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的局限性

2024-06-18

运用的局限性(共12篇)

运用的局限性 篇1

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以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准则中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等方面都涉及了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范围, 提高了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 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更好地获取企业地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历程

综观公允价值十多年来在我国的运用情况, 可以说, “公允价值的运用大致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3个阶段”。

第一, 1994年7月, 由我国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编译的会计准则丛书之《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章节中, 将“Fair value”译为“公正价值”, 这是我国正式使用公允价值概念的开端。

第二, 在1998年以后, “公允价值”一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的会计理论文献中。1998年,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及199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给公允价值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允价值, 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些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会计计量中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然而在准则的具体运用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息失真的情况, 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减少并限制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强调了信息的真实性和谨慎性。

第三, 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也认识到了回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显然与国际潮流相左。因此, 在2006年2月, 财政部颁布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其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运用, 并将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在基本准则部分予以列出, 显示了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关注, 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的局限性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显示了一波三折的特点, 但是大力推行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仍然是我国会计准则计量属性选择的趋势。由于微宏观条件的制约, 公允价值还未被我国会计准则全面采用, 这一点可以从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严格限制看出, 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还存在一些障碍, 下文将对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过程中的难处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 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所存在的问题

1、可靠性的缺乏, 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部分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做出了明确的限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这个限定中, 并没有对“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做出明确的解释, 这对公允价值的正确合理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信息的可靠性也因此受到置疑。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及相应的指南说明, 以《投资性房地产》这项具体准则为例来总结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在新会计准则第3号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中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如下的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由此可知, 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大致有3种方法, 或者说有3个层级。按优先选择的顺序来分, 公允价值确认的第一个方法是, 在活跃交易市场情况下, 公允价值为交易价格。这种方法获得的公允价值相对而言最准确, 也最易获得,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即并非所有需要计量的项目都存在于活跃的交易市场, 此时其交易价格也就无法获得, 另外一些特殊交易产生了市场失灵, 如关联方交易下产生的价格往往会影响计量的准确性。

第二个方法是, 在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 在相应市场上寻找同类或相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同类或相似的报价可以获得, 但是在确定公允价值信息时, 需要对相同与相似之间差异进行调整, 而这种调整也会带有不确定性, 也会产生不准确的情况。另外这里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 也会影响到公允价值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个方法是, 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 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 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 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相对于前两种方法而言, 这一种公允价值确认方法难度最大, 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估值技术的运用, 这也就使得信息的准确性下降。

由于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运用中定义的不明确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中产生信息的不准确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了挑战, 因此, 公允价值难以满足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容易产生利润操纵的情况。2001年财政部对于1999年会计准则的修订源自于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利用资产计价进行舞弊操作, 从而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造成的。在关于金融工具的准则中, 规定交易性金融工具以取得时的成本计量, 而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那么按照这一规定, 企业进行短期投资的, 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而采用市价法。这样在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获得收益的情况下, 企业当期利润会大大提高, 而由于短期投资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也容易造成企业对利润的操纵。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益, 而不再像原先一样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还规定,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 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 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

由上文可知,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为管理当局在会计处理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再加上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素质不高及法律机制不健全、违法处罚力度不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及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较强的主观性, 容易使得这一计量方式成为一些单位为一己私利, 在会计核算中操纵利润的工具。

(二) 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建议

1、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逐步实现全面推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质量要求较难达到以及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较难操作的问题, 一方面, 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有关。在此次颁布的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具体指导性阐述也仅为3项准则 (《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以及《企业年金基金》) ,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2005年9月就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展开了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 而美国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和运用的引领者, 在经过3年的研究后于2006年9月发布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即《公允价值计量》, 为更好更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做好理论铺垫。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的现实障碍也在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论的欠缺。

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准则制定机构和主流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研究方面进行引导, 现在新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那么在公允价值理论研究方面也将与时俱进;而适时制定我国会计准则中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也就是类似于SAFS157的具体准则,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详细的解释, 能够很好地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较差, 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从而能够逐步实现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

2、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环境。第一,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经济市场环境。大力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 将有助于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 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行和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注入无限动力。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 应当积极培养各级市场, 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并致力于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 积极培养各级市场, 对于获取客观市价, 从而成为公允价值最为可靠与客观的基础, 而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最为简便, 也是成本最为低廉的来源。因此, 努力培育各级市场, 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 将使得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与可靠;关于加快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 将有助于实现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 从而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利实施;如果存在公平活跃的市场, 那么公允价值很易获得, 在不存在公平市价时, 公允价值的估计就需要运用到现值技术, 因此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第二,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人文环境。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障碍有一部分源自于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具体表现为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两方面。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欠缺容易使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受到可靠性和缺乏可操作性的挑战, 而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则极易产生企业利润受操纵的情况。公允价值的顺利运用, 需要完善其运用的人文环境, 具体说来, 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公允价值概念, 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运用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降低公允价值实施成本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建立诚信负责的机制。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可以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 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第三,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公允价值在运用中产生利润操纵的现象与法律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对企业形成有力的外部约束。这就要求国家的会计准则完善, 法制健全, 对舞弊行为有严厉的惩罚机制, 从而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大大提高, 可以遏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允价值运用中利润操纵问题。近年来, 我国相关的法制建设进展迅速。新修订的《证券法》已相当完备, 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就是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监管力度。公司治理的加强和法制建设的完善, 为我国会计实务中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敏, 金娟, 郝环妮.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4) .

[2]、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12) .

[3]、夏成才, 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 2007 (2) .

[4]、张绪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价格月刊, 2004 (5) .

[5]、黄平.浅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内涵[J].财会月刊, 2003 (A2) .

运用的局限性 篇2

摘 要:加入世贸后,国内众多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条件遭到了更为严肃的问题,致使有关部门不得不快速调整稳健原则应用的基本领域。怎样理性实施稳健原则成了我国众多企业亟待处理的问题。由此,把稳健原则作为行业会计基本原则拥有重要的真实意义。本文结合稳健性原则在企业的真实应用,对存在问题及处理措施实施详细的分析,希望对该原则在企业的合理运用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运用;局限性;改进措施

全球范围内,基本的稳健原则不断得到全球人们的真实认可。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基本准则组织及一号国际会计行业准则将基本的稳健原则当做是实施真实性理论性决策要素的核心关键原则。稳健原则自身包含了基本的主观操作性,所以它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伴随我国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基本的稳健原则开始发展到公司的诸多方面。该原则的运用能够实时反馈经营风险信息,帮助企业集团制定高效的发展策略,切实保障资产安全,在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是部分企业集团往往使用基本的谨慎原则进行模糊操作,并不做到全面估量业务损失,随意使用这一原则满足其虚假提高企业利益以及蒙骗外界人员的目的,给企业集团实施利益控制及财务欺骗制假创造环境,致使基本的行业会计信息无法查证,缺乏真实性。

一、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一)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的期末计价可采用成本与市场孰低法,即可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另外,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其差额先冲抵该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足冲抵的差额部分应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损失。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果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方法就会导致其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提折旧,从而减少企业前几年的利润,也加快了物资的淘汰和推陈出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采用加速折旧法也是稳健原则的考虑,也考虑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现实。固定资产在前期使用的时候折旧费较多而维修费较少,后期相反,这保持了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的均衡性,减少前期的所得税额,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三)坏账损失的核算

国内行业企业会计指标作出要求,需要资产能够计提基本坏账金额,该金额必须做到在会计信息列表中有效显示。准则要求:公司应该每月计提坏账准备金额,然后实现最终的坏账结算。没有计提坏账金额的公司,若出现不明情况坏账金额,不能直接进入当期费用,需依照规定纳税。现阶段,国内实行备抵法的坏账计提方法,在这一方法下,怎样有效的预测估量行业时期基本坏账金额,也同样成为其核心。由于不能有效估计行业的基本坏账情况,所以当下,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由于这一百分比使用简单明了,所以受到了国内众多企业公司的广泛操作,其基本使用比例是千分之四左右。

(四)对或有负债的反映

特殊行业基本经济项目业务实施所造成的,预期很大程度上会发生的预料事件由该企业负责即为或有负债。现阶段,国内的众多企业没有给与基本的或有负债明确信息。当然依照要求还是需要做出规定的书面会计信息反馈,尤其在预料事件损失层面上,要求反馈信息贴合真实情况,做到不偏不倚。与企业有关重要项目的或有负债应专门设立管理或有负债的部门,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就其他形式的或有负债,比如收据凭证、责任担保、抵借款项等,通常情况下不再专门设置独立部门管控,当然还是要求明确债务资金数额。

