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超声

2024-10-06

腔内超声(精选6篇)

腔内超声 篇1

因形成光带来源较多, 而其中的小部分羊膜带可引起羊膜带综合征 (ABS) , 由此可导致胎儿畸形;所以羊膜腔内光带受到超声医生和产科医生的重视。现将我院6年来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发现羊膜腔内光带的188例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孕妇58 709例, 孕龄≥12周。共检出188例 (0.32%) 有羊膜腔光带, 光带1~4条。孕妇年龄19~42岁, 平均29岁;孕龄12~41周, 平均26+1周。

1.2 超声异常表现

47例 (25.0%) 为羊膜带, 其中3例为羊膜带综合征, 具体超声表现见表1;33例 (17.6%) 羊膜片;96例 (51.1%) 子宫不全纵隔;5例 (2.7%) 双胎羊膜隔;胚外体腔6例 (3.2%) ;1例 (0.5%) 轮廓状胎盘误诊。

2 讨论

产前超声发现的各种来源的羊膜腔内光带需要鉴别诊断。 (1) 羊膜片:其形成可能是因为宫内器械操作损伤, 发生瘢痕或伸越子宫腔的粘连, 而使羊膜与绒毛膜沿着瘢痕生长形成。本文33例羊膜片中, 有人工流产术或清宫史30例, 占90.9%, 考虑羊膜片由粘连带引起。 (2) 子宫不全纵隔:带状结构由肌层向羊膜腔内突出, 回声与子宫肌层相似,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显示其内有血流信号。子宫纵隔大多在孕前已经诊断。 (3) 双胎羊膜隔:单条长光带, 从胎盘绒毛膜面中心连至宫腔对侧, 为单绒毛膜双羊膜腔的一种类型, 是一种正常结构。 (4) 胚外体腔:在孕16周之前部分胎儿羊膜腔内见薄的带状回声, 系未与绒毛膜融合的正常羊膜。本组有6例, 均在孕14周时发现, 16周复查后光带消失。 (5) 轮廓状胎盘:胎盘绒毛膜边缘卷曲, 似一蒂状结构突出于羊膜腔中, 多与产前阴道出血、早产等有关。本组1例误诊, 后经病理证实。上述5类羊膜腔内光带其共同特点:光带不附着于胎儿, 胎动不受影响, 无并发畸形。

羊膜带综合征是指妊娠期羊膜因医源性或自发性破裂, 羊水外流至羊膜囊外, 致使羊膜部分或全部回缩, 而形成羊膜带。现代畸形学家也将其命名为ADAM复杂畸形, 即羊膜变形、粘连、肢体残缺复合畸形[1]。我院6年内发现3例羊膜带综合征, 发生率1∶19 570, 比国外报道1∶15 000到1∶1200偏低[2]。其原因是一方面羊膜带可能引起胎儿自然流产;另一方面, 临床上对此类畸形认识不足和羊膜带未引起胎儿畸形而漏诊。从表1看出, 3例胎儿畸形均表现为头面部、四肢脊柱、躯干等的不对称性, 不规则及多发性畸形, 其中1例缩窄环伴上肢截断, 是典型的ABS。一旦超声显示条状羊膜带附着在畸形部位, 羊膜带综合征诊断即可成立。

我们体会, 在妊娠早期超声检查发现羊膜腔内光带后应注意: (1) 首先应分析其形成来源, 与羊膜片、子宫纵隔等进行鉴别, 排除羊膜带综合征的可能。 (2) 如高度怀疑为羊膜带, 应仔细探查其与胎儿有无粘连, 如无粘连、胎儿无明显畸形, 嘱其定期复查追踪至足月。 (3) 告知孕妇。因胎儿体位或羊水少等原因, 有时羊膜带粘连引起小的胎儿异常或畸形可能会被漏诊。 (4) 在孕晚期由于胎儿躯体遮挡, 羊水量减少, 羊膜腔内光带很难被发现。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958.

[2]Pedersen TK, Thomsen SG.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amniotic bands[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1, 18:673-674.

