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过程

2024-08-29

重要的是过程(精选7篇)

重要的是过程 篇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各地的教育规划纲要陆续出台, 而且大多富有地方特色, 令人鼓舞。规划是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 也是积聚力量、激发热情的武器, 非常重要。但是, 它毕竟只是一座大厦的蓝图, 要让蓝图变为真实的大厦, 更重要的是从我做起, 拿出添砖加瓦的精神, 奋力实施。

强调实施并非杞人忧天。我们在看到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应看到一些承诺未能如期兑现而带来的社会负面评价问题。1993年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目标, 时限推后10年仍未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已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 但至今“钱学森之问”仍是没有答案的教育考问……

不让人民群众望“图”兴叹、留下遗憾, 各级政府负有主要责任, 每所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也都有责无旁贷的义务。

各级政府不但要有一个克服时弊、面向长远、能够操作的好的规划, 还要有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以保证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能够在每个时段都能看到实效, 而不是10年后“算总账”。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最要紧的是要有为民之心。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才能树立一定的价值观, 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 才能迎来“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至今日, 恐怕已没有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毫无所知, 可师生的负担依旧沉重, 仅仅归结于观念落后是不够的, 更深层的原因与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如果学校、教师真正站在强国富民的立场上, 站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立场上, 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立场上, 一定会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痛心疾首、如鲠在喉, 会千方百计地冲出这个樊笼。如果把教育仅仅看作生存的方式, 眼睛不是盯着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 而是盯着自己的进退得失, 就必然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视而不见, 屈从于落后的教育观念, 去全力追求教育“GDP”。

要有争先之志。凡事都有一争, 争与不争大不一样。工作不争, 甘于人后, 则人会懒、劲会减, 遇事持观望态度, 等待上级的安排, 等待形势的逼迫, 工作难有起色。勇于争先, 才能“敢”字当头, 敢想、敢干、敢变, 具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和勇气。当然, 争什么、怎么争, 是更高境界的考验。“人争一口气, 鸟争一口食”, 大有分别。商人、厂家要争创名牌、争核心技术、争人气, 以求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和教师, 就要争树人、争育才, 争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 以教书之优争育人之先。现在, 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已经颁布,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鼓已经擂响, 每所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拿出创先争优的胆识和勇气, 做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先锋、改革者的表率、实施者的典范。即使从格调最低的本位主义出发, 也应看到教育改革大势已不可逆转, 未来的名校名师必将出自锐意改革的学校和教师之中, 而投身改革者的行列。

要有改革之胆。众所周知, 改革和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直接动力。没有教育改革, 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就不会在今日中国出现, 义务教育就不会在99.7%的人口中普及, 未来的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弊端消除也不可能实现。但是, 所有改革都是对传统或全部或部分的否定, 都是对未知世界的艰苦探索和创新, 都会招致这样或那样的非议。尽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尽人皆知, 但实施教育改革依旧步履艰难。因此, 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就要有敢为人先的气概, 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其实, 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 教育改革并不可怕, 说到底, 无非是一个“升学率”在那里兴风作浪。改革与“升学率”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恰恰相反, 北京的人大附中、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等改革的先锋早已证明, 二者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互相促进关系, 正是改革使这些学校跻身全国名校的行列。只要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个根本任务, 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 瞄准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师生负担过重等实际问题, 认真研究、科学论证、统筹考虑、大胆改革, 肯定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要的是过程 篇2

这次辩论会的主题在黑板上被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点点微光,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同学们都屏息凝视各方的辨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我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程那一方。

