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局限

2024-09-14

环境局限(通用12篇)

环境局限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一直以粗放型为主导, 这种发展方式决定了税收制度不可能在整体上向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倾斜, 税收体系的“绿化”实现程度较低。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 尽管环境税总额呈上升的趋势, 但所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太大变化, 一直徘徊在1%左右,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的环境税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平均在4%左右。制约我国税收体系绿化程度, 不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环境税体系本身存在着非独立性和非健全性两大特征。

1 环境税的非独立性

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真正具有资源环境保护指向性的税种很少, 制定征税税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保护资源环境, 只是实行以后间接的起到了保护作用;或者为了能适当的起到一定的资源环境保护作用, 对原有税种进行改进。环境税的非独立性主要表现是:它是夹杂在已有税收体系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1) 资源税的非独立性。

首先从征税的性质定位上看, 资源税不具有环境税的独立性。我国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开发者之间的级差收益, 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 与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也没有从根本上支持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综合利用, 许多属于贫矿的资源可能被遗弃, 造成资源浪费。其次计税依据不合理, 税额过低。我国资源税使用的是从量计税, 不能反映资源在市场上价格变化, 不利于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征税数额很低, 就不足以影响纳税人的经济行为, 容易造成资源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 加重环境负担。

(2) 消费税的非独立性。

虽然我国现行的消费税经过重大调整之后, 增强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但是由于消费税是一项综合性的税收, 要综合考虑其影响, 这难免弱化了对环境保护的实际作用。一是一些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如电池、某些一次性用品等, 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二是在一些征税的产品中, 税率较低,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对于木制一次性筷子的税率只有5%, 实木地板的税率也只有5%, 保护作用显然不大。从总体上考量, 现行的消费税没有真正达到调节消费者传统消费方式, 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环保目的。

(3)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非独立性。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由于本身税制的特点, 多限于直接优惠和事后鼓励, 专项优惠很少。因此, 对于如何有效地控制污染, 减少消耗的专门应用技术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支持, 许多节能和治污技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 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 城市建设维护税的非独立性。

城市建设维护税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项真正的“绿色”税收, 是环境保护融资的一种“专项税”, 但是它是一种附加税, 没有自己独立的税基, 限于收入规模小和税率低, 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5) 耕地占用税的非独立性。

即使是调整后的耕地占用税与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土地价格相比, 显得微不足道, 调节作用有限。另外, 现行耕地占用税的缺陷是没有把湿地资源纳入其中。

2 环境税的非健全性

环境税的非健全性是指环境税没有主体税种, 应纳入环境税征税范围的税种由于体制等原因没有征税或采用其它形式。环境税的非健全性主要表现在没有对水资源征税, 污染行为主要采用排污收费的形式, 未开征排污税。

(1) 未开征水资源税。

水是生命之源,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对我国用水需求压力进行了预测。预计我国的需水总量总体是增加的, 特别是未来的十年内。从全国的供水和需水预测结果来看, 如果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则有500亿~700亿立方米左右的缺水量。同时,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目前北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部分已超过50%, 海滦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都超过了80%, 已远远超出了世界公认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40%, 因此, 北方地区缺水形势相当严峻。同时, 由于水污染的不断加剧, 污染型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水资源供应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需要采取开源和节流的措施。开源方面要建设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 保证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量;节流方面要全面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和城镇生活废水回用率,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这些开源节流措施的实施, 是长期的公共工程, 个别企业难以投资完成, 国家投资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要开征资源税, 筹集资金,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另外, 开征税资源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 理顺水资源价格体系, 使水资源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得到真实的反应。

(2) 未开征相应的排污税, 对于排污行为仍然以收费的形式。

目前我国针对排污的主要经济政策是征收排污费。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证明,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一项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 为治理污染, 保护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现行的排污收费体系弊端日益凸显出来, 将难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复杂环境保护形势, 主要表现在:

第一, 排污收费标准相比污染治理成本或边际成本明显偏低, 不能满足既定控制目标下污染治理总投入的需要。据统计, 2006年我国总的污染治理投资 (不含运行费用) 为2568亿元, 占同期GDP的比例为1.23%。要实现预定的污染控制目标, 2008年污染治理投资 (不含运行费用) 需达到5447亿元, 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占同期GDP的比例为2.1%;到2010年, 污染治理投资需达到10622亿元, 占同期GDP的比例为1.5%。因此, 要实现预定的污染控制目标, 总的污染治理投资额都需进一步加大。另外排污收费标准偏低, 对企业的激励作用也不显著, 难以让相关企业参与到治污过程中。

第二, 排污收费不符合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向。排污收费是一种事后监控的方式, 出于企业自身利益和政府部门利益的需要, 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投资治污。相应的环境保护部门为增加部门收入, 对此可能采取“暖昧”或者漠视的态度。我国排污收费和治理费用逐年同时增加也从反面证明了这种利益关系, 反映了这项政策的漏洞。

第三, 征收排污税比征收排污费更有优势。虽然从经济意义和作用机理上看, 收费和征收没有本质的差别, 都可以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但征收排污税比征收排污费更有实际的效率和符合规范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 从长期看, 排污费必然面临费改税的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相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迫切需求新型高效的环境政策。大力推行环境税政策, 对已有税种进行结构调整, 补充完善相关环境税种,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税体系, 必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 国家信息中心.2008—2020年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8, (15) .

[2]潘岳.全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亟待建立[J].绿叶, 2008, (7) .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排污收费制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环境局限 篇2

1、波浪理论家对现象的看法并不统一。每一个波浪理论家,包括艾略特本人,很多时都会受一个问题的困扰,就是一个浪是否已经完成而开始了另外一个浪呢?有时甲看是第一浪,乙看是第二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看错的后果却可能十分严重。一套不能确定的理论用在风险奇高的股票市场,运作错误足以使人损失惨重。

2、甚至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浪,也无明确定义,在股票市场的升跌次数绝大多数不按五升三跌这个机械模式出现。但波浪理论家却曲解说有些升跌不应该计算入浪里面。数浪(Wave•Count)完全是随意主观。

3、波浪理论有所谓伸展浪(Extension•Waves),•有时五个浪可以伸展成九个浪。但在什么时候或者在什么准则之下波浪可以伸展呢?艾略特却没有明言,使数浪这回事变成各自启发,自己去想。

4、波浪理论的浪中有浪,可以无限伸延,亦即是升市时可以无限上升,都是在上升浪之中,一个巨型浪,一百几十年都可以。下跌浪也可以跌到无影无踪都仍然是在下跌浪。只要是升势未完就仍然是上升浪,跌势未完就仍然在下跌浪。所以运行时间等于纯粹猜测。

5、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是一套主观分析工具,毫无客观准则。市场运行却是受情绪影响而并非机械运行。波浪理论套用在变化万千的股市会十分危险,出错机会大于一切。

6、波浪理论只考虑了价格形态上的因素,而忽视了成交量方面的影响,这给人为制造形态的人提供了机会。

波浪理论的影响因素

波浪理论的三要素是:形态、比例、时间。

简单地说,形态就是上升时一浪比一浪高(下跌时一浪比一浪低);比例就是波浪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时间就是各个波浪的持续时间。原则上讲,波浪是一种自然现象,因而波浪理论更适合用于分析市场规模较的金融品种,而对于小规模的金融品种应用性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规模较大的品种其交易受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少,其价格走势更贴近自然,而小品种却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但这并不妨碍波浪理论的某些原理在小品种的运用。

比例关系中,波浪与前面的波浪常常在长度上表现为规律性的比例关系,如0.5、1、1.618等,但在两个相邻的同向波浪关系中,1:1的比例最为常见。从中可以概括出“等高、等长原则”。

等高、等长原则的原理是:一个波浪完成后,有时会紧接着重复一次(甚至更多次),不妨称其为“克隆”,两个波浪规模几乎相同。等高是指起点基本相同、终点也基本相同;等长是指两个波浪的长度(长度=终点—起点)几乎相等。

在等高、等长原则的指导下合适的品种进行操作是成功“克隆”波段前提。

推动浪

波浪理论把以五波结构进行驱动的模式叫做推动浪,人们常说的大牛市和大熊市那就是标准的推动浪。推动浪有两个特性:

