地所享有的一系列保障功能, 如生活保障功能、就业功能、资产增值功能、融资功能 (抵押贷款) 、财富积累等功能, 同时又无法享受到城镇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使得进城落户的农民既不同于一般在农村务农的农民, 也不同于城镇“原住民”。如果在城镇面临大的社会风险时, 进城落户的农民工将处于进退失据与难以安身立命的境地。可见, 农民工的农村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是制约农民工入城落户的巨大难题。

二、创新政策体系, 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四大难题

各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思路, [7]一种方式是以农民工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等集体成员权益为前提条件获得城镇户口与城镇福利和社保权益, 另一种方式是逐步增加农民工的公共服务, 不断降低城镇户籍的福利含量, 逐步使户口与福利脱钩。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则独辟溪径, 采取农民工获得城镇户籍不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的方式, 并制定一系列政策确保农民工转为城镇户籍后一步到位获得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五项保障, 与市民享有平等待遇。

1.多方联动、责任共担, 破解政府财力支撑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政府付出巨额投入。按照2010~2012年重庆计划转户330万人测算, 需要公共投入达2010亿元, 超过了重庆2010年的1990亿元财政收入, 所以仅靠政府财力独木难支。重庆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则认为,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实施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改革发展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这样的公共投入是社会必须承担的成本, 必须攻坚克难、积极科学探索。

经认真分析和测算后, 重庆市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联动、责任共担, 使巨额投入难题得以巧妙化解。2010亿元总成本可以分解由三大主体承担。一是企业承担部分社会责任, 需投入1229亿元, 主要分摊农民工转户后的养老、医疗、住房等投入;二是转户农民个人作为直接受益者, 需投入465亿元, 主要用于缴纳自身就业、医疗、住房等费用。这两部分成本中有些不需要当期支付, 如由于转户对象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 大规模的养老和医疗资金支付会在一二十年以后, 企业每年只需承担60亿~70亿元, 转户农民工每年只需承担20亿~25亿元。三是政府需投入316亿元, 主要用于转户农民养老保险补助、教育与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和公租房基建配套等。这部分投入先期已有一定投入 (如教育、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 , 因此实际只需投入100亿元就能启动, 这对于重庆市财力 (2011年已达2908.8亿元) 而言完全能够承受。

2.促进就业与工资合理增长, 破解农民工经济能力支撑难题

建立 “四位一体”就业支持体系, 确保进城农民工能稳定就业。一是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倾力打造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物流成本、低税费成本等“五低”投资环境, 使其成为资本集聚和流动的洼地, 促进产业集聚。经测算, [8]到2020年重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可新创造就业岗位500万~600万人, 加上为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发展又可新增就业岗位500万~600万人。二是建立微型企业扶持政策体系, 以创业带动就业。到2015年, 重庆企业总数要由2010年的20万个增加到50万个, 个体户要由2010年的70万户增加到150万户。[9]三是强化农民工就业指导。建立“劳务电子商务平台”, 实现企业与农民工信息互通, 帮助农民工顺利找到工作。四是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 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使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

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一是严格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至少两年调整一次的规定, 并与物价水平等挂钩。二是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 全面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三是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对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情况实行重点监管, 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 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的用人单位要加重处罚。

3.创新公租房建设模式, 破解农民工进城安居难题

为破解农民工进城安居难难题, 重庆创新公租房建设模式, 大规模兴建公租房, 与已有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旧房与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农民工公寓等五种保障房一起, 形成“1+5”保障性住房体系。[10]2010~2012年3年内兴建4000万平方米、70万套公租房, 可解决200万人口的住房问题。2010~2011年已峻工和开工建设面积共2944万平方米, 占4000万平方米任务的73.6%。[11]