腔内超声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1例原发性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通过病理活检确诊[3]。其中男44例,女27例;年龄46~82(60.5±9.6)岁。本组患者均在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后7d内进行手术治疗,均不存在增生性肠道病症,也无肠梗阻、腹膜炎等病症,心肝肾无严重性病症,癌细胞未出现转移或者复发。

1.2方法

1.2.1检查仪器及材料本组患者均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的Wy 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配套凸阵探头,频率参数是5~10MHz,配置反向脉冲谐波造影(PHI)成像处理软件。选用湖洲东亚医药公司提供的直肠灌注造影剂,依照说明书配备500ml混悬液;选用Bracco公司提供的声泡造影剂作为静脉超声造影剂,在应用前需要加入0.9%生理盐水5ml,摇均匀备用。

1.2.2检查操作(1)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在正式检查前的2h内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彻底灌肠,使直肠得以全面排空。指导患者行左侧屈膝卧体位,首先通过肛门往直肠内置入一次性肛管,然后再置入探头。应用50ml注射器经肛管往直肠内灌注100~160ml的造影剂,并开展超声检查,全面探查肠腔充盈及肠壁结构等情况。(2)静脉超声造影:先要把超声诊断仪切转为PHI造影模式,然后通过左侧肘部静脉团注静脉造影剂2.0ml,再应用0.9%生理盐水5ml尾随冲管。在注入造影剂时,开启计时器,妥善存储实时动态图像。在所有检查完成后,让两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专科经验的医生对获得的影像学图像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初步分型。

1.3诊断标准依照《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进行分型[4],具体包括:(1)隆起型,肿瘤组织主要部分往肠腔内明显突出;(2)溃疡型,肿瘤组织生长达到或者穿过基层溃疡;(3)侵润型,肿瘤组织往肠壁各层呈弥漫性侵润,导致局部肠壁明显增厚,表层一般不存在显著溃疡或者隆起。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5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超声造影分型结果通过分析,术前灌注超声造影分型和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3.2%(52/71),超声双重造影分型符合率为88.7%(63/71)。见附表。

2.2直肠癌不同分型超声图像表现(1)隆起型:在直肠灌注超声造影中可见肿瘤部位低回声,边界清晰,表现为息肉状、菜花状往肠腔突出,并通过较细蒂和肠壁连接,表层因肿瘤坏死表现出浅层溃疡。在超声双重造影中,肿瘤部位回声迅速高增强,集中在突入肠腔部位的高增强区,而肠腔不存在增强,肠周边脂肪组织呈低增强。见图1。

(2)溃疡型: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可观察到肿瘤表层为不规则性凹陷,内部呈中等回声在静脉超声造影下,因局部不存在微泡造影剂的灌注,肿瘤表层会出现较大凹陷,表现出“火山口”状,如图2。

(3)浸润型:直肠灌注超声造影表现出低回声肿瘤往肠壁各层呈弥漫性浸润,局部肠壁显著增厚,边界模糊,同时明显累积大部分肠管。超声双重造影则表现为病变部位增厚肠壁迅速高增强,如图3。

3讨论

直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交接部位到齿状线间的癌变,具有较高死亡率。对人们的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巨大变化,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日趋年轻化[5]。近几年,伴随直肠癌临床治疗理念和临床医疗外科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直肠癌在术前准确、有效的分型在确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早期准确诊断和合理有效的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所以,有必要对直肠癌术前分型诊断进行深入探究。

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CT、MRI或腔内超声等检查进行分型。直肠灌注操作造影是分型诊断中常用的一种,就是向患者肛门灌注一定量的声学造影剂,让直肠腔良好充盈,有效扩张,使直肠内容物充分排出,可形成分布相对均匀的中等回声,初步表现出肿瘤结构轮廓,以及和肠壁的解剖关系[5]。此外,可依照造影剂流经肠腔产生的阻力、扩张度及病变肠段和正常部分进行良好对比,掌握肠腔的狭窄状况,进而有助于肿瘤形态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本研究中,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分型总符合率是73.2%。因肿瘤周边存在一定程度的炎性浸润,很难和肿瘤组织的灰阶声像有效区别,这对肿瘤分型准确度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基于肠壁增厚为主要特征的溃疡型、浸润型肿瘤。本组患者中,这两个分型的直肠癌在此项超声造影分型和病理检查分型的符合率分别是70.7%、66.7%。

