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精选12篇)
智能时代 篇1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和实施, 制造业将迎来新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新的历史机遇, 研华科技充分整合旗下众多的工业自动化产品, 并加速经营多年的物联网产业布局, 迎接复杂多变的行业应用需求。
研华工业自动化是研华公司的一个业务单位, 凭借30多年的自动化实践经验, 目前已经成长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全球性的企业。研华一直致力于借助当今最可靠的PC-based的自动化技术, 将产品的连通性、灵活性和坚固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在工业平板电脑 (HMI) 、工业I/0和工业通讯 (ICOM) 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研华自动化秉承“开放式架构, 无边界整合”的发展理念, 为不同的垂直市场设计、生产各类创新产品, 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这些垂直市场包括:楼宇自动化、智能交通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工厂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测试设备等。工业自动化在18个国家的36个主要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自动化领域领先的合作伙伴。
近年来, 研华积极致力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落地, 坚定“工业4.0”这一发展方向, 以智慧城市、物联网为发展的战略重点, 不断践行创新的企业价值观, 加大垂直产业市场深耕力度, 以及人才发展和研发创新的投资, 通过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发展、完善系统集成商发展战略、推进共同品牌营销。
目前, 研华已拥有覆盖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人机界面、工控运算平台、PAC运算平台、数据采集及电机驱动等多个种类的丰富产品系列。并将工业计算机、传感器、网络通信、云端运算等软硬件产品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并建设了Web Access+物联网产业应用开放式平台, 使得针对不同产业所打造的专属解决方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2016年, 研华再次推出众多智能产品, 加速发力智能制造时代!
智能时代 篇2
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奢华方式,不外乎富丽堂皇的大厅、宽敞炫亮的客房,柔软舒适的大床,精致华美的装饰,开阔通透之落地窗,按摩浴池……更高级的会备有泳池、酒吧、健身房等等。
如今,数字时代带来酒店奢华主义新哲学——数字客房,数字化客房多媒体设备让酒店客人尽情感受现代化科技带来的曼妙体验。
彰显尊贵舒适
进门的下一秒,客房内的宽大液晶电视屏幕上便会伴随着柔美音乐显示个性化欢迎致辞,若碰上生日、节假等更是有惊喜问候,让你从进门便享受这份尊贵。客房内的灯光、温度、窗帘、热水等几乎一切电器设备均可通过遥控器一键操作。将客房调到最舒适,再泡一个惬意的热水澡,不管你平时的工作生活有多繁忙、节奏有多快,到了这里便没有嘈杂和烦扰,一身的疲惫全部释放,尽情享受宁静舒适的慢生活。
诠释奢华便捷
享受着高清卫星或者数字电视,心里还挂念着email、股票或者好友留言怎么办?厌烦了枯燥无味的电视节目或者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电视广告怎么办?没关系,手中的遥控器一键即可将电视界面转换成电脑,上网、办公、聊天、炒股轻松实现。影虫们应该都喜欢在宽敞的客房、舒适的大床上安静享受大片盛宴,那么,数字客房的高清VOD点播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海量、高清、从经典到最新的大片通通奉上。
想了解酒店?想订餐?退房?租车?管家服务?……所有您需要的已全部在系统中精美展现,一键操作,在这里,你可以懒一点,再懒一点。数字化碎片时代,人们已没有耐心和兴趣去研究繁杂的文字和唠叨的解说,视觉冲击才是抓住吸引力的法宝,所以,系统将精美的图片、视频、动画与文字结合之,每一细小之处都蕴含着无限人性化关怀,尽显高品质审美价值。
如今的商旅人士皆喜欢高效、便捷的服务,那么系统中应该包含客人出行的商、旅、交、衣、食、购等信息。选择合适出行路线是舒适旅程的开始,也是好心情的保障。
数字创新与品牌的结合
迎接智能时代 篇3
2012年1月10~13日,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市如期举办。这是全球最大的面向消费者的技术及贸易展览会,每届展览会都会介绍未来一年最新的硬件、软件、网络和各种相关的技术与服务。
根据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主办方——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公布的数字,2012年CES共有2700家厂商参展,涵盖消费电子、家电和汽车等诸多领域。来自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4万业内人士参观了本届展会,约5000名左右的媒体记者和博客参与报道,可谓盛况空前。
与往年相同,今年的CES上展出了一系列全新的产品和技术,相信这些产品中很多都将成为整个2012年市场上的热点。与此同时,从展会期间厂商发布的新技术和概念产品上,我们也能看到未来一年整个行业的走向。总体而言,2012年CES的热点集中在智能移动终端、超级本、智能电视和新概念投影等领域,这些新产品将会在今年对我们的数字生活带来新的精彩。
智能移动终端百花齐放
在去年已经绽放异彩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产品今年继续保持高热度是情理中的事情,几乎所有主力厂商都展示了自己的智能移动终端。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上看,觊觎智能移动终端市场已久的大鳄们在今年CES上可谓动作频频。虽然在这一领域我们还没有看到“Wintel联盟”式的强势组合,但是微软和英特尔都已找到了各自的新伙伴,并开始将重磅产品投放市场。
虽然微软已经明确表示明年将不再参加CES大展,但是它今年在CES上的亮相却丝毫没有缩水。在智能手机方面,微软展示了新一代预装Windows Phone 7.5的智能手机,其核心合作伙伴诺基亚也带来了全新的Lumia 900,这款产品在原来广受好评的Lumia 800的基础上升级成金属机身,为前些时间倍感失落的忠实粉丝们带来了高端机的新选择。在平板电脑方面,虽然Windows 8尚未正式推出,但是微软已开始与ARM架构平板电脑厂商频频互动,在展会上英伟达展示了运行Windows 8系统、使用英伟达Tegra 3处理器的平板电脑,而高通也与微软携手展示了采用高通Snapdragon S4处理器、支持LTE连接、运行Windows 8预览版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凭借微软强大的号召力,相信今年运行微软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将大行其道。
传统x86平台的另一个王者英特尔在今年CES上也正式吹响了进军智能移动终端的号角。作为成立移动产品终端部门后最大的一个动作,英特尔携手联想在展会上推出了采用x86架构的首款智能手机K800,这款产品采用Atom Z2460平台,研发代号为“Medfield”,该处理器平台专门为智能手机设计,采用了全新低功耗的32nm SoC芯片。除了1.6GHz主频的处理器外,联想K800的整体规格也比较高,它采用了4.5英寸、720p分辨率的屏幕及8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Android 4.0操作系统,能连续通话8小时,预计今年2季度将在国内上市。除了与联想合作外,英特尔还宣布与摩托罗拉移动结成长期移动战略合作伙伴,摩托罗拉将会在今年下半年推出采用英特尔Atom处理器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产品。
