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

2024-09-24

投资机构(共11篇)

投资机构 篇1

机构投资者利用信息和资金优势, 使股价向自己有利的方向波动, 吸引投资者高价购买, 低价卖出, 最终利用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失误, 实现自身盈利。而个人投资者会随着股价的波动, 不断受到贪婪与恐惧情绪的影响, 频繁而盲目地交易, 试图把握每一波行情, 结果却不断出错, 亏损惨重。

一、机构投资者对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

1.机构投资者通过资金优势影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1) 通过资金优势刻意做开盘和收盘价。上海深圳的证券交易所开盘实行集合竞价制度, 集合竞价时机构投资者很容易通过一两笔大单制造很高的开盘价, 这样即不用花很多的成本, 也能吸引投资者眼球, 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比如:广告效应, 开盘就名列涨幅排行榜的前列, 个人投资者就会产生很强的追涨心理, 看到股价的大幅高开以为庄家今天势必要有所行动, 股价必定要大幅上涨, 从而追了进去。临收盘的时候一两笔大单就能做个很低的收盘价, 这样为第二天的操作打开了空间。如果第二天想拉升股价的话, 收盘的低价也会让一部分个人投资者在第二天早盘时吓出局。

(2) 做热点板块。机构投资者利用自己庞大的资金优势操纵一只股票的股价, 甚至联合其他机构投资者抬升一个版块。热点板块永远都是个人投资者的最爱, 这是由于个人投资者存在着很强的一个暴富的心理。热点板块可以提升证券市场的活跃程度, 吸引个人投资者跟风, 从而使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更加容易。

(3) 机构投资者通过制造股价的剧烈波动, 来引诱个人投资者频繁交易。个人投资者往往希望捕捉到股价的每一个波动, 进行正确的交易, 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过度自信。个人投资者认为自己的买入或买入决策是正确的, 频繁的交易带来的后果往往是, 巨额的亏损。因为一次亏损往往需要数次的盈利来弥补, 亏损的时候个人投资者往往期望着股价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成本价, 这种期望是一厢情愿的, 没有及时止损带来的后果只会使损失越来越大。然而, 盈利的股票, 投资者却急于兑现自己胜利的果实, 落袋为安, 往往个人投资者只赚了一点蝇头小利就退出了, 与大幅上涨的行情擦肩而过。每天痛苦地看着自己卖出的股票大幅飙升, 自责, 懊恼。最终忍不住又满仓进入了, 这时持有成本往往在一个很高的价位。

2.机构投资者通过信息优势来影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1) 获取信息。机构投资者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能够对企业、市场、宏观经济形势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以及通过地下渠道得知或提早得知某些重要信息。而个人投资者所能了解的信息主要是“共同知识”即所有人都知道的信息。这就在获取信息上存在着不对称问题。

(2) 编造信息。机构投资者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合作团队, 媒体和一些股评家可能受托于机构投资者, 他们根据机构投资者的要求替机构投资者发布信息。机构投资者想要出货时, 就让股评家在各大媒体鼓吹, 某某股技术形态多么好, 上涨空间无限, 涨势刚刚打开, 明明是高位放量滞涨出货的股票, 他们却说成, 这是庄家再继续吸筹。

(3) 控制信息。机构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联合上市公司, 控制信息发布的时间, 股票经过大幅拉升后, 及时放出利好, 比如每股净收益大幅增加, 和某家公司商讨重组事宜, 从而掩护自己的出货。个人投资者看到利好盲目跟进时, 机构投资者能从容派发。

二、建议和政策

1.加强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教育

投资者教育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利保障。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 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对我国投资者的教育主要是从提高投资者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着手, 目前虽然证券公司在开户的时候, 向客户提交的《风险揭示书》, 但很少有投资者认真翻阅, 所起效果有限。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可以从投资者的年龄结构, 学历水平, 知识体系入手, 加强开户之前必要的风险测评。证券公司有义务定期不定期的举行相关培训, 让“股市有风险, 入市需谨慎”真正深入人心。

另外, 必须要对投资者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

2.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的规范管理

机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 操纵股价, 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作为市场兴风作浪的始作俑者。而监管, 不能只停留在颁布几条法律, 更不能寄希望与机构投资者的道德规范上。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机构投资者的准入制度, 加强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机构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要具体标注, 并加强对这些账户的监管。并且从源头上对其筹措资金的安全、合理、合规上做好控制, 规范委托代理关系, 对证券交易中的代客理财等活动也要予以规范。

摘要: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 其可以利用该优势影响股票价格的走势进而影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使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频繁出错, 来获取利润。如何规避和减轻这一影响, 本文从投资者教育和加强机构投资者的规范管理的角度, 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3) :15~20.

[2]庄序莹.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 2001, (2) .

[3]李心丹, 王冀宁.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 (11) .

[4]彭惠.信息不对称下的羊群行为与泡沫[J].金融研究, 2000, (11) .

[5]刘亮.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与市场波动性和有效市场假说[J].武汉金融, 2003, (12) :27~29.

投资机构 篇2

活动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优化我市创业投资环境,开展津京冀地区的合作创新创业,推动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管委会(拟)主办,天津市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天津市创业投资协会、天津市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首届“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本次挑战赛将联合北京、河北、新竹(台湾)及旧金山(美国)、耐斯茨奥纳(以色列)等地,引入优秀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天津,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落户天津,形成天津、北京、河北三地及新竹(台湾)、旧金山(美国)、耐斯茨奥纳(以色列)的创业投资联合体。

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将于2014年3月10日正式开始,并于6月6日在第八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进行终极挑战赛和颁奖仪式。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整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网络选拔赛、初级挑战赛和终极挑战赛,具体安排详见附件1。

为使“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汇聚我市更多优秀科技企业,提升大赛整体项目水平,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活跃天津市的创业投资氛围。经研究,定于2014年3月12日举办“大通杯(拟)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预备会”。届时,将向各单位介绍挑战赛具体情况,并正式启动项目征集。

请各有关单位在预备会后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报名参赛,报名截止日期为4月12日。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设立三个组别,分别为初创组、成长组、并购组,具体报名方式见附件2。

同时,有意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创投机构,可作为评委、导师,以及投资者,给予本次活动支持。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组委会将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合作意向的创投机构请致电咨询电话。

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相关信息咨询及报名渠道如下:

一、活动官网:tkvcc.022net.com(拟)

二、咨询电话:*** / *** / 59385909

三、咨询邮箱:tkfinance@qq.com

四、报名邮箱:

1.初创企业组:tkvcc_cc@datonggroup.com.cn(拟)1.成长企业组:tkvcc_cz@datonggroup.com.cn(拟)2.并购企业组:tkvcc_bg@datonggroup.com.cn(拟)

五、官方微信:(两种添加方式)1.添加微信公众号:tkfinance 2.扫描二维码:

六、官方微博(新浪):@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 http://weibo.com/tkfinance

七、官方QQ群:132517245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金融处

二零一四年三月

附件1:大通杯(拟)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活动介绍

一、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天津市滨海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拟)

(二)承办单位: 天津市创业投资发展中心

天津市创业投资协会 天津市科技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三)冠名单位: 天津市大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

(四)支持单位: 天津市各区县科委

天津市各区县科技园

天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促进会 美国硅谷产业研究发展中心(拟)以色列施拉特孵化器(拟)台湾新竹科技园(拟)北京微软创投加速器(拟)北京青年天使会(拟)北京天使汇(拟)北京O2O俱乐部(拟)

津京科技金融创新载体联盟(拟)河北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拟)

二、参赛对象

天津市以及有意向落户天津市、具有资金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可参加。大赛分为初创企业组、成长企业组、并购企业组三组进行比赛。

(一)初创企业组参赛资格

1.具有高成长性和投资价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2011年3月1日以后工商注册); 3.年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二)成长企业组参赛资格

1.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年销售额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3.近三年销售额持续增长。

(三)并购企业组参赛资格

1.行业内具有并购企业需求的企业; 2.有被并购需求的科技型企业。

三、大赛程序

大赛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网络选拔赛、初级挑战赛和终极挑战赛。具体时间安排为: 1、3月12日之前:前期准备工作。2、3月12日挑战赛启动会或预备说明会。3、3月13日至4月10日:宣传发动、项目征集。各征集渠道单位对报名参赛企业进行申报辅导。大赛采用网络报名方式。4、3月14日至4月10日:与项目征集同步,征集创投机构,组建创投机构委员会。5、4月11日至4月12日:对全部征集上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并确认,对征集的专家及评审进行确认。6、4月14日至4月20日:项目网络选拔赛,晋级比例约为20-30%。对经过确认的网络报名项目,采用网络评审的方式进行。7、4月21日至5月17日:初级挑战赛,晋级比例约为25-30%。对经过网络选拔的项目进行培训、讲座或专题沙龙等活动。期间进行初级挑战赛,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8、5月18日至5月31日:终极挑战赛前期准备阶段。为进入初级挑战赛项目配备专门的导师(投资导师+企业导师)进行集中培训、包装,并举办专场对接会。9、6月2日至6月6日:终极挑战赛最终比赛。终极挑战赛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进行。现场评出三个组别的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进入终极挑战赛的企业都将获得奖励。6月6日在“融洽会”现场举办终极挑战赛及颁奖活动。

四、奖项设置

大赛设立“四个奖励、五个支持”。

(一)四个奖励 1.奖励参赛企业

现场奖金设置: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若干,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2.奖励创投机构

奖励在评选企业及辅导企业中表现突出的创投机构,奖项设置为:最佳伯乐奖3名,最佳辅导奖3名。颁发证书,并奖励企业名册。

3.奖励推荐机构

奖励在推荐企业及辅导企业中表现突出的推荐机构,奖项设置为:最佳组织奖:3名、最佳园丁奖:3名、特别感谢奖3名(国外机构)。颁发证书,并奖励创投名册。

4.奖励协办单位

最佳协作奖:奖项将颁发给在大赛组织与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获奖对象可以是参与大赛组织与工作的区县及功能区科技主管单位、各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颁发证书。

(二)五个支持

“五个支持”是指为参赛企业提供以下政策支持:

1、项目支持

 入围初级挑战赛的企业,纳入天津市科委投资项目备选项目库,给予优先支持;

