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思想论文(共12篇)
国学思想论文 篇1
关系, 适应社会、影响社会。
四、干预过程和措施
1. 了解背景资料
(1) 经常性地与其父母进行电话联络, 并多次约见其父母, 了解其家庭情况并解决其父母的疑问。
(2) 向其班主任和同班同学了解情况。
(3) 在与案主本人的日常接触和无数次交心谈话以及她交上来的随笔中了解她对家庭的看法, 对他人、社会和自我的看法及其心理情绪状况。
2. 对案主的干预
(1) 让案主感受爱的存在
让她参加集体活动, 感受集体的温暖, 如11月的校庆和体育节, 还让她多次担任了班级各项文娱活动 (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联欢会等) 的主持人。让她参与集体活动, 进入到大集体中, 感受同学之谊, 感受爱的存在。
在学习上, 只要有一点细微的进步就在随笔上进行及时的鼓励。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让她知道她的每一个成绩老师都看在眼里。
同时在对案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 除了由辅导者本人进行直接干预以外, 还通过家长、同学等案主周围的人对她施行有效的干预。还利用她对文学的爱好, 本人还借给她看一些有关爱的教育的书籍, 培养她热爱集体, 尊重他人友爱他人的品质。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冰心的《繁星》等等。
通过多方面的干预途径, 让案主体会爱的存在, 以更开阔的心悦纳别人。
(2) 让案主悦纳他人
案主在人际交往方面对他人缺乏信任感, 认为世人都不可信, 任何人都是虚伪的, 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 如果自己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 可获得的往往是别人的欺骗和背叛。
案主的这种人际交往问题, 来自早期生活中父母之爱的缺失, 使她对周围的环境有敌对心理。许雪没有朋友, 在她的随笔里总是反映出对朋友对老师的敌视。如:
“XX (老师名) 死性不改, 总是喜欢破口大骂。唉!无办法啦。她这句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从那句话起, 我便没有再问她了。只想她快点消失在我面前。”事后我找那位任课老师了解情况, 原来那位老师发现她在画画, 就过去问她:“你要不要读书呀?”于是, 我在她的随笔本上写着:“不要再怨气了, 把各科的成绩做好, 才是对自己的尊重, 也会赢得他人的尊重。生活总有一些不如意, 心放宽一些。”
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 本人一直引导案主对他人要多一些宽容, 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不要求全责备, 要悦纳别人, 无论是他们的长处还是不足。
3. 对案主家庭的干预
案主的种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的家庭。因此, 要实施有效的辅导, 必须对案主的家庭进行干预。我与案主的家长经常进行电话联络, 并邀请其父母到学校商谈或直接到案主家中进行家访。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其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他们对女儿的理解程度及案主在家中的表现等等, 同时也让她的父母了解女儿在校情况及其心理状态。
通过接触, 案主的父母承认以前确实不大关心女儿, 而且忽略了女儿的感受, 不过他们也不希望给她造成心理障碍, 了解了女儿的一些心理状况之后, 家长也很着急和担心。
我建议案主父亲尽量腾出更多的时间与女儿相聚, 建议其母多花一点时间与案主交流。可喜的是, 家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 减少了生意上的应酬, 把时间花在女儿身上, 晚间时间他们促膝交谈, 每逢周末就带女儿出去游玩。
在父母的关爱之下, 案主重新感到了家庭的温暖, 也感受到了自己对于家长的重要性, 开始逐渐从孤独中走了出来。
青少年的人格偏离现状值得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对于青少年人格障碍的预防, 首先要提倡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 还应创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 促进孩子的人格健康发育;其次是老师在辅导过程中, 要注意充分地调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作用, 通过各种渠道如随笔实施有效的干预以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阳西一中)
国学普及与
少年儿童思想教育
●迟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国学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的共识, 以国学普及为切入点, 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各科教学之中,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加强少年儿童思想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首先, 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铸就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岳飞的《满江红》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抗御外寇, 为民族独立而前赴后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则体现了士大夫的爱国情怀, 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当代少年儿童宝贵的思想源泉和人生指导。
其次, 培养少年儿童节俭朴素的品德。中国人民一向以节俭为荣, 以奢靡为耻。“俭以养德”“成由俭来败由奢”, 这些名言都充分说明了古人对节俭品德的重视。墨子就提出过“节用”命题, 并极力提倡节俭朴素, 反对浪费。当代的少年儿童大多生活条件优越, 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使孩子
们再次感到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 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得以继承。
第三, 培养少年儿童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古代的启蒙教育里就告诫儿童“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三字经》) , 还有许多治学格言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论语》)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等都强调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 针对一些孩子身上存在的浅尝辄止, 遇难而退的学习态度, 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 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获益匪浅的。
第四, 培养少年儿童诚实守信、重孝感恩的品性。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 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 重孝道、懂感恩更是每一个孩子必备的品德。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学》) 说:做人讲诚信, 为人子女要孝顺,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这句名言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使用, 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倡导“诚信”、“感恩”思想, 这对他们成人后能够报效祖国, 能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创造出一种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 是非常有益的。
关于改革中学英语教育的思考
一、教育思想: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多年来, 许多教师用大量的事实证明, 英语教学本身, 不仅应该承担掌握语言的教学任务, 还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承担培养学生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功能。这七个方面是: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品质、个性品质、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
二、教育目标:变“以掌握知识为主”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目的做了如下阐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建立初步的语感, 获得基本的语言动用能力, 开发智力, 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了解文化差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世界意识, 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 新课程标准关于内容与目标的设计, 突出了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及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
三、教学原则: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 英语是学生自己练会的, 而不是教师讲会的。所以, 国家教委[1998]1号文件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体验学习”, 也就是说, 学习英语是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 (Internalization) 。
由此可见,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 是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一条原则, 是素质教育的生命线, 是灵魂。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就没有素质教育, 也就没有成功的英语教学。
四、课堂模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遵照上面提到的“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指导, 以活动为主线和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原则, 我省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研究探索, 初步构建了以下“以学定教”的导学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 培养少年儿童的求实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是古老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商鞅变法, 壮大秦的国力, 完成统一的大业,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开始了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康有为、梁启超的“能变则存, 不变则亡”则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直强调的改革变通。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有没有创新精神已成为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少年儿童创新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国学普及与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结合,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并在教育方式上有所调整和创新。
首先, 取精华, 弃糟粕, 既传承, 更创新。在国学内容上注重挖掘人文精神,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古典人文精神的熏染, 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从教会学生做人的角度出发, 把国学的精髓内化为少年儿童的精神品格, 气质修养。
●刘廷芳
(一) 理论依据
(1) “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主动参与”的素质教育观; (2)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的师生观; (3) “英语是学生练会的, 不是教师教会的”的学科教学观; (4) “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 (5) “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二) 操作程序
1.复习阶段—————营造语境、以旧引新。通过值日生报告、自由谈话、角色表演或歌曲游戏等创设英语环境, 营造英语氛围, 激活学生的情趣, 提升他们的情商, 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全身投入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去。
2.熟练阶段—————指导操练、解疑点拨。运用全班、半班、男女、分行、分排、小组、对子、个人等多种活动方式, 其中以小组活动为主, 指挥学生进行模仿、替换、转换等有控制的机械操练, 以获得语言技能;同时, 对重要的语言规则和规律, 精讲解疑, 点拨升华, 以发展学生联想、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3.实践阶段—————创设情境、设计话题。根据当课所接触的语言项目和应完成的语言功能, 结合可能实施的素质教育目标, 设计相关的开放型话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 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发展他们的灵感思维和交际运用能力。
五、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必须得到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的支持, 否则必将失败。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把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整个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是世界先进国家一直沿用的评价手段, 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必将采用的评价体系。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 则可根据大纲的细目要求, 采用宽松的、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形式。
综上所述, 新的评价体系既重视终结性评价, 也重视形成性评价;既重视对运用英语能力的评价, 也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评价;评价的手段既有分数量化, 也有文字叙述;评价的执行者既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全新的评价体系。 (禹州市钧台中心学校)
其次, 选准载体, 通过多种形式普及传统文化。故事主持人专业倡导“诵千古美文, 做文明少年”, 并举办中华美文诵读比赛;美术专业, 通过对国画的学习, 书法专业通过对毛笔字的学习, 器乐专业则通过古典曲目的学习, 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写作小记者专业通过到永丰塔、横山书院去采风, 寻古访幽, 了解家乡的历史, 传统的岁时节令, 民风民俗, 都成为普及国学载体, 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有生命力, 越有生命力的东西越有价值,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是中华文明的魂, 弘扬国学文化, 关系民族的未来, 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少年宫作为少年儿童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正努力通过国学普及, 切实加强对少年儿童的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为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作出贡献。
国学思想论文 篇2
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开发小朋友的智慧,培养良好的人格。
讲解的思想: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学习国学切入,认识祖国文化。诵读童蒙经典相结合,要给孩子国学启蒙
第二、从文化经典切入,发现中国智慧。包括修己、待人、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第三、从学习历史切入,了解自己的责任。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它是一种历史意识、历史情感、历史责任的教育。要学好经典,必须了解历史。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与阅读观 篇3
关键词 章太炎 国学 国粹 阅读
分类号 G250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and Reading Concepts
Chen Liang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quintessence"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that focuses 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 laws and institutions, figures deeds. It also explores Zhang Taiyan’s reading concept from the angles of vernacular, classical, literature, poetry, scholarly study, history reading, and classic reading, that is, when you read and study, you cannot get hung up on the books, but also from books to seek outside; when you read the books you should have your own ideas and experiences; we must seek truth, but also practical; if you don’t read the history books, you are not patriotic; read more classics and so on.