1、有趋势(有方向性);

2、走势倾泻(较短的时间走了较长的距离)。推动浪是趋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笔直向前,比较容易认清和研判。“五”代表了一种方向,如果市场一致看好某一个方向,就自然会以一个五波甚至九波结构推动而不是以三波调整的结构去运行,推动浪的出现是人们意见达成一致的结果。

推动浪是对趋势的更进一步划分,可以让我们对趋势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推动浪或者驱动浪总是与大一浪级同向运动,由五个浪组成,并被标上数字1、2、3、4、5。推动浪中最坏的形式是衰竭浪即失败五浪,最好的形式是延长浪,通常以五波形式居多,失败的五浪极少出现,在五波的内部子浪特别是第3浪中最容易出现延长浪。所谓推动浪就是维持所在周期大趋势的波浪,在同级别的波浪里,推动浪一浪超越一浪。推动浪的形态较为简单,分为延伸浪、倾斜三角形和失败形态三种。

(一)延伸浪

其一,1、3、5浪中只有一个浪会出现延伸浪,3浪和5浪出现延伸的几率较大。其二,如果三个推动浪中的任何一浪出现延伸,那么其余两个波浪的运行时间和运行幅度会趋向接近。

(二)倾斜三角形

倾斜三角形只在5浪中出现,通常在一段非常迅速的暴涨或暴跌后,成交量逐渐萎缩,波动幅度逐渐减缓,趋势演变为倾斜三角形。多头倾斜三角形出现在头部,暗示趋势将向下反转;空头倾斜三角形出现在下降末端,暗示趋势将向上反转。

(三)失败形态

失败形态一般出现在第五浪(上升的第5浪或下跌c浪的第5子浪):在上升趋势中第五浪的高点低于第三浪的高点,形成双头形态;在下跌趋势中,c浪5的低点高于c浪3的低点,形成双底形态。

调整浪

调整浪是波浪理论的重点,共有4大类几十种变化形态,即锯齿形、平台形、三角形和联合型调整浪。悟空股票网特为股民朋友收集总结了这些调整浪的概念、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首先,调整浪是相对于推动浪而言的。众所周知,推动浪的5浪上升加上调整浪的3浪下跌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八浪循环。因此,只要一提调整浪大家就应明白一点∶调整浪是一个3波结构,用A-B-C表示。(三角形为5波,用ABCDE标识,联合型为7波或11波,用WXY或WXYXZ标识)

下面是波浪理论调整浪的基本形态,即锯齿形、平台形和三角形。联合型调整浪是上述三种的组合。

第一类∶锯齿形调整浪(又称为之字型调整)

总的结构是5-3-5结构。即A浪下跌是5波,B浪反弹是3波,C浪下跌又是5波。这种调整浪的特点一般是回调较深。市场弱势较为明显。尤其是C浪,往往杀伤力非常巨大(注:变异锯齿形杀伤力度较弱)。

下图分别是普通锯齿形、变异锯齿形和几个特例锯齿形的图解:

第二类∶平台形调整浪(又称为平坦形调整浪)

总的结构是3-3-5结构。即A浪下跌是3波,B浪反弹是3波,C浪下跌是5波。这种调整浪的特点是表明市场多头力量较强,调整不会很深。平台型调整又分为三种形态。1,规则形平台。即所谓“平顶稍破底”平台。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到几乎与前期高点相平的位置。然后C浪五波跌下来稍稍跌破A浪的低点整个调整即告结束。2,不规则形平台。里面又具体分为两种形态。

A型∶扩张形平台。即所谓“穿顶破底”平台。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创出了A浪的新高,突破了A浪的起跌点。随后的C浪五波下跌又跌穿了A浪的低点而创出了调整的新低。这种平台是非常常见的平台型调整。C浪创新低的幅度要远大于B浪创新高的幅度。因此,这种平台形的C浪的杀伤力比较大。

B型∶收缩形平台。即所谓“不穿顶不破底”平台。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没有到达前期高点,随后的C浪五波下跌也未跌破A浪的低点.这种平台型调整浪较少见。3,移动形平台。(又称为奔走形调整)。A浪三波下跌之后,B浪三波反弹非常猛烈强劲,突破A浪起点很高。而随后的C浪五波下跌也很浅,甚至并未跌到A浪的起点。调整完成后倒上涨了一些。这样的调整称为移动形平台调整。说明当时的市场是非常强劲的极端市场。移动形平台出现的机会比较小,而且存在争议。

一般来说,平台形调整浪按照ABC浪的起点、终点关系,可以划分为如下图的九种:

第三类∶三角形调整浪

三角形调整浪总的结构是五波3-3-3-3-3结构。用A-B-C-D-E来表示。三角形五波结构中的每一小波都是独立的三波结构。从形态上分类,三角形调整浪分为上升三角形、下降三角形、对称三角形、扩散三角形(顺势三角形)。与道氏图形形态学分类方法类似。在三角形调整中成交量是不断缩小的。三角形调整浪通常出现在倒数第二个浪,即浪4或浪B。

第四类∶联合调整浪:即双重三波和三重三波,指由锯齿形、平台形和三角形构成的两个或三个组合调整浪。

以双重三为例,总的结构是A-B-C-X-A-B-C,也可标识为W-X-Y。即两个三波结构的调整浪并列,中间由X浪相连。X浪本身也是调整浪,一般为锯齿形。

三重三波结构是∶A-B-C-X-A-B-C-X-A-B-C,也可标识为W-X-Y-X-Z。即由三个三波结构的调整浪并列,中间由两个X浪将它们连接的调整浪结构。

环境局限 篇3

关键词:环境管理;环境经济政策;经济手段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15-05

资源和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天早已是众所周知。同时,我们也无可否认的是,当今人类已经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和耗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许多极为棘手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地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对环境产生的种种影响,必须从人类对自身的活动,尤其是对于环境和资源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活动加以调整来解决。

一、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运用的发展述评

环境管理可以包括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总体上可概括为管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两大类,而当今环境管理手段的经济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对于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的运用,最早发端于二战后西方工业化国家。例如法国在1964年就开始了对水资源污染收费的政策。197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在以后的2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市场机制和财税政策进行了基于环境考虑的一系列改革。1992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也要求各国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发挥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以及经济政策的补充性作用,把环境费用纳入到生产和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概括地来讲,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征税、收费、保险、信贷、价格以及补贴等多种形式,来调节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以达到对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的排放等实现一定程度控制的目的,进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也有人从“市场—政府”的维度,将环境经济手段分为“科斯手段”和“庇古手段”两类[1]:前者侧重建立市场并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后者则侧重依靠政府干预调节市场来解决环境问题。换个角度看,环境经济手段主要就是基于环境资源市场的不完备,许多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等原因而存在的。由于正的或负的外部效应的存在,现存市场提供或者保全公共物品的水平会偏离社会最优水平,因而需要政府干预才能够提高配置效率和实现最优化。

我国传统的环境管理政策是以政府依法干预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环境经济手段只是法规制(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2]。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着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财政、税收、环保以及金融等部门先后实施了超标排污收费、财政补贴、资源税、生态环境补偿费、污染责任保险和排污许可证交易等多种政策和手段[3]。

总体上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尚存在体系不健全和执行不力等问题。2007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4年建成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并提议首先建立7项政策,即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信贷和证券市场、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而此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和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联合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种种迹象足以表明我国加快改进和彻底贯彻环境经济政策的决心和坚定信念。

二、环境经济政策的固有局限性

无论对于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源的可替代性持有何种观点,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抱有积极乐观亦或消极质疑的态度,任何人都不会对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产生怀疑。然而,当我们专注于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制定的时候,不应当忽略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自身存在的固有局限性,尤其是在我国仍处于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更为复杂的情况之下,忽视经济手段的固有局限性可能会导致环境管理的失败,亦或将使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1目标不确定性

无论是以环境管理目标为直接目的,还是以环境管理为手段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均有目标不确定或目标不可度量问题。