 入围终极挑战赛的初创组企业,将获得天津市天使投资项目计划专项支持;  入围终极挑战赛的成长组企业,在获得社会投资机构投资的同时,将获得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支持;

 入围终极挑战赛的并购组企业,将优先享受《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并购工作实施意见》中的投资并购政策。注:以上奖励均授予在津注册企业。

2、融资支持

 入围终极挑战赛的企业,需要债权融资的,组委会将优先推荐给合作银行,并纳入政府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给予支持。

3、投资支持

 入围终极挑战赛的初创组企业,在活动期间将获得大赛合作投资机构的投资;

 入围初级挑战赛的企业,将被优先推荐给大赛合作投资机构;

 报名参赛的企业,将被汇编成大赛资料,发送给合作投资机构及孵化加速机构。

4、导师支持

 入围终极挑战赛和终极挑战赛获奖企业和团队,将获得协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导师的无偿指导和培训。

5、其他支持

 终极挑战赛获奖团队,选择在协办孵化器落户的,将获协办孵化器提供的减免房租以及相应的房租补贴等优惠政策。

附件2:大通杯(拟)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报名渠道及方式

报名渠道:参赛企业通过活动官网统一报名 报名时间:2014年3月13日-4月12日 报名方式及流程:

第一步:登录活动官网tkvcc.022net.com; 第二步:点击“我要报名”;

第三步:仔细阅读“参赛声明和参赛企业注册条款”,并同意; 第四步:填写注册信息,选择参赛组别; 第五步:注册成功后,登录系统; 第六步:填写基本信息;

第七步:填写其他需要填报的信息;

第八步:上传资质证件(企业营业执照、专利证书等相关证件扫描件或其他文档);

第九步:审核信息确保无误,选择全部提交信息,完成网上报名。第十步:网上报名后,组委会将以邮件形式统一发送回执,以确认完成报名。

咨询请致电天科创业投资挑战赛组委会:

机构投资者与长期投资 篇3

作为机构投资者,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这是一切投资运作的起点。之后才能据此采取相应的理念和策略,才不至于在投资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作为机构投资者,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这是一切投资运作的起点。之后才能据此采取相应的理念和策略,才不至于在投资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才能避免资金性质与理念的错配。

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比较

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都是一种理念,无所谓对错,其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與投资者所持资金的性质与期限相匹配。一个长久期的资金,如养老金或寿险资金,与长期投资理念相适应。因为其负债期限长达20年-30年,短期市场波动只是漫长投资期中的小扰动。而短久期的资金,如常说的游资或短期理财产品,则只能采用短期投资的理念,力求精准抓住市场短期波动的机会。

2.投资的逻辑不同。长期投资者注重中长期基本面因素,深入研究经济所处周期下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及相关性,行业和企业所处成长周期,长期利率走势等因素,并据此开展投资。而短期投资者则更关注当期的政策、估值和市场情绪。

3.承担的风险不同。这两种理念指导下的投资,将面临不同的风险。以股票为例,美国股票市场长期的波动率水平为20%左右,而短期的波动率则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可能远远超过20%。长期投资者由于跨周期的特征能够忽略短期波动风险,在承受长期波动率风险基础上获取长期稳定回报。而短期投资者则只能完全暴露在不确定风险的市场中,其获利的概率也会大打折扣。

4.获取收益的手段不同。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资产配置、择时和选股。Brinson等(1991年)指出长期看资产配置解释了90%以上组合收益波动,而仅有不到10%的组合收益波动由择时和证券选择来解释,因此长期投资者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资产配置中。而短期投资者更注重择时和选股,希望通过对市场短期的判断进行低买高卖,获利了结。

综上所述,长期投资理念因其可把握的信息更加可靠,承担的风险相对稳定,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获得成功的概率更高。

长期投资在中国

目前中国市场中,持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投资环境来讲,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一个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所投资的市场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深度,投资者才可以设计出更多的精细化产品进行投资,有了广度,投资者才能在不同资产类别中做到分散化。此外,市场的规范化也非常重要,一个缺乏规范的市场会让投资者承担不必要的非系统性风险,也恶化了长期投资的生存土壤。

2.从投资文化来讲,急功近利的思想盛行。在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多数投资者追求“快赚钱、赚快钱”的目标,虽然屡战屡败,却依然屡败屡战,这从中国股市高换手率的指标可见一斑。而奉行长期投资的“稳赚钱、赚稳钱”的目标却无情遭到摒弃。

3.从资金性质来讲,真正能投资的长期资金还比较少。大量的养老金还只能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也只能躺在银行里赚取少量利息,即使能投资股票市场的寿险和年金也被设定了很低的配置上限。管制的原因来自于风险控制,担心这些资金进入股市以后出现亏损,殊不知最大的风险其实是投资不足,不能保值的风险。

4.从投资运作来讲,长期资金往往进行短期投资。一是投资机构高层缺乏稳定性,导致长期投资文化很难传承,投资的视野和期限会局限于任期内,继任者的风格也会对投资理念产生影响。二是短期的业绩考核,使得投资必须关注短期的投资收益。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都有年度的考核目标和业绩排名压力,这都导致长期投资理念很难得到落实。那种兼顾长短期收益的目标使命,更会让投资团队不知所措,漏洞百出,也会让所管理的资产陷入失控的风险中。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太多的趋势投资者,他们在股市左侧下跌中杀跌,在右侧上升中追涨。这或许就是中国股市熊长牛短的重要原因,也是股市波动性风险高居不下的行为金融解释。

如何做合格的长期投资者

打铁还须自身硬,机构投资者只有秉承长期投资理念,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在投资的长跑中胜出。

1.明确长期资金性质,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受托资金,机构投资者都要认真分析所管理资金的属性,计算资金的久期,这是明确投资目标和风险政策的前提。如果经过分析,所管理的资金确实是长期资金,就应该说服董事会或者委托人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对于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应贯穿于投资的全过程。从资产配置、组合构建、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估都应该着眼于长期。

2.完善治理结构,保证长期投资理念的坚持。当明确了长期投资理念之后,人和制度就成了理念得以贯彻的关键。投资是脑力密集型的工作,因此投资团队的稳定尤其是管理层的稳定,对坚持长期投资理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有大卫·史文森管理的耶鲁捐赠基金和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正是他们长时间践行长期投资理念,才使得所管理的资金获得了傲人的业绩。此外,还有投资运作的制度,将理念固化到规范和流程中,以保证人员发生变动时投资得以顺利进行。

3.明确长期投资目标和风险政策,是长期投资的指引。在明确了长期资金属性之后,需要研究制定资金长期投资目标和风险政策,这些又是资产配置的基础。有了长期目标的指引和风险政策的约束,长期投资理念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投资目标像一座灯塔,机构投资者所有的投资行为都应该服从于这一目标,向目标靠近。很多养老金将投资目标设定为战胜通货膨胀率,以保证购买力。保险公司的投资目标设定为战胜精算收益率,以保证覆盖资金成本。风险政策像通往灯塔的航道,船只有在这个航道里才能安全行驶,脱离航道则有触礁的风险。投资要在风险的约束下,才能达到投资目标。此外,还要注意投资目标和风险政策的协调性,即投资目标的高低要与风险政策的宽严相一致。

10大投资机构2009年展望 篇4

2008年, 面对融资变数、IPO放缓的困境, VC/PE都开始谨慎地选择投资项目。2009年, 被各界认为是经济发展更为严峻的一年, 那么, 这一年投资机构们会做什么样的打算呢?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 投资机构们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沈南鹏

投资机会将增多

2008年, 红杉资本的风险投资是非常活跃的, 一共投了有6个项目。不过我们的PE投资从2月份到目前为止, 还一个项目也没有投。但是, 我感觉要开始活跃了, 因为这个市场的机会可能恰恰在未来12到24个月, 给了PE投资更多的机会。首先是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 或者说市场的竞争格局有所改变, 也越来越有好的机会让我们这样的PE投资去找到投资机会。相信未来是我们PE和VC投资的最好的时光。

其实有个很好的经验能证明这一点。在2000年的时候, 也碰到了风险投资行业里面很大的下坡, 因为当时风险投资行业里面最集中的投资就是互联网行业, 但是行业本身碰到了巨大的滑坡。但在那种情况下, 很多的风险投资还是积极地在中国寻找好的项目, 也投资了一批成功的项目。这些项目在若干年以后, 成为了这些风险基金可以炫耀的项目, 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报。像巴菲特讲, 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你应该恐慌, 当别人恐慌的时候你应该进取。

熊晓鸽

负面影响要正面看待

过去的一年里, 我们管的钱逐渐增多, 平均每个月要投1到2个项目, TMT领域是我们主要的投资方向。其实我们所投的很多的公司都是在上次的金融危机以后, 也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投的。我认为, 很多很成功的公司, 都是经历了一些市场上的突然的变化, 而且考验了这个团队的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 使得这个公司最后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觉得对于一些创业的团队来讲, 应该把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很正面地来看, 如果你可以克服这个挑战, 你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王功权

天太冷、路太长

2009年对风险投资行业充满了挑战, 基金可能会面临资金募集的问题, 并且投资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着后续资金是否能够保证供应的问题。最近一个时期, 已经有一些投资项目和负面的事件开始出现了。我认为, 在2009年, 可能有更多的负面的消息在这个领域中暴露出来。这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是抱着相对悲观的态度。尽管中国的政府尽最大的努力保护着目前的市场状况, 试图重振经济, 但是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存在着深层的结构上的问题本来已经很严重了, 中国这么多年又靠着出口、外向型的经济占整个国民总值的比例相当大, 在国外的经济不能恢复的情况下, 我不认为国内的经济可以有根本性的好转。

当年沿海房地产泡沫的时候, 我们国家内部的调整用了3年;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时候, 也用了3年调整时间。这次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了经济危机, 我认为在全球这么大的范围内, 深度和广度都这么重, 3年不一定调得过来。

邓锋

估值合理但不是最低点

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我认为公司的估值是更实际了, 也就是说比较符合它实际的价值。不过有一点更重要,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企业家变得更谦虚了, 所以说估值是跟实际的价值相符合的。