Keywords Zhang Taiyan. Sinology. Quintessence. Reading.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因倾慕顾炎武改名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致力于“稽古之学”,在文字音韵学方面打下根基。甲午战争以后,章太炎广泛阅读西方书籍,吸收西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他在国学教育方面,很有建树,一生曾三次创办国学讲习会,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是黄侃、钱玄同、朱希祖、鲁迅、周树人、周作人、许寿裳、沈兼士、汪东、刘文典等人的老师,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国学思潮初起的时候,有“国粹”“国故”“国学”等多种不同的说法。1905年2月《国粹学报》创刊,章太炎为主要撰稿人。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成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为主讲人。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讲演的文字集结出版,即《国故论衡》。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1]胡适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一文中,他这样说道: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所以我们现在要扩充国学的领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过去文化,打破一切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认清了“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便可以把一切狭陋的门户之见都扫空了[2]。
章太炎国学思想的核心即是发扬“国粹”,力图以国粹来传承汉民族的文化精髓,“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3]272,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3]278认为这三大部分作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粹,构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着重在“文字”和“文化”的层面,提倡“先小学而后文学”,主张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民族文化,他对音韵训诂与周秦诸子极为重视。“近所与学子讨论者,以音韵训诂为基,以周、秦诸子为极,外亦兼讲释典。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4]236
周作人非常看重他这位老师在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我以为章太炎先生对于中国的贡献,还是以文字音韵学的成绩为最大,超过一切之上的。”[5]梁启超也对其评价甚高:“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新知附益旧学,日益闳肆。其治小学,以音韵为骨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字之创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国故论衡》中论文字音韵诸篇,其精义多乾嘉诸老所未发明。”[6]
章太炎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认为从字义的本原入手,有助于打好学问的基础。“现在第一总要把六书懂得,明了本义本形,再讲音韵;懂得音韵,假借的道理就明白。那么才得不写别字,不说乱话。”[7]但他对白话文并不排斥,而且有所提倡,并于1910 年前后在《教育今语杂志》上,用白话文发表了《论文字的通借》《论经的大意》《论诸子的大概》《庚戌会演说录》等演讲稿。
另一方面,章太炎也明确表示小说、报章与书札文牍要有所区别:“林纾小说之文,梁启超报章之格,但可用于小说、报章,不能用之书札文牍,此人人所稔知也。”他认为,“学子习作文辞,岂专为作小说、撰报章,而舍书札文牍之恒用邪!若欲专修文学,则小说、报章固文辞之末务。且文辞虽有高下,至于披文相质,乃上下所通。议论欲直如其言,记叙则直书其事,不得虚益华辞,妄增事状。而小说多于事外刻画,报章喜为意外盈辞,此最于文体有害。”[4]
nlc202309020821
对于书札文牍等文章,章太炎认为要有法度,要做到“发情止义”。情,即“心所欲言,不得不言”,把个人不得不说的喜怒哀乐发出来,做到有内容。义,就是“作文的法度”,即合乎文格,得其体要,要符合作文章的基本准则,这法度要通过博览群书,再加以总结才能体认得到。他评价桐城派的文章,“并非没有法度,但我们细读一过,总觉得无味,这便因他们的文,虽止乎义,却非发乎情”。又说王渔洋的诗,“法度非不合,但不能引人兴趣,也因他偶到一处,即作一诗,仿佛日记一般,并非有所为而作的”。侯方域、魏叔子作为明代遗民“心有不平,发于文章,非无感情,但又绝无法度”。明末的大学问家黄梨洲与王船山“学问虽博,虽有兴亡感慨,但黄文既不类白话,又不类语录,又不类讲章,只可说是像批语,王船山非常生硬,又非故意如此,都可说是不上轨道的”[8]。可见,他的文章评价标准非常之高。
章太炎也主张诗歌要发抒性情,有所寄托:“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憙杂书,则诗衰。”[9]他说: “吟咏情性,古今所同,而声律调度异焉……《三百篇》者,四言之至也。”[9]认为自汉朝以后,四言诗已少有优秀之作,五、七言诗应运而生,他对魏晋诗歌评价甚高,认为既有经世抱负,又有身世感叹,慷慨激昂,极具性情,大都是他心目中的佳作。
章太炎认为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他说:“书籍不过是学问的一项,真求学的,还要靠书籍以外的经验,学校不过是教育的一部,真施教的,还要靠学问以外的灌输。”[7]他认为,本国人应该有本国的常识,“有了这种常识,好广的再求广,好精的再求精,那是渐渐的远去,渐渐的上去了。若是不然,专好精的,或者弊病还少;专好广的,就是全然空虚。譬如一滴的水,吹成一个大泡。外面看来虽大,中间纯然没有,那个弊病就狠多哩!”[7]
章太炎提出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有所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问既然为求智慧,得了前人已成的学问,不可将就歇手;将就歇手,自己仍没有自己的心得。”[7]好比借了钱做买卖,把本钱还掉以后,还要有赢利才行,不然只是白忙活一场。认为“博学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创见;否则就是读尽了天下书,也只是书笥,装了些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独有的东西。”“学问是无止境的,后人应比前人更进一步;学习外国的东西,也要独立思考,有新发现;追随抄袭,是没有出路的。”[10]
章太炎认为读书治学,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今日切要之学只有两条道路:(一)求是,(二)致用。求是之学不见得完全可以致用,致用之学也不必完全能够求是。合致用与求是二者冶于一炉,才是今日切要之学。”[11]“在致用上,第一要紧是阅历,第二要紧是勤劳,书本子上的学问,不过帮助一点儿,那里有专靠帮助的!学问本来是求智慧,也不专为致用。”[7]强调求学是为了开智,开智以后才谈得上致用,而致用不能光靠书本上的学问。
章太炎认为不读史书,就无从爱国。他说:“现在的青年,应当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的中国,是处在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负有什么责任。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复……一国之历史正似一家之家谱,其中所载尽已往之事实,此事实即历史也。若一国之历史衰,可占其民族之爱国心亦必衰。”[11]以他的经验,只要用三年半的时间,即可读完重要的史籍。“看记事的书用一年半的时间;典章制度的书,用八个月时间;奏议的书用十个月的时间。有志之士,勤勤恳恳,下三年半的功夫,对史事即可烂熟了。”[12]
章太炎提倡多读经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增长知识,“我们要人看经典,是使人增长历史的知识,用意在开通人。”[7]他于1924年在《华国》月刊上发表的《中学国文书目》收录了39种古籍。他认为“凡习国文,贵在知本达用,发越志趣,空理不足矜,浮文不足尚也。中学诸生,年在成童之上,记诵之力方强,博学笃志,将以此始,若导以佻奇,则终身无就。”[13]章氏推荐的主要都是些传统经典,如《诗毛传郑笺》《春秋左传杜解》《二程遗书》《颜氏学记》《清服制图》等,另附有“总参考书”,如《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等,本意是想让中学生多阅读这些国学经典著作,可惜由于太专深,能够接受的并不多。
国学经典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赏析 篇4
关键词:国学经典,数学思想方法,命题,解题,赏析
一国学经典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后发制人, 出自《孙子·军争》:“后之发, 先之至, 此用兵之要术也”, 意为等对方先动手, 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 制服对方。蕴涵极限定义思想方法。在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中, 对任意ε>0, 总存在δ>0, 使得当0﹤∣x-x0∣﹤δ时, 都有∣f (x) -A∣﹤ε, 则称f (x) 在x趋向于x0时的极限为A。这里δ后制ε。同样在数列极限的ε-N定义中, N后制ε。
愚公移山, 这个故事记载在战国·列子《列子·汤问篇》中。故事的主人公愚公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意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蕴涵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 (由命题对k成立推出命题对k+1成立) 。
欲擒故纵, 兵法《三十六计》第十六计, 意为故意先放对方一马, 使敌人放松戒备, 充分暴露, 然后再将其捉住。其中蕴涵反证法思想:先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 即命题结论的否定成立 (故纵) , 再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从而证明结论成立 (欲擒) 。
田忌赛马, 记载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他们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上等马对上等马, 以此类推。田忌每个等次的马都比齐威王的慢, 因此三个回合下来, 田忌皆败。一旁观战的朋友孙膑给他支着儿, 于是新一轮赛马开始了, 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 再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 又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田忌以两胜一败的成绩赢了齐威王。同样的马匹, 只是调换了比赛的出场顺序, 就得到反败为胜的结果。这里蕴涵运筹学中的最优化思想。
曹冲称象,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有一次, 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 太祖 (曹操) 想知道这象的重量, 询问属下, 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操的小儿子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 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 再让船装载石头, 当水面达到该记号的时候称量这些石头的总重量, 大象的重量就等于石头的总重量。”曹冲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典故蕴涵转化与化归思想。《吕氏春秋·察今》曰:“故审堂下之阴, 而知日月之行, 阴阳之变。”意思是说, 观察堂屋影子的变化就能知道日月运行的情况, 反映了象与原象的变化关系。蕴涵映射与函数思想。
二巧悖数学思想, 成就千古名篇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 孙悟空乃三界之外灵物, 吴承恩巧妙违背数学分类思想的不重不漏原则, 成功地塑造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人物形象。
刻舟求剑,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 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刻上记号, 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 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 (行驶) 了很远, 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 不是很糊涂吗?我们从现代数学映射观点来看, 原象只有船沿上刻的记号一个, 船行驶以后出现了无数个象 (记号对应的水下位置) , 这个楚国人违背了函数与映射思想, 误解了象与原象 (事物自身) 的对应关系。
三成语典故的哲理在数学命题、解题中的应用
擒贼先擒王, 出自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 也比喻做事要抓关键。在恒成立问题的解题中, 常利用最值 (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决问题。
例1,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理21) 已知函数f (x) =x2+ax+b, g (x) =ex (cx+d) , 若曲线y=f (x) 和曲线y=g (x) 都过点P (0, 2) , 且在点P处有相同的切线y=4x+2。 (1) 求a, b, c, d的值; (2) 若x≥-2时, f (x) ≤kg (x) , 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略) 。 (2) 由 (1) 知f (x) =x2+4x+2, g (x) =ex (2x+2) 。当x≥-2时, f (x) ≤kg (x) , 即x≥-2时, kg (x) -f (x) ≥0恒成立。令F (x) =kg (x) -f (x) , 则x≥-2时, F (x) 的最小值 (擒王) 非负即可。F′ (x) = (kex-1) (2x+4) , 由题设可得F (0) ≥0, 故k≥1, 令F′ (x) =0, 得x1=-ln k, x2=-2。
(1) 若1≤k<e2, 则-2<x1≤0, 从而当x∈[-2, x1) 时, F′ (x) <0, 当x∈ (x1, +∞) 时, F′ (x) >0, 即F (x) 在[-2, +∞) 上最小值为F (x1) =2x1+2-1x2-4x1-2=-x1 (x1+2) ≥0, 此时f (x) ≤kg (x) 恒成立。 (2) 若k=e2, F′ (x) = (ex+2-1) (2x+4) , 故F (x) 在[-2, +∞) 上单调递增, F (x) 在[-2, +∞) 上最小值为F (-2) =0, 所以f (x) ≤kg (x) 恒成立。 (3) 若k>e2, 则F (-2) =-2ke-2+2=-2e-2 (k-e2) <0, 从而当x∈[-2, +∞]时, f (x) ≤kg (x) 不可能恒成立。
综上所述, k的取值范围为[1, e2]。
以逸待劳, 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 以佚待劳, 以饱待饥, 此治力者也”, 意指我方养精蓄锐 (以逸即以静) , 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待劳即制动) 。在求解含两个以上动点的最值时, 常依据这一策略以静制动地解决问题。
例2, (2013重庆卷理7) 已知圆C1: (x-2) 2+ (y-3) 2=1, 圆C2: (x-3) 2+ (y-4) 2=9, M, N分别是圆C1, C2上的动点, P为x轴上的动点, 则|PM|+|PN|的最小值为 () 。