第一,从以环境管理目标为直接目的进行分析。在制定环境管理目标时,首先就会遇到环境承载极限、环境价值以及效用等一系列变量难以精确测定和衡量的问题。

以污染控制目标为例,给定污染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污染造成的生产损失、效用损失以及存量损害,结合私人成本来制定最优污染税,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污染水平是最优水平?由于我们不可能得到与污染相关的所有函数形式和参数值,在实践中可能无法识别有效的或者最优的污染目标。正因为如此,人们只好另外基于技术可行性、健康或安全等效率之外的方面的考虑,来制定一些标准和规则。无论标准和规则本身多么具体明确,从目标意义上讲,它仍是“随意的”和不明确的。

第二,从以环境管理为手段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进行分析。由于人们通常所普遍提及的可持续概念,更多地是在对经济行为进行限制的意义上使用的,因此,我们既可以把“可持续状态”看作是效用或者消费不随时间而下降的状态,也可以把“可持续状态”看作是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下降的状态,还可以把“可持续状态”视作自然资源得到管理以维持未来的生产机会等。可持续性作为一种理念很容易得到认同,而在具体目标的制定上就会存在争议或者说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

同时,可持续目标涉及代际最优资源配置和代际社会福利问题,尽管我们可以依据当代人的理解从理论上进行设定和推测,但很难说能保证符合未来的实际情况和未来人们的意愿,这是不得不承认和思考的事实。

2资源可替代性

经济学研究所关心的并不是技术上的可行性,而是特定条件下资源可利用性。反映在环境经济研究中,通常所指的资源稀缺性指的是自然资源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取,从而用为获取资源而上升的机会成本来作为衡量稀缺的指标,它是一种相对稀缺性。一般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和实际操作,笔者在讨论和分析中也仅限于此。更进一步地,人们通常认为“增长的极限”有些危言耸听,而当对资源分类加以扩展,其相互之间的替代可能性就会增加了。例如,当讨论环境资源最佳利用时,通常是在给定资源存量条件下,研究如何通过满足静态和动态的效率条件找到最优开采路径,以实现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但是,在给定资源环境的条件下,替代可能性的大小很可能对长期生产能否得到维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就是说,最佳的资源消耗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该种资源是否是生产过程中“必需”的。假设给定生产函数Q=Q(K,R),K为资本,R为环境资源。两者之间的替代弹性衡量了等产量线的曲率。

如图1所示,如果替代弹性等于0,其实就是投入比例固定的Leontief生产函数;另一个极端是具有完全弹性,即等产量线为一条直线,两种要素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已有的研究只能告诉我们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假设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形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保持规模报酬不变,投入不可再生资源和人造资本两种要素,CD函数的特殊形式为Q=KαRβ[4],如果,α>β说明资本对资源的替代能力相当强,即使在资源减少的条件下生产也可以通过不断增加人造资本来维持,反之则不可持续。

然而,实际的情形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替代,即使考虑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环境经济手段的刺激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寻求新的投入替代品和开发新的技术,这很容易给人造成环境经济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资源可替代性的印象。实际则并非如此,至少环境经济手段解决资源可替代性的可能性不能被认为是很可靠的。

3不可逆性与风险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决策不仅影响现在,也涉及到将来,而未来是无法预知的,更重要的是许多有关环境管理的经济行为和决策实际上是不可逆的。以某块荒地的开发或保护为例[5](注: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519-521),两种策略分别以P、D表示。P表示建立公园予以保护,D表示进行开矿。A、B、C表示从保护、适度保护和适度开发到开发的三种自然状态。假设把“社会”和“自然”看做博弈者,得到支付矩阵如表1,其中项目为运用环境成本—收益分析所得到的收益净现值。

即使能够准确计算得到各种情况下的净收益,也仍然要面临多种不同选择:如果按照“最大化最小收益”原则,则选择P;如果按照“最大化最大收益”原则,选择D;如果采取“最小化最大遗憾”原则,表2是根据表1导出的遗憾矩阵,会选择D;如果缺少充分信息而采取赋予主观概率的方法,则会选择P,因为P的期望收益E(P)=60,而E(D)=175/3。这里的决策只能提供面对不确定性的思路,并不能告诉我们哪一个是最好的选择。进一步地,假如

现在对于开发荒地有一种不利影响是某物种灭绝,而对这种状态的遗憾值只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只能假设其足够大,而选择避免这种状态发生的策略,即保护。这正是因为不可逆性导致的,它实际上就是“最低安全标准”的思想。所以,由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要受到不可逆性的制约,而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4对某些既定环境损失问题无效

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假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之前,已经存在大量环境问题,那么依赖当下采取的环境经济政策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遭到过度砍伐,等等,当污染物存量累积超过环境承载极限,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越过其阈值而导致不能恢复,那么无论当下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手段,都不足以弥补既定损失。而只能是通过节约当前的环境资源消费,以及通过采取实物或者价值补偿措施,对环境进行投资。即便如此,诸如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仍然是无法弥补的,而且也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时候,必须对既定的环境问题进行特别的考虑,对于现行政策不能有效解决的“存量”问题,需要辅以有特别针对性的包括经济手段在内的多种不同的方法。而不能认为只要环境经济政策科学有效,则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5政府失灵导致的干预低效甚至失效

环境经济手段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而正如市场会由于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充分以及外部性等原因而存在失灵一样,政府同样也会失灵。政府可能会由于信息不足、决策失误以及寻租活动等原因,而导致在环境管理中运用的经济手段,非但不能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反而是扭曲价格与竞争机制使得资源利用和污染控制等偏离最优化水平。政府在信息和知识量的拥有方面并不一定总是超越所有的个人和群体的,其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制定出的环境经济政策没有给予环境问题充分的重视,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环境管理低效甚至失效。同时,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外部性,尤其污染问题的负外部效应,很可能是由许多分散的个体承担的,政府的介入使得寻租活动成为可能。政府或者污染者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寻租行为都可能导致环境经济政策的低效甚至失效,同时对收入分配和公平问题产生影响。并且,寻租行为是一种“直接的非生产性寻求利益活动”( 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DUP) Activities)[6],它本身就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的增加。

三、可持续的环境经济政策取向

基于对环境经济手段固有局限性的充分理解与认识,环境经济政策的可持续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和适应长远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其作为经济杠杆的调节与配置功能。

1追求环境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环境经济政策要取得成功必须先实现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首先,环境经济政策必须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适应,即有针对性。当前我国已经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历经近三十年努力,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不健全,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仍未最后完成。并且,我们已经不可能再走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些都是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制定的特定背景。其次,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管理也必须不断提高技术含量。OECD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技术创新易于克服负的外部性。因此,环境经济政策应体现出环保技术导向,引导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并鼓励对资源要素的替代。除此之外,科学性也更应该从生态学、规划学、管理学等不同的视角,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不断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拓展,从而使得环境经济政策目标更加科学、明确。

2提高环境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

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发布通常被视为环境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信息的披露不但可以帮助大众了解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发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而且可以为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生产行为提供指导。但即使是仅列举与人类直接相关的环境特征也需要花费相当的成本。因此,逐步提高环境信息的可获得性将有利于环境经济政策的顺利推行,并且也可起到预防的效果而大大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要提供有效的环境信息,首先需要对提供给大众的和供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之用的信息进行分类。两者关系紧密但由于目的不同而应当存在很大差异:就提供给大众的环境信息而言,所选择的环境指标既不能过多而导致信息过载,也不能过少而导致重要信息遗漏甚或产生误导;对于供生产和研究之用的信息,环境指标的连续性、可利用性是有着更高的要求,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应不需要额外的编辑和加工。总的来说,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环境指标体系,而且通常采用的实物指标也难以准确衡量对环境的影响,但它表明了对于环境质量的重视,也说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当前我国在环境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方面仍然比较落后,若要环境经济政策的推行顺利有效就必须做出改进。

3建立执行监督与效果评估机制

一项政策的施行必须受到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尤其环境问题是涉及到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问题,其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对于环境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仍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政策施行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如环保、财政、金融和保险部门等。这可能会存在由于部门之间难以协调而影响环境经济政策推行和效果的问题,而且势必要给政策执行监督带来困难。更进一步地,由于环境决策必须充分考虑不可逆性和风险,那么除了信息公开和一般意义上的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之外,应当特别地对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与评估。有效地执行监督与效果评估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政府失灵导致环境经济政策失效的可能性,避免给环境与社会福利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4与非经济手段相结合,体现综合性

