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多媒体教学(精选12篇)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1
教学手段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具体到数学教学,其学时紧张与当代知识信息增加构成了突出的矛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数学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辩证地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并且可以将图形、声音、动画引入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它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及教学内容形象等优势,使数学课更加充实,尤其是几何画板的应用更加快捷和方便了作图;动画演示,使学生对知识的呈现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由于教学节奏加快,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见识到更多的题目类型。尤其是对图形的变化,由有限向无限过渡的过程更加直观明晰。
例如,在讲授“数列极限”时,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正n边形的边数由4,8,16……无限增多趋于+∞ 时,正n边形趋于圆的过程。
又如,讲授“古典概率”时,可借助多媒体进行随机现象的模拟,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随机现象的全过程。
总之,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等特点,合理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多感官协同学习,达到加深印象和启迪智慧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对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推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的局限性在数学教学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1.影响学生思维的开展,缺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解答题的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容量大、呈现快的特点,将数学教学内容全部由多媒体包办代替,结果多媒体不是引导学生思考,而是代替学生思考,学生在高亮度的大屏幕前,不知所云,倍感疲劳。由于容量大、节奏快, 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更不用说记笔记。大屏幕快速放映,学生记忆中暂留的时间太短,导致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够深刻,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难度。长期以往,学生兴趣缺乏, 教学效果必然不好。
2.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利用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将教科书上那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形象具体,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少了教师通过目光与学生之间进行无声的交流,也是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一个优秀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非常高超的教学技巧,能有效调控学生学与思的过程。尤其在数学课的推理板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渗透在讲解引导的每一个环节。而预先设计好通过点击来实施的、没有“活力”的课件播放是无法做到的。而学生也无法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中得到鼓励,受到启发。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屏幕上,限制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不能通过学生的目光了解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件使用频繁或不当,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演讲和板书循序渐进, 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渐渐展开的过程,教学双方在思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而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利用课件把板书搬到屏幕上呈现, 其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性变革, 预先录入的一屏一屏的文字或解题过程使学生看不过来,也无法做笔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学习效果必然不好。尤其是数学课上复杂问题的展开和解答, 学生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进行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机器教学方式, 替代了传统教学方式求解和解惑的过程, 不仅没有帮助学生理解, 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2
说博客架构之前,看一下几点:
文章性质
撇开个人日记,单指具备社会化属性、媒体属性的博客文章。
分成时效性和非时效性。
一篇技术文章、一则笑话的文章,在任何时候读起来,可读性基本不会下降。
一篇时事观点的评论,可读性会随着时间衰减。
文章组织的维度
分类、标签、作者
博客入口
1 从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或者通过外部链接,进入单篇文章。
2 敲入域名直接进入博客首页。
时间流
博客基本都是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最新的在最上面。
那么,看一下大部分的博客首页。
千鸟跟我说过,我的博客域名不应该用uitony.com,而应该用blog.uitony.com或者uitony.com/blog,当时我并没有在意,最近思考博客的架构,恍然大悟,
为了使用方便,可以将uitony.com指向后者,但把博客当成一级域名,会对以后在结构的扩展性上造成很大的问题。
因为,时间流的展示方式不适合成为一级目录,这个域名下面所有最小单位以后不一定都是文章,哪怕都是文章,一级目录也应该是一个结构层。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写过100篇以上的文章的blogger更容易体会到,时间流的展示方式,根本没有办法展示结构性的东西。用侧栏来展示的话,一不够充分,二跟时间流的方式格格不入。
博客作为媒体,时间流的方式是最大的障碍。从读者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关注的是文章写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写的对他们来说不重要。现在的分类和标签,都没有、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就算按时间顺序,顺着排还是倒着排,不同的文章性质,这个问题也不一样。
说上面这些都太抽象了,拿水煮鱼举例,这家伙写了800多篇文章,博客每天4000+PV,60%的人通过搜索引擎过来,看完一篇文章之后,一部分跑到首页,大致浏览下没有找到更多有效的信息,就跑了。为什么?因为博客的首页不适合解释给这部分人看,这个首页完全没有告诉那部分人,这个博客里面有什么货、是关于什么的。跟看一个只有20篇文章的博客效果一样。
我的结论是,基于文章内容的重构,将是以后很多以媒体为定位的博客要做的事。
多媒体辅助会计教学的局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会计教学; 局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苏彩霞(1971—),女,甘肃靖远人。讲师,主要从事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及研究。E-mail: wjc0321@126.com。
会计工作是涉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会计职业生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职业,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专门技能训练才能胜任。“会计学”课程是我国财经类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却存在着很多弊端,最突出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会计学”课程的教科书也多是以理论阐述为主,实训分量太轻,因此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一直是薄弱环节,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多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同时,会计在核算过程中的显著特点是根据凭证说话,它是一种高严谨性、高程序化、高标准化的工作,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必须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入手,编制记账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基于这样一种集知识、技能、技巧于一体的制度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实训环节,培养有用人才。
一、多媒体辅助会计教学的优势与局限
(一)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操控与失控
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有限,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直观形象的材料为学生识记和掌握实际技能作支撑点。例如会计工作中的多种凭证账表,特别是银行结算凭证几乎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而在教学中要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套齐全逼真的会计凭证,一般难以做到。而利用多媒体系统,就可以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基础资料及各种会计核算程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适时进行演示,再配以必要的教师语言进行点评,在知识能力点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形成合理反差,促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般来说多媒体课件是固化的、可预见的,它排斥师生互动中的非预见性因素。而实际教学恰恰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非预见性,因而对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和纠错性。同时,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面对的却是不同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班级的学生,因此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是不同的,这样必然使得课件的制作工作量大而且适应能力差。[1]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征求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持肯定态度。而目前,许多老师仍然以为在多媒体教学中,只要会上台操作就行了,忽视对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忽视对教学设计思想的学习。那么即使学会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技术,却并没有真正了解课件设计的思想,掌握了信息技术却并没有提高信息素养,其结果是多媒体技术既没有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也没起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作用,对教学产生不了根本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二)人机交互渠道的顺畅与堵塞
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多、图表多、数据多、流程连续性强、原理简单但技巧复杂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制成图文并茂的一体化教学课件,与会计电算化软件配合使用,教学效果更佳。同时,建立数据库和案例库,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上教学和交互答疑,会使学生有亲临会计工作环境的感觉。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学习障碍,借助计算机技术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消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既然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那实训就是教学的核心。因为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获得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过程,是对会计知识的一种体验过程。没有学生的内在体验,就无法形成会计实务的操作能力。所以说会计教学中体验教学比知识教学更重要,学习再多的会计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会计实际操作技能上来。当前不少多媒体课件人机交互能力差,学生使用课件学习是被动的,学生仅能对一些具有个性思维的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只能通过教师控制课件流程的操作,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学习效果无法及时反馈。尽管有网络案例和课后学习反馈,但课堂教学课件的交互性差仍然是会计多媒体教学发展的瓶颈。
(三)学生注意力的吸引与分散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课堂,无论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学生看、思考,还是学生做题做实验,教师巡视,加上教师的体态语言辅助,师生的注意对象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在空间位置上也是共同的,这种注意方向上的一致为师生的教学交流和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通道,有利于获得教学实效。而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内容很吸引学生,但教师的操作点在计算机键盘,学生的注意点在计算机屏幕,这种师生的注意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再加上有些老师不注意课堂互动,使本来就有距离的师生心理距离更远。同时,多媒体教学缺乏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课堂,学生注意力明显分散,教学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缺失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把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将会计对象以丰富多彩、图像逼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在声画并茂的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接受,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传播。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部分学生只注意好奇的、热闹的场面,而不去思考会计概念、会计原理的真正意义,有点顾此失彼。因此,不能只重视多媒体会计教学的演示功能,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根据会计现象建立模型的能力,这一点是会计教学的核心。[2]而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提炼,从而抽象出模型,即数学建模,然后运用它去发现规律,分析、处理和解决会计问题。但是,目前的多媒体辅助会计教学,没有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课件中的一些会计现象,虽然有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画面过多,信息冗余,削弱了对学生会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多媒体课件利弊应采取的对策
多媒体会计课件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辅助教学的地位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端,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积极作用,从以下方向着手规避其局限:
(一)使用课件不能冲击教学内容
会计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要重视实用性,不要一味追求信息量,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或者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依据。多媒体会计课件的设计应该遵循会计教学的规律,从有利于学生掌握会计技能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媒体,选择适量的内容。如果把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对立,完全用计算机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课件制作时一味追求画面的奢华和大容量,出现大量眼花缭乱的画面和繁杂的声音,夹杂一些脱离教学目标的信息,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二)要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会计教学有制度性强、固化性强、程序化强的特点,教师若按教材理论体系一开始就对“会计”概念平铺直叙地讲,则会把学生带入枯燥无味的境地,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于初学者不用急于讲解概念知识,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财务室,在办公桌上放一些发票、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然后再一一展示这些会计资料,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再从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经济管理等工作流程形象具体地逐渐导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利用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交互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质疑纠错的责任意识,在约定俗成的固化程序中寻求创新和进步。