答案:A。
解析:将P点到圆上动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定点圆心的距离 (以静制动) 。
|PM|min=|PC1|-R1, |PN|min=|PC2|-R2 (R1, R2分别为两圆的半径)
两圆心坐标分别为C1 (2, 3) , C2 (3, 4) 。C1关于x轴对称的点C1′的坐标为 (2, -3) , 连接C2C1′, 线段C2C1′与x轴的交点即为P点 (如图1) 。
借尸还魂, 兵法《三十六计》第十四计, 原意是指使已经死亡的东西, 借用另一种形式出现。其实质是利用没有作为或不能有作为的加以控制。受借尸还魂策略的启发, 我们常常利用某些公式的结构形式解题、命题。待定系数法也可看作借尸还魂策略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答案:B。
解: (1) (1) 设直线l:ax+y=1上任意点M (x, y) 在矩阵A对应的变换作用下的像是M′ (x′, y′) 。
倒行逆施,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吾日莫途远, 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意为做事违反常理, 不择手段。参考倒行逆施这一思维方式, 数学命题时常给出结果而求过程中的参数。分析法、逆向思维解题、逆用公式等也可看作这一思维方式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答案:2。
解析: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如图3。因为z的最大值为12。所以直线kx+y=12必过 (4, 4) 点, ∴k=2。
一般线性规划问题是已知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本题是已知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求目标函数中的待定系数。
反客为主,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拔寨前进, 步步为营, 诱渊来战而擒之, 此乃反客为主之法。”意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 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将常量视为变量、变量视为常量是反客为主在数学解题中的具体体现。
例7, 设不等式2x-1>m (x2-1) 对满足|m|≤2的一切实数m的取值都成立, 求x的取值范围。
四后记
国学思想论文 篇5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摘 要: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益成为义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当下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未成年人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其教育过程中辅以祖国美育之奇葩——国学文化,并加以正确引导,定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国学典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在家庭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和社会公益宣传中多多传播国学文化,必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打下坚固而良好的根基,促进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未成年人;国学;可塑性;思想道德;教育
Abstract: The minor is the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and nationality, bear the burde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education, promote minors the juvenile moral education work construction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re of duty with the social focus of concern.Minors ideological with strong plasticity, in its education process sup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motherland aesthetic culture, and exotic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未成【1】年人之于一国发展的巨大作用做出了如是阐述。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稳固之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有力量之源,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能否得到顺利实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国学经典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关键,而当下由于受种种原因影响,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未能起到良好成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教育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趁着国学热的兴起的大潮,在未成年人教育阶段大力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
一、国学经典是维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的良药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只有得到永恒流传的文化才最终成为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原创【2】性。我们的国学正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是五千年来华人经验的结晶、人性思考的流露;它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又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国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维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健康
无疑起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家长要端正家庭教育观,勇于承担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重任。
北大心理学系侯玉波副教授在家庭关系处理中,强调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基于孩子成长的实际,并积极进行易位思
【4】考,抛弃讲一套做一套的矛盾言行。家长在教授孩子国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升,空闲的时候多阅读些国学经典著作,从中汲取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家教知识,更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德,为子女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随时注意子女学习国学的激情变化,尊重其主体地位,摒弃“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在子女兴致高涨时,通过陪孩子诵读、观看国学教育光盘、上网学习等方式,充分灌输国学知识;在子女兴致低落时,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在社会活动中用国学礼仪、价值判断等知识引导孩子身体力行,同时,多鼓励孩子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
(二)普及学校教育,建立国学传播大本营
学校是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前的系统化塑造基地,学习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依然起着主力军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大众化、普遍化,使得我们在未成年人教育中更利于普及和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而且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产生浓郁的国学学习氛围,用主动带被动,以积极促落后,摆脱家庭教育或是课外教育中影响个体的消极因素。
学校要真抓课堂教育、强化课余教育、落实实践教育,提升教师国学素质和为人师表意识。教师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和方方面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规范教师的行为习惯,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层次是每一位教师
【5】的神圣义务与崇高责任。广大教师们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升国学经典教育水平,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国学文化的感悟,以自己渊博的国学知识、高尚的品行示范、引导学生。
会的一致好评,其影响得到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学传播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推广。
三、国学经典教育的延伸拓展
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有效启迪未成年人心智,培养其良好言行,提升其思想境界,但是仅仅凭借国学经典的学习是不够的,在国学经典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入其它诸如书法、绘画、音乐甚至是手工艺等的指导学习。不单单要传承中华文化经典,更要传承更多中华人文经典。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内外,都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基本素质的培训,让他们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主动去接触国学,感悟国学,进而使其在国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学习者变为交流者,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从交流者变为品鉴者,在品鉴的过程中能够从品鉴者变为传播者。诚如伽达默尔所言,真理的永恒在于流传过程中的【6】反复批判和修正,对未成年人进行国学教育的归宿就在于引导未成年人学会在批判中吸收和传播国学精华。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振兴经济、服务社会的需要,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的普及工作,应当且必须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国学思想论文 篇6
【关键字】国学;思想品德课堂;“催化剂”
G633.2
一、诵读国学经典,感情道德,陶冶情操
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朗读国学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右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情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功利思想、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正在慢慢地向学校蔓延,小学生中也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以自我为中心,好胜,自私自利,不懂得孝敬长辈,不知道关心他人,不讲诚信,比吃比穿,依赖性强等,而且大多数家庭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成绩,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被忽略和边缘化。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势在必行。如何能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笔者认为把国学课纳入到学校正式的课程表中来,每周一节课,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按照难易程度引导各年级段的学生诵读,激发孩子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从小就与思想巨人生活在一起,让他们在人生的起步处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中加以体会,消化,并不断运用,创新,让国学经典古为今用,焕发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机,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二、巧用国学名言典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用国学的名言典故,既烘托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国学博大精深,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如父母篇,亲子篇,子女篇,养生篇,居家篇,礼仪篇,节日篇……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教学生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老人,要讲诚信,要有爱心等。学生知道敬老爱幼,尊敬师长,性情更为明理宽容;《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可以教会学生正确而有礼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教养,给人以美的好印象。学生学习了文明礼仪,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等。教师利用国学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小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等基本道理。此外我们还可从国学教育内容中挖掘出多种教育功能。在学习《弟子规》中可激发学生寻找多音字的兴趣;同时还可和语文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书写、朗读等各种能力,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学习国学不仅能把艺术哲学等充分应用,而且还给孩子们的心灵种下了七分“德”的种子,并且永远扎根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