环境经济政策的可持续并不能仅靠自身的建设与完善,还需要与多种其他手段配合,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比较迫切的问题是健全环境资源产权和法律体系,因为“产权界定越明确,财富被无偿占有的可能就越小”[7]。而许多环境资源都是非私有的,具有公共产权和开放性的特征,其所有权一般不健全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另外,一些经济刺激手段如税收和补贴,可能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因为税收具有固定性和强制性特征,税率的改变通常都不可能是迅速的。当考虑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就污染控制而言无论税收、补贴还是许可证交易,都有可能不是最佳的。例如由于不了解污染削减和污染损害函数而低估边际削减成本,就会导致效率损失。所以,尽管经济手段通常被认为在费用效率、信息、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着管理控制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它仍只是环境管理手段的一种。因此,环境经济政策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才可以弥补其作为经济手段固有的缺陷与不足,避免政策失效导致效率与福利损失。

5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开展国际合作

从早年的对于封闭经济条件下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现今已发展到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环境问题的研究,例如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越境污染问题。而实际上,无论国与国之间经济如何依赖和开放,地球始终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环境问题上逐步取得了许多共识,并通过签订环境条约,如关于GHG排放限值设定的东京议定书,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然而,由于各国之间在发展水平、文化与认识上存在差异,国际协调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而是存在利益博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在环境政策方面的成熟经验应当加以研究和借鉴,而且由于环境问题与贸易、贫困和经济发展乃至南北关系在事实上的不可分性,因此要保障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推行,还应当寻求国际上的技术和研究等方面的协作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沈满洪论环境经济手段[J]经济研究,1997,(10):56-57

[2] 王金南,陆新元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实践与展望[J]世界环境,1997,(1):21-25

[3] 苏明,等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7,(27):4-12

[4] Dasgupta,P,Heal,GMThe Optimal Depletion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Symposium,1974,(5):3-28

[5] 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77-585

[6] JNBhagwati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DUP)Activities[J]JPE,1982,(5):988-1002

[7] 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5

[8] 唐志军,王玉霞对经济学的“手”理论的述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9] Margolis,M,Nvdal,ESafe Minimum Standards in Dynamic Resource Problems:Conditions for Living on the Edge of Risk[J]Environ Resource Econ,2008,(40):401–423

[10] OECDEconomic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OCED,Paris,1989

[11] 潘岳浅论环境经济政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8,(3):28-31

On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i Hong1,Zhang Xiangda2

(1Graduate Department of DUFE Dalian,116023;2Disciplines Department of DUFE Dalian,116023

Abstract:It has been a trend to use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ina is also pressing ahead with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 economic policiesBu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economic means has its own inherent limitations,because it is just an economic mean and environmental issue subject to its specialties,such as uncertain goals,alternative resources,as well as irreversible factors,and there are market failures and government failures as a result of interveningDur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the economic means to ensure that it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环境局限 篇4

(一) 单位内部控制的表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以下简称单位内控) , 是指单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 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单位内控规范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建设,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般性规范, 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 制定符合本单位要求的具体的规章制度, 建立自己的内控体系。

(二) 内控信息系统的作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是将内控理念、控制流程、控制方法等要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在信息系统中, 从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系统化与常态化。其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固化了经济活动业务流程, 自动记录和跟踪业务流程的运行状态, 并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嵌入到信息系统中, 使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实现自动流转和主动提示, “自动”实现了内部控制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约束。二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降低出错概率, 可以使管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应对重要的或者突发性事项, 提高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三是提高信息的实效性和相关性, 各级管理人员在各自权限范围内, 通过可视化界面, 动态掌握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可控信息, 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四是为单位创造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 实现内控信息的程序化、标准化, 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五是内控信息系统, 能够带动、引领行政事业单位切实开展好单位内控建设, 防止将制定的各项制度当摆设, 流于形式、走过场。信息系统把相关的机构、岗位、人员联系起来形成链条, 循环联动, 把制度、职责、权限展现在眼前, 清晰明了, 有理有据、有章可循。融入绩效评价、内部监督、审计功能, 促进单位内控体系不断完善、提高。

(三) 内部控制方法在内控信息系统中的体现方式、优势与不足。一是将不同部门职能、岗位定义成不同角色, 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 不同经济业务活动对应的决策、执行、监督这些不相容岗位, 分配不同的角色, 用程序来控制, 由不同的操作人员来承担, 可以很好地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控制方法和归口管理的控制方法;二是通过岗位权限设置和程序流程控制逐级审批, 处理常规授权业务;对“三重一大”的业务事项, 实行联合会签程序控制, 实现特别授权控制。信息系统能够很好处理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三是通过在信息系统中划分不同的功能模块, 针对不同业务不同的处理流程及岗位功能权限设置, 实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和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的控制要求, 区分不同的业务控制流程, 应用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等控制方法;四是对于业务事项表现为资产形态的过程控制, 包括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盘点清查等节点, 采取资产记录台账、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 确保资产安全。对资产处置, 由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审核、审批可以控制资产流失, 就是应用财产保护的控制方法, 信息系统具有突出的优势;五是会计账务核算系统在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要求方面, 通过会计岗位、会计人员、会计凭证、会计报告、会计档案和会计核算统称为会计控制的方法来实现, 与手工方法相比信息系统具有非常强的优势, 是提高单位会计水平的主要手段;六是信息系统在信息内部公开方面, 具有内在的优势, 同时为内部监督、审计提供更加便利、高效、可追溯的工作平台;七是单据控制, 可以说是信息系统应用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 但是可以通过表单控制实现对外部票据的关联控制作用, 加强手工辅助、审核、把关, 靠制度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二、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状况

(一) 会计账务管理信息系统。单位采用的账务管理系统包括商品软件和财政支付信息系统集成的账务系统两类, 基本功能类似, 财政集成账务系统具有一定优势, 可以利用电子支付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为自动生成财政部门决算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功能包括:会计科目维护管理, 设置辅助核算;凭证管理:凭证规则、类型维护, 填制、审核记账凭证, 凭证记账;账簿管理:总账、明细账、辅助账;报表管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会计报表等;期末结账、转账, 年终结账、结转;国库支付系统数据接口, 定义记账凭证生成规则。

(二)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是由财政部与久其公司联合研发, 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功能较为完善, 融入了一些内部控制的方法, 但在全员参与资产管理和内部监督方面功能不足。单位版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包括:资产配置:购置计划申报, 新增登记、入账;资产使用:变动、盘点、计提折旧、领用、回收入库;资产评估、确认;资产外部使用:出租出借申报、审批;资产处置:资产处置申报审批, 损失核销登记;收益管理:登记、上缴;资产报表:行政 (事业) 单位资产负债表, 资产总帐, 台账, 分析查询, 数据上报;执行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下达的任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功能包括:资产购置计划审批;资产有偿使用审批、备案;资产处置审批、备案;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查询;资产报表:动态产生资产年报、月报;实时动态查询、综合分析;组织机构管理, 用户及权限资源分配, 角色管理;网页栏目的维护管理

(三) 预算编制信息系统。以预算项目库建设为纽带, 集成单位预算编制、财政审核、预算方案生成功能为一体, 体现公开、公正、交互、便捷、高效的预算管理理念。主要功能包括:基础资料管理:机构编制、人事、工资、标准代码等基础信息;预算项目库:职责活动、项目申报、审核、排序;预算编制:基本支出参考数计算、逻辑审核, 汇总报送预算建议数, 财政预算编审, 下达预算控制数, 单位编制正式年度预算, 财政汇总生成预算草案报人大批准。

(四) 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或称财政支付系统。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控制, 由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和国库银行协调联动, 将资金直接拨付给货物或服务提供商,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财政监管水平。主要功能包括:预算指标管理:根据人大批准的预算方案, 生成预算控制指标;财政国库部门根据不同的指标类型指定计划方式和支付方式, 下达用款额度;单位申请用款计划、财政审批, 在额度内从其零余额账户支用款项, 直接支付给商品或服务提供商, 代理银行垫款;资金清算:当日财政确认代理银行垫款, 通知国库银行清算代理银行垫付款项;集成账务管理系统。