二、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实施基本的会计行业工作遵循稳健原则尤为关键,然而因为稳健原则独有的问题,比如不稳定性、倾向性、主观随意操作性等,致使基本的稳健原则和众多的外部会计行业准则时常遭遇矛盾,其主要凸显方面为:

(一)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稳健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显然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二)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

过去历史的财务成本原则规定:“企业核算时必须实行付出成本计算价格的方法,即使社会基本价格变化,记录不得变化。”然而,就基本的稳健性原则规定,存储的产品能够依照成本变化实现实时变化处理,这造成了两者的矛盾问题[19]。原因是使用允许的变现基本值重新归置成本,假如该付出小于过去价值,产品更新价值,很明显这与历史的财务成本性原则矛盾。还比如说,公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投资、馈赠,进行基本记录账目时,依靠稳健的原则必须实施较低规模的记录,所以低价记录,当然这是不贴切的表现传统历史价值。

(三)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稳健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本期。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稳健性原则体现的则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四)与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的冲突

这两者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而且不得随意变更。但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如根据稳健性原则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所有这些都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使企业本身及同行业间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失去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局限性的改进

有效的使用基本的稳健原则可以实现高效的行业财务会计,做到规避风险,提高收益,减小虚收,实现资金投入者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基本的稳健原则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主客观随意操作性、不稳定性、倾向性等,如何与其它会计原则进行有效协调,是重中之重。

(一)稳健性原则在应用中要注意“度”的问题

应用稳健性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稳健或不够稳健都会降低其优点、扩大其缺点,使企业财务状况得不到正确反映,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稳健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十二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稳健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假如稳健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行业原则产生矛盾,应该要求以真实性原则为第一,切实做到依靠实际、不偏不倚,合理遵循稳健性原则与其他行业准则。

(三)逐步扩大稳健原则运用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个别大型企业稳健原则尝试计划,不断深化推进稳健原则的辐射范围,引导众多企业创造良好竞争氛围,实现社会的有序竞争。企业应充分了解资金运用情况,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并对核算结果进行相应比较,最终实现行业财务数据的有效对比。

结论

稳健性原则在很多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其在我国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它是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不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稳健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将有利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运用的局限性 篇3

【关键词】范例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 运用 局限性

范例教学时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德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潮,其主要的倡导者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是一种从特殊到—般,由点到面的开放式的教学,其强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选取和确定典型的例子来阐述事物的本质,即由“个”的认识到“类”的甄别,形成一定规律性性的理解,最终获得对世界和生活相关的自我认识。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便是学习解决问题之法与学习系统知识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范例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范例”,因此,如何选取和确定范例是关键。选取和确定的范例需符合其三项基本原则,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一、范例教学的原则

范例,即那些隐含本质因素于在日常生活素材中、且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通过范例性内容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的创造力。范例教学学者对范例教学在内容的选定上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条原则。

1.基本性原则。基本性原则是就学科内容而言的,是指教师所授内容应当是一门学科诸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规律等基本要素,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上反对繁杂,力求通过范例的讲解使教学内容精炼化。

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较基本性原则高一层次、针对受教育者(学生)而言的原则,其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密切相关,以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新经验。这一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学科种种实质性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

3.范例性原则是指教师所选择的知识能由足够的典型性,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知识就像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场景。”范例性知识的学习应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这一原则要求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而是力求做到典型性和代表性。范例性原则是在基本性和基础性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原则。

二、高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毋庸置疑,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阶段课程的实质上的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要使义务阶段基础知识实现英语言语表达的最大化。而言语表达的基础便是对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夯实,如此以便于为更高层次的言语表达奠定基础,因为我国并不具备目标语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要实现学生言语表达的顺利进行与完成,须首先扩大其语音和词汇量、加强其语法知识的掌控和运用能力。新课标强调高中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侧重对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符合课程循序渐进的设置规律也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能力的真实内涵以及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有学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者认为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读写。听说是读写的前提,读写是听说的目标;反过来讲,读写又为“新的”听说奠定了基础,这个循环英语学习过程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发现,高中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尊严、面子,因为害怕表达不当会被同学笑话而不愿意开口。高中课程强调学生拥有“英语式”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基于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之上,因此,词汇的扩展、语法的夯实和语言的表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需要灵活得使用教学方法以达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三、范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词汇重点扩展化。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构建言语和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如风亭楼阁不可缺少一砖一瓦一样”。首先,教师应从对学生认知因素有一个着实的把握,探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否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将单词表中重点的、有代表性的、积极常用的词汇做为范例,分别从搭配、使用场合、习惯用法等方面扩展式地以口头形式给学生呈现自己编写的若干句子。要求学生复述并翻译所听句子。这种让学生通过听句子体会并掌握词义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例句的编写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近学生的认知范围。其次,教师应通过讲解重点词汇让学生明白另一部分所谓的非重点词也是应该掌握和记忆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地去巩固讲过的单词,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这种范例性的讲解重点单词的方法明显优越于传统教学中的逐一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词汇有一个类的归属和词与词之间相互融汇贯通的运用。这样,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化、建构自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教学环节提供了适应性的基础铺垫。

2.语法特别解疑化。语法知识是语言学习与言语表达基本性的范式要求。众所周知,只有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地潜词造句、理解英文课文文章、交流思想”。英语语法本来是一套很系统的规则,但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缺被人为的分散、割裂,变成了一点点的散碎知识与一大堆繁杂的语法细节,学生们在学习语法时就如同走入了一大片森林,尚可看见一棵棵的树木却不能对整个森林进行宏观的把握。但使用整体建构的思想,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英语时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基于英语知识结构体系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范例教学法恰巧可以解决知识零散、琐碎、不成体系等问题。就时态而言,英语总共有16种时态,分为四大时态坐标体系:横坐标为一般时、进行时、完成时、完成进行时四个“态”;纵坐标为现在、过去、将来、过去将来等四个“时”,四四纵横构成十六种时态。对于多数高中生而言,高中阶段学生需在初级阶段已学习前八种时态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八大时态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课上无需用过长的时间讲解全部语法内容,只需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理解和运用并进行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既能了解到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又便于对学生无法正确解答的疑难问题做为范例来讲解,通过若干示例,使得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为个别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这种特别解疑的内容就具有了普遍意义。这种对语法知识特别解疑的范例法,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难点、重点又让学生去对所有时态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3.课文主题交际化。在运用范例法对词汇和语法讲解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刚开始可以不对课文内容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而是让学生课前反复去读课文并整理出自己的疑惑点,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将学生的疑问或重点句型做为范例来讲解,通过对若干学生的提问所获得的答案,教师便可大致了解全体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对学生疑难点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最终达到交流和传递信息的目的。教师应将来源于对社会实际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叙述、说明或者论述中所反应的主题做为一个范例,让学生对这些并不不是孤立和抽象存在的具体的生活展开交流和讨论。然后逐步由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渡到其他学生。因为,教师在确定范例时是对其基本性、基础性与典型性是经过仔细斟酌且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能力的,因此,学生会感到教学活动似乎在自发和自觉中进行。这样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知识点的夯实,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学生便深刻地领悟到参与课堂交际的前提是独自学会教师在课上不教的那部分内容。这种教学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也将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语言能力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将是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久的推动力。

四、范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范例教学理论依托自身优势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有必要对其隐含于本质的局限性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1.英语师资制约。范例教学理论对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要求颇高。教师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且精通专业技能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等综合教学素养,需对学科的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前提下熟知英语学科内部所有知识结构体系,尤其对范例的选取和拟定也是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和反复的推敲,因此,除了对英语知识的系统的掌控和驾驭,还要对高中生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学习程度、学习风格有足够的把握才能更好地选取范例。在范例教学法中,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的把握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虽然教学大纲对知识的基础性和基本型做出了规定,但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共同发展,因而基本性和基础性知识的把握成为难题。因此,在范例选取的过程中,须顾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切不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断章取义地选取范例,造成受教育者的认知零散、破碎,无法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

2.学生学习水平的限制。新课标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用英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的英语教学。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依赖教师灌输式的讲解。虽然枯燥但却免于课堂上对老师使用新方法而造成的畏难情绪。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从“个”到“类”的学习,对英语学科知识点还停留在“读熟”、“背会”等层面,对归纳出知识的规律性并最终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获得世界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阶段学习的达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班级,可能更好地实现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而在普通班级也许可能只能实现前两个阶段。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进一条河流”,同理,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课堂,教师的经验累积和教学态度与学生学习水平和状态都在变化,所以,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须对自身教学状态进行合理的调适也要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根据英语知识的特点合理的使用范例教学法。

3.教学效果评价的限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无法准确衡量自身对范例的选择和确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学习水平,教师无法准确的检测和衡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若仅仅通过课堂观察和提问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未免有失偏颇。诸如,笔者认为范例讲完后学生脸上一片茫然,眼神固定或者左顾右盼,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样的情况恰恰是范例选择不准确、不恰当的外在表现,但并不是唯一的证据。在常态课堂上,教师使用同样的范例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影响因素除了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态度等之外,还有课程内容的实施时间,如早上、中午、和下午的教学效果会有不同,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学习氛围也不同等。因此,这对教师衡量选取范例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新课标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同步发展,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流中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人们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基础和渠道。在高中阶段,对于语言技能的提升应注重使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有意义的情景中通过听、读、观察和动手获取信息,通过思维、组织、筛选、提炼等处理信息,课堂上课文主题交流能够让学生通过读和说和读传达信息和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听和写教师却无法准确的把握,如有学生听懂了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教师所讲授的范例能由“个”迁移到“类”,能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但因为性格内向、孤僻或其他原因便不愿意进行交流去获得关于生活的感知和经验,那么,这个时候,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范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或许会因此而对范例的选取产生怀疑,有可能进行不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高翔,张伟平.新课改背景下范例教学理论再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08,(3).