从技术上而言,今年智能移动终端发展的趋势聚焦在四核心处理器、720p分辨率屏幕和LTE网络等方面。2011年年底首款搭载Tegra 3的四核心平板电脑已经面世,而在本届CES上四核处理器可谓遍地开花,可以预见四核心智能移动终端的售价将很快进入主流价位,例如在2012CES上发布的华硕7英寸Tegra 3四核平板电脑,价格仅为249美元。而在智能手机领域,720p分辨率的屏幕日趋成为主流,不仅以屏幕技术见长的三星推出了相关产品,富士通、联想等厂商也纷纷推出了配备高清规格屏幕的智能手机,720p将成为今年高端智能手机的一个硬指标。除了硬件规格外,LTE网络是智能手机领域另外一个热门的话题,HTC、华为、三星等厂商都纷纷推出了支持LTE的产品,随着后续运营商逐步跟上,LTE将从概念开始走向我们的身边。
超级本未来很美
在传统PC领域,今年CES上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英特尔的Ultrabook(超级本)。在诞生之后的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Ultrabook已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并创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生态系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预计2012年将有超过75款超极本产品推向市场。
英特尔在CES上展示了采用下一代Ivy Bridge处理器的超级本,新的超级本TDP功耗只有17W(目前主流的Core i5处理器为25W),默认频率为2.0GHz,睿频最高可达2.5GHz。新的Ivy Bridge集成GMA HD 4000显示核心,性能逼近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中端独立显示卡,预计到今年4月装备新处理器的超级本就会面世。另外,英特尔还展示了两款全新的超极本形态,一款是滑盖形式的电脑,超薄的外形使它更像是滑盖样式的平板电脑。另外一款是将传统掌托部分变为透明触摸板的产品,在合上屏幕后用户仍然能够透过触摸板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将来配合Windows 8,用户还可以在合上屏幕状态进行触摸操作。
电视走向智能
在家电领域,电视产品的变化最为突出,除了传统的电视厂商,今年CES上一些IT厂商在电视领域也异常活跃。整体而言,CES 2012展会上电视产品主要在智能化、超高分辨率和面板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得益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电视等产品集成计算功能和操作系统变得更加容易,因此今年几乎所有电视厂商都推出了内建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例如,联想就推出了预装Android操作系统、采用高通Snapdragon处理器的智能电视ideaTV K91,它配备了内置三轴陀螺仪的游戏手柄,能够为用户提供上网、视频播放、游戏娱乐等功能。
另外,今年CES上三星和LG都推出了采用OLED面板的电视产品,虽然几年之前OLED电视就已经出现,但是在技术成熟度方面,今年推出的新品无论性能、外观都已经十分成熟,而且面板尺寸达到了55英寸。OLED面板先天具备响应速度高、色彩丰富、体积更小的优势(LG推出的55英寸OLED电视厚度不足5mm),在价格和产能瓶颈消除之后,未来必将给电视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去年遍地开花的3D技术方兴未艾, 4K甚至8K的超高分辨率的电视机也开始在CES大展上大放异彩。索尼和东芝都推出了具备裸眼3D技术并采用4K分辨率的电视,而夏普则展示了100英寸的LCD电视,这款里程碑式的产品,不仅尺寸惊人,还提供了令人欣喜的8K超大分辨率。
投影无处不在
投影机在CES 2012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采用DLP Pico芯片的超小型投影产品在今年呈井喷态势发展。更重要的是,今年CES上展出的产品跳出了传统投影机的概念,“投影无处不在”的观点开始在各种IT数码产品中蔓延,今年我们看到了掌上投影机、手机投影背夹、能够投影的玩具机器人以及投影与键盘一体的智能手机附件等。随着LED固态光源和DLP Pico平台的继续发展,投影模块的成本将继续下降,投影可能会像手机摄像头一样普及。
在传统投影机领域,新的光源革命也在酝酿之中。在CES 2012展会上,明基、奥图码和优派推出了基于DLP技术的全新无灯泡投影机,其中明基的LW61ST采用纯激光光源,而奥图码和优派的产品则采用LED与激光混合的光源系统,新型的光源系统在投影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无需更换,这将大大降低未来投影机的使用成本,提高投影机的普及度。
另外,投影机的功能也开始呈多元化发展,与电视类似,集成ARM计算平台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投影机开始出现,在不连接任何其他设备的情况下,用户只要一台投影机就可以上网、收发邮件或进行游戏娱乐。
作为每年IT产业的开年大戏,CES 2012依旧精彩,没有让我们失望。而与去年主打移动智能终端不同,今年移动智能系统将全面开花,走入各种IT产品中。
声音
“我们与联想、摩托罗拉移动的合作将有助于开发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手机,为2012年以及更长远的产品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Paul Otellini 英特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在产业层面,未来五年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云计算、终端和应用平台的竞争。产品方面,智能电视将是重要竞争领域。PC产业仍然有巨大市场,Windows 8在这里将起到重要作用。”
——张亚勤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K800智能手机将于第二季度在中国上市,支持中国联通的21Mb/s移动通信网络。它将结合联想LeOS用户界面,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好的本地化体验。”
——刘军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移动互联及数字家庭业务集团总裁
“消费者希望能够在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和电视机在内的所有屏幕之间实现无缝切换。将Snapdragon处理器用于智能电视和数字媒体适配器是我们的方向,希望我们在移动和计算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能向家电领域的自然延伸。”
——Raj Talluri 高通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
“随着微型投影机产品的日趋成熟,Pico产品的种类将逐渐发展和扩大。并且,随着制造商们可获得的DLP Pico芯片的种类逐步增多,制造商们将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令人兴奋的选择和可能性。”
——Frank J. Moizio 德州仪器DLP微型投影事业部经理
西安进入智能公交时代 篇4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均部分实现了全国联网售票, 但公众知之甚少, 仍以去站内排队买票为绝对主流。
而作为西部经济桥头堡的西安也在推行全国联网售票, 一时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如果汽车长途客票预订可以实现全国联网售票, 不但最大程度地方便了旅客, 而且可以方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行业信息,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整个道路运输行业发展, 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档次。