(三)教师要掌控多媒体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帮助者,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其肩负有对会计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要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掌控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改革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因为采用多媒体技术,就忽视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教学。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体态语言、教师的情感调控是任何技术也代替不了的。只是,教师的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学习情境的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方法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上来,要掌控多媒体教学的整个过程,要由主讲变为主控。[3]
同时,在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屏幕呈现的文字、图片、声音获取信息,虽然多媒体课件以其界面新颖、表达手段丰富等被学生们所接受,但长时间面对机器,学生的视觉与心理就会感到疲倦和乏味,课堂气氛也由此沉闷,不利于知识的获取,而教师的眼神、表情、身姿、手势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心境与态度,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暗示和感染。合适的体态语言的使用也会使学生在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之间自由切换,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感觉,而这种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境有利于教学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说,恰当的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也是教师掌控多媒体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
(四)教师要重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艺术
多媒体教学如同传统教学一样,也有一个教学艺术性的问题。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计划,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如果不实事求是、不加选择地制作和使用课件,就会使教学落入形式主义。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一是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积累的有典型意义的感性材料,而学生过去又没感知过;二是所讲授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不易直接感受、直接理解,需要运用形象直观的材料作为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的支撑点;三是讲授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或需要让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长期记忆的。比如在记账凭证这一章节中对于凭证的整理、装订和归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功,必须熟练掌握。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记账凭证的装订工作分为几个操作程序来进行演示:分类汇总→折叠凭证→夹牢凭证→打孔→缝线→包角→填写封面→盖骑缝章→整理归档。课件所展示的步骤准确而有序,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还可以重复演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绝不走样。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只需介绍操作过程,强调每一步骤应注意的事项,学生学习会更轻松,效果更好。又比如,在会计更正错账的“红字更正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无法把具体的账簿、凭证、更正流程一一演示给学生看,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感到非常抽象,往往顾此失彼,只更正了记账凭证,忘记了更正账簿。学生对红字更正法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没有真正理解“红字”在会计账务处理上的含义。而如果将记账凭证、账页及更正过程等红字更正法账务处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则会很容易理解会计上的“红字”的真正含义,学习印象深刻,理解掌握容易,有利于未来的会计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龙薇.创新高校专业课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A].杨胜刚,祝炳奎.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沪军.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会计学课教学需注意的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2):103~104.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4
多媒体能把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综合运用在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媒体的单一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 趣味性、直观性, 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欧洲教育家德可乐利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 借助它, 注意的水闸被打开, 并规定了流向。”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杜威则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 把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 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而多媒体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又是效果非常突出的。多媒体课件中有动听的音乐, 鲜明的色彩, 华丽的影像, 甚至有活灵活现的动画效果, 可谓栩栩如生, 多方面多角度地刺激和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浩瀚的宇宙, 生命的奥秘, 尖端的科学, 醉人的音乐, 动人的画面。只要你愿意, 立马可展现在你的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师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兴趣被激发出来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 大容量、高效率, 开阔学生视野。
传统教学, 教师都是依赖于课本讲课, 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便完成任务, 试想, 这样的学习怎么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获取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呢?怎么能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呢?不过, 多媒体的应用, 就马上使得这一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例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传统的教学就是利用挂图, 讲讲申奥成功的一些概况, 读读课本了解申奥成功的盛大场面, 任你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仍是提不起精神.为什么?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吗!运用了多媒体, 学生的劲头完全不同, 时间可以由远拉近, 让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申奥成功之路, 讲到中国申奥成功的场面, 可以让你看看人们欢呼的情景;讲到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 可以让你看看奥组委的筹备情况。短短的四十分钟, 能让你置身于2001年7月1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让学生们意犹未尽, 不仅增长了知识, 还开阔了眼界。怎么样, 多媒体的作用确实不同一般吧!
(三) 艺术性、观赏性, 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是培养他们感受美、创造美。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语言美。多媒体的运用, 使得音画时尚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课堂, 学生可以看到最赏心悦目的画面, 在美的熏陶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可以听到最悦耳动听的乐曲, 乘着音乐的翅膀邀游和畅想。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图、文融于一体.形成立体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领悟。例如:训练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时.可以先播放一个配乐的美丽景色片段, 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 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然后相互讨论比较, 补充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在感受美的同时, 学会用美的文字去创造美。这样的课堂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学生与课件中的视听艺术产尘了共鸣, 视听艺术与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空前的统一, 出神入化, 妙不可言。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局限性
多媒体课件好处多多, 但就像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会腻烦 (且营养不全) 一样, 课件亦然。几年下来, 反观语文教学质量, 也发现它的一些局限性。
(一) 冲淡对文本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语文学科它的答案只有丰富性而没有唯一性。所以, 语文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多媒体课件过常有动听的音乐, 绚丽的画面, 往往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淡化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造成学生思维的肤浅而单一, 可就得不偿失了。
(二) 束缚学生的想像力。
中国文字博太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多媒体的不恰当介人, 却使这一想象空间缩小, 一方面有的教师过分追求“真实再现, 让学生直观感受把有些课上成了“场景观摩课”, 另一方面学生一味接受直观刺激, 养成不习惯思考的惰性, 从何舒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 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用课件只能演示几幅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多媒体的过多使用使板书相对减少, 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 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 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 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 许多思辨的火花还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 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三、语文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
那么, 如何将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使之为语文教学增辉添彩呢?
(一) 教师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性。
运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实施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并非是教学本身的目的。因此, 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一定要遵循教学为主、课件为辅的基本原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主要是依据文本设计的。运用这些课件教学, 明显在教材处理运用、知识的丰富、感觉的立体化、教与练形式的新颖等方面为语文老师提供了便利的捷径。但它并非一把万能的“钥匙”。因为课堂教学成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情况, 这一因素干变万化, 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者无法全面顾及的。运用课件之时, 必须把具体的学生因素考虑进去, 灵活的对课件进行适当的增、删、补、改的整合非常必要, 不能盲目的依赖它, 照搬它。运用一切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上好语文课, 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正如泰勒所说的那样, 在课堂上, 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知识, 展示各种事物, 并不是教学。真正的教学, 是让学生有机会、有可能从事学习活动, 是学习者、教师和教学内容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因此, 多媒体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应该体现它的辅助性。
(二)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适时、适当、适度。
多媒体的应用要适时。中国文字博大精深, 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是先读文字再看画面, 还是先看画面再读文字, 效果是不一样的。当文本内容与学生学识、阅历相接近时, 在教学程序中则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然后再辅以多媒体, 以拓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文本内容与学生学识、阅历相隔较远时, 则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辅以多媒体, 以拉近或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借此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更要适当。多媒体要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 遵循语文固有的规律, 该用的时候用, 不该用的时候不用。当学生完全可以读懂的时候, 就千万别让学生看懂。
多媒体的运用还需适度。一节课频繁地运用多媒体, 会极大地妨碍学生的自由探索。这种貌似“丰富多彩”, 除了满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外, 他们的思维根本没吸收到多少营养。
(三)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处理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师的一部分工作, 但它绝不能代替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 要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辅助工具, 它的主要功能是辅助教与学这个双面活动, 目的是为教学服务, 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以一代十, 以点代面, 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课件播放取代课堂全部内容, 势必会本末倒置, 使教学步入一个现代文明的误区:以电脑为中心, 师生处于被牵引忽略的被动地位, 由以往的“人灌”式教学转而为“机灌”式教学。长此以往, 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能力可能会濒于消亡。因此, 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必须防止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的情况发生, 要在发挥多媒体作用的同时, 开展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综上所述, 多媒体课件犹如一把双刃剑, 使用时也有它的两面性。语文多媒体课件应该为教学服务。培养语文能力与课件达到有机的整合, 使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是最终目的。那么, 语文多媒体课件当用则用, 不当用就应同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摘要:多媒体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及教学对策 篇5
[作者] 宜春师专数学系 郭森明
[内容]
我们将客观对象的其它特征抛弃,而仅取出它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便得到了数学的抽象形式,这就是数学的抽象性。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特点之一。
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征以及认知结构,他们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结合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科书内容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1.依赖具体的材料初中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一些抽象结论的接受,往往需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表现对具体材料的依赖性。
数学尽管抽象,但有广泛的具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凭借十分具体的素材作为模型,列举足够数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试验,动手量量、画画、做做,再总结得到结论或者猜想。