[2]李涛.范例教学理论的现代教学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7,(18).

[3]刘海燕.高等教育中范例教学法的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4]宋桂全,郑虹.范例教学思潮新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5]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6]王璐,马爱莲.范例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时代观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

运用的局限性 篇4

1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几个重要指标

1.1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销售收入排在利润表的第一行, 净利润排在利润表的最后一行, 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相比可以涵盖企业全部的经营业绩。它代表每一元销售收入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净利润。此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1.2 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指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 它表明每一元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净利润。资产净利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该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好。投资者的报酬由资产净利率和财务杠杆两者共同决定, 但是财务杠杆的提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 而且财务杠杆也有一个不能再提高的临界点, 企业经常使财务杠杆处于这个临界点。所以, 要想提高投资者报酬, 最主要的手段还是提高资产净利率。

1.3 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总额与全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资产周转率考察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效率, 即通过资产营运而产生的销售收入。不过, 资产周转率这个指标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企业资本配置的结构。如果不同企业之间的资产结构差异过大, 或者企业资产中还存在大量的对外投资的项目, 那么, 资本周转率指标的可比性就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只有投入经营使用的资产才可以产生销售收入。

1.4 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股东权益可以赚取的净利润, 可以用来评价企业整体的经营能力。该比率分母是投资者的投入, 分子是投资者的所得, 两者具有非常好的可比性, 可以综合的反映企业全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业绩。

1.5 市盈率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 它反映普通股股东愿意为每一元净利润所支付的价格。每股市价实际上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然而, 市盈率是基于过去年度的收益。因此, 如果投资者预期收益水平从当前水平大幅增长, 市盈率将会相当高。但是, 如果投资者预期收益由当前水平下降, 市盈率将会相当低。成熟市场的成熟公司有非常稳定的收益, 通常每股市价是每股收益的10-12倍。因此, 市盈率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预期。

财务报表分析者在运用市盈率指标时, 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市盈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的市盈率普遍较高, 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不能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在每股收益很小时, 股票市场价格不会降至零。这时, 很高的市盈率往往不能说明问题。

(2) 市盈率高低受净利润的影响, 而净利润受可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影响, 从而使得企业之间比较受到限制。

(3) 市盈率高低受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 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 包括投机炒作等, 因此, 观察市盈率的长期趋势更为重要。

2 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局限性

2.1 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本身会计系统的产物。每个企业的会计系统, 受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战略的影响, 使得财务报表可能歪曲企业的实际情况。 (1) 财务报告没有披露企业的全部信息, 披露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对企业有利的信息。 (2) 已经披露的财务信息存在会计估计误差, 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准确计量 (3) 管理层的各项会计政策选择, 可能使财务报表歪曲企业的实际情况。

2.2 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问题

只有符合规范的、可靠的财务报表, 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所谓“符合规范”, 是指除了以上三点局限性以外, 没有更进一步的虚假陈述。外部分析人员很难认定是否存在虚假陈述, 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问题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鉴证、把关。但是, 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财务报告没有任何错报和漏报, 而且并不是所有注册会计师都能够尽职尽责。因此, 分析人员必须自己关注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持足够的警惕。

2.3 比较基础问题

在分析时必需选择比较的参照物, 包括公司历史数据、同业数据等。

横向比较时需要使用同业标准。同业的平均数只有一般性的指导作用, 不一定有代表性, 不是合理的标志。选一组有代表性的公司求平均数, 作为同业标准, 可能比整个行业的平均数更有意义。今年来, 更重视以竞争对手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不少公司实行多种经营, 没有明确的行业归属, 同业比较更加困难。

趋势分析以本公司历史数据作比较基础。历史数据代表过去, 并不代表合理性。经营环境不断变化, 今年比上年利润提高了, 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甚至不一定管理水平有了改进。会计规范的改变会使财务数据失去直接可比性, 要恢复其可比性成本很大, 甚至缺乏必要的信息。

2.4 盈利能力指标计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企业的净利基础上算出来的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是一种短视指标, 净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但是企业净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 会计利润与企业的财务实力之间并不等同, 片面强调净利通过净利润计算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长期效益的短期行为, 不注重企业科技开发、新产品研制、人力资源投入等, 这种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有悖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3 针对这些局限性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管采用何种分析方法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人的因素都是最重要的。所以, 平时应该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 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他们对报表数据的解读与职业判断能力, 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审计、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多方面的知识, 精通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 逐步培养和提高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数据的收集能力和运用能力, 从而为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2 充分关注会计报表附注和注册会计师的意见

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财务报表分析者得到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及其企业需要补充说明的其他事项, 这些内容对财务分析人员对企业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财务分析人员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虚假报告等粉饰企业业绩的行为, 据此客观的判断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

3.3 对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现金流量越来越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即使一个企业净利润很高, 如果现金流不足, 也会导致公司出现资金周转不畅, 调度困难等问题, 影响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现在常见的盈利能力指标比如资产净利率, 销售净率, 市盈率等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指标, 这些指标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 并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尤其是在我国企业中, 现金滞后的情况很普遍, 所以应该引入用现金流量来制定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来对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行评价。

摘要:盈利能力在评价企业价值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反映企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存货周转率、权益净利率、市盈率等。在介绍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基础上, 指出运用比率分析法本身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局限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盈利能力,市盈率,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赵改云.企业现行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之我见[J].内蒙古统计, 2009, (06) .

[2]熊学华,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与评价[J].黑河学刊, 2010, (09) .

论法律的局限性法律 篇5

我们可以从法律的原则出发来讨论法律局限性的问题。有关法律的原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一般都包括如下几条:法律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必须保障司法独立;到法院打官司应该是容易的;不容许执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歪曲法律,等等。而从对这几条法律原则的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原则要求法律必须是稳定的。但是,实际上社会关系是极具动态特征的。法律永远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因此法律不可避免的带有保守性或滞后性。社会不断在发展、变化,各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层出不穷,法律自然不可能预测到所有的必定会出现的新情况。

法律原则要求司法独立。但是,实际情况是司法在很多的国家很难做到完全独立。只要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司法不够独立,在审判过程中会受到法院外之的力量的影响,那么法律的局限性就显露无遗。司法不独立,法律就得不到恰当的适用,而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就得不到公平的处理,法律就失去了其功能。功能不全的法律当然就是有局限l生的法律。

大数据的局限性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广告业;受众碎片化;数据驱动

[中图分类号]J524.3;F713.8[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19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当下被热炒的概念。大数据技术被各产业争相引入,逐渐被推向“神坛”。在广告业中,大数据可以推动目标市场数据化,提高广告的投放精准度,减小广告投放成本,获得业内广泛认同,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其局限性并客观对待,唯有正确运用大数据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告业。本文拟从大数据等于高价值的误区、大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大数据精准的相对性及广告业中被高估的数据价值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使人们正确地看待大数据对广告业的影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告业发展。