但是实现全国联网售票, 通过信息化建设让整个交通信息化连成一体, 通过各种途径, 各种层面, 各种形式服务大众出行, 并全国联网售票系统作为这庞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不失为一种最好的选择, 西安市的探索, 即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西安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系统目前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任立新表示, 西安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系统项目, 借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经验, 包含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公交智能调度服务系统、出租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西安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西安交通信息客户服务中心等5个子系统, 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系统的建立标志着西安交通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并走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的前列。
可全国预订长途客票
西安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系统以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的科学调度, 合理调控公共交通资源;整合各客运站的票务资源, 通过网上订票等方式为乘客购买公路客运车票提供便利;利用网站、短信、广播、热线等方式向公众和交通参与者发布信息, 为公众出行提供交通信息服务。
通过票务中心、网站以及各客运站站务系统联网, 整合各客运站的票务资源, 利用客运站自身售票窗口, 借助外围代售服务网点数量多、覆盖范围广等优势, 增设网上订票。
登录西安市公路客运网上订票系统或拨打交通客服热线, 市民即可预订城南、城东、城北、城西、三府湾和西安市汽车站 (丰庆路) 等6大客运站场的长途公路客票。
目前已开通了上述客运站所有班次信息的实时查询及24条省际、省内长途客运线路共计227个班次的网上订票业务。
准备出行的旅客可登录西安公路客运网上订票系统或拨打交通客服热线, 即可轻松预订西安至汉中、至安康等24条线路227个班次的客票。
据了解, 登录订票网站后, 首次订票的旅客需进行注册。因为各客运站不同线路的客票预售期和规定的取票时间不同, 完成注册后旅客要认真阅读“订票须知”。拨通订票电话, 按照语音提示进入订票系统后, 旅客需向话务员提供目的地、出行日期、时间, 身份证号码及姓名等基本信息。
无论通过网上还是电话, 订票成功后系统或话务员都会提供一个订票验证码。旅客需凭借身份证号码或订票验证码, 在准备乘车的客运站网上订票专用取票窗口取票, 即可凭票进站乘车。
西安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于2009年开始建设, 2010年年底实现了城南、城北、城东、城西、三府湾和西安市汽车站等市区6个一级客运站的互联互通。并开通了公路客运网上订票和电话订票, 市民登录西安市公路客运网上订票系统或拨打交通客服热线, 就可轻松预订长途公路客票。网上订票系统开通了6个客运站所有班次信息的实时查询及24条省际、省内长途客运线路共计227个班次的网上订票业务。在网上预订购汽车票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凭身份证号或网上订票验证码取票。为了方便旅客取票, 目前各客运站均开设了网上订票专用取票窗口。
路况随时播报
通过对现有交通信息化项目的需求挖掘和省际扩建, 服务平台可实现对涉及出租、公交、客运等公共交通数据的接入, 建成交通信息融合处理中心。
通过对各数据源进行接入、融合和处理, 形成综合交通信息, 并通过网站、短信、广播、热线等方式, 向公众和交通参与者发布, 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基础支撑和信息服务。从源头上化解交通拥堵, 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这一平台初具雏形后, 将为其二期、三期建设。
公交随时可监控
从规范公交运营组织,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改善公交调度运营效率以及缓解世园会交通保障压力入手, 系统根据公交客流 (通过公交客流计数器) 、道路状况 (通过浮动车数据) 的实时变化等, 对公交车辆进行智能调度, 合理调控公共交通资源, 发挥公共交通在游客集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科学组织游客出行。
根据线路运行车辆的GPS数据和报站数据, 调度员可清楚直观地掌握线路每辆车的运行情况, 所处位置、行驶方向、车辆自编号等信息。借助监控系统, 操作人员可随时查看车内、车站及停车场等情况。
根据公交客流 (通过公交客流计数器) 、道路状况 (通过浮动车数据) 的实时变化等, 对公交车辆进行智能调度, 使车辆调度“看得见”、“调得动”、“管得住”, 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游客集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科学组织游客出行。同时, 还可实现公交语音自动报站及公交车到站情况查询, 方便公众出行;监控车内动态, 规范司机驾驶行为等。
的士定位跟踪
通过对出租汽车运营信息的智能化采集, 建立完整的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为政府决策和行业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通过拨打客服热线, 系统可为乘客提供预约电召出租车、失物查找等服务, 为出租汽车司机提供实时路况查询、提供外语翻译等服务。通过车载LCD触摸屏, 为乘客提供服务评价、投诉举报、信息发布等服务。
出租汽车远程电子识别系统是以网格化智能稽查、监管平台为支撑, 采用车载身份识别卡、手持终端设备和车辆信息登记硬件、软件管理平台, 实现对套牌、空号等“黑出租汽车”的辅助稽查。可实现对车辆的识别距离不低于100米的不停车稽查, 对非法出租汽车进行声音报警;手持设备具有双频特性能, 自动实现与车载系统的互联互通。
监控系统可对营运出租车进行全天24小时卫星定位跟踪, 并对其运行轨迹进行回访;遇到危险驾驶员紧急报警后, 系统会自动拍照、远程监听;未来, 乘客付费可实现一卡通 (长安通卡) 支付车费;司机开车时刷卡上班, 离车时刷卡下班, 可以实时获取当前车辆驾驶员信息等。
由信息管理平台、车载GPS终端设备、服务评价器、远程电子识别系统等组成。24小时对出租车进行卫星定位跟踪;可选择在任意时间查询任意车辆的轨迹回放数据, 确保投诉处理有据可依;在司机进行紧急报警时, 可对车内情况立即进行拍照取证, 并将照片和报警信息向监控中心上传。另外, 通过客服热线, 还可为乘客提供预约电话召车服务、失物查找等服务;为出租汽车司机提供实时路况查询、外语翻译等服务。通过车载LCD触摸屏实现与乘客互动, 为乘客提供服务评价、投诉举报、信息发布等服务。
服务一个号码搞定
客服热线是西安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的信息发布载体, 也是未来西安市交通行业统一的投诉、咨询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为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服务。客服热线全天24小时服务, 内容包括:实时路况查询 (可查询西安市1317条主要干道) 、出租汽车电召预约 (可提前3小时预约) 、公路客运电话订票、公交线路查询、政策法规咨询、办事程序咨询、投诉建议受理 (涉及行业包括路政、客运、货运、公交、出租车、维修驾培等) 、长途班线及站场位置查询等服务。
将接入的出租、公交、客运等公共交通数据进行处理, 形成综合交通信息后将该信息通过网站、短信、广播、热线等方式向公众和交通参与者发布, 从源头化解交通拥堵。
《智能时代》读后感 篇5
抛开书名不说,《智能时代》是我几年内读过最好的书之一,作者――杰夫霍金斯的文笔很简洁,这本书翻译的水平也很高,文中很客观和批判性地描述了智能和人工智能研究,并阐述了作者自己对智能的理解。本书一推出就获得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及专业领域人士的大力推荐,考虑到霍金斯本人是企业家而不是职业科学家这一点,是十分罕见的。