直肠癌是一种血供较为丰富的肿瘤,通过静脉超声造影可全面、准确的掌握造影剂到达及持续时间、增强强度等信息,让肿瘤组织形态更为清晰[6]。本研究中,71例患者在实施直肠灌注超声造影后,实施静脉超声造影,即超声双重造影,如此可动态掌握直肠肿瘤和肠壁局部灌注情况。该项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出直肠癌要比肠壁的迅速高增强更早,且因肠腔不存在增强,及肠周边脂肪表现为低增强,可更为清晰、全面的呈现肿瘤形态,这有助于肿瘤类型、浸润情况进行一个良好判断。本研究71例患者的超声双重造影分型的符合率为88.7%,溃疡型、侵润型的符合率分别为87.8%、88.9%。这和单纯直肠灌注造影相比而言,超声双重造影的分型符合率更高。此外,研究还表明,直肠癌分型和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5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7]。

综上所述,直肠癌术前分型的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临床疗效、术后预后等均有着重要影响。早期癌变患者可实施局部切除术,对于晚期患者则在术前实施辅助放化疗,可有效减少复发率,改善和提升提高生存率。而超声双重造影就可以更为准确的掌握直肠癌大致分型,这对临床治疗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彭成忠,黄品同,王力,等.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癌大体分型的评估及其意义[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3,10(9):746-750.

[2]王力,范小明,彭成忠,等.超声双重造影诊断直肠间质瘤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5,12(7):526-530.

[3]梁蕾,刘焱,田浩,等.经直肠彩超结合超声造影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9):1-4.

[4]黄伟钦,唐丽娜,沈友洪,等.超声双重造影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4):165-166.

[5]张平,韩若凌,叶卫华.影像学检查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3,28(8):938-941.

[6]王晓荣,杨磊,宋涛,等.经直肠双平面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2(3):209-212.

腔内超声 篇3

关键词:肛周脓肿,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诊断

肛门直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普通人群发病率高达60 % 。肛周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是肛肠科常见病, 约占肝肠专科门诊的25 % , 仅次于痔[1]。肛周脓肿预后相对较好, 但若诊治失误, 易形成肛瘘, 致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肛周脓肿患者多伴有肛周剧烈疼痛, 无法耐受肛门指诊、直肠镜检等侵入性检查, 影响疾病诊断治疗。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是单平面射式内超声改进技术, 具有放射频率高且声束与病灶垂直、图像质量高、操作不受角度限制、盲点少、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 是理想的诊断肛周脓肿技术。回顾本院以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诊断肛周脓肿84 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 1对象本组84 例患者收治于2012 年2 月~2014 年5 月, 其中男62 例、女22 例, 年龄16 ~ 61 岁、平均42. 3 岁。急性发作病程2 ~ 17 d、平均5. 1 d。手术终诊结果: 按照类型分为: 肛周皮下脓肿29 例、肛旁括约肌脓肿26 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23 例、肛管后间隙脓肿2 例、直肠粘膜下脓肿2 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 例; 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浅部脓肿59 例、深部脓肿25 例。纳入标准: ( 1) 均经手术病理确诊; ( 2) 临床资料完整; ( 3) 未合并严重感染; ( 4) 非特发性肛周脓肿。

1.2方法以HDI 5000超声诊断仪诊断, 双平面宽频直肠腔内探头 (凸阵面发射频率5~9 MHz, 扫描角度145°, 线阵面发射频率5~12 MHz, 发射面长度5.8 cm) 。检查前1日, 口服甘露醇+生理盐水缓泻, 检查前以甲硝唑+生理盐水清洁灌肠, 协助患者左侧卧位, 屈髋屈膝, 先行肛门指诊, 了解肛周脓肿部位、深度等一般情况, 而后探头涂抹耦合剂, 套上橡胶套, 外涂石蜡油或局麻润滑剂, 缓缓置入直肠做旋转式推进, 探头平面尽量超越脓肿病灶上缘, 打开双平面超声, 进行多切面扫查, 评估病灶部位、大小、回声情况, 打开彩色血流显像功能, 评估血流情况, 必要时应用弹性成像功能, 存储图像, 若为女性, 则在非月经期联合阴道超声, 对于指诊难以探明病灶深度的深部肛周脓肿, 可注入排气水, 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以手术病理诊断为终诊结果, 评价超声诊断效用。