三、课堂活动中融入国学,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道德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说教的方式,“道德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文化作品、精神产品和公共空间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而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较好方式就是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活动的方式根据教育内容和特点采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演讲或征文比赛、开展社会调查、举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发出倡议等。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通过人人参与的活动,感悟国学、传承道德、提高认识。
思想品德课堂选取学生喜欢的国学内容进行活动,让学生模拟或者表演一些故事场景,让他们亲身去体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印象,又可以让学生时时刻刻保持用国学的经典来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情、见闻,使学生自己去感悟,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的习惯这些国学经典带来的做法,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把国学植入了学生的脑中。
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国学,便是灿烂文化中的精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人类的文化瑰宝。现在我们积极倡导把国学引进小学德育课堂,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感悟人生之“道”,促使他们养成性情和培养精神,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国学思想论文 篇7
社会的经济发展, 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给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像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校园建设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情况。目前我国高校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学生的学习, 主要是为了考研、考证或者出国留学等, 虽然也在不断地学习, 但总体上来讲, 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茫然。很多学生学习是随波逐流的学习, 看见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自己也在学习, 自身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崇尚功利主义, 根据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方面, 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幸福, 其次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 末尾是纯真爱情以及国家强盛, 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普遍转向了金钱、物质和权力等方面, 而对于国家的强盛以及爱情则缺乏信任的态度。
第二, 荣辱观念淡薄,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荣辱观念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评判的标准, 当代的大学生受网络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并不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像考试作弊、生活懒散、我行我素等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心理素质的降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 大多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 从小受到父母的关爱, 缺乏社会磨砺经验, 也缺乏相关的心理调试以及心理调理能力, 在社会中遇到重大挫折时很多学生产生了极端心理现象, 像马加爵事件就是心理问题的一个体现。
第三, 大学生普遍迷恋网络, 没有明确价值取向。网络的发展提高了人们与社会接触的速度,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但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接触实际生活的能力, 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带来双面影响。当前大学生接触的社会信息主要来自网络, 网络的复杂性影响本来就很少接触社会生活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 往往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陷入价值紊乱的生活状态。
二国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 国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 对于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在社会中接人待物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像《三字经》中的“人之初, 性本善”等, 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以善心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弟子规》中讲“父母教, 须敬听”, 教导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可能父母的话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大趋势, 但我们也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跟父母沟通, 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教导。另外当今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 高校学生基本都是通过网络得来信息, 但网络上内容复杂, 学生不容易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国学教育, 可以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真伪, 从而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准确性, 国学通过基本经典故事的教育, 可以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 和对信息的判断评价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国学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爱护朋友、懂礼仪的习惯, 提升学生基本的道德礼仪修养。
第二, 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国情以及国家历史,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结, 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国学内容中很多关于国家历史的介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国学的教育可以让学生理解国家历史, 通过历史了解国家的文化底蕴, 在感慨国家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不容易,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来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 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
第三, 国学教育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拓宽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途径, 扩展学生接受文化内容的范围, 国学的教育就可以部分满足这个要求。国学的知识内容, 都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成果, 有着浓厚文化蕴感。对国学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研究经典书籍, 通过书籍的研究开展中华文化经典传承的教育,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丰富, 更有利于高校建设。
第四, 国学教育也是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辅助手段,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千头万绪, 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背景下, 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国学当中的部分内容, 像《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就与学校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致, 而且当中的内容大多是三字一句, 更方便学生记忆,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当前我国国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基本上是依赖课堂教学的方式, 主要是进行国学知识教育的传授, 辅之以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到理论知识, 提供了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平台, 但同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国学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第一, 国学的教育实践不应为学习知识而学习, 国学的教育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国学的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的国学教育在实践中一定要紧紧结合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学教育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深刻考虑国学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 让国学的教育能够深深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 通过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结合,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也对学生本身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 当前的国学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重技术、轻道理的倾向, 这不符合国学教育的最本初的意义。诚然,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技术适应能力, 但只重视技术的发展, 忽视道德层面的教育却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国学的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面而不进一步挖掘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是不能起到国学应有的教育意义的, 而且这样的国学教育也是肤浅的, 不具备教育的可持续性。
第三, 国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教育实行系统性地跟进, 教课形式也应当以经典阅读、学术讲座等形式为主。但目前我国的国学教育在经典阅读方面以及文化遗产参观等方面都受到资源方面的限制, 国学要求的教育资源与现实中的实际不符合, 对于国学教育知识, 学习者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很难实现主动地。自觉地接触国学知识。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国学教育的途径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都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化模式, 思维模式中有叛逆的部分存在, 国学教育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 通过融合促进国学教育的实现。
第一, 坚持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国学教育方式。在教学的技术层面上, 坚持深入挖掘文化的深层次理论, 注重发觉文章背后的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二, 坚持社会实践, 深入贯彻国学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密切, 人们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量也在加大, 同样学生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教学, 解决社会上存在的文化需求;通过聘请专业的国学讲师来讲解国学内容, 通过专业讲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教师的考核来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单位时间内指导的学生成果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标准。
第三, 在国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关怀。教学的方式主要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对话, 国学毕竟是一门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科目, 而且国学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也不宜照本宣科, 要根据听课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学校在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上, 也要以专业的教学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主, 两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上进行互补。