(五) 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以票控收”的思路设计。实现对执收单位、收入项目、收费标准等重要控制信息的规范化。构建财政部门、执收单位、代理银行之间的网络架构, 实现实时、高效、规范的财政统管体制。主要功能包括:票据管理:领用申请、入库、使用、核销、退回;非税款项缴入代理银行财政汇缴专户, 打印统一缴款票据;收入退付、调整、减免;预收收入处理;银行对账、财政对账。

三、单位内控规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一) 内部控制环境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架构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职能, 在这些管理系统中却不能很好体现, 比如:梳理业务流程, 明确具有本单位特点的业务环节, 开展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点, 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机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监督相关人员认真执行, 这样的流程在管理系统中体现不充分。尤其是风险评估机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在管理系统中体现出来。“三重一大”等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没有充分体现。

(二) 业务层面和控制活动体现不够全面。重要岗位设置不是在本单位梳理业务流程、分析风险点基础上确定的, 不能体现本单位的实际重点岗位配置需求。各业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相对独立, 相互联系的信息流传递功能不强, 成为信息孤岛, 重复的数据录入既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也增加了出错概率, 割裂的系统也给业务流程控制和内部监督带来不利影响。每个系统都有一套独立的维护人员、角色权限的管理模块, 显得累赘, 非常不便。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角色的管理权限不在本单位, 财政部门通常一个单位只分配给一两个角色, 只是单位的财务部门在使用。本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在这些信息系统中的岗位操作环节的控制、展现和提示功能较差。预算控制中决算的生成和绩效评价功能薄弱。资产管理系统中全员参与, 对资产使用、保管责任部门的管控能力薄弱。政府采购控制体现不充分, 建设项目和合同控制没有体现。

(三) 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最薄弱。上述管理系统设计不是以单位内控为目标, 没有将这样的控制方法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当中, 不能满足内控系统要求, 是功能最薄弱的环节。

四、完善与改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措施

(一) 内控环境的完善提高。针对现有的管理系统与内控建设的差距与不足, 制定和补充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内控管理机构, 制定管理流程, 履行各自的职责, 监督内控制度的执行。

(二) 提高现有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能力和授权审批控制能力。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设计标准的数据接口, 或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数据的导出、导入功能, 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加强授权审批流程控制, 不相容岗位控制, 增加内部监督、评价角色管理。

(三) 开发单位内控信息系统, 注重与管理信息系统衔接和协调。内控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扩充、完善, 逐步提高软件的应用深度和操作人员的应用水平。内控信息系统要以经济活动的生命周期为主线, 在业务层面体现不同业务不同的活动控制特点 (角色、功能、流程) , 融入各项内控管理制度, 依托网络协作环境, 结合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 减少数据重复录入, 增进信息共享, 开发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审计功能, 并对内控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开发统一的用户、机构、角色、功能权限、数据权限管理模块, 建立用户的上下级关系, 规范分级的管理员配置策略。

财政部门承担着单位内控的外部监督职责, 对单位内控有指导、监督职责, 以后这些管理系统的升级、改版, 需要考虑单位内控的需求, 也可以整合这些系统, 开发出一套内控管理信息系统供单位选择、使用。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要求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充分体现信息系统的优势, 本文分析了信息系统应用八种内控方法的途径、优势与劣势, 总结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 分析其对单位内控建设作用的局限与不足, 提出解决对策, 为单位开展内控建设提供参考, 对上级财政部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提出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苦荞茶:走出“特产”局限! 篇5

之前,也接触到很多类似这样的行业,如高端猪肉、人工养殖鹿等等,都想通过某种方式卖一个更高的价钱或者天价。但怎么才能让这些产品物有所值,怎么才有更高的价值,则找不到支撑点和适合的渠道模式。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发现,只有做成“特产”,才能支撑高价位,因为旅游市场上有特色的产品,游客是不怎么在意价钱稍高一点的。但是,这样的市场受到“特产”的局限,做不出规模,也就是很难做大。

当然,生存之后才能求发展。只有做到了在当地有相当的市场规模和消费群,才能将产品推向全国。以下仅以环太苦荞茶等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对这个行业或者类似这个行业的品牌和产品有所裨益。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资料的局限,不可能对苦荞茶企业有非常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文试图从战略、品牌、产品、渠道、推广等策略的角度进行简单分析,并不代表本文的策略就是完全正确的。

苦荞茶,作为一个茶市场的新品类,目前在四川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如果继续在四川本省的红海中“苦战”,无疑销量无法取得突破,而且极易形成“特产”的概念,难以自拔。如果是特产,只有旅游时,游客将其作为礼物买回去送人,一旦离开了这个地方,自然就不会再买了,这对苦荞茶品牌的全国市场推广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也是最大的局限,要从地域上甩掉“特产”的帽子。

地理标志产品。

苦荞主产区是西昌,要强化西昌作为苦荞茶的正宗地位,树立西昌苦荞的标准。如果可能,还要申请只有西昌才有的某个品种的地理标志(如果这个品种营养、保健等功能好,只有西昌才有或者西昌某个片区才有),一旦地理标志通过认证,接下来就是收到法律保护的西昌独有的苦荞茶,门槛无疑高了很多。大家都做苦荞,我的是最正宗的,这就有了说服力,也有了差异化。

行业标准制定者。

你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理所当然最具有说服力。也对其他竞争品牌是一种有效的区隔。最终能解决消费者信任的问题。

谁去做这个事情,当然是当地的有资源能力、有实力的,能整合各种资源的厂家,我觉得环太苦荞茶、三匠苦荞都可以去试试,这是一个大的战略,做成了,对于四川苦荞茶营销和推广将是一次大的质的飞跃。

下面将环太苦荞茶作为分析的蓝本,进行一次粗略的营销诊断。

从品牌的角度而言,其中环太苦荞是相对走在前面,不过离品牌的道路还很远,

作为一个行业内较早运作品牌的苦荞茶企业,其品牌运营能力还处于广告设计的初级阶段。我的意思是说,怎么定位和传播“环太”的品牌,企业还是比较初级的。从环太的户外广告、终端形象店、包括企业LOGO等都没有找准打动消费者的点;如中央电视台推荐品牌、苦荞茶领导品牌,这些是追求的目标,如果真正做到了全国市场,这样说或许有效果,如果只是区域性质,效果不会很好。在代言人上,选择宋祖英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当然我不了解具体情况,只是从代言人的调性和关联性觉得不是太好,如果用四川本地的名人呢?仅仅是一个代言,没有相关线下整体活动跟进,代言也大打折扣了。

打造非传统茶新品类。

那就接着说说环太苦荞茶的品牌定位。品牌作为跟消费者沟通和提供承诺的有效方式,如果千人一面,无疑难以打动消费者。环太苦荞来自大凉山,具有那么多的营养、保健功能,都要进行发掘,找到最有效,最能跟竞品形成区隔额定位。如:非传统茶,新品类、大凉山最正宗的苦荞茶。当然,在全国市场上,没有领导品牌,也是其他苦荞茶企业的一个巨大机会,但为什么就没有人能看到呢!非传统茶新品类,从品类入手,打造差异化。

渠道和品牌模式单一。目前,主要销售渠道主要是以特产店、专卖店、连锁、卖场等方式进行苦荞茶的销售,这种方式对于上量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苦荞茶的渠道应该更加广阔,这就需要更加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组合。之外,还要推出更高端或者向下延伸的一些品牌和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组合开发其他渠道和进行品牌化的运作。

传播聚焦,统一。

环太苦荞茶的传播主要以户外和电视为主。而在传播的时候,由于定位不清晰,也难以形成统一的主题。如户外的传播,很多地方,如商业区及周边,主要内容是央视合作品牌,推荐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而有的地方又是:苦荞茶领导品牌,有机、环保、健康,严重影响到消费者认知和传播效果。要找到一句打动消费者的话,比说十句央视合作品牌要好得多。如前面说道的:来自苦荞之都,最正宗的苦荞茶!效果不是更好?