一、大数据等于高价值是个误区

被广为传播的大数据4V(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理论[1],对广告业造成了冲击,广告业开始盲目追求数据的大规模,认为数据的规模越大其价值越高,中小数据没有被挖掘的价值。实际上,大数据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其产生、采集、分类到聚集、挖掘、推送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只有对每个环节进行多种技术处理,才能为不同产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大数据的主要优点是以低成本满足企业对数据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数据回报。数据量规模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同时也不是衡量数据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数据规模与数据价值虽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两者之间难以用线性关系来表述[2]。大数据中含有大量数据噪声,数据价值利用率低,只有辨识并过滤掉大量重复信息,分类聚集、掌握一定“含金量”的数据,才能得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和本质,即数据中有意义的信息,显示出数据的真正价值。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介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多,广告受众的“碎片化”[3]趋势日益显著。这种“碎片化”趋势迫使广告人更多地研究细分市场、小众媒介和个性消费。而大数据提供给广告人更多的是对“大趋势”的预测和判断,即使广告人能敏锐地侦测到某些小众趋势,但也往往容易被数据洪流所掩盖和摒弃。因此,广告人不应盲目追求数据的“大规模”,而应科学合理地抽样采集数据,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应避免盲目追求“无意义”的大规模数据而加大资金投入,也避免过多无用数据对数据挖掘、分析的干扰。对于广告业来说,大数据固然重要,但对“小数据”“微数据”等细微数据信息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只有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采集合理规模的数据,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才能助力广告业的良性发展。

二、大数据采集的局限性

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物理世界的科学实验数据或是传感数据;另一类来自于人类社会活动,主要是互联网。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经营交易信息,物联网世界中商品、物流信息,互联网世界中人与人的交互信息、位置信息等。换句话说,我们在接触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通讯、电子商务的同时,我们自身的数据也在不断地被收集,成为大数据中的数据资源。大数据技术使得捕捉和跟踪人群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变得更为容易,这也是广告业重视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的原因[4]。例如,电子商务网站和POS机可以获取账户的消费情况,从中了解个人的消费结构、品牌喜好、消费金额等有价值的信息;社交网络平台可以记录会员的身份资料、社交关系、成长经历、生活状态等个人信息;移动通讯可利用定位技术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生活半径、目标人群聚集区等信息。除此之外,大数据可以跨领域、跨行业、跨平台、跨设备地对数据进行全面、综合的收集与分析。因此,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寻找到广告的目标受众,为目标人群精准推送产品信息,清晰描绘产品(品牌)的潜在消费人群的各种信息甚至是即时信息,掌握目标受众媒体接触习惯,从而客观、准确测评广告效果。以上种种是大数据应用在广告业中的理想化前景,但从目前大数据采集情况来看,大数据在广告业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多盲区和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网络为主要来源的数据充斥着大量不完整或是虚假信息,数据多是随机动态产生的,具有多源异构、交互性、时效性、突发性等特点,非结构化数据多且即时性强[5]。例如,社交网站很难对会员注册的个人信息一一进行真实性的核查,电子商务网站无法控制一个交易账号只针对一个消费个体(一个淘宝账号全家共用),微信上发布的个人状态也随时都在更新等。

二是数据收集渠道具有局限性,数据监控存在盲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手机网民数达到5.27亿[6]。可见,还有相当多的广告目标受众被排除在以互联网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大数据之外。

三是部分数据资源涉及商业机密和网络数据格式不统一,已成为实现大数据整合、共享的两大障碍,阻碍了大数据技术跨平台、跨设备、跨应用的全面采集与综合分析,降低了数据资源的应有价值。

四是数据采集过程和被采集的数据资源中会涉及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和国家信息安全,因此,大数据的合法性问题将成为大数据运用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未来应制定长远可行的制约策略,增强数据主体对相关数据的控制力,通过立法来指导、规范、完善数据采集与应用行为。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大数据在广告业中的应用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普适性,以其目前运用范围和带来的效果看,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网络平台进行广告信息精准推送可获得较高的数据回报率,如Google大力推广的实时竞价广告,而其他更多、更广泛的运用则需等到数据科学完善和成熟之后。

三、大数据精准的相对性

由于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和数据分析的非客观性,大数据的准确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美国学者Lisa Gitelman[7]认为,数据从来都不可能是“原始”的,数据总是依照某人的倾向和价值观念而被构建出来的。数据分析的结果看似客观公正,但其价值选择贯穿了从构建到解读的全过程。这说明数据分析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否运用智能分析系统(智能分析系统的数据模型都是人为构建的)。美国著名商业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认为,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无意义的关联数据也越来越多,重要的数据信息可能被数据扩张带来的噪音所淹没,在真正解决问题时会将人引入歧途。可见,大数据也有短板,大量的数据噪声会干扰数据的精准分析,降低大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利益需求等逐步分化离散,这些“碎片化”的族群对广告信息、广告形式、传播媒介和媒体时段都有不同的偏好,这会导致数据量不断地激增,而从这些数据中挖掘、推导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还有待证明。例如,数据虽记录了不同地区的两个互不相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间内购买了相同品牌、相同种类、相同数量、相同金额的消费品,但不能据此就认定这两个家庭属于同一类消费群体,具有同样的购买力和产品(品牌)喜好。因为这一结论的准确性取决于关联参数的设定和数据模型的客观性。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准确的数据一定会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数据的相对精准和广告的专业特性(广告面对的是个性化极强的“人”和复杂、多变的心理与行为)决定了完全根据大数据来做出广告决策是非常危险的。只有通过数据收集手段,严谨准确地记录、搜集和分析消费者的各项数据和行为轨迹,同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透过现象去体察人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广告决策朝向正确的方向。

四、广告业中被高估的数据价值

受数据驱动思维的影响,广告业中大数据的价值往往被高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片面强调广告的科学性而忽视其艺术性。从广告的学科属性来讲,广告属于科学与人文交叉的学科。广告是艺术的一种外在表现,以营销为目的、以传播为手段,既有科学的准确性、严谨性(理性),又有人文艺术的情感化、模糊化的属性(感性)。广告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运用数据技术了解市场、目标受众和消费需求,利用恰当的媒体渠道将特定信息推送给目标受众;广告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运用各种视觉、听觉符号准确表述产品(品牌)信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并使之产生消费欲望。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广告的两个属性,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因此,片面地强调广告的科学性和数据的重要性,而忽视广告的创意表现与情感表达(即艺术性),是错误的。

其二,强调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而抹杀广告的属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数据技术只是对传统调研方法的革新,它使数据的收集、分析更为全面、迅速、便捷、廉价。虽然数据资源的收集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数据资源的价值都应体现在服务于广告创意和决策之上。而数据本身不具有价值,数据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挖掘内在关键、有效信息而获得的。

其三,偏信大数据是万能的。大数据虽然可以解读人脑无法理解的复杂情况,减少基于直觉、经验的判断,避免欲望对知觉造成的扭曲,但在广告业中依旧有很多问题是大数据所无法解决的。例如,大数据不能代替人的思考,不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不能敏锐捕捉人的瞬间情感和情绪,不能分析人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现实中,很多消费行为具有无意识性和随机性,广告更多地是通过引发人的某种情感而实现促进销售目的的。因此,大数据只能作为广告决策的依据之一,而不能保证广告决策的正确性。

五、结语

大数据对广告业的科学化发展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作为广告业中一种先进、科学的手段,大数据可以探知受众并把握其需求,做出市场预判,帮助生产者进行适销对路的生产,并通过合适的媒体进行有效的广告传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生产与需求之间的适配。但大数据也有其局限性,对广告业来讲,不仅要关注、研究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更要研究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传播学的机理,既要以大数据为决策依据,也不能完全依赖大数据。现有大数据技术不能颠覆广告业整个体系,更不能取代创意决策而成为广告业的核心。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大数据的局限性会被更好地破解与弥补,广告业将在大数据中获得更多的数据回报。

[参考文献]

[1]

邬贺铨.大智移云时代的产业变革[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04-21(05).

[2]邬贺铨.大数据思维[J].科学与社会,2014(1):1.

[3]黄升民,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2012(11):1.

[4]张福平.自媒体情势下的艺术生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

[5]李国杰,程学琪.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647.

[6]凤凰新媒体.CNNIC:中国网民规模6.32亿手机网民比例首超PC[EB/OL].(2014-07-21)[2014-09-20].http://tech.ifeng.com/internee/detail_2014_07/21/37437832_o.shtml.