带表结果的一方最先发起了进功,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大概阐述了一遍后,还不忘举了一个有关考试的例子以增加信服力。这时我方辨手也不慌不忙反驳道:“我请问甲方辨手,如果没有精心认真的过程作铺垫,何以来的美好的结果吗?”这一经典的反问立刻赢来了全堂喝彩,同学们都兴奋地鼓起掌来,整个教室的气氛被注入了活力。代表结果的一方沉住气,又站起来进行了第二次功击,但是,只要想是有一个好的结局,我想人们都会有意识地在过程中努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结果而服务的。说罢,甲方辨手用拿出了一沓调查表,想以实际数据来动摇我方的观点。窗外和煦的阳光从教室里一点一点地撤走了,取尔代之的是教室里摇动的白炽灯所投射下的班驳光影。教室里的气氛再度回归紧张。“一件事的意义不在于完美的结局,而是在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我方认为任何人做一切事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结果,而并不是为了在过程中找刺激的!”但是人做一件事失败了,其做事的过程是能给人以教训的。“不,结果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教室里的辩论会越来越激烈,同学们不时被辨手们精彩的反驳所折服,爆发出阵阵掌声。各方辨手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一时间辩论会陷入了苦战。操场上的阳光也逐渐被一阵阴影所覆盖,小风吹指着柳树,掀起了它长长的枝条。

其实,我的观点是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人无完人,人非圣贤,人不会做每一件事都会成功的,一但失败后就只能哀声叹气吗?不是的,这时做事的过程就显的犹为重要,我们应当总结在过程中所做错的事情,以免下次继续犯错,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说,这一切不正好证明过程是服务于结果的吗?但是人生要做很多的事,人们做事失败后又成功了,其实这其中的过程都是在给自己积累经验,以更好的做事的。一件事成功后,过程也同样重要,它可以自动告诉人们正确的做法应当怎样做,让人们可以以同要的方法取得成功。

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长经历 篇3

王 玲(以下简称王):我是军人的孩子,但是我跟大家一样,都是普通的学生。因为我随着父亲走南闯北,所以从小学到中学,转了好几次校。我有个遗憾,就是没有上过大学。我上的是职业专科学校。初中毕业以后,我要面对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这所学校读高中,还是去职业学校读书。当时我数学不行,因为转校的关系,南北学的东西不一样,我代数好,几何却从来没及格过。而在职业学校,大家可以找自己感兴趣的对口专业去学习,再加上我想换个地方,离家里远点。所以,就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服装设计方面的专业,去那所职业学校读书了。现在想想,其实那里的生活跟大学也差不多。

记:能谈谈当时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吗?

王:我进去时,那个学校刚成立,我是第二届学生,在服装和设计方面投入比较大。我们一个班20几个学生。在这里,我更能发挥我的特长。因为我对美的敏感是天生的,判断比较前卫,这比较符合设计类专业的特质。我又是个开朗的人,所以在学校特别显眼,当了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每个周六的舞会也是我主持,如果台上表演节目缺人了,我就自己上。这方面我一点也不害羞,想做就勇敢地做,没什么好扭扭捏捏的。其实,当时我们学校的氛围跟大学也差不多了。

记:您没有上过大学,那您觉得学历对一个人来说重要吗?

王: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长经历。我虽然没有上大学,但在大学之外我得到了很多。没有上过大学不代表你一定不是高材生。社会也是大学,关键看你怎么把握自己的人生,有很多人读大学,玩了四年,出来后什么都不是。

大学最重要的是学生 篇4

日前, 在国际儒学联合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2007国际儒学论坛”上, 与会专家学者除了对儒学经典热做了深入辨析之外, 也对“大学之道”提出了新看法。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认为, 现在社会上普遍将“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奉为经典, 其实并不完全对路。大学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 有了学生的需要才有教授, 否则, 学者可以直接在家里从事学术科研了。“大学之道”实际上是大学究竟培养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是教师究竟怎么来教的问题, 而所谓“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只是手段,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完善人格的人才是教育的目的。