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科书很重视实例的教学作用。例如,通过列举温度、海拔高度、水库水位、物体运动、商品的重量和大小等多个实例,在学生对“相反意义的量”有了感知的基础上,才引入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做,学生是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的,再如通过与分数运算相对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运算。皮亚杰认为:“传统数学的缺点,在于往往口头上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让学生实践操作是针对学生“对具体素材的依赖”这一思维的局限性提出的。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要学生自己亲手将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从而抽象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即使是对一些没有确定结论要我们进行探索的抽象问题,只要能“动手操作”,就不妨一试,问题可能会变得具体、简单。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几何第二册中有一道“想一想”的问题:以3根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由“火柴”很容易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经过在桌面上和在空间中的操作实验,学生有了实感,也就不难得到实验结果。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6
【关键词】范例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 运用 局限性
范例教学时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德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潮,其主要的倡导者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是一种从特殊到—般,由点到面的开放式的教学,其强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选取和确定典型的例子来阐述事物的本质,即由“个”的认识到“类”的甄别,形成一定规律性性的理解,最终获得对世界和生活相关的自我认识。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便是学习解决问题之法与学习系统知识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范例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范例”,因此,如何选取和确定范例是关键。选取和确定的范例需符合其三项基本原则,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一、范例教学的原则
范例,即那些隐含本质因素于在日常生活素材中、且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通过范例性内容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的创造力。范例教学学者对范例教学在内容的选定上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条原则。
1.基本性原则。基本性原则是就学科内容而言的,是指教师所授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诸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规律等基本要素,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上反对繁杂,力求通过范例的讲解使教学内容精炼化。
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较基本性原则高一层次、针对受教育者(学生)而言的原则,其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密切相关,以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经验。这一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学科种种实质性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
3.范例性原则是指教师所选择的知识能由足够的典型性,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知识就像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场景。”范例性知识的学习应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这一原则要求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力求做到典型性和代表性。范例性原则是在基本性和基础性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原则。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毋庸置疑,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阶段课程的实质上的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要使义务阶段基础知识实现英语言语表达的最大化。而言语表达的基础便是对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夯实,如此以便于为更高层次的言语表达奠定基础,因为我国并不具备目标语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要实现学生言语表达的顺利进行与完成,须首先扩大其语音和词汇量、加强其语法知识的掌控和运用能力。新课标强调高中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侧重对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符合课程循序渐进的设置规律也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能力的真实内涵以及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有学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者认为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读写。听说是读写的前提,读写是听说的目标;反过来讲,读写又为“新的”听说奠定了基础,这个循环英语学习过程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发现,高中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尊严、面子,因为害怕表达不当会被同学笑话而不愿意开口。高中课程强调学生拥有“英语式”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基于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之上,因此,词汇的扩展、语法的夯实和语言的表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需要灵活得使用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三、范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词汇重点扩展化。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构建言语和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如风亭楼阁不可缺少一砖一瓦一样”。首先,教师应从对学生认知因素有一个着实的把握,探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否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将单词表中重点的、有代表性的、积极常用的词汇做为范例,分别从搭配、使用场合、习惯用法等方面扩展式地以口头形式给学生呈现自己编写的若干句子。要求学生复述并翻译所听句子。这种让学生通过听句子体会并掌握词义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例句的编写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近学生的认知范围。其次,教师应通过讲解重点词汇让学生明白另一部分所谓的非重点词也是应该掌握和记忆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地去巩固讲过的单词,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种范例性的讲解重点单词的方法明显优越于传统教学中的逐一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词汇有一个类的归属和词与词之间相互融汇贯通的运用。这样,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化、建构自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教学环节提供了适应性的基础铺垫。
2.语法特别解疑化。语法知识是语言学习与言语表达基本性的范式要求。众所周知,只有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地潜词造句、理解英文课文文章、交流思想”。英语语法本来是一套很系统的规则,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缺被人为的分散、割裂,变成了一点点的散碎知识与一大堆繁杂的语法细节,学生们在学习语法时就如同走入了一大片森林,尚可看见一棵棵的树木却不能对整个森林进行宏观的把握。但使用整体建构的思想,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英语时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基于英语知识结构体系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范例教学法恰巧可以解决知识零散、琐碎、不成体系等问题。就时态而言,英语总共有16种时态,分为四大时态坐标体系:横坐标为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完成进行时四个“态”;纵坐标为现在、过去、将来、过去将来等四个“时”,四四纵横构成十六种时态。对于多数高中生而言,高中阶段学生需在初级阶段已学习前八种时态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八大时态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课上无需用过长的时间讲解全部语法内容,只需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理解和运用并进行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既能了解到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又便于对学生无法正确解答的疑难问题做为范例来讲解,通过若干示例,使得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为个别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这种特别解疑的内容就具有了普遍意义。这种对语法知识特别解疑的范例法,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难点、重点又让学生去对所有时态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3.课文主题交际化。在运用范例法对词汇和语法讲解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刚开始可以不对课文内容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而是让学生课前反复去读课文并整理出自己的疑惑点,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将学生的疑问或重点句型做为范例来讲解,通过对若干学生的提问所获得的答案,教师便可大致了解全体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对学生疑难点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终达到交流和传递信息的目的。教师应将来源于对社会实际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叙述、说明或者论述中所反应的主题做为一个范例,让学生对这些并不不是孤立和抽象存在的具体的生活展开交流和讨论。然后逐步由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渡到其他学生。因为,教师在确定范例时是对其基本性、基础性与典型性是经过仔细斟酌且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能力的,因此,学生会感到教学活动似乎在自发和自觉中进行。这样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知识点的夯实,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学生便深刻地领悟到参与课堂交际的前提是独自学会教师在课上不教的那部分内容。这种教学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也将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语言能力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将是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久的推动力。
四、范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范例教学理论依托自身优势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有必要对其隐含于本质的局限性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1.英语师资制约。范例教学理论对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要求颇高。教师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且精通专业技能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等综合教学素养,需对学科的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前提下熟知英语学科内部所有知识结构体系,尤其对范例的选取和拟定也是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和反复的推敲,因此,除了对英语知识的系统的掌控和驾驭,还要对高中生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学习程度、学习风格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更好地选取范例。在范例教学法中,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的把握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虽然教学大纲对知识的基础性和基本型做出了规定,但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共同发展,因而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的把握成为难题。因此,在范例选取的过程中,须顾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切不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断章取义地选取范例,造成受教育者的认知零散、破碎,无法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
2.学生学习水平的限制。新课标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教学。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依赖教师灌输式的讲解。虽然枯燥但却免于课堂上对老师使用新方法而造成的畏难情绪。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从“个”到“类”的学习,对英语学科知识点还停留在“读熟”、“背会”等层面,对归纳出知识的规律性并最终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获得世界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阶段学习的达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班级,可能更好地实现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而在普通班级也许可能只能实现前两个阶段。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进一条河流”,同理,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课堂,教师的经验累积和教学态度与学生学习水平和状态都在变化,所以,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须对自身教学状态进行合理的调适也要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根据英语知识的特点合理的使用范例教学法。
3.教学效果评价的限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无法准确衡量自身对范例的选择和确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无法准确的检测和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若仅仅通过课堂观察和提问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未免有失偏颇。诸如,笔者认为范例讲完后学生脸上一片茫然,眼神固定或者左顾右盼,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样的情况恰恰是范例选择不准确、不恰当的外在表现,但并不是唯一的证据。在常态课堂上,教师使用同样的范例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影响因素除了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态度等之外,还有课程内容的实施时间,如早上、中午、和下午的教学效果会有不同,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学习氛围也不同等。因此,这对教师衡量选取范例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新课标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同步发展,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中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人们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基础和渠道。在高中阶段,对于语言技能的提升应注重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有意义的情景中通过听、读、观察和动手获取信息,通过思维、组织、筛选、提炼等处理信息,课堂上课文主题交流能够让学生通过读和说和读传达信息和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听和写教师却无法准确的把握,如有学生听懂了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教师所讲授的范例能由“个”迁移到“类”,能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但因为性格内向、孤僻或其他原因便不愿意进行交流去获得关于生活的感知和经验,那么,这个时候,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或许会因此而对范例的选取产生怀疑,有可能进行不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高翔,张伟平.新课改背景下范例教学理论再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8,(3).
[2]李涛.范例教学理论的现代教学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7,(18).