第四, 国学教育的实现还应注重与社会现实相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接触知识方面、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国学的教育意义提出了明显的较高要求。在思想教育建设中, 国学的教育也要积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构建以社会实践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 以案例的研究带动思想政治建设与实践相联系,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最终实现国学的教育与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思想教育建设。
总体而言, 国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并且国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进行, 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但同时国学的教育也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中都能体会到国学的魅力, 通过国学的学习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家明.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J].学理论, 2010 (10) .
[2]陈宗斌.高校国学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科教园地, 2010 (10) .
国学思想植入低段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8
一、国学思想的植入,切实可行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对国学思想有所渗透,才能让课文的意义更加彰显, 从而让学生在国学浸润下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和品质。
( 一) 识字教学继承国学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的识字教学往往割裂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 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以及其凝聚的民族思维方式,除了导致识字困难外,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联系汉字文化语境, 让学生在丰厚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识字乐趣和意义,在识字教学中将国学思想和文化发扬光大。
( 二) 阅读教学离不开国学
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观念、思想和感情传递给学生,国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现代学生普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再加上信息传播的途径广泛,照本宣科只会误人子弟。为了学生更长远的发展,必须给予其更深层次的智慧,无疑,国学思想植入阅读是一个不错且可行的选择。
二、国学思想的植入,势在必行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里, 人类生存的整个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的环境难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弊端。
( 一) 价值取向严重缺失
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让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变得轻而易举,网络、微信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难免夹带一些消极的思想。年幼的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极易被不良思想教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爱上国学,让国学的思想精髓渗入学生的灵魂。
( 二) 表达能力欠缺 ,想象力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学思想是古人思想的精髓,一旦引导得体,能让学生静心思索,让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国学思想融入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学思想的植入,妙在得法
( 一) 有的放矢 ,让国学思想扎根课堂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识字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采用形象记忆、动作记忆、生活记忆等方式识字,效果比较好。猜字谜的记忆方式也比较常见,但会运用的教师不是很多,主要是字谜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其实采用“字谜”进行识字教学是传承国学思想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探讨字谜的文化内涵,对于发掘和整理中国汉字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习俗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在讲解“生”字时,先出示谜语“牛走独木桥”,学生思考得非常认真,却想不出答案,当PPT上出现“生、牛、午”几个字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牛站在“一”上就像在走独木桥。这则字谜不仅让孩子深刻地记住了“生”,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自从识字贯穿字谜后,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有些学生还专门买了相关的书阅读,了解了很多汉字的文化和起源,国学思想已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
( 二) 兴之所至 ,让国学思想晕染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学习关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将文化精髓贯穿其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巧遇古诗词
诗词向来以其阳春白雪式的唯美典雅在中国文化中经久不衰,备受青睐。小学阶段我们就应该慢慢地让孩子去接触、感受,让课堂透着淡淡地诗意。如,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讲到了春联,其中有一句“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讲到“绿”字时,并未多解释,只随口说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大都已猜出“绿的含义。又如,有一次讲解“弄”字时,除了“摆弄、捉弄”等组词外想起了“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顺势讲解了一番,不但学生记住了“弄”字 ,还深深地记住了这句富有意境的诗。课堂上不经意的巧遇古诗词,学生有的竟自己做起了诗。润物无声,国学思想的渗透不一定要刻意为之。
2.邂逅名家名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和重视情感教育。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去读,理解可能截然不同。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尽可能地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其思考的广度和宽度。其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名人名言,学生理解主题的同时,提升了个人道德情操。如,讲解《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学生都能理解文中取长补短的主题,但我认为挖掘的还不够深,于是告诉学生:“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各有千秋,在我们没有办法取长补短的时候,就应该尽我所能,做最好的自己。我又接着说:“手指脏了,应该洗净,只有蠢人才把它割去。”
通过引用名言警句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发散了思维,又使课堂充满了智慧和理趣,最重要的是学生搜集名人名言,让语文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让国学思想的渗透水到渠成。
3.爱上广告语
广告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往往只关注哪个品牌,却忽略了它语言的精美和思维的巧妙,殊不知,很多广告语都是在国学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演变和创新。小学教育阶段,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走进部分广告语,对于启发思维,提升他们语言运用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如,在教学比喻句时,问孩子月亮像什么?孩子的答案多数是小船,我便说:“联想电脑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看来,失去了联想,月亮只能像小船。”学生乐了,于是“香蕉”等答案层出不穷。学生思维打开了,广告语的精妙也理解了, 有的学生在课后搜集了很多广告语, 班里还展开了“广告语PK”。有的学生把广告语运用到写作中,中国语言魅力无处不在。
( 三) 抛砖引玉 ,让国学思想充实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何让国学思想更好地融入语文课堂,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所以,语文课堂要学会抛砖引玉。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时,顺势渗透了国学中的内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学推崇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不仅仅是孔子和儒学的主张,在各学术流派中,我们还看到许多充满智慧和境界的论述。外国人都开始挖掘和效仿中国古代文化了,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提早开始熏陶。由此,国学进课堂,势在必行。
国学浸润课堂能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鉴于学生年龄较小,主要在课堂上采取了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形式,利用课堂上1~2分钟的时间,积少成多,慢慢培养兴趣,渐渐地由被动转换为主动。
国学思想论文 篇9
本研究目的在于回顾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对现有学校体育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 预测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希望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 查阅了2000年以来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鉴别、整理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形成了对所研究课题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2.2 逻辑归纳法
逻辑论证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等逻辑推理方法对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学思想, 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 它对体育教学的实践起着导向作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反映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受教育方针的指导与一般教学理论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影响, 因而它具有时代特征与较大的可变性。体育教学思想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现, 对于学校体育的存在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 回顾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分析, 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3.1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3.1.1 全面学习前苏联教学理论、确立以“三基”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校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在全面学习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体育经验的同时, 创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学校体育, 实现了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体育的历史改造。新中国成立后, 苏式体育理论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被广泛推广, 教育部先后制定的新课程标准草案和统一的体育改革教学大纲都体现出前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框架。它遗弃了西方的自然主义体育理论, 否定自然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批判了所谓的“国粹体育”, 否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依据凯洛夫《教育理论》提出的体育教学理论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把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作为体育教学思想, 使新中国学校体育步入模仿苏联学校体育的发展轨道。这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为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3.1.2 审视国情, 明确体育教学应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体育教学思想
进入20世纪60年代, 我国同前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 教育界开始结合国情探求我国学校体育独自发展方向。1961年教育部主持修改了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并把体育教材分类为基础教材与选用教材两部分, 尤其是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武术纳入必修教材, 此外还增设了球类教材, 使体育教学内容呈多样化趋势。但由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人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难, 广大青少年由于营养不良、体质下降, 以“三基”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受到了质疑。教育界开始有人提出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 并围绕“体育课是以发展身体为主还是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3.1.3 确立“唯生物体育观”的军事体育教学思想