我从小经常思考关于智能的问题,这本书能解答我很多疑惑,读书时那种开悟的感觉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还记得初一的某天下课回家,我骑着自行车,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我的手是怎么掌把的,我没有有意识地控制哪根手指放哪个位置啊?然后我撞了汽车。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思考过这类问题,那么本书绝对是你的菜。
霍金斯在书中首先回顾了当今人工智能研究的历程以及自己探索的经历,客观批判了“智能行为派”,他认为智能是系统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无关。比如一个人在静静思考的时候,虽然没有表现出任何行为,他也是有智能的。退一步来讲,假使通过行为来判断是否有智能,当下的计算机也不合格。计算机要能识别图片,必须设计一套视觉识别算法,计算灰度、色阶、轮廓等;识别语音要设计语言算法,计算声波频率、音调、匹配语义等。图片算法和声音算法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从术语到计算过程完全不同。但是对于大脑来说,声音和图像在大脑中的处理过程很类似,只是接受刺激的感官不同。把实验动物幼崽的视觉神经接到本来应该发育听觉的位置,这些动物都能发育出正常的视觉――而如果把计算机的摄像头接到话筒上,结果可想而之。作者并非在否定算法本身,无疑,大脑也有自己的算法,这个算法是高度抽象的,能根据信号输入的不同发展出相应的知觉。相比之下,计算机算法毫无变通的可能性。从这两点出发,作者认为以往的计算机智能研究是一条死路。
那么智能应该是什么样的?霍金斯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对学习、记忆、回想等等行为的分解,结合脑部神经结构,提出了产生智能的“记忆――预测”框架。整个推断过程非常精彩,在此就不剧透了,以免破坏了阅读乐趣。
智能语音时代来临 篇6
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经济导刊》:语音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为何最近两年才开始火爆,是与苹果的语音助手Siri推出有关吗?
吴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多媒体信号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前身,是由王作英教授1987年创建的语音识别技术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国内语音识别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团队之一,到现在快三十年了。我的博士生导师王作英教授是我国语音识别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当时在第一批国家863计划中就对“语音翻译”进行了立项,王老师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从那时候起,我们一直在研究语音识别技术,亲眼见证了语音技术的起起伏伏,犹如过山车一样。
如果把应用前景展示给企业和用户,他们会很兴奋,希望马上开发和应用语音识别技术,产业界也会以很大的热情投入进来,随后发现这种技术比想象的难很多,短期内应用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就冷却了。
这样的起伏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一个高峰期。这时语音识别技术有很大提高,许多企业涌入,例如IBM、苹果等,后来大部分企业都放弃了,包括苹果,只有科研院所和少数企业还在继续研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前后,又是一个高峰期,最典型的是IBM开发出听写机引擎Viavoice,汉王是这款产品的国内代理,并结合手写识别技术推出了汉王听写大师,虽然红火了一阵,但大家在电脑上还是习惯于用键盘而不是语音输入,接着又归于沉寂。
这次的兴起与过去不太一样,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高度,商业化应用的规模、普通民众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不可否认,苹果的Siri对语音识别技术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刮起了智能语音风。但我认为,这轮热潮是从Google开始的。2008年,Google在美国推出英文语音搜索服务Voice Search,刚开始用户通过免费411电话,就可以获取搜索结果。2009年,Google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了谷歌中文语音搜索。
2010年,中国的科大讯飞发布了语音云平台。科大讯飞之所以推出语音云,正是因为看到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智能语音产业的带动已经表现出来了。2011年,苹果在iPhone4S的发布会上推出了Siri语音助手。2012年,科大讯飞又发布了第二代语音云,名为“讯飞语点”的中文语音助手可以用中文进行应答。很快,苹果也推出中文版Siri。
从2012年开始,语音市场迅速升温,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涉足,例如百度、腾讯、搜狗,还涌现了许多创业公司,智能360、云知声等。
我认为,智能语音已经进入到产业化层面,最近5年的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过去50年,并且跟以往主要靠技术推动有很大差异。
最近几年,智能语音产业之所以有突破性发展,有几个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手机成为重要的客户端。现在手机数量已经远远超过PC和笔记本,导致越来越多的交互行为通过手机来完成。苹果ios、安卓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推出后,手机应用和手机交互逐渐增多,但在手机上靠传统的键盘输入很不方便,手写又太慢,而使用语音输入很方便,这样用户的需求就被激发了。
二是云计算的发展。以前语音识别讲两头,一方面看电信领域能否应用,另一方面尽量挖掘手机的资源潜力,但手机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很有限。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语音识别不需要在本机做了,可以在云端做。这样资源条件大为放松,对语音识别引擎不需要非常严格的限制了。此外,用户的语音数据可以存放在云端,就能有大量的真实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语音识别性能得到了迅速地提高,识别率可以达到85%~90%以上,这就达到了用户使用的最低门槛。有了服务端以后,数据形成了循环,计算资源的要求放松,这是智能语音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是语音识别技术一直在进步,最近十年也不断有新的突破,例如声学模型的鉴别力训练和近年来非常热的深度神经网络。
《新经济导刊》:语音技术包括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知识图谱等子技术,为何把语音识别称作智能语音行业的“皇冠”?
吴及:这是把交互的环节拆解了,好比甲乙两台设备对话,甲说话就是语音合成,把文字转化成声音,乙听到后转化成内容就是语音识别,真正理解了听到的内容就是语义理解,然后乙再进行应答,又是语音合成,这样循环往复。
语音合成技术相对容易,成熟最早,比如打电话查询考试分数;而语音识别技术难度大,虽然过去性能一直在提高,但距离推广应用总有一段距离。现在国内外企业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在某些应用领域超过了90%,比如语音搜索、语音输入、语音提醒等,但在有些领域还达不到。
知识图谱是把人的知识结构化、关联化。比如刘德华是歌手,有哪些特点、爱好等,把更多相关知识呈现给用户。
《新经济导刊》:最近听说一个很流行的IT概念“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这和语音识别有什么关系呢?