对于风险投资来说, 投早期的估值不直接跟股票市场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它们不是直接地紧密联在一起。所以, 我们投早期的看估值, 还是看团队本身的价值, 还有技术、产品的价值。我认为, 现在来看估值还不到最低点, 可能过几个季度估值还可能进一步低。但是, 风险投资不是要抄底, 重要的是看团队、商业模式、产品。

卓福民

加快投资步伐

过去一年里, 我们在挑企业的时候非常谨慎, 所以投项目的速度比较慢。不过, 到2009年, 至少有三个理由让我加快投资的步伐。首先, 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的风向现在发生变化了, 过去企业的估值非常高, 但是现在起码回到了一个理性的水平, 我们在选择企业方面也不会太被动;其次, 供求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应该说今后企业融资的意愿应该会越来越强烈, 因为银行的紧缩政策, 所以我们会有更多的选择;最后是时间上更宽松了, 现在很多的企业心态放平了, 跟我们好好谈, 多长时间都可以, 这样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做足够的分析, 来防止我们投资中的失败。

张仲

现在是理性投资的好时机

我们并不会因为经济下滑放慢投资步伐, 英特尔从1998年进入中国到现在大约已经超过11年, 我们也经历过互联网泡沫, 跟第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差不多。第一次经济危机主要影响到TMT行业, 而那是我们投资的方向, 所以现在的影响对于第一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是一样的, 那次我们就没有减慢我们的步伐, 这一次也不会。我认为, 现在是理性投资好的时机。

林和平

选择抗风险行业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会让我们投资变得保守一点, 但是我们仍然看好了几个行业。我们认为教育、环保、技术、新农业这样的行业会继续比较稳定地增长, 而且现金流也比较好, 能够过渡下几年的金融危机。比如说在环保这方面, 我们现在看很多关于第二代太阳能的公司, 对于国内技术比较高的团队我们非常关注, 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另外, 新农业我们已经投了有机米、有机蔬菜、玉米等方面, 特别是在中国, 大家现在都比较关注食物的安全跟品牌。此外, 我们也关注很多已经上市的公司。比如现在股票市场地位高的多是品牌服务类型的公司, 他们的现金足够, 但是他们的股价特别低。

唐葵

PE的黄金投资期来临

我认为今后两年是PE的黄金投资时期。首先, 在一个总体环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往往比较利于我们看出哪些是好的公司、好的管理团队。在一个水涨船高非常热气腾腾的时期, 不管你做得好、做得坏都可以赚钱, 那么下面两年是考验企业管理能力的时期。其次, 我觉得什么样的公司都可以上市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现在大家都恢复到理性, 我们的投资者也恢复到理性, 公司也慢慢恢复理性。在这样的环境下, 是我们比较健康的投资环境。最后, 我觉得现在估值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当然关键还是要看企业今后成长的前景。我觉得所有的企业, 即使是最优秀的企业, 在2009年都会受到影响, 这个利润的增长可能比较缓慢, 甚至可能下降。但是, 我们会帮助这样的企业走下去。

冯涛

疯狂回归理性, 但慎重投资

回顾2008年到现在, 整个行业是从疯狂回归理性的一年。联创在2008年年初的投资比较疯狂, 那个时候价格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 我们都有一些忍不住感慨, 投得比较猛。虽然下半年明显感觉到比上半年好, 但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行业了, 谨慎投资。

从退出来讲, 中国2008年上半年PE非常高。我们在2007年做了3个IPO, 2008年这3个IPO的公司年初给我们带来的回报超过了20亿美金, 现在80%、90%都缩水了。所以, 这个也是从疯狂回归理性的最好证明。

郭子德

做VC/PE必须要乐观

投资机构 篇5

羊群效应是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投资者行为复杂化的典型反应。在我国证券市场“羊群效应”广泛存在,这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较于西方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欠缺理性,更容易出现“羊群效应”。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是指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根据他人的投资决策而改变自己最初投资决策的一种群体行为。过度的羊群效应可能会导致巨大的股价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增大市场系统风险。袁梁(2009年)采用CSAD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证实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过度羊群效应。其研究时期,我国股市出现了从暴涨到暴跌的剧烈动荡(如图1所示)。由于羊群效应涉及多个投资主体,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影响巨大,同时也和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引起了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故学者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羊群效应的产生机制和演化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证券市场上不同投资主体产生的羊群效应的不同影响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对应的具体措施。

二、羊群效应的界定

(一)基于信息的“羊群效应”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即典型的“羊群效应”。每个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面对相同的投资决策,往往拥有自己的信息,但此信息的可信程度却不能得到保证。事实表明,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相信大部分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在决策时,通常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拥有的私人信息的程度和正确性,这样就形成了“羊群效应”。

(二)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 以基金经理为例,由于基金经理和雇主们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基金经理出于对其职业前途的考虑,可能依靠也可能不采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这取决于其行为如何反映其所获得的信息。为了避免因投资决策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效应”就发生了。

(三)基于报酬的“羊群效应”基金经理的报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基金经理之间的相互模仿,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作用。在股票市场中,基金经理的报酬通常建立在业绩的相互比较上,具体表现为基金指数的增长。基金经理极有可能为了获取较高的报酬,从事风险较大的投资,而且基金经理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三、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差异比较

(一)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区别 按照证券投资主体的不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广义上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个人投资者是指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个人。从数量上讲,个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方面,个人投资者远远小于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二)不同投资主体的羊群效应分析 具体表现在:

(1)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分析。机构投资者产生的“羊群效应”可以分为理性的“羊群效应”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理性的“羊群效应”是从委托代理角度,机构投资者的管理层模仿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忽略自己已获得信息,以保持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这时的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有效策略。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是行为主体盲目地相互模仿,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都会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机构投资者理性的羊群效应可能会促进某种证券的价格水平向稳定的均衡价格水平接近,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定的作用。如果某一证券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公司基本情况和行业的均衡价格,此时众多机构投资者将买入该股票,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将会推动该股票价格迅速回到正常水平。同样,对于价格高于正常水平的证券,机构投资者集体性的卖出行为有助于该种的证券价格回归到正常水平。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有许多机构投资者选择负反馈的投资战略,即投资于前期价格下跌的证券,并卖出前期价格上涨的证券。如果多个机构投资者对一种或一类股票采取这样的投资策略,将有助于减少市场中证券价格的波動。这时,消息灵通和经验丰富的机构管理者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其他机构投资者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第二,机构投资者做出的非理性羊群效应会促使证券价格迅速变动。投资经理如果对市场信息判断失误,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效仿,最终将会出现某种证券价格非正常地过度上升或过度下跌。如果众多的机构投资者共同卖出大量价格不断下跌的证券,会对整个市场信心产生严重打击,甚至引起资本市场的崩溃。如果机构投资者偏好短期投资策略,其羊群效应将增加市场的波动,降低市场的稳定性,如众多的机构投资者同时买进或卖出的是大盘蓝筹股时,由于大盘蓝筹股较高的权重会对股价指数带来较大影响,导致指数失真,无法正确反应市场的运行情况。

(2)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分析。由于个人投资者相比较于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其产生的“羊群效应”都是基于机构投资者产生的“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市场中的庄家和机构常常是羊群效应的发动者,个人投资人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追随者。非理性羊群行为在股市中推波助澜,使股价原本正常的上调成为过度超涨,或者使股价原本正常的下调成为过度超跌。市场上的交易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个人投资者对证券价格走势的观点认同度偏高,或者说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同度高。以2005年到2008年沪深股市为例(如图1所示),从2005到200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将上证综指由1000多点最高推至6124点,累计涨幅高达500%。2007年新开户数为3269万户,是2006年A股开户数的10倍,投资者开户数突破了1亿大关。在充沛的资金面支撑下,成交天量纪录不断被刷新。以沪市为例,2007年1月4日开市第一天,沪市成交金额突破800亿元,此后天量纪录不断被刷新,突破千亿大关。但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出现了连续的单边暴跌。仅2008年3月一个月,上证综指下跌了20.14%,沪深300指数也出现18.91%的跌幅。上证综指2008年一季度累计跌幅达37.63%,使A股总市值蒸发掉了1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G D P的40%。,比面临衰退危机的美国还高出2.6倍。我国股市的走势不是周期性的经济调整,已经脱离了客观经济环境,掉进了一个非理性的陷阱,投资人的信心极度涣散。

投资机构 篇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世界上的风险投资形成了“投资者-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的链式投资关系。从这一链式,可以清楚地看出,投资者不再直接把资金投入到风险企业家去,而是引入了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专业能力的风险投资家作为中介。投资者把资金交给风险投资家管理,再由风险投资家经过层层筛选,把资金(连同风险投资家能够提供的增值服务)投入到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这一链条中,资金的流向及委托代理关系如附图1所示。

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上,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风险投资机构,但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无论是按照投资额,还是按照投资项目数量来衡量,都呈现出国有风险投资机构、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外资风险投资机构三分天下的格局。国有、民营、外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问题,这些区别影响了它们对利润、声誉等目标的追求,从而也对它们的投资行为产生了影响。

1 不同类型风险投资机构的特性

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真正起步发展。相比之下,国外的风险投资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此,相比于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显得尤为“年轻”(按照《2013中国风险投资年鉴》的数据,我国经营年限超过5年的风险投资机构,2011年只占46.25%,2012年只占68.69%。可见,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从业未满5年,都非常年轻)。风险投资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需要高度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相比于外资机构,年轻的国内风险投资机构明显能力较差(无论是筛选投资对象的能力还是投资之后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抗风险能力薄弱(资金不够雄厚)。

风险投资市场还是一个高度依赖声誉机制的市场,越是具有好的声誉,越容易筹集到资金和获得好的投资机会。而好的声誉来自于风险投资机构成功的投资案例。相比于外资机构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成功案例,年轻的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声誉明显较低。这导致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在筹集资金、寻找投资机会、谈判提成比例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而相比于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因为有政府信誉作为“背书”,会有相对较高的声誉。综上可见,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外资机构具有最高的声誉,而民营的投资机构声誉最差。