运用的局限性 篇7

EAD标准所包含的具体著录元素是极为丰富全面的, 包括三大环节共计146个著录元素。如果每份档案资料都严格按照EAD要求进行详细著录, 对网络用户的统一检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使用手工著录, 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是很难想象的。以中央档案馆为例, 该馆采用单一的文件级标引, 经过8年多的努力, 十几人的加班加点, 著录标引了30多万件档案。按此方式进行, 中央档案馆将现有馆藏量800万件档案全部标引完输入计算机, 还得有百年时间。值得注意的是, 中央档案馆是采用分类———主题词标引, 如果采用EAD标准来进行著录, 工作量将更加艰巨。因此, 符合EAD标准的档案文件自动著录功能的研究和完善是决定EAD标准能否得到普遍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EAD标准所包含的著录元素难以使用计算机自动标注

EAD标目是记录检索工具的书目性与描述性资料, 并不是对于档案资料所作的描述, 前置事项是说明档案描述之前的前言文字, 主要叙述检索工具的产生、出版与使用情况, 同样也非描述档案资料的相关信息。而用来记录整个EAD档案的封包元素, 包括描述档案资料的内容、背景和范围, 也包括一些有助于资料使用的管理和补充信息的档案描述项, 包括14个二级著录环节和上百个著录元素, 但是在这些著录元素中有些是很难应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动标注的。具体来说, 在档案描述下的描述识别这一二级著录环节中, 摘要和实体描述以实体位置、容器以及在传记/历史项这一二级著录环节和权威控制项这一二级著录环节下所包含的团体名称、家族名称、地理名称、职业、个人名称和附属描述资料下所包含强调的这一著录项就都是如此。

摘要指的是对资料的简短概述, 传记、历史项要求生成一篇简明的散文或编年表, 即由档案产生者提供的信息, 给予档案资料背景的说明。如果这一简短概述或背景说明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话, 对计算机的分析概括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 要求自动著录系统具备相当程度的人工智能, 模拟人脑进行档案文件的内容概括和综合。同时, 由于EAD标准的主旨是为了制定一项各行业通用的著录标准, 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开发出统一的、能够适用于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摘要自动标注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各行业各部门还必须结合自己单位形成文件的特点开发具备摘要功能的自动著录系统或相关功能模块。退一步说, 即使开发出了类似的摘要自动标注系统, 其标注结果的可靠性和语法规范性也需要进行人工复检。

实体描述项是有关描述资料的外表及构造, 以及任何有关其呈现之外观的技术和方法, 它下面又包含有实体面、尺寸、范围这3项著录元素。实体面项说明描述资料的外观, 特别是用来描述会影响或限制资料使用的外观, 尺寸项用来描述资料的尺寸, 通常包含数字资料, 范围项描述资料的数量或其实质上所占空间。这些著录元素也很难运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标注,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实体位置和容器这两项著录项, 实体位置描述资料典藏地点的信息, 容器描述有关装载描述资料的设备, 由于这五项著录元素在实际标注中工作量不大, 采用手工标注更为简便可行。

权威控制指出描述资料的关键检索点, 促使以权威控制来检索计算机网络上的检索工具, 团体名称用来辨识一个机构或由一群人组成的实体的专有名词, 家族名称指一群具有相近血缘关系或同为一个家族之人的专有名词, 地理名称指出地点、自然特征或政治辖区的专有名词, 职业识别工作、行业、职业、商业、副业等类型的词汇, 这些信息反映在描述资料中, 个人名称指个人的专有名词命名, 包括个人的名、姓、尊称头衔、其他名称等, 团体名称项比较容易实现计算机自动标注, 只要有相关的主题词库即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的团体层出不穷, 就要对词库不断更新。地理名称项也是比较容易实现计算机自动著录的项目, 但是在EAD标准中还提出应包括自然特征这一相关信息, 而与此有关的专有名词不仅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同一地区之间随着季节的不同也有很大区别, 很难有比较统一的主题词库, 这给自动著录功能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家族名称、职业、个人名称这三项范围过于广泛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由于汉语的特殊语法规则, 仅仅识别出相关姓名是不够的, 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识别, 而这对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逻辑表达的要求是很高的, 而使用手工标注却比较简单方便。附属描述资料下所包含的强调这一著录项, 是将重要或强调的文字或句子标示出来以达到语言学上的效果, 这一项也很难通过计算机自动著录来实现, 并且最终形成的标注结果也未必是合乎汉语语法逻辑的。更为可行的方法还是由文件形成人员或档案人员进行手工标注。

自动标引系统通常包括文本输入、词典、抽词、知识库、综合转换与输出等6个子系统。上文中提到的团体名称、家族名称、个人名称这几项著录元素, 其词典的编制是很困难的, 而类似于摘要这样的著录项, 其综合转换与输出模块同样很难开发, 目前自动标引系统抽出的表述文献主题的主关键词准确性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标引, 这都给EAD标准的广泛运用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二、EAD标准下所包含的若干著录元素定义的模糊及重复性

如果说上述这些著录元素通过手工标注还可以顺利实现的话 (这以巨大的工作量为前提) , 那同样在档案描述之下的二级著录环节附属描述资料下包含的著录元素相关资料项不仅难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标注, 即使手工著录也很难完整齐全, 其定义为“有关实质上或逻辑上不包含在检索工具描述资料里的资料, 但因与描述资料的关联性, 可能对读者来说是有用的。”这一定义相当模糊, 与检索工具描述资料有关的资料太多, 对不同的利用者来说有完全不同的利用价值和需求。由于EAD标准的实质是为了满足网络环境下不同用户的统一利用, 所以不同利用者的需求都要考虑到, 而实际上这一著录要求是很难做到的。附属描述资料下所包含的完整记述这一著录项, 其定义为“指出常用简写或缩写词的完整名称”, 这一项也是很难通过计算机自动著录来实现的。但是对于常用这一定义其范畴是很模糊的,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不同的缩写词汇或缩写习惯, 哪些缩写使用频率比较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EAD著录标准有一定的重复性, EAD标目和前置事项在定义上相当接近, 在著录项上也有雷同之处。EAD标目是记录检索工具本身的书目性与描述性资料, 而不是对档案资料所作的描述, 前面事项是说明之前的前言文字, 主要叙述检索工具的产生、出版与使用, 同样非描述资料的信息, 它能用来产生一个可以按地方档案机构自己拟订的信息优先顺序进行排列的题名页, 也可以对结构进行编码。例如, 序言、题名页或者其他有关编制、出版情况、检索工具使用情况的文本, 这是EAD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一个突出表现。但是, 作为一个可选择的仅包括六个著录元素的著录项, 前置事项下的正题名和出版者项与EAD标目下的正题名和出版者项在定义和功能上都有一定的重复性。如果将前置事项与EAD标目两大著录项目所包含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著录元素合并, 在EAD标目下增加能够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著录元素项, 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文件形成人员或档案人员的工作量。

作为比较新的档案著录标准, EAD标准在美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 如“美国遗产实际档案计划”、“博物馆计算机网络EAD网站 (MUS-EAD) ”等应用项目。毫无疑问, EAD著录标准的特点和思路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该看到, 作为一种诞生不久的著录标准, 随着应用的广泛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其本身也处在不断修订中。如果严格按照EAD标准进行文件档案的著录工作, 在自动著录系统没发展到一定水平前, 势必大大增加文件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而这对EAD标准的实际运用是很大的障碍, 国外有学者就认为EAD的广泛采纳依赖于发行商和终端用户所使用的易用软件的有效性。

在目前EAD标准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首先可以考虑自动标引和人工标引相结合;其次, 我国档案部门如果能够吸收EAD标准的精华, 把握其著录思想, 结合我国自己制定的《档案著录标准》, 取长补短, 制定出符合当前形势的、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文件档案著录标准, 这对当前的档案工作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试图从EAD标准下所包含的一些著录元素难以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标注以及它所包含的若干著录元素定义的模糊和重复性两个方面, 来论述EAD标准在实际运用中的若干限制。

关键词:EAD标准,实际运用,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薛春刚.美加档案界对网络档案著录原则认识[J].档案与建设, 2002 (10)

[2]于进川, 姚乐野.EAD标准及其改进设计[J].情报杂志, 2003 (10) .

[3]张正强.论中国电子档案著录标准化[J].图书情报知识, 2004 (5) .

