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局限

2024-08-12

思想局限(通用12篇)

思想局限 篇1

一、庄子的穷欢乐内涵

庄子的生活状况:人生在世, 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 但庄子的穷苦只表现他的衣食住三个方面。从衣这个方面来说, 庄子《山木》载:一次, 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 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 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 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 不是潦倒。”庄子认为, 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那是潦倒, 比贫穷更可怕。从食这方面来说, 庄周家境很贫穷。一天, 因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 便向监河侯借粮。庄子如果不是揭不开锅, 没有果腹之食, 则断然不会借粮。从住这个方面来说, 《列御寇》篇记载:宋人有曹商者, 为宋王使秦。其往也, 得车数乘;王说之, 益车百乘。反于宋, 见庄子曰:“夫处穷闾厄巷, 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 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商之所长也。”按现代的话来说, “穷闾厄巷”可以翻译成贫民窟, 若是庄子有体面的工作, 稳定的工作来源, 则不可能住在贫民窟。贫穷也许让人沮丧、颓废, 但也可能让人有承受压力和磨难的勇气, 不被贫穷压倒, 得到精神的超脱。显然庄子没有被贫穷吓倒, 反而有独特的穷欢乐思想。

庄子的穷欢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活在当下, 追求人格独立的快乐。庄子《至乐》说:吾以无为诚乐矣, 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 至誉无誉。”苦与乐互为前提, 互相渗透, 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对待苦与乐的态度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关键。要善于从痛苦中寻找快乐。不一定贫穷就是痛苦, 关键看心境。人要有宽广的胸怀, 能容纳下生活中的悲喜宠辱, 得意不张狂, 失意不自贱。二是享受精神的满足, 不追求物质财富的快乐。《庄子·庚桑楚》:“贵富显严名利六者, 勃志也。”庄子追求的快乐是纯粹精神层面的。通过克服现实的苦难生活, 达到精神境界的超越, 在与天地万物相融合中获得欢乐的感觉。庄子认为只有去掉对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望, 才能解放人的心灵, 使心中平静不受干扰。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蝴蝶之化是庄子借用蝴蝶的意象将人生化作快乐幸福的蝴蝶, 这是精神化或意化的快乐。“‘蝴蝶之化’是自然化人, 但不是把人客体化, 因为是主体把自己化作客体的, 是主体自由自觉的客体化。这个过程是只是借助了一个自然物象, ……所以人化自然可分为主体化自然和客体化自然, 蝴蝶之化是前者, 其特点是, 前者是自由主动、能动、快乐的意识化或实践造化;后者是自然主宰的无主体能动自由的不自觉的过程。”[1]四是超脱生死的快乐。庄子《至乐》:庄子妻死, 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 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 不亦甚乎!”庄子人生哲学的独特在于对生死的超脱。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现象, 这种自然规律不能人为地被改变。“悦生而恶死”使得人们畏惧死亡, 无法享受快乐。其实人的生命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生是生命的起点, 死是生命的终结, 有生必有死。

二、庄子穷欢乐思想的实践意义

现代人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 部分人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这些人追求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 只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庄子的穷欢乐思想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帮助人们摆脱对金钱的过度追求。中国的经济起飞, 融入世界经济,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许多人唯利是图, 过于追求荣华富贵。从富贵两个字来说, “富”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层是物质富贵, 第二层是精神富贵, 人们最希望的是两个层面都富裕。当今社会, 似乎偏向于强调物质层面的富裕, 没有或是很少讨论精神层面的富裕。部分人眼里只有钱, 认为钱是万能的, 不考虑赚钱的途径是否合法, 只追求一夜暴富。只讲经济效益, 没有精神追求。“一叶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真正的快乐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智者之所以快乐, 并不是因为他得到了想要的金钱和一切, 而是他所拥有的他都热爱, 即活在当下、乐在当下, 而不是唯金钱而快乐、唯物质而享乐。累积财富是为了发展自己, 贡献社会。只有这样, 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才能真正快乐。“价值的本质不是物, 而是人的世界、人的关系, 是主体化人的世界和关系, 是主客体的互相造化关系, 是主体与主体的主体间性的共同体关系, 这种关系是人快乐、幸福和自由的源泉, 是生命价值意义的策源地”。[2]

二是有助于人们减弱对权利的向往。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 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 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现代社会, 部分人认为当官可以实现对权利的满足, 对虚荣心的满足, 对金钱贪婪的满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点, 也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贫乏和认知肤浅。在庄子眼里, 当官只是权力的表象, 虽然他在生活上比较穷苦, 却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人拥有越多, 顾忌就越多, 庄子正是因为没有追求物质财富的占有, 他思想的自由就上升到了极限。

三是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民间哲学意蕴, 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其穷欢乐的价值取向适合民间特别是那些物质生活匮乏的人的需要。当今社会贫富差价加大, 如此, 其穷欢乐的价值取向和自由行为, 对于广大民众特别是相对贫苦、贫困的人们来讲具有超越物质财富不足、融入和追求精神世界快乐幸福的人生意义。孔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是对这种穷欢乐价值和存在的肯定。

三、庄子穷欢乐思想的局限性

庄子的穷欢乐思想忽视社会生活的快乐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快乐生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人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 人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庄子的穷快乐思想具有乌托邦的浪漫色彩。庄子不被外界所束缚, 他认为受制于物是不会快乐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要生存, 离不开衣食住行。庄子实现乐活境界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 这是一种纯粹精神体验的乐活方式, 缺少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基础。

庄子穷欢乐思想过度贬低物质财富的价值, 这不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生进步。我们所说、所追求的穷欢乐是反对功利主义或唯利是图意义的穷欢乐, 是在穷困中保持自信和乐观精神的穷欢乐, 是通过诚实劳动超越贫困, 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生态度和生存选择。我们在借鉴庄子哲学的穷欢乐思想的同时, 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为指向, 这才能创造和拥有真正的幸福、自由和快乐, 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庄子的穷欢乐是孤立的个人欢乐, 无法真正抵达欢乐的境地。“一般地说, 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 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5]快乐是社会性的, 本质上是人对人的关系, 是共同体的快乐。如此, 我们要摆脱这种不现实的鼓励的个人快乐, 追求共同体的快乐生活。

摘要: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 他的人生观蕴含许多积极乐观的思想。庄子认为, 过于追求外欲, 是得不到幸福的。庄子享受“无为”, 即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关键词:庄子,穷欢乐,实践意义,局限

参考文献

[1]李晓元.人学走进工作世界——主体化人学初探.人民出版社, 2012:152.

[2]李晓元.人学走进工作世界——主体化人学初探.人民出版社, 2012:1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91.

思想局限 篇2

1、波浪理论家对现象的看法并不统一。每一个波浪理论家,包括艾略特本人,很多时都会受一个问题的困扰,就是一个浪是否已经完成而开始了另外一个浪呢?有时甲看是第一浪,乙看是第二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看错的后果却可能十分严重。一套不能确定的理论用在风险奇高的股票市场,运作错误足以使人损失惨重。

2、甚至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浪,也无明确定义,在股票市场的升跌次数绝大多数不按五升三跌这个机械模式出现。但波浪理论家却曲解说有些升跌不应该计算入浪里面。数浪(Wave•Count)完全是随意主观。

3、波浪理论有所谓伸展浪(Extension•Waves),•有时五个浪可以伸展成九个浪。但在什么时候或者在什么准则之下波浪可以伸展呢?艾略特却没有明言,使数浪这回事变成各自启发,自己去想。

4、波浪理论的浪中有浪,可以无限伸延,亦即是升市时可以无限上升,都是在上升浪之中,一个巨型浪,一百几十年都可以。下跌浪也可以跌到无影无踪都仍然是在下跌浪。只要是升势未完就仍然是上升浪,跌势未完就仍然在下跌浪。所以运行时间等于纯粹猜测。

5、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是一套主观分析工具,毫无客观准则。市场运行却是受情绪影响而并非机械运行。波浪理论套用在变化万千的股市会十分危险,出错机会大于一切。

6、波浪理论只考虑了价格形态上的因素,而忽视了成交量方面的影响,这给人为制造形态的人提供了机会。

波浪理论的影响因素

波浪理论的三要素是:形态、比例、时间。

简单地说,形态就是上升时一浪比一浪高(下跌时一浪比一浪低);比例就是波浪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时间就是各个波浪的持续时间。原则上讲,波浪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波浪理论更适合用于分析市场规模较的金融品种,而对于小规模的金融品种应用性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规模较大的品种其交易受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少,其价格走势更贴近自然,而小品种却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但这并不妨碍波浪理论的某些原理在小品种的运用。

比例关系中,波浪与前面的波浪常常在长度上表现为规律性的比例关系,如0.5、1、1.618等,但在两个相邻的同向波浪关系中,1:1的比例最为常见。从中可以概括出“等高、等长原则”。

等高、等长原则的原理是:一个波浪完成后,有时会紧接着重复一次(甚至更多次),不妨称其为“克隆”,两个波浪规模几乎相同。等高是指起点基本相同、终点也基本相同;等长是指两个波浪的长度(长度=终点—起点)几乎相等。

在等高、等长原则的指导下合适的品种进行操作是成功“克隆”波段前提。

推动浪

波浪理论把以五波结构进行驱动的模式叫做推动浪,人们常说的大牛市和大熊市那就是标准的推动浪。推动浪有两个特性:

1、有趋势(有方向性);