吴及:神经网络也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技术了,包括一个输入层和一个输出层,当中有很多隐层(不是外部直接可见)。以往方法只能训练出比较少的层次,更深的层次,训练算法做不好,数学证明,层次越多,描述能力越强。最近三至五年,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有了突破,深度神经网络的理论和应用问题有了迅速的发展。于是大家纷纷研究深度神经网络,最重要的应用成果之一就是语音识别,这既提高了语音识别的性能,也证明了深度神经网络的价值。所以,这个技术现在很火,学者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来研究包括语音识别在内的许多问题。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Hinton提出了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使得多层神经网络的有效训练成为可能,这就是所谓的DNN。
微软雷德蒙德研究院的研究员邓力敏锐地捕捉到了神经网络技术的这一突破性的进展,就把Hinton请到微软,讨论如何把深度神经网络应用到语音识别技术上。2011年8月份,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阐述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引入DNN使得在特定语料库上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性能的相对改善约为30%。
从这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对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深度学习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主要指如何把深度神经网络学得更好、更快,并能在不同场合更好地应用。
市场应用前景巨大
《新经济导刊》:语音识别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电视、车载终端、教育、玩具等方面已经有所应用,您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怎么看?哪些领域会最先成为爆发点?
吴及: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线应用(B2C),与语音工具实时对话,例如普通用户拿手机语音命令控制、咨询问题、搜索、获取信息等;可以让语音玩具背诗、唱歌、翻跟头等;打客服电话获得某项服务,比如自动语音查询余额等。在线应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方便性和有效性。
二是离线应用(B2B),离线应用是通过与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规律,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征兆、趋势和思路。语音数据也是大数据,比如呼叫中心,每天的电话数据非常惊人,中国移动的一个省级呼叫中心,一天的数据就有上万小时。还有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上的语音数据太多了。这些数据如果不能被有效处理,就无法被应用,只能被闲置,实际上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化成文字等符号性表示,然后再被挖掘、检索和利用。
离线应用比在线应用确定性更强,语音交互的在线应用需要和其它的交互方式竞争,而离线应用由于面向海量数据,只能选择语音识别技术,使用人工转写,时间和人力成本都太高了。在线应用更贴近老百姓,离线应用服务于企业。
在线应用领域,最先被接受和爆发的是最有价值的、应用条件最好的、企业愿意投入更大精力去优化的、用户群更大的垂直领域,比如短信、搜索、查询(天气预报、航班、火车、音乐、电影)。离线应用由于没有可替代性,也一定会发展起来。
我们实验室已经在做离线应用了,与科大讯飞有合作,我们负责离线技术研发,科大讯飞负责应用系统开发和产业推广。很多运营商已经使用我们的技术,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今年会在中国移动的一些分公司进行推广。
离线应用有两方面价值,一是监控客服质量,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实际还可以推广到金融、保险等领域。二是语音分析,通过语音识别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实际情况,比如哪些业务最受欢迎或最不受欢迎,哪些业务出现了问题等等。
信息技术是渗透性的,它可以改变所有产业的形态,语音技术也是如此。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提高效率,语音交互提供一种最为方便快捷的手段。
目前语音市场规模还不大,但这个领域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如果所有手机、电视、汽车、教育、呼叫中心变成语音智能化,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将是上千亿。五年之内,智能语音技术产业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跻身主流交互方式
《新经济导刊》:现在的语音识别技术完全可以支持产业化应用吗?
吴及:人机交互的可选方式很多,除了语音输入,还可以选择手写输入、键盘输入等。现在市场上的语音产品只能支持普通话和带口音的普通话,逐步支持个别方言,大部分的方言还不行。从性能上来讲,语音识别技术的对手是人,老百姓容易对语音技术有过高的期望,要能像人一样听懂别人说的话,这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语音技术并没有成熟到像卖手机一样可以普及推广,需要根据不同场景和应用对语音识别引擎、数据、技术进行针对性优化,才能让用户接受。这也是语音识别技术大范围推广的瓶颈。如果想让语音识别技术非常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实际上已经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了。
当然,针对不同领域,可以开发相应的语音识别引擎和私有云,这里面就蕴藏着巨大商机,但要选择用户规模大的领域。
《新经济导刊》:我体验了一下已推向市场的语音助手产品,有些情况下还是听不懂我说的话?
吴及:语音识别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把语音变成了文字,但通常还需要对识别内容进行理解,即语义理解,这就非常难了。所以语音工具有时候还不错,有时候很傻,有时候极其愚蠢。人的智能不是目前的机器所能达到的,说话的场合、语气、手势、表情等都会影响内容的表达效果。如果仅靠声音识别就丢失了很多信息,而且还会存在表达歧义、知识背景等问题,所以,通畅无阻的语音识别技术太难了。我虽然说它逐步成熟,但也是在有限场合和范围得到应用,至少在短期内不要期望它能适用于任何场景。
《新经济导刊》:对于智能语音技术的兴起,现在业内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这是一次人机交互革命,还有人认为又是一轮投资泡沫。您怎么看?
吴及:每一种新技术的兴起,总会有不同声音,有人可能很兴奋,有人可能会质疑它。我们在语音领域时间较长,相对平静一些,但我们觉得,这次要超过以往的高度,而且确实在一些领域实现了比较成功的商业化应用。是否能成为特别重要的入口,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在若干种交互方式同时发展、都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成为惟一的交互方式,不太容易,因为有些场合不适合语音交互,而且技术上也会有一定限制。未来最可能的还是混合的交互方式,成为主流交互方式之一,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的用户习惯,都会造成选择交互方式的多元化。
人类对未来的预测和展望实际上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如果人们越来越觉得语音交互重要,那语音技术就会逐渐趋于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现在几乎所有互联网厂商都把语音作为非常重要的入口之一,因为它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而且在车载、行走等移动环境下,优势更明显。通过技术上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我相信语音交互会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快则一两年,慢则三五年。人和语音供应链是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技术不断在发展,用户也在逐步被熏陶和教育,到一个点就平衡了。
产业格局:一专多大?
《新经济导刊》: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的语音识别技术水平?有人说,关键看是否推出了语音云平台。请谈一下您的看法?
吴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衡量一家公司的语音识别技术水平,首先要看它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要想达到85%以上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必须掌握主流的语音识别技术。
实际上,语音识别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信号处理的前端、特征提取、特征的后处理、模型训练、解码等许多环节,后来又加入高鉴别性模型训练和深度神经网络。
语音识别技术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研发语音识别系统的能力,语音信号输入后处理成文字的速度和准确率;二是云架构,是具备提供大规模语音识别服务能力的基础,要求识别服务是否能同时响应成千上万人的需求。云平台需要对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进行建设、维护和管理,这也是语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新经济导刊》:清华大学是智能语音研究比较早的机构之一,请介绍一下国内智能语音的学术格局和产业格局?