运用的局限性 篇8

一、恩格尔定律的内容

恩格尔系数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 是表示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 也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用来评价和衡量国情国力的统计指标。恩格尔系数主要表述的是一国国民的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认为, 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一个国家越穷, 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就越大, 随着国家的不断富裕, 每个国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将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当国民的食物支出额占总支出额的比重超过59%, 表明该国处于只能维持食物需求的贫困状态, 然后, 随着食物开支的不断下降, 当国民的食物支出额占总支出额的比重不1/4时, 表明该国处于生活水平富裕的状态, 联合国粮食组织 (FAO) 根据各国的消费习惯, 利用恩格尔系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提出了一个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与国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恩格尔系数的局限性

恩格尔系数提出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 当初恩格尔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发现了家庭收支中食品支出的规律, 以此规律得出恩格尔系数, 当时影响家庭收支的因素很少, 人们的支出大多是满足日常物质生活需要, 食品支出也只是满足正常的营养需要, 因而在比较稳定的收支结构中得出的恩格尔系数是能较好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 但随着时代进展, 人们收入和支出渠道繁多、五花八门, 明的、暗的, 可计算的、不可计算的都存在。在如此复杂的经济社会中, 仅靠一些调查数据得出的恩格尔系数来判别居民生活水平显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而丧失可靠性, 下面笔者从公式本身出发分析一下恩格尔系数判断人民生活质量的局限性。

1. 食品分类。

从恩格尔系数的公式来看,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与生活消费支出额比较的百分数, 恩格尔系数产生于19世纪, 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 食物主要功能就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食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人们已经不仅仅把食物当成生活的基本需要, 同时还把食物作为一种生活享受、人际交流和工作联络的普遍方式。其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作为分子食品支出额中的食品, 鸡鸭鱼肉海鲜是食品, 粗茶淡饭也是食品, 但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在生活消费支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鸡鸭鱼肉生活食品年支出需几万元, 而粗茶淡饭支出不足千元, 支出千元的恩格尔系数要低, 如果按恩格尔系数来判断生活水平, 难道“凑合吃”比“吃得好”的更富裕吗?众所周知, 广东的国民生活水平肯定比河南、新疆高, 但为何广东的恩格尔系数比河南和新疆还要高?广东省社科院近日发布的《广东消费蓝皮书》,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动轨迹发现, 恩格尔系数在广东屡屡失灵。而报告分析得出结论, 广东, 尤其是广州的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 广东人“好吃”是重要原因。因此恩格尔系数中的食品的定义至关重要。影响恩格尔系数计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食物消费支出含义与口径不确定, 主要有:一是把饮食作为一种生活享受、人际交流和工作联络的普遍方式, 混淆了食物和食物以外的其他项目功能, 生存需要与发展、享受需要在此难以严格区分;二是在人们所花费的旅游费用里, 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部分食物支出, 而这两者也很难区别, 通常都没有考虑这部分食物支出, 而把它计入了旅游费用;三是中国人历来注重礼尚往来, 这方面的支出在居民的消费额中占有一定比例, 而这些礼品大部分是可食的, 这也会影响恩格尔系数;四是不同时期的食品支出内容不同, 使不同时期恩格尔系数不具有可比性;五是纯粹的“食品支出”与包含了服务费用在内的食品消费之间的差异, 也使恩格尔系数不能反映实际;六是我国居民食品支出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 等等。可见,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中的食品支出的功能、含义与口径在不断地变化。因此,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作比较时, 要对食品支出的含义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只有统一统计口径才能保证恩格尔系数不会失灵。

2. 食品价格。

影响食品支出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食品的价格, 我国地大物博,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造成了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农村、农村与农村之间食品供应及交通条件便利性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同种食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及其供应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 农村为粮食生产基地, 而粮食的自给性消费占相当大的比重, 使其粮食消费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小, 且城镇居民食品价格波动较大, 由于受到食品价格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受价格变动影响也较大, 恩格尔定律是在假定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提出的,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与价格水平成反比, 因此恩格尔系数作为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种工具, 只有消除价格的影响之后才更具有实用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消费价格几次上调, 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几乎不降,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甚至出现了上升的现象。

3. 消费体制。

由于食品支出额为食品数量和食品价格的乘积, 因此食品数量也是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处在半供给半补贴型的消费体制下。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农业生产者收获粮食后通常会有一部分作为口粮, 在有些地区, 这部分比例非常大, 如果单纯以食品支出额来计算恩格尔系数, 再判断国民生活水平, 显然不可取, 我一个朋友的老家在大别山地区, 那里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十分明显, 农民的食品支出额几乎为零, 常年只购买一些油盐之类自己无法生产的生活必需品, 粮食且不用说是自己种的, 连经常吃的肉也是自己养的猪, 最大的生活支出就是家用电器和衣服之类, 如果按恩格尔系数来判断其生活水平, 他们应该早就达到富裕程度了, 其实不然。

4. 生活消费支出额。

作为分母的生活消费支出额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消费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逐步从生活需要消费转向精神消费, 现在城市人在少数极富人群的拉动下, 住房和购车也成了生活消费的一部分。而这部分消费支出金额庞大, 很容易把恩格尔系数降下来, 但并不能因此说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根本性提高。而有些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 不仅不是富裕, 反而是越来越穷了。笔者有位老乡是个下岗职工, 为了保证孩子上得起学, 只好在“牙缝里抠食”, “吃”在家庭总收入中越来越低, 他家恩格尔系数的下降, 不是富了, 而是无奈。像我老乡这样的家庭, 在中国举不胜举。改革同时让许多家庭承担的教育、医疗、住房、水电气等支出费用比例越来越大。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很多人越来越不舍得吃, 更不敢吃。这是因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具有十分鲜明的特殊性。其实关于这一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农民普遍的食粮费用支出全在25%以下, 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食物支出比例。同时指出, 农民的主要支出在住房方面, 占总支出40%以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现在情况又发生了诸多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 那就是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虽然取得较大增长, 但是在高额支出方面, 除了住房外, 又新增了汽车、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三、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条件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出现, 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恩格尔系数也不例外。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 只是揭示特定发展阶段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关系, 并不适用于各个阶段和各个地区的比较。按照恩格尔先生的本意, 除食品支出之外的家庭主要支出, 只有大量用于家庭设备、服务和娱乐方面时, 才能算是逐步富裕, 因此, 恩格尔系数在以下三种具体情形下才是普适的。

1. 物质匮乏或者相对短缺。

恩格尔所处的19世纪前后, 西方国家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还不高, 物质供应并不十分丰富。此时, 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认同。与之相似的是,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 或者追溯到更早些的70年代末, 吃的、穿的、用的等都还不是很充足, 都要凭票定量供应, 人们的生活水准整体不高。这种情形正好类似恩格尔系数诞生时的环境, 理所当然地能够真实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

2.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

按照恩格尔的思想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设计, 当居民的收入大大提高, 在食品支出相对降低的同时, 社会福利将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 只有当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相对比较健全时, 恩格尔系数才会如实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同样是恩格尔系数, 在发达国家为什么比较通行, 而在中国则会水土不服了。在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之外, 美国和西欧等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抗风险能力都已经历了发展的检验。在这样的前提下, 单纯的恩格尔系数就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 可以推测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 (即使其水平还不是那么高) 的发展中国家中, 恩格尔系数也应是不会失灵的。相反, 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就会居高不下, 从而导致恩格尔系数下降, 但是这不是真正地进入了富裕或者消费结构升级, 而是“失灵”了的恩格尔系数。

3. 走出“国际标准”的束缚。

要回归恩格尔系数的参考价值, 首要是抛开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不束缚于富裕与否等档次之争。这样, 再单纯地看待恩格尔系数就会发现, 原本失灵的恩格尔系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一个地方通过对近几年的恩格尔系数的比较, 来评判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 还是有着相当参考价值的。这是同一地方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问题。那么不同地区能不能横向比较呢?也是可能的, 但要有前提, 那就是参与比较的地区的消费支出总额应基本相当。当然, 上述设计仅限于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 因为参与比较的若干城市的消费政策、物价水平、通货膨胀预期、社会保障等外部条件还须基本一致。如果我们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等多个层面分别计算恩格尔系数, 再按比重加权计算出综合的恩格尔系数, 可能更具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 恩格尔系数在我国是否适用, 不但要依据恩格尔定律中描述的形式, 还要考虑恩格尔定律的适应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 只有结合两方的因素具体分析, 才能让恩格尔系数真正地反映国民生活水平。

摘要:文章从恩格尔定律本身出发, 从食品种类、食品价格、消费体制和生活消费支出四个方面分析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因素, 从而得出在我国的适应条件。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局限性,适应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桂喜.经济预测、决策与对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2003

[2].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陈允明.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龙梅.经济统计教程.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

[5].郭延飞.恩格尔系数的局限性及其发展途径.发展与思考, 2006 (6)

[6].周鹏博.关于恩格尔系数的思考.四川省情, 2003 (10)

[7].沈国权.恩格尔系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江苏统计, 2003 (7)