重庆公租房建设模式主要有三大重要创新: (1) 创新公租房建设资金筹措与还贷方式化解资金筹集与还贷难题。针对公租房建设资金需要1100亿元的筹集难题, 重庆创新性地采取“1+3”方式。“1”是指政府筹措300亿元, 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本级财政支出、税费减免和国有土地划拨注入等。“3”是指采取银行贷款、基金融资、保险融通等筹集约800亿元资金, 通过三个途径还本付息:一是租金收入扣除房屋维护费和管理费后支付贷款利息;二是所有公租房按10%比例配套商业设施, 5年后按市价出售能收回400多亿元建设资金;三是租住公租房5年之后约有1/3出售给承租人, 能收回400多亿元建设资金。 (2) 创新公租房规划布局与建设品质以避免形成新的“贫民窟”。重庆将公租房小区布局在城市一环与二环之间且交通便捷的21个大型聚居区中进行规划, 使公租房小区与整个城市社会有机融合, 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每个小区建有运动场地、超市、水体、小学、幼儿园及中心景观绿地, 配套设施较为齐全, 交通方便, 并由专业物业公司管理, 促使公租房的住户和商品房居民能够同等地分享城市发展和环境优化的成果。 (3) 创新公租房建设与管理方式限制腐败和利益输送“黑洞”的滋生。一是公租房公建公有。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建设管理, 建成的公租房产权由政府持有。二是突破户籍限制、准入门槛低。凡年满18周岁, 有稳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 本市无住房或住房面积低于城镇住房保障标准, 都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不受户籍限制。三是公租房租售并举、封闭运转、永远姓公。在租住5年期满后, 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可以购买, 但如果需再转让, 则只能由政府以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存款活期利息回购, 由此便消除了牟利机会, 从制度上限制了腐败和利益输送“黑洞”的滋生。

4.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破解土地权益保障难题

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明确农户土地使用权为物权而不是债权, 土地使用权作为物权涵盖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继承权和转让权等权能。将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把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固定在具体的地块上, 明确农户土地使用权的长期性, 能按照法定继承程序让度和在土地市场上流转。

明晰农村土地“三权”。2010年, 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把明确农户承包地、林地和宅基地产权作为基础和前提, 将农户土地、林地、宅基地、房产的使用权与所有权进行量化, 按照农户使用权占85%、村社集体所有权占15%的比例进行分解, 使农户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的使用权能在银行质押、抵押贷款, 能实现有序流转和有偿退出, 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从源头上得到保障。

有偿退出承包土地。农民工转户后自愿退出承包地的转户居民, 按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及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剩余年限计算退地补偿金,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将农民工自愿退出的承包地以农业种植大户承包、引进业主承包等方式筹集和发放农地退出补偿金。

建立“地票”制度激励农民工退出宅基地。农民工在农村的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退出, 可将其复垦为耕地, 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地票”形式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拍卖, 实现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远距离、大范围置换, 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大大提升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土地价值, 一般由2万元/亩上升到15万元/亩。[12]拍卖收益扣除土地整治成本, 85%补偿农户, 15%收益归集体组织, 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权益收入, 开辟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市场化路径。

三、重庆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探索的有益启示

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探索, 不仅对重庆破解农民工市民化难题具有攻坚意义, 而且对全国各省区在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中也有借鉴价值。

1.政策创新遵循系统性战略思维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改革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附加在户籍上的土地、就业、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权益调整, 牵一发动全身。对此, 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遵循系统性战略思维, 紧紧抓住城镇和农村两端,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 创新农民工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和土地权益等一整套政策体系, 破解农民变市民的关键性难题, 使他们梦寐以求成为城镇市民的“难于上青天”之路变成坦途。

2.政策创新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

改革思路和配套政策体系遵循以“人”为中心进行科学规划、系统设计,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工, 以弹性政策让他们自主选择, 是一种人性化、弹性化的改革。一方面充分考虑给予转户农民工城乡生产生活转换的适应期和过渡期, 让他们通过比较进行自主抉择。另一方面一步到位给予农民工公平的城镇市民待遇, 并以“五个禁止” (禁止下考核指标、禁止转户与利益挂钩、禁止强迫农民转户、禁止强迫农民退地和禁止以转户作为招收和辞退农民工的依据) 作保障, 有效防范改革风险, 保证了改革的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

3.政策创新严格遵循客观规律

农民工市民化无疑会对城镇原住居民在就业、生活等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如果将农民工进城后对于城镇人口结构改善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视为对城镇居民利益损失的补偿, 则农民工市民化并未使城镇居民总福利水平降低, 而且城乡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会使全社会总福利水平明显提高, 这是严格遵循了卡尔多改进原理。