[3]刘海燕.高等教育中范例教学法的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4]宋桂全,郑虹.范例教学思潮新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5]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6]王璐,马爱莲.范例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时代观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7
新媒体在以数字技术的影响下, 对传统的媒体传播新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公共空间里形成的新媒体中, 大众自传播早已形成了巨大的传播力量, 其中在这强大的传播力量中有一重要的因素, 即大众文化心理非常重要。有关专家对大众文化心理做出一番陈述, 对人们在新媒体的空间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情感、思想和纷争、讨论等都是由于文化的心理原因而做出的反应。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情绪表达, 以及在大众媒体和相关流行文化中对一些常见的情感表达都显示出了不是多太大的理性, 但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争论等却透漏了出来, 而在公共领域中的文化上, 这些情感的一些观点实际上和理性的观点是同样的重要的。对于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在文化心理的影响研究, 是很有必要的。
1 大众自传播的特点
大众自传播, 即传播组织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介对及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伴随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在改变大众传播单向性的同时, 其互动性亦愈发明显, 逐渐而形成了新每天新闻的大众自传播。拉斯韦尔经过研究得出其结论, 他认为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由五大要素组成,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 以及传播效果。
因此, 在这个五大要素的框架下, 要想深刻分析大众自传播的特点、问题, 并从中不断提出对策和方法, 就需将其分类分析研究。首先, 在传播主体上, 与传统的传播主体不同, 他们没有统一的、专业的领域、头衔或能力, 而传统的传播主体可能是德高望重的教师集群, 亦可能涉及某类或多类艺术家领域, 而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传播主体则为诸多网民, 他们的身份五花八门、参差不齐, 任何一个传播者在传播时, 所表达的都是个人观点、甚至没有目的, 只是单纯的传播, 这种传播主体的复杂性、多结构多层次组成性成为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鲜明特征。
其次, 对于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 新媒体新闻的大众自传播倒是没有特别之处, 其一样包括相关的报道、闲谈或通知等等, 但其来源渠道则均为网络资源, 其形式或是文字、或是图片、或是视频等等, 比如某人无意间传送到网络上的照片, 亦可能是网络媒体记者针对某件事的报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 相较传统的传播媒介, 网络媒介包容的形式更多, 传播面也更广。
对于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而言, 相较传统的传播对象,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对象并不确定, 往往是一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也可能是人云亦云, 仅仅是恶作剧的传播, 这就直接导致传播效果无法估计, 甚至没有明确的导向, 走向无法控制的恶性舆论事件。通常, 传统的传播对象都是针对性很强, 并且有着一定的传播目的, 就像企业做销售活动或者打广告, 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 或是推销新产品。但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则不然, 第一个或是前几个传播者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也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或是为事件中的当事者打抱不平、或是博取同情等等, 但通常这种传播的无法控制性很强, 往往不会按照最初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简言之, 对于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而言, 一些看似非常简单的东西, 却可以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组合变化, 而形成千变万化的局面。
综上所述,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特点已十分鲜明, 其传播主体均为网民, 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媒介形式多样、传播对象针对性不强或是不鲜明, 传播效果亦不好控制。
2 大众自传播对媒体信息的局限性
当前, 随着对大众自传播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局限性已经不断暴露出来。当前, 虽然新媒体已经不在是新事物, 但是, 对于公众阶层, 理性的公民仍属少数, 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所以, 在大众进行自传播过程中, 其对媒体的客观依赖仍然较强, 想其独立而理性地传播并不现实, 要达到相较成熟的传播模式仍有不短的距离。针对其局限性的客观存在所表现出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应对其客观公正的分析。
2.1 大众自传播对媒体信息的过度依赖
新媒体是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 有着很大的便利性, 但是随着信息的价值含量的降低, 新媒体所提供给人们一些巨大的信息时, 并没有需要思考, 而是让人们尽最大可能地知晓。人们对这种传播方式习惯之后, 对信息的关注力和耐力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 在面对新媒体时, 人们通常会迅速地传播又迅速地遗忘。造成了在文化心理传播下, 新媒体新闻特点从聚焦到失焦很大的不确定, 且这个不确定性不断得到增强。在新媒体的大众自传播的过程中, 大众已经变成传播的主体, 不再是简单的受众了, 不过, 大众的认知仍旧受到媒体的信息影响的。
例如, 在网上的一则新闻中, 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 使网络事件得到了从高潮不断地引起阅读和兴趣, 到后来的对这则新闻的沉寂, 突出显示了新媒体事件的特点, 即不确定性在不断地得到增强。在这则新闻中, 出现男女双方的争吵, 而大众对此不断地讨论谁对谁错, 再到后来的对这件事件的遗忘。大众对这则新闻的遗忘, 可以明显看到新媒体对信息的发布模式对大众的影响, 以及在男女双方骂战中, 和网络传播过程中, 不断转移焦点上。有关专家进行相关解释说, 这是因为事实的逐渐清晰时, 媒体的兴奋点和大众的注意力已经发生了变化, 早已转移到其他地方了。大众在得到的信息中很大一部分存在着蜻蜓点水的状态下, 对事件没有深入了解, 缺乏完整的认识, 进而造成了对事件的肤浅和粗俗的看法, 这是媒体公共性的不到位, 这种缺失, 能够很大程度上对大众的认知起到决定作用。
对没媒体信息的过渡依赖, 是受大众对传统信息的思维定式影响, 本能地以为媒体发出的就是正确的、对的, 不容置疑的, 而网络媒体通常在得到新闻讯息时, 只为达到快速传播或轰动效应, 这就导致在发出新闻时没有正确的导向引导, 甚至没有深度挖掘事情的根源, 而只是就事论事, 掩盖了实施真相。比如, 2014年12月发生的西安凤城手术室自拍事件, 就是一个微博引发的。而此事的轰动效应大大出乎了的最初发帖的预料之外, 一发不可收拾, 直接导致照片中的相关责任人, 被当地相关部门惩处。而在此微信的评论中, 亦有专业人士发表看法, 称其图片看来已是手术完毕, 而非手术进行过程中, 而且这种情况应是征得家属同意的, 亦有内部人透露称这是为了纪念照片中的老手术室, 因为马上要更换新手术室了。最终, 此事以相关人的处分和扣罚奖金划为句号。但真像却又让此信息对相关责任人表示了无限的同情和理解, 且当事病人亦称同意拍照等等。如此, 本完全是留念性的行为, 却造成了如此效果。这很大原因是新媒体下大众自传播的局限性造成的。
2.2 新媒体新闻的大众自传播非理性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一些新闻事件的非理性上。例如, 在事件中, 很多看客和大众对传播的情感和经验就行相互认知和赞同, 一起把事件推向新的高潮, 由于情感的原因, 对大众自传播中很少出现理性的发生, 对于理性的认知较少有人进行传播。从激发网民大量的愤怒和感慨的同时, 大众的同情心理和一些热爱心理、难过心理等一系列情感都会得到相应相应的释放和发泄, 从而形成很大的传播力量。从新媒体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可以感受到如果大众的感情被激发得越高, 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就越强势。特别是对于煽动民族仇恨、对诽谤人格等事件的新闻, 其传播力量非常强大, 容易引起更多的人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感应。新媒体新闻在大众的自传播过程中, 情绪和情感的力量受到了很大的激发和挑战, 对自传播产生了强大力量, 但也会因为大众的情绪和情感的沉寂而陷入低潮和消失。
而对于一些网络新鲜娱乐新闻中, 一些网络新人中能够迅速地走红, 成为新闻的焦点, 是因为他们的走红引起了众多网民的情感爆发和吸引。比如, 早年引起轰动的犀利哥, 打破了当事人沉积的生活, 让其苦不堪言, 而他并没有得到相较“公正”的待遇等等。
归结其原因, 这是源于公民新闻报道人群对专业新闻素养的不足, 这直接导致在接收、传播、参与新闻信息的同时, 对新闻的事实原则和价值原则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这直接导致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集合行为、网络暴力行为、议程设置弱化行为等非理性行为。这从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新闻的传播特点即可看出, 大都以新闻评论形态为主, 以设置议程煽风点火制造热点为主, 对个别公共关注事件, 虽然偶尔获得了些许突破, 产生了一定轰动效果, 而实则很多都是无用功, 顾此失彼, 南辕北辙。而即便是重大事件, 公民新闻也通常只能是社会舆情的追随者或煽动者。比如, 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 在那国难危机时刻, 全民响应, 很多参与此次公共事物的私媒体和个人成为一个标杆, 然而这与左右舆情、制造舆情的程度相比, 仍然相距甚远。
2.3 大众自传播的局限中的缺少主控力情况
在新媒体的大量兴盛和传播过程以来, 很多新媒体传播时间都会从最初的零星状态到后来强大的发展高潮, 再到最后的沉寂和停滞状态, 其间经历的长度有限。对于网络上的新媒体, 在优势方面主要是公共领域中能够促进和加强辩论、讨论和发表观点, 而起劣势主要是不能引导, 没有价值的引导中, 主要靠博取人们的眼球和吸引力为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在对公共领域的空间中有很大的特殊性之外, 还与大众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联。
新闻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力量不容小视, 在一些新闻事件的宣传上, 对于网民和底层的传播, 有时候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没有对事件的发展方向和结果能够起到影响。然而, 对于主流的大媒体、大机构, 一般都能抓住一定时机, 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进行成功地扭转, 把事件的发展方向朝着自身的有利一面发展, 从而控制事件发展。
新媒体新闻自传播能够对社会的舆论具有进行强大的影响力, 但其自身并不能对舆论进行增改和左右, 只能成为舆论的追随者。例如, 吴晓明先生对新媒体新闻和社会的舆论的相关文章中说, 新媒体新闻能够对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 对舆论的走向也有强大的影响, 但是在对大众新闻对社会的舆论的相关影响力上却有着保守的态度。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情况, 公民新闻基本上只扮演这舆论的追随者和舆论的煽动者的一些角色, 特别是对媒体和一些公共事务的报道中, 往往成为较为典范的报道, 而不能对舆论进行左右, 以及参与制造舆论的地步和情况。由此可知, 网民对于新媒体事件中所充当的传播, 主要是对自发性地传播和情绪情感性地进行传播, 对其自身并没有自控能力。而恰恰成为主流媒体所趁机的利用和施展的空间。
由此可见, 深度挖掘来看, 今天的整个社会缺乏面对思想问题的争论和讨论, 知识群体普遍的学院化和专业化, 缺乏对新事件新问题的介入, 接受和传递信息依赖于成像和解读等迅速的印象式图画。在不思考和快闪文化中长大的青年一代, 其所集聚、形成情感和思想的情形, 恰如现代传媒一样, 聚焦迅速、强烈。正由于这样, 情感和思想消解、消失得也很快。”如此文化心理背景下, 其自传播缺乏理性思考和策划, 传播的强度会因情感的激发而增大, 但其持久性和控制力却不能高估。
3 结论
对于新媒体新闻大众的自传播中可以看到, 对自传播的一些局限性的问题中, 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对非理性的传播以及对自控力的控制等因素, 使整个社会缺乏面对相应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的争论以及如何讨论, 普遍地对新事物和新问题缺乏介入, 而且对于信息的传播中过度依赖于印象, 不思考、不思想的情况非常严重, 在这样的文化心理的背景之下, 对自传播的思考和策划定, 都会因为传播的激发而变得很强大, 也会因为其持久和控制能力的减弱而消失。
参考文献
[1]蔡雯.重视深度新闻报道的策划——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新闻创新[J].新闻爱好者, 2011 (9) :6-8.