做大,就要走出“特产”概念。

苦荞茶作为一个茶叶的新品类,不一定要是特产,但可以是西昌的独有特色,做到独有和不可复制。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才能将其做大,做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

可以总结一下“做大”的大致思路。第一,跳出特产的局限,用全国市场的思路来做新品类;第二,用地理标识来保护品牌和产地;第三,制定最好的苦荞茶的行业标准;第四,进行全新的品牌定位和运营,第五,改变和升级苦荞茶形象;第六,有必要进行卖点的重新提炼,跟消费者沟通,教育和培育外省市场;第六,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用统一、一个声音告诉消费者:我是最好的,独特的苦荞茶,与众不同。

语言的局限 篇6

[1]人们一般认为,“言为心声”,即有何种思想感情便有怎样的语言表达。然而,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又是有限的,不能尽如人意。

[2]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乏这样的表述。例如,刘禹锡的《视刀环歌》:“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黄庭坚的《品令》:“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以及“余欲无言”、“解人难索”、“辞不达意”等等。

[3]更为典型是陶潜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陆机的《文赋》:“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透露的则是一种作者与言语之间永恒的挣扎。

[4]著名学者钱钟书论道:“谈艺时每萌此感。听乐、读画,睹好色胜景,神会魂与,而欲明何故,则已大难,即欲道何如,亦类贾生赋中鹏鸟之有臆无词。巧构形似,广设譬喻,有如司空图以还撰《诗品》者之所为,纵极描摹刻画之功,仅收影响模糊之效,终不获使他人闻见亲切。是以或云诗文品藻只是绕不可言者而盘旋”(《管锥编》)。

[5]当代作家章诒和亦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描述:“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往事并不如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6]同时,语言一旦形成,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多面性。例如,墨子的说“言多方”,“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墨子·小取》);吕不韦言:“言不可以不察”,“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而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语言的“不可靠性”。

[7]总之,理解语言的局限性,其实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语言。

环境局限 篇7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AMT) 环境,人力资源管理 (HRM) ,局限性

1 AMT环境下传统HRM的培训需要新探索

在AMT环境下, 随着自动化、信息化设备的引入, 员工的工作内容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员工从直接的手工操作工变成了监控者、编程者、决策者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管理者, AMT环境下对员工素质水平的高要求使原有的员工能力水平很难胜任;其次, 由于各个生产制造阶段高度集成、相关, 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工作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员工必须能够突破狭隘的本部门主义, 而建立全局性的、整体化的工作观念。为了使各部门员工之间能够有效合作和采用团队工作方式, 员工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团队工作能力、人际能力以及沟通技巧, 而原有的工作方式强调个人做好本职岗位工作, 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往往使员工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再有, 在高度自动化和高度相关的制造系统中, 操作上的小失误往往会被放大, 从而增加了引起系统混乱的可能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员工的工作伦理道德要求很高, 员工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承担力。

此外, 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环境下, 企业员工不仅需要与内部各部门人员合作, 同时还要与企业外部的供应商、用户, 甚至竞争者建立双方赢利、合作以及长期的伙伴关系, 因此员工要建立合作和双赢观念, 取代以往不输即赢的思想和短期观念;在这种新的生产运作环境下, 企业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将会随之提高而难于被外界模仿、学习, 此时采用教育培训的方法对于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非常有效, 因此他们必须接受培训, 重新学习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 AMT环境下传统HRM的沟通需要新途径

在AMT环境下, 企业常常会依据竞争环境的变化, 以更迅捷的速度组建一个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临时性虚拟组织, 或是成立一个由多个组织的成员临时构成的项目团队来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获取盈利。在这些虚拟组织或临时团队中, 由于各个企业或员工的价值观、利益观不同, 因而各自的具体目标也不同, 都是各自运用竞争优势完成独立的职能, 这样对于完成共同目标就存在问题, 造成目标差异化;此外, 由于临时组建的团队员工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甚至彼此之间相互不了解就在一起工作, 这样往往会导致对信息的理解有所不同, 以至相互沟通和理解较困难, 协作障碍, 工作效率下降;先进制造技术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很多工作任务, 然而员工运用现代通讯技术的能力各异, 会导致对信息理解的差异甚至误解, 使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很容易丢失或失真, 导致沟通障碍。另外, 在AMT环境下, 临时性团队或项目小组会在短时间内组成, 有时还会异地组建, 这样由于成员地理位置上分布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机会较少、时间较短的限制, 成员间难以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这样容易造成员工在工作上的孤独焦虑心理, 企业员工间信任危机, 增加孤独感, 从而影响工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张青王梦鹿王伟婧

作效率。

3 AMT环境下传统HRM的激励需要新改进

在先进制造技术形成的一些组织模式下, 在员工绩效考核方面, 由于一些虚拟企业倡导团队合作, 个人业绩衡量的有效标准难以确定, 一些员工具有两重人事和工作关系属性, 绩效考核难以有效实施;再加上员工相对分散, 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了解不多, 一些针对传统实体企业的考核方法在此运作不起来, 如360度考核;此外, 在薪酬设计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基于工作的薪酬制度主要适用于岗位职责相对固定的岗位, 它主要是根据对岗位职责、岗位技能、所要求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环境四个方面的评价进行确定, 所以, 如果该岗位所从事的任务类型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 岗位所要求的工作量也不稳定, 经常出现加班或者空闲时间, 甚至组织内部经常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调整进行岗位拆分和合并, 那么根据原先工作评价所确定的薪酬差距就会失效, 就会产生匹配偏差, 引发组织内部新的不公平;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效应对内外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对外, 企业最好处于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不可控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比较小, 对内, 企业基本处于成熟期, 内部的变革因素对员工个人绩效的影响较小, 员工的个人绩效与员工个人的努力程度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等。而在AMT环境下, 在虚拟组织和项目团队中, 就会出现这种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所以这种薪酬制度的实施遇到了困难;此外在员工激励方面, 虚拟企业一般追求短期合作效益, 只重视物质激励, 难以开展以事业、感情和待遇三方面相结合的激励模式, 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的实施有一定困难, 这就需要探索适合虚拟企业等新模式的员工激励措施。

4 AMT环境对传统HRM下的招聘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传统招聘过程中就扮演着被动服从的角色,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业务部门需求的状态。一直以来,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前期的招聘信息发布和候选人初步筛选, 并提供一份书面的初筛面试评价结果, 然后把候选人推荐给业务部门进行面试, 最终由业务部门决定是否录用。在AMT环境下, 业务部门的用人需求发生了变化, 人才层次需求提高, 等待人才补给时间缩短, 需要及时、充足、柔性的人才储备。在这种情况下,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做法, 那么不仅改善不了原有被动的地位, 还有可能更加被动。

其次, 就传统招聘流程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AMT环境下, 用人部门的人才净需求有时并不十分精准, 不只简单在用人数量上, 而是在用人类型、用人层次和用人组成等方面加以要求, 这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判断业务部门的人员净需求上就需要一定的改变;有时业务部门的用人需求十分紧迫, 根本等不到传统招

参考文献

“阿福凉茶”品牌局限 篇8

笔者认为, 就目前“阿福凉茶”的品牌策略而言, 存在如下弊端:

1) 作为“凉茶”行业的新秀, 按产品周期理论, “阿福凉茶”现处于导入期, 将品牌定位于台州区域, 有其策略的合理性, 但从长远来看, 其品牌定位的范围还是过于狭隘, 不利于产品跨区域销售, 限制企业做大做强。

2) “凉茶”的品牌定位重蹈了早期“王老吉”的覆辙, 使“阿福凉茶”很难走出台州, 在全国范围推广, 因为在两广以外, 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 而且, 内地的消费者“降火”的需求已经被填补, 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

3) 以“凉茶”推广, 会限制产品的销量。因为“凉茶”给消费者传递的是一种降火气的“药效”, 而“是药三分毒”, 不宜多喝, 且会缩小产品的目标消费群。

4) 直接与竞争对手“王老吉”发生正面冲突, 因为“王老吉”的身份是“凉茶始祖”, 具有神秘中草药配方和175年的历史等优势, 显然“阿福凉茶”无论是在品牌影响力上还是在“凉茶”行业的权威性上, 都无法与竞争对手“王老吉”抗衡, 容易受制于竞争对手的打压。

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 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要让消费者在众多相差无几的同类产品中记住并选购“阿福凉茶”, 就必须在消费者心中创造出一种心理差异的优势。而市场竞争环境、消费环境以及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不断变化, 始终如一的定位虽然能够保证企业资源的延续性, 但如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况且“阿福凉茶”先前的品牌定位存在不准确, 因此必须重新对“阿福凉茶”进行品牌定位和品牌策略的调整。