2、走势倾泻(较短的时间走了较长的距离)。推动浪是趋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笔直向前,比较容易认清和研判。“五”代表了一种方向,如果市场一致看好某一个方向,就自然会以一个五波甚至九波结构推动而不是以三波调整的结构去运行,推动浪的出现是人们意见达成一致的结果。

推动浪是对趋势的更进一步划分,可以让我们对趋势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推动浪或者驱动浪总是与大一浪级同向运动,由五个浪组成,并被标上数字1、2、3、4、5。推动浪中最坏的形式是衰竭浪即失败五浪,最好的形式是延长浪,通常以五波形式居多,失败的五浪极少出现,在五波的内部子浪特别是第3浪中最容易出现延长浪。所谓推动浪就是维持所在周期大趋势的波浪,在同级别的波浪里,推动浪一浪超越一浪。推动浪的形态较为简单,分为延伸浪、倾斜三角形和失败形态三种。

(一)延伸浪

其一,1、3、5浪中只有一个浪会出现延伸浪,3浪和5浪出现延伸的几率较大。其二,如果三个推动浪中的任何一浪出现延伸,那么其余两个波浪的运行时间和运行幅度会趋向接近。

(二)倾斜三角形

倾斜三角形只在5浪中出现,通常在一段非常迅速的暴涨或暴跌后,成交量逐渐萎缩,波动幅度逐渐减缓,趋势演变为倾斜三角形。多头倾斜三角形出现在头部,暗示趋势将向下反转;空头倾斜三角形出现在下降末端,暗示趋势将向上反转。

(三)失败形态

失败形态一般出现在第五浪(上升的第5浪或下跌c浪的第5子浪):在上升趋势中第五浪的高点低于第三浪的高点,形成双头形态;在下跌趋势中,c浪5的低点高于c浪3的低点,形成双底形态。

调整浪

调整浪是波浪理论的重点,共有4大类几十种变化形态,即锯齿形、平台形、三角形和联合型调整浪。悟空股票网特为股民朋友收集总结了这些调整浪的概念、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首先,调整浪是相对于推动浪而言的。众所周知,推动浪的5浪上升加上调整浪的3浪下跌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八浪循环。因此,只要一提调整浪大家就应明白一点∶调整浪是一个3波结构,用A-B-C表示。(三角形为5波,用ABCDE标识,联合型为7波或11波,用WXY或WXYXZ标识)

下面是波浪理论调整浪的基本形态,即锯齿形、平台形和三角形。联合型调整浪是上述三种的组合。

第一类∶锯齿形调整浪(又称为之字型调整)

总的结构是5-3-5结构。即A浪下跌是5波,B浪反弹是3波,C浪下跌又是5波。这种调整浪的特点一般是回调较深。市场弱势较为明显。尤其是C浪,往往杀伤力非常巨大(注:变异锯齿形杀伤力度较弱)。

下图分别是普通锯齿形、变异锯齿形和几个特例锯齿形的图解:

第二类∶平台形调整浪(又称为平坦形调整浪)

总的结构是3-3-5结构。即A浪下跌是3波,B浪反弹是3波,C浪下跌是5波。这种调整浪的特点是表明市场多头力量较强,调整不会很深。平台型调整又分为三种形态。1,规则形平台。即所谓“平顶稍破底”平台。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到几乎与前期高点相平的位置。然后C浪五波跌下来稍稍跌破A浪的低点整个调整即告结束。2,不规则形平台。里面又具体分为两种形态。

A型∶扩张形平台。即所谓“穿顶破底”平台。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创出了A浪的新高,突破了A浪的起跌点。随后的C浪五波下跌又跌穿了A浪的低点而创出了调整的新低。这种平台是非常常见的平台型调整。C浪创新低的幅度要远大于B浪创新高的幅度。因此,这种平台形的C浪的杀伤力比较大。

B型∶收缩形平台。即所谓“不穿顶不破底”平台。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没有到达前期高点,随后的C浪五波下跌也未跌破A浪的低点.这种平台型调整浪较少见。3,移动形平台。(又称为奔走形调整)。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非常猛烈强劲,突破A浪起点很高。而随后的C浪五波下跌也很浅,甚至并未跌到A浪的起点。调整完成后倒上涨了一些。这样的调整称为移动形平台调整。说明当时的市场是非常强劲的极端市场。移动形平台出现的机会比较小,而且存在争议。

一般来说,平台形调整浪按照ABC浪的起点、终点关系,可以划分为如下图的九种:

第三类∶三角形调整浪

三角形调整浪总的结构是五波3-3-3-3-3结构。用A-B-C-D-E来表示。三角形五波结构中的每一小波都是独立的三波结构。从形态上分类,三角形调整浪分为上升三角形、下降三角形、对称三角形、扩散三角形(顺势三角形)。与道氏图形形态学分类方法类似。在三角形调整中成交量是不断缩小的。三角形调整浪通常出现在倒数第二个浪,即浪4或浪B。

第四类∶联合调整浪:即双重三波和三重三波,指由锯齿形、平台形和三角形构成的两个或三个组合调整浪。

以双重三为例,总的结构是A-B-C-X-A-B-C,也可标识为W-X-Y。即两个三波结构的调整浪并列,中间由X浪相连。X浪本身也是调整浪,一般为锯齿形。

三重三波结构是∶A-B-C-X-A-B-C-X-A-B-C,也可标识为W-X-Y-X-Z。即由三个三波结构的调整浪并列,中间由两个X浪将它们连接的调整浪结构。

思想局限 篇3

关键词:杜甫;早期儒家思想;继承;局限;突破

【中图分类号】G410

早期儒家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先秦时代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它就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性。对此,杜甫没有墨守,又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下层民众中间,给他反观儒家学说提供了可能。故而,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的某些局限是有所突破的。

一、不在其位,亦谋其政

“不在其位,亦谋其政”是早期儒家思想所提供的著名论题,它对人的虑事范围做了基本规定:“君子思不出其位”杜甫一生的行为却对早期儒家思想这一规范有所突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不过在位与否都“谋其政”,为朝政国事每每思虑不已。杜甫一生,在朝任左拾遗只有一年时间,期间被赦放还家达两月之久,实际在朝不到一年,加上华州司功任和在成都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实际为官时间总共才两年的。换言之,杜甫大半生是在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不在位”中度过的。他可贵处就是,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邦国和苍生,有诗为证: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诗写于至德二年(757)春,时诗人陷身贼巢叛将史思明等合兵围攻太原。杜甫在诗里陈述了他观察贼势、料定敌我、分析利害而处理军事的策略,希望朝廷能采取措施,迅速扼芦子关以阻止叛军西犯。又如广德二年(764),杜甫在夔州,心忧诸蓄镇跋扈不臣扰乱朝政,作《有感五首》,皆为政论,仅引三首:

其二: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其三: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其四: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这些诗以在野之身对政事的思考不乏真知灼见,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杜子美这种献计进策的诗歌可以作奏疏读,说明诗人是具有经纶才干的。他一生都在参与国事,即使是在难于亲自参与到政治实践中去的情况下,还要对政治事件作出思考,用诗歌表达对时政的看法,诗人的思考显示了执着的关注着国家安危的情怀,渗透着光辉的爱国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这种积极谋政的精神早期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联系,但有区别。孔孟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仅是对“道”的执着而言,对具体事务的思考态度则是:“思不出其位”。而杜甫不但执着于人生理想,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突破,同时也是对早期儒家思想积极入世态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与劳动人民友好交往

早期儒家对劳动人民的态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出于“民为邦本”的

认识,比较重视劳动人民,提出“民为贵”、“节用爱民”等积极主张;另一方面,早期儒家有无可掩饰的对劳动人民抱有轻视天都。孔子就说:“惟上智下愚不移”,就是认为劳动人民属于下等愚民,可以让他们着走,不必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杜甫不是这样。他接受儒家民本是想,同时也不轻是劳动者。艰难的生活迫使他接触劳动,并在劳动中认识了劳动人民的品格

总之,杜甫和劳动人民有较深厚的情谊,交通往来,互相帮助,相契无间。劳动人民接纳了杜甫,杜甫更是自觉尊重劳动人民的人格,和他们平的交往。

三、同情与尊重——对妇女的基本态度

杜甫以妇女为题的诗篇,再加上散见于其诗中涉及妇女的诗句,总数量不是很多,但是通过这些备见性情的诗篇诗句,我们足以窥见诗人对妇女的基本态度:关怀劳动妇女,赞美她们的优秀品质,尊重歌妓舞女,歌颂他们的艺术才能。同情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谴责贵族妇女的骄奢淫佚。总之,杜甫对待妇女是平等而非歧视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论及的是杜甫对劳动妇女的赞颂与关怀。《白丝行》里生动的描绘织女的劳动:“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第二,诗人对歌伎舞女的艺术才能的真情歌颂。从这一类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妇女并无歧视凡舞艺歌技精熟曾令诗人感动得倾倒者,杜甫都为之歌咏。最具神采的当属《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和《听杨氏歌》两首。前一首描写公孙大娘及弟子李十二娘的绝妙舞姿道: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后一首《听杨氏歌》这样写道: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徵。勿云听者疲,愚智心尽死。古来杰出士,岂待一知己。吾闻昔秦青,倾侧天下耳。

可见,杜甫对擅长舞蹈和音乐的妇女是真心歌颂的,没有轻佻狎邪的赏玩成份,也没有就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大做文章,而是只专注于艺术,进而以高度的热情去肯定她们的艺术才能。