[2]徐永盈.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7.
[3]张琳, 郭玉真.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功能的消解[J].东南传播, 2014 (10) :141-142.
[4]赵婧.新媒体下的大众文化[J].新闻爱好者, 2009 (24) :127-128.
[5]吴晓明.网络“公民”新闻的社会舆情解读[J].河北学刊, 2011, 31 (3) :167-172.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8
社交媒体在我国一面世, 就因其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而受到广大互联网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的欢迎。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社交媒体应用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信, 豆瓣网, 百度百科, You Tube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到2013年12月, 我国网民人数6.18亿, 微博用户规模为2.8亿, 占用户比例45.5%;微信等即时通信用户5.32亿, 占86.2%;社交网站2.77亿, 占45%。根据新浪官方在第四届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分享的数据显示, 2012年5月新浪微博平台平均每天发布微博内容超过1亿条, 用户平均在线时长为60分钟左右。有关微博发展到极致的状态, 新浪微博CEO王高飞用一句话概括:在微博这个平台上, 能够让用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微博意见领袖的言论能迅速扩散, 并成为热议话题, 并被传统媒体关注和转载。由于社交媒体在文本传播上的便利性、迅捷性和互动性, 使得其在图书营销宣传上具有天生的优势, 为出版社的图书营销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出版社纷纷投身其中, 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图书营销。笔者作为一名图书编辑, 近年来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利用社交媒体手段开展图书上市的宣传营销, 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图书营销的种种便利, 也逐渐认识到社交媒体在图书营销上的一些局限性。
一、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图书营销的局限性
(一) 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出版社无法控制图书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创造者和发布者, 图书在社交媒体上的评价如何, 说到底, 都是消费者自发自主的行为。目前图书在社交媒体上营销的主要阵地是新浪微博、豆瓣网、微信, 亚马逊和当当的书店论坛。在这些平台上, 充斥着大量关于某本书的介绍、评价、书评等, 网上书店购买者的评价对潜在读者的购买行为也能产生很大影响。强大的网状传播结构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也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如果产品口碑很好, 在社交网络上就有可能形成扩散传播, 对图书的销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之, 坏的消息也会迅速扩散, 损害出版社的声誉和图书的品牌。一些出版社不重视日常图书销售的流程管控, 服务效率拖拉滞后, 一不小心很容易使得产品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失控。如出版社由于物流发货跟不上, 仓储保管不佳, 导致读者下单后迟迟收不到图书, 或者收到的图书有破损污迹, 则读者在购书网站就会给予差评, 为图书销售带来不利影响。
(二) 社交媒体上各种干扰信息过多, 不利于图书品牌塑造
社交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发布传播的门槛。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束缚少了, 用户可以随意发表意见, 网上众声喧哗, 过于嘈杂, 使得每个人每天都会被海量信息轰炸。这些信息有真有假, 有价值的信息也相对有限。有一些人不负责任地随意发布情绪化的不适当言论, 还有些人发布的信息琐碎无聊, 缺乏逻辑, 更有些人别有用心地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 中小出版社发布的各种图书信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关注, 很容易就被忽略, 淹没在信息海洋中, 难以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 社交媒体营销耗时长, 见效慢, 工作量大
利用社交媒体搞营销不存在立即就能成功的例子, 我们不要奢望自己图书的口碑效应如井喷般扩散, 也不要指望图书的销售数字会立即高速增长。做社交媒体要苦心经营, 耐得住寂寞, 每天规律性发送消息, 更新内容, 经常组织粉丝活动, 才能积累一批固定的关注者。这个时间跨度最少也要一年以上。而大多数出版社一开始看到社交媒体的火爆而投身进来, 没有系统规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时断时续, 经营了几个月后发现微博账号、微信订阅号的粉丝数量原地徘徊, 又觉得没有效果而中途放弃。据笔者年初不完全统计, 全国500多家出版社, 已经有400多家在新浪微博开设了账号, 但只有100多家出版社能经常发消息, 而其频率也相对较低, 只有50多家出版社能做到天天发微博消息, 经常组织活动。很多出版社的微博停止更新达半年之久, 这样下去, 势必无法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影响力, 也无助于自身品牌的推广。
(四) 社交媒体在提高读者对图书的认知度上效果有限
社交媒体并非传统媒体的替身, 社交媒体如微博不是万能的, 它们无法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的大多集中在用户周边的或者朋友感兴趣的话题上。这一点在微信上尤其明显。在社交媒体上要想得到读者的持续关注, 必须借助话题效应, 也就是设立一个话题, 引发讨论, 最终产生口碑效应。在这种讨论过程中, 用户所发布的信息为碎片化的零散状态。对于系统呈现图书的全貌, 提高读者对图书的认知度是不利的。
(五) 社交媒体的营销效果难以评价
虽然社交媒体是一种投入较少的营销工具, 但并不是说出版社运用社交媒体营销就毫无成本。初步统计, 投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图书营销的费用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专兼职维护社交媒体账号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2) 请社交媒体大号发布、转发图书消息的费用。 (3) 组织各种图书推广、书友互动、话题讨论活动赠品费用和组织费用。
那么我们的各种投入所获得的回报究竟如何呢?投入与回报比 (Return On Investment, 简称ROI) 该怎么计算呢?往往一年下来, 出版社活动搞了不少, 工作人员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转发量和点击量也成千上万, 但谁也不知道这究竟能给出版社带来多少实际的利润?由此还带来了一个难题:维护社交媒体的工作人员年终考核应该怎样客观定量的分析?这是摆在出版社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也直接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解决策略
(一) 加强出版社全流程管理
通过社交媒体的读者反馈、口碑评价机制倒逼出版社, 一方面要策划出符合读者真实需求的图书选题, 另一方面严把图书质量关, 加强图书销售渠道管理、物流管理等多方面工作, 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市场营销时, 出版社不能总想着能通过社交媒体控制图书销售量这一最终结果。社交媒体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 图书要卖得好, 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如图书本身的内容、装帧、书名、渠道上架率、促销活动力度、同类书的竞争, 等等。出版社需要考虑的是通过怎样的“全流程管理”把图书品质做上去, 打通销售渠道, 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二) 社交媒体与大众媒体互相配合
针对社交媒体在提高读者对图书认知度方面的局限, 利用大众媒体来提高产品的认知度是非常必要的。社交媒体只能通过社交网络来传递信息, 时效很短, 只能短时间引起读者注意, 而且社交媒体的讨论多集中在用户自己或者朋友感兴趣的话题上, 如果要引起更大的反响就要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所以我们在图书营销活动中切莫忽略了传统媒体的作用, 要做到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各有侧重, 又互相呼应。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讨论, 组织各种书友互动的活动, 点赞, 冲首页推荐或者置顶推荐。在传统媒体上发布图书专题推荐、书评文章。这样彼此配合, 方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 出版社应指定专人负责社交媒体维护, 持之以恒, 紧跟社交媒体的新动向、新热点
社交媒体刚使用就大获成功, 转发量上万, 粉丝数暴涨, 这只是我们美好的想象, 世界上是不存在这样的魔法的。我们的工作人员要安定下来, 耐得住寂寞, 才不会被各种信息扰得心神不宁, 要始终记得:衡量我们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成效, 并非通过我们的一条微博卖了多少册书, 而是在点滴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中, 逐步为出版社塑造良好外部形象, 为图书赢得广大读者口碑。在实际工作中, 要善于总结经验, 改善工作方法, 紧跟媒体的新动向, 大众的新热点。让自己发布的图书信息始终与读者的关注热点紧密结合, 这样的工作才有成效, 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和成本。
(四) 科学设定社交媒体营销目标, 确保评价客观有效
笔者试以出版社微博账号、博客账号、微信账号、豆瓣小站四个项目为例, 列出目前出版社常规统计的评测指标。
这些指标笔者统称为业绩测定指标, 他们可以衡量负责媒体维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但作为企业经营者还是无法将这些指标与图书的销售量指标挂钩。
其实造成社交媒体营销效果难以评价的最大症结在于:出版社对自己经营社交媒体想要达成目标到底是什么, 本来就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也就是说ROI值中, “I”即是笔者上文提到的几类费用的合计, 但是“R”该如何计算目前没有确定的标准。这就直接导致了效果评价的困难。
根据使用社交媒体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 “R”应该明确为:
(1) 消费者对出版社品牌的好感度、信任度的提高程度。 (2) 消费者对图书购买意愿的提升程度。 (3) 消费者向熟人朋友推荐本出版社图书的意愿上升程度。
目标明确后, 测定的方法就简单了, 可以设计网上调查问卷, 通过有奖问卷调查来收集用户反馈, 客观地评价我们开展社交媒体营销效果究竟如何。
社交媒体营销并不是万能的, 并不能解决图书营销面临的全部问题, 甚至也远非以往大家想象的那样是无成本营销。社交媒体只是把人与人的交流从线下移到了线上,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快速、互动性更强的交流工具, 而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 做好我们的图书营销工作, 还有赖于广大从业者更加深入地研究。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在广大互联网用户中的广泛应用, 各行业纷纷运用其进行公司品牌和产品的营销宣传, 图书出版行业也不例外。旨在纠正企业对社交媒体营销的片面认识, 从总结社交媒体的核心价值入手, 提出社交媒体在图书营销活动中的五点局限性, 并通过自身实践给出了初步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社交媒体,图书营销活动,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格雷克·萨特尔, 沈建苗.社交媒体营销真相[J].IT经理世界, 2012 (22) .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3]puting.利用社交媒体的误区[J].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10 (15) .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9
关键词:媒介功能,灾难报道,建设性
2015年1月2日, 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上南勋大市场发生重大火灾, 灭火战斗中, 大楼跨塌导致五名消防队员英勇牺牲。黑龙江省地方报纸与外地报纸由此展开报道。地方报纸在信息提供、沟通受众等方面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不仅及时向读者传递火灾的基本情况, 同时记者所表达的对牺牲以及负伤的抗灾战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为社会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有效地配合了政府部门的救灾工作。尽管如此, 对照媒介的功能理论和读者公众的期待, 地方报纸并没有全面发挥其功能, 而是存在一些局限。
一、报道深度:信息挖掘过程畏手畏脚