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历史悠久,投资经验丰富,资金实力雄厚,有着较高的声誉。它们基本上是国外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所设的分支机构,往往照搬母公司的治理模式,采用的是世界上通行的成熟治理机制———有限合伙制,内部治理问题较少。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治理问题就较为复杂,它们有些是采用有限合伙制,有些采用公司制,并且内部治理方面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这种现象在中小型的风险投资机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对来说,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治理问题最为复杂。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是某一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国有企业类似,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存在着“最终委托人缺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匹配”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拔负责人和主要工作人员时,主要还是按照体制内选拔干部的标准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不但限制了选择的范围,而且使经理人的声誉机制失去了作用。按照体制内干部的标准选拔出来的人选往往不是能够承受高风险、高压力,具有敏锐的市场能力的合适人才。如果考虑到负责选拔国有投资机构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也不是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最终所有者,他们完全有动机为了利益而故意选择不合格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那么,国有风险机构负责人选拔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道德风险也不容忽视。相比于一般的国有企业,国有风险投资机构从事的业务灵活度更高、风险更大,寻租空间更大,更需要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道德风险问题。

2 风险投资机构特性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的不同特性对其投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民营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它们能力较差,资金实力薄弱,“逐名动机”强烈[1](它们有很强的动机推动所投资的企业尽快上市或者被兼并,以获取利益和得到高的声誉),因此,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投资于企业的成熟期,即企业发展的中后期。投资后,它们往往不太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致力于尽快推动企业上市或者被兼并。

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较好(有政府信誉背书),但是,委托代理问题较为严重。无须讳言,我国设立的众多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鲜有经营得非常成功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委托代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负责人除了存在着过高的在职消费、努力程度不足,追求短期政绩等普遍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之外,更严重的是,有可能为了私利而把风险投资的资金投入到不良的投资项目去。另外,政府设立国有风险投资机构以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初衷,对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民营和外资的投资机构,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投资较多,并较为关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一定程度上履行了其社会职责[2]。

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被认为是投资经验最为丰富,资金实力最为雄厚、治理机制最为完善的投资机构,因此,它们往往具有较高的声誉。它们对企业的投资往往能起到“认证作用”[3](它们的投资说明该企业是个好的企业),从而能够吸引其他投资者跟随投资。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在企业的不同阶段都有投资。只要是好的、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即使是初创期等风险较大的阶段,外资往往也愿意重金投入(国内近年来快速成长的公司,如:小米、京东等,在它们的初创期,都有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大笔资金投入),并利用其较强的增值服务的能力,为被投资企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拓展网络联系提供帮助。因为资金实力雄厚、声誉较高等因素,它们往往不像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样,迫切希望被投资的企业上市或者被兼并,过于追求短期的利润和声誉,对企业的成长更有耐心。在对企业的投资中,它们甚至可以等待十几年才退出,期间还可能进行多轮的投资。

从上文的分析可见,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机构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影响了它们对不同目标的追求,从而影响了它们的投资行为,造成了它们对被投资企业的不同影响。对于民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政府应该出台措施鼓励它们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对于它们过于强烈的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则需要进行抑制,否则,有可能伤害被投资企业的长期利益,并且扰乱金融市场。对于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短期来说,必须完善治理机制,减轻其委托代理问题,促使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真正把资金投入到有成长性、有创新的中小企业去。长期来说,等到国内风险投资市场进一步发展成熟时,国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应该转型成为风险投资的母基金,逐渐退出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对于外资的风险投资机构也要监管和引导,促使它们把丰富的经验、较强的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真正用于帮扶企业成长和促进企业创新上。

参考文献

[1]LIN T,SMITH R.Insider reputation and selling decision:the unwinding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during equity IPO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998(4):241-263.

[2]陈伟.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非资本增值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9):87-96.

投资机构 篇7

关键词: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过度投资

2009年6月, 中国IPO暂停了8个月后再次重启, 新一轮的公司股权融资又拉开帷幕。 2009年中国“A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达5 125.26亿元 (包括IPO、增发和配股的募集资金, 不包括发行债券融资额) , 其中IPO融资规模为2 021.97亿元, 增发和配股再融资规模高达3 103.29亿元” (来源:金融界网站——《证券日报》) 。面对巨大数额的募集资金, 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将受到更大的关注。近年来, 中国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严重, 这主要包括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 其中过度投资问题更显严重, 上市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扩大规模, 甚至将资金投入不熟悉的项目, 对投资收益缺乏动机, 盲目扩张, 使得投资效率低下。

过度投资的影响因素很多, 其中, 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问题是一大原因 (Jensen 1986) 。 管理层为了谋求私立, 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过度投资。在中国,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构成显得更为严重。“对于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而言, 其委托代理问题非常突出,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份最终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 但是‘全体人民’对公司的控制权没有控制力, 难以对公司事务有效施加影响或监控。‘全体人民’作为出资人的权利只能通过特殊的‘逐级委托代理关系’具体到最终代理人, 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经理人是‘次级代理人’。在这种逐级委托代理关系下, 国有资本容易出现有效投资主体缺位的问题。” (吴晓求 2006) 同时, 相对于发达国家, 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更严重, 这使得过度投资问题更加恶化。

那么如何有效的减少过度投资, 其办法之一便是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 研究表明, 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那么除了出台硬性的信息披露指标, 应该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呢?本文引入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机构投资者, 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信息不对称, 以及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问题, 而信息披露评级能有效减轻信息不对称情况从而对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机构投资者持股也能减轻信息不对称, 进而一定程度抑制过度投资。而信息披露评级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影响作用是替代的。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 信息披露与过度投资

Jensen (1986) 认为,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可能出现分歧, 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 会扩大企业规模, 从中获取私利, 享受在职消费, 并树立个人声誉, 他们并不关心投资带来的价值收益, 甚至为了企业扩张而投资NPV为负的项目, 这就产生了过度投资。Jensen (1986) 提出自由现金流理论:当企业现金流丰富并且信息不对称越严重时, 管理层过度投资的机会越多, 同时若受到股东监管的约束影响很小, 他们就更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Healy P 和K Palepu (2001) 提出信息不对称程度显著影响企业投资效率。Hart (1995) 认为管理层渴望建造超出正常规模的“企业帝国”, 并且动机强烈。中国学者也做过相关研究, 基本都证明了信息不对称与过度投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潘敏、金岩 (2003)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认为“企业利用股权融资实施投资项目时, 有可能发生代表原有股东利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的过度投资行为。” 张纯、吕伟 (2009) 认为, 信息披露够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提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监督, 进而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林有志和张雅芳 (2007) 对公司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绩效做了实证研究, 研究表示信息透明度较高的公司, 在会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表现均优于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

(二) 信息披露、机构投资者持股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是实务界和理论界热点问题之一。机构投资者持股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其治理机制会对经理人行为产生约束, 减轻委托代理问题, 减少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多数理论研究表明,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管理更有效。El-Gazzar (1998) 发现, 机构投资者会带来较高的自愿披露水平, 但是 Schadewiz 等 (1998) 的研究却认为机构投资者会降低公司自愿披露水平 (通过与管理层的合谋) 。Richardson (2002) 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等治理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国内研究成果中, 崔学刚 (2004) 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因素与公司透明度之间的关系后发现, 前十大股东中拥有机构投资者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公司透明度。

(三) 提出假设

基于前人已做的研究, 可见过度投资与信息不对称的代理问题有关, 中国处于整体社会转型时期, 公司治理状况不尽完善,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特殊的股权结构而尤显突出, 在这种环境下, 本文做出第一个假设:

1.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 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1年以来建立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并对深市上市公司每年进行信息披露考评, 其目的在于鼓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加透明, 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 减少各种代理问题及相关问题的产生。若该信息披露考评能产生效果, 那么根据上述理论, 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将因为信息不对称减轻而得到抑制。因此本文做出第二个假设。

2.信息披露程度越高的公司, 其过度投资程度越小。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作为一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来影响公司治理水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表现方式有几种, 包括信托责任、持股比例与指数战略等等, 但也有研究表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有不利因素, 包括带来“集体行动”问题、有潜在流动性成本、机构投资者的短视行为等等 (费方域1998) 。在此,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 考虑到机构投资者持股可能带来的外部监督, 信息不对称可能获得减轻, 本文做出第三个假设。

3.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制约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与其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都对公司的信息不对称起到改善作用, 基于这一点, 这两种制约因素有可能产生替代的影响;但是也有可能互相促进, 当信息披露水平高的时候, 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 此时机构投资者也愿意增加持股水平, 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减少过度投资问题。反之亦然。因此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4.信息披露水平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可能具有替代性, 也可能具有互补性。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

(一) 研究方法

过度投资可以由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反映出来, 但是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也可以用融资约束来解释。Vogt (1994) 对这一问题做了分析并构建了检验过度投资的经典模型, 本文将以Vogt (1994) 的过度投资模型为基础建立研究模型并进行分析。国内研究中, 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 (2007) 和张纯、吕伟 (2009) 曾经也运用过该模型做过分析。首先, 本文要研究投资与现金流是否显著相关, 这里用模型1表示;在证明模型1有显著相关的基础上, 本文建立模型2, 检验投资现金流的敏感性是否由代理问题引起, 模型2中加入交叉项Q*FCF, 其系数用来解释过度投资的原因。Vogt (1994) 认为, 若系数为负, 则表示投资现金流相关性是由过度投资引起, 因为在投资机会不好的情况下, 投资依赖于现金流, 说明是过度投资;若系数为正, 则表示投资机会较好的情况下, 投资依赖于现金流是融资约束引起的。最后, 在模型3中的交叉项中分别引入制约变量, 信息披露变量grade和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变量ins, 分别为grade*Q*FCF和ins *Q*FCF, 然后做回归分析, 若得到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制约变量有效约束过度投资, 若系数为负, 说明无效, 表1对各变量给出详细的说明。