张汝伦认为, 我们现在批评国内高校, 基本是参照西方名校的标准;其实, 我们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办学的基本理念依然缺乏, 本科教育更是没有章法。比如现在儒学很热, 国内高校就纷纷开设包括教授儒家经典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 而这些课程其实只是起到增加一部分知识的作用, 并没有“大学之道”培养人的基本理念。高校在设置课程时, 也没有根据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需要什么知识来开设, 而仅仅是根据老师的特长来教。

对此,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也认为, 目前社会上的儒学热日益升温, 在儒学普及中, 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成分过多。传统经典的普及工作, 还是应该以学校为主要渠道, 在学校的层面上进行, 而不是在社会层面上形成“虚热”, 这恰恰是目前最需要强调的。

重要的是过程 篇5

重要:(形)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

最:[副]至极;超过全部同类地.[名]居首位、同类中无可比的人或事物 2,例子

孔老先生。忙活一辈子也没实现理想,但是过程对中国的影响„„不必说了。

拿破仑。随后还是倒在西伯利亚的严寒下,但是整个革命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兴起,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切·格瓦拉。从古巴出走与卡斯特罗分开,被他终生守护的人民出卖而死,但是他的奋斗为那片曾被奴役的土地带来了自由和希望。

诸葛亮的人生。虽然没能完成兴复汉室的使命,可自己却尽心尽力的辅佐两代君王,献出了一切,他的史记至今都成为美谈。阅读小说的过程比知道结果重要

名舞蹈家杨丽萍完全可以凭借《雀之灵》等作品一举成名,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在她看来,她的生命在于舞蹈的过程中体味人心灵的回归。

当战士们在号角中冲出战壕向敌人扑去时,当一个伟人向国家、民族和世界做出承诺时,当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向社会洒出片热血丹心时,当蒙古的大学生为了救小孩奋不顾身地跳进冰窟时„„他们并没有考虑结果是否值得,他们舍身忘死的精神正是在过程中得到体现升华.兵败自刎乌江的项羽还会被大家称为“霸王”,还不是因为他人生过程中所体现的那种英勇大义震撼了我们吗?(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刺秦失败的荆轲还被大家称为英雄还不是因为他在刺秦过程中的那种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我们肃然起敬!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带来消极的结果。爱迪生为了研制灯丝,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研制蓄电池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试验了9000多种材料

想必大家都听过空中楼阁的故事吧,那个人就是把结果看得更重要,所以才要想不

经过过程而直接到达结果,这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饿思维中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个人吃了九个馒头还没饱,吃了第十个后饱了,他就认为吃第十个就解饱,所以他只肯付第十个馒头的钱,对方的观点无亦于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完全正确而且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但我相信在职的每一位有理性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3,名言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秋瑾 4,哲学观点 从辩证法的角度讲,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结果只不过是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一个结点,它可能正是下一阶段的开始。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前提,结果是过程的延续.可见,过程是绝对的,我方始终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是具有广泛意义的。

5,问题 二辩攻辩

①,对方辩友,你好,首先我想问一下你觉得兵败自刎乌江项羽是一个英雄吗? 是,我也觉的项羽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人生过程中体现的英雄大义震撼了我们

不是,对方辩友,你既然觉得兵败的项羽不是英雄,毕竟司马迁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我是不是更可以理解为对方辩友认为只有成功的才能被称为英雄,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说我没有对方辩友这样功利

②,对方辩友,你觉得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而言重要吗?

是,对啊,对方辩友,孔老夫子一生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所传播弘扬的儒学是何等重要啊

不是,对方辩友啊,如果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而言是无用的,那为何现代全世界基本都有孔子学院呢,既然无用,为何还要学习呢?

③,对方辩友,你知道西游记吗?知道九九八十一难吗

是,既然对方辩友知道九九八十一难,那就更确信做事中过程最重要,如果为了结果,那直接让猴子背着唐僧翻个坑头不就好了吗?还何必骑着白龙马吧嗒吧嗒的走呢? 不是,对方辩友啊,真心希望你可以多读书,毕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 ④,对方辩友,你觉得诸葛孔明为兴复汉室所做的一切有意义嘛?