1.3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超声与手术诊断符合情况超声诊断确诊率、单发诊断率、深部与浅部脓肿诊断符合率均为100 % , 合并肛瘘诊断符合率为87. 80 % 、支管检出率为81. 82 % 。见表1。

2. 2 合并肛瘘者手术与超声测定外口距肛门距离、主管长度对比合并肛瘘41 例, 手术与超声测得的外口距肛门距离、主管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2. 3超声声像特征早期脓肿: 45 例, 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 ( 18 例) 、蜂窝状低回声 ( 27 例) , 边缘模糊不清。中期脓肿: 31 例, 病灶内部液性暗区, 无回声, 边界清晰。后期脓肿: 8 例, 低回声区, 强回声气体。合并感染5 例, 术后复发11 例, 强弱回声混杂、不均匀钙化, 为纤维组织增生。合并肛瘘41 例, 图像中可见明显线状或条索状低回声区, 从外口直至深处, 瘘道迂曲状 ( 25 例) , 数根 ( 27例) , 横切面呈圆形囊状、纵切呈条索状。

3 讨论

超声诊断肛周脓肿技术种类较多, 主要包括经会阴部高频超声、普通经直肠腔内超声、直肠腔内三维超声、经直肠腔内过氧化氢增强造影、超声内镜等。其中会阴部超声是一种腔外超声技术, 文献表明诊断肛周脓肿灵敏度达94. 3 % 、特异度达100 % 、阳性预测值100 % , 对肛瘘灵敏度85. 4 % , 可满足绝大多数肛周脓肿诊断, 适用于不耐受肛门指诊、表浅皮下脓肿与肛瘘诊断, 但需注意的是高频超声穿透能力弱, 对瘘道、深部脓肿显示不足, 对于手术治疗缺乏指导意义[2]。直肠内三维超声成像, 是一种可进行360°旋转扫描的超声技术, 有学者认为其可作为肛瘘诊断金标准, 但该技术操作复杂、费时费力, 不易于推广, 适用于少数复杂、反复发作性肛瘘诊断[3]。经直肠腔内超声过氧化氢增强造影诊断肛瘘符合率> 90 % , 判断内口位置准确率较高,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普通平面超声频率不高难以细致分辨肠壁结构的缺陷, 但是并不适用于无肛瘘肛周脓肿诊断, 本组患者合并肛瘘占48. 81 % , 不足半数, 可见该项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肛周脓肿诊断。

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是一种腔内超声技术, 操作简单、方便, 患者耐受好, 同时相较于会阴部高频超声、单平面超声, 显像效果更好, 探测平面广[3,4,5]。本次研究中, 其超声诊断确诊率、单发诊断率、深部与浅部脓肿诊断符合率为100 % , 其对合并肛瘘诊断符合率、支管检出率也分别达到了87. 80 % 、81. 82 % , 诊断效用较理想。此外, 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还可初步判断肛周脓肿严重程度, 探查瘘道内口, 为手术提供依据, 对于迂曲瘘管、多支瘘管也具有一定价值[5]。

综上所述, 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诊断肛周脓肿效果较好, 可明确脓肿深度、部位、个数、筛查肛瘘、测定瘘管长度与深度, 还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为手术治疗策略拟定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胡伯虎.大肠肛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57-59.

[2]孙彦, 陈朝文, 何萍, 等.术前360°腔内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诊断肛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 (7) :1143-1145.

[3]张国平, 骈林萍, 李超.经直肠超声和高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直肠周围脓肿合并肛瘘的价值[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4 (14) :158-159.

[4]董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肛周脓肿、肛瘘的应用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6) :1498-1499.