运用的局限性 篇9

首先, 我们可以运用史料, 把原生态的历史呈现给学生, 打破课本的局限。历史课本呈现给学生的历史, 是经过总结的历史, 而非原生态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概念化, 二是片面化。对于概念化, 许多学生应该是有感受的, 很多时候, 在学完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后, 留在学生们印象中的仅仅是一个概念, 比如学完“贞观之治”这一内容后, 学生们大多能很牢固地记住“贞观之治”这四个字, 但很少有学生能对“贞观之治”这一事件有深入的体会, 产生相应的感受, “贞观之治”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就算能对“贞观之治”有进一步了解, 也难免是对概念的衍生, 就像“贞观之治”中有“虚心纳谏”这一条措施, 学生学完之后, “虚心纳谏”也往往被当成概念记忆下来, 也就是记住了“虚心纳谏”这四个字而已。这样对历史学习, 学生们就只能获得一些概念, 而单单只能学到一些概念的历史学习明显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此外, 由于课本上的历史是经过总结的, 很多时候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历史并不是原本的历史, 除了概念化的问题, 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历史很可能出现片面化的情况。比如说唐太宗在历史课本中完全作为一个正面人物进行描述, 这就片面了, 并非历史的原貌。以上两点正是课本的局限性所在。对此, 我们可以运用史料, 把原生态的历史呈现给学生, 打破课本的局限。先说概念化的问题, 可以运用相关文献记载等史料, 把原生态的历史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能切实接触历史、感受历史, 改变学生只能学到概念化历史的状态。例如我讲唐太宗“虚心纳谏”可以出示以下史料:贞观初年, 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 说天下刚定, 就大修宫殿, 劳民伤财, 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 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 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 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 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 还奖励了他。通过这段史料, 原生态的历史就被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学生看来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而是有了切实的感受, 历史的学习也就有了生机和活力。对于片面化的问题, 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史料将历史的原貌全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改变这种情况。我在进行唐太宗这部分内容教学时, 给出了以下几个史料。材料一如下文所述。贞观二年, 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 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 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六年, 太宗谓侍臣日:“隋主残暴, 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 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 遂致亡灭。”这则材料出自《贞观政要》。材料二如下文所述。 (贞观) 五年七月戊申, 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 在京诸司五覆奏, 其日尚食进蔬食, 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日:用人如贞观之初, 纳谦比魏微之日……贞观之风, 到今歌咏。这则材料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如下文所述。贞观十一年, 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 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 苞山络野, 所费已巨亿计。这则材料出自《资治通鉴》。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这两段史料, 学生可以了解唐太宗由于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从慎用刑法、善用贤才、虚心纳谏等方面入手, 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这两则材料的描述和课本所述是吻合的, 印正了课本上的说法, 但是再看材料三这段史料, 学生们就发现唐太宗到后来也做出了大兴土木的不当行为。纵观这三则史料, 学生们发现唐太宗总的来说是一个能够吸取教训、有所作为的皇帝, 所以他才能开创“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 但是他作为封建帝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骄奢放纵的行为。如此一来, 学生们通过史料, 了解了历史的原貌, 全面认识了唐太宗, 避免了片面认识的出现。由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运用史料, 可以将原生态的历史展现给学生, 打破课本的局限, 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概念化和片面化的情况。

其次, 我们可以运用史料, 让学生打破“框架”, 自主思考历史。完全基于历史课本的历史教学, 使得学生学到的历史被限定在历史课本的框架之内, 不但学习内容被局限了, 学生的思考也被局限了, 就算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这种思考也只是在历史课本的框架内的思考, 思考的方向和范围其实已经被限定, 所谓的自主思考不过是得出预设的唯一答案的一个流程罢了, 这样的自主思考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教出来的学生, 必然趋向于“标准化”, 失去了自主性, 本质上不过是让学生接受和记住了历史课本的内容而已, 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比如想要让学生评价秦始皇, 如果仅仅让学生根据书本上提供的秦始皇的事迹以及对他的描述进行思考和回答, 就使学生被限定在了课本的“框架”内, 从而让学生的所谓自主思考也被局限在了课本的“框架”内, 要解决这种情况, 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史料, 使学生更深入广泛地了解秦始皇, 打破书本的框架思考和分析。只有这样, 学生们才能打破思维局限, 真正自主思考。当然, 如果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秦始皇的史料, 这样不但能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眼界, 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让学生们的思考更为自主。

再次, 我们可以运用史料, 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能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真正成功的历史教学应该是能促使学生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教学, 而要做到这一点, 首要的当然是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兴趣, 但只是做好这一点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具备探索历史的能力, 不然离开学校之后, 学生就无法在脱离老师的指导和课本的依靠的情况下学习和研究历史, 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也就成为了空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呢?单纯运用课本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课本上的内容, 是前人探索历史的结果, 也许有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但是仅仅依靠课本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 最后只能是培养学生探索前人探索历史的结果的能力。所以想要真正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 必须打破课本的局限, 适当地对课本上的内容追根溯源, 让学生们对产生课本内容这个“结果”的源头进行研究和探索, 这样才是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想走这条途径, 运用史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史料正是研究历史的依据和基础所在, 是课本内容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史料的研究, 我们让学生接触课本内容的“源头”, 打破课本的局限, 让学生们探索历史的能力得到培养, 使他们能独立研究和探索历史, 这样, 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成为了可能, 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说是真正成功的历史教学。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运用史料, 打破课本的局限, 将原生态的历史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思考历史, 培养他们探索历史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终身学习和研究历史, 让历史教学成为真正成功的历史教学。

摘要:学生们接触的历史知识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往往局限于历史课本。这样思维就会被固化, 也没有探索历史的能力。本文结合实际, 分析了将原生态的历史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思考历史的方法。

财务比率分析的局限性 篇10

一、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比率分析主要是根据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的,财务报表数据计量上的缺陷直接影响着财务比率分析的效果。

(一)历史成本原则使企业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的反映受到限制。

在正常情况下,财务报表都是按照历史成本编制的,但在历史成本下,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相加,会使信息使用者对其所面对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实际含义产生误解,也就很难为其现在和未来制定经济决策提供有实质性参考价值的依据。

(二)财务报表统计数据时运用货币计量本身就有局限性。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一方面,这一假设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会计数据一般未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作出调整,此时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就会降低对财务比率进行纵向比较的作用,如果不加分析地进行纵向比较,就难免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另一方面企业有许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环境资源信息、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与潜在发展能力、顾客和雇员满意度、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因无法用货币计量而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些没能在财务报表中充分反映的非货币指标,使得信息使用者只能根据不完整的数据资料来计算财务比率并作出判断,依此制定的决策就缺乏说服力。

二、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财务比率分析同其他分析方法一样,在衡量企业财务状况时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财务比率指标本身固有的弱点及财务比率分析自身的约束条件,决定了财务比率分析的某些局限性。

(一)财务比率分析方法本身不严谨。

这主要体现在比率的选择、比率的确切定义以及比率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判断和假定的主观色彩,尤其当我们用损益表中的某一数值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数值计算比率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为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会计期末的时点指标,而损益表反映的是整个会计期间的时期指标,如果资产负债表的数值在该会计期间不具有代表性,那么计算出来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

(二)财务比率体系结构不严密。

财务比率分析是以单个比率为单位, 每一个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 如流动比率反映偿债能力, 资产周转率反映资产管理效率, 营业利润率反映盈利能力等。正因为比率分析是以单个比率为中心, 每一类比率都过于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 所以导致整个指标体系结构不严密, 比率与比率之间“打架”的现象比较常见。如同一企业可能会有某些比率很好而某些比率很差,这样很难就此判断该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

(三)比率分析侧重于发现问题,而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财务比率分析所要揭示的不是比率间的差异,而是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比如负债比率高,既可能是企业积累能力不足,财务风险过高的反映,也可能是企业经营业绩良好,发展前景乐观,从而负债能力增强的反映。因此,财务比率本身并不能提供问题的答案,它的作用在于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线索,帮助我们迅速找到造成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财务分析比率固有的局限性

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财务分析比率主要是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类比率构成,但这三类比率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比率分析的效果。

(一)偿债能力比率的内在局限性。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对各类债权人的清偿能力。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 它们的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等方法来粉饰比率, 人为操纵其大小, 达到自己“理想”的财务报表数据, 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而且在流动资产中包含了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变现能力较弱的存货、不能变现的预付费用和企业的短期股票因投资套牢而转化为事实上的长期投资等, 这势必造成账面流动资产可以及时足额偿付到期债务的假象, 从而减弱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营运能力比率的内在局限性。

营运能力比率是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情况和管理效率的指标。各种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为该项资产期初与期末的平均数, 并非真正的期间平均值。企业只需调节资产期初、期末两个报表值, 就可以改变该项比率的计算结果。如应收账款周转率, 并不能准确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当销售具有季节性, 尤其是当各年赊销业务量相差悬殊时, 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

(三)盈利能力比率的内在局限性。

盈利能力比率主要是用 (净) 利润与投资额相比计算的比值,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由于利润的计算过程除了受折旧方法选择、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大量人为因素的影响外, 还要受筹资方式甚至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该类指标极易被操纵、虚报或瞒报。

以上谈到财务比率分析的种种局限性,并不能否认其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积极作用,相反,比率分析方法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了解这些局限性,并在分析时注意它们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对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更好地利用财务比率分析洞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摘要:财务比率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 被广泛应用于财务分析实践中, 但因财务报表自身的缺陷和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的不完善, 决定了财务比率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就从这两方面来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的局限性

关键词:财务比率,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刘百力.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时需注意的问题[J].当代审计, 2002, (1) .