有,是啊,对方辩友,孔明先生虽未兴复汉室,但他尽心尽力辅佐刘氏父子,献出自己的一切,现如今,提起他,人们也是满心佩服那

不是,对方辩友啊,请尊重客观事实,好吗,诸葛亮兴复汉室失败,原因在于后主刘禅,并不能否认他的功绩啊

⑤,对方辩友,你觉得没有量的积累,会有质的改边吗

不会,是啊,过程是量的积累,而结果才是质的改变,这不正是说明了过程决定结果? 会,对方辩友,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量变的积累产生质变

⑥,对方辩友,过程是一种社会存在,结果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呢

存在决定意识,是啊,对方辩友,存在决定意识,过程决定结果 意识决定存在,对方辩友,还是哲学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客观事实,希望尊重哦

⑦,对方辩友,你认为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还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对方辩友,是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过程是由大大小小的世界观组成的,而结果只是那一个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对方辩友,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哲学的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密切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6,思考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过程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过程.通过过程,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搏的过程.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过程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过程.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过程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过程的重要性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形成、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日月星辰如此,花草虫鱼也是如此。人贵为万物之首,也难以超越生命的规律。从婴儿第一声啼哭,到悄然离世,生命的过程漫长而悠远。每天一日三餐,日出日落,为什么不让生命活出精彩?“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果看重事物的结果,那人生就会消极、灰暗,只能坐以待毙,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强调的结果,不过是主观上从事情发展过程中截取出的一贯点而已,只所以称之为“结果”,只是相等而言罢了。而结果的相对性也就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它的不确定性也就决定了重结果轻过程的饿肤浅,谁要是一味强调结果,就很容易把人导向势利与浅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可见,过程是绝对的,我方始终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是具有广泛意义的。所以,请对方辩友坚持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重要的是“听话”之后 篇6

在跟着批判“听话”教育的同时,或者在面对绝大多数人都在批判“听话”教育时,我们是否还应该做点什么?比如,融入自己的思考,更多地反思“听话”教育这一教育现象问题之所在,以及它的合理性。我们在听别人反对“听话”教育时也要思考一下别人的批判是否真的正确,“听话”教育的背后有没有教育契机,我们又该如何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所用,让学生因听话而行走得更加稳健,这才是对待“听话”教育这一现象最明智的态度。

有了这样的思考,才能真正给“听话”教育一个较好的归宿。比如,老师及家长的话可信度高,但却不是百分之百的对,因为成人也有犯错误和不切实际的时候。可见,重要的不是听不听话的问题,而是怎么听和听了话之后该怎么做的问题,其关键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听话。所以,在让孩子听话时,我们要加以引导,就算是成人说的话,也要用自己的大脑过滤一下,也就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觉得有道理的才执行。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就十分注重让孩子学会在听别人的话以后多多反思,想清楚之后才决定是否行动,以及怎样行动。有一次,我结合单元教学布置了作文《我的爸爸》。当晚,有几个学生打来电话。有的说:“爸爸在我3岁时就离开了我们,写《我的妈妈》行不?”有的说:“爸爸妈妈一年只回家一次,只有姐姐和我在一起,写《我的姐姐》行不?”……我告诉他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写。”虽然第二天收到的作文中,大家所写的对象各不一样,但事例都写得十分真切,很多文章还十分感人。而如果他们盲目地听老师的话,打来电话的这几个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可能是瞎编的——难道我们希望学生写“假、大、空”的作文吗?