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都是农民不断进城转变为市民的过程, 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国内外普遍的规律是通过加快城镇化减少农民, 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一体化流动, 农业通过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现富裕农民。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通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要素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创新政策使“新市民”能获得城镇居民待遇, 遵循了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探索难题论文 篇9

一、资本加总难题

笔者教授的课程主要围绕各个层次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 居于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理论以生产函数作为基础, 建立了以资源稀缺性为前提假定的资源配置理论, 在要素进行选择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等到学生进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后, 学生们面临的则是总量生产函数。对于生产函数和总量生产函数二者的区别, 以及如何从单一产品生产函数转为总量生产函数, 由于在主流经济学的课本中并未对此有说明, 学生们经常是一头雾水, 甚至丧失学习兴趣。此时, 为了弥补课本缺陷, 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1953年, 琼·罗宾逊夫人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中对于主流经济学中使用的总量生产函数提出了质疑, 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剑桥资本争论。罗宾逊夫人认为, 新古典理论的假定和推论只能在单一产品模型中使用, 并不能通过加总异质的资本品而用于总量生产函数。也就是说, 新古典理论对于现实的异质品模型的解释或其以总量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然而, 这一逻辑矛盾至今也没有被澄清, 尤其是异质资本品的加总问题。资本品的一种计量方法是依据生产资本品所需要的直接和间接的劳动时间, 把经过适当鉴定的劳动质量与不同的已知利润率结合起来。这样的方法看似可行, 但用劳动计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正如把资本品叫做“实际资本”的琼·罗宾逊 (1956年) 的分析以及斯拉法 (1960年) 所指出的那样, 离开分配与价格就不可能得出资本作为一种可以计算的量的任何观念。

面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我常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济学经典著作, 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更多地以思辨性的方式学习宏观经济学。例如,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给出的自己的利息率的概念, 并在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资本加总的方法。

二、自己的利息率和加总

“一件商品的自己的利息率 (own rate of interest) ”这个概念, 是斯拉法1925年在评论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一书时提出来的, 但并未予以命名。费雪在1930年发表《利息理论》一书中提到, “所以在理论上, 有多少种价值不同的商品, 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利率 (以实物表示) ” (原文加着重号) 1。受到斯拉法的启发, 凯恩斯在《通论》中专门写作了一章来讨论货币的作用。

凯恩斯首先给出了有关货币利率的一个命题:“所谓这里所说的货币利率指的就是将一笔在未来交付的这些货币减去其货币现在的实际价格, 利用此种差数作为分子, 利用现在的实际价格作为分母部分, 化成所谓的百分比。如此, 在各种资本当中均存在着所谓的货币利率。”2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添加时间部分, 这个时候此种商品就能够拥有属于自身的利息率或者是期货实际价格。凯恩斯以小麦为例, 假定其为资本品并计算出了自己的利息率。在这里。自己的利息率其实就是这种商品本身的期货价格。假设未来有一个和供给价格联系在一起的变化, 自己的利息i率=由P此t+1把-价Pt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用公式表明为:

上式中, i、Pt+1、tP分别表示自己的利息率、期货价格和当前价格。

凯恩斯在《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都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加总基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只有货币单位的工资才能进行加总, 由此作为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的基础。显然, 货币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然而, 不管是凯恩斯还是斯拉法, 尽管他们都对自己的利息率进行了分析, 并没有明确表明可以使用自身的利息率来描述相关问题。不过, 此种问题针对资本理论争辩的逻辑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在了解了上述文献资料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简化分析。如果拥有两种不一样的商品, 第一种商品就是黄豆, 第二种商品就是绿豆。这些产品不只是能够进行消费, 还能够应用在资本品当中;应用在这些资本品的过程中会由这些新古典生产函数对于该数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些商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两种不一样的商品在一定时间当中其利息率也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大家对于这两种商品消费的时间有所偏倚, 就能够获得这些商品应用在资本品的跨期均衡模型。并没有所谓的比较统一化的利息率, 由于这两种产品均有着自身的利息率。为了加总, 一个能够运用的方式就是选取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视作利息率这种产品的收益率去贴现第二种商品的实际收益率, 能够取得第二种产品的“资本化的实际价格”。所应用的贴现率公式: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格和其实际收益益除以利息率是完全相等的 (K=R/i, K代表资本存量实际价值, R代表这些资本品的实际收益, i代表所谓的利息率) 。在有两种以上的资本品时, 可以运用某种利息率来贴现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格, 进而获得比较统一化的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值。