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很难遵循新闻报道五要素的标准, 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事件最终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等都需要后续的一系列跟进报道。本地报纸虽然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在报道篇数上取胜, 但仔细对比内容发现, 本地报纸的报道内容多为对火灾进展情况的叙述以及对消防战士的尊敬与悼念, 而外地报纸除报道上述内容外, 还在新闻五要素中的“WHY”上下了功夫, 更加注重挖掘事件的本质, 敢于刨根问底、敢于揭露见不得光的问题。
火灾发生后,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哈尔滨起火建筑为何突然坍塌”的报道;《人民日报》刊登了眉题为“挤占消防通道、私搭乱建、消防设施不足或受损”, 主题为“老旧小区, 消防难题为何难消除”的报道;《法制晚报》则刊登了题为“三问哈尔滨仓库大火:烂尾楼为何入住商户”的报道, 这一系列的报道实质都是剖析火灾发生的根源问题, 这也恰恰是纪念逝去的消防官兵的同时百姓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经报道, 不但增加了报纸的阅读量, 也揭开多年隐藏在事故背后的真相, 给公众许多警醒。
深度信息的挖掘为什么能够增加报纸阅读量呢?第一, 从新闻报道的取材角度来说, 记者挖掘到的信息立足于大部分公众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 尤其善于紧紧抓住事件的难点、疑点, 能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第二, 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来说, 被挖掘的对象往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曝光的事件, 记者能够透过事情的表层挖掘其前因后果, 敢于用事实本身讲真话。
深度报道曾经是许多传统媒体的强项, 但随着现实压力越来越大, 不少传统媒体人在混乱之中不仅丢掉了对信息的敏感度, 而且也渐渐忘记了自身拥有的深度挖掘信息的本领, 传统媒体想要在新形势之下站稳脚跟再发展, 就要重新培养深度报道这个强项, 切莫畏手畏脚, 才能在新旧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危机意识:全面深化制度的建设性
火灾发生后, 各地报纸的新闻报道角度大同小异, 而《中国青年报》却在缅怀牺牲的消防队员的同时刊登了眉题为“我国实行的是‘兵役消防制’, 服役期为两年, 所以一线消防战士大都是年轻人”, 主题为“新兵频频殉职消防职业化呼声再起”的文章。这篇文章将人们纪念殉职的消防队员的感性情感上升到理性的制度层面, 从而在灾难性报道中脱颖而出。
不少记者在报道的时候, 总是将自己局限在事件表层的狭窄视角中, 他们并没有真正表达出这场灾难发生后新闻报道的多层次教育意义。而《中国青年报》的文章, 提出了有利于社会这个大方向的议题, 由小见大, 放眼于未来, 对社会制度层面影响意义深远, 同时也体现了一名优秀记者除了严格遵守基本职业道德之外还应该有一颗心怀天下、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无私服务的公益心。
消防职业化的提出是对消防队员的一种切身保护, 它警醒着国家和社会,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哀悼之中, 而是不论发生火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都应该从本质上遏制这种悲剧的再发生, 这就对代表政府和人民喉舌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也是提升新闻指导性的一种体现。从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的问题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此类报道一经刊登便对受众产生启蒙、鼓舞与警醒的作用。
面对突发性灾难, 不同人对记者这个社会职业赋予了不同的期望。对于事件的当事人与家属来说, 他们期望通过记者的手来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 还他们一个“清白”;对于未经历这场灾难却时时刻刻关注的人来说, 他们则期望通过记者的报道第一时间把握事情的进展, 时刻为灾区做好支援准备;而对于国家与社会这个大层面来说, 记者置身其中就必须以大局为重, 透过现象见本质, 由消息报道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实施的方针政策, 把握舆论的大方向, 这才是纸媒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10
一、广播媒体在档案信息服务中运用的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运用广播媒介讲授档案课程和档案业务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档案事业全面恢复, 各单位的档案工作开始运转起来, 对档案人员的需求十分迫切, 急需培养一批档案专业人才。但是当时我国档案专业师资有限, 需要培养的档案人员数量又多, 全部集中到课堂由教师授课可行性不大。因此国家档案局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商定, 经教育部批准, 于1985年开设了档案专业, 通过广播等方式讲授档案课程, 包括《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保护与复制技术》、《档案文献编纂学》等。运用广播媒介进行教学, 是当时经济发展条件下最为可行的远程教学手段, 使得档案专业的教师们远距离、大范围讲授档案课程成为现实, 为全国上万名档案工作者创造了理论升造的机会。这一阶段, 许多档案部门还运用广播媒介开办档案讲座, 为本地档案人员讲授档案业务知识, 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二) 第二阶段:运用广播媒介宣传档案工作。上世纪80年代, 社会档案意识十分薄弱, 公众对档案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机要工作”的概念上, 这与当时对档案开放的理论探讨和开放历史档案的实践活动很不相称。档案界认识到, 需要通过广播等大众媒介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宣传, 让公众了解档案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湖南省黔阳县档案局撰文指出, 他们宣传档案工作的第一条, 就是通过县广播电台及时报道档案工作的动态和工作成果。而上海市宝山县档案局在介绍宣传档案工作的十项做法时同样提出要利用有线广播宣传档案工作。除了在重大事情的宣传上, 档案界在平日的档案工作宣传中也会运用到广播媒介, 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 参与电台的访谈节目。通过与主持人的交谈, 以及回答公众来电咨询的问题, 宣传档案工作。 (2) 与电台共同推出档案宣传节目。档案宣传节目播出周期长, 播出时间固定, 收听人数多, 是宣传档案工作的长效方式。如武汉市与当地电台合作推出了《江城档案漫谈》节目, 为期一年, 向公众介绍档案知识、档案法规、档案作用等内容。
(三) 第三阶段:运用广播媒介公布档案史料。在档案界持续深入的宣传下, 公众对档案工作有了越来越多地了解, 进入新世纪后, 他们对档案界有了更高的需求———对档案史料信息的获取。形成这一需求的背景一方面是档案界档案开放步伐的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另一方面是信息时代下, 公众信息意识的增强以及他们对优质信息的渴望。与此同时广播行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 更倾向于制作公众感兴趣的或互动性强的节目, 来提高收听率。因此, 档案界依照《档案法实施办法》中对档案公布的相关规定, 开始运用广播媒介公布档案史料。2002年, 江苏省档案馆与省电台合作推出《江苏名人长廊》节目, 宣传报道江苏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名人, 名人们的档案材料均来自省档案馆, 并由档案馆负责文字稿的选材和编辑。该节目每天1集, 每集5分钟, 共播出1年。2007年, 上海市档案局《档案春秋》杂志与当地电台合作推出《档案揭秘》节目, 文字稿由电台编辑从《档案春秋》所刊发的档案史料中选材并编辑。该节目一经播出, 就受到公众的欢迎, 一直保留至今, 2009年还荣获该年度广播节目发行的冠军。
二、广电传播媒体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独特优势
(一) 受众面方面。广播、电视置身家庭之中, 日复一日地定期传送各类节目, 使绝大多数受众已经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作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在长期的信息接收过程中, 受众因自己的一定的情感投入而对某些节目在潜意识里面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广播、电视以其大众化和平民化,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密切的娱乐工具之一。现阶段的广播、电视传播已经突破了面向大众的单向传播模式, 形成了多层次、多网络、纵横交错的传播结构。从宏观上看, 整个广播、电视传播为社会提供着更加周到的服务, 广播、电视传播的触角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各个社会角落和社会群体之中, 广播、电视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地挖掘。
(二) 时效性方面。电视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电视拥有最现代化的信息采集和传播手段。作为一种现代电子媒介手段, 电视媒介利用电波进行信息的传送, 可以在同一时态内实现信源———编码———发送———接收的全过程, 从而实现超越时空界限的即时传播。
(三) 传播的影响力方面。电视出现之前, 受众是通过文字、照片或声音来了解传播者的传播内容和意图。电视的出现, 将人际交流的全方位引入大众传媒的媒介形式, 突破其他传媒不能展现传播者可视形象的局限, 将无言的信息和有声语言相互配合, 很容易把人们的心理卷入屏幕上的交流当中, 建立电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从长远来看, 电视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观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 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方面。随着信息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人们对档案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显得越发紧要和急迫。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化媒介的出现, 以其自身的现代化的手段, 推动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跨越到一个新层次: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 通过现代化手段全面深刻地把握用户的市场需求, 深层次、多途径地挖掘信息资源, 让真正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从档案中游离出来;在信息产品发布利用上, 通过卫星电视、网络电视、有线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播放;在信息发布的对象上, 面对社会公众开发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公共电视台等传播媒介进行大范围的展播, 面对特定用户群体开发的题材可以通过手机付费电视、付费电视频道、网络电视收费频道等方式提供利用。
三、广电传播媒介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局限
(一) 内容形式单一。以微信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为例, 微信丰富的信息传播功能, 可传播信息形式多样化。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等信息的传递, 具有富媒体属性。传播模式时效性强。而广电媒介的信息服务较为滞后、信息内容刻板繁复, 不能实现用户所需要信息的精确传达, 不利于吸引更多的档案信息用户。
(二) 互动性不强。以微信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为例, 文字、语音短信、图片、表情、视频等微信息都能通过微信传递。用户之间可以进行“语聊”、“图聊”、“涂鸦”等, 信息的交流变得更有声有色, 用户可根据兴趣、心情及需求选择相应的方式。而广电传媒在传播档案信息时, 受众只能被动接受, 不能与其进行互动交流。
(三) 时效性不强。新媒体的出现使其消息发送与接收时效性强, 可以做到即发即送, 即送即达, 可改善档案信息反馈严重滞后的现状。广电传播媒体在传播档案信息时往往制作时间长、传播方式固定, 这无疑影响了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
参考文献
[1] .张相涛.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传播策略研究.河南大学, 2011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地理教学;突破
自实行新课标改革以来我们在教学成果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学们寒窗苦读十幾年为的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可以实现自己多年的大学梦。高中地理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科目,自实行新课改以后的这几年的高考中我们发现与以前有了些许的不同。针对这些不同我们必须提出可靠有利的解决办法,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和侧重点。