吴及:国内从事智能语音研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多,其中研究时间较早、具有自己的语音识别系统、综合实力较强的单位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此外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也具备一定实力。
从国际上看,智能语音产业表现为一专多大,即一个专业公司Nuance和几个大的IT公司,Google、微软、IBM、苹果等。目前,国内的产业格局也基本相似,一个专业公司科大讯飞,其他几个互联网公司,如百度、腾讯、搜狗等,阿里巴巴和360可能也会逐步加入进来。
除中国以外,国外的语音技术企业基本都被Nuance收购了,谁做得好,Nuance就把它收购。这与语音技术的特点有关系,语音技术投资大,应用面很宽,但单位价值不高,它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所以一定要形成规模优势,而小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就相对困难,国际上语音专业公司已经是Nuance一家独大。
Google、微软、IBM、苹果虽然也做智能语音技术,但它们不指望语音业务本身带来收入,而是与它的生态系统建设息息相关。比如成为入口,吸引更多用户,主要靠其他业务获得收益。
如果不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有可能全世界都是一专多大的格局。Nuance进入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文化融合、语言、技术工程师的支持等。即使Nuance中文识别做得很好,一旦涉及到具体应用就很吃力。
科大讯飞与Nuance虽然都是专业的语音技术公司,但有所差别。由于国外的互联网企业实力很强,Nuance的定位就是提供语音技术服务,它的主要收入渠道是医疗、律师、运营商,此外还为手机厂商如苹果、车载等提供语音技术服务。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进入语音技术领域要晚一些,但也在加大投入。科大讯飞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提供商,希望通过推出语音云打造自己的语音技术应用平台,从而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
百度专注于互联网模式下的语音技术,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做得最早的,引进国内外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时机抓得很好,进步非常明显。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智能语音行业人才缺乏,很多企业在专业人才招聘时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的学生一毕业,马上被抢走了。顶尖人才那就更稀缺了。
构建语音生态系统
《新经济导刊》:智能语音行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面对国际巨头的强势,国内一些公司也在加大语音识别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如何缩小差距?
吴及: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中文让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产业等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中国企业经常谈国际化,如果是新加坡、以色列的企业就不会有国际化的问题,它一诞生就必须是国际化,因为靠本土市场不足以支撑其发展。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国际化问题,因为国内外的市场差异比较大,同时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不需要走出去同样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语言和文化的壁垒有时候无法逾越,这也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虽然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并不比国外企业先进,但依然活得很好,能够与国外企业抗衡的一个基本因素。
中国市场环境的成熟化方面,比美国还是有差距的。国内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文化创新、商业化运作、发展模式创新等需要加强。国内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语音识别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跟进很快,在汉语语音技术上还有自身的优势,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曾表示,智能语音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
国际上移动互联网领域应用最成功的企业是Google和苹果,苹果用iPhone终端打造了一个生态系统,而Google用安卓操作系统打造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些顶级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苹果重新构建了手机,Google重新定义了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国内企业目前还是有差距的,这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实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环境有关系。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例如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中国推进智能语音产业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吴及: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大,有很好的机会。只有加快智能语音产业发展,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国家要支持企业建立语音生态系统,但要把握好力度和分寸。美国政府对语音技术和语音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从简单的任务做起,航空、银行数据的识别,华尔街日报数据的采集和识别,逐步走向难度更大,更接近真实场景的任务。如电话语音识别、语音翻译等,刚开始是纯技术研究,逐步转向实际应用,比如不同语言的互译,可以应用于情报收集和军事安全需要。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所有事情非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包办,既有企业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又有大量二次开发产生自己的价值。如果苹果和安卓上没有那么多应用,苹果和安卓平台也没有那么大价值。
同样,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去做语音应用和进行二次开发,用户就会享有更多更好的语音产品和体验。这样平台企业也会做大做强,整个语音生态系统就形成了,国内语音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提高了。除了移动互联网的平台,还应该推动教育、电视等智能化平台的建设。
渣土运输加快进入智能时代 篇7
H72S驾驶室外观延续H7优点
乘龙H7智能渣土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延续H7家族的外观设计, 采用时尚大气的欧式造型, 具备极高的辨识度。其驾驶室全新匹配内饰、全钢保险杠、一体式外后视镜、一体式前大灯、门锁, 彰显欧洲时尚。另外, 其采用的2285×876mm超宽前挡风玻璃+六大后视镜, 360°无盲区, 驾驶视野开阔, 车外情况尽在眼中。
此外, 沿用国际先进、国内首创的龙骨框架结构驾驶室和整体式车门, 以1.2-2mm高强度钢筋为框架, 外围覆盖0.8mm高强度钢板, 拥有双重保护, 被动安全性高。
在人性化的设计方面, 乘龙H7智能渣土车还采用前面板气动翻转、通道式仪表台按钮触手可及。同时, 独有的欧洲级超大空间、平地板设计, 不仅兼具亲和力与科技感, 方便驾乘人员在室内的活动, 带来全新的舒适感受。
强化结构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为了满足高出勤率、低维修成本的需求, 乘龙H7智能渣土车在内部进行了强化设计。凭借国内领先的四大生产工艺, 打造出最可靠品质。
最让人关注的是, 经过轻量化设计, 乘龙H7智能渣土车的载重量得到提升。尤其是匹配高强度轻量化双层车架—采用领先冲压工艺制作出来的轻量化双层大梁, 坚固耐用, 整车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加上16T加强后桥, 进一步体现了承载的可靠性。