必须进一步说明的就是, 上述总量加总对新古典的分配理论缺乏意义, 因为选择的标准变了总量则会随之变动, 所以这种加总是混乱和无意义的。从使用上看, 似乎加总也无用武之地。由于在这些异质品模型当中对于资源高效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所谓的相对价格, 并不是绝对价格, 这里的相对价格和实际收入分配时相同的, 并不必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来代表加总之后的宏观实际变量。还能够运用时际均衡剖析方式, 之后随表选择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来获取加总之后的这些宏观变量, 这里的变量主要涉及由这些总量生产函数所代表的实际利息率、工资利率等。这两种所谓的利息率, 第一种是代表收入分配比重的资本的边际实际生产水平, 第二种是代表资本关系当中比较统一化的货币实际利息率, 而后一种才是真正决定宏观总量变动和比例的因素。也就是说, 宏观经济当中的这些统计资料和生产函数所发挥的技术关联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其仅仅能够对于社会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际上,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把统计指标完全嫁接到总量生产函数中, 并且通过求解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而得到要素的分配份额是不妥当的。

作为基于宏观基础的实际变量, 通常利息率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并没有现实意义。主要是由于, 大家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的时间偏好的时候不必须对于这些资本品的边际生产水平进行充分考虑, 之后才可以决定比重进行一定积累。不过, 此种选择仅仅可以按照大家商品或者是偏好和它们的生产率进行选择, 而非根据一般利息率。之前所探讨的利息率与宏观变量仅仅是为了剖析而创造的。假设大家想要在这些均衡模型当中获得一般利息率, 能够在大家按照这些微观生产函数与消费爱好之后展开实际选择, 之后选取某种商品自身的利息率视作一般利息率, 进而获得货币实际变量。

上述获得了此种加总异质品的方式。能够这样说, 此种加总方式或者是价值测量方式就是异质品模型要取得统一化利息率的一种方式。在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中, 资本品的价格和一般利息率是两者共同决定的。所包括的相关问题就是, 此种由宏观变量所代表的比重关联, 没有办法代表大家进行消费的时间爱好, 也没有办法代表这些要素的稀缺性特征。主要是由于, 一般利息率仅仅是大家随便选取的某种资本品的自身的实际利息率, 并没有代表这些“总量资本”的边际实际生产水平。并没有办法视作资源进行高效配置的指数部分。不过大家能够将某种商品的自身利息率视作一般利息率, 能够获得的这些商品价值总数视作“宏观变量”。此种意思指的就是这些异质品的总共价值。与此同时, 能够获得按照实际价格进行计算的实际增长率。并且此种宏观变量的实际增长率和自身利息率是大致相同的, 与此同时, 这些资本品的实际价值和收入流量能够由某种商品发挥决定性作用。还需要说明的是, 选择不同产品自己的利息率作为一般利息率, 那么经济增长率、资本存量价值和收入流量也不同。

三、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率——“利率之王”

根据上述的分析, 任何一种产品 (资本品) 都有自己的利息率。但是, 究竟应该使用哪种物品的自己的利息率作为衡量其他物品利息率的实际标准呢?在文章《通论》当中, 凯恩斯提出, 因为这些货币自身的利率是很难降低的, 与此同时, 如果能够出现最新的资本, 其边际率要满足本身利率的最优化, 因此这些货币的利息率就是所谓的“利率之王”, 能够对于其他的利率进行一定的支配。3