第三、讽刺鞭笞贵妇的荒淫无耻。诗人将鄙夷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当时炙手可热、妖姿媚主的杨氏姐妹身上,依仗玄宗的极度宠爱杨氏一门无所顾忌,祸股殃民为所欲为。特别是《丽人行》、《哀江头》、《虢国夫人》三首,在这三诗中杜甫对杨氏姐妹的讽刺与谴责之旨,古今论者多所论述,兹不赘述。总的来说,杜甫的妇女是进步的,颂其所爱,悯其所怜,斥其所赠,但就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杜甫已突破早期儒家歧视妇女的思想。

如上所述,看到杜甫思想中至少有三个方面,即他的积极参谋国政、与劳动人民友好交往、不歧视妇女,这是对早期儒家思想有所突破的。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的突破,是一种“扬弃”基础上的批判继承,是对儒家思想的有益发展,使儒家思想更趋于进步性。这无疑是杜甫对儒家建设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唐诗论丛》陈贻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杜甫评传》陈贻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论语今读》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篇4

关键词:毛泽东法制思想,先进性,局限性

毛泽东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其原则和内容也极为丰富。有人以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 “我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为依据,武断地认为毛泽东轻视法制, 反对依法治国,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1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先进性

1. 1立足点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实践逐渐摸索符合中国实际、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新的法制道路的。 这个伟大的探索实践虽然很短暂,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借鉴。

摧毁国民党旧法统以后,毛泽东提出立法工作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从我国法制建设的水平出发。早在1953年他就明确指出: “应该是那样,实际是这样,中间有个距离。有些法律条文要真正实行,也还得几年。”在起草1954年宪法时,毛泽东确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 “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这就是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同时,在宪法条文的起草中,他还说: “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毛泽东一贯主张,在办事情和想问题的时候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坚持原则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事制宜。1956年, 在 《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他说: “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他反对立法中的绝对化、机械化,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我国各地、各民族间存在的差异。他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力求达到切实可行。

立足中国实际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在立法方面的经验,这是毛泽东立法思想的另一个方面。1954年, 他在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 “我们这个宪法草案,主要是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同时它也是本国经验和国际经济的结合。我们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主,也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中好的东西。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

1. 2目标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的国家机器被砸碎,旧的法律制度被废除,新形势迫切要求以法制确认国家的性质,制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和保障社会稳定的新秩序。为适应这一要求,毛泽东十分重视法制建设。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讨论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大政方针。此后,陆续制定出了第一批重要的经济、民事、行政、选举、组织等方面的法规,并于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国家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概括了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 “国家意志” 的威力,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了党和国家的有效管理,巩固了民族团结,保卫了国家安全,保持发展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毛泽东主张法制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毛泽东曾指出,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就不能巩固,政权就会不稳,而人民民主的实现必须有法律保障。为此,从1952年到1953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批判蔑视人民民主权利的旧法观点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造运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 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讨论。毛泽东认为, 经过讨论, “证实了宪法草案初稿的基本条文、基本原则,是大家赞成的。草案初稿中一切正确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而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 “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过去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后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这个方法。”

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毛泽东追求的法制目标之一。毛泽东历来主张,在人民内部、干群之间、官兵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的、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除被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允许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果断否定了中华苏维埃时期遗留的 “唯成分论” 和 “唯功绩论”的观点; 摈弃了红军犯罪、共产党员犯罪、有功绩者犯罪得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明确指出必须依据被告人犯罪行为的危害大小,作为定罪判刑的主要根据,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前夕, 他指出,某些犯有重大错误的干部和党员,“群众不但有权对他们放手批评,而且有权在必要时将他们撤职,或建议撤职,或建议开除党籍,直至将其中最坏的分子送交人民法庭审处。”1957年,他在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 “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坏革命的法制。……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守革命法制,并不是只要你民主人士守法。”

1. 3注重严格执法、重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建设、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守法

严格执法,这是加强法制建设的决定性环节,对此, 毛泽东作了深刻的阐述。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执法必须严肃、慎重,严禁执法中的草率从事偏向。在镇反运动中,毛泽东指示各地政法部门必须纠正草率从事偏向,对反革命分子要打得准,不要杀错。他指出: “特别是草率从事的偏向,危险最大。……反革命早几天杀, 迟几天杀,关系并不甚大。唯独草率从事错杀了人,则影响很坏”。二是执法必须严格、严明。1951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中指出,判处死刑要严密控制,不要乱,不要错。并告诫公安战线的同志必须严格把握政策界线, “凡介在可捕可不捕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捕, 如果捕了就是犯错误; 凡介在可杀可不杀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杀,如果杀了就是犯错误。”1957年又针对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指出:“现在政法部门有些工作人员,对于本来应当捕处的人,也放弃职守,不予捕处,这是不对的。轻刑重罪不对,重罪轻刑也不对。”

毛泽东很重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建设,他在很早就说过,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政法干部既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又是打击各种犯罪、执法法律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就我国的法制建设来说,虽然立法任务很重,严格执法又与政法干部队伍的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法律得不到普遍的遵守。怎样才能使全社会公民都自觉地去守法,关键又在于领导干部能否带头守法。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反复告诫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带头守法。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的实行时说:“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

2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局限性

2. 1对法制功能的定位存在局限性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把法制的功能局限于对敌斗争和惩治犯罪,过分强调法律作为实现政治统治的必要工具和手段,而忽视了在新的形势下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管理的职能; 他总是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出发思考民主问题,导致他单纯强调国家对法制的完善和强化权力的必要,而没有把人民民主内涵中的公民权利义务在法律思想上予以阐明。因此,当他在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留给人民的是义务主体的法律角色,结果为政治运动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留下缺口,最终导致无法无天的局面,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民主形同虚设。

2. 2对法律地位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对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毛泽东指出: 法律是上层建筑,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但毛泽东在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过程中,并没有显示出对法制的强烈要求,使法制对经济建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法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以至于造成1959年在全国撤销司法局后, “有事办政法,无事办生产”的令人费解的局面。结果经济立法工作裹足不前,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关系无法规范、调整,以致在 “文化大革命”中使得政治斗争严重地冲击了经济建设, 导致国民经济步入崩溃的边缘。

2. 3对民主法制关系的把握存在局限性

毛泽东对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在谈到民主时,毛泽东主要的是把它同集中联系,却始终没有从更深层次弄清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善于把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他总是采用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法,以至于最后采取 “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法,导致了 “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法制的混乱局面。

3结论

苦荞茶:走出“特产”局限! 篇5

之前,也接触到很多类似这样的行业,如高端猪肉、人工养殖鹿等等,都想通过某种方式卖一个更高的价钱或者天价。但怎么才能让这些产品物有所值,怎么才有更高的价值,则找不到支撑点和适合的渠道模式。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发现,只有做成“特产”,才能支撑高价位,因为旅游市场上有特色的产品,游客是不怎么在意价钱稍高一点的。但是,这样的市场受到“特产”的局限,做不出规模,也就是很难做大。

当然,生存之后才能求发展。只有做到了在当地有相当的市场规模和消费群,才能将产品推向全国。以下仅以环太苦荞茶等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对这个行业或者类似这个行业的品牌和产品有所裨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的局限,不可能对苦荞茶企业有非常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文试图从战略、品牌、产品、渠道、推广等策略的角度进行简单分析,并不代表本文的策略就是完全正确的。

苦荞茶,作为一个茶市场的新品类,目前在四川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如果继续在四川本省的红海中“苦战”,无疑销量无法取得突破,而且极易形成“特产”的概念,难以自拔。如果是特产,只有旅游时,游客将其作为礼物买回去送人,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自然就不会再买了,这对苦荞茶品牌的全国市场推广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也是最大的局限,要从地域上甩掉“特产”的帽子。

地理标志产品。

苦荞主产区是西昌,要强化西昌作为苦荞茶的正宗地位,树立西昌苦荞的标准。如果可能,还要申请只有西昌才有的某个品种的地理标志(如果这个品种营养、保健等功能好,只有西昌才有或者西昌某个片区才有),一旦地理标志通过认证,接下来就是收到法律保护的西昌独有的苦荞茶,门槛无疑高了很多。大家都做苦荞,我的是最正宗的,这就有了说服力,也有了差异化。

行业标准制定者。

你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理所当然最具有说服力。也对其他竞争品牌是一种有效的区隔。最终能解决消费者信任的问题。

谁去做这个事情,当然是当地的有资源能力、有实力的,能整合各种资源的厂家,我觉得环太苦荞茶、三匠苦荞都可以去试试,这是一个大的战略,做成了,对于四川苦荞茶营销和推广将是一次大的质的飞跃。

下面将环太苦荞茶作为分析的蓝本,进行一次粗略的营销诊断。

从品牌的角度而言,其中环太苦荞是相对走在前面,不过离品牌的道路还很远,

作为一个行业内较早运作品牌的苦荞茶企业,其品牌运营能力还处于广告设计的初级阶段。我的意思是说,怎么定位和传播“环太”的品牌,企业还是比较初级的。从环太的户外广告、终端形象店、包括企业LOGO等都没有找准打动消费者的点;如中央电视台推荐品牌、苦荞茶领导品牌,这些是追求的目标,如果真正做到了全国市场,这样说或许有效果,如果只是区域性质,效果不会很好。在代言人上,选择宋祖英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当然我不了解具体情况,只是从代言人的调性和关联性觉得不是太好,如果用四川本地的名人呢?仅仅是一个代言,没有相关线下整体活动跟进,代言也大打折扣了。