根据笔者对“阿福凉茶”的了解和研究, 考虑“阿福凉茶”品牌未来的发展, 笔者拟订了一套“阿福凉茶”品牌策略。

1) 明确“阿福凉茶”品牌定位, 强调是一种草本植物功能性饮料, 并非真正药理中所谓的“凉茶”, 竞争对手是其他饮料, 同时, 需要调整产品的名称, 考虑将“阿福凉茶”改成“阿福”, 以消除消费者认知中对“阿福凉茶”理解的误区。

2)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认知, 提出与竞争者 (比如“王老吉”) 不同的主张, 强调“阿福”既具有预防上火的功能, 又具有预防湿气的功能, 目的是为了与竞争对手“王老吉”形成产品功能上的差异, 符合台州人实际情况。因为在台州夏季暑热较为明显, 且湿气也比较重, 但目前台州市场上的凉茶饮料偏向于防火去热, 忽略了祛湿, 所以“阿福”可以通过这个品牌策略在产品导入期, 在激烈的饮料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体现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为了使品牌定位顺应消费者的认知而不能与之冲突。因为“怕上火, 喝王老吉”已经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根深蒂固了, 作为行业新秀, “阿福”几乎不可改变消费者的这种认知。

3) 做深“福”文化。“福”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 它所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 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所以建议放大突出“阿福”饮料标签中的“福”字, 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另一方面可以向消费者传递一种“喝阿福饮料, 福星高照”的消费理念, 以及该产品是适合各种喜气场合的最佳饮品。

4) 明确了“阿福”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 接下来就是要推广“阿福”品牌, 让它真正地进入人心, 让大家都知道品牌的定位, 从而持久、有力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建议将“阿福”饮料推广主题制定为“喝阿福饮料, 防火御湿, 福星高照”, 在传播上尽量凸现“阿福”作为饮料的性质。在广告宣传中, 一方面“阿福”饮料需要以轻松、欢快、健康的形象在充满福气、喜气的场合出现, 强调正面宣传, 避免出现对症下药式的负面诉求, 从而把“阿福”和“传统凉茶”区分开来。另一方面, 打好“阿福”名人效应这张牌。“阿福”的名气源于方言新闻节目《阿福讲白搭》, 而该节目主要特色在于用方言播新闻, 比较贴近老百姓。借助主播“阿福”代言, 一方面可以迅速地使台州地区的消费者认知“阿福”品牌;另一方面可以突出“阿福”饮料的情感主题, 即“台州人自己的饮料”, 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性购买动机, 促使消费者最终作出期望的行为反应, 以实际行动购买产品。

5) 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 建议电视广告选用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以及充满福气、喜气的场景, 在场景中纷纷畅饮“阿福”饮料。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人陈述“喝阿福饮料, 福气”、“喝阿福饮料, 喜气”、“喝阿福饮料, 防火”、“喝阿福饮料, 御湿”, 促使消费者在充满福气、喜气的的场合或者是在吃火锅、烧烤时, 自然联想到“阿福”饮料, 从而导致购买。同时, 考虑制作两套不同的电视广告, 一套广告由主播“阿福”代言, 电视媒体选择在原有销售区域的强势媒体, 另一套广告可以锁定省级或者是全国性的强势媒体。

6) 在地面推广上, 除了在传统渠道的POP广告外, 可以仿效“王老吉”的模式, 配合餐饮新渠道的开拓, 为餐饮渠道设计布置大量终端物料, 如设计制作电子显示屏、灯笼等餐饮场所乐于接受的实用物品, 免费赠送。在传播内容选择上, 充分考虑终端广告应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将产品包装作为主要视觉元素, 集中宣传一个信息:“喝阿福饮料, 防火御湿, 福星高照”, 使消费者对阿福饮料“是什么”、“有什么用”有更强、更直观的认知。

突破品牌局限提升品牌实力 篇9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北京品牌协会于10月27日、11月9日分别在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二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以“突破品牌局限,提升品牌实力”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菜百、超市发、稻香村、大三环、更香茶叶、红螺、老舍茶馆、便宜坊、国华商场以及二商集团系统10家品牌企业的负责人等先后参加了座谈会,聆听新加坡资深品牌专家张德顺的演讲。

张德顺首先结合国内外品牌发展典型案例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共同分享了他多年来积累的关于品牌拓展的经验,深入浅出的阐释了企业在实现品牌拓展和突破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因素。他认为品牌的突破,不是突破别人,而是突破自己。他提出要取得品牌的突破,第一就是要认识自己;第二要了解市场所需;第三,传达品牌一定要清晰可信,才能赢得员工和消费者的归属感。随后各企业负责人也就各自在品牌建设工作中所关心的问题,分别做了咨询,张德顺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座谈会结束,红螺公司董事长李效华表示这种沟通方式非常好,专题演讲和专家解答为红螺下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开阔了思路。二商集团食品产业部副部长吴远馨认为讲座和交流对于二商集团品牌集群如何由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拓展,开拓了思路,增长了知识。菜百、稻香村、更香茶叶、老舍茶馆、便宜坊、国华商场、等企业负责人也纷纷感到这种“先演讲再答疑”的沟通交流方式,更利于专家一对一的为企业把脉,希望政府和协会能够经常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助力企业提升。

克服公有云使用的局限 篇10

迁移公有云平台:无须更改应用代码

问题之一是组织内部应用的数量激增。数据中心的存储多使用CIFS与NFS协议, 因此在设计应用时一般都会考虑这一点。但是, 面对HTTP通信的公共云数据, 应用基本上是束手无策。

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案是重新编写应用, 但任何头脑清醒的CIO都不会这么做。万一出现故障, 应用不工作了呢?毫不夸张的说, 如果一款重要的应用中断的话, 会使整个组织瘫痪。

在此背景下, 一些最新、最具创意的内容管理解决方案也应运而生, 它们担当这些应用的解释程序, 令问题迎刃而解。他们使得数据经过基于策略的全面分层后迁移至公共云平台——不论是Microsoft Azure、Google, 还是亚马逊, 无需更改应用代码。应用基本上已经为云计算做好准备, 不需要重新设计。

解除供应商锁定, 自由选择公共云

迁移到公共云属于重大决定。但是, 如果你因故想要换供应商了怎么办呢?

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和访问API确保基础架构之间的互用性, 让更换供应商变成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从而令很多组织觉得被锁定了。

降低巨量查询的计算成本

虽然应用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还需考虑到,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利用公共云有效解决了燃眉之急, 却又会在将来产生新的问题。

即便CIO了解, 但CFO与其它LOB (业务线) 管理人员未必清楚的是, 公共云存储看起来便宜, 可当你需要访问存储数据的时候, 却会产生昂贵的开销。比方说, 尤其是在需要大量文件用于分析的时候。

最近, 我曾和一家美国大零售商的CIO有过对话, 这家零售商在节假日 (11/12月) 时的业务占到全年的一半。每年一月份, 商店利用应用生成销售报告时, 会出现数据存储问题, 计算资源不堪重负。

这家零售商决定将应用迁移到公共云, 12月份之前, 平均账单金额一般在9万到9.5万美元之间浮动。然后到了1月份, 他们收到了一张130万美元的发票!造成这张天价账单的主要原因是LOB (业务线) 用户没有意识到现在数据已经在公共云端, 他们运行巨量查询, 读取海量数据, 使账单金额飙升。

不过, 如今有了最新内容解决方案, 这一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些解决方案会在内部保留元数据——文件名、作者、版本控制信息等, 甚至还能对应客户的文件信息, 使得数据访问与分析快速完成, 同时降低成本。

以审核为例, 审计可能需要查询几年前的数千份文件。借助创新的内容解决方案, 这些查询可以在本地完成。这样不仅仅提升了速度, 而且查询不会碰到公共云 (即便有的话也是微乎其微) , 因此访问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解决压缩难题, 拒绝双倍付费

即使访问成本得到控制, 供应商仍然会按字节收费, 在如今大数据盛行的形势下, 收费也会节节攀升。存储费用更令人倍感痛苦, 虽然众多云供应商会压缩接收的数据, 但是仍然按原始数据容量向客户收费。