凯恩斯之后剖析了货币和其他资产不同之处, 以更清晰地表明货币的这种特性。第一, 在生产中大部分的资产不管是否用于生产或相对价值是否改变, 其价值均会引起成本开支的发生, 而且这种资产需要有保藏费;第二, 这些拥有资本的人员能够随便支配有关资产, 并且有着便利性特征和安全性特征。但是, 这里所谓的货币资产不仅需要极少的保藏费, 而且还有比较灵活性的提升价值的实际空间。最为关键的就是, 因为这些货币的生产弹性基本上为零, 这些货币自身利息率是最为适宜的一般利息率, 可以在相关模型当中代表计量的位置。4因此, 货币自己的利息率是最适合作一般价值标准的。

为了证明上述命题, 凯恩斯提出了货币的三种特性:“货币的第一种特点就是:不管是在较长阶段或者是较短阶段当中, 假设只是针对私人公司来进行考虑, 不考虑金融环境, 那么此种货币的生产弹性基本上为零”, 5也就是此种货币的生产弹性小且不容易生产, 当货币的价格 (用工资单位计算) 提高时, 雇主们不能随意用其所雇劳力, 转而增加货币之生产。“此种货币的第二种特点就是:此种货币存在的替换弹性基本上为零。”6换言之, 当这些货币所存在的交换价值提升的时候, 大家没有想要采用别的因素来取代所谓的货币, 就算是存在着此种状况, 此种货币能够应用在工艺之上。不过此种范畴是比较小的。这里的第三种特点就是, “此种货币有着各式各样的特点, 让其能够达到比较灵活的状态, 所以经常会在某种场合出现, 特别是当实际利率降低至一定水平的时候, 就算是这些货币总量和别的财富相比较有所提升, 这里的利率不会发生敏感反应。”7由于货币这三种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性, 货币利息率的重要性体现出来。紧接着, 根据货币的这些特性, 凯恩斯提出了使用货币政策的方法, 即“假设这些资本的边记录是处于不变状态, 其灵活性也是不会变化的, 那么解决方式, 就是增多货币的总数, 或者是使货币的实际价值提升, 让这些定量货币所可以提供的货币实际劳役 (money-services) 增加。”8

综上所述, 货币的特性和它自己的利息率表明了货币的本质特征:这些在货币经济发展过程中, 全部契约均采用货币来进行一定规定。比如。这些劳动人员工资一般是采用货币来表示, 当工资报酬和别的资产其实际价值发生变化的时候, 其货币实际价值不会发生变化, 仅仅当货币可以当做交易方式。从契约的层面来分析, 此种货币主要是视作计量方式, 尤其是和工资契约进行一定关联。所以, 这些货币的偏好性特征并不只是依托技术因素、心理原因或者是不确定性因素, 并且在本质上市依托货币经济机制和货币金融体系。

摘要:本文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新古典理论总量生产函数中的异质资本加总难题入手, 借鉴了琼·罗宾逊夫人和梅纳德·凯恩斯等人的经典著作, 提出了“自己的利息率”和资本加总的方法, 并且表明了货币经济的基础。实践证明, 将宏观经济学教学与经典著作阅读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自己的利息率,资本加总,货币利息率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M].上下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3]费雪·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4]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Robinson, J.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London:Macmillan.1956.

探索难题论文 篇10

但是, 现有小型水利工程随着运行时间延长, 工程老损、功能衰退、效益衰减等问题日益凸显, 相当一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已濒临瘫痪, 已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和粮食生产。对此, 襄樊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市情、农情, 积极探索新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走出了一条政策激励、“三力共举”, 多元社会主体共促共建“小农水”的新路子, 收到了明显成效。仅今年汛期结束至今, 全市就修复水毁工程51处, 清淤、衬砌田间渠道272km, 整修小泵站150座, 扩挖当家堰620口, 新建小型水源工程680处, 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000多hm2, 累计完成土石方776万m3。总工作量占今年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的40%。