打造非传统茶新品类。

那就接着说说环太苦荞茶的品牌定位。品牌作为跟消费者沟通和提供承诺的有效方式,如果千人一面,无疑难以打动消费者。环太苦荞来自大凉山,具有那么多的营养、保健功能,都要进行发掘,找到最有效,最能跟竞品形成区隔额定位。如:非传统茶,新品类、大凉山最正宗的苦荞茶。当然,在全国市场上,没有领导品牌,也是其他苦荞茶企业的一个巨大机会,但为什么就没有人能看到呢!非传统茶新品类,从品类入手,打造差异化。

渠道和品牌模式单一。目前,主要销售渠道主要是以特产店、专卖店、连锁、卖场等方式进行苦荞茶的销售,这种方式对于上量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苦荞茶的渠道应该更加广阔,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组合。之外,还要推出更高端或者向下延伸的一些品牌和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组合开发其他渠道和进行品牌化的运作。

传播聚焦,统一。

环太苦荞茶的传播主要以户外和电视为主。而在传播的时候,由于定位不清晰,也难以形成统一的主题。如户外的传播,很多地方,如商业区及周边,主要内容是央视合作品牌,推荐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而有的地方又是:苦荞茶领导品牌,有机、环保、健康,严重影响到消费者认知和传播效果。要找到一句打动消费者的话,比说十句央视合作品牌要好得多。如前面说道的:来自苦荞之都,最正宗的苦荞茶!效果不是更好?

做大,就要走出“特产”概念。

苦荞茶作为一个茶叶的新品类,不一定要是特产,但可以是西昌的独有特色,做到独有和不可复制。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才能将其做大,做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

可以总结一下“做大”的大致思路。第一,跳出特产的局限,用全国市场的思路来做新品类;第二,用地理标识来保护品牌和产地;第三,制定最好的苦荞茶的行业标准;第四,进行全新的品牌定位和运营,第五,改变和升级苦荞茶形象;第六,有必要进行卖点的重新提炼,跟消费者沟通,教育和培育外省市场;第六,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用统一、一个声音告诉消费者:我是最好的,独特的苦荞茶,与众不同。

思想局限 篇6

关键词:刘国正  语文教育  现实意义

刘国正是当代著名语文教材改革家和语文教育理论家,在语文教育界有重要影响。他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对语文教材有精深的研究,对语文教育的其他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他继承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他重视宏观研究,而又不忽视微观研究,主张二者要并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比如他提出语文训练要实与活相结合,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等思想,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教材领域长期实行“一纲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作为主要教材,被全国的学校使用。刘国正作为人教社的编辑,他的思想不可避免要通过所编教材体现出来,这样便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国的语文教育。而对这样有重要影响的语文教育家,语文教育界的研究是比较少的。理论界对“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和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作为教材编者的刘国正研究得比较少。如果说“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语文教育的状况,那么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语文教育的新发展。研究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思想植根于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根深而叶茂,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以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实”与“活”的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训练,追求“活”而忽视了“实”。如果我们温习一下刘国正的论述,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刘国正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思想性,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工具性意味着要重视语文实践,要多进行语文训练,而思想教育是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进行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训练进行空洞的思想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有些老师不敢谈训练,以为谈训练就是走老路,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训练,就好比赛跑运动员离不了跑步训练一样。要正确理解“训练”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做习题、试卷,而且包括一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练习。

进行语文训练要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实和活的关系是辨证的,只有实没有活是不够的,只有活而没有实也是行不通的。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活,课堂安排很多讨论、表演,却没有进行最基本的语文训练,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根基的。教学必须在“实”的基础上求“活”。当然,有些老师对改革持观望态度,坚持传统的“五段式”教学方法,语言训练机械呆板,这也是不行的,必须使训练方法灵活起来。总之,要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

(二)语文生活观对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启示

刘国正倡导语文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无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说: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和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的精神是相通的。

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地区的语文教学仍然局限于课堂、教材,没有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精神,更好地展开教学。刘国正说:“联系生活指的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之中,课堂方寸之地联系着大千世界。”联系生活并不是要求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要与生活相联系,而是要求教师有这样的意识:语文课程教学与生活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要设法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联系生活的空间是广阔的,方式是多样的,特别是一些绝好的契机,是难以预计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处处留心。

语文新课程增加了一项新的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对于理解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启示意义。刘国正认为,学习语文的天地除了课堂,还有校园、家庭和社会,后三个场所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语文活动,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这些观点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精神是相通的。通过学习刘国正的语文生活观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教材观对教材编者的启示

刘国正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的编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他的语文教材思想,对于现在的语文教材编撰,有莫大的益处。

关于语文教材的编排,刘国正及其同事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曾尝试分编型教材,将阅读、写作、语文知识编于一书而又互相独立,既便于建立一定的体系,又便于互相照应。1993年,他们又尝试以联系学生生活为原则,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以后一些教材也采用了这种编排方法。刘国正及其同事的实践,可为以后教材编排体系的设计提供经验。

关于范文的选取,刘国正的一些观点值得后来者吸取。他认为,教材选文文字上、教育上的要求要严格,即选文的语言水平要高,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育需要的适切性要高,而思想上、政治上的要求要恰如其分,“不要求课文的内容配合一时的政治任务,不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内容健康的、无害的甚至有小害的(教学分析时指明)文章也可以适当入选”。这一观点是很科学的,教材选文是学生学习的凭借,语言文字要过硬,而教材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则可以适当放宽。现在有些教科书,过于注重选文的思想内容,而忽视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这是不可取的。

再如对于课文的更换,刘国正认为课文不宜更换太频繁,否则不利于教师熟悉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他在关于教材修订的谈话中多次谈到,教材选文要保持适当的稳定,不能更换太多,对于一些适合教学的传统课文,应该保留下来。现在一些新教材,课文更换太频繁,好像不换新课文就不足以体现其“新”。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没学过的就是新的,并不因以前的教材选过就不愿意学。所以,在课文的选择上,不宜盲目求“新”。

(四)方法论意义:立足中国实际,凸显本土特色

刘国正重视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包括古代语文教育经验和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经验。他认为这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对于当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很有帮助。他国学素养非常深厚,对我国古代的文学与文化非常熟悉,这使得他能认识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与不足,从而吸取经验,摒弃不足。例如对于“多读多写”“吟诵”等学习方法,他就非常重视,大力倡导。除了重视古代的经验,他还特别重视近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和经验,多次呼吁学习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人的著作。叶圣陶等人语文教育思想最富于中国特色,也最具时代性,没有深奥难解的炎炎大论,通俗易懂,易于实行,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刘国正并不反对学习外国经验,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他强调,进行汉语文教学和研究,首先要对本国的优秀教育理论和经验予以极大的重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中国人作为母语学习的语文教学,这种语文教学与其他国家其他语种的语文教学相比,有同一性,也有特殊性。就后者而言,一是汉语文与其他语文有很大差异,二是中国的语文教学传统以及文化背景与其他国家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改革的立足点应是自己的土壤,着重从自己的土壤里吸取营养。对于外来的东西,不是拒绝而是消化融合,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1]这一点对于我们是很有启示的,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自己家里的东西。

刘国正语文教育论文的表述体现了本土特色,他的论文语言浅近,说理通俗,很容易为教师接受。他的语文教育论文,与叶圣陶、张志公诸公的论文有某些相似性,都没有高深的术语、晦涩的论述,而用通俗的话语、浅显的论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像当下某些论文让人感到面目可憎。例如在谈到作文的来源问题时,刘国正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炊,一要米(材料),二要巧(技术),有了这两样才能做出好吃的饭来。写文章也是这样。一要内容,二要有技巧,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写出好文章来。”[2]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说明了写作的两个要素。在谈到语文教育研究不仅要学习外国经验,而且要注重吸取本国经验时说:“天边的鸿雁飞来,固然要欢迎;身边的吉祥鸟起飞,切不可忽视。”在谈到脱离生活学习语文的害处时,他说:“学生学习语文如在钢丝上行走,战战颤颤,艰难踱步,上下都空无一物。……会感到读则味同嚼蜡,写则文思枯竭,以致视学习语文为畏途,发生厌倦情绪。”通过形象的话,把脱离生活学习语文的弊端揭示了出来。除了通俗易懂,他的论文还有个特点,就是感染力强。他不仅是语文教育家,还是诗人和杂文家,他的论文常带有“诗人的热情、机敏和杂文家幽默、警辟”(顾振彪语),让人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受到感染。

二、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丰厚博大,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足。笔者不揣冒昧,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些不足。

(一)部分论述的理论深度似嫌不够

刘国正的语文教育论文通俗易懂、如话家常,易于为一线老师接受,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理论深度似乎不够。他对一些问题的论述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没有往深处开掘。他对很多问题的论述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没有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依据经验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比较真实,弊端是视野相对狭窄,容易被自己的经验遮蔽。

例如对于“多读多写”的认识,刘国正根据古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提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多读多写”,读写训练必须保证一定的量,但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是课内多还是课外多,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的辨析就更进一步了,他通过回顾历史,考察实践,指出:“多”不仅指篇数多,而且指遍数多,“对‘多读二字恐怕应该这样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必须精选,对于这些精选出来的课文必须有指导地反复钻研,多读多思,务求领略其精妙,做到课堂基本解决问题。这样,在课外就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自由阅读”“对‘多写二字似乎应该这样来理解:对于命题作文要尽量控制篇数,对于这有限的几次作文训练,则须严肃对待,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反复斟酌,多次修改,实现一题多作、一作多改的办法,务求一次作文确有一次作文的实际收获。与此同时,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特别是要培养他们记日记、作笔记的习惯,以增加练笔的机会”。[3]显然,顾黄初的认识要更加深入一些,他结合教育史来分析,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因此能够认识得更透彻些。