模型1:

inv=α+β1*FCF+β2*Q+β3*sale+β4*size+∑yr_dummy+∑ind_dummy+ε

模型2:

inv=α+β1*FCF+β2*Q+β3*sale+β4*size+β5*Q*FCF+∑yr_dummy+∑ind_dummy+ε

模型3 (1) :

inv=α+β1*FCF+β2*Q+β3*sale+β4*size+β5*Q*FCF+β6*grade*Q*FCF+∑yr_dummy+∑ind_dummy+ε

模型3 (2) :

inv=α+β1*FCF+β2*Q+β3sale+β4*size+β5*Q*FCF+β6*ins*Q*FCF+∑yr_dummy+∑ind_dummy+ε

(二) 样本数据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以及深交所网站。其中, 公司财务数据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搜集, 信息披露变量由深交所网站上提供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数据代替。本文样本选择在2003-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上市公司中, 本文剔除数据缺失的数据样本, 剔除金融类公司的数据样本, 剔除净资产为负的数据样本, 剔除ST和PT类公司 (这类公司财务状况出现异常或者连续两年亏损, 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 并且为了去除极端值的影响, 本文将控制变量的1%水平的极值也予以剔除。最终本文得到的样本数量为3 153个。行业分类代码参照中国证监会发布的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三、实证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展示了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结果显示, 在样本期间, 上市公司Tobin Q均值为1.524, 表明公司普遍有投资机会。同时, 自由现金流均值为正, 说明大多数公司有一些自由现金流可以支配, 这为过度投资提供客观条件基础。在样本公司中, 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平均为18.29%, 个体公司之间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差别较大。

(二) 模型回归分析

在对样本处理后, 为了排除模型中变量的共线性问题, 本文用vif检验, 发现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很小, 因此可以排除模型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检验, 并消除了异方差。表3总结了模型1、2、3的回归分析结果。考虑到自由现金流滞后项对投资可能有很大的解释力 (Fazzari, et al 1988) , 在此本文在回归方程中加进滞后一期的自由现金流这个控制变量, 控制住滞后期自由现金流对投资的影响。

表3第1列显示模型1的回归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到, 解释变量的符号与本文上文预期保持一致且均显著。当期的自由现金流系数为正的0.079, 并且显著, 这表明自由现金流与投资额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证实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Tobin Q代表了企业成长型, 与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表3第2列显示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在模型1的基础上, 本文在模型2中加入了Tobin Q和自由现金流的交互项变量, 来分析投资依赖于现金流是由过度投资引起的还是融资约束引起的。结果显示交叉项系数为-0.03, 与假设预期相符, 说明是中国上市公司是过度投资引起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证实了本文的假设2。此时, 自由现金流和Tobin q的系数依然显著且均为正, 也符合预期。基于模型2得到的过度投资确实存在的结论, 本文运用模型3和模型4 分别证明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这两个制约变量过度投资的作用。表3第3列显示信息披露评级对过度投资是否有制约作用。本文用信息披露评级变量与Tobin Q和现金流的交叉项变量再做交叉, 得到三项交叉变量, 如果得到该交叉项的系数为正, 则表示信息披露评级能有效的约束过度投资行为。结果看到grade*Q*FCF的系数为0.001但不显著。本文在全样本的分析中并未发现信息披露对过度投资产生任何影响作用。表3第4列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是否有制约作用。与模型3类似, 本文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Tobin Q值和现金流三项交叉产生新交互变量, ins*Q*FCF, 发现其系数为负且不显著。机构投资者持股看起来也未能对过度投资起到影响作用。从全样本的分析过程中, 本文发现了过度投资行为确实存在, 证实了假设1, 但是假设2和3均未得到证实, 本文并未发现信息披露机制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注:***表明在 1%水平上显著, **为 5%水平上显著, *为 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 z值。行业和年度变量检验结果省略, 后表与此相同。

(三) 分组讨论

上文引述了过度投资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代理问题引起的。本文在对全样本数据进行考察的时候并未发现制约变量——信息披露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的, 本文将分别以信息披露等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的高低为分组依据, 把样本划分为不同组别, 研究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公司和低的公司中,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如何;同时, 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的公司和低的公司, 信息披露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又会如何, 是否与上文的全样本有一样的不显著结果, 还是会产生新的答案。另一方面, 分组研究也令本文观察到信息披露评级的制约作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制约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 本文按照信息评级高低分为两组, 评级为1和2 (评级1为不合格, 评级2为合格) 的公司分为低信息披露评级组, 评级为3和4 (评级3为良好, 评级4为优秀) 的公司分为高信息披露评级组, 考察这两组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然后本文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平均值为分组依据, 将样本分为低机构投资者持股组和高机构投资者持股组, 考察这两组的信息披露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表4显示了高、低信息披露评级组的分析结果。表4左半部分是低信息披露评级的公司组, 该组信息不对称较严重。这一组公司三个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均显著且符合假设预期。尤其在模型3中, 低信息披露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制约变量显著为正, 说明在信息披露水平低下时, 机构投资者通过外部治理的方式监督公司管理层, 对过度投资能产生有效地制约作用。相比之下, 表4的右半部分, 在信息披露水平高的公司组中, 机构投资者持股监督动力不足, 对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加强的需求不是很大, 从而对过度投资行为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从这个研究结论中本文看到了两个制约因素间的替代性。

同样, 表5显示了高、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的研究结果。本文发现了与表4类似的作用。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低的公司, 信息披露能有效制约过度投资, 制约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的0.009;而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高的公司, 信息披露的对过度投资的作用并不显著。这表示, 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少的公司, 公开的信息披露更显其重要性, 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问题, 抑制过度投资;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多的公司, 信息披露的需求和作用就不那么明显。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高的公司中, 本文发现Tobin q的系数显著为负, 与传统的Tobin q假说并不一致, 在外部治理水平高时投资水平与投资机会成反比, 这一点令本文比较费解, 有待日后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的来说, 通过分组讨论, 本文发现信息披露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确实在不同环境下产生制约影响, 并且两种制约变量的作用具有替代性。

四、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以及其制约效应, 提出四个假设: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信息披露程度越高的公司, 其过度投资程度越小;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制约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信息披露水平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会互相作用, 可能产生互相替代影响, 也可能产生互补的影响。

本文采用2003-2009年7年的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 对过度投资问题在中国的状况进行分析, 得到结论是, 投资对现金流具有敏感性, 并且这种敏感性是由投资过度来解释的, 即中国上市公司也存在过度投资行为。由于过度投资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 那么减轻信息不对称应该是抑制过度投资的方法之一。

本文选取了两个制约变量, 一是深交所采用的信息披露评级, 二是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评级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在特定的样本环境下能抑制过度投资行为, 并且发现信息披露评级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两种制约作用是替代的, 在信息披露评级低的公司中,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越明显;在机构投资者持股低的公司, 信息披露评级的制约作用越明显。

基于本文研究结论, 本文对现实社会监管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包括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 建立一套有效地对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制度, 尽量减少公司股东与高管、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 鼓励机构投资者持股并发挥其监督作用。

投资机构 篇8

自2000年中国证监会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构想以来,中国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前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3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截至2012年底,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有流 通A股市值比 例达17.4%,上升了1.73个百分点。此外,近几年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治理的新主体[2]。国内学者对机构与企业价值关系[3,4]、机构参与公司治理[5,6]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机构持股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则尚无涉及。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社会绩效有正面影响[7,8,9]。基于此,本文首次以中国15家上市银行2008—2013年数据,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总体及各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影响。

1研究设计

1.1样本与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2008—2013年中国15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剔除了样本数据的缺失值和异常值之后,本文共得到85个研究样本。本文使用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数据和控制变量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数据库),有关社会责任数据手工摘自各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和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1.2变量选取

1.2.1被解释变量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能够直接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指标体系。以往的学者多采用社会贡献率或者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标来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然而以上指标存在着涉及的指标少、较粗、没有考虑各个因素对社会贡献值的影响程度、指标数据来源不统一等缺点[10]。借鉴陈秀娣[11]等的研究,本文从上市银行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结合银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的国情,构建了一套衡量中国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本文设计了含有股东、客户、员工、政府、监管机构、环境等6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上市银行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项原始指标的计算过程参见表1。

借鉴黄怡和陈秋丽[12]的做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将上文中构建的上市银行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多个指标所揭示的信息综合为一个单一的指标。利用主成分方法,本文选定六个因子F1~F6,它们累计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4.546%。其中,F1~F6 分别为政府责任、股东责任、客户责任、环境责任、监管机构、员工责任因子,其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方差 贡献率分 别为17.637%、16.769%、14.204%、12.779%、12.379%、10.778%。本文将六个因子F1~F6 的得分分 别记为CSRGOV、CSRSHA、CSRCUS、CSRENV、CSRSUP、CSREMP,分别代表上市银行对政府、股东、客户、环境、监管机构、员工的责任。最后,本文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六个因子得分的加权平均从而得出每家银行年度观测值的综合社会绩效,记为CSRT。

1.2.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定义参见表2。

1.2.3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的研究,本文控制了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社会责任委员会、上市年限、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变量对社会责任的影响,控制变量的定义参见表2。

2实证分析与结果

2.1样本数据特征

我们对变量进行了统计性描述,限于篇幅,没有列出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表。我们发现,上市银行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 比例的均 值为12.64%,最大值为32.79%,最小值为0.08%。分类型来看,QFII持股比例最高,平均为7.12%,一般法人机构和保险公司次之,分别为2.5%、1.3%。社保基金和银行持股比例较低,分别仅为0.1%、0.03%。

2.2回归分析结果

表3报告了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与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回归结果。由表3可知,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的回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正面影响,尽管这一影响不太显著。

表4报告了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回归结果。

注:1.***、**、*依次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2.经检验,回归模型中存在异方差,为了控制异方差对回归模型的不良影响,本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即用残差的倒数对模型进行加权处理,表3中报告的是消除了异方差之后的回归模型。

注:1圆括号内数字 为t统 计 量。2 * * *、* *、* 依 次 表 示 1%、5%、10% 的 显 著 性 水 平。3X 为 解 释 变 量,依 次 取FUND、QFII、BROKER、INSUR、SFUND、ENTRUST、FINANCE、BANK、NONF,来分别验证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影响。4经检验,回归模型中存在异方差,为了控制异方差对回归模型的不良影响,本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即用残差的倒数对模型进行加权处理,表4中报告的是消除了异方差之后的回归模型。5限于篇幅,表中未给出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由表4可知,1QFII持股与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显著正相关。2基金持股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在常规置信水平上不显著,说明基金持股未影响上市银行社会绩效。3社保基金持股与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显著负相关,说明社保基金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4信托公司(银行)持股的回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负),说明信托公司(银行)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正(负)面影响,尽管这一影响不太显著。5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持股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6券商(一般法人机构)持股的回归系数为正(负),但在常规置信水平上均不显著,说明券商和一般法人机构持股未影响上市银行社会绩效。