1 统一思想, 坚定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信心

我市多次召开现场会, 制定激励政策, 推广典型经验, 统一各级干部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认识。一是引导大家分析形势, 坚定信心, 看到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民生, 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二是引导大家走出在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认识误区, 真正把“小农水”当作“大民生”, 切实增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确立了“两大一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导思想, 在思想和政策上敢于大突破, 在组织实施上坚持大规模, 在工程建设上做到高标准, 全力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思想交流和宣传发动, 进一步坚定了各级干部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2 把握市情, 明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 今年9月份, 襄樊市水利局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农田水利专题调研, 精心筛选出与农业生产关系最直接、与民生联系最紧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最突出的项目, 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在此基础上, 确定了今冬明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四大工程”:一是灌溉渠系疏浚工程。对大型灌区干渠以下的支、斗、农渠全线疏浚, 将过水能力恢复到原设计标准的70%以上, 确保“毛细血管”的畅通;二是整治扩挖当家堰工程。按照每个村不少于2口的标准, 治理当家堰5000口以上, 增加蓄水能力5000万m3;三是泵站机井维修工程。检修带病运行的小泵站、小机井500多处, 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 恢复正常运转;四是水毁修复工程。重点解决严重影响防洪安全、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险工险段, 计划修复重点水毁工程200处以上。目标确定以后, 各县 (市) 区迅速把任务分解到乡镇、村组和具体项目点, 逐个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抓紧动工建设, 为农建工作早启动、早见效赢得了主动。

3 创新机制, 破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难题

破解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普遍存在工作难发动、人员难组织、资金难筹集的“三难”现象, 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第一, 巧用“三力”, 多方增加投入。一是用好“上力”,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水利投资。今年该市争取“民办公助”项目9个, 总投资2200万元, 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二是撬动民力, 用足用活“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政策。农民是农建的主体。襄樊各地通过广泛宣传, 反复发动, 充分激发农民干农建的热情。同时, 坚持群众受益、公平自愿的原则, 降低议事门槛, 简化议事程序, 提高议事效率, 引导和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该市襄阳区黄集镇姚刘村通过“一事一议”一次性组织群众筹资7万余元, 清淤整治村内灌溉渠道, 解决了53.33hm2耕地灌溉问题。三是吸引外力, 积极引进社会投资。襄樊市水利局报请市政府制订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对社会资本投资农田水利建设, 在土地使用、税收、水价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 调动农民投资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该市襄阳区黄龙镇兰家当水库承包人投资5万多元, 对大坝内坡进行护砌, 提高了蓄水能力, 保证了大坝防洪安全;襄阳区龙王镇农民王大波筹资30多万元建起了小泵站, 满足了当地66.7hm2农田灌溉需要。

第二, 深化改革, 培植多元主体。为盘活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资产, 提高工程利用效率, 该市积极探索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机制转换, 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村组保留所有权, 采取拍卖、租赁、承包或股份合作等形式转让经营权。近年来, 通过大力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全市10万多处小型水利工程, 已改制6万多处, 其中卖断3520处, 承包4.3万处, 租赁1.13万处, 股份合作5622处, 通过改制吸纳民间资本1亿多元。

第三, 严格把关, 提高建设质量。在汛期结束以前, 襄樊市就以9个县市区为单位制订完善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步骤、质量、标准进行全面规范, 按照“田成方、渠成网, 树成行、路相通”的新农村标准, 通盘考虑田、水、路、林、渠综合整治, 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同时, 强化质量意识, 制定了农田水利建设质量管理办法, 按照“五制”要求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管理, 凡是没有通过竣工验收的工程, 一律不予拨付奖励和补助资金;凡是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 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 强化措施, 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已组建乡镇以上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98个, 形成了市、县、乡三级联动、责任明确、信息通畅、调度有力的农建工作指挥体系。全面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建设考核评价制度, 将农建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之中, 层层签订责任状, 实行进度、质量、管理“三位一体”考核, 为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落实政策激励。市和县 (市) 区政府今年专门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渠道清淤每1km/1000元、渠道硬化衬砌每1km/1万元、小型水库应急除险每座2万元、泵站维修每座5000元的标准, 对农田水利项目进行奖励或补助。同时, 要求县 (市、区) 政府, 按照不少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标准, 落实农田水利建设奖励资金。明年农建结束以后, 全市组织评选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以市政府名义进行表彰, 并对先进县市、先进乡镇给予奖励。

强化督办检查。将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任务进行量化,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 确定了市级农建重点工程60个。市农建办对这60个重点工程的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和建设标准登记造册, 做为考核各县市区农建工作的重要依据。襄樊市委、市政府从水利、农业、财政、发改委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班, 由市委、市政府“两办”牵头, 开展跟踪检查督办,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确保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不走过场。