1966年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这场政治灾难给教育战线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受“知识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等错误谬论的影响以及其“封闭式”社会的制约, 人们难以接受也不敢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因此选择了生物体育观这个较保守稳妥的体育教学思想, 使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偏差, 导致了错位。此时期, 体育教学一度以单纯的体质训练为中心, 有些用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教学, 有些用立正、稍息、齐步走、投弹、刺杀等军训内容代替体育教学。在这种极左思想的影响下, 教育思想始终难以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唯“生物体育观”的军事体育教学思想占主导地位。
3.1.4 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
2 0世纪7 0年代末, 针对“文革”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历史教训, 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 开始提出从增强体质出发, 并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体育教学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学校体育界开展了一场体育教学思想的大讨论, 争论的焦点就是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抉择:是体育教学应以传授“三基”为主 (技能论) , 还是应以增强体质为主 (体质论) 。两种观点唇枪舌战, 各抒己见。
3.1.5 身心全面发展的“三维观”体育教学思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民富国强奔小康, 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社会变化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的认识上。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和扩展。体育不仅仅是只为满足生存需要, 而是作为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以及改善人际关系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也从唯“生物体育观”, 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 拓宽了体育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
3.1.6 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各类学校已将传统的体育课, 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 正在全国推广。围绕“健康第一”的思想, 体育课目标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社会人文素质为目标, 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功能效应, 将其溶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健康第一”的思想不仅对体育课程目标产生深刻影响, 而且对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已成为新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
3.2 对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
3.2.1 对健康的认识应由片面的健康观向全面的健康观转变
有人认为, 健康就是人的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无痛无病。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 这种健康观显然具有时代的片面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可见, 全面的健康观把健康的范畴从医学生物扩大到心理和社会的领域。如果我们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片面的健康观上, 我们的教学就很可能穿新鞋走老路。健康第一既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覆盖了健康内容的全部涵义。因此,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健康的概念、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递增的层次, 是实现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关键环节, 这样才能真正把全面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教学的首位。
3.2.2 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应由完整的竞技项目体系向健身方法手段转变
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我们均把竞技项目视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 教学顺序、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分割和取舍, 形成了固定的课程教学过程和模式。例如田径项目的教学, 往往过多地强调项目结构的完整性, 并且以技术教学为主导, 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 因而费时多, 效果也不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必须破除竞技项目结构完整性的传统观念, 把竞技项目视为健身的方法手段。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取舍完全依据项目对健身的意义、价值、效果加以提炼, 实施以健康为主导的教学, 防止教学的竞技化、成人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3.2.3 教学方法应由包办式向学导式转变
包办式和学导式是体育教学中相互对应的教学方法。包办式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递和灌输, 忽视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堂体育课自始至终均由教师主导,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一旦学生离开了教师, 就什么也不会做, 什么也不会练, 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课堂气氛沉闷、僵化。
学导式教学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强调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练。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并以各种教学方法相配合, 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配套功能和效应,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练习、学会评价, 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由此可见, 实现由包办式教学到学导式教学的转变, 势必会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及其体系上带来深刻的变化, 并将成为今后整个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 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朝着健康第一的方向深入发展。
3.3 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展望
3.3.1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将向层次性和延续性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教学在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影响下, 产生了各种教学指导思想, 对引导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加快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步伐, 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各年龄阶段学生之间年龄跨度较大, 学生的生理、心理、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各种教学指导思想表现出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体现在各年龄阶段教学重点的倾向性以及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用和组织安排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及地区特点不协调,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因此, 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特点, 确立相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使之具有相应的层次, 有助于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 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 控制和优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3.3.2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将向“人文体育观”方向发展
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从唯“生物体育观”, 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 拓宽了体育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使我国体育教学在传授“三基”、增强体质的同时, 朝着多目标、多功能方向发展。同时, 国外的休闲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思想出现。也极大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进展。随着北京即将举行2008年奥运会, 人文奥运理念已深入人心, 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指导着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可以预测, 未来学校体育会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前进, 关注学生的需要,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必将确立以“人文体育观”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3.3.3 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中的理念, 它的内涵是及其丰富的。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 需要从其他相关的理论中汲取“合理内核”, 使其本身的理论不断成熟和完善。目前, 在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 人们试图从不同的途径, 采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去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以求获得新的突破。然而, 尽管各种理念有其“合理内核”, 但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作用和价值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核现实意义。从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来看,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是为人的全面教育服务的, 因此, 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确立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思想。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 目的在于掌握和分析过去, 预测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 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大致经历了以“三基”为目标、以增强体质为目标、唯生物体育观、重新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身心全面发展的“三维观”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历程。经过分析认为,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由片面的健康观向全面的健康观转变, 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应由完整的竞技项目体系向健身方法手段转变和教学方法应由包办式向学导式转变。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向层次性和延续性方向发展, 应向“人文体育观”方向发展, 同时确立“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发展历程,展望
参考文献
[1]孙亦峰等.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24 (S1) :39~41.
[2]刘咏文等.新中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回顾[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2 (4) :120~121.
[3]陈红辉.探讨学校体育各年龄阶段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特征[J].《南京体院学报》2002, 16 (4) :27~29.
[4]任宏权, 刘亮.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四川体育科学》, 2000, 2 (90) :59~60.
[5]舒盛芳, 沈建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0 (61) :90~92.
[6]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上) [J].《中国学校体育》, 2000, 1:63~64.