一、在教学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方法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劳动工作者都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在新形势的发展进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才能在不断前进的大潮中不被落下。面对实时更新的高考信息和专业考试方向,老师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引领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并且实时掌握高考的新方向新动态,不被时代所落下。站在新课改的前沿为学生量身定做,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储备。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多收集除课本以外的地理素材,多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自制课件、微课、幻灯片等,跟上形式的发展。更要学会整合教程,精讲精练,以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地理知识、相关阅历、课外补充如热点等问题展现给学生,以适应各种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和新的高考。
针对新的高考模式,我们需要研究出更加贴切和符合我们新高考模式下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将原本传统单一的地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在吸引同学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考,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注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现在新形势下的高考地理考查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与以前相比考查的专业知识少了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考查。为了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高考我们就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重新确立侧重点,整合教程,积极应对新形势高考带来的挑战,帮助同学们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抓住重点,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以尽快适应高考新形势的要求。
(一)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学习氛围
地理课的课堂上不只是基本地理知识学习,还有就是世界各地文化和内涵的学习和鉴赏,在欣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对地理知识学习和深入了解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高考的压力下,不论是以前还是新课改的现在,大量的教学知识和地理文化需要我们的老师悉心准备并讲解给大家,科技的发展帮助我们不必要浪费珍贵的课堂时间在板书上面,老师可以在备课期间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尽可能用幻灯片、课件或微课的形式提前准备好,使得繁杂的知识更好更完整的展示在我们学生面前,在地理课上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大家,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了课堂上,这样以来我们的地理课堂也不再单调枯燥,在繁重的高考压力下大大的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在欢快的氛围中更加高质高效的完成地理课的学习。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充分备战高考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和教学仪器不断推进在我们备战高考的紧张学习中,高效的学习也就成了现实。多媒体技术在地理的教学中的是非常常见的,也成为了一种现代发展的必然。多媒体教学更重视的就是“动”(直观的动画播放)、“变”(多样的教学手段)、“趣”(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美”(精美的图画变幻),动指的就是直观的动画播放的不断更换;变指的就是多种多样不断变换的教学视频,教学内容;趣指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更多的学习乐趣,大大的提升的学习兴趣;美就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将我们单一枯燥的地理课堂带入一个新发展高度。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对新形势下高考的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善。当然,我们更加应该明白,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也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是一种传递科学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我们的教师才占有主导的教学地位,这是亘古不变的。当然传统的板书或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是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论是新形势下的高考还是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学习才是重中之重。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领导者,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的合理的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高考的动态进行更改,适时改进时时进步,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新形势下的高考重压下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当今高考的学习方法和道路,引领学生尽快的适应高考形式和侧重点的改变,在改变中成长进步,用最优秀的状态备战高考,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1]蒋玲;;语言运用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2]王慧;袁海泉;;新课程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分析与研究[J];中学物理;2008年07期
[3]陈福萍;;中学生物新课程实践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3期
[4]张铁龙;;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新体会[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
[5]崔富勤;;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成才之路;2011年23期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 篇12
关键词:范例教学,高中英语教学,运用,局限性
范例教学时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德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潮, 其主要的倡导者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是一种从特殊到—般, 由点到面的开放式的教学, 其强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选取和确定典型的例子来阐述事物的本质, 即由“个”的认识到“类”的甄别, 形成一定规律性性的理解, 最终获得对世界和生活相关的自我认识。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便是学习解决问题之法与学习系统知识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范例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范例”, 因此, 如何选取和确定范例是关键。选取和确定的范例需符合其三项基本原则, 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一、范例教学的原则
范例, 即那些隐含本质因素于在日常生活素材中、且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通过范例性内容的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的创造力。范例教学学者对范例教学在内容的选定上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条原则。
1.基本性原则。基本性原则是就学科内容而言的, 是指教师所授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诸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规律等基本要素, 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上反对繁杂, 力求通过范例的讲解使教学内容精炼化。
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较基本性原则高一层次、针对受教育者 (学生) 而言的原则, 其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 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密切相关, 以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经验。这一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学科种种实质性的关系, 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
3 . 范例性原则是指教师所选择的知识能由足够的典型性, 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知识就像一个窗口, 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场景。”范例性知识的学习应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 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这一原则要求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而是力求做到典型性和代表性。范例性原则是在基本性和基础性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原则。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毋庸置疑, 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阶段课程的实质上的提升, 高中英语教学要使义务阶段基础知识实现英语言语表达的最大化。而言语表达的基础便是对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夯实, 如此以便于为更高层次的言语表达奠定基础, 因为我国并不具备目标语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 要实现学生言语表达的顺利进行与完成, 须首先扩大其语音和词汇量、加强其语法知识的掌控和运用能力。新课标强调高中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尤其侧重对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符合课程循序渐进的设置规律也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能力的真实内涵以及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有学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而有的学者认为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读写。听说是读写的前提, 读写是听说的目标;反过来讲, 读写又为“新的”听说奠定了基础, 这个循环英语学习过程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会发现, 高中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尊严、面子, 因为害怕表达不当会被同学笑话而不愿意开口。高中课程强调学生拥有“英语式”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 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 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基于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之上, 因此, 词汇的扩展、语法的夯实和语言的表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需要灵活得使用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三、范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词汇重点扩展化。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言语和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 “如风亭楼阁不可缺少一砖一瓦一样”。首先, 教师应从对学生认知因素有一个着实的把握, 探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否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以此为出发点, 将单词表中重点的、有代表性的、积极常用的词汇做为范例, 分别从搭配、使用场合、习惯用法等方面扩展式地以口头形式给学生呈现自己编写的若干句子。要求学生复述并翻译所听句子。这种让学生通过听句子体会并掌握词义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 例句的编写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近学生的认知范围。其次, 教师应通过讲解重点词汇让学生明白另一部分所谓的非重点词也是应该掌握和记忆的, 这就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地去巩固讲过的单词, 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种范例性的讲解重点单词的方法明显优越于传统教学中的逐一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词汇有一个类的归属和词与词之间相互融汇贯通的运用。这样, 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化、建构自我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 也为后续的教学环节提供了适应性的基础铺垫。