(二)一些论文缺乏严谨的学理基础,逻辑论证不够严密

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刘国正的一些论文缺乏严谨的学理基础,逻辑论证不够严密。我国语文教育研究一直缺乏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概念使用比较混乱,刘国正处于这种大环境下,不能不受其影响,他的一些论文使用的概念内涵不够清晰,逻辑论证也不够严密。他没有区分“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对“语文知识”“思想教育”等词的含义界定也不清楚。关于逻辑论证方面的不足,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他在对阅读能力的要素进行分析时,将阅读能力分为概知、理解、记忆、贮存、效率、运用六项能力,其实这六项能力不是按照同一标准划分的,概知、理解和运用是按照阅读的自然进程划分的,记忆、贮存贯穿于以上几个环节,效率则是对阅读的进一步要求。

刘国正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非常深厚,但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面修养有所欠缺,因此对一些问题难以从教育理论的高度作深入的分析。例如对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的分析,他只是提到要培养学生“关于阅读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使他们感到读书是一生的需要和乐事”,[4]而没有对内在动力作具体的分析,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再如他对语文课程任务(目的)的论述,他只是根据传统对其加以论说,没有从学理上说明其原因,而我们如果看一下李海林的研究[5],就会感受到二者的不同。

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应重视学习和借鉴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实而不华,切近实际,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应结合当前实际,有选择地学习继承。在学习时要加强教育科学修养和学术训练,运用科学理论认识语文教育中的问题。

注释:

[1]刘国正:《近在身边的大山》,《刘征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

[2]刘国正:《“米”在哪里》,《刘征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3]顾黄初:《“多读多写”辨析》,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58-159页。

[4]刘国正:《阅读教学管窥》,《刘征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六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思想局限 篇7

1. 马修·阿诺德文学作品产生的理论背景

1.1 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美国由于地域分布较广, 州与州之间的时空距离相对较远, 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人文带。自然环境决定人文环境, 美国的地形分布又使国家内各州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导致了州与州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在这样的基本社会环境前提下, 容易刺激或激发那些较为激进的文人学者, 形成激进的思想, 他们突破社会和古典习俗的束缚, 带动全民化的思想解放。马修·阿诺德作为先进的文学家, 更是突破了传统文化思想的牢笼, 率先提出“自由思想”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 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 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对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 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肯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作用下, 各种各样的新型文学类型不断萌发, 形成了多样性充分保证的文学之林。而马修·阿诺德的文学作品, 基于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 通过高水平的语句凝练和内容提升, 总结出了作者自身对于社会现实的别具一格的新颖看法;另一方面, 也通过丑陋事物的描述和抒情, 借以抒发了自身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看法。用笔规范合理, 却又从深层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由此看来, 正是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两者间的相互弥补, 刺激了当时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改革, 促成了马修自由思想的诞生。

2. 马修·阿诺德文学作品中的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

2.1“慢郎中”的执著姿态

以快节奏为主导的当代社会中, 很少有人认识到慢节奏生活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会选择通过埋头干活或研究学业, 来充实自己的有限生命, 从而度过一个忙忙碌碌的人生, 而马修·阿诺德却突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 摒弃了千篇一律的创作手法, 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首次提出了“慢郎中”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意在活出慢节奏, 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轻松生活, 与当时的高速发展的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社会总体基调不相符合。因此, “慢郎中”的执著姿态, 不仅是对自身素养的锻炼和培养, 也是对社会整体发展方向的建议。就当今中国社会而言, 高速和快节奏确实为国家和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及质量。但是一些社会文化现象中的“快餐文化”也像毒瘤一样侵害着人们的身心。因此, 马修.阿诺德为我们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上的指引价值是正确的、具有借鉴价值。

2.2 有机的自由主义

身体的自由只是物质层面的满足, 对于物质而言, 精神层面的自由可以说是有着更高的实际价值。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有机的自由主义, 主要就是解放了人们的身心自由, 使得物质和精神两重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解脱和释放。有机的自由主义, 较之于“无机的自由主义”, 不仅在内容上有了较为显著地提升和完善, 还在内在素养和蕴含上有了明显的拓展和修缮。这样的自由主义, 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积淀和提炼,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实质上, 都有了超脱于之前的思想总结的优越性。自由思想的内涵, 在社会黑暗现实的冲击之下, 获取了最大程度的扩充和提升, 可以说是, 这一点是马修·阿诺德的相关文学作品中典型性的原则之一。

2.3 注重过程的建设

过程和结果作为一项事物的两个参考要素, 都具有着较为重要的存在意义。有的人注重事物的结果, 侧重于对最终结果的认读和探究;而有的人重视事物的发展过程, 因此, 更加重视方法的概括和汇总。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里, 大多数人都急于求成, 盲目追求事物的最终结果, 而忽略了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了解和探索, 只有马修·阿诺德注重过程的建设, 在研究事物发展的历程时, 没有一昧地追寻结果的实效性, 而是结合了事物发展的具体轨道, 作出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这一点, 可谓是对古老思想的一次完整的解放, 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 都会起到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 从而促进自由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3. 马修·阿诺德文学作品中的局限性

3.1 受“古典思想”的深入影响

由于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中间阶段, 因此, 对于古典思想的了解和传播, 仍然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一直推崇和肯定。马修·阿诺德作为其中一员, 也难免受到“古典思想”的影响。由于早期的“古典思想”的深入作用, 使得马修·阿诺德未能完全摆脱旧思潮的束缚, 对于自由思想的确立和推广, 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这在某些角度上, 造成了理论的未完善以及知识体系的未成熟化。不管是对于个人的后期发展, 还是对于当时社会的未来建设, 都起到了不可避免的小影响。换言之, “古典思想”影响下, 马修的自由思想被迫得到制约, 而构成了部分环节的漏洞和错误, 可以说是自由思想开发过程中的一处遗憾。

3.2 理论受到抽象性的制约

思想作为精神层面的事物, 不像一般事物那样具有明显的形象特征, 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领域,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因此, 不容易被大多数人较快地理解和认读。马修·阿诺德的自由思想由于理论受到了抽象性的制约, 当时代的人们未能及时领会其中的思想精华, 对于马修·阿诺德的自由思想及其相关内涵, 只能是大范围的涉猎, 而无法做到较为细致的深入化了解。也就是说, 马修的自由思想相关理论受到抽象性的制约, 未能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和传播, 这就使得传播的路径相对较短, 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也没有得到较为正式的拓展。换句话说, 当时的理论传播未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和传播, 因此, 效率和成果普遍较差。

3.3 未能完全摆脱“陈旧概念与习惯”的影响

马修·阿诺德的文学作品闻名于世, 他的相关理论概念同样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肯定和传播。但是, 尽管马修思想得到了如此大的社会反响, 其中存在的局限性仍然是自由思想不断发展的制约和束缚。马修·阿诺德未能完全摆脱陈旧的习惯和历史性概念的压制, 在很大程度上,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未能够得到较好的拓展, 因此, 思维和想法郁结于较为狭隘的范围内, 未能集大家之成。所以马修思想基于社会现实的实际发展状况, 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思想的根基, 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陈旧概念。

4. 马修文学作品对当代及后世的现实意义

4.1 马修文学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

当时的美国社会出于高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 还是科技文化力量的提升, 都处在一个令人神往的稳定向上的整体趋势中。但是, 除了社会的光明面以外, 由于地域差异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南北贫富分化,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自由思想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民心, 使得自由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潮流。不仅促进了国民的思想解放, 还在较广的社会范围内, 平定了社会的总体秩序, 开拓了文明社会新发展的又一历程。自由平等的思想, 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推动了社会的总体稳定和协调, 也为后世的国家统治和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马修文学的影响, 主要还是积极向上的。

4.2 马修带来现代社会自由思想的启示

任何的时代都需要一个先进的人物, 来带领社会各阶层的人们, 一同迈过历史的黑暗潮流, 奔向更为光明美好的现世社会。人们要努力地开拓创新个人的思想, 尽早地实现思想的解放和完善, 与此同时, 还要避免像马修·阿诺德一样, 受到陈旧概念和习惯的负面影响, 阻碍新兴思想的萌生和发展。除此之外, 对于思想的抽象性问题, 我们还可以通过抽象事物具象化的方法, 来促进思想的可理解性和实际操作性。总而言之, 对于马修思想的认知, 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到社会中的各项文化, 及时推动思想的创新和改革, 从而保证自身素养的完善, 以及社会总体精神内涵的培养, 最终作用于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结束语

马修·阿诺德作为时代的先驱, 是文学大家中思想上的领军人物。即使他的自由思想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但是, 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 也还是利大于弊的。可以说, 马修·阿诺德树立了文学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潘洞庭, 李异飞."诗歌是人生的批评"——马修·阿诺德的文学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32 (3) :69-71.

[2]潘洞庭, 李异飞.略论马修·阿诺德的文化观[J].武陵学刊, 2011, 36 (3) :87-90.

[3]张宁.阿诺德精英主义文化观的意识形态幻象[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9 (1) :14-18.