国学思想论文 篇10
(1) 明确地位、端正态度、营造氛围。首先, 明确养成教育的地位。养成教育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也是德育之根基。其次, 端正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态度, 为后续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再次展开立体宣传、营造学习气氛, 夯实养成教育开展的基础。 (2) 以学习《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核心, 开展养成教育工作。 (1) 关注学生需求, 从薄弱环节入手, 为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找到突破口。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第一, 诵读、解读国学经典。第二, 观看案例视频、专家讲座, 结合《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展开教育。第三, 身体力行, 以老师和同学作为榜样,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 建立情景, 以体验为主, 积极推动养成教育的开展。结合国学中“体道”、“悟道”、“得道”的思想, 创造情境让学生体验, 抓住于身边的小事, 着力于关键点, 积极推动养成教育的落实。 (3) 建立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保障养成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4) 扩大影响, 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 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大环境。
2 开展以学习国学经典为手段的养成教育的课程转化
(1) 创建情景, 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我校采用多媒体为教学手段, 结合《弟子规》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 以班级、专业为单位开展国学实践活动。通过多维的形象刺激, 拉近学生和老师、国学经典之间的距离, 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形成学习的最佳心态。 (2) 联系实际选材, 使国学教材校本化。我校结合国学经典课程中的主题内容,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将国学教材校本化, 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国学课程的特点。 (3) 循序渐进、立体开展, 突出本校独特优势。我校通过将《弟子规》等国学教材中的内容按阶段由浅入深地诵读、誊写、背诵, 开发形式多样的立体操作流程。在此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和背诵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右脑的开发和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4) 多措并举、展示巩固。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 如《弟子规》的背诵、抄写比赛, 养成教育专题黑板报,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感恩歌曲合唱比赛, 征文比赛等等。通过上述措施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 利用社区有益资源, 校际联合共享资源。我校除合理运用社区及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外, 同时也向社区和其他学校开放本校的资源。通过打破国学课程资源的分界, 促成国学课程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交流。 (6) 善于抓住教学动态中的资源。我校通过开展教师培训, 增强了教师捕捉教学动态的能力, 将教学事件中的附加价值捕捉下来, 巧妙地转化成国学课程资源。
3 新德育评价体系建立
3.1 我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把“义”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对于我校学生而言, 结合我校开展的以学习《弟子规》为主要手段的养成教育, 以“八荣八耻”和《弟子规》结合的德育评价标准能较为生动具体, 便于遵守, 可以建立一个道德评判标准和道德规范体系, 对成长成才和道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3.2 我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 要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道德水平。第二, 道德评价标准要一致。第三, 评价体系要有实用可操作性。
3.3 我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 我校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结构
在构建新的德育评价体系时, 我校参考了国内外相应的评价体系, 依据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以量化考核为主, 效果评价为辅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结构体系。其中量化考核指标 (见表1) 包含三级指标, 共9个考核项目, 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考核统计;效果评价指标 (见表2) 包含三级指标, 共9个考核项目, 主要由学生本人、同学、老师考核, 班主任和学生管理部门统计。
3.3.2 我校德育评分方法及定级
在我校新的德育评价体系中, 满分为100分, 按各级指标所占比例计算各级指标所得分数, 汇总后得到学生德育评价总分。其中量化指标分数按学校操行评定和各科学习成绩来计算 (即各项操行考核得分×各项指标所占比例, 或各科成绩平均分×各项指标所占比例) 。评价效果指标采用“状态描述法”, 用A、B、C、D描述评价内容的状态。A为该项评价内容的满分;B为该项评价内容满分的66%, C为该项评价内容满分的33%;D为0分。每一指标的状态确定后, 经过数据处理, 得出评价效果得分。在学生评价中, 为尽量避免部分同学互相包庇打高分或者恶意给同学打低分的情况, 一般需要去掉统分中的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然后计算平均分。最后量化考核得分加上效果评价得分即为学生德育评价总分。
我校德育等级确定:90分以上为“优秀”, 70~89分之间为“良好”, 60~69分之间为“合格”, 59分以下为“不合格”。这里“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3.3.3 我校德育评价结果及奖惩措施
为增强评价的力度、导向性和道德社会化的实效性, 我校考核和评价的结果要与学生关心的实际利益相挂钩。首先, 我校将德育评价结果直接同各类评先评优、困难补助等活动相挂钩, 只有等级为“良好”以上者才可以参评这些活动。其次, 将学生德育评价同就业推荐相挂钩。如对于等级多次为“不合格”的记入中职生就业推荐表的“学校意见栏”中, 对于多次为“优秀”的学生, 学校可优先给予推荐单位, 或由学校、就业办的主要负责人亲自为他们书写推荐意见。
4 开展以学习国学经典为手段的养成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 存在问题
(1) 学生方面:学生学习自控性和主动性较差;部分学生需要特殊对待。 (2) 教育工作者方面:班主任缺乏耐心, 教师学习还不够普遍。 (3) 监督评价机制容易出现“假、大、空”现象。我校养成教育工作展开后, 讨论并建立了新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该体系基本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道德水平, 且实用可操作性强, 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 (4) 养成教育中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家庭是学生的启蒙学校, 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学生, 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大部分是通过电话进行, 双方的沟通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教育上的脱节,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5) 养成教育工作中社会的合作范围窄。我校长期以来都重视邀请合作企业资深人士给学生进行讲座, 但讲座内容针对性不强, 适用范围窄, 学生很难体会和转化应用。
4.2 解决措施及意见
针对我校开展养成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学生方面, 加强学生自律性培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方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动员全员参与和管理, 建立相关的学生德育评价监督机制, 对学生德育水平进行监控, 及时调整教育方向, 有的放矢;教师方面, 加强自我提升, 以身作则, 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去;家长方面, 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 让养成教育在离开校园后依旧能够得到落实;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重视学生就业时的德育评价, 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养成教育工作中, 让学生得到一种“学校—家庭—社会”环环相扣的连贯式教育。
5 开展以学习《弟子规》为主要手段的养成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5.1 德育量化的效果评价
我校开展以学习《弟子规》为主要手段的养成教育工作以来, 统计了9个月的学生平均德育量化分数, 结果如下 (图1) :
数据显示, 我校学生自开展养成教育工作以来, 学生平均德育量化分数有显著提高, 尤其在前3个月, 能充分反映出我校养成教育工作取得的积极效果。第七个月统计结果略微下降, 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暑假期间部分学生放松对自己的管理, 在家中得不到较好的约束和教育, 但返校后在系统的管理和教育下, 平均分数恢复到较高的水平。
5.2 调查问卷的效果评价
我校开展养成教育工作以来共进行问卷调查2次, 时间分别是2011年9月 (养成教育启动前) 和2012年5月。调查结果经统计, 按百分比显示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如下 (图2) :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我校开展养成教育工作以来, 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师生关系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尤其是对“中”、“差”水平的学生作用最为明显 (差异显著) ;学生自我评价出现下降 (差异极显著) ,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我认识进一步加深, 能进一步客观看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谦卑的思想得到贯彻和落实。由此看来, 我校开展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仍然是扎实有效的。
5.3 情景观察的效果评价
我校采用情景观察法共进行了3次调查。工作人员接受专门的培训后方参与测试, 调查过程均采用隐蔽调查的方式, 进行时间分别是2011年9月、2012年1月和2012年6月。试验成功率按百分比统计, 结果如下 (图3) :
情景观察统计结果显示, 第二次测试结果明显高于第一次测试 (差异极显著) , 说明我校开展养成教育工作以来, 学生的德育水平有显著提高, 且道德实践水平呈上升趋势;第二次和第三次测试结果基本一致 (差异不显著) , 说明我校养成教育工作开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保持。由此看来, 我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摘要:我校通过课程转化以及建立新德育评价体系等措施, 在中职德育工作中推行“国学思想教育”, 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切实提高教育实效。重新审视国学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 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 事实证明选择以国学教育为载体, 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实施教育, 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中职德育,弟子规
参考文献
[1]迟成勇.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2.
[2]丁玉霞.国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考试周刊, 2011 (62) .