在“听话”与否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必须明确告诉孩子,要“听话”,但又不能“太听话”。因为“听话”之后是执行所听之话的内容。该做且力所能及的则好好做,不该做或力所不殆的则坚决不做。有的话十分正确,得听;但在执行时若遇到实际情况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的情况,那就可以不执行,或者另外想办法。比如,我们教育孩子见义勇为。可孩子遇到有人落水,而自己又不会游泳,就不应该擅自下水救人,而应该打电话找人或大喊“救命”,或跑到有人的地方求救。不能“太听话”,是直接考验他们的思维,是让他们在渐渐成长的历程中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我们在批判“听话教育”的同时,应多一些理性,尽可能地为它提供“正能量”。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危言耸听,必须融入智慧,并在日常的教育中引导孩子带着思考“听话”,带着思考行动。

重要的是会操作 篇7

一、方法论层面的理论缺失成为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

毋庸置疑,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教学理论,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找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许多教师也常常通过订阅教学杂志、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学习教学理论,可总是提高不了自己的专业水平。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他们经常学习、模仿的是那些远离教师实践的“宏大理论”,是学术界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发的教育学理论。即使通过培训或读书,在概念上理解甚至在理念上认同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往往还是不能运用。因为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多其他职业没有或不如此明显的特征,如在场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与学术理论的抽象性、确定性和客观性特征之间不完全兼容。因此,处在一线的教师更需要的是能指导具体操作的理论,而他们恰恰严重缺失这种“能操作”的理论——方法论层面的理论,这已成为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

二、方法论层面的理论属于教师实践教育的理论

当代的教育理论可以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学术理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和解释教育现象,属于经验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的范畴;一类是实践(行动)理论,是一种适合行动的理论或一种为行动提供指导的规范性理论,属于实践教育学的范畴。而方法论层面的理论就是属于教师实践教育的理论,是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反思——开发——推广”总结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自己实践,反思自己的经验,通过集体商议,对经验进行提炼,开发出符合自己实践的理论,最后才推广到类似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这些理论内生于教师自己的行动,对教师的日常工作有明显的启发意义,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技能性强。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是直接把一些经验、理论转化成技能,把枯燥的理论演变成一种技巧,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灵活,操作更简便。

2.指导性强。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有“方”可依,有“法”可循,能指导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产生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的顿悟。

3.通俗性强。方法论层面的理论往往是用朴素、简洁、通俗的风格和文笔,用贴近教师的人和事,深入浅出地去感悟教育、理解教育和诠释教育的理论,是真正通俗化的教育理论,对教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三、一线教师要积极掌握、巧妙运用方法论层面的理论

1.善于选择。新课标下的教材更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一线教师要更加注重学习,并结合自身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论层面的理论。因为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专业发展中不同的“瓶颈”,此时教师不但要及时地调整心态,更要对症下药,适时地进行理论上的“再深造”,使自己能够尽快地调整前行的方向,找到前进的动力。比如:入门教师需要指导自己“怎么办”的理论,发展中的教师需要指引自己向“何处去”的理论,高级教师需要支持自己“攀高峰”的理论,等等。

2.巧于运用。学习掌握理论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运用,且要巧妙地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深入剖析教材,学会与教材进行“对话”,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实施教学,使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比如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我们既可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的方法,抓住“唯一”这个词进行教学;也可以用李卫东的“感悟式”教学,紧紧抓住一个“变”字贯穿全课堂;还可以运用窦桂梅的“大语文”方式,以“这是一个怎样的听众”为主线,让学生领会这个“听众”的可贵,从而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如果能在方法论中悟出“巧”,那我们还会“束手无策”吗?

3. 敢于创新。教师不仅要注重从外到内的技能训练,更要有一种敢于反思、创新的精神,学会把方法论层面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相互合作、对话协商,从中提升出新的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学习了管建刚老师的“轻作前指导,重作后讲评”的理论后,我茅塞顿开,在教学中不仅运用管老师的理论,还自创方法将“作前指导”与“作后讲评”融为一体,从学生的作文中提炼写作方法,让学生经常感受一种成就感,促使他们由怕作文、轻作文变为爱作文、善作文。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第二实小)

上一篇:乡土园林景观下一篇:高精度计算