腔内超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回顾对象共56例, 其中男41例, 女15例;年龄15~67岁, 平均 (46.5±10.4) 岁;病程2~16年, 平均 (3.7±1.2) 年。56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复杂肛瘘, 其中有至少1次肛瘘手术史者31例, 外口或内口≥2处者24例。

1.2 方法

56例患者均应用产自丹麦的B-K360°三维立体扫描及成像系统, 并配置360°内旋转变频探头、回撤移动器等。检查前先对患者讲解三维超声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术前2h排空大小便, 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并行肛肠指诊、二维超声检查以了解患者肛瘘大体位置。患者左侧卧位下双腿屈曲, 将气囊内气泡用装有50m L蒸馏水的注射器清除后, 将注射器固定于探头开关上并往气囊内注入水。轻轻下垂换能器顶端并将水抽出, 以完全排除气囊内空气。将少量利多卡因凝胶涂抹于乳胶气囊表面, 并将探头探入直肠腔内7~10cm。先平扫以了解需扫描的部位, 再从肛瘘外口注入造影剂行瘘管造影。将扫描后得到的三切面图像冻结并存储, 其中轴面12点钟、6点钟方位为肛管正前、正后方, 3点、9点钟方位分别为肛管左侧、右侧面。扫描结束后行图像三维重建处理, 以了解瘘管走形、支管数量、起始点位置、瘘管与内口、肛周括约肌关系等。根据三维超声扫描结果行肛瘘切开术、切开挂线术等治疗。术中应用亚甲蓝液验证超声所示内口、主窦道、副窦道等, 并根据亚甲蓝标记处将坏死组织等彻底清除。

1.3 统计学方法

对观察数据经SPSS15.0作统计描述。定性资料以率 (%) 表示, 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56例患者于直肠腔内三维超声扫描后3d内均进行手术治疗。三维超声扫描结果与手术结果相比, 56例患者中三维超声定位内口准确者52例, 准确率为92.9% (52/56) ;另4例患者因多次肛瘘手术、瘢痕严重, 内口观察受到影响。主管定位准确56例, 准确率100.0% (56/56) ;支管定位准确17例, 准确率100.0% (17/17) 。三维超声扫描结果与手术基本相符合 (χ2=0.00, P>0.05) 。见表1。

3 讨论

正确诊断肛瘘并准确判定内口及瘘管的走形是诊治肛瘘的关键。肛瘘的诊断方法很多, 如局部视诊、肛门指诊、注射染色法、探针检查等, 这些方法对大部分单纯性肛瘘、低位肛瘘而言有效, 但复杂肛瘘、高位肛瘘来说, 尤其其位置高、支管迂曲复杂, 传统诊断方法往往很难正确诊断[2,3]。目前临床上一般以磁共振检查结果为肛瘘诊断金标准, 但尤其该检查费用高、耗时多, 应用相对受限。

本研究所用腔内360°超声三维检查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低廉, 目前在临床获得了一定应用。与传统二维超声检查相比, 三维超声拓展了二维超声检查应用空间。经计算机处理后, 三维超声可对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二维图像数据进行三维结构重构, 得到二维扫描无法获得的空间结构毗邻信息, 并且不受检查时间限制。腔内360°超声三维成像能清晰分辨出肛瘘主管走向、支管的分布与数量、内口位置[4]等, 可为正确诊断肛瘘、有效安全手术提供更为客观的诊断依据。

正常直肠三维超声扫描特征呈典型五层回声, 由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弱回声层、固有肌层、浆膜层依次表现为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的超声图像。而肛瘘腔内三维超声则具有如下特点:①瘘管:瘘管腔表现为管状低回声, 部分可有气体影, 呈强回声。瘘管壁表现为混合型, 为低、低回声混合或强、低回声混合。②内外口:沿瘘管向外可见外口, 呈低回声带;沿瘘管向内可见内口, 也为低回声带, 且多数为黏膜连续性中断、局部隆起或凹陷改变。③复杂肛瘘:除以上肛瘘声像表现外, 往往可探及支瘘管及交通支。

从本研究三维超声扫描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来看, 三维超声定位内口准确52例, 准确率为92.9% (52/56) ;主窦管定位准确56例, 准确率100.0% (56/56) ;支管定位准确17例, 准确率100.0% (17/17) 。这提示我们腔内360°三维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基本吻合。直肠腔内超声三维结构重建可准确定位出肛瘘内口、瘘管走形, 是诊断肛瘘、协助制定手术方式的有效辅助检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三维超声在国内的应用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 本研究观察病例数量相当小, 且未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观察, 三维超声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但我们相信, 直肠腔内三维超声将为肛瘘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发挥更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贝绍生, 丁克, 王建新, 等.三维肛肠超声扫描结合屡管造影定位诊断肛疹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1 (46) :18.