思想局限 篇8

一、辛亥革命前的思想与活动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 中国不仅在政治上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在思想上亦是如此, 而纵观近代知识分子, 思想变动之剧烈, 无出陈独秀之右。从晚清的秀才到康党分子, 从康党分子到革命派, 从革命派到民主派, 从民主派到共产派, 陈独秀政治思想剧烈, 及其政治活动之错综, 古今中外亦鲜见。当然, 这并不是说陈独秀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 而是他始终站在政治思想的最前沿, 始终在从事他认为对国家有益的政治活动, 从这一点上而言, 陈独秀可以说是一个永不停息的革命者。

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剧烈变化, 与他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小陈独秀就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叛逆, 由于父亲早逝, 陈独秀的教育是由祖父负责的, 陈独秀的祖父是私塾先生, 由于陈独秀天资聪颖, 因此祖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是陈独秀对于这种严格的管教十分的反感, 每次在被祖父教训之后, 他不但不哭, 反而是用一种带有敌视的目光狠狠地盯着自己的祖父。陈独秀的倔强和不屈服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性格对其一生的政治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97年时年18岁的陈独秀参加了清政府所举办的科举考试, 其中一件事让他深受刺激, 当时有位考生肥头大耳, 袒胸露腹, 神情呆滞, 口中念念有词:“今科必中, 今科必中。”陈独秀被其足足惊呆了一两个小时, 事后, 陈独秀将清政府所举办的科举考试命名为“动物园之大展览”, 他深感忧虑的是如果这样的考生得了官, 国家人民必然要遭受祸害, 并且开始思考政治问题。当时, 对他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尽管陈独秀此后与“康梁”在思想上, 政治上决裂, 并且多次论战, 但是在谈及自身政治思想形成时, 他仍旧客观地指出“康梁”思想对他的影响力。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陈独秀意识到维新派无法救中国, 由于以康党自居, 陈独秀开始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次政治避难, 以及第一次海外求学。留日期间, 陈独秀加入了“励志会”, 这是一个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具有革命性质的组织, 但是组织内部思想分歧很大, 陈独秀很快就退出了这个组织, 加入“励志会”可以说是陈独秀政治生涯的开始。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 陈独秀从事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例如在日本组织“中华青年会”, 参加“拒俄运动”。1903年后, 陈独秀的主要工作便是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期间担任过《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 主编了《安徽俗话报》, 并且参与了一系列的暗杀活动。1905年陈独秀与挚友柏文蔚、常桓芳等人在安徽芜湖关帝庙成立了革命组织“岳王会”, 陈独秀被推举为会长。“岳王会”成立时间早于孙中山的“同盟会”, 在安徽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对于革命党人深入开展活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辛亥革命后的思想与活动

辛亥革命从总体上而言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尽管在政治体制上推翻了象征封建专制的清政府, 但是在思想领域内对封建主义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 因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落入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主义者手中。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彻底失败后, 陈独秀被迫开始了第二次政治流亡。在日本流亡期间, 陈独秀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他意识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经历了一场近四百年的思想革命, 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 整个西方社会的思想被彻底革新了, 因此西方革命才会成功, 而中国革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革命, 革命的目标是政治制度, 而不是社会思想, 因此革命是没有基础的, 革命必然会走向失败。陈独秀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 决心在中国发起一场文艺复兴运动, 发起一场启蒙运动, 希望彻底改革当时中国的政治思想。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 这本杂志的出现,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也成为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主战场。在蔡元培的邀请下, 陈独秀执教北大, 新旧文化之间的较量也变得日趋激烈。在陈独秀的影响下, 胡适、鲁迅等都纷纷加入了新文化运动, 胡适所发起的“白话文运动”, 鲁迅的小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新青年》也成为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杂志。陈独秀的初衷是要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发起一场革命, 因此他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与当时各种旧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当属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两位在政界和学界所具有的威望, 可以说不是陈独秀可以比拟的, 陈独秀向旧思想发起挑战, 甚至可以说是蚍蜉撼树, 他所要挑战的不仅仅是这两位对其年轻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前辈, 而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伦理秩序。辛亥革命之后, 康有为在政治上越发保守, 或许是因为光绪帝对他的知遇之恩, 他对于清朝有着无限的眷恋, 由于自幼深受礼教思想的影响, 康有为鼓动自己的学生成立了所谓的孔教会, 自任为会长, 鼓吹封建伦理思想, 并且被袁世凯所利用。梁启超回国之后, 则沦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 与袁世凯一同打压国民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 再度逃亡日本, 此后也不再有所作为, 但是在思想上, 言论上始终诋毁共和, 或许是处于尊师重道的缘故, 梁启超的一生都和康有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外, 各种守旧势力纷纷与陈独秀展开思想上激战, 陈独秀非但没有被他们打垮, 反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在斗争中成长为新一代的思想领袖。

三、论战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陈独秀或许并不想与康有为正面为敌, 毕竟康有为曾是他的精神导师, 但是两者之间的论战又是不可避免的。辛亥革命后, 康有为成了保皇派的领袖, 对革命, 对共和充满了敌视, 眼见帝制不保, 则从另一方面入手, 宣传封建礼教思想, 此后又与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勾结, 发起所谓的“孔教”运动, 妄图上演近代版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闹剧。而在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中, 将伦理觉悟视为政治觉悟的前提, 所谓伦理觉悟就是要彻底摆脱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 以民主伦理代替礼教伦理, 从而实现民主政治。因此, 陈独秀与康有为必有一战。1916年陈独秀公开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向康有为发起了正面战, 从此拉开了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论战的序幕, 从形式上来说, 这场论战对陈独秀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康有为在政界、学界都有着极深的人脉和资望, 在这点上远远高出陈独秀数筹, 何况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门生故吏众多, 无需他们振臂一呼, 所从者便已无数, 陈独秀虽然并非初出茅庐之辈, 但是不过一人而已。此后数年间, 陈独秀与孔教分子之间展开了四十余次论战, 其他保守势力对其也群起而攻之, 可以说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英雄色彩的知识分子, 以一人之力, 力战群儒, 无愧新文化运动主将与总司令的称号, 由此足见陈独秀的胆识与学识。

称陈独秀为孤胆英雄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新青年》创办之初, 其宗旨是“辅导青年之知识, 提高青年之修养”, 因此其政治色彩较为淡化, 陈独秀与孔教会论战发生后, 很多读者觉得陈独秀偏离了当初办《新青年》的宗旨, 对于陈独秀的行为并不支持, 甚至认为陈独秀是多此一举, 无事生非, 也有不少撰稿人担心受到牵连, 而不再与《新青年》合作, 因此陈独秀陷入了较为被动的舆论氛围之中, 很多人不理解他, 正如当初他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时一样, 归根结底是因为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他看到很多人都没有看到的东西, 因此被那些后知后觉的人所误解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在面对这些误解时, 陈独秀耐心地撰写文章进行说明, 在陈独秀看来, 中国政治之所以衰落, 是因为长期以来民众不关心政治, 将政治视为是官员的事情, 而不是自己的事情, 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观念, 学理教育再发达, 实业教育再发达, 国家也不会发达起来。政治思想是最为重要的思想, 关系到国家存亡, 作为青年人, 怎么能够不关心政治, 甚至害怕谈论政治。因此, 在整个论战的过程中, 陈独秀一方面要批判封建礼教, 另一方面要树立起青年人的新思想。

从论战的结果来看, 陈独秀基本上实现扫清封建礼教的目的, 遏制了孔教会, 以及其他封建残余思想的发展势头, 在社会上形成了新文化, 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论战的过程中, 难免存在过激的言论,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定上存在诸多问题, 从而导致了传统与现代思想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 对于中国现代文化而言, 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 新文化运动是利大于弊的。

陈独秀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思想运动, 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人的思想, 让更多的青年人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 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是新文化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跨越到现实政治斗争的具体表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传统价值没有做到合理的扬弃, 但是从总体上而言,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

摘要: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其所宣传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影响深远。

关键词:陈独秀,启蒙政治思想,新文化运动

参考文献

[1]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M].新华出版社, 1987.

[2]陈独秀著.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

[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任建树, 张统模, 吴信忠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4]刘湘香.彻底巅覆与全面重建[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2) .