现在, 有了先进的内容平台, 这一点也不再是问题了。它会在内部压缩数据, 然后上传到公共云。如此一来, 用户仅需支付数据在供应商服务端占用的空间, 而不用双倍付费了。

数据离“巢”前就已加密, 确保安全

安全一直是考虑云计算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后斯诺登时代仍然成立。

每一个声誉良好的公共云供应商都会对客户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如果未经授权的话, 即便能访问到数据也一无是处。但是, 很多人也会担心加密密钥的安全性, 比如是否被黑客攻陷过, 或是否提供给了无处不在的盗卖信息者。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但是也有简单的应对方案。那就是在数据离开数据中心前就加密数据。

最新及最具创意的内容解决方案赋予了组织这项能力, 使得数据在抵达公共云服务端很久之前就已经固若金汤了。甚至还能在抵达时再次加密, 防止黑客与其它不怀好意者的攻击, 以及那些可能的窥探。

“赶超思维”的局限 篇11

我们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是高估政府的作用,以为依靠政府动员资源和把握方向的能力,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划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有关领域,由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按照规划的重点开发高新技术,扩大生产能力,就能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即使民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要由政府施加严格的管理,把他们纳入国家计划和政府规模之中。

从各国的历史经验看,在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加快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市场体制的形成,同时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保证潜在比较优势的发挥,的确显示了很大的能量。在二战后的亚洲,这种“市场经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的模式(韩国称之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被有些经济学家叫做“亚太模式”。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采取这种模式是战后亚太地区一系列国家和地区高速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日本政府通商产业省(MITI)在战后的机械工业振兴运动、电子工业振兴运动、大规模集成电路攻关等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被看成“亚太模式”的范例。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使日本产业界后来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上吃了大败仗。我们不妨将这两个突出的事例加以对比:

1976-1979年度,为了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方面赶超美国,日本政府出面协调5家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组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研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政府预算也投入大量补助。由于集中投入资金和人力,1980年日本比美国早半年研制出64K存储器,后来又比美国早两年研制成功256K存储器(DRAM)已经占领了70%的世界市场,到1 986年,日本半导体产品已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5%,高于美国的44.0%;DRAM的世界市场占有份额高达90%,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

在取得半导体产业霸主地位以后,日本继续沿用政府“行政指导”的一套做法,按照通产省和国家广播公司(NHK)规定的技术路线在模拟式基础上开发高清晰度电视(HDTV)。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人仍以千军万马各显神通的方式进行视听技术的研究。1991年,一家美国公司向美国联邦通讯员委会提交了开发数字式HDTV的计划。接着,另一家美国公司又在1993年开发出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使得在单个频道中传输多达10套电视节目。这样一来,美国一举超越了日本的领先地位,使后者在模拟式HDTV方面整整20年的投资毁于一旦。1996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最终批准了数字式HDTV标准,并且规定了到2006年全部电视实现数字化的时间表。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电视与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结合在一起,形成集成化的宽频带网络体系。由此形成了美国对包罗万象的多媒体产业不容挑战的霸主地位。

那么,为什么通产省在前后两个时期中对产业发展进行的“行政指导”形成了如此不同的结果呢?据我看,原因是在过去的“赶超”时期,先进国家走过的道路是清楚的,政府拥有相对充分的信息。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发挥了民间力量所不及的调动资源的能力,故而成功的把握大,然而当面对创新的课题、需要探索未知的时候,政府并不具有信息优势,它的反应能力、动作效率则肯定不如民间机构,而且政府直接组织、管理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又必然压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这就导致了上世纪9n年代与美国争夺信息產业霸权的竞争的失败。

《护士条例》的亮点与局限 篇12

1 《护士条例》的四大亮点

1.1 凸现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护士条例》第一条开宗明义表明了立法的宗旨, 即为了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规范护理行为,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 把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放在了首要位置。《护士条例》对护士合法权益的维护, 做出了多项既明确又具体的规定。从数量看, 除总则第三条规定了护士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护士依法履行职责, 受法律保护, 全社会应当尊重护士外, 在单独列出的第三章权利和义务共8条中, 有4条是专门针对护士权利所作的规定。从内容看, 既涉及全社会对护士应有的尊重, 更多的则涉及护士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技术职务和职称等多方面。

1.2 规范护士执业注册

《护士条例》从护士执业资格的取得途径, 护士执业证书的称谓, 注册的主管机关和注册程序, 注册期限, 有效期, 再注册, 注册事项变更, 执业资格注销八方面规范护士执业注册。如《护士条例》对于护士执业资格的认定采用了统一的通过考试方可取得的标准, 这也符合国际惯例。当然对于已经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 也作了照顾性的变通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 本条例施行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或者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护理活动的人员, 经执业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合格, 换领护士执业证书。这一项规定, 既承认了在《护士条例》实施前经过考试取得的护士资格并注册取得的护士执业证书, 也承认在条例实施前已经通过考核认可并经卫生行政机关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

1.3 规范护士执业行为

《护士条例》建立依法执业, 紧急处置, 问题医嘱报告, 尊重关爱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服从国家调遣五方面的规则, 从而规范护士执业行为。如《护士条例》第十七条第l款规定, 护士在执业活动中, 发现患者病情危急, 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 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实际上对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时, 要执行两项工作, 一是要及时将患者病情变化的情况通知医师, 以便医师从医学上对患者的病情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提出更为专业到位的处置方案。二是护士要力所能及地处置患者[1], 而不能坐等医师的到来。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后, 尤其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时候, 医师的到来往往有一段时间, 此时护士不是毫无办法, 护士应当对患者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1.4 强化了政府和医疗机构的责任

从政府层面而言, 在《护士条例》中确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护士管理机构, 规定了政府对在护理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护士的表彰政策。加强政府部门对护士的监督管理。从医疗机构层面而言, 从配备护士的数量, 执业要求, 卫生保障措施工资、福利待遇, 培训等多方面强化医疗机构的责任。如《护士条例》第二十一条第1款规定, 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允许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未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办理执业地点变更手续的护士、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执业注册的护士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

2 《护士条例》的两大缺憾

《护士条例》自2008年5月12日实施以来, 对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规范护理行为[2],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保障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依法治国, 法制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 以及卫生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护士条例》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2.1 未能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形成有机衔接

《护士条例》第二十八条对医疗机构使用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作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 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 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和在医疗卫生机构合法执业的护士数量核减其诊疗科目, 或者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处罚规定。而医疗机构使用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显然是一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行为,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 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 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证可证》。于此可以看出两个条例在此问题上没能形成有机衔接, 给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惑的同时也有失法律的公正, 同是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行为, 受到的行政处罚却大相径庭。

2.2 不利于实际操作

《护士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 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发现患者病情危急未立即通知医师的;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未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提出或者报告的;泄露患者隐私的;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 不服从安排参加医疗救护的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 暂停其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 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护士执业证书。而《护士条例》第八条明确规定护士执业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发放。而《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中赋予了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的权利, 使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承担监督医师依法执业的同时, 赋予他们相应的处罚权, 权责的统一, 有利于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而《护士条例》没有赋予县级和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吊销护士执业证书的权利, 而对护士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一般由县级和市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 权责的分离, 不利于日常监督工作的开展, 不利于实际操作。

3 建 议

对同一违法行为, 存在《护士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两个法规, 摆在执法人员面前的是选择适用法规的问题。

3.1 卫生监督人员要加强学习, 学会融会贯通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疗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医疗卫生领域不断凸现新情况、新问题, 卫生监督员如何处理好市场与监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解决好监督能力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维护医疗服务领域的良好秩序, 提高卫生监督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学会法律法规之间的融化贯通是卫生监督员依法监管的基础。

3.2 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执法和其他行政执法一样, 需要严谨、科学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3]。《护士条例》的颁布实施有益于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士执业注册, 但也存在着未能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形成有机衔接和不利于实际操作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

参考文献

[1]严谓然.从法规层面明确了护理专业定位[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6) :28~29.

[2]田素斋, 张丽华, 孙继红等.护士长在培养护理人才中的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 :12~14.

上一篇:和谐社区参与下一篇:分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