[2]Pascual M L, Garcia-Olmo D, Martinez-Puente M C, et al.Is routine endoanal ultrasound useful in anal fistulas?[J].Rev Esp Enferm Dig, 2005, 97 (5) :323-327.

[3]银浩强, 彭欣, 肖沪生, 等.经直肠超声诊断肛瘘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 2007, 16 (2) :149-153.

腔内超声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98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的住院患者,男性57例,女性41例,年龄23~77岁,平均41岁 ,病程15 d至6年 。 均因下腹部及肛门处坠涨感或肛周出现肿块入院。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MEDISION 8000LIVE、百胜MY lab20及日立7500彩色超声诊断仪腔内探头,探头频率(5.7~7.5) MHZ。 检查前 ,先涂以适量耦合剂在探头上 ,再将避孕套套在探头上作为保护,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或膀胱截石位,将探头放在会阴部扫查。 以“时钟对应”方法,对直肠肛管壁及周围组织声像图识别分析,确定病变具体位置,与直肠肛管壁的关系。 观察直肠肛管壁的回声情况,观察肛管壁连续性,寻找缺损区域以及缺损口的大小、位置;了解肛周间隙情况,是否有脓肿,脓肿的范围及与皮肤的距离,脓肿与肛管、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是否有瘘管。 对高位及深部脓肿,将探头缓慢伸入肛管内,由浅入深观察病变。

2结果

98例肛周脓肿 ,经彩色多普勒腔内探头在会阴部探查到93例 ,另外5例由于脓肿位置较高 、较深 ,其中2例男性经直肠法补充扫查,3例女性经阴道后壁补充扫查后均得到完整显示。 其中肛周脓肿形成前期17例,脓肿形成期34例,合并肛瘘45例,肛周囊腔2例。 均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 检出率达100%。

2.1二维超声表现 :正常肛管超声声像图成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外层低弱回声为肛门外括约肌,内层稍强回声为直肠肛管结构,按时钟顺时针方向可分为1~12点钟方向(图1、2)。 肛周脓肿多表现为在肛管直肠区周围软组织内探查的低弱回声,边界不规则,后壁回声稍强,部分脓肿形成大片液化区并伴周围囊腔形成,加压探头,脓肿不变形,并有压痛,部分可探及肛管直肠壁缺损区(图3、4)。若有瘘管形成,可见团块指向肛管方向有一长条形管样状低回声, 软组织部分机化, 纤维组织增生(图5)。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在蜂窝组织炎未液化前 , 其内及周边可见散在点状的血流信息。 发生液化后,其内未见血流信息(图6)。

2.3手术病理诊断 :98例患者均经手术 ,病理诊断均为肛周脓肿及肛瘘形成。

图3 肛周 3 点钟位置缺损区

图6肛周 3 点钟位置缺损及外侧脓肿血流图

3讨论

肛周脓肿也被称为直肠肛管脓肿,是由于肛腺炎化脓性感染,并通过腺导管向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展而形成的急性脓肿[1],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肛周脓肿的诊断在以往多依赖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患者常常痛苦不易接受, 而且对于初期症状不典型的脓肿或高位脓肿不易诊断,很难了解脓肿的位置、深度、大小以及与直肠肛管的关系[2]。 由于无法准确进行手术治疗,容易延误病情,加重患者的病痛。

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体积小,接触面小,具有扇形角度,超声显示范围宽,特别是对于部分体胖患者肛门周会阴区域狭小,不易放置高频探头,对于高位脓肿者其穿透性更好,不易漏诊;探头不直接进入直肠,减轻患者痛苦;女性较男性更优于此项检查,经阴道后壁则可清楚显示。 以“时钟定位”方法,更有助于临床手术切口的准确定位。