3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一套衡量中国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首次以中国15家上市银行2008—2013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总体及各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正面影响,尽管这一影响不太显著。分类来看,QFII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和社保基金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信托公司(银行)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有正(负)面影响,尽管这一影响不太显著;基金、券商和一般法人机构持股对上市银行社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投资机构 篇9

影响投资者持股周期长短的因素当然很多, 比如投资者资金来源决定了其资金可以使用期限从而决定了其投资周期的上限;投资者的投资心理的成熟程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投资心理不成熟的投资者往往被自身情绪所俘获, 在恐惧和贪婪的驱动下不断的追涨杀跌, 投资期限自然不会长久, 而投资心理较成熟的投资者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投资准则, 每次交易都会严格遵守自己的交易准则, 不会任由情绪控制自己的操作, 平均而言持股期限自然比心理不成熟者要长。但影响投资者持股周期长短的决定性的因素取决于他们的投资评估方法和评估周期。在这里投资评估方法是指当投资者建立起其投资部位之后, 他是如何评价他的这次投资是好还是不好并且决定下一步是卖出还是继续持有的方法。投资评估周期则是投资者建立起其投资头寸之后每隔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投资评估。信奉不同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进行投资评估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投资评估周期是完全不同的, 在进行证券分析时, 大致有两类方法, 分别是技术分析法和基本分析法, 以下分别对它们的投资评估方法和投资评估周期加以说明。

(一) 技术分析者的投资评估方法

正如著名的投机大师杰西·利佛莫尔的名言所表达的“太阳底下无新事”, 技术分析的假设前提是历史会一再的重复。技术分析者通过研究股票价格和股票成交量的历史记录, 试图找到各种所谓的历史股票价格波动模式, 在将来股票市场上出现类似的价格模式的时候, 他们按历史上同样模式的变动方向来预测股价的短期波动方向, 据此采取行动。技术分析只关心股价的变动而毫不关心造成价格波动的内在原因, 理论依据是任何会造成股价波动的原因, 如:企业的盈利超出市场的预期, 公司有重组的题材, 或者公司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等, 都会通过股票的市场价格和成交量反映出来, 因此投资者只要研究股价和成交量的波动就可以预知未来股价的走向。当有许多投资者采用技术分析方法进行投资决策时, 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对别的投资者正在采取的行动的猜测, 投资行为成为一种投资者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很明显, 技术分析方法的内在逻辑基础是非常脆弱的。比如:许多技术分析方法确认的预示股价将会大幅上升的技术形态, 理性的投资者可以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应的大量的反例。所以技术分析的特点是根据股价和成交量预测股价波动方向出错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对这一点技术分析者是非常清楚的, 解决的办法就是严格执行止损策略。投资者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头寸, 而市场波动的方向与其事先预测的方向相反时, 不要问是什么原因, 更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按事先计划好的, 股价一到止损线就卖出。如果每次出错时都能及时将亏损控制在很小的金额上, 而在做对时赚得足够多就可以保证在总体上是盈利的。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投资大师巴鲁克曾说过:十次交易中即便只有3、4次正确, 如果对已出现失误的投资有快速止损的意识和行动, 投资者也能赚到很多钱,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从以上对技术分析的介绍可以看出, 技术分析者的投资评估方法就是根据股票买入后的市场价格与买价对比, 如果买入后价格上升, 那么就是正确的投资继续持有, 反之, 如果买入后价格下降或横盘, 随时准备卖出止损, 结束这次交易, 绝对不可以在下跌时加仓摊低成本。买入后股票价格不是上升就是下降或者横盘, 因此投资评估总是很快就可以有结果, 由于高出错率, 技术分析者的交易频率是比较高的。绝大部分中国的股民采用的是技术分析方法, 加上投资心理极不成熟, 他们的行为表现为频繁交易和持股期限短就完全不奇怪了。

(二) 基本分析的投资评估方法

基本分析者认为股票都有一个内在价值, 短期内股票市场经常定价错误偏离合理的内在价值, 而在长期股票的价格向其内在价值回归。基本分析的鼻祖《证券分析》的作者格雷厄姆说过: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 长期则是一架称重器。说的是股价在短期内由于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波动而偏离内在价值, 而在长期则股价由公司的内在价值决定。基本分析投资者在详细分析公司基本面信息的基础上估算出股票的内在价值, 当市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 当市价高出内在价值时卖出。基本分析者买入股票后, 并不像技术分析者那样以短期股价波动为判断投资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如果买入后股价下跌, 投资者可能会买入更多, 因为此时股价相对内在价值的折扣更大了, 未来预期的收益会更大。基本分析者如何在买入后评估投资的正确和错误呢?基本分析者买入后会继续跟踪公司的基本面信息, 看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是否如当初自己的判断那样, 如果结果是肯定的, 投资者对公司的内在价值的判断没有发生改变, 那么即使股价下跌投资者也会坚持持有甚至买入更多。反之, 如果买入后公司的基本面趋于恶化使得投资者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发生变化, 比如公司的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公司的成长速度开始永久下降等等, 那么投资者也会毫不犹豫的将股票卖出。基本分析者是以公司基本面是否如预期作为判断投资是否正确的标准, 而非股价的短期波动为标准。由于公司的基本面变化比较缓慢, 而且投资者在买入前做足了功课, 所以基本分析者很少刚买入不久就改变对公司的基本面和内在价值的判断, 从而其持股期限一般较长, 极少出现频繁交易的情况。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对自己的投资的评估标准为:公司是否仍然维持其竞争优势?管理层表现是否依然优秀?财务上以公司每年的净资产增长是否如预期作为依据。传统的基金多完全根据基本分析进行买卖决策, 而近年来许多基金采用基本分析方法来选股, 用技术分析方法来决定买卖时机, 从而造成其持股期限越来越短期化。

(三) 投资评估周期对持股期限的影响

不同的投资分析方法投资评估周期差别很大, 投资评估周期对投资者的持股期限有重大影响。投资评估的越频繁, 投资者改变原有判断的可能性也越大。技术分析者的投资评估周期非常短, 以天甚至小时为单位, 一旦股价形态出现下跌的迹象或者股价跌破止损价位, 就准备卖出。技术分析者要不断的盯着股价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波动, 不停的据此作出决策。这种操作方法使得技术分析者很难坚持持有手中的股份。由于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变化不是太频繁, 基本分析者大多以一个季度为评估周期 (季报公布的时间周期) , 通常基本分析者也不会以公司一两个季度表现不佳就改变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 因此基本分析者持股期限通常会比较长。

(四) 总结

不同的投资理念导致了投资评价方法和评价周期的巨大差别, 从而导致投资者行为上的极大差异。评估周期短, 以短期的市场价格涨跌为投资评估标准导致技术分析者频繁交易和较短的持股期限;较长的评估周期, 以基本面是否符合判断为评估标准的基本分析导致投资人有较少的交易和较长的持股周期。散户投资者大多是技术分析者, 所以持股期限短;价值投资者采用基本分析, 持股期限一般都较长;而许多自称是价值投资者的机构投资者其实是基本分析加技术分析的趋势跟随者, 持股期限介于前两者之间。

摘要:文章研究了不同的投资理念的投资评估方法和评估周期的差别如何决定投资者的投资期限。

关键词:投资评估,评估周期,技术分析,基本分析

参考文献

[1]威廉.夏普, 等.投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乔齐姆.高德博格, 鲁迪格.冯.尼采.行为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迈克尔.莫布森.魔鬼投资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7.

投资机构 篇10

苏维洲汉能投资董事总经理

投资机构代表(按姓氏拼音排序):

方向明IBM大中华区中国投资基金总监

李利凯艾信投资执行合伙人

李强融勤国际(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

李彤商界融信投资公司执行董事

饶洪英特尔投资总监

王世渝瑞思资本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杨军岩石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

赵谦开拓基金创始合伙人

周逵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项目公司代表(按姓氏拼音排序):

贺乙峰重庆茂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明北京炎黄健康时代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大客户部总经理

李威南京1912集团高级战略总监

马丁上海雪海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邵隆武汉风行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萧明壹视得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徐忠安琪尔儿童摄影中心总经理

项目一:智能镜片和智能玻璃

项目介绍人:萧明

壹视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总部和研发中心在加拿大。公司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激光及光电仪器、液晶光学眼镜片和电光遮阳板等产品的智能化以及照明、视频技术和产品。

智能镜片和智能玻璃是利用液晶黑度与所加电压相关的特性,根据环境光线的亮度不同,通过改变电压来改变镜片或玻璃的黑度,从而达到变色的效果。其基本功能是能够自动感应阳光的强弱变化并在瞬间做出反应,在这个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可以附加许多其它功能,诸如智能太阳眼镜、智能窗帘、车用智能挡风玻璃、建筑用智能玻璃等。

作为本项目第一代产品的智能太阳眼镜已经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从核心的控制模组到镜片和镜架生产的产业链上游几个重要环节都掌握在我们公司的手中。市场推广工作正在展开,国内国外同时推进。

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拥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的控制,在若干年内形成技术垄断,尽快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把自己做大做强。可采用的方式包括合作、合资或并购等;利用先发优势,将资金向研发倾斜,建立世界级的研发中心,不断开发新产品,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利用专利保护,屏蔽技术侵权;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把生产型的工厂逐渐转变成为研发服务的试验性工厂;控制核心技术,自主生产附加值最高的控制模组和液晶镜片,把附加值低的镜框生产环节外包。

智能太阳眼镜的市场规模可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由智能镜片技术衍生出一个智能遮阳物产业,如用于汽车或家居的智能窗帘等,市场规模可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以上。若干年以后,智能镜片技术会衍生出一个智能玻璃产业,如用于汽车船舶等运输工具的挡风玻璃,市场规模可达到200亿元人民币以上,用于建筑业,如高级大厦、高级住宅和机场码头的窗户、玻璃幕墙等,市场规模可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利润前景十分美好。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先发优势,在未来的4~6年内通过多次融资迅速做大做强,使自己成为智能镜片和智能玻璃产业的标准制定者和领导者,在此基础上谋求上市。我们计划四期融资,第一期800万美金,第二期1000万美金,第三期2000万美金,第四期是3000~5000万美金。

投资问答:

周逵:需要少量钱,为什么不用传统行业赚的钱来做的更成熟一点呢?