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乘龙H7智能渣土车, 大幅应用多种铝合金零部件, 如铝合金贮气筒、铝合金油箱等, 在保证车身的整体性之外还提升了承载能力, 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汽车燃料经济性, 提升汽车动力性、制动性能和通过性。
乘龙H7智能渣土车采用U型结构货箱, 货箱侧面和后盖表面均为光滑平面, 货箱容积大、不挂料、密封性好、不易扬尘;此外, 加装车身侧防护板及自动冲洗等辅助设备, 符合城市道路渣土的环保运输要求。
乘龙H7智能渣土车拥有可靠性极高的U型螺栓、分体式平衡悬架、衬套、大螺母锁紧结构等, 后悬架U型螺栓则朝上布置, 维修拆卸方便;分体式平衡悬架, 提升维修便利性。加上全新改造的更耐磨、密封性更好的线束设计技术, 全面降低整车故障率, 是稳定出勤的最有力保障。
为了适应恶劣的工况, 乘龙H7智能渣土车还采用下推力杆“八”字形布置, 进一步提高了强度, 减少中后桥横向窜动量, 提升行驶稳定性, 后悬架板簧中心距宽达1055mm, 提升转弯时的抗侧倾能力, 避免因载重及路况问题造成的影响, 更适应于智能渣土车的恶劣工况。此外, 标配前稳定杆、选装后稳定杆, 稳定性更好, 可防止车辆转弯、颠簸时侧倾。
动力优秀全球黄金供应链
在城建工地等复杂的工况, 尤其是“地无三里平”的山区, 对智能渣土车辆的动力性要求就比较苛刻。乘龙H7智能渣土车动力强劲, 采用10-12L、最高马力可达到400ps的潍柴、玉柴等大马力发动机, 久经市场考验, 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都很不错。搭配的变速箱为法士特10档手动变速箱, 更适合恶劣工况。
乘龙H7智能渣土车低速大扭矩, 起步、加速优势明显, 可满足坡陡、弯多、重载上下坡等要求较高的工况特点。加上采用沙漠空滤, 空气滤清效果好, 减少发动机故障率, 降低维修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 乘龙H7智能渣土车通过全球黄金供应链, 采用全球知名品牌产品, 其中包括玉柴、潍柴发动机, 法士特变速箱, 还有威伯科阀 (WABCO) 、方盛车桥等全球供应链资源, 保证零部件品质, 大幅降低关键部件故障率。例如, WABCO阀质量及口碑享誉国内自卸市场, 不仅气密性和可靠性均大幅提升, 在保修期内接近零事故, 优于国产阀8%-20%的事故率, 还能有效保障车辆的出勤率及行驶安全。
在行车智能方面, 乘龙H7智能渣土车较国内目前的智能渣土车型也作了突破, 采用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装配北斗智能终端及附件, 具有驾驶员指纹识别、重空车识别、重车货箱举升控制、顶盖自动强制密封、规划路线控制、断点续传和信息存储等功能, 帮助渣运公司更好地实现车辆管理, 解决城市道路污染、车辆管理、运营效率与价值提升的诸多难题。
智能手机时代的工作效率 篇8
效率与两样东西有关:将“无用时间”转化为工作时间,以及任何时候都不会远离工作。这种投入的程度,过去只会被用来描述“顶级”管理人员,现在,每个拥有适当数码工具的人都可以享受这种乐趣。很多人都想寻找新的方法来感觉自己对时间有更好的管理。
然而,事实上,专业人员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一点也不能让他们感到有趣。业主们利用经济衰退和技术提供的可能,劝说雇员们花更多的时间工作。同时也传递了这样的暗示:“不忘工作”意味着每天24小时、每年52周都要随时听候工作的召唤。这似乎也成了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习惯去做的事。
例如,一边驾车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边发短信(这很危险,真的);边看自己的孩子打垒球,边用手机敲定与窗户的合同(之后只好向孩子撒谎,说看到了他第一次接球的情景);参加了三天的业务提升培训,这期间每次拿起手机上网的间隔不超过15分钟(当然什么也没听进去)……最近我询问了一个客户:“你对管理层的重要演讲怎么样?”她回答说:“还好。不过CEO一直都在盯着他的黑莓。”这确实是坏消息:她的项目现在可能被CEO看作是另一个“无用时间”了。
如果这都是将“无用时间”转化为有用的例子,就得注意“无用时间”的含义是怎么被扩大的。这不只是如何打发坐火车或公车和地铁的时间。这种一心二用的习惯已经入侵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并给我们造成损失。
未来,智能家居时代可期 篇9
2015年初,国美在线董事长牟贵先进一步提出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1+5战略”,宣布将在物流、微商、国美家、渠道下沉、互联网金融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除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国美在线正在积极布局移动端的微店业务,加速发展移动电商,打造全零售生态圈,目标是实现今年内开10万家微店,用户数年复合增长100%。”牟贵先表示。
想象一下,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把你安全送回家,并自己趴回固定车位后,家里热水已经烧好,空调已经调节到让你舒适的温度,在冰箱通过语音提示你里面还有什么菜后,你选择了直接下单到隔街的商场里点一份外卖,来丰富你当晚的“食材”。
家里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很“懂你”。而这一切已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故事。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家电企业的传统打法已经失效。”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认为,在当下,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三网融合的时代,智慧家已经成为现实。而在日前举办的TCL2015年度战略大会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同样对外宣告:“2015,TCL智慧家战略已经全面开启。”
当下,围绕智慧家展开争夺的企业众多。简单划分,至少有三类:以家电企业为代表的“以硬带软”类,如海尔、美的、TCL、格力等;以电商为代表的“以软带硬”类,如苏宁、京东、阿里、国美等;还有一类是家庭中的“外来物种”,如房企万科、车企通用、互联网企业谷歌、苹果等。
智慧家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的平台,而它也被外界认为是下一个蓝海。
热水器进入智能沐浴时代 篇10
1 热水器行业遭遇低谷
今年以来, 受经济增速放慢、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 热水器行业增速也放慢。在内销方面, 中怡康的监测数据显示, 1~6月热水器整体市场零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1.03%, 零售额同比下滑6.74%。其中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下降尤为明显, 零售量和零售额的降幅分别达到36.19%和35.22%;去年市场表现一枝独秀的空气能热水器也未能幸免, 上半年累计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7.06%。
预计2012年下半年, 热水器行业的发展前景不会像数据显示的那样悲观。虽然全球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住宅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的复苏依然滞缓, 但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家电产品消费升级的趋势也没有发生改变。随着节能补贴政策的实施, 下半年热水器市场将有望走出低谷。
2 电热水器未来将被淘汰
今年家电节能惠民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家电行业的一件大事。然而, 一直在热水器市场占据总售额三分之一的电热水器却正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均在新一轮节能补贴中获得了补贴资格, 电热水器却没能入选。由此, 业界也产生了对于电热水器未来走向的大讨论。电热水器还有没有市场?未来电热水器会不会被淘汰?专家预测, 电热水器短期内仍有市场, 但是从长期来看, 电热水器将逐渐被其他节能产品替代。
电热水器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 未来热水器市场将以新能源热水器产品为主, 如沼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而且单纯的新能源热水器受到的制约比较大, 未来智能化的集合能源产品比较看好。
3 智能节能产品助推企业转型
中怡康数据显示, 近两年消费者对于热水器产品的价格接受能力大幅提升, 市场增长重心也逐渐向高端产品转移。在高端热水器市场, 消费者更多地关注个性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整体沐浴感受, 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安全、舒适、节能等功能诉求。