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 篇11

首先,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企业通过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一般性”战略受到严峻挑战。波特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核心仍是在选择业务范围,但是,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怎么干”已比“干什么”更加重要,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好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将影响甚至改变行业游戏规则,帮助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

其次,波特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企业标新立异就必须牺牲成本优势,或者采用成本领先就必须放弃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新兴市场不断涌现,个性化需求旺盛,产业市场甚至可以被无限细分。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是要素(功能实现的载体)与元素(产品的文化衍生)的有机结合,企业通过改变要素、改变元素组合可以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有效统一起来,例如中关村华旗资讯赋予MP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有效结合了起来,一举打开国际市场,获取了巨大成功。

最后,产品模块化结构的形成直接推动形成了产业结构模块化,标准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标新立异战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IBM利用模块化技术推出360型电脑后,产品模块化被全球迅速关注,产品模块化迅速扩散至汽车零部件、移动终端甚至金融等众多产业领域,模块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备受关注。现实产业发展中,产业标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块产品的生产者必须遵循产业标准,产品标新立异空间受到极大遏制。

总之,在新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波特竞争理论在我国的适用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在学习大师经典理论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法律局限性的思考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吴英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07年3月被逮捕, 09年12月, 金华市中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 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0年1月, 吴英不服一审判决, 提起上诉。11年4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始二审吴英案。12年1月, 浙江省高院对吴英案进行二审判决, 裁定驳回被告的上诉, 维持之前的死刑判决。

民间金融的经营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 它面对的一面是监管, 一面是自律。民间金融则更需要自律, 但现今并没有法律来保护它。

案例二:被告蒋某与黄某1963年结婚, 但婚后感情不合而分居。1996年, 黄某认识了张某, 并与之同居。2001年, 黄某去世。葬礼时, 张某当众拿出黄某生前的遗嘱, 称黄某对其财产作出了明确的处理。其中一部分指定由蒋某继承, 另一部分总值约6万元的遗产遗赠给她, 此遗嘱已由公证机关公证。但遗嘱生效后蒋某控制了全部遗产, 拒不给付张某受赠的部分。张某认为, 此行为侵害了自己的权益, 按《继承法》规定, 她有权获得黄某遗赠的财产。于是, 张某遂提起诉讼, 请求法庭判令蒋某给付财产6万元, 并承担本案诉讼费。一审法院以遗赠违反“公序良俗”为由, 驳回了张某的诉求。张某不服, 继而上诉到泸州市中院。该法院再次以“公序良俗”驳回了张某的诉求。[1]

轰动全国的泸州“二奶遗赠案”是一个较为显著的法理与民意冲突的案例。它也反映出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局限性, 即在产生冲突时, 民法到底更倾向于主体的意思自治还是公序良俗。

法律理论与民意的冲突——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冲突, 究其根源是现代法律把人视为独立自由的平等主体, 要求尽可能地限制国家权力;但是, 作为社会人却不是完全自由的, 而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1]于是便会有上述事件的发生。

二、法律局限性的表现

法律的局限性问题不是实施时才出现的, 而是自法律创制的第一天起就与之如影随形。由于法律自身的原因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使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精神。

(一) 法作用的过程有局限性

法作为上层建设, 必须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且法律作为特定时代的社会规范, 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不宜频繁变动;但法律要调整的内容却是具体易变的, 这不免会产生一些矛盾。[2]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 由此会产生过去不曾有过的社会关系, 就会形成法律的盲区。而人们从认识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就造成法律调整的滞后性。

(二) 法作用的范围有局限性

统治阶级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的社会生活关系都以立法形式加以管理, 而只选择关乎社会稳定、及对社会实施有效管理的方面加以规范, 而对其余的社会关系, 则由道德、习俗等加以调整。康德说过“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 而道德支配人们的内心活动的动机”。[3]即证明法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三) 法作用的条件有局限性

法的作用通过法的实施来实现。法的实施效果, 不仅取决于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等, 还与所需的物质条件密切相关。某一环节不完善, 都会直接影响法的实施效果。法要发挥其原本的作用, 必须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 超越现实条件的约束, 都是忽略了法的作用的条件局限。

法律不是万能的, 忽视法的局限性, 不仅不能正确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 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使法律的预期作用与实际效果产生偏差。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变性增强, 纠纷的种类与数量与日增加, 而部分诉讼案件也逐渐演变为家喻户晓的公共话题, 例如“李刚案”、“许霆案”、“吴英案”等。这些案件有一些共同点:事件动向迅速传播;民众对司法结果存在广泛质疑;案件引发的讨论不仅限于司法领域, 更涉及到社会歧视、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机制等。[4]案件充分暴露了司法与媒体的冲突, 而法的局限性是引发这一冲突的重要原因。充分认识并积极克服法的局限性, 妥善处理司法与媒体的关系, 对实现媒体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强化民意对促进司法制度的完善, 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法律局限性的危害

道格拉斯曾讲过“法律需要被信仰, 否则它形同虚设。没有任何行为比起法官的徇私枉法对一个社会更为有害的了。”因此, 法律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结果。

(一) 案件公正性降低

法律的局限性会使案件的审结出现明显的不公正现象。法官可能为了达到私人目的进行一些司法交易活动。因此, 法官大多要掩盖案件之间的质量差别, 采取各种手段使当事人和监督者相信其办案的公正合法。

(二) 歪曲的纷争解决机制产生

法律的局限性也易使民众丧失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念, 对法律产生信任危机, 这样他们要解决纠纷就必然会寻找新的解决机制, 除了正规的民间调解组织外, 还包括其它非正规的方式。[5]因此, 法律局限性可能动摇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同时产生一些歪曲的纷争解决机制。

四、法律局限性的救济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法律不是万能的, 即便是在法律体系较发达的国家, 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社会矛盾。[6]法律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律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一) 结合道德调整手段

除了法律, 政策、纪律、道德的调整方法等也非常重要。其中, 道德与法律关系最为密切, 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法律与道德相结合, 形成彼此协作互动的运行机制, 才能真正发挥其内在功能。在重视法治的同时, 大力弘扬进步的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7], 多种手段相互作用, 实现法律效益的最大化。总之, 既要重视法律的形式理性, 也要重视其价值理性, 兼顾法律的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

(二) 重视法制运作环境建设

良好的外在运作环境建设就要求社会形成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氛围, 从而为法制运行提供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具体而言, 要完善权力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 建立健全一整套对执法人员进行遴选、考核、淘汰的管理制度, 形成相对完备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确保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的正当程序, 任何社会主体的正当权益因权力非法行使而致的损害都能依法得到救济。[8]

(三) 完善法律解释

人的认识能力有限, 只有经过不断的解释, 法律才能趋于完善。实践中, 法律条文相互重叠、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 那么就完全有必要对法律做出解释, 使其符合实际与法律精神。另外, 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也只有通过解释, 法律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但是法律又必须与社会保持一致以适应社会需要。因而, 通过法律解释可以有力推动法的实施和法的价值实现。[9]

(四) 促进法官职业化

对正义的实现而言, 法官的地位无可替代。而我国法官职业化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适当提高进入司法机关的专业门槛, 以保证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法官职业化, 以保证司法正义的实现, 从案件源头降低案件的争议性, 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有效手段。[9]

五、结语

法律是很好的人际关系调整器, 它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使之符合文明社会的要求, 但我们也应同时认识到法律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我们只有清醒地意识到法律的局限性并且能够正视法律的局限性, 才能积极寻求措施, 使法律倡导的内在价值观成为民众的外在交往模式和习惯, 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相信经过不断完善, 将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 促进法制建设, 体现出法律本身的优越性, 而中国的法治社会目标也定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孟涛.论当前中国法律理论与民意的冲突——兼论现代性法律的局限性[J].现代法学, 2010 (1) .

[2]宋汉明.浅谈法律的局限性[J].法制与社会, 2010 (19) .

[3]张晨飞.试论法律不是万能[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1) .

[4]刘昕.从死刑存废之争看法律的局限性[J].理论研究, 2011 (6) .

[5]王云鹤.论法律方法的价值与局限[J].知识经济, 2010 (24) .

[6]梁峙涛.从法律局限性及其救济谈现代法制建设[J].企业导报, 2011 (2) .

[7]杨荣, 王乔.从“真法之治”到“良法之治”——浅谈法律的局限性及其克服[J].企业家天地, 2007 (9) .

[8]张敏.浅析法律局限性[J].商品与质量, 2010 (12) .

上一篇:应用型广告学下一篇:深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