[3]国学概论.曹聚仁笔记本 (又有张冥飞本, 劣) .1922年泰东图书馆排印本.
[4]乔树桐.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求知, 2005 (2) .
国学思想论文 篇11
一、提高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处理好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教师的观念是第一位的。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及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强迫的或不自由的教育是有悖于教育精神的。明白什么是纪律光顾的地方,什么是自由的天地。在集体活动中,纪律是必需的,它是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而在个體发展的领域中,个人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权利。然而,我们往往容易颠倒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故意破坏教学秩序、损坏他人学习成果时,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表现出不应有的宽容;而当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动探索时,我们却时常去干涉他们。
2.教师角色的定位
(1)幼儿行为的欣赏者。在欣赏中接近童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困惑,制定合理的纪律;在欣赏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增强幼儿的自信,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让他们在自立精神的发展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2)幼儿的伙伴。教师最理想的角色是幼儿的伙伴,这些“伙伴”能够带着幼儿一同快乐地游戏、学习、生活,幼儿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他们的赞赏。要作幼儿的伙伴,教师的童心、自信是基础,活动的游戏化、情绪化、生活化是关键。
(3)幼儿发展的促进者。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说教和命令获得的,而是靠幼儿活动幼儿的发展而获得,如果幼儿厌倦了幼儿园的教育,单纯强调纪律是没用的。因此,教师应明确幼儿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较好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科学的评价幼儿,使每个幼儿得到理想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事业心、责任心是基础,终身学习、善于反思是关键。
(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环境,一个是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进行活动的空间即场所,在为幼儿提供物质环境包括影响幼儿的各种设施的布置与陈列,在为幼儿进行空间设置时,要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自由交流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空间的布置还应该体现在环保和生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空间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有极大的影响。要求老师要转变以前对幼儿的态度,应该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的环境气氛;老师平时应该多和幼儿进行交流,及时的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这样老师就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允许幼儿个别犯错,给幼儿创造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同时还包括创造一个幼儿同伴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
(三)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实现教师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
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其次,幼儿园领导者给教师以自由,让其发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再次,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组织外出的参观与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到实施现代教育的意义;再次,聘请校外的专家对本园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改变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注意过程评价而不应以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四)选用丰富多样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具
国学思想论文 篇12
一、思政课的重要性
政治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14年12月份视察江苏工作时提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神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在江苏调研时还将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 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经济上,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现在也进入了消化期。在这个期间, 我们的经济调控目标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区, 社会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的思想与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保持一致, 再者, 国家的发展决定因素还是人才, 有才的学生很多, 但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是有坚定的信仰, 愿意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 这正是思想政治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现状
目前进入本专科院校就读的五年高职学生已经开始出现00后, 这代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接触的世界、文化与前十几二十年的青少年不可同日而语了, 由于各种媒介的传播与影响, 海量信息在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被他们提前接触, 使他们的意识形态有了质的飞跃与变化, 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十几年前, 信息传播闭塞, 加之爱祖国、爱人民的宣传深入街头巷尾, 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成长, 在他们接受思政课教育时能够很容易的体会、理解或者认同课本的内容。十几年过去了, 改革开放在带来了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的同时也给思想和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或者说是颠覆, 青少年在自我为中心的社会环境熏陶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本中的内容已经难以理解甚至出现了一些抵触。
三、授课过程及反馈
1. 教师授课:
在讨论中, 我们组专科院校占多数, 老师对现在思政课的授课有一个同感——那就是学生不理解, 不愿意听, 授课阻力大。这里面原因很多, 有生源质量的问题, 也有教学方法的问题。现在的思政系列课程有向实践教学和体验教学的发展趋势。作为老师应该与时俱进, 提高教学水平, 提升教学方法。但生源本身的问题也不应被忽视, 因为授课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的质量对教师授课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2. 学生反馈:
由于思政课教授的课本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有了较大的偏差, 他们从思想上不能完全接受我们的授课内容, 或者说授课内容与他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所以, 好的学生还能勉强听听, 一般或差的学生就是课堂睡觉甚至翘课了。
3. 教学时效:
基于上述两点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 现在的思政系列课程在大部分学生中间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正逐渐丧失他的宣教功能, 不得不流于形式了。
四、对思政课的一些思考
1. 我的一些实践
我是半路出家, 原本是教授大学语文的, 在学工处工作了三年, 由于组织安排, 所以才准备开始转向思政系列。我在学工处的这三年期间对思政课有过一些探索和实践——将思政、马原等课程和班会课进行分割管理, 思政、马原等课程由教务处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讲授, 同时学工处组织二级学院对班会进行集体备课, 作为思政系列课程的辅助, 针对学生思想容易出现的松动或者学生之间的矛盾教给他们思考和解决的方法与途径。目前这一实践已升级到了2.0版本, 即思政、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基础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由学工处组织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进行授课, 专业老师辅助, 马原、邓论等思政骨干课程仍由教务处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弊端, 那就是班主任老师专业不对口, 授课效果良莠不齐, 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我的一些新的探索与思考
思政课的主要目的——要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思想过硬、整治合格的人才。国家历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伴随着学生, 但是, 正如前面阐述的, 目前, 中国的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已经发生了改变、变得日趋浮躁, 仅凭原有的教材进行教育, 已经无法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改造, 在这种情况下, 我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学生日益扭曲的、北里社会常态的意识形态问题并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社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回归常态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谈培养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思想过硬、整治合格的人才。
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倡恢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儒家思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将人的思想串通起来, 形成了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念与政治意愿。这也就是我今天要抛出来的讨论问题——将国学、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融合, 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自然观念与政治意愿。
提倡这种融合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先成“人”的问题, 让其思想回归正常, 回归社会主旋律, 让社会论理道德回归常态。学生意识形态回归了常态, 同时进行思想政治的宣教, 我想通过这个途径解决了学生的本质问题, 再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好转, 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有所提高。
3. 实施途径与手段
有效地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效率的提升。我们将儒家中的修身作为重点目的, 将国学思想的精髓对学生进行渗透, 具体可以做一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教师必须改变理念, 更新方法。老师们首先要改变“和尚念经”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课堂上念, 学生在下面挣扎, 这种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煎熬。教师们要想取得教学的成果必须改变自己的施教理念,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其中体验教学、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尝试将慕课形式引入课堂作为实践。
(2) 将国学经典课引入课堂, 列入教学计划, 统一组织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组织力量进行相关教材的编写, 对教学提出统一的要求, 将学生分成若干教学小组, 在每章节授课前要求值班的小组预习并将国学与将要授课的内容用十分钟时间进行展示, 既可以体现体验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入国学课堂的大师讲座。邀请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国学大课堂, 令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体会国学的精髓, 与思想政治课交相辉映, 使之形成深浅结合, 通俗易懂的教育教学格局。
(4) 在学校营造国学复古的思潮和氛围。国学的教育除了授课与讲座, 同时也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氛围, 可以把它当做是情境教育是国学教育的辅助教学。比如引入复古服装、复古礼仪, 举办展示, 恢复成人礼等古仪式, 让学生自觉融入进去。
与人的方法多种多样, 收效也各不相同。本人是想通过这种方法, 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回归常态, 做一个思想合格的大学生, 国学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我们不可能将他全部吸收掌握, 所以我们试图在恢复的主要是与思政相关的思想, 通过不断的实践, 希望可以走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政课现状的分析, 结合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 探索一条对于思政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国学思想论文】推荐阅读:
企业管理中的国学思想05-19
国学的使命论文07-03
领导干部要学习国学论文09-2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论文06-29
少儿国学-国学感受08-24
国学中的国学09-09
博闻天才国学机:南怀瑾如何看待国学教育05-15
国学教学08-05
国学课程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