“阿福凉茶”品牌局限 篇9

笔者认为, 就目前“阿福凉茶”的品牌策略而言, 存在如下弊端:

1) 作为“凉茶”行业的新秀, 按产品周期理论, “阿福凉茶”现处于导入期, 将品牌定位于台州区域, 有其策略的合理性, 但从长远来看, 其品牌定位的范围还是过于狭隘, 不利于产品跨区域销售, 限制企业做大做强。

2) “凉茶”的品牌定位重蹈了早期“王老吉”的覆辙, 使“阿福凉茶”很难走出台州, 在全国范围推广, 因为在两广以外, 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 而且, 内地的消费者“降火”的需求已经被填补, 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

3) 以“凉茶”推广, 会限制产品的销量。因为“凉茶”给消费者传递的是一种降火气的“药效”, 而“是药三分毒”, 不宜多喝, 且会缩小产品的目标消费群。

4) 直接与竞争对手“王老吉”发生正面冲突, 因为“王老吉”的身份是“凉茶始祖”, 具有神秘中草药配方和175年的历史等优势, 显然“阿福凉茶”无论是在品牌影响力上还是在“凉茶”行业的权威性上, 都无法与竞争对手“王老吉”抗衡, 容易受制于竞争对手的打压。

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 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要让消费者在众多相差无几的同类产品中记住并选购“阿福凉茶”, 就必须在消费者心中创造出一种心理差异的优势。而市场竞争环境、消费环境以及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不断变化, 始终如一的定位虽然能够保证企业资源的延续性, 但如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况且“阿福凉茶”先前的品牌定位存在不准确, 因此必须重新对“阿福凉茶”进行品牌定位和品牌策略的调整。

根据笔者对“阿福凉茶”的了解和研究, 考虑“阿福凉茶”品牌未来的发展, 笔者拟订了一套“阿福凉茶”品牌策略。

1) 明确“阿福凉茶”品牌定位, 强调是一种草本植物功能性饮料, 并非真正药理中所谓的“凉茶”, 竞争对手是其他饮料, 同时, 需要调整产品的名称, 考虑将“阿福凉茶”改成“阿福”, 以消除消费者认知中对“阿福凉茶”理解的误区。

2)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认知, 提出与竞争者 (比如“王老吉”) 不同的主张, 强调“阿福”既具有预防上火的功能, 又具有预防湿气的功能, 目的是为了与竞争对手“王老吉”形成产品功能上的差异, 符合台州人实际情况。因为在台州夏季暑热较为明显, 且湿气也比较重, 但目前台州市场上的凉茶饮料偏向于防火去热, 忽略了祛湿, 所以“阿福”可以通过这个品牌策略在产品导入期, 在激烈的饮料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体现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为了使品牌定位顺应消费者的认知而不能与之冲突。因为“怕上火, 喝王老吉”已经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根深蒂固了, 作为行业新秀, “阿福”几乎不可改变消费者的这种认知。

3) 做深“福”文化。“福”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 它所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 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所以建议放大突出“阿福”饮料标签中的“福”字, 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另一方面可以向消费者传递一种“喝阿福饮料, 福星高照”的消费理念, 以及该产品是适合各种喜气场合的最佳饮品。

4) 明确了“阿福”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 接下来就是要推广“阿福”品牌, 让它真正地进入人心, 让大家都知道品牌的定位, 从而持久、有力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建议将“阿福”饮料推广主题制定为“喝阿福饮料, 防火御湿, 福星高照”, 在传播上尽量凸现“阿福”作为饮料的性质。在广告宣传中, 一方面“阿福”饮料需要以轻松、欢快、健康的形象在充满福气、喜气的场合出现, 强调正面宣传, 避免出现对症下药式的负面诉求, 从而把“阿福”和“传统凉茶”区分开来。另一方面, 打好“阿福”名人效应这张牌。“阿福”的名气源于方言新闻节目《阿福讲白搭》, 而该节目主要特色在于用方言播新闻, 比较贴近老百姓。借助主播“阿福”代言, 一方面可以迅速地使台州地区的消费者认知“阿福”品牌;另一方面可以突出“阿福”饮料的情感主题, 即“台州人自己的饮料”, 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性购买动机, 促使消费者最终作出期望的行为反应, 以实际行动购买产品。

5) 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 建议电视广告选用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以及充满福气、喜气的场景, 在场景中纷纷畅饮“阿福”饮料。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人陈述“喝阿福饮料, 福气”、“喝阿福饮料, 喜气”、“喝阿福饮料, 防火”、“喝阿福饮料, 御湿”, 促使消费者在充满福气、喜气的的场合或者是在吃火锅、烧烤时, 自然联想到“阿福”饮料, 从而导致购买。同时, 考虑制作两套不同的电视广告, 一套广告由主播“阿福”代言, 电视媒体选择在原有销售区域的强势媒体, 另一套广告可以锁定省级或者是全国性的强势媒体。

6) 在地面推广上, 除了在传统渠道的POP广告外, 可以仿效“王老吉”的模式, 配合餐饮新渠道的开拓, 为餐饮渠道设计布置大量终端物料, 如设计制作电子显示屏、灯笼等餐饮场所乐于接受的实用物品, 免费赠送。在传播内容选择上, 充分考虑终端广告应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将产品包装作为主要视觉元素, 集中宣传一个信息:“喝阿福饮料, 防火御湿, 福星高照”, 使消费者对阿福饮料“是什么”、“有什么用”有更强、更直观的认知。

怎样突破品牌局限? 篇10

寻求品牌突破的立足点

我们在谈到品牌突破的时候,有两个立足点。一个是从原点出发,一个是从新的起点出发。从原点出发,就是找到基础在哪里,然后从这个基础点去寻求突破点,逐个击破。从新的出发点出发,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寻求突破,比如进入新的市场,实行新的运作方式等。

无论你是要从原点出发,还是要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寻求品牌的突破,都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营业额,另外一个就是市场份额。

这两个重点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寻求品牌突破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为了突破而突破,不能只是为了搞品牌而搞品牌,品牌突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在过去我所接触的一些企业里面,他们有的非常含蓄,但业务不断在拓展,因为他们在寻求品牌拓展的时候,知道自己的顾客在哪里。比如有一家企业,在寻求品牌开拓的时候,运用的是一种不显眼的方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深入群众,他们追求的基本目标是一定比别人便宜。他们以此做为号召,门面形象也做的非常淳朴,因为铺张的店面顾客不可能相信他们会便宜。如果大打广告,顾客也不可能相信他们会便宜。这家企业的品牌拓展历程,就是一种不显眼的方式。因此在谈品牌拓展的时候,不一定就是要大打广告,不一定就是要增加能适度,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营业额,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实现品牌突破的三要素

有了以上前提,我们再来谈品牌的突破。

如何取得突破呢?我总结三点:第一,认识自己;第二,了解市场所需;第三,传达一定要清晰,一定要可信。

我们在进行品牌拓展的时候,认识自己是重要的。我在过去接触一些连锁店的时候,大家往往会问我:另外一些连锁店是怎么做的?外埠品牌是怎么做的?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但是,品牌的根本性是什么?举例来说,在我们周围的朋友里,你会特别记得哪些人?你可能会特别记得某个人,这个人非常儒雅,讲起话来非常有魅力。恰好也记得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吊儿郎当,但他可以在餐桌上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这两个人正如两个品牌,谁学谁都不对。

品牌之所以突出,就在于他的个性。要使品牌能够稳健的发展并有所突破,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的个性在哪里,怎么知道个性在哪里?你就要知道——你是谁?你要什么?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竞争地位如何?同时你要了解市场需求在哪里?市场在哪里?通道在哪里?最后,把你的品牌思想,非常清晰、可信的表达出来。

举一个案例予以说明。这个案例是新加坡的一个宠物公司,主要业务是卖狗粮、猫粮以及相关宠物用品。这是一家毫无竞争力的公司,这个公司的品牌在开始寻求突破是十年前。公司老总爸爸早逝,留给了他这个公司,他接手经营的时候是23岁。23岁可以是好事,可也是坏事。他太年轻,以至于很多人不相信他会有所作为。我开始做他的顾问的时候,他26岁。但我们在短短七八年之间,让营业额翻了十倍,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认清自己。这是一家宠物公司,这个年轻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希望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宠物公司发展成新加坡最大的,并走向亚洲。他的优势在哪里?在我初见他的时候,他只有5间店,营业额大概是两千多万人民币。在市场上,有很多很多同他类似的店,但没有一家突出的,大家都各做各的。这也是个很辛苦的行业,最大的辛苦在于毛利很低,当时整个市场就控制在供应商手里。但是,恰恰因为市场非常分散,所以我们的机会就在里面——这个市场没有龙头老大。

在早期所接受的训练里面,做为品牌顾问最重视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可能大家都知道,在品牌建设上,有一个“要么就第二要么就第三”的定律。说的是什么呢?在市场空间里面,要么做老大,最多做老二,再不行就做老三。当你已经是老四的时候,就会经营的很辛苦了。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定位是要么就做市场上的龙头老大,不行就做老二、老三。

而对于这家宠物公司来说,有个很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整个新加坡乃至亚洲市场上,都没有这个龙头老大,我们很兴奋这样一个机会点。而且这个市场里面,大家都还没有品牌意识。我们要突破什么呢?这家公司只有5间店,管理者是一个没有太多经验的年轻人,实际上也是没有什么钱的年轻人,怎么利用有限的条件寻求突破?首先一定要找到什么地方比别人强,这个年轻人的宠物店跟别人的一样,他的货物也跟别人一样。当你跟别人一样时,一定要想怎么去跟别人不一样。否则,你不可能成为龙头老大,也不可能成为老二老三,而是淹没在千百个之中。于是这个品牌要提升就有了一个很清晰的概念:要什么不同?要怎么跟同行不一样?当时所有同行都是一家一家的小店,我们要做一个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大店,把所有宠物有关的东西集合在一起。同时,我们要让这个大店充满了乐趣,就像一个游乐场一样。一般的店是100平甚至只有50平米,我们实现突破第一步,拿下的那个店面是2000多平米,取名就叫做“pet Safari”,即“宠物的野生动物园”。

问题又来了,首先跟别人不一样,要比别人大,可是怎么个大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将所有的跟宠物有关的产品,集合在一个屋檐之下。当时我们还想出了一个广告语,你来我这里,连你的宠物都喜欢在这里购物。

实际上,从那一天到现在,我和这家公司在一起,就一直在不断的告诉自己:我们自己在哪里?我们的实力在哪里?是在狗粮、猫粮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上,我们并不卖宠物。所以我们就在这2000平米里面,提供所有的东西,做一个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我们到市场上去找最好的宠物用品、最好的兽医,将最好的全部集合在一起。突然之间,别人没有的我们全都有了。我们把这些最好的集合在一起,并使之非常的生动。开业的时候店面外面排满了人,顾客需要限流,这看起来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从品牌的突破上,有很大的意义。不过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多问题。