超声通过声像图改变,可准确判断脓肿是否形成、脓腔的大小、脓液的稀稠、脓腔壁的厚薄,并将脓肿病变分实质性、含液性及含气体等改变。 结合症状、体征及有关病史全面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则有助于肛周脓肿与低位直肠实质性肿块鉴别[3],肛周脓肿和肛瘘在脓肿早期内部仅可见点状血流信息,当形成液化时,内部无明显血流,而直肠实质性肿块内则可探及分枝状血流分布。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段同肛门周围皮肤之间或临近组织、器官之间,因病理性原因形成的不正常的通道,手术前如何准确的定位瘘管、分辨清楚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手术中彻底清除瘘管,尽量保留括约肌的控便功能, 而且可以给医师进行何种手术方式提供参考[4]。 Poggio[5]做了直肠内超声技术、外科手术和磁共振成像 (MRI)的精度比较 ,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复发和并发症,术前准确对瘘进行评估是必要的。 瘘管造影很早就被应用于肛瘘的检查。 但对于复杂肛瘘描述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6]。

对于复杂性肛瘘更是肛肠科的疑难病症,据报道其首次手术复发率高达30%~50%, 再次手术复发率仍高达10%以上[7]。其主要原因就是手术医生对脓肿的位置,瘘管走向分辨不清,是否有窦道的分支也无法获知,导致医师无法彻底清楚感染病灶,封闭窦道,从而发生反复感染,无法彻底治愈[8]。 而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经会阴区探查能弥补这些不足,不仅能准确判断瘘管的位置、走向、个数及分支,甚至可以在手术中进行直接探查,指导手术,极大提高一次手术治愈率,从而达到为患者缩短疗程、减轻痛苦的目的。

腔内超声 篇6

关键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阴道超声,子宫肌瘤

近几年高频腔内超声探头逐渐开始在临床应用, 其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方面, 有很高的优越性。它改变了传统经腹部妇科超声检查对膀胱充盈度的要求。在无尿状态下经阴道扫查, 拉近了与子宫的扫查距离, 其性能优点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可。但其检查过程易受到肠道气体干扰, 在多发肌瘤个数、位置、大小测量等方面与腹腔镜检查结果不完全相符, 易出现浆膜下小肌瘤及阔韧带小肌瘤的漏误诊情况。

随着临床患者对腔镜肌瘤剔除术的广泛接受, 也要求术者能在安全损伤小的前提下, 缩短手术时间并最大程度的剔除彻底。鉴于宫、腹腔镜对肌壁间中小肌瘤检查的局限性。提高腔内超声检查结果的清晰度, 准确定位肌瘤的个数、位置, 大小, 有助于正确指导腔镜手术剔除多发肌瘤, 减少术中损伤。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协助肠道排便排气效果明显, 且准备时间短, 不受饮食限制, 已在临床腔镜手术检查前广泛使用[1]。为提高腔内超声检查的清晰度, 患者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排气排便准备, 辅助高频腔内超声检查。其结果经与手术结果对比后认为, 此方法提高了诊断子宫多发肌瘤的准确性。弥补了以往在浆膜下小肌瘤等方面的漏误诊率, 提高了肌瘤测量的准确度, 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3年12月住院的多发子宫肌瘤患者7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年龄19~53岁, 中位年龄43岁。其中无生育史者11例;伴更年期症状者5例, 伴贫血患者12例。对照组年龄22~48岁, 中位年龄40岁。其中无生育史者9例;伴更年期症状者3例, 伴贫血患者8例。2组患者年龄、生育史及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仪器采用美国PHLIP公司IU22型号的彩色超声诊断仪, 腔内探头频率7.5MHz。

1.3 检查方法[2]

观察组患者检查前1d晚进流食, 检查当日禁食。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约137.15g, 加温开水2000ml搅伴使其完全溶解。于检查前4h起服用, 以每小时1000ml的速度口服 (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直至服完或排出水样清便, 行腔内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正常饮食, 不禁食水, 行常规腔内道超声检查。