摘要:针对襄樊水利设施现状, 提出了坚定信心、明确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

探索难题论文 篇11

1 我国村镇建设管理资金存在的突出问题

这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大部分村镇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缺少规模化生产, 农户借贷意愿不强烈。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借贷规模不大。以上这些问题使得村镇经济发展基础较低、金融需求结构分散、需求主体信贷承载能力有限。

二是农村地区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尽管总体完成, 但是确权颁证工作进展缓慢影响了林农资产核定及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此外如农村集体耕地、宅基地、其他集体土地及资产的产权工作仍然停留在试点阶段, 没有全面开展。

三是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布放不够均衡。我国的电话支付终端绝大多数布放在城市, 造成村镇特别是部分行政村支付服务缺失;各金融机构转账电话等电子化支付设施运行封闭, 不支持跨行查询、转账等业务, 这些都造成了村镇建设管理资金流转不畅。

四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速度较慢。在我国, 信用体系建设还没有系统的规划安排, 在担保和抵押体系不健全的状况下, 村镇建设管理缺乏其他融资渠道。在信用体系建设上, 仅仅依靠金融机构收集信息成本高、信息共享困难。

五是农业保险试点推进困难较多。财政补贴资金有限使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少、推进难, 政策性保险扩大覆盖面仍有难度。农民保费缴纳意识不强, 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 村镇发展的经济基础不牢。六是金融机构支农与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涉农业务风险高, 部分机构依靠上级行处置成本, 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2 田东县在破解村镇建设管理资金难题上的探索创新

田东县位于北回归线上, 处于广西西南部百色市右江盆地, 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地区, 还具有库区、石漠化地区、生态安全与敏感地区的特点,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10个乡镇中, 河谷4镇发展较好, 南北两翼山区6个乡镇生存发展环境恶劣。北部山区以土山为主, 夹杂石山;南部山区以石山为主, 夹杂土山。山区占全县面积的95%, 其中石漠化区域比例大,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8.33%。2011年全县总人口43万人, 国家、自治区认定的贫困村41个, 贫困人口达14.6万多人, 占全县总人口近34%。

2.1 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 不断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基础

田东县积极探索创新, 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付体系、信用体系、保险体系、担保体系、基础金融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 逐步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银行放贷难、农村支付结算难等农村金融服务老大难问题, 从生产实践上建立起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通的局面, 为村镇建设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 实现金融网点全覆盖。2008年以来, 田东县组建北部湾村镇银行, 进一步增强金融支农力量;农村信用社实现“三级跳”——先后重组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分别成立祥周鸿祥、思林竹海两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 全县拥有9家银行金融机构, 1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 网点覆盖10个乡镇、农事村办点和部分村屯, 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度居广西县域首位。

二是完善支付体系, 实现大小额支付系统全覆盖。田东县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在广西第一个实现“乡镇级金融网点跨行资金汇划乡乡通”。截止2013年, 全县ATM机及自助服务终端布放达到2.16台/万人, POS机平均30.47台/万人, 累计安装电话支付终端731台, 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 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十个“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之一。

三是建立信用体系, 实现农村信用系统全覆盖。对全县8.3万农户进行信息采集, 对79902个农户建立信用信息档案, 并进行信用评级, 评为A级以上4.5万户。通过发放信用贷款, 使农民获得贷款的时间由原来的3~7天缩短为1天, 金融支农效果明显。五年来累计向4.7万户农户发放无需联保、担保、抵押的小额贷款超过15亿元。2011年获国家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为全国首个“信用县”。

四是建立保险体系, 实现惠农特色保险有效覆盖。田东县在开展繁母猪、甘蔗、林木、水稻、农房等农业保险的基础上, 2010年启动香蕉、甘蔗等特色农业保险, 2011年在全国首创芒果种植保险新险种。开展“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 实现了“政银保”合作的支农助农惠农新格局。2011年获得“全国农村保险示范县”称号, 2012年获得“全国农村保险明星示范县”称号。

五是建立担保体系, 实现助农担保有效覆盖。2010年2月田东县助农融资担保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截止2013年末, 受理担保贷款金额达1.2亿元, 有效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目前, 田东县已经形成了银行机构、保险机构、担保机构联动服务“三农”事业新格局。