萧明:利用自己的钱可以做,但是很慢,因为我们判断这个技术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而利用我们自己的资金积累,不可能在几年中就使自己成为这个新产业技术的标准制定者和领导者。我们到了一片没有主人的荒原跑马圈地,能圈多少是多少,但是现在缺少骏马,这个骏马就是金融资本。

赵谦:投资人最想投资的是看不到对手的企业,但是最怕投资的也是这样的企业,因为便宜不好捡。我主要的工作是帮助企业分析风险因素。虽然你这特定的技术、特定产品没有竞争对手,但是与替代产品的竞争是什么关系?现在最新的产品变色已经很快了,你的产品除了变的更快之外,还有什么更突出的优势?

萧明:如果我们不是唯一一家,更要兵贵神速,抢占先机。生产、市场、广告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以前那种变色镜片是用化学反应的方法感应,可能是因为成本高的问题没有得到延展,这点我不能确定。我们这个产品,是先做高端,然后中端,最后再做低端。一开始因为成本的限制、产能的限制,价格比较高,但随着产能的扩大,它的成本会降低,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也会降低。那么,这个技术就有产业延展上的可能了。我有一个美国朋友最近要建一个房子,得花几百万美金,我上个月跟他说了,他说现在市场如果有智能玻璃,我马上就可以用了。

项目二:全国招生咨询统一平台

项目介绍人:邵隆

全国招生咨询统一平台,简称统一平台,定位在“中国第一网上招生超市”。集中数千所招生院校,打造全国最专业的招生网站,帮助考生轻松择校;直面数百万考生,连接数十家权威网站,为招生院校铺就招生网络;为有高考资讯需求的各省教育厅网站和社会网站输出招生信息。

全国每年高考人数上千万,影响人群上亿,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教育部门因体制原因,没有服务平台的意识,社会机构也因教育的不开放性无法切入其中,招生升学服务平台仍是品牌空缺。招生竞争日益加剧,院校品牌意识日益加强,院校用于铺建招生网络开展宣传招生的费用越来越多,急需一个有效的、权威的、专业的面向全国考生的招生平台,从而避免对中介的过分依赖和资金的巨大浪费。

统一平台通过与各省官方招考网站的代理与合作,整合高校和各方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全国高校招生信息咨询超市。全国高校信息咨询超市的形成吸引了更多有高考资讯和咨询需求的各省教育厅网站、社会门户网站的加盟连锁与合作。更多权威网站的加盟连锁与合作,更多院校的参与,会吸引更多的考生,平台的权威性、院校考生的集中性、招生效果的有效性,形成了合作网站、院校、考生、平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和共赢局面。在服务高校和线上考生,赚取高校广告费和平台使用费的基础上,平台将开辟计划外(成教、自考、培训、出国留学、高复班、中职、中外合作办学)招生院校专区,服务近半数线下考生和计划外院校,赚取计划外院校招生服务费用。在2~3年内做好高考招生市场后,再逐步进军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中考及各类社会招生考试领域。

计划融资3000~5000万元,出让股份20%到30%,用于购买服务器、面向考生和院校的推广、完善队伍建设、以及对合作省份网站的经营权购买,加快向中考、研考、成考及社会考试市场的拓展和垄断。

投资问答:

苏维洲:模式比较清楚,做一个关于招生的最大门户,收入从招生单位收,从政府部门收,从考生收,从广告收。但你现在属于早期,大家还不知道你的平台,最大难度是,作为招生门户,怎么把名声造出来?

方向明:你说市场契机是因为高考太重要,但是每个省的招生办信息应该会非常全。面对高考的考生和家长,如此重视和关心这件事,你平台上提供的服务,跟他花时间精力去找相比较,有什么实质性或者特别的地方?

赵谦:北京本地人有必要知道广东计划外的学校吗,只在北京圈找不就完了吗,需求在哪?

邵隆:现在教育厅官方网站只是对于自己招生方面的东西,关于院校方面东西没有。我们把这些东西整合在一起,特别是由于招生以省为单位,我们通过把全国各省资源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院校超市。大家可能也知道,现在每个省的网站、学校网站都不好找,我们这方面绝对是专业网站,给考生提供很到位的服务。我们主要面向全国招生,也针对每个省,你想读本省的有,想读外省的也有。以后逐步会在门户网站重点推广,访问平台的人会越来越多。

项目三:“渝峰99植保” 系列植物营养调节剂

项目介绍人:贺乙峰

重庆茂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于2007年4月在重庆双桥区成立,注册资本为1.22亿元,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生产和销售等项目。

经我多年研究、开发,成功研制出了“渝峰99植保”植物营养调节剂。“99植保”是高浓度、多成分、多功能,无毒、无激素、无污染,液态螯合、易于植物吸收、稳定性好(所含元素不产生拮抗和变价),集防病、治病与提高植物产量、品质和促进作物早熟为一体的高效绿色肥药。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合理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有益生物得到保护,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抑制,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的特点。该产品自2000年上市以来,在全国各烟区、棉区、水稻、蔬菜粮油、水果茶叶产区进行广泛的田间试验、示范和应用并取得成功,多次在国内获得金奖。

如今,公司已开发出1~6号系列产品。

若仅以1997年中国的烟叶种植面积3242万亩,发病面积10%计,以治疗花叶病为目的,施用“99植保”,每亩5瓶,每瓶100ml计,其市场容量为1621吨;如以预防病害与提高品质和产量,当作叶面肥和防治病害混同施用,每亩6瓶计,其市场容量为19452吨。因此我们可以预计,“99植保1号”每年最低的市场容量在1621吨,最高的市场容量为19452吨。以每吨出厂价为3万元计,“99植保1号”的市场容量价值就在4863万元到5.84亿元之间。

现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为6000万亩,如以每亩使用5瓶100ml计,“99植保2号”的市场容量为3万吨。以每吨出厂价为3万元计,“99植保2号”的市场容量价值就有9亿元。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现有耕地面积19.5亿亩,其中小麦、玉米、水稻栽培面积15.8亿亩左右(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部的资料)。以每亩施用2.5瓶100ml“99植保”计,“99植保3号”产品的总市场潜量可达47万吨。以3万元/吨的平均出厂价计算,“99植保”系列产品的总体市场容量价值为141亿元。

本项目的五年发展计划:

(1)2009~2010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高科技农业大楼1栋,共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6栋,购置24套生产线,电力、燃气、用水供给设施齐备的现代化药肥生产基地。

(2)2010~2011年,新增流动资金2000万元,在2012年形成4万吨年产和年销4万吨的生产与销售能力。

(3)本项目五年计划的阶段性利润计划为:2009年5400万元、2010年1.08亿元,到2013年达到4.32亿元。

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在10年内建设成为一家年产值60亿,年税利在10亿左右的同心多元化大型高科技农业产业集团。为此,项目需要融资1亿元人民币,方能完成所需建设。

投资问答:

王世渝:我们知道这类用在植物上的农药也好、化肥也好,现在产品层出不穷,你的这个产品跟同类产品在成本上、工艺上,或者核心技术上有什么不一样的优势?作为投资人,我们经常讲股权投资,做股权投资的时候往往不只看一个公司经营一个产品,你有没有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另外你自己是发明人,一个发明人或者一个技术专家能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创业家或者企业家?这个项目是不是一定要你自己去创业或者自己做企业,你有没有可能跟已经成功的同行业企业去进行合作,用知识产权、技术入股,而不是自己创办企业?

贺乙峰:中国的农药全部是仿制国外的,农药就是治病,肥料就是做营养,但“渝峰99植保”是药和肥结合的创新产品。我们的产品有几种,有对水稻的,有对蔬菜的,有对棉花的,有对水果的。我原来也开过公司,要把公司做大必须找人来合伙投资,投资后我管技术。我来这里就是想找一家跟我合作的公司。国家支持,附加值又这么高,我们共同组建一个新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

苏维洲:像下一个袁隆平,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浅析 篇11

自从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以来, 我国的保险业在供给主体、市场规模、资产总额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却不乐观。首先是因为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一直都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政策, 使得保险资金的运用相对滞后。其次, 由于从1996年到2006年, 央行连续8次降息, 造成我国保险公司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的资金出现亏损, 并且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股市持续低迷, 公司债券数量、质量不尽如人意等因素, 造成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效益低下。从2000年到2005年, 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收益率仅为3.29%, 4.3%, 3.14%, 2.68%, 2.87%和3.6%, 远远低于境外同行10%左右的水平。开拓保险机构海外投资渠道的措施已经势在必行。

保险机构进行海外投资,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 首先, 它将有利于开辟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使保险资金在更宽的范围、地域和币种上进行组合投资, 为保险资金提高收益水平、分散投资风险创造条件。其次, 开放保险资金海外投资也是我国保险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保险资金率先进入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市场, 为我国保险业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逐步熟悉国际金融市场, 向国际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学习先进经验, 培养相关专业人员, 从而提高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第三, 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方面看, 有利于缓解央行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压力。从法律意义上来说, 因保险机构海外投资而建立的相关制度, 确立了国际化的全托管模式在风险控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了我国法律规章中有关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之间关系的明晰界定, 加强了保险公司风险控制方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现状

1.目前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主要途径。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途径主要有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保险资金境外投资。

这两种投资方法本质上的区别在于资金来源的不同。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的资金基本上都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 不存在人民币兑换的问题, 在境外运用对国内股市的人民币资金没有影响, 不涉及抽走资金, 不影响国内股市。而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为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5%, 是一种集合投资。

2.目前我国有关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法规。2004年8月及2005年8月, 保监会分别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其中, 《实施细则》是对之前发布的《暂行办法》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细化, 明确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标志着我国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对推动保险机构投资者规范发展、领先一步培养资产全球配置能力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2007年7月, 保监会、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又联合颁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为保险资金投资境外市场打开了一个战略通道。

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和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相比:首先, 后者的资金限制条件更为自由。保险机构可以运用总资产15%的人民币购汇投资境外市场;购汇资金可以自由结汇, 这是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政策的突破;保险机构不仅可以主动进行本外币资产配置, 还可以有效管理汇率风险。

其次, 后者的投资范围更广。投资市场在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的基础上, 扩大至世界各大成熟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类别不再局限于固定收益产品, 增加了股票、股权、证券化产品等, 新型投资工具更加丰富多样。