1.4 观察指标

不相符:子宫大小、肌瘤大小、各径线测量值与手术测值结果相差1.0cm以上, 肌瘤个数与手术记录相差≥2个, 又或者肌瘤具体位置、形态、相互间融合程度、与邻近组织关系及血流分布描述与手术记录有明显差异。上述情况有一种出现为不相符。符合:子宫大小、肌瘤大小、各径线测量值与手术测值结果相差<1.0cm, 肌瘤个数与手术记录相差1个或相同, 肌瘤具体位置、形态、相互间融合程度、与邻近组织关系及血流分布描述与手术记录无明显差异。上述情况全部出现为符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符合率86.8% (33例) , 对照组符合率57.8% (22例) , 2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 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多见于30~50岁妇女, 以40~50岁最多见, <20岁少见。确切病因尚不明了, 根据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 绝经后肌瘤停止生长, 甚至萎缩、消失等, 提示了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

按所在部位肌瘤可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肌瘤原发于子宫肌层, 根据肌瘤发展过程中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3类[3]。 (1) 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壁内, 周围均被肌层包围。 (2) 浆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 突起在子宫表面, 其表面仅由子宫浆膜层覆盖。当瘤体继续向浆膜而生长, 可形成蒂与子宫肌壁相连, 营养由蒂部血管供应。蒂部扭转而断裂, 肌瘤脱落至腹盆腔, 形成游离性肌瘤。若肌瘤向宫旁生长, 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称阔韧带肌瘤。 (3) 黏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 突出于宫腔, 仅由黏膜层覆盖。

子宫肌瘤常为多个性, 各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在同一子宫, 称多发子宫肌瘤。多发子宫肌瘤或大肌瘤常引起: (1) 月经改变, 如周期缩短、经量多、经期长。 (2) 腹部肿块, 腹部胀大, 下腹扪及质硬块物。 (3) 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4) 压迫症状或不孕, 肌瘤可压迫膀胱、输尿管、直肠。当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可妨碍受精卵着床。 (5) 继发贫血。一般肌瘤恶变少见, 国内发病率约0.4%~0.8%, 又称为肉瘤变。肌瘤短期增大或伴不规则阴道流血者, 应考虑肉瘤变可能。

近年来, 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中社会工作竞争加强, 生活压力加大, 环境污染加重, 女性所承载的社会家庭责任的重负常导致其内分泌失调, 加之一些女性日用品及食品中激素的少量残留, 日积月累之下也易造成女性激素的紊乱, 最终导致子宫多发肌瘤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发病年龄逐渐偏小, 加之晚婚晚育大龄女青年增多。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或保有子宫的患者多选择腔镜下剔除肌瘤。如何最大限度的剔除肌瘤, 延迟肌瘤复发, 又能保证对子宫的最小伤害, 保证生育功能, 成为医者术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所以术前超声对多发子宫肌瘤大小, 个数, 位置的准确诊断, 有助于术者对手术预后的准确判断。有助于术前与病患良好的沟通手术相关情况, 如:术中小肌瘤的姑息处理、术后肌瘤复发可能。

临床中发现, 小的浆膜下肌瘤 (后壁较多见) 及阔韧带肌瘤常因肠道气体干扰在超声检查中会有所遗漏。而且肌瘤呈漩涡状生长, 较大的肌瘤多形态不规则呈多个融合状, 其后方多伴有粗大声影, 受声影遮挡, 肌瘤后方组织常探及不明清, 会有瘤后小肌瘤的遗漏。而且患者体形胖瘦各异, 腹腔内肠道积气情况各不相同[4]。为有效的提高腔内超声检查准确性。检查前加以肠道准备成为提高图像清晰度的首要选择[5]。聚乙二醇电解散本就是腔镜检查术前必要的肠道排气排便辅助药品, 其效果及安全性已为业界所公认。总之, 由聚乙二醇电解散辅助肠道准备后行腔内超声检查, 结果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对临床腔镜手术有指导意义。可在子宫多发肌瘤腔镜术前检查中推广适用。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979.

[2] 常才, 严英榴, 张珏华, 等.经阴道超声诊断学[J].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80-85.

[3] 张晓云, 郭清, 郭燕红, 等.加用直肠水囊超声扫查女性盆腔疾患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7 (6) :451-454.

[4] 王晓娥, 谭成厚, 王廷芳, 等.聚乙二醇肠道洗净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7, 17 (5) :233.

上一篇:钢琴演奏中的训练方法下一篇: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