六是建立服务体系, 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有效覆盖。田东县以村为单位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 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人员短缺的问题。另外, 对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有贷款需求而又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的农户, 全县建立了20个“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协会”, 帮扶银行信贷无法覆盖的贫困农户, 实现扶贫资金的循环可持续利用。

2.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一是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 推出农贷易等涉农信贷、保险产品37个, 覆盖农业农村及各个生产环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创新农户可抵押担保资产,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

二是服务创新。构建以较小额度财政投入为撬动的“一室一权一评级, 保险、担保加支付”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各金融机构开辟了涉农贷款审批“绿色通道”, 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信贷模式, 提高了农户信贷覆盖面和满足率。

三是市场创新。2012年成立广西第一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平台, 激活农村资产。首创出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意见》, 引导银行机构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

2.3 找准农村金融改革着力点, 强化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 支持农民自愿合作、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目前全县已有20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理顺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 2013年成立田东现代农业投资公司, 为现代农业融资达3亿元;2013年引进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在田东设立“综合金融服务中心”, 为农业担保贷款超2.5亿元。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给予新型城镇化项目信贷支持, 利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投入新农村建设、新型移民社区建设等, 累计完成贷款4.1亿元。

四是探索金融扶贫模式, 破解贫困农户脱贫致富难题。启动贫困村中非信用转信用村活动, 并在20个贫困村成立“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协会”,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专业化平台, 强化对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带动, 五年累计向扶贫龙头企业、贫困村发放扶贫贷款2.3亿元。

2.4 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金融机构支农动力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农村金融改革, 相继出台了《田东县涉农贷款奖励暂行办法》、《田东县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和《田东县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奖励办法》等政策, 激发金融机构支农动力。财政出资8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专门用于金融机构“三农”贷款风险补偿。

2.5 全面启动确权工作, 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田东县在广西率先开展了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 (换) 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取得了良好成效 (见表1) 。

田东县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产权交易鉴证、产权抵押贷款鉴证、农村资产评估、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截止2013年末, 田东县已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业务交易57宗, 交易额1.87亿元。

与我国其他城市在城区近郊开始改革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同, 田东县率先在远离城区尤其是大石山区的农村开展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石漠化山区20户以下的贫困自然村屯实行“有效往城镇集中、有效往村部集中”两个有效集中, 实行异地集中无土安置, 整合多方资源, 构建新型移民社区。下一步将把经过确权、登记、颁证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 经过土地综合整理, 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宅基地, 扣除农民新居用地后的剩余部分, 全部集中起来, 通过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统一对外流转交易。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农村产权的改革, 更是把扶贫和农村产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还加快了村镇的建设步伐, 具有更好的示范意义和社会意义。

3 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8~2013年间, 田东县各项存款余额由30.45亿元增长到75.91亿元, 年均增幅20.04%;各项贷款余额由223.07亿元增长到70.89亿元, 年均增幅25.17%;涉农贷款余额由15.37亿元增长到50.93亿元, 年均增幅27.07%, 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保持在70%左右;农户贷款覆盖率从26%上升到58%;农户贷款的满足率从35%上升到98%;平均单笔贷款额由1.86万元上升到3.96万元;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从2.36%降低到0.69%;2008年全县保险综合覆盖率由30%上升到71%;金融知识普及率由0.2%上升到25%。

五年来, 涉农贷款持续、稳定、大额的增加,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2008~2013年间, 田东县地区生产总值由43.37亿元增长到113.55亿元, 年均增幅21.22%。农业总产值由21.08亿元增长到36.48亿元, 年均增幅12.83%, 远高于我国和广西平均水平。县财政收入由6.37亿元增长到15.47亿元, 年均增幅19.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363元增长到7324元, 年均增幅16.84%, 位居广西前列。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探索难题论文】推荐阅读:

企业难题论文08-22

技术难题10-16

难题研究05-26

道德难题06-01

关键难题06-10

转型难题07-27

五大难题09-10

难题对策09-15

安全难题09-28

化解难题10-12

上一篇:经肝切除下一篇:财经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