第三, 后者的资格要求更为严格。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对于保险公司这个主体的资格要求看似放松管制, 但实际上却添加了关于作为受托人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作为托管人一方的商业银行的资格要求。

第四, 后者的对风险更为重视。从第三点的资格要求措施上可以看到, 后者不仅对保险机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并且要求投资时慎用衍生产品, 将衍生产品作为风险管理手段, 允许保险机构用于套期保值, 但禁止用于投机或放大交易。这是因为虽然投机金融衍生品, 使保险机构只需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 但是伴随巨大收益的是巨大的风险, 一旦预测有误, 出现金融风险, 就可能使保险资金遭受严重损失, 甚至危及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目前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情况

1. 我国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的情况。

目前我国保险外汇资金运用中主要存在问题是:外汇资金投资集中于银行存款和高信用政府债券, 投资结构并不合理。由于近年来境内外利率不断下调,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银行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 从而影响了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的收益率。

2. 我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情况。

2008年, 最为国家、保险业界、投资者所关注的莫过于“平安收购富通”事件了。中国平安保险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1月29日宣布斥资18.1亿欧元收购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的富通集团4.18%的股权,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又于2008年3月20日公告称, 以21.5亿欧元投资富通集团旗下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在这项交易完成后, 中国平安与富通银行成为富通投资的并列最大股东。然而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影响, 富通集团遭遇巨大流动性压力, 截止2008年年底, 富通的股价已下跌超过96%, 导致中国平安238亿元投资只剩下10亿元左右。之后, 在没有经过股东投票决议的情况下, 富通集团又不断分拆旗下业务: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政府为挽救富通集团达成协议, 分别购买富通集团在上述三国分支机构49%的股份, 欧盟委员会更是批准了巴黎银行收购富通在比利时和卢森堡分支机构部分股份的计划, 巴黎银行最终将持有富通集团在比利时的银行75%的股份, 以及全部比利时的保险业务。至此, 富通集团已从“银保双头鹰”解体为一家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部分股权及现金的保险公司。10月2日, 平安集团在香港证交所发布公告, 宣布解除此前与富通集团签署的并购其资产管理公司50%股权的协议, 这意味着中国保险行业海外投资第一单从财务上已经完败。

四、关于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思考

1. 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

造成我国保险外汇资金投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在于, 《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可投资的主要品种, 明确规定为债券。

保监会对此的解释是:目前保险公司外汇资金境外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品种繁多的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工具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很有限, 保险公司的投资经验须逐渐积累, 监管方法也在摸索中, 因此明确规定投资品种是非常必要的。就债券而言, 其本金有保证、期限较长, 收益相对稳定, 既能满足保险资金对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 也能满足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 是国际市场上保险公司选择的主要投资品种。对于《办法》规定以外的具体的投资工具或品种, 保监会将本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

可见, 保险外汇资金投资结构有日益改善的趋向, 原因在于投资范围已经不是问题, 政策上已经对其放宽, 而欠缺的主要是如何投资, 包括投资的时机、经验以及监管方面的问题,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和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在本质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同的, 这方面将与下一节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一起分析。

2.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

从前面的单个案例中, 可以发现我国保险资金进行境外投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如果采用并购的投资方法, 将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与负担。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境外兼并收购的企业, 只有33%处于盈利和持平状态, 大多数并购案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企业并购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确定并购价格的主要依据是股价, 而股价的主要参考信息来源于目标企业的年度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企业有可能提供经过粉饰的报表, 并未充分、完整、准确地提供企业信息, 这必然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不能合理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 往往导致估价过高。另外, 即使信息真实, 评估实践本身也存在着结果是否客观、准确等问题。定价风险即使能够使并购后的企业运作良好, 也无法使收购方获得一个理想的回报。另一方面, 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 所以并购会对企业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占用大量的流动性资源, 就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 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财务安排不当, 大量的现金流出使研究开发资金紧缺, 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 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 对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意识过于薄弱。回顾平安对富通的投资, 虽然平安花费数月时间做了深入研究和审慎评估, 决策程序也是合规的、严谨的、理性的, 但是由于投资时机不当, 遇上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 对于这一点的预计和应对措施却是各类评估报告中都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我国保险机构对于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够。

第三, 缺少第三方的法律评估。多位从事并购案的律师都指出目前中国进行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国内不少企业在收购案上往往容易忽视法律成本。与国外企业并购相比, 国外法律意识强、法律制度健全, 并且国外金融机构在对待并购时通常比较沉着冷静, 除企业本身的律师队伍参与尽职调查之外, 还会聘请第三方律师团队, 更多地考虑第三方意见;而国内企业真正按这个流程做得并不多, 还有不少企业是高管拍脑袋决定。

第四, 警惕国情与文化差异、政府干预等各种壁垒。例如在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中, 主张奉行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服从上级,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富通已经暴露出相当大的风险后, 平安仍然低价买入富通。平安集团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对此的解释为, 只有维持大股东的地位, 才会有话语权, 才能深入了解其运作, 进一步合作才有基础。然而, 平安却忽略了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整体金融市场的风险, 这其中就包括政府干预的风险, 富通“国有化”问题就是一种典型。为什么从历史来看, 中国企业投资欧美一些金融机构都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政策、文化都不尽相同的原因。出于保护国家经济与产业安全的考虑, 国家和机构从政治、法律层面设置障碍, 就如同贸易壁垒一样, 阻止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的进入, 防止其他国家的投资机构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甚至是恶意并购来控制企业, 威胁他国经济。从现在的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 西方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实早已不是单纯地依靠“看不见的手”, 政府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参与到其中, 借助各种手段进行调控。所以, 不能排除外国政府和机构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目的, 对市场进行蓄意操纵或恶意圈钱。

第五, 要警惕跨国投资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圈套, 这一点不仅对于保险机构来说, 对于中国整个金融行业甚至全部的企业都应当开始重视起来。因为次贷危机的发生, 曾经充满耀眼光环的金融衍生品还原了投机的本来面目。在全球金融危机波及面越来越广的背景下, 国内不少企业正面临一场由投资金融衍生品带来的“灾难”, 而导致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投行在香港炮制的那些衍生品圈套。2008年, 23家国企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亏损高达数百亿元。国航、东航、中远等国企与高盛、瑞信、德意志银行等签署了多份期权合约, 以对冲燃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但在与外资投行的博弈中均失败, 2008年东方航空、中国国航、中国远洋等央企投资亏损合计上百亿元。其中东航衍生品亏损高达62亿元, 几乎是其2008年全部的利润。这并不是外国投行第一次阻击中国国企。早在2003年下半年, 中航油集团下属的新加坡子公司———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就被高盛拖入原油看涨期权圈套之中。参与设计了众多衍生品的美国专家穆斯塔克·卡帕斯表示, 在中国, 出售简单而安全的衍生产品获得的利润, 对外资投行来说实在太微薄了。为了获利, 他们便将衍生产品做得更加复杂, 风险也更高。因为简单的衍生品市场竞争激烈, 价格可以在公开市场查到, 而结构越复杂的衍生品竞争越少, 复杂到一定程度, 如期权和期权展期的价格无法通过公开市场获取, 只能让交易对方报价, 依赖对方的定价权。比如一些小型中国公司希望购买套期保值产品来规避利率变动的风险, 其实这通过一个简单的保值产品就能做到。但外资投行却向他们兜售一种称作“削减成本互换协议 (cost reduction swaps) ”的复杂衍生品, 这种产品与一些晦涩难懂的因素挂钩, 比如欧元利率。当欧洲经受信贷紧缩的打击时, 这些中国客户便得向投资银行付出数百万美元的代价。所以面对金融衍生品, 不论是保险机构还是其他企业都应谨慎对待。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存在问题的同时必定带来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 由于现在金融危机的原因, 使得海外金融机构急需资金, 如果中国保险机构进行海外投资, 不但能够帮助发达国家度过金融危机, 稳定全球经济, 而且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一些较好的资产以及优厚的人力资本, 学习发达国家管理和创新的技术, 参与重建国际金融体系。例如在2009年6月2日,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破产保护的同时, 有消息称其宣布已与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就出售悍马 (HUMMER) 事宜达成备忘录, 来自中国四川的一家民营企业有可能成为第一家购买美国整车品牌的中国企业, 这无疑对于中国汽车企业乃至中国经济来说, 是一项非常具有意义的战略举措。

第二, 虽然平安投资富通失败, 但不能就此对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成绩一概而论, 也绝不能否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必要性。事实上, 同为中国三大保险的中国人寿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海外投资策略的。中国人寿曾表示:海外市场的风险并不确定, 对风险没有明确判断的时候不会出手。在观望了很久以后, 中国人寿终于在2008年3月19日, VISA公司美国上市时, 以每股44美元认购了近3亿美元的股票, 这是中国人寿除H股投资外, 第一次进军海外市场。7月中国人寿对VISA进行全部减仓, 卖出平均价70美元以上, 收益达1.6倍。

第三, 由于中国资本的收购背后其实并不着眼于短期投资收益的兑现, 而是长期投资行为, 甚至是为了国际性战略扩张的必由之路。例如平安之所以收购富通, 其实也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 希望通过业务整合资源互补来创造增值的能力。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 显然, 在业务方面专注于银行、保险、证券的中国平安和富通集团有着相类似的地方, 所以两者拥有相当广阔的潜在合作领域。中国平安当时的新闻公告也表示, 平安有意凭借上述此项收购快速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及QDII的业务平台, 利用双方极具竞争力的分销网络, 将业务延伸到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 加速实现“国际领先、综合金融”的战略目标。

最后, 希望国内保险机构能够把握住现在, 迎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信我国保险机构的海外投资定能有所作为。

摘要:文章主要从近年来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现状出发, 包括目前我国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主要途径、相关法规, 结合具体的单个公司案例, 简单分析目前保险机构海外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外汇资金,保险资金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Z].2004

[2].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Z].2005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Z].2007

[4].赵明浩.保险资金运用与专业化管理[J].保险研究, 2003 (4)

[5].肖文, 路永光.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策略[J].保险研究, 2002 (4)

[6].宋子斌.我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必要性研究[D].2007

[7].徐光润.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政策初探[J].保险研究, 2005 (4)

上一篇:锅炉漏风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