从好的角度来讲,在这个市场上,突然间我们成了龙头老大。由此吸引了很多新的顾客,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媒体特别喜欢我们,商场也来找我们,让我们再也不用忧虑没有好的地点。对于品牌来讲,这个突破是非常关键的突破,在于改变了我们的竞争格局。

可是,我们依然不开心,为什么?因为我们其实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们的货物跟别人没什么两样,别人有的我们也有,顾客凭什么来找我们?我们的毛利也非常低,没有办法应付开更多店的要求。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我们自己。

选择准确的服务模式

我们常常讨论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在经营连锁店的时候,或者说建设品牌的时候,尤其是服务品牌,在所有的服务模式里面,其实只有三种可选。一是Utility,即功能型的;二是Convenience,即便利型;三是Lifestyle,即时尚型。企业只能选择其一,否则就会在管理上出现混乱。

这也是我见到的很多连锁品牌遇到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认不清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举个简单例子,功能型的店面,就是要像杂货店,供一般所需,天天所需。便利型呢?就是地点的生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就做不了。对于时尚型,拿卖衣服来说,功能型和时尚型服装店是完全不一样的。功能型的店面可以大减价,时尚型的却是越贵愈好,如果卖便宜了,反而不可信。便利型的可以介于两者之间,只要提供便利和服务,贵那么一点点,大家乐意付那点费用。很多连锁店或者说很多服务品牌犯错误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既要做功能型,也要做时尚型。很多连锁店,甚至三样都要,结果三样都不成,要知道,这三样的管理机制完全不一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最骄傲的企业,不是今天的电脑公司或者是石油公司,而是railway company,即铁道公司。但随后出现了一个现象,铁道公司全部没落了,这引起全世界的反思。当时有一篇文章提出一个想法,就是铁道公司之所以没落,就在于他们认为他们仅仅是铁道公司,铁道公司如果认识到他们是运输公司或者是物流公司的话,他们不会没落。因为铁道没落了,但是物流并没有没落。

再回到我们的宠物公司,他到底是功能型的、便利型的还是时尚型的呢?进一步我们发觉,宠物公司不是时尚型的,而是功能型的。在找出了我们是功能型公司这样一个点之后,我们发觉我们实际上就是一个物流公司。在那之后,我们的管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我们格外重视商品,我们知道如何跟别人不一样,顾客为什么要选择我们。所以我们要找顾客要的商品,找市场上没有办法满足他们需要的商品。品牌之所以得到大众的认可,在于能够满足别人没办法满足的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毛利。如果我们还是照大家走的路,在同样的供应商那里批发商品的话,那我们从何得到我们所要的毛利?没有毛利,我们就没办法发展。这里有个非常关键性的要素,就是数据。既然我们是一个供应链的公司,那么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非常重要,看数据变成公司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从上到下所有员工都在看,我们要把数据变成增大毛利、推动品牌发展的工具。

店员服务员要看数据么?也要看!怎么看?他们可能不懂得看数据,因为公司的毛利如何他们没有兴趣,要把数据当成从上到下都关注的东西,得对店员说他明白的语言,比如“最近我们出了这款产品,你每天至少要卖出去5件”。这是每个销售员都听得懂的语言,随着这个过程的积累,我们从当初的5件进入到今天的50件。

到现在,在新加坡的市场上,第二和我们相差太远了。我们现在开始拓展国际业务,经营模式上,也在进行新一轮的考虑。不过,我们因循同样的要素:如何取得突破——要认清自己、了解市场、清晰和可信。认清自己是关键,更加重要的,是必须清晰可信,顾客才会拥护你,员工才会知道他们要怎么做。企业才会集中精力,减少耗损,理清发展方向,有效的跟市场沟通,做对的事情,一定会取得成就。

张德顺精彩观点集粹

★品牌的突破,不是突破别人,而是突破自己

★品牌可以是公司,但公司不一定是品牌

★品牌的管理是一门艺术,与公司的管理是分开的★服务不是欢迎光临,而是让顾客有足够的选择★同质化最糟糕的地方是让顾客没有归属感★你的优势在某个区域是优势,到其它区域可能就不是优势了

★消费者对竞争对手的不满,就是自己的机会

★用同样的方法,只能有同样的结果

★沃尔玛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做物流

张德顺简介

语言的局限 篇11

[1]人们一般认为,“言为心声”,即有何种思想感情便有怎样的语言表达。然而,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又是有限的,不能尽如人意。

[2]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乏这样的表述。例如,刘禹锡的《视刀环歌》:“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黄庭坚的《品令》:“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以及“余欲无言”、“解人难索”、“辞不达意”等等。

[3]更为典型是陶潜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陆机的《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透露的则是一种作者与言语之间永恒的挣扎。

[4]著名学者钱钟书论道:“谈艺时每萌此感。听乐、读画,睹好色胜景,神会魂与,而欲明何故,则已大难,即欲道何如,亦类贾生赋中鹏鸟之有臆无词。巧构形似,广设譬喻,有如司空图以还撰《诗品》者之所为,纵极描摹刻画之功,仅收影响模糊之效,终不获使他人闻见亲切。是以或云诗文品藻只是绕不可言者而盘旋”(《管锥编》)。

[5]当代作家章诒和亦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描述:“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往事并不如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6]同时,语言一旦形成,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多面性。例如,墨子的说“言多方”,“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墨子·小取》);吕不韦言:“言不可以不察”,“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而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语言的“不可靠性”。

[7]总之,理解语言的局限性,其实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语言。

克服公有云使用的局限 篇12

迁移公有云平台:无须更改应用代码

问题之一是组织内部应用的数量激增。数据中心的存储多使用CIFS与NFS协议, 因此在设计应用时一般都会考虑这一点。但是, 面对HTTP通信的公共云数据, 应用基本上是束手无策。

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案是重新编写应用, 但任何头脑清醒的CIO都不会这么做。万一出现故障, 应用不工作了呢?毫不夸张的说, 如果一款重要的应用中断的话, 会使整个组织瘫痪。

在此背景下, 一些最新、最具创意的内容管理解决方案也应运而生, 它们担当这些应用的解释程序, 令问题迎刃而解。他们使得数据经过基于策略的全面分层后迁移至公共云平台——不论是Microsoft Azure、Google, 还是亚马逊, 无需更改应用代码。应用基本上已经为云计算做好准备, 不需要重新设计。

解除供应商锁定, 自由选择公共云

迁移到公共云属于重大决定。但是, 如果你因故想要换供应商了怎么办呢?

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和访问API确保基础架构之间的互用性, 让更换供应商变成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从而令很多组织觉得被锁定了。

降低巨量查询的计算成本

虽然应用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还需考虑到,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利用公共云有效解决了燃眉之急, 却又会在将来产生新的问题。

即便CIO了解, 但CFO与其它LOB (业务线) 管理人员未必清楚的是, 公共云存储看起来便宜, 可当你需要访问存储数据的时候, 却会产生昂贵的开销。比方说, 尤其是在需要大量文件用于分析的时候。

最近, 我曾和一家美国大零售商的CIO有过对话, 这家零售商在节假日 (11/12月) 时的业务占到全年的一半。每年一月份, 商店利用应用生成销售报告时, 会出现数据存储问题, 计算资源不堪重负。

这家零售商决定将应用迁移到公共云, 12月份之前, 平均账单金额一般在9万到9.5万美元之间浮动。然后到了1月份, 他们收到了一张130万美元的发票!造成这张天价账单的主要原因是LOB (业务线) 用户没有意识到现在数据已经在公共云端, 他们运行巨量查询, 读取海量数据, 使账单金额飙升。

不过, 如今有了最新内容解决方案, 这一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些解决方案会在内部保留元数据——文件名、作者、版本控制信息等, 甚至还能对应客户的文件信息, 使得数据访问与分析快速完成, 同时降低成本。

以审核为例, 审计可能需要查询几年前的数千份文件。借助创新的内容解决方案, 这些查询可以在本地完成。这样不仅仅提升了速度, 而且查询不会碰到公共云 (即便有的话也是微乎其微) , 因此访问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解决压缩难题, 拒绝双倍付费

即使访问成本得到控制, 供应商仍然会按字节收费, 在如今大数据盛行的形势下, 收费也会节节攀升。存储费用更令人倍感痛苦, 虽然众多云供应商会压缩接收的数据, 但是仍然按原始数据容量向客户收费。

现在, 有了先进的内容平台, 这一点也不再是问题了。它会在内部压缩数据, 然后上传到公共云。如此一来, 用户仅需支付数据在供应商服务端占用的空间, 而不用双倍付费了。

数据离“巢”前就已加密, 确保安全

安全一直是考虑云计算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后斯诺登时代仍然成立。

每一个声誉良好的公共云供应商都会对客户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如果未经授权的话, 即便能访问到数据也一无是处。但是, 很多人也会担心加密密钥的安全性, 比如是否被黑客攻陷过, 或是否提供给了无处不在的盗卖信息者。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但是也有简单的应对方案。那就是在数据离开数据中心前就加密数据。

最新及最具创意的内容解决方案赋予了组织这项能力, 使得数据在抵达公共云服务端很久之前就已经固若金汤了。甚至还能在抵达时再次加密, 防止黑客与其它不怀好意者的攻击, 以及那些可能的窥探。

上一篇:导语精彩设计下一篇:林木扦插育苗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