精美、漂亮的室内装修已经成为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舞台。其中, 家用热水器的外观设计, 成为点缀家居装饰的重要一环, 加之技术与功能的提升, 要求家电企业必须推出崭新的产品, 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某燃气具公司负责人认为, 到目前为止, 我国燃气热水器的设计主要还是以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主。如果说国内燃气热水器技术与国际持平甚至领先的话, 那么工业设计方面离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恐怕会在数年以上。
欢迎来到智能时代 篇11
2009年末,科幻电影《阿凡达》掀起全球对于3D显示功能的渴望。随着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智能与3D趋于融合,彩电行业已迈入超级智能化时代。对于国内用户来说,3D电视显然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众多家电厂商的推动下,互联网电视已经成为中国智能电视市场上一种非常流行的产品。
面前的这款电视,是TCL强势推出的超级智能3D互联网电视新品,它基于Android+和windows系统的电视应用程序商店,像智能手机一样拥有强大云端和超强多媒体芯片,并通过对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整合,提供海量的应用程序和内容,用户可自行安装或卸载。
从外观上看,3D智能互联网电视采用了独有的水晶全封屏工艺设计,带来极简造型、边屏融于一体的精致体验。还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上网冲浪,与Pad、手机、电脑等个人多媒体终端实现无线多屏互联互动。在3D显示上,TCL 3D智能互联网电视采用了主动快门式3D技术,可实现1080P的全高清3D影像显示,毫不衰减地让你体验到全高清3D的真正立体效果和魅力。
从配置上看,作为TCL目前最强悍一款的电视机,TCL3D智能互联网电视最大的特点体现在超级智能方面,通过它只需要挥动遥控器即可实现鼠标功能,还可以实现语音对话、语音控制等功能,并支持挥动手势对电视机进行控制的应用等等,但我们还必须给这款智能互联网电视机配备上超级智能遥控器,这样才更给力,更完美。
最人性化的地方在于,3D智能互联网电视的遥控器正面为常规按键,背面有PC键盘,可以提供电视机操作、PC兼容的键盘输入、无线鼠标等功能。至于遥控的外形就不做评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遥控器的按键个头儿都比较大,这种设计感比较符合男人们手大的特征,你想按错都难。
我们不得不说的是,作为一款主动快门式3D电视,还随机配送两副主动快门式3D眼镜,使用前需要安装两枚3伏的锂/二氧化锰电池和打开开关,电池安装位置在LOGO一则的内部下方。这一次它不用安装3D发射器,而采用了内置安装的方式。真的是相当惊喜,真的会让人兴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
3D与互联网并存
索尼46HX800液晶电视强悍来袭
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冰箱设计 篇12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该系统以飞思卡尔公司生产的kinetis系列的K60FX512VL Q15 (简称K60) 芯片为控制核心。K60是飞思卡尔公司设计的一款性能卓越的芯片, 该芯片结合了最新的低功耗革新技术和高性能与普通外设内存, 内存映射并提供内部和系列之间轻松移包和功能可扩展性。此外作为一款32位的单片机, 拥有足够多的IO口, 片内集成各种通信模块, 作为智能冰箱的控制系统很合适。
1.1 系统模块
智能冰箱设计的主要目标为冰箱使用者。通过射频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和传感器技术 (Sensor Technology) 的应用, 对食品进行实时扫面, 将食品的固有属性变换成数字信息存入数据处理系统, 通过数据分析, 自动进行模式调节, 使食品保持最佳存储状态。另外,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 数据信息不断完善, 智能冰箱还可以根据使用者每日从中取出的食品营养成分含量、食品数量等判断使用者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营养成分搭配是否合理, 并推荐相应的食谱等。据此可将整个系统主要分为两个模块, 如图1所示。
(1) 食品管理模块 (表1) 。
(2) 系统控制模块 (表2) 。
1.2 RFID读写模块
射频识别 (RFID) 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3部分构成:应答器, 阅读器, 应用软件系统。应答器由天线、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 一般来说是用标签作为应答器, 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附着在物体上标示目标对象。阅读器是读取标签信息的设备, 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读写器。应用系统软件主要是把收集到的数据做进一步处理, 并为人们所使用。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 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品的目的。
RFID阅读器可同时辨识多个标签, 扫描快速且穿透能力强, 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 具有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的特点。而且, 相对于传统条形码容易受污染、损坏的缺点, RFID标签具有抗污染能力强、耐久性好、安全性高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RFID模块对于智能冰箱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 该系统由压力传感器检测冰箱内压力, 当压力变化时触发RFID阅读器扫描冰箱内的食品标签, 然后更新到数据库中, 方便使用者查询。
1.3 传感器模块
1.3.1 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采用MPX4250, 检测冰箱内压力, 当压力发生变化时触发RFID阅读器, RFID将读取到的信息更新到数据库。
MPX系列是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具有温度补偿和校准型压力传感器, 它的芯片上除了具有一只X型横向压阻式应变片外, 还有经过激光修正过的电阻网络, 因而器件能在-40℃~125℃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线性度, 提供与外加压力成正比的输出电压。经验证, 该系列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频率响应高和较宽的线性范围, 同时稳定性和精度也相对较好, 是该系统设计的合适选择。
1.3.2 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 测量冰箱内温度, 主机根据采集到的温度调节存储模式, 避免冰箱内温度不稳定、过低或过高, 已达到保鲜食品和节能的目的。
DS18B20是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单总线智能型数字温度传感器, 封装后可应用于多种场合, 具有接线方便、体积小、硬件开销低、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的特点。根据DS18B20的通信协议, 控制DS18B20传感器完成温度转换要经过3个步骤:每次读写之前都要对DS18B20进行复位, 复位操作完成后发送一条ROM指令, 最后发送一条RAM指令。DS18B20的通信协议定义了初始化、写操作和读操作, 注意每次操作时都要严格按照时序进行。
2 结语
该文研究了智能冰箱技术, 设计了一种智能冰箱系统, 该系统可以发挥射频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优点, 为现代家庭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 符合当代社会绿色环保的理念。目前, RFID标签还未全面普及, 物联网的发展也还存在着规模化和标准化等问题, 但随着RFID标签的流行和RFID技术的大量应用, 智能冰箱必然会走进每个家庭, 并成为智能家居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夏静文.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冰箱系统[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09 (12) :32.
【智能时代】推荐阅读:
电视的智能时代07-24
走进智能交通时代11-21
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11-03
按摩进入智能化时代论文09-02
谈智能信息时代下环境设计变革论文06-09
3G时代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06-02
大时代,小时代07-14
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