2.语法特别解疑化。语法知识是语言学习与言语表达基本性的范式要求。众所周知, 只有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 “才能正确地潜词造句、理解英文课文文章、交流思想”。英语语法本来是一套很系统的规则, 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缺被人为的分散、割裂, 变成了一点点的散碎知识与一大堆繁杂的语法细节, 学生们在学习语法时就如同走入了一大片森林, 尚可看见一棵棵的树木却不能对整个森林进行宏观的把握。但使用整体建构的思想, 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英语时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基于英语知识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范例教学法恰巧可以解决知识零散、琐碎、不成体系等问题。就时态而言, 英语总共有16种时态, 分为四大时态坐标体系:横坐标为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完成进行时四个“态”;纵坐标为现在、过去、将来、过去将来等四个“时”, 四四纵横构成十六种时态。对于多数高中生而言, 高中阶段学生需在初级阶段已学习前八种时态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八大时态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 因此, 教师在课上无需用过长的时间讲解全部语法内容, 只需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理解和运用并进行提问, 对于学生的回答既能了解到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又便于对学生无法正确解答的疑难问题做为范例来讲解, 通过若干示例, 使得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因为个别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以这种特别解疑的内容就具有了普遍意义。这种对语法知识特别解疑的范例法, 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难点、重点又让学生去对所有时态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3.课文主题交际化。在运用范例法对词汇和语法讲解的教学条件下, 教师刚开始可以不对课文内容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 而是让学生课前反复去读课文并整理出自己的疑惑点, 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 教师将学生的疑问或重点句型做为范例来讲解, 通过对若干学生的提问所获得的答案, 教师便可大致了解全体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对学生疑难点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终达到交流和传递信息的目的。教师应将来源于对社会实际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叙述、说明或者论述中所反应的主题做为一个范例, 让学生对这些并不不是孤立和抽象存在的具体的生活展开交流和讨论。然后逐步由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渡到其他学生。因为, 教师在确定范例时是对其基本性、基础性与典型性是经过仔细斟酌且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能力的, 因此, 学生会感到教学活动似乎在自发和自觉中进行。这样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知识点的夯实, 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学生便深刻地领悟到参与课堂交际的前提是独自学会教师在课上不教的那部分内容。这种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也将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语言能力得到培养, 情操得到陶冶, 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 将是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开发,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久的推动力。
四、范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范例教学理论依托自身优势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 为了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 有必要对其隐含于本质的局限性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1.英语师资制约。范例教学理论对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要求颇高。教师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且精通专业技能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等综合教学素养, 需对学科的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前提下熟知英语学科内部所有知识结构体系, 尤其对范例的选取和拟定也是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和反复的推敲, 因此, 除了对英语知识的系统的掌控和驾驭, 还要对高中生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学习程度、学习风格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更好地选取范例。在范例教学法中, 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的把握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虽然教学大纲对知识的基础性和基本型做出了规定, 但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英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共同发展, 因而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的把握成为难题。因此, 在范例选取的过程中, 须顾及知识的有机联系, 切不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断章取义地选取范例, 造成受教育者的认知零散、破碎, 无法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
2.学生学习水平的限制。新课标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教学。然而,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不难发现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依赖教师灌输式的讲解。虽然枯燥但却免于课堂上对老师使用新方法而造成的畏难情绪。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从“个”到“类”的学习, 对英语学科知识点还停留在“读熟”、“背会”等层面, 对归纳出知识的规律性并最终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获得世界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阶段学习的达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班级, 可能更好地实现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 而在普通班级也许可能只能实现前两个阶段。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进一条河流”, 同理, 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课堂, 教师的经验累积和教学态度与学生学习水平和状态都在变化, 所以, 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须对自身教学状态进行合理的调适也要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根据英语知识的特点合理的使用范例教学法。
3.教学效果评价的限制。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无法准确衡量自身对范例的选择和确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学习水平, 教师无法准确的检测和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若仅仅通过课堂观察和提问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未免有失偏颇。诸如, 笔者认为范例讲完后学生脸上一片茫然, 眼神固定或者左顾右盼, 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样的情况恰恰是范例选择不准确、不恰当的外在表现, 但并不是唯一的证据。在常态课堂上, 教师使用同样的范例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其影响因素除了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态度等之外, 还有课程内容的实施时间, 如早上、中午、和下午的教学效果会有不同, 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学习氛围也不同等。因此, 这对教师衡量选取范例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新课标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同步发展, 听和读是理解技能, 说和写是表达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中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是人们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基础和渠道。在高中阶段, 对于语言技能的提升应注重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有意义的情景中通过听、读、观察和动手获取信息, 通过思维、组织、筛选、提炼等处理信息, 课堂上课文主题交流能够让学生通过读和说和读传达信息和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 但是, 对于学生的听和写教师却无法准确的把握, 如有学生听懂了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对教师所讲授的范例能由“个”迁移到“类”, 能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但因为性格内向、孤僻或其他原因便不愿意进行交流去获得关于生活的感知和经验, 那么, 这个时候, 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或许会因此而对范例的选取产生怀疑, 有可能进行不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高翔, 张伟平.新课改背景下范例教学理论再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
[2]李涛.范例教学理论的现代教学特征[J].教学与管理, 2007, (18) .
[3]刘海燕.高等教育中范例教学法的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6) .
[4]宋桂全, 郑虹.范例教学思潮新论[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1) .
[5]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局限性多媒体教学】推荐阅读:
多媒体局限课堂的论文12-06
运用的局限性06-18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06-17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2-06
法国大革命局限性10-15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06-20
数据挖掘技术局限性09-27
城市设计局限性管理11-09
财务比率分析的局限性11-28
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